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概论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4 11:50: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慧交通概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智慧交通概论

篇1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该理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政府的积极回应。之后,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和新思维。“全球智慧城市之父”倪会民准确完整全面的定义:各城市依据具体要求、条件和目标等情况,选择使用人类现有思想、科技、模式等所有最优资源,实现城市(含农业)的智慧化,例如安全方便舒适和三化。其准确的英文是SmartCity。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与建设重点

世界银行曾经公布数据:一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发展速度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十二五规划”进行过程中,“调结构、转方式”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认清现状,遵循合理的建设原则,抓住建设重点,才能建设适应时展的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美国“智慧地球”的观点的核心含义是:地球若能更智慧一点,人类就会可以活的更长一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最终希望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化。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不断成熟,智慧城市建设的焦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政府建设上,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从关注公司主导模式到重视市民主导模式、从关注市场价值到重视人文价值,从关注行政部门的经济效益到重视自由民主的政府建设。可见随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加深,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市民的重视程度越发凸显,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也必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时刻遵循的原则。智慧城市是顺应当代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伴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的更替和技能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希望通过知识和技术的运用,以“智慧”引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打造生态环境友好,政府行政高效,市民生活幸福的城市。当今时代,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和人才,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涵盖环境、文化、交通、政府建设等等内容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将知识和人才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

2.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建设过程,其内容涵盖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设之前首先得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明确城市的发展重点,符合城市的发展个性。中国各个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纷纷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文件以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虽然不同的城市各有其特点,但是遵循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原则下,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应该包括:环境建设、知识应用、大数据的运用、智慧交通的构建、城市管理的合理化等方面。

2.1环境的建设。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时代适宜市民居住的理想城市,应该具有秀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国历来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故而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将注意城市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之间的保持和谐的发展程度,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建设重点。其次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希望最大程度的实现城市居民睦邻友好,安居乐业,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应该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最后,网络环境是智慧城市管理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市的信息共享,因为网络环境的建设在智慧城市的工程中十分重要。只有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和谐健康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建设才能持久健康,保持合适的步伐。

2.2大数据的运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设计城市的方方面面。为给不同方面的人提供准确的智能决策和和丰富多彩的智慧服务,就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维克多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如果在进行测算的时候,数据足够的大,那么数据的精度将不再那么重要。而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成为可能。人们不再是仅能通过纸张和人脑进行数据记录和统计的时代了。电脑,互联网的发展给大量数据的储存和计划成为可能。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有效合理的云数据中心是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云数据中心,记录城市内方方面面的数据并进行测算,并对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发生的需要决策的事情以最快速度测算,通过大数据提高信息的精确度,也减少了少量特殊极端的样本对总体检测带来的影响。在倡导信息的智慧城市也给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硬件条件。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应该是其中重要的项目。

2.3知识的应用。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信息和知识就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推动力量。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知识和信息的支撑。不论是环境的建设、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的构建都需要发挥知识的作用。环境的建设需要环保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云数据中心需要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知识的结合,智慧交通也需要交通知识卫星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具有丰富知识的社会科学管理者和高科技技术人员的配合,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知识的有效应用。

二、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

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建设的高级形态,是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城市寻找转型方向,人民寻找生活方式突破口时出现的新概念。智慧城市首先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社会,使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益处,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城市环境系统为人类的生活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条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努力促进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信息时代,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环境,防止重蹈工业社会的覆辙。另外一方面,智慧城市的提出也使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净化变得更为迫切,不论是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网的构建都需要网络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支持,人力资源作为主要建设者,在净化网络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高科技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针对性的开发技术性人力资源、培养人力资源的技术素养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将人员技能的开发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点,有利于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传统的人力资源一般是以劳动者个体为基本点的,注重的是人才的全能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导致人才的浪费和积压,带来培训资源的浪费。

3.人力资源开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任何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仅通过环境的建设,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带来城市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人对技术技能的内化和吸收才能发挥知识技术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人来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来发展,如果不能将科技知识转化为人力资源,那么通过信息化和互联网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知识空谈。智慧城市的建设,使政府部门对智慧基础设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空前加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否发挥应有的效果,关键在于产业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提高人民对智能系统的接受程度,使人民通过智能系统与组织之间建立长久可信的联系,以促进组织决策更为精准的回应居民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组织的决策被曲解,或者人民利益没有很好的表达,将带来人和组织关系的恶性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关注智慧城市中人与组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22卷.

[2]王辉,吴越,章建强,裘加林,温晓岳等.《智慧城市》.[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72页.

[3]AllwinkleS,CruickshankP.CreatingSmarterCities:AnOverview[J].JournalofUrbanTechnology.2011,18(2):1一16.

[4]ViktorMayer-Schonberger.《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M].浙江人民出版社.

篇2

[3]唐・E・舒尔茨.《整合行销传播》.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4]余明阳.媒体广告的奥秘[M].第一版.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3.

[5]赵凯.解码新媒体[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

[6]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第一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

[7]栾轶玫.媒介形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5.43.181

目前旅游业处于大力转型升级的时期:一是随着游客对旅游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增加,旅游业服务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二是科技的进步使更多的新技术运用于旅游业,旅游业同相关产业尤其是互联网的结合,不断促进旅游业发展。2013年,国家旅游局将“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定为2014年中国旅游主题,倡导发展智慧旅游,引导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移动应用客户端(APP),旅游APP应运而生,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满足人们上网需求的特性与旅游的特性相契合使旅游APP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查询信息、购买旅游产品、分享等需求。旅游APP使旅游信息更对称,提高了游客的旅游效率和自主性,增强了旅游深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它的运营效果究竟如何,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雅安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潜力不容小觑。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旅游APP在雅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针对手机旅游类AP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应用本身的分析上,而很少有具体到某一个城市,具体研究其旅游APP的运营效果。本文选择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旅游APP为研究对象,对新的经营模式的完善成熟,厘清雅安市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概念界定

APP是指由于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也被称为客户端。APP让用户体会到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对电商增加流量,提高用户的忠诚度、活跃度有极大作用。

1.2 旅游APP的分类

关于旅游APP的分类,目前并无统一的界定,但大部分研究以旅游APP的功能将其进行分类。高云娇、王晨(2014)将旅游APP分为“预定型”、“工具型”、“分享型”。李国征(2013)将旅游APP分为“OTA类”、“记录经历类”和“攻略类”。本文按照旅游APP的功能,将旅游APP分为:“信息类”、“预订类”和“分享类”。

1.3 旅游APP和智慧旅游的实证研究

庄成(2013)提出,旅游APP能够节省营销成本,加强用户体验,与用户实现交互,为旅游企业带来低成本的增长。《2012―2013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报告》指出,移动终端的发展为旅游电子商务注入了新的动力,旅游APP加强了旅游体验深度。殷璇从营销业绩,营销组织,营销策略,营销宣传4个方面构建了智慧旅游营销效果评价指标。刘倩倩通过广告传播效果评估、营销内容评估和传播载体评估对旅游景区新媒体营销价值进行了评估。

关于智慧旅游,鲍豫鸿(2011)将其定义为: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终端上网设备,感知旅游信息,使游客达到对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张凌云等(2012)提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服务,实现旅游和社会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的管理变革。李庆雷等(2012)指出智慧旅游不仅满足了游客对方便、快捷、安全和体验的需求,还有利于减少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

2 雅安市旅游产业APP运营现状

2.1 发展概况

雅安市是四川著名的旅游城市。2011年起,陆续有旅游APP开始与雅安市旅游景区、酒店、餐厅等旅游商家合作,开始实行利用旅游APP通过移动互联网经营旅游产业。从2012年起,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迅速增加和旅游APP自身的不断优化完善,旅游APP市场迅速扩大,在雅安,旅游APP商家迅速增加到1300多家;到雅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倾向选择使用旅游APP。

2.2 旅游产业APP运作模式

综合性的旅游APP集旅游信息查询、旅游产品在线预订与评价分享于一体。其运作模式可用图1说明。旅游APP开发商通过与航空公司、汽运公司、饭店、酒店等签订协议,利用自己的交易平台,让旅游产品提供者加盟,提供可交易的产品和服务,由旅游APP开发商收取佣金。同时,市场竞争使得提供旅游产品的商家在一定条件下给出折扣和优惠,优惠折扣信息经过汇总和分类排序,可供游客在旅游APP的搜索引擎里进行高效率检索。

图1 运作模式

3 雅安市旅游产业APP运营效果分析

3.1 游客价值分析

3.1.1 基于旅游APP功能的用户体验

本文将旅游APP提供的主要功能分为信息查询功能,预订团购功能,分享功能。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查询功能具有全面、即时、信息媒介多样化的特征。游客在专业的旅游APP上获取所需的旅游各个要素的全面信息,帮助旅游决策;即时性指游客可以随时使用旅游APP获取旅游信息,调节旅行行为;旅游APP提供的信息具有多种形式,不仅有文字、图片,甚至有音频、视频信息,信息媒介多样化让游客能够更直观深刻地获取旅游信息。

旅游APP的即时预订团购功能让游客随时随地预订购买甚至变更取消交易,这使其具备比其他预订功能更多的优势。旅游APP的预订团购功能基于丰富的产品(酒店客房、美食等)信息,如文字简介、图片、评价等,游客能够对旅游产品有一定的感知再做出预订决策。并且,商家云集,产品丰富,选择众多。信息对称使游客节省了到旅游目的地再去寻找住宿、购买门票以及饮食的体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分享功能让游客能够随时随地上传自己的经历,参考他人的经历;分享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互动讨论的机会,这是APP普遍的社交化趋势。

3.1.2 旅游APP问卷调查描述性统计分析

(1)问卷设计与发放。为调查雅安市旅游APP运营给游客带来的价值,研究设计了游客问卷,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和旅游习惯等游客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调查旅游APP的使用情况,是问卷的核心部分。在雅安市区、碧峰峡风景区、上里古镇共发出160份问卷,实际收回152份,回收率为95%,剔除6份无效问卷,最终得到146份有效问卷。

(2)游客价值分析。在被调查的146人中,使用人数达9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2%,其中有8%的使用者认为完全达到甚至超过预期,70%的人认为大部分达到预期,剩下的22%认为仅少部分达到预期或完全没有达到预期。

表1 主要使用的旅游APP功能

功能查询信息预订团购分享功能

百分比66%29%5%

据表1,有接近2/3的用户主要使用的是旅游APP的信息查询功能,有29%的用户主要使用旅游APP的预订团购功能,仅有5%的用户使用旅游APP的分享功能。

如图2所示,旅游APP主要满足了到雅安的游客对路线策划、酒店与票务预订、获取旅游攻略及交通工具班次查询的需求。

调查显示,旅游APP用户对于旅游信息不准确、更新不及时最为不满;广告植入过多,团购的优惠力度不大,个人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等也是用户普遍反映的旅游APP存在的问题(见图3)。

3.2 营销效果分析

3.2.1 旅游APP正逐步得到认同与推广

在用户数量排名前五的5个APP上,通过输入关键词“雅安”,查找门票、酒店、攻略的相应数量,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据调查,目前雅安市主要旅游景点和大量商家都加入了旅游APP,许多商家甚至不止加入了一个APP平台。游客通过旅游APP平台能够享受到众多旅游商家的服务,预订各景点的门票,查询到丰富的雅安旅游信息。访谈得知,通过旅游APP预订的游客占到雅安景区游客的10%左右,这个比率在不断上升。旅游APP上各酒店、餐厅的预订团购交易量也非常客观。

3.2.2 通过旅游APP开展新媒体营销带来的红利

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凸显了新媒体营销的重要性,平台的多样化扩宽了商家的宣传渠道。作为潜力巨大的新媒体平台,旅游APP上各种专题和促销活动提高了雅安的知名度。同时,在平台上的用户评价,为优质商家提供了免费的宣传,这就是将口碑宣传与新媒体营销相结合,实现传统营销方式的转变。

2014年8月,知名旅游电商同程网与雅安碧峰峡景区合作推出“一元游碧峰峡”活动――从27日开始到29日结束,只要通过下载该电商的手机APP,在线下订单就能获得一元游景区的权限。促销活动在微博上、微信等新媒体上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关注,扩大了景区的知名度,为碧峰峡赢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活动期间,购票人数激增,为碧峰峡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大力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业的发展,甚至对雅安周边旅游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3 产业影响

3.3.1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雅安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旅游APP的发展,为旅游业的转型发展带来契机:目前雅安已经有超过900家酒店,300家餐厅加入旅游APP,旅游APP的运营在雅安已形成产业规模,利用旅游APP的经营模式,在雅安市的旅游商家中已被普及、认可。这表明,雅安市旅游业利用新技术深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着管理服务水平,正朝着现代服务业发展转型。

3.3.2 雅安市“智慧旅游”建设

雅安市政府顺应旅游产业APP运营的趋势,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国内市场的宣传主题和口号“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作出了如下规划:

(1)在全市景区投放50台全省联网的智能查询机(雅安智慧旅游自助服务系统),能够为游客提供雅安市(甚至四川省)有效的景点、交通等旅游信息,服务游客。

(2)建立全市旅游联动指挥,有效统计景区游客数量,宾馆入住人数,以便统计景区承载量和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3)开发雅安市的旅游APP,服务游客与旅游营销并行,以此提升雅安城市形象,发挥雅安市定制旅游APP对雅安旅游的宣传推广作用;同时为到雅安旅游的游客提供更准确、实时更新的旅游信息和交通、景点、住宿、美食的一体化服务,有效发展深度旅游。

据表3,除2013年受雅安地震影响外,雅安市旅游收入从2010年起每年均有较大增幅,这几年也是雅安市旅游APP运营模式迅速发展的时期,雅安市旅游产业的大步迈进与APP运营模式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旅游APP的发展促进了智慧营销,智慧管理,推动了智慧旅游的进程。

4 存在的问题

4.1 用户体验不足

由于旅游APP的主流为OTA(在线旅行社)模式,侧重展示商家信息,游客难以对旅游各要素进行全面的感知;各旅游APP提供的信息片面分散,需进行整合;商家信息由商家提供原始素材,旅游APP将其用固定模板,十分被动,用户难以感受到商家特色。

4.2 运营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

旅游APP开发者与商家的信息交互程度太低,固定死板的交易模式限制了商家的操作权;APP上所展示的商家信息较为呆板,达不到商家的期望;在消费过程中遇突况商家也无权自行灵活处理。

4.3 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

目前在雅安经营情况最好的几家旅游APP有携程旅行、去哪儿网、同程旅行等,但其经营业务同质化程度高,只能通过压低价格和频繁促销的方式竞争,忽视产品质量的提高,甚至出现虚假信息误导用户,导致行业出现恶性竞争,市场秩序混乱。通过对雅安市旅游局的访谈,小组发现雅安市政府将注意力放在智慧旅游的基础设施创建上,而忽略了对以旅游APP为代表的智慧旅游市场的监管和统筹规划。

5 对策建议

(1)加强对旅游信息资源的整合。旅游APP应为游客提供全面丰富的旅游信息,保证信息的质量,排除不实和虚假信息;加强与商家的信息交互,及时更新商家信息。

(2)增加商家操作自。APP开发商应适度放宽商家在平台上操作的权限,商家信息展示方面,如让商家自主管理信息通过平台审核即可,以便在平台上更好地展示自己,让游客的感知更生动立体;交易操作中也需增加商家的操作权限以便处理意外情况。

(3)APP平台经营由同质化向特色化转变。单纯的价格战并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不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才可以从根本上形成竞争力,旅游APP要开发自己的特色业务,以优质的服务取胜。

(4) 政府加强对旅游APP的市场监管,对旅游APP的持续发展做出长期规划。

参考文献:

[1]刘贵容,刘军,张俊杰.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卫凌云.APP对传播机制的挑战和发展趋势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高云娇,王晨.APP应用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2).

[4]杜金玲.基于用户体验的旅游APP功能分析及发展趋势[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4,15(4).

[5]庄成.无线网络时代下旅游APP的分析与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10).

篇4

先后在澳门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海内外十余所高等院校从事会展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咨询及教学和学术交流。

主持并参与《中国展览业调研》、《2004年首届东盟博览会评估》、《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战略发展规划》、《长春市展会组织与服务规程研究》、《沈阳会展业战略规划研究》、等多个科研咨询项目,主编出版《21世纪中国会展经济与会展产业》、《会展产业概论》,主持15本高职高专《会展管理》系列丛书、5本教材《会展管理培训》出版。

感言

对于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会展教育来说,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展学科体系?是业内人士一直非常困惑的问题。个人认为,首先,会展专业像洪水般蔓延的可能性很小。其次,我认为从处于产业的要素研究阶段向系统学科发展的一天还是有的。但是不能拔苗助长,这里还有一个产业成长期的问题。应该提倡科学研究、结合实践经验。走出学院象牙塔,走出小会展视野。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学科理论体系会水到渠成的。

周明明北京北奥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文系毕业,当过老师,做过编辑。从事会展业13年,觉得会展业深不可测。

曾经为北京市及有关省市政府、中外企业、国际组织等成功策划、组织了百余场各类会议。展览和文化体育活动。如:“文莱国庆二十周年庆典活动”、“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百慕大和威尼斯杯世界桥牌锦标赛”、“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走近中国巴西国家展”,“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2008年奥运会筹办工作巡回展”、“北京中日民间文化节”、“郑州・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典礼”、“2007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感言

勤奋而快乐地工作!

会展业不是普通的服务行业,它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意,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挑战。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才能做好我们的工作。既要享受生活,也要享受工作。

张硕北京中北通公关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

篇5

中图分类号:B01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52-05

十前后的系列讲话,有两次是关于“精神跨越时空”、“文化超越时空”的论断,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中的关键词“超越时空”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融贯性、穿透性,具有高深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实践意义。

2009年4月,同志指出:“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定格在历史上,永远不会过时。”同年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式上又指出:“我们认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标志拥有超时空思维的这两个论断,实质上提出了“文化、精神在本质上是超越时空的”,这一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时代性国际性前沿重大课题。

一、超时空理念在农行的实践应用与理论探索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真正的哲学来源于自然存在、社会实践、时代精神、民众生活。纯粹的书斋生涯提炼不出真正的哲学。长期以来,超时空理念在农行的实践运用、理论探索,足以证明超时空思维的诞生符合自然客观存在、紧扣时代前进脉搏,具有雄厚的社会实践根基和广泛的民众生活基础。

1.1996年6月,超时空理念通过农行河南省舞阳县支行路松杰设计的《电子汇兑存款明白卡》推向了农行网点进行营销实践,又通过农民工携带《明白卡》传遍了大江南北:“电子汇兑,全国联通,方便快捷,超越时空。”

2.2003年11月10日,《江门日报》发表文章《超越时空的农行网上服务》,提出:农行为方便顾客,向社会全面推出网上银行服务,功能超越时空,无论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只要你上网,就能办理网上查询、支付、转账、交易等多项业务,让你足不出户,尽享运筹帷幄的潇洒。

3.2006年2月20日,中国电子政务网发表农行总行文章《电子公文在农行的应用与推广》;指出:过去我行发送文件发邮政快件一般需要3―5天,而边远地区(如)则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收到文件。自从使用电子公文系统后,全国各级农行不论地理位置的远近,都可以做到所有文件全部在当天接收,完全跨越了地理上、空间上的距离,超越时空,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4.2007年6月6日,《烟台晚报》发表文章《超越时空,轻松办理银行业务》,介绍农行自助设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转账电话、贷记卡等多种具有超时空功能和特征的电子金融产品。

5.2011年2月25,农行河南省分行互联网站文章《转账电话:超时空的结算利器》。转账电话是农行新推出的超时空、快速高效、安全准确的一项现代金融支付结算工具。同年8月1日,《洛阳日报》也发表文章《农行转账电话:超越时空的结算利器》。

6.2012年9月25日,新华网发表农行漯河分行路松杰文章《浅谈电子金融产品的基本常识》:提出现代交通、现代通讯超越时间空间局限,缩短了各地之间、各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让我们的星球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特别是光电磁技术、芯片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在银行系统的推广普及应用,让客户充分享受到了电子金融产品超越时空的便利。光速工具是指以现代光电磁技术为手段,超越时间和空间局限,将全球或局域内各地点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达到光速的系统设备、传输介质、收发装置、信息载体等,光速工具又称超时空光速工具。如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卫星、雷达,手机、传真、互联网、POS机,发射塔、电脑、U盘、光盘、银行卡等。光速超时空工具是现代经济、金融、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和核心。现代银行业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是以光速超时空工具为核心的全天候、立体金融服务。

随着各类电子金融产品的开发应用,“超越时空,轻松办理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全体金融银行业的时尚理念和主导趋势。但从根源和实践层面来说,超越时空绝不是现代人的专利。透过货币银行发展史来看,从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从金银通货到法定纸币再到电子货币,货币演进的总特征、总规律、总趋势就是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节约空间和时间,不断提高交易、融通的质量和效率。从古代钱庄到现代银行,都是借者与贷者的集中,本质上是货币资金财富闲散的空间与时间的集约化经营。从柜台服务到ATM自助银行、网上银行,体现出金融服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拓展与渗透。现代金融银行业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超越时空。超越时空是金融银行业诞生发展过程中更一般的更内在的本质与规律。宇宙万物相对于人类社会和思维,在空间上广袤、深邃、精密、多样,在时间上先在、持续、短暂、永恒,普遍超越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时空局限。超越时空是普遍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思维现象。无人不超越,无事不超越,无处不超越,无时不超越,宇宙万物皆超越。仅仅金融银行业诞生发展过程中的超时空现象和规律,就为构建超时空哲学、超时空金融银行学说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践素材。其实自古以来,各行各业的诞生发展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思,无不超越着时空同时又被时空局限。

超时空理念、超时空思维不是一个人的独立创造,而是中华民族、地球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存发展实践基础上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华智慧在民间。民间智慧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先例不胜枚举。最经典最著名的莫过于姜太公、孔明以及改革开放之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超时空思维是民间智慧与高层智慧、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的产物。2009年,同志提出有关文化超越时空、精神跨越时空的两个论断,恰逢其时,以超时空思维来提炼、概括、冠名这一中华民族、地球人类的集体智慧,实至名归、名正言顺、顺理成章。

二、文化精神是如何超越时空的?为什么文化精神具有超时空性?

(一)文化精神以传播、传承、升华的方式超越时空

文化精神的载体是社会历史事件。人是事件的主体,物是事件的客体。主体、客体本身都具有社会历史时空的局限性。文化精神的超时空性是指文化精神以传播、传承、升华的方式,从空间、时间、时空流程三个方面不断突破、超越社会历史事件主客体的时空局限。一是在空间上从事件发生地向外传播、扩散,持续突破、超越事件主客体的地域空间局限;二是在时间上从事件发生的时代向后代传递、传承,持续突破、超越事件主客体的历史时间局限;三是后来者在文化精神传播性、传承性的基础上,对连绵不断的社会历史事件时空流程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出共性与规律,更加有利于文化精神的传播、传承、升华。文化精神的超时空性具有传播性、传承性、升华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延续至今,就具有很强的超越时空的传播性、传承性、升华性。

(二)宇宙万物皆具有超时空性,决定着人类文化精神具有超时空性

相互隔绝的不同人类文明族群,从森林莽原时代开始皆有相类似的发现发明创造。原始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被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尖刺划伤、扎痛时产生灵感,发明了骨针、投抢、弓箭等尖锐锋利的工具,提高了生产生活的质量和效率,使生产力逐渐发达起来,加速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尖锐的投枪、弓箭具有更强的穿透力(空间优势),能够提高狩猎的效率(时间优势)和军事战斗力(时空优势),一旦发现发明创造之后便得以不断传播、传承。直到今天,减轻阻力的流线型子弹头造型仍然得到汽车、火车、飞机、飞船、导弹等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文化精神的超时空性,取决于自然物、人造物本身具有内在的超时空性,即具有某一方面的空间优势、时间优势、时空优势。宇宙万物皆具有超时空性,超时空性的本质是宇宙万物之间相对的空间差、时间差、时空差。空间差、时间差、时空差是万物运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类认识的起点、创新的摇篮、智慧的核心、文明的灵魂,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不竭动力源泉。宇宙万物的超时空性还泛指宇宙万物相对于人类社会和生命个体,具有空间上的普遍性、广泛性、广袤性、深邃性、多样性、复杂性、宏观性、微观性和时间上的先在性、久暂性、持续性。超时空性是实在性与虚在性、超越性与局限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体。人类社会的一切发现发明创造,皆源自对宇宙万物之间相对的空间差、时间差、时空差的发现、认识、创新、利用。没有指南针,人类不可能实现超越近海时空的远洋航行。磁铁是指南针的特定材料,这是磁铁相对于其他金属的超时空特性。没有火药(电力、磁力、核力等新动力),就没有火箭,就没有超越时空的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太空技术、深海技术、军事技术。纸张记录语言文字,相对于竹简、丝帛,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易誊写、容量大、便携带、利存储等不可比拟的空间、时间、时空优势,提高了语言文字记载的质量和效率,加速了文化传播、传承、交流、升华,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活字印刷术相对于雕版印刷术、铅活字相对于泥活字皆具有不可比拟的空间、时间、时空优势。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本身的超时空性,决定着四大发明超越时空的传播性、传承性、升华性。宇宙万物皆具有超时空性,决定着人造物具有超时空性,决定着人类文化精神也具有超时空性。以一个个发现、发明、创造、社会改革创新为亮点的诸多社会历史事件,其共同体现的文化精神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统一性。事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具有超时空性,其文化精神传播、传承、升华的过程具有超时空性,其智慧方法推广应用的效果具有超时空性,即借用前人他人的智慧方法提高自身生产生活思考的质量和效率,节约空间和时间即超越时空。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就是要学习掌握运用前人他人的智慧和方法解答解决面临的诸多生产生活课题和思想困惑,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生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人生境界和品位。可以说学习应用的过程就是与古圣先贤、前人、他人的真理、智慧、心灵进行对话的过程,也是超越时空的过程。文化精神的内在同一性、统一性即超时空性。人类社会文明进程,蕴含着“道法自然”的真理性,充分体现着物质决定一切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观点。人类文化精神的超时空本质与宇宙万物的超时空本质是同一的、同律的、相通的、统一的。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主观世界内在本质与规律与客观世界的内在本质与规律是同一的、统一的。为什么说“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因为他面对艰难困苦、病魔缠身的顽强意志具有超越时空的心灵震撼力、感染力,具有一般人达不到的人格魅力、精神境界;因为他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战风沙、斗盐碱的智慧和方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传播性、传承性、升华性。在新的时代,面对全球性环境生态危机,我们需要焦裕禄超越时空的精神和意志、智慧与方法。

文化精神因其在本质上揭示客观真理、蕴涵自然规律、预见社会趋势、彰显公平正义、引领人生航向,才具有超越时空的无限价值和穿透人类心灵的恒久魅力。

现代意识是超越时空的意识,现代思维是超越时空的思维,就是说人们的意识、思维已经不受一个人、一个民族生存生活的地域、时代的时空局限,若没有前人他人的意识、思维、智慧、方法的超越时空的传播、传承、升华、应用,现代人类、国家和民族就无法更好地生存发展。“名可名,非常名”,你是你自己同时又不全是你自己。现代科学技术是超越时空的科学技术,现代交通通讯是超越时空的交通通讯,离开地球人类一次又一次对时空的超越,就没有现代社会的一切。但人类对超时空现象和规律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和水平,还没有公开的公认的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的超时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超时空思维抓住了宇宙万物、文化精神的内在本质,碰撞触动了我们这个时代超越时空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总特征,点拨叩响了我们这个时代超越时空的主旋律,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生存发展持续不断超越时空的总规律、总趋势、总方向,已经为中国人率先实现辩证唯物主义现代哲学思维新革命、构建地球村时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超时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即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开启了智慧之门。

三、中华传统自然宇宙观、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在对话、碰撞中引发的一系列哲学追问

发现揭示宇宙万物、文化精神的超时空本质,对人类宇宙观、时空观有何深远影响?标志同志拥有超时空思维的这两个论断,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在国际性学术高端前沿上空的灵感光芒的闪现。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新文化走向世界的睿智先兆、难得机遇。中国学术界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文化智慧灵感光芒的闪现,深入探索研究超时空现象的内在本质,进一步提炼揭示出超时空规律,在超时空思维智慧启迪下,坚持从自然的客观存在出发,通过中华传统自然宇宙观、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的碰撞、对话、交流、升华,发现空间时间自然形态及其体系,确立新自然时空观,为构建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即地球村时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超时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时代性国际性学术高端前沿原创性理论基础。

中西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碰撞、冲突中实现交流和对话,是因为中西文化皆以自然为基础。面对着同样的自然界,包括同样的星空、太阳系、地月系、地球环境生态系统等等,缔造出大同小异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自然形而上思维、理性辩证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与数理逻辑思维等等),并且随着交通、通讯的高度发达,地域地形差异造成的时空局限,已经阻碍不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古圣先贤给世界万物总体起的名字“宇宙”充满着超级智慧,充分证明中华传统自然宇宙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自然宇宙观。“古往今来(一维时间)谓之宙,四方上下(三维空间)谓之宇。”这是最古老、最通俗、最朴素、最自然的关于空间、时间的概念和定义,合在一起又彻底、恰切地解释定义了宇宙。直接自然切入,不需逻辑证明,却妙到毫巅。宇宙之“宇”由“宀”、“于”组成,“宀”有集合、囊括、总括之意,“于”即“在于”,是“于是”之“果”,指存在的空间基本形态,“宇”是“于”的集合,是对空间、“果”的囊括、总括。宇宙之“宙”由“宀”、“由”构成,“由”即“由来”――“由过去到现在指向未来”,是“原由”之“因”,指存在的时间基本形态,“宙”是“由”的集合,是对时间、“因”的囊括、总括。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宙只有空间时间二因素,就是说宇宙除了空间“于”和时间“由”,以“原由”、“于是”的因果关系存在之外,什么都没有。“形而上者谓之道。”中国古人之所以能够高度抽象地概括宇宙,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是自然形而上思维。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形而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流派。例如,机械唯物主义也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绝大多数中国人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批判,而忽略、遗忘、放弃,甚至惧怕、拒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形而上思维方式。形而上思维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精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达到真知规律之后还要形而下,转化为具体的器皿,即工具和方法。道是目标,器是目的。探索的目标在于揭示规律,揭示规律的目的在于实践应用。形而上之后达到形而下,才是自然、全面、彻底、系统、科学的形而上思维方式。

恩格斯经典自然时空观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是对当时西方优秀文化成就、文明成果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恩格斯经典自然时空观,是对西方时空观的提炼与升华,可以代表西方唯物主义经典自然时空观的主流、核心、精髓。以下提到的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与恩格斯经典自然时空观是指同一个论断。若认真参阅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关于时空观的论述,您就可以得出同上述一样的结论和看法。

中华传统自然宇宙观“宇宙只有空间时间二因素”,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完全达到内涵和外延的高度同一、统一,有殊途同归之感、异曲同工之妙。完全相通、吻合的中华传统自然宇宙观、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充分证明,宇宙万物具有更内在的简单的道的同一性、统一性、唯一性,只要坚持从自然的客观存在出发,不同的文明族群都会有探索发现宇宙万物更内在的同一的统一的唯一的简单的道的智慧和能力。中华思维方式从自然出发,对世界万物总体进行形而上高度抽象,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思维方式也从自然出发,而对具体的一切存在进行逻辑概括归纳,达到辩证统一的高度。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思维方式,共同指向“道法自然”,且得出同样的结论:宇宙只有空间时间二因素=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中国学术界认为,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自觉地构建完整的科学的哲学思想体系,只是在著作中包含了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而自觉地构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初在苏联完成的。苏联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狄慈根、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的观点构建起这一体系(简称苏哲体系)。中国哲学教课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时空观基本上是从苏哲体系引进的。运用中华传统自然宇宙观和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来考察、透视苏哲体系及其时空观、分析西方哲学的两对经典范畴,会引发一系列追问,产生一系列与时空观有关的课题。

1.当运动着的物质把空间和时间“独占”之后,人类意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苏哲体系的缺陷和不足突出地表现在时空观方面,即苏哲体系的时空观与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与冲突。请看苏哲体系给空间时间下的定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2]认真将此定义与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有如下的推论:当运动着的物质把空间和时间“独占”之后,意识便没有了空间和时间方式,意识被排除到了空间和时间之外,取消了意识在宇宙时空系统存在的“合法性”,从而让人类意识变成了无空间和无时间的“非常荒诞的事情”。人类意识存在吗?如果人类意识没有空间和时间形式,人类意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人类意识当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应当有空间时间存在方式,我们不能因为尚未发现就给予否定。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原因,在于苏哲体系用“运动着的物质”替换了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中的“一切存在”,而实际上一切存在并不仅仅指“运动着的物质”,精神、意识、思维、文化、人文精神都是有别于物质运动的一种客观存在。这是明显的偷梁换柱、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这是标准的只看到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存在方式,而看不到精神、意识的空间时间存在方式的“独物主义”时空观。

2.意识、思维、文化、人文精神作为有别于物质运动的一种客观存在,其空间时间形式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者及其继承者,并没有全面科学解答论证恩格斯概括的这一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他们仅仅科学阐明了物质运动的空间时间存在方式,但没有找到意识和思维的空间时间存在方式。没有人能够否定地球人类社会自身的意识、思维、文化、人文精神的客观存在,虽然意识、思维、文化、人文精神是有别于物质运动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且在宇宙存在。既然“宇宙只有空间时间二因素”、“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那么意识、思维、文化、人文精神作为有别于物质运动的一种客观存在,其空间时间形式是什么?找不到意识、思维、文化、人文精神客观自然的空间时间形式,如何证明意识、思维、文化、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呢?如何证明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的正确性、科学性呢?找到人类意识、思维、文化、人文精神的空间时间存在方式,且不与物质运动的空间时间存在方式发生冲突,是论证人类意识“合法性”存在的关键。这的确是一个人类有史以来的世界性难题。

3.意识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宇宙有没有共性与个性?

物质运动是一种客观存在,意识、思维、文化、人文精神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毕竟不是同样的客观存在,两种客观存在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呢?这一追问本质上涉及意识的共性和个性课题。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给物质下了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独立性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是物质的共性,也是物质相对于意识的个性。那么,意识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宇宙有没有共性与个性?这是列宁完美解答物质的共性个性课题之后,迄今无人能够解答的课题。只有解答意识的共性和个性课题,才能解答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差异。《大学》曰:“格物致知。”意思是说,只有对研究对象进行时空界定、时空分析(格物),才能达到真知(致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找到意识的空间时间自然形态,确认意识的客观存在,才能解答意识的共性和个性课题。

4.在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前,什么与存在对立统一?什么与物质对立统一?

西方哲学界普遍地把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列为两对重要的哲学范畴,而这两对非全息对称的哲学范畴,正体现了称霸世界的西方哲学的智慧盲点、文化软肋。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一般、最普遍的基本规律。那么,在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前,什么与存在对立统一、什么与物质对立统一、什么与万物对立统一?并且这种对立统一关系过去、现在、将来都成立,就是说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诞生与消亡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事件或过程,并没有打破宇宙自然界的对立统一。显然,在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前,思维不可能与存在对立统一,意识不可能与物质对立统一。从时间上分析,存在、物质先在且恒久,思维、意识后生且短暂;从空间上分析,物质的存在无限、广泛、广袤而深邃,思维、意识目前来说仍然是地球人类社会的特殊属性,相当有限、狭隘、浅显、幼稚。因此,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根本不能成为相提并论、时空全息对应的哲学范畴。假设思维、意识是地球人类社会特有的属性,但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在地球人类社会诞生之前的自然界中,应当客观存在着与思维和意识具有共性的东西。如果没有,思维和意识是地球人类社会诞生之后才突然出现的吗?而思维和意识若是突然出现就不符合量变质变规律。把自不量力的思维和意识从自然的存在和物质的身边挪开,探索发现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前与存在、物质全息对应的哲学范畴,也就是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中找出与思维、意识具有共性且有别于物质的另一类客观存在,恢复自然的本来面目,形成全面的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新自然时空观,是创新重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开端,即构建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开端。

专家们认为,未来几十年,地球人类在宇宙演化、粒子调控、人造生命、意识本质等基本科学问题方面将可能会产生重大突破。其中,意识的本质是当代最具挑战性的基本(自然)科学问题,一旦突破将极大深化地球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引起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新的革命[4]。以上四大追问,实际上从意识有没有空间时间方式、意识的空间时间形式是什么、意识的共性与个性是什么、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前与意识具有共性的东西是什么等四个角度,对意识的本质问题发起了轰击和冲锋。

文化精神是人类智慧劳动创造的成果,是人类思维意识参与社会实践的结晶。文化精神与思维意识同根同源同属性,皆是离不开物质运动的非独立性客观存在。“文化、精神在本质上是超越时空的”,肯定了文化精神具有空间时间方式,若文化精神没有空间时间方式如何在宇宙存在且能够超越时空呢?超时空思维用文化精神的超时空性贯通了物质精神客观世界和意识思维主观世界,贯穿了中华传统自然宇宙观、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点化了意识的本质问题。我们只要找到文化精神、思维意识的空间时间自然形态,意识的本质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所以说,运用超时空思维提出“文化、精神在本质上是超越时空的”这一科学论断,击中了意识本质问题的核心、特征,撞击了西方哲学的智慧盲点、文化软肋,当之无愧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时代性国际性前沿高端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49.

[2] 卫兴华,赵家祥.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2-43.

[3] 列宁选集第2卷:(中文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0.

[4] 赵永新.中国不能再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N].人民日报,2009-09-08(9).

The practice application and theory exploration of the super space-time concept in the ABC

LU Song-jie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3-5565-03

Interne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LI Ya-jie1, CAO Wei1, WEI Qi2

(1.Auto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mpany Petrochina, Lanzhou 730060,China; 2. China Guangdong Petro? leum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Co., Jieyang 515200,China)

Abstract: The following computer, Internet,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rought the third world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tide, more and more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concern, will give the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brought about profound chang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defini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volving technology, predic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ing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ase, looking thing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rends.

Key wo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RFID technology; sensing technology

1关于物联网

近年来,物联网[1,2]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许多人预言物联网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带动亿万级的产业发展,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新的推动力量。那么,物联网究竟是什么由来,他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就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Internet of Things),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器设备的发展,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创造性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称“物联网”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ITO),并发表了年终报告《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9年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构想,物联网为其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而奥巴马对“智慧地球”构想作出了积极回应,并将其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从而引起全球广泛关注。2009年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构想,物联网为其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而奥巴马对“智慧地球”构想作出了积极回应,并将其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从而引起全球广泛关注。2009年8月7日总理视察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物联网”概念迅速升温。物联网又称传感网,它掀起了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新浪潮。

通过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3]。

物联网主要涉及六大关键核心应用技术[4],分别是共性支撑技术、无线传感网(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RFID电子标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物联网具有与互联网类同的资源寻址需求,以确保其中联网物品的相关信息能够被高效、准确和安全的寻址、定位以及查询,其用户端是对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即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可以通过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因此,物联网又在不同应用领域的专用性、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严密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等方面有别于互联网[5,6]。

2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集电子产业、软件业、通信运营业、信息服务业和面向行业的应用与系统集成中心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应用试点向行业规模化应用拓展,跨行业和地区的综合性应用正逐步启动。应用功能以目前的身份识别、电子票证为主逐渐向物品识别过渡,如向资产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电子文档、图书馆、仓储物流等物品识别拓展。应用频率以低、高频为主逐渐向超高频和微波过渡,即从低高频的门禁、二代身份证应用逐步向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车辆管理等超高频应用拓展。RFID与新技术的融合将会衍生出更多的商业模式,如手机移动支付将会是未来RFID最大的市场,利用RFID进行人与物的实时定位也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应用之一。RFID以及传感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公共管理呈现出管理智能化、物流可视化、信息透明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物联网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四大核心领域中,优先发展的是采集与应用领域,具体优先发展的领域是RFID产业、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

RFID产业:物流、金融、零售、物品防伪、环境保护、身份识别等很多方面,都离不开RFID,今后随着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其应用范围会更加广阔。智能家居:除了通常所说的电表、气表、水表的智能化处理,将来家里的空调、冰箱等电器设备,都可以接入物联网,以监控其运行、减少故障等等。智能交通:在汽车的部件上装上传感器,通过网络与智能的指挥后系起来,这样人们在驾驶汽车的时候,就可以提前知道哪个地方出了故障、哪个路段特别拥挤,以减少汽车追尾事故、等待时间和尾气排放等等,这是智能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智能医疗:将嵌入式芯片装到患者身上,就可以随时感知到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脏器的情况,并通过网络与后台的医疗、保健系统联系在一起,随时给出警示和应对建议。智能电网:是指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应用以物联网为主的新技术,实现用电的优化配置、节能减排,能源事关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物联网要首先关注智能电网。

3物联网在石化行业的应用

3.1某石油集团数字油田应用案例

某石油集团公司应用数字油田提升油田的管控一体化水平,数字油田包括五部分内容,分别是:采集与控制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生产运行管理子系统、油气生产物联网信息安全、油气生产物联网标准规范。其中,生产运行管理子系统利用感知的生产信息,通过对生产规律的总结,建立覆盖地下、地面生产全过程的生产管理模型及预测预警模型。实现生产过程实时诊断,控制参数实时预警,数据信息实时,决策管理智能科学;数据传输子系统利用通讯技术,实现对现场数据信息传输实时高效、指令下达准确可靠、网络安全稳定;并实现与生产运行管理的一体化无缝连接;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利用传感、射频等技术,感知油气生产信息,建立覆盖油气全过程准确、可靠的自动化采集与控制子系统。实现采集数据完善准确,过程控制精确到位,安全管理及时有效,系统控制稳定可靠。某石油集团数字油田的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图1数字油田的系统框架

3.2基于RFID的某石油集团产品批次质量跟踪应用案例

某石油集团公司针对在信息采集和库房管理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将RFID技术作为供应链全程信息采集的主要手段来进行产品批次质量跟踪。具体做法是:选取若干种产品;1个生产库房、1个大区销售库房、若干前端销售库房、若干终端客户;仅管理汽车运输业务量身定制符合采用RFID的新库房管理流程。将供应链各节点(库房、客户端)的准确、有效、及时的信息上传到产品批次质量跟踪系统平台。RFID系统成为已有系统的有益补充。基于RFID的某石油集团产品批次质量跟踪系统的系统范围如图2所示。

4物联网技术在炼化行业的应用展望

1)智能化化工产品储运综合管理:依靠现有网络、无线数据通信、RFID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物流储运信息软件等成熟技术,切实提高化工储运整体运作水平,实现智能综合化工物流储运管理。

2)智能化油品储运综合管理:在炼化行业已建油品储运生产调度系统、机车三大件系统、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等系统的基础上,拓展智能化油品储运管理综合系统功能,整合或替代原有分散系统,提高油品储运数字化水平。

3)三维全息数字化工厂:三维全息数字化工厂将炼厂的地理信息以及生产、机动、环保、安全所用载体的空间数据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管理,包括厂区地下动力管网和地上附属物的空间数据库以及属性数据库。为规划、设计、施工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地下管线、电缆的分布、走向、埋深等状态信息及各专业属性信息,也可以为生产巡检、应急管理等提供辅助。结合数字化设计,围绕主体生产装置实现塔、反应器、阀门、仪器等设备的形状三维立体化及设计数据、运行状态电子化,为设备保养、检维修等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5):1-3.

[2]马建.物联网技术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王云汉.物联网技术在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应用[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77-78.

篇7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急需城市管理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管理人才匮乏和知识背景失衡,加剧城市管理人才培养需求

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管理城市的人,专业化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效能和质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中观层次的城市管理人才、企业微观管理人才和国家宏观管理人才紧缺,急需一批在知识结构上文、理、工、经、管、法相互渗透、全面而完善的专业化管理人员。

(二)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催生城市管理人才需求空间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城市化率每年增长约为1.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会伴随大规模的城市基本建设,以及层出不穷的“城市病”和不断推进的旧城改造,为专业化的城市资源经营和城市综合开发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才需求空间。

(三)大力投资市政工程建设,凸显城市管理人才缺口及适配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市政工程的大力投资,以及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给市政工程注入了动力源,随着全国各城市加大市政建设发展和运营服务管理,使得人才缺口问题越来越凸显,专业人才的供给亟待解决。

(四)从天津市城市建设和发展来看,城市管理人才需求规模在持续增进

随着天津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功能配套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发展,催生专业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方面,天津市近3年均处于城市建设发展高峰期。另一方面,天津市的土地和房产市场持续发展,为房地产项目、楼宇等管理带来了人才需求空间。

(五)突出和明晰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和特色,放大城市管理人才需求供求匹配

目前,城市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城建、国土、市政、环保、规划、房地产经营开发、物业管理以及教学研究机构等部门或企业。基于城市各个领域科学化管理,从市政基础设施到商务楼宇和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运营服务管理,从市政企业、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都急需补充大量管理人才。

二、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基础、目标及特色

天津城建城市管理专业是在学校城市管理学科群和学院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基础上,依托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手筹建。在专业建设基础和条件上,学校于2011年组建公共管理系和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2012年获批自主设置城市管理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设立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专业涉及经济、金融、管理、工程等领域,具有承担城市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基本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天津城建经管学院城市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设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训练中心、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实验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微机应用实验室、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城市经济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36个),为本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和实习平台。

依托学校学科基础和行业背景设置,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基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了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其定位凸显服务城市微观层面管理上,突出在市政领域、楼宇经济领域、产业园区领域等建设和管理领域服务,以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等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为主,兼顾城乡规划与产业优化管理为特色,培养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和思维,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接受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等建设与运营服务管理实践训练,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城镇社区、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从事城市建设与运营服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先进城市管理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城市微观层面管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天津城建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突出以下特色。

(一)依托基础夯实、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城建类学科基础平台

天津城建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城建类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立足天津、面向全国,致力于服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构筑了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与管理、城市环境与生态、数字城市、城市文化等六大学科群。本专业正是依托这六大学科群,重点突出城市经济与管理学科群,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学科基础夯实的专业依托学科基础和平台,保障了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突出“一二三三二”人才培养特色体系

突出本专业“一个导向理念(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两个面向(面向天津城市微观管理、面向城市基层一线管理)、三个领域(市政领域、楼宇经济领域、产业园区领域)、三类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二类强化(强化以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运营服务管理为主,兼顾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强化建设项目建设前期规划分析决策和建成后运营服务管理)”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办学特点。

(三)明晰和强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性

与国内主要院校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看,天津城建设置本专业具体差异表现在:

1.培养目标定位方面。重点突出城市微观管理层面,强化具体某几个城市领域管理,注重涉及面精准和紧密契合天津和全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管理领域亟需人才培养的关键需求。

2.课程设置方面。本专业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内容相比,突出了城市不同领域设施建设项目前和建成后具体运营服务管理课程内容,比如开设招商学、城市建设项目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市政工程规划、城市工程可行性分析、物业资产经营管理、客户关系学等专业课程。

3.毕业生就业方面。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包括政府机关、城市建设部门、城市非政府机构组织和相关教研机构从事规划、设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城镇发展决策研究与建设管理等工作,而且注重突出学生能够在城市市政建设和管理企事业单位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从事城市相关领域针对各类设施建设前和建设完成后的一线具体运营服务管理工作。

三、城市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天津城建对于城市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以下六大版块: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

该部分涵盖《城市发展概论》《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任务和作用,城市用地分类、评价、构成和布局,项目建设规划控制,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原理等知识。

土木工程基本知识

该部分涵盖《土木工程概论》《建设项目管理》等课程,具体而言,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公路工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等土木工程的结构和施工技术等内容。

市政公用设施管理

该部分涵盖《市政管理学》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类型,城市水源保护及主要给水设施布局及城市污水量预测与污水处理,城市用电负荷预测与计算,城市供电网络,城市燃气输配设施,城市电信工程,城市垃圾收集和处理,城市工程管线布设,城市消防工程设施布设要求,城市灾害防范。

城市道路和交通管理

该部分涵盖《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综合交通构成,城市交通调查,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城市交通枢纽设施类型与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特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该部分涵盖《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评价目的、内容、程序与基本方法及综合治理途径等。

智慧城市管理基本知识

该部分涵盖《智慧城市管理》《物联网技术》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对以下知识的教学工作: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遥感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等。其中,核心课程涵盖: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城市管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数字化管理、土木工程概论、建设项目管理等课程。主要专业实验涵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建设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数字化城市管理课程设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设计、城市建设项目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等。主要实践环节涵盖:城市管理专题调查、城市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实习、毕业论文等。

四、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若干思考

第一,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建立3D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城市实验室、城市应急管理实验室,通过与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沟通,建设实习基地,以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针对所需知识及技能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强化“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基地实践”链式化培养。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29-01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翻译过来就是物和物连接的互联网。它可以看作是互联网的延伸,延伸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对物联网的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按照国际电信联盟的观点,物联网主要是解决物品到物品,人到物品,人到人之间的互联。

二、物联网的应用实例

(一)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百度百科对智能家居的定义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智能家居的技术已经产生。比如针对家庭成员安全的安全防盗系统。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庭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安全防盗技术系统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已获得专利权的卷帘窗安防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非法入侵。该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在卷帘窗上采集外部环境信息的传感器和与之相连的家庭安防主机,当外部输入环境的信息与家庭安防主机内预设参数匹配不成功时,就会进行联动报警。该技术有效地阻止了窗户的入侵者,保护了家庭成员的安全。

(二) 物联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

孕妇最大的特点就是行动不便,尤其是到了孕晚期,但是这个时候由于临近生产,反而需要对一些指标进行频繁的检查,比如对胎儿进行胎心监测检查,监测胎儿的胎心音信号与胎动信号。频繁的去医院对孕妇来说是一件很大的麻烦事。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辐射母婴健康监护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系统方便之处还在于它是依附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进行的,足不出户在家里就可以对胎儿进行监测获得胎儿的监控评估。

(三)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电子商务时代已经轰轰烈烈的到来了。网上购物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通过电脑或手机就可以浏览丰富的商品,这对于工作繁忙的现代人而言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购物方式,重要的是送货上门,从选购到拿到物品,人们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已经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主要的购物方式。而这大大刺激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的管理当中,可以实现物品的地点和状态的实时追踪 。一方面对物品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明确了责任;另一方面,方便了买家的查询,做到心中有数。而其中最主要的技术是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物流产品储存芯片中的无源电子标签进人磁场后会向阅读器发送信号,被解码后在主机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完成对物体识别的信息传递过程。

(四) 物联网在大规模畜禽业中的应用

随着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农业污染的严峻形势,大规模养殖也面临新的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养殖环境监控系统可以将养殖场得到的信息:温度、湿度和粉尘弥漫度等实时传递给远程服务器,并通过对养殖场内相关环境控制设备的操作来实现智能管理。不但减少了人力的投入还防止了疾病的传播,而且通过智能标签还可以记录畜禽生长的每一个阶段。

此外,物联网在电力、交通、环保、校园、图书馆、林业、企业、煤矿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展开了应用,物联网的典型应用已经在许多领域初见成效,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现在世界各国都已经展开了对物联网的研究,将其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信息化的大浪潮中,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而周期越来越短。我们有理由相信,物联网技术将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智慧地球的时代正在到来。

参考文献

篇9

国内外翻译本科开设的课程有:

语言知识与能力方面:综合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英语学习技巧、高级外语、英语语法与词汇、文体与修辞、学术论文写作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翻译知识与技能方面:翻译概论、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应用翻译、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旅游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视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同声传译及其观摩与赏析、翻译批评与赏析。通识教育方面:中国文化概要、英语国家概况和文学概要、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商务概论、商务沟通和其他公共课。

二、翻译市场要求与翻译课堂成果对比

翻译市场与翻译课堂的矛盾是:一方面很多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而另一方面,太多的私家雇主、公司和政府部门找不到适合的译者。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课堂所学难以与社会所需相契合。所以,翻译课不能停留在课堂里,必须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真实的翻译情景之中,创建翻译的“第二课堂”,即,做市场口笔译任务。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课堂与市场之间修筑一条联系的通途:建立翻译工作坊。在翻译工作坊的活动中,通过适当为各种私家雇主、公司、团体和政府部门等翻译各种口笔译材料或活动,逐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翻译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从课堂到市场的过渡,逐渐适应市场要求,从一个学习翻译的学生转化为一个合格的职业译员。

三、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市场的意义与价值

翻译具有功能化和职业化的特征,是一种实实在在创造社会生产价值的活动。创建翻译工作坊,将课堂教学与市场实践结合起来,这种做法在国外、港台地区和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已经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武汉大学口译队在全国高校中成立较早,培养目标以政治经济类会议口译和陪同口译为主,多次为湖北省内的大型外事活动担任翻译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浙江台州学院利用当地涉外企业的业务优势,组建了校际翻译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上社会承接翻译业务。近五年来,学生已经翻译了近五万字的本土资料,包括外贸订单、企业介绍、产品推广、陪同口译等。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被企业预定为翻译。

外语学院的学生对翻译都很有兴趣,并且具有一定的翻译基础,译员的高薪与风光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还不成熟,教学条件也有限,不妨在学校成立翻译工作坊,组建自己的笔译队和口译队,集中培训有翻译天赋和理想的学生,可以在两年内学会翻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定期在校内举办口笔译大赛,一方面锻炼学生,另一方面也给他们颁发证书以丰富他们的经历。在获得学院、学校的支持下,翻译公司等联合举办口译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促进学生就业。

四、翻译工作坊的组成

(一)翻译工作坊成员的条件

1.必须遵纪守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2.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与事业心,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克服面临的各种语言困难,对学校的利益负责,对工作坊和个人的名誉负责,要尽最大的努力,追求翻译的成功。在面临失败时敢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并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今后取得成功打下基础;

3.受过系统的汉语、英语专业知识培训,有较高的双语水平;知识广博,语言表达能力强;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视野广,思维敏捷,善于协调和决策;

4.具有一定的翻译技巧和实践经验,能在坚持翻译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和创新的翻译,以创新为最高信条,追求最佳的翻译效果,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全力以赴寻找新的办法、途径将问题解决。在翻译过程中,能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创新,发现不足,立即纠正;

5.公关能力强,善于领悟服务对象的话语和意图。公关能力是指口译员与服务对象沟通的能力。一个有较强公关能力的口译员,总是善于倾听服务对象的谈话,并对其话题、内容、谈话的姿态、表情、语气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理解并把握其谈话的实质内容,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身体健康,气质好,并具备自我尊重的心理素质。

(二)翻译工作坊成员的构成

1.对外联络和宣传人员:调查收集各种翻译活动信息,进行翻译的市场行情研究,做好翻译的组织、协调、配合和对外宣传工作。

2.后勤人员:负责平时翻译培训的场地管理、设备维护,外出参加翻译活动及比赛的礼仪规划和交通食宿安排。

3.资料收集研究人员:收集国内外最新口笔译资料,以供翻译培训、现场翻译之需,并整理研究,作为工作坊的数据库留存。

4.笔译员:精通英汉双语,熟练掌握某行业专业术语,文字处理能力强,能胜任下列各种文本翻译:新闻、科技、法律、商务、旅游、影视、文学等。

5.口译员:精通英汉双语,熟练掌握某行业专业术语,反应敏捷,公共演讲能力强,能组团或者单独胜任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具备基本的交替口译、接续口译和同声传译的能力。

6.口笔译指导教师:精通英汉双语,熟练掌握口笔译技能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

篇10

一、引言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进一步整合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景观环境、人文遗迹、民俗文化风情、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场景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发展模式呈多元化。江夏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乐、田园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青龙山农家乐果园、鑫农湖休闲观光农业园、苗木花卉产业等。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农家乐、农业休闲景点就近150处,2011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江夏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交通畅达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为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不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107国道,还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此外“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也在区境内,这种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夏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带来契机。

2.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快速。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也是目前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向城市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江夏区物产人文资源丰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项目,如梁子湖农家乐、吃里香农家乐、江南农家乐、锦苑农家休闲中心、青龙山农家乐果园等。梁子湖农家乐所在的梁子湖地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清新的水质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享受田园风光,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理想去处,而青龙山农家乐果园则是以果品采摘为主的综合性观光农园,游客在这里可以采摘到各种时令的水果,体验农活。

3.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江夏区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在2006年《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确立了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其中“一舰”是指中山舰,“三湖”是指梁子湖、鲁湖和汤逊湖,“三山”是指龙虎山、青龙山和天子山。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整合江夏区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同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江夏区还特别推出了“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包含了代表江夏区特色的三大旅游区,即中山舰旅游区、龙泉山风景区、梁子湖风景区。精品旅游线路是将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江夏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江夏区休闲旅游品牌。在挖掘区域特色方面,江夏区还连续举办了三届柑橘旅游文化节,这种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的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江夏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力宣传了江夏柑橘品牌,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

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建设,为构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江夏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黑化和绿化改造工程,目前全区的公路密度位居省市前列。同时江夏区还按国家标准设置和完善了各景点的旅游景区道路指示牌,加快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造绿”工程和“清水入湖”等工程不仅提升了江夏区的整体形象,还增强了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江夏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江夏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的称号。持续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推进江夏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和旅游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江夏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虽得到不断提升,但在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上还需创新思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主导和支持力度,在现已成型的乡村旅游基础上,制订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立足地方资源全盘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最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要突出特色,要能充分发挥江夏区乡村风土民情、自然生态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2.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是乡村旅游的无形资源,在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同样也是品牌的竞争。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打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完善江夏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更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二是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要认真研究,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包装,提高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影响力。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合,注重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感,这是打造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组织经营活动会对当地社区公众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在社区中传播良好形象,来谋求更好地宣传促销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江夏区目前投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为调动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的需要。要积极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要改变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逐步提升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层次和水平,提高效益。

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接待服务水平,提高江夏区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能力。分级分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做好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做好人才选、用、育、留工作,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人才,不断完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5.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江夏区交通便捷,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江夏区乡村旅游在档次、品牌和产品上的升级。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就十分注重乡村旅游智慧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和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还要进一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引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江夏区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加工制作场景,由此激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兴趣。继续优化资讯网站建设,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设施,增强服务信息,丰富游客的体验方式。这种将科学性、生产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不仅是适应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3)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