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1 09:50: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品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品德教育

篇1

二、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儿童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与家长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扬长补短。

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2.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学期中间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篇2

首先,家长不要把幼儿当作是自己的私有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她)是属于社会的、属于国家的,幼儿要从小在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陈鹤琴早在1940年就提出了“活教育”的三大目标之一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当今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存在着许多价值观的问题,并与幼儿园教育、社会要求构成某种程度上的不一致甚至存在着矛盾状态。许多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习什么?会背什么儿歌,会讲什么事故?学会了做什么作业?学会了哪些字?孩子在班上是否名列前茅等等?如果老师夸奖幼儿园的智力好,上课很认真,家长就喜上眉稍;如果老师反映孩子品德上的一些问题,如:今天××打了谁?××抢了谁的玩具,××吐口水等,家长则不悄一顾,甚至怀疑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有成见。当今家长重智轻德现象普遍,他们往往忽略了幼儿的德育教育,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的学习成绩好,是家长的骄傲,孩子是否考上重点是家长教育的成败。如:今天下午左爸爸来接左××,左××迫不及待地将手中的玩具一甩,扔在地上,赶忙抱着爸爸的双腿。我看见了,立即叫左××把玩具捡起来放回原处,可左某就是不捡,做家长的也无动于衷,抱起自己的小孩,走了!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家长的品德行为将影响孩子一生。即使将来孩子学习成绩能考取清华、北大,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也难以避免精神上的危机和对生活态度的动摇,所以家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直接左右孩子的发展方向。

其次,家长的德育教育方法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孩子的行为习惯着手,家长应结合日常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等习惯。相当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吃饭、穿衣、大小便都是小事,长大后自然就会,因而忽略了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孩子本来对世界就充满好奇心,总想探个究竟,他(她)们很主动地尝试做日常生活中的事,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如果这时家长不但不顺其心理加以培养,反而嫌孩子动作太慢、太笨,还不如自己来两个,这样孩子自然就养成了依赖性。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很容易接受家长的指导,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幼儿将一切变成定局,良好的习惯不但不容易养成,已养成的坏习惯也很难纠正。家长应把握住孩子的关键期,从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先入为主,以预防再教育的困难。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环境和群体中,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社会就安祥。一个人有良好的习惯,别人愿意接近,容易获得朋友,能够适应社会环境而幸福地生活,因此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幼儿必须亲自吃饭、穿衣、洗脸、刷牙、大小便、收拾书包、整理房间,让幼儿在长期不断的重复练习中,逐渐养成自动、自发、自信、独立,且有忍耐性,做事有条不紊的好习惯,使孩子逐步成为负责任、守纪律、爱整洁的好习惯。家长必须抓住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心理,顺应孩子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习惯。

再次,成长中的幼儿在行为上需要家长的管束,在生活中不难发现,现在的幼儿衣服太多、玩具太多、零食太多,许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结果孩子变得不知珍惜物品,性格浮燥、任性、无克制力。这样的幼儿往往追求物质享受,意志薄弱,心生怠惰,不求上进。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幼儿从两岁就开始培养自我服务技能,15岁的孩子就该自己挣点生活费,18岁还依赖父母,就会觉得是一种耻辱。他们认为自我服务、自力更生的技能掌握,可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使孩子家长双双受益,从小培养孩子自主,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自己做选择和判断,只有通过大量的事实,才能让孩子从大量的事实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和决定,才能使他(她)们对自己作出的决定负责性,使自己变得有责任心,将来在重大事情上很可能真知卓见,高瞻远瞩,从而发挥其创造性的才华。家长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不要过份保护孩子。预防溺爱,才能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自强之人。

“谦让”、“合作”、“乐群”等行为准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他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和积极意义,现在有些家长生怕自己孩子吃亏,常常表现出不适当的关切以及对攻击的纵容。如:在接幼儿回家时,常常情不自禁地问“今天有人欺负你吗?”“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表面上看是关心孩子,实际上是助长或暗示孩子不良行为,它将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障碍。

二、教师是幼儿的典范、崇拜的偶像,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工作者,对幼儿德育教育理应具有责任感和娴熟的技能,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的德育教育方法除说服、榜样、演示、奖罚法以外,还必须具有行之有效、自己独创的德育教育技巧。本人在多年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也常常用到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情感体验训练法。让幼儿回忆自己在过去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感受过的情绪,并产生情感反应。如自己生病时,身体怎样?心情怎样?会做些什么?会想些什么?从而引导幼儿理解他人生病时的心情。又如,幼儿受到委曲时,心情又是怎样?会做什么?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从而进入他人的角色,培养幼儿的同情心理,同时教师还必须强化行为训练。如探望病中的伙伴安慰受伤的心灵,使幼儿正确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换位思考训练法。当孩子遇到事情有冲突的时候,教师必须教会幼儿理解、谦让、先人后己的精神,让幼儿来表演充满矛盾的事态发展的过程,使幼儿能够理解别人、为别人着想,给别人幸福和快乐,把幼儿引入更高层次的行为规范上来。如:只有一辆玩具汽车,是让同伴玩?还是自己玩?只有一颗糖,是让小弟弟吃,还是自己吃?两人同时爬上滑梯,是先让别人滑,还是自己先滑?只有一台VCD和电视机,是让大多数同伴看《猫和老鼠》,还是自己看《天线宝宝》等等。

篇3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不禁会问:孩子们的同情心哪里去了?当他们比自己父辈更充分地享有家庭呵护与物质丰富的时候,怎么反倒失去了爱心?

2.南京以及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专家们对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对“在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时常与谁商量?”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依次是:(1)母亲,64.3%;(2)父亲,48.9%;(3)同学、朋友,41.6%;(4)兄弟姐妹,14.2%;(5)跟谁也不讲,5.8%;(6)邻居亲戚,5.2%;(7)·学·校·教·师,4.8%;(8)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5%;(9)其他人,2.8%。

中小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均不愿与他们的老师商量,比例之低令人吃惊。须知,教师是可以对孩子的问题作出正确答复的群体,为什么以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如今却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去为自己困惑的问题向他们寻求“解惑”呢?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不佳、威信下降是直接的原因。

3.对某市大学生价值取向量化研究的结果更是耐人寻味。当专家让大学生将给定的18项价值观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序时,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们普遍将“负责任”排得很靠前(第4位),但却将“助人”排得很靠后(第13位)。当专家与大学生们面谈时,竟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他人、组织、集体应该向(我)自己负责,让我去帮助他人,没想过。有的甚至说:“助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那种为他人的福利而工作的人,在我看来是不存在的。”

三组调查结果说明,现阶段,从幼儿、中小学生到大学生,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普遍存在严重问题。

原因究竟何在呢?

1.经济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失范,使儿童、青少年无所适从,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深深侵扰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观念陈旧,方法老化,大多数学校、幼儿园仍以单向度的“美德袋”式的“灌输”教育为主,脱离学生心理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造成现实与教育的“两张皮”现象。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产生人格裂变。

3.部分学校领导、老师热衷于创收,片面追求升学率,主要精力不在教书育人上,教师职业道德下降,“训学生像训儿子,训家长像训孙子”,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违反教育规律,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篇4

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仅重要,也非常复杂。智力开发固然重要,而让孩子怎样做人更重要。因此“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缺陷,而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品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幼儿时期对幼儿实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可以让幼儿受益终身,可以说它是全部幼儿教育的基础和重心。幼儿的品德教育不是在盲目中进行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熏染中形成的。诸如琐碎的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都提出严格的要求,要不断把品德教育贯穿在孩子能接触到、易于理解的生活之中,逐步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孩子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使孩子们从小就身心健康,举止端庄,自信自强,为长大成人后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奠定基础。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特点:

1.幼儿理解能力差,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不宜单纯,过多的进行练习并以此作基础进行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使他们多有一个实际感受。

2.幼儿的品德认识不是通过理性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很难以老师和家长灌输正确的道德认识来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幼儿优良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被动练习形成条件反射,才能变成自觉行动。这样就能使幼儿在不必懂得很多道理的情况下,能自觉地按老师和家长教给的正确处事方法与待人接物;相反,如果只留意较为抽象的情感教育,轻视或忽略了行为规范的训练,那么幼儿品德教育就会像一串吹起的肥皂泡沫一样,呈现短暂的美丽,很快就会破裂、消失,因为幼儿不仅品德认识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道德情感也极不稳定,可塑大,说变就会,极易反复。

3.幼儿的品德教育必须立足于于情感教育。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唤醒他们身上沉睡的对爱的情感。因为在人的生活中,如果说道德是浩瀚的星空,那么情感就像一条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河流。孩子的情感教育,是品德教育的真正基础,是理智的真动力,是人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是品德教育的内在动力。情感教育可以使良好的品德在孩子心中形成久久无法磨灭并影响他一生的记忆,并且受用终生。对幼儿来讲,优良的情感只有融会于实际行动中才有反映,而要让幼儿将老师和家长倡导的优良情感逐步融会在他们自身日常生活行动当中,才能将情感培养与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方能奏效。

4.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在同步进行优良的行为习惯、优良性格和优良情感教育的同时,重点着眼于优良性格和优良的生活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因为从幼儿品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来看,基本的优良行为培养,不仅是幼儿品德教育的原始起点,更是幼儿品德教育的最终归属。幼儿许多良好行为习惯是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的品德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财富,这是被人类公认为了的。

三、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要重视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起步性。一开始就给幼儿大脑中留下非常牢固的、深刻的痕迹,做到先入为主,这就叫品德教育的起始性。不管孩子长大以后从事何种工作,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必须重视品德教育的起始性。儿童品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孩子出生后,最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孩子最熟悉的人是父母、懂得的第一个道理,也是父母这个第一任老师影响和教育的结果,父母对孩子的起始教育好比在纸上画画,第一笔怎么画、涂什么颜色,对今后能否画出美丽的人生画卷,是相当重要的。

品德教育的起始对一个人会产生终生的影响,老教育家吴玉章在回忆家庭的起始教育时说:“在我懂事的时候,父母教育我长大以后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祖母常说,小来偷针,大来偷金,不义之财宁愿饿死也不能接受,并经常要求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一有空闲,长辈们就讲岳飞、文天祥的故事给我听,多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这些教育对我后来参加革命活动,培养民族气节,对我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家庭的儿童教育,父母的言行确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仅是用语言和直接的教诲,而且是浸注于家庭的全部生活,更重要的是父母怎样做人的行动,一个人的品德形成,除了社会道德舆论,学校教育的影响外,家庭儿童的品德教育起步也很重要。

(二)要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的科学性:

1.在表扬和鼓励中进行教育,当儿童第一次做好事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比如当你的孩子帮助邻居老大爷、老大娘取牛奶、扫楼梯时,当别人家的小朋友到你家做客时,小孩热情招待,把大苹果让给小朋友吃的时候,当他对叔叔阿姨有礼貌的时……,做父母的应及时给予赞赏,鼓励他以后继续做好事,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就会激发内心的光荣感,经常这样做,就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品德,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做好事无动于衷,就会失去儿童起始性品德教育的良机。

2.把错误消灭于起始之中,当儿童做错了事的时候,内心会产生自责和过失的情感,父母应及时地批评和阻止,便能引起他的羞耻感,制止以后,不再发生不良的行为,但是孩子第一次做错了事,父母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应该仔细地分析原因,给予开导,比如幼儿说谎,有时因为害怕,想避免父母的打骂而造成的,家长应鼓励孩子勇敢的承认错误,千万不要训斥和打骂,但对孩子真正说慌时,不要马虎从事,要严肃地指出错误的性质,提出严格的要求,鼓励孩子以后要改正。如果父母对孩子做错了的事情,听之任之,就会使孩子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三)要抓住幼儿品德教育的黄金期:

幼儿两三岁到六七岁是其品德、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个时间抓品德教育最好,因为这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品德起步教育,放任自流、溺爱迁就、纵容护短,认为孩子还小,以后会变好等等错误想法,就会使孩子形成任性、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和唯我独尊等恶习,以后很难纠正。时间证明,对一个人的不良个性、不良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养一种优良品德要难的多。对此古人讲“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俗语说的“三岁事,论到老”等等历史和现实事例说明在黄金时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既要抓早、又要从严,还要讲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篇5

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前的德育工作没有充分意识到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乃至教育手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当代如果还持以前的德育思维,因袭以往的德育模式,势必无法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称,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则是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一种个体现象。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把社会道德具体到个体身上,内化成个人品德。

当前,以生为本的观念已渐入人心。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教育过程中内外因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自觉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设法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这是目前改进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出路。本文拟在以生为本的理论框架下,对当前高校德育的新取向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能为思想品德教育改革作一定的理论思考。

一、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个性发展逐渐成为个体的内在需求。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自然,受制于客观物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和终身教育的大力提倡,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于制度和权威的遵守渐次臻于自觉。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时期,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过去,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不仅教育本身缺乏主体性,而且基本上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教育反对个性,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的大一统思想;满足于照本宣科的照抄照搬,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及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都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从以往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来看,主体和客体往往泾渭分明,教育者是当然的主体,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被视为改造、塑造的对象或客体,教育方法主要是单向的灌输和简单说教,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千人一面的顺从的品格。显然,这是一种缺乏主体性的形式主义的、教条主义的、低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与此相对的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呢?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重要本质属性,是人的群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体特性的统一,其基本特点就是人的自觉自由活动,包含人自身特点的发扬和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正确处理等问题。人若是在主体性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就能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身的关系中,发挥着自觉能动作用,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与消极、被动、无为,只把人视为纯粹客体的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相对立的,它指的是以人为主体,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的发展、主体精神的发扬和主体力量的发挥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体性: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思想品德教育本身。

主体性是思想品德教育者最根本的特性,它表现为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等。思想品德教育者能否真正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主体性。主体能动性的强弱,决定着教育者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与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也具有主体性,这是区分主体化思想品德教育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看来,受教育者虽说是作用对象,是受动者、接受者,但他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在接受教育时,他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的人,因而具有主动性和主体性。只有受教育者主动地参与和接受教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

思想品德教育本身的主体性是通过教育内容创新来体现和实现的。中国古代社会通过以仁为核心内容的理想人格学说来教育人,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西方国家在德行教育中普遍重视学生自身内在潜能的开发,重视行为主体自我激励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和务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各种活动提倡以人为本,学校的各种活动也趋于以生为本。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二、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了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凸显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性和自主性。但从以生为本的观点来看,思想品德教育既要明确一般规范的要求,又要满足具体的不同需要。然而,即便是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同样也是一种普遍的大众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它要向受教育者呈现并传递适合集体的一般规范要求,尽管这种“传递”不同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灌输”。但是,不同的个体由于他的背景知识、思维方式、反应方式各异以及他对一般规范要求的理解和把握不同,他们的思想实际便存在很大的区别,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也各不相同,这时就需要向他们提供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

“咨询”一词来源于心理学术语,在我国最早载于《书·舜》,有商讨、劝告、质疑等之意。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咨询”,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运用各种方式,对受教育者各种各样的困惑,如政治困惑、思想困惑、信念困惑、价值困惑、修养困惑等引起的矛盾、失衡以及心理障碍等,给予一种特殊的满足、教育、引导和启发。简言之,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通过咨询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这样能够淡化教育痕迹,有助于深化教育工作,增强德育效果。

开展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在于把学生与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教育者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体现平等、体现服务;学生要求咨询服务是个人主动行为,体现主动、体现需要。这种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符合当前大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性强的趋势,从而把思想品德教育从客观普遍教育的层面推进到每一个学生微观的个体心理层面。可见,思想品德教育的咨询服务,本身是一种共同参与、平等互动、商议选择的活动。

当前,发展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意义重大。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近年来的一些心理调查研究显示,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屡见不鲜的校园恶性事件也提示着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各种咨询服务很有必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开展积极的心理咨询教育,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改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坦然地面对和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增强思想品德教育可接受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使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走近学生实际的一个新尝试。

总之,由于大学生思想的多层次性、不同步性、多变性、偶然性、曲折性,使处在人生成长关键阶段的他们思想活跃、感觉敏锐,但又缺乏社会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坚持同一性与多样性、一般规范要求与多种咨询服务的统一。作为大学生的德育导师,咨询法显得更为亲切,师生间的交流更像是朋友间的倾述。通过这种形式,思想品德教育与大学生走得更近了。

三、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从整体上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照顾了学生的个别性和特殊性,做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设计,在不同层次上保证了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不同学生的可接受性。客观地说,这两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通过教育者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出现教育者期望的结果,最终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自教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更高级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需要。显然,这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超越了可接受性这一问题。

要真正做好思想品德教育,既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合理的组织和正确的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又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而自觉实现思想转化,积极投入,以达到自教自律。自教自律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等方式,主动接受先进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以及自觉纠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

“学习的革命”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其核心是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如果说智育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那么,思想品德教育的直接意义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学会追求精神境界的自我塑造生成。事实上,高校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说到底是人的精神内化的过程,内化的实现就是觉悟过程的实现。很明显,自教自律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也尊重了人的本性。

通过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认识自我、约束自我、超越自我的主体性,不仅为高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决定了高校自教自育机制的必然性。思想品德教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者外在的指导与传授,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是一种外因,永远不能取代受教育者的认知、内化和体验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者只有掌握和运用受教育的思想矛盾运动的规律,启发、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的转化,才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教育人、塑造人。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与启发学生自教自律相结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注意启发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启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其思想品德的塑造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帮助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自我教育的目标。依赖受教育者的自身免疫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逐步提高,养成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习惯,达到自律的境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当然,提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等于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放任自流。在自教自律过程中,教育者要向受教育者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使他们深刻理解自教自律的内容和意义,掌握自教自律的方法;要跟踪观察,把握好自律性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向和时机,不断敦促受教育者自醒自悟,自教自律;做好自教自律机制的舆论导向工作,为大力提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保障。

四、结语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特殊而重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并没有过时。事实证明,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不但不应被削弱或取消,而且需要得到不断的重视和加强。当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深刻认识到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已经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已经全面兴起;心理科学的长足发展使得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提高德育效果成为可能。

因此,在新时势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并尝试德育的新取向,通过开展层层递进的主体化的、咨询式的和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和自觉性,充分尊重并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有可能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不力的状况,切实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使思想品德教育能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杨洪泽,王丽娟.略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应增强可接受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3).

篇6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因此,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包括对于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行为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创设良好的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

篇7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具有教师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更应该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里所说的德,就是思想品德。当前中国正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重和忽视任何一方面,尤其是德育,因为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它对其他各育起着方向调控和动力支持的作用,与此同时,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必须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人们一度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目前的中国正面临着向2012年远景目标迈进的黄金时期,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处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每一个人,无时不受其心理活动的支配,尤其是在分胜负、比高低的战场、市场、商场、考场等特殊场合,人的心理素质的高低竟成为决定其胜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或品质是影响个人成长,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务必摆正心理素质教育的位置,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而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包括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情绪健全、情感丰富、性格良好、有自制力;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此外,智力正常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心理健康对学生有着特殊的重要的意义。所以,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心理健康,便成为现代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二、合理使用并深入挖掘课程资源

合理使用并深人挖掘课程资源,合理灵活地使用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考虑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要更多地把学生生活素材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活生生的、富有说服力的活教材,为教与学服务。注重学科综合,努力拓展教材。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品的知识点,用思品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用好“无字书”。生活是本“无字书”,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时政新闻、人间世事等。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举办法制讲座、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

三、面向社会,增强现代意识,提高思想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也应注意渲染、强化竞争意识。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并对教材内容适当引导、补充。在全世界风行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下,我们市场经济的脚步也是大步前迈。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机制:竞争机制,已经引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我们的生活中不再有铁饭碗和金饭碗的说法,我们都需要树立竞争意识。优胜劣汰是现实生活的基本准则,胜为王,败为寇。如果我们还是安于现状与享乐,总有一天穷困潦倒,甚至无法在这个社会生存。在课堂教学中,比如《百折不挠》一文,就强化了竞争意识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栾菊杰为了成功而做的不懈努力。也要从中看到他自身强大的竞争意识。他当时已经是全国冠军,但是就是因为自我思想道德约束和竞争意识的要求,所以才让他有轻伤不下火线的气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中得到同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四、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五、开展实践活动,把知与行紧密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且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在进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语文教学,它的教学主要以教材为本,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学生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课的教学,以及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促使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正确的评价标准,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恶、美、丑,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德素质,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17-01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对幼儿的德育工作予以认真研究,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要做到系列化

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培养。所谓教育内容的系列化,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品德特点,制定系列化的德育工作方案,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品德教育,才能保证幼儿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整体配合,形成了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品德,还能调动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教育。

(一)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的卫生习惯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重要影响。因为卫生影响人类的全部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人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也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要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人的行为习惯是人的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坐、立、行的姿势是否正确也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国俗语讲:“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行为习惯所总结出来的标准性要求。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还不具备达到这种标准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行为习惯教育主要以训练方法为主。

(四)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礼貌不花钱,但却能换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我国在近年来的改革开放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国人的礼仪程度,代表着民族的文明水平,影响着外交方面的成果。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内容有,说文明语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为人处事要与人为善等等。礼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规训练。

(五)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规范之下,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在宿舍里不妨碍他人,自觉参加值日生活动;出操时会自觉迅速地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等等。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养成教育和常规训练为主。

三、要根据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德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应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应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四、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

篇9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学生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应付考试,而不是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完善,使部分学生承受不了压力或不能正确看待、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这样常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厌学、早恋,甚至离家出走等等。我想,这时思想品德教育应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形成上,帮助学生疏通心理认知的障碍,利用适当的活动放松学生的心理紧张度,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耐挫折、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力。这样,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正确地面对压力,合理地缓解压力,还能健康成长,心智成熟。

二、为学生的理想插上翅膀

我们可以选取一定的合适的故事、视频、资料等,进行合理的编排,制作成学生容易接受甚至是喜爱的动画、课本剧等,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促进学生向上的内驱力的形成。比如,很多学校将一些榜样的事迹以及成长过程制作成宣传板、橱窗等,在校园的走道内悬挂,形成文化长廊,而这里的文化就是教育的智慧,是很好的创意,很好的渗透德育内容的方式,适合现代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形成一定的理想追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所思悟,达成自己的目标,召唤自己的恒心与毅力,激发自己的坚持与执着!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为了明天的飞翔,要扎实从今天做起,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靠近。这样,逐步唤醒学生的理想,让学生能够自信地朝着理想飞翔。

篇10

一、要善于利用周围环境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我们善于从周围环境中,从幼儿容易接触到的、易理解的事物着手,并把他和祖国的形象联系到一起,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培养幼儿热爱周围环境,热爱周围人的情感。培养幼儿要由小及大,逐步向外递增。如由爱自己的家、幼儿园到爱自己的国家。也要从身边的人开始,再到农民、工人、公司经理等。

2.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画册、影像等方式进行宣传,把英雄人物形象化,让幼儿对革命传统教育有一定的认识。

3.培养幼儿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培养幼儿对敌人的仇恨之情,对英雄烈士的敬仰之情。

4.进行初步的国际主义教育。让幼儿了解到在这个地球大家园里还有很多国家,各国家之间就应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更要去敬仰国际友人,感激他们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努力。

二、要适时对幼儿进行集体友爱的教育

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是离不开集体生活的,培养幼儿热爱集体,关心伙伴的意识非常重要。要依据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要求,如小班幼儿需要愉悦地在一起,中班幼儿需要知道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大班幼儿则需要懂得帮助自己的同伴,能评价自己的行为。

三、要对幼儿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劳动,劳动创造一切。为此,十分有必要对幼儿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教育幼儿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成果,初步认识劳动者们劳动的社会意义,学习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此外,我们还要教育幼儿不说谎话,有错误要勇于承认,不把错误推给别人,未经允许不动他人的东西,教育幼儿要诚实,不隐瞒所犯的过错,敢于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