时间:2023-12-04 10:46: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危机的原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6月是“大衰退”(Great Recession)——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和欧洲所遭受的历时最长、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结束的第四年。这场危机在吞没了华尔街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蔓延,最终导致全球经济重创。它也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的标志。五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还能明显感觉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可怕效应。不幸的是,金融危机几乎每年都会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发生。他们已经徘徊了数个世纪,而且毫无疑问地还会在未来继续下去。
什么是金融危机?当金融系统的某个部分出现故障,使得借款人尤其是存款人和投资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失去信任的时候,金融危机就会产生。在这种环境里,资信可靠的借款人借不到钱(我们称之为信贷危机或资金危机),投资人不能迅速的出售金融资产(流动性危机)。有时候,只是金融系统的某个部分受到影响,但是在极端的情况下,危机会变成系统性的,进而整个金融系统都会受到影响(金融危机)。
毋庸置疑,一个有效的金融系统会为经济保持活力作出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全球化,金融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适应性越来越强、创新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外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个庞大金融网络的正常运作取决于良好的信息传播、透明度、信任和信心。不计其数的各种原因会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引起金融危机。
二、原因分析
(一)债务太多
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系统承担了太多来自家庭、金融机构、公司、甚至政府(希腊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的债务。这也是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2007年美国家庭债务和金融机构债务达到历史新高。宽松的信贷和贷款标准经常导致信贷泡沫,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经济稳定增长和低利率的温和期之后。借款人和贷款人过于相信:过去这个经济稳定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时期在未来会继续下去。结果,贷款标准下降,杠杆率上升。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所假定的那样,稳定、温和会滋生金融系统的不安定和无节制,这是因为被错误引导的信心会增加对风险的偏好。由于杠杆率提高、风险增加,金融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以至于即便一个小事件都会给金融系统和整个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极端情况下,这种风险会变成系统性的,从而将整个金融体系置于危险境地。
(二)外汇借款
金融危机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家庭、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经常以外汇形式借款。如果国内货币走弱,外债将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负担,公司、国家最终可能不得不拖欠债务。这是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事情,而且通常会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这种情况会因高通货膨胀而恶化,而高通货膨胀会使货币贬值,还会影响汇率。
(三)债务
近年来,债务在金融危机产生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债务违约已经存在数十年之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似乎会周期性地爆发债务危机。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以及其他一些新兴国家出现了债务违约。同样,北欧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债务问题,近来一些欧元区国家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则跟随其后。
债务出现问题会有两个基本信号,一个是信用利差,另一个是信用保险。投资者会将债券的收益与德国或美国的进行比较,来评估债务违约或某种债务重组的概率。随着信用利差扩大,市场会认为潜在违约的概率变大。投资者也会关注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上债务违约保险的成本是多少。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机制,市场会发出信号并且对债务加以限制。
(四)资产泡沫
一些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归因于资产泡沫。所谓资产泡沫可以被定义为投资者对某种资产类别(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等)的集体兴奋,或被定义为艾伦·格林斯潘所创造的“非理性繁荣”。在资产泡沫的情形下,投资者购买一项资产不是因为其潜在的基本价值因素,而仅仅是因为其价格涨了,并且预计价格将继续上涨。换句话说,投资者将过去价格的上涨可以持续到未来的推断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一旦开始,这种兴奋就会开始传染,将资产价格推到极致。事后一想,泡沫是显而易见的;在兴奋期,泡沫却不是那么明显,而且难以察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总是想知道他们是看到了资产泡沫还是强劲的经济。
(五)过度自信
大多数金融危机,尤其是资产泡沫,有其行为基础,例如过度自信。人们一向对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作过高的评价,从而产生控制幻觉。我们高估信息的精确度,低估风险。如果成功的话,我们会有更过于自信和承担更多风险的倾向。人们还有将不远的过去推广到未来的倾向。人类的心智不擅长计算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假定过去的趋势将会继续。如果每个人都臆断将来与不远的过去是一样的,就会产生“旅鼠偏差”。旅鼠在集体迁移时通常采取直线行进方式,遇到障碍不避开,最后一大群随着领头者跳下悬崖摔死或溺死,常用来形容盲从群众的不理。同样地,人们认为随波逐流是非常安逸的,与其他人一起赚钱或亏钱时会获得安慰。
(六)庞大复杂的银行系统
许多金融危机发生是因为银行系统出现了问题。在大多数国家,银行系统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有些银行是如此庞大和复杂,以至于太大而不能倒闭,如果倒闭的话可能会引起系统性风险。银行也有所谓的“成本”,因为经理人有做出与股东和监管人不一致决定的动机。政府担保和安全网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即存款人不必评估银行的风险。无论银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会偿还存款人的钱。
银行存在重要问题,因为他们的资金是短期的而贷款或投资是长期的。只要收益曲线是向上倾斜的(短期利率低于长期利率),银行就能正常运转。然而,如果短期借款成本超过长期贷款利率或投资率的话,银行就会遭受损失。如果短期债务不能转滚(资金危机)或者更长期投资的价值下降的话,也会产生问题。
(七)影子银行系统
金融危机也可能是由影子银行系统——那些承担了许多和商业银行一样职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起的。例如,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中,一些最严重的问题就源自一家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公司)。由于缺乏监管、缺乏透明度,风险遍及整个影子银行系统,引起资金危机或流动性危机。由于整个金融系统是相互连接的,问题会影响到整个金融框架,产生系统性风险。
(八)金融创新
人们普遍认为创新(包括金融创新)是件好事情。然而,自从近来发生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开始怀疑是否所有的金融创新对于金融系统而言都是有益的。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对“金融衍生品将使交易更安全”的说法嗤之以鼻。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也对一些金融创新进行了批判。例如,要不是有担保债务凭证(CDO)的话,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可能就不会发展到那个程度。CDO是一种新型金融衍生品,是近年来成长极为迅速的资产证券化品种之一。CDO把所有的抵押打包在一起,并且进行重新的包装,再以产品的形式推放到市场。CDO使得次级抵押贷款的保证人将风险转移给CDO的投资者。次贷危机爆发后该产品的惨重损失使之成为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策源地。随着次贷违约率增加,就引发了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开始,然后传染到金融系统的其余部分。次贷危机爆发后CDO的惨重损失使之成为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策源地。
(九)模型失效
最后,经济模型、金融模型并未发挥评估有价债券价值、衡量风险、预测经济活动的作用。尤其是银行风险模型,没有测量出一些资产公司的内在风险以及资金债务的风险。例如,有债券评级机构给予CDO优先段AAA级别,而其肯定是达不到AAA级别的。模型需要假设和实证数据,而其中有一些是错误的或无法获得的。自从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模型已经丧失了一些可信度。
三、结语
金融危机的产生有许多潜在的原因:政府的政策和监管者、中央银行、银行和影子银行、企业部门和投资者。正如此前所描述的那样,很难将某种经济状况归为某个原因。由于市场中充满了如此多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要真正理解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寻找解决方法变得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能够而且应该探寻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进行分类,这会有助于将来缓解或最小化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Robert C.Klemkosky.Financial system fragility[J].Business Horizons,2013(56),675—683.
[2]罗伯特·席勒.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2).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28-03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的形式正式爆发。
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储蓄贷款机构(这里以商业银行作为代表)向美国低收入家庭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本属于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但这种行为的背后却是美国政府的积极支持。美国政府通过两家政府赞助的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向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购买商业银行对外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两房将买来的贷款资产统一放入资产池,通过证券化组合出不同风险的ABS(资产抵押证券),经过评级机构评级后,这些ABS以优先级和次级投向金融市场。基于良好的收益预期,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大量购入ABS品种,其中以投资银行购入最多,且大多为次级ABS。投资银行一部分持有次级ABS品种,而更多的是将购入的次级ABS投放到资产池,进一步地证券化组合出不同风险的CDO(债务担保凭证),同样的,经过评级机构的评级,CDO也以优质级、中间级和权益级的形式出现,通过SPV的隔离,CDO正式进入二级市场,并进一步地被这些金融机构认购,而投资银行又将认购的CDO组成资产池,证券化为CDO平方、三次方等等以此类推。在这个过程中,像AIG这样的保险集团也通过发行CDS(信用违约互换)为ABS、CDO提供担保,从而一方面降低了ABS和CDO品种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向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CDS产品。
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双维度原因
(一)基于美国国内信贷维度
通过对危机爆发前美国金融体系状况的回顾,似乎可以得出结论:美国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及系列金融产品的扩张最终导致了危机。然而,进一步地探究可以发现,其背后所体现的实际上是过量的信贷。因此可以说,金融危机首先是美国国内的信贷危机。
1、信贷危机起源于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探究信贷危机的根源可以发现,近年美国国内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增大,而这最终导致了“居者有其屋”理念指导下的过量信贷。美国普通家庭的收入从1975年以来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工资水平排在美国总人口前10%的人,在1975年到2005年间,其工资增长率要比排在后10%的人高出65%。2007年,对冲基金经理鲍尔森的收入为37亿美元,这一收入是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7.4万倍。
2、收入分配差距起源于不公平的教育体制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以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前IMF首席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古拉迈・拉詹认为,在美国有这样一种现象,获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员工的工资要远远高于未获得大学学历的员工,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大学升水效应”。
美国教育体制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中学教育。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读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社会也没有足够的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他们工作的能力,因此,他们往往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即使参与工作,也只能获得较低水平的收入。另一方面,相比欧洲,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很不健全,以失业保险为例,美国的失业救济金只能保证失业者6个月的生活支出,这就意味着对于那些失业长达6月以上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他们成了美国社会的低收入群体。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提供了一组数据:美国最近统计的失业率为9.1%,贫困率为15.1%,30岁以下的年轻家庭中1/3都处在贫困线以下。这些数字都凸显了美国社会的一大问题,就是年轻人的贫困化。这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而对于美国这样一个选民社会,这就意味着政客们将为此失去大部分选票支持。
3、宽松信贷成为美国政府常用政策手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对宽松信贷这一极具吸引力的政策手段屡试不爽。在克林顿执政时期,联邦政府通过金融领域寻找创新性解决方案帮助大多数无力购房的美国群众实现买房梦。商业银行向低收入群体发放大量的住房贷款,在一个被称作“格林斯潘对策”的低利率时代,商业银行没有必要担心贷款者无力偿还利息,况且其背后还有一个得到美国政府背书的两房的无条件支持。而购房者也无需担心还不上贷款,毕竟在那样一个时代,像房子这样的资产价格仍在不断上涨。然而,当美联储逐渐提升利率时,低收入家庭开始不堪重负,大量的房子被银行拍卖导致房价转向下跌,以抵押贷款衍生的一系列金融产品的初始现金流中断了,ABS、CDO等的违约率节节攀高,次贷危机由此爆发了。
(二)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维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美国的信贷危机导致了次贷危机。然而,次贷危机爆发后便迅速蔓延,一发不可收拾,各国的救市政策都无济于事,美国的危机还是不可避免的输出到了全球。这就存在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全球经济失衡,而这种失衡的深层次制度基础则是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1、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
这样一个美元为中心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有着极大内在的矛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为什么说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公共产品?第一,各国虽然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但全球化使其在经济上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这就需要一系列规则来协调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活动。这是潜在的规则性。第二,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能够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无法排除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他的使用,这是非排他性;另外,基于同一体系下的政策之间经过一定的协商后互相不妨碍,这是非竞争性。所以说,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公共产品。但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国际货币制度往往同各国的货币存在矛盾和冲突,它的形成本质上讲是一个利益冲突下的公共选择过程。在这个公共选择的过程中,维克塞尔一林达尔的一人一票制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在现行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美独大,这就使得公共选择的过程成了少数人独立做出的集中决策。集中决策制度中的当权者根据本国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来做决策,这可能牺牲体系中其他国家的利益或者整体利益。另外,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天生就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可信的威胁惩罚措施,货币合作将因为搭便车行为缺乏制约而沦为无效,并使得各国对货币合作失去兴趣。
2、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为美国带来制度收益
私人产品的美元与公共产品的国际支付货币的错位,其直接体现就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对等。从成本角度来分析,美国的赤字成本是相当小的,甚至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
第一,对于美国来说,赤字导致的债务增加并不可怕,由于美元的本位地位,美国只需开动印钞机,发行美元就可以偿还债务,从而获得一笔可观的国际铸币税收入。
第二,由于美元的储备地位,美国无需积累外汇储备,也不存在外汇储备不足的问题,反而是其它国家为了增加外汇储备而向美国低价出口,从国际贸易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福利。
第三,为了防范危机,各国在没有其他国际货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大量持有美元,使资金流回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却因为美元的贬值而不对等。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充分利用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对立的属性。在利益驱动下,美联储多发货币的冲动就显得理所当然。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说过: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发展,在注入美元问题上不存在任何界限。因此,如此巨大的货币发行量其结果就是全球过剩的流动性及全球经济失衡,最终使源于美国的信贷危机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的美国宽松的国内信贷导致了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的形式在美国国内爆发;另一方面,现行的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全球经济失衡导致了金融危机在一段相当长时期内从美国蔓延至全球。基于以上分析并全面考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1、短期主要国家要一定程度宽松信贷,长期必须转变信贷投放机制
回顾历史,历次金融危机的结果都是强制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货币不仅从金融系统中黯然退出,而且也被大规模地从实体经济里抽出。在金融系统存款创造机制形成的乘数效应的作用下,这一过程往往使一国的货币供应量面临大幅度的紧缩,从而严重地危害实体经济的复苏。此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如此。因此,短期内必须恢复因危机骤减的全球流动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宽松信贷。国家可以建立自己国内的各种创新性金融安排,或者国家之间加强金融合作,从而实现宽松信贷的目标。
但是,信贷是一剂猛药,切不可长期服用,否则此次金融危机的复苏很可能成为又一个“格林斯潘对策”的样板,而成为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因此,重要的是长期必须转变信贷投放机制,建立新的、安全高效的信贷投放机制,使一系列的创新性金融安排不再是金融领域的自娱自乐,打破资金在金融领域的自我循环,使其稳定、有效地流向实体经济,从而真正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2、长期采取一系列财政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发达国家的市场更接近于自由竞争市场,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从而往往使初次分配的结果造成比较明显的贫富差距。因此,政府要更多地依赖再分配手段,调节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分配差距。尤其要重视教育。为了避免“大学升水效应”进一步扩展,政府要逐步提高大学受教育比例,另外,利用小规模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多方位、多层次地为没有条件读大学的人提供职业培训机会,使他们在职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最后,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撒切尔夫人为社会保障做了最形象的诠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做到公平,而且也要合理。如果不合理,如欧洲的高福利国家,只能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经济失去长期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 泡沫经济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影响
一、金融危机形成原因
我们都知道2008年这次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的次贷危机就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对于这次的金融危机,很多人都认为在2007年下半年都开始有了苗头,也就是自从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投资者就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几乎完全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而引发了流动性危机,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到了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没有任何国家再能控制它了,进而导致多家许多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者不得不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在全世界的进一步发展蔓延,又演化成了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其实总的来说,导致这次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分别从这几个主要的方面简析一下。
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另外还有大部分人都有跟风心理,由于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而去利用根据他人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其实在这之中形成了大额的经济泡沫。由于美国经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单一的国际货币美元占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它的经济在全球比重中占近30%,并且其进口占全世界贸易的15%。因此美国经济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而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大肆发行债券、印发美元钞票,势必导致美元信用严重下跌,并波及全世界推高全球通胀率造成全球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过剩和消费购买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虽然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是其中却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据2010年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国60%的财富却只背5%的人口掌握着。而其中掌握大量财富的人就有资金去投资生产大量的产品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美国房地产行业,那些富人投资建造了大量的房子想从中捞取不菲的利润,但是很多需要房子的穷人们却没有足够的金钱来买下住房,而富人们却根本都不需要了。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过剩和消费购买的相对不足,大多数美国老百姓需要通过借助抵押贷款才能买到房子,但又由于房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导致它不断地涨价。在这种情况下,于是资本家门便想出贷款买房,提前消费。而在贪婪欲望的诱导下使他们进而又向那信用状况不好的,可能根本就没有还款能力的人们提供抵押贷款。进而促使人们对房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这种增加却是虚拟的,总有一天会爆发,就像列宁所说的,过程的复杂性和事物本质的掩盖可以推迟死亡的到来但却不能逃避死亡。而这种情况就形成了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贷危机,那些次级按揭贷款人最终还不起贷款,贷款人只能把房子收回来然后再贷款卖给别人,但由于这个时候房价已经开始下降,所以这些贷款机构亏损极大,正由这类情况频繁的、大规模的、不断的发生,金融危机就出现了。
总的来说金融危机的原因还是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力度不够;贪婪成性的金融机构的过度投资;美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错误;美国整个金融业的腐败和高度官僚化;美国人的低储蓄和高消费习惯到了极限;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和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货币金融市场固有的不稳定性;以及美国对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与分工格局的维护等。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当然首当其冲的是富霸一方的美国。跟美国、欧洲国家相比,虽然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没有如此的惨重,但是中国各方面还是难以避免不受其影响的。比如,我国的金融机构受到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房贷违约的风险一般集中在商业银行,若是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金融系统就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并可能会导致信用风险向整个资本市场扩散。中国的各大银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由于我国监管机构的加强,我国的金融机构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却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就是高度开放的,制造型大国,大量出口产品,都是与那些发达国家进行合作,而美国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合作对象,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据统计,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由于美国经济的萎缩,人们消费减少,企业投资减少必然使得我国出口额大大减少。进而使一些大的对外贸易公司倒闭破产,一大批中国人民失业,而失业就有可能导致人心混乱,甚至增加犯罪情况,使人民生活环境不稳定。
在面对如此的环境中,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来应对这经济危机状况。对此中国政府迅速及时地采取了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完善政策来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75-02
一、美国房贷危机是这次危机的触发点
黄朝翰认为,美国目前的金融风暴根源于次贷危机。王自力认为,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房地产成为美国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抵押贷款公司、商业银行把各自放出去的次贷,打包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即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和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两房”却忽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杨圣明也指出,次贷危机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由于“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泛滥,加之2002―2006年期间,美国的房市火爆,很多金融机构把这种次级抵押贷款权的证券同其他行业真正的次级证券甚至垃圾证券“打包”出售,使得多年积累下的大量金融残次品涌向金融市场,出现金融危机就不足为奇。
二、金融体制结构不合理,缺乏金融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
黄朝翰认为,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其金融部门的结构性问题。美国金融管制框架仅仅适用于金融部门的正式机构,却不适用于迅速扩张的“非正式机构”。当产生信贷紧缩、金融机构之间失去相互信任时,就引发整个金融市场信用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秦汉峰提到,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暴露出一系列漏洞,例如,监管机构交叉重叠、监管部门过于依赖“市场纪律”等等,是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王自力认为,金融外部监管的严重滞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步伐不一致,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之一。朱金玉指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内部管理机制失误造成的。杨伟、黄贤福、杨选奎认为,忽略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是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彭俊明认为,金融监管不严,导致华尔街金融机构杠杆过高是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三、流动性过剩引发金融危机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过度依赖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使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晓健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贸易顺差偏大和外汇储备过多,增加通货膨胀压力,货币供应过多和银行体系资金过多容易造成资金泛滥,引发金融危机。左小蕾认为,金融危机的缘由是全球过剩资金的过度流动。美国“9・11”事件后经济放缓,为了恢复经济增长,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使美元的流动性大大增加。陈华、赵俊燕指出,流动性过剩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2000年后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低利率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流动性过剩。王喜梅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低利率金融缓和时期,低利率带来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
四、盲目创新金融衍生品
2002年以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金融规模超常扩张,金融创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空前发展,导致金融工具风险加大。曾康霖认为,当代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切入因素是金融创新。骆克龙、政、贾殿春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管制放松、金融创新泛滥以及风险评估滞后,导致金融工具风险增加,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刍议认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各经济体都经历了2002年以来的金融规模超常扩张、金融创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空前发展、房地产超常增长的“经济繁荣”时期,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胡俞越、孙提出,金融危机的爆发要归功于场外金融衍生品(OTC)这一金融创新,OTC衍生品市场的放大效应与监管缺失,使得OTC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五、经济制度不合理
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等各种矛盾并没有随经济的发展减弱,而是不断变化,暴露出经济制度存在缺陷。瓦迪・哈拉比(美)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可以追溯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能力和收入之间以及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需求之间的内在的深刻的不平衡。高巍指出,美国的经济制度存在缺陷,违反客观规律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仍是金融的基础,金融创新若脱离经济,让金融衍生品无节制地蔓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彭俊明指出,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可以追溯到社会制度缺陷,即奉行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再灵验了。
六、新自由主义时期的金融自由化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奉行过渡自由化的市场模式,包括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系统的崩溃。朱安东、尹哲认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主要是近三十年来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金融自由化。陆源京也谈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金融市场自由化和资本账户开放。蒋定之提到,美国自由金融主义的发展模式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产生。衍生品过度泛滥,盲目信奉市场主义放松监管,最终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何钦梅认为,美国金触市场过度自由化的发展模式走到了极端,衍生品过度泛滥,监管长期缺位,直至出现系统性的崩溃,这是导致金触危机的重要原因。
七、不合理的货币政策
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不断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的衰退和反弹,宽松和骤紧的货币政策交替实施,成为危机爆发的隐患。肖才林认为,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降息,贷款买房又无须担保,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为放贷危机乃至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伏笔。徐明祺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扭曲是形成金融危机的原因,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王自力指出,美国不合理的货币政策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这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上升,由此引发次贷危机并最终引发金融危机。朱金玉也提到,美联储政策的失误可能是较为严重的一个导致危机的因素。在2000―2005年之间美联储所采取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董洪日谈到,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危机产生埋下祸根,而扩张政策则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2000年前后,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美国经济的反弹和通胀压力的增大,从2004年6月开始美国政府连续17次加息,骤紧的信贷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八、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长期的超前消费经济模式
西方国家长期存在的超前消费习惯,加之政府的支持,导致了经济泡沫。刘玉霞认为,美国长期超前消费的经济模式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董洪日认为,超前消费、借钱消费是危机产生的社会基础性原因。长期以来,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就是不储蓄光消费,而且是借钱消费,加之政府的支持,一旦环境改变使多数人不能还贷且不得不违约时,危机的爆发则不可避免。
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然而,在我看来,这一切还只是表面现象,而绝不是根源。根源应该存在于导致美国贷款买房的债务人越来越普遍地无力还款而不得不断供的社会因素里面。
一般来说,如果银行明知一个人根本就无力还款,还要高额贷款给他买房是不可能的;而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还款能力的人,也是不可能贷款买房的。
这就是说,凡是能够得到贷款买房的债务人,在当时是有还款能力的,至少自己和银行确定有还款能力。
由此可以断定,美国贷款买房的债务人无力还款以至于不得不断供,肯定是后来的原因造成的。
而且,我们知道,债务人断供必将迫使银行收回房屋,损失最大的首先是债务人,前期的投入可能都会化为乌有。所以,债务人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轻易断供的。
如此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美国贷款买房的债务人越来越普遍地无力还款而不得不断供的主要原因,无疑是贷款时预期的收入减少甚至没有了。
换句话说就是:美国贷款买房的债务人越来越普遍地或破产、或减薪、或失业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贷款买房的债务人越来越普遍地或破产、或减薪、或失业的呢?
无疑是市场不景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市场不景气的呢?
无疑是竞争太激烈。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竞争太激烈的呢?
无疑是生产力过剩。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生产力过剩的呢?
无疑是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以及迫于外部竞争的压力,总是盲目地、不断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造成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结果。
如果美国市场是封闭的,那么,这一切无疑是美国的资本家造成的。
但是,如今美国市场基本是开放的,每年的对外贸易额都很大。而且,在美国的对外贸易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美元汇率过高。80年代中斯前后,为刺激各国对美投资, 美国政府几次提高美元汇率,致使美元升值了50%以上。由于美元汇率过高,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便失去了竞争力。
2.在美国的贸易伙伴中,有些国家如日本对美采取不公平的贸易做法,使美国产品难以进入该国市场,造成了较大的贸易逆差。
3.美国产品本身的原因。80年代以来,在外国产品潮水般涌入美国的时候,美国国内生产的某些产品却出现了价高质次的问题,丧失了国内外市场,从而导致出口萎缩,进口猛增,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这些现象无疑表明:当今美国的生产力过剩,已经不单是美国资本家的作为所致,其它国家的资本家显然功不可没。
不说别的国家,仅中国这些年来,对外贸易额就越来越大,而且顺差也越来越大,以至于积累的外汇储备已达近两万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无疑是从美国市场上赚来的。
各个国家的大量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充斥到美国市场,并被美国消费者购买和享用,必然会导致美国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致使这些产业的一些资本家破产,许多就业者不得不被减薪甚至失业。
这些产业的破产资本家及其他失业者,为了生活必然会压缩开支以及涌入其它行业挣钱,这就势必会影响其他产业的利润以及薪酬,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减薪甚至失业,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压缩开支,导致整个社会需求逐渐萎缩,必然会使许多贷款买房者,越来越普遍地无力还款而不得不断供,导致银行的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
而且,如今这些现象绝对不会仅限于在美国发生。
因为,所有向美国等其它国家出口商品赚取外汇的国家,专门生产出口商品的这部分产能,对于国内需求来说,本来就是多余的。一旦国外需求萎缩,这部分产能也就必然过剩,致使这些产业的一些资本家破产,许多就业者不得不被减薪甚至失业。这些产业的破产资本家及其他失业者,为了生活必然会压缩开支以及涌入其它行业挣钱,这就势必会影响其他产业的利润以及薪酬,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减薪甚至失业,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压缩开支,导致整个社会需求逐渐萎缩,最终也会出现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前所未有,但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新问题,也不是金融危机的伴生品。事实上我们国家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早在5年前就开始了。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压力日渐增大,就业难的问题就出现了。就业难不仅表现在本科生层面,硕士、博士也被波及。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被凸显出来。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们如何推荐自己?政府部门采取了哪些积极措施?高校和家长提供了哪些服务?这些问题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失衡
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吸纳更多的高端人才。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我国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世界工厂” 就业岗位较多,但是技术含量比较低,在消化、创新、发展方面不够,中高端产业缺失,从而使大学生在其中难以成规模、可持续地就业。在过去30年里,我们走的是低成本的中国制造模式,它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但是在大学生就业上所做的贡献还很少。目前我国能够吸纳大量大学生就业的第三产业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能吸收大学生的产业链高端环节,我国发展得还远远不够,这其实也是导致我国千万学子走出校门后找不到归属地的主要原因。
(二)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
据《2008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援引教育部的最新数据说明,理工科初次就业率较高,以往的热门专业如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因招生人生激增导致相对过剩,热门专业的学生反而成为就业困难群体。高校专业的设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放开。虽然实行专业与就业挂钩,要求就业率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否则就取消该专业,可许多高校为了保护该专业,不得不报假数字。与此同时,社会非常需要的专业又跟不上。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我国在1999年以前的大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那个时候就是叫天之骄子,为什么叫天之骄子呢?物以稀为贵,当时我们的毛入学率不足5%,现在我们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5%,我们现在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变成了大众化的、平民的教育。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 ‘完美’,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从一而终”的旧观念。
二、金融危机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应采取的对策
金融危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矛盾,但我们不应过分悲观。大学毕业生应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政府、高校、社会和家长对大学毕业生应采取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一)政府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有效制度安排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从根本上讲,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能依靠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那些就业增长空间较大的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
(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通过全面实施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学生教学实践的环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的人才。
(三)家长要帮助大学毕业生认清形势,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正确导向和帮助
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期望他们能够当上干部,谋求个一官半职。这种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学生找到一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满意和理想的工作。金融危机下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帮毕业生找准定位,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保持择业与就业心态。鼓励孩子到中小城市就业,也可以到农村基层去锻炼,这些地方的竞争小一些,国家还有一些政策倾斜。
(四)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特点表现为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且对各国的经济冲击力度较大,本文将对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的原因及我国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与阐述,以充分认识由此次经济危机带来的教训,提高警惕意识。
1、 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的原因
1.1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过度消费
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处于较为宽松的状态,而其低利率一方面刺激了民众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股价上涨及储蓄率下降。由股价的财富效应又反作用刺激了消费,也带来了房地产的进一步攀升。而由于持续高涨的房价也带来了金融的房贷欲望,各种类型的投资者都希望能享受到房产增值的收益。因此,又高额股价和房价带动的经济泡沫日益扩大并蔓延,最终形成了一批以股票和房地产为资本的中产阶层。而这个庞大的中产阶层队伍的消费模式对更多民众的消费心理产生影响,带来更多的透支式消费。于是,过度消费带来了金融机构更多的外借钱款,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而整个美国再从全世界借钱。对此,美国逐步陷入了债务泡沫,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泡沫破灭并引发危机。
1.2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突出
马克思认为,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会引发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尖刻矛盾。首先,工人就是消费品的核心消费者;另一方面,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与他的工人之间的关系不单纯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简单关系,更希望尽量限制工人的消费状况,也就是控制工人的交换能力、抵制工人工资,以此获取最大程度上的剩余价值。因此,当前现代生产中过剩的基础也就是生产力不可阻挡的发展状况,以及由其所带来的大规模的生产。一方面,大量的生产者消费需要限定在必需品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产生了生产界限。这种状况即是,生产扩大化和工人的低水平消费共存,生产能力就降低了工人的有限需求与消费,必然带来经济衰退。
1.3通过金融机构向全球蔓延
新一轮的美国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宣布上世纪80年代末通过“华盛顿共识”而建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频临破灭。而此轮美国金融危机表现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投行的证券业务、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各项信贷业务相互交叉,且风险也相互传递,就如同一组多米诺骨牌,一旦第一块骨牌倒下,就会出现日益扩大的连锁反应,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危机;二是由于当前各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美国已将其房地产的债券等分售给诸多国家,因此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对全球资本市场的经济状况带来了冲击。这就证明任意的市场自由必然引发危机,因此金融自由必须谨慎考虑。
因此,我国也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由于金融混业经营而产生的连锁效应,采取对外金融控制开放的政策与业务范围,适当设立“防火墙”,避免由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现象。而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以及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在世界各国都有相关联的业务,由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造成投资银行的各种不良资产以各种方式蔓延成其他各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所有购买了美国各种个人、机构投资及金融资产者,都会陷入资产缩水的惨重损失中,引发经济衰退。
2、 我国应对经济衰退采取的对策
2.1适度调整对外经济政策
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多变且严峻的国际金融形势,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也应作出适当的调整,中国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已产生的美元损失。为了避免持续美国国债的贬值可能,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美国国债投资者及债权国应联合采取措施,既能保障投资风险的可控性,又能保障拯救企业。这并不是提倡反向操纵,而是借用基金进驻华尔街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投资基金的效率始终不理想。而机会主义行为的最终结果就是拥有两方面东西:一是华尔街没有任何储蓄支撑的信用衍生工具,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监督并制约中国国民的储蓄,而其最终结果则是带来更深层次的经济衰退。因此,中国应充分利用美国在国债发行第二大债权人的身份及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加强对美国各项长期经济政策的监督,并以此形成全新稳定的金融局面。因此,中国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重点不在于拯救美国趋于疲弱的金融系统,而是保障国内政策的收支平衡,缓解外需的下降趋势、稳定货币政策并提高我国的增长效率与内需。
2.2鼓励加工贸易的转型生产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多次提出加快贸易的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并积极引导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工作,以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提供高技术水平,以增加产品的增至含量。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正积极改进加工制作环节并逐步转移研发机构,以此实现优化重组,充分利用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这样不仅通过加工贸易来承接国际一般加工组装产业的转移,还可鼓励我国更多的企业加强与国际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吸引高端产业链优化我国生产水平,促进加工贸易的整体发展。
2.3积极出台相关税收政策
当前我国税收政策正拟进一步减税计划,但由于税收政策的更改需要复杂的法律程序,其更改的难度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更大,但是虽然时间久见效显著。财政部正拟定是否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此方案正待进一步审批。另外,有关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方案,以提高中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并将原本企业补贴转变为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这两项任务也正紧锣密鼓筹备中。这些政策都将进一步缓解当前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向阳.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前景[J].财贸经济.2009(1)
[2]蔡炜.全球经济衰退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一、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受到影响,我国金融业、外贸出口、制造业、旅游业、房地产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业绩下滑趋势明显,为大学生提供的岗位也大幅减少。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一些破产倒闭的企业更是增加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其中的中高层管理者更是大学生的有力竞争对手,这些失业人员的加入,使就业岗位进一步紧张,在这个僧多饭少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加剧。女大学生作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二)社会原因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尽管今天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与男性具备同等的竞争能力,但社会传统文化的偏见和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造成部分男性群体对女性社会参与的排斥,进而对女性工作能力的怀疑,从而导致女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那些精明能干,事业有成的女性则被嘲笑为“男人婆”,这种思想观念常使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影响和制约。
(三)用人单位的原因
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即使工作能力很突出,但最终也会把精力放在家庭上,不利于专心工作和事业开拓。女大学生一旦结婚生子,就需要休产假,而且退休早。这样不但增加了单位劳动成本,影响单位的生产和效益,更不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因此,用人单位往往不愿意录用女大学生。即使女大学生能将这些负面影响缩减到最小,并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但因用人单位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相对弱势以及招聘模式中的思维惯性使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很难避免这种禁锢。
(四)高校的原因
一方面高校扩招不但增加了大量的毕业生,使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且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致使高校的软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在校生的需求,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脱节,进一步激化了大学生就业矛盾。目前,大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模式和专业设置还不能很好符合市场需求,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调整,而且各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同时,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工作职责简单、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也造成了女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受到影响,削弱了她们了就业竞争能力。
(五)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以至“高不成、低不就 ”,影响了自身就业。部分女大学生主动就业意识也较弱,在主观上缺乏“自尊、自信 、自立、自强”的精神,贪图安逸舒适的工作,缺乏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决心,也使得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女生。同时,相较于男生,女大学生不仅生理上受到限制,心理上也比较脆弱,往往承受不住太大的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了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极其被动的局面。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 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发展的问题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经济,确保经济稳定增长,为女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空间,这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因此,政府要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例如,通过企业税收的减免,政策的支持,贷款等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严冬”,用保企业的方法来保就业。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措施,有针对性地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倡导男女平等就业,打破思想壁垒
要想最终实现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的平等就业,首先要打破人们心中就业歧视的思想枷锁,尤其是存在于用人单位思想中的“惯性思维”。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舆论导向作用,对女性总体价值要给以客观、公正的宣传评价,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充分肯定女性的劳动价值。整个社会都要认识到女大学生的优势,消除传统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为女大学生就业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用人单位用人需求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对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辞退等一系列环节加以规范和监督,对于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的种种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切实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同时,政府还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女性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女性生育成本由国家 社会、用人单位 本人及其家庭共同承担的运行机制,以减轻企业负担,消除企业对女性生育期高劳动成本的顾虑,创造女大学生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四)多措并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出与社会需求向契合、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要加大对社会用人需求的调研,在对就业市场进行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基础上适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供需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女大学生长期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克服就业时的心理障碍,提升女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高校还可以通过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举办针对女大学生的招聘会、鼓励女大学生向中西部就业、自主创业等措施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五)发挥女大学生自身优势,积极就业
众所周知,相比男生,女生语言表达能力更出色,考虑问题更周全细致,形象打扮更加得体,礼仪方面更周全,忍耐力更强,形象思维更出色,性格温和更加善解人意。因此,女大学生能否发挥自身优势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女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政府、学校给予的优惠政策自主创业,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
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坚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理念,克服“娇气、自卑、攀比”的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金融危机背景下,更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主动降低就业期望值。同时,充分发挥女大学生做事认真、细致、勤劳的特点,扬长避短,为自己成功就业增加砝码。
总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具体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女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清楚当前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选择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工作岗位。只有这样,才能将金融危机中的“危”转化为“机遇”,才能在与男生的激烈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持续多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失业率不断攀升。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用人单位又找不到合适人才。面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就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政府也要及时调整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改革就业指导工作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就业岗位在不断减少,就业率明显下降。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 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很难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合适岗位,而且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抗风险能力较弱,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削弱了其吸纳大学生的能力,这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很多地方出现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甚至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的现象。
2. 专业设置不对路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冷门”专业“人才短缺”的现象严重。比如我国目前从事制造业的大学生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制造业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由于制造业引进、承制居多,创新、发展不够,中高段产业比较空缺,从而使得大学生难以在其中成规模、可持续地就业。另外,我国第三产业处于不够发达阶段,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导致了对大学生的需求严重不足。
3. 传统观念的束缚
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及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及家长,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尚未普遍确立,还停留在重眼前、轻长远,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的就业观念上。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和县级以下农村及城镇就业的比例明显偏低,而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则出现“求职扎堆”现象,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就业期望偏高,人为地加大了就业难度。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这不但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
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脱离市场需求。一些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是因人设专业,有什么老师设什么专业,专业和课程设置盲目,专业相似现象严重,与实际需求相背离,而社会紧缺、急需的一些生物、机械等专业却设置很少,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结果出现一边是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一边是招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
2. 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忽视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只管招进来,不管学生出去时能学会些什么,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3. 用人单位制度不合理
用人单位追求人力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不愿接收未经实践锻炼的大学毕业生。不少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单位,不愿承担培养人才的成本。在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条件下,一些单位担心培养的人才跳槽,怕相关投资打了水漂。同时,好多单位盲目地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追求高学历,用人条件越来越苛刻,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都列入基本的条件之中,并且对大学毕业生设置实践经验、性别等障碍。另外,一些私营企业用人不但不签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也没有,加之薪金较低,并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难以接受。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1. 优化经济结构,创造就业岗位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因此,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积极发展制造业和中高端产业,努力提高新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全面提高对高素质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金融危机爆发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原有的产业结构使大学生有限的就业岗位受到严重的挤压。我国现在要做的是,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产业链要向研发和销售等知识密集的各个环节延伸,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结构才能既需要大量的蓝领工人,又需要很多的高端专业人才,才可能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2. 解决就业难,教育体制改革是根本
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本身。很多高校办学没了特色,但是市场需求是多方面的。近年来,就业市场上的“冷热不调”现象引发了社会的思考与议论。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体制改革是根本。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历史传统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实际,以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学校的配套发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除了课堂上开设比较多专业课程外,还要着重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继承、创新、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使其成为品牌。改变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办学专业设置趋同、学生品质趋低的现象。
3. 适应市场变化,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必须转变就业观念,而且要全社会一起转变。要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一种在市场中、在社会中不断奋斗、自我发展的观念。国家在发展中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社会在发展中完善就业机制,大学生以发展的眼光选择就业方向,齐心协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外,大学生要降低心理预期,放下到大中城市工作、拥有较高薪酬和社会地位、工作稳定、环境宽松等就业条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根据时势变化,树立自主和多元化的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4. 政府加大优惠政策,营造就业环境
政府要充分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加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制度的改革力度,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大优惠政策,同时继续出台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进行政策引导,以营造其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鼓励大学毕业生抓住西部大开发、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到老工业基地就业。只要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正统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等。它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紧流动性,企业银行及个人把信贷无限扩张的冲击移到了银行表外,生发了变异的影子银行体系,以此来规避银监部门的监管。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完全是由国家信用做担保,因此各类当事人都有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动。如果监管部门不防微杜渐设定严密法律制度监管之,一旦影子银行泛滥,其风险累积的速度和程度将不容小视。
二、文献综述
基金管理公司RCM Asia Pacific驻香港的钟秀霞(Christina Chung)表示:“如果不放开利率,就会推动更多资金转入地下。除非进行金融改革,让银行有动机贷款给中小企业并实现贷款的多样化,否则就很难降低黑市的重要性。”里昂证券(CLSA)驻香港的郑明凯(Francis Cheng)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很难控制流动性,让银行按额度放款。”他估计,银行仅占中国融资总额的一半。其余部分来自各种信托公司、金融公司、租赁公司和地下银行。他们要么受到的监管不如银行那么严格,要么受到互相冲突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要么根本不受监管。这就是中国信贷增速总是超出官方指标的一个原因,引发了令中国政府担忧的通胀。
三、影子银行中国化的原因
21世纪初期,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是与金融市场杠杆倍率大幅提高、交易规模天量增长和金融当局的“恶意忽视” 等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中国,在保持GDP快速增长的同时,需要资本市场提供大量的资金,通胀压力的大背景更加为影子银行的滋长助势。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在研究报告中预计,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大约为15万亿-17万亿元,这个规模大约是正规银行体系的12%-13%,是GDP规模的1/3。影子银行体系在中国能够如此迅速发展与中国原本的金融市场体系的特点与国内国际经济局势有很大的关系。
(一)较高的利润――信息的透明度与高杠杆率
影子银行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覆盖了金融领域的很多方面,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信息的不完全与传递信息的扭曲,同时也造成对此部类资本统计的难度,因此很难把握市场真正的运行情况和信息传递,在干扰市场的同时也给决策造成困难。公众和盲目投资者根据模糊的信息为了角逐利益,大举进入影子银行体系更是进一步危害金融体系的稳定。高杠杆率的利润吸引更是成为影子银行体系吸收资金的首要原因,日益浮躁的社会发展风气与对金钱的追逐,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甚至个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企图获得暴富。
(二)业务模式
影子银行体系能够在中国迅速发展和它的业务模式有很大关系。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严格的业务界限,它摒弃零售式的经营方式转向批发式的业务模式。中国膨胀式的经济发展在资金短缺的情况恰恰与影子银行提供的商业业务相吻合,没有严格的个体风险鉴别,任何个人或公司可以在较为宽松的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资金,尽管随之而来的是金融风险的集聚。
(三)国内经济通胀现状加剧恶化
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国内成本推动力和CPI连续增长,中央人民银行连续七次提高准备金率,同时限制银行房贷。但是,大量资金被转移到信托公司管理的金融产品中,并在高利率回报的吸引下进入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领域。国有企业凭借其资产与政策优势可以获得贷款而小型实体企业却陷入资金短缺的境地,唯有像民间的金融机构求助,此时影子银行体系适时出现并迅速发展。
四、监管建议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此前一直游离于市场和政府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关注重点,但迄今为止,“影子银行”体系仍只受到轻度监管,监管手段明显缺乏有效性。中国政府金融监管和金融立法方面应积极应对影子银行的挑战。
(一)对证券经纪和交易商制定一致连贯的信托责任标准,并使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共享其持有仓位的保密信息,定期按照要求制定报告,设计出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使得对所有场外衍生品进行审计时可以有迹可循。
(二)从严防范影子银行和民间融资相关风险。近两年,在我国社会资金流动性整体偏紧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矛盾催生了各类借道理财和所谓“创新”的影子银行活动,同时民间借贷市场也日趋活跃。我国要坚持直接监管为主、间接监管为辅,从机制和源头上打消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套利动机,防范风险传递。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过程中,认真贯彻“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原则。加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执行力度,杜绝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坚决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行为,严防民间融资成为诈骗、洗钱、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的“温床”。
(三)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采用差别化的措施对影子银行和业务进行监管。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市场。对于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需要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加强合法、合规性的日常监管,坚决杜绝和打击其违法违规行为,使其回归正常合法的经营范围和经济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