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探索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4 14:43: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篇1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阅读的过程相对于初中学生的心智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而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根本。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注重阅读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众多的阅读形式中,教师(或者录音)范读对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范读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体验乐趣。如配乐朗读、看图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朗读比赛等。这样,美的声音、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与美的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强烈地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欲望,同时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其次,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多维度的正确的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情感差异,所以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评价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样会严重的挫伤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要努力营造出阅读氛围,搭建展示平台。初中学生也较为活泼好动的,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和参与的欲望,总想在群体中表现自己突出自己,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能深嵌入浓郁的阅读氛围中,用环境感染他们,使其阅读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的阅读欲望。通过这些教师才能很好的激发、保护、维持学生阅读兴趣,才有可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的进行。

二、教师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

教学活动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不能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更不能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所以教师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科学研究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教师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这点必须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对学生的阅读文本的梯度要有很准确的把握。文本的内容、结构、思想、篇幅等要控制在初中生合理的认知能力内,既不能太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学生的自主性变失去了开展的空间,也就会失去了自主性阅读的意义了。其次,教师在开展自主性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认识这是一项长期的能力培养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于公开测评效果,不能急于改变教学方式,不能急于更改文本性质。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和学生共同探索出符合本班级,本校特色的,因(班)校制宜一套体系。再次,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的差异性会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更加明显的凸现出来,短时间内可能还会影响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热情。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均衡发展的,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能容忍、接受个体间的较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加以不同的引导方法,不要一味的追求片面或一时的成绩的高低,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纵向的比较,及时的纠正由于自主性的开展而带来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整个的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很好的把握住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全体,从过程到结果等方面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合理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活动。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小学语文阅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本文以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探索的三种路向为基础,对三种路向给小学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种路向

1.1传统路向:评点与感悟路向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授课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路向就是评点与感悟。教师首先会引发学生发现阅读的动机,联系实际的生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真实情感,然后,教师以提问等方式对文章中重点的内容进行一个理解和掌握,之后就是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体会,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进行汇报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文章内容,让教师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更好的指导。

1.2技术路向:策略与引导路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技术路向,也就是策略与引导路向。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运用猜测等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让学生更好的参加到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相关的策略性引导进行自主学习,掌握阅读文章的重点,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率和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1.3展示路向:汇报与表演路向

汇报与表演路向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新颖的路向,其主要的内容为在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汇报或者是自我表演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向适用于神话故事、诗歌以及散文等阅读文章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将阅读文章改变成相关的音乐剧或者是诗歌朗诵等方面的材料,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演绎。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同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2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以上的三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向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从不同的侧面对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种不同课型路向进行充分的展示,可谓是各有千秋。但是其中也有着自己的不足,这为教学工作者更好的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较为有意义的启示。

2.1重视教学经验与方法的结合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的观念,充分的认识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将教学经验与新型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手段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让这两者在小W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均有体现,更好的发挥两者的优势,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的理解和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例如,教师在对《不用谢,爸爸》这篇阅读文章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经验与方法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先进行教学的引导,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概括出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感彩来阅读人物的对话,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事情经过中未清楚描写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吧眼镜弄掉了以及他为什么没有找到?”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更加深刻的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了解。将教学经验与良好的方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的更好学习和发展。

2.2重视表演与展示的教学意义

说起课堂表演与展示大多数人会感觉这是做作、虚假的,但是随着对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工作者逐渐的认识到课程本身就是一种表演。但是这一表演形式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学的内容,将枯燥的课本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均有更好的一个提升和发展。这样可以避免阅读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和枯燥性,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蓝裙的故事》这一授课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对表演与展示的重要意义进行重视。首先教师先明确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小组的方式表演或者展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其知道要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进步去影响其他人。这样教学方式的运用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好的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让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2.3重视现代化阅读策略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师的要求使教学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完成阅读的任务,提高教学的有效率和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掌握能力,进而让学生具有阅读策略的运用能力,重视现代化阅读策略的运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然趋势。

如,教师在讲解《一串快乐的音符》这一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现代化阅读策略。首先教师通过题目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的猜测“这群快乐的音符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写下来并分享,之后对故事的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让学生感觉谁想的更加有道理,之后学生在教室的带领下对原文进行阅读,与自己的猜想进行一个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文章带给他的整体感受。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充分的运用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好奇心,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阅读、理解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教师在实施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其基本的路向,并从中找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总结出一套符合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需要的方法,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广和使用,了解拓展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内容

(1)拓展阅读内容。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中对小学六年各学段要求的阅读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基本依据,积极拓展与语文教材横向相关、向纵向深入的阅读内容,有效地将小学语文教材阅读和拓展阅读紧密结合起来,使课堂阅读教学得到及时补充和延伸。

(2)拓展阅读空间。拓展阅读空间,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拓展阅读资源,拓展深厚和广博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系实际生活,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使阅读更加广泛,提高阅读效率。

(3)拓展阅读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在拓展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拓展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使阅读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1)立足语文教材,拓展阅读内容。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知识底蕴不丰富,阅历和经验较少,造成学生理解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文教材出发,尽量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语文教材背景材料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再阅读语文教材时,就可以主动地利用已有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进而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通过语文教材对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拓展性阅读训练,进而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更深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拓展阅读内容时注意选取一些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阅读的大海里遨游,认识大自然的美好,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热血澎湃的战争,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设阅读情境,营造阅读氛围。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如在学习《二泉映月》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创设这样的阅读情境:在某一年的中秋节的晚上,阿炳在邻居家一个少年的搀扶下,终于来到了著名的二泉,阿炳虽然看不到到皎洁的月光,但却能感觉到月光洒满了大地;虽然看不到美丽的小溪,但却能听到小溪淙淙的流水。在这美好的夜晚,阿炳想起了自己心酸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知道该向谁诉说。于是,他想到了用自己的琴声向世人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语文教师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很自然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给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很容易进入阅读的世界,体会阅读的精彩。

(3)建立各种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建立各种学生阅读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及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乐读书,鼓励他们以阅读会友,享受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掌握有效的阅读规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可以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可以对自己的阅读内容进行生动地复述,也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将自己的阅读内容改编成小品或话剧,进行表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得到了教育、提升和进步。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开拓阅读的热情。

总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是素质教育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篇4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一改过去那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先让学生自学读课文,然后带着问题在小组内自由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烈,争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考虑这些问题的设置时,我既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又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克服以往那种“师道尊严”的现象,要建立一种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阅读课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此,教师应该创设这种开放的人文环境。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根据教学情景的不同,来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或为师长,或为合作者,或为引路人……只有在这种开放的人文情境中,才能彻底解放师生的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情感

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创设教学情境非常重要。要发挥学生理解与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语言。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每字每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流动着作者的思想寓意。只有和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特定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丰富的联想,采用音乐、声、光、电、图画、图像、语言描绘等手段,再现特定的教学场景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课文《穷人》第七至八小节时,我通过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生动地再现了桑娜推开门后所看到的情景,激起了学生“悲”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对“悲”的理解,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桑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西蒙临死时,还想着温暖她的孩子,她多么想让她的孩子好好地活下去呀,桑娜没有理由不这样做……这些扩展愈加浸透着学生的情感,显示着他们的自我理解能力和自我感悟能力。

三、注重合作学习的开展,组织对话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断组织学生间的对话交流。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确定阅读主题。确定主题为学生交流学习设定了一个基本范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在小组间设计一定的差异性任务有利于调动小组之间的对话积极性,也可以锻炼小组同学间的阅读水平。其次跟踪小组对话。跟踪就是小组在对话活动期间,教师要时常出现在各小组中去,观察和倾听小组的学习和讨论。跟踪的目的是小组或小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参与其中进行解释、示范、检测,指出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如感情不够充分、停顿时间短、表情不够好等,并针对这些问题,适时给予示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方式。

四、注重评价的积极性,适当给予鼓励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37-01

农村中学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阅读教学一直停滞不前。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最头疼的一点。学生阅读能力差,这是当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成效。

在这几年多的时间内,我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采用了一系列的做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1.立足于现实,在班里建立图书角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图书,看后必须写出读后感,每星期都要检查,学期结束总结评比,评出读书优胜者,并给以奖励,这样在老师硬性的要求下,加大学生读书的量。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

2.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4.把复述故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

篇6

高中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教育领域应当予以重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逐渐被重视,语文的阅读教育由别动变为主动,高中语文的阅读变成了探索性阅读方式。探索性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教育领域十分支持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探索性阅读教学在当今的教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的意义

探索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学生围绕着提出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探索,自主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在于都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索有效的解决问题。在探索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当中发现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探索性教学的特征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索性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探索性

探索性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因素,从古至今人类不断发展都依赖人类的探索性,通过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使社会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方面也必须具备探索性,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探索性阅读随着教学的发展不断被学生所需要。学生的能力越强,对于探索就越有兴趣,使学生不断走向探索的领域。

2.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变成了课堂的主体,使学生随着地位的改变,在学习的过程中富有探索性,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

3.问题性

探索性教学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从问题出发,围绕问题展开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语文的学习中针对问题的答案不是固定的,语文问题的答案具有灵活性,因此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得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三、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内容和形式分离

就目前我们能看到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象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对于探究性阅读缺乏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单纯的课堂互动课,老师在上面讲课对学生提出问题。这并不是真正的探索性学习。还有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对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文章进行讨论,虽然看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但是教师只是重视探索的形式,不对内容进行关注,这样的形式与内容分离的现象,对探索性阅读是没有帮助的。

2.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现在的高中教学中,很多教师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开展探索性教学,而对探索性教学的目标并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会导致学生不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探究阅读中不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更好的培养。探索性阅读知识作为一个口号,不能够真正的被落实到教学当中。

四、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策略

1.对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索性阅读也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的能力。首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并且能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迁移,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探索。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思维贯穿到文章当中,不断的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思维渗透。

2.对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内容的选择依据,探究教学目标,了解目标之后要以教学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学生制造合适的学习条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能够有探索的进行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的原则,在探索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太难,要选择适合学生的难度,使学生的思维有所提高,使探索性阅读能够正确的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是语文的家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领域应当对语文阅读予以重视,发展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探索性阅读教学在当今的教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萍.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D].西南大学,2011.

[2]吴奇昊.语文课堂探究性阅读学习指导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篇7

1.教学模式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思想中似乎已经根深蒂固,这直接影响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只是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能否吸收,或者是吸收的效果好坏。这渐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应试背景下所产生的教学模式——习题模式,也是不可取的,这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课堂教学设计不足,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了课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课文它只不过是例子而已,它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而选的一个个“范例”,编写者的初衷是想通过它的教学完成体系目标的。比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它选取了5篇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应主要训练三点,在人文情感方面,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看看别人怎样生活;看看他们对人生的体验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二点,是在整体感悟全文的基础上,怎样提炼文章的主旨,还要学会怎样比较阅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章。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这一点,一头扎进课文中去,一个单元教学下来,学生们对生命没有什么感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学到如何提炼文章的宗旨和比较阅读的技能。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还是和教材的编写者的意愿背道而驰的,这也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失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没有切实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超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挫败感,这不仅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的目的,还让阅读教学活动陷入了困境,使阅读教学举步维艰。

3.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往往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赶教学进度,忽视了在阅读教学中与学生情感之间的交流。这往往让学生在阅读中无法体会到文章作者的真正思想意图,也就没办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4.阅读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阅读评价体系的建立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检测的重要依据。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让教师认识到阅读教学开展的情况,对今后的阅读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解之后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使得阅读教学开展具有有效性。而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评价测试,将自己的见解、认识、感悟写下来,不但是对他们写作能力的锻炼,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阅读资料的理解,加深了印象,在今后的作文中可以灵活运用,也是对他们表达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但是在当前,许多教师并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认为阅读与评价是不相干的事情,这导致阅读教学欠缺考察与检测,使得阅读教学开展低能化和无目的化。

二、探索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转变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改变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教师必须摆脱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的束缚,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教师在“教”中,了解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自主地“学”,使“教”和“学”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这需要教师与学生有效地沟通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良好的教研、教改环境是必需。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研氛围不浓,教改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我们的教师缺乏一种动力,现行的教育体制已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在我们的学校里,教课与不教课待遇一个样、教多教少一个样、教好教差一个样。教师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动力在我们的分配体制中寻找不到,现行的教育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也就是说这种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教育生产力的发展。一名优秀教师他只能活在他拥有的虚名里,竟然还要为他的职称评定而挣扎,小而言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县基础教育的悲衷,大而言之,不能不说是我们整个教育的悲哀。教师需要一个较为合理的物质生存环境。这些当然不是我们一两个人或学校本身能够解决的。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困难会得到解决。

3.加强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

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阅读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了解,选择程度适合的阅读素材。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导入,像多媒体课件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其次,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深入地理解,并提出在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8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综合性的基础学科,阅读是基础的基础。研究表明,“阅读学习”不仅关系到语文学科阅读技巧的获得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还会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适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面对一天天的阅读课,更多的只是对学生所读的内容,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一学年下来,学生每天所读的内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具体要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老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学生也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信手翻开,兴趣所至,吼上几声,眼到口到而心未到,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早读课只会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如此下来,收效甚微,甚至会演变为对语文的厌读厌学。

一、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

学习语文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强化课内外结合。以往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但预习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内的,而且局限于上课前的,这样做是不够的。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可以让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资料,而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这样,教学中对文本既有阐释,又有质疑,课内外信息互相结合。(二)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简单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生生互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不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理解,还是对某个重点段落的朗读,都可以进行小组方式讨论,交流。这样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有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阅读是间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有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一部分学生是“左耳听,右耳出”,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出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篇9

1.主动尝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建立实验小组,拟定了与教改实验同步的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教法的探究。看录像课,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尽快掌握“四结合”教改试验这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2.发现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常规的思考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善于直觉思维,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我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请二位同学上台,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蛋不能光讲道理,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才能获胜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同时既融语言内化、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于一炉,使学生创新能力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当中,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优化了阅读教学,将读书由被动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多媒体刺激下,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祖国多么广大》这一课中配有长江两岸这一带的风光图片,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横跨江面,柳枝吐绿,燕子鸣唱,江上渔舟往来穿梭,江面风平浪静,还配有《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音乐,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最后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模式操作过程

1.初读感知:有感于特级教师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的提出来,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吃墨水》一课,为什么用“吃”墨水而不用“喝”墨水或“蘸”墨水?《蛇与庄稼》一课中,为什么放蛇去捉田鼠而不放猫?大水过后,田鼠和蛇为什么没有被淹死?《补丁》一课中最后一段“说,国家还很穷……”的后面为什么不加冒号、双引号?《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为什么会在井底?《昨天这是一座村庄》一课中提出作者为什么用昨天而不用过去?……面对这些稚嫩而又颇有潜力的问题,教师应稳住耐心,不要否定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共同确定几个主要问题,分清主次,注意课文的前后联系,然后着重展开讨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得到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主要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 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一般不要替代,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骆驼和羊》一课中,老牛的话是重点,原句在教育批评骆驼和羊的做法是不对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可让学生将原句的批评改成赞扬的语气,即:你们怎样做才是对的,句式转换了,意思还没变,这就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思维要求,于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小学生守则》与日常做人道理展开了一场气氛热烈的讨论会,并提出了今后自己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篇10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说明,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阅读了解,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也就是说,阅读过程不是让学生机械记忆文章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传统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技巧的讲解,把精彩的文本阅读过程变成了机械记忆,阅读过程索然寡味,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探究性阅读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问题的思考,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在对问题不断的发现、解决中培养起来。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哪些需要背诵,哪些需要熟记,教师都一一点明,学生无需动脑,无需智慧,只需要简单的机械记忆。学生的头脑中没有问题,有的只是教师教的知识还有哪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缺乏自主参与、分析文本的意识,这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无疑对学生是不利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如引导学生多注意揣摩课文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人物语言、观点阐述等重要元素,启发学生多思考对这些重要元素的理解是否可以呈现多元化,多推测其情节发展、人物行动和结局的形成是否存在多种可能性。鼓励学生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发散思维,敢于逆向思维。在形式上,让学生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分工合作,展开集体讨论。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一旦得到充分调动,其主体思维的发散程度不仅可以与教师等同,甚至往往还能有所突破和超越。

三、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基本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教学《食物从何处来》时,此文的重点是光合作用,作者运用比喻、比较和列举数字等各种方法对这个复杂的过程进行了科学说明,写得非常精采。教学时假若只是问“绿色开花植物获得食物的过程是怎样的?什么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学生虽然也需要概括复述几个段落的内容,但毕竟不必多动脑筋就能应付,而且由于问题的局限性,学生对准确生动的表达方式也不可能自觉地去体会。如果把思维训练的目标直指表达方式,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如果不用比喻,这个过程该怎么说明呢?”“比较一下,运用比喻说明方法有什么优点?”面对这类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再也不能拖沓松弛了。他们首先必须一口气横扫几个段落,很快地把握光合作用的主要内容。这只是为答题做准备,进一步必须分析思考的是究竟用了哪种说明的方法。为了辩答这样表达的好处,学生的思考还必须向纵深发展,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经历概括、归纳、判断、比较、选择等过程,很能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教师还可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知识的迁移和渗透,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春蚕》时,许多学生把握不住主题,这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多收了三五斗》,让他们通过联想比较,认识到《春蚕》与《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写丰收成灾,并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总之,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既要全面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也要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注重积累运用,并且还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学语文,也要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更要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