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07: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者简介:肖洪磊(1979-),男,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及旅游地开发;(云南昆明 650031)陈永涛(1977-),男,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民族艺术传承与保护。(云南昆明 650201)
本文系县校合作课题《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2011-2030)》研究成果。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滇中北部,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位于东经102°14’-102°56’、北纬25°25’-26°22’之间。禄劝北接金沙江与四川省会理、会东两县相望,东北接东川区,东邻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南连富民县,西、西南与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毗邻。县域总面积4249平方千米,现辖16个乡、镇。禄劝县所在的滇中地区早在先秦时期便已成为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过丝绸之路西南道“马援古道”、“茶马古道”及“步头路”等和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西亚地区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现今,禄劝位于云南省旅游业“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中心区域,是昆明市北部五县区的重要节点,对昆明乃至于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调查区域与方法
(一)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为禄劝县域下辖的屏山街道办事处,撤营盘镇、九龙镇、茂山镇、翠华镇、团街镇、中屏镇、皎平渡镇、乌东德镇8个镇,汤郎乡、马鹿塘乡、云龙乡、则黑乡4个乡,总面积3680平方公里。转龙镇、乌蒙乡、雪山乡因行政托管原因未列入此次调查范围。
(二)调查方法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课题组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过程采用“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两种资源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整个运作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以保证调查结果的质量。
1.旅游资源详查。旅游资源详查主要用于了解和掌握整个县域旅游资源全面情况;完成全部旅游资源调查程序,包括调查准备、实地调查;对县内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提交全部“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2.旅游资源概查。旅游资源概查主要用于了解和掌握县内特定类型的旅游资源;对涉及到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
二、资源类型及分析
(一)资源类型
通过实地踏勘与分析,禄劝县旅游资源在类型结构上包括8大主类、24个亚类和65个基本类型,376处典型资源。见表1。
(二)类型分析
从资源类型角度看,禄劝县的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以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类为主体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以建筑景观类和旅游商品类为主体特征,是一个集温泉、峡谷、河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富集区。见图1。
(三)空间研究
1.整体分布。禄劝县旅游资源整体空间分布较为均衡,13个乡镇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分布,但集聚的类型、数量有所差别。其中:翠华、中屏、云龙、汤郎的单体资源较多;汤郎、翠华、茂山地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云龙、翠华水域风光旅游资源丰富,翠华、则黑、汤郎生物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汤郎、云龙天气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皎平渡、撒营盘、团街、屏山、九龙遗址遗迹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翠华、屏山、中屏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丰富,翠华、汤郎、中屏、则黑旅游商品旅游资源丰富。详见表2。
2.分布特征。根据行政区划和地理区位,将禄劝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旅游片区。见表3:
通过见表2、3和图2的分析可见,禄劝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以下特征:南部片区旅游资源数量最多,北部片区次之,中部片区最少;在北、中、南三个片区中,人文活动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资源所占比例最高。从三个片区各自的特色看:北部以红色文化、农业生态资源为典型代表;中部以罗婺民族风情、河湖旅游资源为典型代表;南部以温泉、历史文化、峡谷观光旅游资源为典型代表。
3.资源区划。通过对禄劝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宏观调查分析可得出:不仅北、中、南三大片区之间存在旅游资源数量、类型的明显空间分异,在三大片区内部也形成了主题不同的资源聚集片区。详见表4。
三、综合评价
(一)定量评价
1.旅游资源单体质量等级评价
(1)评价依据与评价方法。在实地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国标中所规定的分类评价体系,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赋分,然后根据所得的分值和等级指标给旅游资源单体确定其等级。
(2)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依据上述评价方法,禄劝有旅游资源单体376个,其中五级旅游资源有2个,四级旅游资源有6个,三级旅游资源有28个,二级旅游资源有36个,一级旅游资源有49个,未获等级旅游资源255个,分别占旅游资源总数的0.5%、1.6%、7.5%、9.6%、13%、67.8%。见表5:
(二)定性评价
1.总量丰富、类型齐全。禄劝县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种类齐全。禄劝县的旅游资源涵盖了我国旅游资源的8个主类、24个亚类、65个基本类型。自然旅游资源4大主类齐全,基本类型有27种,资源单体达160个,具有雄、奇、险、秀等特点,景观丰富,类型多样,能给游客带来多重感受;人文旅游资源数量众多,4大主类齐全,基本类型有38种,资源单体达216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罗婺民族文化、土司文化、马帮文化使禄劝成为绚烂的历史文化汇聚区,能满足旅游者的深层次的文化需求。
2.特色突出、品质较高。禄劝县的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品质较高。在自然资源方面,以“昆明的科罗拉多”普渡河大峡谷、“休闲养生温泉”练甸温泉为代表,资源特色突出,极具市场卖点;在人文资源方面,禄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以“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点”和“云南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皎平渡红色旅游为典型代表,此外交融荟萃了彝苗文化、罗婺文化、土司文化、马帮文化等人文资源,这类资源品位高、价值大,是今后旅游开发中的亮点。
3.组合良好、相对集中。禄劝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三大片区、五大特色主题资源片区不但各有特色,且区域组合较好,体现出人文与自然资源的高度融合。北部集中了红色文化资源、农业生态资源;中部以罗婺历史文化资源为特色;南部汇集了峡谷温泉、历史文化资源。这种资源特色突出、主题明显、空间相对集聚的特点,有利于资源的集合开发。
4.保存完整、适游期长。由于开发滞后、海拔跨度较大等因素,禄劝县旅游资源普遍存在保护程度较好、开发潜力巨大的特征。自然资源保存完整、破坏不大,人文资源受外来文化侵蚀较小,原生态显著,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禄劝气候状况优越,全年宜游览的日期超过300天,适宜游览的时间较长,全年都可接待游客。因此如能按照梯次逐级分期开发的策略,将禄劝的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开发,禄劝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四、开发指向
(一)红色体验旅游
禄劝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内外都极具知名度,但至今仍是初步开发,鉴于其资源的独特性与高品质性,应依托皎平渡口、洞、渡江纪念馆、纪念碑、“毛公山”等特色资源,建成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体,集红色教育、影视拍摄、红色科考等为一体的高品质的红色旅游小镇;同时把翠华的铁索桥、路居纪念馆、铁索桥,撒营盘的石板河狙击战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形成禄劝县的核心产品与精品旅游路线。
(二)民族文化旅游
禄劝县作为彝族苗族自治县,拥有彝族、苗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位于云龙乡内的火期山及易龙城更是雄踞南诏时期三十七部之首的罗婺部所在地,拥有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人文资源。禄劝可依托县内众多民族的节庆活动、风俗仪式、表演艺术、建筑、服饰、饮食等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主题旅游产品。
(三)温泉养生旅游
禄劝县最具特色的温泉位于普渡河沿线的河滩上,在此分布的大小温泉成百,翠华境内的达基温泉更是远近闻名,各地到此搭建帐篷野营及浸泡天然原生温泉的自驾车游客络绎不绝。位于屏山镇的练甸温泉因其品质较高、开发条件成熟已经着手建造温泉度假区,云龙乡罗婺民族文化区也具有众多温泉,可以打造成森林温泉旅游区。建设开发成温泉养生主题旅游产品。
(四)峡谷探险旅游
一、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贵州境内苗族主要集中黔东南洲雷公山一带,包括雷山、麻江、丹寨、台江、凯里、剑河等县市。这里素有“苗疆腹地”之称,集中了全国苗族的主要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已成为贵州 “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窗口。
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来明确界定“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对众多学者的论述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凡能产生旅游吸引力,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切民族文化因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民族文化”,通常来说,能成旅游开发对象的民族文化才被称作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民族特性、民间特性、地域特性、文化特性、美学特性等五个方面的特性。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各民族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特有的、有旅游吸引力的各种文化传统和习俗。本文指的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范围包括稳定的物质实体文化旅游资源和非实体精神文化在内的旅游资源两大方面。如苗族建筑与聚落、服饰、工艺、饮食、节日、风俗、岁时节令、、游艺竞技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二、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由于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交叉性与延展性,目前世界各国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尚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分类的依据不同,得到的分类方案也不同,综合前人的研究,民俗文化资源的分类的主要有两种分类形式:一是对民族文化本身,即根据民族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划分,可分为生活文化、游艺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制度文化、工艺文化、信仰文化七大类;二是根据旅游产品的属性将民族文化资源分为三大类旅游产品:第一类是实物景观,包括历史遗迹、古城旧址、民族建筑、村落、以民族文化建筑为主题构成的民族博物馆、以及以民族文化内涵为灵魂形成的旅游附属区等;第二类是以民族行为文化及可参与性民俗活动的开发为主形成的旅游产品,抱括大型活动与节事旅游、民族餐饮、民族歌舞、各类民俗活动;第三类是民族精神文化旅游产品。包括对民间文学和神话、绘画、工艺、宗教等。
这两种分类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形式分类清晰明确,但它只是从文化资源的角度进行的归类,而不是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考虑分类,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种形式,虽然是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分类,但分类笼统,类型之间界限模糊,甚至有的地方交叉重复,科学性不严谨。国家标准GB/T18972一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应该说为各地旅游资源调查分类和评价提供了很好的规范性指导。本文参照国家标准类,吸收、综合已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分类的长处,结合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对苗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细分。
(一)分类依据
由于旅游资源的属性、特点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标准主要有成因、属性、功能、时间、开发利用状况、管理级别、资源质量高低等等,均可以作为不同目的要求的分类依据。本文的对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按照以下两级方案展开:
一级分类方案的划分依据:第一层次划分以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属性,即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存在形式为依据;第二层次划分以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表现形态为依据;第三层次划分以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功能为依据。
二级分类方案的划分依据: 主要是根据各类资源的内容进行归类。
(二)分类方案
①一级分类方案: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在苗族文化资源中可开发为旅游产品的部分。本文参照国家标准GB/T18972一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确定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
根据上述标准将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分为大类、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四个层次,在类别命名上结合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名称。根据以上分类方案,大体上把雷公山地区苗族文化分为以实体为表现形态存在的实体文化资源和客观存在但不以具体实物形态表现的非实体文化资源两个大类和以下四个主类,十二个亚类和四十二个基本类型。
第一类:建筑与设施。主要包括苗族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与归葬地三个亚类,其中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包括特色建筑、广场、人工洞穴、建筑小品等五个基本类型;居住地包括与社区包括苗族村寨、苗族民居建筑、民族博物馆、特色街巷、历史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特色店铺、特色市场体等七个基本类型;归葬地主要指悬棺景观类。
第二类:遗址遗迹。主要指社会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类,包括历史事件发生地 、废弃寺庙、古城旧址、聚落遗迹四个基本类型。
第三类:民俗旅游商品。主要包括手工艺品与工艺品、苗族服饰品、苗族饮食、苗医药品四个亚类,其中手工艺品与工艺品包括刺绣品、蜡染品、纺织品、锻铸品、雕刻品、编织品等六个基本类型;苗族服饰品包括头饰、服饰及其他等基本类型;苗族饮食主要是包括特色小吃、菜品等类型;苗族医药类主要是指苗族的中草药材及制品。
第四类:人文活动。主要包括民族民间礼仪与地方风俗、游艺文化、节庆活动、宗教活动四个亚类型,其中,苗族民间礼仪与地方风俗礼仪包括生活礼仪、人生礼仪、生产礼仪、其他礼仪四个基本类型;节庆文化包括纪念节日、生产活动类节日、社交与娱乐活动节日、大众节日四个基本类型;游艺文化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演艺活动、民间游乐竞技活动三个基本类型。宗教活动祭祀活动 与巫术活动两大基本类型。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见表1-1。
②二级分类方案
在一级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文对雷公山地区苗族文化资源调查与统计,对苗族文化资源进行细分,如表1-2所示。
三、分析与讨论
第一,由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存在相互交错的复杂关
系统一体,各文化资源内部、各文化资源之间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并存的,例如习俗、礼仪文化与节庆文化,节庆活动能体现与反映出民族习俗与礼仪文化,同时,民族习俗与礼仪文化可以促进节庆活的特色性;又如建筑与村落等资源之间,村落中包含建筑,建筑又是村落的一种表现形式;活动场地民族活动的载体,民族活动场所又需要通过民族活动的开展来体现它的作用等。这些资源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包含或被包含、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在对某单项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时是相对的,不能将它与其它资源完全割裂开来。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东北部的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乃一代堪舆宗师杨筠松开创江西“形式派”堪舆理论的风水宝地,它内含钟灵毓秀之气,外显藏龙卧虎之势,以其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姿而绚烂的山水人文景观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垂青。
一、杨仙岭旅游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
杨仙岭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据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区域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经过实地考察而编制的《杨仙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统计,杨仙岭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27个,确认71个,囊括了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种类,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与气候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8大主类的全部,包括峰丛、谷地、林地旅游地、潭池、游憩湖区、奇特与象形山石、饮食习俗、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等33种基本类型。
杨仙岭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且总体上品质优良。《杨仙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所认定的71个资源单体按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以及附加值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共获得四级旅游资源2个,三级旅游资源23个,二级旅游资源31个,一级旅游资源15个,其中,三级、四级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25个,占杨仙岭旅游资源总数的35.21%;一级、二级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46个,占旅游资源总数的64.79%。
由此可见,杨仙岭确为物华天宝之地,它集青山绿水,幽谷曲径,飞泉翠竹于一身,融田园美景,客家风情,风水文化为一体,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储量丰富,类型多样,形成以自然资源为主体,人文资源为灵魂,自然资源为优势,人文资源为特色的两大旅游资源兼容并蓄的局面。杨仙岭旅游资源不仅总体上丰度和储量丰度都很高,且分布较为集中,集聚程度高,自然风景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搭配协调,极具规模与组合价值,便于开发,也便于形成旅游资源集合区。
二、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与周边旅游景点的关系
与周边旅游胜地相比,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有其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天然优势,据《报告》统计,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占地面积达3.5平方公里,其旅游资源中的8个主类,20个亚类、33个基本类型占全国旅游资源亚类数的64.51%,占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总数的21.29%。杨仙岭旅游资源种类多,体量大,密度高,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得益彰,互为映衬,搭配协调,颇具规模,其旅游资源的“全”而“广”为邻近旅游点所罕见,其触角深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社会文化各层面,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查价值和社会现实价值,其资源组合程度较高,能将观光游览与休闲娱乐,科学考察与文化研究融为一体,具备多种旅游开发功能。
比较而言,赣州通天岩旅游风景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赣县客家文化城仅限于客家民俗一隅,赣州宝葫芦农庄以休闲娱乐的人造设施为主,故开发后的杨仙岭风景名胜区虽不敢妄称是带动赣州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亦可称得上为赣州旅游业腾飞而添羽加翼的“凤尾”了。当然,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杨仙岭乃后起之秀,还需借助前述旅游景点的盛名赢得更多旅游者的青睐,故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可将几大旅游景点联成一片,发挥互补优势,创造整体效应,全面打造赣州旅游新形象。
三、杨仙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根据杨仙岭旅游资源的体系和特色,充分挖掘杨仙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潜力,山水开发、园林开发并行,乡村开发、民俗开发并举,客家文化、风水文化并重,综合开发,最大化地实现其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长见识,领悟文化,净化灵魂,提升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旅游价值。
1.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形象定位
杨仙岭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集中,组合程度高,可将其形象定位为以山水园林观光为中心,以客家民俗风情为内涵,以乡村生活体验为亮点,以风水文化探究为特色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社会民俗、文化内涵于一身,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式的综合型旅游风景名胜区。
2.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旅游市场定位
杨仙岭地处赣州市郊,位于323国道旁,濒临波澜壮阔的章江,与赣县县城隔江相望,交通状况良好,可进入性高,且已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有一定的客源市场,但其毕竟开发较迟,且知名度不算太高,故近期应着力开拓一级市场即核心市场,以吸引赣州市区及周边地区游客为主,再积极发展沿海地区、港澳台地区等二级市场,并逐步占领全国、东南亚地区乃至国际市场,提高三级市场的占领份额。
3.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开发内容及相关旅游产品
(1)山水风光开发,打造观光型、健身型旅游产品
青山绿水乃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的两大主体。
杨仙岭的山具有雄、奇、秀、险、幽的特色,其本身的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已是游览的胜景,而大小的岩石、洞穴及悬崖峭壁亦可让游人一饱眼福,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高山的壮美、空谷的幽美,岩壁的险峻美、象形石的奇特美均是吸引游客眼球的旅游资源,游人可一路攀爬,一边享受青山的苍翠,山风的清凉和纯净的空气,耳听鸟语婉转,再闻花香阵阵,许下美好心愿。若登高远眺,还可见滔滔贡江奔流不息,宋城赣州美景如画,客家摇篮赣县县城魅力无限。水体旅游资源亦可因为本身的形美、声美、色美、味美而成为观光的首选:清泉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湖水碧蓝清澈,水平如镜;溪流淙淙流动,清脆悦耳;河水哗哗流淌,永不停息。对这些景点尽可能保持其原貌,只需对其稍加修饰即可成为优质的观光型旅游产品。
山水旅游资源不仅是极富美学观赏价值的观光旅游资源,还可开发成健身型旅游产品,因此,在几处险峰可设置天梯供游人攀爬,而大型的岩壁则可设计成攀岩旅游项目以让游客的身体充分得到锻炼,一些小型的湖泊或池塘可开发成垂钓区或小型游泳场地,而大的河流则可开发成漂流区让游客体验激流勇进的。
(2)园林景观开发,打造生态型、科考型旅游产品
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森林资源宝库,密布着古树名木林、松竹林等大小园林和可开发成桃园、梨园、橙园等园林景观的空旷草地,这些园林景观既可供游人欣赏古树的苍劲,名木的珍奇,松树的坚贞,翠竹的摇曳,更可开展生态游活动,终日生活于车水马龙中的都市人可利用闲暇时间在园中漫步,在林中穿梭,享受心情的轻松惬意,为此,对已存在的园林要加强植物的种植和保护力度,尽量保持其最自然的风情和最天然的韵味,而潜在的园林景观则可让人的创造性和主体精神体现其中,如搭建果棚供游人休憩,充分展现人性化的开发理念。
杨仙岭山体既是一个巨大的生态植物园,其科考价值也不容忽视,植物是历史和地理的忠实记录员,游客可在进行生态游的同时对植物的成长环境、生长变化、利用价值,以及从中反映的地球近百年来的气候、水文、地质、地貌、植被、动物迁徙等情况的变化有所了解,为开展科考游的好去处。
(3)乡村乐园开发,打造休闲型、度假型旅游产品
座落在杨仙岭山脚下的罗坑村和分布在杨仙岭周边的河头各自然村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乡村风情和现代乡村景观两种风貌,无论置身于何种类型的乡村中,游客均可体会乡野生活的安宁闲适,故杨仙岭必须加强乡村开发,将周边乡村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乐园。
罗坑村可开发成本原式乡村旅游产品,保留恢复其传统的建筑样式和乡村布局,使其鸡犬相闻的原生风格村落形态展现在游人面前;而河头村可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和旅游规划开发工作齐头并进,两地均可设计“乡村生活真体验”旅游项目,游客可租借农民住房休憩度假,亲自采摘品尝新鲜瓜果蔬菜,做农家饭菜,体验怡然自得、悠然自在的乡村生活,还可亲自参加农业生产体验劳动的乐趣。
(4)民俗风情开发,打造娱乐型、节庆型旅游产品
杨仙岭周边客家人独特的民俗风情也是吸引游客的热点项目,须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在操作中,可设计一以客家传统建筑为主的大型客家村落,并设置客家饮食一条街,游客进入后换上传统的客家服饰,品尝客家传统饮食,同时学说客家话,学唱客家山歌,全方位享受这一愉悦身心的娱乐性旅游产品。而在节庆日则开展盛大的民俗节庆活动,载歌载舞,张灯结彩,开展盛大的庆祝活动,还可开发客家传统婚礼和客家传统节目表演等旅游项目,游人亲自参与其中,充分感受客家人节日期间欢天喜地、热闹非凡的喜庆热闹气氛。
(5)风水文化开发,打造历史型、文化型旅游产品
杨仙岭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名扬四方,且代代相传,深刻地影响了赣南客家人的生活,浸入了客家人的心理乃至思维层面。对风水文化进行研究者或感兴趣者,杨仙岭乃不得不游的胜地。故杨仙岭一定要充分打响“风水文化第一山”的品牌,使风水文化游成为杨仙岭旅游开发区的点睛之笔。在实践中,恢复整修杨公祠和洞穴,重塑杨仙人及其众弟子像,并对杨筠松的著述及有关传说加以整理展示,还可设计“神游仙境”这一旅游项目,再现杨仙人当年救贫行善的活动历程,以及“形法派”理论的创立过程,游客踏着杨仙人的足迹实地勘察风水宝地的山川形势,领悟风水宝地的玄机所在,感悟风水文化的实质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奥妙神奇,使神秘的风水文化不再具有虚幻的色彩。
一、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丽江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地区,境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山川多变,玉龙山、老君山,金沙江及其山间盆地组成了丽江秀丽江山,形成了观光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地丰富旅游资源。目前,丽江已基本形成区内和邻近区间的交通网络,具有较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丽江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秀美的自然风光、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的劳作方式、厚重的文化艺术等都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城镇周围分布着大片农田和果园,点缀着纳西族、白族等多民族村庄,村庄或依山傍水或果园环绕,鸟语花香,炊烟袅袅,一派“天人合一”的景象,组合成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乡村生态旅游与目前已形成的旅游景区具有极大的相异性和独特性,玉龙雪山、丽江古城与周边乡村村落形成山、水、人组合景观群,在旅游资源结构和旅游吸引力上呈互补关系。乡村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其开发可为丽江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丽江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遥感信息
对丽江的遥感影像进行合成处理,采用TM321、TM432、TM543、TM742波段组合,均得到较好效果。在TM321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如图2所示),丽江的城区与周围的地物区别非常明显,根据原有的数据资源相对比,很好的反映了城市用地的扩展情况。
在TM543模拟真彩色合成图象上(见图2),直观、准确的显示丽江盆地和周围山体的展布及村落在盆地中的布局。乡村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与山体相连,水资源丰富,耕地肥沃。丽江古城与新城区在色调上也的一定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古城是砖瓦房,相对于新城区的水泥房,它的反射率要低。在图像上,部分红色调经野外调查,是一些植被稀少,且土壤有一定的沙化空地,主要位于白沙及玉龙雪山靠盆地一侧。
本研究中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IR―R)/(NIR+R)作比值运算处理。由于丽江市周围是山地地貌,地形起伏造成地表光照条件不一致,使同类植物在遥感图像上出现不同的灰度或异类植物却呈现相同的灰度,对遥感图像地物波谱信息造成的影响程度较高,导致误分类。而NDVI植被指数具有波段比值特性,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述影响[4]。NDVI灰度图经过处理后,更能直观的反映植被的分布情况(见图3)。在植被指数分布图3上可以看出,丽江的森林覆盖主要分布于四周的山体,山体上森林的覆盖达到40%左右,城区较低。
在遥感信息专题分类图上(如图4所示),清晰反映了丽江土地利用类型,如建筑用地(包括居民地、道路、工厂等)以红色显示、水域呈浅蓝色、林地呈深绿色;耕地和菜地作为特殊的绿地景观、以浅绿色表示。丽江的植被分布于四周的山体上与植被指数图上显示的分布情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水体作为一个环境因子,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TM543模拟真彩色合成图像上,植被呈绿色调,水体呈蓝色调,在拉市海的边缘,可以看到浅蓝色调,是由于边部水深浅,沉积于底部的泥沙所致。据水利部门测算,现每年流人拉市海湿地的泥沙量约l0.3l万t。目前拉市海水质为Ⅱ类水质,但总氮和总磷超标,已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5]。文笔海、文海、团山水库水体在遥感图像上没有异常反应。
三、基于遥感信息对丽江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丽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走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效应的调查和监测十分重要,遥感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识别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状况,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识别与及时监测;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利用遥感信息的多时相性研究和监测生态环境状况,例如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或生态环境的优化等。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遥感技术对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与环境状状进行调查,快速、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区的资源与环境状况,由于所选遥感影像分辩率较低,无法对景点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规划。目前,现有的遥感技术在旅游资源调查方面的潜力还未发挥,如果园林、旅游和遥感部门能够携手合作,遥感方法在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和保护工作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
刘代泉,汪瑞军(2004)认为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进行的评估。甘枝茂,马耀峰(2000)认为旅游资源评价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并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特定的分析方法,综合判断和评估区域内旅游资源价值及其开发条件的过程。
二、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旅游资源评价成为国外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在重点。进入80年代,其分析方法开始呈现定量化和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模糊聚类分析法(FuzzyClusterAnalysis)、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熵值法(Entropyvaluemethod)等定量研究方法和以GIS为代表新研究技术的在旅游资源评价中广泛应用。
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最大的特色在于在强调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旅游资源货币价值的分析,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逐步形成理论体系,费用支出法(Expensepaymentmethod)、市场价值法(MarketValuationMethod)、旅行费用法(TravelCostApproach)、享乐定价法(HedonicpriceApproach)在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Wilman,1980;Smith&Desvousges&McGivney,1983;Peters,1989;etc)。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在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中处于主导地位(Loomis&Walsh,1997;Choong-KiLee,1997;Carson,1998;etc)。
三、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我国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经历了从“定性分析―定量测算―综合分析”的发展过程,相关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在充分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资源分类、美学价值、技术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魏小安、保继刚、楚义芳、俞孔坚等为代表的学者在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技术和综合分析方法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定性分析方面,我国学者在视觉美感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做了大量的研究,如:魏小安(1984)提出了旅游资源构成要素、单项评价、要素组合、游客容量、要素特色和开发难度的“六标准”评价法;北京旅游学院(1986)提出的吸引力、开发条件、开发效益的三项评价方案;卢云亭(1988)提出的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地理交通、景象组合、环境容量、客源市场、投资能力、开发难度)的“三、三、六”评价体系
在定量研究方面,主要划分为专项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两种类型。其中,专项单因子定量评价重点考虑某些典型且关键因子的影响,多适用于旅游资源的单项价值评价,如:刘继韩(1989)运用特吉旺梁指数法(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对秦皇岛的旅游资源舒适度进行了评价;陈晓梅(2011)提出水体旅游资源可亲性评价因子,考虑水体本身和旅游者感知两方面,水质、透明度、水域面积、水体周围环境、水体优美度、水体清洁度、水体知名度和水上活动安全性。
多因子综合评价充分考虑多个因子的影响因素,通过数学建模等手段,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进行综合判断,如郑光磊、张亚林(1988)提出风景区环境质量评价,俞孔坚(1988)提出的中国东部山地湖泊风景评价的数量化模型,卢云亭、宋剑霞、周进步等(1989)提出的旅游特色资源界值体系及其应用研究等等。蓝力民(2013)参照旅游资源综合性评估的楚义芳模型,提出温泉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定量评价模型。随着2003年5月《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趋于规范,模型数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综合价值法等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日趋成熟。刘勇,韩泰凡,曲新谱,孔富安(2006)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绵山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张春慧,马小宁(2013)基于模糊数学法对贵清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作出评价;孙婉莹,崔国发(2012)旅游资源综合价值法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旅游资源做出综合评价。
在综合分析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学术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通过新技术和新方法,尤其是GIS分析技术的应用,不断探索新型的旅游资源综合分析方法。如:崔越(2002)基于UML建立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王莹(2004)建立旅游资源的GIS评价系统。张瑞英;何政伟;张雪峰(2006)探讨了遥感技术在黑竹沟风景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中的应用。
四、国内外研究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9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4[本刊网址]http//
国发[2014]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旅游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幸福感方面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优势。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支柱型行业,人才的培养是确保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也较强。《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发现、分析、解决旅游实践中的问题;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为其他旅游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现阶段,《旅游学概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如下几个问题:理论性的内容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以上三个问题说明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面都比较传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很难进行。鉴于此,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基础,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很迫切。
一、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自我效能、自我调节、团队合作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
自我效能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思想和信念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判断和期望即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强烈影响着个人潜能的发挥。Collins研究发现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比自我效能低的孩子能解更多难题。
自我调节主要包括自我激励、认知策略、目标设置等3个方面。自我激励主要通过意志和动机影响自主学习。意志是学生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继续学习的保障,动机是学生想学和坚持学的基础。认知策略主要指学生遇到问题时所采用的应对方法,对的方法可以产生事半功倍,不合适的方法可以事倍功半,前者容易让学生有成就感,进而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设置方面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吃”的原则,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既不能让学生感觉难如登天,又不能让他们唾手可得。
研究表明,团队合作也将影响自主学习的结果。没有团队的协作,仅靠个人单打独斗,自主学习是不可能完成的。团队合作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感到所学的知识无用,或不知道该怎么用。相反,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目标都很明确,知道如何学习,学什么。尤其是当所学知识产生效益的时候,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会促使其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通过对平顶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3个年级15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内容基本都来自教材,识记性的理论知识偏多;(2)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不足,兴趣不大,不知道所学知识对未来的工作有何帮助;(3)评价方式为传统考试,考题多为记忆性的知识。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方式均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无从谈起。
三、基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支架式教学策略被业界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一个框架(即“支架”),让学生沿着框架一步一步“攀升”。“支架”要根据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它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在认知水平之间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连续的概念体系,进而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发展。该策略主要包括5个环节:搭脚手架、情境体验(接收支架)、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多层次评价。本文以“旅游资源”一章为例,探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搭脚手架
学情和教学目标是搭好脚手架的基础。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深刻、不透彻,这就需要老师搭建深厚的“学科背景知识支架”以便连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理论知识,“学科背景知识支架”主要包括学科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另外,支架的搭建还要注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讲到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时候,除了讲黄山的云、东北的林海雪原、新安江的雾、黄山的日出等常规景观外,还讲了气象气候对农业、工业和战争的影响,最后展示了几幅台风、雪灾、暴雨、低温冷冻等图片,让学生明白气象气候除了给人类到来美轮美奂的景观外,还会带来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对于气象气候资源的利用要学会趋利避害,让它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并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大一时学生学过《导游基础》,对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有初步了解,但对旅游资源评价无任何基础。“旅游资源”一章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会区分不同旅游资源,根据不同旅游资源特征将其归类,会对旅游资源系列要素、开发条件及效益进行评价;情感目标是指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资源保护观,环境保护观及对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的审美层次不断提升,即由悦耳悦目上升到悦心悦意,直至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悦志悦神。
概念框架是建立脚手架的第一步,概念框架包括:旅游资源概念、分类、特征;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方法等。第二步是建立任务支架:(1)景区调查:到本市主要景区调查,每个景区包括多少旅游景点,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各有什么特征。(2)按照美学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市场保障、综合标准等对资源密度、资源容量、资源特色、资源价值和功能、地域组合、资源性质等进行评价。
(二)情境体验
这里的“情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课的物质环境,也叫自然环境,要跟讲课内容的主题一致;二是指无形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既要契合讲课主旨又要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体验是提高学生兴趣和自主性的有效方法。角色扮演和实地学习是最常用的情景创设方法。让学生扮演导游,然后到不同类型的“景区”(虚拟场景)给“游客”(学生)讲解景点的特点。成立虚拟旅游开发公司,让学生扮演规划师,走出校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角色扮演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走出来,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在情境体验中,老师要有意识地针对概念式框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引导学生自我提问,即建立问题式支架,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
(三)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概念框架不断攀升。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完成的任务,并限期完成。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有待提高,提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逐步启发学生,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及时跟踪了解、指导学生的完成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渐被激发出来,最后,老师放手,学生独自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并能感受到独立探索的乐趣,进而让其成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学习
独立探索阶段过后,学生带着成果或问题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合作学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原来单向的师生交流模式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师生、生生交流模式;使学生间的竞争关系变为竞合关系;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听者)变为主动参与(讲授者);使原来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本调查中,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就旅游资源调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经验和教训跟大家分享。该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之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多层次评价
自我评价是检测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有效的自我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以更大的信心和动力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接下来是小组评价,小组评价更具客观性,更有参考价值,可以集思广益,发现个人评价中难以发现的问题,因此具有反馈和调节的作用,对组员具有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对教师教学具有导向的作用;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对以上两种评价进行评价,既要有肯定又要有建议和意见,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论文摘要:本文从昆明团结乡的休闲农场资源、相关旅游资源以及休闲农场的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力图得出团结乡建设城市休闲农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开发建设的方向。
1 团结乡休闲农场资源调查
1.1 团结乡周边乡镇休闲农场资源分布调查及发展方向
厂口乡以烤烟、核桃、板栗、无公害蔬菜、饲料作物种植、牛羊养殖为主;沙朗以禽蛋生产、粮食生产、饲料作物种植、畜产品加工为主:马街以农产 品的精深加工、农产品的运输、储藏、流通为主:碧鸡镇适宜发展花卉种植,背山部分则以饲料作物种植和猪禽生产为主;海口作为拟建西市区的一部分,以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猪禽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主;团结和谷律可建成昆明主城的后花园和花果山,以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农家土特产品生产加工业为主。
明确团结乡及其周边的休闲农场资源分布和发展方向,可以充分的利用周边乡镇的休闲农业资源,达到互补;同时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优势项目建设,避免重复发展,造成资源浪费。
1.2 团结乡休闲农场相关旅游资源调查
特色农场资源:有团结红富士 、红雪梨 、砀 山梨 、油葵 、蔬菜。团结乡出产的水果,汁多味甜,团结红富士还获得世博会铜奖,团结乡现有万亩水果园。沿龙潭坝子公路沿线种植油葵,团结乡现有千亩葵园基地。有千亩蔬菜园,蔬菜种植技术水平较高;特色文化资 源:火把节,首届火把节举 办2004年。苹果节,每年苹果 成熟 的时候 ,游客都可到团结乡过“苹果节”,感受农家文化生活:其它主要相关旅游资源:棋盘山森林公园,位于团结乡的花红洞,海拨 2483m,生态旅游 的好去处 。桂皇阁原始森林旅游区,位于团结乡大兴办事处庙村,有神秘的峡谷奇观异景。豹子箐生态旅游区 ,有植物群 落、多种野生动物、清秀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欢喜滑草场,是西南第一家滑草场,有世界最长的山地速滑赛道。
1.3 团结乡休闲农场现状调查
团结乡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始于 1998年。目前有 “农家乐”100多户。主要种类有:①休闲果园:大河万亩果园、青龙潭果园休闲园等。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组建多姿多趣的水果园,提供采摘、品尝、展示等活动。②观光生态农业园:龙潭千亩油葵、永靖蔬菜科技示范园等。观赏金灿灿的向日葵花海,体验科技种植的绿色蔬菜产品。③休闲渔场:阿顺渔场、福寿垂钓园等。利用公共 的湖 面和 自家 的池塘 ,参观捕鱼 、水 中垂钓 、品尝水鲜 、参与捕捞活动,学习养殖技术等。④娱乐型休闲农场:小村欢喜滑草场等。利用天然的草场,为人们提供健身,娱乐等休闲活动。⑤综合型休闲农场:白族休闲园等。钓鱼,参与农业耕作,还可以参加篝火晚会,体验 民族风情等。
2 团结乡城市休闲农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道路状况差。路面泥沙多,特别是有的路段路面还是泥沙路;团结公路旁边的山石开采,对公路及其周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缺乏优美的生态大环境和通畅舒适 的旅游交通等是团结乡整体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制约因素。
(2)景观规划现状不好。一方面,缺乏总体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规划成果内容五花八门,比如在白龙潭附近有很 多农家旅馆林立,基地选址不当,显得很杂很乱。破坏团结乡的整体环境:另一方面,现有的一些休闲农场内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差,景观建设杂乱无章,服务设施不全,不能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和消费层次人群的需求。
(3)许多农家旅游项目所提供的服务与游客的需求存在明显偏差,项目建设随意性较强,总体上处于无序、盲目状态,而且发展很不均衡;功能不配套、档次偏低、农业观光特色不突出;不少项目未能与农业旅游有机结合:休闲农场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也未充分兼顾;农家乐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层次仍显较低,模式较单一,社会和经济效益不理想。
如何根据团结乡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休闲农场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构建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42-02
1 引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下达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计划,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即旅游业发展依托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旅游资源基本知识、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的任务,更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成因和主要类型及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价值,掌握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了解开展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步骤,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开发能力。
随着旅游景区竞争愈加激烈,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准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态度不积极,造成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因此课堂上很容易出现不认真听课的现象。而且传统的教学内容多以传授枯燥的概念、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点为主,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主,以教材为主,实践能力不强,限制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所以学生毕业后工作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给就业带来一定困难。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除了理论课程的讲授外,还需开设技能性、实践操作性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形式参加任务设计和运作,参与相关资料的搜集、野外调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思考、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课堂教学和案例讨论在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小组协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工作人员打下一定的基础。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3.1 任务设立
“任务驱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因此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任务的设立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
任务由教师提出,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就是说任务要包含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需要实际操作完成,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又能锻炼和提高实际能力。任务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既要有一定难度,又具有可操作性,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任务布置
教师确定好任务后,关键是学生的构想和创意。教师要围绕任务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任务进行分解,阐述任务解决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让学生尽可能对该任务提出多种方案,然后请大家共同讨论。该课程的任务布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搜集二手资料即可完成,如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相关基础知识。讲解某一内容时选取一代表性景观,如山地型旅游资源,可以选取黄山为代表,让学生思考该类旅游资源的特点,从哪几个角度进行鉴赏。教师可以下达这样的任务:假如你是导游人员,你将如何进行导游讲解服务。任务下达后,教师首先要讲授山地型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吸引因素和鉴赏视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要完成黄山的导游讲解服务要考虑哪些因素,搜集哪些资料。另一类是需要通过野外调查结合搜集相关资料完成的任务,如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资源开发等内容。可以布置“对家乡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某景区的资源开发或深度开发方案”等任务,例如后者教师可以结合景区开发的实际,给学生下达这样的任务:“假如同学们是景区的工作人员,请同学们使用PPT、FLASH等形式来提出景区深度开发方案。”
3.3 任务实施
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以分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完成任务,将此任务所需的知识进行梳理,讨论出一个本组认为最为合适的实施方案。分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依据学生能力强弱进行搭配,科学合理的分组,一般五六人分成一组,并指派组长,明确组长责任、组员之间的协作关系,调动学生兴趣,引发思考,组员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各组要制定任务实施计划,包括组员分工,完成时间等。例如对于教师下达的“某景区的资源深度开发方案”任务,学生会学习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等知识,并去景区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展开小组内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各小组开始撰写方案实施计划书。计划书的撰写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检索相关信息,熟悉景点的资源状况,市场需求乃至消费层次等知识。根据小组确定的讨论结果,每组选一个代表以PPT、FLASH等形式进行展示,讲述整个方案,然后大家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对方案的可行性提出问题,小组人员要针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学生的踊跃发言提出各种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具体形象的理解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对资源开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懂得了景区开发的重点及景区开发成功的关键。此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3.4 任务成果评价
各小组成果展示和讲解后,进行评比并分析各策划方案的优缺点,由教师对每组成果进行点评,在点评各小组方案的基础上确立本任务的最佳方案。学生通过任务的实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任务驱动教学的体会
4.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纯枯燥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无比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任务驱动教学将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理论分解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将过去枯燥的理论运用到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中,让学生感到理论是易懂易操作的,让学生觉得对景点进行导游讲解服务及景区开发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模式也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大家参与讲解、讨论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4.2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任务化教学,让学生接触到导游讲解服务,对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对景区进行野外考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懂得做一名导游如何提供高质量的讲解服务,让学生懂得景区如何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得以生存。通过实训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作为旅游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在课程学习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等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综上,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充满了活力,在教学中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示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能为本”的宗旨,使所学知识更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的探索教学新思路,把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断的加以完善、发展和丰富。
参考文献
[1]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第二版)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5303
1引言
科学地评价与分析生态旅游资源,是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1]。近些年随着“环京津冀旅游圈”的建设,小五台保护区周边涿鹿县和蔚县旅游业发展迅猛。保护区内自然风光优美,有小五台山、东西灵山等地文资源,有溪流、瀑布等水文资源,有植物垂直带谱、亚高山草甸等生物资源,有雪峰寺遗址、铁林寺遗址等人文资源,小五台保护区是京西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2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2.1自然风景资源
(1)小五台山。东台是太行山主峰,每年长达7个月的积雪覆盖,山势险峻,直冲云霄[2]。
(2)峡谷。群山之间形成了浩瀚的峡谷,沟壑纵深,尤其是赤崖堡沟,沟谷两侧山崖垂立、百里绝壁、千丈瀑布、独峰傲啸,气势磅礴。
(3)象形石。规划区中具有众多的象形石,如在赤崖堡沟中,有的宛如翱翔高空的雄鹰,有的恰似静谧打坐的佛像,栩栩如生,带给游客无尽的想象。
(4)溪流。规划区内处处皆流水,溪水潺潺,两岸绿树相映,虫声鸟鸣,景色宜人。
(5)瀑布。由于山体具有海拔高、落差大的特点,因此在规划区内形成了若干瀑布,尤以赤崖堡瀑布最为出名,飞珠溅玉,银花朵朵,显现于不经意之处,带给游客意外的惊喜。
(6)清潭。在规划区内沿峡谷而行会出现若干或大或小的清潭,潭水虽然不深,但是清澈见底,潭水晶莹清澈,碧蓝如玉,非常秀丽。
(7)亚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位于海拔2000 m之上,夏季有成片的金莲花海,景色蔚为壮观。
(8)杨桦林。姿态优美的杨桦林是小五台山保护区的典型景观,每到秋季,杨树变为金黄,与白色的桦树一起,仿佛画家打翻了调色板,色彩绚丽,引人入胜。
(9)杜鹃花景观。规划区盛开大片杜鹃花,每年暮春初夏,群花争艳,景色十分壮观。
(10)巍峨秋色。小五台山的秋天,天朗气清,风清云淡。白桦、红桦、华北五角枫、火炬树等漫山开遍,色彩斑斓,悠然娴静。
(11)玄妙云海。小五台山拥有神奇的云海,犹如仙界,白浪滚滚,一望无际。
(12)台山晓日。小五台山保护区山陡峰高,是观日出理想地,“台山晓日”也被称为“蔚州八景”。
(13)灿烂星象。一览众山小,不仅是最佳的日出观赏地,还是夜晚观星的好地方。夜幕降临,会于山顶,星空灿烂,可观赏宇宙的各类天象,使游客身处林海、心游太空,获得身心陶冶。
(14)冷凉气候。远离都市,空气清新,夏季气候凉爽,是北京周边的避暑佳地;另外,冬季小五台山银装素裹,十分适合开展冬季冰雪活动。
2.2人文风景资源
(1)雪峰寺遗址。雪峰寺位于西灵山顶峰,建于唐朝,繁盛于明清,1900年被火烧毁。
(2)小五台保护区博物馆。博物馆初设地质厅、动物厅、植物厅、3D(4D)厅4个大展厅和菌物厅、昆虫厅2个小展厅,共有藏品19770份。
(3)小五台山野生动物救护站。野生动物救护站位于山涧口沟,主要责任为对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野生动物进行救助、保护,同时兼顾世界珍禽褐马鸡的人工繁育及野外放归实验。
救护站笼舍面积为7.6 hm2,分雉类区、猛禽区、食草动物区、半野生放养场,目前已救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余只。
(4)蔚县秧歌。又被称作蔚州梆子,由清代中后期开始形成。
(5)蔚县泥塑。蔚县自古就有泥塑工艺技术,蔚县泥塑是小型泥彩塑,半塑半画,以泥塑造型,以品色敷彩装饰相结合
(6)地方特产。有蔚州贡米,木瓜杏干,暖泉豆腐干,黄糕,蔚县青砂器,剪纸等。
3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参考国家标准《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20416-2006)》,对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见表1,区域环境质量评价见表2,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见表3[3]。
在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中,小五_保护区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取得43.85分,风景资源质量为一级,适合生态旅游开发。
4结语
保护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中国特有植物8属,以小五台命名的模式植物5种,这些动植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意义,将其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后,带来强大的吸引力,产生巨大的生态旅游价值。
保护区内的天然针阔叶混交林,具有树种组成种类多、群落结构发育好、层间植物极为丰富的特点,是我国北方典型的森林类型。山体高大,植被垂直带谱明显,是华北地区植被垂直分布的典型代表。各种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更是不胜枚举,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与科普意义,十分适于开展生态科研活动与科普旅游。
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与自然环境构成了引人入胜的景观资源,春天杜鹃花争相竞放,夏日亚高山草甸宛若绿毯,秋季红叶漫山遍野,冬日白雪皑皑,景观资源品质极高,十分适宜生态观光旅游的开展。
冷凉气候资源为其开展避暑度假旅游和冬季冰雪旅游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极具特色的生态资源一起构成了独特优势,这对于周边的大城市如北京、石家庄等地的游客极具吸引力。
小五台保护区所在的蔚县和涿鹿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方民间活动与习俗引人入胜,可在规划区的开发过程中进行借鉴利用,开发出特色浓郁的民俗与乡村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极强的感染力。
可见,小五台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质量较高,应充分发挥保护区位于“首都外缘”的生态战略地位及生态旅游区位优势,依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端品牌,以“环北京最具吸引力的森林教育休闲基地”为总体定位,以“京西第一峰,休闲小五台”为形象定位,将小五台山保护区打造成全国最为经典的暖温带生态旅游示范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