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信息通信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3 15:10: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通信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信息通信建设

篇1

设计协同是当下设计行业技术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设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设计协同建立统一的设计标准,所有设计专业人员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设计,从而减少现行各专业之间(以及专业内部)由于沟通不畅或沟通不及时导致的错、漏、碰、缺,真正实现所有信息共享,实现一处修改其他自动修改,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同时,设计协同也可以对设计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1 通信企业设计协同信息化建设原则

协同设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建设思路是,以数据流为主线,用数据流穿起工作流程。打通数据流转过程中的各生产环节,可以跨项目组、跨部门、跨系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以由系统自动推送到共享知识库或其他相关业务系统中,而其他系统产生的生产用数据也尽量自动推送到本系统中。通过对数据流的管控,实现协同化作业。

使用数据流为主线的优点就在于,不需要用事务流程把各个生产环节强制串联起来,只需要控制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即可形成流水线作业,这样也给了项目组处理问题时的灵活应变能力。基于这种思路,系统针对各生产环节所提供的子系统之间,采用松散Q合的形式,每子系统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联动自动运行。

2 通信企业设计协同信息化建设方案

2.1 设计工序协同

目前,生产过程中对数据的管理比较弱,存在相同的数据要重复录入到不同的系统中,人为增加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还有些数据仅在于项目组内部流转,无法提供给其他项目组,使得数据无法像作业流水线那样自动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通过将设计工作按工作时序划分,同时分析确定各阶段工作的工作量占比,将部分低端容易替代的环节分拆出来交给人力成本较低的服务外包单位甚至高校实习生来承担,可以降低高端技术人员的工作量,释放出来的时间可以用于争取和承担更多的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同时,项目组人员可跨专业使用,从项目组办公场所、人员调配使用等源头方面来加强一体化,减少重复到同一现场勘查的次数和专业间的沟通成本,从而节省项目组成本以及需要甲方、物业配合的时间。

表单是管理内容的载体,记录了所有的管理事务内容栏目,流程是管理过程的载体,记录了管理事务在多人多组织间的处理步骤与顺序。基于工作流引擎,定制灵活的审批规则,以加强对工作中流程的管理,通过表单和相应附件的电子化流转,在保证审批质量的同时加快了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2 成果及知识协同

在设计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纸质文件,如勘察草图、预算、设计说明、会议纪要、单项合册、档案等,这些纸质文件承载着重要的知识信息。但纸质文件体积庞大,不易存储、检索与查询,容易受损,损坏后不可修复,传递速度慢,容易遗失,安全性低,不便于集中保存管理。

通过建立高效的文件管理功能,各工序人员完成工作后,资料可以立即传到系统中,并通过流程提交的方式告知下环节人员,下环节人员可以无需等待立即开始工作,设计成果及过程文档可以跨专业、跨部门共享使用,也有利于过程阶段性成果的统一归档,解决设计中各个工序间的数据共享、资源协调问题及设计人员间交流与通信问题,同时,通过系统对过程成功资料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归档,以便员工逐步积累形成企业的知识资产有效共享利用,也可对项目运作文档的共享与评估,规范项目组运作。

2.3 工作量精细化考核

目前,基于粗放型的管理,仅依赖项目经理日常的报表来记录项目组成员的工作量。数据的精准度受项目经理记录详细程度,以及项目经理的管理能力,同时不同项目组之间的均衡也没有准确的尺度规则。通信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聚集了一大批技术专家人员,对于不直接形成产值但对公司市场拓展和业务争取有帮助的技术营销、项目技术支撑工作,也需要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衡量。

通过编制项目定额库,按专业将设计工作按多维度进行划分,同时强化工作量的过程记录,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可以做到精细化考核。提供员工的实时工作量统计和明细查询,有利于员工的绩效激励,提供实时的项目进度查询、人力资源查询,可对对于全公司人力资源的使用情况实时掌握。

2.4 引入电子签章

设计工作中产生的大量的设计图纸或档案,在业务过程中需要审批及最终归档。在对外提交或电子文档归档时,无法避免项目档案采取纸质与电子文件同时收集的双轨制方式,电子文件需打印成纸质文件后经相关责任人手工签名后归档,造成人力物力大量重复投入,同时纸质档案的归档保存也消耗大量的设备和场地等成本。

通过引入一个合法第三方CA电子认证技术,解决远程审核签名问题,解决电子档案安全性和合法化等问题,实现过程成果文件签名、盖章具备合法性及不可抵赖性,以使档案的管理和流转实现真正的电子化和无纸化,同时推动设计协同工作量分配的真实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信企业设计协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高效运转,是帮助企业全面提高设计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也是积累与传承知识财富,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对通信设计业务的了解,依托成熟的产品技术经验,基于“协同化作业,精细化管控,以数据流为主线,用数据流穿起工作流程”的设计思路,通过对数据流的管控,实现设计工序协同化,设计成果集中化,设计过程信息化,设计流程标准化,绩效考核精细化,为通信企业建设高效的设计协同信息系统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通信建设行业的信息主要是结合通信工程本身的特点,主要集中于通信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合同、协调以及其它辅助信息,表现形式主要以语言、文字、图像为主,由于通信工程建设主要涉及到各合作方,所以信息产生和传递的对象主要是建设单位(运营商)、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具体见下面的关系图:

通信工程比较常见的信息表达方式包括:会议、电子邮件、电话、书面文字表达方式等,最常见的内容包括:

1、建设单位的主要信息内容

工程招投标、任务指标、站点派单、敏感站点工程信息、工程例会、考核通报、各类数据报表统计、工程验收等相关信息。

2、设计单位的主要信息内容

设计勘察信息、图纸信息、投资信息、设计会审、设计变更信息等。

3、监理单位的主要信息

现场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管控措施、数据统计、工程验收信息以及其它相关信息。

4、施工单位的主要信息内容

与客户的沟通协调情况信息、外电报装信息、工程前期准备信息、人员安排信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度信息、工程完工后的工作量统计信息、工程验收信息等。

二、通信工程信息的特点

1、信息的真实性

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20%的衰减度,做为信息的收集者、传递者、处理者和决策者,一定要拿到第一手的现场资料信息,查阅邮件时一定要查看原始信息,避免信息的多次传递。

2、信息的系统性

信息是连续性、全面性的,在收集、传递、处理工程中的信息时,不能片面的使用信息,要保持信息的完整性。要全面掌握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方面的信息。

3、信息的时效性

工程中信息是不断产生、动态变化的,我们在收集、传递、处理信息时要保持信息的及时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另外,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当天的信息一定要形成闭环。

4、信息的不完全性

由于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以及本身的信息衰减等各方面客观因素影响,信息到达决策者手中时总是不完全的,做为决策者要抓住信息内容的关键,避开局限性做出判断。

5、信息的层次性

由于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以及本身的信息衰减等各方面客观因素影响,信息到达决策者手中时总是不完全的,做为决策者要抓住信息内容的关键,避开局限性做出判断。

a 作业级

主要指施工队层面,如现场人员分工、照图施工等方面信息。

b管理级

项目部层面,如工程例会,人员安排、车辆调度等方面信息。

c决策级

部门以上层面:如招投标信息、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等。

三、通信工程信息的处理流程

信息的流程如下:

1、信息的收集

1) 工程招投标阶段

a 建设单位:主要以收集工程年度规模、投资以及招标技术评分点以及其它要求,考核指标、工作量分配方法,参选单位信息为主。

b 公司内部:主要以收集公司市场部投标安排,人力资源部对项目部的人员安排信息,施工队的资质、人员、车辆信息为主。

2)工程派单阶段

a 建设单位:主要是了解本次站点分配的基本量、浮动量,以及完工指标;了解本次任务分配中合作单位的信息,重点是选点单位、施工单位信息。

3)物业协调阶段

a 建设单位:主要是了解业主的基本信息,了解机房、传输、无线、室分等配套设施的基本信息,了解选点协调的进度信息。

4)设计勘察阶段

a 建设单位:勘察计划安排(人员、车辆、时间、地点),勘察现场要求,其它配套专业勘察信息。

b 公司内部:设计的信源、覆盖方式,设计指标要求。

5)设计会审阶段

a 设计单位:了解方案设计进度和会审情况,了解该站点的投资金额,网优系统下载确定的设计方案,存档,收集会审纪要、设计批复。

5)工程施工阶段

a 建设单位:对该站点的特殊要求,工程例会通知及会议纪要。

b 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计划,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收集质量、进度、材料、工作量以及现场存

在问题的信息,按ISO2009要求收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文档,按时填写日报、周报、月报。

c 监理单位: 收集现场监理人员工作情况信息,收集各类报表信息,重点收集现场监理安检、质量、进度、投资面的信息和问题。

6)硬件完工阶段

a 建设单位:对该站点的巡检信息。

b 施工单位:该站点工作量表,质量自检报告,剩余材料统计表。

c 监理单位: 现场监理资料,工作量确认表,工程变更申请。

7)测试阶段

a 测试单位:收集测试情况记录。

8)初验阶段

a 建设单位:收集单项合同,准备验收清单,签发初验报告。

b 公司内部:起草单项合同,准备验收清单,准备验收文件,准备验收人员、车辆、仪表安排。

8)转资阶段

a 建设单位:收集转资清单,收集资产条形码。

8)初验阶段

a 建设单位:收集单项合同,准备验收清单,签发初验报告。

b 公司内部:起草单项合同,准备验收清单,准备验收文件,准备验收人员、车辆、仪表安排。

9)转资阶段

a 监理单位:准备终验清单,准备终验文件,准备验收人员、车辆、仪表安排。

b 公司内部:准备终验清单,准备终验文件,准备验收人员、车辆、仪表安排。

c 建设单位: 收集启动会信息 ,收集终验报告,记录现场验收遗留问题。

2、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的加工

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之前,要确认信息的来源对象、紧急程度、信息传递的对象、信息的可靠程序、信息的数据内容以及信息传递采用的介质,然后对其进行加工。

a信息的来源对象

按信息来源对象可以分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选点单位,施工队。

b信息的紧急程度

根据处理时间期限,信息可以分为普通、紧急、非常紧急几种情况。

c 信息的传递对象

信息在加工后,传递给不同的处理层面,如传递给建设单位的、设计单位的、公司内部的、施工单位的,还可以细分为给公司领导层面的、部门经理层面的、项目经理层面的、执行层面的等等。

d 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

信息的来源大概可分为精确、一般、较低几种类型。

e 信息的数据内容

对于通信工程进度信息来讲,大致可以分为进度信息、质量信息、造价信息、安全信息、协调信息以及其它方面的辅助信息等。

f 信息的传递介质

信息传递的介质可分为:电话形式、电子邮件形式、书面形式、面对面对话形式等。

3、信息的传递

信息在进行传递之前,要考虑到信息的使用目的、周期、频率,信息涉及到的范围、保密性,信息传递所使用的介质等情况,信息传递后要给予确认,是否完全、准确、及时到达信息的处理者手中。

4、信息的处理

信息在处理之前首先要对信息的情况内容及要求分析,然后再决定以何种形式对信息内容进行宣贯、执行、处理,完成后还必须对处理情况给予反馈,形成闭循环。

5、信息的检索

通信工程信息种类繁多,需要做存档处理的信息,如日报、周报、设计文件、竣工文件等,需要对文件设置检索,检索的设置可以根据处理权限、方法要求、查找要求进行设置。

a 权限要求:允许检索的范围、检索的等级划分、密码的管理。

b 方法要求: 检索的信息和数据能否及时、快速提供,实现手段。

c 查找要求: 输出形式、能否根据关键字实现智能检索。

检索即要建立信息库分级的管理制度。

6、信息的存档

信息存档要求如下:

a 命名方式:类别+工程代号+开工年月,HTJ080206中HT代表合同,J代表监理,08为工程代号,1106代表2011年6月份。

篇3

0.引言

电力通信是国家通信网络的生产、调度、运营及管理的重要行业,其通信网络安全、稳定、高效及经济运行对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电力通讯行业发展也日益加快,而传统的人工操作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电力通信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及规模的扩大。网络信息化技术运用于电力通信能使通信网络系统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电力通讯管理水平,保障电力通信安全稳定的运行,提高电力通信的经济效益,因此,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是电力通信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电力通讯网络管理水平,从而保障电力通信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提高电力通信行业的经济效益。

1.我国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我国电力通信行业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电力通讯行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电力通信手段逐渐多元化,电力通信行业的通信网络运行安全稳定,维持着良好的运营状态。然而电力通讯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工操作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电力通信迅速发展的需求及规模的扩大。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通讯行业已经逐渐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电力通信管理中,现如今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部分通信网数据实现电子化管理。目前,我国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以Word、Excel表格等软件建立通信网数据库,利用电力通信系统专业网管使部分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管理[1]。然而网络运行状况和网络资源状况独立脱节,不能实现网络监控与运用的紧密联系,进而导致电力通信中故障电路的定位、故障影响业务的查询等方面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实现电路故障快速定位及故障技术处理的要求。电力通讯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电力通讯行业将会使通信网的业务多元化,对电力通信网安全稳定的生产、调度、运营及管理的要求将会更高,以保障电力通讯大规模扩大后通信网络安全稳定的运作以及科学高效的管理。

2.我国电力通讯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电力通讯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的网络问题

现阶段我国关于电力通讯网络缺乏健全的体制、标准规范及健全的网络管理系统,使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受到制约,另外,我国电力通信网络的体制较为落后,通信网络运行的主要干线也超过其使用寿命,影响电力通信网络稳定可靠运行。由于我国电力通信网络运行的主要干线为星型和树型的复合型网路结构,网络间的连接性较差,通信网络结构较为薄弱,影响电力通信网络高效运行,另外,我国电力通信网络运行的主要干线传输容量低,使电力通信网络业务拓展受到制约。此外,我国电力通信网络接入系统由电话线接入,导致网络接入系统较为薄弱,并且制约未来网络系统的升级,影响电力通信行业的发展[2]。

2.2我国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的管理问题

我国大部分的通信网络用户采用电话线接入的方式,而采用电话线接入的网络系统不能对电力通信通信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输和调整,造成我国电力通信网络接入系统薄弱。现阶段我国电力通讯行业关于电力通讯信息化系统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管理只能对通信网络进行分路监测以及简单的操作管理,现有的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不能实现多元化和复杂的通信网络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导致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电力通信网络的运行效率也较为低下,制约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不能有效促进电力通信的快速发展,提高电力通信的经济效益。

3.我国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相关策略探析

3.1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需求科学选择

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存在着很多的因素对通信网络系统建设的成果造成影响,如技术经济指标、通信网络结构以及网络管理要求等,其中,网络管理要求是影响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最重要因素。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并不是功能越全,配置越高就代表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得越好,如果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管理重视实施监控,则满足科学合理的监控系统是通信网络系统建设的首要因素,并且对监控系统的准确度和实时性要求都很高。如果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重视通信设备信息,则建立网元管理是通信网络系统建设的首要因素,但对于规模较大的通信网络要求通信服务质量高,因此,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管理要选择能够包揽所有通信网络的通信网络系统管理,从而保障电力通信化系统建设的高效可靠。

3.2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网络系统的设计

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初级阶段主要是对部分通信网络进行管理,而要对整个通信网络进行管理,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网络系统的设计需要满足网元数据收集层、网元管理层、网络管理层、服务管理层以及业务管理层。网元数据收集层组成部分为网元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接入系统。网元管理层是管理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单个网元,并对上级网络管理层提供支持。网络管理层是以网元管理为基础增加网络组成管理及网元间的联系,同时对通信网络的能力进行调整、更改、中止或创建,分析网络的利用情况、性能等参数,并给予上层服务管理支持。服务管理层是电力通信网络用户与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连接处,为通信网络用户提供网络接口及通道,统计分析接口性能参数,记录通信网络管理中出现的费用。

3.3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建设

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建设主要有对通信网络的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显示通信网络拓扑图形、网络中物理设备的增加或删除、网络中传输链路的增加或删除、环回的设置和监视以及通信网络安全管理。通信网络故障管理是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记录通信网络中出现的异常数据,并根据异常数据分析判断通信网络故障的性质和部位,准确评估故障对通信网络所造成的影响,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故障处进行及时修复。性能管理是利用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及网络设备的性能进行实时的监测、分析和控制,进而保障电力通信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配置管理是建立和调整通信网络的逻辑及合理配置物理资源。显示通信网络拓扑图形的内容包括每期工程通信通信网络拓扑演变的过程和反应[3]。环回的设置和监视主要是对通信网络系统的相关性能指标进行监测。安全管理是对非通信网络用户接入通信网络进行有效的防范,进而保障电力通信网络运行的安全可靠。

4.结束语

电力通讯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随着电力通讯的发展不断加快,传统的人工操作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电力通信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及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此,电力通讯信息化系统建设是电力通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通讯信息化系统建设能使通信网络系统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电力通讯管理水平,保障电力通信安全稳定的运行,提高电力通信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然而我国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不断探析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策略,完善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才能保障电力通信高效、安全、稳定的运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高鹏.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思路的探讨[J].通信网络系统通信,2011,02(12):26-29.

篇4

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15.85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种信息化通讯要求的不断提出,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已经迫上眉睫,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的管理要求,针对网络管理层次多、设备种类多、网络结构复杂的特点,本文作者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电力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及解决方案,以及为网管系统设计和方案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电力通信网管系统通建设。

1.网管系统发展前景

在进行选择网管系统时,许许多多的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最终决定,比如一些简单的指标:技术经济指标、通信网络结构、通信系统规模、网络管理要求等。但大可不必舍本逐末,确定网管系统方案的首要依据就是网络管理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并不是功能越全、配置越高就是越好,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打个比方,假如管理仅仅给予通信设备实时监控关心,那么选择监控系统的最佳方案;再比如,管理要求仅仅关心通信设备信息,那么建立网元管理系统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管理一定规模的通信网络,同时需要有通信服务的提高,则必须进行能够包括整个通信网的网管系统的选择。

2.建设网络管理系统的目标

说到底,用户和网络经营者对网络的要求是有效、可靠和经济。相对于通信网络本身的发展建设,网络管理要满足上述条件,理论与实践都远远滞后。原因在于通信网络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通信设备功能和规格没有统一规定、众多的生产厂家、网络管理的行业标准不完善、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这些使得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根本不可能一步到位。

二.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1.1 TMN的体系

TMN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专门为电信网络管理而制定,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多厂商、多协议的环境,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的问题。TMN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及Q3标准的互联接口等项内容。TMN有点集中于其成熟和完整性,它是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完整的通信网管标准体系,不足在于他的复杂性和单一化的接口,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TMN的使用。这些问题在建立网管系统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进去。

1.2 兼容其他网管系统的标准

如果能在接受TMN标准的同时,兼容其他流行的网管系统的标准。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所构成的网络管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的管理标准,SNMP网络管理系统实际上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管理系统,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应该将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作为网络管理的标准之一,尤其在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三.网络设计即网络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各个层次

网络管理系统应当是全网络的,对于面向用户服务的规模较大的通信网络,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网络、服务、业务等层次的管理上。

1.网元数据采集层:网元(设备)的数据接入、数据采集系统。

2.网元管理层:直接管理单个的网元(设备),同时支持上级的网络管理层。这一层主要是面向设备、单条电路,是网络管理系统的基础内容。其直接的结果实现设备的维护系统。

3.服务管理层:管理网络运行者与网络用户之间的接口,如物理或逻辑通道的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用户接口的提供及通道的组织;接口性能数据的记录统计;服务的记录和费用的管理。

4.业务管理层:对通信调度管理人员关于运行等事项所需的一些决策、计划进行管理。对运行人员关于网络的一些判断的管理。这一层管理往往与通信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相关。其功能包括:日志记录,派工维护记录,停役、维护计划,网络发展规划等。

5.网络管理层:在网元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对网元之间的关系、网络组成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从网络的观点、互联关系的角度协调网元(设备)之间的关系;创建、中止和修改网络的能力;分析网络的性能、利用率等参数。网络管理层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支持上层的服务管理。

四.系统功能与结构

1.系统功能

一个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1.1故障管理:提供对网络环境异常的检测并记录,通过异常数据判别网络中故障的位置、 性质及确定其对网络的影响,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

1.2.性能管理:网络管理系统能对网络及网络中各种设备的性能进行监视、分析和控制,确保网络本身及网络中的各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1.3.配置管理:建立和调整网络的物理、逻辑资源配置;网络拓扑图形的显示,包括反映每期工程后网络拓扑的演变;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物理设备;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传输链路;设置和监视环回,以实施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

1.4.安全管理:防止非法用户的进入,对运行和维护人员实现灵活的优先权机制。

2系统结构

网管系统可采用IP级的网络实现系统中各硬件平台之间的互联,利用现有的各种管理数据网络的路由,组织四通八达的网管系统网络。

2.1数据服务器:是网管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存储载体,用于存储和处理管理信息。

2.2网管工作站:为网管系统提供人机接口功能。它为用户提供友好的图形化界面来操作各被管设备或资源,并以图形的方式来显示网络的运行状态及各种统计数据,同时运行各种网管系统的应用程序。

2.3浏览工作站:通过广域网、Internet或Intranet网接入网管系统,提供网管系统数据信息的浏览功能。

2.4协议适配器:完成网管系统与被管理设备之间的协议转换。

2.5前置机:通过远方数据轮询采集及网管系统与采集系统之间的协议转换,实现对各种通信站、通信设备的实时管理。

2.6网管系统的软件:管理信息数据库、网管核心模块、若干应用平台、若干网络高级分析程序及数据转换接口程序组成。

2.7管理数据库:负责存储和处理被管设备、被管系统的历史数据, 以及非实时的资料、统计检索结果、报表数据等离线数据。

2.8网管核心模块:管理信息服务模块、管理信息协议接口及实时数据库;

2.9通信调度应用平台:系统运行监视、运行管理、设备操作、图形调用、数据查询等功能。

2.10图形系统实现网管系统图形应用界面:图元制作工具、绘图工具、图形文件管理工具、数据库维护工具等。

通信运行管理应用平台提供网管系统所需的各种管理功能,包括运行计划管理、维护管理、报表管理、权限管理等。网络高级分析软件包括网络故障分析、性能分析、路由分析、资源配置分析。

五.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也不容忽视,网络运行中一方面,网络管理的重要性日益体现,系统本身的运行可靠性必须予以重视,比如说是系统的重要部分采用冗余技术;并且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平台结构,存在内外交换管理信息的必要及渠道,必须对系统不正常的操纵和数据的存取会危害通信网络正常运行。SNMP协议可以提供访问控制、隐私和认证服务,我们只是对系统的访问进行控制,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和广泛,就有必要提供隐私和认证服务。再加上与TMN标准体系的结合,网管的安全问题需要使用者上心。

结语

因为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发展起步比较晚,和一些公用网和其他一些专用网相比都落后了不少,随着网络规模、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显示出目前这种状况的不适应性。电力通信网中行业中未见真正的规模较大的网络管理系统,相信我们这些从业于电力通信网运行、管理和开发的建设者们有能力与决心解决好目前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P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客气的说,如何有效的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已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针对这一背景,推进信息通信融合,支撑“五大”体系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时各个环节的竞争力,因此,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学术及实践意义。

2 “五大”体系的概述

“五大”体系的概念是由国家电网提出的,但是其依然适用于很多企业的发展。其中,所谓“五大”体系指的是“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其建设的方向为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在这一建设工作中,原则是效率优先、目标导向、实事求是、安全稳定。通过“五大”体系的建设对我们企业的发展能力以及运行的效率进行有效地提升,并能够很好地促进企业服务水平以及社会形象,进而实现将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3 信息通信融合

信息通信技术(ICT)是新的热点。IT指信息技术,CT指通信技术,ICT则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统称。以往,信息和通信这两个技术是完全不相干的,但是随着社会以及各种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两种技术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通信行业,随着各种信息通讯增值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其必然会向着应用层延伸。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则会往传输层发展,这必然会导致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必将是我们发展的主流,而这一融合的现象也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我们的工作中,信息技术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涵了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贮存。而通信技术方面的工作则主要是指信息传输和电信业务。以下是这两种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热点,了解它们可以促进帮助我们做好这两者的融合工作。

3.1 信息技术

总体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比较明确,其发展中的热点有很多,表现最为明显的几个趋势表现在云计算、智慧城市、大数据等方面。

3.1.1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这一技术是指使用网络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及调用,进而提供多层面、大规模的信息资源。此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使用虚拟资源以及分布式计算等技术将较为分散的资源进行有效地集中,然后形成能够用以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池,这一信息资源池可以按照动态、需求以及弹性的方式实现信息服务。通过这一技术,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利用网络获得信息资源,这是未来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在未来企业的运营中也将是最为重要的支撑技术。

3.1.2 大数据。大数据技术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最主要的表现“3V”,也就是量(Volume)、多样性(Varity)和速度(Velocity)。这一技术的根本原理是个人数据的价值不会因为使用而受到损耗,相反而是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个人数据的价值也将会越来越大。基于这一技术,我们每个人都不再只是静态受众,二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及生产者。大数据的价值与数据节点、数据使用者节点的平方成正比。

3.2 通信技术

相对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则没有信息技术那么有前景。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非常的明确。其中,光通信以及无线通信发展比较顺利,其分组传送网更是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发展,当前我国的PTN技术已经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

但是,作为网络核心的分组数据网在发展中则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互联网使得通信分组数据网对IP网的以来越来越高,已经讲整个信息通信网依托在IP网上,这就使得IP网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而且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不可知、不可控、不可管,没有完整的虚拟化能力的特点,使得通信行业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随着我们通信业务的不断复杂化,各种流量问题以及网络扩容增量不增收等问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基于此,信息通信融合是我们改善当前现状,是信息通信技术获得更大发展的必然需求。

4 推进信息通信融合时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确保安全可信。网络作为信息通信融合的基础,其本身具备很多风险。因此,在信息通信融合的过程中,要确保网络具备可用性以及抗攻击型,其节点设备应该是可靠的,而且网络在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恢复。至于可信性主要是指我们在这一工作中要保证信息不会被窃取或则篡改,进而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基于这一要求,运营者应具备“执法监听”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保证服务质量。这一工作主要是指能够对网络的性能进行量化,进而确保网络的性能以及用于期望的业务质量。针对这一要求,我们要提供充分的网络资源,并能够开展各种质量较高的实时业务。

第三,网络虚拟化能力。这一能力是指网络可以生成虚拟网的能力,在虚拟网中,资源是相互独立的,信息也是相互隔离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单独的控制、管理这些资源及信息,此外,在我们对信息以及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本身的感觉与操作实体网的感觉是一致的。

第四,网络资源的可知和网络可管可控。其中,可知主要是指我们对虚拟网络中的链路的资源都能准确的了解,比如配置资源、剩余资源以及资源状态等。至于可管性,主要是是指我们可以对网络实行管理等操作,比如配置管理、故障管理以及性能管理等。另外,我们还要对有对网络具有控制能力,其中包括对不同业务类别资源的分类管控能力,对业务保障必要的资源以及对紧急通信的支持等。

在信通信融合中,当前的虚拟经济在发展上要比实体经济更快一些。总体而言,对于ICT,通信和信息这两者都是构建完整产业链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最主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摆正通信信息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关系。

5 以信息通信融合支撑“五大”体系建设

在“五大”体系的建设中,无论是其新型的管理模式,还是其业务流程都是高度依赖信息通信系统的,因此,确保系统支撑工作到位直接影响着“五大”的建设与运作。在我们的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信息通信资源进行优化,使这一系统的适应性获得更好的完善与提升,进而加速信息通信一体化的构建,以实现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管理。

在具体工作中,要确保信息通信系统的调整与业务的调整同步进行,将各种管理的模式固化到信息通信系统之中,以保证业务得以正常的开展。这一适应性调整工作中必然会存在数据量大、接口多、范围广和时间短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明确分工,并制定合理的工作机制,从进度、质量等方面做好项目的管理工作,此外,我们还要从人员、组织以及制度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以促进系统的调整。

最后,在信息通信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本身这一工作的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应交叉开开展专业技能的培训,以“一专多能”的思路指导我们的工作,依据通信系统、IT硬件、平台软件以及业务应用系统等进行分工,实现技术人员在掌握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其他专业技能的目标,做好这一工作对于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通信信息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6 结语

“五大”体系建设对于改善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推进信息通信融合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但是,由于此工作无论是对于管理水平还是对于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这就给我们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对于工作中的问题要善于思考,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五大”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新一代电力信息通信(ICT)网络模式”开始试点建设[J].电力信息化,2009,6

[2]陈振华.试论信息通信在现代文通运输中的作用[J].港口科技动态,2010,4

[3]陈镜波.日本电气玻璃综述[J].国外建材科技,2008,6

[4]高明,杨爱学.论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信息通信系统[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ELECTRICITY期刊征稿启事[J].Electricity,2010,1

篇6

二、PON、WiMAX和PLC通信技术组网的经济成本比较

PON技术的带宽速率是1250到2500Mbps,传输距离为20千米,而WiMAX技术的带宽是70Mbps,传输距离为1到3千米,PLC技术带宽是200Mbps,传输距离为0.5Km,但是在主要性价比上,PON在建设成本、可靠性、实时性、安全性和产品成熟度上都很高,基本没有限制因素,WiMAX技术则处于高水平,但受天气地形因素限制;PLC技术的建设成本则相对降低,而且其可靠性、实实时性和安全性也处于较高水平,不过产品成熟程度一般尚待开发并且受到电网负载和结构因素限制。综上所述,PON技术有比较明显的传输性能优势,但是网络光纤建设工程组网成本高,没有成本优势;而WiMAX和PLC技术则在投资实用型和施工容易程度上更具性价比优势。

篇7

为迎接海洋21世纪,我国很早便提出构建“数字海洋”的战略设想,并将其列入2015年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中,在这一国家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下,数字海洋信息基础建设已经进入试点性节点部署阶段,各地区海事局也相应提出了“数字海事”的发展目标。就全国范围来看,海事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海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过去海事建设模式与当前海事业务发展相背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事信息化建设进程,建设信息系统逐级推广虽然能够满足各业务部门对数据的需要,也便于执法工作的开展,但是数据的共享以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受到这种“垂直体系”的限制,无法满足横向业务需求,并不利于海事信息资源的整合;其次,海事信息化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只有改变当前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海事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再次,海事信息化管理缺少统一的行动准则和规范,因系统功能重叠,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管理效率低下;最后,海事信息化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因缺少专业人才,相关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

1.2海事通信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海事通信技术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海事通信仍存在一些不足,除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海事通信专业人才难以满足需要等海事管理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外,限制海事通信发展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不足,技术设施建设仍很滞后,与世界上一些主要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海事部门无论是在投入水平、发展程度还是设施覆盖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以日本为例,沿海各搜救站均配有独立的集成通信控制系统,海事通信技术设施覆盖率在90%以上,而且覆盖距离以及每年通信技术设施维护费用也远超过我国,这也使得我国水上安全信息的传播以及定位搜救反应时间远不及日本。二是应急和预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管理和技术的落后,海事通信的应急反应存在很大的缺口,预控信息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我国当前的海上交通发展需求。

1.3海事通信在海事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性

海事通信是水上运输的生命线,其在雷达导航、船舶避让、遇险搜救、港口调度、气象信息等方面发挥着“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大量海上突发事件的经验证明,海事部门搜救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收发信息的准确性,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很多时候都是分秒必争,信息存在微小误差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甚至会酿成很大的灾难,这也是将海事通信系统比作海事系统建设的神经枢纽系统的原因所在。海事通信不仅关系到水上运输的安全,也直接影响到海事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开展,是实现海事信息化管理的关键环节。海事信息化管理的信息来源于海事通信,海事通信系统实际上构成了海事信息化管理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以“数字海事”为目标的海事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海事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鉴于海事信息化管理面对的对象具有流动性特征,而海事通信系统能够提供及时、稳定、全面的信息,因此也成为了海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海事通信也是有效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以及价值转换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被视为资源,其在利用过程中会发挥出很大的价值,但是前提是要保证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可传播性,因此,信息化建设除了要能够及时收集和监管信息外,还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处理获取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即要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转换。对于海事部门而言,海事通信的畅通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有助于提高海事部门的服务水平。

2关于海事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通信技术设施建设

现行的与海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海事行政处罚规定》等,主要涉及的是人员登记、海难救助、船舶及设施管理、事故调查等内容,而对于海事通信管理的相关规定却不够完善,很多法规对这方面的规定都存在一定的漏洞,法律法规的滞后与海事通信的发展不相适应,使其在水上运输中难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完善海事通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补充相关内容,并明确通信管理执行部门的权责范围,对存在的扰乱海事通信的行为必须给予严厉的打击,加大处罚力度,以此来推进海事通信建设。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事部门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更新,不断引入和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公众通信网络、3G通信技术以及今后可能广泛应用的卫星定位技术;加强海事通信技术设施建设,包括水上交通安全电视监控系统、船舶管理交通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技术设施建设,提高这些系统的覆盖范围,尤其是加强对重点水域的布控,不断缩小盲区;同时还要提高技术设备的质量,确保在发生设备故障以及遭受外界环境干扰时仍能够正常通信,注重对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提升系统软件的实用性。

2.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海事通信部门而言,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同步进行,其原因在于二者存在很大的内在关联性,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塑造优秀的人才队伍,同时管理制度的执行也依靠优秀的人才队伍,从这二者的关系来看,管理制度与队伍建设是并重的。首先,应加强日常工作的管理,促使日常工作逐步实现责任化和制度化,可吸收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的一些日常工作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引入绩效制度,实现绩效指标化,同时也要结合海事通信部门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网络维护、岸台值守、设备使用保养等细节管理,从各环节的逐一优化来实现整个工作质量的提升。其次,注重对现有人员的培训,通信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也快,对相关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可通过考察、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技能,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海事通信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紧随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设备有所掌握,并通过实战演练及应急预演来增强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再次是要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和干部选拔机制,目前海事通信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所占引进人才的比重也比较少,还难以满足当前以及今后海事工作的发展需要,应拓宽通信人才的引入渠道,除了通过考试这一途径外,也可以根据部门的实际需要以及相关工作的具体需求来选用一些政治合格、业务素养较高、专业过硬的人员,可通过聘用、借调以及特殊人才引入等多种方式来引进富有通信相关工作经验且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并完善相关薪酬制度,应给予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待遇,并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减少优秀人才的外流。对于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绩效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促使相关人员加强学习,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2.3转变预算管理方式,将通信建设纳入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中

为确保信息化建设预算的准确性,应改变当前基建工程式的项目建设预算管理方式,同时将信息系统建设引入回溯机制,为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根据系统运行需求和维护情况来对系统的各个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完善海事通信系统功能,牢牢掌握海事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海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功能,并不能一蹴而就,不应盲目追逐新兴的通信技术,应结合自身发展现状,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稳扎稳打推进海事信息化基础建设。海事信息化建设虽然要依靠先进的海事通信技术来实现,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还涉及到规划、组织、实施等多项工作,受到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像,因此并不是单纯引入通信技术便能够实现的,应有步骤的实施。通信技术与信息化密不可分,但是通信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追求新技术,但是在规划中又不能被技术所束缚,应将通信建设纳入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中,以通信技术为支撑,以此来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ignals and Communications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HUANG Haibo, ZHAN Baiming, WANG Weihua

(School of Electrical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iyan, Hubei 4420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our Institute's signal and communication courses system, CDIO philosophy is combined with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which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students' ability of 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Signal courses and communication courses are organically combined, signal and communication courses group are set up,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s group are reform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e links are Improved, all thes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Key words CDIO; signal and communication; courses group

CDIO从构思、研发、运行到废弃和再利用的全部生命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①②我校有三个信息类的本科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这三个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中,信号类的课程与通信类的课程都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通过课程组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将这两类课程结合起来组成课程群进行建设。

1 信号与通信课程群建设

结合我校的工程背景,我们确定了信号与通信课程群,主要课程包含信号与系统、信息传输理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通信网、DSP原理及应用等,如图1所示。

图1 信号与通信课程群

信号与系统、信息传输理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和通信原理一起奠定了信号与通信课程群的理论教学基础。与之配套的实验课程,如“信号处理仿真实验”和“通信实验”则是从实验方面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DSP原理及应用”主要围绕TI系列16位DSP芯片来讲述,在硬件上具有功能丰富结构复杂,在软件上具有指令性集成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卷积、相关和数字滤波器的理论算法,然后在DSP芯片中以程序软件的方式实现,通过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作为前期的专业基础课,其对应的专业课是“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通信网”和“光纤通信”等课程,这些专业课完全依赖于前期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在专业基础上进行拔高,向多元化和工程性方面发展。

2 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讨论确定信号的特性,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从时间域到变换域,从连续到离散,从输入输出描述到状态描述,力求以统一的观点阐明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号分析及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分析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和分析运算能力,为学习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信号与信息处理、信号检测等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信号与系统基础;(2)线性时不变系统;(3)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4)连续时间傅里叶变换;(5)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6)抽样;(7)通信系统;(8)拉普拉斯变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内容(下转第188页)(上接第65页)是讨论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数字信号处理中的算法原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和算法原理,为今后进一步从事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信号处理基础;(2)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3)离散时间信号的变换域分析;(4)离散时间LTI系统的变换域分析;(5)连续时间信号的数字处理;(6)数字滤波器的实现结构;(7)数字滤波器的设计;(8)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同时专门设置了“信号与系统实验”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在这两门实验课程中,使用MATLAB编程仿真验证各个重要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编程仿真的工程实践能力。

“信息传输理论与编码”课程主要讲述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从工程实际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信道编码方面,尤其是典型的差错控制编码,如线性分组码和卷积码等。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后续“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压力。在前期的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中学习了三大变换“拉氏变换、傅立叶变换和Z变换”、以及卷积相关和各种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等关键知识点后,再讲述“通信原理”课程的知识点,将“信号与系统”等前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讲授遵循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把数字信号处理中的一维信号扩展到二维信号,然后学习数字图像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和复原、图像编码压缩、图像分割、图像分析和理解。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MATLAB编程上机实践,加强对图像处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光纤通信”和“计算机通信网”是信号与通信课程的具体应用,也是着重培养学生将信号借助光纤、网络等信道进行实际传输和处理的具体应用能力。通过“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DSP的存储器和I/O空间分配,理解系统配置和中断及程序控制,掌握DSP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掌握DSP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及软件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

2.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些内容由教师教学,有些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课堂上通过提问讲解、学生自己讲解等方式来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在讲述重要的章节,尤其是理论学习比较困难的地方,由一些实际问题引出将要讲授的理论,把这些理论的应用背景讲清楚。在讲授专业基础课里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定理、公式等,首先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出,讲清楚这些重要知识点的应用背景。教师只需要大致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重在讲清楚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原理和作用。通过各知识点的有机提炼设计电子课件和教案,开发课程网站,从中进行网络答疑与学生实时互动。

2.3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进

在内容上,一些专业基础课,如“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主要的知识点全部用基于Matlab的上机实验进行强调,而在“DSP原理与应用”中则是结合实际的硬件系统进行信号的分析与处理。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则全部结合具体的硬件电路,来掌握数字通信的重要知识点。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中,收集整理历年来的电子竞赛课题,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把这些课题内容进行分解,融合到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中。

3 结语

建立基于CDIO的信号与通信课程群,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课程建设模式,强调了课程体系的建设,解决了信号与通信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深入,并且应用能力得到大力提高。近年来,一大批学生竞赛获奖、、申请专利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证明了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9

应急救援通信体系主要针对有重大影响的突发灾害事件而言。随着世界性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重大特大恶性灾害事故及突发事件在世界各地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消防部队担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使命,是一支党委政府直接领导的现役部队,具有反应迅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等优势,我国的灾害救助基本是以消防为主体服务于社会。应对突发事件,消防救援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要在国家应急救援机制的规范下发挥其特有的威力。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后,要求消防部队快速反应、措施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况掌握快,二是投入警力快,三是采取措施快。因此加快应急通信指挥体系建设,提高消防部队抢险救援能力,是当前消防部队建设的迫切需求。

二、当前消防应急救援通信保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消防应急救援组织混乱,通信不畅通

由于突发事件、重特大火灾扑救和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参加的警力较多,有的还涉及到跨区域灭火救援指挥,在指挥调度上,由于应急救援组织体系还未形成,由于应急响应不统一,指挥层次不清晰,通信指挥系统不规范,极易造成指挥权交接和指挥命令传达上的混乱。在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由于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应急演练,社会相关力量协同作战调集难、指挥难,部门间直接、有效的综合作战体系不能及时形成,各部门职责不清、协调不力,应急救援任务中容易出现通信不畅通等问题。

2.2消防应急通信技术手段滞后,器材配置质量参差不齐

当前,虽然消防通信装备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实际情况看,通信装备的配备仍有欠缺,配备通信器材与《公安移动通信网基本级》、《公安移动通信网警用自动级规范(GA176-1998)》等有关规范仍有差距,造成频率使用不规范,通信距离有限,在救援现场不能通过电台进行协同通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灭火救援统一指挥的效率,且现有的常规通信手段因保养不善、质量不高、设备老化,影响功能发挥。在现场应急通信上,主要依靠无线常规通信对讲机和少有的卫星电话,覆盖范围小,缺乏数字化、智能化的集群通信设备,缺乏图像传输、会商、定位设备。

三、加强消防应急救援通信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用分层指挥、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的方式保障通信体系顺畅

解决消防应急救援层次和组织混乱比较好的做法是将参战人员根据分工划分成不同的组,指挥部通过电台指挥到各组负责人,各组内部再通过另外的通话组向下指挥,逐级分组、分层指挥。在信道不够或信号不好的情况下,还可采用常规通信与集群通信互补的通信方式。指挥部通过固定电台对外联络,向下通过常规单频通信。采用分层通信,单频与集群相结合的通信方式,从而有效地解决350兆信号覆盖率,确保战斗任务中通信体系的畅通。

3.2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消防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目前消防通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消防通信的建设应打破传统观念,推广使用先进的通信网络,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消防通信网络。依托公安PDT警用数字集群及LTE宽窄带融合专网建设,进行实时图像和语音传输,构建数字化智能平台。同时,卫星技术来保障大范围、高带宽的实时通信问题等。实现应急现场机动化、移动化网络的快速建立,提升通话质量和精准化、扁平化、可视化指挥调度能力

篇10

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选型

Skyline软件是利用航空影像、卫星遥感数据、高程数据和其它的二维或三维模型等信息源,包括GIS数据集层等创建的一个交互式环境。它能够允许用户快速的融合数据、更新数据库,并且有效地支持大型数据库和实时信息流通讯技术。Skyline软件系列产品为网络和非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三维交互世界的窗口。以下的工作流程能够指导你在本地或网络环境下进行基本数据生成,数据传输,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分析等。产品能够分离开或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用户化的特殊定制。因此,选用Skyline的三维GIS平台,能更好的实现黄河通信资源管理,并具有很好的升级扩展能力。

三、项目的研究内容

1、首先搭建一套基于Skyline的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使用卫星影像、高程数据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河南黄河全河段进行建模。2、根据我局信息传输网、交换网络的实际情况,对微波站点、通信线路、交换站点等通信资源进行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分类。3、根据通信资源的不同类别,在三维GIS平台上进行批量建模,实现河南黄河通信资源的可视化管理,更好的为黄河防汛提供通信保障能力。通过对河南黄河通信资源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整理、分类,以Skyline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建成一套河南黄河通信资源三维GIS模型,以便实现通信资源的可视化管理,为黄河防汛通信保障提供更为方便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项目建设目的

根据当前黄河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采用Skyline的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建立河南黄河通信的传输资源、交换资源的三维GIS模型,实现以下目标:1、真实、直观地再现微波站点、通信线路、信息交换站点、地表信息和建筑物等的三维景观。2、可以实时浏览、检索、查询各个信息点的基本信息,管理整个河南黄河通信设施的庞大基础数据,包含设备信息,无线覆盖范围,有线线路路径,以及地理信息等数据。3、为决策者提供多种分析处理工具并生成各种专题图纸,以便决策者进行分析、决策。

五、项目功能需求

1、三维GIS的基本功能:可以对地图进行无级放大、缩小,通过图层控制可在地图上新建、删除基本点、线、面、建筑物等实体模型,并进行标识和属性设置,可以控制各类模型的叠放顺序、显示隐藏状态、显示风格,可以根据需要输出专题图纸。真实再现通信网所在环境以及线路、微波、交换站点的分布情况,通过三维自由飞行,实现三维景观浏览,使通信管理、施工、维护人员可以直观了解通信网现状。2、为通信网规划、设计人员提供依据:根据三维GIS系统提供的丰富数据,建立准确的模型,应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可以辅助通信网的规划设计,为通信线路的设计施工和通信网络的优化提供依据。例如,微波站点的选址,微波天线的选型、挂高及方向,设备的功率,光缆的路由等,在线路规划中可以自动生成最佳路由图。3、故障管理:以三维GIS系统为平台,可以清晰的看到网络运行状态,根据通信网拓扑关系,进行通信故障影响范围分析,通过界定故障点的物理位置,找出故障点上、下游的所有受影响的线路及站点,为检修人员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使通信恢复更为快捷和容易。4、其他功能:实现通信资料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对黄河防汛的通信保障能力。在“公专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上,为实现与公网更好的合作共享提供便于查看更加直观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