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9 17:44: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篇1

英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其宗教传统源远流长。即使在科学文化十分发达的今天,很多英美人的宗教意识仍相当浓厚,上帝(God)在人的头脑中仍然存在,所以英语中有关上帝的词汇、成语、谚语就特别丰富,例如:Godblessyou(me,mylife,mysoul,etc,)!(天啊!喔唷!)God(Oh,god,mygod,goodgod)!(天啊!啊呀!)Godb less(help,damn)you(him)!愿上帝保佑(帮助,惩罚)你(他)!God for bid!(苍天不容!绝对不行!)God help sthose who help the mselves(自助者天助。),Godknows(天晓得,谁也不知道。),God willing(如果情况许可的话。),Bygod(老天爷作证,确实。)等等,而且这都是英美人的日常用语。

2、反映地理环境差异的词汇

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因此亦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或对国家的文化模式、发展和嬗变有着重大影响。大家知道,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海在英国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地理文化的缘故,“西风”很难在中国学生的脑海里引起美好的联想。相反,“东风”才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和煦之风。这一文化内涵的差异,与地理位置有关;中国大陆东面临海,从海面上吹拂过来的东风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因此中国人赞扬它,并赋于它美好的文化内涵。在英国,“东风”则是从北冰洋吹来的凛冽刺骨的寒风,而西风恰恰像我们中国的东风。

3、词汇的饮食文化内涵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中国文化的表现,讲英语的国家虽无此说法,但具体的食物名称如breadandbutter(涂黄油的面包),breadandcheese(普通食品、生计)。例如:Wetrytoseekbreadandcheese(orbreadandbutter).(设法谋生即Seek alive li hoodormakealiving)等词语,都是其饮食文化的集中反映。

众所周知,美国有“民族熔炉”之称,所以美国英语汇集了大量外来词语,其饮食方面的词汇有pizza(意大利烘馅饼),hamburger(hamburgersteak)(碎牛肉、牛肉饼、汉堡牛排),turkey(土耳其火鸡),macaroni(空心面、通心面),spa-ghetti(意大利细条实心面),tofu(豆腐beancurd)等,了解了其中一个词,就能洞开美国人生活方式的窗口。Hamburger一词来源于德语,原来在德国的Hamburger(汉堡市)有一家私人饭店,专营一种夹着烤熟的牛肉饼的面包。后来这个词传入美国并流行于其社会。美国人把面包中间夹上烤牛肉,再放些新鲜蔬菜,如西红柿、葱头和佐料,则称之为Ham-burger。由于制作十分简便,而且味道不错,后来有更多美国人仿效,于是各种各样的“burger”脱颖而出,诸如cheese-burger(夹乳酪的面包),tofuburger(夹豆腐的面包)都悄然而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就不难理解了。

篇2

1 网络谐音语言的产生

网络是一种新兴的媒介和媒体,它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快捷方便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互联网正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网络是语言的新载体,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语言风格或语体的变化。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体。从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网络研究和应用后,由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中国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交流速度而创造并使用的一种多形式混合使用的符号。这种语言打破了交流的局限性,对于即时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或是电话的交谈。网络语言聊天虽是以文字形式出现,但它方便快捷,互动性更强。

为了适应网络聊天的即时性特征,提高交流效率,网络语言中的一种网络谐音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谐音语言丰富多样,有国内的词语形式,有国外引进的,有中外结合的。有的是专业性的词语,有的是民间俗语,还有不少是新生的缩略词,此外还有数字形式和情态符号等。网络谐音语言使得语言中词语的运用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变化。

2 网络谐音的分类

2.1 用汉语字词谐音

2.1.1 用普通话词语谐音

此类是网民故意用某些普通话中的字词谐音而成的。如“版主――斑竹,驴友――旅友,杜子滕――肚子疼,色友――摄友,美国――米国,竹叶――竹叶,菌男――俊男,海龟――海归”等。这些新字词普遍带有诙谐的效果,其表层义都是假象,深层义才是表达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比如带有褒义味道的“大虾”是“大侠”的谐音,一般人看到这个新生词的理解就是用“大”来形容“虾”,其实深层义是指技术高超,有良好声誉的网络高手;也有些新生词带有贬义的味道,比如“贤妻良母”的谐音是“闲妻良母”,这样,贤德之妻就变成赋闲之妻了。

2.1.2 用方言词语谐音

此类是网民故意利用方言字词的发音谐音而成的。不同的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只要有网络交流,方言自然而然就融入了网络语言里。比如木油――没有(这是谐广东方言的字音),偶―我(这是谐闽南方言的字词),不喝了――不活了,很――粉,是――素,非常――灰常,美侣――美女。但是方言毕竟具有区域局限性,不同地域的人可能会对方言谐音的字词产生误解,比如粤语中的“喜欢”谐音而来的是“稀饭”,有的人往往会不知所云。

2.1.3 合音谐音

此类是某些字词连读时发生了合音而谐音成的。比如“这样子”谐音成“绛紫”,三个字变成两个字,意思表达清楚了,也节约了时间。还有一些是特定区域合音谐音而来,例如上海人常说的 “表”就是“不要”的合音谐音。这种合音谐音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表”,人们普遍会认为是指示时间的那个表。

2.2 用外语词谐音

2.2.1 英语-汉语谐音

谐音的对象是汉语词,英语谐音。将中国的网络修辞国际化。最常见的一个词Fans--“粉丝”就是英语谐音得来的。英语谐音帮助人们记住一些超级难记的词语,便利了日常英语的学习。但同样存在着理解上的弊端,例如邮件Email的英语谐音是“伊妹儿”,有点暧昧,表达效果不太好。

2.2.2 英语-英语谐音

谐音的对象是英语词,用英语谐音。比如想表达“我的天啊!”可以谐音为omg(oh my god),有的人把其打成:OMGGGGGGG!感情表达更强烈了,同时也变得更加幽默风趣,增加了搞笑的成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语-英语谐音和缩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谐音形式简单快捷,同时因为字节缩短,释放的二氧化碳减少,起到环保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谐音形式并没有广泛使用,原因首先就是对使用者的英语水平有一定要求,其次交流时容易造成沟通障碍。因为一个首字母可以是多个单词的代表,答非所问的情况发生率很高,造成时间的浪费。如CU中的C有的人会认为是see的谐音,还有的人也会理解成convey,一个是待会见,一个是运送你。

2.3 阿拉伯数字谐音

用以谐音的汉字和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这类谐音总体上与语音基本相似,表面上是一串数字,事实上却是和其读音相近的另外的意思。如:“0”开头:0594184:你我就是一辈子,045692:你是我的最爱,0564335:你无聊时想想我;“1”开头:1314920:一生一世就爱你,1589854:要我发,就发五次,1392010:一生就爱你一个;“2”开头:2030999:

爱你想你久久久,259758:爱我就娶我吧,25910:爱我久一点;“3”开头:3344587:生生世世不变心,359258:想我就爱我吧,330335:想想你想想我;此外,其他数字开头的阿拉伯数字谐音还有很多。人们使用汉语谐音的数字不仅提高了打字速度,准确性也比其他几个谐音方式要高,加上数字键不受地域,输入法的限制,使用任何键盘,任何输入法都能用数字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使用率很高。

2.4 谐音为字母、数字、符号的混合物

用字母、数字、符号对英语汉字进行谐音。如Thank you――3Q,用数字加字母谐音。加油――+U,用符号加字母谐音。“^―^”――不必转头就可以看的笑脸,用特殊符号谐音。等等――==,用符号读音的第一音节谐音。数字,字母,符号的混合谐音相对于其他谐音形式可能更难以理解,不过就现在网络使用率来说却正好成反比。这种网络语言花样无限,可任意组合,满足了人们认知和审美的需求,以及表达个性的需求。

3 网络谐音现象的特点

简约性。用户网上聊天就是想要用书面的形式加上口语的速度来表达意思,但是就目前这种正规的输入法很难达到口语交际的速度。因此为提高沟通速度,选择熟练简便的输入法,并且用最少的敲击速度表达最多信息是不二之选。网络谐音现象的出现证实了这一点。

形象性。有些词语语义色彩很难展现出来,用一些毫无关联的实物表现出来,可能表达出来的效果更幽默更诙谐,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

4 网络谐音语言现象的成因分析

4.1 交流效率原则

沟通讲求简单快捷,省时省力。口语交流自然是最符合要求的交际方式,但是网络语言毕竟是以书面化的形式传播交流内容,这种“手聊”方式的速度难免会受到局限。要使“手聊”赶上口语交流的速度,对于文字的输入输出率就会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准确率往往让位于效率。谐音化可以利用音同形近方式以生词代替原词,如输入“modem调制解调器”全部输入会比较浪费时间,如果使用代替词“猫”就能缩短输入时间,提高交流效率,达到了在最短时间内发出更大的信息量的目的。网络语言输入速度从慢到快排序依次为句子和词语――拼音――字母、数字和符号,因此出现了不同的谐音生造词。

4.2 表义需要

谐音生造词可以适应网络语言的独特环境。网络交流不同于音频和视频,在交流过程中是几乎全部用文字表达完成。如果只用一些标准的字词来表达,很多日常口语交流中的体态,表情,语气等都无法展现出来,交流显得很生硬。而谐音的生造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样的缺陷,能更好的表达交流者的思想。

4.3 张扬个性

通过调研,我国的网民主要是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为主,这类群体追求个性,反传统意识很强,崇尚创新。很多谐音语言也体现出了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创造力。

4.4 修辞需要

网络环境为语言的动态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人们可以通过其交流的语境和知识储备,将词语解码还原,使其恢复成规范的形式,从而理解其意。通过谐音对词语语音或结构的转换,新词可以表达原词所不具有的意义,增加语言的内涵和表达生动性,形成义在音外,意在形外的修辞效果。从这个角度理解,谐音生造词弥补了日常语言的缺陷,丰富了词语的意义,满足了修辞的需要。

4.5 输入法设置

网络用户大部分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法程序往往将使用率最高词语设为首选,这样用户从备选词里挑选真正对应项时必然会费一点时间,而即时性的交流追求的就是速度,网络用户就会就近选用词语,而纠正错误又会减慢交流速度,所以干脆将错就错,就产生了很多谐音生造词。另外,有些新事物在输入法中没有准确的对应项,为了省时用户多会选用音似的词语表达。

4.6 方言区网络使用者需要

有些谐音生造词实际是不同地区的放眼,例如闽南语中“我”读为“偶”。深入的说,网络谐音中存在着一种社会心理现象。长期以来,普通话一直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其他地区的方言不被大众所接受。而网络中不存在语言在地域上的优越性。利用方言谐音造出的词语使方言区的网络使用者可以用合乎自身习惯的语言更自由地表达情感,且可以被广大网络使用者接受。

5 网络谐音语言的发展和规范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因为社会的需要才创造出来的。它的生命力体现在交际价值上。语言从产生到现在,交流媒介经历了甲骨、动植物皮、绢帛纸张、容器碑石、电话、手机等。现在网络成了我们新的交流媒介,语言与网络相结合,必然会产生一种适合网络交流的语言。

网络谐音语言从诞生开始便引起了个人、社会乃至政府的普遍关注,它的产生也曾掀起过轩然大波,持积极态度者认为网络谐音语言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进步;持批评,质疑者则认为它是对几千年汉语言文化的一种破坏,属于文化垃圾,精神污染。但正如于根元先生发言中所说的:网络语言的实质不是黑话,对不同语体的语言有不同的规范要求的,交际值(交际到位的程度)是衡量语言是否规范的惟一标准。求稳和求新是语言既能用来交际又交际得好的要求。如果一种语言不能发展了,那是最大的不规范。

汉语中每年出现的新词语大概就有1000个左右,作为时代的产物,在使用过程中大家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这些无碍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新生词反而会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任何新事物往往先是被少数人认可的,如果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就会被公认而普遍使用。同样语言也是如此,如果网络谐音语言适应了社会的需要,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那么就可以丰富语言,发展语言。其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生僻晦涩的创新词语,但可能不被社会认可,随着时间流逝也会渐渐消失。因此,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每一种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只是阶段性的产物,随着它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将会朝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下去。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他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利有弊,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语言工作者有更为重要的责任发展和规范网络语言,使其能更好的为我们的社会服务。

6 网络谐音语言现象带给我们的文化思考

6.1 任何新的文化现象必须植根于已有的文化之中

一般来说,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经常是泥沙俱下的。如刚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上的青年人对西方流行的音乐、长头发、喇叭裤的模仿,虽然流行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与我国原有的服饰习惯、审美习惯不同,长头发、喇叭裤流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很快消失了。而西方的流行音乐,由于与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个性化的情感抒发,以及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相适应,在我国得到了改造发展。对此,我们可以分析杭州“飙车案”中产生的“七十码”的网络新谐音词“欺实码”,由于它明显不合眼下民众对政府的整体的信任状况,所以流行了一下就消失了。

6.2 在方便、快捷的同时不能失去信息传递的文化准确性

社会中信息的传递应该有其文化的准确性,我们不能只考虑信息传递的方便快捷而不顾传递的准确性。有些网络谐音新词网络流传速度极快,往往是在未确定真实性之前就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反响。现在很多人之所以认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可相信,就是因为网络传播的和真实存在的并不吻合。举个例子,有些网络骗子就是用了一些看上去很有创意的谐音语言,欺骗一些涉世不深的女孩子。如果我们稍花点心思去想一想,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又是如何去检验一个人的情感程度的,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就可以减少许多的悲剧了。

6.3 网络新谐音词必然经历一个快速的淘汰、筛选过程

如果网络谐音语言不能普遍得到应用,只得到少数人的认可,那么这种网络谐音语言就在自设框框,很快就会在传播的过程中消失。在人类的文化史上,少数的精英的作品只有走向大众才有它的文化价值,同样道理,如果网络谐音语言不能在大众中传播,它就没有多少文化价值。如把English―理解为应给利息,这在少数人中流传可能确实很“酷”,而如果在大众中流传,我想不引起混乱才怪呢。

参考文献:

[1]丘斐远.“网络修辞”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亟待规范.《光明日报》.2005-6-21.

[2]孟伟.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变异.现代传播.2002年04期.

[3]胡光美.汉语谐音现象研究.长春理工大学.2007.

篇3

 

一、前言

电影《喜福会》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人之间沟通障碍以及她们在东方信仰与西方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争执。母亲与女儿的交流障碍不仅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一种文化差异。母亲代表的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女儿代表的则是日益壮大的新型文化;母亲们坚守着特殊的国家文化,她们想要传授一些中国文化给女儿们,但却以女儿们没有满足她们的期望而失落不已。然而,女儿们在妈妈们的期望与美国的现实中打转,最终接受了主流文化,并且嘲笑和丢弃了以她们妈妈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在这一系列冲突的过程中,她们不断地寻求自我和社会地位,并且努力去继承她们的文化价值。母亲们努力去调解她们“中国式的过去”和“美国当代”,而女儿们也试着寻找着自主与忠于文化遗产之间的平衡点。

二、母女关系冲突的原因

(一) 不同语言的碰撞

语言是交流的渠道同时也是文化的传递者。不同的语言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并有着不同文化特征。语言是不同年代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电影《喜福会》中母亲们的英语可谓是“支离破碎”,有时候甚至使用中英结合的英语或者中式英语。然而,由于女儿们在美国长大并接受美国教育,她们的英语很流利很地道。当然。这也是母女冲突的原因之一。不同的语言反应不同的文化背景。移民的人不得不面对忧虑和陌生感,因为这些来自她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的改变,通过过去与现在间的不同形式的垄断,作对话,讲故事和交流叙述,语言建造了一个有着不同种族,性别和文化的网络协作。母亲不能说出流利的英语,通常会造成她和她们女儿之间交流的障碍。女儿们嘲笑她们母亲不完美的英语甚至有的人以此为羞论文怎么写。她们对她们母亲蹩脚的英语不耐烦,这导致了母亲们不愿意告诉女儿她们的秘密和烦恼。母亲们想要一直等到她们能够说出流利的英语时再告诉女儿们。她们用心良苦人文历史论文,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女儿的面前。女儿们能够说出流利的美式英语,但是她们不能很好的理解她们母亲的语言,因为是中文与英语的混合物。在《喜福会》的第一段情节中,景美说:“Joy Luck”的婶婶们开始小谈话,并不仅仅是听彼此说,她们说她们自己的特殊语言,一半是糟糕的英语,另一半是她们自己的中国方言。这位移民母亲安梅不能准确的发出“psychiatrist”的音,把它发成“psycheatriks”,另一个叫 Ying-ying的母亲告诉别人,她的女儿Lena 是一“arty-techy”,其实她是艺术家。还把公共安全发成“so-so security”。

女儿对非标准英语的偏见根深蒂固,她们对母亲笨拙的英语持不耐烦的态度,并且在理解汉语方面也有困难,在很多时候保持沉默。 Ying-ying St Clair 说:“这些年来我们紧闭嘴巴,这样自私的愿望就不会破灭。也因为这么长时间保持沉默,现在我的女儿不听我的话,女儿坐在漂亮的游泳池旁边,只听索尼牌无线电话……”。许多母亲的好意都在她们跟女儿在内的说英语的认得交流中丧失了,说英语时好像没有受过教育,不能读出单词。其实她们才是真正的知识丰富。在中国文化里,许多东西与之相对应的英语概念在她们的女儿看起来是很陌生的,因此语言成了她们间交流的障碍。她们想用完美的英语跟女儿交流,但为了清楚的表达,不得不把英语和中文混合在一起使用,英语还夹杂着中文是母亲与女儿交流的障碍,阻碍了她们良好的交流。她们各自的语言概念和不同的期望导致共同逻辑上的理解的缺失。缺少共同的语言与文化底蕴,母亲和女儿交流方面面临障碍,这不仅仅造成了代沟,同时也打击了美国更年轻的一整代人。

(二)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2.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比

个人、集体主义是衡量文化变化的重要标尺,为人与人交流之间的文化异同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说性框架。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美国当代文化共存影响是同样强烈的,不论什么时候,母亲向女儿提出期望或者管教她们的时候,总是不情愿的师徒唱反调或反抗。“美国制造”的女儿,非常重视个人自由,换句话说,个人主义。这意味着她们有能力在不受其他干涉,包括母亲,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首选应该被看作一个个体,其次才是集体中的一员。对于她们来说,追求个人自由的权益是合法的,不能被任何人剥夺。在中国文化里,一个人不是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家庭和社会,孝道最为重视。她们的父母是权威的,孩子必须在各方面服从他们。但是在美国的文化里面,孩子是应该独立的,并且孤立挑战权威和传统。美国出生的女儿们在个人主义原则下接受教育人文历史论文,因此容易与她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母亲发生冲突。

在中国的家庭里,关系近的血亲是相互依靠并且感情皈依。根据孔子的观点,中国人属于他们的群落,个人利益从属于集体利益。因此,家庭成员的支持对个人很重要,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可以把文化称作“我们的”的文化而不是“我的”文化。在《喜福会》里,母亲从中国传统的,从侧重集体主义社会移民到注重个人主义的社会,她们的角色转变了,以前代表权威,现在移民到这个全新的社会,她们变得对自己不确定起来。女儿不再和以前一样,她们不能和在中国一样用同样的方式--权威来教育她们的女儿。

2.2隐私与和谐的对比

在美国,人们学习的是如何表达他们自己的愿望时做出选择,他们独立并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状态,也应该被当作全人类渴求和满意的要求,但是在中国,隐私这个词代表的是很消极的意义,暗含着孤独与脱离集体论文怎么写。

比如说,一个人如果不能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就会简单的谋求他或她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甚至伤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太注重个人利益时,也会危及社会和谐的关系,在意集体主义为导向的文化里,为了获得必要的支持,和谐相处被高度重视。每个人当被认为是在家庭中或社会里占有一席之地,就是这个位置暗示了这个人应该如何对待别人来与人和谐相处,所以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位置与角色,一边相应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认为别人着想来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可贵渴求的品质。为了避免冲突,人们将自己的意愿从属于别人来表现尊重和爱,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妻子服从丈夫,个人意愿很好的服从家里男性首脑的意志。中国人埋下身价为了共同利益,帮助组织里或者其他成员是非常必要的。中国人习惯遇到困难时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换句话说,集体主义已僵硬的框架为特征,与群内合作与群外合作不同,人们指望他们的群内关系来照顾他们,作为交换,他们相信他们对群体有着绝对的忠诚。

三、结语

从母女冲突中我们分析出导致母女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专制。母女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母亲来自家长统治的社会,有着占统治地位文化。女儿重视个人主义,自由,平等和独立。两种文化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人文历史论文,如果她们承认这些不同,并且接受彼此的文化,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彼此身上,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冲突了。不幸的是,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文化当成是中心,母亲想要控制孩子,展现父母的权威,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去做被要求的是;而女儿要求独立,自由,希望与妈妈平等。母女对待彼此的文化态度,导致严重的冲突,这些冲突折磨她们,到最后谁都无法再容忍了。打破沉默,开始需要和对方进行沟通了。很长时间的斗争之后,她们知道斗争的目的是要求更接近对方。当她们感受到这一点,文化中心开始解体,和谐的关系建立了。从冲突的原因,文化专制和母女间的专制的解体到和谐关系的建立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任何有文化专制的人都会在不同文化的沟通中引起冲突;所说的文化专制不存在,那只是人们的虚构和想象,多种文化可以共存,只有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尊重其他人的文化,好好交流,那才会有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Amy, Tan. The Joy LuckClub[M].Bllantine Books, 2002.

[2]Luke. What culture, which culture[J]. 2003.

[3]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4

无论什么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欲念,这种欲念就是装饰。人类的装饰欲念很早就体现了出来,最初的装饰动机以及装饰意识具有极强的文化性。在对文化最古老的解释当中,文化就是纹化,也就是说纹化演变了文化。纹化体现了装饰,而且是最好的体现方式,无论装饰还是纹化,二者都脱离不了文化的范畴。从本质上来说,装饰现象实际上就是纹化现象。纹化、装饰、文化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发生学方面的关系。

一、装饰和文化

装饰的历史十分悠久,涉及很多的门类。装饰属于人类视觉艺术中一种,在人类的视觉艺术中,装饰艺术不仅手法最丰富,而且形式也最为丰富。装饰是一个艺术用词,涵盖面十分广。装饰理论本来颇为丰富,但是装饰艺术一直在民间流传,理论文字方面较为缺乏,也就导致了装饰理论缺乏,人们对这一领域缺乏充足的认识。装饰一词产生的很早,但是一直到现在对其意思的争论都没有停止过,从来没有一个观念或者说是概念来统一装饰这个词的意义,历来争议颇多,没有大众认同的概念或者说是观念。一个词所包含的意义往往不是固定的,而是经常改变的,时代不同或者地域不同,那么这个词的意义就有可能不同,有些词每当换时代时,就会又被添上一层新的意思。装饰一词的意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上的装饰,一种是狭义上装饰。狭义的装饰指不同种类的纹饰以及装饰物等,狭义上的装饰只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非纯粹装饰,一种是纯粹装饰。非纯粹装饰主要包括装饰用的雕刻以及绘画等,纯粹装饰包括装饰用的符号以及纹样等。广义上的装饰指整体意义上的装潢以及装饰。陈之佛先生曾经说过一切美术的基础都是装饰的意义。装饰最原本意义就是,人类对自己的身体、自己住的建筑物、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中的实用物等的表面实施的美术形式,人类这一行为的目的是一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在远古社会,哲学还没有产生,即便有些远古人类已经产生了哲学,哲学也十分不发达,而这时候发挥原始哲学作用的就是人类的图腾艺术。图腾艺术体现并解析了人类自身以及宇宙万物的性质以及起源,而且这种解析是浪漫式的,这种体现是直观式的,解析的语言是幻想式的。图腾艺术来将人类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诠释进行了传达。在人类早期的装饰艺术中,装饰艺术不仅是标记和符号,而且还具有图解、讲述故事、记录人类语言、记录人类社会发生的事件等功能。在大部分的早期人类社会中,在尚未产生文字的时候,人类用来记事的手法往往是刻绘的符号。装饰的记事功能随着文字的产生而逐渐褪去,现在的人类基本上已经无法辨认古人装饰艺术所记载的信息。但是在人类现存的出土文物中,能找到很多文物的装饰艺术,发现其中的很多具有记录信息的作用,例如出土的原始陶器,在这些器具上刻画的符号虽然简单,但经过文物学家和文字学家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信息。装饰艺术具有记录信息的功能,但是叙事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有些叙事十分隐讳而含蓄,有些叙事则直截了当,简单明了。有些在叙事时,使用的方式是几何形式,比较抽象,有些在叙事时采用的是意向形象或者具象的方式,很容易辨认。例如在我国甘肃的仰韶文化中,有些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盆上,就绘有舞蹈的装饰,而这种叙事装饰的表现手法就是意象化。在装饰的艺术涵义中,用来记录信息的功能可以说是其中的一方面,这也是文化的一种手法和常态。

二、文化与纹化

文化是一种统称,包括人类为了克服自身存在的动物原始本性以及为了美化人类所生活的环境,美化人类生活、美化自身外表、美化自身言行等所采取一切手段以及发出的言行等。文化现象为人类所特有,是人类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是人类痕迹的系统化产物。纹的字面意思是图纹和纹理,古代人类在美化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身体时,经常用一些比较美观的动物毛皮(如毛皮有纹理)或者是丝织物。“纹”所包含的的内容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无论太极玄图还是八卦易像,甚至天文地理都属于种纹,纹化最初的涵义也正源于此。纹理的意思经过演化,逐渐成为文化,这就是文化最原本的意义。“化”的原本意义有三种,分别是造化、生成以及改易等,古人经常在服饰表面或者身体、用具以及建筑的表面刻画各种各样的痕迹以及色块和纹饰线条等,这便是纹化发生转义后的意思。文化与纹化,二者之间可以说是一种发生关系,纹化演变成为文化。

文化可以说也是人类的表述语言,独立于人类语言之外,纹化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线纹来描画对象。在这一过程中,纹样以及符号等也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纹化这一方式不仅是为了表示装饰和纹样,同时也为表达一定的信息。中国的汉字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是中国汉字的开端也是纹,中国汉字虽然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是它既表达一定的含义,同时还具有纹饰一类的功能。从发生学来看,纹样和文字不仅形态上相似,而且二者的思维特性以及构造方式也具有一致性,同时具有继承的关系。中国汉字在金文阶段以及甲骨文阶段,其风格特征就是纹样品质,所以说文字本质上是纹化的一种形态。在人类还没有文字的时期,纹化就是文字的表达形式,在人类有了文字后,纹化则是纹样的表达形式。人类的文化并不是从文字出现后才开始,而是从纹化出现后,人类的文化也就开始了。

纹化有很多种,其中的一种就是图腾。图腾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就是氏族图腾,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图腾;第二类是性图腾,这是某一性别所独有的图腾;第三类是个人图腾,是某个人所有,而且不传承于下一代。有些时候,图腾也表现为一种文化,如龙图腾就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文化,龙;鹰图腾则代表着美国文化;狼图腾则代表着我国蒙古族的文化。

三、纹化和装饰

纹化和装饰同属于文化的范畴,二者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一致,人类艺术的起源实际上就是装饰艺术。在原始时期,人类尚未经过科学和理性的训练与熏陶,处于幼稚时期,但这时的人类却已经有了造美的能力。当时的人类在塑造美时,并不是完全模仿地写实,而是大多使用意形的方式,塑造一种图案化的纹化,也就是将纹化象形化,纹化包括了古代人类从自然中得到的几何纹,也包括自己抽象出的几何纹。

在原始美术中,岩石壁画的形成就是通过纹样等手法在岩壁上进行绘制或者刻凿,内容包括很多类,例如人类的房舍、图腾以及舞蹈动作、种植、放牧、巫术、以及狩猎等行为。古代人类构造的这些壁画,不仅生动有趣,造型简练而夸张,而且在构图布局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将原始纯真生动得体现了出来。如古代人类在画鱼纹时,将鱼的主要形象如鱼纹、鱼尾、鱼眼、鱼口等进行放大或者简化,同时用线条来描画鱼体的轮廓,刻划细部,鱼体的形象在整体上看则具有了几何化的特点与趋势。如果是画青蛙,那么其长形的身体被纹化后则成为半圆型甚至圆型。如果是画鸟类,那么经过纹化后,则成为剪影形,所有形象被纹化后的曲线都很简洁。在描绘人类时,人类的五官一般用几何的形状来表示,而头部则全是圆形。装饰艺术的产生过程就是,人类首先学会了制造工具,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人类偶然发现一些动作作用到物体上会留下一些痕迹,人类发现了这些痕迹,然后去有意制造这些痕迹,并通过这些痕迹或抽象或具象地来模仿现实中的事物,于是装饰艺术就诞生了。

纹化与文化之间相结合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瓷器,瓷器是我国的特色,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伟大发明。在英文词中,China一词的由来边和瓷器名镇景德镇有很大的关系,可见瓷器代表了中国文化。我国的瓷器很多都十分高级,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我国的大部分瓷器的外表都具有很多的装饰花纹,这些装饰花纹一般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涵义。我国的制瓷业到唐朝时就已经成为一个独立部门,唐朝的瓷器特色并不是瓷器本身,而是瓷器外表的装饰。唐朝瓷器外表的装饰处理,其主流是釉色装饰,而且是素面。刻划的装饰大部分由简洁而流畅的线条组成,而且多画的是荷花、牡丹等,反映了唐朝的牡丹文化。

参考文献:

[1] 孙远志. “装饰”、“文化”和“纹化”间的发生关系[J].艺术百家,2010,05.

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世界各国展开了一场关于“软实力”―综合文化的较量。现实生活中,上至“孔子学院”的增加,下至双语幼儿园的教育,无不体现着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注重对下一代的栽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肩上的责任已不单单是教会孩子读书、认字、写作,更需要系统、科学地安排教学工作,给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1系统化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意义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科学、系统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小学生和小学语文教师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为:一方面,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已不是以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不再单纯地教会小学生认字、读书,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取代了过去传统小学语文的死板呆滞的教学,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灵活掌控学生的发展状况,一切以有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为根本宗旨,无疑锻炼了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对于小学生而言,一改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状况,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在学校里也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欣赏优美的图画,有了更多锻炼自己语文表达能力的活动等等,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小学生的内在潜质。

2系统化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策略

2.1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成本也在逐年加强。根据调查,有45%的小学学校还没有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采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课程,更应当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对于一些抽象性的知识,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五颜六色的图片,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来提高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发挥小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提问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得小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经过这样的训练,注重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更有利于以后学习能力的提升。

2.2培养读书兴趣

走访了几家小学学校的图书馆,里面收集了大量的小学文献,方便小学生阅读。作为一个汇集文献信息的重要枢纽,图书馆在现代小学中也开始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为此,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小学生到图书馆读书,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小学生读书,培养读书兴趣。如,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评选读后感文章活动,展现文学才艺活动等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读书计划,激发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小学生一生受益无穷。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充分使用网络读书,教给学生搜索方法,告诉给学生精彩网站,监督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

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处于一个心理发展速度较快的年龄段。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在面对事物时仍然会产生片面性认识,尤其是情绪化严重。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学生的情绪波动,并经常组织相应的活动帮助学生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充分的让小学生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激发自己的潜力。同时,小学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认识未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语文知识,认识到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虽有挫折和失败,但努力和奋斗终将战胜一切。学校也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可以定期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要积极创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多方找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学生用人类文明中最新最优秀的文化帮助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要自觉发掘利用各门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2.4强化德育观念

教育的核心是道德。因此,在对小学语文教学安排时,需要更加注重德育的培养。首先,根据小学生不同的性格,要注重培养学生们向积极、开朗的性格方面培养,积极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可以模拟文章的部分情景,也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的巩固和升华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其次,是小学语文老师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要予以肯定和赞扬,对学生所犯下的错误要予以教育,使其认识到错误的原因并得以改正。同时,学校可以进行德育观念的宣传教育,评选优秀德育学生等等,提高形式的多样性,强化小学生的德育意识。不仅要端正学生道德认知,更要规范学生道德行为,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自觉从心理灵魂深处区洁净自己。

2.5教学和实践相融合

根据理论可得知,实践和理论是紧密相连的。将小学语文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会更加有利于小学生的发展。比如,小学语文老师可以结合教科书的内容,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联系各自的生活实践,学习教材安排的内容。还有,教材中谈到某一景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实地参观,让学生们实际去感悟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有一些专业教研人员成天端坐在办公室内搞理论研究从不深入语文教学一线,所发表理论都是纸上谈兵,看似美好其实谬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还要注意教学行为的信息反馈和教学反思工作,这项工作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结语

综上可知,系统化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小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小学语文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根据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状况,合理、科学、系统地安排教学工作,不仅仅有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063-03

1 企业文化与劳资关系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企业文化来源于人,企业文化的承载主体是人,企业文化规范的对象还是人。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就是把人作为企业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决定性资源。劳资关系也被称为产业关系,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工厂、企业或公司内部,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和经济关系。从广义的角度讲,它是一整套有关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体系,涉及一系列与企业组织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和国家制度,包括:劳动者劳动关系的建立状况(劳动合同)、劳动者权益实现状况(劳动条件)、劳动者的组织状况(工会)、集体合同和集体谈判的状况以及劳动纠纷的解决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和劳资关系共同关注的对象都是企业中的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 企业文化与企业劳资关系的内在联系

2.1 劳资关系是企业文化的人际关系基础

劳资关系中的双方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双方只是同一主体的双重身份,从企业文化角度来看,劳资关系,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调节的人际关系,企业文化倡导的企业成员“团队意识”等文化观念,作为企业“心”的地位,首先要从企业人际关系入手抓起,其中最基础的是从企业成员的经济利益关系着手。而劳资关系中两个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劳方和资方对在交换中的公平公正和双方合作价值的共识认知,正是为企业文化奠定了企业成员物质利益关系的基础。只有在这样的经济共识基础之上,才可能进一步塑造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团队意识和“企业人”,并由此“上下同欲”,创造性构建具有市场个性特征的企业形象工程。

2.2 企业文化是劳资关系提升发展的重要形式

企业文化虽然是一种经营管理理论,是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服务的。但是正因如此,使管理方看到,在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的市场竞争中,只靠手中拥有的物质资本,无法取得市场优势,只有靠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的精神能量,才能使企业赢得具有创造性的竞争力。管理方转向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员工”是作为企业成员的身份,而其社会经济身份则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所以提升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无疑为改善劳资关系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又为劳资良性互动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3 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1 基于社会和谐的需要

劳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给出的数据,各级法院在2008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达28万余件,同比上升93.93%。2011年上半年受理近17万件,同比又增长30%。有的地区此类案件更呈激增之势,如今年一季度,广东、江苏、浙江增幅分别高达41.63%、50.32%和159.61%。

与此同时,由劳资矛盾引发的在2009年以更加激化和暴力的形式,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多位受访专家学者对此的认识更加趋于一致——劳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

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企业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因此,经营者必须转变观念,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把劳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投入成本。和谐劳资关系不是在短期能形成的,也不是靠搞一两场运动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的磨合,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共识和观念,内化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是劳资关系提升发展和维护的重要形式。只有加强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确保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2 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单纯依靠制度的硬管理不能有效地指导员工自觉行为,企业文化构建才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众多企业百舸争流、力求实现质的突破、争创国内一流企业的今天,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能否实现长期、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不满足员工的物质回报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不能让员工做企业的主人,企业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当中国的“人口红利”趋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紧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不仅是时代要求,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用尊重、信任和关怀来沟通与员工之间的感情,从不同侧面调整企业的生产关系,就能有效化解劳资矛盾。首先,和谐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稳定的员工队伍,避免员工流动性过高的情况,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其次,和谐的劳动关系使得有技术,有经验的老员工留在企业,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再次,和谐的劳资关系可以避免劳资纠纷给企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使得企业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提高企业竞争力;最后,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社会对企业产生良好的评价,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等等。正是这些形成了企业和个人命运共同体的格局,实现了劳资和谐,推动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3.3 基于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是社会系统中的基本经济单元,追求效益目标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效益,甚至亏损,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企业效益的获得只有建立在职工个人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这样的效益才是符合人本性原则的。如果以牺牲职工个人利益,甚至用危害身心健康的办法,来获得企业效益,这不仅是不人道的,而且也是不会长久的。西方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效益的活动,必须建立在职工个人的发展之上,优秀企业必须尽可能地为职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尊重职工的尊严和人格,并为他们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氛围。“优秀公司让他们的职工控制自己的命运,他们使职工生活得有意义。他们把最普通、最平凡、最一般的人变成生活中的强者和胜者”。他们“要为每一个人提供施展才干和作出贡献的舞台和天地”,通过每个职工个人的发展来提高生产率,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进步,这是优秀公司的成功之道,也是企业的智慧之源和财富之泉。

4 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企业文化的内涵由三个层次构成,即企业文化的表层是物质文化,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制度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这三层关系都在展现不同层次的劳资关系。构建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有一个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最后再到精神文化的递进建设过程,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4.1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奠定基础

物质文化是企业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等方面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总和,它既体现在员工收入、福利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也体现在厂容厂貌、机器设备、技术装备、工作环境、防护设施、环境保护、居住条件、环境美化等“硬件”建设上。物质文化的特点就是看得见、摸得着,很直观。这往往能够折射出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从劳资关系上来讲就是展现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是劳资关系外在形式的一种表现。同时,这种物质层面的企业文化为建立劳资关系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物质保障,也是和谐劳资关系确立的一个基础条件。

当前劳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劳资关系恶化的原因很多,其中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量的方面:首先是工资待遇低、工人劳动强度过大、随意拖欠或克扣工人工资情况严重。时下,不少企业钟情于无情管理和病态文化,其特征就是:把员工当人肉机器,把活生生的人当螺丝钉,“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其次是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得不到保障。2011年2月25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介绍2010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除了安全生产事故,职业病也极大的危害着中国工人的生命安全。卫生部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例,其中尘肺病65.3万例。

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文化活动中,既要对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硬性要求,也要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争议处理等方面提出考核标准,这些企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指标,也引领着企业从遵纪守法、依法经营,向满足职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迈进,不断提升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层次。

4.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提供规范力和保障力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中,企业总会通过一些强制性的规范来推行企业所倡导的理念,规范员工的行为,久而久之,使之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规范。而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将这种规范升华成为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动准则,它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规章、要求等。这些规章制度是劳资双方权利与义务约束的体现,也是维系和谐劳资关系的基本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说,制度文化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物质财富的创造,它既是企业精神、价值观和企业目标的动态反映,更是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和谐企业文化最大的特征是人的和谐。要把和谐企业文化的精髓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有机结合,必须着力构建具有“和谐”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从而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企业文化,要建立全体员工能够认同和遵守的体制规范,同时,要把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以文化育人与以制度、规章约束人相结合的制度体系,真正把和谐企业文化的培育融入到企业管理、生产、营销等工作中,使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体现在企业各项管理和员工日常工作中,使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廉政建设、法制建设、道德建设融为一体,把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干部的考核及各级各类评比表彰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形成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4.3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企业的所有员工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等,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企业文化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则。企业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的一个标志和标准。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就是一个企业的内在魅力。这意味着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也是企业与员工价值观的一个集体展现,这些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壮大和繁荣,是和谐劳资关系的核心。

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所孕育的企业价值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以人为中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比物、制度更重要。在企业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物的因素归根结底是由人去使用、改进和创造;制度的因素归根结底靠人来执行、推动和制定。再好的设备、再好的制度,缺乏合格的人、优秀的人去把它们运转起来,好机器不过是一堆废铁,好制度也不过是一个空架子。因此。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才是企业管理的关键。

第二,人的发展比经济目标更重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人是社会的主体和国家的主人。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人的解放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发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因此,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根本尺度。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企业效益的活动,必须建立在职工个人的发展之上,优秀企业必须尽可能地为职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尊重职工的尊严和人格,并为他们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氛围。

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物质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的建设。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理想、愿望和共同关注的愿景时,才会产生自觉的、创造性的工作。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缺少全体成员认同的目标、价值观、使命观的组织,是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也是难成大器的。

5 结 论

企业文化蕴涵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成长基因的载体。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谐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创新,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创新活力。和谐企业文化是和谐劳动关系的直观体现,它的目标取向就是要使企业和职工之间培育形成共同遵循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精神纽带。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营造和谐工作环境,不是简单执行制度,而是要借助和谐企业文化引导和教育企业员工认同并践行文化理念,营造员工与企业、企业和社会、员工与员工的和谐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邢金兰.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关系[J].发展·月刊,2011(1).

[2]孟令军.劳资文化与企业文化[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12).

[3]杨琳.我国劳资矛盾高发,有生产无生活成部分工人现状[J].瞭望,2010(25).

[4]夏小林.最大的社会不和谐:劳资关系[OL].来源:中信泰富政治及经济研究部中国税务杂志社综合研究组,2007-08-30.

[5]黄毅.去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63383起,同比下降4.4%[EB/OL].news.省略/gundong/detail_2011_02/25/4850769_0.shtml,2011-02-25.

篇7

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带来的是生存环境的异化,也导致人类体质的弱化。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突变,直接导致人类的体力不再是唯一的生产力衍生因素,这必将引发体育方式的彻底变革。体育人类学正是要将体质和文化结合,探讨人类学社会的异化导致的体育需求,揭示体育与人类其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确立体育在未来社会的行进方向。健康,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基本关怀;体育,是追寻健康的积极方式,是体现这种基本关怀的最佳执行者。体育人类学,为实施基本关怀提供理论依据。

2 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中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

2.1文化整体观

时至今日当代社会人类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仍然不断把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做为一个动态与变化的整体,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宏观角度来双重观察,做人类生物性与文化上的综合对比分析,从而循序渐进的认识田野工作中较小的区域范围与更大的人类社会的总体。

整体观论是一个辩证的理论,即整体是必不可缺的,同时又与文化是相对的。人类学的哲学理念与各种研究理论方法,是指在特定时间地点下,对特定的人群得出的认识;为了深入探索理解特殊现象,还要基于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才可实施。

由此可见,体育科学者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者也需要具备文化的整体观理论。

2.2文化适应观

通俗讲适应是指在地球上的生物种群在通过自身变化的同时与周围环境所达成协调,并且繁衍下去的发展过程。人类适应的原则既包括生物性适应还包括文化性适应。人类自身的生物性适应是指人体同周围环境相和谐并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自身体质协调。人类的文化适应能力是通过改变本质生活方式的策略所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和谐。

在人类的文化性适应能力中较为侧重群体层面,并通过参与群体活动来获得社会文化的力量。再以教育教学、创新思维、科技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得社会能够走可持续发展得路线,从而改变环境状态。

不同文化要素之间可以进行跨越式的交流、吸引、融合,旧有的秩序和规则被不断的打破,再重组后吸收了新的文化要素。任何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在不断地重新定位,以获得在新形式下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存空间,重新构造自身。

2.3文化普同观

所谓普通性或普同论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各个省际区域的人民,无论肤色与民族是否相同,大家都归属于同一物种的后代,因而每个人都是平等相同的。进一步去说,人类在心理的与生物的、社会的与文化的之间共同性特征就是我们民族,我们人类学要特别关注的普同性定义。

人类学的普同性从认识论原则上看,人类学一直在强调社会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在考察全人类所共同具有的某些共同的基本行为特征和一些普遍意义的生活方式。从人类学的一种理论想法出发,可以发现文化是被认为在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由于人类的需求很多是相似的,所以从另外一种人类学理论角度研究,不同民族成员之间有很多人类共同相似性。

2.4文化相对论

文化相对论是人类研究文化的一种态度,一切民族文化研究的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不能用高与低之间的等级来划分。衡量文化的方法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每一种文化的存在有具有珍贵的意义和价值。

平时人们经常习惯于把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价值和传统观念来对比、衡量、判断并且解释其他社会文化行为的存在,这正是所谓的“民族中心主义”。这种极端表现的状态是“文化沙文主义”,觉得自己所拥有的信仰和习俗永远高于别人的信仰和习俗,并以自己为中心的文化氛围来规范他人的民族文化行为。

民族中心主义的利端有助于强化自我认同、民族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弊端在于不可过分强调本民族的优越性,这样不仅容易引起对他民族的否定和排斥情绪,还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极端的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无法作价值的评判,但是历史轨迹在前行,社会环境在发展,科技创新在变革,民族文化在延续,我们都应对所有文化都抱有宽容的态度。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该理论所支持的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批评而去赞同或接受某一个人群的所思所为,我们可以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环境、历史和社会中来加以评估和对待。

3 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中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

3.1访谈法

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或提问的方式来获取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料。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武术派系有其辉煌的历史和贡献价值,但因为年代或历史原因没有专业的人员来记录相关武术使志,从而导致其武术技术失传,或成为没有文字记录的空壳武术。

3.2文物搜集法

历史文物的展现让我们一起重温历史,遐想与回顾的瞬间历史状态由心而生。对研究中国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历史,特别是对远古时期体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研究,作用最为显著。

3.3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俗称田野工作,是指在接受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走访进入某一社区或地域,通过参与观察、居住体验在当地居民家等方法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调查工作。此法可以运用到针对某个省际地域的武术发展变革研究中,走访调查,深入到这个地区的习武者中,跟踪记录当地习武状态。

3.4谱系调查法

谱系法就是收集相关家谱编辑成系谱表,从而确定亲属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谱系分析法是以主要人物为中心从家庭成员出发,搜集全面的整个世系群,业是田野工作中可以解开人群分类的第一件事和关键出发点。此法对于研究某一武术门派的历史传承和具有代表成员的发展经历研究有很大帮助。

3.5自传调查法

也称为个人生活史或生命史访谈法,是指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探访交谈,将研究的对象个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经历以口语或书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回顾式叙述。如对某一武术派系关键人物的自传调查研究,可以得知此流派某段时间内的大致发展情况。

3.6定点跟踪调查法

针对某一研究地点在时间上进行纵向跟踪调查研究,一次来了解某一地区各方面的发展与变迁。运用此法尤其是用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变迁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 结论

篇8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091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本质上并不是全新内容,它的内容是非常成熟的各个产业分支,比如广告、漫画、设计、演出、建筑设计等,其中广告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面貌,同时也对文化施加重要的影响,造成了国际文化秩序的变动和文化格局的重组。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的层面,所以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国家品牌的宣传,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中国GDP增长速度。据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符绍强的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我国仅仅在3%左右。文化产业的进出口比例,逆差幅度惊人。

1创新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技术

我国目前已经兴起了创意产业,其中就包含了创新设计等具体的内容,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涵,我们以创意经济为支点来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确切地说,是以设计创意经济为支点,以设计这个行业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改变传统产业和高风险投资行业的经济形式。在发达国家,创新设计带来的经济效益比例是很大的,如去年英国创意设计的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16亿欧元,约占13%,今年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工业设计生产价值将会超过1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创意设计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不久前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网络服务、电脑报刊、广播电视和电影的设计服务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方向,虽然在规模、资金、从业人员上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但就创意文化产业来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同的设计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有自己的设计,保证其在整个文化行业的前景。许多文化设计企业都想成为下一个三星企业,韩国三星公司在20年前才开始生产电子产品,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产品设计和文化创意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三星公司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跻身为最有价值的品牌行列。

我国创意产业的兴起是不容置疑的,在政府、媒体和社会推动下,创意产业的大船也开启了它的旅程,今后如何走还需要具体细化,这是现代文化产业为经济建设项目的重要作用,成功的创意设计将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

2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这个关系的研究是发展文化产业和经济的主要手段,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联系。

第一,文化产业与生产力理论。在这里所说的生产力理论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通过这个生产力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化生产力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这个概念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家的生产力也是国家进行经济发展与建设的主要动力,我们也是强调生产力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生产力并不意味着生产力的单一方面的生产资料,文化产业最终还是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过分地追求利润将无法实现艺术价值的超越,艺术设计方向的产品也是文化产业的内容之一,刻板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求使艺术品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因此曾经出现过反对经济文化产业化的呼声,事实上文化产业是可以形成工业生产力的。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基于文化创意和法兰克福学派进行整合,从微观政治制度和权力分析角度来倡议文化产业与生产消费文化的重要关系,并主张从辩证的观点保护文化产业,促进大众文化的兴起,文化产业就是工业生产力。文化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生产力具有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理论一直在探索中,对文化生产力的理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第二,文化资本促进人的发展。经济学教授大卫・罗斯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文化资本论坛中明确指出:在经济学中,文化资本是基于特定文化价值的积累形式展示财富,强调文化资本在经济生产和经济增长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文化资本理论主要阐述的是文化资本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教育和家庭背景对人的影响,同时在文化产品贸易方面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决定产品的价值。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在经济文化的基础上与地区企业关联,影响国家经济和文化投资以及资本积累等一系列的价值体系。

第三,文化产业促进经济体系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品质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增长点,脱离文化资本的经济制度结构可能更容易崩溃,相反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加快工业建设的步伐,更新的产业信息,促进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文化渗透将会提高工业产品附加价值,有些行业的经济与文化传统相关联,新形象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提高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中国的文化产业与工业产品还在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聚合也正在逐步完善,另外,产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还有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最大化地发挥文化的载体作用,提高社会经济价值,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第四,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体会到了经济增长对文化产业的依赖,这一观点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规范了,研究表明,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可以更新资源区并增加吸引力,提升城市的艺术水平和历史文化资源,我国的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将会更加紧密。

3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在结合国情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实践也会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注意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对于国家实现经济发展与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相关文化产业理论在国内外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已经得到验证,我们应该支持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32)

[4]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M].孙翻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Harry Hilman-Chartrand,Claire Mccaughey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 and the Ar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Past,Present and Future[Z].Whos to Pay for the Arts,2011

篇9

河北省是我国的沿海省份,其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是一种地域文化,它是生活在海洋环境中的河北省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可以说海洋环境是其“独特的文化摇篮”。

一、河北省海洋环境

1 海岸海洋地貌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海洋地貌类型主要有沿海陆上地貌、潮间带地貌、海岛地貌和海底地貌。

2 气候条件

河北海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疾风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与同纬度的内陆平原相比,具有夏季凉爽、湿度大,春季增温、秋季降温向后推迟等特点,有旅游避暑之利。

3 资源丰富

河北省海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丰富的港口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盐业盐化工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孕育了独特的海洋环境及文化。

二、河北省海洋环境中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里的“地”是指地理环境,它既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也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不断影响下形成的环境;这里的“人”则不是指单个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指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组织程度的集团或集体。海洋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其中的人地关系是提供沿海地区的居民生存的必要物质原料,它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和生活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1 生产活动中的人地关系表现

首先,海洋环境决定人们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它为沿海居民提供了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物质基础。河北海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港口、海洋生物、盐业、旅游、能源矿产等五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对振兴河北沿海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人们的生产活动对海洋环境也存在着明显的正负反馈作用。一方面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种工业污染,致使海洋环境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污染。

2 生活中的人地关系表现

首先,海鲜海产是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由此也形成了海鲜海产的饮食文化。其次,海洋影响着民间的交通工具与旅行,沿海居民日常的生产及生活都离不开船、港口码头,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为河北省三大商业港口。第三,海洋影响着民间风俗的仪式与内容。河北省的渔民习俗炮火把、祭海等,盐民习俗敬天地等风俗都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四,海洋还影响着民间的信仰,包括俗信和禁忌,如渔家生活禁忌中烙饼不能说翻个,要说“划一下”等。

三、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质文化亚类,精神文化亚类和人文活动亚类。其中物质文化亚类主要以海洋遗存及现代海洋文化景观为代表,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洋古遗迹、遗存文化旅游资源,如秦皇求仙入海处;现代海洋景观文化旅游资源,如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海洋产业文化旅游资源,如秦皇岛港。精神文化亚类主要体现在宗教和文化艺术领域,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洋文学艺术文化旅游资源,如海洋文学作品《浪淘沙 北戴河》。人文活动亚类,主要以人群活动为标志,表现形式为诸多文化现象,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海滨浴场文化旅游资源,如北戴河浴场;海洋民俗、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如跑火把、望海大会;海洋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如沙滩排球、帆船、冲浪等。

四、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 依托地方文化创出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河北省地方文化丰富,形成久远,流传广,且各具特色,如燕赵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可见,海洋文化作为河北省的主题文化之一,应当注重其与地方其他类型文化的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河北省的海洋旅游产品的异质性更为突出,特色更为鲜明,从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 利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多种产品

篇10

一、引言

国外对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产生了很多较为重要的理论,如沃尔夫假说和前苏联的语言国情学,这些对我国关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鉴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梳理我国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成果。

我国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从词语的涵义方面探讨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国内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的滥觞。继而兴起了多种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讨论,也产生了几个流派,如“双向交叉文化语言学派”,“全面认同文化语言学派”和“社会交际文化语言学流派”(束定芳,1996),以及多个学科分支,如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方言语言学等。这些研究证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错综复杂,对其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结论不仅不互相冲突,而且从不同的方面完善了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的定义

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明确何为语言,何为文化。“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关于语言的定义争议不大,但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国内外有两百多种定义。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二)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上文已提到,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颇丰,进入新世纪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理论。顾嘉祖(1998)曾说:“任何对语言三要素的研究与使用语言的人分离开来,脱离社会文化环境研究语言三要素,我们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包含关系

这是一种较被认同的观点,也是较为折中的观点。王魁京(1993)、束定芳(1996)和杜道明(2008)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如果说文化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语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杜道明,2008),“二者的概念有大小之分,有包容与被包容之分。”(杜道明,2008)“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它是人类文化总体的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媒介。”(王魁京,1993)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反映与工具关系

还有两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这是语言与文化的反映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束定芳,1996),这是语言与文化的工具关系。但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大家逐渐注意到这种表述并不准确。刘君涛(2000)指出:“我们不能把语言简单地看成是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可能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杜道明(2008)则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够全面,他主张“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这一说法。传统的反映和工具的关系倾向于认为文化重于语言,而刘君涛(2000)和杜道明(2008)则认识到语言也会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语言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决定关系

戴昭铭(1996)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值得采纳。他在《文化语言学导论》中指出:“语言和文化谁产生谁,谁决定谁和谁影响谁,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值得、不必要也不可能求得一言以蔽之的解答。”这就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还有学者是从具体的方面来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王魁京(1993)是从语言的各个平面研究了其与文化的关系,如语音、词汇和语法与文化的关系,这对对外汉语教学是有指导作用的。戴昭铭(1996)则从文化的各个层面和语言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从思维、哲学、政治、宗教和文学艺术等方面探讨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

有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注意到了要在外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学,认为“学习语言,一方面要学习规范的语言,另一方面要学习正确地运用语言”(王钟华,1991)。进入新世纪,研究者更是从国家的战略高度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指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是随着我国国力增强而带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及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深入拓展,在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张德鑫,2001)。由此可见,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

上文已经提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不同的文化观,换言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与我们文化本体研究中的文化是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更多地是从交际的角度、实用的角度来研究的。对此,周思源(1992)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观念》中较早地作了论述。他认为:“我们建立的文化观念归根结底要服务于教学,以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取舍标准。”如果我们把语言中包含的任何文化知识都毫无遗漏、不加取舍地传授给学生,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处处都是文化,语言教学受到冲击的困境”。对此,张占一(1990)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但是这种分类的问题是内涵不够清晰,其中的“不直接影响”、“直接影响”很多时候是因人而异的,会出现一种文化知识既属于“知识文化”,又属于“交际文化”。周思源(1992)提出学生的五种需求,也就是要从学生的需求来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知识进行取舍和分类,内容比较宽泛,没有提出具体的分类标准。但其后的葛中华(1994)进行了“语言文化”与“超语言文化”的划分,“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进行考察和研究”。此种分类完善了“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的分类,也就是说这样的划分更为细致,“避免了‘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在外延上前者包容后者、在内涵上也含混不清的情形”(葛中华,1994)。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据此来进行文化大纲、文化教材的编写。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要分阶段来研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不同的。

张占一(1990)、王钟华(1991)和王学松(1993)等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在语言教学中要分阶段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基本上认为在初级阶段要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同时文化教学内容为“知识文化”或称为“物质文化”,如“春节、贵姓”等当中包含的礼俗文化,“四合院、紫禁城”等当中包含的建筑文化,“菜系、旗袍”中包含的饮食服饰文化,以及“京剧、唐诗”中包含的文化艺术文化都可以在初级阶段介绍给留学生。在中高级阶段要加大文化的输入,而且输入的是“交际文化”或称为“精神文化”,如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可以在这个阶段介绍给学生,但要注意“适量”,在这个阶段也不能放松语言教学。吴仁甫和徐子亮(1996)从定量、定性的角度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包含基础汉语教学、交际文化教学和知识文化教学,这三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位置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的。基础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它是首要的。”“交际文化教学和知识文化教学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心应偏向于交际文化教学。”就三者的关系,作者给出了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宝塔,基础汉语是塔基和塔座,交际文化是塔内由下而上的楼梯,而知识文化则是塔尖。”并且进一步提出基础汉语教学是“无中生有”,指在初级阶段要把语言技能方面最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教授给学生;交际文化教学是“雪中送炭”,是指把交际中常用的文化内容讲解给学生。如汉语中有时不直接拒绝某人,而是采用较为含蓄的“拒绝”的代名词:“以后再说吧。”“我们再考虑考虑。”等等,留学生了解了这种交际文化既可以听懂别人“拒绝”的意思,又可以用这些词语委婉地拒绝别人。知识文化教学是“锦上添花”,指把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化介绍给留学生,使他们对中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本文认为,此项研究将语言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分析得很透彻,但这里沿用了“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分类,在概念的外延上还是有所不清。

这方面最新也是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是李枫(2010)的《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一文,文章中论述了文化因素分阶段处理的必要性、依据、原则和策略,比较完整。但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也发现,不管是以前的成果还是现在的成果,在论述方面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或者说是从大的方面提出一些原则,研究得还不够细致和深入,这可能也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驳杂有关。因此,我们应继续加大分阶段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力度,将研究引入更深、更细的方向,完善对外汉语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我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如包含关系、反映和工具的关系、决定关系,以及它们各自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应该从多角度来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应将两者的关系绝对化和单一化。进而梳理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以及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发现,这些研究都比较宏观,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要将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细化和量化,为教学提供有利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建民.关于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考[J].汉语学习,1992,(1).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杜道明.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冬之卷.

[4]葛中华.文化考察的新视角:语言文化与超语言文化[J].汉语学习,1994,(3).

[5]顾嘉祖.语言与文化――永恒的跨学科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1998,(4).

[6]季羡林.西方不亮,东方亮――季羡林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的演讲[J]. 中国文化研究,1995(冬之卷).

[7]李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8]刘君涛.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认识[J]. 外语研究,2000,(1).

[9]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0]束定芳.语言・文化・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1988,(2).

[11]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 外语界,1996,(1).

[12]王魁京.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与第二语言的教学[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13]王钟华.建立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问题的思考[J]. 世界汉语教学,1991,(1).

[14]王学松.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层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15]吴仁甫,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位”与“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