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8 17:11: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业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1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研究报告,1998。
[2]袁吉林等:《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3]刘红、赵建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陈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45页。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俞丽萍、李树屏、魏家骏:《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00页。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1期,第1-3页。
[8]周登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综览》,第七次体育科学大会文集,2004年10月。
[9]李靖:《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安儒亮等:《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兼析体育院校专业调整和重新布局的必要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7月。
[11]陈武山等:《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9期。
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教学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是我国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教学中的新鲜点和困难点。笔者所在专业为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专业,为了吸取国际优秀计算机教学经验,培养双证专业技术人才,本学校通过引进印度NIIT教育集团开展国际联合办法,所有教材与教学资源由印度NIIT集团提供,专业教师由印度NIIT集团培训,每年一次,教学均采用双语教学,笔者教学团队在几年来的双语教学中碰到很多问题,通过不断的分析总结,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出了很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值得推广和引用。
1.正确理解”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虽然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以下简称教高[2001]4号文件)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力争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全国各高校也都先后开展了双语教学工作,并不断向更深的层面推进,但是双语教学的模式和理念在职业院校中还有待加强。
1.1如何正确理解”双语教学”。
通常所讲的”双语”是指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双语教学包含着更深层面的内涵。“双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用外语上课”,其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对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习得外语;双语教学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果像在外语课上,老师在课堂上完全用外语讲课,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听课,则无法逐渐达到和教师用外语相互沟通的目的。
所以,概括起来,”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目前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作为媒介的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和学得媒介的教学。其主要特征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科目,一般同时用母语和第二语言或外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甚至完全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1]。
1.2双语教学的层次
对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以加强大学专业教育。
一般来说,考虑到国内师资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可以分成如下三个由浅到深的层次:一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授;二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中文讲授;三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部用英文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
2充分发挥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2]。从双语教学实践来看,能否进行双语教学、能否通过双语教学的开展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师资是关键。
2.1双语教学对师资的基本要求
双语教师至少要有外语和学科两门专业知识,但是现实存在,专业好的教师外语水平较差,懂外语的而专业水平欠佳[4],这势必影响双语教学的开展。因此,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2.2双语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可以说,双语课教师的匮乏是困扰国内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最大问题。为顺利开展双语教学,需要鼓励教师参与外语水平培训,为教师提供出国培训机会,科学规划,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笔者所在单位先后和台湾、美国和英国等大学建立了密切关系,每年都有30人左右进入这些大学学习,并且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专业老师每年都会参加印度NIIT组织的专业培训,大大提高了本单位教师专业与外语教学能力,这也是笔者学校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
2.2.1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引进
包括国内的或国外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课教师的需求,但是目前这种情形对普通高校还有一定的难度。
2.2.3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实现人才共享
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初期,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各有偏重,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实现资源更有效的整合[5]。笔者学校经常会有英国交流生来校学习交流,并且每年都会请台湾、美国和英国合作大学的教师来校教学和交流。
3合理可行的双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桥梁
1 引言
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5~21岁,他们的学业与普通高中学生学业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更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平时上课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多,升学压力不大,但要较早面临就业竞争的压力。这对他们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体育教学。对于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是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体育观念、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形成的最后时刻。它具有与社会实践相衔接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如何在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2 强化职业体能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社会职业的分工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据统计,当今社会的职业已达数千种,专业则数以万计。任何职业的工作都离不开人良好的体能作基础,也离不开良好的职业体能作保障。职业工作过程本身就是人体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职业体能的发展和提高。但职业工作本身并不是发展职业体能的主要手段,这是因为劳动虽然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但不能代替体育。这种劳动是根据不同工种的特点,固定某种姿势动作,得到锻炼的主要是用力的那部分器官,其他器官则得不到有效锻炼,从而容易造成身体畸形发育。例如,车、铣、刨等工种的劳动因较长时间用上体前倾、含胸、背部微拱的单一姿势站立操作,腰部与下肢活动较少,容易引起驼背、鸡胸、背柱侧弯等畸形变化。因此,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肌肉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等,才能增强骨骼的负荷量。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工种的特点,加强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职业体能训练,安排一些交替与对称的动作,使身体全面发展,以矫正或预防身体的畸形发育。此外,还要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如打球、跑步、爬山、游泳、拔河、举重等。
3 职业学校如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体能教学
职业院校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在校时不仅要学习掌
握较高的职业技术,而且要通过体育训练形成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那么,职业学校应该如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体能教学呢?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坐姿类职业体能的训练
从事坐姿类职业的人员主要有文秘、财务会计、计算机操作人员等。此类工作人员由于
较长时间坐在室内,低头、含胸、颈前屈、眼部高度紧张,容易患上许多疾病,也可能产生精神压抑。对于此类专业的职业学生,体育教师要注意在体育课程中采取俯卧撑、爬楼梯、骑自行车健身等简易的体能训练方法,促使学生通过各种相应活动伸展脊柱、活动关节,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
3.2 站姿类职业体能的训练
站姿类职业以站立或行走为主要身体姿势,从事此类职业的人员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长时间的站立,很容易出现下肢肿胀、酸痛,甚至可能出现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因此,对于这部分专业的学生,体育教师要采取引体向上、跳绳、健身跑等简易的体能训练方法。促使学生重视全身性的健身活动,以提高各机体功能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
3.3 变姿类职业体能的训练
从姿类职业的工作人员无固定身体姿势,兼有坐姿、站姿,其疲劳多为全身性。从事此类职业的人员包括营销(推销)员、导游、记者、运输人员、水上作业人员、农业技术人员
等。对于日后从事这部分职业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采取慢速跑健身法、有氧舞蹈、游泳等简易的体能训练方法。促使学生通过各种有氧运动项目,增强心肺功能;通过各种全身性的活动,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4 结语
作为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劳动者的重要阵地,职业学校在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职业体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一定要让学生在校期间打好身体基础,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这样,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胜任工作,不因身体原因拖累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玉英,姜云,刘世彬,李玉玲,王援相;几种不同职业人群的健康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9年04期;
[2]胡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03-02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目前,最火的开发无疑是以企业系统和网站为首的web开发和以手机应用为主的移动。在web开发领域,以微软的.net体系和java的J2EE体系最为火爆,其中Java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国内外IT行业、科研机构对Java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就定位在基于java技术的移动平台的开发,旨在培养学生使用java技术开发web应用程序的技能,在课程设置上也形成了以Java技术为主线的系列课程。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一门主干核心课程,是一门以java语言及相关程序设计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掌握异常处理、多线程、图形用户界面、数据库、网络编程等基本技术,要求能较熟练地使用JDK1.4进行Java程序的编辑和调试技术,并为后续课程《Java Web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应用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设计
(一)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分析和设计类,用Java语言定义类和接口,在需要时把类和接口组织成类库;2、使用Eclipse开发Java应用程序或小应用程序。
(二)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Java的基本语法;2、理解Java语言的对象、抽象与封装、类与类的继承及类的多态性的概念及特性;3、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方法;理解输入输出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文件的随机读写方法;4、掌握Applet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方法应用。
(三)素质目标
1、养成编码规范的良好习惯;2、养成团队协作精神与较好的沟通能力;3、有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好奇心和创造力。
三、课程训练项目设计
(一)系统体系结构
一般要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模块,系统运行环境(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平台及语言。本系统主要运行在windows系列平台上,数据库使用ACCESS,使用eclipse开发系统。采用两层C/S体系结构。系统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客户端分3层,图形界面层(采用java的SWING设计)负责与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则根据用户的请求执行各种功能(如上、下机等),数据访问层主要根据业务逻辑层的请求通过JDBC/SQL存取数据库。数据库使用ACCESS,可根据情况使用其他数据库(如SQL Server),客户端基本不做修改,仅有的少量修改也只在数据访问层。客户端与服务端在物理上可以运行在一台机器上,也可以分别运行在不同机器上。
图1
(二)系统功能模块及主要类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图2
可据此设计菜单,划分模块。系统主要类图如图3:
图3
总类图的画法基本遵循视图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模型及数据库访问层的自上而下的顺序,其中视图层中的视图因为较多未画出,主要的业务逻辑控制类是BusinessManager,用户的上下机请求,通过界面的事件机制,在事件处理程序中会调用BusinessManager中的方法,然后再调用xDAO类方法,在xDAO类中一般先通过DBConnection获取连接,再通过JDBC/SQL访问数据库。Card\Computer\Record\Manager类是“值对象”,主要是存放相应的属性,方法也是setX\getX类方法,“值对象”常作为参数在各种方法中传递。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和阶段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从多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成绩,考核形式包括:平时考勤和课堂纪律考核、项目模块的考核、C/S结构项目答辩考核。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认证及企业认证考核,如Java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等。各种形式考核内容和所占比例如表1:
表1 考核方式与标准表
五、结语
通过深刻解读高职教育核心理念,领悟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精髓,本文就软件技术专业的《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专业课进行新的课程设计改革的研究探索。自采用新的课程设计进行授课以来,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并且学习效果好,可以就此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宽幅面的尝试,作为高职新课改的一个突破口[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72-02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的特殊阶段,人才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提高这两方面水平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创新和创业具有很大的共生性,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创业的驱动力,它们在经济领域的成果集中在人才载体上。而同时,高职院校是社会人才的重要来源机构,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定位更精准,针对某一生产领域的实际操作水平较高。但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上相对较差,加上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盲目发展,缺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产生了“人才结构性过剩”,创新人才相对不足,创业能力相对匮乏。基于这一现状,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创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大量人才都是面向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具有较强的岗位定向和实用功能,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弥补了大量空缺岗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现代化工业体系不断成熟,互联网经济日渐发展,社会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以单一技能或知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党的十以来,中央政府确立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十三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将围绕着“创新”和“创业”两个核心展开。本质上说,创新与创业都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本,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从新时期人才培养策略上说,高职院校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经济“新常态”,经济改革将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为了满足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高新技术、复杂科技将大量作用于社会生产中,因此在人才需求上也体现出高科技、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另一方面,资源型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放缓,第三产业比例逐渐升高,就业形势呈现多样化。在国家政策、财政等扶持下,促进高等人才自主就业创业,才能丰富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发挥“市场试错”功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基于此,人才培养周期要进一步缩短,人才质量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改革也势在必行。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侧重实用性的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矛盾,理论上说,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唯一标准,人才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不是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将实践融入教育本身,能够更好地激发创造性思维,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展开创业行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制趋于完善,这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奠定了教学基础,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可以依据以下原则展开:
(一)学校教育与岗位教育统一的原则。创业是一个务实的过程,而高职院校中所能够提供的是理论知识、技能,以及有效的实际操作部分,与现实的社会生产最大的区别是环境。将“创业”的观念融入学校教育体制中,并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构建全新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人才一边获取知识、一边验证知识,同时对掌握的内容进行质疑、扩展和发挥。有效的创新是来源于实践活动的,因此也可以将创业视为创新的充分条件,同时,在当前经济战略背景下,创新也是展开创业的前提;“岗位教育”的实践性更加突出,独立出来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中,还要考虑适应岗位所具备的能力,岗位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创业创新的理念就越突出。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的原则。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有很大的相似度,特别是在人才考核层面,主要通过卷面考试的方法展开。诚然,这一方式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但并不符合职业教育“知难行易”的特点。在高职院校中,教材内容并不完全是显性特征,还有较大一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或示范教学无法获得的,可称之为“隐性内容”―― 忽略隐性内容就会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两者的统一可以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教学任务来实现,将传统的长周期实践转化为短周期实践,实践项目穿插到理论教学之中,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
(三)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统一的原则。人才的价值高低需要经过市场验证才具有意义,在人才供应层面,也要遵守市场规律。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参考标准,我国人才呈现出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宏观经济层面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整体升高,但在区域经济层面,不同地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要求差异很大。因此,高职院校在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符合自身所在的区域经济现状。这是因为,经济水平是创业的基础,也是创新价值的影响因素。同一个创业项目,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实现,同一个创新项目,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得到认同。相应地,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多地是为了实现本区域需求(如省辖区内),因此要遵循宏观与区域经济相统一的原则。
(四)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统一的原则。在高职院校中展开创业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包括两类资源划分,分别是软件和硬件。其一,软件资源包括了校园组织、职能、管理、体制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主动地尝试。其二,硬件资源方面,包括内容很多,包括高职院校提供的空间、场地、设备、设施等。软件和硬件缺一不可,偏重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创业创新教育遭遇瓶颈。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创业典范来传授相关经验,也可以不断通过创新氛围、提倡创新思维来实现,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学生最终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反之亦然,缺乏创新培养和创新氛围,再先进的硬件设备设施也是摆设。
(五)教育主体和教学主体统一的原则。所谓“教育主体”指的是高职院校学生,而“教学主体”则是指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从教育本质分析,必须肯定教育主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背景、知识结构、爱好憎恶、性格特点,而这些在教育主体的教学作用下会变成学习动机的差异性。因此,要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学生和老师必须保持逻辑思维的一致性,不能仅一方具有创新或创业想法,而另一方不积极、不主动、不认同。实现统一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展开教学工作,提高学习转化率,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一)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部门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弥补我国工业领域专业人才的不足,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单一,缺乏长远人力资源规划。现阶段而言,我国资源类型经济发展进入衰退期,市场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高新技术、创意创新、社会服务等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单一知识技能型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此,高职院校作为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体系,也必须改变自身的人才培养观念,一方面,实现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以适应更大的市场挑战;另一方面,提高自我创新水平,增强人才创业能力,让人才价值得到更多体现。
(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认知。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改革以及创业创新教学实践开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一阶段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在教学课程中合理设计、穿插,设置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模式。例如,结合不同专业的师资力量构建“创业创新指导课程”,将其列入必修课程行列,并结合考试模式来增强效果。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未来职业规划、创新项目政绩、创业模拟等活动开展,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充分了解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2.产生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改革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考核制度,将创新创业项目纳入考核领域,学生可以自主选题,或在导师的帮助下开展项目实施,从而跳出课本的理论层面,在创业项目或创新开发中体验。实践体验并不可以追求成功,但强调协调、组织、团结等内容。此外,为了增强体验,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创业家举办讲座,举办“创新沙龙”等活动。
3.展开创新创业实践培养。通过校办企业、校企联合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和创业基地,在实践中展开人才的培养。
(三)完善创业创新评价机制。市场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我国市场经济现状发生巨大变化的现状下,高职院校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就目前来说,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还是一个全新命题,学校领导层、管理层应该联合教育部门,明确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在软件、硬件方面的投入。最重要的是,结合人才培养的市场目的重构评价体系。一方面,人才评价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势;另一方面,评价机制要不断地丰富评价要素,坚持人才要素中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场所,其教育理念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既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又要满足人才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不仅在职业岗位上游刃有余,同时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孟康,温尊荣,詹东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
[2]李学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9)
[3]陈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强伟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11)
职业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高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较之其他专业类别和学历层次的学生,在个人成长与求职择业方面面临着更多压力,职业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尽可能提升专业素养
文科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过程,在依托于专业课程培养之外,还需通过多样化渠道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专科学制短于本科学制,学生培养周期短,培养难度更大。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专业特性与专业前景,认清专业类别和学制年限的优劣势,合理确立发展方向,根据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培养专业优势。
(二)有利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提高求职竞争力
文科类专业岗位在当前就业市场上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十分激烈。专科学生因学历层次限制,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和未来晋升空间有限,所以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在选择职业道路时面临更多顾虑。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可促使学生尽早考虑职业目标,加强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的紧迫感,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
(三)有利于提高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度
受当前就业市场现状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许多文科类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和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专科学生对自身学历层次的担忧,导致他们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疑虑。因而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度,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专业自信。
二、当前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规划教育不连续
虽然许多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实施了职业规划教育,甚至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展了专业教育,但往往只是向学生灌输了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思想上是否产生触动,也没有密切关注学生究竟在何时、因何因素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即使有的教育者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但对职业目标与学生本人的匹配程度缺乏科学研究,或没有继续跟踪学生职业目标的变动情况。
(二)职业规划教育欠缺专业性
目前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依靠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许多辅导员、班主任并非本专业出身,对本专业的历史沿革、专业特色、发展前景等并不十分了解。此外,在文科类专科大学生中,有不少学生都把继续升学作为三年专科学习结束后的理想出路。部分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对于专升本考试的政策和过程了解较少,或对专科生升入本科后的职业规划存在认识盲区,不利于教师实施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
(三)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针对性
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通常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即由教育者通过一对多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或组织职业规划活动。然而,学生入学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都不一样,有着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自己的看法,很可能会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产生特有的问题和困惑。且文科学生通常心思细腻,兴趣广泛,在看待问题时容易依赖感性思维或加入过多主观判断,这就需要教育者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改进思路
(一)尽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文科类学生的培养本就难以在短期内收获成效,加之专科学生培养周期短于本科学生,因而应将职业规划教育尽可能前置,在学生入学之初即让他们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职业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确立职业发展目标。针对二年级学生,教育重点应转换为帮助学生总结过去一年的成长与不足,分析目前具备的能力素质与职业目标间的差距,以及如何缩小差距;或研究之前制定的目标是否仍可行,有无必要改变职业方向等。当学生升入大三后,教育者须引导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加强对学生求职应试技巧方面的指导。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者在开展集体教育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个体,从学生个人角度审视其职业定位。教育者可为每位学生建立职业规划发展档案,记录学生从入学之初直至毕业的职业规划信息。教育者需定期更新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档案,帮助学生分析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情况,修正职业发展计划,提高学生的个人特质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匹配度。教育者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应对学生的职业意向提前进行分类,根据各个类别的发展途径提出区别化指导。
(三)扩大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的范围
许多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都是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这些教育者受其他事务性工作和本身专业知识的限制,在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局限,因此可根据各学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扩大职业规划教育者的范围,如可邀请社会阅历丰富的校外人士来校为师生举办职业规划讲座,或组织优秀的往届毕业生为在校生讲述职业经历和职业心得,亦可将学校其他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教师纳入职业规划教育队伍,丰富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的层次。
(四)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应加强自身学习
作为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其必须准确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和现实发展境遇,明确掌握往届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职业规划建议。同时,教育者要掌握与职业规划教育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工作的专业度,并广泛吸取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对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教育者而言,还要系统学习专升本考试和专科生考研的政策知识,为有意向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政策解答和咨询服务。
随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不断加深以及人们对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更深入的理解,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科体系不断完备,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很多基本理论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如何才能应对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进行职业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这些问题是我们进行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关注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事关职业教育学科的生命力;事关职业教育学能否真正冲破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框架的包围,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发展做出思考,以期更好地促使职业教育学获得更深层次发展的动力和养分。
一、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综述和反思
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概念。他指出,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对共同研究的课题使用大体相同的语言、方式和规则,是由于他们具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标准方式,即范式。按照库恩的观点,范式主要是指某一学科群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框架,从而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方向。[1]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学术领域的研究范式,就是该领域学术研究在相应时期基本的特征总括,是该领域学术研究特征的重要标识。就职业教育学而言,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即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2]换言之,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多数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成员基于职业教育研究而恪守共同的学科信仰,遵循类同的思维方式和拥有独特话语体系,它规定一定时期内职业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如此盛况的今天,由于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尚未形成共同的范式,致使在职业教育相同问题的研究上产生很多分歧,影响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水平的提高。时下,影响职业教育研究范式构建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至今在职业教育学的逻辑思维起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尚存在很多的争论。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
第一,把经济发展需要作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因此,经济发展是研究职业教育的决定因素。
第二,把技能训练作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王川提出“技能训练是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3]
第三,认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就是“职业”。
第四,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是随着职业教育活动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教育分支学科,其逻辑起点应该是该学科的“元”教育学。
从历史上看,现代职业教育是在师徒传习制度基础上为适应工业大生产需要而产生的教育类型,源于较早产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在20世纪最初20年里,我国机器工业规模的较快增长是促使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动因。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早期实业教育,就其基本功能及其教育思想演变过程而言,两者一脉相承,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早期的实业教育还是现在的职业教育,它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最简单而又最抽象、最本质的东西——技能训练。这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本原所在。
目前,由于对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职业教育研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范式。有学者归纳出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范式。
1.方式范式说。该说基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叙述方式认为现阶段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两种。科学主义研究范式是科学技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对职业教育问题的内容和形式研究的主流追求,但长期依附于科学主义叙述方式很难揭示职业教育的全部真实内涵。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以人文主义的叙述方式把回归生活世界作为职业教育理论新的生长点。[4]
2.取向范式说。也有学者认为可以从研究取向来探讨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即本土取向研究范式和实践取向研究范式。由于职业教育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现状等密切相关,所以要进行本土化研究。同时,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类型,因而要求研究者要关注职业教育实践的主题和需求,提出自己关于职业教育取向的主张。[5]
3.起点范式说。该说基于职业教育的研究起点把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式分为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经济学范式以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为依据进行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经济驱动”。而人才学范式则以职业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研究,“以个人需求作为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尊重人对职业的需要”。[6]这两种范式的缺陷在于以需求与供给作为基本信仰,忽略了对人的本质理解。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要在吸收技术学的丰富理论营养的基础上获得关于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系列共识,因此,“技术学范式”才是未来职业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7]
总之,如何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体系正成为一个引起研究者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讨论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必然会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会出现职业教育研究多范式说。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范式不是先在的,它孕育、形成、确立于相应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中。在最近20多年来,职业教育研究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出现大量面向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比如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法》等相关的法规,如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另一个方面,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工作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一批专注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文章大批刊出,同时,在全国一些高等院校设置了职业教育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学辉煌成就的取得大多数还是依据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的现行框架来建构职业教育学的体系。有学者认为,学习、研究、讲授职业教育,最困惑的是在这个领域中难找到著名职业教育学家、经典著作以及有着系统、严密理论体系的学派。职业教育理论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研究的急功近利,是当前职业教育学理论落后的一个重要的深层原因。范式是标示一门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要确保职业教育学的地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形成,对于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建构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意义
首先,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是促使职业教育从一般意义的研究逐步过渡到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学科走向学科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库恩在谈到范式之于科学发展的意义时指出,“有了一种规范,有了规范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门科学达到成熟的标志。”[8]
其次,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是奠定本学术领域深入发展的基石。职业教育学一旦有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研究范式,它就会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课题。范式的形成会使得职业教育学成为一门常规科学,而“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9]常规科学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确立了重要的基点和前提。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得以紧扣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正如库恩所描述的那样:“常规科学所研究的范围是很小的;我们现在讨论的常规研究,其视野也受到严格限制。但这些因依仰范式而受到的限制,却正是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范围的相对深奥的那些问题上,范式会迫使科学家把自然界的某个部分研究的更细致深人,没有范式的指导那样做,将是不可想象的。”[10]
再者,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将有助于促进本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范式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收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11]正是这样,我们才得以形成本学科领域的“共同理想”和“通用话”,从分散走向整体,构成为一个相对紧密,可以进行广泛、深入交流的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学术共同体。“研究范式……只要是为以后将参与实践而成为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学生准备的。因为他将要加入的共同体,其成员都是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了领域的基础的,他尔后的实践将很少会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议。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亦指一个特定研究传统的发生与延续的先决条件。”[12]每一代新的的科学家都从中学会如何从事这一行业。”[13]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有密切联系,一个范式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东西。在这个科学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具有共同的信念和价值,处于同一个范式的规范中接受共同的基本理论,持有大致相同的基本观点,使用共同的研究范式和技术手段。由此看来,一个研究范式至少应该包括对学科的基本认识、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学术成果的表述等几个方面。就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而言,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虽有较为广泛的内容,但至少应该包括职业教育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基本组成部分。
三、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基本组成部分
1.概念体系
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学科定义与概念体系,这是学科安家之本,离开这一前提,所谓的学科只能是“取宠之学”或“理论拼盘”。[14]职业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传统上它被认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定义和概念体系大多是从“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一定义套用而来的,即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揭示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上述认识,时下理论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遍教育而富含职业科学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才是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无论如何,职业教育学应该以独特的、有别于普通教育学的特性,以职业性为轴心来审视有关教育领域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出数以万计且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普通教育是无法完成上述任务的,最起码是完成的没有职业教育那么好,而它只能有职业教育才能完成,这一点为职业教育学活动领域提供识别的标尺,在共性中更凸显其个性特征。职业教育学学科定义和概念体系表现的不确定性,同样也说明对职业教育学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尚存在分歧,这也是职业教育学范式尚未形成的主要体现。职业教育学应不同于传统的教育学的面貌出现,它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立的学术性格、独有的概念体系,任何将职业教育学等同于其他教育学科的企图,都不利职业教育学的发展。
2.理论基础
一门学科在理论上处于什么地位,是该门学科得以独立的标志。换言之,一门独立学科必须具有共同承认的理论基础,这里的理论基础并不是借用或套用一些别的学科名称,而是从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不同的类型特征出发建构职业教育学理论基础。要把关于职业和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所有认识看成另类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以促使职业教育学向整体的、系统的、质的方向发展,紧紧扣住“职业”这一主题,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赋予“职业”的时代性。另外,就学科本身的结构而言,职业教育学还必须在自身基础理论之上去架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个层次组成的学科大厦的框架,而其中应用学科层次上的发展,对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形成意义尤其重大。因为职业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
3.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式、方法所构成的学说或理论体系。职业教育学方法论就是指人们在研究职业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和使用的方法论体系。方法论是从整体上对该学科研究方法进行哲学思考,“离开方法论的进步,学科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15]根据200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定性研究法采用最多,其他依次是比较法与统计法、文献法、调查法与图表法、个案法。它是在吸收借鉴一般科学方法养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我们更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学学科方法论必须拥有自己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职业教育学学科在创建过程中具有方法论高度的创造性尝试,是适用于本学科理论建构的具体的发现方法、检验方法和发展方法,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其他方法所无法取代的新工具意义。[16]毫无疑问,如果职业教育学仅仅是一般方法的运用,必将使职业教育学失去本学科的特色。
四、职业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生长
学科的发育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新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新视野和新维度。它应以范式的核心部分为理论依据,以前瞻的眼光审视学科全貌,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学科发展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从范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而言,任何学科的发展,其方法论的变革与更替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唤醒职业教育学科方法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站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和历史的高度,提出或在引进先进科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尤其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
第二,开展职业教育学的元研究。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元研究。黑格尔曾言:“要获得对象的真实性质,我们必须对它进行反思。唯有通过反思才能达到这种知识。”[17]元研究是以本学科发展的过去作为研究对象,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对本学科的产生、概念、理论体系、历史发展过程、研究范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为学科的未来发展寻求本体论依据,并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和其他种种表现。[18]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学的元研究,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学的过去与现状,在相互对照的基础上,发现其不足,寻求职业教育学逻辑起点以及探讨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容;从历史经度和学科纬度来考察职业教育学发展过程,厘清职业教育学发展的脉络;对职业教育学研究共同体进行研究,辨识各种学术团体对职业教育学的影响;运用基本的元理论范畴去辨识和归纳职业教育学的理论现状,去揭示和探讨一定时期内职业教育学研究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三,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职业教育的理论模式。这里,职业教育理论所具有的独特个性一是与其他学科理论比较,职业教育学理论应有自己独立的科学概念、研究范式和学科结构。二是在教育学科理论的整体格局中,它应该占有相应的位置。我国职业教育在相当长时期内沦为“次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仍然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顾明远先生曾写道:“现代职业教育引入我国已经130多年了,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早。但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夏基松,沈斐风.西方科学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192.
[2]南海.论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3,(1):296.
[3]王川.试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6).
[4]李尚群,夏金星.职业教育问题的分类阐释[j].职教论坛,2003,(17).
[5]肖化移.职业教育学及职业教育的研究取向[J]职教通讯,2005,(7).
[6]张宇,刘春生.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31).
[7]徐国庆.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J].职教论坛,2005,(10).
[13][9][12][8][10][1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10.22.
[14]陈时见,袁利平.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7,(3).
[15]卢晓中.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实用性体育课程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实施教学的原则及方法,并针对学生未来要从事专业的特点,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设想。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查阅了体育教育理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课外体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同时阅读了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有关的多篇文献。
(二)访谈法
走访省内部分高职院校,了解了各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学习特点,体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观摩了体育课,且与师生进行了座谈。走访市内部分校企合作企业,了解企业工作岗位特点和用人条件,掌握信息与材料供研究所用。
三、高职体育实用性教育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和用人单位培养大批管理型、技术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在高职院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主导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需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高职特色,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以培养学生职业所需的实用体育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高职体育教育必须把握高职课程设置特点,密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联系,开设更能够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新模式
四、根据专业的职业特点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出发,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体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高职体育发展的重要之路。目前,高职体育教学更加重视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引导学生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体育能力,引发学生对体育与职业的思考。因此,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出发探讨高职体育课程的构建就是从实际出发,发展学生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能力。选择与职业相关的内容,依据国家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参照专业方向,从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开发职业需要的体育能力,增加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促进学生职业体育能力的发展,
(一)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体育实用性教学模块。
(二)体育实用性教学模块按功能分为:
1.专项技能类包括:球类模块(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防身健体类(武术、散打、跆拳道、防身术);形体健美类(健身、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广场舞)
2.身体素质模块包括:生产制造类(力量性练习、俯卧撑、哑铃操、跳绳、多级蛙跳);管理类(腰部肌肉力量耐力练习、颈部肌肉力量耐力练习、瑜伽、健美操、形体练习);计算机信息类(腕部力量练习、颈部肌肉练习、肩部肌肉练习、腰部肌肉练习)
3.体育实用性包括:健康自我评定;熟悉各专业岗位特点和身体素质要求;常见运动损伤与慢性职业职业病的防治、心肺复苏操作、各类安全防护与逃生法。
4.大学生课外体育素质拓展课包括:参加各类体育讲座3次以上;参加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合格、组织参加测试工作;体育社团参加社会比赛、表演等;参加院级以上的体育比赛获前六名、参加裁判和组织工作等。
5.短期岗位职业训练班包括: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职业岗位心理人格训练;职业岗位管理与创新训练;团队协作训练。
(三)专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模式。
1.体育选项课A+身体素质课B+体育实用性选修课C(学期制)。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第一、二学期以学生所选专项课加身体素质为重点,加大身体素质的练习比重。从而有效地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职业功能和健身、健心功能。提高学生体力和运动技能。第三学期按所学专业选修体育实用性理论与实践模块内容,完成所需学分。
2.体育选项课A+大学生课外体育素质拓展课D(学期制)。第一、二、三学期为体育选项课,每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体育素质拓展项目,学生可按兴趣选择大学生体育素质拓展项目,完成所需学分。
3.体育基础课+体育选项课A+体育实用性培训班E(学期制)。第一学期以大类体育基础为主学习体育技能。第二、三学期为体育选项课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体育专项课。每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短期培训班,以岗位职业训练模块为主。
五、确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学制三年,体育教学各院校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各有不同,一般是采用“2+1”或“3+1”的教学模式。以基础课-选项课-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为主。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对体能需要选用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具有体育的合理健身性、娱乐放松性.更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发展和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在基础课教学内容上以增强学生体育知识,培养学生体育欣赏,掌握保健、矫正和预防能力为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选项课以原有的院系、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要求。自主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有利于高职学生体力和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根据各院系专业的特点,紧扣职业劳动的需要,进行各种实用身体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适应职业的身体素质,毕业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将来在各个劳动岗位上干出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选择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训练方法。应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练习,如生产制造、工程建筑装潢等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设定拓展训练、球类、攀登、爬杆、爬绳、走平衡木等上肢力量练习和身体平衡练习,增强学生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对管理、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可进行拓展训练、气排球、太极拳、乒乓球、体育舞蹈等项目的练习,增强下肢的静力性力量,加强上肢小肌肉群的灵活性,另外预防下肢瘀血和静脉曲张;对计算机、会计、文秘等长期伏案的办公人员,可进行防身术、办公室瑜伽、太极拳、健美操的练习。
六、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新理念新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越来越多,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同人才规格对身体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要不断更新,适应高职专业职业特点的要求,要能够根据学生专业岗位的职业特点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教学内容;要能根据职业技术学习劳动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选择具有康复、医疗保健作用的体育教学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的思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到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细致全面的调研。加强对学生专业特点的研究,掌握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对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及发展趋势的敏感性,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教学水平,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适应体育课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
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与工作特点,开发与选择实用性教材。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主导下,明确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制定课程选用教材过程中要到相关企业进行全面调研,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与工作特点,找出学生职业技术必需的职业体能及职业对人体的影响,通过校企合作,选择适合学生职业实用性高职体育教材和开发校本体育教材。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课题编号:JG20110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 缪本海.关于我校开设实用性体育教育课程的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
[3] 孙咏梅.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高职体育课程[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66-03
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导该门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课程目标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合格与否。黑龙江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各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任,这一角色赋予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人才培养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设计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合理的教学目标,本课题组调查了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现状,以及目前社会经济情况对中小学校学生成长的影响;同时调查了黑龙江省开设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的高校,并发现: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存在着与现今中、小学校对体操教育者要求不相符现象。这一现象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否担当起现今学校体育教育对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健康教育培养的重任。因此,研究和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体操专修课程教学目标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
1.1 我国体育教育的任务及专业的培养目标
自从我国正式出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我国体育事业的任务就明确的确定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任务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任务。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以后,更是提倡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在实施中协调发展。通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增强国民身体素质;通过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有效提高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的竞争力。因此,根据我国体育事业的任务,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目标应该以培养能实现这一任务的人才为根本来设计。 2012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该资料详细阐述了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其对运动项目培养的要求是: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具备教学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订相关文件的技术与方法;具有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裁判、学校体育管工作的基本能力。从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在制定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目标时,应注重培养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操教学、课外训练与竞赛工作,掌握体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动作技术、技能。使我们所培养的未来的体操教育者能够运用体操知识、技术、技能,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能够运用体操专业知识直接利益下一代。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队列队形、徒手体操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致认为比较重要的;而体操的技术动作只有部分体育教师认为重要;健美操、团体操也被认为在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上是非常重要的。据此,我们在制定体操专修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加大对队列队形、徒手体操、健美操、团体操相关知识的掌握,适当缩减对过高过难的技术动作的学习。可以重点发展自由体操、技巧等垫上的运动。
1.3 要有利于学校体操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体操被认为是优良的运动项目,其原因就是体操能够培养人体的全面素质,实践已经证明,从小接受过体操训练的人,再从事其他体育项目时比没有从事过体操训练的人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更容易进步。但在我国,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重要性,或者已经认识到了,但由于经济原因没有条件让孩子从事体操训练。
因此,当前我国学校体操教育的任务是非常重的。但是,我国中小学具备体操专业知识、技能的体育教师太少,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又太多。这就导致了体操课很难在中小学校开展。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只能改革高校体操专修课程的培养目标。比如,增加技巧基本功的培养,从力量、柔韧、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等方面重点培养,适当减少器械体操动作内容的培养。这样可以缓解体操专业教师少、班级学生人数多的矛盾,促进体操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
1.4 目标设置者对体操内容、作用及特点的认识
没有接受过体操学习的人对体操的认知往往处于一种狭隘的状态。很多人对体操的认识只是来源于观看奥运会体操比赛。通过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体操包括涵盖很多内容: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专门器械体操、器械体操、技巧运动、跳跃、艺术体操、实用性体操、健美操、蹦床。而每一内容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作用。
队列队形练习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与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良好作风。徒手体操的练习可使练习者四肢和躯干灵活协调的运动,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改善人体形态等。轻器械体操练习可达到强体,健身,娱乐,促进少年儿童身体正常发育,提高力量、灵敏、协调能力。专门器械体操是运用专门的器械进行练习,既可发展学生的综合力量又可发展学生的某一专门力量,还可增强学生各关节的柔韧素质。器械体操的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各器官功能,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1.5 目标设置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是提高人类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发现,尽管招聘的岗位很多,但适合自己的岗位非常少,究其原因,就是教育问题,是我们毕业生的社会定位问题。很多人上了大学,反而找不到工作,没上大学干什么都行,上了大学就要找与大学名称相匹配的工作,进入了大学生择业定位误区。
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育者,要有意识的教育学生努力改变其择业观念,使他们明确什么是专业对口,如何看待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进入社会,服务于社会。
2、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教学目标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操教学、课外训练与竞赛工作,能够从事体操科学研究。掌握体操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具备体操教学、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的能力。具备利用体操的方法、手段指导学生练习,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形体姿态。
2.1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各级各类学校体操教学与训练所需的体操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学校体操教学与训练所需的体操专业技能;掌握学校体操比赛的组织与竞赛方法;掌握健美操、团体操的理论知识与编排方法;掌握体操大众等级动作的示范、讲解、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的技能;具备从事一般性体操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
2.2 能力目标
具备体操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讲解能力、保护帮助能力、分析纠正动作错误的能力;具备团体操编排与训练能力;具备队列队形口令呼喊能力、指挥调动能力;具备徒手体操的编排能力、领操能力、教操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具备根据学校现有条件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培养的能力;具备一般陛科学研究的能力。
2.3 社会适应目标
开好这门课程需要强有力的师资作为支撑,因此如何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成了课程建设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的现状
(一)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相继设立,但与课程教学的管理部门脱节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能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也开设了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但是,绝大多数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机构和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和管理的部门是不同的,致使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人员与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往往出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削弱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效果。
(二)任课教师来源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包括了职业发展规划、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等内容的教学,需要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多种文化背景和知识。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对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设置严格的任职标准,一般都是由各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担任课程教学,很多人从来没接触过课程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任课教师实践性不强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自身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与实战经验。但由于当前担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来源于学生辅导员,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年轻教师,即使部分有着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经历过自身的职业发展与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尤其是创业的实战经验。很难想象没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能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发展与就业的训练与指导。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
目前我国高校少有设置专门培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的专业,要想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到专业对口的课程教师,是不现实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从构建课程教学团队的角度解决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的问题。
美国学者乔恩·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那么,课程教学团队应该是指由某门课程的知识、技能互补的,并愿意为了实现该门课程教学目标而相互协作的教师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一)在全校范围内遴选教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由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很难找到完全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可以考虑把课程分为若干个模块,制定相关模块的教师任职条件,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专、兼职教师,经过遴选,确定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团队内的每个教师不一定具备整个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可以互补,同时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负责人,以及整个课程团队的负责人(课程主任),课程团队内可以分成若干个模块教学小团队,在总体教学目标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自主设计教学方案,以保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整个课程团队在课程主任的带领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课程的整体教学任务。
(二)校外专家全程参与,构建“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熟知用人单位和人才需求标准,拥有就业的实践经验。在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中,除了在校内招聘具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外,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如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本校优秀毕业生等全程参与课程教学,组建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团,构建“内外结合”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从而使课程教学团队成为一支“双师结构”的队伍。
三、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管理
(一)理顺关系,归口管理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一般是由系部负责,可以尝试变革性地把该课程交由从来不负责课程教学的学校就业服务部门管理,课程教学团队也归属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建设和管理,使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紧密结合。
(二)关注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校内招聘组建的课程教学团队,基本上解决了教师的工作兴趣问题,队伍相对稳定。但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的达成往往是通过职称的晋升来实现的,由于在高校教师职称系列中没有专门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职称系列,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看不到职称晋升的希望,或者是职称晋升机会较少,这导致了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方向,工作中认同感和成就感低,长期以往,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关注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考虑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纳入教育学或者管理学系列等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师职称系列,或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列的初、中、高级别的职称,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发展与就业课程教师的职业定位问题。
(三)主动为课程团队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专业及职业的归属感不强,感觉自己从事的是教学的边缘工作。学校各部门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也是学校的专职教师,对他们要一视同仁,努力为他们营造和谐、舒适的教学环境,使他们能享受教师同等的待遇,激发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地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纳入学校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中。
(四)加强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培训
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个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学队伍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培训。学习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教学团队应建立集体备课的制度,每学期开课前由课程模块负责人解读课程内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案例的选取进行分析,统一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团队的每个教师按照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的要求,到相关企业去实践锻炼,特别是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了解、熟悉企业选人、用人的流程、对毕业生的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参加各类招聘会、毕业生就业洽谈会,观摩企业招聘员工的流程,了解学生在招聘中的表现;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到校指导讲学;在高校间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促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分期分批选派课程团队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培训班、心理咨询师培训班、KAB创业教育培训班的学习,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团队成员要通过自我实施通识教育,提高综合素养。特别是建议相关高校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业,培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专业师资。
(五)严格监控和考核,确保课程团队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教学的质量是检验课程教学团队优劣的重要指标。为了确保课程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应该按照学校教学管理的各项要求,对课程团队教师的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在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考核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可构建全面、合理的评价系统,综合评价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也要把学生就业的质量纳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 壮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一期.
[2]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