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0 16:31: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呼吸系统疾病笔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高。由于其进展缓慢,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2]。雾化吸入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较口服药物治疗相比具有药剂量小、见效快、副作用少和使用方便的特点。但雾化吸入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危重患者表现尤甚。为探讨超声式和氧气驱动式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笔者对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本院住院治疗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年龄58~76岁,中位数年龄65岁。其中男76例,女44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并排除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止咳、化痰、氧疗等常规治疗,两组所用雾化液配置相同,雾化吸入液为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2.5ml+氨溴索注射液15mg。超声雾化选用超声波雾化器,氧气雾化选用氧气雾化器,用氧气做气源,氧气流量一般在6-8L/分,吸入时间约10-20分钟。2组雾化吸入疗程为5~7d,2次/d。
1.3观察指标:两组雾化吸入后30min后行血气分析,比较PaO2、PaCO2变化。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PaO2与PaCO2无显著差别,治疗后观察组PaO2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60例对照组患者8例出现胸闷不适、呼吸困难症状。60例观察组患者有2例出现轻微头晕,其余患者无明显不适反应。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较高,我国近期的调查显示其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病残率及病死率高,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气道受炎症刺激而致痉挛,同时由于患者长期呼吸肌疲劳,合并肺感染后,炎性渗出增多,导致潮气量减少,缺氧和CO2潴留症状严重,合理氧疗及雾化吸入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3、4]。
本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aO2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组采用的是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是胆碱能M受体阻断剂,M受体主要分布于大中呼吸道,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主要为大中呼吸道痉挛,因此临床上异丙托溴铵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氨溴索是一种动力型祛痰药,能有效地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形成表面活性物质,调节交流和黏液的分泌,增加抗菌治疗效果[8]。
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中,我们的体会是:①雾化前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雾化吸入可以带来的临床获益,对于心情焦虑、烦躁的患者给予心理疏导,缓解负性情绪。耐心地解释用药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②氧流量调节:超声雾化接鼻导管3L/min,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时为5~6L/min。氧流量过小,药物吸入少,氧流量过大会导致雾化器与流量表连接处脱管。③正确:雾化前协助患者采取正确,可采取高枕位、端坐位,将头抬高30度,这样更有利于雾化液到达肺深部。④雾化指导:在患者雾化吸入前后均应漱口、刷牙,雾化药液应现配现用,药量准确,治疗前后30min避免进食及喝水,以免影响药物治疗效果。⑤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应避免药液或气雾接触患者眼睛,同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心率及SPO2等,发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利用氧气驱动式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及氨溴索溶液可改善呼吸道局部痉挛,有效缓解呼吸困难,不良反应好,患者依从性好。与超声式雾化吸入相比,氧气驱动式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黄勇,崔社怀,李昆霖,等.两种不同雾化吸入剂联合应用孟鲁司特改善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的作用.重庆医学,2009,38(15):1908-1912.
[2]祝安华.雾化吸入时氧疗途径对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临床护理杂志,2006,5(1):7-9.
[3]林梅.两种吸人方法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效果观察与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3):1651-1652.
[4]潘春燕,廖飞雪,章燕华,等.不同雾化吸入方法对COPD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15-16.
[5]杨春梅,王镇山,臧育霞,.2种雾化吸入方法对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气末C02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影响的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70-71.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iPAP Ventilation in Treatment of COPD with Type 2 Respiratory Failure
WANG Ling
(General Hospital of Fushun Coal Mine Bureau, Fushun, Liaoning 113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BiPAP ventilation in treatment of COPD with Type 2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Fifteen COPD patients with Type 2 respiratory failure were treated by BiPAP ventil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regular therapy.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changes of arterial blood gas in pre/posttherapy. Results After the therapy of BiPAP ,Twelve patients (80%) got benefit from the treatment.Conclusion BiPAP ventilation has good effect on COPD cases with Type 2 respiratory failure.
Key words: BiPAP ventil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tary disease; Respiratory failure.Z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为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常因呼吸道感染、气流阻塞、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呼吸肌疲劳而导致Ⅱ型呼吸衰竭。临床上常规以吸氧、抗感染、通畅气道、改善通气等治疗,难以达到满意疗效,重症患者需机械通气治疗。近年来,无创机械通气在COPD的广泛应用,使部分患者避免了气管插管或切开才能上机,减少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2003年1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治疗的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BiPAP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正压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5例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诊治指南》[1]。临床上发现嗜睡或意识模糊,动脉血pH<7.30,PCO2≥70 mmHg。经氧疗、抗感染、祛痰、解痉、呼吸兴奋剂等常规治疗,病情无改善。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58岁~81岁,平均年龄(67±6)岁;病程8 a~34 a,平均(14.5±6.5)a。
1.2 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通气治疗;通气模式为S/T模式;通气参数:备用呼吸机频率14次/min~20次/min;IPAP(吸气相气道内正压)为12 cm H2O~24 cm H2O,EPAP(呼气相气道内正压)为3 cm H2O~5 cm H2O,氧流量为2 L/min~5 L/min;接湿化装置;据患者病情变化、血气分析指标调整通气时间;第1天累计时间不短于20 h,以后据病情及血气指标逐渐减少通气时间,至少连用3 d~6 d;观察神志、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外周血氧饱和度,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转归 以BiPAP通气治疗后,12例患者于2 h内呼吸困难减轻,心率降至100次/min以下,外周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0%以上。其中9例患者于4 h内神智转清,3例于8 h内神智转清;3例治疗6 h后家属要求放弃治疗;其余患者全部治疗成功;无创通气有效率80%。BiPAP治疗有效12例,于辅助通气停止后继续常规治疗3 d~5 d,病情稳定出院。
2.2 血气变化 经BiPAP治疗的12例动脉血气均有显著改善,见表1。
表1 BiPAP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比较(略)
2.3 不良反应 面部压迫感8例,上腹饱胀3例,口咽干燥6例。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肺气压-容积伤发生。
3 讨论
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随病情发展时PaO2进一步下降,PaCO2进一步升高,并出现意识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则危及生命。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气道阻力增高,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形成,使呼吸功耗增加,产生呼吸肌疲劳[2]。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吸气时有一个较高的吸气压,可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气量,同时改善气体在肺内分布不均的状况,促使肺泡中氧向血液弥散,减少无效死腔气量[3]。呼气时PEEP可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防止肺泡萎陷,改善弥散功能,使肺泡内CO2有效排出,从而达到提高PaO2、降低PaCO2目的,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15例COPD并发2型呼吸衰竭患者经BiPAP无创通气治疗,12例迅速纠正了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改善了临床症状,避免了气管插管或切开及有创机械通气。传统机械通气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患者痛苦,易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且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程序繁琐,费用高,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鼻)面罩CPAP已成为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最有效治疗措施之一,能降低PaCO2,减轻呼吸困难,从而降低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缩短住院天数,降低病死率[4]。对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适当放宽无创通气适应证,选择自主呼吸能与呼吸机配合,具有排痰能力,且无机械通气禁忌证者。同时尽早上机,及时帮助患者纠正呼吸肌疲劳,改善通气泵功能并促进咳痰,可有效地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在使用前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使用(鼻)面罩的必要性、正确的配戴方法等,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不断鼓励和安慰患者坚持使用呼吸机,提高依从性。(鼻)面罩大小及松紧舒适度,以增加舒适感,利于患者耐受。注意观察病情,注意湿化,指导患者间断咳痰以保证气道通畅,尽量用鼻呼吸,防止咽干、腹胀及痰栓形成,必要时置胃管排气,加强护理,均能更好提高疗效。在应用过程中若出现呕吐、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低血压、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停用。对极度危重的呼吸衰竭或无自主呼吸者,无创通气尚不能替代有创通气。对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且引流不畅者宜尽早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有创通气。总之,早期合理使用(鼻)面罩CPAP临床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且使用方便,操作灵活,患者痛苦小,更容易为患者、家属所接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1460.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肺炎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了解闽东地区儿童与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差异及耐药特点,适时有针对性的制定经验性抗感染方案,笔者对2011~2012年儿科与成儿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研究的医院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儿科和成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分离病原菌。患者用药前由专科护士采集痰标本后立即送微生物室,并于1 h内接种。送检标本经肉眼筛查和痰涂片检查,每低倍镜视野见白细胞超过25个、鳞状上皮细胞少于10个的行细菌培养。
12 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操作,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I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复合板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 2008年版的标准判断药敏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菌株及药敏试验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及比例 儿科2776例痰培养检出病原菌933株,阳性率为33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64%,主要是流感嗜血菌408%、肠杆菌科细菌179%;革兰阳性球菌221%;真菌15%。成人呼吸内科3230例痰培养检出病原菌880株,阳性率27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69%,主要是非发酵菌19%、肠杆菌科细菌186%;革兰阳性球菌35%;真菌396%。见表1。
22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 儿科检出流感嗜血菌耐药率低,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占137%,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占350%。呼吸内科检出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占120%,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占304%。见表2、3。
23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 儿童和成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革兰阳性球菌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中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64%,革兰阳性球菌217%,真菌仅占15%。与有关文献报道相似[12],病原菌排前4位依次为流感嗜血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与张海琼等[3]报道排序有明显差异,提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和构成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存在很大差异。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69%,革兰阳性球菌仅占35%,真菌占396%,与郭佳等[4]报道相似,排前4位依次为真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的检出率较高。
流感嗜血菌在儿童痰培养中检出率比较高,占408%,成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这与王均乐[5]报道一致,几乎皆为敏感菌株,其对儿科常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的抗菌药物几乎都敏感。儿童与成人检出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分别占137%、120%,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分别占350%、304%,均明显低于穆海霞[6]报道的608%、575%,提示本地区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菌产ESBLs较低,对碳青酶烯类药物100%敏感,对常用抗菌药物仍有较好的敏感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仍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革兰阳性球菌,但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很低,儿童MRSA检出率为290%,而成人MRSA检出率为476%,两者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100%。
肺部真菌感染在成人中赿来赿来常见,检出率占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396%,比例较高,与黄秀荣等[7]报道相似,而儿童仅15%。真菌属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应用大量激素等是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发现儿童与成人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儿童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比较轻的流感嗜血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占572%,产ESBLs菌株检出率较低,革兰阳性球菌还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并占一定比例,也有MRSA菌株出现,但低于成人水平,故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经验治疗宜选用第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应加大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应用的监督,以减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成人细菌感染以非发酵菌、肠杆菌科细菌为主,非发酵菌对头孢一代、二代天然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低,故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经验治疗宜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物,并且真菌检出率高,临床医师应及时评估病情,是否联合选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总之,感染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经验用药不是盲目选择,应充分了解本地区不同人群感染部位的细菌分布情况和耐药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及时行病原学检测,依药敏结果调整用药,遏制细菌耐药。
参 考 文 献
[1] 牛安琳.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1,6(27):149150
[2] 叶满,文晓君.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2324
[3] 张海琼,唐宁.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8):41654167
[4] 郭佳,陈志营,谭平.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7):38773880
[5] 王均乐.2008~2010年儿童痰培养病原菌变迁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7):39013903
【关键词】 BiPAP呼吸机; 无创辅助通气; 老年;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Ⅱ型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 R54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138-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78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呼吸机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为危重患者提供了生命支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慢阻肺引发的肺循环压力和右心负荷增高,进而导致右心出现功能性缺陷疾病,严重时会导致Ⅱ型呼吸衰竭,进而发生死亡,给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1]。BiPAP呼吸机是双水平气道无创正压通气,它的体积较小,适合无创正压通气。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呼吸科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观察组,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并以同期收治采用常规治疗的80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对照组,现将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62~83岁,平均(73.1±4.5)岁,其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6例,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34例,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20例。对照组80例患者为同期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61~84岁,平均(75.3±6.2)岁,其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4例,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37例,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19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神志均正常,没有其他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损害疾病,没有进行过有创通气治疗或无创呼吸机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家属均知晓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内容,并同意患者参与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均已签署研究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病史,经胸片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气分析等辅助检查,确定所有患者均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2]。
1.3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使用抗生素控制肺部感染,清除患者口腔、鼻、咽、气管的分泌物,保证呼吸通畅,给予低流量吸氧,短时间使用利尿剂行脱水治疗,保证患者的水电解质处在平衡的状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患者戴面罩吸氧,模式为S/T,呼气的正压在初始时设置在4 cm H2O以下,吸气的正压在初始时设置在8~10 cm H2O,而后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适应情况逐渐增加正压,吸气的正压维持在14~24 cm H2O,血氧饱和度在90%,每天通气18 h以上,氧流量控制在4~10 L。患者的病情稳定后,逐步降低呼气正压、吸气正压、通气时间,患者的吸气正压下降到初始设置的压力时,可以停止呼吸机的使用。在通用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若患者感觉到胸闷、出汗、心率过快,二氧化碳分压增加10 mm Hg以上,则要立即进行BiPAP呼吸机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如果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病情加重、低氧血症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要及时采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1.4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以及动脉血气分析pH、PaCO2、PaO2、SaO2的变化、临床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3]。
1.5 疗效判定标准
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好转出院为有效治疗;病情没有发生改善或出现加重、恶化的情况,转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或死亡,为无效治疗[4]。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情均有所改善,对照组患者pH、PaCO2、PaO2、SaO2变化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80例患者,有效治疗76例,有效率为95.0%,对照组80例患者,有效治疗52例,有效率为65.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发生的原因是支气管、气管等呼吸器官发生异常,导致气道阻力增加,降低了呼吸效率,进而造成患者出现呼吸疲劳,增加了机体内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了氧气含量,引发不同程度的其他器官异常疾病[5]。而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引发了高碳酸血症或由高碳酸血症引发的其他疾病,在发病早期血压可能升高,晚期则血压出现下降,严重时会导致休克。因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治疗的关键是解决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问题。
BiPAP呼吸机体积较小,无创辅助通气能够改善机体的血氧饱和度、酸碱度、二氧化碳分压、血氧分压,对患者发生的呼吸衰竭症状给予纠正。这是因为BiPAP呼吸机能够通过双水平气道正压对患者的呼吸提供辅助,通过正压力帮助患者克服在吸气时肺部的回缩力,从而对气压伤及肺部过度通气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时排出机体残留的二氧化碳[6]。此外,BiPAP呼吸机能够提高患者睡眠期间发生的呼吸驱动力,改善患者肺部的通气量,进而对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进行治疗,而且夜间使用BiPAP呼吸机在患者机体功能的改善上效果更为显著。在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发现患者出现病情没有改善或加重的情况,要及时转为有创通气治疗[7-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方式,且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均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潘慧明.BiPAP呼吸机无创辅助通气治疗老年慢性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71例临床体会[J].河北医学,2011,22(10):1371-1373.
[2]杨晓东,鲍文华,马雪梅,等.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142-7143.
[3]刘庆红.BiPAP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1):204-205.
[4]郭青云,汤丽萍,李改平,等.BiPAP无创通气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5):425-426,439.
[5]郑咏仪,郑国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BiPAP通气效果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7):98-100.
[6]郑咏仪,郑国雄.BiPAP通气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气、D2D及CRP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16):3406-3408.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3-0014-02
急性呼吸衰竭(ARF)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改善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环节,而机械通气又是改善通气的有效手段。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通气以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患者易接受等特点而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但对其用于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性尚存争议。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将BiPAP无创通气用于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COPD急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诊疗指南(2002)规定的标准和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0±9)岁。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除外:(1)有紧急插管指征:意识丧失,呼吸停顿,或心率低于45次/min,收缩压低于70 mm Hg;(2)严重的心律失常;(3)上呼吸道梗阻或鼻面部损伤;(4)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且清除困难。
1.2 治疗方法所有人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祛痰、气道分泌物引流和扩张支气管等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予口鼻面罩(购自上海中山医院),接Newport E200型呼吸机行无创机械通气。Sport模式下予压力支持(PSV)通气8~14 cm H2O,外加3―5 L/min持续气流(Bias Flow),并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2-5 cm H20,使患者在吸入氧浓度(Fi22)30%~40%时。保持氧饱和度(saO2)>90%。对照组经鼻导管持续吸入Fi030-40%的氧气。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 h和12 h后经股动脉取血2 ml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血压(MBP)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RR、HR、MBP以及血气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通气治疗后2 h,二氧化碳分压(PC02)从治疗前的(54±10)mm Hg降至(44±11)mm Hg;氧分压(P02)从(55±20)mm Hg上升至(79±22)mm Hg,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良反应实验组治疗12 h出现胃胀气3例,口咽干燥5例。
3讨论
COPD患者由于气道限制和肺泡弹性减退,肺充气过度使呼吸肌处于机械不利位置,易导致慢性呼吸肌疲劳,同时呼吸中枢驱动能力及感受能力降低,对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反应也随之降低,易引起严重的缺氧和CO2潴留。COPD患者呼吸阻力增加和动力性肺过度充气,导致呼吸肌被过度拉长,呼吸肌收缩效率降低,加上内源性呼吸末正压(PEEPi),患者很容易发生呼吸肌衰竭。呼吸肌衰竭引起有效通气量下降。进而导致缺氧和CO2蓄积。因此COPD呼吸衰竭的治疗增加通气量、缓解呼吸肌疲劳是关键。
如果高碳酸血症继续恶化且合并酸中毒和意识障碍,为保证正常通气常需要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度过急性呼吸衰竭期加重期,并增加慢性通气受损患者的气体交换,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Ambmsino于1989年首次报道,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可有效增加通气量,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症状。2003年SARS流行时,该方法用于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本研究中,实验组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2 h,PC02从治疗前的(54±10)mm Hg下降到(44±11)mm Hg,P02从(55±20)mm Hg上升至(79±22)mmHg。随之,pH、RR等指标也相应改善。治疗12 h,这些指标进一步改善,而对照组不管治疗2 h还是12 h,改善都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用于COPD呼吸衰竭的治疗是可行的。
应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后,可明显提高Pa02,使PaC02下降,其原因为:(1)无创通气通过正压通气克服了气道阻力,并可提供外加的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而减少吸气作功,使呼吸肌疲劳得以缓解。(2)在呼气末保持一定正压,从而避免了末梢支气管萎陷,有利于CO2排出,并可减少由于存在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所致的吸气功耗增加。(3)加用单向活瓣,防止重复呼吸,有助于C02排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5例中男53例,女22例;年龄22~89岁,平均(68±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7例、脑血管意外19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喉癌各8例,ARDS 3例;均行机械通气。经鼻气管插管5例、经口气管插管53例、气管切开17例,全部病例均行鼻饲。
1.2 原因分析
(1)人工气道的建立:气管插管明显削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并可抑制吞咽活动,易使反流胃内容物吸入肺内[1],气管插管气囊压迫食管括约肌群,使防止胃内容物逆流的功能下降,亦增加了的反流机会。(2)呼吸机机械通气对胃肠道的影响: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正压通气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由于气囊充气不足,加压气体从气囊逸出引起吞咽反射亢进,也可能造成反流和吸入。(3)鼻饲胃管的影响:机械通气患者常因气管插管昏迷.神志模糊,不能自行进食,需插胃管供给营养,而置入鼻胃管使食管下括约肌关闭受阻而致胃管反流和误吸,易并发吸入性肺炎而加重病情。(4)抑酸药物的使用: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常规早期预防性应用抑酸药防止消化道出血。抑酸药抑制了胃酸的分泌,使胃液pH值改变,导致胃内细菌繁殖和鼻咽部定植菌向下呼吸道转移,同时减慢了食物的水解,使得蛋白酶活性降低,延缓胃排空,可造成胃内容物的反流和误吸。(5)ICU常用药物的使用:如镇静剂、肌松药、茶碱类药、多巴胺、酚妥拉明、抗胆碱类药,部分钙拮抗剂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和损害抗反流屏障,使胃食管反流次数明显增多[2]。(6)意识状态的改变:ICU患者处于昏迷,神志模糊状态会厌反射受抑制,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引起胃液反流误吸入肺内。
2 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加强气囊护理,加强口咽部和气管内吸痰,有利于减少误吸的发生。鼻饲前应先吸净气道及口腔内的分泌物,在鼻饲中及鼻饲后30min内尽量不要吸痰,以免刺激引起反流,定时检查气囊充气量,以不漏气为宜,一般<10ml,维持气囊压在25~30cmH2O,气囊放气前应先吸净气囊周围的分泌物,带冲洗导管的气管套管每2h气囊上方冲洗一次。
2.2 预防隐匿性吸入
隐匿性吸入是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常由于咽喉部或声门下,气管套管及气管插管气囊上部的分泌物及通气机回路中污染的冷凝液微量吸入所致,故除做好上述主要诱因的防范护理外,还应及时倾倒集水瓶冷凝液,1次/周更换呼吸机管路,以减少肺吸入,减轻肺损伤[3]。
2.3 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咳嗽反射
本组患者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明显减弱,根据吞咽能力分级标准结果:“高度误吸危险”。监督患者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用其引起咳嗽的副作用,来增加咳嗽反射。
2.4 加强口腔护理
口咽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开口处。口咽部的细菌极易移行至呼吸道而导致肺部感染,因此要加强口腔护理,2~3次/d。
转贴于
2.5 改善胃肠功能
餐后1h按摩腹部3次/d,10~15min/次,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胀,并协助患者被动运动,如上肢伸展、握拳、下肢抬腿、屈膝、蹬足等运动。服用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药物如莫沙比利能加速胃蠕动和排空,吗丁啉可使幽门舒张直径增大,胃排空率增快,或服用中药。避免长期使用能降低食管括约肌张力的药物如茶碱类药,受体激动剂等。
2.6 妥善固定胃管
确保位置正确,放置鼻胃管后,妥善固定胃管,胃管入口应有明显标志,可用棉绳在标志处打结后再缠绕于患者耳后固定,松紧度以1指为宜,每次鼻饲前均应抽取胃液及观察标记。每次更换鼻饲管时,应用止血钳夹住其尾端向外迅速拔出。kiver的临床研究显示,经鼻胃管的误吸率为46%,而鼻肠管内鼻饲的误吸率仅为6%。条件允许尽量使用鼻肠管。
2.7 定时测量胃内残留量
每隔4h听诊肠鸣音,以确定有无胃动力不足。每次鼻饲前应测胃内残留量,若残留量为鼻饲量的50%,应暂停鼻饲。多数研究认为若胃内容物潴留量>100~150ml,必要时停止或减慢喂食速度。
2.8 鼻饲护理
鼻饲后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保持60min,30min内不可翻身[4]。可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可使口咽部分泌物向咽部聚积,刺激吞咽从而减少误吸发生。若患者出现突然分泌物增多,应警惕有无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如出现误吸应及时处理,以防意外发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管饲营养液的温度、量及时间,目前多采用营养泵滴注法或微泵推注法替代传统鼻饲推注法,减慢鼻饲速度,每次鼻饲液不宜过多,控制在200~300ml,温度在40℃较为合适,以免冷热刺激而致胃痉挛造成呕吐、误吸。
3 讨论
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存在较多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因素。重视机械通气患者鼻饲与吸入性肺炎的关系,通过精心护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既满足患者营养需要又减少误吸的发生,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了机械通气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罗小青. 机械通气中鼻饲与吸入性肺炎的相关性护理对策. 现代医学,2005(5):50~51.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a)-039-02
Clinical study on BiPAP combined with respiratory stimulan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and COPD
LI Yanji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Features Hospital of Daqing Oilfield General Hospital Group, Heilongjiang Province, Daqing 1634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BiPAP combined with respiratory stimulant and Xingnaoj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and COPD. 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and COPD were selected to divide into three groups and each for 22 cases,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given BiPAP plus Naloxone, Nikethamide and Xingnaojing; Group B was given BiPAP plus Naloxone and Xingnaojing; Group C was given BiPAP plus Naloxon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hree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icient of the method which used BiPAP plus Naloxone, Nikethamide and Xingnaojing was 90.9%, and its effect of blood gas analysi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P
[Key words] BiPAP; COPD;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Respiratory stimulant; Xingnaojing
肺性脑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急性发作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导致患者的死亡[1]。BiPAP在治疗COPD急性加重患者的作用已经得到公认[2],多与呼吸兴奋剂联用,亦有报道[3]称与醒脑静联用效果良好,因此本研究就BiPAP联合呼吸兴奋剂(纳洛酮+尼可刹米)+醒脑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相关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2010年入院的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66例,其中,男42例,女24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符合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2例。在BiPAP的基础上,A组联合纳洛酮+尼可刹米+醒脑静治疗,B组给予纳洛酮+醒脑静治疗,C组给予纳洛酮治疗。三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采取BiPAP通气:ST模式,吸气相正压10~20 cm H2O(1cm H2O=0.098 kPa),呼气相正压2~6 cm H2O,吸氧流量2~3 L/min。常规吸氧、化痰平喘、抗感染、激素治疗,疗程均为3 d。A组在此上给予纳洛酮2 mg、尼可刹米1.5 mg于50 ml生理盐水中以5 ml/h速率微量泵静点,1次/24 h,加醒脑静20 ml静脉注射,2次/24 h。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纳洛酮2 mg于50 ml生理盐水中以5 ml/h的速率微量泵静点,1次/24 h,加醒脑静20 ml静脉注射,2次/24 h。C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纳洛酮2 mg于50 ml生理盐水中以5 ml/h速率微量泵静点,1次/24 h。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意识恢复的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率,治疗有效率;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等变化[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三组患者症状改善结果见表1,A组在意识障碍改善时间上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临床症状比较(x±s,h)
注:与A组比较,AP
2.2 动脉血气变化结果
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前、治疗后12 h及72 h动脉血气变化情况见表2,三组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PaO2明显增长、PaCO2下降显著、pH值改善明显(P0.05),但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动脉血气变化结果比较(x±s)
注:1 mm Hg=0.133 kPa;与A组比较,AP
2.3 治疗有效率及相关结果比较
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大于68.2%,B组有效率低于A组,C组有效率、死亡率及气管插管率与A、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目前国内广大基层医院主要以BiPAP联合呼吸兴奋剂进行治疗[5-6],研究表明[7]两种药物联用,能有效改善大脑对CO2潴留的耐受性,使呼吸加深加快,促进CO2的排出,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同,本研究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A组PaO2明显增长、PaCO2下降显著、pH值改善明显(P
本研究通过BiPAP与呼吸兴奋剂及醒脑静联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效果比较满意,并总结出以下临床经验:①对于尚未达到插管指征者,考虑改善呼吸肌疲劳,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已达到插管指征但患者拒绝时,可考虑采用本方法治疗。②意识障碍不是本方法的禁忌证,临床上应通过密切监测,判断疗效,如果患者出现症状无缓解或恶化,应考虑选择有创通气。③呼吸兴奋剂使用时限:由于尼可刹米可导致耗氧量和CO2产生量均增加,呼吸肌易疲劳加重,因此不宜长期使用。
总之,本研究通过短期以BiPAP与呼吸兴奋剂、醒脑静联用,使患者自主呼吸增强,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可作为临床中治疗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11-617.
[2] Appendini L, Patessio A, Zanaboni S, et al. Physiologic effects of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and mask pressure support during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m J Respir Crit Med,1994,149(13):1069-1076.
[3] 练翠云.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3):1599-1600.
[4] Díaz GG, Alcaraz AC, Talavera JC, et al. Noninvasive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to treat hypercapnic coma secondary to respiratory failure [J]. Chest,2005,127(3):952-960.
[5] 魏桂莲.纳洛酮联合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0):748-74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combin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two by bi-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 breathing machine.Methods 87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 suffered from COPD combin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two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4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6 cases).Routine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was adopted in both groups while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BiPAP breathing machine was given in the patients of treatment group.Results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in 26 patients well-tolerated with BiPAP breathing paring with control group,mean hospital day shortened,the timing of blood gas improvement brought forward and bettered.BiPAP treatment slowed down the frequency of respiratory and heart rate with no influence on patients blood pressure.No abdominal distention,skin crush,wind-contusion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was complicated.Conclusion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via face mask by BiPAP breathing machine is an efficient and safe treatment on COPD combin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two.
【Key words】 BiPAP breathing machine;COPD;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two;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肯定[1],但因其存在创伤性、依从性和并发症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回顾2001年4月~2006年6月,我院对41例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COPD诊断标准[2]符合诊断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87例。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组41例,均为男性,年龄67~88岁,平均73±2.8岁,平均病程26±5.4年。其中,合并肺心病心力衰竭34例,意识障碍16例,高血压6例,营养不良22例。对照组46例,均为男性,年龄63~83岁,平均75±3.1岁,平均病程27±6.1年。其中,合并肺心病心力衰竭28例,意识障碍8例,营养不良18例。剔除休克、咳大量黏液稠痰或咳嗽无力易窒息患者。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仪器和设备 呼吸机为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 S/T D30型呼吸机;血气分析仪为美国生产MEDCIA血气分析仪;鼻罩选用普通硅胶膜鼻罩。
1.3 方法
(1)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营养支持等治疗。
(2)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进行经鼻罩BiPAP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采用S/T工作模式。吸气压(IPAP)从6~8cmH2O开始,根据患者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和耐受程度,0.5~2h调整参数1次,逐渐延长通气时间或上调IPAP至10~25cmH2O,平均14.3±2.1cmH2O。呼气压(EPAP)从2~5cmH2O开始,平均3.3±1.2cmH2O。备用呼吸频率为12~16次/min。呼吸机使用频率和时间:2~3次/d,2~5h/次,累计时间≥8h/d。吸入氧流量根据血气分析或SpO2(>90%)及时调整。病情好转后逐渐下调参数,缩短通气治疗时间,直至完全撤机。呼吸机治疗期间,有专人护理,帮助患者排痰,治疗间歇期,经鼻导管给氧。对照组持续给予1~3L/min吸氧,并酌情给予呼吸兴奋剂。
(3)监测治疗前后呼吸(R)、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变化。观察呼吸机治疗耐受情况、疾病转归、血气改善时间(治疗后呼吸困难、紫绀消失和第一次血气PaCO2≤60mmHg的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采用t检验,使用SPSS 10.0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呼吸机治疗耐受情况 治疗组41例患者,均完成经鼻罩BiPAP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的操作。26例耐受良好,3例无创机械通气失败;10例因病情变化而改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治疗。
2.2 疾病转归 治疗组41例患者中病情稳定后出院者26例;改有创通气者10例;死亡5例。意识障碍者16例,无创通气治疗6h后神志清楚。对照组46例中病情稳定出院者22例;改有创机械通气15例;死亡9例。
2.3 血气改善时间 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气改善时间明显缩短(39.2±7.20h比111.3±12.80h,P<0.01)。
2.4 平均住院天数 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12.3±4.2天比16.3±5.4天,P<0.05)。
2.5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 见表1。表1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化
2.6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 见表2表2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
2.7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差值比较 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差值比较
2.8 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 治疗后心率由99.2±6.8次/min降至86.3±6.8次/min(P<0.01),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变化(118.3±2.8/79.2±2.1mmHg比117.6±2.9/78.3±2.4mmHg,P>0.05)。
2.9 不良反应 在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有3例治疗3h后PaCO2轻微升高,继续治疗PaCO2逐渐下降。无1例发生腹胀、皮肤压伤、气压伤或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反应。
3 讨论
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有年龄大、病程长、症状重、合并症多等临床特点。常因合并营养状况不佳和呼吸肌功能障碍,一般单纯药物疗效欠佳,抢救时多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有创机械通气是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因其存在人工气道的高风险性和治疗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以及经济上的负担等问题,常导致许多老年患者或家属放弃有创通气治疗。本研究表明,对于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经鼻罩方式进行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初次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应努力消除其紧张情绪,合理调整通气压力和通气时间,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BiPAP呼吸机可在呼气相、吸气相提供不同水平的气道压力支持(PSV)和呼吸末正压(PEEP)通气,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降低呼吸肌功耗,缓解呼吸肌疲劳,提高PaO2和降低PaCO2,从而改善呼吸功能[3]:BiPAP还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室跨壁压,减轻肺水肿,增加心肌供氧,减慢心率,从而改善心功能[4]。BiPAP无创通气治疗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率达60%~82%[5]。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BiPAP治疗后,其PaO2和PaC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血气改善时间提前和血气改善程度更好,均优于对照组。
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简单易行,可间断、长期或家庭使用,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治疗方法。与有创通气相比,BiPAP无创通气可避免60%~70%的气管插管[6],避免或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循环系统影响小,不易发生气压伤,便于病情观察和气道管理,有利于患者排痰、进食、讲话,减少腹胀。本文接受BiPAP治疗的26例患者,BiPAP治疗对血压水平无明显影响,还可减慢呼吸和心率频率,无1例发生腹胀、皮肤压伤、气压伤或呼吸机相关肺炎等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7-157.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453-460.
3 Pank PK,Elliotl MW.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Q J M,1998,91:657-660.
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
近年来,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通气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的气流受限症状呈持续性加重,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所致的持续性气道阻塞。长此以往,将逐渐发展为呼吸衰竭,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方式为机械性通气,机械性通气是指通过呼吸机建立起气道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利用压力差来促使患者呼吸,也就是利用机械代替自主呼吸的一种治疗方式。而机械性通气有两种,一种为有创机械性通气,即通过有创人工气道(如经口、经鼻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相连接,进行通气治疗;另外一种为无创机械性通气,即仅通过无创人工气道(如面罩、鼻罩等)与呼吸机相连接,进行机械通气。那么这两种机械通气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治疗效果有无差别,哪个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就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①年龄为18周岁以上。②其临床症状符合使用呼吸机标准。③同患者本人或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确保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若在研究过程中有研究对象出现疾病急剧恶化,应立即停止参加本次研究,给予抢救措施。最后确定研究对象112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方法
按照患者的住院号随即将112例调查对象分为两组,每组56例调查对象,一组为有创呼吸机治疗组,一组为无创呼吸机治疗组。
1.2.2 研究设计方法
本次研究的设计方法为随机对照试验,即有创呼吸机治疗组与无创呼吸机治疗组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在呼吸机治疗前及治疗后2 h测定患者的氧分压、二氧化碳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并在使用呼吸机后2个月,检查患者有无呼吸系统的并发症,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来判定两种机械通气方法的优劣。
1.3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软件 SPSS 13.0 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两组患者的均衡性检验采用χ2检验的方法,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边角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及均衡性检验结果
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对象中有男31例(55.36%),女25例(44.64%),年龄位于在18到30岁之间研究对象有5例(8.93%),位于30到40周岁的研究对象8例(14.29%),位于40到50岁之间的研究对象19例(33.93%),50到60周岁的研究对象17例(30.36%),60周岁以上的研究对象有7例(12.50%)。
利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对象中有男30例(53.57%),女26例(46.43%),年龄位于在18到30岁之间研究对象有3例(5.36%),位于30到40周岁的研究对象6例(10.71%),位于40到50岁之间的研究对象18例(32.14%),50到60周岁的研究对象21例(3.75%),60周岁以上的研究对象有8例(14.29%)。
χ2均衡性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分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衡可比。
2.2 两种机械通气方法治疗2 h后氧分压的对比研究结果
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氧分压最大为5.73 kPa,最小4.27 kPa为,平均值为5.61 kPa,标准差为0.93,治疗后氧分压最大为8.32 kPa,最小6.22 kPa为,平均值为6.19 kPa,标准差为1.23,利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氧分压最大为5.09 kPa,最小为4.18 kPa,平均值为4.98 kPa,标准差为0.69,治疗后氧分压最大为9.14 kPa,最小7.85为kPa,平均值为7.61,标准差为0.78,两组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利用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氧分压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用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氧分压,恢复呼吸功能。
2.3 两种机械通气方法治疗2 h后二氧化碳分压的对比研究结果
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最大为81 kPa,最小为70 kPa,平均值为75.19 kPa,标准差为4.65,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最大为60 kPa,最小为52 kPa,平均值为58.91 kPa,标准差为11.46,利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最大为80 kPa,最小为72 kPa,平均值为74.23 kPa,标准差为10.22,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最大为58 kPa,最小为50 kPa,平均值为52.11 kPa,标准差为3.34,两组的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利用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用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恢复呼吸功能。
2.4 两种机械通气方法治疗2小时后心率的对比研究结果
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心率最大为120次/min,最小为108次/min,平均值为112.32次/min,标准差为10.28,治疗后心率最大为88次/min,最小74次/min,平均值为79.23次/min,标准差为9.36,利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心率最大为118次/min,最小为109次/min,平均值为112.34,标准差为10.65,治疗后心率最大为86次/min,最小为72次/min,平均值为80.16次/min,标准差为11.85,两组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利用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用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率,使心率恢复正常。
2.5 两种机械通气方法治疗2小时后呼吸频率的对比研究结果
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呼吸频率最大为34次/min,最小为25次/min,平均值为29.8次/min,标准差为2.04,治疗后呼吸频率最大为36次/min,最小为26次/min,平均值为30.33次/min,标准差为3.09,利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呼吸频率最大为25次/min,最小为21次/min,平均值为22.79次/min,标准差为2.63,治疗后呼吸频率最大为22次/min,最小为18次/min,平均值为20.91次/min,标准差为2.72,两组的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利用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用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使呼吸频率恢复正常。
2.6 两种机械通气方法治疗1个月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结果
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1个月后有2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治疗后感染率为42.37%,利用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的患者中只有3例患者发生了感染,感染率仅为5.36%,两组率的差别经过χ2检验显示P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虽然患者采用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有些许差别,但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均是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手段,这是因为二者的作用各有千秋,无创机械通气的优点是:①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氧分压升高,呼吸困难程度下降,进而就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并且无创通气可以使得慢阻肺患者的长期劳累的呼吸肌得以暂时的休息[1],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②操作方便,避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引起的高感染率。③降低由于患者长时间进行呼吸机辅助支持而发生脱机困难,使得患者早日出院,进而降低住院花费。有创机械通气的优点是:①呼吸机的管路密闭性较好。②因为有空气氧气混合器,所以可以精确设置患者吸入氧量。③有报警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所以如果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将会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也能够充分发挥这两种机制的优越性,这项研究目前国内已经开展[2-3]。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232-01
药物是治疗、预防和诊断老年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老年人常多病共存,社区用药情况很普遍。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社区老年人用药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老年人安全用药提供依据以进一步促进老年人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我社区老年人190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男77人,女113人。平均年龄69.1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9人(20.8%),高中以下人88(43.7%),初中以下68人(35.5%),月收入在800-3500元之间,享受医疗保险170人(91%),无工作和未享受医保者17人(9%)。
1.2 方法 自制调查表,发给社区里的老年人共246人,收回调查表193份,数据缺损3份。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所患疾病;用药种类;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保管;用药前是否阅读说明书;不良反应的认知情况;药物依从性;广告药品的选用情况等30余项进行调查。凋查获得的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统计。
2 结果
2.1 主要患病情况调查结果 190名老年人,171人患有急慢性疾病(90%),主要患病情况为高血压40.6%;冠心病23.7%;糖尿病12.8%;呼吸系统疾病13.8%;消化系统疾病7.8%;泌尿系疾病5.8%。心血管疾病与其他疾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