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5:10: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政策的核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全面理解、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深刻剖析。从公共政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政策合法化程度高;公共政策体现社会公正;公共政策体现利益平衡;公共政策保障弱者。每一个时代都有与时代环境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模式,国家的公共管理制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整体变革对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改革传统的公共管理制度,取得了很大成绩:初步遏制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势头;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开始调整和转变政府的职能,政企分开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初步理顺了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局面;政府的行政程序正在
不断简化,行政行为正在不断规范化;等等。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公共管理制度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如何创新公共管理政策,协调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音符,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制度支撑,是摆在我们政府面前的严峻挑战
一、 重新界定公共产品的范围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公共政策,公共产品是关键。对于公共产品的划分和厘定,相关论述已是汗牛充栋。但公共产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停调整,尤其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因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共产品也需要重新界定,以避免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首先,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如今已属于市场调节的范畴,如价格管理、工资管理等,因而应减少或取消公共政策的干预;其次,当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和突出的一些领域迫切需要公共产品的供给,如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等,如食品安全监管(传统上,这方面的公共产品是监管食品卫生),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公共卫生防御体系,以及环境保护等;再次,也有一些领域的公共产品供
给存在"错位"现象,如基础教育、网吧管理等。
二、 定公平的和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普遍性和非排他性;人们也往往把政府视为公平和正义的化身。公平和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公共管理政策是由政府的性质和公共服务的性质所决定的。其基本的涵义在于,社会中的任何群体、任何个人都不应该被排除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乃至整个社会的机制之外。具体而言,它意味着政府要维护和发展一切公民的基本权利,因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政府要尽可能地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创造公平的机会,尽管每一个人掌握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存在差异;政府在其行政行为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重要的是,公平和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公共管理,核心体现在政府对社会困难群体提
供的服务上。政府要扩大公共服务的受益面,保护困难群体的权利和利益,使其能够享受到
基本的公共服务(如医疗健康、环境卫生、教育文化、住房、社会保障等),分享发展的成果
三、 政策诉求的表达机制
公共管理要从以机关为中心转变到以公民为中心。公共部门和公共管理者要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为要务,倾听公民的呼声,为公民的参与、诉愿和救济提供必要的途径。公共管理者要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对政府机关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有什么要求?如何做才能满足公民合法的期待和要求?我们是否为公民提供了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政府的施政是否以公民的利益和公共的利益为出发点?公民对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有选择权?我们是否为公民权利的保障提供了救济的途径?等等。政策诉求的表达是政策合法化的重要过程,也是现代政治体系的民主要求。健全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不仅使所有社会主体有机会向政策主体表述对问题的关切和各自观点,而且能产生诉求表达的互动效应。当前我国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亟需梳理:第一,继续深化政策制定的民主参与。虽然关于政策制定在效率和公平方面的争论甚多,但从公共政策的可持续性角度看,二者并不矛盾。听政会制度作为现代政府治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我国的某些政策领域已被采用。但从总体上说,完全发挥听政会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公共权威能否真正地、快速地和尽早地举办听政会。第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给公共政策的传导带来了便利,也给公众参与政策过程提供了新的手段。政府应完善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使社会主体的政策诉求不仅可以快速地表达,而且能与政府在政策诉求上进行互动沟通。第三,坚定从过程上公开政策的取向。政务公开实施近二十年来,公共政策在内容和规则方面的公开都已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化,但在过程上公开却始终相对滞后。而公共政策的裁量权设计往往又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走样"或"肠梗阻"现象。因而必须坚
程公开的理念和取向,通过民主旁听等形式使整个政策向社会主体公开。
四、 理性应对利益集团的参与
有关利益集团的描述是西方公共政策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研究却是这一两年的事,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特殊社会情况。在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之时,利益集团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广泛渗入是我国公共权威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在公共政策领域,利益集团以影响政策取向为宗旨,有社团型、机构型、非正式型等类别。对于利益集团,国外的经验证明,公共权威首先必须正视其存在,其次必须引导其合法的政策参与活动,控制和约束其非法的政策参与活动,再次在接收其政策诉求之时必须提高甄别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五、 完善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顾名思义是具有社会性的政策,它以增进社会整合、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集中于促进社会生活福利和协调发展的各方面,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服务,房屋政策,教育政策,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的福利,社区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等等。社会政策起源于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管理实践。社会政策虽然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但有满足社会主体多层次需要的多元性,也有集中于"公平"和"权利"的本质属性,因而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公共政策成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过去只有政治政策和经济政策,少有从社会性角度考虑和制定的社会政策。完善社会政策,首先要使社会政策集中在政府关注的公共福利活动方面,实现社会引导以保障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社会传统上;其次,要把社会政策从传统行政中释放出来,但是其主要努力方向是强化经济政策和经济机制的自发作用;再次,转向需求的社会合作机制,即政府、企业与社会部门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良性关系
以缓解社会矛盾,适应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二、着力解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们思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样、多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成为人们思想的引领和精神的旗帜,要靠教育灌输。要通过开展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统一思想认识,解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的问题。不注重教育和灌输,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就容易各取所需,难以发挥统一思想、凝聚民心的作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要紧紧把握不同群体的关注点,确立不同的侧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从教育内容、形式到要求都要体现层次性。要抓住重点群体,关键是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以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为重点,增强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以价值范导主体影响人的功效,推动一般社会群体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思想教化过程,不可奢望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贯穿其中,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
一、以塑造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屯垦戍边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塑造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
1.弘扬兵团精神,培育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
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屯垦戍边实践的精神支柱,也是兵团人长期屯垦戍边的伟大精神创造。塑造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必须自觉地弘扬兵团精神,使兵团精神蕴含的价值观念成为兵团职工群众普遍认同、自觉认同的主流价值观。
2.努力推动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工群众的精神追求。
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培育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公共庆典活动,尤其是具有兵团特色的各种文化活动。选取兵团典型案例,运用社区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小巷论坛等形式,引导职工群众进行价值观评议,在价值评判活动中培育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兵团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新的阐释、丰富和发展。自觉将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结合起来,培育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要以“三个倡导”作为最高价值遵循。
二、在兵团发展、社会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在兵团改革和政策制定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兵团改革设计、政策制定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一致,营造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在屯垦戍边实践中,通过兵团制度和体制设置、政策制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保障。
2.在兵团社会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治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兵团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设市建镇稳步推进,团场改革有序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进,这些都为社会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兵团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13-02当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整个世界处于一个相互制衡、共同发展、密切联系的状态,全球化和信息化早已成为当前世界的主要特征并继续深化着。全球化历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使世界不再是各个孤立的部分,而是连接成一个巨大的整体。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促进了彼此的共同发展。但全球化也使世界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尤其在文化方面,带来了很多问题甚至冲击。其中,以社会主义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挑战。所以,如何积极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它们的碰撞与融合中应注意什么显得尤为重要。
一、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产生原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但会影响人的肤色和性格,还会影响各民族的文化特性。纵观古今中外的东西方学者都曾对此做过相关阐述[1]。第二,多元文化的产生是由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造成的。一个民族,其文化特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得到社会认同的文化因素就会得到不断的传承,并最终积淀为表征这个民族之精神的东西。第三则是因为事物本身属性的多样性。人类文化当然也包括在内,不仅各民族、各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而且一个民族、地区或国家内部也呈现出文化的差异性。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或差异性的存在,整个人类文化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这种文化多样性,即多元文化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从它产生的原因来看,多元文化必然会对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造成影响和冲击。对社会主义国家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当然也不例外。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临着世界多元文化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物、文化以及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处的团体、社会甚至是国家,而是突破了民族、种族和国家的限制。而多元文化的渗透难免会使人们产生诸多困惑[2],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也会带来深刻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至关重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
(一)正确认识多元文化的出现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出现是一个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并存也是一个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怎么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多元文化,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要有客观的认识。既然多元文化像全球化、信息化一样,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首先绝不能排斥它。因为担心它可能会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和影响就把它排斥在外是并不可取的。况且多元文化并不仅仅会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消极的影响,也能带来积极的一面。它能使不同的文化之间往来更密切,加深了解,从而进行更好的融合与交流。多元文化也能使人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有更多、更丰富的选择。所以,面对冲击,一定要保持清醒和冷静,要用理智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面对多元文化,人们不但不能排斥而且是要主动地去接受、去包容。多元文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即使人们排斥和反对,它依然会融入大家的生活。人们的自守行为只会使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过程更加漫长、更加艰难、更加痛苦。与其这样,还不如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有了积极的态度,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前提,而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促进两者间的融合则是问题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中,我们首先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而不同即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一般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中也可以借用和保持这种君子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能接受多元文化的出现,也要能包容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更要能抵挡得住多元文化可能带来的冲击。既要能和睦的相处,同时处理好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任何新事物对人们来说都有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就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面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人们总是会过分地担忧,产生焦虑,甚至产生厌恶和排斥。这对于相互融合的过程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阻碍。其实,对于新事物的到来,我们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趋利避害,再结合自己的实际创新发展即可。
其次,就是要宣传和推广多元文化的政策。人们之所以会焦虑,除了担心多元文化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外,还源于对多元文化缺乏了解以及政策上缺乏有力支持。所以,要想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多元文化、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它并给它以政策上的支持。多元文化政策主张各种移民团体应该保留自身的文化,并且同其他文化和平地交流。实施多元文化政策的手段和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元文化政策绝不能照搬照抄资本主义国家,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具体国情来制定相关政策。应把建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作为首要目标,因为它是多元文化政策实行的基础,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创造条件。
再次,应积极大力提倡多元文化教育观念。多元文化能够为人类提供多元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一个社会只有接受和允许多元的文化存在,这个社会才会拥有永不枯竭的创造力的源泉。提倡多元文化教育是为了提高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不同性别人们的教育素质,帮助人们获得其自身文化以外的跨文化能力。多元化教育是给予各民族文化以相对价值认识的真正意义上的保持各文化多样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不同文化的人能够摆脱一体化的冲击,可深入地理解本族群固有文化的价值,从而更主动地弘扬地方和族群文化。对其他文化拥有者而言,从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及生活科学等方面,能更完整并深层次地理解“他者”的文化,从而放弃自我中心主义。[3]由此可见,多元文化教育在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接受多元文化的融合两个方面无疑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最后,就社会主义国家自身来说,应该积极发展多元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张力和国际认同度,以此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社会主义文化若想被人们所接受和应用,就应确立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方向,给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包容性,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张力。历史上,一个强国的繁荣,无一不是提倡文化的多元化,提高文化张力。当前,国际上用落后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包容力和宣传力也有待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举办诸如奥运会等国际化的盛会来宣传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提高自身的国际认同度。以此达到既发展了多元文化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的目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在融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复杂的、漫长的,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在融合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融合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极易产生激烈碰撞的过程。在融合中,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或手段去接纳它,前提是必须坚守自己的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动摇。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共同理想,时刻铭记民族精神和把握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制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既顺应了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又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同时使社会主义文化在坚持自己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向着多元文化的方向丰富发展。
同时,在结合中,人们还应充分、正确地发挥传媒文化的巨大力量。传媒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台,到电视、电影,再到新兴的互联网络,等等,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不但具有多元性还具有传播手段现代化、形态多样化、速度快捷化和范围全球化的显著特点,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巨大,甚至对人们价值观的塑造也起到了引导作用。因此,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来引导人们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树立崇高的理想,以积极且谨慎的态度去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此外,社会主义国家在针对多元文化的相关政策方面也要适度和适中。既不能抓得太紧,使多元文化成为一种形式上的附属品;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应把握好“度”。
四、结语
虽然多元文化的出现一定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影响和冲击,但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就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顺利融合。而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将遭受更多、更猛烈的冲击。人们唯有坚持自己的共同理想,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拥有抵御外来冲击的资本,使社会主义国家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走向稳步发展的康庄大道。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5-0145-10
一、中国儿童福利时代与儿童福利概念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4个层面,既是国家整体、民族整体的追求,也是各行各业群体和不同阶层追求,而真正内化到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就会发出多彩的光芒,展现出不同的基本价值观。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同”,覆盖面越大就越要有包容性,有必要的“存异”。只有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结合、求同与存异结合的问题,才能成为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要素的核心价值观。
各行各业虽然领域不同、工作性质不同、业务不同,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机关、医院、学校还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无论是生产经营领域还是社会服务行业,都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各方面工作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效应。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核心价值观被接受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从领导干部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干部考核全过程,加强对党员干部德的考察,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与政治品行作为考德评德的重要内容,强化和约束党员干部做普通职工群众的标杆。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就必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工群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收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着力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以合理的教化手段,通过理想设置、义理论证和规范引导,树立道义形象、推进价值观念实体化、实现文化认同,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完善市民公约、公共场所公约、居民楼道规范、学生守则等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礼仪是宣传价值观、教化人们的有效方式。要有内涵的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开展有庄严感的典礼,如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入学仪式等,同时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通过大屏幕公映道德、法治、诚信、爱心等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影片,在主要街市的橱窗展示核心价值观图片,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对青少年教育的最佳途径。为了不与正常教学冲突,需要进一步创新形式、搭建平台、结合学生的日常教育。学校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校本教材,倡导中小学生每日早自习时间背诵“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深刻学习其内涵,并通过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等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建立各类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活动,确立了农场北山公园、农场场史馆为学生“北大荒教育基地”,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中小学生劳动实践课堂”,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四是完善校园文化体系。营造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将宣传图片、展板、标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做到墙壁会说话,满眼皆教育,以主流价值引领校园风尚。五是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通过开展评选师德师风楷模、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突出榜样的力量。
四、融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实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我国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性质和方向,具体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农场正在积极进行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各方面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之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强化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一是融入法治建设实践。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优化法治环境,推进行政执法部门政务公开,提升法制化建设水平。在农场中心位置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将基本的法律法规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展示;二是融入社会治理实践。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农场部门,有效地对职工群众的诉求和问题反映快速做出回应和反馈,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
五、强化宣传引导
要真正在全体干群中实现“三个倡导”,就要形成全方位的舆论宣传格局,讲清大道理,凝聚正能量,创新方法用好新阵地,以好队伍打造好作品。一是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把重大典型宣传与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宣传结合起来。通过培养和选树各行各业的典型,如每两年评选一次“身边的感动”的人物评选,把典型事迹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用榜样的力量引导人、塑造人。形成覆盖全面、群星璀璨的示范效应;二是壮大网络、微信平台等现代传播阵地,将身边的好人好事、好的做法宣传出去。深入开展“净化网络环境专项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乱象,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让主流价值成为网上主旋律;三是创新社会公益宣传。广泛开展特色文化公益宣传,通过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休闲广场、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设施,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搞好文化墙建设;四是发挥好重要节庆日传播优势。充分利用政治性、国际性节日,组织职工群众开展内涵丰富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六、强化工作方法
凡事知易行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就是要把它落实到实处细处,百姓切实得到好处。八五四农场把全面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场发展之中。为此,农场专门成立了全民素质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以理想信念、社会道德、劳动技能、民主法治和卫生健康未主题开展五种教育,提升社区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廉政文化五项文化。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传统意义上的“能力”(competence)一词,因其直接与劳动力市场相关,而常用于描述职业教育和培训,也用来形容一些特殊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态度。从19世纪开始,“能力”一词开始逐渐被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在许多国家,课程不仅仅停留于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态度、行为和能力。在欧洲层面上,《里斯本条约》强调,为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培养充满幸福感的公民、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核心素养都是至关重要的需求。
一、《里斯本条约》与建立核心素养框架
自里斯本战略实施以来,欧盟开始将极大的精力集中在终身学习上,并将终身学习作为提高欧盟竞争力的策略之一。欧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有效政策工具,开发了教育培训的国家政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核心素养”模型,即欧洲的每一位公民,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挑战所必须拥有的关键技能。
终身学习被认为是实现里斯本目标体系的关键性工具。因为欧盟的目标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变得最有竞争力,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洲需要有效地运用自身的竞争优势,即充分发掘人的潜能。
最大化发掘人的潜能,保证欧洲经济的发展,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充分有效地投资人类资源系统,建立普遍的教育与培训系统;二是提供充分的工作积极的公民来支持里斯本策略。但是受教育政策限制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的影响,以上两种方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性的方法,仅仅在传统教育系统中寻求答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实行终身学习成为缩小欧洲发展差距、发掘人的潜能的重要决策。
调整欧洲的教育和培训系统,以适应竞争不断加剧的全球环境,逐渐成为了现实,其中一个主要的策略就是提高基础能力以适应这一过程。逐渐作为终身学习概念的一部分,一个参考的能力框架开始形成。这个能力框架定义了一个欧洲成员,成为在工作中成功的、有创造力的角色,在社会中发挥竞争作用的人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
二、发展核心素养模型
如前所述,发展每一位欧洲公民所必需的、新的基本能力,成为欧洲应对全球化进程的主要策略。2001年欧盟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了《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未来具体目标》,2002年在巴塞罗那制定了《欧洲教育与培训体系目标后续工作计划》,这些文件为全面提高欧洲教育纬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技能和特定目标,例如要求提高外语学习和发展企业家精神等。
欧盟委员会对终身学习的论述包括了新的内容,定义了一个“新的基本能力”,强调核心素养要包括学前教育和退休后教育。欧盟委员会强调,教育有助于保持和复兴社会共同的文化背景,尤其在欧洲各国共同应对社会和文化多样性变化的挑战时更为重要。此外,教育在加强社会联系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鼓励和促进改革,欧洲联合委员会建议优先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发展有质量的教育,使年轻人在基础教育中发展核心能力,这是保证他们长远教育和成人生活的必要过程。成年人也需要通过终身学习计划和综合产品的发展来更新他们的核心能力。
核心素养逐渐被定义与实施,包括以下八个部分:
(1)用母语交流;(2)用外语交流;(3)数学能力与科学技术的基本能力;(4)数字化能力;(5)学会学习;(6)人际跨文化能力;(7)创新意识和创业家精神;(8)文化意识和表达。
这些核心素养定义的形成,促进了个人的实现和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就业所需要的多功能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发展,是一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联合。通过这一过程,对这些素养范围的理解,就从典型的学校转变到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三、开放式协调法与发展核心素养
随着欧盟核心素养的提出,大部分欧盟成员国都将发展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的国家教育政策目标,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此同时,他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欧盟面临着极其困难的任务,即定义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统一国家政策,以保证终身学习的概念能够实施。为了在尊重成员国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欧盟治理的统一性,欧盟发展了一种名为“开放协调机制”的新的治理模式。开放式协调法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更倾向于一种“政治命令的软化”:以尊重各国国情为基础,通过建议性而非强制性的共同商讨来制定符合各国国情的目标与计划。
开放式协调法包含以下四种典型的原理:
1.制定指导方针,与明确的时间表相结合,实现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
2.建立可能合适的定量和定量的指标,以适应每个成员国的需要、机遇和兴趣。
3.通过定义明确的目标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欧盟的指导方针转化到国家和种族的水平上。
4.周期性的检测和评估。
开放式协调法展现了教育与培训领域形成政策的新纬度方法。尽管开放式协调法比较复杂,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困境,尤其在制定政策时产生了很大困难,但是开放的政策协调法为加深欧洲层面上的政策纬度提供了无限可能,为推进终身学习理念、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支持。
一、幼儿核心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政策的了解学习不够
大部分幼儿家长及教师既不了解也没有学习过《素养》,只有少数幼儿教师听过该文件,且幼儿园及教育部门并没有组织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过,高校也大多没有组织教师进行过专题学习。
(二)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理解不清
核心素养是超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认知、情感、能力”这些概念之上的一种整体性、发展性的概念。然而家长往往更关注幼儿“学到什么”“会不会数数”等问题;幼儿教师也大多以“说教”为主,教学中偏重“教”,而忽视孩子的“学”,忽视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导致核心素养被认为等同于知识。
(三)幼儿教师和家长自身核心素养水平不足
幼儿教师核心素养包括基础性素养即文化底蕴、专业性素养即教学能力和发展性素养即学习能力。家长亦是如此。核心素养的提升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幼儿教师和家长自身核心素养水平的不足,对幼儿影响至深。
(四)高校、幼儿园、家庭与社区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当前,大多数幼儿园主导幼儿在园情况,家长主导家庭教育方面,高校主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但社区关于幼儿的活动却很少。他们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教育合力,而要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
二、幼儿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政策学习
教育部门和机构应加强对《素养》的宣传学习。专家专题讲解,幼儿教师和家长专题学习,同时开展《素养》学习经验交流会,分班级或者分小组进行研讨学习。
(二)明晰核心素养内涵
通过《素养》的学习,明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各国都认为包括协作、交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这种国际认同进一步明晰了其内涵。
(三)提升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核心素养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2069
国内刊号:11-3952/F
邮发代号:82-791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宏观经济研究》(月刊)1998年创刊,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理论刊物。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并配合国家计委的中心工作部署,反映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及理论研究成果。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主办单位: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8746
国内刊号:11-3892/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5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