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十四五规划的思考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3 17:31: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十四五规划的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十四五规划的思考

篇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resource sharing, co-ordinate the city of Xinji, a variety of supporting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urther extends to the countryside, but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the problems in our c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 education facilities planning; sports facilities planning; medical and health facilities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辛集市地处燕赵腹地,人杰地灵,是石家庄市域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是名传千里的中国皮都、著名的水果之乡,是全国闻名的文化教育之乡。近几年来,辛集市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各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但是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文体设施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深入分析我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已迫在眉睫。

一、教育设施规划

辛集市域现有普通高中6所,其中市区有2所,乡镇4所;普通初中23所,一贯制学校6所,大部分位于乡镇政府驻地;小学118所,其中城镇25所,农村93所;职教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各1所。在校学生数82708人:其中小学学生数37937人,初中学生数22129人,高中学生数16075人,中等职业学生数6484人,特殊学生数83人。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有待调整,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2)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设施不达标,与标准化建设尚有差距。

(3)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上不均衡,尤其是城乡差距较大,部分乡镇的学前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4)现状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较少,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2、规划布局

按照《河北省村镇公共设施规划导则》的规定并根据高中向中心城区和中心镇集中、农村初中向中心镇和一般镇集中、农村小学向乡政府驻地和中心村集中的布局原则,通过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造,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1)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基础,应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每个镇至少配置一所幼儿园,规模较大城镇原则上按每0.8-1万人配置一所幼儿园,使适龄幼儿入园率应达到100%。力争形成管理体制完善、办园形势多样、城乡布局合理、师资队伍优化、保教质量优良的幼儿教育体系。

(2)义务教育

调整学校布局,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资源利的用水平和规模效益。人口集中的城镇区按2万人/所设小学,规模宜24班以上;小学按辐射人口0.5-1.5万人设置,在校生宜500人以上,鼓励农村小学生进入城、镇小学就读,并相应完善寄宿设施或专门的公交体系。初中按3-5万人/所在中心城区和镇区布局,规模宜36班以上。到2030年,我市初中调整为20所,小学69所。

(3)高中教育

以辛集中学为龙头,建设一批在全省领先、有特色的品牌学校。高中在全市统筹设置,规模宜达到12轨以上;保留现状高中在其基础上扩大规模。规划期末保留6所高中。其中包括辛集市中学、辛集一中学、辛集二中、辛集三中、辛集四中、辛集五中。

(4)中等职业教育设施

规划建设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整洁、美观、布局合理,占地面积12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3500平方米。按所设专业性质和教学需要建立实验室、实训教师以及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有与专业设置相匹配、符合教育部颁布的专业设置标准的、与学生人数相适应的必须的仪器设备、标本和模型,有校内实习、实训设施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

(二)文体设施规划

近几年,辛集市的文化事业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等级互补的文化设施布局。目前,主要文化设施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包括辛集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等文化娱乐设施。各乡镇均建有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多数乡村建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辛集市体育事业也有不小的发展,城乡逐步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风气,现有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各一处。各类学校建有一定的体育设施,目前使用效率不高,有待于向社会开放。

1、存在问题

(1)总体上看文体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和城市发展。文化设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仅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公共文体设施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文化设施的建设大多仍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量化指标体系,因此需对文化生活需求、文化设施的发展方向需进一步调研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从而建立起与时俱进、符合各地实际的公共文体供给体系。

(3)文化设施布局不甚合理。以往的城市发展中由于未制定系统性的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为设施建设预留相应用地,导致目前项目选址难度加大,用地得不到保障,布局不够合理。

2、规划

中心城区着重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科技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大型文体设施;中心镇应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图书室、体育活动中心等中小型文体设施;一般镇与集镇应设置集文化站、图书室、科技站等为一体的文体站;中心村和基层村应配备两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一场(多功能活动场)。

(三)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目前,全市共有卫生院以上卫生机构28个,其中市直医院5所(公立医院3所)、卫生监督所1所、疾控中心1所、卫生进修学校1所、合作医疗管理中心1所、中心卫生院8所、乡镇卫生院15所、诊所54所、村卫生室632所。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情况:医生数834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13.44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521张,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24.5张,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2056张,每万人拥有福利院床位33.15张。

1、存在问题

(1)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卫生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区,基层卫生机构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偏低。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不尽合理,存在盲目攀比、无序竞争的现象。

(2)卫生服务方式陈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低,群众难以得到就近、方便、价廉、快捷的社区卫生服务。

(3)突发性公共卫生的应急机制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较差,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

(4)卫生科研信息网络不健全。

(5)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投入不足。

2、规划

辛集市区作为全市的医疗服务中心区,应对现有医疗卫生设施进行改造,适当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能力。医疗机构建设依据用地布局,按服务半径配置不同等级医疗设施,形成合理布局的医疗网络体系。全市形成“市级医疗中心(市医院)—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四级医疗保健网络。

中心城区应建立服务于全市的市级综合医院,市医院和中医院要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市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特殊功能的医院主要布置在市区,主要有急救中心、妇幼保健医院、传染病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等。整合中心城区门诊、民营医院、诊所等卫生资源,规划按照5万人口设立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设立一所中心卫生院,共建设13所乡镇卫生院,使其成为镇域的医疗服务中心,每个中心卫生院床位数不低于50张。一般一个行政村设一所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服务范围以步行30分钟能到达为宜,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设村卫生室。

参考文献:

篇2

要想实行规范化的管理,首先就要有一套可以遵循的规章,来对企业内的员工行为做出规范。而且并不是所有先进的规章制度和经验理念都可以吸收,规章可以不是最好的,但一定要是最合适的,要适应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而且物业企业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的存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人民的生活出现问题,也给企业带来经济和名声的双重损失。政府在这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物业企业需要遵循的规范进行了规定,使物业企业能够提供合理的服务,并重点在收费这方面进行了标准制定,不允许存在乱收费的情况。企业在进行本单位规章制度的制定时,要以政府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基础和模版来进行完善和提升,对每个部门的工作进行规范,这项工作要细致到部门进行活动的每个环节,甚至精确到什么样的员工应该做什么工作并负起什么责任。而企业的员工也要熟记企业制度和了解企业的情况,依照规章办事,为百姓办实事,为避免出现因为员工舞弊或者疏忽而造成的损失,对每项工作和每个员工都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对员工所进行工作的每项环节进行校核,确保办实事。而制度的制定原则是删繁就简、适用易行,抓紧对于企业中繁重、错误的制度的改、废、立工作,确立实用的工作标准、业务流程并完善基础资料。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建立以班为单位的执行队伍,并选择熟知企业制度、表现良好的员工作为班级的班长来带领班级进行工作,同时班长也要对所进行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负责。除了人员管理外,还要对现场管理进行关注,完善现场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使现场管理进退有致、细致分明,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吸收先进的服务理念

在企业管理规范的制定中,企业可以对其他企业或者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进行借鉴吸收,选取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部分进行消化。对于企业来说,虽然最终确立的规章制度必然是条例一大堆,但总的来说都是以一条原则或者思想进行扩展的,它是以让企业盈利和让用户满意为标准的。或者可以说它是企业的一种文化和氛围,在这之下企业的员工都能够以这条思想为中心进行工作。而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企业规章中没有明确规定的,这时候就要以企业的中心思想作为参考来进行办事,保证办事效率和企业口碑。对于物业企业来说,主要是要在服务这方面下功夫,将服务人民和企业发展作为规章的中心。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进行完善细致的制度的扩展,也可以依托这条思想来开展各种活动,如深入社区开展零距离服务、努力保证小区的绿化和清洁、创建文明服务榜样岗位等,通过这些活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完善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

篇3

理顺关系,把握主题,为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规划是一项战略系统。X区各级领导必须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去思考“十二五”,用系统论、运筹学等科学方法去谋划“十二五”。注重规划的全局性、连续性、系统性、前瞻性和科学性,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绿色发展主题,做好“十二五”规划这篇大文章。

——要把X区规划与国家和全省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两个融入”。要增强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高举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伟大旗帜,自觉肩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光荣使命,自觉肩负起带动示范全省农村农业发展的社会责任,自觉肩负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要把“十二五”规划和“三步走”百年X区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十二五”规划是“三步走”百年X区发展战略阶段步骤的具体演变和细化,是连接跨越、超越两步发展战略的转折过渡期,是为追求卓越战略步骤打基础的关键期。因此,必须把“十二五”规划和“三步走”百年X区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以贯之地搞好统筹对接。

——要把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目标和建设世界级绿色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有机结合起来。明确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目标和建设世界级绿色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是一致的,集团化是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组织形态和现代管理方式,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必须走集团化、公司化这一必由之路。通过集团内部制度创新驱动、科技创新驱动、劳动者素质提升驱动、人力资本驱动和市场安全驱动,将北大荒集团这个未来的世界500强、中国第一农业品牌和中国唯一的现代化大农业国有企业集团,打造成世界级绿色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是X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要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十大民生”工程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我们现在积极推进的“十大民生”工程建设特别是富民工程等,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工程和载体工程。

——要把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世界级绿色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目标与“倍增计划”、“百亿工程”和“三个X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倍增计划”、“百亿工程”和“三个X区”建设目标,作为总体战略系统工程的子系统和分目标来同步推进。

——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与坚持“三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农垦工业化、农场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认识到X区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在工业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在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农业现代化,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做强第二产业,以城镇化为依托做活第三产业,以农业现代化为动力做优第一产业,坚持“抓城、强工、带农”指导方针,走“三化”协同、联动、包容的统筹发展道路。

——要把“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新五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前者是战略阶段性建设目标,是X区“十二五”优化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是长远发展过程中的阶段重点,后者是战略的终极目标,经过跨越、超越两个阶段,达到卓越发展的较高境界。两者前后照应、方向一致,相辅相成。

——要把“十二五”规划与“三大绿色体系”、“七项重大突破”和“八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十二五”规划是北大荒的绿色发展规划,是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创新”的战略体现。搞好“绿色X区”发展定位,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X区;发展低碳循环生态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建设绿色X区,促进绿色文明。

聚势谋划,科学定位,为搞好“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规划,规划科学”是辩证的,只有符合规律的发展规划方能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地发展。因此,完善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X区目前“聚势谋划”是做好科学规划的基础,“科学定位”是规划科学发展的前导。“十一五”聚势,X区已具备了跨越前行的大势,聚集了跨越前行的巨大势能。

资源优势。X区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缘经济优势。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属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辖区总面积5.62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000余万亩,X区林地、草原和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是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建设绿色X区的天然王国。

产能优势。X区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和产能积累,拥有4000万亩优质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363.7亿斤,商品粮339亿斤,商品率 93%,可保证一亿人一年的口粮供应,被誉为“中华大粮仓”。高标准完善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世界领先的农机农艺生产技术和全程可控的现代农业工艺流程和栽培模式,创造了世界领先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职均生产粮食38吨)和科技贡献率(67%),粮食和畜产品产能优势明显。

产业优势。X区已进入到工业化中等发展阶段,围绕米、面、油、乳、药等十大主导产业,依托以18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的龙头企业群,构建起了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农业工业化体系,拉动X区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开放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果丰硕。现X区的产品已出口到19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贸合作触角已遍及世界六大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特别是先后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朝鲜以及非洲部分国家,开展种植、养殖、采矿和森林采伐,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保障优势。全覆盖的农业保险体系,把农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全覆盖的社保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业职工和产业员工的利益。城镇建设功能完备,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通信、电力、电视等公益事业配套发展,现代社会化服务型产业规范,人居环境良好,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增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区域优势。X区领先的先进农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和发达的产业带动功能,形成了明显的外溢性区域优势。以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三个X区”(本体X区、影子X区、域外X区)建设、场县共建和“32111”重点工作为标志,X区在全国示范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示范带动全省经济社会一体化统筹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体制优势。X区现行的内部政企分开、系统管理的体制,具有组织化程度高、应急动员能力强和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诸多体制优势,多年的成功实践证明,这是保障和促进X区发展独具的组织优势。

政治优势。60多年来,X区的开发建设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始终得到全国人民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始终得到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政策扶持。南泥湾精神、北大荒精神和人民的优良传统,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和北大荒先进文化,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开拓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三代优秀的北大荒人,创造了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上的奇迹和辉煌!北大荒人民是北大荒历史前进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所有这些都是北大荒奋力前行的巨大政治优势。

谋划“十二五”、科学定位,重在谋势,加快整合、放大优势,重在聚势,加快构筑新的发展优势,以聚集起高位的发展势能。

正视差距,抓住主线,明确“十二五”规划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X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是发展的指南,也是规划的灵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哲学模式来审视自我,从实事求是上看,我们还有哪些违背规律的地方;从与时俱进上看,X区还有哪些不符合新形势的“短板”,正视问题、研究问题、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这符合北大荒务实精神,唯此,才能抓住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与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分析X区发展的劣势和限制因素,扬长避短,明确战略重点、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X区依然存在着“五个转变”方面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总量小,产业类别单一,发展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生产业发展滞后、研发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不足,而技术、服务、管理、品牌、营销等环节恰恰是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环节;

——X区内部经济联系和要素流动性差,分工协作不够,“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低层次竞争,竞相上趋同的加工项目,而创意设计、品牌建设、技术专利、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大都掌握在别人手里,利小风险大,受制于人,产业整合度低,横向、纵向一体化联不起来,在市场竞争中攥不成拳头、形不成合力;

——大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林业和高效农业发展滞后、比重低;

——龙头企业多而不优,大而不强,公司化、集团化改造不到位,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不高,获利能力、竞争能力和对基地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

——人才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技术人才过剩,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型人才缺乏,市场营销、资本运营、企业策划和职业经理型人才短缺,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和队伍与发展需求不适应等;

——外贸依存度低,经济开放度不够,经贸流通龙头企业不够强大,利用两种资源、开发外部市场和参与外部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管理和经营城镇的理念和能力不强,重建轻管,不会经营的问题突出,城镇管理和经营机构尚不健全,高素质的城管队伍亟待加快建设,科学的城管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还需探索;

——干部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干部素质还有待提高,干部作风还有待转变。

X区各级各行业,要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原因、探索规律、研究对策,并对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逐项对标,查找差距,制定追赶计划,并纳入本单位、本系统“十二五”规划当中。要解决好上述矛盾和难题,就是要按照中央要求,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在转变方式中破解难题,抢占先机,谋求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向哪转?概括起来就是高质量、优结构、可持续、重经营、惠民生。

高质量。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在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扩张,处理好质量和效益、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度和谐统一。加快构建“三大绿色体系”,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生物质能源、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绿色健康食品工业等,要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中多种模式并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数字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坚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基本取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北大荒绿色发展模式和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优结构。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扎实推进“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实现X区经济主要由第一产业支撑,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推动转变,加速一、二、三次产业间的大融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可持续。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传统的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增长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其基本特征是“三高两低”,即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低效率,是不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方式是可持续集约型增长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基本特征是“三低两高”,即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效率。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X区发展纳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轨道。

重经营。转变重生产轻经营的传统思维定式,研究经营好“微笑曲线”的效益高端环节,即注重研发和流通环节,控制效益低谷的生产加工环节,拉长产业链,延伸高效区,将精力、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向研发经营领域倾斜。转变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的陈旧观念,由注重经营工厂、设备、土地、资本等有形资产向注重经营科技专利、品牌信誉、知识产权、驰名商标、创意设计等无形资产转变。经营无形资产主要靠“软件”、靠综合素质,如思想观念、创新能力、智慧、文化、信誉特别是科技水平等。转变重资金资产轻资源资本的行为惯势,经营资本,经营城镇,经营资源,经营品牌,上市融资,走低成本扩张之路。

惠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十大民生”工程为抓手,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有所富,建设富裕和谐文明X区。

凝心聚力,扎实推进,为搞好“十二五”规划提供有力的措施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靠前指导,把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过程,当作深入调研、理性思考、科学决策的过程,当作梳理思路、战略思维、推动工作的过程。要建立健全领导机构、考核机制、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做到融入大局定好向、统筹谋划定好位、分项推进定好责、借鉴经验定好型、强化措施定好谱,为搞好“十二五”规划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搞好舆论宣传。制定“十二五”规划,是当前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像宣传“百场百城”那样,搞好“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宣传,搞好发展战略目标的宣讲和解读,为搞好“十二五”规划营造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

篇4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287-01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制定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可执行性的文化发展规划,关系到文化强镇创建的进程和质量。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工作,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编制规划的基本原则

1.体现先进文化原则。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社会创造力为目标,坚持文化创新,加强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让群众获得切实的文化利益。合理开发我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2.把握统筹协调原则。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从甘霖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统筹发展城乡文化、区域间文化,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国办文化和民办文化,把握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文化资源的存量改革和增量发展,全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3.贯彻执政为民原则。文化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加快文化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工作重点下移,文化资源下移和文化服务下移,进一步活跃农村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规划的重点工作及发展目标

1.抓好基层文化建设。(1)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启动投资1000万元建造文化活动中心,投资500万元建设一个文化广场,投资1000万元开辟一个休闲公园;(2)积极创建文化礼堂。在完善健全现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基础上,逐年建设一批新的文化活动场所,力争到2020年全面完成文化礼堂村的创建任务。

2.加强群众文化社团建设。在巩固戏迷协会、书法协会、老年体协、篮球队、演唱队、民间剧团等文体团队的基础上,成立甘霖镇文联,健全组织网络体系,发挥这些社团在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作用,并逐步达到活动系列化,组织网络化,发展目标化。进一步开展传统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的主题文化活动,继续组织彩色周末和假日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村落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事业。

3.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一方面,要积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逐步建立起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和分级保护制度,积极抢救濒危项目,完善传承制度,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合理开发利用甘霖灰塑、苍岩石雕、下杜山陶器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点)的保护和利用。完成对尹家祠堂、后朱牌坊、甲秀坂牌坊等文保点的维修和建设工程,修复鲁班庙、老街、俞家砩祠堂等古建筑群,保护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古店铺、古墓群。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是支持鼓励歌舞娱乐场所和演出市场建康有序发展。按照“先繁荣、后规范”的要求,给予积极引导和扶持,鼓励发展超市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模式。二是要鼓励印刷业规模经营。加强对现有印刷企业的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工业园区,并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有一定实力的印刷企业。三是推动文化向产业的转化。以越剧之旅为特色,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使我镇的越剧、民乐吹打、石雕、陶器等民间艺术项目成为朝阳文化产业。

三、编制规划的主要举措

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要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镇成立由书记、镇长为组长,其他班子人员为成员的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各村也要成立由书记任组长的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2.加大投入,强化物质保障。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的同时,按照“存量增加,增量倾斜”的原则,不断加大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力度。镇级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要教育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使之成为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受益主体,成为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投资成分。

篇5

1.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振兴甘肃省设施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品种结构与设施结构,改进设施装备,完善配套技术,推进优势区域布局,强化技术培训,稳步扩大规模,充分挖掘设施生产潜能,全面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速度、产量、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再创甘肃设施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由2011年至2015年,全省设施农业面积力争由8.0万公顷扩大10.0万公顷平均666.7m2产量由4600kg提高到6800kg,总产量由552万吨提高到1020万吨,平均666.7m2产值由8280元提高到12000元;总产值由9936亿元增加到180亿元,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达到15%,通过设施农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280元。

2 发展重点

2.1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以日光温室为龙头,形成日光温室,大、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把满足省内市场供应作为首要目标,使陇东、甘南、临夏等市、州冬春蔬菜自给率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千方百计巩固甘肃周边省、自治区现有的市场份额,依靠优质与细分市场保持竞争优势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设施冬季蔬菜“走西口”战略,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工、包装、流通国际化,不断扩大在中亚各国与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到2015年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在7.66万公顷左右,总产量达到770万吨,总产值达到132亿元以上。

2.2 做大做精设施西甜瓜

甘肃设施西甜瓜是甘肃的优势特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十多年来,甘肃日光温室、塑料棚生产的西瓜、甜瓜品质优良,其折光糖含量分别达到11~12度与16-18度,而且实现一年多茬生产与周年供应,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要在继续巩固稳定省内外传统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国内外高端市场。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加强专用品种选育,加快进口良种国产化步伐,扩大无籽西瓜、礼品西瓜、白兰瓜、网纹甜瓜与新优香瓜的种植面积,着力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在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建设设施西甜瓜优势产业带,在陇东与天水市建设塑料棚薄皮甜瓜与优质西瓜生产优势区。到2015年,全省设施西甜瓜面积达到1.5万公顷,总产量达到105万吨,总产值达到31.5亿元。

2.3 全面提升设施水果生产

由于新鲜水果淡季上市高额利润的驱动,我省各地发展设施水果的积极性很高,近十多年,我省设施水果技术创新水平提高较快,设施水果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今后,首先要重点发展甘肃已在国内领先的设施延后栽培的红提葡萄与优质人参果,提升规模、产量、质量和效益,扩大在省内外的市场占有率。第二继续提升设施草莓生产,加快品种更新,优化栽培技术,满足不断增长的省内市场需求,减少和消除供应空档。第三,加大发展设施油桃、大樱桃、杏、李、番木瓜、无花果等。突出增量提质,开拓省内外市场。到2015年力争全省设施水果面积到达1万公顷,总量达到53.9万吨。

同时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设施食用菌、花卉、中药材、蔬菜及花卉制种等。

3 主要措施

3.1 设施优化研究与规范化建造

要动员、整合全省设施农业技术力量深入调查总结我省设施农业的经验教训,开展设施结构优化的试验研究,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技术水平、投资能力及各种作物的不同要求,借鉴外省先进技术与经验,设计各种适应当地各种作物的专用设施结构,编制建造技术规范,经过论证和省级有关部审定后正式印发各地实施。在新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温室,大棚升级改进。提升设施性能,尤其要注意提高设施抗衡灾害的能力。

同时,还要研发高透光、强保温、多性能的透明覆盖材料和保温性能好、又便于机械卷放的不透明覆盖材料。为省力、省工、省时,要加快应用卷帘机、室内运输滑车、微型耕作机械、新型植保机械与水肥 体化设施等。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

3.2 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要重点加强设施农业良种选育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加快进口种子国产化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八户率和转化率。加强技术培训,一方面加强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用先进的新技术武装他们,提高他们的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3.3 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通过实施标准园创建,加快制定完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通过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设施生产基地,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等,加快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3.4 深化产业化经营

篇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已过。尽管台州市为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作出了很大努力,但仍存在规划刚性不足、执行随意等现象。本文就如何确保台州“十二五”规划执行到位,提出若干相关思考。

一、以规划落实《纲要》

《纲要》是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有些具体任务,要通过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加以落实。因此,要把科学编制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作为推进有效落实《纲要》的重要抓手。要围绕《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加强空间拓展、产业集聚、重大项目等规划的编制,特别是加强台州城市群、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台州工业经济、台州综合交通、台州服务业发展等重点专项规划,为《纲要》实施搭建完备的规划平台。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专、深、精、实”的要求做深做实专项规划,细化落实《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重点专项规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各县(市、区)规划切实贯彻市级战略意图,做好与《纲要》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协调。

二、以指标落实《纲要》

《纲要》共有26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为13项。约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公共职责和工作要求的指标,必须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手段确保其实现。[1]制定规划《纲要》分解落实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纳入各县(区、市)和市级有关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市委、市政府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加强对服务业、投资、工业发展等指标的考核,着力发挥考核工作指挥棒的作用,以确保“十二五”规划贯彻执行到位。在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中,要对“十二五”目标任务进行了重点细化,明确责任领导与责任单位。制定相关考核政策,把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与“十二五”规划有机衔接,并加强督促检查力度。

三、以项目落实《纲要》

以规划带项目,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带动规划具体落实实施。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台州城市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民生优先等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千亿产业升级、千亿基础网络、千亿社会民生等“三大千亿工程”。加快发展平台、产业转型、海洋经济、立体交通、民生改善、区域协调等“十大领域建设”,重点抓好三门核电、仙居抽水蓄能电站、沿海快速通道(74、75、76省道改扩建和椒江二桥)、滨海汽车基地等“十大重点项目”,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4000多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00亿元。对于这些项目,要全力抓开工、勤力抓在建、大力抓前期、严格抓督查,加强土地、资金和环境等要素保障。

四、以督查落实《纲要》

为保障规划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必须建立健全《纲要》实施的监督机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对全市规划执行情况每年在人大、政协两会以及通过电视讲话、网络等形式,告知人民群众,接受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构建规划执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每年评选表彰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先进单位;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好的单位实施问责,营造执行“十二五”规划的良性体制机构[2]。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全面推进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及时发现规划执行中遇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调整,把《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五、加强组织协调保障《纲要》实施

《纲要》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执行是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进行,必须进行多维度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完善跨区域规划的执行模式,台州市级政府作为《纲要》最高执行协调机构,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就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发展等问题,完善《纲要》执行组织、健全区域利益分配,推进规划执行服务平台建设。市级各部门间要共享规划实施方面的有关信息,协调工作关系,界定业务范围,形成合力。垂直部门之间,上级部门根据规划目标向下级布置任务,下级部门根据收集到的实施信息向上级说明任务实施条件。加强定期沟通与协调,定期针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交流,使规划执行的各个组成部分达到知彼知己,不断地提高自我执行规划的创造性,在比较中推进执行,在借鉴中提高执行力。[3]

六、以宣传推进《纲要》实施

《纲要》只有被社会各阶层所感知和认可,才能得到全面有力的执行。因此,要加大对《纲要》的宣传力度,通过台州本地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使社会不同层面、不同组织都加深对规划及其执行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十二五”建设。加强对《纲要》主要执行者开展有关《纲要》规划意图、规划目标的宣传、培训,培育他们贯彻执行规划目标、计划、制度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以提高其对《纲要》的执行能力。完善规划执行程序,增强规划执行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保障全体市民参与规划实施的权利。因形势变化需要对规划调整变更的,要科学论证,据实修正,并将变更结果公告于众,便于执行和监督[4]。

参考文献:

篇7

但是,我区工业开发区(园区)存在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发展不均衡、布局分散、主导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区工业开发区(园区)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是我国仍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战略机遇期,我区能源重化工产品和农畜产品有着持续旺盛的外部需求。二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全球产业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全球正面临着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从传统产业结构向新兴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为我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提供契机。四是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为我区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五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为我区开拓了新的空间。六是国家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集聚流动,促进工业开发区(园区)集中、集约和集聚发展。

同时,我区工业开发区(园区)的发展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十一五”时期形成的工业开发区(园区)传统发展模式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传统发展动力的边际效率递减。一是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国务院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抑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等9大行业的产能过剩。对我区能源、化工、冶金行业的融资、开工和建设带来较大冲击。二是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区工业大部分是处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低端产品的重化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资源型产业拉动,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能源、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的加速发展,使得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形势不容乐观。碳排放数量大、比重高、增长快,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强,在全球低碳经济新游戏规则下,碳排放成为新的价值衡量标准。我区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金融危机后,区域间的竞争已由传统的产业竞争向创新竞争转变,区域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四是煤炭、电力等能源产业输出通道建设滞后,制约产品外销。

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特色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扩大规模效应。将工业园区建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点。

我区工业开发区(园区)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是集聚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创新的重要平台。

――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引导企业和要素不断向工业开发区(园区)集中,以信息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在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开发区(园区)创特色、提水平、增效益、强后劲,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工业开发区(园区)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富民强区的重要载体。不断完善工业开发区(园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大力扶持增加就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在“双百工程”(一个工业开发区(园区)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和“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的推动下,使工业开发区(园区)成为全民投资创业的热土,通过工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工业开发区(园区)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使工业开发区(园区)成为富民强区的重要承载区。

――先进生产力的“孵化器”。把握科技与产业革命机遇,在重点工业开发区(园区)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孵化器,搭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围绕我区建设国家新兴战略能源、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稀土新材料开发应用产业基地,努力将工业开发区(园区)打造成为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孵化器”。

――创新的引领区。积极推进工业开发区(园区)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工业开发区(园区)的体制改革、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工业开发区(园区)建设成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管理机制规范、政策措施灵活的创新引领区。

――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区。工业开发区(园区)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有效整合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把工业开发区(园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示范区。

到2015年,在工业园区内建设60个主导产业突出、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较长、协作配套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重点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140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5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40亿元,实缴税收700亿元,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篇8

1、法律服务市场的立法分割。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8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人。律师、当事人的近亲属、有关的社会团体或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人”;《刑事诉讼法》第32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以外,还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托为辩护人;(一)律师;(二)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行政诉讼法》第29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表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为诉讼。律师、社会团体、提起诉讼的公民的近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以及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托为诉讼人”。

从以上三大诉讼法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诉讼过程中的法律服务市场对市场主体的准入是没有实质性限制的,是向整个社会开放的,只要是具备了诉讼行为能力的人都可以介入到这一市场中来,成为这个市场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些规定的法律效果上看,其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一定程度地适应了立法时我国律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状况。但从建立完善的法律服务市场体制,创造规范化的法制环境,推进国家的法制建设来说,这种立法不能不说存在着重大问题,它造成的最严重的副效应是将法律服务市场人为地分割,使不具备法律服务能力的主体大量涌入市场,鱼目混珠,对整个国家的法制结构造成了冲击。由于大量的未经任何职业训练的公民诉讼,有的甚至冒充律师执业,其法律服务质量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给法律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法律服务市场被分割的根源来自于三大诉讼法及其他法律对公民可以诉讼及其他法律事务的规定。

2、法律服务市场的行业分割。

律师的服务领域是面向全社会的,它不是为某一行业或某一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因此,对律师执业不应有领域的限制和禁区的限制,否则将不利于国内法律服务大市场的建立,阻断与国际法律服务市场的交流。而目前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却被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所垄断,造成条块分割。行业分割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的职业准入制度。许多行业、部门为保护本行业法律服务市场的垄断地位,擅设进入该领域的资格考试,使得目前国内考试名目繁多、滥泛成灾。许多律师为了打入某一领域不得不疲于奔命,为那些级别、水平、难度均低于律考的各种考试去“头悬梁,锥刺骨”。即便是通过了考试,受行政隶属关系、人际关系的左右,许多律师也很难将律师服务引入希望进入的行业、领域。律师的执业范围因此而受到限制。二是对与本行业没有渊源关系的律师从事本行业的业务,人为地设置种种障碍,甚至限制他们执行该业务,使有心想开拓执业新领域的律师只好望而却步。法律服务市场的行业分割形成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充分造成的,加之行业、部门利益的驱动,使行业内竞争、行业间竞争的机制不可能建立起来,因而行业分割的现象便愈演愈烈。

3、法律服务市场的地域分割。

律师本身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执业地域上的开放性,即律师的执业范围和执业活动在地域上不应受到限制。只要是当事人依法委托律师涉及其利益的法律事务,律师就有权,而不受地域管辖范围的限制。有关律师法律服务市场被地域分割的情况是目前相当普遍和表面化的问题。地方保护主义横行使得律师异地办案困难重重,受到异地公安司法机关、职能部门百般刁难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曾一起广东某地的离婚案件,仅立案就去了三次,今天说这里不行,明天说那里不行,其实每次的立案材料都没有变化,最后终于立案。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你是外地来的律师。这种现象对从事律师工作的人来说也许每个人都遭遇过。因此,许多律师对异地案件不敢涉足,这也加剧了法律服务市场地域分割的严重性和牢固性,破坏了法律服务市场的统一性和法律文化的交流。

总之,法律服务市场的割据状态体现出了我国法律服务市场深层次矛盾。一是律师业务范围的无限扩大与法律服务市场被分割后律师业务量不断缩小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对高质量的法律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与法律服务市场被分割后高水平律师无法介入提供服务之间的矛盾;三是法制社会统一有序的市场要求与法律服务市场分割后无序竞争之间的矛盾,所以,法律服务市场被分割不仅使律师与律师之间、律师与其他公民人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加剧,使律师的社会属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造成法制环境恶化,而且还会孳生腐败,造成社会不公,同时,法律服务市场被分到更会影响到我国法律服务市场与国际法律服务市场的接轨,影响我国法制化的进程。因此,我国的法律服务市场亟待整治,使其规范化。

二、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的几点建议。

1、实行法律服务市场律师业务垄断。即通过立法确立律师对法律服务市场的垄断权。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要法律帮助时,只能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如果非律师操作这些业务即为违法,也就是说,对于法律服务市场,除律师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涉足。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法律服务市场领域均实行的是律师业务垄断制度,可以说实行律师业务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探索总结出的成熟的制度。因此,这项制度对完善我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应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笔者认为,实行律师业务垄断是消除目前我国法律服务市场被分割、根本上解决法制环境混乱的有效途径,对提高法律服务质量,提高律师地位,推进我国法制建设应有着重要作用。

2、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律师收费制度。律师收费制度不健全是我国目前法律服务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前文所述要建立律师业务垄断制度,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律师的收费问题,因为,目前我国律师的收费暂时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收费办法,通常采取的是协商收费的方式。在收费没有基本标准的情况下,实行律师业务垄断无疑是强制性地向当事人收取律师费。这显然对当事人有失公正,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律师收费办法是实行律师业务垄断的配套措施,也是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的一项必要步骤。

3、建立健全律师履行义务的监督机制。律师要自觉履行义务,这是由我国律师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决定的。律师自觉履行义务不仅有利于律师权利的实现,而且会促进整个律师制度的发展。但仅仅依靠律师本身的自觉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的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律师法》的规定,律师执业应当接受国家、社会和当事人的监督,因此在强调律师通过自觉履行义务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律师自身之外的履行义务的监督机制,如律师执业机构对律师执业的评价机制,收案、收费、分配的内部监督机制,律师违规违法的投诉机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由规范律师自身最终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的目标。

篇9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1-0049-03

在现行行政体制下,乡镇处于国家政权结构中最低一层,各种矛盾和问题辐辏聚集。乡镇公务员则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线传递者和执行者,是改革的排头兵和冲锋队。这支队伍处在干部体系末端,队伍数量庞大、工作事务繁杂、接触群众最为广泛,如何尽快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群众满意度高的乡镇公务员队伍已成为推进“四个全面”在乡镇基层落实的必然要求。本文的“新乡镇公务员”特指2005年以来通过考录和部队转业到乡镇工作的公务员,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长为当前乡镇工作的有生力量和未来基层政权建设的主力军,其中一部分业已走上基层领导岗位。本文拟对温岭市最近10年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人员的成长轨迹进行综合分析,探寻规律,剖解难题,构建起符合当前形势的“新乡镇公务员”成长路径。

(一)乡镇公务员编制总数及来源。温岭市下辖5个街道、11个镇,公务员编制1160人,现有1078人。2005年以来,该市共考录、安置干部465人,其中考录404人,占比87%。安置干部61人,占比13%。

(二)乡镇公务员流动情况。温岭市乡镇公务员流动主要分为调入台州市级及以上单位、温岭市级机关选调、乡镇之间调动三类,三类流动一般要求乡镇公务员在原单位工作满三年(包含试用期)。从2014年开始,依据中办《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乡镇干部在乡镇工作满5年后方可参加上级选调考试,这等于从政策层面延长了2011年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人员参加上级选调的时间。自2005年以来,这批乡镇公务员共流动85人,其中调入台州市级17人,调入温岭市级机关57人,乡镇之间调动11人。

(三)2005年进入乡镇工作且留在乡镇的公务员情况。2005年以来,仍有436名公务员留在乡镇工作,占到近10年招收公务员总量的86.2%。分析其招录情况可以看出,2011年之前共招收了87人,这批人最早从2008年开始可以参加各类选调考试调离乡镇。2011年进入乡镇公务员的对象因政策上的5年服务年限限制,目前均需留在乡镇工作。

(四)乡镇公务员受培训教育情况。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管理的主体是各镇党委,市委组织部在全市层面的培训主要分为特定群体培训和普及性培训。特定群体培训包括公务员初任培训、中层干部培训、中青班等,各类特定群体培训每年至少安排一次,由市委组织部统一培训,时间从一周至三个月不等。普及性培训主要是对“新乡镇公务员”进行轮训,一般培训时间为一周。

(一)重视抓乡镇公务员的教育培养,提升乡镇公务员的素质。一是多层次抓培训。包括重视加强对新录用的乡镇公务员培训,对全市乡镇中层干部的培训。另外对于其他一些表现优秀的人员,如各级选调生,均不定期安排统一培训,加强各方面知识的提升,做到对新录用人员、中层干部及重点培养对象全覆盖。二是全面开展竞争上岗,以岗位锻炼干部。2011-2015年期间,各镇街道通过开展竞争上岗,共产生140多名中层干部,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三是实施乡镇干部到市直部门定期锻炼制度。时间一般为3个月到半年,通过锻炼,既加强市直部门和乡镇的沟通,也锻炼了乡镇干部,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篇10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022-02

办税服务厅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进行征收管理办税服务的载体,是征纳双方互动和税务机关展示形象的平台,是社会公众检验税务机关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窗口。进行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对于提升纳税服务质效,规范纳税服务行为,统一纳税服务标准,促进征纳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一、河南地税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基本情况

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河南地税系统办税服务厅的建设经历了快速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和税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办税服务厅已成为涵盖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涉税审核(批)文书受理、发票发售、缴销、代开以及税收咨询、办税辅导、税法宣传、税收资料发放等各类事项的综合载体。河南地税系统办税服务厅通过规范化建设,基本实现了软硬件升级改造和服务资源的整合优化,逐步建立起“形象标识统一、制度体系健全、区域划分合理、窗口设置规范、功能设施完善”的新型办税服务厅。

1.形象标识统一。外部形象标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统一使用办税服务厅标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29号)要求执行;内部形象标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办税服务厅内部标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524号)要求执行;其他形象标识按《河南省地税系统视觉识别系统》(豫地税发[2009]16号)标准执行。各种硬件形象标识全省规范统一。

2.制度体系健全。按照服务类、管理类、考评类和业务类等四大项26个细目,建立了基本涵盖办税服务厅所有事项的管理制度。具备条件的单位还积极推广网上办税、联合办税、同城通办、绿色通道等各种延伸服务。

3.区域划分合理。对服务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办税服务区为纳税人办理各种涉税事项;咨询辅导区受理纳税人的咨询、为纳税人进行办税辅导;自助办税区使纳税人通过自助服务设施就能自行办理纳税申报、涉税申请、资料下载、信息查询等业务;等候休息区为纳税人提供休息场所、报刊杂志等便民服务措施,方便纳税人等候办理涉税事宜。

4.窗口设置规范。按照设置合理,调度灵活的基本要求,各厅结合业务受理实际,都设置了综合服务、发票管理、申报纳税三类窗口。具备条件的单位,通过综合服务窗口统一办理各类涉税事项,为纳税人提供“一窗式”服务,实行敞开式办公,让纳税人缴明白税、放心税、满意税。

5.功能设施完善。县(市)区局以上办税服务厅设置了公告栏、宣传栏、资料架、意见箱、自助办税用品、电子显示屏(LED电子显示屏、液晶显示屏或液晶电视)、触摸屏、休息椅等服务设施。

二、河南地税办税服务厅纳税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纳税服务理念仍需加强。长期以来,税务机关的执法者、管理者地位,使纳税服务长期缺位,税务干部对“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原则理解不够,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2.纳税服务空间仍需拓展。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中,强调硬件标准化作业较多,对业务知识、服务技能、礼仪规范等重视不够,软件建设仍需加强;对办税服务厅前台建设强调较多,对办税服务厅与其他税收岗位的横向协调重视不够,办税服务厅纳税服务的后台建设空间仍需拓展。

3.纳税服务质效仍需提高。在优化办税流程,精简涉税资料,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与纳税人的需求和期待尚有差距。注重服务形象较多,关注服务效果较少;注重对纳税人服务需求与意见的调查较多,关注对各类问题的整改和监督较少。

4.纳税服务保障仍需加强。尽管对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人员心思不稳的现象,认为,大厅工作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征期更为明显;工作性质枯燥单一,重复劳动、机械性劳动多;工作压力大,检查多、考核多、要求高、监督多,责任追究概率高;工作中受委屈多,纳税人素质有高有低,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时有发生;税务机关内部对办税服务厅的认可度低,许多税务人员(包括办税服务厅人员)在潜意识中认为办税服务厅“低人一等”、“干活多不落好”。

三、对河南地税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1.科学引导,不断深化纳税服务理念。组织办税服务厅人员深入学习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十二五”时期纳税服务工作规划》,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工作规范》和《办税服务厅管理办法(试行)》等工作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对办税服务厅主任和纳税服务业务骨干的纳税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思想素养,养成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工作理念,将纳税服务理念落实到自觉的优良服务中。

2.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办税服务工作规范。一是加强税法宣传。要坚持税法日常宣传与宣传月集中宣传相结合,利用办税服务厅直接与纳税人面对面沟通的优势,创新宣传形式,突出宣传重点,拓展宣传内容。综合运用办税服务厅电子显示屏、触摸屏、自助办税区、公告栏、宣传资料架等设施,通过定期召开税企座谈会、税收政策会、纳税人之家等宣传渠道,广泛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办税流程、与纳税遵从相关的纳税提示、纳税人权利和义务等内容。二是开展纳税辅导。要为纳税人提供办税指引、咨询服务,辅导纳税人做好纳税申报、发票领购、涉税审批、表格填写等涉税事项,采取多种形式对新办企业、异常申报企业、受处罚企业、未按期申报企业等进行专题辅导。三是梳理办税工作流程。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要求,全面推行“一站式”或“一窗式”服务,将各类涉税事项的名称、提供资料、流转程序、办理时限、回复文书等事项统一规定,印制成册,放在办税服务厅供纳税人免费取阅。四是实行标准化作业。要制定统一的办税服务厅导税服务、全程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应急处理的具体服务标准,对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的着装规范、仪容举止、岗前准备、接待礼仪、冲突处理、工作纪律、规范用语、服务禁语等做出明确规定。在办税服务厅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工作考核等方面实行统一要求,统一规范。五是开展个性化办税服务。要探索建立纳税人纳税服务需求的收集、分析、响应机制,为拓展多元办税,优化办税流程,精简涉税资料积极调研献策。根据纳税人的行业特点和不同需求,完善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和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等纳税人的办税服务措施,积极开展个性化办税服务。六是开展延伸服务。具备条件的办税服务厅,应当积极推广全职能窗口、自助办税、联合办税、同城通办、纳税服务志愿者活动等服务。

3.加强监督,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质效。一是建立回访机制。要积极开展电话回访、问卷调查、走访企业活动,认真听取和收集纳税人的意见建议,多途径全面了解纳税人的正当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二是进行满意度调查。要建立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办税服务厅服务质量进行明查暗访,也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调查,全面掌握办税服务厅工作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改进工作,促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三是探索进行纳税服务监督评价。通过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纳税人代表等组成独立于税务机关的纳税人权利保护组织,监督税务机关履行职责,反馈纳税人意见,切实保护纳税人权益。

4.持续改进,不断强化纳税服务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办税服务厅规章制度。认真梳理办税服务厅各个岗位的纳税服务职责和要求,做到岗责明晰、程序规范、操作标准;按照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的要求,落实纳税服务职责,建立健全纳税服务行政问责制度;注意定期总结、经验交流和制度落实情况反馈,结合地税工作实践的变化发展,不断探索完善规章制度。二是开展办税服务厅纳税服务绩效评估。围绕服务效益、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建立纳税服务总体满意率、分项满意率等系列绩效评估定量和定性指标,对税法咨询的准确性、办税服务的快捷性等纳税人关注度较高的方面进行评估,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办税服务厅纳税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是注重纳税服务队伍建设。要把纳税服务工作岗位视为培养锻炼干部、提升综合协调能力的重要岗位,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工作作风好的同志放在纳税服务岗位。要健全创先争优制度,积极开展优秀办税服务厅、纳税服务明星等评选活动,让目标激励人,让标兵示范人,让模范鼓舞人,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全国税务系统2010―2012年纳税服务工作规划[Z].

[2]国家税务总局.办税服务厅服务规范手册[K].

[3]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Z].

[4]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意见[Z].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About Standardization of the Tax Service Hall in Henan Province

ZHANG Ya-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