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5 09:44: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海洋污染的看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3.法律体系不完整首先是处罚力度过轻,在各类海洋污染犯罪中,无论罪行大小,所造成后果严重程度,均用行政法或者民法来调整,但是以罚金为主显然力度不够。现行刑法中,虽然实行双罚制,但是法定刑最高也不过7年,这样的处罚配置对海洋污染犯罪行为很难起到震慑作用。其次,刑罚种类太过单一,仅依照《环境保护法》第91调第三款,以及刑法338、339条对污染后果进行量刑法律依据太过单薄,既使确定污染后果适用刑罚,也只能靠自由刑和财产刑来调整,这样的法律体系面对越来越多的海洋环境污染行为日渐乏力,缺乏像俄罗斯、英国、日本、新加坡等海洋大国刑法种类多样的特点。
二、国外海洋污染刑法建设分析
设立污染海洋罪。作为海洋大国,俄罗斯向来注重海洋环境的保护,从前苏联时期就对海洋污染行为作出了较为有针对性的规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海洋污染的相关立法愈加严厉,例如1974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了关于“以有害人们健康和有害于海洋动物资源的物质污染海水要加重责任的”的通令,对海洋污染犯罪行为从重处罚。而后时代变迁,《俄罗斯民法典》第252条对海洋环境污染的方式、处罚方式都有详细的规定。同时设立污染海洋罪,刑罚种类多样且有针对性。设立专门资格刑。《俄罗斯民法典》中将污染海洋单独定罪,在多种多样的处罚方式中,包括剥夺行为人担任一定职务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这在全世界刑法中是少有的,这一刑罚能更深一层的对海洋污染犯罪行为进行处罚,起到了良好的二次预防作用,将刑法的特殊功能展现出来。英美法系以新加坡为例立法有针对性。之所以用新加坡作为案例,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迫使新加坡加重对海洋污染犯罪的处罚力度。其中,新加坡的《防止海洋污染法令》特别详细地列举了可能造成海洋污染的污染物种类,对不同的污染行为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不同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并存。对污染海洋的犯罪行为规定为行为犯。在1971年《防止海洋污染法令》等新加坡相关立法的具体法条来看,新加坡对污染海洋的犯罪行为规定为行为犯,只要是实施了法律禁止行为,对海洋环境安全造成威胁即构成犯罪,且处罚力度连年加重,特别是排污方面的量刑。
三、从刑法视角看我国海洋污染法制体系完善
1.突破传统刑法立法观念反观从前,人们对犯罪的普遍观念是造成他人或社会的人身、财产损失,并且这些损失有明确性和即时性,大多数为已经发生的行为。而环境污染特别是海洋环境的污染具有特殊性,单纯的污染行为可能对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危害是巨大且有隐蔽性的,其危害在现阶段所适用处罚也仅仅限制在已造成的破坏。但是,污染行为对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后续造成的损害难以量化,因此,海洋污染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行为。人们在处理海洋污染犯罪时,不能仅考虑明确即时的损害后果,应认识到对人类共同利益带来的后续损害,所以,应摆脱传统的刑法立法观念,对后续损害后果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对海洋污染犯罪行为施行持续性的惩罚措施,直至灾害完全消除,从源头上对海洋污染犯罪行为进行防范。
2.调整刑罚结构从刑罚结构这一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刑罚结构的变迁生动地体现了海洋刑法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对我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从以前的只有自由刑,到自由刑与财产刑并重,再到以财产刑为中心,资格刑等多种其他刑罚措施相互配合。立足现实,很好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撑。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仍然以自由刑为主,财产刑并没有得到重视,资格刑等其他刑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样落后的法制建设使我国海洋发展处于极为不利的状态。因此,调整我国海洋环境的刑罚结构,是完善我国海洋立法的重要一步。首先,以自由刑为主,虽然海洋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较大,但笔者认为仍不适用死刑,因为死刑会使从事海洋经济活动的风险成倍扩大,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其次,将财产刑大规模引入海洋污染犯罪的刑罚中,提高惩罚力度,扩大财产刑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对主观过失的量刑。最后,建立多种刑罚相互配合的刑罚体系,学习西方国家立法经验,立足我国实际情况,辨证的将资格刑等刑罚引入我国海洋环境刑罚体系。
3.对海洋污染犯罪适用严格责任原则虽然说严格责任原则是一项规则原则,只存在于大陆法系中的民法与行政法领域,刑法一般不承认严格责任原则的存在,而英美法系的刑法中严格责任原则的存在却有现实意义。严格责任原则概念。《布莱克法律辞典》解释为:“因违反维护某种案例的绝对义务而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并不以伤害的故意或重大过失为条件,通常应用于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或产品责任的案件中,又可以称为绝对责任(ab-soluteliability)或无过错责任(liabilitywithouttfault)”;《牛津法律指南》解释为:“实际上是一种高于通常的合理注意的责任标准,责任产生于应该避免的伤害事件发生之外,不论当事人采取了怎样的注意和谨慎,只要发生损害就承担责任,但它不是由某些制定法设定标准的绝对责任,即使承担严格责任,当事人仍然可以进行某些有限的责任抗辩,不过己经尽到合理注意不在其列”。
4.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的背景。在危害海洋环境的犯罪行为中,大多数所造成的后果对公众有很大影响。但是如果要证明责任人是否处于故意是很困难的,因此,如果以犯罪意图做为犯罪的构成要件,则不能使责任人受到应得的法律惩罚,许多虚假的辩护也会因此成立。目前,我国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以及刑事立法中并没有对环境犯罪适用严格责任原则。而在实践中,要证明责任人对行为后果有过失的确有很大困难,我国追究刑事责任有适用的过错原则,法律实际产生效果达不到立法期待效果,导致很多污染行为逃脱法律制裁。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的理由。我国法学界对于严格责任原则的争议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侧重行为人的主观心理,另一种则是侧重行为后果。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无论行为人主观心理是否处于故意,其后果已经造成,刑法侧重的是结果的危害性,所以,行为人主观心理是过失还是故意,都不影响海洋已遭受污染事实的形成。在我国刑事立法中考虑引入严格责任原则,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立法模式,主要理由如下:一是出于目的论,符合刑法目的,可以对海洋环境安全起到保护和预防作用。二是符合刑法中罪刑相适应原则,如果说难以确定行为人主观方面就不追究刑事责任,那就违背了刑法的基本原则,使公众利益难以保障。三是有助于司法机关解决实际问题,严格责任原则的引用,使处理污染犯罪行为人难以确定的因素方面有了处理依据。四是有利于提高涉海企业或个人的责任心,使其从保护自身、避免刑罚出发减少海洋污染行为的实施。
四、增设海洋污染罪
1.增设海洋污染罪的意义。首先,法律存在空白性,特别是我国海洋立法在各个环节都有待完善,增设海洋污染罪有利于填补此方面的空白,为后续法律的完善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国际上对于海洋的权利与义务已有相关规定,增设海洋污染罪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合法的海洋权益。最后,增设海洋污染罪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海洋环境,合理的利用海洋资源,对海洋污染犯罪行为实行准确的刑法惩罚。海洋污染罪主体。我国对于污染海洋环境的处罚,造成的后果与承担的责任严重不符,因此污染犯罪行为屡禁不止。我国很多学者对于海洋污染罪的定义特别是污染主体的限定极为狭隘,该罪犯罪主体只限于涉海企业或团体,而并没有具体到个人。换句话说,如果法律只针对团体或涉海企业,那么其他企业或个人的行为造成的污染后果则会逃脱法律处罚,这种大网捉小鱼的形式对保护海洋环境极为不利。因此,为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也为更好地保护我国海洋环境,定义海洋污染罪的犯罪主体应突破局限性,将违反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的,其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海洋环境,可能或已经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行为,应承担与其犯罪行为相对应的法律后果,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
2.污染海洋罪的刑罚。目前我国学者对海洋污染罪的处罚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该罪应该根据海洋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责任人的主观心态分别量刑,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根据环境污染事故来量刑。但是,我国现行法律中的法定刑与实际造成的危害不符,虽然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深入,法院会根据综合情况实施处罚,但是处罚结果也仅限于法律框架之内,因为对于该罪的法定刑罚较低,即使法院认定是重罪,那么在此框架中,也很难作出与之行为后果相适应的处罚。按照刑罚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应在处理该问题时设立必要且科学的刑罚幅度,同时加重罚金,对海洋污染罪的刑罚力度应大幅度提高:对违反《海洋保护法》以及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向海洋中排放污染物,直接或间接的引起海洋污染,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污染后积极采取行动挽回损失的,并且处理结果经有关部门认定,未造成后续污染的,可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3.设置资格刑资格刑就是对犯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权利进行剥夺,也就是从未来的角度对其进行约束,对未来的犯罪行为有很好的防范和杜绝作用,笔者认为对于海洋污染犯罪行为,资格刑也有较大的适用空间。将资格刑引入刑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自然人适用的资格刑,另一种是对企业、单位适用的资格刑。前者主要是剥夺其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个专业领域的活动的资格,同时应包括负有监察责任的公务人员等担任该职务的资格。后者主要是针对企业和单位,首先对其污染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的不同,酌情适用,可分为一段时间内剥夺该项经营活动的权利和永久性剥夺该项经营活动的权利。设立资格刑,一方面可以强化刑法功能,弥补现行刑法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现实角度对海洋环境进行持续的保护,达到最佳的预防、保护作用。
1.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我们知道燃烧矿物燃料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乖,允许阳光进入地面,对红外线有强烈吸收作用,使大气温度上升。它的危害将非常深远:近百年地球气候年均升温0.6℃;夏季降水量将减少,台风频繁发生;森林减少,荒漠扩大,昆虫北移;预计到2100年全球气温上升3.5℃;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cm;中纬度气候带北移150-550km。
2.二氧化硫与硫酸酸雾
二氧化硫来自含S的煤、石油的燃烧,硫酸厂,矿物煅烧。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水作用下形成酸雨,它将使祖国土壤、江河湖泊酸化,导致鱼类不能繁育,腐蚀建筑和古迹,影响人体健康,使农作物枯死。而且酸雨可以漂移,造成大范围公害。有季节性,夏季pH高。我国酸雨属硫酸型。
3.氮氧化物与光化学烟雾(此知识在高二化学氮族元素)
氮氧化物(NOx)主要是指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在这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生成光化学氧化剂及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统称光化学烟雾。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此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这种烟雾。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直到1958年才发现,这一事件是由于洛杉矶市拥有的250万辆汽车排气污染造成的,这些汽车每天消耗约1600t汽油,向大气排放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和400多吨氮氧化物,这些气体受阳光作用,酿成了危害人类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目前,由于我国内地汽车油耗量高,污染控制水平低,已造成汽车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大城市交通干道的NOx和CO严重超过国家标准,汽车污染已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一些城市臭氧浓度严重超标,已具有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潜在危险。
4.铅污染
自1923年美国实际使用四乙基铅作为汽油的抗爆性能(即汽油在各种使用条件下抗爆震燃烧能力,用辛烷值表示)起,到70年代初,世界各国大都采用含铅汽油。在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历史条件下,汽油加铅对改造汽油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四乙基铅是一种无色油状、易溶于汽油的剧毒物质。使用含铅汽油的车辆,所排放的废气中铅主要是以氧化铝形式存在,它损害人的造血机能,使肠胃中毒,严重时可使神经中枢中毒,还能损害心脏和肾脏功能。它对孕妇和婴儿的影响尤为重要,血铅含量过高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儿童血铅含量每公斤体重增加10微克,智商水平下降2-4个智商数,而铅在人体中蓄积,不易排出,衰期为12年,一旦婴儿体内血铅增高,将产生长期的危害。铅不仅使人体健康遭到严重损害,也可使汽车净化装置中的催化剂“中毒”而失去净化效果,使机动车辆排放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二次污染。据分析,城市中80%的空气污染物源于含铅汽油,全世界有17亿人的健康因此受到威胁。
二、高中化学理论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与海洋污染、重金属污染
水污染的种类有:1.无机污染物,2.有机污染物,3.水体富营养化,4.水体热污染,5.赤潮与海洋污染等。其中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与海洋污染是高中化学经常接触的。
(一)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与海洋污染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
(二)重金属污染
1.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用毒鱼后受害。1972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其中60人死亡。2.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距离各国海岸线数百公里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垃圾带。
在太平洋中心的某个区域,人类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不断在这里聚集,而且随着洋流的运动,垃圾带变得越来越大,以至于现在根本无法准确测量它的面积。
查尔斯・摩尔是一位帆船运动员。12年前,他在夏威夷完成一次帆船赛。在返回途中,他驾驶着“阿尔圭特号”科考船偶然发现了这片垃圾带。2009年夏天,查尔斯已经是第十次途经此处。这次,查尔斯和他的同事们在船上用竹竿挑起了一片将近2米长的聚苯乙烯碎片。如此大的碎片,仅仅是茫茫无际的垃圾带中的一个小不点而已。
查尔斯还在水中发现了一个桶状残骸物,上面现在已经长满了各种生物体。这种残骸物被丢弃后漂浮不定,一会儿下沉,一会儿上浮,很难确切测量出此类残骸的数量。
在这片垃圾带中,到处都充斥着电灯泡、瓶盖、旧牙刷、冰棒棍、塑料碎片等各类生活垃圾。
在一段被压扁的管道中,一只全身长满斑点的扳机鱼正悠闲自得地游来游去。这段废旧管道成为扳机鱼最理想的栖息地,可以为它提供很好的保护,同时它也可以躲在其中埋伏起来捕食猎物。
科学家们认为,这片垃圾带仅仅是全球海洋中众多垃圾带中的一个。在海洋学者看来,像这样巨大的垃圾带,全球至少还有4个。一些废弃的渔具也是海洋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浮标、钓丝、鱼网等。陆地上的许多生活垃圾
也可能随着下水道而最终流入海洋。
美国绘制出全球海洋污染地图
美国研究人员绘制出一张海洋环境地图,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状况。地图显示,几乎每一处海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影响。
这份由美国国家生态分析及合成中心开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41%的海域受到17种不同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这些活动包括海上采油、商业船运、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入侵、渔业捕捞、各种人为污染,以及酸化、紫外线辐射、水温上升等由气候变化导致的问题。
这张地图的绘制者之一哈尔彭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人为影响的不断累积,海洋环境现状比大多数人想像的还要糟糕。”
研究发现,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严重的海域包括北海、中国东海和南海、加勒比海、北美洲东海岸、地中海、红海、波斯湾、白令海和西太平洋部分海域等。
研究人员把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归为四类:气候变化、污染、渔业捕捞和海运。气候变化已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海水温度上升和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水酸化。渔业捕捞紧随其后,过度捕捞已经造成海洋珊瑚礁遭受破坏。
参与绘制这份地图的海洋生态学专家本・哈朋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人类从海洋中获取必要的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但是人类对海洋的利用也对它造成了很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捕鱼、化学垃圾排放、污染、海运等人类活动,使1/3 的海洋受到严重影响,侥幸未受人类活动侵害的海洋只占4% 不到。”
哈朋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海洋生态学专家,哈朋称自己一直感觉海洋很宽广,和多数人的看法一样,曾经以为地球上还有很多海洋是人类从未或者极少造访过的。哈朋说:“当你看到这张地图,你会发现大片大片的海洋被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所影响,会觉得非常震惊。”
这张“海洋地图”显示,受人类影响最严重的海洋基本都位于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例如欧洲北海、中国东海和南海、地中海、波斯湾、加勒比海和北美东部海域。而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珊瑚礁和大陆架受到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深海影响目前尚不可考。
这份“全球海洋地图”以黄色为主、绿色为辅,还有橘色和红色夹杂其间,地图上清楚地标注了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程度的深浅。
为使调查结论更加准确,研究者们把地球上的海洋切割成无数个1平方公里的小块。接着,他们对每个小块的综合影响进行计算,最终得到每平方公里海洋受到的“人类综合影响分”。透过这张地图,海洋的污染程度一目了然。
哈朋说:“绘制这张“海洋地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来自16 个研究机构的19 名科学家为此耗费了将近四年时间。他们参考了来自各方面的数据:渔业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海底建筑方面的数据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地理数据中心,此外还有各个时期科学家和研究者们的调查数据。”
这也是科学家们首次尝试评估所有人类活动对全球海洋造成的综合影响。而在以往,科学家们往往只是就人类活动的某一方面或人类活动对某一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
有科学家表示,看过这张地图后,人们会改变对海洋的看法。这张地图告诉我们,海洋并不是无限的,人们从它的怀抱里夺走很多资源,又扔给它很多废物,这是在摧毁人类自己赖以生存的系统。
根据位于美国加州长岛的非盈利性环保组织Algalita 海洋研究基金会调查,迄今为止,已有约1 亿吨垃圾倒进了北太平洋中部从夏威夷北部到日本之间绵延数千公里的海域。这个组织正用一艘太阳能研究船在这一海域收集塑料袋,但据这一组织测算,已经失去了将它们彻底清理干净的可能性,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太多,而且很多海洋生物(如贝类和海藻)都粘在上面。
据介绍,丢入海洋中的塑料袋不仅会缠住海洋生物,让那些吃下它们的海洋生物毙命,甚至还会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绝大多数塑料袋都是非降解的,它们会在海里存在成百上千年,分解成更小的塑料。
对中国附近海域的状况,哈朋也给出了答案――从数据上看,这里几乎受到了所有17 种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影响的“完美风暴”了。
我国海洋近岸约78%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国海洋局的2007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在监测的18个生态监控区中,约78%的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我国四大海区中除黄海外污染程度都在继续增加,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比2006年减少约0.4万平方公里。
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态。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对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测中,在去年实施监测的573个入海排污口中,约87.6%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污水排海总量(含部分入海排污河径流)约359亿吨,所含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1219万吨。四大海区中,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依然最高,达91%。
科学家研究发现,自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性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大约有一半被海洋吸收。研究人员警告说,这些气体进入海洋,大大加强了海水的酸性,将极大危害海洋生物,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是海洋帮了人类的大忙,我们生产出来的大部分污染性气体,没有直接流入大气层,而是被海水吸收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克里斯・塞宾说,“但是,这些气体进入海洋后,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原有的生态结构和化学成分,从长远看,这一点是更要命的。”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性气体,例如由火力发电、工业生产以及汽车尾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大约有48%被海水吸收,而这些气体也主要流入全世界10%的主要海洋中。研究人员还进一步研究了二氧化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当二氧化碳溶入水中,形成碳酸,而碳酸会腐蚀和损害海洋生物的贝壳和骨骼。
“虽然多数的海洋生物能够游泳和行动,但是大面积的酸污染使他们很难逃离危险”,加利福尼亚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塞恩・马克斯说,“酸性海水还可能对海洋生物的繁殖造成影响,有些生物(主要是大型动物)可能会迁徙到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水域去,由此会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混乱。”
海洋不能承受污染之痛
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与大气、陆地污染有很多不同,其突出特点一是污染源广,不仅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类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物,也将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终汇入海洋;二是持续性强 ,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不可能像大气和江河那样,通过一次暴雨或一个汛期,使污染物转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往往通过生物的浓缩作用和食物链传递,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三是扩散范围广,全球海洋是相互连通的一个整体,一个海域污染了,往往会扩散到周边,甚至有的后期效应还会波及全球;四是防治难、危害大,海洋污染有很长一个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费用大,造成的危害会影响到各方面,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更是难以彻底清除干净。
污染海洋的物质众多,按污染物的性质和毒性,以及对海洋环境危害方式,大体可以把污染物分成以下几类:
一是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如工业排出的纤维素、糖醛、油脂等,生活污水中的粪便、洗涤剂和食物残渣等;
二是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大多是由陆地废弃物携 带进入海洋的;
三是重金属和酸碱类物质,主要有汞、铜、锌、钴、镉、铬等重金属,以及砷、硫、磷等非金属和各种酸碱;
四是有毒化学制品,主要是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物。
污染对海洋的危害会引起多方面严重的后果,影响面涉及到人类健康、海洋生态,甚至地球气候的维持问题。
举例如下:
污染会使海洋食品聚积毒素,人食用后得病;
Usage of exploring teaching in geography teaching
FENG Yu-hong
Abstract: Education reformation at present calls for innovative education. The last purpos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s to make every student be fully deveoped. In teaching we should treat the relation between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The article expatiates the usage of exploring teaching in geography teaching by guiding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exploring learning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questioning.
Key words: Exploring Geogoraphy teaching Teaching usage
探究式教学主要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试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借助一定的信息,利用图册等学习资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可以独立思考,也可协作讨论,进而通过探究学习,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的知识。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引用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和掌握,探究式教学并不神秘,但它要求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一、学生探究式学习意识的引导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师的责任在教育学生”。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的改革,教师不再是单一把课本的知识和现成题目答案教给学生,而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只有学生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学习具有持续性,并能享受终身。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 地理学科教学渗透模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地理学科的学习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即我们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把地理的认知与学习方式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② 地理教学主动训练模式,即指导学生进行主动训练。其主要内容有:首先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的内容,运用自己最佳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主动学习的效果。其次是引导学生主动地自我反思。教师则指导学生对当天或某一阶段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如课堂笔记、社会调查、地理野外考察进行总结。通过回顾和反思,使学生对知识重点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二、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1.改变教师的提问方式
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探究性提问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老师的问题大多是记忆型的问题,或对具体事实只用“是”和“否”来回答,很少有探究性问题。如:地球上陆地、海洋面积各占多少?等等。探究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他需要学生改变信息的形式和结构,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才能得出答案。如:世界上哪个大洲跨的经度最多?山地、山脉和山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这就是探究性提问,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教师只有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经度的概念及了解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所以教师通过改变原有的提问方式,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2.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只是地理老师的专利。报载,有个美国教学代表团到上海参观访问,上海市一位优秀教师为他们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堂上,这为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学生都能答对,在座的中国同行无不称赞执教老师的水平很高,公开课上得非常成功,但美国客人却不以为然,临别抛下一句话:“既然学生都懂了,那么还要提这些问题干什么? 上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客人的话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有老师问学生,而没有学生问老师? 出现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师生角色错位。因此,解决学生不会、不敢、也不能提问的现状,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生来就具备的,它有自生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当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不可违背规律、操之过急,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引导学生循着概念、定义、规律、知识联系、联系实际的思路大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现行地理教材虽经千锤百炼,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我们引导学生将思路大开,把问题和答案变成开发式的,学生就会产生耀眼的思维火花。
3.探究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地理好途径。步骤为:提出案例―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问题―拓展、培育地理能力。现以赤潮的案例介绍有关海洋环境的内容。
第一步:提出案例。海洋对有害物质有自净能力,但污染物浓度超过了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使海洋环境遭到污染。赤潮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晴雨表”。1989年8月,渤海湾发生罕见的赤潮,面积达1300平方千米,造成经济损失1.8亿元;1998年9月,赤潮面积更大,达3000平方千米,至10月初天津市的虾产量比上半年同期减少91.8%。渤海湾的生态环境,以成为京津塘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二步:引导、确定主题。启发学生思考:材料涉及那些地理知识? 有那些值得探讨?
讨论确定如下探究主题:①海洋形成已经有上亿年了,人类利用海洋也有上千年历史了,但在工业革命之前却从未发生过严重的污染问题,为什么? ②赤潮是如何产生的? 它为什么会不断扩大? ③如何控制赤潮?
第三步:讨论、解决地理问题。学生个别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完善。如对问题由学生讨论后得出:赤潮的发生,主要上由于人类的无限制地向海洋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废弃物,使沿岸海域受到污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的过量繁殖,有害藻类得以迅速生长,从而造成赤潮的发生。
海南省的近海领水面积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海南岛地处热带,属季风热带气候区域,气候资源优越,是我国农业生产与研究的“天然大温室”,年均气温23.8℃,月最高气温25℃-28℃,月最低气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在1600mm以上,年辐射量大部分地区在5.0-5.7*109KJ/m2[1];所以针对海南这些适宜种植各种热带作物的丰富气候资源,海南省制定了海南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状况;保障粮食安全,消除贫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然而海南迄今为止,海南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政策一直是追求农业增长,忽略了资源保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甚至实行过掠夺经营,导致资源危机和生态恶化。海南省在实施农业现代化中,切忌急功近利和种种形式主义行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量使用石油产品、化肥、农药等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虽然海南农业为全省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的来说,目前全省不仅农村人口总量过大,而且无论是农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产条件水平都比较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因此,海南农业有必要结合现在的实际,走一条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的开放型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以促进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
1.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最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基础上来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处理自身和环境关系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战略,其最本质的问题是可再生的及不可再生的资源循环性永续利用问题。[2]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强调吸收本地区传统农业或较为现代农业的精华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组织形式所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高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就是说海南农业应该谋求生态资源存量的非减和永续利用。要扬弃所谓“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哲学观念,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和谐发展,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永续关系,兼顾效率和公平,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十六大新当选的我国国务院总理的政策正以很大代价拨出补助资金和粮食,支持各地区退耕还草、还林、还湖,治理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试图恢复良性循环。这些都对海南今后政府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方向--海南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page]
2.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海南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但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海南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人均占有农业资源量逐年减少。
虽然海南省人口规模较小,但近年来海南省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与建省前相比,到98年年底人口总数增加了118.23万人,90年代以来,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1998年仍高达1.29%,超过台湾及较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此下去,海南将在今后10年内失去其地大物博的优势,而且在发展农业当中土地这个特殊的生产资料一旦丧失了其原有的优势,那么农业就无从谈及其可持续发展。
2.2海南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
海南省农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台湾的3倍以上,但海南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仅是台湾省的2.59%。耕地“广种薄收,重种轻养”的粗放利用,经营规模小等都是土地低效率利用的主要原因。因不合理开发利用,基础设施薄弱和环境破坏等因素造成的影响,目前海南平均的土地利用率仅为55.2%,宜热作地利用率只有54.6%,宜牧地利用率仅为33.7%,[3]海南土地资源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自然环境总体良好,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农业环境污染状况较为严重。
到1997年年底,全省仍有138.21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1998年全省平均农药用量为24.3kg/hm2,远高于荷兰1995年的水平(18.2kg/hm2),加之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更加速了土壤板结、耕地退化。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山地没有开发,同时水稻的种植缺乏有效管理,一般把稻种播下便等收割,没有太多的过程管理,这也是产量不增,而土地逐年恶化的原因。
2.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产工具水平低,对农业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长期农业投入不足,海南省的农村电力、农田水利、村庄交通和农业机械设备等总体而言仍不够完善,如全省可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仅为台湾的1/2左右,农业机械设备水平不及台湾省的2%等。很多农田水利实施早就老化,而没有更新。许多乡村根本没有什么的基础实施,都是靠自然力的制约,如果某年干旱,那就只有等政府的补给了。
2.5海南海洋污染严重,对蓝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海南省是由众多岛屿及其临近的海域所组成的海岛省份,每个岛屿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这些海岛的陆地生态系统处于热带,生态环境价值较高,陆地面积较小,环境容量不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良性循环容易遭受破坏。虽然海南管辖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生在海边不识海”的现象相当突出。对大多数海南人来说,除了沙滩,海浪,海天一体的景色以及好吃的海鲜之外,确实就没有什么了解。
海洋污染主要是近海海域在逐渐加剧污染,其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农业的种养殖业和交通船运业三个方面。随着海南工业的日益发展,目前海南沿海和许多江河小溪已遭到严重污染,遭到严重污染的主要河流有昌化江、南渡江。万泉河等,如昌化江(石碌河)遭受沿岸的海南铁矿、海南钢铁厂等近二十余家工厂,每天将未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废水(含有许多重金属元素和有毒物质)排入昌化江,并直流河口、海区,严重污染海域,破坏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致使昌化渔汛生产受到影响。其它江河对海域的污染其情况亦十分类似。由于交通船运业的发展,特别是建省以来船运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沿海港湾的油船和各类机动船的废油大量倾倒人海内、特别是各类机动渔船,倾泻的废机油、柴油的情况是普遍的,所以海洋受石油污染的情况在加剧。鱼类受石油污染后,皮肤粘液腺和皮肤表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还损害鱼类眼睛,视力减退影响其生活习性、产孵和成熟;石油及其产物对鱼仔的影响更大,如体形病变扭曲等;石油污染还会造成鱼类饵料生物的大量死亡,从面可以导致某些鱼种的减少或绝迹。由于近海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高位池养虾也给近海海域造成严重污染,对鱼类资源造成极大威胁。
2.6农村城镇化建设不尽人意,忽略了生态环境建设
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与全国较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落后很多,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土地占用面积大、人口规模小和质量低、土地利用强度低、企业结构不合理和规模不足、就业能力有限、非农乡镇企业集中度小、城镇产业不发达、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特点。
2.7农民居住环境极为落后。对农业资源缺乏可持续利用
海南除了各别村庄外,绝大多数的村庄没有下水沟、垃圾场和村里硬路,甚至有的村庄缺少厕所等,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村庄生态景观。
[page]
3.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海南农业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产品单产低、优质率低、加工转化率低等方面。海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37.6%,而发达国家已高达60-80%,海南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只有农民科技人员11人,还不足台湾的1/4。海南农村劳动力,文盲和半文盲占1/3,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山区,一些农业推广结构名存实亡,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增强环境生态意识,至今不少山区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当地居民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
3.2产业结构不合理。忽略了资源保育。
受多种因素影响,海南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尽管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渔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由1995年16%,上升为1999年的19%;瓜菜、水果在种植业中的产值比重分别由1995年的27.5%和9.9%上升到1999年的38.0%和12.6%但必须看到,[4]目前海南省广大农村地区仍存在社会农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较缺乏、“三农”服务系统极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乡镇企业的不发达以及产品质量的不如意,参与竞争就没有先天的优势,尤其是广东,广西两省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占剧了国内绝大市场。所以必须根据海南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以实行“农业立省,农营强省,商贸活省,科技兴省”战略。
3.3海南农业环境保护立法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农业环境保护法体系不健全,缺乏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许多实践中急需的农业环境保护单性法律和法规尚未制定和颁布,比如农用地土地污染防治法到今天连立法计划都没有列上。(2)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不明确;其实海南的农业保护法目的就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3)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许多制度和措施很零散,很难发挥其整体的效能。(4)法律责任不明确,处罚的规定过于笼统。(5)缺乏海南地方特色。(6)农业保护法规范过于分散,零乱,不便执行。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如下一些对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和对策。
海南省农业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的开放型可持续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为此,大力提倡和发展绿色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屏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观念,加强宣传和提倡绿色农业,在全省造成以绿色为荣污染为耻的风气,推进“三绿工程”的实施,即绿色企业和产业工程,绿色资源工程,绿色市场工程。
4.1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使农业发展与保护两手硬
热带农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农村,农民是主要的参加者,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和深入程度及成败。目前海南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还较低,因而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和思想政治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根据各地区农业资源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职业培训班,学习适于当地生产的种、养管理技术,同时,尽可能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和生态文化意识。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始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加入适宜的当地农业生产知识和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同时鼓励当地掌握技术知识的农民更好地传播科技知识,真正发挥出带动其他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作用。在我们学校成教学院每年都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这些对海南的农业都在起到了输入新鲜血液的作用。
根据海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可以实施“3+1”战略,也即是读三年初中加一年技术培训班,这样便能够解决海南农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扶持和引导农民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生产向特色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商品率的高。尤其针对海南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特点,大力实施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思想下乡“三下乡”战略。提倡解放思想,以市场的调节来带动生产。
4.2提高和改善农村社会生态环境质量
以建设海南生态文明村来实行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村的标准是:科学规划,逐步达到民舍整齐,道路硬化,村村通广播电视,饮用清洁卫生水,人有厕,畜有栏,绿树环抱,果园飘香,社会风气良好。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通过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和争取社会多方面资金支持等途径,改善和提高农村基础和服务设施的服务质量,加快落后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商品流通,从而改变落后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思想相对封闭状态,建立合理的生活消费观念,并逐步实现以液化气和电力取代柴薪,作为农村生活能源的主要来源方式。
4.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让农业资源在保育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农业企业家采取本地区或跨地区联合方式,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投资兴办规模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运销等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由分散的小户经营向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带各环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建立科学完善的乡镇企业审批和管理制度,根据本地区产业现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征,有选择地发展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自我滚动发展能力,且污染较小的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4.4加大力度支持产品的深加工,让农业发展走上“三高”之路。
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但扩大了市场,增加了经济和社会的效益,而且具有利用资源,减少浪费的作用。像我校进行的咖啡酒,腰果酒等产品研制工作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么一点;咖啡,腰果肉原先是当作废物处理的,通过加工,不但具有了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倍受群众欢迎,目前这些产品市场前景良好。
4.5利用海南管辖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南的“蓝色产业”
根据海南海洋资源的优势和开发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海南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思是: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为先行性产业;以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业为主导性产业,以海洋旅游夜,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药物开发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滨海砂矿夜和海洋服务业为支柱性产业;以及其它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既有较高的近期开发效益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远期效益的南海资源综合开发基地。实施“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强省”战略,以港城为依托建设沿海经济带,以油气为主导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基地,保护环境建成热带海岛型“生态省”。建议从这么几个方面突破:(1)战略性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在构建新的海洋产业体系上求突破;(2)创新海洋经济体制,在海洋管辖权与开发权一致上求突破;(3)抓住假如WTO机遇,加大海洋产业开发力度;(4)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在科教兴海上求突破;(5)加强产业带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在产业经营上求突破;热带无污染渔业,热带岛屿休闲度假村旅游等都是实现海南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
[page]
4.6调整海南农业产业结构,使资源得到循环性永续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山地资源,努力提高耕地单次产出值。可采用低产田承包户联合入股或以土地入股、联合投资者资金、技术入股和出卖劳力等方式,以高投入、高科技含量的集约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如商品林、水产养殖、花卉、药物、野菜、牧草或食用菌栽培等多种生产方式和经营品种,从而有效提高低产田的生态经济效益。
在如何利用山地资源上,应该山腰与山腰以下和房屋周围种水果这些比较不易破坏土地的农作物,而山沟则种效益较好的橡胶。紧紧围绕“山上发展橡胶,水果,竹子;山下、平地和水旱地种植香蕉和瓜菜”的做法,以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要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抓好一批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建设一大批田头井和小山塘,增加工程存水量。注重抓好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满足农业用水需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以排涝系统建设为重点的农田综合治理工作,适应农业结构的需要。继续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大力抓好病危水库和水毁工程的防险加固。农业生态建设主要加强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争取森林覆盖率达到50%,要优化林业结构,重点发展木质水果和经济林,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抓好公路两旁绿化林,海防林区,“五边地”和椰子的种植;落实好纸浆林用地,千方百计完成纸浆林任务;要抓好风景区周围绿化的规划,种植和保护,坚持依法护林,坚决打击乱砍滥伐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4.7加大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增强农村系统的生态合协
利用开放政策的优势,积极培育农村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通过完备的市场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使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市场接轨,以便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
扩大人才市场的开放度。2001年出现过这么一个现象,深圳人才交流市场上有4万外地高校毕业生跟企事业单位进行洽谈,而海南居然仅有700外地高校毕业生进入海南人才交流市场。在人才的吸引方面海南是比较差的,从90年代大批人才下海,到现如今的大批人才下岗,以及政府以“东部带动西部,大力发展西部”的政策,这些都对海南起到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工作待遇,居住环境,自身价值的能否充分利用这些都是在人才市场上必须完善的。合理的人力输出可以形成人才和技术的再次输入,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对于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较丰富的落后地区,今后可以从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人才市场的角度,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以劳务输出等方式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1]农牧渔业部热带作物区办公室编.中国热带作物种植区划.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年
[2]谷树忠《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迈入21世纪,海洋正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随着陆地经济的不断饱和,陆地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占地球总面积70.8%的海洋,正逐渐成为开发的新目标,海洋经济得到重视,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纪经济的发展。据专家预测,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将由21世纪初的6%上升到16%左右,海洋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题。
一、海洋经济概述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和表述都不尽一致,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海洋经济概念体系。国内有学者按照经济活动与海洋的关联程度,把海洋经济分为三类:(1)狭义海洋经济,指以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2)广义海洋经济,指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的经济活动,包括与狭义海洋经济产生上下接口的产业以及陆海通用设备等。(3)泛义海洋经济,主要是指与海洋经济难以分割的海岛上的陆域产业、海岸带的陆域产业及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等。本文认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海洋产业为载体,海港优势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及其总的结果。
二、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SWOT分析
1.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优势(strengths)分析
(1)区位优势——慈溪市地处宁波市北部,杭州湾南岸,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上海-杭州-宁波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其次,处于河流的下游,含沙量高,滩涂区位优势明显。再有,属于新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头堡位置,地处交通黄金段,交通优势成为新的亮点。
(2)陆上优势——329国道、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贯穿本区域,在一小时交通圈内有宁波北仑港和栎杜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便利的交通把慈溪与内陆紧密联系在一起,慈溪工业发达,宁波成为资源补给地。机械电器、塑料电子、轻纺化纤等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企业,为慈溪市提供巨大的经济资源。
海上优势——滩涂面积广大,并且开发密度较低,滩涂围垦造地、“耕海牧渔”的潜力大,发展空间广阔。地处下游位置,河水带来大量河沙中的矿产资源与淡水资源,且河水的注入淡化该区域海水盐度,为慈溪的用水提供潜在优势。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带来大桥经济,为慈溪缩短与上海的距离,开阔海上作业的空间,更好利用上海的繁荣优势。
2.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港口劣势分析——虽然慈溪地理位置临海,处于杭州湾岸,但是由于河水的注入,带来大量河沙,处于河流下游的慈溪,受河沙的影响,水位并不深,要发展海洋运输业,开辟港口,将是一大挑战,挖沙的劳动量,资金的投入,可能造成的海底层结构变化而导致的生态破坏,都是慈溪人要面临的难题。
(2)模式劣势——慈溪市虽然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却也是地域、资源小市,能源的缺乏,滩涂资源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可供建设用地有限,水资源、森林资源与环境容纳力更不充裕。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迫使慈溪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就对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步伐造成阻碍。
3.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和《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日前通过国家海洋局二所、宁波大学等单位专家的评审,在分析慈溪市海洋资源现状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慈溪市自身的海洋资源,研制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4.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分析
环境威胁——慈溪市工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是必有的,加上河流所带来的印染、电镀、熔炼等的上游行业的污染,由滩涂发展而来的慈溪地质对雨水贮存的能力差而导致的地面干涸,都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必将面对这些污染的治理、防御难题,也影响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
大桥经济威胁——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带来巨大优势机遇,但必须得面对突变期的过度、负面因素凸现的威胁,即由于企业、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是流动的,大桥经济从本质上讲也是流量经济,更是开放型经济,大上海的繁荣是机遇,更带来更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
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占用农地的现象日趋严重,造成耕地的不断减少。除地表生态发展得不到维护外,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加及难以为继,使慈溪本来就稀少的资源更难利用。
通过以上SWOT分析得出,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就得走一条科技的生态之路。
三、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物有两极,慈溪发展海洋经济有优势,也存在劣势,如何发挥优势,尽量避开劣势或者减小劣势影响,让慈溪海洋经济发展能取得成功收益,笔者有以下三点看法:
1.科技兴海
慈溪人要用科技的眼光看待海洋,发展海洋经济。首先,利用经济实力优势,加大对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专业配置,加强在海洋高技术研究前沿和海洋科学研究热点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其次,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行资金倾斜,支持对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再有加强对本地区海洋的勘测研究,探寻出一条适合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道路来。
2.可持续发展道路
《21世纪议程》提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目前沿海陆域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海洋资源破坏严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资源,实现资源的长期循环利用,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强海洋资源管理,特别在渔业上,要制定许可捕鱼政策,发放捕捞许可证,防止围渊捕鱼,每年设定日子对鱼苗放养和成鱼的禁捕,形成捕养循环结构。如宁波象山的开渔节,就是一条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被称为“海洋清道夫”的梭鱼,不仅能铲食网箱底养殖鱼类吃剩的饵料及它们的排泄物,还可有效修复生长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慈溪海域滩涂面积广,适合梭鱼的生长,大量养殖梭鱼,不仅丰富了鱼类资源,更能对环境生态起到保护及修复作用,一举两得。同时,科技兴海,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也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体现。
3.创新实现“海陆互动”
海洋经济是陆地经济的延伸,海陆经济在空间上相互衔接,在产业上相互渗透,以海洋资源带动陆地相关经济的发展,弥补了陆地经济的不足,以陆地经济在资金、设备、劳动力等上面的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动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作为海陆联系的纽带,是海陆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对慈溪来说,运作好“海陆互动”,充分发挥陆地优势带动海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使慈溪成为小康城市的战略之策。
慈溪市要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路子,就要不断的利用发挥优势力量,科技兴海的同时,不要忘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保护;政府应该牢固树立海洋权利意识,坚持依法管海、用海,做好海洋管理、开发和保护工作,加大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和严格执行《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及时做好海涂围垦用海等项目的申报以及水利设施建设用海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慈溪人要发展海洋经济并取得成功,要放眼长远目标,积极培养高科技海洋人才的同时,不懈的对海洋高科技进行研究,对本地区的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做全面的探索,拒绝照搬成功模式,吸取经验,争取在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管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海洋意识,扩大传播,使慈溪人成为有素质的海洋开发者。
发展地区海洋经济,带动海洋相关产业的进步,促进海洋产值的增加,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的生产总值的增加,(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对整个国民经济都起到促进作用。对慈溪来说,在21世纪海洋世纪的浪潮推动下,把目光定向海洋经济,跟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走出一条具有自主特色的路子来,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向东.现代海洋经济理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61-63.
[2]徐质斌,牛福增主编.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0-31.
[3]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Ml.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9-73.
[4]朱凤岚.经济与区域合作[J].当代亚太,2006,135(3):21-26.
[5]陈军,罗立峰.沧海桑田——浙江省慈溪市[J].新湘评论学习报,2007,24(2):1-20.
[6]沈庆琼,王成超.基于港口物流的产业对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45(2):53.
[7]黄明生.中国海洋经济问题研究[J].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2007,37(2):56-58.
人类的发展是伴随着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由于开始对环境问题的忽视,环境问题日益恶劣,而如今人类也受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环境问题空前严重地出现在人类面前,使人们陷入忧郁不安之中。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环境状况的不断重视,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日益受到不断地重视和加强。尽管我国政府不断加强整治力度,但是由于一些人为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还不容乐观。为此,我利用这次暑假的机会对我们石牛镇的居民展开了一次居民环保意识和行为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同时对我们的周边生活环境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宣传环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进行调查的,通过对回收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出了以下的结果。
二、相关资料
1、我国目前海洋污染状况:
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总的来看,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 当前,污染和损害我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 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人工倾倒废物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
2、我国目前土壤污染现状:
(1)、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2)、土壤的有机污染
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 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工业区附近的土壤有机污染日益加剧
(3)、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
由于土壤是植物和一些生物的营养来源,所以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发生传递和迁移,目前动物和人类自身都遭受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和威胁。
(4)、土壤的放射污染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疗、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放射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这些放射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体外,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产生内照射,损伤人体组织细胞,引起肿瘤、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
3、我国目前大气污染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4、我国居民环保意识现状:
改革开放的20 年也是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萌发和成长的20 年。进入90 年代以后,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与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主流进一步靠近。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有待于提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热内凉,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1)说的多、做的少,新闻媒体和着书立说中反映的公众环境意识水平与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很不协调;(2)学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而一般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欠缺;(3)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较强,但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欠缺;(4)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较高,但实际承受能力有限,即使在城市居民中,环境意识的水平与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调查过程
(一)调查时间、地点
调查时间为XX.8.10—XX.8.17,地点为广州天河区五山。
(二)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进行的。我们打印了300份调查问卷,以不记名方式在广州天河区五山随机派发。通过回收问卷(收回296份),统计结果,然后进行分析研究。
(三)调查对象
本次被调查的对象组成层次如下:男女比例大致为1:1;年龄段方面,20岁以下占20%,20~40占45%,40~60占30%,60岁以上的占5%;职业方面,覆盖了学生,农民工,个体户,离退休职工,其他职业等不同社会群体。对象基本覆盖社会公众各个层面,能大致反映出天河区五山居民的环保意识情况。
(四)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从居民对环境保护的了解水平、居民所涉及的环保生活方式两个方面进行。问卷编制了13个题目,每个题目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反映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
(五)调查人
(六)环保意识调查结果:
1.调查显示,公众对环境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负责的,绝大多数公众对环境的基本价值观是正确的,公众对常识性的普通环境知识答题的正确率较高,达到85.6%,但是对于“世界环境日是哪天?”这一简单题目,只有9.3%的答对。大部分的居民认为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这说明环境问题已经为广大人们所关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人瞩目的重大问题。
2.但是当环境保护与切身利益相冲突时,公众的意见分歧较大。如塑料会产生白色污染,在自然界中很难化解,人们的认识非常深刻,表现的态度也很坚决。82%的人认为,塑料袋对环境造成污染,应该回收利用。但对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只有4.2%的人选择“坚决不用”。这说明公众的环境伦理观已经上升到一定的层次。
3.有62.2%的人表示如果有环保组织招募环保志愿者愿意参加;有27.8%的人表示看时间而定不过会一直支持环保事业。看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不仅有热情,还有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总体看来,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确实有所提高,但是还有一些不顾生态平衡蓄意破坏环境的人,而他们为的只是一些个人利益。
(七)环保行为调查结果:
1.公众个人的参与行为表现积极。如“你平时注意节约用水吗?”63.4%的人“能注意节约用水”,18%的人“有时注意”。“在一个没有垃圾箱的公共场所你如何处理垃圾?”61%的人“把垃圾装在自己的包(塑料袋)里带回去处理”。看来,大多数人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2.但是公众在制止他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时,表现出积极态度的不多。如“发现别人浪费水”,只有5%的人会制止;“看到有人乱扔垃圾”,只有2.5%的人去制止;这说明公众还不敢勇敢地站出来伸张正义,维护环境。
3.有36%的人表示自己有收集废旧电池的习惯,占少数,而64%的人表示没有这种习惯,这表示收集琐碎的可回收垃圾的习惯在我关还没有深入人心。
4.有59%的人表示夏天开空调时会把温度控制在20-25度的适宜温度上,而39%的人则会在16-20度十分凉爽的温度,仅有2%的人才会调到26度以上,这说明我国居民还没有养成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能装的起空调的都是高收入人群的关系。
5.有88%的人选择及时熄灯,占绝大多数,10%的人偶尔熄灯,仅有2%的人才选择不熄灯,这表明大家对与自身经济利益相关的地方会做到更好。
四、建议: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使我对天河区五山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了解,其实目前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可以明确透露出天河区五山居民有着比较强的环保意识,但是其环保行为却远远落后于他们的环保意识,再加上有关部门的工作未做到位,执法力度不够,对环保工作的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的存在。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建议:
1.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新风气,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素质。只有素质上去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才会相应地加强。
2.应从行动上切实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响应政府号召,使自己良好的环保意愿能付诸行动,起到良好的环保效果。另外,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应加以批评并即时制止,用积极的实际行动去带动更多人加入环保队伍。
3.加大惩罚力度,对不保护环境的个人或企业要依法处理,从严处理。用惩罚这种方法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让他们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4.定期举行大型关于城市社区环境建设宣传工作,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让宣传进入家家户户,大到老人小到儿童,人人皆知。
5. 要在法律上规定民间环保团体参加制定有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法律、法规、政策、计划方案和战略的机制和程序;建立民间环保团体参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计划、方案的执行、监督和检查的机制和程序。
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环保是大家的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环保部门的事,更不是社会的事,它是我们所有人的事。现在绝大多数人拥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并已将环保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所以,我们每个大学生或所有的公民都要从自身做起,把环保做好、做深,营造优美和谐的环境。为了今后大家能有一个美好的环境,清新的社会以及充满爱的家园,我们希望社会、集体、学校乃至家庭中所有的成员都能加入到爱护环境的活动中去共同构建一个美好幸福的和谐社会。
在我们憧憬美好的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知道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相信,通过天河区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的大力配合,我们会拥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五、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问卷的制定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置要便于被访者接受。同时,尽量使用选择式的询问方式。不应该在同一地点发放过多的问卷。应该广泛的发放调查问卷,尽量做到取得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数据。
2.发放问卷的时候,尽量的做到人性化。比如有些被访问者喜欢口头回答,我们要做好记录。同时对待被访问者要热情、客气。被访问者接受完调查后,要主动的表示感谢。
3.发放问卷,尽可能采集广泛的数据,尽可能把调查范围拉大。
4.问卷回收之后,要即时的做好统计工作,尽快的把数据进行汇总。在统计汇总数据后,应对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做出评估。
5.在调查的时候,要对被访问者的情况给予保密。决不能因为任何原因,泄露被访问者的任何私人资料。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方式,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学到了很多,同时让我们自己强化了环保意识。
六、参考文献
[1] 李志刚、孙岳,《绿色生活一本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XX-10出版)。
[2] 杨任飞、张捷、夏宇鹏、《绿色未来丛书》编委会,《你知道吗:环保生活101问》,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XX-10出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19-01
作为一名身居一线、地处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对学习地理的意义和作用,自己始终以"以地为主--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教育学生。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可谓日趋严重。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察觉到,关于"环保",可谓提得是越来越响亮,这表明人类已经较深刻地意识到了环境问题所带给自己的麻烦,也品尝到了人类自己所酿制的苦果的味道。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环境保护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问题是贯穿中学地理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结合课程改革后的中学地理教材,稍作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新教材突出一个特色,就是突出了"环保"在教材中的主线作用。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共十六章的内容。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知识,其实直接或间接的都涉及到了环境问题,环境的保护成为新课程始终隐含的一条主线。在宇宙环境中,由于人类不断地加快对宇宙探索的步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航天垃圾,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太空环境问题,科学家们大声疾呼"保持太空清洁";在大气环境中存在着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危害等;在海洋环境也存在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陆地环境中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地质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都与环境问题有关。日益加快的农业、工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较为系统的介绍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分布特点和对策。选修六《环境保护》,则把环境作为一个专题,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防治、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每一个人都要必须关心我们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针对中学地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农村中学实施"环保"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增强农村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几种方法
在生活中,人人都会听到"环保",时时也在讨论"环保",但对在中国占国土面积80%,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村地区来说,真正知道、了解"环保"的甚少,即使在学校,很多学生的环保意识非常淡薄,因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具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全面具体的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
针对学生环境知识欠缺、环保意识淡薄的现状,要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增强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二)理论联系实践,因地制宜,落实环保教育
在通过了对学生系统、全面的知识讲授之后,环保思想已基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为了使其牢牢扎根,要理论联系实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精思妙想,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进行环保教育
在校园中,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定期播放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中学时代就树立牢固的环保观。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一名环保使者
在校园中,老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容忽视,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倍受学生的关注。尤其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方面,自己更应身先士卒,如生活中用过的污水,垃圾这些细节问题都处理的稳妥、合理,用行动向学生演示环保工作的细微性、实在性。
三、以学校为主阵地,将环保主题拓展的更广,延伸的更长
在农村地区,在以学校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应将目光看得更远,因为在农村,还有一大批环保知识欠缺、环保意识淡薄的劳动人民群众。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桥梁、纽带的作用。使其把已掌握的环保知识在家人、亲朋好友中间进行广泛宣传。
在周末,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农村人口聚集的集市上,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形式,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增加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此外要求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深入一线,可以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为环保做一些贡献。
环境保护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基层的地理老师,对于环保自己更是责无旁贷。总之,要竭尽所能,为环保贡献自己绵薄之力,让我们家乡、我们祖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空气一天比一天更清新,景色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笔者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笔者随即引入正题:“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二、从目前的环境问题出发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而引起的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酿造的苦果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发展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结合课堂内容把这些问题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三、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字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生物中列举的数字:当今世界每日增加21.6万人,目前已接近60亿人。我国在1949年时有5.4亿多人,建国40多年增加到12亿多,占世界人口的22%。在学习“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列举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达4万余种;现存的我们熟悉的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朱不超过100只,云南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通过这些数字,不难看出一些动物濒临灭绝、人口的不断增加通常是导致这些悲剧的导火索。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但不是专业性教育。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图片、录像等来加强学生在心理上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课前让学生充分收集资料,课堂利用这些素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处可见GPS定位,手机导航等等,大部分同学便觉得学地理不重要,没兴趣。那么,如何培训学生学习兴趣,热爱地理,理解地理课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课本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册、选修教材一和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有效课堂导入法
(一)复习导入法――明确目的,提问式导入
“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复习了上一课的内容,而且又很自然地导入进了新课。比如,学习完海水运动后,要学习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问:(1)洋流按成因可分为哪些?按性质可分为哪些?(2)它们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会影响气温和降水吗?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到新内容。
(二)设问导入法――针对教学内容导入
带用启发性的设问可以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会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达到内化、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此来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时,对学生提出问题:(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明天的天气又会怎么呢?(2)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当地的“梅雨”和“伏旱”是怎么一回事呢?以此导入,效果就比较明显。
(三)预习导入法――针对要学习的内容导入
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设计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到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布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要过多、过难,还要紧扣教学内容。
(四)时事导入法――结合时事和热点问题导入
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种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在学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时,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我国的青藏铁路,由此导入,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五)创设情境法――运用相关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经常使用。要想起到好的效果,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内容相符并且能够深深的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整个身心。创设情境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学生的互动,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加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效果会更好。在教学中,必修Ⅱ第四章第三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节的导入自制幻灯片《地球,你好吗?》,选择了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破坏、沙漠化、海洋污染等多幅震撼人心的图片,配以相关文字以及环保音乐《地球,你好吗?》进行播放。在导入新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大部分学生观看时愁眉紧锁,还有个别女同学在看到“惨死沙滩的海鸟”、“营养不良的骆驼”时,眼眶湿润。这样的导入,直接将学生带入到主题之中,同时本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以完成。
因此,就要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因材施导;理解课本,因课而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做到有理、有序和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