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6 10:57: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8-0041-01

如何让高中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练就过硬的语病辨别本领,《考试说明》规定了几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并提出能辨析和修改语病。对病句进行明确辨别和认识,是修改病句的基础,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较高层次的要求,了解病句主要类型,辨析病句。

一、在语言学习中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在默读中捕捉句子的语病所在,进而准确辨别出语病来。这种辨别法的应运原理是语感。朱光潜说过: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了很多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便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学习中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正因为语感具有直观性,很多语病就可以借助“读”来让它显形。例:我们每个人都应不遗余力地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自己的贡献。此例属语序不当,应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找句子主干,即找出句子的主、谓、宾中心语,看句子成分有无残缺、赘余或搭配不当的现象

(一)审句子的主干实践证明,大量的语病都犯在句子的主干上,所以,我们在找语病的时候,可以此作为辨析的突破口。拿到一个句子后,先审读句子的主干,看看句子成分能否搭配,有否残缺,句意表达是否杂糅等。例: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与“专业技术人员”搭配不当。

(二)审句子的枝叶也有部分语病犯在句子的枝叶上,这一类语病主要是搭配不当、词序不当、成分赘余、表意不明等。例: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此例属搭配不当,“一台”与“剧本”冲突。

三、很多语病都附带有一些显著的标志,抓住语病标志,弄清语病方向,那么,准确辨别语病也就变得较为轻松了。

(一)句中有“能否”“是否”“强弱”等词语时,考虑句子是否前后照应。例: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此例犯了前后照应不对称问题,可在“在于”后面加“能否”,并将句中的两个“要”字删去。

(二)句中有多个否定词,考虑是否滥用否定,将语意说反了。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此例犯的是滥用否定,结果将句子的语意说反了,可删去“不足”“不当”。

(三)句中有“和”“同”“以及”等词语,考虑是否表意不明。例: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此例属表意不明。可以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也可以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副总经理”跟他是同伙。

(四)句中有多个并列成分,考虑词序是否得当、概念有否交叉、搭配是否妥当等。例: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报刊”就是报纸和刊物的合称,不能与“杂志”并列,“一切出版物”又包括“报纸”“杂志”,两者也不能并列。

(五)句子以“通过”“由于”“对于”等介词或介宾状语带头的,考虑主语是否残缺、主客是否颠倒。例:初始阶段,由于对淮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应删除“导致了”。

(六)句中出现关联词语,考虑关联词是否误用,词语位置是否恰当,关联词语带出的句子语意有否颠倒等等。例: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本省生产的零部件质量不是比外国厂商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外国厂商的高。此例的“不是”应放在“质量”前,因为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分句的主语应置于关联词后。

(七)句中出现数量短语,考虑是否犯了成分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或语序不当等问题。例:1.根据各地调查统计显示,多数投资者只敢把30%~50%左右的资金投入股市。2.日前,记者走访了四个浙江省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请他们谈谈对今年高考“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看法。3.天津市妇联最近进行的一项千户家庭阅读情况调查显示,市区只有12%的家庭有读书的习惯,比5年前下降了3倍。以上三例均含有数量词,都存在语病。例1应删去“左右”。例2“四个浙江省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表意不明,可改为“浙江省四所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例3数目的减少、下降不能与倍数搭配。

(八)句中有“这”“此”“他”“它”“自己”等代词,考虑是否表意不明。例:“五一”假期刚过,赵鹏宇就亲自来到王教授家。请他把自己即将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再认真校对一遍,确保准确无误。“自己”是指赵鹏宇还是王教授,表达不明确。

篇2

一、引言

文言文是阅读史料、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升华平台。学好文言文不仅对于高中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还关乎其今后的就业与生活。为此,针对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教学目标的讨论一直以来便是学术界以及教育界不变的主题。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基于文言文选段特征模式下的教学要求。研究现代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段的分类特征,为后续的教学体系完善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探究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教学要求与目标,为后续的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二、高中文言文选段基本特征

文言文的分类模式相对复杂,按照较为常见的分类原则可以按照文体、时间、作家等原则来进行分类。按照文体而言文言文可以分为“诗词歌赋”、“文言小说”、“文言散文”、“文言史料”以及“文言科技类文章”等几大范畴。按照时间分类则可以分为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文言文等多个领域范畴、按照作家而言,文言文又可以分为更多的门类,此种分类方式更多的适宜于唐诗与宋词领域。其中,按照文体与相关内容的分类体系是现代文言文研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文言文门类相对较多。按照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杂记类文言文、小说类文言文、碑志类文言文、史传类文言文以及诗词等门类,其具体分类特征及其代表作品如下:(1)杂记类文言文是指古人的心得体会、游记等内容的记述与抒情类文体内容。包括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此类文言文多以山水游记为主体,记述作者的生活点滴,具有显著的生活气息;(2)小说类文言文是指古人的小说体例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由于其篇幅较长,往往以选段的形式而存在。如《水浒选段》、《聊斋志异选段》等。该类作品具有丰富的剧情内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较容易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教学目标达成以及课堂效率相对较高;(3)碑志类文言文是指被刻印在碑上的相关问题。该类作品往往是具有祈福、祷告、明志等功效,如《送东阳马生序》、《捐田碑记》等;(4)史传类文言文是指史传类作品中的节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包括《史记》、《春秋》等选段较为常见,如《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此类作品多以人物、历史事件为重要体裁,尤其是在相关的考试过程中更为常见。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研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可以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握合理的教学特点等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文言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有所成,学生才能学有所获,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教师可以将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兴趣,从而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解,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例如,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讲“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来源,从而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第二,根据文体特点,合理进行字面教学。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和现代的语言习惯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字词句是组成文言文的重要单位,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即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文体特点,注重字面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尺度,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甚至全部重要内容,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肯定是不大好的,因为学习文言文,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学生精要地、高效地熟悉字面意思之后,应科学地、有侧重地切入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只要轻重合理,一定能各得其所。

四、总结

本文探究了高中文言文的基本分类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与实践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篇3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如何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谈谈我对创设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众所周知,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离不开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参与,对于学生而言,想要学好语文就要具备基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对于教师来说,优化课堂教学并提高教学效率就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出融洽的学习环境,在兴趣互动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下面将对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展开详细探讨。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趋向成熟,个人意识早已觉醒,因此在学习中,其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也就是说,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而教师更主要的是起辅助作用。只有将教与学进行有效地结合,才能实现优化教学的理想目标。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课本知识,它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依据。这种教学内容的制定依据则是各级教育目标,因此对其进行优化的重点就在于根据不同的目标对知识点进行择优采纳。教师要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研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根据所要讲授的课文内容制定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即以分总的形式将课文知识更好地融入学生的认知,使其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教师有意识地审视和反思教学内容,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来说尤为重要。使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智慧,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帮助教师创造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优化教学。

《采薇》这篇文章通过比兴手法的运用,各个段落的格式大体一致,这种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不同方面体现战士的艰苦生活,从而加深了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对此,教师还可以联系《蒹葭》中类似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和联想记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文章进行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率。

三、创设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创设的越好,越有利于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富含趣味和文学性的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优化教学,首先,这种氛围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这种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最后,这种氛围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想要营造出理想的教学氛围,对教师来说,应对自己提高要求同时还要注意对待学生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之间组织交流活动,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表达中,教师要注意使用普通话,发音标准,语法正确。表达要适度,不要过于冗繁,避免重复,使用生动的语言,保证能够牵动学生的神经线,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

四、善于运用多媒体展开教学

现代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优化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多媒体的生动再现的优点可以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刺激,从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进而优化课堂教学。将多媒体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引起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主动学习。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广泛实施,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新课改的主旨和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和学习倾向来设定教学环节,从不同方面入手优化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篇4

作文是一门综合艺术,能最直接、最明显地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它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职业中学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在作文教学上也应该与普通高中的传统教学方法有所区别。《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职业高中的学生必须具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然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目前普遍存在并亟须我们重视、解决的问题很多,学生作文总体能力低下,状况堪忧。从调查情况来看,职业高中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喜欢型,约占20%。这种类型的学生平时积极参加生活实践,勤于收集写作素材,写作兴趣浓厚,文思敏捷,成绩优良。二是应付型,约占50%。这部分学生对写作态度比较冷漠,既不喜欢,也不厌恶,他们认为写作文只不过是完成任务,因而总是马虎草率,应付过关。三是厌恶型,约占30%。这部分学生或认为自己没有“写作细胞”,个别甚至不知道作文是怎么回事,或认为写作不是职业高中学生的任务,所以作文总是不写,成绩极差。

一、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文目的不够明确 在职业高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堂教学,作文教学都被“边缘化”了。不少学生对写作课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害怕,导致传统的作文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也有不少职业高中学生认为到校读书是来学技术的,毕业出去不一定会凭笔杆子混饭吃,因而学写作文没有必要。

1.学习基础太差,作文兴趣淡薄。职业高中学生大多是初中时期的“C类苗”、“箩底橙”,初中时期的贪玩者大有人在。他们不仅语文基础和作文能力差,其他学科的基础也十分薄弱,因而认为作文太难太深,不像专业学科那样生动有趣,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认为教师作文课教得不好,所以不想写。总之,对作文没有兴趣。

2.随意编造,抒发虚假情感。在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的作文中,假话、假故事、假情感颇多。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严重背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情感需要,使作文蒙上了不该有的灰色,泯灭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热情。

3.缺乏积累,格式雷同,模式单一。职业高中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死记硬背,套用模版,内容空洞乏味,泛泛而谈,言之无物,枯燥单调。即便是命题不作任何限制的自由作文,也往往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

二、改革思路与对策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树立作文独立成“科”的意识 一直以来,职业高中的作文教学都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的教学内容及科学的训练方法。作文教学经常处于自流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

1.重视作文教学,强化作文意识。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语文基础差,写作能力低,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谈何容易。不少教师因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轻视作文课,甚至不上作文课,只是课后布置一些作文。虽然有批改和简单的讲评,但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辅导。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把作文课看成辅助教学,可上可不上的观念。

2.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编制系统的教学内容。多年来,作文教学都在每篇课文或每个单元之后才出现,缺乏系统的教学。因此,我们应编制统一的作文教材,脱离原有的单元式作文训练,变为纯粹的作文课本,从最基本的造句、模仿开始,到审题、立意、结构,再到单元式的各种文体理论知识的讲解。

3.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进行规律性的训练。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有一个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的写作技巧到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绝不能今天写记叙文,明天就写议论文,突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三、注重兴趣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写作之源,单一的命题作文,造成学生奉命而作,枯燥无味;机械的模仿作文,造成学生照葫芦画瓢,墨守成规;写远离生活的内容,造成学生闭门造车,无病。

2.在阅读中培养写作兴趣。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活动总是有限的,要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并非事事都要亲身经历,而可以通过读书来间接获得。

四、加强指导,培养个性化的写作

作文指导只有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文资源引进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学生的个性写作才能获得自由张扬的空间。

1.开发作文资源,丰富生活体验。学生缺少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引导自由表达,凸显个性写作。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并不一定就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

3.改革指导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当前学生作文最令人不满和担忧的状况是:似曾相识。

五、注重多元评价,促进主体发展

作文教学要重视用心批改,并进行客观科学的多元化评价,即改变过去唯一的教师评价为多主体评价。尽量见优不见劣,给学生留一份可贵的自尊,留一份真正的轻松。实施评价的具体方法如下:

1.交流式的学生互评。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习作交流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2.反思式的学生自评。反思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的深化,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在交流展示活动中听了或看了同学、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后,能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式。

篇5

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记录和缩影,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们的思想和意境,借此完善自己。万进峰在他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目的的思考》中提出,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有两个核心――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接受文化遗产。这两点看似与高中生的价值观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它们能在很多方面让他们有所转变。

一、学习文言文的作用与意义

1.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近几年,海量外国电影和电视剧进军中国市场,造就了大批的哈日族和哈韩族,这些疯狂的追星族们可以为了买一件偶像代言的名牌衣服而节衣缩食或向父母“巧取豪夺”。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只知道美国的制度多么人性,经济多么发达,科技多么先进,而自己的国家处处不如它,于是,他们会有两种倾向――崇洋和愤世嫉俗,也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些都是他们缺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结果。而文言文教学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当中国在唐朝时期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时,高丽(当时的韩国)和扶桑(当时的日本)的人可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唐朝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像玄奘饱经磨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东渡,来到中国取经;当唐朝的长安(现在陕西境内)成为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时候,美国还根本没有成立,更何谈经济和科技,即使当时美国已经出现在了历史上,它也不过只是中国的众多粉丝之一。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发奋振兴中华,而不是崇洋或愤世嫉俗。

2.让他们认识尊师重道和孝敬父母的道理。从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以后,独生子女逐渐增多,长辈们的过分宠爱让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不懂得孝敬父母,只懂得一味啃老,尊师重道更是成为了传说,学生殴打老师的事屡见不鲜。

3.让他们珍惜机会,好好学习。现在的很多学生都迷失在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以及谈恋爱中,而忽略了学习,认为学习没有乐趣,也没有意义,没有作用。有很多文言文中的名言警句都可以成为激励他们好好学习的动力,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很形象地说出了读书的作用,让他们明白学习的必要,而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以让他们明白学习需要勤奋,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告诉他们学习要谦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他们多读书就有利于解决写作文的烦恼“,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告诉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

二、根据文体特点,合理进行字面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和现代的语言习惯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字词句是组成文言文的重要单位,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即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文体特点,注重字面教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字面教学就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尺度,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甚至全部重要内容,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肯定是不大好的,因为学习文言文,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学生精要地、高效地熟悉字面意思之后,应科学地、有侧重地切入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只要轻重合理,一定能各得其所。

三、在诵读中亲近文言文

诵读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途径。不断地诵读不但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只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学生阅读相当数量的文言文,充分显示了对文言文阅读的重视。诵读可采用多种形式,但必须坚持三主三辅摘要:以课堂诵读为主,集体诵读为辅;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诵读为辅。在诵读时应注意句读,注意去理解它的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来读去,通过口、眼、手三条渠道,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课文的内容和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四、文言文教学的与时俱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新规则的出台解除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身上的枷锁,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可寻求更加高效、科学的教学方式。具体方法有:(1)课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小组讨论式解决阅读文言文过程遇到的问题;(2)注重阅读,培养语感。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好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眼、口、手”结合起来,让课文的主旨和内容自然融入学生的知识里;(3)加强语言的积累。不断积累文言文词语和古文化知识,平时留心将字词句加以对比参照,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4)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较简单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文言文能力,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与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良苦用心、博爱情怀,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文言文,同时还要辅之老师适当指导、动情朗读和恰到好处的提问,把学生地到情感的海洋、知识圣地,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培养出来了。

文言文记载了东方古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全力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举措。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古诗词 情境教学 类型 特征 过程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观念的形成对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其汉语言的运用。因此,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枯燥感,体味不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从而影响其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高中阶段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和现状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诗词大家,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正如王国维指出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也莫能继焉者也。”诗词家们挥动手中的如椽大笔,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又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学习古诗词,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古代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怀,重铸民族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诗词因其“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但在整个高中的古诗词教学中,受高考指挥棒的指向而导致了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以高考为中心,重解题技巧,以所谓的答题模式和术语对学生进行应考训练,完全违背了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情境教学因其独特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去,日益显示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功能与魅力。

二、情境教学、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定义

“情境”一词在我国古代的刘勰著的《文心雕龙》和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就有记载,意为“意境”。情境教学就是“将情感、境地与实际教学相联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入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创设与其相适应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有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特征

(一)直观形象性

由于古诗词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练性,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教师必须根据古诗词文本提供的信息中虚拟出一个形象的情境。通过形象的情境,使诗词语言直观化、形象化,弱化语言本身的抽象性,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思想上的共鸣。用李吉林老师的话说就是“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即神韵相似,能达到‘可意会,可想见’就行。”

(二)情感性

诗词与情的关系最为密切。古诗词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生活图景,诗词家们的感情也寄托于这些丰富的意象中,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些意象植根于诗词文本中,借助诸如春花秋月、山川大泽、鱼虫鸟兽等形象,融入个人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参与主体性、发展主动性

课程标准强调自我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诗词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参与情境创设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类型

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再现其中的实体情景会有比较大的困难,因此,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类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直观情景

主要依靠现代信息传媒来构建,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操作方便灵活,图文并茂。诗画不分家。因此,借助图画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可以把古诗词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学生对诗中描绘的秋天的山的傍晚的景色的想象可能就会与文本情境有区别,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一幅秋天傍晚山的图景,引导学生入“景”,并学习到“暝”字在本诗中的意思是“傍晚”。

(二)模拟情景

古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场景,富于生活气息,学生可以想象其中的生活情景,通过角色的扮演、分组配合,让诗词生活再现课堂。如教师在上《孔雀东南飞》时,针对刘兰芝与焦仲卿分别时的场景,让学生来设计其剧情与场景,通过表演来演绎刘、焦的爱情。

(三)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

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这种类型适合于篇幅较短,易诵读,感情比较深沉的诗词教学。

五、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时的基调决定了新课的一般基调,在教授新课的古诗词时,可以在导入部分就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上《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等富于音乐感的诗词时,教师在导入时通过播放一段旋律悠扬或铿锵有力的音乐,对即将要上的课进行情境渲染,把音乐与将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根据音乐的语言、旋律、节奏,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把学生带进一个音乐世界,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飞希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起到了“一图胜千言”的效果,从而诱发学习的动机。

(二)在理解古诗词过程中创设情境

由于古诗词是用文言创作的,而学生的日常用语却是现代汉语,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造成了一定的语言障碍,尤其是在对词、字的古今意义的区别上,对虚词的学习运用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上。这些都是学习的难点,也是重要的语言知识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主要是运用专业的教学语言描绘情境,根据文本的感情基调选择教学语言的声调、节奏和肢体语言。在突出重点、难点内容时,声音要有力度,教师的表情要严肃,对那些抽象的、重要的知识点还要着重讲、重复讲,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通过朗读感悟情境

古诗词形神兼备,富于音乐美,善于用丰富的意象写诗,某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诵读和记忆,通过朗读来强化理解。读书要融入诗词中画龙点睛之处,敏锐领悟文章神韵,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元素,融情入景,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想象能力。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描绘了长江“卷起千堆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波澜壮阔的景象,以及抒l了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仰慕与追思之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年华消逝之感。

(四)通过想象创设情境

诗词是抒情的语言艺术,意蕴深厚,形象鲜明,经过了作者一定的艺术加工而承载了具体生动的生活图像。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勾勒出心中图景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生活片段、社会场景等。姜夔的《扬州慢》,开篇便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图景:满眼凋敝的荞麦,四周一片萧条,只有寒冷的水流默然地放出冷冷的青光。夜色下的城镇经过战争的浩劫后只留下一片片的残垣断墙,与昔日热闹繁华的扬州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伤悼家国残破的感慨之情。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描述他们心中扬州城的往昔,把词中的视角、听角、远景、近景形象转化为自己的意象,借助这些意象来感悟作者“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伤痛之感。

六、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要注意的事项

(一)画面的展示要与诗词的内容、格调相符合,切不可为了追求形象性而忽视文本的真实性。错误的“境”就会导致错“情”,产生与教学目标相反的结果。

(二)音乐渲染要与诗词的情境一致。

(三)教师、学生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进入情境,切不可为情境而情境。

(四)在实施情境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情境创设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成为学习、体验的主体。

(五)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语文教育要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积极引入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优秀的诗词篇章的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22-01

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曾说:“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

1、中学生的特点为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强。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许多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侧重的加以点拨,在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中学语文课程特点有利于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建议,提到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样)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中学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具体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孙犁的《芦花荡》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茶馆》《荷花淀》《胡同文化》《我与地坛》等,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既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虽然有其可行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并不属于常规的语文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民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寻找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进行分析、渗透。

1、通过突破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它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果在讲授过程中不能进行正确的解读,那么,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不完整、不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正确的分析,详细地讲解。

2、通过发现、领悟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

3、通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祭祖扫墓的清明节、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节等,都表达出美好的民族情感。在教学期间,教师如果能够紧扣不同的时令节日,对中学生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一条走进民俗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的途径,使学生在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对民俗文化进行有选择地吸收。

4、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或者有关老师给学生举行民俗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日庆典、植树活动、登高赏菊、龙舟竞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民俗风情,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还可以开展有关民俗风情的研究性学习。参加有关民俗风情活动后,写出有关感受,写出调查报告。也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实地考察,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行民俗知识大赛等。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民俗知识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的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应当把握的原则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悦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33-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如何提升中学生阅读兴趣及能力,促进学生从阅读向“悦读”转变,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围绕明晰要义、为“悦读”奠定思想基础,掌握方法、促进“悦读”活动深入推进,注重快乐展示、增强学生的内心“悦读”体验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明晰要义,为“悦读”奠定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指导学生先从思想上认识到读书对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教师才能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供保障。

(1)课内阅读丰富语文素养。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在课堂。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互动合作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在学习中从字词运用、段落设计、材料选择、写作技巧及主题思想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丰富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例如,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时,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文章重点通过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绘,借助前后鲜明对比,深刻揭示当时农村经济的败落及人们生活困苦的现状,有力地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课堂中对语文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2)拓展阅读提升综合能力。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既能丰富语文知识,又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首先,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其次,课外阅读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课外阅读的作品,有些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有些为学生展示光辉的人物形象,还有些将学生带入温馨的人文氛围。尤其是经典名著,更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中学生的精神内涵,无形中让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

(3)提升社会实践应用技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包含着生活技巧。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语文基础知识,还能较好地掌握一定的生活实用技巧,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主人公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齐王,巧妙地向齐王提建议,要齐王接受谏言,广开言路,不要只听一些人巧言献媚,否则会误了国家大事。这种巧妙的劝说技巧,对中学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掌握方法,促使“悦读”活动深入推进

受知识及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时方法不当,影响到阅读效率的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促进“悦读”活动深入推进。

(1)切实掌握阅读的方法。好的阅读方法不仅能提升阅读效率,还能促进阅读兴趣的提升,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情趣。阅读方法有很多,比如浏览、略读、精读,不同的阅读内容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不同的阅读方法也要适应不同的实际需求。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方法选择。例如,想要借鉴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就可以从教材文本、知识拓展及经典名著中进行选择。要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比如《济南的冬天》对雪景描写非常精彩,文章有着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写作手法及丰富的意蕴,在阅读时要进行精读。而一些需要简单了解的知识,可以运用浏览与略读方法。

(2)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氛围对一个人心理及行为有重要影响,家长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阅读氛围,促进阅读活动有效进行。家长可以在家中设立阅读书柜,多渠道收集阅读材料并积极阅读,为孩子树立榜样,无形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榜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勤于阅读,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这样,既能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又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教师也可以在教室创设班级图书角,开展“好书大家享”活动,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促使学生阅读活动深入推进。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加强引导,促使学生阅读活动深入推进。例如,在学习《观沧海》一文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将有关博大、宽广胸怀的诗句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展示。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阅读体会征文比赛、写作特长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悦读”活动的真正落实。

三、注重快乐展示,增强学生的内心“悦读”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将阅读成果及时地进行展示,以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活动有序进行。

(1)积极创设阅读展示舞台。中学生可塑性强,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Z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与自豪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望岳》之后,要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深刻体会并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势。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相关知识的拓展阅读,并在课堂中进行展示。通过相关知识的展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自身的知识量,同时也进一步增强阅读自信心。这样,实现课堂与课外、知识与拓展、纵向与横向的有机结合,较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2)“读”和“写”有机结合。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笔习惯,在阅读时除了进行批注与做笔记,还要及时动手练笔。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又可以提升自身的写作技巧,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学生能从中了解到春天的美丽,学会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文章从多个角度展示春天的美丽,描绘出多幅图画,有春风图、春雨图、春草图等,而描绘每幅图的时候,又运用多种描法。教师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并及时让学生进行仿写练笔。有的学生运用文中手法,描绘公园内的优美景物,非常有吸引力;有的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描法,充分展示学校的美景,体现学校的新变化。这样的读写结合,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力地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的知识,多数浮于表面。学生要想让知识更好地进入到思维深处,就要注重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有机结合,深入理解知识的真正内涵,发挥知识的社会功效,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论语》十则中有许多经典的哲理句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与自身实际联系起来,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切实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要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具体感受。有的学生说,同桌语文成绩虽然不如我,但他的数学非常棒,我的许多数学问题都是请教他得到解决的,他可以当我的老师。也有学生说,小敏处理事情考虑比较全面,做事稳重,而我平时做事急躁,学习中遇到问}经常问她应该怎么办,小敏是我生活中的老师。

四、结束语

中学生的阅读是一个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思想情操。语文教师要明晰要义,为“悦读”奠定思想基础;掌握方法,促使“悦读”活动深入推进;注重快乐展示,增强学生的内心“悦读”体验。精心搭建起阅读到“悦读”的桥梁,能够让语文新课标精神得到较好的落实,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简介:吴碧忠(1976-),男,广东连平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怡婧.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的开发[D].苏州大学,2013. [2]周兢.论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兼谈当前国际阅读教育的走向[J].教育研究,2005(01).

[3]唐旭.在阅读中“悦读”[J].语文建设,2012(12).

篇9

一、引言

当前社会中职语文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都明显不够,教学效率一直升不上去,最本质问题是教学理念比较传统,不能顺应时展的脚步,所以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急需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性教学逐渐深入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出现改革和创新。但是语文差异性教学并没有彻底被肯定,所以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仍然滞后不前。下文我们将通过对中职语文差异性教学的探究,来为中职语文教学开拓新的发展路径,达到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成果的目的。

二、中职语文差异性教学的重点问题

(一)语言差异方面的问题

要注重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特点,要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彰显语言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它的实用性。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地区的不同,以及每人对语言的认知程度不同,所以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过于强调统一性无异于与语文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反而会降低中职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积极性。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在无形中提升一个人的谈吐和气质,这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并不能一蹴而就。另外语言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欣赏水平和思维方式。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态度的问题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育人是一个高尚的任务,也是一个难度很高的任务。中职时期恰好是学生三观成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性格的走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生,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方面都需要多加注意,要给学生展示一个正面的形象。

(三)学生自身的问题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但不需要刻意追求统一性,反而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这种差异并不是随性所欲,而是在符合前提的情况下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给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胆识。给性格内向的学生有了更多和同学交流的机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所以要大力提倡中职语文差异性教学,保留每个学生的个性。

三、中职语文差异性教学的具体实现方式

(一)改革教育理念

正是由于中职教学面对的群体比较特殊,所以教学难度很大,而改革教学模式加入差异性教学后,当前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在教学方式中加入差异性后,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提升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不同以往的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将学生防灾课堂主置,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了解学生差异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重点并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给学生正确的人生指引,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个性不同,所以对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处理事情的都会不同。作为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学生有什么问题要对症下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青睐和信任,才能共同合作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创新教学方式

学生的能力不是指语文学习的单方面能力,而是指各科学习的综合能力,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也要适当渗入其他学科的内容。现代社会更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中职语文教学方式可以向着综合性教育靠拢。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中引入差异性教学的具体方法是:改革教学理念,从根本上颠覆传统教学方式;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式;将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一切教学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更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是开展中职语文差异性教学的初衷。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差异性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提高了中职语文教学效果,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梦龙.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J].课程.教材.教法,2009,(07).

篇10

一、理性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而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则是重头戏。而我们地处边困山区,班里多数学生有阅读障碍,尤其是在班额不小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我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learning)而获得的,而是通过“习得”(acquisition)获得的。学习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对遣词造句是有帮助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能直接演化成语言能力。习得是在自然的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的潜意识过程。而阅读理解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边困地区的英语教师如何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该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从苦学变成乐学。

三、新课改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教师自身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以培养阅读兴趣为教学目标。《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改变传统得教师灌输、学生听、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明确的任务和目的引导学生自身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始终在兴奋状态下主动感知、学习、合作和总结。我们要避免阅读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灌输的局面,去重视实践,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而不是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独立进行培养。现在的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增加阅读愉悦,这是改革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把兴趣变成阅读的内驱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去读,并从中吸取知识。因此,我们教师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热情上狠下功夫。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难度适宜,题材广泛且又能使他们感兴趣地阅读材料,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各种阅读材料等。这些工作乍一看似乎是课外的阅读,但它们却可以为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抓好整体教学。英语阅读整体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授人以渔”而后者注重“授人以鱼”。教师在教学中把语篇看作是情景、思想和结构的一个整体,并以主题为中心,用主题、主线和结构互动观点与方法来组织语言信息输入,变教学过程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认知过程,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知识系统,从而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篇章结构,以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完整,这种方法十分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能主动、有效、持久地思考性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填充式地直接讲解,记忆一些零碎的“词句”。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先生曾说:“先生教书的法子应该是学生读书的法子。”可见教学合一的思想在阅读理解整体教学法中的现实意义。以下是个人的几点实践方法:

(1)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预习。培养他们从整体上来理解文章,抓主体信息的习惯。每次教阅读新课前,我总是预先布置几个思考题供学生预习课文时思考。而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往往有意突出文章内容的有关特征。这些明显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提取。同时,这些思考题还能起到串联文章的作用,既能暗示文章各段落的主题,又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全文的印象,从而为以后的划分段落和归纳文章打下伏笔。

(2)课前我针对文章的重要部分,编写10个左右的句子,有对有错,采用是非判断(True or False)。碰到错误的陈述,要求学生给予纠正,并说出正确答案。这种形式简洁、方便且能扣住中心,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某些细节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并逐渐向文章的中心靠拢。

(3)引导学生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形成一个主框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主题,或提出全文提纲。

3、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和讲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技巧。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教师有了课堂教学方法,还应该介绍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1)要求学生不断扩大词汇量,教师应用构词法形成上下文语境关系,以及结合社会习俗,常识来在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基础上猜测词义,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

(2)要求和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不分题材、体裁、范围、内容的广泛摄取知识、了解英语文章不同体裁的结构特点和表达习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3)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抓住题干,带着阅读材料后的问题读文章。

(4)分析好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细节理解题、词义猜测题等几类题型的具体方法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以上从教师的方法和学生的心理方面探讨了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方法。我想,只要肯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