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好处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9 17:44: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文教育的好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文教育的好处

篇1

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

善意的谎言能让人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着,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

父母的一句谎言,让涉世不深的孩子脸若鲜花,灿烂生辉;老师的一句谎言,让彷徨学子不再困惑,更好生长;医生的一句谎言,让恐惧的病人由毁灭走向新生……善意的谎言不会玷污文明、更不会扭曲人性。

篇2

人文理念的塑造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的方式,将人文理念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知识来构架一个清晰明了的教学方案,向学生进行文化输出的时候以让学生全面了解人文精神的理念与内涵为目的,通过提问与趣味答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加强课堂学业的检查,确保学生的文化基础达到社会要求的程度,课堂之中加强宣传人文精神。进行教课时采用多媒体工具,使用语言文字与图片文字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向往,修正自身行为与思想,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教师实行良好教育的基础,在充满人文氛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具有人文气息,从而对语文课堂教育产生正面的影响,学校应该大力宣传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好处,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为学生塑造积极正面的个人人格提供良好的学习标杆,并建立相关的制度,教师应该合作起来在校园内全方位的建设文化,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并增加一些奖惩措施,通过班主任与教务主任来进行监督,有效的制度实施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及精神文明,语文课堂是学生塑造品格最为重要的课程,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输出者,其个人素养与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大影响,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才能有效地向学生传达人文素养的主旨,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筛选,建立定期考核机制来对保证教师的人文素养足够教育学生。

(三)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由于中职学生的普遍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下,年纪也比较小,缺乏自控力,辨别东西好坏的能力也比较低,因此,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十分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信息中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对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进行纠偏,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示范教学,并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约束自我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观念,采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将学生分为小组参与讨论,使得学生将人文观念融入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对策

目前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是语文教学与实际相脱离,对学生主体需求和特点重视程度不高;二是语文教学重应试教育,轻人文精神培养。过分注重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忽视了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养育;重视教师的理性分析,忽视了学生的感性领悟,特别是作文教学,脱离实际,纸上谈兵的现象更加突出。

因此,落实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对当前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现状和原因的分析可知,人文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的体悟与心灵觉解,因此,要使中学语文教学重归人文教育,既要务实,又须创新,通过探索与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形成学校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

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气息,某些方面的形式还是必要的,那就是以宣传栏为主要形式的人文宣传,这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和班级,必须精选学生喜闻乐见而有典型的人文内容来布置。同时教师课堂教学挖掘文本所蕴含着的人文要素,并在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展开教育。这样,天长日久,课前课后,学生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这我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康德曾经说过:“只有人能教育人。”换言之,即是自身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只有具备高人文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人文素质的学生。而一个自身都没教育好的人,是不可能教育好别人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自身独立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健全的个性,宽广的胸怀,深厚的爱心,得体的谈吐,潇洒的举止,优雅的风度,以及对待工作、名利、生活、挫折等的积极态度,展现良好的人格形象,散发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不爱学习,不负责任,不讲承诺,没有爱心,缺少民主,主观武断,狭隘片面,言语粗俗,思想消极,精神委靡,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等,那他教育出来的学生肯定大多素质不高,成才率也很低。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掌握相当的人文知识,不断促进自身人格完善,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以良好的人文精神面貌展示在学生面前,那么实施起人文素质教育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形成由本校特色人文教育的校本教材

针对人文教育的特殊性,人文校本教材应该呈现静态和动态的内容。静态的内容就是收集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阅读经典,就是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就是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承文化、感悟人生、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尤其是提高人文素养。经典的阅读需要经典内容的甄选。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要引导学生远离粗俗,亲近经典,以好书为师友。而经典的标准就是有利,就是经得起历史和时代的考验,被广大人民所认可的文质兼美的读物。校本教材的动态内容就是活动课的设置。人文教育活动课的设置,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为宣传是在说教,阅读经典是潜移默化,只有活动才隔间人文教育的效果。这些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平时接人待物的一种礼仪规范,一种代表主流文化思想的活现,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气息的碰撞。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愿意、乐意接受多元的优秀的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这对于净化中学生的“听”“读”信息源,丰富中学生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_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中学生的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篇4

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表达唯美思想,彰显人生哲理,给人以人文精神的启迪与涵养,这是美术的魅力所在。也正因为如此,通过美术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才应该成为美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渗透呢?

一、通过美术课程的人文背景渗透人文教育

艺术是在生产劳动中萌芽并逐步独立起来的,远古时代,人们在为衣食劳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改造、加工,创造了原始的美,随着工具的改进、富裕劳动力的出现,美术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领域,千百年来,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当我们用社会人的眼光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就会透过美的表面审视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而这,正是美术作品的人文精神所在。但是,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时,却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很少会引导学生触及作品的“灵魂”。教师的引导常常停留在让学生对画面构成的简单了解,评价也是粗浅的。甚至有些教师往往用“画得像不像”这样的标准引导学生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注重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为此,必须利用美术作品的人文背景。例如,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环境艺术有深刻的理解,可以从这个定义的原始来源去理解,例如,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给出的定义。在此基础上,领悟其新的时代意义:即人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周边人居环境的改造与设计,其反应的是特定时代民众的心理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具,可以选择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法国凯旋门与美国华盛顿越南阵亡者纪念碑。这几幅作品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反映了特定的时代情感。可以把美国华盛顿越南阵亡者纪念碑作为重点进行剖析。因为这幅作品相对年代较近,其创作理念与现代较为接近,容易为学生理解。在这幅作品中,主体建筑鲜明,细节方面诸如姓名墙等便于理解,空间结构独特的,所有这些,都会有利于学生理解这幅作品的人文背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人文精神的濡染与熏陶。

二、通过情境设置渗透人文教育

通过美术课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要从挖掘作品的人文背景入手,更要注意营造人文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人文情境中,达到油然而化的理想效果。营造适宜的人文情境不仅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更要教师发挥语言艺术、巧妙利用教具与多媒体,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加顺畅、审美传达更加到位,达到通过情境在学生内心世界激起人文精神的涟漪、通过师生互动通过表象直达作品人文内涵的理想境界。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诸如现实生活情境、随机游戏情境、现场实物情境、动感音乐情境以及视频情境,等等。还是以“环境艺术设计”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要点这个环节的教学时,处理实用性便利性与美观相结合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先发动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雕塑、公共设施介绍给同学们,在课前要求学生要准备好图片或照片,并做好语言描述的准备。在课堂上,由于有了准备,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辅之以图片、照片或者实物,甚至同学间互不服气,还互相比较辩论起来。这实际上是一种来自学生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情境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进行实例分析这个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动感音乐情境:用“英雄赞歌”“我的祖国”与“马赛曲”等作为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法国凯旋门以及美国华盛顿越南阵亡者纪念碑等作品,无需过多的语言,这种情境本身即有强大的感染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内涵,这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美国华盛顿越南阵亡者纪念碑,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播放课前在网络上下载的《全金属外壳》的视频资料,由于这个视频里面有血腥的镜头,因此做了必要的删减,主要从展示美军训练的残酷与在作战中表现出来的残忍以及英雄的越南人民的英勇反抗、美国国内正义人士的反战声讨等角度组织视频资料。这种有声有画面的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使学生对战争的残酷、美军的野蛮、对和平的可贵有了深刻的认识。运用恰到好处的情境,使看似平静的画面有了活力,蕴藏在画面背后的人文精神鲜活起来。

三、通过教师人文修养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高级的智力与思想情感的交流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引导、感染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美术课堂渗透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往往起决定作用。只有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会有渗透人文教育的理念、有发现人文教育契机的眼光、有灵活进行人文教育渗透的能力。因此,要做好美术课堂的人文教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人文修养。首先,美术教师要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要做一名品德高尚的教师,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从,一名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其本身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其次,不局限于美术学科,文史哲都要涉猎,夯实知识基础;最后,研究好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四两拨千斤,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渗透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总之,片面的就本讲本的美术教育不仅达不到教书育人的教育本真要求,就美术学科而言,也是低层次的教学。只有把美术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把美术教学带入优质高效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古聿浚,李宗儒,中学美术教师人文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53-75.

篇5

随着社会进步和护理教学理念发展,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病患对医护工作的人文要求也越来越提高。在这个条件下,内科护理教学也需要提高对人文教学的认识,让护理专业学生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让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较宽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以使得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优化护理质量,改善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将人文品质内化到学生的心中。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培养内科护理学生的几项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课前准备活动创设人文情景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中,将人文情景渗透到全课程的教学中去,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将关爱、同情等理念渗透到护理的细微措施中去,通过细节向学生展示如何在护理活动中注重患者的感受和家属的心理,使得他们经历学习到感悟、最终内化人文素养的全过程,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学生人文关怀缺乏的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来说,经过课前准备的人文素养是潜移默化、不刻意的,显得不做作、不矫情,随意为之、合情合理,因此能够起到以情意促认知的良好效果。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把握他们的认知特点,既不可以拔高人文素养的难度,也不降低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努力通过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内化人文素养的平台。

二、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人文情景

通过角色扮演等新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医患、家属等角色,让他们临床揣度各方的行为和态度,体会到各方尤其是患者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和对病患者心理反应的敏感度。比如,可以在情景模拟临床教学法中,创设病人遭受重病折磨的情景,让他们体会到病患害怕无助、渴望救助的负面情绪,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产生移情,自发地对病患和家属表现出人文关怀,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态度柔和、动作麻利。

三、成立关怀小组打造人文教育常设机构

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可以考虑成立关怀小组,以建立常设性的人文教育机构。这个小组是一种非正式的团体组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长期受到小组活动的熏陶,进行实验室合作练习等活动,采取书面交流、现场交流等形式,感悟病患心理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可以说,关怀小组是实践和反思人文教育的平台,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多形式、多内容地表达关怀。

四、通过记关怀日记进行个性化培养

关怀日记是护理专业学生反思、见证自己人文素养培养过程的载体和平台,通过记关怀日记,可以发展出学生具有个性化的个体性人文关怀模式、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笔者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全程、不落细节地记录自己对病患情感的认知、感觉、反思和情感变化过程,以及时记录自己的情感体会和变化过程。通过实验,笔者发现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通过落到书面,学生能够发展出不同于关怀小组、角色扮演等大众、公开的人文素养,而是培养出更为细腻、适合学生本体情感基础的人文素养,并且真实性大为提高、效果也就更为突出,是一个实现情感共鸣、行为趋同的隐蔽课堂。

五、临床实习实践加深人文素养

临床实习实践是检验学生所学所知的最根本手段,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如此,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教师教授得到底如何、学生内化到什么程度,而且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文素养的专业性、重要性和细节缺失,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是以关怀小组为依托,通过课程老师的带领,到医院病房实习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感受患者的感情需求并通过多种措施满足他们的需要,以形成良好的医患互动关系。通过这种实践,笔者感到,学生确实能够感受到在课堂上难以达到的真实关怀感知、体验,并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素养的专业护理工作人员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因此,实践临床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萍萍.提高护生对人文素质培养认知度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1(03).

[2]周菊琼.中专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分析及对策[J].家庭护士,2008(24).

篇6

初中生物教育和文科学科教育一样,也重视人文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注重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初中生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初中生正处身体发育的阶段,如果人文教育把握不当,就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生的遗憾。笔者就这几年的生物教学经历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即人性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怎么做人,怎么和其他人、和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总的来说,就是人要与其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此可见生物学科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以德育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生物教学内容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不断地为人们创造着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此门学科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这种特点也使生物教师的任务更加重要了,更加艰难了。所以,我们要以德育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在理解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在享受现代生物技术给学生带来巨大好处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来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例如,在地球资源日益缺乏的形势下,要在社会中、在家庭中广泛宣传,尽可能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片清洁的天空,不要超前消费我们后代所需的物质资源。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1. 利用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初中生物在新教材的编排上充分考虑到了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丰富的人文素材。教师通过把人文教育贯穿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小节《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教学中,我在课前和家长进行沟通后,把家长为学生设计的一份食谱在课堂上公布。此种教学模式既使学生明确了合理膳食安排的重要性,巩固了文化基础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家长是如何关爱他们的。学生在学习本课后,也深深懂得父母的爱,加强了与父母的亲情沟通,也懂得了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要尊重父母的劳动,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等。

2. 联系社会重大话题,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由于深受现代化信息的影响,学生们思想观念也受到了一定冲击。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扮演父母的角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例如,在艾滋病日,我们既是教师,也是父母,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使学生明白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灾难,告诉学生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但是对它也不要产生惧怕的心理,只要我们洁身自好,艾滋病就会远离我们。同时,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预防艾滋病”“面对艾滋病人我们该如何做?”等。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带领学生参观艾滋病医院,在参观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深思,引发他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心,从而起着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在对学生评价中渗透人文教育

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仅关注教学过程,也应该关注教学所取得的成效。所以,我们在教学后要进行教学评价,本点主要谈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学效果的评价时,主要是从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评价。但在评价时,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念对学生评价,而应从多方位,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只有这样的评价,才使评价更具客观性,更公平、公正。例如:可以由学生本人、家长、教师等共同组成,这样便于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多元地进行。最后,在对学生评价之后,教师一定要给评价结果有个结论,不管是对于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还是成效不大的学生,教师都应通过赏识的激励机制,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采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们可以互为渗透、相互促进,以避免生物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培养人文精神,才能实现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真正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篇7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分析

1.学生个性的缺失

学生个性的缺失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的学生都比较擅长于考试,无论在什么地方,其考试的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学生。同时,许多学校的教师为了迎合以分数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往往会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只

是一味地追求高分。这种环境下,学生从出生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为的只是在学校的各种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从而严重淹没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为考试的“机械人”。

2.价值观念的迷失

价值观念的迷失主要体现在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放在了培养学生语言和文字的认知上,通过反反复复的阅读、朗诵,得到预定的语文学习目标。学校往往会忽视如何教导学生去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迷失。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片面化、教条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缺乏对真实人性的分析,以标准答案为唯一的评分标准,从而让学生产生了价值观的部分扭曲,根本无法学会去处理真实社会中的人性复杂的问题。

3.辨别是非能力的丧失

辨别是非能力的丧失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无限膨胀的社会中,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传播内容的复杂,使学生无法进行思考就获取了所需的信息。这虽然可以节省查阅资料的时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往往会让垃圾信息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尤其是一些黄、赌、毒的负面信息。这对于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不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会通过行为将这种负面的问题表现出来。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

1.教学目标的人文化

教学目标的人文化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偏重于关注真实的世界,改变传统的考试分数一统天下的格局,确立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准确地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对生活、生命真谛的领会,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促进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树立,健全学生的人格,增加生命的厚度。另外,教师还需适度地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促进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与热情度,努力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观察力。

2.教学环境的人文化

教学环境的人文化需要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提倡民主的人文氛围,争取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融入集体中去。另外,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爱书、敬书的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强化文化视野。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学生接受一些有害于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未来之路、人文之路。最后,还可以适当地将学习地点从课堂、校园搬到校外以及学生家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帮助学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方面的情况,还可以提升学生面对陌生环境时的适应能力,促进人文教育中集体化以及社会化目标的实现。

3.教学方式的人文化

教学方式的人文化需要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讨论、访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等一系列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地设定一些发散性问题,消除答案的唯一性标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需要尊重个性的发展。这样才可以保障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育不仅是针对教导课本上有限的语文知识,更需要注重传播一种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本文从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出发,就如何加强中学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虽然不能够全面覆盖到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实现语文教学质量更加平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对谈[J].书屋,2005,12(09):57-61.

篇8

[关键词]

新时期;大学英语;人文教育;教育优化

大学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场所,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英语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任务,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文教育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如何优化大学英语人文教育是值得探析的课题。

一、大学英语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意志和情感等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大学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文教育则是将学生培养为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作为个人综合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综合。其中,人文知识教育是指向学生讲授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人文精神教育则是指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人格境界等方面的教育。

(二)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的联系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国际通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技能和素养,使其能够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1]。大学英语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与人文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英语教育通过语言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传播知识、培养技能、创新思想,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英语在人文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人文教育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二、现阶段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情况

(一)着重培养技能,轻视人文教育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多从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和就业率的角度选择学习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专业倾向越来越偏重理工方向,大部分学校的教育重点在理工方向。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发展,技术操作水平得到提高,操作和实践能力得到完善。在重视理工和技能而轻视人文和精神的教育环境中,多数学生空有优秀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而缺乏基础的人文知识,对各种文化的了解太过肤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轻视人文教育而重视操作技能会使学生的思想越来越苍白,使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降低,不利于其正常发展[2]。

(二)社会文化繁杂,人文思想处于不利地位

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背景下,大多数人会因选择类型多样而眼花缭乱,并不会太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各种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等思想观念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使得人文思想更加难以立足。大学中的言论和思想更加自由和开放,既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社会知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要想使大学生在纷杂的文化环境中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就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丰富其文化知识,提高其文化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素质教育薄弱,人文教育欠缺

尽管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推进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是现阶段教育的主流[3]。素质教育的薄弱会造教育的欠缺。在重视成才而轻视成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合作精神和竞争能力。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并不是因人而异,造成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创造性得不到提高。

三、大学英语中人文教育的优化

(一)教师正确引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在大学教育中,学生所学知识和技术日益增多,知识内容的深度逐渐加深,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语言是与民族文化和历史知识相关联的,学生通过大学英语教育可以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对话,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英语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载体[4]。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是向学生展现英语世界与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材料。首先,教师要理解消化教材中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性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大学英语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学学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其次,教师在讲解大学英语课文内容时,要深入讲解课文中的人文知识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最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优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原本较为枯燥无聊的大学英语课程有更多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大学英语的授课中讲到“GreenFatigue”这篇文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全球变暖以及环境恶化的资料,使学生提前了解课文中将要讲述的内容,并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了解全球变暖以及CCAM、CMS、PIC、CBD等组织。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又能加深其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另外,教师在课前梳理、归纳知识,可以将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文化历史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并通过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全球变暖有整体而全面的认识。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教学

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优化不能够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为使学生更好地学学英语课程、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做好中西文化的对比,使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思想文化有所了解、接受。教师在大学英语中讲述有关食品的内容时,为使学生既能够了解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又对中西方的餐饮有所了解,要在讲授英语课文的过程中应用好对比教学。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差异导致的饮食文化差异。

(三)重视人文教育,倡导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是进行人文教学的最佳渠道之一。在大学英语人文教育优化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人文性:一方面,在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讲授的过程中关注英语语法及知识点,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发展以及其文化思维,使大学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在英语教学时给学生一定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体会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其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并丰富人文素养。在讲授“Retailtherapyorshopaholism”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购物理念和方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可以在训练学生英语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选择权、发言权得到充分尊重,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尊重。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和人文教学颇受关注的背景下,大学英语人文教育优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良好途径。要做好新时期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优化,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恰到好处的融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提高英语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作者:章文英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海燕.人文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3):99-100.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人文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通过语文教材和课程实施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借助人文性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获得热爱家乡、关爱他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成学生人文情感和个人道德情操和品位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情感和价值理念呢?

一、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让平等产生人文因子

新时期的教育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更是为了他们人格人品塑造的教育。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平台上要教会学生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正确看待自我,形成人生价值的追寻,并有崇高的理想甚至对人类命运具有忧患意识。这里不能靠说教,而是要靠言传身教。如教学《升国旗》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升国旗时候的所见、所思和所想,如果学生看到老师在升国旗的时候没有肃立,没有庄重和专注;他们就不能感受到升国旗的意义,体会不到这项活动中传递的爱国情感。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关爱别人,老师就要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不能微笑着上课,不能对学生和蔼友善,不能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那么,他们就难以亲近我们,我们想通过课堂和教材的学习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试图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养,努力促进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显然会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主人,老师是引导他们发挥主体性的助推者。因此,要让学生有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期待,让爱的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人文,在环境的营造和情感的熏陶中有人文的底色。

二、联系生活开展教学,让教材人文性感染

学生社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教育教学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人文。如刘绍棠的《师恩难忘》是作者对上一年级老师的回忆,在朴实的叙事中抒发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那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老师哪个最难忘,对自己影响巨大?当然,有学生可能说自己难忘的不是恩师,而是自认为对自己伤害巨大的老师。这里,我们就要辩证地带着学生看老师,可以跟他们讲讲林语堂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的带着浓厚文人气息的老师,告诉学生有些老师严格,不是为了伤害我们,而是为了我们学习成绩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规范,就像我们父母一样,我们都被父母打骂责备过,那么,是不是父母不爱我们呢?这样,在对自己难忘的老师的回忆和表述中,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敬业、关爱和呵护。这样让他们阅读课文,找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想想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就能体悟到田老师的从学生视角思考,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人生道理的启蒙教育,其实这就是田老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生们都能感悟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从不同角度看到老师与老师的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多是联系生活、情感和成长地选择文章,在许多篇章中传递对学生人文滋养地不同人文点。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课文中传递的人文情感,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与体验的深化人文思想。

三、创新人文渗透作业,不断提升学生人文情操

在联系生活的人文教育中会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人文的正能量,但是对学生人文滋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断地重视与强调。我们要布置一些与人文价值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积累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成为思想健康、行为正确、品质优良的人。这暗合新课标指出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宗旨。如在单元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对专题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让他们对几篇同类文章的人文蕴含进行回顾,写写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如在第九册第二单元“自然之歌”主题学习之后,我们让学生回想,《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绿色的课本”比喻什么?这一现代诗要求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这四篇课文学习之后,我们有什么认识和启迪?布置作业,让学生亲手种下一粒种子,精心呵护并观察它出土、发芽、长苗的情况,获得一棵绿色生命中茁壮成长的奇妙。如此,学生对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植被和生态会有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的提升,就能获得和谐自然、关爱生命的人文素养的滋养和提升。当然,除人文性的学习和掌握外,还要训练,让学生主动地反思,结合自己的成长进行剖析,从而陶冶人文情操;可用通过弹性作业和硬性作业让他们完成。如写一写身边的好人好事,想想生活中见到的哪些人是缺少人文修养的,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人等。总之,小学生思想比较单纯,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并在教学和训练不断突出与强化,在“渗透”“滋润”上下工夫。如此,孩子们就能思想健康、行为规范,品质优良。

参考文献:

[1]万利利.在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浅谈[J].好家长,2015(05).

篇10

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尤其是在理工科大学教育中陷入困境,这是不争的事实。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中心地位,主修人文学科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大学毕业生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茫然无知。这一教育文化现象是世界性的,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中国家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忽视,比之发达国家还要严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文教育在理工类院校学生教育中的失落呢?

1.科技实用主义盛行,是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失落的直接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科技进步在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好处与实惠的同时,也确立了其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其无所不能的威信。与科技教育对人的文化世界所产生的直接而巨大的作用相比,人文教育对人的文化世界所产生的作用则不可能这样直接、这样巨大、这样明显,人们常常认为科技教育是“务实”的,“有用”的,是“硬”的,人文教育是“务虚”的,“无用”的,是“软”的。这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迅速提高,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中最主要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2.市场经济初期对人文教育的排斥,是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失落的重要原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市场经济在其不成熟阶段也有其负面效应,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面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片面的“经济人”而忽视全面发展的“文化人”。因此,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大学教育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它给现代大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大学中那些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大学教育单纯地服务于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决定大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这就导致一些与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学科,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人文学科首当其冲。人文教育因与市场经济初期的矛盾,往往受到市场的排挤。这一现象在受着市场经济积极影响的科学教育的强烈而明显的反差下表现得尤为突出。

3.人文教育的知识化倾向,是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失落的客观原因

近年来,许多理工科大学加大了人文教育的力度,增设了人文学科的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受到科技教育的强烈影响,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也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完善。人文教育不仅在于不停地进行理论教育,更在于不停地进行经验解释,使受教育者能够切身体会和认同,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习者的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没有深刻的人文体会和认同,只接受了教条式的理论教育,势必使受教育者难以领会人文精神的内涵,失去对人文教育的兴趣,使人文教育难以开展。

4.人文教育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失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人文教育本质上是“普及教育”。在科学技术领域,少数精英可以替代我们发明创造,他们完全可以替代我们去想、去做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只要会享受其结果,就可以体会高科技的无穷魅力。而人文精神是每代人、每个人所具备并外在体现的,不可能靠少数几位人文精英的辉煌成就而替代普通大众的人文精神,思想家可以引导我们思想,但代替不了我们每个人思想。因此,人文教育的开展首先要使人文教育成为“普及教育”,才有人文教育的发展进步。但人文知识的自身特点又为人文教育的普及增加了难度,人文教育不是一旦“完成”就可以自动处于完成状态而不改变的静态事物,人文教育也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显示不同的内涵,这为人文教育的及时普及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二、理工类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理工类大学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其产生的积极因素与传统认识上重要的科学教育是不一样的。一位仅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人,虽然它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应用可能对他个人和社会发展有所推动,但无法保证它的每一项成功都对社会真实有益;而一位同时拥有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自觉意识的人,所作出的一切才是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贡献。

1.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础

所谓人文,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学问,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的教育。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比,科技教育是求真,解决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告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是“是”或“非”的事实判断;人文教育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更多的是“对”或“错”的价值判断。人文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基础。早年,哈佛大学提出要“回到基础”,加强五大领域,基本上都是人文教育领域内容,其中第一领域是文学艺术,第二领域是历史,第三领域是社会分析与道德判断,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将其所学应用于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面。

2.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教人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质世界,一是精神世界,使人的真正得到安顿在于精神世界。现实社会上存在的三大学科体系,即科学、人文学和宗教,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的精神世界发挥着作用,但在精神世界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则是科学体系所无力建立的,而只能由人文学科或宗教来建立,但后二者的发展和归宿完全不同,人文学科塑造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世界;而宗教所塑造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世界,这两种精神世界都能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但极端的宗教会引起反人类、的行为,从而导致人的生存危机。因此,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方面,人文教育比宗教具有更积极、更重要的作用。

3.知识经济对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知识经济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经济,是决策知识化的经济,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新技术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和对信息的有效处理。由于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使得每个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本专业以及其他方面的最新的信息,人们掌握信息量的机会越来越趋向均等。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你所拥有的资料信息的多少,更重要的在于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分享信息的综合能力。如对各类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判断的能力,运用信息从事创新工作的能力等,而要形成这种能力,则必然要求科学工作者要具备很强的人文素质。

4.人文教育的成败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从现实来看,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我们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科学文化价值中立,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但人文文化却不能照搬西方,全盘西化,尽管我们要学习西方人文文化中积极的东西,但中华民族必须靠自己的人文文化来维系和支撑,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运动对我国人文教育传统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冲击,如果我们的人文教育和文化也全盘西化,那么中国人将只是一个种族、生理、生物的概念,而不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

三、理工类院校大力开展人文教育的思考和探究

1.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

就理工科大学而言,开展大学人文教育,首先要改变办学观念,这就要求改变那种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观念,改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大学教育的理念,明确地把大学教育目标规定为人格的培养和自身的完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改变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状况,使受教育者不因“精于科学”而“荒于人学”,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使学生接受充分而全面的培养,提高他的技术才能,更提高他人性的品质,把学生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2.营造人文环境,形传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保证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建立和传承有赖于人文环境建立和人文传统的形成,其原因就在于“泡菜理论”,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泡菜水中浸泡,味道是不一样的。理工科大学要加强人文教育,就要营造较完善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文传统,除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外,还需大力加强人文“软件”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人文教育的氛围,完善的人文环境和良好的人文传统对人文教育的导向和陶冶总是通过涓涓细流式的潜移默化去实现的,通过一代代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文传统,这种人文传统的特点,即“润物细无声”,即“薪尽而火传”。

3.完善教学体系,调整课程结构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条件

在理工科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落实,首先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现在,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在呼吁理工科大学应当要求学生选修一定的人文学科课程,如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就针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建议重新修订大学课程,无论主修什么专业,都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语言文学专业素养,这就要求理工科大学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大力调整课程结构,加大人文课程的开设门类,尤其在理工科院校,应广泛开展有关人文学科内容的选修课,在较宽松的氛围中,使习惯理工科思维的学生接受人文学科的教育。

4.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是人文教育开展的关键

人文教育实质上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在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人文教育成败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人文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的体认,使学生感受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乐趣,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良好人文传统的形成也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它是通过一代代作为大学教师的人文学者的言传身教,使一代代学生于其间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5.课内课外互动,结合常识分析是人文教育开展的具体措施

人文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的开展,首先要使人文教育内容进入主课堂,列入课程体系,使所有理工科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想选择的课程学习;其次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人文教育的讲座,进行经典艺术作品赏析,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逐步建立完整的第二课堂体系;再有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常识体验和分析,宜于揭示日常生活的本来面目,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对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促进学校人文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