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8 17:11: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

篇1

高中生的人格还没有完全的成熟,是塑造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坚定信念和意志,从而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之中丧失自我,变得功利和自私。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审视人生的时候要保持冷静、积极的态度,并在生活中保持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交活动,通过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使学生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相互理解、心胸开阔,在遇到冲突的时候能够淡然处之,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能够自行控制,从而帮助学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团队协作,塑造健全的人格。

1.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就要求人必须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并且还要富有社会责任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以育人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行明确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使他们在今后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采用更加灵活的情景模拟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等,对社会责任感进行普及、宣传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3将人格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

承认学生个体的价值、提升个体的自信,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为了增强个体在群体中的认同感,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构建。在传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主要是采用理论考试的片面测评模式。在今后的教育中,高中要构建多角度的人才评测制度,将人格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从实践、情感态度、创新能力以及理论等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测评。与此同时,测评主体模式也要改变,摒弃之前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估方式,增加学生自身、家长以及社会团体等评估体系,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2

自2004年以来,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纷纷启动,着力于从本质上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现象,打破其长期的主导地位,建立并发展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指标与课程体系,遵从国家立德树人的基本概念,将高中生培养成既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兼顾科学文化知识的综合素质全方位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应运而生。

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随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规定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维度,即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方面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招考制度的重要突破和全新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评价手段。近年来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评价实践中还存在着评价实施困难、评价指标不完善、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诚信问题严重、应付现象明显、评价与教学脱节等问题。

目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价改革正在全国迅速展开,在这样的形势下,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对于及时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完善并深化招考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制度研究方面

蔡敏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问题与对策》(《教育科学》2011年2月第1期)中阐述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现状:政府行政手段成为推动评价改革的主要力量,评价内容维度出现一致化趋势,评价过程体现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方法显示多样化特点等方面,存在着理论研究欠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相关培训不足,实施者缺乏必要的评价知识与技能,诚信问题突出,综合素质评价出现结果失真,敷衍现象明显,评价实施过程过分注重表面形式,评价目迷失,评价与教学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反馈链等诸多问题,提出要改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在科学建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辅助以各层面的专业性评价培训,完善监管机制,全面了解学生所学所长,注重评价的反馈育人功能。

张杰、李晗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3期)中提出了运用德菲尔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①基于这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一组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进行验证,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评价思路和方法。邓志勇在《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策略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6月)一文中,以重庆市北碚区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系统为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级实施体系,三峰诚信体系,多元督导体系与多元导航体系,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保障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与反思方面

朱志平在《综合素质评价:经验、问题与对策》(《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4月)中提出评价工作缺乏自主意识、保障机制、诚信氛围及系统思考。高凌飚在《综合素质评价反思》(《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4月)中提到综合素质评价不适用功利性目的。

李宝庆等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问题及改进》(《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10月)一文中阐述目前各地综合素质评价部分指标不合理,会增加学生负担,导致新的方面教育不公平;各地评价标准不统一;等级评价过程繁杂,操作难以保证客观公正等问题。

王敏勤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虚化现象及对策研究》(《考试与评价》2009年10月)中提出,普通高中学生搞综合素质评价在很多学校存在着实抓德育与虚搞评价的不合拍现象,即重视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忽视其导向功能;学校的德育运行体系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接轨;学校的评价指标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不接轨。

罗祖兵《分析式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及其突围对策》(《教育科学》2014年10月第5期)一文中明确表明造成当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诸多困难的问题,表面看是技术原因而实际上是思路问题,提出突破分析式综合素质评价应用综合式思路应对。在其《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矛盾探析》(《考试研究》2012 年第5期)描述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易产生的三种矛盾:实践操作性与指标模糊性的矛盾;发展功能与甄选功能的矛盾;主管部门主动与学校被动的矛盾,并对其做出了概述性分析。其曾在《关于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第31卷第12期2011年12月)一文中,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是否应该被纳入高考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对其利弊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对现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三)我国其他省份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现状

管光海在《浙江:从常态化走向有质量的实施》(《人民教育》2014年6月)一文中说到,浙江省将项目测评与纸笔测试相结合,引导实施方向,建构了以动手项目制作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测评和以纸笔项目测试为代表的会考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并通过信息技术转化,将结果用于招考改革之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测试(内涵日常实践活动和配套项目设计)旨在引导学校在日常积极开展学生实践的同时,通过配套项目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金付栓等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27卷第4期)得出的结论是: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人为因素多、保障制度不完善、费时费力影响工作、应付形式多、评价结果缺乏及时性、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对考量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孙彩霞在《区域间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基础教育》第11卷第1期)一文中,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明确目前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仍存在混乱的问题,评价标准在情境化的认知与理解过程中需不断调整,执行环节要考虑具体空间的现实需要与可能等问题。

林珑等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对福建省中小学的个案调查分析》(《中国考试》2009年第4期)中提出的评价内容的片面性、评价主体愈识与能力的缺失、评价方式的模糊性等,现今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对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二、美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在美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标准,为高校录取提供评判参考。美国没有综合素质的专项测试,往往通过申请材料确认学生是否达成进入大学的入学条件。

(一)监管部门与机制

美国高校招生起决定作用的是高校独立的审核部门,利用校友会对申请人进行就近面试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同时申请者还必须提供有考试服务中心和高校测试中心提供的SAT或ACT成绩。

诚信与监管机制方面,除了美国本土的信仰文化与自觉遵守外,多主体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申请人的信息真实性。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美国完善的信用机制。在评价过程中,高校有权对弄虚作假者做出退学等相应处罚,并记录信用局档案,影响个人信用报告产品的信用度。③

(二)评价构成

完整的申请材料包含入学申请和附件材料两部分。如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入学申请及备选材料包括短文(想让高校了解自己的自荐书)、中学报告、中期学校报告、两份教师推荐函、备选知情人推荐意见(可以是校长、议员等的推荐信)、备选才艺材料,充分公正地显示出一个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

我们可以由此了解申请材料是一种写实性的资料积累与评判,既有反映学业结果的SAT/ACT考试,又存在平时选课和成绩的中学报告和中期学校报告,不乏多人参与(教师、校长、知情人、申请人)的推荐函,可以说申请材料就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文件,涵盖学业检测和非学业检测两部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而全面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综合素质评价与我国有着本质的不同,没有将综合素质进行分解,形成一系列基础指标进行评判,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体评价,偏向材料积累与收集,更注重教育活动与课程相结合。

三、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解析与思考

浙江与上海作为我国深化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地方性政策方面给出了全新的参考依据。分别于2015年4月13日下发了《关于完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2015年2月15日下发了《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两个相关文件,并在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评价程序方面与教育部相关文件保持高度一致。而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上海注重材料收集与汇总以写实记录报告作为最终评价结果;浙江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成A、B、C三等,以等级评价结果和材料汇总相结合的方式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并均已自主招生参考作为评价实质结果使用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地方区域特色。

笔者认为,在不断深化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的道路上,“两依据,一参考”必将成为最终的招考形式,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必然在招考中越来越重要。“高中保真、高校保用”必将成为今后综合素质发展的核心关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严禁给予打分、评等等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具象化的材料写实才是对评价公平而言最好的诠释。评价目的除招考升学以外,应充分发挥评价本身育人反馈的实效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长远的发展。而高中在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保证其客观性与真实性的前提下,高校应怎样给予相应的使用标准,是今后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德尔菲法,是一种匿名的专家问卷调查法。即选择数位有经验的专家,为其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并将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进行咨询。然后从专家那里回收所有答复意见并整理出相同意见。将不同意见的部分再次设计成问卷反馈给专家,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最终意见一致。

专家咨询法,即模拟市场法。将专家设定为市场潜在购买者,利用其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价格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

②三级实施体系:区教委(领导系统)――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与指导系统)――中小学(实施系统)

三峰诚信体系:从区级和学校两个层面出台关于评价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建构了“区-校”两级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公示-监督-追究”三峰交错的综合素质评价诚信体系。

篇3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竞争社会,每年毕业旺季里,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的筹码。技工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市场更需要高技能人才支撑,技能型人才掌握应用型技术,所以对我们技工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一、技工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

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不够强,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不足,技能人才与生产岗位需求匹配度不够高,存在环境适应能力差,缺乏沟通和合作意识,很难独立完成任务,职业道德和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对于教育程度低,经济条件差,社会底层人群等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导致厌学、自信心缺乏,就业观念不强等。

二、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动机不足或目的不明确,看不到读书学习的作用,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来读书;对学校的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情绪和冷漠的态度;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犯困、打瞌睡,厌恶考试,经常逃学或旷课,学习氛围不够;学生意志薄弱,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动脑筋,容易产生畏惧感。有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了解,对所学专业的工作内容不了解,比较盲目,没有做好职业规划设计。

2.基础存在差异性。在生源素质下降的大环境,学校里既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且初中生占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参差不齐,求学欲望不高,自我放松。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来读技校纯粹是打发时间,拿文凭,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来说,读技校就是差等生,入学门槛低,他们本来学习基础差,加上经常性的失败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效应’,自我效能感减低,从而自暴自弃。

3.专业课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技工院校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但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对实际接触比较少,参加课程实践机会少,不可避免理论比实践丰富,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专业实践经验薄弱,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不足;学校专业课设置定位不够清晰,导致学生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只停留在掌握的层面,激发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进入生产岗位适应工作环境能力欠缺,与市场所要求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还有一定的差距。

4.容易产生自卑心态。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抗挫能力较差,情绪多变,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等的心理障碍。社会的各种不正之风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认为读技工院校就是成绩差等生,没有出息,社会地位较低,不被看好;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有过高的期望和苛求,专制惩罚,过度干涉,不断期望达到更高的学习成绩,当事与愿违时,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烦恼;技工院校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孤僻离群、多疑敏感、情感内向、胆小怯懦,性格内向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在遭受歧视、冷遇时受到的心理冲击而产生自卑心态,就业期望率低。

三、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作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技工学校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为学生做好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开展有益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从中发掘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激发对学习的热情,更加主动学习,明确学习的动机与目的性。

2.优化生源素质和结构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同平台招生,进一步扩大招收高中毕业层次生源,优化生源素质与结构,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学校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广州技工教育服务民生和产业的功能,引进专任教师,聘用一体化教师,基础功底扎实的专业教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充分掌握学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教学;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更多优秀学生报读技工院校、选择技能成才之路。

3.引进“一体化”教师专业资源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引进‘一体化’教师专业资源,建立由专一教学向一专多能教学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优化技工院校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资源分布,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保证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专业发展前沿同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增设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和广州市重点支柱产业的专业,重点打造现代化产业匹配专业,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

4.排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是提高综合素质的保障。广州技工院校应重视学生成才道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采用各种形式营造良好轻松的校园氛围,锻炼学生,发掘潜能,开展技能竞赛和落实奖励措施,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学校和企业搭建深度合作平台,校企订单培养,按照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实现技工院校学生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与大型企业实行定向就业招生,提高就业率,充分发挥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纽带作用,积极拓宽实习机会和就业渠道,为家长送子女报读技工院校下了定心丸,同时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坚定就业信心。

随着广州市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加快建立,技能人才的供给质量凸显重要,目前,广州产业明显向高新技术转型,但是支撑高端产业这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所以技工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技工院校为服务就业,市场接轨,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有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职业》.广州模式系列报道,2011

篇4

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CDIO的培养模式开展工作,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使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更加与时俱进,切合实际。CDIO模式中,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生命周期模型。

首先,构思(conceive)。在CDIO模式中,构思属于第一阶段,包括确定客户需求、企业战略、商业计划等使命愿景,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使命与目标的明确是最基础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几个环节的开展,在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作为辅导员我们首先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思想,明确高等教育在大学生一生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大学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佳时机,同时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经历过高考的风雨洗礼,从高中苦读的校园环境进入到自由开放的大学,这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新的起点,有海量的信息与新鲜的事物等待他们去探寻,四年中他们源源不绝的进行汲取与吸纳,而这些不会随着大学的结束而中止,相反会渗透在今后生活的点点滴滴,乃至贯穿其一生,因此高等教育既是阶段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以此为出发点,作为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不应该就事论事,而应该将每一个事件串联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闭环,把四年的大学教育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过程。

其次,设计(design)。在CDIO模式中,设计是将构思阶段的使命与愿景进一步具体细化的过程,是下一个实施阶段的依据。根据CDIO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我们应该把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与规划,以“我的大学”、“我的集体”、“我的职涯”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进行长期和系统的工作。新生入学后,要利用军训的有利契机,对新生开展以组织纪律教育为主的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代表现身说法,介绍学习经验与学习方法,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让新生感受作为一个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使学生尽快了解“我的大学”,掌握校规校纪,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与生活习惯,为今后四年的大学生活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在学生对“我的大学”有了一定认识之后,继续开展“我的集体”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在班委会、团支部、寝室长配备建设完毕后,以“我的班级”、“我的寝室”为重点,让曾获荣誉的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优良学风寝室集中进行风采展示,以形象的方式倡导学生创建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优良学风寝室。同时,由心理健康中心组织开展“寝室向心力”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强寝室同学间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当学生完成了一个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逐渐适应了“我的大学”、“我的集体”、“我的班级”、“我的寝室”后,要继续开展“我的职涯”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如何度过一个积极、充实、有价值、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专业教师、知名企业的CEO给学生作专题讲座或与学生交流座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与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帮助学生规划四年的学习目标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以书面的形式体现即每名学生都要有一份自己撰写的《我的职涯规划》,对本人一生的职业生涯作总体规划,使得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更有目的性与计划性,为今后的人生都能铺平道路。

再次,实施(implement)与运行(operate)。CDIO模式中,实施和运行阶段是指完成从设计到产品的转变过程以及交付使用后对客户的预期价值评估和对系统的支持、维护与升级改进,是对前期构思的总体愿景与使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付诸实际的过程。有了CDIO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日常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切实有效的实施细则与运行机制为支撑,保证预期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我们应当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体系,成立专门的考评领导委员会,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工作小组,围绕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文化修养、身心素质各方面进行360°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估。每学期进行一次,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责成专人根据相关记录情况,结合工作小组提供的材料,综合审查每名在校学生的素质测评结果,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自测,多方综合出考评结果,并公示三个工作日,让全体学生进行监督。在每年的五四评优及年度评优中,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结果是主要的评优参考依据,根据科学、规范的考评体系而产生的评优结果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评优结果的透明、客观与公正。同时,各种评优结果要进行公示,并组织获奖学生及班级对新生进行风采展示,一方面是对获奖者的表彰与鼓励,另一方面是对新入学的学生一种最直观而生动的教育,让新生在获得抽象概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通过对新生开展各种系列主题教育,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完成学生自评与他评的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作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与管理手段,最后以此为依据产生五四评优及年度评优结果,再组织获奖者学生及班级对新生进行风采展示,现身说法,这样就形成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一个一体化的闭环,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与连续性。

篇5

摘要:浙江省普通高中于2007年开始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至今已有七年,从制订政策,保障课程正常开设;策划培训,解决教师困难和疑惑;研究课堂教学,建设课程资源;研究课程评价,引导实施方向;总结与反思,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五个方面保证了课程的全面实施,使通用技术课程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浙江省 通用技术 实施经验

一、制订政策,保障课程正常开设

2006年,浙江省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实验,浙江省教育厅从组织机构、政策保障、评价保证、经费支持等四方面来推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

在组织机构方面,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公布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关组织成员名单的通知》,成立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中包括通用技术学科组。在政策保障方面,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试行)》。《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对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专用场地建设、通用技术课程评价、教学研究、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和说明。在评价保证方面,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坚持并完善普通高中会考制度的意见》,通用技术课程被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测评和普通高中会考之中;在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中,通用技术课程成为第三类高职、高专院校选拔考试的科目之一。在经费支持方面,浙江省教育厅把建设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作为2008年度十件大事之一,拨款1千多万元用于159个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的建设。

在教育行政部门强有力的推动下,浙江省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2012年的问卷调查显示,82. 4%的学校每周安排2节通用技术课,7.0%的学校每周安排了1节课,10. 6%的学校上学期每周安排1节课,下学期每周安排2节课。浙江省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基本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全省457所普通高中(全省共590所),通用技术教师1154人,其中专职教师864人,兼职教师290人。被调查的85位通用技术教师中,从年龄结构来看,21~30岁占15. 29%,31~40岁占54. 12%,41~50岁占22. 35%,51~60岁占7.06%;从任教通用技术的年限来看,69. 41%的教师为5年,16.47%的教师为4年,8.24%的教师为3年,4.71%的教师为2年,1.18%的教师为1年。可见,通用技术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且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二、策划培训,解决教师困难和疑惑

在通用技术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就是师资建设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于2007年下半年对全省通用技术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没有经历职前系统的通用技术教育,主要由其他学科转岗任教,其中79%的专职通用技术教师来自劳动与技术、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还有21%的专职教师来自科技活动指导教师,数学、英语、化学等学科教师或实验员,而75%的兼职教师以兼任物理、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化学等学科为主。面对通用技术这门新设置的课程,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困难呢?从教研的角度来讲,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呢?因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建了课题组,对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构建了通用技术教师知能结构体系,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以及改进通用技术教研活动组织策划的建议。

在研究的基础上,在2008年至2012年我们分步开展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实施初期,通用技术教师最关心和最想解决的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设立通用技术课程?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教学?因此,在2007年至2008年,我们在每学期初开展了课前培训,内容以课程标准解读、教材解读和教学方法介绍为主。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通用技术教学过程遇到的疑难问题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三方面:一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理念,建设实践室;二是对教材上一些内容存在着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教学;三是对技术试验、系统、控制等专业知识存在疑问。因此,在2009年至2012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着眼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培训。

在省级培训之后,各地市都组织了市级培训。而参加过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教研员,也成为市级培训的主要力量。近年来,省教育厅教研室、嘉兴、衢州等地市的教研室又充分利用“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展开通用技术教师的在职培训,温州等地市成立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了培训,省(市、县)教研室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教学论文评比等教研活动。通过评比,促使教师研究课堂、研究教学;通过观摩,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了解课堂教学方向。

正是通过研究和一系列有策划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了浙江省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使他们尽快地熟悉了通用技术课程内容,适应了通用技术教学。

三、研究课堂教学,建设课程资源

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初期,课程资源较少,随着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进行,怎样开发与利用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怎样建设好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已经成为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开展研究,积极建设课程资源,服务教师。

在2007年至2008年,针对课程开始阶段通用技术教学辅助材料相对比较少,许多一线教师亟需教学参考资料来辅助教学的现状,我们对通用技术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通用技术教学设计集,对两个必修模块的每个章节都进行了教学设计指导。近年来,我们进一步研究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一教学重难点不同的突破方式,并对原有的教学设计集进行了修订。针对通用技术教材中动手项目数量有限、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实践困难的情况,我们对学生活动开展了研究,开发了学生活动手册。在2009年至2010年,对于一线通用技术教师困惑较多的资源开发、教科书处理、教学评价实施等教学实践问题,我们开展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为载体,探究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落实,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并出版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一书。这些文本资源的建设,对于促进教师更好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注重文本资源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了浙江通用技术教学网。一些地市也建设了通用技术网站,并设置QQ群等形式,搭建通用技术教师交流平台,合力建设网络资源,实现同伴互助。

四、研究课程评价,引导实施方向

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来保障,而且需要课程评价的积极引导。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006年,研究通用技术会考的考试范围、题型等;2007年,成立了通用技术项目测评研究组,研究通用技术有关动手操作部分内容如何测评的问题,并制订了《综合素质评价——通用技术项目测评指导意见》;2008年,开展了通用技术高考的研究;2012年,开展了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

浙江省通用技术评价体系是以动手制作项目为主的综合素质测评与以纸笔测试为主的会考(学业水平)相结合的,既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的评价,又注重技术知识、思想方法等理论方面的内容、方案构思和设计评价等内容的评价。而将通用技术纳入高考之中,既有利于工科院校、高职院校等选拔技术素养高的学生,又有利于促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通用技术会考(学业水平)和高考虽然采用了纸笔测试的形式,但在目标上都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符合通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

五、总结与反思,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虽然浙江省通用技术课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通用技术学科在我省高中阶段目前还是属于相对薄弱的学科,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一)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有待于从必修课程的开设走向课程体系的建设

通用技术课程从结构和内容上来说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管理上来说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必修课程的开设,而且要关注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我们要避免随意削减必修课时或以创造发明等校本课程替代必修课程;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开发、开设通用技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目前,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给通用技术选修课程的建设带来了机遇。2013年11月,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嘉兴、金华、台州、丽水四个地市的通用技术教师就开设、开发了82门通用技术选修课程。但如何形成符合通用技术课程目标、具有技术教育特色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如何融合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并带动学校应用性课程的建设等问题,都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通用技术教师工作环境有待改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发展应从关注问题的解决走向知能结构的完善

2012年的调查显示,60%的通用技术教师希望长期从事通用技术教学,他们认为“通用技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属于真正的素质教育学科”、“任教通用技术比较能挑战自己的综合能力,自己喜欢通用技术学科”,但还有40%的教师持消极态度,认为不希望或要看领导安排。教师持消极态度跟通用技术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有关,他们认为“通用技术课程不受领导和学生的重视,地位低,属于副科”,也跟职称评定、待遇、工作量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存在学科性差异有关。

通用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本身涉及知识多,自身储备不够”。对于实践操作所涉及的金工工具,84%的教师表示熟悉,对木工工具,66%的教师表示熟悉;但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数控机床,熟悉的教师不多,分别只有8%,2%;71%的教师认为自己在通用技术教学方面最缺乏的是操作技能,44%的教师认为是技术知识;对于技术设计作品和技术试验的实践过程,28.2%的教师表示完整经历过。可见,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对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如果说课程实施初期我们应急式的更多关注的是疑难问题的解决,那么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我们应该关注通用技术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在知识结构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设计、结构、控制等学科专业知识的充实,而且要关注通用技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的充实。在能力结构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设计能力、技术实践能力、技术试验能力的提高,而且要关注技术原理教学能力、技术文化教学能力、技术探究教学能力、技术设计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学科教学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1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改革实行积极试点、稳妥推进、逐步推开“三步法”:即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在保持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稳定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突出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此次改革带给人民群众对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希望与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招生考试的坚固基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进一步促进机会公平

逐渐缩小区域差异,努力扭转贫困学子上学难的现象,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问题。

缩小区域高考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区域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差距。由2007年以来,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努力缩小这一差距,已取得显著成效。这次改革主要采取三项举措,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一是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二是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三是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

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生”,不再让“寒门难出贵子”。由于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差等多种因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较低。为此,这次改革主要采取两项倾斜政策:一是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这项计划2012年开始实施,当年安排1万名,并且逐年增大比例,覆盖22个省(区、市)的832个贫困县。二是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通过以上举措,力争到2017年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使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4个百分比以内,并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二、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科学选才,引导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两依据,一参考”试点,就是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一是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二是注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开拓了高中教育新境界。这次招生考试改革在考试成绩的呈现形式上,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了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重心不再是如何补救自己的薄弱学科,而是如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兴趣学科,极大地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还将自己的强势学科与大学专业发展相关联,有了长远的成长梦想,也就自然削弱了学业带来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培养目标从单纯追求“全面发展”过渡到重点关注“个性成长”,从费尽心思地“取长补短”转向到专心致志地“扬长避短”。还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充满青春朝气又积极进取的高中生活。

三是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学生品学兼优、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其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这一改革极大地唤醒了教师的“人本意识”,使教师从关注“分数”转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为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中课程改革以及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存在诸如评价指标体系难确定,评价目的迷失,支持性环境欠缺,形式主义倾向明显,评价区分度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组织实施不公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处境和国情现状,积极稳妥地推进。

四是高职院校招生相对分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这次改革提出了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措施。分类考试实际上有两个层面:普通高校本科层次,实行“两个依据+一个参考”,即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再加上综合评价。专科层面,高职院校实行学业水平考试+技能考核。实行本科和专科录取分开。有利于解放一部分不是研究型学生,将他们转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样既有利于这部分学生尽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减轻高考的备考负担,同时也可以解决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一张卷”的问题,有利于高校更科学地选拔人才。2015年通过分类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多元录取,阳光招生,加大监督力度

一是加分项目大幅“瘦身”,取消特长生加分。严厉打击加分造假,一经发现实行“三取消”,即取消加分资格和高考报名资格;已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这次改革是给考试加分做“减法”,考试加分政策,一类是鼓励性加分,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一类是补偿性加分,对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特殊群体给予扶持。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出现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大、资格造假等问题,影响了公平公正,群众意见很大。比如2014年河南、辽宁就出现了体育特长生违规加分问题。这次改革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学生特长可客观计入综合素质档案,供高考录取时参考。二是重点减少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原则上只适用于本地所属高校在当地招生。三是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四是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查,严格审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

二是严格自主招生规模,安排在高考后进行,使双向选择更加规范。自主招生是为了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偏才怪才”,它给一部分考生提供了双保险的机会,甚至于提供了低分上名校的C会,同时赋予高校足够的自,可以更有目的地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和学科要求去选拔学生。这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按分数录取的一种补充。2003年国家启动自主招生试点,目前试点高校共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数的5%,但是由于政策不成熟、没有可供操作化的指标、诚信机制不健全、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主招生考试只是受到了城市学校、家长和考生的追捧,而对于大部分农村及不发达地区考生而言却望尘莫及,自主招生开始偏离了它本身的出发点和目的,甚至有的演变为“掐尖”“小高考”,成为腐败的衍生地。

三是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实现平等竞争。录取批次只是一个工作手段,在过去依靠手工录取,没有网络平台,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采取分批次录取的形式,谁知如今反而变成了学校档次的标签,随着网络录取平台的扩大,完全可以取消录取批次。其实,批次的设立人为地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形成了清晰的“院校层次”,好大学优先挑选优等生;学生也相应地被分成鲜明的“三六九等”,完全按照分数来选择学校。确有必要打破这一僵局。再次,取消录取批次,相当于在一个开放的自由市场,学校要以声誉、办学能力、综合实力,让考生选择,这必将会促进不同特色和定位的高校公平竞争,意味着高校将更加注重自身实力的“修炼”,激励高校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篇7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首先,让我们来深层次梳理一下中考现实状况吧!中考对于学生来说相当重要,考不上重点意味着失去了一切。而中考时学生通常在十五岁左右,但是要完成考试准备工作却要向下再辐射几年,还没有开始发育的孩子,小学五、六年级就要开始忙乎。老师、家长软硬兼施,自然可以逼着孩子们花许多时间做功课,却没有人计较这样的教育方法会不会赶走孩子对读书的兴趣。许多家长、老师其实已经意识到这样的教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害,但是中考摆在面前,如果不让孩子这样准备,上不了重点高中,后果承担不起。这样的制度,用的是内容上缺乏意义的考试,逼迫生理上、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的少年,花大力气去钻研没有必要的课程。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都不得不为中考而“舍生取义”,舍弃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标教学而重拾应试教育的老路。因此新课标教学就有或仅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存在或干脆被抛弃的危险。所以不改革中考就无法有效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标准只能是空泛化。

其次,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取消中考的可行性。

(一)初中的教育,本不是讲究难度,深度与广度的地方。比如数学科目,它只能讲到平面几何,代数及一些基本的方程、函数。平面几何之中的推导演绎,作为数学推理的范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思维是怎么一回事就好。过多的玩智力游戏根本没有意义。从知识结构上来考虑,完全没有必要花太大力气。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知道,那里边会用到中学所学的所有的方程、函数与解析几何,但是却不会用到多少平面几何。真正要分析函数的性质,处理几何图形,求解复杂方程,都必须建立在对微积分的了解之上。而中考,作为现在最为严格的筛选,却有必须把考生分数拉开的压力。这样一来平面几何就成为难倒考生的好办法。但是它真的有选拨的意义吗?这种可能难倒专家的题目,要十五岁的孩子在两个小时,一堆题目的考试之中做出来。做得出来的考生,多半只是沐浴题目海洋之中,碰到过类似的题型。用这种偏、难、怪题来选拔学生的考试,与其说是“择优录取”,还不如说是“随机取样”。

(二)在中学应该是所教所学皆为基本概念,而现代科学的内容却是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之中,才真正开始涉及。以数学来说,中学所接触的,只是初步的推理及函数的基本定义。真正要分析函数的性质,处理几何图形,求解复杂方程,都必须建立在对微积分的了解之上。物理也是类似的情形,可以说,没有微积分的基础,现代物理的概念根本就无从说起。中学的化学,只是浸润一下而已,真正把化学键,分子结构与化学反应系统地放在一起综合论述,是在大学化学才开始的。所以根本不必让我们的学生在初级习题的海洋中钻牛角尖,变为偏题、怪题的高手,真正到了高中、大学时,许多学生已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而往往更为悲剧的是我们的学生从学校出来,根本就没有从习题中获得多少生活的帮助。于是顺便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的“怪物”。

(三)从学生的成长角度来说,每个孩子的成熟时间可能有很大差异。而现在中考选拔制度在十五岁就定高下,扼杀了晚熟孩子的成长空间。从课程上来说,初中所学的基础概念在高中会更深入系统地重来一遍。所以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初中基础知识学得不够,高中跟不上。如此一来,我们就更没必要要求学生在初中期间考高分。而其实有些初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到高中会变得落后,有些中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在高中反而可以拨尖。十五岁的孩子,家长可以软硬兼施,将他钉在书桌前边。这样的紧逼方法,要在十五岁的中考之中弄出一个好成绩,还是有相当的效果。但是,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如果逼走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没有培养出独立自主的能力,到了后来,就不见得有竞争力了。把我们的选拔考试放在更后面些才可以创造一个环境,让家长、学校不要特别去重视孩子成绩,要有足够的空间与动力来重视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取消中考后职业学校的招生怎么办?其实不管是三年制中职或五年制高职都已成为一块“鸡肋”。一方面国家重视培养高级新型产业工人的需要,大力发展。另一面家长学生万分抵触。全国各类职业学校都面临招生窘迫的窘境。家长抵触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初中毕业孩子太小,家长希望孩子多学些知识,不必过早的学习技能,走向就业。二、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殷切的希望。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高考以后,家长都不想放弃给孩子更大的发展机会。再说,职业学校头两年也是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在高中基本可以涵盖,只是后一两年学习技能。如果取消中考后,职业学校可从高中生源中招,通过一两年技能培训就能从容就业,我想家长当然就会很乐意。而职业学校都面临招生窘迫的窘境也自然消除。

篇8

[作者简介]赵琼(1971- ),女,江苏赣榆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2011/11/567)和2011年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2011/12/20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00-02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存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与能力养成、单一评价标准与多元发展等方面相互错位的现实困境,使得许多企事业单位把高职毕业生视为普通高中生或中技生对待,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的培养陷入了误区。

1.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错位。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过于注重学历教育,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往往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上,课程设置更多是基于学科体系的专业教学理论,专业技能训练课少得可怜,结果使得高职教育不能和企业需求对接,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却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难以承担起劳动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职能。与此同时,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空洞知识教学不仅让高职学生在理论上达不到普通高校学生所拥有的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与普通高校过于同质化的培养模式,还造成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得不到全面的和有重点的发展。这种缺乏正确的目标定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也不能办出自身的特色,最终只能陷入发展的困境。

2.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错位。职业教育应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但我国职业教育却缺乏先进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高校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就业而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一些学校仍实行传统的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模式,过多强调学科性,盲目加大基础课比重,削弱职业技能的训练;或仍然沿用、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实际成了本科压缩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所学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而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上,由于授课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经验不甚丰富,极容易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造成理论知识过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结果导致学习内容的繁、难、偏、旧,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养成。

3.单一评价标准与多元发展错位。长期以来,我国对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合理,评价更多倾向于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起不到准确评价高职学生的作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主要靠老师的讲授和演示来完成,对于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也主要是通过授课教师主观认可的常模评价方式作为评价标准,习惯于把学生的某一项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当作职业能力进行评价。事实上,与学生的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相对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竞争能力等,不仅涵盖着知识、技能与技巧,还体现了学生待人处事所应具备的职业态度,如果只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进行评价的话,就会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多元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深刻把握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对学生的多元核心能力进行科学的定位,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评价模式,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多元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能力的需要。

4.技能实践与订单式培养的错位。订单式培养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到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接受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高职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国家的经费投入标准偏低,加之学校的育人目标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矛盾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结合的好处,但是经费分担和保障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考虑到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因素,许多企业不愿向高职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验的机会,最终导致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下降,不仅弱化了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也影响了他们日后的职业迁移,难以适应劳动力流动加剧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的策略

1.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机械呆板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符合时展的质量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层次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以及高职学生今后去向的基层性等要素,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全的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针对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信念等职业意识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且能够适应一线企业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管理、生产、建设与服务的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

2.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倾向于以“专业科学”为逻辑起点,强调由专业学科导出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内容,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的专业学科学习。这种课程体系重视专业理论内容的单一传授,轻视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设置同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有区别的、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并能同企业需求相对接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以利于学生能够拥有解决生产建设一线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力。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企业的一线资源优势,明确不同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将企业生产管理的要素融入课程,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以培养学生的自信、有效沟通、与他人合作等能力为主的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以及以培养学生增强体质和耐力等能力为主的职业体能训练课程,还要包括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保护能力为主的职业健康训练课程和以培养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为主的职业身体技巧训练课程。只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3.建立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随着区域生产和服务行业发展范式的转变而不断地调整。因此,高职院校应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的需求确立培养目标的校企融合互动的办学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贯彻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上。首先,要充分挖掘“订单培养”的优势,紧紧围绕“适销对路”做文章。院校要与企业形成互动机制,要充分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在专业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需求,适时地为企业的人才“订单”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服务。其次,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不断拓展多类型的实训基地。为此,高职院校要促使合作企业加大对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并对校企合作双方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与开发,不断拓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利于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对基础理论进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实现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4.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操作技能是否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以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首先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指标体系应突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内容,强调个人能力的指标项目,加大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比重,并且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其次,要引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涉及学生的操作技能,甚至有些课程的考试也要引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评价。因为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最能反映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企业的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高职生的充分就业。最后,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应多元化。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涵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等,同时还要评价他们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爱岗敬业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只有从多维视角、运用多元的方法去评价学生,才能客观地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

三、结语

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在授给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他们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每个学生拥有进入市场竞争的就业基础,进而解决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也能缓解人才市场出现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尴尬局面,这对于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学校,对于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8(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3]李超任.高职教育如何才能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J].中国高教研究,2005(l).

[4]李进.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5]李玲,张丽娟.以服务企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2011(Z2).

[6]田德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

[7]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篇9

一、团结奋进,攻坚克难,20*年全县教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过去的一年,是水富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县教育工作者团结奋进、成绩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教育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各级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年,县八届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县”战略,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水富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教育工作职责》,要求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好务。同时,坚持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定期到教育部门现场办公以及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挂钩联系村级以上学校制度,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的常委会、常务会、县长办公会,领导到学校现场办公6次,对学校灾后重建、县一中新建、太平乡明德小学建设、两碗乡中心校迁建、水富县博爱小学建设、县五中建设、职中建设、教育综合改革以及“普十三”教育等重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全县各项事业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战略地位。县人大、县政协充分发挥对政府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作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校舍危房改造、县一中建设、水富博爱小学建设、太平明德小学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和视察。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多次对校园周边环境、建筑安全、校园周边网吧、商业网点、噪声污染、食品卫生等工作进行专项整治,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年,全县新增民办幼儿园2所,幼教和学前教育达80个教学班2757人,学前教育入学率72.2%,比20*年提高4.1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7.32个百分点。小学入学率99.37%,巩固率99.42%,分别比20*年提高0.14和0.*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直升率97.83%。初中入学率98.34%,巩固率98.42%,分别比20*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和0.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3.3%。

(三)强化内部管理,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各级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是第一生命”的办学理念,强化内部管理,突出办学特色,狠抓教学工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及综合评价手段,促进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小学毕业班统测综合优生率15.85%、及格率71.92%,分别比20*年提高13.68个百分点和9.71个百分点。中考录取率57.87%,比上年提高2.33个百分点。高考参考1097人,上线率91.16%,比上年上升4.13个百分点。县一中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云天化中学在全省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荣获二等奖;全县教育目标责任管理获得十一县(区)第一名。

(四)围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坚持教育优先、德育为首、素质领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率75.5%,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及格率93.8%、优秀率69.14%、满分率7.53%;体育达标率初中85.24%,小学81.39%;体育合格率初中92.42%,小学91.28%;全县体育代表队在昭通市中小学生田径和游泳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和金、银、铜牌36枚的好成绩。全省首批“三生教育”、“农村艺术教育”试点县工作全面展开。

(五)深化改革创新,师资水平不断提高。采取引进、招聘、公开选聘、培训等措施,不断完善教师准入机制、培训提高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教师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明显提高。20*年,全县共补充教师27人,县城学校公开选聘紧缺岗位教师5人。校长公选、教职工全员聘任和绩效工资制等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对各中小学校(园)长进行了任期目标责任考核,中小学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有效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培训、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西发项目“参与式”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命名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71.71%,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37.58%。

(六)切实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发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积极向省、市各级反映我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困难,努力争取各方支持。20*年,我县争取将地震受损的42869平方米校舍列入国家危改库,争取到各级专项资金1485.79万元,争取到“特殊党费”项目资金捐建县五中、红十字会捐建水富县博爱小学、台塑集团捐建永安明德小学。完成太平明德小学建设、14069平方米地震受损校舍除险加固、县一中迁建场平工程,启动县一小与云富中心校合并工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职中、马脑小学、大坝小学等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启动了两碗乡中心校迁建,投入70余万元添置电教设备和36万元添置图书,进一步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全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七)采取有力措施,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启动校方责任险工作,全县所有在校学生均纳入保障体系,学校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管理规范,教育大局总体稳定,全年没有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全面做好抗击冰凌雪灾和抗震救灾工作,教育系统3位同志受到全国表彰,确保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各项招生考试考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教师职业素养进一步增强。认真实施好“两免一补”、“教育阳光工程”等各种惠民政策,确保了贫困生不因贫失学。“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学生285*人次,“教育阳光工程”救助各类贫困生1623人次,“营养工程”帮扶贫困生7038人次,*苗圃行动资助贫困生540人,三峡总公司捐资20万元资助贫困高中生,各乡镇政府和社会各界资助贫困生上百人。

(八)强化监督检查,督导评估机制全面形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有关文件要求,成立了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聘任县级督学21人、特聘督学8人;建立了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历经4个月的奋战,顺利通过省政府对县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并初步评定为“教育工作先进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成立后,对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了督导评估,对7所半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评估、奖励,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九)坚持高点定位,全县教育发展迎来新机遇。20*年底,县政府在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普及十三年教育实施方案,向省教育厅提出了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专题报告。“普十三”教育实施方案和报告的提出,得到了省、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充分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把我县列为全省“普十三”教育试点县之一。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体上看,去年宏观环境变化大、自然灾害频繁、突发事件多、应急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县教育工作依然取得了可喜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奋进、辛勤耕耘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水富教育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以及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是当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非常薄弱;基础教育发展城乡差距较大;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办学质量有待提高,所开专业、所培养人才与水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严重。二是教育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任务艰巨,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机制有待完善,实施素质教育还有较大差距,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等问题亟待解决。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中教育和优秀教师明显不足。教师队伍既存在不安心教育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也存在教师激励机制、流动机制还不健全的问题。四是校舍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投资巨大,资金缺口严重。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享有良好教育机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普十三”教育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肯定成绩中树立信心,在分析问题中找准差距,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存在问题,加快推进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二、抓住机遇,奋发有为,推动2009年教育工作实现新发展

2009年,既是全县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我们把握新机遇迎难而上的一年,我们只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才能如期实现目标,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厚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教育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抓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程,促使全县城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滇东北教育强县,为“率先达小康,建设新水富”作出新贡献。今年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普十三”教育试点工作,更加突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四个重点,促进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考上线率保持在85%以上;建成投入使用学校5所,排除校舍危房4300平方米,使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普十三教育”为契机,促进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因此,抓好“普十三”教育工作,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程。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县要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立足我县实际,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大、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县普及十三年教育的瓶颈。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不能退缩,不能逃避,必须迎难而上。对高中教育,要切实加快县一中迁建进程,积极做好高中教师储备,强化县一中内部管理,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规模,不断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对职业教育,要依法落实教育费附加的20%至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认真做好职高毕业生就业导航工作,切实提高职高招生办学的社会信誉度;加快新职中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使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在校生比达到1:0.4。对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和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学前教育,要在坚持办好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及个人投资创办民办幼儿园。确保全县学前教育入学率达78%以上;“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普通高中在校生达3500人以上,职业高中在校生达3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5%以上。

(二)以加强内部管理为抓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办教育的核心在于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通过高效管理来提高质量和效益,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铸就自身特色,打造品牌优势。一是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深入贯彻落实《xx省中小学常规管理规定》,紧紧围绕校园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8项管理规定,全面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二是加强教育科研管理。要以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加强学校的基本管理、全程管理和系统管理。加强教学与科研管理,创新教学与科研思路、目标和方法,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三是加强学校收费管理。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坚持高中“三限”政策,积极开展“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创建活动,切实巩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成果。四是加强学校招生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招生考试政策,进一步完善招生考试监督机制,切实加强考生的学籍、户籍审查和诚信教育,严格考试工作人员的管理和业务培训,加大考试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确保招生考试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维护招生工作良好的社会信誉和考生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对各项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要对各项管理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建立督查机制,同时要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等对学校管理的监督作用,树立和宣传规范管理的样板和先进典型,推动中小学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根本和目的。年初,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办法的通知》,全省、全市相继召开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刚才刘思才局长对我县的中小学减负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各校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切实做好我县的“减负提质”工作,通过减负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需要强调的是:减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能降低教学质量。从我县情况看,中小学负担参差不齐,城镇学校负担相对重一些,但相当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师资、设备、场所不足和考核评价的差异,未能较好地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负担不是重了,而是轻了。因此,“减负”要区别对待。农村学校要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确保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允许擅自减少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城镇学校要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合理安排课外学习活动,既不能超出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搞层层加码,也不能矫枉过正,以“减负”为名,对学生放任自流。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和“三生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以兴利除弊添活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一是进一步深化以校长公推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加强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和学校管理的检查指导,不断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校长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切实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要规范教育岗位管理,对教师在岗履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要建立教育流动良性导向机制。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把建设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培训为重点,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初步形成各年段、各学科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改格局。认真做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今年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配套政策,做好普通高中课程综合素质测评。加强教育科研,积极探索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努力提升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强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历届县委、县政府均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把教育基础实施建设特别是学校危房改造作为重点,秉承“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建成一所完善一所,规模办学”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超前实施的原则,把危房改造与校点布局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改造学校危房。自20*年实施危房改造起至20*年底,我县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对60%的中小学校舍进行了改造,共撤并校点32个,新增半寄宿制学校4所,新建学校14所,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使全县学校总数由原来的82所降至50所。但“5.12”汶川大地震使全县42869平方米校舍受损,新增中小学危房37360平方米,再加上大型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全县产生了一大批急需改建、扩建的校舍。为确保“普十三”教育顺利实施,县政府今年将创新“一个机制”、坚持“三个结合”,切实加大校舍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快县一中迁建步伐,启动职中建设,完成县五中、两碗中心校、博爱小学、方新小学、大坝小学、马脑小学和永安明德小学建设,力争到2*0年实现基本无危房。创新“一个机制”,就是要创新投入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多方融资之路,形成多渠道投入的格局,争取更多的教育投资项目列入国家、省的计划。坚持“三个结合”,就是要坚持排危与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抗震设防相结合,与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做到建设一所、完善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