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教育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3 10:03: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思想理论教育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篇1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新范式要更多的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只有在针对现实客观问题进行研究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范式的研究也才更具科学性。而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的重要标志,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也是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在此前提下,社会科学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新范式的研究也可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理论的构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范式发展,应该如同马克思提出来的,一个时代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为了提出答案,而是为了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是能够根据时代的共同命运提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应该对于一些具备格局性的大问题、对现实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问题进行关注,同时也应该对于一些老的问题进行关注。问题是研究和探索的动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仅仅诞生于时代,也孕育于过去时代的理论成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是一个革命的过程,需要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从各种土壤养分当中逐渐成长起来。

2对各学科知识、思维的吸收与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富有层次的学科,如果单纯采用数量极少的学术知识进行研究,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起到阻碍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于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吸收之外,更对于不同学科本身的思维模式的吸纳以及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的理论范式当中还是存在思维模式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注释和整合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形成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思维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发展,更是学术思维模式的成长,这样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模式和探索问题的方法。

3学科支撑与关键研究点

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应该是以中国当前的发展问题作为研究的关键点和学科支撑。因为当前中国的改革开发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只有配合当前中国的发展实际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研究成果,才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学科价值。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时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种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互相之间碰撞和融合,因此,在上层建筑的构筑和发展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一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理论研究落脚点,更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科支撑。

篇2

关键词

马克思;个性理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宝贵资源。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马克思个性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一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内涵

从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对于人的个性理论就开始了不懈地探索。之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等这些著作展现了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并且指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1]81但是人类却与周围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发生着联系。因此,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想象中的人的个性,而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个性。其次,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物。”[2]3说明人的个性在现实关系中居于主体地位,是能动的现实主体。另外,马克思在谈到人的个性时,还认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的统一。”[3]122也就是人的个性要想真正的得以彰显与发展,一定要参与社会交往实践,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实现。

2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基本特征

2.1现实性

马克思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社会形态中来探讨人的个性。他认为在这些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人对人的依附关系、人对物的依附关系,束缚着人的个性发展。根据这些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提出人的个性应该在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逐步摆脱各种依附关系,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个性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马克思把人的个性放置于现实中,是在现实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以及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探讨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人的个性是从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发展范畴之内的。另外,马克思还从人的现实劳动实践出发,认为在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逐步摆脱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在此基础上进行物质生产。

2.2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要在在现实实践交往中得以彰显,人是世界的主体,要树立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4]5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4]51在这样的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非但没有彰显,反而受到了束缚和限制。人的个性实践活动没有得到肯定和尊重,没有使个体得到发展,人的个性主体地位更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所以“要消除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旧式分工的消灭。”[5]20他认为通过消除旧式分工,在普遍交往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展现和发挥,从而确立其主体地位。

2.3实践性

马克思谈到“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是在“定在”中的。并且他认为每个人的社会实践范畴就是其定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3]216其他的哲学家比如伊壁鸠鲁过分强调个性,他的“定在”表现为直线,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成了抽象的个性。马克思主张“定在的自由”,在现实社会实践中使主体超越客观世界,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因此,只有在普遍的交往过程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89也就是每个人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个性才能得以彰显和发展。

3马克思个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个性理论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指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以现实为基础

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73在马克思个性理论现实性特征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现实的人,是现实世界中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的人,是处在现实复杂关系中的人。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环境。从大学生的现实环境出发,不仅是课堂环境,更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大学生的关注点、期望、要求等等,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媒体迅猛发展,大学生密切接触新媒体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把握当今新媒体功能多样化、信息渗透性、技术变革快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及时关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活动状态、关注点、疑惑与问题等等。只有从现实出发,把握现实发展的动态,从现实环境而不是从抽象主观的角度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这样就更具有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进课堂,还要进学生生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以现实为基础,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放置于整个高校教育体系现实环境中。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教育孤立开来,应该与智、体、美整个教育体系联系起来、协同发展。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出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完全只寄托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他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系这样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整个教育体系联系起来,比如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再是孤立的课程,从而为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提高提供帮助。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整个社会现实环境的支持,比如要建立社团、家庭、社区、政府多维度的一个社会现实环境支持系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2以大学生为主体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4]84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个性应该具有主体性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大学生个性的主体地位。如果只是一味地强制性灌输,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4]91如果大学生缺乏独立的主体地位与意识,那么他们的个性是无法得到彰显与发展的,更加谈不上实践性与创新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个性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比如QQ、微信、微博等,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线上线下多维空间的交流,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及学习状况。特别是现在“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观点,选择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避免产生抵触心理。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要提供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每一个大学生个性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规划。通过更具个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设计,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确立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地位。

3.3以实践为导向

马克思认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人的个性的发展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有些学生试卷考试可以得高分,但是现实实践却只能得低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实践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现实社会实践积极发展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3.3.1高校校内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内,可以开展班级演讲比赛。对于大一新生来讲,可以以“从中学到大学,我的变化与感悟”为题,进行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的准备、讲述过程,使大学生发现中学与大学的不同之处,也可以使大学生深入思索到底怎样适应大学新生活。还可以在高校校园内进行“道德与法律”的知识竞赛。大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了解道德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的起源与内涵、依法治国的意义等等。这样的效果比课堂上老师单一的讲授要好得多。对于大四的同学,可以设置模拟招聘会情境模式。让几位同学扮演招聘人员,另外几名扮演应聘人员。通过这样的的情境设置,使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到去应聘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哪些专业素质,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提升自己,也能为以后参加真正的招聘会做好充分准备。

3.3.2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外,可以进行社会调查。根据大学生的关注点并且联系现实热点,展开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比如可以开展“‘美丽中国’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社会调查、“关于网络购物状况”的社会调查等等。大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置调查问卷、接触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群、总结观点、分析数据,最后结合自己观点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接收信息、展开思索、形成结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参观考察实践教育基地。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根据地、科技展览馆,也可以参观企业工厂、农村基层等等。通过实地考察,使大学生对国家历史、中国革命奋斗历程、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农村的发展现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现状等等有感性的认识。通过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个性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3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教育中到底什么最重要?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是每个教育者都无法绕开的话题。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其实就是为了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即教育的最终用途。本研究从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出发,辨析“教育价值”与“人的内在价值”的真正含义,从而探讨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框架,由此进一步完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关键词:价值主义;教育价值;人的价值

一、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 教育价值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其实是为了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即教育的最终用途。由此可见,教育价值是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心。所谓教育价值,就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者说是“效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在审视和判断教育的价值时,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的。

(二)人的内在价值

教育既有现实价值又有理想价值,既有个人价值又有社会价值,既有内在价值又有外在价值。虽然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并不完全排斥教育的使用或功绩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地张扬它的使用性和功绩性,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这便说明教育最重要的应该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提倡教育促进个人实现其内在价值。所谓个人的内在价值是指人的潜在价值,它包括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德性,在它未发挥出来之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潜在力量,相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种潜在价值3。

二、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框架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坚持学生的内在需求驱动,满足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性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4,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生存性需求,其他三者属于发展性需求。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从宏观角度看,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样分为生存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从微观角度看,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包括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人际交往、学习指导、社会实践以及就业择业等涉及学生成长各个环节的需求。因此,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将关于学生自身需求的内容融入其学习的各个环节,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涵是关注学生的生命、生存以及生活三个方面。

首先,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强调教育要提升学生生命与生存的价值。生命价值是个体生命对于个体自我及社会需要的满足, 它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的辩证统一。 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在此阶段的青年一方面处于变化、探索、生机勃勃之中; 另一方面又处于多种忧虑、问题的压力之下, 这在现今的社会里显得更为突出5。因此,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刻不容缓。

其次,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提倡教育要切实走入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社交、学业、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将爱岗、敬业等核心价值观要素的解读与解决学生的择业问题、生涯目标问题结合起来,始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谋福利,将学生的生活融入学习课程之中。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落脚点是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和谐发展。

大学生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对于感性的直观事物更易接受,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将学生生活中的要素融入课程之中,不但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利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它提倡用“简、易、微”的活动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要让有关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成为“人人想参与,人人可参与”的身边事。

(四)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的实践者是学生,教育应该让学生觉得“能做主”。

黑格尔曾说:“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在当代社会,我们可用“以人为本”来阐释这层含义。学校是发现人、培育人、成就人的地方,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是教育的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学生完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必要条件。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应是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说教;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

第一,价值主义教育思想除了要融入到严谨的课堂教学中,更要体现在丰富生动的课余生活上,在课余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生命教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将舞台还给学生,将机会让给学生,将成长留给学生”的原则,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收获成长,体会幸福;第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包括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创新创业等具体实践,使学生在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从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到自觉的理性思考,将生命的价值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卢梭著 李平沤译[M].上海:商务印书局,2012.

[2]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54-156.

[3]马斯洛著 许金生,刘锋等译.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篇4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2-01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教育长期以来都被我国作为基本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也具有了较高的成效。但是在当代的发展中,这种方式越来越体现出其不足之处。其主要就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传统的灌输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并将精力放在新的教育模式中。但是,灌输教育模式能够应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有一定优势的,不能随意的抛弃。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新环境下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思想政治灌输教育在不同的时代定义也不同,但总体上仍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定义。狭义上的思想政治灌输教育主要是指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以课堂授课等方式传输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本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广义上的思想政治灌输教育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利用宣传教育等方式,把政治观念和理想传播到广大民众,让广大民众理解并认可这种观点和理想,并将其转化为广大民众的行为规范,达到社会和谐与发展。 

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动态性。灌输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受教育者为核心的教育。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动态性,不能在信息时代和多媒体时代中完善灌输教育,将时代元素融入教育过程。第二,系统性。在我国各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模式都有较强的系统性,同时灌输模式能够将教育体系中各个板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其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模式创新发展的可行性 

(一)灌输模式本身比较完整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教育主要是指满足相应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规律和每个受众本身的不同,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是一种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当前社会中,灌输教育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主要的导向,并且还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各类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重要支撑,同时其内部的各个模块之间联系都比较紧密,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教育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下进行创新发展只需要对教育模式本身进行一定的改良就能够较好的满足需求,不必创新太多内容,因此创新发展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二)灌输模式创新发展的环境优良 

马克思认为,生活环境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在物质决定意识的理念下,人的思想意识也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因此,环境本身对于个人的观念形成就有较强的感染作用。灌输教育能够全面的对个人进行教育,利用手中可支配的教育资源创建出一个最适合受教育者的教育环境,是一种动态的教育过程。而对灌输模式进行创新以后,教育环境必然会得到相应的革新。特别是创新的过程是结合时代特点的革新,因此创新后的教育环境一定会更适合受教育者,从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模式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融入信息教育技术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体系之所以会发生巨大变迁,最重要的就是互联网带来了较强的互动和沟通,体现出了教育的平等性和自由性。因此灌输模式要想得到创新发展,也比如融入信息教育技术。目前适用性最好的技术就是对话互动式的网络灌输平台和疏导系统模型。这些技术的详细应用主要分为三步。第一,利用网络环境搭建一个网络平台,比如BBS论坛、留言板等,创建一个网络环境。第二,督促所有的党政干部,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师都加入到这个网络平台中,让他们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互动。第三,教育者要明白平台的建立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灌输模式的最终任务还是教育而不是互动,互动交流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同时在平台应用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不合的言论,这个时候要使用疏导系统进行必要的屏蔽,并纠正受教育者的思想误区,避免受教育者出现思想污染。 

(二)创新教育方法 

传统的灌输模式强调说教式教育,但在新环境中,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但是新媒体环境中,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容易受到其他不良思想的污染,因此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模式的力度。这个时候,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当前受教育者都有较强的个体性,摒弃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转而发掘受教育者的自觉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反省、总结,通过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下一步的学习中纠正自己。简单来说,就是不能使用以前的那种强制灌输教育模式,而应该采用当下的引导灌输教育模式。 

(三)更新教育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灌输教育效果之所以不理想,在很大原因上也是因为其灌输内容与时展不协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应该不断丰富灌输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多引用一些与时俱进的新成果,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灌输内容进行精炼和总结,保证内容符合当下时代的特征和潮流。其次,还应该不断的拓宽灌输内容。优秀的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都比较突出的人才,因此灌输教育的内容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拓宽,不但要关注政治素质的提升,还应该注重培养教育受众的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保证其全面发展。最后,灌输教育的内容必须要联系实际,致力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之中,可以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加入到教育体系中,通过探讨这些热点事件让教育受众能够理性的分析各类社会问题。 

四、结语 

灌输模式对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依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灌输模式之所以在当今教育体系中应用效果不明显,归根到底就是没有与时展相结合。所以,灌输模式的应用要融合当下发展非常迅速的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强调受众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从而使灌输模式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林. 灌输理论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与创新[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8):97-98. 

篇5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新一轮改革之际,作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时机,从传统教育的惯性和影响中解放出来,改革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增强实效性、针对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1.创新教学观念:确立引导性和问题式教育的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功能在于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当今经济、社会、文化、人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实,要实现和充分发挥这一目标和主要功能,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其一,确立引导性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把引导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排斥现象,提高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度。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明确导向的基础上,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存在的前提下,在指导思想上选择理论。其二,确立问题式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树立学生主体性地位,把教学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出发,在观念上强化问题意识、淡化体系意识。由于新方案根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点和新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综合形成的优势来解决大学生所面对的带有综合性的问题,因此,采用以问题为出发点的专题式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以专题的形式把课程涉及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观点结合实际讲深、讲透,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而是要使他们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把握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认同、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因此,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梳理出若干专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体现时代感。对教师来说,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教学内容的创新要求在遵循教学基本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把新的理论发展内化为用学生乐于思考、愿意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通过教师的教学,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并用学到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各种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所传授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实践中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使教学内容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并用发展的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解释各种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指路引航。只有把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切人点和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切合学生需求。同时,教师还必须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现实问题,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情况,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时代同行,以实践作证,用事实说话。了解学生、了解社会,实质是把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用理论迎合实际,而是用理论分析实际、说明实际。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整个链条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是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好这一环节工作,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有坚实的基础。总之,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现时代感。

篇6

一、目前影响创新的问题

现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创新的问题是该课的创新度不够。有的在理论上大谈该课如何创新而实际根本没有解决创新的实质问题。实际上,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真正摆脱没有创新的尴尬境地就应当首先研究本科目前面对的教师困境、辅导员管理的困境、学校管理的困境和学生困境。

二、解决问题的目标设定

通过研究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达到思政课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国家关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否认“两个意见”,对思政课新课程的定位和任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纲要”课: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原理”课:从的基本理论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解决现实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论”课: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角度培养学生信仰的认同。“基础”课:从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角度培养学生的品行养成。“形教”课:使时事政策课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使广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显著增强,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进而为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课:是学生了解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合理的行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上七门课的研究都包括理论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网络教学方式方法和考评体系等具体研究方面。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

总体要求。根据党和国家关于思政课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总体要求,针对当前七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理”“概论”“基础”“纲要”“形教”“当代世界经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书本与现实)问题,以及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出现的问题,探索出一套能反映时代特征、反映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想发展需要、反映各门课程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教学传播科学理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旨在逐步解决大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

具体内容。解决七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各种问题;解决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遵循原则的科学性的问题;传授理论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灵活发挥与遵循教材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教辅活动相结合。解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路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问题。

把握、驾驭与吃透、超越教材理论问题:实现教材转换的基础与根源;确定、列举与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教材的理论联系和解答现实问题与难点;构思精当的教学方案问题:实现教材转换的关键环节;精选典型性、真实性和生动性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问题:实现教材转换的重要环节;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环节和师生互动问题:实现教材转换的重要条件;七门教材的重复内容、兼容问题与相同模块同一性解决问题:实现教材转换的创新条件。

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总体思路。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形成完善的理想信念,更好地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价值。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以现有的课程理论创新为基础与前提,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为载体,以层次性教学作为转换的重要手段。

篇7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教学也日益受到高校高度重视,它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面对现实难题予以关注,面对弱化原因予以分析,这是实现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现实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受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主体性的缺失、教育者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抽象化与疏离化、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等。这是由于认识层面上实践教学理念还相对滞后、操作层面上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实践教学认识有偏差、实践教学组织的规范性缺位、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错位、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缺失、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断裂、任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等。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成效主要因素有:实践教学态度参差不齐、实践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影响因素与成效的交互作用等。为此,由龚惠香撰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书,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作用。该书通过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近千名学生问卷调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了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相关情况。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与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一份真实的索材。

该著作分为教学篇和教育篇两大部分。教学篇包括二十篇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相关的学术著作,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困境与原因探析、基于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谈《概论》课教学与学生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考试改革新探、马克思劳动力成为商品之条件理论的新思考、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今的运用价值、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关于《法律与案例》课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践研究等。在教育篇收录了近三十篇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如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构建学生公寓育人新模式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大学新生转型期教育的探讨与思考、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演变研究、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听证制度的规范化探讨、高等学校依法管理与维护学生权益的利益平衡、浅论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变化特点、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基于模块库的高校辅导员俱乐部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问题与对策、新形势下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现状与对策、新形势下独立学院资助工作体系的探讨与思考等。

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与路径主要有:第一要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提高教育者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机制;第二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活动课题指南,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第三要制定实践教学改革战略,明确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制定实践教学改革任务,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第四要转变对实践教学的态度,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教学的科学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五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第六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最后要构建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批校内外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

篇8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前提就是对其定义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就要对其定义进行界定,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首要问题。现阶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研究界主要有两个主要的观点,其中一个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环境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影响,同时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方向具有决定作用。根据这一理解,产生了“四体结构论”,也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其中教育介体包括方法、目的及内容,而教育环体就是教育环境。这四方面内容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对于定义的界定,另一种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外部条件存在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就是教育系统要想发挥应有的功能,就要考虑到在环境的影响下教育系统的变化。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的界定,这两种观点明显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及研究,大多数人都倾向一种观点,单纯地认为教育环境就是教育生态环境,将其育人功能完全地忽略掉。显而易见,这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对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人对环境有创造作用。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人体现出的是主动性,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主动的,也就是教育者及被教育对环境具有选择、改造、创造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发挥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清楚了这个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界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影响作用,并具有独立性,也就是其环境对系统中的所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想等等,可以将其归结为外部条件。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教育主体对环境的作用,以此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定义的界定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整体的眼光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包括外部条件也有内部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研究

篇9

>>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建设探索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研究与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探索 把信仰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证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状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建设与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社会参与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实证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调查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探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王建A,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教育内化 融合

一、关于的“需要”的理论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有需要。是立足实践的观点分析“需要”的。认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孤立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生存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人是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探讨的主要是人的精神需要,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人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精神需求,也不可能拒绝所有的意识形态。

二、关于“灌输”的理论

“灌输”最早是由考茨基提出的。考茨基认为,社会主义意识是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而非自发产生。之后,列宁发展了考茨基对于灌输的观点,形成了关于灌输的理论。对于“灌输”的理解,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出发。经典作家认为,灌输的过程就是用科学合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灌输的实质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里的 “灌输”没有丝毫越俎代庖的意思,更没有“填鸭式”强制性,而是一种启发,让受教育者在适当的环境中自己去理解,去体会,自发地去掌握和吸收必要的社会道德和思想观念。

三、完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实践机制

(一)采用沟通机制

沟通通常是指人与人传达思想、观念或交换情况、信息,使双方能通连的过程。沟通作为机制的形态,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增进相互理解。沟通能帮助教育双方进行换位思考、认识问题,从而减少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其次,深化彼此之间的认识。沟通并不是将一方的思想强加给另一方,而是力求达到共鸣,它通过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架起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桥梁,推动双方思想观念的交流,从而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和升华。沟通是人的生存需要。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良好地沟通无论是对个人心理还是集体心理都有重要的保健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意蕴。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的沟通,首先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沟通的内容和方式既要遵循既定正确的方向,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通,以保障信息能顺利地被受教育者所内化。其次必须坚持平等性和主导性的统一。沟通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情感。沟通的主导性,是指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有效引导受教育者,以保障双方交流向预期方向运转。再次,必须坚持及时性与频率性的统一。沟通的及时性是由思想信息的时效性决定的,它要求教育者要及时抓住有效信息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沟通的频率性则指沟通的双方要保持一定的沟通频率。最后,坚持诚实与守信的统一。

(二)采用融合机制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融合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融合,深深地融入生活实践之中,与生活实践发展的主流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离不开生活实践,离不开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不能离开生活实践而独立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必须融入生活实践之中,与生活发展主流相一致,才会拥有生命力,才会受到受教育者的欢迎,实现内化的目的。相反,如果想政治教育内化脱离了生活实践,与生活实践发展的主流相脱节的话,内化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应有的保障和基础,从而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结构性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必须实施融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之一,是社会生活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热荨⒎椒ā⒒疃等,都必须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相融合,也就是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之上,反应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为社会经济基础发展和整个社会生活发展服务。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融合,首先表现为时代融合。企业思想政府致教育必须融合到整个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中,努力做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相统一。以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当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理论和模式,创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融合、相统一的新理论、新模式。其次,环境融合。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融于企业教育的整体教育大环境之中,做到与企业教育环境运行机制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