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技术重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3 15:10: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放射医学技术重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

篇1

放射医学应该包括的基本内容较多。各方面材料应该统筹安排。相互衔接。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其主要内容有。

(一)放射物理与辐射剂量学基础包括原子结构与核反应,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种类和规律,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辐射剂量学的基本物理和单位,外照射剂量学和内照射计量计算,射线探测。

(二)放射化学基础包括放射化学实验基础及应用,核燃料化学,天然放射性核素化学,人工放射性核素化学。

(三)放射损伤基础包括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基本规律,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机理,电离辐射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电离辐射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电离辐射传染和免疫的影响。

(四)放射毒理学包括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代谢规律,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损伤与反应,放射性核素中毒的急救与措施。核燃料毒理学,裂变产物毒理学。常用放射性核素毒理学。

(五)放射卫生防护包括作用于人体的放射源,从事封闭源工作的防护,从事开放源的防护,消除放射性污染和处理。放射性监测和保健措施,放射性核寨和放射在国民经济和医学应用中的防护,厂矿生产中放射粉尘和防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六)放射损伤临床包括急性放射病,核爆炸复合伤,慢性放射病,皮肤放射损伤,电离辐射对机体作用的远期后果。

二、影视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目前我国的电视机的绝对数量已居世界首位,看电视也成为我国广大民众最广泛最直接的新闻载体,在科学研究事业中更需要影视技术来反映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实验变化情况,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它显示的主要特点。

(一)由于电离辐射的不可见性和危害的严重性,就需要一种声、情、景并存的传播方式,而影视无疑是这方面最好的工具。为此。我们为放射医学安全知识普及拍摄了大量的记录片、纪实片。如:《放射源的自白》、《广东天然高本底辐射调查》、《急性放射病》、《内蒙白云稀土铁矿调查》和《医用×射线诊断设备质量保证与控制》等等。我们不断运用影视技术为放射医学研究。放射防护管理,放射法规宣传,放射事故调查,放射科技专业知识宣传教育服务。

(二)影视传播的及时性

影视传播的时效性非常强,不论事件是刚刚发生的还是正在发生的,都可以在电视等影视媒体上出现。摄录以后。经过简单的制作就可以播出,周期极短,可以做到“随时”拍摄。随着直播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影视节目可以做到实时转播。大大地缩短了现场与观众的距离,有利于传播的时效性和先入为主的传播规律发生作用。

(三)影视传播科研专题报道的重点

影视传播放射医学科研报道是通过多角度、多侧面集中反映一个主题的影视片。是放射医学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放射医学影视片一般要经历以放射医学题材为内容的专题片的拍摄、编辑制作阶段。影视片栏目的合作、研究和完成放射医学影视片的播放、宣传、发行三个阶段。

(四)影视片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是放射医学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使用VOD影视点播系统,制作上载放射医学影视片及科研资料片80余部。以点对点的形式播出,科研人员随时需要观看。随时点播。快结、方便,收到很好效果。

(五)随着核能事业的高速发展,放射医学将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影视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作用和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如何更好的以影视技术为手段为新的放射医学研究作贡献将是我们应该注意和研究的新课题。

三、影视技术在放射医学研究中主要应用

根据放射医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影视的制作技术,在研究课题的进程中拍摄编制了几十部影视片,现就不同领域从多个研究项目中,以代表性的选择几部介绍如F:

(一)“放射源的自白”电视片,它是一部科研、宣传教育、认识使用封闭放射源的资料片。因为封闭放射源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方面已广泛的应用。如工业探伤、地质勘探、石油探井、食品保鲜及医学诊断治疗都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使用的大小源型,品种很多。使用过程和方法又非常复杂,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为了保护居民健康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组织编制了安全使用和防护措施及意外事故的正确处理方法。及科普宣传教育。这对正确使用保管封闭放射源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此,该录片于1992年获得全国第二届卫生电影电视“白鹤杯”二等奖。

(二)影视片“白云鄂博稀土铁矿调查”

我国是个稀土大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稀土元素与放射性钍共生。它对人体是否会造成危害和如何预防是个极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包钢白云稀土铁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就派出专门研究小组到该地区进行深入的研究,经过近30余年艰苦奋斗,使研究工作有了重大进展,对进行放射性研究保护人体健康,有了一套较完整可靠的措施。为此,该研究课题获得国家2004年科学技术二等奖。在现场调查工作过程中进行了较完整的拍摄和录象。编制成电视片“白云稀土铁矿调查”对推广防护措施,保护人体健康及今后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是很有价值的资料片。

(三)影视片“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的研究”

由于核能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大量人群经常接触比一般本底稍高的小剂量电离辐射,会不会产生有害影响。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和人群调查,其中对世代居住在高本底地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尤受人们的重视。

自1972年起。在广东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开展了环境辐射剂量与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在广东三个县阳江、恩平、台山进行,就调查现象与研究工作进行情况。获得的主要结果拍摄制作成科研录象片进行了分析研究。

高本底地区调查是一项调查地区广泛、持续时间较长、多种专业协作的课题。

高本底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辐射测量与剂量(2)居民健康检查与调查(3)高本底对照地区对比条件的研究等等。影视片“广东高本底地区的研究”无论在辐射防护的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要意义。此项科研项目获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

(四)“警钟长鸣”是一部因丢失一颗小型放射源被人拣带回家中,造成家庭人员引起急性放射病的电视片,影视片描述了放射源丢失的过程及对病人诊断治疗的方法。介绍了放射源从丢失到找回入库的全过程。该片给人深刻的经验教训。影视片“警钟长鸣”它对如何保管放射源,丢失后如何寻找放射源,受害人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断、救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它对今后辐射源的防护、损伤诊断、治疗及剂量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应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影视片

X线包括X线机和CT机等,在医疗卫生行业广泛应用。受照人群很大。为了达到×线的诊断和治疗目的。降低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按照国际标准我们开展了医用×线诊断质量保障的研究,使我国放射技术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大迈进。经过研究,改善了操作方法,降低了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保证了×线机良好运行,为临床提供了最佳的诊断信息。完成录制“应用×射线诊断设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影视片,它对推广应用培训及进一步改进×射线诊断设备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六)吸附型水采样器的研制和使用影视片

篇2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ational nuclear and radiation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team, national nuclear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team, national nuclear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base and other platform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nuclear radiation medical emergency team and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medical emergency disposal of nuclear radiation.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process are focused on the field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medical rescue of nuclear radiation accidents.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edical emergency of nuclear radiation in China is put forward.

Keyword: Nuclear radiation; Medical emergency; Emergency rescue;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成立了辐射应急医学准备与救援网络,我国于2004年1月正式加入该组织,以便对核事故医学应急国际救援请求作出快速响应。全球众多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大国纷纷建立核应急专门机构:美国能源部医疗护理和辐射应急援助中心/培训场所[Radiation Emergency Assistance Center/Training Site,REAC/TS,由橡树岭联合大学(Oak Ridge Associated Universities,ORAU)负责日常管理]、澳大利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机构、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瑞典放射医学中心等,它们的职责包括设计医学应急计划,进行人员培训,对辐射事故受害者进行诊断、治疗,开展国际交流等。尽管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建设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提升地方核事故医学应急能力,以适应国家长期能源战略规划,但现阶段国家级的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仅有两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队伍数量都与其他国家存在不小差距。

1、 核辐射医学应急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核能源这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核辐射医学应急领域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内外也建立起相应的核辐射医学应急机制和应急队伍,但我国的核医学应急和应急队伍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国家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及运行机制相对滞后

突发事件,尤其是核辐射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单纯依靠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支应急队伍,都很难胜任。在队伍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协调联动。

1.2、 核事故条件下人体内污染快速检测技术

对于人体不同部位的核素分布必须要建立有效的人体吸收模型才能进行有效的刻度,对应不同的探测器,由于其能量分辨率相差很大,对刻度用放射源的核素选择也有不同的要求。应急状况下,在检测流程规划时,为了减少检测时间、加快检测速度,需要合理调整测量参数。

1.3、 核电站危害因素检测关键技术

与核电站设计不同,核电站内部结构以及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情况差别巨大。必须仔细研究核电站结构,判断中子外照射、空气中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可能出现的位置,并且判断其对职业健康的影响。

1.4 、放射性危害因素在线监测系统构建关键技术

放射诊断、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和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射线种类和能量各不相同,对传感器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需要针对不同诊疗场所筛选适宜的传感器,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因素。传感器的布点和通信传输也是技术难点,需要结合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逐一确定。

2 、核医学应急关键技术

2.1、 国家核辐射突然事件卫生应急队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完善

作为国家级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队伍的建设、运行机制及经验对开展全国核辐射医学应急工作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引领作用。队伍建设和运行期间,队伍装备目录及配套实验室建设指标、实验室改造标准、应急队员选拔及培训指标、规范化工作流程制定以及队伍演练培训模式等多项关键技术指标都具有首创性和指导性。此外,应急预案的编制、队伍运行规范的制定、跨省演练模式、无脚本演练形式、桌面推演和网络演练方式、分级响应体系的架构、应急演练示范片的制作等多项内容在核辐射医学应急体系中均属首次。

2.2、 创新核电站危害因素检测以及核事故条件下人体内污染快速检测的关键技术

项目组对核电站的长期工作积累了长时间、大量的辐射监测数据以及丰富监测经验,为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制订提供参考。同时,本项目将进行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全身计数测量方法的研究,是国内标准化测量的开创性工作,为全行业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2.3、 职业性放射性危害因素在线监测系统构建关键技术

通过在线监测系统标准规范的制订,规范和促进放射诊疗机构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避免因传感器选择不当、通信协议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等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了“监管部门-技术服务机构-危害因素监测终端(放射诊疗机构)”三级在线监测和数据分析系统联动机制,实现监管部门、放射诊疗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的数据共享和预警联动。

3、 未来核辐射医学应急发展方向

要建立起核辐射医学应急卫生信息管理平台,该系统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大数据的采集:各子系统都有大量的数据需要采集、输入和分析;(2)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系统整合:由于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采用的报告系统各不相同,需要构建一个可以兼容各系统的统一的系统。

4 、结语

重点阐述了我国核辐射医学应急的关键技术,即卫生应急队建设及运行机制、核电站危害因素检测以及核事故条件下人体内污染快速检测以及职业性放射性危害因素在线监测系统构的构建。最后,建议我国建立统一的核辐射医学应急卫生信息管理平台,以实现核辐射医学应急的协调统一管理,提高我国核辐射医学应急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研究所主要开展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辐射防护监测与评价、放射防护标准的研制、环境放射性水平监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放射病防治、核辐射医学救治基地的建设、山东省济南地区环境放射性本底常规监测以及核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放射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等工作。承办“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辐射卫生》,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2003年7月,研究所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2012年6月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资质认定。2008年8月获得卫生部甲级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2011年8月通过了国家安监总局的甲级资质换证,2012年8月分别通过了卫生部和国家安监总局的甲级资质延续;2011年8月获得了山东省卫生厅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乙级资质、通过了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资质的续展。

研究所对职业卫生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验室,购置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计数系统、α谱仪、γ能谱仪、低本底αβ测量仪、6150A/D环境剂量仪、防护剂量仪、中子剂量仪等辐射检测设备。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先后派出2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培训班,均取得了个人评价资质证书。

研究所发挥科研优势,近几年承担了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取得各项成果奖10余项。受卫生部放射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委托为国家制修订《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等10余项国家标准,为规范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放射防护评价与检测

科学研究

研究所主要承担辐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及环境辐射监测方面的研究和相关标准的制订,重点关注放射工作人员及受检者或患者的辐射防护及相关措施,及环境放射性对公众的辐射监测及防护研究。

在放射防护评价与环境放射性监测方面,研究所每年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计划、省卫生厅重点科研项目等科研水平较高的项目,以及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研究所制订的《油(汽)密封放射源测井放射防护标准》《油(汽)田非密封放射源测井放射防护标准》《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等国家标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0余项,对规范核和辐射技术应用单位的放射防护技术与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技术服务

放射防护监测评价科室目前配备超低本底液闪、高纯锗γ能谱仪、低本底α、β测量仪、中子剂量率仪、热释光测量仪、环境X-γ剂量率仪等大中型监测仪器。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科室每年检测工业探伤设备20余台,密封放射源200枚左右,总体看来,由于《职业病防治法》修订的原因,造成卫生与安监部门对工业企业的放射卫生监管出现了衔接真空,因为缺少监管力度检测的覆盖率比较低。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是技术服务的主要工作,评价范围涵盖了工业加速器、辐照中心、工业用放射性仪表等。

目前,研究所已经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合作完成了荣成石岛核电的放射防护评价工作,完成了包括齐鲁石化等大型企业放射源的检测工作,多个辐照中心以及工业加速器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工作。

个人剂量监测。配合国家法律法规对放射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个人剂量监测。每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度监测人数达6000余人,其中大部分为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工业企业放射工作人员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在逐年增加。

环境放射性监测。每年监测济南地区大气沉降物中90Sr、137Cs沉降量、济南地区生物样品中90Sr、137Cs活度浓度和济南地区露天水源水中90Sr、137Cs活度浓度。每年对送检矿泉水、地热水、稀土等样品进行放射性检测、分析。

核事故应急监测。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卫生部召开日本核事故对我国食品及饮用水放射性污染应急监测会议,由研究所负责山东省食品和饮用水样品的应急监测工作,向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上报检测数据,完成了应急监测任务。

山东海阳核电站运行前放射性本底调查工作。山东省海阳核电站1、2号机组将于2014年并网发电,目前研究所承担着山东海阳核电站运行前连续2年的放射性本底调查工作,负责核电站周围20km2范围内全部水样(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海水)和底部沉积物的放射性调查工作。

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工作

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研究所于2004年获得了职业健康检查资质。作为省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承担了山东省省直和多个地市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研究所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咨询,加强与各地市卫生防疫、医疗部门合作,不断扩大服务范围。获得资质以来,每年职业健康检查人数5000余人次,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覆盖了卫生部55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所涉及的各种项目。研究所不断的完善实验室,查体项目日趋完善,仪器先进,染色体全自动分析仪能进行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细胞率分析;自动生化分析仪可进行肝功、血脂血糖等全套血生化分析,同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测定也处于领先水平。实验室建立了自己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的剂量效应曲线。自2007年参加全国辐射生物剂量估算比对,比对结果均合格。

在健康检查过程中,研究所坚持客观、准确的原则,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部分不适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与用人单位协商调离了工作。研究所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逐步发展成为学科齐全、优势突出、科研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综合科研能力较强的医学科研机构。

研究所科研计划项目来源逐步扩大,计划项目数逐步增加,项目级别和经费额均有明显的提高。课题“济南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与防护对策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课题根据我国有关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针对济南市放射防护的实际情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济南市有X线机进行防护调查测试与改造;拟制《X射线的防护》录像科教片,编写材料,对济南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与环境监测,研究相应的防护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制成了济南市放射防护6项管理办法与制度,对济南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健康查体,对其健康状况作了深入的分析,对发现的可疑病例均做了相应处理,尤其是提出的染色体畸变与微核率,其放射损伤诊断价值具有独见性。该项研究是一项剂量监测、卫生防护和健康调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工作,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职业健康监护过程中,研究所主检医师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每一位进行健康查体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问诊,了解放射线接触史,建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填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表》,对每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表》,由主检医师审核后填写检查结论和处理意见并签名。处理意见根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提出对受检者从事放射工作的适任性评价意见;检查结果如有异常,需要复查的,明确给出复查的内容和事件,发现疑似放射损伤的,提示受检者提交职业病诊断机构,进一步明确诊断,并通知放射工作人员所在的放射工作单位。在工作中,研究所的主检医师随时可以向各类放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健康咨询和医学建议,并接受放射工作人员对健康检查结果的质疑或咨询,如实向放射工作人员解释检查结果和提出的问题,保障了山东省各类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

放射性损伤诊断工作

研究所2005年获得职业病诊断机构资质,近5年来在放射职业病的诊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放射病诊断组成员,承担了4名超剂量受照人员长达30余年医学观察和临床处置工作,积累了辐射损伤救治和医学随访、观察的宝贵经验。取得诊断资质以来,先后诊断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等放射性损伤26例,并按照职业病病例报告的相关规定,报送本地卫生行政部门。

加强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工业企业职业健康监管的主体由卫生部门转变为安监部门,前期存在的工业企业放射卫生的监管薄弱必将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而得到改善。

建议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加强对核和辐射技术用单位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对承包经营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监督监测力度,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放射防护组织,确立放射防护负责人,将安全保管责任落实到责任人。

篇4

儿童;X线检查;防护

作者单位:265700山东省龙口市烟台龙矿中心医院放射科

常规的X线检查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X线对儿童的有害效应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儿童的骨骼、甲状腺、眼晶状体和性腺对放射线更为敏感,所以X线辐射对他们有大的潜在危险性[1]。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前提下,为使儿童在检查中接受最小的X线照射剂量,得到最佳的诊断信息,近几年山东省龙口市烟台龙矿中心医院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防护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采用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摄影技术取代常规胸部透视

强永刚教授[2]指出,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已经淘汰了胸透检查,而我国使用率高达618%。 由于胸透的辐射剂量大,是胸片的20~30倍,对人体尤其是儿童会造成很大伤害。而DR照片是瞬间曝光,辐射剂量小,其产生的X射线剂量比常规的胸片减少1/2~1/3,而且能提高图像的分辨、显示能力,照片清晰度高,只要一次曝光就能捕捉到多层次的影像信息来满足诊断的要求。同时可采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各种图像后处理功能,增加显示信息的层次,满足诊断需求。

2控制照射野,减少直接辐射危害

儿童摄片一般不应使用滤线栅,并且在投照中根据投照部位、焦片距离,将照射野严格控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最小范围内,每张胶片边缘均有1 cm以上的未感光区,以减少直接辐射的危害。

3对非投照部位进行屏蔽防护,对射线敏感的部位重点保护

在拍摄胸部时用铅橡皮遮盖中下腹部,用铅橡皮围脖、铅玻璃眼镜遮盖患儿颈部和眼部以防止生殖腺、甲状腺、眼晶状体受直接照射;在拍摄下肢时,用铅橡皮遮盖胸部及腹部;同时注意防护,拍上肢各部位时常取侧坐位,使性腺器官避开直接照射。

4加强拍片前沟通,争取患儿合作,避免重复照射

儿童重拍片的原因多为患儿不合作所造成的不正、影像模糊,因此摄片时保持患儿固定是重要环节。拍片前取得患儿和家长的合作,允许婴幼儿父母陪伴,从而减少了患儿因位置不正或活动而引起的重复摄片。对于实在无法配合的患儿,等其睡着后拍片,也是不错的选择。曝光时机房内始终只有一个受检患儿,按顺序逐个拍片,最大程度地保护好每位患儿,避免遭受不必要的辐射,同时请家长穿好防护衣,合作完成摄片工作。

5提高放射工作人员责任心,增强辐射防护意识

放射科技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前要认真检查设备性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能勉强使用,保证放射设备的正常运行,严格规章制度的执行,增强防护意识,要钻研业务,练就过硬的投照技术,决不增加患儿不必要的照射剂量。

本科在儿童的X线辐射防护工作中遵循以上几点外,还采用相对高kV、低毫安、短时间摄片,不仅减少患儿照射剂量,而且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和锐利度,使胶片影像层次分明。

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因其器官系统未发育成熟,接受过多的X线照射,其致癌率也相应大幅提高,因此,做好儿童X线检查的防护尤为重要,放射工作人员在儿童放射防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曝光条件、控制好照射野、非投照部位的防护,这是放射防护的基本要求,放射工作者必须提高对受检儿童的防护工作,保护儿童的健康。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56-01

医学物理是一门将物理学方法和原理运用到人类疾病诊断、预防、保健和治疗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此学科当中不仅包含了核医学物理、医学影像物理、放射肿瘤物理以及其他的例如射频、激光、核磁、超声、微波等之类非电离辐射在内的物理手段在医学领域当中的运用,还包括了保健物理等内容的分支。该学科不光确保了医学物理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保证了辐射使用的安全与防护。

1.医学物理的概念与现状

作为人类知识科学宝库当中的两条重要分支,医学和物理学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根据时代的需求还新形成了医学物理这一交叉学科,这是科学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融合和交互的成功案例。作为发展中大国, 虽然中国在核技术学科与核物理方面的发展和研究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一定的地位, 但是将核技术与核物理运用在民用和非核武器方面的进程却有些落后。

其实, 在很早以前医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结合就已经有所尝试,而当中的典范就是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和德国科学家伦琴。居里夫人在放射性研究方面开创了历史,而伦琴则在射线领域取得了发现,将他们称之为医学物理的先驱也并不为过。经过历史的长期实践证明:要想为医学诊疗技术带来发展,为物理学的应用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就必须将物理学和医学的应用相互结合起来。

2.医学物理的重点发展领域

2.1医学物理中的物理诊断学

作为医学物理诊断中的重点内容,无创伤影像诊断主要是将依据物理学的方法和原理所设计的成像装备,运用到人体不同层次信息的采集上,通过处理和分析成像的过程之中所取得的有效信息,为医生在临床诊断时提供定量和定性的数据分析,进而提高医生诊断时的准确率。

在这之中,包含了如何快速、准确地为诊断提供新的成像装备或装备中的部件;如何全面提高设备的指标与性能;如何挖掘当先设备的使用功能让其形成不同科室使用的不同特点;如何确保此类设备在临床的使用中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如何实施诊断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控制以及对于辐射的防护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严格论证和思考的。

现在的医学成像技术对于收集人类心理学、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等信息已是轻而易举,但是如何做到在单次的采集数据过程中,使用相同机器完成信息的互补与整合,是该领域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成像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如何结合不同形态的成像设备所提供的信息,进而满足不同科室对特殊疾病的诊疗已是现在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疾病诊疗的角度来说, 医学物理中的物理诊断学正朝着早期诊断、准确诊断、疾病预防 以及治疗过程里的影像检测等更为广阔的医疗领域中渗透。

2.2医学物理的设备仪器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那些依据物理学原理所设计和制作的各式诊疗装备和仪器都可以纳入医学物理的范畴之内,正是由于医学物理的不断发展,才能为此类设备和仪器的研究与设计提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和新的方法及原理。

就目前而言,诸如此类的各式治疗装备、成像装备、理化分析仪及理疗仪器等主要还是集中在医院的放疗科、核医学科、生化测量室和放射科等广泛使用数字化装备和仪器的科室,包括仪器装备本身所嵌入的大量医学软件在内,那些构成高技术产业群被医院定义为其核心的设备。

上述的装备和仪器已经占据了医院极大部分固定资产, 是医院数字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同样也成为了很多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鉴于医学物理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 有机地整合了无线电电子工程、超声物理、核物理和核技术、放射医学、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核医学、成像技术和肿瘤放疗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如何逐步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使之成为这些装备仪器的源头同样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另外,对我国而言,此类装备仪器的国产化程度并不高,是重点需要发展和资助的产业。但从发展的趋势看, 现代数字医疗装备当中核心软件所占的价值比例将远远超过硬件, 充分体现了信息革命给产业结构带来的变化。

2.3医学物理中的信息学

当患者第一次进入医院时,将所采集到的病人的生化信息、电子病历和影像信息等信息来源与医院收费管理的系统和患者入院后医生对其指定和设计的治疗流程捆绑,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建立起医患间及时的信息沟通渠道,不仅体现了医院的现代化进程,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由于此类信息化流程的管理和运作需要大量的医学软件,而且这些软件必须适应不同医院的工作习惯和流程而采取不同的设计,甚至有时候会对特别专家累计多年的病例和经验进行推广。所以,这就要求医学软件开发行业的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和医生沟通的能力,坚定长期为医院服务的理念。

虽然,建立数字医院是一种医院发展的新的良好模式,但是,在使用此类行业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建立形成新的行业发展规范,就如同当前建筑行业一样,要形成由多个不同部门之间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的新形式,合法合理地参与竞争,更利于医学物理行业的发展。

3.结语

眼下,各类放疗设备和人体成像装置已经逐渐构成医疗器械行业中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最高的医学设备, 代表了高精密度医疗设备产业的方向和水平。高精密度医疗设备的应用和研发已逐渐演变成了医学物理学科发展中的重点内容,在许多国家,放疗设备和影像诊断设备是除军工产品外有军工企业生产,且受国家高度重视的项目。

此外,从应用的眼光出发, 高精密度医疗设备的分布正在由以前只是在核医学科、放疗科和放射科, 逐渐扩展至骨科、介入治疗科、牙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等其它治疗科室。医学物理学科以人体为信息源, 将在人体无创科学的医疗过程与研究过程应用到每个科室中,同时也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单从这一点上来看, 医学物理学科将是一门拥有着无限潜力,同时也是一门随着技术发展而能够不断向前探索的学科领域。

参考文献: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个人监测

个人剂量监测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02[1]。采用北京核仪器厂生产FJ-427A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 FJ―411型热释光退火炉;热释光剂量探测元件为中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生产LiF(Mg,Cu,P)粉末,将其封入直径为3mm、长度20mm

塑料管,剂量探测器外壳为长方形塑料盒。 热释光剂量元件经退火处理(240±1)℃ 15min后,受测人员工作时在外衣左胸前暴露位置配戴剂量盒,配戴周期为2个月。本底值采用同批退火处理后的个人剂量探测器存放于实验室内与到期回收的剂量探测器一同测定,测定结果扣除本底值。仪器由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进行质量控制。

1.2环境监测

工作场所及环境辐射水平监测用美国Victory公司生产450P型X、γ监测仪;有用线束输出量用RD-98,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生产、测试位置及评价标准按《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8-2002等要求进行。

1.3体检检查

体格检查内容除常规检查外,尚包括神经内科、眼科裂隙灯及特殊检查。

2结果

2.1不同年份个人剂量监测

从表1可看出,1999―2004年共监测6 776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11 459.41人•mSv,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为1999年的1.98mSv/a,最低为2001年的1.36mSv/a,其中95.29%的受测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mSv以下。这表明我市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较低,防护较好。年剂量在5~15mSv有249人次,占受监测人次数的3.67%;15~50mSv有70人次,占受监测人数的1.03%;未发现年受照剂量达50mSv者。从1990年起人均年剂量当量逐年下降至2001年的1.36mSv/a[2],之后徘徊至在1.70mSv/a左右。

2.2不同工种个人剂量监测

从表2可看出,受照剂量当量最大的是从事非密封源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为12.71mSv/a,其次是从事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为3.10mSv/a。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员中80%年剂量>5mSv,甚至超过20 mSv的平均年剂量限值[3,4],说明现场辐射剂量水平较高,防护条件较差(表2)。

2.3各级医院X射线机防护性能

对112台X射线机进行了立或卧位和环境剂量监测,全部符合卫生标准者定为合格。从监测结果看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X射线机防护性能差别很大,乡镇级X射线机的防护超标情况尤其严重,见表3。

2.4透视防护区、有用线束照射量率监测

本次共监测了51台立位透视防护区和34台卧位透视防护区。超标X射线机主要是200mA以下的机器,有用线束照射量率合格率为80.39%。这些机器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初投入使用射线机,部分球管老化,防护铅挂帘破损,见表4。

2.5环境剂量监测

共监测65台X射线机,监测项目中铅玻璃、控制定均合格,机房门外超标5台(7.6%),机房窗外超标2台(3.08%)。

2.6健康体检

放射人员自觉症状中头疼头晕、易倦乏力、记忆力减退所占比例较高,尤以放射工龄长者居多,<10年与<20年工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皮肤损伤主要表现在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肤皲裂、指甲纵嵴等。B超检查显示为少量脂肪肝,胆囊赘生物。个别人心动过缓。

表6可见,随着工龄增加染色体、晶状体阳性率增加,10年以上3个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类医院比较,仅20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放射人员晶体浑浊有提前的趋势。

表7中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率均较高,与表2中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一致,与密封源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南通市1999―2004年共监测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6776人次,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70 mSv/a,明显低于职业照射年剂量限值的1/10,略高于全国监测的结果[5]。依据ICRP辐射防护的基本标准及ICRP 60号出版物的建议,把剂量当量限值的1/10定为记录水平,南通市受测人员的95%均在记录水平以外。说明南通市放射工作单位和个人的放射防护工作做的较好,但仍有少数工种受照剂量较高。我市非密封源主要是气灯纱罩生产,手工操作,仅有工作服和口罩,硝酸钍半成品堆放较多,人员工作时间长,造成个人剂量较高。核医学中ECT分装、标记、注射过程中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较大,至使人均年剂量稍高,应加强个人防护。医用诊断中介入的广泛开展,使少数放射人员受照剂量增加[7],一些原非放射人员(内科、泌尿外科、肿瘤科)的加入,使职业受照人员范围扩大,而他们大多未纳入放射人员管理。

我市医用诊断人员中,乡镇医院放射人员健康状况较差,多为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已近30年工龄且机器防护及个人防护均较差,血常规异常和晶状体浑浊比例较高,自觉症状明显[6],应加强其健康监护工作。市级医院放射人员虽占比例大,但防护条件好,几乎全为遥控或隔室操作,个人剂量和体检异常率较低,早期参加放射工作且相关体检指标异常的人员均已退休,是个人剂量下降和体检达标的主要原因。

不同工种中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率最高,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相一致,但其他项目异常率很低。从业女性30岁以下居多,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对射线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但该厂人员流动性较大,多数放射工龄不满5年,给健康监护带来难度,也使一些重要健康指标难以继续检测。

核医学中介入人员虽个人剂量稍高[7],但各项体检指标均较好,主要是防护意识强,个人防护到位且放射工龄相对较短。目前加强非密封源、介入人员及乡镇医院放射人员健康监护应作为防护工作的重点。

我市基层X射线机使用单位以200mA X射线机为主,辅以小机型隔室透视,总体防护较差,与武国亮等[8]调查相似。经过前期的综合防护改造达标率较高;大量的放射专业学生充实放射队伍,使我市的个人剂量、辐射防护、健康体检达到较佳状态。近年来机器性能老化,防护设施破旧变形,再加上医院改制等,基层医院总体防护水平明显下降;另外监测机构仪器设备更新,检测精度提高,检测项目增加,也使原来已合格项目检出超标。

有用线束照射量率超标多数为过滤厚度不够、过滤铝片丢失或根本就不安装过滤铝片,导致防护平面超标。

周围环境剂量超标以机房大门和窗外为主,其原因是各医疗单位在建X射线机房时,未能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机房布局不合理,后虽经防护改造合格,但先天不足,且现已变形破损,改造已成当务之急。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① 应加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执法力度,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② 对放射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严格实行《放射工作人员证》制度。③ 对医用诊断X线机进行影像质量控制检测,及时更新X线机。

④ 重点加强非密封源,如汽灯纱罩生产过程中硝酸钍的控制和防护。

4参考文献

[1]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2]桑军阳,马玉兰.南通市十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2000.7(17):2015.

[3]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4]荆禄伟,张示成.1997-2002年枣庄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4,13(3):192.

[5]张良安.我国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剂量水平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2.12(增刊):6.

篇7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现象仍是主流。“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毕业生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就业难。

所谓摩擦性就业,就是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种劳动力供求间的不匹配,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摩擦性失业”。比如我国部分地区突出的“技工荒”,就是摩擦性就业的典型。但从近两年的发展来看,摩擦性就业又出现新的情况。随着劳动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求职者的要求。这一矛盾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余石,南京师范大学08届新闻编辑专业本科毕业生。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小余先后到多家杂志社、出版公司实习。尽管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完全胜任编辑采访岗位,但他在每一家单位的工作时间均没有超过3个月。导致他不断从一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的主要原因是薪酬问题。

据了解,余石先后在四家杂志、出版公司工作,但用人单位给他开出的最高薪酬只有1200元,相当于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余石家住南京市郊区梅山,每天从家到单位至少需要4个小时,每月平均交通费不低于300元,再刨去吃饭500元、通讯60元等基本的日常开销,一个月收入所剩无几。如果考虑节省时间,在市区租个房子,几乎是不可能。因为薪酬问题,半年来,余石总是处于“失业――就业――再失业――再就业”的状态。

相比于摩擦性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的情况更加突出。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晓军告诉记者,2011年,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达24万人,毕业生总数比去年增长了14%。相比于前几年,增长的幅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数量还是很大,再加上往年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压力也不小,其中,结构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孙副主任说,除了化学专业,数学、物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市场招聘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到人才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几乎没有提出招聘数学、物理专业;相反,化学及机械类、电子类等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却是炙手可热。

刘冲,东南大学05届应用数学毕业生,2008年毕业后一直在找工作,简历投了上百份,大部分用人单位收了他的资料后就没有了下文。最后,他不得不在南京珠江路一家电脑公司干起了软件编程。

小刘说,虽然所干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但应用数学偏实际操作,所以工作起来一点不比专业计算机毕业生差。但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不是专业不对口,而是未来的发展。他也试图跳槽到大的软件公司,但实力稍微过硬的软件企业都不愿意招聘一个非本专业毕业生。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用人需求直接下降了60%”。孙主任说,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大幅度滑坡,部分常年招聘行业不但没有人才需求,甚至出现大量岗位解除用工的情况,人才市场不但要应对当年的毕业生,还要应对大量的失业人员,这种就业需求负增长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10下半年才开始好转。与2009年相比,今年的就业率翻了一番,基本回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南京地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已与用人单位达成用工协议,初次就业率基本达到90%以上。今年四月中旬,200多家用人单位通过南京市人才市场招聘,进场找工作的学生不足200人,招聘单位比应聘者还要多;五月初,南京市人才市场组织用人单位直接进校园招聘,问津者寥寥,学校负责人表示,除了考研、出国的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与用人单位已初步达成就业协议。

二、摆正心态,更加理性看待就业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效力将进一步显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也已全面落实,同时启动的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南京市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将于今年的7月初正式开始启动。

“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我们非常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针对目前就业中问题,孙晓军强调说,除了市场和专业的因素外,毕业生也要从自身找一找问题的症结。

第一,要摆正就业心态。许多毕业生文凭并不过硬,找工作时开出条件却有一大堆,诸如活太累不去,工资太少不干,甚至出现人际关系太复杂不干的情况。总体来说,这一类型的学生大致有两个特征:一是周期性失业,实习期往往是就业期;二是失业原因都微不足道,可能是单位偶尔的一次加班加点,也可能是上班路途太远,单位没有班车等原因;这样晃晃悠悠几年下来,这部分学生既没有积累到工作经验,也没能够提升专业水平。

第二,打破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没有前途的误区。近几年来,为了帮助就业,政府推行一系列就业帮扶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比如说现在有4个国家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这四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计划,每年大约能够吸纳20万人左右的毕业生。推行就业帮扶计划四五年来,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一听说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简单地认为没有发展前途,不愿意参加。事实上,无论是“西部志愿者”,还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都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前者依附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者则紧扣“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孙主任介绍说,根据国家发展中心,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发展日益完善,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迫切,毕业生再大量涌入,获得的就业机会只会更少,只能增加自身就业压力。相比之下,西北、西南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心,发展的空间会更大,机会也会更多。

第三,警惕新“啃老”一族。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批“啃老”族。据介绍,新一代“啃老族”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对子女的自立要求不强,以至于他们的就业欲望不强。

三、辨证看待“专业对口”问题

日前,上海学生事务中心完成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有61%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并未将“专业对口”作为考虑因素,因此,在实际聘用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随处可见。

张涛,南京某大学大四计算机系学生,因为之前一直在准备考研,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考研失败后,张涛开始着手找工作。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他非常希望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专业对口,成为他投简历的第一要素。因为找工作较迟,张涛从4月份开始,不得已穿梭于各种大型招聘会。本地的各级人才招聘会几乎场场必到,外地大型招聘会,只要有可能,他也是尽可能赶过去。一个多月来,他先后投了近百份简历;此外,网络平台也被他用到极致,51job、智联招聘、英才网等大大小小十几个人才招聘网都进行了求职登记。

“只要专业对口,薪水在3000元左右就差不多了。”张涛告诉记者,目前计算机行业的一般最低月薪也是3500元左右。相比于张涛的专业情结,他的学长赵炎则毅然放弃了本专业。在宝洁公司找了份做销售的工作,月薪8000元,但张涛并不羡慕,他将就业范围只锁定在计算机专业。

究竟是宁肯低薪也要岗位对口,还是应放弃专业追求而“海投”简历?

事实上,专业是否对口,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针对“专业不对口”的说法,专家认为,大学教育有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教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课;另一类是具有通用性较多的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基础课。

比如学新闻的学生,也可以做文字、文秘方面的工作,因为他们平时专业训练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涉及文字处理。对类似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而言,专业是否对口,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专业性非常强的毕业生而言,特别是指学习专门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比如临床医学、飞机设计等专业,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可能更需要专业对口。

另外,高校的课程改革越来越要求淡化“专业”,强调培养学生能力。例如,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专业,以往分为放射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方向)、放射医学(医学物理方向)三个专业,根据高校新课改精神,三个专业合称为放射医学专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教授告诉记者,改革方向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总体来看,大一、大二以基础课程为主,经过两年基础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色选择不同的专业。

篇8

【关键词】 就业;发展空间;前景;对策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景还不明朗,医疗体制政策还不完善,较多医疗卫生单位严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进人,导致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事故频发,同时,部分专业的医学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纷纷提高进人门槛;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 就业情况的随访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31 个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生9 人,占35.8%,女生22 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签约县级、区级及市级医院或同等级医院的共19 人,占61.3%,其中女生13 人,男生6 人,县级以下医院7 人,占22.6%,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占16.1%,;其中从事超声工作的14 人,占45.2%,从事放射技术工作的8 人,占25.8%,同时从事放射诊断及技术工作的4 人,占12.9%,均在县级以下医院工作;通过以上调查,得出影像专科生近几年的就业率达到83.9%,加上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就业率达到100%。

2 就业前景分析

2.1 医学影像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 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 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2.2 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1970 年代,电子计算机X 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 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 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 转贴于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同时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 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 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专科生来解决这种矛盾。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专业也越分越细,主要分为影像诊断及影像技术两个专业,目前设有影像技术专业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较少,特别在西部省份的毕业生就更少,那么他们的就业情况就相对较好。

2.3 医院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靠自我创收维持发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同级及同区域医院还互相开展“军备竞赛”,不断要在医院规模上压倒对方,同时还在先进仪器设备数量上压倒对方,先进仪器设备中大部分为影像设备;同时,部分区县级医院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必须新招收专业的影像技术人才;以上几方面也是导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 就业对策

3.1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实习的信心。充分估计实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在医学知识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前有必要重温与影像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关医疗制度,为今后圆满实习做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提问、总结,尽量将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2 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着重提高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篇9

【关键词】 就业;发展空间;前景;对策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景还不明朗,医疗体制政策还不完善,较多医疗卫生单位严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进人,导致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事故频发,同时,部分专业的医学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纷纷提高进人门槛;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 就业情况的随访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31 个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生9 人,占35.8%,女生22 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签约县级、区级及市级医院或同等级医院的共19 人,占61.3%,其中女生13 人,男生6 人,县级以下医院7 人,占22.6%,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占16.1%,;其中从事超声工作的14 人,占45.2%,从事放射技术工作的8 人,占25.8%,同时从事放射诊断及技术工作的4 人,占12.9%,均在县级以下医院工作;通过以上调查,得出影像专科生近几年的就业率达到83.9%,加上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就业率达到100%。 

        2 就业前景分析 

        2.1 医学影像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 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 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2.2 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1970 年代,电子计算机x 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 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 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同时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 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 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专科生来解决这种矛盾。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专业也越分越细,主要分为影像诊断及影像技术两个专业,目前设有影像技术专业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较少,特别在西部省份的毕业生就更少,那么他们的就业情况就相对较好。 

        2.3 医院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靠自我创收维持发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同级及同区域医院还互相开展“军备竞赛”,不断要在医院规模上压倒对方,同时还在先进仪器设备数量上压倒对方,先进仪器设备中大部分为影像设备;同时,部分区县级医院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必须新招收专业的影像技术人才;以上几方面也是导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 就业对策 

        3.1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实习的信心。充分估计实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在医学知识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前有必要重温与影像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关医疗制度,为今后圆满实习做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提问、总结,尽量将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2 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着重提高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篇10

1、上海由“福岛核事故”引发的恐慌及社会问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其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巨大的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自3月12日第1至4号机组相继爆炸,碘131等放射性物质泄漏。在事故发生后的最初两三天,上海民众并没有太多的担忧,大部分民众只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了解灾害的处置进展情况。但是,随着新闻报道中灾害事故的不断升级、谣言散播等原因,民众心理产生了恐慌,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

1.1 由谣言等因素导致的对环境污染、自身健康等方面的社会恐慌。2011年3月15日,先是有谣言称“被辐射污染的尘埃将在隔日凌晨4时抵达上海”,一些市民收到“日本核污染将到上海,大家多加防范,请发给你的亲人”之类的手机短信,出于对亲友健康的关心,一些市民纷纷转发。政府快速消息,谣言很快破灭。

1.2 因担心核泄漏导致海水污染,引发抢购食盐和药品等问题。2011年3月16日,网上出现“海水受到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含碘物品可预防核辐射、食盐要涨价”等传言。立即在上海出现了商场超市“抢盐”的现象,据调查,在上海卜蜂莲花大卖场、番禺路220号家得利超市、江西中路好德便利店、曹安市场等商家,食盐都卖得很快,有些超市出现了食盐断货的现象。

1.3 由“福岛核事故”产生的巨大灾难,导致对大陆正在运营的核电站运营安全的担忧。当铺天盖地的新闻持续不断地聚焦日本福岛核事故之时,自然也会引发不少公众的担忧,中国大陆正在运营的核电站安全究竟如何,这些核电站万一反生类似福岛的核事故,会对上海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2、上海应对“福岛核事故”科普的实施举措

上海作为沿海的国际大都市,针对核泄漏引发的社会恐慌,根据中央制定的宏观预案,结合上海市实际,由政府主导,联合职能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介,采用科普宣传、科普讲座、科普论坛、手机短息、BBS等媒介在公共场所、高校校园、城市社区等场所,进行立体应急科普,及时平息了社会恐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功应对了福岛核泄漏引发的恐慌心理危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1 上海应对“福岛核事故”科普实施的组织主体

2.1.1 政府相关工作机构

上海市政府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上海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应急办”)是市应急委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具体承担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办理和督促落实市应急委的决定事项;组织编制、修订市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审核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综合协调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应急演练、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其工作单位由57个机构组成。在应对“福岛核事故具体行动中,市经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公安局、市文广影视局、市水务局(市海洋局)、市外办、市环保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民防办、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海事局、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上海机场集团、申通集团、市通信管理局、市卫生局、市气象局等20多个工作机构不同程度积极参与,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进行与核事故相关的科学普及和传播成为各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

2.1.2 社会团体

针对社会民众对“福岛核事故”产生的恐惧心理及引发的相关问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作为学术团体组织的领导机构,发挥科学传播普及的特色优势,利用比较完善的科学传播普及渠道,围绕核心问题,采取形式多样的科普传播方式,加强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公众科学认识福岛核泄露事件。学术部、普及部、上海科普事业中心、《上海科技报》社等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采取了应急措施,配合上海市应急工作机构,组织上海市核学会、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上海市气象学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做电视电台科普专题、开论坛、制作传单、展板,上街头、进社区、下基层,打赢了应急科普的攻坚战。

2.1.3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镇,如上海核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利用已有的学科知识优势,积极参加科普活动。上海交通大学核电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的王德忠教授、韦悦周教授、张乐福教授等人通过东方卫视上海演播室等媒介就公众关心的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和放射线影响以及世界核能发展概况等具体问题做了深入分析解读。复旦大学化学系岳斌教授、核科学与技术系袁竹书教授也通过学术报告对日本福岛核危机作了深入解读。上海核工程设计研究院、蔡剑平工程师也对福岛核事故造成污染及对核电建设带来的影响作了解答,这些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开展科学传播普及工作,对消除公众的恐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1.4 科普志愿者

在应急科普中,科普志愿者团体和个人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科学松鼠会成员,在其网站开设地震、海啸与辐射专栏,汇集相关知识信息,积极进行核科普,科学松鼠会由海内外志愿科学传播者组成。他们绝大多数受过科学专业训练。现有成员105名,分布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除此之外,上海高等院校的一些BBS网站如“饮水思源”、“日月光华”等一些论坛板块也有不少比较专业的匿名科普志愿者,对核辐射、核电站相关技术问题也作了较为专业的传播普及,对在校大学生的核科学普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2 上海应对“福岛核事故”科普实施的媒介、形式及内容

2.2.1 应急科普之媒介

“福岛核事故”应急科普是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广播、通讯平台等多种媒介实现的。电视科普形象、生动、直观,东方卫视的上海演播室,针对公众的恐慌心理,推出了系列专题节目,邀请专家学者担任嘉宾,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专业而又有深度的解读核泄漏引发的一列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网络科普快速、广泛,如上海环境网专门开设针对辐射专题,对福岛核电站事故相关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介绍。东方网、新民网在转发新华社播发的新闻同时,也不断追踪事故的进展,同时就核辐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通讯平台迅捷、广泛,上海科普事业中心在谣言传播时,及时编写与此相关的专题科普知识,通过上海电信平台向市民免费发送,尽管是强制“科普”的形式,确实体现了“应急”的特点,对于破除谣言,消除民众的恐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等报刊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广播电台等作为科普传统载体,

以新闻专栏等形式、跟踪事故发展事态、宣传相关防护知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2.2 应急科普之形式

应对福岛核事故,可以说是新世纪以来上海应急立体科普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各种传媒采用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科普论坛、科普讲座、科普宣传、手机短信、专家咨询、制作传单、出版科普著作等形式,应急科普组合拳,可以说发挥了巨大的功用,对于破除网络谣言、制止抢购食盐等食品的现象,消除社会民众的心理恐惧起到了有效而积极的作用。

应急科普是针对突况采取的科普行动,其措施与日常科普相比也有很大不同。上海应对“福岛核事故”也采取了一些非常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海市科协在事故发生不久便组织上海市核学会、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上海市气象学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30多位媒体记者现场交流答疑,可以说首先对新闻从业者进行了一次核科普,抓住了应急科普中的关键,从后来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上海科技报》社还专门加班加点制作科普特刊,并于2011年3月19日(周六)在上海科技馆、地铁站点等人流密集区域免费向市民发放近10万份,受到市民的关注和好评。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明谣言短信,科普事业中心抓紧编写与此相关的专题科普知识,通过上海电信平台向市民免费发送,还专门组织力量编制了《核辐射科普知识》专题科普宣传挂图、展板和折页,相继下发到各区县科协和长三角部分省市科协,并与上海电台990频率《市民与社会》栏目合作制作了一档普及相关核知识的节目,成效明显。

一些科普工作贴近生活的实际,更是发挥了奇效。据《东方早报》报道,市民王先生,因公出差至韩国釜山,恰好发生了福岛核事故,归国后因担心自己受到福岛核辐射影响,来到位于斜土路2094号的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进行人体辐射检测。经检测,没有发现受到核污染的患者。据了解,不少市民通过电话咨询和预约检测,从2011年3月15日起,共有约20人申请了核放射污染检测。至2011年3月16日,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接待了10多名从日本返沪的记者和市民。这些对消除民众的恐惧心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科普出版也是应急科普中的重要工作,2011年3月27日,由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著名放射医学专家吴锦海、顾乃谷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核”来不怕》正式向广大读者见面。该书主要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核能、什么是核泄漏事故、核事故中常见放射性核素的危害、核辐射通过哪些途径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核事故时的公众防护措施等公众关心的知识。这对于急于了解核事故相关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及时雨。

2.2.3 应急科普之内容

2.2.3.1 福岛核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可能后果

应急科普关注的首要内容,就是福岛核事故发生原因及可能后果,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专家解读、答疑、网络新闻关注的重点也在此方面。如上海环境网于2011年3月18日制作的网页“福岛核电站事故相关知识”颇具代表性,网页就福岛核电站反应堆介绍、福岛核电站事故放射性物质泄漏状况和主要防护措施、目前日本政府要求该国民众采取的防护措施、正常环境下人群所受的各种辐射剂量、国际核事故分级等问题作了具体介绍。

2.2.3.2 核辐射对环境食品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2011年3月16日,受网上传言影响,上海部分地区也出现市民抢盐的现象,为了消除公众的疑虑,媒体及时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出来答疑解惑。如2011年3月17日,中新网记者专门请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胡搜度重点针对盲目存储加碘食盐问题进行了阐释。他指出,“碘本身是一种易挥发的元素,在贮存的过程中,碘盐中的碘必然大量流失,因此长期在家中储存并非好方法。而碘盐中碘含量一旦较低,便不足以封闭甲状腺,甲状腺仍然会吸收放射性碘,不能起到预防和缓解核辐射的作用。”

2.2.3.3 核电站的建设及运营的安全性问题

针对民众对核电站建设及运营安全的担心,2011年3月1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应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有关情况的汇报,会议决定全面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对核设施进行全面安检。电视节目专家的解读、报告、讲座相关内容都有涉及。

3、上海应急科普的成功经验及问题

3.1 取得的成效

上海应对“福岛核事故”应急科普成功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3.1.1 多部门联动应对及时

上海市政府有了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方案,“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应急工作机构可以说迅速联动展开了工作。2011年3月13日,《劳动报》首先就人们关心的辐射问题做了报道,如果日本福岛核电站出现大规模核泄漏甚至爆炸,上海老百姓该怎么办?上海市民防办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福岛的核泄漏难以影响到数千公里之外的上海,市民完全可以不用惊慌。对于地震、核污染等突发事件,上海相关部门都有完整的应急预案。2011年3月14日,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专家陆书玉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上海拥有世界先进技术的超大流量的气溶胶采样装置,能很快掌握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数据变化,大大提高应急反应的速度。目前检测数据没有发生异常变化,市民无需担心。以此不难看出,上海应急机制已经形成了常态。尤其是当网络谣言传播、抢购食盐事情发生时,正是多部门的及时联动消除了社会恐慌。

3.1.2 多系统组织重点突出

就应急科普的组织实施而言,由政府主导,联合职能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及科普志愿者,都积极开展活动,面向公共场所的公众、社区居民、大学校园等人员集中的区域开展工作,重点围绕对环境污染、自身健康等方面的社会恐慌、核辐射对环境食品的影响及防护措施、核电站的建设及运营的安全性问题进行,成效显著。

3.1.3 多渠道传播形式多样

本次科普传播可以说是传统手段科普与现代手段科普有机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介,采用科普宣传、科普讲座、科普论坛、手机短信、BBS科普传单、科普展板等形式在公共场所、高校校园、城市社区等场所,进行立体应急科普,及时平息了社会恐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功应对了福岛核泄漏引发的恐慌心理危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2 存在的问题

上海应对“福岛核事故”应急科普也不是尽善尽美,它也反映出应急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3.2.1 应急工作机构联动工作预案少

尽管上海应急方案和机制都已经具备,但各应急机构如何联动的措施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如只是在网上谣言散播、抢购食盐风潮出现之后,各工作部门的联动才有了明显的加强。如果在此之前有了联动的预案,相关问题可能就不会发生。

3.2.2 应急科普组织系统之间的协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