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与实践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6 10:57: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综合与实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综合与实践

篇1

一、新时期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新特点

1.突出基础和能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上一般更加注重基础性,这一阶段教学主要有普及知识的作用,而不在于择优培养。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比如小组分组后探究的过程中的交际能力,在得出结论时的总结能力等等。

2.与实际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一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必须贴近日常生活,将那些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数学探究问题转化成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

3.注意长久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兴趣以及能力,从而保持好的学习习惯。

二、实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遇到的困境

1.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需求大,而在教学时,课程比较紧,导致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不能完全让学生放开手脚和思绪去探究,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就不能全面得到发展。

2.新教材变化较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难度、结构和目标等方面也出现了变化,受小学生认知程度的限制,太难的任务学生不理解,也完不成,简单的又怕知识得不到锻炼。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面仍然依赖讲授法,单项的课堂模式枯燥低效,大部分教师不懂得针对学生心理对症下药,往往采取传统的请家长、罚抄写等手段进行教育,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恶化了师生关系。

4.学校的实践条件有限,教学理念拘束。另外,小学阶段正是处于童年的“尾巴”,学生往往玩心重,不爱学习,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况。

三、提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探究的策略

目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依据小学年龄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身心特点,笔者谨提出以下几条解决策略。

1.课前准备做好预估进度和制订方案。预估教学进度能把握每节课的时间,必须充分预估每个实践活动的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如果内容过多,学生吸收不了,则会使学生学习任务加重、掌握知识不扎实;但如果内容过少,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懈怠感,浪费课时。教师做好教学方案的选择,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还需要谨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因人而异,分类教化,点燃其学习热情,使学生为了爱好、兴趣而教学。

2.改善教学方法,构建学习模式。现在小学生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见闻等也变得开阔。因此,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大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要侧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听众”的角色中跳出来,引导他们主动留心、思考身边的世界,掌握课堂的主动权,亲身感受课堂,甚至自己设计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自觉自愿地学习。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教学。现在大部分小学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设备,可以完全扭转教师“干讲”学生“干听”的不利局面。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侧重实用性和逻辑性,相比较传统,学生能力需要教师掌握现代科技,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做动画、播放视频、模拟场景,将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主动探究;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4.要以人为重,大兴多元评价机制。老师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错误等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宽容,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度就会增加,对课程会更有兴趣。这对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是一个挑战和提升。教师在课堂应真诚地对待学生,给予足够的宽容和鼓励,理解和尊重。引入评价机制,对于孩子们的“童言无忌”或者“异想天开”要尽量肯定,需要批评时注意措辞,消除师生隔阂,拉进师生距离。

总之,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和实践一直是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表现出来的新特点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强注意,把那些存在的问题克服,才能在曲折中探寻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和有效策略。教师只要坚定信念,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就能使得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更加有效果。

篇2

一、“综合与实践”课的预期效果

“综合与实践”课与传统课堂乃至传统实践课不一样,“综合与实践”课更加重视和强调教育主题的多样化,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多种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对学生的个体特性进行保护,并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具认知性和挖掘性。课程当中,学生获得了宽泛和自由的学习空间,能够主动地参与和掌握学习活动,在谋求自我独立兴趣的导向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开发,而教师则化身为一个完全意义的引导者。

1.综合性

“综合与实践”课应当具备鲜明的综合性,对学生各种能力进行锻造和培养,这主要表现在:①综合包含知识理论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思考、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②综合各种形式的教学,包含多媒体教学、合作式教学、提问教学、小组教学等,丰富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学环节的趣味性;③综合了多种教学目标,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只是最为基本的,关键还在于锻炼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2.实践性

“综合与实践”课其主旨便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汲取知识,在行动中感知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作为”,而应当是学生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通过手脑结合来锻炼自己,开发自己。这是一种科学而且性价比高的实践过程。

3.开放性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综合与实践”课更加开放。首先,它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并且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课堂形式,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很难产生排斥感和疲劳感;其次,它拥有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内容,答案没有固定性,学生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推断能力,而解答问题也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宽泛,更加灵活,正好符合小学生异想天开、纯真活泼的天性。

二、“综合与实践”课内容的设计

1.拓展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借此拓展学生们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确定具有价值的探究主题。例如,能被2、5整除的数个位一定为0,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之后,还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可以为学生出一道题:1×2×3×4×5×……×

98×99×100的积的末尾零的个数?很明显,这个问题与上面的教学主题相对应,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拓展了教师教学的空间,帮助学生探究了更具有价值的主题。

2.情境教学

将情境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可以设定特定的超市购物的场景。在活动开始的时候,让顾客自行选择商品,然后告诉顾客,现在巧克力在进行优惠活动,优惠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买一包巧克力优惠六元人民币,第二种每包巧克力价格19.2元,买两包赠一包,然后让顾客选择比较优惠的购买方式,这时顾客就会快速地计算优惠的价值,选择合理的优惠方式。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既使学生在浓厚的欢乐氛围中度过,同时还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

3.开放教学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要注重学习的开放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去尝试认识社会,在情感中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在2011年的春节,小明将三万元存入了银行,定期为三年,在存款到期的前一个星期,小明的母亲突发急症住院进行治疗,这使得急需用钱的小明非常为难,所以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想办法,解决住院费的问题。这时,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到了许多方法,在归纳出这几种方法之后,最后学生和教师再一起讨论,找到最合理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们将课本中的知识活学活用,同时还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利息的有关知识。

三、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虽然在“综合与实践”课中完全处于指导者和旁观者的地位,但无可厚非的是,教师同时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课堂中灌输何种理念,以及达到何种效果,都与教师能力直接挂钩。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将会对该课堂的实施和研究提供充足保障。一方面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课堂的设计和安排,对知识和教学理念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特点的掌握和开发,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等。另一方面,要培养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要让课外“综合与实践”拥有可行之机。

2.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学校方面,通过对网络工具(QQ、邮箱、视频等)的运用,将“综合与实践”的核心理念和教育优势传达给社会,初步博得社会特别是家长的认同之后,广泛地汲取外界意见和建议,以之作为下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革新的参考。班级方面,建立起以班级为主题的统一通信平台,如论坛、讨论群、微信群等,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外实践当中,并且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家长也能够一目了然。

3.改革既有教学制度

主要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机制的改革,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借此推动“综合与实践”课的开展和升华。评价标准大致分为三个阶层,第一阶层是对“综合与实践”课开展现状的评价,即考评教师是否转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而采纳了新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是否符合既定理念;第二阶层是对开展结果的评价,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该教学模式,是否获得了多方面的成长;第三阶层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评价,主要是查看是否积累了一阶段的教育经验,是否获得了一定的教育启发,并能够开展下一阶段的教学革新。

四、总结

“综合与实践”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下的创新举措,它的产生与发展均对我国未来教育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从现实角度看来,唯有推行“综合与实践”口号,才能够更好地在教育中保护学生的个体特点,创设出更加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综合发展。在此过程中,需理性地认识到该项教育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立足于综合建设与发展的基点,发挥各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循序渐进地研究和探知教育新方式。

参考文献:

[1]龚晓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探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01).

[2]刘 霓.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探索及思考[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03).

[3]王秋菊.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之综合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3(47).

篇3

一、前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开展起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对自身知识以及相关生活经验的有效运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方法来解决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具备有一定综合性以及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优化提升,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提供开阔空间,使其更具教学弹性。

二、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

1.教师对课程认识存在有一定偏差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这门课程没有过多的学时安排,而且并没有针对其安排考试,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把该教学课程当作是选学内容,只是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实施相关内容的学习与操作,造成这门课教学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

2.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时存在很大难度

对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来说,综合与实践课程可谓是教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用来借鉴的相应教学经验是少之又少的,再加之教材的匮乏与情境的不符,导致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进程当中遭遇重重困难。

3.相应的课程教学评价难以落实到位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这门课程本身具备有很强的开放性,其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遵循,学生就问题所给出的答案也可以使多种多样的,由于有些教师欠缺相关的教学评价,其仍然沿用传统模式上的量化形式来针对学生实施评价,使得评价工作难以真正被落实。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所实施的有效策略

1.针对教材展开深入研究,为综合与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基础

纵观而言,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的二十四个综合与实践内容,均是在学生完成数学本体知识学习以后所实施安排的相关实践活动,在第一个学段期间,综合与实践课程主要是将知识点较为单一的实践操作活动作为主体内容的,在第二个学段期间,则主要是将众多知识点综合起来实施运用为主体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一般遵循的原则为把学生学习的就近知识点作为参照来进行活动安排。与此同时,在设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时,应该讲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作为基础出发点,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来实现对相关教学素材的有效挖掘,其内容安排需依赖于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基础,比如说信息整理以及数据测量、实物操作、实地勘察等等。要注意的是,该课程教学目标除了要注重对数学本体知识的有效巩固,更需要重视学生实践经验的逐渐累积,引导其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世界。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当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比如说,对其投资意识以及体验数学美、想象力、环保意识等等能力的培养。

例如,五年级数学中的正方体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个正方体的每一个面上都写着一个汉字,其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那么,在该正方体中和“超”所对的汉字是( )。”

这道题目能够勾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巩固数学本体知识的同时实现了自身想象空间的有效拓展。

2.通过对生活情境的合理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实现问题解决

在小学阶段所获取的数学知识很多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原型,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需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在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参照学生的年龄以及个性特点来实施更为贴近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具体来说,在进行综合实践设计的时候需注意两点内容,第一是为把教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使生活实际可以为教学实践所用;第二是所设计出的教学方案需符合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让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学习中。

3.将评价重点转移对实践活动过程的关注

相较于一般问题的解决方式而言,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形式可以具备有更强的综合实践性能。教学中要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的关系,恰当地运用个体研究与小组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层次和情境需求,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应当将纸笔测试这种量化指标作为主要手段,而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过程的有效评价,力求以质的标准来完成整个评估活动,这就要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所应注重的相关内容包含有学生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等等,与此同时,要强化过程监测,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多样化形式来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估。

四、结论

综上可知,通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引导学生将生活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完成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其对数学课程学习充满兴趣,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增强学习信心,为学生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4

1.不同学段的整体性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每个学段的活动设计应是梯度衔接、螺旋上升的,活动主题是融会贯通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

2.教学要求的开放性

综合与实践课程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的要求是富有弹性的。以“图形的认识”的设计为例,第一学段不仅可以做“折、剪、拼”的活动,也可以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开展“七巧板”活动,通过让学生摆放七巧板,获得拆分和拼摆图形的快乐,体会蕴涵其间的智慧与快乐。在七年级研究性学习“七巧板”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究燕式七巧板、双方七巧板、蝶式七巧板、益智图、百巧图,还可以研究七巧板的“静态对策、变位镶嵌”,让学生巧妙地应用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和线性规划原理,拓展学生的七巧板拼搭图形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求本真,落实课堂教学

综合我国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数学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情境创设―问题分析―操作体验―解释应用”四个环节。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教学活动的“度”。

1.情境创设,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1)立足教学内容的现实性。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素材源于生活。

(2)注意从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寻找与活动密切相关的现实素材,研究现实情境背后隐含的数学线索。

(3)情境创设更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情境创设是教师运用某些手段创设进行某些活动时所需要的一定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数学历史、数学史实科学合理地设计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2.数学问题分析,让学生“勇”于做数学

问题分析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小学数学问题活动方案和步骤进行问题分析。

(1)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本质。

(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l现问题的意识。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教师要利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操作体验,让学生“启”于做数学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例如,教学“量一量找规律”的重难点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并总结归纳规律。教师要找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教学设计,分化难点,强化重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用物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师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分辨和把握好“哪些内容”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哪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尝试后教师再引导和点拨。

4.解释应用,让学生“善”于做数学

解释应用是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进行分析、操作和反思,然后得出结论,拓展应用,以获得直接知识、经验或形成自己的活动经验。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190-01

数学,传统意识中大家都认为是前人总结出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中的传授。而今日的数学却完全刷新了人的观念,呈现在课堂中的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这部分内容注重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一种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使当今的数学课堂更具活力、更具魅力

正因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全新领域的内容,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就会感到非常困惑,不知该如何教。近几年,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听课学习,积累了一些教学实践经验,下面我将结合课例进行阐述。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的知识也就越来越牢固。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接受一定的课本数学知识后已不满足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的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它比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此我们开展了“计算能力我最强”“我是数学小法官”“我会解决问题”等活动,同时通过开设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稳定而有效的数学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内部动机,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二、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质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校的一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小熊分饼的情景,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提出半个饼该怎样表示的疑问,然后顺利地引出分数的教学。这里我们的教师就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操作模仿转化为探索性、创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

三、培养调查、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数字与信息》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各种与数字有关的信息,在上课时让学生一一汇报,学生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课堂气氛异常激烈。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校的教师设计了计算新建镇中心幼儿园草坪面积的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观察地形,实地测量,课上再来研究、探讨计算方法,使得学生在活动中 轻松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突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下数学教材有《摆一摆,想一想》实践活动课,我曾听过一位教师用孙悟空、猪八戒贴智慧果在数位表上比大小的故事导入,从而引发出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数不同的数这一小组合作探究内容。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前准备一些画有数位表和汇总表的纸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巩固数位及数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学生在摆圆片的过程中,教师还随时提示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尝试找出各种不同的规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和激励。课堂随着学生火热的探索而精彩。

五、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而且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现代信息技术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在实践与综合运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恰当地运用好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校园资源、生活素材,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创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组织课堂、校园和校外等多层面的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篇6

“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平台,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学素养。下面就如何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说说自己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在交流中确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案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求在动手操作之前,必须对“如何做”“怎么做”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案。比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设计秋游方案”一课,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设计秋游活动方案中,解决确定合理租车的策略和合理购买门票的策略,以及准确计算各种关于整数的运算。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老师除了关注解决合理租车和购买门票的知识、方法等问题的落实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设计、思考秋游的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是否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否在思考购票、租车的现实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提高了应用能力。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去过水上人家吗?如果我全班一起去水上人家游玩,你认为关键要考虑那几个问题?”引出孩子们的思考:(1)景点门票每张多少钱?(2)有几个景点,每个景点需要游玩多长时间?(3)坐什么交通工具,路上需要多长时间?等,“我们该如何设计出游活动方案呢?”引发孩子们自己尝试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对比、整体策划、统筹安排、优化设计的全过程。策划好课内活动和延伸到课外的活动,安排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内容等,使实践活动呈现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使孩子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能思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

二、在探究中加强活动过程的控制与指导

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不能缺少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解决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数学素养。在活动中学生既要个体探究学习又要小组合作学习。既要有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又要加强教师对活动过程的控制与指导!例如设计秋游活动方案中在计算两个老师带领61名学生租车费用怎样最经济中,学生计算:

2辆空调大客车:460×2=920(元) 45×2=90(人)

3辆普通客车:220×3=660(元) 21×3=63(人)

4辆中巴车:170×4=680(元) 16×4=64(人)

1辆空调大客车+1辆中巴车:460+170=630(元) 45+21=63(人)

920>680>660>630,所以乘坐1辆空调大客车+1辆中巴车最便宜。

这一活动内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多种不同的包车方案,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比较,得到最佳方案。学生在一次次尝试中慢慢感悟到,租一辆车的费用如果平均分摊到每个人身上时那个合算,那么就先考虑坐这种车,而且两种车搭配用,尽可能的让空余座位少点就会更经济、更划算。

对小学生来说,解决问题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师要适时指导,帮助他们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明确如何做,怎样做,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如在学习《粉刷围墙》一课时,老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校为了美化校园,征集粉刷学校围墙的最佳方案。你们认为粉刷围墙要考虑哪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想到粉刷墙壁时的多重因素,比如对于粉刷的面积、预算材料费和粉刷围墙人工费等方面由于小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会考虑不周密。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面被挡住了,则不需要粉刷,这些面就不需要计算在内。这样,在过程的实施中,学生不仅能从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在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就会凭借本次活动经验,寻求最佳的策略和方法,周全考虑。真正培养了学生依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评价中凸显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充分发挥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作用,必须重视评价。在评价主体上,由注重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让学生自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恰当地进行评价,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肯定与建议中树立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在评价内容上,由注重知识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在评价形式上,由单一形式向多种形式转变。在评价过程上,由注重结论向强调过程转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方法、策略等进行等级加描述性的客观评价,让教学评价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真正起到导向和监控的作用。

“综合与实践”是充满着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一类学习活动,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冲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而且它为学生学会独立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天空,“综合与实践”向我们教师原有的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提出了挑战。让我们借助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跳得更高、飞得更远。

篇7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64―02

一、选题的目的

为了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课题组确立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如何拓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建立新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等问题的解决对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要。

三、研究的内容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设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新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师生成长的影响。

四、研究的成果

(一)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

1.以整合课本资源为主的主题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认真挖掘并把握每单元内容上的“主题特色”,发挥其编排优势,将阅读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设计系列实践活动。如第七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由《古诗二首》《走月亮》《飞向月球》三篇课文和“语文天地”这个大板块组成。围绕“明月”这一主题,李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了“月之思”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有:“词中月”――搜集带月的词语、“诗中月” ――诵读带月的诗句、“歌中月”――吟唱带月的歌、“故事中的月”――关于月亮的故事。学生搜集的资料非常全面,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仅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而且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2.以各种节日、纪念日为主的主题设计。教师结合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如刘老师在“端午节”来临前夕,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询问等途径了解节日的来历,还让学生现场学包粽子,过节时则让他们尽情玩耍。之后又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各自是怎么过节的,有什么新收获。学生在活动中不但体验到了节日的快乐,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增长了很多知识。

3.以经典诵读为主的主题设计。教师把语文学习与经典诵读紧密联系起来,如刘老师结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设计了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了“金话筒”诗歌朗诵会、“谁是小博士”诗歌知识竞赛、“好诗大家读”推荐活动、“画中寻诗情”画配诗活动、“争做小诗人”儿童诗创作展示。学生们抢答试题,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一个个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

4.以观察实验为主的主题设计。教师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中获得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如汪老师组织一年级学生开展了以“美丽的花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植物的种子,种在了花盆里,引导他们观察并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润物无声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以本土文化为主的主题设计。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开展了以“知我家乡,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李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特产”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有关酒泉特产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并给酒泉特产做广告。学生汇报出了很多本地人所不清楚的特产,写了很多有特色的广告词,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

6.以调查研究为主的主题设计。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教师不但引导学生对校内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调查,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如刘老师常引导四年级学生对身边的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学生们纷纷行动,有的调查了校门对面新开发的“金水湾小区”不按时给住户交钥匙的原因,有的调查了“康盛花园”冬天暖气不热的问题。针对调查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虽然学生的调查报告还显得有点稚嫩,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中看到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结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基本教学模式

课题组实验教师经过三年的实践和研究,探索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基本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展示教学法”。它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激发兴趣,确定研究主题。低年段可以由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中年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确定;高年段则重点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主题。

2.确立小组,选择研究方法。师生明确学习活动的目标和任务,选择学习内容、形式以及活动程序,划分活动小组,分配学习活动任务。

3.合作探究,整合处理材料。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调查、访问、观察、搜集资料,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等。可以课内课外结合进行。

4.汇报展示,共享研究成果。在教师的参与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开展成果展示活动,让每个学生既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又能充分分享他人成果。

5.评价反馈,指导付诸实践。通过生生互评,师生共评,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新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的确立及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1.融汇听说读写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综合性学习过程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如汪老师在组织开展以“地名”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时,让学生上网或实地调查搜集资料。课堂上学生们争着展示交流,最后学生撰写了简单的调查报告,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尽量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

3.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充分展示出学生的个性。李老师教学《特产》时,有的小组选择了酒泉特产――夜光杯。他们现场上网查找资料,搜集夜光杯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幻灯片,还从网上在线链接了宣传夜光杯的视频,并给视频配了一段精彩的广告词。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直观、形象地了解了夜光杯。

4.积极参加实践及课外活动,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教师除了利用自然资源之外,还把综合性学习与乡土风俗等人文资源紧密联系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参观、考察、游览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深远

1.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而是开放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兴趣盎然,“工作成果”也往往会给老师一个惊喜。

2.不断提高整合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及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它要求把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

3.享受快乐,师生徜徉知识海洋。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向身边的人请教,会从书籍、网络上搜集大量相关的资料。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常常会有孤陋寡闻的惭愧,有茅塞顿开的惊喜,也有学海徜徉的快意。

篇8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篇9

《课标(2011年版)》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依据该规定,可以清楚地知道“综合与实践”活动要重视六个方面内容的教学。教师在设计、组织某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应认真分析该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把握该学段的目标,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展开。

在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在发现问题、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选择合作的伙伴、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等方面,教师要尽量退至幕后,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但是,教师的这种退不是完全不管,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要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教师要善于等,等学生发现问题,让其经历活动的过程,阐述思考的结果。

二、体现两种价值

有专家认为,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在于通过活动积累学生的经验,在于通过应用创新学生的经验,这两种教学价值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目标由“两基”向“四基”的实现。过去和现在的数学课堂仍是以落实“双基”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小学生更需要在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获得发展。其实,更需要让小学生通过活动、通过应用,逐渐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的一节《摆一摆,想一想》的公开课,学生活动颇有层次,逐次贴出活动任务及要求:

1.每位同学用3个摆在数位表的空格上,一边摆一边写,看看你能写出哪些数?同桌交流是怎么摆的,推荐你们认为最好的摆法。

2.任选2、4、5个,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摆一摆、记一记。同桌互相检查,介绍你用什么方法检查的?

3.用6个可以摆出8个数吗?6,15,24,34,33,42,51,60。检查判断对错,然后进行排序。

4.整理出一份个数与所摆数的方格表,先找出规律再验证规律。

5.如果分别用10、11、12个来摆,猜一猜摆数的规律。(出示0~99的纵横数列表格)

继续猜想:如果要摆出100以内所有两位数,要准备多少个?为什么?

看似简单的几个活动步骤,却隐含着教师精心的设计。它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直到体验数学的魅力,这样一次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便是逐步落实“四基”目标的一堂好课。学生的经验在逐渐积累、思维逐步优化,从感性到理性,让数学实践活动的两种教学价值保以体现。

三、突出“三性”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综合与实践”活动,要将问题贯穿始终。在设计和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在选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等活动环节,要注意突出“三性”:⒈选择适合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突出针对性;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之经历过程,突出过程性;⒊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同伴合作等途径自主解决问题、交流活动心得、展示活动结果,突出自主性。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发现、挖掘、生成更多适合本地学生探索、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好问题,促进“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达成。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年、月、日”这一单元之后,选取了《制作年历》的实践活动:

1.安排学生在制作之前调查并收集年历的各种式样;

2.动手之前,按学习小组阅读与讨论教科书中单张年历的制作方法;

3.各小组成员动手合作,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制作出多种样式的年历;

4.制作完成后,展示各组的年历,师生共同欣赏、评价,通过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5.教师小结的同时抛出:“制作的年历还能做什么?”以促使学生更深层次思考和体验年历(以及年月日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的活动设计与开展,较完美体现了“三性”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与积累。

四、明确四个要素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必定包含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要素;同理,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也包含四个要素:必须人人参与活动;具有好的问题情境;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⒋留有充分的交流互动机会。四个要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这是一位五年级数学教师设计的公开课《找次品》的简要过程:

教师出示完全相同的3瓶口香糖然后放入讲台抽屉,随即从讲台抽屉里的其中一瓶里取出1颗口香糖,再把3瓶口香糖放在讲台上,即刻板书“找次品”三个大字,并微笑着说:这3瓶一模一样的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取出了1颗,就成次品了,请大家想办法找出这瓶次品吧!怎么找?想办法。(一个很自然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此时,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解构、重组、改造,然后补充、延续。)

学生议论纷纷:“少1颗,轻了?称称看,有秤吗?没有秤,推理一下?……”(一系列的疑问促使每个学生都活动了起来,每个学生都产生想交流的欲望,每个学生都想在这个空间完成他对问题的化解,这时有一组的两位同学大胆走到黑板前,一位同学侧平举双臂,站立成了一台无与伦比的天平,左右手各放一瓶,讲台上放一瓶)。

他们用肢体动作加语言进行了演示与陈述:当天平左右两边平衡,说明次品的这瓶就在讲台上;当左右两边不平衡,那么哪边往上翘,就说明次品的这瓶在哪边。只需“称”1次就将这瓶次品找了出来。(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过程与结果的出现为学生学习策略的定位铺设了基础)。

3瓶的问题有了结果。但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思考:“如果现在要你们分别从5瓶、9瓶里找出1瓶次品呢?”(学生有了刚才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兴趣盎然地进行猜测、交流、验证之后,达成一个共识):“先把它们分分组!”而此时,教师肯定地说:“对!可以用分组的方式来尝试。让我们从小一点的数量5瓶开始吧。”

出示了5瓶,学生从刚才的3瓶问题的解决方法迁移过来,分成了(1,1,3)、(2,2,1)两种方法,发现只需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瓶的,教师同时也呈现了(1,4)和(3,2)两种方法的不适性。

篇10

激励评价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必不可少。小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一句温暖的话语足以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为此,教师不能“吝啬”激励评价,而应注重挖掘每一位学生个体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扬、激励,增强学生的信心,带动学生参与实践课的欲望。例如: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垃圾你的家在哪里》这一课时,笔者采取激励评价,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展开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践课中,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交流。

师:从目前来看,垃圾与我们“形影不离”。同学们,你们认为校园垃圾有哪些?校园垃圾又有哪些危害?

生1:我们去买小卖部的零食,有很多垃圾产生,如零食包装袋。

师:(及时激励)的确如此,学校小卖部是垃圾产生较多的地方。你能从校园生活入手,提出校园垃圾,非常棒。

生2:我觉得在教室中,我们经常丢的废纸、果皮、纸屑、易拉罐等,也是校园垃圾。

师:(及时激励评价)你真棒,能说出那么多的校园垃圾。你认为这些垃圾对于我们有哪些危害呢?(激励的同时引导学生思维深入)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实施激励评价,增强课堂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不断增强学生信心。

优化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教师,教师要将学生列入评价主体,以改革小学综合实践课评价。在实施小学综合实践课时,多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提高与发展。考虑到小学生缺乏评价方向,对于如何评价、评价什么等都倍感迷茫,教师可以提供详细的评价内容,教会学生评价。

例如:在对小学综合实践课《感恩祖国》这一课进行评价时,笔者采取小组评价方式进行,取得很好的评价效果。《感恩祖国》主要是结合学校少先队“爱中华・庆国庆”活动展开的,在学生了解祖国的大致内容后,教师举办一次以“爱中华・庆国庆”主题的黑板报。要求:班上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根据活动需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各小组按照找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设计一份“国庆专刊”手抄报;图文结合,可用剪贴的方式来制作本次小报。各小组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分工合作,一起制作独具创意、贴合主题的手抄报。在各小组完成手抄报后,为了促进学生提高,教师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评价,教师给出如下评价内容:第一,小组成员有没有具体的制作手抄报的方案?有没有按照计划落实?第二,在制作手抄报时,小组成员是否有明确的分工合作?第三,小组成员是否都能积极参与手抄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是否出现不和谐现象?问题是否及时解决?第四,制作的手抄报如何?(字体设计、手抄报内容、色彩搭配、整体排版、图案设计等)

小组成员围绕教师给定的评价内容进行客观评价,从而不断反思自己在制作手抄报时的行为,从而促进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除了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教师还可以展开个体评价,同样给予评价标准,如自身的活动态度、合作精神和能力、角色的成功性等。

师生有效评价

师生互评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以往的评价中,多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为了提高评价效果,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非常关键。师生互评,促进教学相长,全面提高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