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07: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创新教育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2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2.1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2.2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2.3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3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一、概述
为充分顺应现代化教育需求,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改革日常教学是摆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日常的中学数学课堂中,仅仅依靠教师展开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有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合理利用各类型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实现中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效率的优化提升,奠定优良的数学课程实施基础。
在现代教育下,初中数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课改理念提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在数学价值观上的发展,对于数学拥有深刻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课堂教学可谓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积极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着手于新的教学方法理念,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2.1 积极重现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抽象概念
针对中学生数学学习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均需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及充分经历相应的数学抽象概念形成过程,促使学生思维能够获得良好启发,然而,伴随着数学知识抽象概念的逐步构建,其较强的逻辑性日益突显,若想将更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逐渐转化成为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且有效接受的知识,则需在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础上,使用各类型数学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比如说设疑法、实验法、练习,归纳引入,通过较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将抽象性较强的理论充分合理地展现出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清晰的表象,帮助其进一步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实现其数学学习效率的优化提升。比如,通过多媒体把数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距离”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同学们感兴趣的动画片龟兔赛跑把学生带进奇妙的动物世界,让同学们成为动画中的主人,通过动画讲解距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抽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互讨论,举一反三,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比如说,进行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知识讲述的时候,能够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让学生自己动手,判断哪些铁丝能顾组成三角形,且可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间存在有何种关系,并将相关数学理论合理引出,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完成知识学习。
2.2 理论始终联系实际
在所有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可谓是所需坚持的根本性原则方法,人们就此已经达成共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不仅仅被简单地理解成为理论加上简单的实例,或者是知识与联系,需要明确的内容为,单单就中学数学教学来说,将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旨在使学生能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把握与理解,能够真正运用数学知识实现对各类型现实问题的合理解决,在此进程当中,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其数学意识得以有效增强,数学知识创新应用能力得以充分培养。所以说,在日常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以及相关学科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展开对比分析、综合观察、推理判断、概括以及抽象,从现实问题中获得对应的数学规律道理,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为数学问题训练,基于此引导其能够将数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实际中。比如说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学习时,开始就设置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成了三块,要裁用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将三块都带去?为什么?如果带去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为什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去不断追求新知识。
2.3 重点关注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进
有效运用各类型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一旦脱离正确的教学方法,则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便难以获得实现,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正处于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的进程当中。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质量的优化提升,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则需将正确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充分掌握学生学习中学数学的相关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展开合理研究,不断实现教学规律的深入探讨,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在将教师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大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主体学习自觉主动型以及积极创造性的充分激发,鼓励教学多坚持采用启发式教学,尽可能规避注入式教学。
2.4 通过探索情境的优化创设引导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努力为中学生创设较为丰富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使得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的数学学习中。情境服务于数学教学,则就必须具备有很高的数学价值,能够实现跟具体教学的目标的有效融合,形成合理的推理演算,催生深刻数学体验,充分揭示数学本质,使得学生数学素养真正获得提升。譬如说在网络教室中,采用几何画板,让学生亲自在电脑上进行线段长度度量与线段比计算,该种类型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充分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能够帮助其具备有进行主动探索的精神,使其能够积极地徜徉在数学知识海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是实现自身数学能力的优化提升。
三、后记
综上可以知道,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已然成为大势所趋,通过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改进教学手段,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能够使学生思维得以启发,其求知欲望得以有效增强,在实现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同时优化提升初中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 引入概念,联想发现,激发学
生的创新意识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概念引入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学生扎实理解、掌握概念,首先就是要激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产生认识概念的欲望.然后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发学生心理上的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以致产生创新动机,为创新作好心理准备.
例如,在讲“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设计问题情境:下面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写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两个根,把两根告诉老师,老师来猜出你们的方程.学生马上打开练习本在上面设计方程并解答,争先恐后地把求得的两根告诉我,当我迅速、准确地将一元二次方程告诉他们时,学生感到很惊讶,就想弄清楚老师的秘密在哪里,我顺势将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经历了探究新知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理解概念,比较求异,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
在理解概念时,教师应主要围绕学生理解不深,容易忽视和混淆的概念,以及对能够使学生深入思考的知识点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有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比较,放手让学生操作概念的形成过程等,使学生在“比”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悟道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较快进入创造思维状态,产生思维共振,形成新的启迪、新的共鸣,使学生在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然后让学生猜想在分式中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性质.如果存在的话,该怎样叙述?怎样命名?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举例验证,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现和创造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三、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提高数
学的说理能力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概念教学中,各种定义、公式、法则、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四、掌握概念,举一迁移,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广泛的迁移,使已获得的经验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转化为能力.所以,学生理解概念,不等于掌握了概念,必须经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来巩固,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五、新概念要建立在生活实践上
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将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急需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英语人才。因此,在新课改思念下就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助合作,形成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呢?
首先,教师要以真挚的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共同乘上探索之舟,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基础。反之,如果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就会因惧怕教师的威严而不敢提问或讲出自己与教师不同的观点。
其次,教师要敬岗爱业,通过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诚挚的热爱,以自己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最后,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选择、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利。随时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
二、营造创新空间,激发创新潜能
首先,应从课文入手,课文是英语教科书的核心内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的用法规则等内容都集中在课文中。课文中积累了规范、可靠的英语语言材料,完整地保存了地道、优美的段落和语篇,可帮助学习者提高吸收与表达水平。因此学生要多朗读,多背诵。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课文,可以把课文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中充当角色,在体验中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能够调动大脑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英语学习就会事半而功倍。英国语言教学大师韦斯特早就指出:“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对课文的朗读、背诵既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又可以定型语式、语套模式和造句、行文模式,还可以综合提高听、读、说、写能力,形成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就会终生不忘,所以,学习课文时,要在坚持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材料,在整体上把握大意的基础上理解全课主题,综合地吸收、消化课文中提供的词汇、词组、惯用语、句型、语法等语言材料,通过问答、讨论、改写等各种练习,达到模仿使用,更牢固、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其次,学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的学习和利用,不论是理解还是表达,其深层基础都是文化,因此,要真正学好和使用英语,就必须结合文化,注重内容,把学习语言和了解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使学习英语的过程成为学习文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通过笑话引趣和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课堂活动多样化。努力掌握外语深层次的文化氛围。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从而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打下基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隐私,理解和宽容他们。当学生出错时,不要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感召下主动去探索、去发现,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
2、相信学生的能力
普罗塔戈的一句名言是:学生的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大胆地进行创新。
3、鼓励学生质疑并使其大胆发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会学生质疑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学生要质疑就要进行思维,从而诱发探索,增长新知识。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让他们大胆地讲出来。对于那些积极发言的同学,首先要给予表扬,表扬他们敢于发言的精神。
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迷信权威。有了质疑,就要释疑。
四、注重交际与运用,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老师就要鼓励他们大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达到真正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做到:
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主要为学生设置运用语言的环境,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交际性的活动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
2、坚持听说为主的交际化课堂教学
课堂上要坚持以听说为主,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大量接触英语,沉浸在英语使用当中去,才能较快地培养起来。教师应创造条件,力争用各种直观手段教英语,借助挂图、实物、手势语、录音机及多媒体教单词。为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坚持课前五分钟英语天地,从简单的自由会话,自编对话,讲故事,演短剧到能听一定的英语新闻报道,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
3、改变评价标准,多鼓励表扬
给学生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认可的眼神,会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信心因此倍增,甚至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用无穷。”这说明,在人的学习中,技能和方法比知识重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和自探习惯,铸就学生自强意志是教师的责任所在。正如埃德加福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现代教育目的所在。
总之,在贯彻以上几点时,要注意融会贯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搞好中学英语的创新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有持于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年人教版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人类向社会表达思想感情的窗口,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小学进行音乐教育能使学生的儿童时期变得更美好。给予音乐熏陶,使学生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够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从音乐作品中发现美并且创造美,让小学生能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小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都需要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勤奋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人类通过音乐来感受美、欣赏美并创造美。小学音乐教育能启蒙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通过聆听音乐、自己演奏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充分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这些情感吸引着他们朝着健康的、积极的方向发展,使小学生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的乐观态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审美素质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其可以帮助人们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而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
音乐教育集中了人类审美的全部精华,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起到的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科技产物接触许多低级的“文化垃圾”,这对小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选取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歌曲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如《左手右手》《梨花开放时》等歌曲使他们懂得取舍,提高他们辨别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徜徉,这有助于学生们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为他们今后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都各不一样,学生的自身特点在音乐学习中就会得以体现,有些学生外向,表演欲望强烈;有些学生内向,不愿意展示。而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具有表演天赋,就可以在音乐课上,尽情地让他演唱;有些学生节奏感强,就让其控制节拍,做一个指挥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他们各自负责音乐作品中的一部分,从中找到快乐,找到自信,节奏感好了,学生也更加愿意去尝试演唱了。喜欢演唱的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学习其他的内容。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学习,还有生活中的困难,他们都会积极面对。
3.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是一个集体活动,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在接受着相同的音乐教育资源。音乐教育课程不同于文化课程,它可以借助更多的表演、演奏方式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一些小小音乐剧《去同学家》《木桶有个洞》等,通常会将其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来演绎。有些学生负责乐器,有些学生负责舞蹈,有些学生负责唱歌,等等,一个完整的音乐剧表现出来,必然少不了团队之间亲密的合作,只有团队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学生从音乐学习中可以学会如何与别人交流,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音乐这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要求必须具有团队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自然而然,小学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学生们从中可以意识到并不是某一个人唱得好就可以,而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完完全全理解团队的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够成功。这些独特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的协同合作的能力以及参与集体团队的意识,能够真正地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专注力、记忆力等综合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通过演唱、弹奏、舞蹈等一系列的方式,将音乐传输给学生们。这些方式生动活泼,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要学会老师教的动人的歌曲,就必须认认真真听课,认认真真记住。一方面,专注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记忆力也得以提升。
在小学音乐的学习中,美妙的音乐,可以将学生们带入他们联想的世界――草原、大海、高山等,能够大大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富有感染力的、节奏欢快明亮的乐曲都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真实的美的体验,呈现出来的是自身对于美的种种联想,这样的教学不仅时时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借助于音乐,学生们可以勾勒出自己脑海中的世界,大大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总之,小学音乐教育提升了小学生记忆力、专注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5.小学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智力的l展
音乐是对人类大脑与肢体都要求极高的艺术,演唱者必须很专心才能不漏节拍、不抢拍。演唱者必须认真听到乐曲的节拍,反应到大脑中并做出指令,处理好演唱中的技巧。弹奏者也必须手、脑、眼、耳相互协调,乐器演奏的反复练习直接对大脑的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从而使大脑反应更加灵敏。另外,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还得接触大量的关于作品以及作者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们从中学习到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相关的知识,大大增加学生们的知识储备。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成长重要性是其他学科根本无法替代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建立健全的人格,是小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小学生当前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影响巨大。
三、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小学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是如此重要,可在当今社会,小学音乐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得音乐教育始终无法顺利地开展。
1.小学音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虽然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与城市的教育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小学音乐教育也是一样。在城市里,小学的音乐课程会有钢琴、长笛一系列的乐器的学习,有多媒体教室,有电脑、光盘等现代科技产品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大多也只是空设,没有相关的音乐传播设施,有些学校上音乐课也只是让学生们唱几首歌而已,并不能让学生得到系统的音乐学习。有些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按照自己的喜好,随便放几首流行歌曲,并没有真正去备课,没有进行专业的剖析,也并不考虑这些歌曲是否真的适合小学生去理解、欣赏。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反而使学生的审美观念被歪曲。
另外,城市和农村的师资质量悬殊,城市里的小学音乐课教师基本上是专业的音乐院校毕业,通过了严格的考核才具有教师资格,这大大保证了教学质量。而在农村小学,教师本来就少,更别说专业的音乐教师,小学音乐课程教师也是由其他文化课教师兼任,有时候不仅没有让学生接触到音乐学习,而且课时还被用来上其他的文化课。目前,我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农村的音乐教育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许多的农村学生对音乐一无所知,素质教育更加无从谈起,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2.小学音乐教育被重视程度低
小学是学生开启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艺术美感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但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家长和学校不重视,音乐教育虽然很重要,但大多数家长更加关心的是小学生的文化课程,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家长们往往忽略。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许多年,但家长们重视的依然仅仅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使得音乐课程的设置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学生们喜欢却不能像文化课那样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许多家长甚至觉得学习音乐是在浪费时间,不愿意学生们去学习。有些学校注重升学率,大部分的课程都是所谓的“主科”课程,更有甚者,占用音乐课的时间讲解习题,上“主科”课程。这些现象足以说明校方并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政府不重视。音乐教育相较于文化课,需要的资金投入很大,对场地设施要求很高,政府不重视,没有相应的关于音乐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没有教学设施、教学场地,学校的音乐课程就形同虚设。政府必须加大投入,才能在学校中真正将音乐教育开展起来。
3.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乐种单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区的教育水平也跟随各地的经济实力,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在东部。经济发展的地区,音乐教育融合了国外的音乐教育模式,加大了教育资金的投入,使得义务教育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得到了有序的开展, 学生们受益良多。小学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音乐教学内容中包含了西方艺术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五大类,这五类包括有民歌、歌舞、说唱、戏曲、乐器等。而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很难做到,由于设备与场地以及师资各方面原因的限制,一方面,需要许多各种各样的乐器,需要专门的场地;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擅长各类音乐的演奏。所以,这就导致课程设置的内容,往往很难达到。
目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西方著名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几乎占据了音乐课堂,对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戏曲却很少提及,学生们对音乐了解很片面,对音乐无法形成系统的结构体系。在一般的城市小学,仍然是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老师为中心,基本上是老师唱一句,学生们跟着学一句,大大束缚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创造性,这与音乐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想要改变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首先,我们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音乐教育。许多家长和学校依然困于应试教育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家长一味追求学生的语数成绩,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都没有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到第一位。我们应该逐渐改变家长以及学校区分“主科”“副科”的观念,音乐以及其他的艺术类课程同其他语文、数学等文化课一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学习好音乐等艺术类课程,不但不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而且还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彻底消除“主科”c“副科”之分。教育部门应督促各教育机构严格按照课程表进行科目教学,严禁以任何理由占用甚至取消音乐教育课。重视音乐课程,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使音乐教育得到充分的施展空间。另外,政府应该加大音乐教学的投入,建立音乐教育的专项资金。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音乐教学目标,划分合适的经费。对小学音乐教育经费应该有明确规定,确保音乐课程的顺利开展。根据各地区的发展情况,确定经费的投入主体。例如,有些地区可以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支出,有些地区则必须依靠国家的专项拨款。
学校应该每年做出相应的规划,对所必须具备的音乐教学用具、音乐教室以及其他的相应的音乐教育投入做出预算,加大音乐设施投入。丰富音乐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使音乐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加大专业音乐教师储备,在师范类院校开展音乐专业课程,系统地培养专业技术强的音乐教师,使专业的音乐教育人才不仅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国家大力推广下,向广大的农村地区输送专业的音乐教育人才。政府和学校方面应提高重视程度,向全社会征集优秀的具备音乐专业素养的教师,从而解决目前严重缺乏音乐教师的困境。另外,应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定期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针对音乐师资力量的匮乏,要合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加大兼职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让业务能力强的老师进行带动,多去专业院校参观学习,加强互动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音乐专业素养,使音乐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改革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收音乐知识的模式进行。而音乐知识以这种模式来传授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大大地挫伤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建立在以学习主体(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否则一切的改革都将只是空谈。这些教育方法必须充分符合小学生身体以及心理的成长轨迹。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动的阶段,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只是一味让他们被动地听课,使得他们对音乐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1)以小学生为主体,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提问引导,将演唱与表演相结合,并注重情感教育以及开展丰富的小学课外音乐教育活动等方式改变教学方法。①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选一些节奏感强烈的曲子,让学生们跟着节拍来拍手或者跺脚,例如,歌曲《如果你高兴》就是一首很好的控制节奏的曲子,让小学生跟随节拍与旋律,或快或慢,或者分组来进行拍打,不仅能够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而且特别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要打节拍,他们就会很认真地听着旋律,听着歌曲,对他们的专注力有很大的提升。另外,一会儿拍手,一会儿跺脚,这些看似在游戏的动作,对小学生的协调能力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锻炼。②采取适当提问引导的教学方法。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维持的时间很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辅助用具,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欣赏一首描绘田园的音乐中,哪些是显示虫鸣,哪些地方体现鸟唱,在引导学生们体会的同时,可以问一下“哦,那你们心里的虫鸣、鸟唱是什么样的呢”,适当地提一些学生可以模仿声音的问题,问一些学生可以用语言描绘的画卷,不仅可以从他们的回答中了解到这节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们进行思考,结合他们自己的所闻所见,能够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音乐课堂中,学生们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这就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③采取演唱与表演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们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有些学生爱唱歌,有些学生爱舞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他们相互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象的场景或者内容用自己的动作或者语言表现出来,可以进行分组比赛,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课堂的兴趣,也能够激发他们的表演天赋,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心理素质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在小组比赛中,也能够锻炼他们的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④注重情感教育教学方法。音乐是有灵魂的,而赋予音乐灵魂的就是情感。音乐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原因就在于对情感的表达。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注重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然,小学生还处于情感培养的初级阶段,其心智的发展需要审美情感的激发,所以说,音乐教学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里,在与同学与老师的互动中,感受音乐之美,在音乐的情感流露中,找到与自己心灵向契合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的第一目标,情感教育方法的实施,是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将学生带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设立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在课堂上可以借助教具,结合教学内容,对环境进行模拟设置,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跟随音乐进入到情境中,跟随教师的引导,将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例如,欣赏一曲《百鸟朝凤》,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对动物进行模仿,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每首歌曲都蕴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授课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作品产生共鸣的目的。可以借助于夸张的想象、动人的演唱、流畅的演奏、合适的表演等,让作品灵活生动起来,将作品中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更加适合小学生的理解。只有教师自己真正投入情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作品中,才能够带动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体验到作品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达到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的目的。⑤开展小学课外音乐教育活动。传统的音乐教育活动局限于课堂,不仅场地受限,而且教具、乐器均不完善,大大的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开展课外音乐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兴趣小组,例如,哪些学生喜欢弹钢琴,哪些喜欢吹笛,哪些喜欢西方古典乐,哪些喜欢中国传统音乐,根据这些对学生进行分组归类,再系统地进行教导,有侧重地指导,在课外,可以将乐器交到组长的手中,让学生可以接触到自己喜欢的乐器,有助于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与一些音乐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可以让学生去体验音乐培训机构的课程,使用乐器,参加其举办的音乐比赛等,让学生从课外的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准。在自身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校外学习资源,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使小学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激发。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将科技引入音乐教学课堂是一个大趋势,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越来越被广大的音乐教师以及学生所欢迎。多媒体使音乐欣赏更加实体化,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所描绘的情境。
(2)想要达到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是音方逃发展的最大阻碍。要想真正让音乐教育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将教师与学生从应试教育和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建立小学音乐教育的宏伟目标,创新改革教育理念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①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原有的教学理念往往拘泥于讲授音乐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对其他方面的需求。教师应该跟随学生的兴趣点,将所要教授的音乐内容合理的与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注重多元化教学。在每一节课都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音乐知识。②注重身份的转换,实行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都以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被动跟随老师的节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对课堂失去兴趣。教师应该转换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则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创新,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音乐思维”。③冲出音乐教材的束缚,实行“因地制宜”的教育理念。我国地大物博,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各地区经济发展快慢不一导致教育资源分布参差不齐。小学音乐教育全部做到统一并不现实,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该跳出课本,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将这些运用到音乐教育中来,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当地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耳目一新,还使当地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实行“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教会学生音乐技巧、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在教学中,让其体会、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之美。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在有限的课时内,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将对音乐的体会表现出来,尊重学生的自身观点,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创新的源泉,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给予他们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也应该时刻跟随时代的脚步,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做好小学音乐教育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l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1):15-22.
[2]张向侠.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1):58-59.
[3]马 达.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现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6-53.
[4]肖玉兰.国外中小学音乐教育透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3):45-47.
[5]邢彦琴.国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48-49.
[6]刘元平.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5(7):122-123.
[7]冯 坚.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4(6):46-47.
[8]郭正航.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思考[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120-122.
[9]杜伟祥.关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黄河之声,2011(3):24-26.
[10]王 婷.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s1): 97-98.
[11]赵翠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探析[J].大舞台,2011(2):154.
[12]张 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J].青年文学家,2010(19):88.
[13]邱 艳.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14]朱则平.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当代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7(2):50-5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15―03
一、思想与观念的概念辨析
按照《辞海》的解释,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思想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存在,结果是所形成的认识。一切根据和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思想始于以一种具有显著特征的模式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探寻。这些观察与探寻,是思想之网不断拓宽的开始,思想不仅广泛生长于我们心中,也广泛生长于和我们一样进行思想分享的每一个人心中。思想大厦不仅奠基于我们大脑之内的客观事实,而且奠基于他人的观念与认识,其中包括我们同时代的人、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后裔的观念与认识。“在所有特定的思想领域,思想都是呈指数级增长。这种增长不像连续渐进的线,而像正在生长的机体组织中细胞的不断分裂”。
观念是客观存在在意识中的反映。人脑在接受客观存在之后,会对客观存在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被对象化后就会形成初步的观念。观念同物质的东西相对立,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观念作为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在无形中指导着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一方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同时又加上了主观化的理解色彩。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是观念的本体存在,本体存在决定着主观认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系统化的集合体便形成了观念。人的认识具有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总是发生变化的,会因时间的变迁而出现与时代不符合的意念。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但是,观念不仅反映客观现实,还能根据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为实践创造观念的对象,作为实践的目的。这种观念的对象通过改造客观物质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现实的对象,成为现实中不会自然产生的新事物。
通常把思想和观念作为同等的概念,都是认识和思维的结果,属于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思想与观念在本质上并无差异,都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的认识及认识的集合体,我们经常把思想与观念放在一起称之为思想观念。在汉语的使用习惯中,逐渐弱化了思想与观念之间的区别。但是思想与观念并不是同一体,两者存在着概念内涵与外延上的区别。观念是思想的先导,观念的发展犹如生物成长的过程,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观念丰富的过程,从对周遭事物和自然世界的想法、认识到对自然世界秩序的想象,便产生了可能以自己在自然世界中建立的关系模式,并以此为范本,丰富自己的思想。这可以看做从观念到思想的孕育过程;反之,从思想到观念,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思想是由对自然世界的诸多观念和态度组成的,这些观念与态度经过长期的实践,随之形成了传统、习俗、惯例等。
观念,或者更广泛地讲,各种精神事物,作为认识的产物和工具,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从人的头脑中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决定着观念的性质和形式。黑格尔认为,观念是在历史中自我规定和自我实现的主体。这种实在性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物质的,但又并不因此而是纯主观性的。在弗雷格看来,思想既不是外部世界的事物,也不是内心世界的表征,而是另一种性质的现实。人们一向把观念的东西看做是用于理解的语句,即用于说明或阐释的语句。然而,“观念的东西一旦形成,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发生了一种本体的变化,它们不再仅仅是用来说明和阐述事物状态的观念性手段,它开始具有一种独特的存在,变成了世界的构成因素”。
二、何为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思想的解释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主要包括: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等。大体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星的、不大系统的教育思想,如人们对教育总体或某方面的片断的初步的看法、想法、主张、要求与建议等;另一是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如人们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经过深入探索、反复检验、整理改进而提出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究其内涵,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教育思想来源于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及多种认识的集合体;教育思想的历史性是由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决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和历史印记,这也是教育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
教育思想有个体和群体之分。所谓个体的教育思想,是指作为个体的人从自身的价值观、教育观和生活经验出发而提出的教育思想。对某些哲学家、教育家、著名教育工作者等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就属于个体教育思想研究的范畴。所谓群体的教育思想,则指一类人或一个群体从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出发,结合这类人的共同生活经验而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不仅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还要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怎样发展知识和文化、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等问题。与教育目的相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是教育思想的起点和核心,它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包括与受教育者有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以及对知识的性质、价值、与知识有关活动的方法和原则等方面的各种观点和假设。
《教育大辞典》把教育思想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散和初步的思想,二是经过深入探索和反复检验的教育理论和学说。笔者认为,教育观念介于两者之间。教育观念不同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与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相适应的,并在某一时期得到人们的认可。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适宜的文化土壤,它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观念相适应。但是到了今天,受民主、平等、学习型社会等观念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已不能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了。社会群体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的。
当我们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提的时候,可能隐含着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某种差别。思想是指人们经过深入探索的产物,具有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如终身教育思想),而观念则常指对事物的某种看法,不一定有系统的理论(如学而优则仕)。教育思
想与教育观念皆可归为教育思维,没有必要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通常表述为教育思想观念。宽泛地理解,教育思想观念应包括关于教育现象的各种看法、主张、观念、理论和学说。喻岳青把教育思想观念划分为四个层面,即教育哲学层面、教育事业发展的层面、教育管理层面、教育教学过程层面。笔者认为,从宏观到微观,可以把教育思想观念划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即教育哲学方面的思想观念,是关于教育的一些最根本的理念,包括对教育中的核心概念“人”与“知识”的思考,如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教育价值、教育功能等;中观层面即教育管理层面,主要指学校管理层面,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等,包括学校、政府、社会的关系的界定与认识,关乎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等;微观层面即教学思想观念,这也是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思想观念,例如,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应该是什么,对此类问题的认识都属于教学思想。
人们在开始其教育活动时,首先是在现实社会的条件下,继承前人的教育遗产和固有的教育传统。教育实践本身的发展逻辑直接制约着教育思想的变迁,从而赋予教育思想的历史进程以特殊性。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一旦确立之后,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发挥作用的力量。当它为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接受,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心理时,往往具有极大的惰性;同时,它还受到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的影响。
三、教育思想观念在教育发展创新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教育思想观念引领教育改革
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和不竭动力,是教育改革的先导,特别是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思想观念在教育改革中起着引领的作用,改革的行动总是滞后于思想认识的变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观念被再次提起,这些教育思想观念的出现都是在教育改革之前。教育思想观念来源于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及多种认识的集合体。分析当前的教育思想观念有助于人们理智地把握教育现实,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从事教育实践;只要教育改革按照社会公民所认可的教育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改革必然取得进步。教育思想观念的出现源于教育实践,但同时高于教育实践,引领教育改革的进行。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型社会早在20世纪就已提出,如今这些教育思想观念都变成了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思想观念决定教育的正确走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发展创新的基础
一、深入理解新课改的理念,领会其精髓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信念,信念是一种行为观念,也是一个人付诸行动的所有的信念。理念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因为对事物现在的分析和对事物未来发展的预测是理念形成的基础。课程理念由课程设计者赋予课程之中,并且有课程实施者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堂理念是整个课程的中心和精华。
因为教学理念的不同才有了新课程与旧课程的不同,旧课程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是传播知识,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整个教学过程知识的单向输送过程。但是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经验的集合体,是知识探索的和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求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同时,课程的发展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构建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旧课程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因此教材是课程的中心,但是新课程认为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课程。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行为能力和作用上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独特的经验背景和独特感受进行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要比在静态的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多,这样的过程也是课程建设的过程。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和教学是完全分离的两个部分,教师只有教材意识,但是新课程和旧课程的观念完全相反,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部分,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和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情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得新课改是基础教育课程是教育学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
二、新课改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轻松的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精神面貌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著名外语教学专家H.Schumen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角色的转换。
2.1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加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只是向学生灌输信息,更是要营造一个师生双向交流的“学习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互相尊重,这也意味着教师要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以及个人的性格爱好。新课改下,教学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输入而是双向的知识交流和碰撞,进而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通过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的传递,使学生不怕困难,增强学习信心。在语言讲解过程中,教师应简练、明确、有趣,同时通过肢体语言等来辅助。
2.2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学习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新课改下,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与人相处的方式,也是一个的过程,是学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探索和交流的乐趣,并且能够在讨论中促进积极的思维,在这样的交流中能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语言学习的规律决定了合作学习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的创造的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语言输入的最佳条件。
三、新课改下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3.1小组交流和讨论
待学生熟练掌握了课文内容、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后,教师可组织小组交流和讨论。可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先组内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NSEFC Book6 Unit 4的阅读文章 Global warming时,即可设置这样的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让学生展开讨论。
3.2开展辩论活动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英语课程不仅是中职教育中培养适用现代社会人才的基础课程,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掌握英语这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高等技术工人来说也显得日趋重要,它有利于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令人担忧的。首先,从指导思想来看,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对英语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这种思想普遍存在于学校主要领导乃至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甚至许多英语教师也持这样的观点。其次,从学生构成来看,学生构成复杂,学生来源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重视程度不够。再次,从教师结构来看,普遍存在师资不足,从教人员老龄化,队伍不稳定的情况。最后,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能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教学效果普遍不是很理想。①此外,囿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也很难使自己的教学计划得以有保证的实施,很多的教师在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热情不足,这些都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学的创新理念探索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反映和适应中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
1、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应用能力
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学好外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②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课程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今后使用英语的需要,通过大量语言实践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教师要对于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学要结合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发挥潜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相应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开展多项活动,倡导体验参与
教学活动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扩展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倡重在参与和培养合作精神。课外活动应采用多种形式,如朗读、唱歌、英语角、英语班会、故事会等。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与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利用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实用效果。
三、改善中职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
1、重视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当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绝不能忽视一个专业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突出作用。
为此,一方面,学校及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英语教师的队伍建设,着眼于英语教研人员的梯队化、年轻化、专业化建设。积极引进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扎实的英语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重视对青年英语教师的培养,并关注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发展梯队,在制度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包括激励机制,奖罚机制,职称评定机制,使教师能够有动力开展工作,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给予教师充分的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以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努力提高学历和教学水平,给与其深造和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机会,鼓励教师总结教学活动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教育创新活动,在教学研究方面多出成果。
2、致力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树立创新的英语教学理念,以创新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教学当中,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③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设计引人入胜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善于运用趣味性教学法,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内外活动和各类比赛,如英语角、讲英语故事、英语电影赏析、英语话剧表演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广阔舞台。④
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英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和讲台,日常的生活实践也是英语学习的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英语学习的开放性和实用效果。同时通过生产实习,通过学习生产设备的说明、工艺流程介绍、工艺参数的指示等最简单的生产常识,增强对专业英语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英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英语能力也成为新时期的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就对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当中现状,秉承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鄢子卿,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面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教育创新,2007年,第18期。
一、跆拳道礼仪教育始终放在首位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色彩,尊崇儒家思想,始终倡导“以礼始,以礼终”的崇礼尚武精神,推崇“礼仪、廉耻、克己、忍耐、百折不屈”的精神宗旨。跆拳道运动的搏击性很强,以技击格斗为核心,要求人具备勇猛善战、敢打敢拼的素质,同时又以修身养性为基础,以磨炼人的意志、振奋人的精神为目的,培养坚韧向上的作风,讲究礼仪修养以及完善人的性格,可以使练习者在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从事跆拳道运动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技术、战术,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既要“教”也要“育”,培养学生懂得礼仪,完善学生人格。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早已不以活着为满足,而是不断追求更多更广泛的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价值取向上是等值的,从事跆拳道训练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发育,更重要的是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跆拳道练习者始终在不同的场合行鞠躬礼。这是因为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把“礼”作为训练内容,强调“礼始礼终”,即练习活动都要从礼开始,以礼结束,并突出爱国主义。要求练习者在练习技术的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也要不断提高自己。通过行鞠躬礼,使跆拳道练习者养成发自内心的行礼习惯,以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互相学习的作风,宽厚待人和见义勇为的美德。所以,跆拳道第一节课不是学习什么技术动作,而是教授礼仪,包括鞠躬礼、握手礼,教会学生如何尊敬师长、尊敬同学,怎么爱护场地、器材。然后才开始传授技艺。
二、注意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技术的难易程度和各项技战术的有机联系,科学合理地安排教?W计划与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腿法时,一定要先学习前踢、横踢等较为简单的腿法,然后学习下劈、后踢等有一定难度的腿法,最后再学习旋风踢、后旋等高难度腿法。课与课之间的教学内容要衔接连贯,合理地安排间歇和调整时间并注意理论与技术、技术与战术的衔接连贯性以及技术对身体素质的依赖关系等。严密组织教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课的密度和强度。逐步增加练习难度,运动量的安排要逐渐加大,使学生总有新的攀登目标和努力方向,以此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如果教学对象为青少年,在学习初期不能过早加强力量与耐力素质的练习,要注重练习基本步法、腿法与品势,发展柔韧性与速度,对于运动量与运动强度要适当掌握,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如果不注意这些要求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甚至影响正常发育。对于大学生来说,身体发育已成熟,骨骼定型,可以进行各项内容的学习与训练,但是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比如,由于柔韧性未达到要求,可以先进行前踢、横踢、后踢等动作的学习,然后再学习下劈腿。对于接受能力不好的学生,要单独进行讲解与示范,必要时手把手地教学。实战练习中,有的学生胆怯或害怕受伤,要让学生穿戴好护具,多方面鼓励,慢慢培养其自信心。
跆拳道的教学是需要方法的,如果只是根据其“手脚并用,以脚为主”的特点,而在跆拳道的教学中着重将内容转移到腿法的练习和实战训练上,从而忽视教学的系统性与针对性的话,是不可能达到教学效果的。事实上,在跆拳道教学时应该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比较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过于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和纠错模式,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太多限制,使得教学过于呆板无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堂管理策略
教学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也要有良好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策略。传统教学模式基本是以教为主,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自主性偏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甚至即使有不太明白的地方也不爱多问,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构建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既能使跆拳道学习气氛活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更容易亲近老师。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及学科特点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教学活动中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做学生的监督者。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增强。
新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有好奇感,体育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参加体育比赛,参与体育锻炼是众多青少年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竞技项目尤其是对于散打、跆拳道、拳击等搏击对抗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不同的教学时期,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规划具体的课堂管理策略、课程内容和传授技巧,可以更加方便地让各种各样的学生进行更好地参与,达到师生合作,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每个学生选择练习跆拳道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期望,也正因为拥有着理解与期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并有义务保护学生的安全,毕竟跆拳道是对抗项目,是以对手的身体作为攻击目标,碰撞、伤痛在所难免,这需要作为教师的人,及时做到真诚而公平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帮助他们学会用实际行动来对自己、对他人负责。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集体主义精神;爱护集体,培养团队意识,也是共同进步的重要环节,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跆拳道的独特魅力,加深对项目内涵的理解,同样也使得跆拳道教学更加有意义。
四、适应新时期体育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课外健身兴趣
只专注于学习成绩的同学觉得把时间用在体育运动、身体锻炼是浪费时间,导致他们懈怠体育,忽视体育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往往只能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却未能唤醒学生内心对于体育的热爱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因此,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技能向强身健体的理念转变,从而适应新时期体育需求的变化,使得体育教学的思想、教学方法和影响力延伸至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些生活知识方面的细节虽然并不严格属于体育范畴,但同样重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其次,每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更能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健身计划,也可以督促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比如,在跆拳道教学中,?定20秒钟左右横踢腿踢脚靶,记录每个同学的有效击打次数,并提出下次需要完成的次数,给学生一个完成自我突破的时间与空间,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统一测试,让学生觉得有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动力。
要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写他们喜欢的作文。并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写作,这样才能达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如让学生练习写人,如果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等为题,便略显单调,激发不出学生的创作欲望。如果改成《给××画像》让他们先为同学、老师、家长或想象中的人物画一张像,画好了再写一写。除了写外貌,还可以写一写他的性格爱好。这样把画画与习作结合起来,形式生动活泼,比较适儿童的心理特点。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黑格尔说,人有一种在“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从而“实现他自己的冲动”。写作活动时时伴随着创造,如果将单纯的描写小动物改成让学生摆动物玩具编童话故事,学生就得根据动物的性格特点――狮子凶猛、狐狸狡猾、豺狼凶残、小鹿温顺等编排故事情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走进了童话世界,跟小动物们同喜同忧,会感到兴味盎然,其乐无穷。
二、多一些实践
经常参与日常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写作。这是因为生活中与别人交往,是“我”要写,而不是习作课中的要“我”写。因此,作文教材应多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如观察描写一种小实验,或结合重大节日记一次活动等等题材。此外,作文教材还应注重实用性,如《给××的一封信》,学生写信可以邀请外地的亲戚来家里做客,如果这个亲戚又从来没有到过他家,他在信中就会尽可能写明白他家的地址,以及如何坐公交车、下了车向哪个方向走、他家门前有什么标志等等。这是实实在在的言语交际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实现了跟别人交往,而且动了笔,历练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多一些探究
作文教材应具有研究性。研究性作文要求学生广泛地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感性得到升华,知识得到丰富。如文题《我看家乡的新变化》,这篇作文看似简单,写好不容易。要经过调查(如问爸爸、老师)、阅读(家乡年鉴)、考查(如去工厂、机关),然后把收集起来的信息分析、比较、整理,写出的作品才富有深层次,不仅能写出有哪些变化,还能写出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及理想愿望等。
“研究性作文”题目要小而新鲜,内容贴近生活,取材要方便,也就是学生通过努力可触摸到。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否则事倍功半。
四、多一些想象
课程标准为何如此重视想象作文呢?应当说,这是对传统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束缚太多的一个矫正。传统的命题作文,大多拘泥于记人或记事,而且题目鲜有创意,为学生提供的发挥空间很小,这也是导致学生害怕作文的一个因素。而想象作文就不同了,它切合儿童富于幻想的天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儿童的约束,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由此可见,作文教材中多添加一些想象作文,意义重大。如《假如我是×××》、编写童话、寓言、想象未来、续编故事等文题,都有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
五、少一些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