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动物保护意义的认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8 17:11: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动物保护意义的认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动物保护意义的认识

篇1

关键词:自然权利  环境  大地伦理

    当前,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为了实现本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而今天,为什么要保护自然,又何以能实现,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话题。今天,追本溯源,从历史的角度来反思环境保护的渊源,对实现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自然权利”说的起源及基本内涵

  .“自然权利”这一专业术语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认识发展的渐进性决定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权利”释义的不同。提到“权利”一词时,它总是与人或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即有它的特殊的规定性和特定的使用范畴。因此,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作为一个社会法律关系,还是作为道德关系范畴,特别是就“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来考虑时,权利只能局限于人类或人类社会领域。

1. 1“夭赋权利”的最初途释

    “天赋权利”或“天赋人权”是17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的哲学家洛克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倡导人权解放运动首先提出的,它的基本含义是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也就证实了最早的“权利”一词指的就是人权,即人类的认识只是局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其实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家就认识到这样的哲理:人是先于政府或其他文明秩序而存在的,这种原始的自然状态是根据某些基于存在和生存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他们把这种原则称之为“自然法”。

    3世纪时,罗马的法学家乌尔比安就提出“动物是自然法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法包括了自然传授给所有动物的生存法则;罗马人也由此推出,假定存在着(除人类以外的)另一种道德体系,即‘动物法’,也是合乎逻辑的[[2]。上面所说的“自然法”或道德体系,也就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动物权利”意识,只不过直至后来出现了“人权”的思想,才有了更明晰的解释.另外,虽然这里只是提到了把动物包括进这种“公正”的概念之中去,但这种微弱的“广延共同体”的思想使在20世纪70年代的“森林与其他自然客体在法律面前应当拥有地位”观点的出现就显得不很突然。

    而其他意义上的“权利”思想,即和人类社会同等意义上的“权利”范畴内的自然权利,不可能存在于动物生活领域或其他生物生活领域。澳大利亚哲学家帕斯莫尔认为“权利思想完全不适用于非人类的存在物,人类之外的生命认识不到彼此之间的责任,也没有能力交流对责任的看法,这一事实意味着只有人类道德才是道德共同体的成员,荒野只有工具价值,当然人类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加以讨论,也就是说,大自然的确不拥有权利,但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保护大自然,把生态伦理学当作某种人际道德来加以讨论是正确的。”罗国杰认为“所谓动物的权利,并不是他们生而俱有的。而是人赋予他们的,人类之所以赋予植物或动物以权利,并不是为了植物或动物本身,而是为了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阁。因此,并不否认“自然”权利的存在,而是从人类自身的“权利”问题出发,即谈到自然的权利,不只是权利主体的改变,其本质与人类社会的“权利”有根本的区别。因此,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借用,或类比的用法。同时,也必须承认,人类对于“权利”含义的解释也不可能至少不能全部在自然那里找到。

1.2“动物权利”的突破和认识自然的起始

    在历史上,很多宗教都倡导“生命意识”,仁慈主义者对任何生命都持有敬畏的态度。他们把对动物的残忍行为视为人所犯下的错误,从宗教的角度看是一种罪孽;哲学家纳斯认为,“原则上,动物所拥有的生存和成长的权利,与我们及我们的孩子所拥有的权利同样多”[’]。英国的劳伦斯最早提出的“畜类也享有权利”的观念,是伦理上的重大进步。但他反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反对激进的仁慈主义者。仁慈主义者的行为在18世纪由民间运动逐渐发展到为保护动物权利立法的斗争。1876年,使用活体解剖成为争论的热门,最后迫使政府立法调节,要求必须用麻醉药把动物实验者的痛苦降到最低的程度。

    另外还有素食主义者的禁猎行为等,他们和宗教的仁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动物权利的保护和动物权利解放运动;虽然还只是局限于动物的范畴,但它促进了人类从“狭隘人类中心主义”向“开明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化,这是人类伦理思想的重大进步。

2自然权利的基本特征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到“大地伦理”伦理思想的诞生,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人类在曲折的发展中发现大自然同样存在“权利”,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综观各个时期的自然权利理论,人们发现“自然权利”有以下特征:

2.1自然性

    自然权利是自然意志的表现,它源于自然运行的法则,任何违抗自然意志,违抗自然运行法则的,对自然权利的侵犯行为,最终都会遭到自然力量的报复与打击。自然性是自然权利的本质特征。

2.2一致性

    所有生物按照生态规律的存在都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任何生物都有生态学规律规定的存在权利,同时,也有生态学规律规定的义务、自然意志、自然法则。自然力量是不允许任何生物只行使生存的权利而不履行存在的义务;也不要求任何生物只履行存在的义务而不行使存在的权利。

2.3平等性

    在自然权利上,所有的生物无贵贱之分,高低之分和优劣之分异,决不因其数量的多少,出现时间的早晚,拥有力量的大小,进化层次的高低而不同;自然这一伟大的造物主既不偏爱也不歧视任何一个成员,任何生物都不可能长期获得超越生态学规律之上的生物生活特权。

篇2

想一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既不伤害鱼的生命,又可以顺利地完成实验呢?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在懂得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更懂得了爱惜其他动物的生命。同理,在做完蚯蚓的探究实践后,教师也应该带领学生将蚯蚓放归大自然。通过教育,让学生有了爱护生命的意识,认识到动物的生命同样是需要我们去尊重和爱护的。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生命教育的延伸

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之间也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人类想要保护自己,就应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所以,在生物课上开展生命教育不单单是珍爱和尊重人或动物的生命,应该扩大到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八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教学中,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领会。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人类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肆意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然而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对于农业、医药、工业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三、生命教育的反思及应注意的问题

1.生命教育应保证连续性和实效性。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时刻谨记在教学过程中渗入生命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对生命意义和本质产生正确认识。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不可能一两堂课就能够清醒地认识的生命的真谛,因此要长期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确保生命教育的连续性,使得生命教育真正获得应有的效果。

篇3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有10个一级主题,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虽然编排在第6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下,但是本节内容与第3个主题“生物与环境”和第8个主题“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本章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在整套教材中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节的学习离不开第一单元中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铺垫,同时又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课对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看起来知识点很少,主要是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三个作用,但是教学素材很多,何以取舍,给老师留有很多发挥的余地,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独特性。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很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图表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爱护动物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形成理性和概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能举例说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资料分析、图表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归纳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出谋划策等活动,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音像、图片资料的享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问题分析,辨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激发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

(四)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三个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确立的依据:教材条理清晰,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这三个作用进行了描述,版块分明。第一部分“在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中,提供的资料和设计的讨论题比较凌乱,缺乏逻辑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对资料和问题进行了重新选择或重新组合。在第二部分“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文字的表述显得单调苍白,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把文字转变成图表,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加深理解。第三部分“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教材上提供了图片,但是录像资料更生动活泼,更能满足学生的视觉享受,所以我选用了教材配套的录像。

2.教学难点

理解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确立的依据:这两个难点在知识的分类中属于概括性知识,“是把各种事实、现象以及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它集合了大量的具体事实,描述了这些具体事实之间的关系,经过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知识”。生态平衡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出谋划策、整理归纳等几个连续的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自主得出结论;在怎样正确对待动物的益害问题方面,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播放相关录像《动物危害植物》,引发学生的矛盾心理,鼓励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质疑和思考,对动物对人类的益处与害处形成综合的认识,并能进行理性的决策。

二、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教”和“学”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三个理念: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我在本节内容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1)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推理,让学生主动探究。(2)面对全体学生:资料分析、问题讨论等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中体会乐趣。但是小组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空洞的说理只会形成肤浅的认识,我想采用学案的形式,对学习的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学生不仅可以说说,而且可以写写画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突出学习的“自主”性。(3)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人类对动物的认识过程也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过程,选用的素材中有很多人类对麻雀、狼、害虫等动物的态度转变的例子,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中有效地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STS)的教育,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导入部分列举作家对春天的两种描述,一种是热闹非凡、生机勃勃的,另一种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利用文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珍爱动物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春天,他们会选择有动物活跃的春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缺少了它们,人类的生活将变得单调、寂寞。但是动物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这就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能说出一些,但是肯定不够系统或者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在展开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经历,好好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

(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第一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安排了四个连续的学生活动。

1.资料分析

资料一:麻雀啄食和糟蹋农作物,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可是现在专家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吁,这是为什么?

资料二: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组织了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想一想,野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为什么?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资料,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用食物链或食物网表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你的图解解释上述问题。

此处选用的资料,是人类对所谓害鸟、害兽态度变化的经典事实,让学生针对自己画出来的具体的食物链,分析各种生物数量的消长关系,知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处于动态变换之中,对生态平衡形成感性的认识。

2.问题讨论

以往人们习惯把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成为益鸟、益兽,加以保护,而把对侵犯人类利益的动物称为害鸟、害兽,不断地猎杀。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类错误的行为进行反思。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从而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小组讨论不能流于形式,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只有唯一答案的讨论,就没有意义,教师预设的讨论题一定要能生成多样的答案,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辨别,学会采纳或否决。

3.整理归纳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讨论,结合图片“跷跷板”(生态平衡示意图),你得到什么启示?(你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动物有什么作用?)

在资料分析和问题讨论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缓冲思维的过程,结合“跷跷板”的图片,整理思路,自主归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出谋划策

(1)2001年9月,重庆壁山古老城遭受了罕见的蝗虫灾害,铺天盖地的蝗虫像收割机一样把当地近千亩的农田和果树林蚕食得面目全非。请你出谋划策,帮助古老城和其他相邻地区躲过蝗灾。

(2)美国阿拉斯加的涅利钦自然保护区,保护着4000多头鹿。为了使鹿的数量进一步增多,人们把鹿的天敌――狼消灭得一干二净,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0年以后,鹿群的总头数猛增到42000余头,鹿群吃掉了牧场上的草,破坏了整个鹿苑的植被,鹿因缺少食物开始大量死亡,出现濒临灭绝的危机。如果你是一名生态学家,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此处模拟决策的活动,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又能激发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这连续的四个活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开展学习。

(三)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平衡中我们强调的是植物和动物,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系统中还有别的成分――分解者,即细菌和真菌,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等。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们是怎样密切联系的呢?学生回答。

请你用图表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来学习,能使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易于记忆,能简捷地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和发展想象、联想、推理能力,开发智能。但是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示以范例,给予铺垫,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选派两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图解。

提问:如果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可见,动物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是承上启下的,如果没有动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短时间内还能继续,只不过植物的分解过程,物质循环的速度会减慢,所以说,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时间长了,也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因为很多植物的繁殖离不开动物,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四)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本知识点不是难点,可先让学生举例,挖掘生活、经验中的学习资源。然后播放录像《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形象生动的影片可加深学生的体验。补充渡渡鸟和大颅榄树的故事(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渡渡鸟曾是当地的国鸟,由于肉质鲜美被人类猎杀,于300年前灭绝,后来岛上的大颅榄树的种子不再发芽,生物学家发现,原来只有渡渡鸟吃大颅榄树的果实,大颅榄树种子外坚硬的外壳在渡渡鸟胃中消化后才能发芽),让学生介绍,如果学生不知道,就由老师介绍,同时链接相关网页,让学生了解网络学习的快捷方便。

动物并不总是那么讨人喜欢,比如下面录像中的动物就让人类很头痛。播放录像《动物危害植物》,以往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是怎样应对的?(使用杀虫剂。)杀虫剂的使用带来什么后果?(寂静的春天)惨痛的经验教训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启示?怎样寻求更合理的解决办法?(生物防治)什么是生物防治?(P47科学・技术・社会)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渗透STS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尊重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

篇4

    一、狩猎行为与狩猎权

    1.狩猎的法律本质——先占

    狩猎行为,意指追逐、杀死、占有野生动物。在纯粹的民法意义上,狩猎行为是典型的先占行为。先占在本质上是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调节在需求无限大和财富有限的前提下资源配置问题的标准之一。具体而言,通过先占确立财产权利的归属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先占原则仅靠时间先后这个单一维度就能确立财产权利,在适用时十分简单。其次,先占首先就确定了财产权的主体范围,从而减少了因竞争或过分开采而导致的高成本运作,有利于效率观念的发挥。在立法例中,如《德国民法典》第958、960条,《日本民法典》第239条等规定,先占主要适用于无主物与抛弃物的取得,同时各国也均将先占的对象扩展到野生动物。但是,在充分认识到先占行为的效率性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其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如有的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先占制度反映了人类独立于自然之外的观念。对此,西方环保主义者指出,有关先占的法律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损害。因此,当代物权法要想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制过程中体现出和谐的一面,除了注重发挥财产的经济价值之外,还必须体现出一定的道德价值和生态伦理内涵,表现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

    2.克服先占的缺陷——资源的存量(stock)和流量(flow)的划分

    在依照先占规则确立资源归属时,首先应依照自然资源的自然性质和占有人的使用的性质,对财产进行存量和流量的划分。所谓存量,是指无论在时间上和对象上都不受到限制的所有权,而流量则是指受到时间和空间维度限制的财产权。对资源进行这种存量和流量的划分暗示了所有权的时间维度,获得了对某项资源在“存量” 上的权利也就意味着可以取得其将来的“流量”的所有权,而如果仅仅取得在“流量”上的所有权,则仅意味着取得了一时的财产权。先占的对象应限于资源的流量上,即一般只承认对于特定量上财产的先占取得。

    对公有物进行存量和流量的区分对于提高财产移转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对财产,特别是这些无主的财产进行多维度的量的限定,才能够增强财产的移转效率和价值;否则,财产移转时就会产生外部性。将先占的对象限定为野生动物的流量,意味着在流量上设定排他权,这也默示着法律允许财产在经先占建立了清晰的财产权之后进行转让。将狩猎行为认定是对野生动物资源的“流量”的先占,意味着将其与一般意义上的先占制度相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先占的对象本应包括所有的无主动产,其中当然也就包括所有种类的野生动物。但是基于特别法的规定,只有依法可以捕猎的野生动物才能成为先占的对象。

    第二,取得野生动物的权利只能由权利人享有。因此,狩猎权不能基于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发生让与。

    3.狩猎权的法律性质——“权利”还是“权力”?

    在对狩猎权具体问题进行界定之前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念和私法主客体二元划分的基本框架下,野生动物资源的归属问题在本质上可以化约为财产权利问题。

    目前,我国学界在对“狩猎权”的界定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狩猎权是对于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狩猎人取得狩猎证后,在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的范围内享有狩猎的权利。还有观点认为,狩猎权是土地所有权人将其土地上的野生动物的捕获权授予他人而形成的一种私权利。本文建议将“狩猎权”界定为“人们依法定程序取得的猎捕、捕捞野生动物,取得猎获物所有权的权利。”因此,狩猎权在本质上属于行政机关许可从事狩猎活动的资格,因此可以认定为一种行政许可的性质;同时其又具有财产属性,属于资源利用权中的取得权,狩猎权人获得猎物的所有权,同样也是基于先占原则,许可权只是授予狩猎者狩猎的资格或权利。

    二、狩猎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关于狩猎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有着两种立法例:

    第一,狩猎权是土地所有权的组成部分。德国、美国等土地私有的国家都采纳此种立法模式。例如,依照德国《联邦狩猎法》第3条第1款的规定,狩猎权与土地所有权密不可分,不得当作一项限制物权进行设立,但是同法第11条又规定其可以进行用益设定。美国法中,狩猎权被认为是进入他人土地进行狩猎的权利。法官通常认为,狩猎权是一种受特定狩猎目的限制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所有权,因此,狩猎权的实现依赖于对私人所有土地的进入的权利。

    第二,狩猎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无关,野生动物全部归国家所有。如《俄罗斯联邦动物界法》第4条明文规定:“俄罗斯联邦领土范围内的动物界是国家的财产……对动物界占有、使用和处分属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联邦各主体共同管辖。”这就意味着,私人土地所有人不能对动物享有任何权利。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3条也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三、我国的立法现状与将狩猎权确立为私权的意义

    我国立法尚未正式确立“狩猎权”这一权利类型,遑论权利的行使和限制了。而特别法的规制更为关注的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几乎完全忽略掉了人们对野生动物享有的财产利益。

    (一)立法现状

    第一,在权利的取得上,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16条,狩猎权只能基于行政许可取得。与其他对他人土地的使用权(如通行权、地上权等)不同,在我国,狩猎权不能基于时效取得。

    第二,在权利的让与上,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5条的规定,狩猎权不能任意转让。王利明先生主持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383条也规定:“狩猎权禁止转让和抵押”。

    第三,在权利的行使上,需要遵守法律关于区域、期限、数量和动物种类的限制。

    第四,对于猎捕到的动物的任意处分权也受到严格限制。

    (二)将狩猎权确立为私权的意义

    1.权利创设意义。我国现行法律未正面对狩猎权作出规定,这就说明狩猎权尚未成为法律承认的一种财产权类型。借目前的物权立法这一时机确立狩猎权,也可兼顾对物权法基本原则(如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客体特定原则等)的体系性解释以及对用益物权体系进行完满的解释。

    2.生态保持意义。在法律上对狩猎权进行明确规定,并对权利行使的时间、空间、客体范围等进行限制,反过来又可以控制野生动物的数量,使特定自然区域中野生动物的数量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繁衍。

    3.经济效率意义。新制度经济学早已证明了对于公共物品进行产权确立的重要意义,依照其基本观点,产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激励,使得外部性更多地内部化,在财产上确立排他权是市场交易的必要条件。

    四、立法建议

    1.赋予狩猎权一定的流通性。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对狩猎权进行任何形式的流通,这意味着只能基于行政机关的特许而原始取得,这与狩猎权的私权属性完全冲突。建议未来立法将狩猎权区分为针对特别保护动物的特许狩猎权与针对一般野生动物的一般狩猎权。

篇5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现实社会比较缺失人文关怀,人们想要在公益广告里面体现互帮互助与团结友爱。其实以上两点人们心里都明白,可即使这样又有多少人能这样去做呢。让人们在看到公益广告的瞬间就能从内心开始深刻的反思,这样才起到公益广告的实际意义。同时公益广告应该尽量在黄金时段和少儿频道播放,看到的人越多越能产生实际的社会意义,在儿童频道可以使孩子从小就能接受到公益广告的教育,因为每个人的习惯大部分是从小养成的,在他们小的时候能接受好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现在世界大部分的国家都有公益广告。于是分析各国的公益广告就出现了‘公共’的意义。有的国家有人口禁止的问题,不过有的国家却有人口减少的问题。所以公共性概念使得各个地方公益广告的功能也五花八门,不尽相同,再者就是所选目的标准也不一样了。但是共同题目上的公益广告也有问题。PhilipKotler在《PrinciplesofMarketing》(1980年)书上介绍过,吸烟对身体不好,在医学上也已经得到了证实,所以戒烟的公益广告是有道理的。可是戒烟以后因为神经紧张而过食多糖等食物使得结果却让自己变胖。吸烟对人的寿命缩短率平均为7年,然而肥胖的缩短率平均却是14年。PhilipKotler在书上警示公益活动目的所带来的危险性。公益广告如果脱离了政治、宗教、商业目的也就不能成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性活动。人的生活和价值观等各种因素对公益广告的影响很大,这样的情况下对公益广告研究是很重要的。公益广告的在世界上是很少被研究的,其活动的内容也并不突出。到现实社会公益广告的传媒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其广告所在、产生的价值对企业利益的影响并不是那么明显。

1.2选题的意义

公益广告的历史已经有60多年了,不过人们对其研究甚少。公益广告不是销售活动,对企业而言也不产生直接的厉害关系。平面公益广告设计已不停留在以往标语式的说教以及单一性的表白,而是要把社会问题以一种新奇的、独特的、鲜明的、超出常理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使人们在瞬间被打动。由于人类的破坏,与栖息地的丧失等因素。地球上濒临灭绝生物的比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科学家发现,对环境质量高度敏感的两栖爬行动物正大范围的消逝。许多动物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保护动物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通过对动物公益广告相关实例及相关理论的分析研究,对公益广告的设计风格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全面的探讨,希望能够通过对动物保护题材体现出公益泡面广告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2.1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公益广告在我国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也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繁荣的过程,一些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至今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自有它不可估量的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发挥着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可是,近几年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处于做做停停、时断时续、愿做就做应付差使的状况,除了以能引起全国震动、关注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为素材制作的公益广告短时间内还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其他公益广告基本不被重视。一方面,国内公益广告多是由政府指令、媒体制作播发的,正因为如此,我国公益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规定。媒体在公益广告的制作、播发中也不够自觉,表现得随意、分散。有硬性任务时,媒体为完成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一定量的主题公益广告;没有任务时就可发可不发,或是有时段和版面空闲时用来填充。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在进行中,企业尚未从再分配体制下完全脱离出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完整的社会身份还未最终形成,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多数企业习惯认为发展公益事业是政府的责任,极少涉足公益广告。很多企业对公益广告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商业广告的认识,有些企业只有在市场行销受到挫折以后,才会想到用公益广告来装门面。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和将公益广告视为企业的调节品的想法影响了公益广告的发展。再者,公益广告的制作是需要经济支持的,一些重大的、优秀的广告制作更需要大的经济投入。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还未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三者间的协调关系,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非赢利机构负责组织、策划、创意公益广告,同时也缺乏借鉴、运用商业广告的传播技巧来推动公益广告发展的方法。所以,不被重视和缺乏健全的公益广告运作机制,是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的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公益广告的形式从世界第二战后开始的。世界第一战的时候英国的招军广告、美国的鼓吹战意的广告也可以说公益广告。但现在公益广告最好从美国战时广告协议(TheWarAdvertisingCouncil,WAC)和战后AC开始。美国AC(当时WAC)的第一广告拍了世界第二战后要聚集国民的力量。美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对国家的忠心也很少。世界第二战的时候很多美国人对战争没什么关心了。这样的情况下WAC的广告目的是“战争时最危机的就是无关心还有怠慢”。当时世界第二战是对美国最重要的公共的、社会的课题。公益广告的概念被国家的情况、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受影响。比如,美国的黑人大学联合基金(UnitedNegroCollegeFund),和平军队(PeaceCorps),言论自由(FreePress),消除文盲(LaunbackLiteracyAxtion)等的广告在别的国家不选公益广告,英国的招军、韩国的国家安全保障广告也一样,一个国家内可以成公益广告,但不能确定的说是公益广告。所以我们先要看看公益广告的概念。美国的公益广告‘PublicServiceAdvertising(PSA)’就是公共服务的意思。这里放映了美国社会的志愿主义、自愿主义(Voluntarism)。就说‘公共服务广告’。在日本一开始用‘公共广告’,韩国是‘公益广告’,中国和台湾用‘公益广告’。在中国徐百益在《公共关系与广告》上用过‘社会广告’。日本的话植条则夫在NHK的‘新学文事情(1987.5.27)’‘社会广告’的题目上说过公共广告了。‘公共’的概念在JürgenHabeimas的《公共性的构造转换》上研究‘市民的公共性’作家在序论上写“公共性的类别在传统‘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矿大的范围上研究需要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式”。日本的长谷川公一1993年说公共性是“一般来说比私面公共的性质和价值的。具体的含义和社会技能对于社会不一样”。公益广告在广义上包括一切道德的广告,但狭义上包括公共问题和公共关注等要推行。还有公益广告是公益广告机关与企业或政府一起解决社会问题得逞公共的利益,用传媒对社会人民诉求的。公益广告的英文叫“Publiccommunicationcampaign”。传媒是给人们认识或影响的媒介。WilianJPaisley(1981)说了reform(改革或改进)是公益广告最重要的原则。所以公益广告必须要包括大众变化的意旨。国际广告协会(IAA)说“公益广告是广告的一种形态。一般接受大众社会、经济的利益活动或帮助工作的传媒”。

三、‘保护动物公益平面广告类型和特点

保护动物的意义:第一、保护动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第二、可以减少疾病;第三、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人们意识到保护动物越来越重要的同时关心和保护动物也成为平面广告的一种宣传方式。这种公益上的宣告让人们意识到保护动物和主动解决动物生活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1‘保护动物’公益平面广告的类型

第一,对于动物皮毛的保护;第二,动物生存环境保护;第三,制止动物屠杀;第四,给动物更多的关照。

3.2‘保护动物’公益平面广告的特点

恰当的主题、广泛的工艺性质和教育性质。相比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在创意方面是相对自由的。主要体现在商业广告是限制商品,而公益广告则是各国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这让创意者能发挥更大的想象力。①广告的内容,简明的分析事件。因为对象是广泛的大众群体,故而使用简单的画面,通俗的语言更容易让人接受。②按照平面广告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的作用。将广告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再通过合理利用和发挥获得很高的教育价值。③适当的夸张,鲜活的语言和图解其魅力在于能带给我们新鲜、刺激且深刻的影响。通过欣赏‘保护动物’的平面广告,人们会理解、尊重和保护动物。提高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达到保护动物的宣传目的。

四、‘保护动物’公益平面广告的分析

4.1分析

4.1.1优秀的公益平面广告

当今社会,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享受,而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和心理满足。广告设计者把人性化设计融入受众感情的同时还需要多考虑受众的心理感受,启迪受众的想象,使平面公益广告更加深入人心。以下列举的几张公益平面广告图片主要是以动物为主题,把专业的设计语言转化为大众容易接受的大众语言——让大家了解动物的珍贵和稀少,并共同去珍惜动物。优秀的公益平面广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色彩很鲜明。对比度很强或者很弱,不强不弱的内容会很糊涂。同样重视形态和空间的对比关系,文字的统一性,色彩的统一性也是很重要的。(2)突出的主题。将内容的侧重等级进行划分,最重要的主体应突出在平面的中心,用各种各样的文字,构成主体的形象。主体的周围需要空白处,比如用较多的文字放在主体形象下面会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3)简洁的设计布局可以让人感受到秩序的、分明的视觉效果。编辑的安排越简洁的话,整体性就会越强,视觉的效果就能更大。(4)指向视觉,使用一部分的元素主动地引导读者的方向,从重要的开始到次重要的,平面上各个构成因素联合成一个整体,这样信息宣传的作用就会更大。

4.1.2‘保护动物’公益平面广告创意特点

‘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创意有几个特点。下面看‘保护动物’系列的公益广告创意的特点。第一,强调动物的可怜性和人的残忍性。现在很多人喜欢动物,有的人在家里养动物。所以‘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里面也强调动物的可怜性。强调可怜性就相对人的残忍性。那么可怜的动物人就屠杀的。第二,‘保护动物’公益广告一般包括环境系列的公益广告。其实‘保护动物’广告是环保类型公益广告的一种系列。所以一个广告上出现两三个的内容也很好的。

4.2分析结果

篇6

当今社会,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社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对小学生展开生态道德教育,不能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也不能是生硬呆板的规定,而是要基于儿童立场,发现和保护童心,理解并顺应天性。基于儿童立场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指以儿童的认知水平及生活实践为起点,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努力从生态问题出发,引领儿童以儿童的方式亲历自然,体验感悟,使生态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自然地建立和生长,从而提高儿童的生态道德素养。事实上,课程是实施生态道德的载体。如果没有相关的生态道德教育校本课程,那么相对应的生态道德教育策略方法研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应将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基于儿童立场的生态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上。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开发和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的生态道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呢?

一、挖掘生态德育内涵,开发“古典诗词”“动物小说”阅读课程

许多古典诗词、动物小说作品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素材,这些素材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和熏染的良好载体。为此,笔者搜集和系统地阅读了古典诗词、沈石溪动物小说等,研发了富有个性特色的生态道德教育的阅读课程,旨在阅读中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1.古典诗词感悟生态美

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古典诗词情景相融,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景的赞美。如果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些作品,不难发现其中描写的种种生动鲜活的生命形象和清新雅致的自然风景,往往隐藏着生态美学的意蕴。古典诗词的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其生态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隐藏于诗词中的生态美,感悟其所揭示的生命意义,让古典诗词教学成为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一条新路径。不妨从美形、美情、美理3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生态美。例如,体现鲜明的色彩美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由表及里、以浅入深,从感性认识至情绪体验,循序渐进地以板块组合法推进教学,引领学生感知、领略和欣赏古诗中生态美的情愫,发展他们的审美情趣。

2.动物小说亲近自然

儿童是大地之子,较之成人,他们与大自然、与动物世界靠得更近些。儿童阅读动物小说,更容易走进动物故事中的情境,更容易破译动物故事的情感密码,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受到故事的感染和熏陶。在《沈石溪动物小说》阅读课程开发中,笔者精选《狼王梦》《第七条猎狗》《保姆蟒》《刀疤豺母》《鸟奴》《最后一头战象》6本小说作为生态道德教育阅读课程选读书目,组织学生展开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围绕“怎样关心和保护动物”“怎样理解动物之间的情感”等主题进行阅读交流。在动物小说中,相亲相爱的情豹布哈依,对主人忠心耿耿的保姆蟒,让孩子改变了对动物的“成见”,原来动物也是有情感的。孩子们还学到了多样的生态环境,那里有高山深涧,有森林湖泊,还认识到各种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性等。教师引领学生在阅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生命的瑰丽,促进学生对动物故事的深入解读,触动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和意识。

二、凸显生态道德教育元素,开发“‘护生画集’欣赏”艺术课程

艺术课程中含有大量的生态德育元素,在对儿童展开艺术欣赏时,渗透生态道德教育非常自然、适切。如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不仅具有巨大的艺术审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因素,对当下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以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为依托,凸显生态道德教育元素,开发生态道德教育艺术课程——“护生画集渗透生态德育案例”,精选《护生画集》中20个适合高年级学生欣赏的作品,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反复观察、品味、表达,准确理解画面和文字的内涵,引导学生将作品欣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深入其境,感受画面的生态美。具体地说,如在《护生画集》第2集中的“襁负其子”这一画作的欣赏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理解配文“母鸡有群儿,一儿最偏爱,娇痴不肯行,常伏母亲背”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动物之间的亲情和母爱,让学生由物及人,思考人间的真情,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触动儿童心底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再如,在“蝴蝶来仪”画作的欣赏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画面中观察到哪些事物,这样的情境让你有怎样的感想?接着让学生理解配文“不为瓶中花有蜜,只缘听读护生诗。欲去又迟迟”的内涵,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蝴蝶为什么迟迟不愿离去”,并在班级内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体验愈加强烈,在无形中激发和陶冶了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由于画集中的有些文字偏深,教师在编写生态道德教育案例时须查阅相关资料,给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加以注释,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读原文,在文本的逐层理解中感受和欣赏画面的生态道德意蕴。对于作品中经典的诗句,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吟诵,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7

环境资源法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产生和发展对法理学和整个法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环境法学产生之后,环境法学与主流法学特别是民法学的关系如何?是否带来了挑战?这些问题现在无不引起法律学人的反思。有的学者认为,是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发展引起或者推动了法律的第三次革命,对传统的主流法学理论和整个法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武汉大学蔡守秋教授出版了《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一书,提出调整论这一理论,更是把这样一种反思推向深入,同时也引发广泛争论。环境法学者的观点主要是认为传统民法学认为法律只能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不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对的。他们认为法律应该、能够并且可以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主体,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客体,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客体,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成为主体;现有的法律理论不能解决环境资源法中的新问题,研究法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1]因此,在对待动物上,环境法学者认为动物不是物,但也不是人,动物就是动物,应该获得法律主体地位。[2]但民法学者对环境法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如有学者认为,物是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可以分为动物类,植物类,生物类,矿物类等,“动物不是物”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是说不过去的,罗马时期甚至把奴隶当作物对待;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客体,是受体,缺乏主观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作为现代意义的民法,将人、物划分开,便于权利、义务的划分和配置,等等。[3]

二、对动物法律主体化的剖析

“动物不是权利主体”这一命题在传统的法理中是毋庸置疑的。但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及物种灭绝速度惊人的提升及人类遭受来之动物疾病的痛苦,使保护动物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生态学家和法学家开始关注动物的权利问题,提出了应给予动物权利主体地位的观点。《德国民法典》已将动物排除于“物”的范围,这似乎为动物权利主体论提供了坚实的论据:物乃客体,既然法律规定动物不是物,那么它就不是客体而应成为主体。作者认为,这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理由是:

第一,从法理学角度来说,民法属私法,而环境法属公法,它是从经济法衍生出来的一门新生学科。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由此决定了民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民法是人们日常交往的基本大法,故在此意义下,民法规定何为民事法律行为主体具有重大意义。而环境法由于其带有公法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对民事法律主体作出规定。可以说,民法规定了从事民事法律行为的主体,而环境法只是规范这些民事主体在涉及环境问题时的行为,其并没有创设主体的功能。

第二,哲学认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面对具体而复杂的客观活动对象,主体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定意图和需要,必然要建构起具有一定意向性的实践理念。所谓实践理念,是指实践主体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之前,就建构起的关于未来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观念模式或理想蓝图,是一种具有指导与支配现实实践活动的意向性观念。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这已经为现代科学所证明了。人既是来自动物,自然会有动物的本性。[4]但是,人的生命活动即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受人的意图、目的支配的,人因此而成为人(即“类存在物”),人的活动因此而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种支配人的生命活动的“意识”就具有实践理念的性质。马克思在科学地阐述新实践观的同时,就已内在地蕴含着这种实践理念思想,它是马克思用以表示人的实践活动区别并高明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标志,故在此意义上来说,动物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承载起主体的角色,从而也就无法获得法律主体地位。[5]

第三,我们不能因为“动物不是物”而得出“动物不是客体,那么它只能是主体”的推论。这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1990年8月20日德国立法者在《德国民法典》第90条项下增加了关于动物不是物的规定,笔者认为,将动物与没有生命特征的一般的物加以区别,在适用法律上本着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强调动物的特殊性。这是基于动物保护的需要,是伴随着强大的动物保护呼声和压力而在法律上采取的必要回应措施。

第四,法律因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法律是人类的法律。法律关系来源于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为法律规范调整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组成,建立法律关系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权利义务。如果承认动物在法律关系中属于权利主体,受其自身生命特征所限,其权利义务的实现存在先天的、不可逾越的障碍。[6]从上面笔者的论述可知,动物无论是在意识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无法具有与人类同位阶的特征。法理中有一条重要的法律原则,即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平等。倘若给动物以权利主体地位,我们不禁要问,是所有的动物都享有权利主体地位吗?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是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只有有限的动物享有权利主体地位。对此,我们不禁又要问,有限的动物如何界定?如果只给有限的几种动物以主体地位,那对其它动物而言是不是意味着“不平等”呢?再者,“动物权利主体论”与法律责任制度相矛盾。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是违反了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当法律关系主体违反了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时,法律就迫使行为人或其关系人承担以履行某种义务或由国家有关机关予以处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又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的本质是对于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履行其应尽义务的否定性评价,通过对违反法定、约定义务的主体进行制裁,从而实现法公平、正义的价值。试想,如果动物享有权利主体地位,当其行为违法时,如毁坏他物、伤害人类等,如何让其承担法律责任呢?

篇8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95-02

1 引言

生态旅游是旅游场不断发展、不断细分的产物,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新型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愈来愈高,“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生态旅游便是人们的最佳选择。

生态旅游也是人们欣赏自然、享受原野风光、探索野生动植物尚存的文明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2 生态旅游开发的自然条件

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2°53′~103°21′和北纬28°25′~28°54′之间,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凉山山系黄茅埂山脉以北,境内以中山山体为主,山岭连绵、山川并列、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干湿季分明,最低海拔1375m,最高海拔4042m。保护区林业用地面积50655hm2,森林覆盖率高达98.0%,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经调查鉴定,有野生维管植物144个科423属92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水青、银杏。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9目89科29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猕猴、血雉。保护区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水量充足,雨热同季,年温差小,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发展基地。

3 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精神消费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渴望到相对没有被影响或污染的地区去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探索野生动植物尚存的文明痕迹和自然地域文化。因此,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1)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旅游景观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有利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传达保护意识,保护好有限的自然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2)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适时适度的进行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旅游者尽情的欣赏自然美景,探索自然地域文化,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体魄锻炼,使身体更加健康,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公共设施及落后的交通状况,提高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3)生态旅游有利于经济发展。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的联系互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旅游地居民的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不断的发展。

4 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4.1 生态性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要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尽可能保护自然环境,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很容易打破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旦破环很难恢复。因此,必须坚持生态性规划、生态性开发、生态性经营管理的开发利用理念,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4.2 区别传统旅游原则

自然保护区开展各种旅游项目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在发展旅游开发的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者、经营者和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使游客在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或文化的同时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和其它自然资源;经营者要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保护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当地居民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4.3整体协调发展原则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经济效益调整到最优,而不能强求最大,对游客流量要采取适时调控手段,控制游客的流量。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5 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

5.1国宝大熊猫文化游

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保护中国最为珍贵野生大熊猫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丰富,只要保护区管理部门科学地设计出观光路线,在不破坏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的前提下,游客可以观赏到随海拔升高的不同林带栖息的不同动物种群景观。

5.2 野生植物资源科普游

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树、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水青树等,其中:珙桐树又称为中国鸽子树,春天的花叶就像一群白鸽,使人难以忘怀。珙桐树、连香树、水青树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探索地球生命起源,揭示大自然的进化谜题的载体,这对普及科学探索人类生命发展意义重大。开发这种模式的旅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5.3原生自然环境景观游

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从低到高分别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林和高山草地,只要旅游路线设计合理,在较短的时间内游客就可观赏到不同林带的大自然美景以及广阔的高山草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旅游带来的身心放松。

5.4山峰峡谷景观游

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溪水长流,谷坡陡峭,山峰耸立,有不少的乔、灌木及奇花异草生长,景色怡人,令人浮想联翩。

5.5 彝族民俗地域文化游

保护区地处凉山彝族居住的中心地带,彝族文化传统保存较为完好,民俗民风文化浓厚,特别是彝族招待贵宾那种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使人感叹。

6 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要把保护自然环境放在第一位,各景点选择、开发要合理,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发展旅游,尽量减少对景观进行改造,尽量以原始风貌出现在游客面前。

篇9

尊敬的广大市民: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是大自然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市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每年都有大量天鹅、鸿雁、灰鹤和朱顶雀等迁徙候鸟在湿地、湖泊觅食,还有生长在草原腹地的自治区区鸟百灵鸟、狼和黄羊等野生动物繁衍栖息。非法捕猎、贩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人利用粘网、扣笼和掏雏等方式违法猎捕百灵鸟、朱顶雀和黄雀的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甚至一些不法之徒不惜用氰酸钾铝(俗称扁毛霜)毒杀百灵鸟后将死体出售给餐馆、烧烤店,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满洲里的文明形象,更威胁市民身体健康和安全,与当今世界倡导的绿色消费、文明生活的主流格格不入。党的十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提高全市人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为此,我们郑重的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

从现在起,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保护拒吃野生动物的全民行动,并长期坚持下去!

坚决反对落后、野蛮、残酷的消费陋习,提倡健康、环保、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

坚决不捕杀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吃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保护动物及其制品!

勇敢举报违反保护野生动物法律法规的行为!

我们的命运是与野生动物息息相关的,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口岸的生态环境更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野生动物,共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野生动物们营造一个安全的家园,让野生动物与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地生活吧!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2】

人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万千种类之一,我们在生活中不单要爱自己、家人和同类,为了地球生态平衡和大自然的环境相对自然,还应当保护其他种类的,生命是需要相互支撑的!

每个人都会与各种生命相遇:小猫、小狗、小兔子、这些小动物是我们的伙伴、朋友,甚至家人。每一个有爱心的人,懂得生命意义的人,都会知道怎么善意关爱自己的伙伴。

被挖掉眼球的小狗、被汽油烧焦的小猫、被恶意投毒而死的动物当这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残害动物的事件不断发生时,我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沉痛,我想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正义感的人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绝大部分城市流浪动物的生存状况令人十分堪忧:它们被遗忘在角落的生命,不受重视;它们身体遭受病痛的折磨;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残疾带来的痛苦;它们承受未绝育带来的生殖繁育风险,小宝宝一出生就面临着巨大的死亡危机;它们经常要面对酷暑、严寒和饥饿,四处寻找躲藏之处;它们时刻面临着各种危险,每一刻都有可能惨死在街边;它们甚至还要面对一小部分人为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而做出的种种虐待和伤害

残酷的生存环境、悲惨的生活遭遇,使得我们身边的这些伙伴的生命凋零

真正的爱是对弱者或蒙难者发自内心的悲悯和关怀,是不假思索伸出的援救之手。在此,我郑重呼吁各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有识之士:

1. 尊重生命,尊重动物,不吝啬自己的爱心;

2. 无论自己的宠物年老、体弱、生病还是残疾,都不放弃、不抛弃它们;

3. 保证动物不受饥渴、伤害和疾病威胁;

4. 保证动物有一定的自由,让它们生活无所恐惧,能自由表达天性;

5. 有能力和条件的人,对流浪动物进行有责任感的收养、领养、寄养;

6. 依法合理、人道的利用动物;

7. 不从非法商贩处购买伴侣动物;

8. 不虐待、不伤害流浪动物;

9. 将关爱生命,善待动物的理念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信我们一点点的爱心和所做的这些简单的事情,就能够让那些还在外面流浪的小动物们重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3】

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构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凸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许许多多的生物组成了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人为破坏,致使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正日益缩小,许多种类已处于濒临灭绝状态。为了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伸出我们的双手,献出我们的爱心,以实际行动保护和拯救野生动物,建设好美丽家园、美丽中国。

黄岛区地处山东半岛南部,气候温和、地理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适宜野生动植物繁衍。以鸟类为例,已发现本区有鸟类19目58科112属382种,是山东省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本区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候鸟迁徙路上的重要驿站,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路径本区。这些鸟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禽如:丹顶鹤、白鹤、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等十种,有大白鹅、灰鹤、苍鹰、燕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7种。这些鸟类对农林害虫的控制、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普及野保知识及法律法规和查处野保案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辖区内野生动物生存、发展环境得以改善,野生动物物种逐年增多。但目前社会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不足,滥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时有发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氛围亟待加强。因此我们呼吁全体市民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支持野生动物保护,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杜绝食用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文明新风尚;

二、不滥捕、不猎杀野生动物,做文明、守法、有爱心的好公民;

篇10

在云南文学作家群里,有一位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的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他以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对动物社会生活和动物心理的描写,展现着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从动物性与人性的角度表达着他对生命意识的独特理解,对儿童的教育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一、沈石溪动物小说中呈现的美育观

儿童读物是伴随着儿童成长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材料。沈石溪的动物故事多发生在美丽而神奇的西双版纳,在一幅幅边陲的自然美景中,讲述一个个在丛林中发生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小读者对大自然、对美好事物的认识、感受和欣赏的能力。尤其在城市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许多儿童很少有机会真正的走进大自然,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却让儿童看到了陌生、新奇而神妙的动物世界,“森林里古树参天,野竹丛生,金黄的麂子在草坪上悠闲散步,洁白的鹭鸶在蓝天自由翱翔。那巨大的榕树撑开几十条手臂,像欢迎我们的到来。”[1],儿童被引导进入这自由宽广、美丽而宁静的审美空间。他的《第七条猎狗》、《和乌鸦做邻居》等都能契合儿童的心理,在带给孩子们审美的快乐的同时,提升和丰富着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

沈石溪还有许多表现动物世界中父母冒着生命危险给幼崽觅食、保护幼崽的故事,让孩子在接受、明白、领会父母关爱的同时,也学会以感恩之心看待世界。《老鹿王哈克》中母鹿安娜为救即将分娩的小生命,违反了鹿求生的本能保护幼崽。《再被狐狸骗一次》、《红奶羊》、《棕熊的故事》里的公狐狸、公狼黑宝、母熊宁愿牺牲性命也要保护孩子。作品借儿童对动物天然亲近的情感,把他们带进动物世界,以情感的魅力打动感染着他们,这种教育方式远远胜过单纯的说教。

沈石溪在讴歌母爱的同时,也不忘指陈动物身上的陋习,来警醒阅读者。《单臂猿的末日》借的单臂猿告诫读者:“要想改变自己的境况,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赢得成功,要靠自己坚忍不拔的努力,靠自己的实力”;《小气鬼猴的诞生》让儿童明白自私是不好的行为;《板子猴》启迪孩子们:外貌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养成勤劳、刻苦的好品德,成功是属于努力的人。作者就这样让儿童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地学习动物主角所具备的传统美德,摈弃陋习,塑造优秀的人格品质。

二、沈石溪动物小说中呈现的生存教育观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是人类现实的艺术化,通过对动物生活、命运和动物间关系的描写,折射出了人类社会,对儿童生存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沈石溪毫无掩藏地表露对王者意识的赞扬,并把这种争当强者的意识传达给小读者。《疯羊血顶儿》小羊血顶儿立志长大为母亲报仇,不断改变自己懦弱的性格,最终成了英雄。《混血豺王》中的白眉儿历经波折,血液中的强者意识终被唤醒,并走上了豺王的宝座。这些原始森林中的强者形象,不仅表现了残酷的生存竞争下争当王者的勇敢,同时也表现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让儿童读者从中感悟到生命的艰难,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更学会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王者性格。而那些隐含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主题的《象冢》、《老鹿王哈克》等,则传达出:必须努力上进成为优秀的人,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教育思想。作者在直面剖析动物世界生存的状态中,给读者以一定的警示,只有让自己变得优秀,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沈石溪在创作中还能抓住了动物群居的特点,给我们建构了一个充满和谐、团结友爱的动物乐园。《象警》里,各种动物在大象的保护下愉快的在河里嬉戏,“兔子就在黄鼬面前喝水,马鹿就在红毛豹跟前嬉戏,谁也不提防谁,谁也不躲避谁,好一派和平的景象。”[2]《太阳鸟和眼镜蛇》里,弱小的太阳鸟面对劲敌眼镜蛇的入侵,团结一致、成群结队的合作下把强大的眼镜蛇置于死地。使儿童既感受到动物之间温暖的友谊,又能使以自我为中心的寒冰慢慢融化,从而培养出团结意识。

三、沈石溪动物小说中呈现的生态教育观

当今社会,生态保护成为了一个常新的话题,保护生态应从儿童开始抓起。沈石溪用有趣、生动的文字讲述发生在动物与人之间的奇闻趣事,力图让儿童在阅读中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儿童与动物、自然的亲和力,帮助儿童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与动物的生态意识。他对在利益面前人类伤害动物的贪婪行为进行揭示,让儿童读者领会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黑天鹅紫水晶》通过黑天鹅的故事呼吁人类善待动物,停止杀戮;《从非洲来的雌象麦菲》里可恶的捕猎者打乱了雌象麦菲平静、惬意的生活,让它在异族的象群里饱经沧桑、受尽磨难。《斑羚飞渡》中人类为了利益把无辜的斑羚逼到绝壁,斑羚群只能牺牲老斑羚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作品以一个个血淋淋的故事教育儿童读者――保护生态、关爱动物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四、沈石溪动物小说对儿童想象力的扩展

儿童的想象力是其创造能力的能源,很多知识的学习或技能的掌握都有赖于儿童有目的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带领孩子们走进了一个个陌生而有趣的森林乐园,以动物主角人格化的写作方式引发、扩展和锻炼着儿童们的想象能力。如《狼王梦》中小狼双毛受欺辱的心理:“它无法理解紫岚怎么会变成如此不同狼情的虐待狂。假如它犯了什么过错而遭受惩罚,它尽管也难受,但还能想得通,最使它伤心的是无缘无故被欺凌。”读者跟随小狼双毛的心理变化,而展开自己的想象。沈石溪深深懂得“处于创造状态的儿童,其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十分活跃的。”[3]如《鸟奴》写鹩哥水晶球与蛇雕武大的打斗的场面“武大抓着水晶球,顽强地往上拉升……水晶球始终没放弃反抗,还在空中时,就拼命用嘴啄咬武脯,被带进元宝状鸟巢后,更是嘴啄和鸟爪并用……”这惊险紧张而又激烈曲折的情节,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想象,从而扩展和丰富了想象空间,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和理解作品的能力。

总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给儿童构建了一个和谐、纯真的世界,帮助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扩展儿童的想象力,守护着童心对自然的渴望,引导儿童审美的自然走向,对儿童读者美育观、生存观、生态观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作家像沈石溪一样创作出更多适宜儿童阅读、塑造儿童灵魂的佳作来。

【注 释】

[1] 沈石溪.戴银铃的长臂猿[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19.

[2] 沈石溪.斑羚飞渡[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59.

[3] 宋文翠.论儿童文学教育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