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5:37: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理财金融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在国内现阶段的教育之中,比较缺少理财教育。鉴于对理财教育方面的缺失,很多学生缺乏理财知识,形成了大手笔花钱的不良习惯,没有意识到赚取金钱的不易之苦。借助金融教育提升当代高中生有关理财的意识,已经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一个焦点。其高中生在中学教育之中属于年龄适中的群体,有必要在该阶段增强他们对金融理财相关知识的学习。
一、金融教育对高中生的金融理财知识研究产生的影响
(一)影响其对金融的认知水平
金融教育明显影响了高中生对金融的认知,但家庭教育同样影响着孩子对金融认知的水平,该影响却小于前者。由于父母对于金融知识的认知能将基础性金融知识传授给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中生对金融知识予以认知的水平。所以,高级的金融知识需要学校进行传授。家庭金融认知对于孩子基础性金融认知产生的影响仅占很少的比例。只有极高的金融认知或是素质,才能有利于高中生在学校学习更专业的金融知识。城镇、农村的高中生对于金融认知的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生活环境存在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金融知识的认知与研究。
(二)影响其对新兴类金融产品的接受程度
基础性金融知识对于新开发的产品接受与认可的程度相应影响比较小,但是高级的金融知识对于新开发的产品接受与认可的程度相应影响比其要大,主要是因为掌握基础性金融知识的群体对于新开发的产品有了基础的了解,但是却缺少充足的金融知识,进而将关注点放在产品的风险性,故对新开发的产品在接受上显得较保守。但是掌握高级金融知识的群体对于风险、收益等知识及关系有更为深入且专业全方位的了解,更易尝试新开发的金融产品。
(三)影响网络消费者对于新兴类金融产品的认可
经有关数据的调查显示,很多网络消费者对于产生的新鲜事物有极高接受并认可的程度,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极易获取到消费者个人具体投资的信息,该群体极易愿意对新产品作出尝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网络消费者对其的依存度,此影响大于金融知识对于新产品的接受程度,证实金融实践类教育大于理论教育产生的影响。此外,经济独立的高中生和经济彻底依赖于父母的高中生对比,也更易接受于新的金融类产品。所以,经济独立的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投资意识,同时对金融的新产品提升了关注度。
二、有利于落实金融教育的可行方法
(一)增强高中生的金融教育
现今高中学校应该增强对于以后大学非金融专业的学生相应理财教育的实施。能够有针对性的开设和金融相关一些辅修类课程,主要是将新开发的产品或是具有先进性金融理念、理财的方法介绍给学生,令他们有机会掌握最新的金融知识。此外,也可在中学阶段开展金融教育课程,并研究把金融教育列入至我国义务性教育的体系中。由于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情况不同,有必要将金融教育引入至中学教育中。尤其是在经济较弱的农村或是城镇地区,应该增强教育在金融方面的知识,在整体上提升他们的认知。
(二)将财商教育引入素质教育
将金融教育引入中学课堂,比如我校就推行了财商教育。我校通过设置校本课堂教学模块、开设财商课等形式,在校内推广财商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其中低年级主要采用上课和讲座的形式去开展财商教育,每一课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积累知识,认识财商;高年级主要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展开。例如:组织班级捐赠物品拍卖活动、“我的财商成长故事”征文和演讲比赛、“现金流游戏”活动等。这令高中生增强了对学习金融知识的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于基础金融知识的理解,进而达至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的学习目标。与此同时,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金融意识,也是对投资分析等能力进行强化的重要手段。
(三)拓宽金融教育的范围
通过将金融教育的范围拓宽,提升个人对金融认知的总水平。应该增强农村或城镇区域金融教育,由于家庭决策直接影响着孩子在理财方面的行为。在该地区应该构建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志愿团队,并编写易读类刊物宣传金融知识,对于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程度的金融教育,快速推动其农村城镇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通过开展金融服务的咨询活动,令高中生学会识别虚假诈骗的金融信息,保护自身的金融利益。
三、总结
金融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直接影响着高中生对金融的认知水平和新兴类金融产品的接受程度,以及网络消费者对于兴类金融产品的认可。所以,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是政策将该问题解决,通过增强高中生的金融教育、重视金融实践教育、拓宽金融教育的范围等方式,提升高中生及家庭对金融理财知识的认知水平,同时避免金融诈骗行为的实施,彰显出实施金融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媛,郭立宏.金融教育影响了大学生的金融认知和金融行为吗――来自陕西的经验证据[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12(4):14-24.
[2]张晨琥.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途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20):18-20.
一、立足于网络和书籍等载体,掌握相关的理财知识
众所周知,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任务重。但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手机也已经成为高中生主要的娱乐手段和学习载体。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的背景下,学生主要通过手机关注一些娱乐资讯和国内外新闻,但也有部分人使用手机的目的在于使用各种APP软件聊天或购物,也有的学生热衷于手机游戏。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学生可以将手机的资源利用到最优化,能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来关注理财知识、学习理财技能。笔者认为,作为新一代的高中生,应该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为我所用,实现科技成果的最大化。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放松身心缓解学习上的压力;另一方面,立足于互联网平台,关注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获得有益的知识才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举例而言,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可以更多关注一些理财方面的信息,微信可以更多关注一些理财教育类的微信公众号,可以观看一些财经类的视频节目或者名家讲座等,通过以上相关的方式了解理财知识,了解理财产品,逐步开始自己的理财之路。
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理财知识内容庞大,涉及范围广,涉及I域多。作为金融理财产品,一般有着高风险高收益并存的特点。作为尚不具备独立经济能力的高中生而言,购买理财产品还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但是将理财知识作为一种适应未来社会的知识储备,掌握理财的有关内容,则是意义重大的。笔者认为,作为高中生应该选择容易理解,适应年龄阶段的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在保持学习的热情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阅读基础性和趣味性的报刊杂志。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财基础后,可以阅读一些相对专业的理财书籍,也可以从网上购买评价较高或者打分较高的基础理财知识书籍来阅读。通过阅读相关书籍,高中生在学习基础的理财知识的同时,可以让自己静下来,为更好以积极的心境学习其他的科目,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学无止境,勤学是岸,作为高中生,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我们应该广泛涉猎,应该一步一步由低到高的阶梯式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掌握这一理财知识,为未来的人生做好规划。
二、在日常消费中践行正确的理财观
作为高中生群体而言,日常消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学习、吃穿和娱乐。在学习方面,高中的消费开支主要集中在购买教材、辅助类练习书籍、学习工具等方面。在个人的服装和饮食方面,这是必不可少的,当前的高中生更热衷于快餐油炸类食品。在个人娱乐方面,高中生的消费不够理性,花费的金额较大,聚会选择在中高档的酒店或者ktv,旅行选择到国外去,消费习惯往往是不理智、不节制。
鉴于以上现状,帮忙高中生在日常消费中践行正确的理财观显的尤为重要。对于没有独立独立经济能力的高中生而言,其收入一般来源于节日的红包和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等。如何合理消费手中的资金,是对高中生理财知识的一次较好的实践机会。一般而言,在保障基本花销的同时,高中生应该有自己的银行卡,把留有余地的资金存入到个人的银行卡,学习相关储蓄知识,更好的学习理财知识,这样也有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高中生可以利用银行卡账号里面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既可以用于购买资金或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也可以继续用于个人储蓄。通过这种方式,既帮助高中生树立了理财的意识观念,也帮助高中生学会合理使用自己的资金,同时锻炼了自己的理财能力,在实践中提升个人理财的水平,学以致用。
三、合理理财行为的养成措施
第一,准确记录财务情况,了解个人消费状况。在整合个人财务信息的过程,要学会借助相关的记录工具,整合成详细的记录,做出便于个人分析的图表,效果才会更加明显。特别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记账的习惯,坚持下去,这对于理财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二,树立正确的理财价值观,明确个人的经济目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理念同时适用于个人的理财,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统筹兼顾。价值观和经济目标分析是个人理财的方向所在,也是保持计划持续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第三,确定个人的净资产,预估个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确定净资产的重要条件在于了解个人的收支情况,了解个人手中可支配资金的数量,才有利于我们理财实践的大局。在实际中,很多高中生并不是真正了解个人的花销,甚至不清楚个人的收入与花销具体数额。
第四,制定立足个人实际的预算,并在执行落实到位。预算虽然是纸上工作,但是落到实处就有实用价值。通过制定预算方案,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个人日常花费流向,从而得出个人消费习惯的相关情况,并通过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以互联网、纸质书籍为媒介,学习理财相关知识
高中生虽然日常学习任务繁重,但也不乏使用手机资讯来愉悦身心。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我们可运用手机来了解天下大事周边新闻。但很多人使用手机无非就是聊天、用各种app知晓娱乐八卦新闻、购物,很少有人能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来关注理财知识、学习理财技能。 我认为我们应该恰当的选择性使用网络,这样技能放松身心缓解学习上的压力又能获得有益的知识拓展才识。如用浏览器浏览新闻可以适当看一些理财方面的新闻,刷微博可以关注理财教育类,手机电脑上观看电影电视剧的同时不乏看一些财经专题类的节目如《财经天下》或名家讲座等,通过这些了解理财相关知识,了解各种不同的理财产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来更好的开启金融理财知识的学习之路。
理财知识是内容是方方面面及其庞大的,它不仅包括财富管理,也涉及财富投资。财富投资意味着高风险高收益,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不适于参与其中,但学习理财知识,掌握一些理财的基础内容,则是必要的。毕竟我们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难,只知道要学习理财却不知道理财是什么。我认为高中生应该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理财书籍,涉猎其他高深的相关专业知识,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而且太晦涩难懂也很难从中学习到理财。纸质类的书籍,我们可以阅读一些基础性的报刊杂志,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我们也可以从市面上评论上佳的基础理财知识书籍来了解学习。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宝地,在学习基础知识有余,我们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一些专业投资教科书,但这些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铺垫,才能更好的进行更上一层次的学习。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在了解理财知识中,应该一步一步由低到高的阶梯式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掌握这一理财知识。
二、消费过程中合理支配金钱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资金的使用一是学习,如买教材、辅助类练习书籍、学习工具等。二是吃穿,吃饭和买一些生活用品是不可避免的的花费。三是娱乐,这一方面的花费往往数额是及其惊人的,一场旅行、一次ktv、一顿聚餐等;但高中生思虑不够健全,消费习惯往往是不理智、不节制的。对于过节日、生日留下来的红包、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在一些基本的花销后还留有余地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将其存入自己的储蓄卡中,学习一些相关的储蓄知识,更好的学习理财知识,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应大手大脚的使用金钱。当有了一定的储蓄理财知识后,也可以用账户里面的资金规划,一些用于购买资金或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一些用于一般储蓄。如此,我们不能渐渐学会合理使用、储存自己的资金,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理财能力。
三、养成理财习惯
作为高中生,我们应熟知理财方面要养成的六种习惯:
第一,记录财务情况。能够实时记录清楚的,必然能整合成图表分析,了解自身消费状况。准确的、持久的记录对于理财而言至关重要。在正式开始学习理财之前,必然要有详细的记录与分析,才能达到效果。
第二,明确价值观和经济目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理念同时适用于经济,只有了解自身的重要需求,才能统筹兼顾。如果没有详细的价值观认识与经济目标分析,没有方向感便没有预算的合理性与理财计划持续性可言;只有足够的指导目标和约束价值,才能有益于理财计划的实践。
第三,确定净资产。确定净资产的前提与基础是记录与实际情况――这便是大多数理财者计算财富的方式之一。若想了解自己离目标值的远近,只有确定自身拥有的净资产。这也是对未来计划的订立基础。
第四,了解收入及花销。很对人对收入与支出的概念不够明确、清晰,到清算的时候糊里糊涂。了解自己每一部分、时期的收入与花销,并清楚地记录,适当的调整,才有利于我们理财实践的大局
第五,制定预算,并参照实施。资产不仅仅是指收入,还有支出后的净资产。预算虽然是纸上工作,但是落到实处就有实用价值。通过预算分析,我们可以在日常花费的每一笔项目发现自己资金的流向与应用价值,从而得出消费习惯与生活习惯的结论,并加以改进与规划。
第六,削减开销。若是我们在保证学习生活花销的情况下,把每个月多出来的资金当作储蓄,结果是怎么样呢?14岁时开始规划理财与投资,至少拿到10%的年利润,十年之后就有了20,000元人民!。这笔钱可以当作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空白期的准备费用。而且我们开始的投资时间越长,复利的作用就愈明显。储蓄和投资带来的利润随着时间的累积,必然显而易见。
四、学习、借鉴他人的理财知识
作为一名高中生,对于理财知识方面大体都是无经验的。学习金融理财是一项复杂的课程,自己盲目的学习,不如让名家指路更受裨益。现在,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普及到理财教育,很多银行、理财专家都会到各大学校进行理财知识的宣传、教育讲座、活动。我们应该积极的参与其中,依据自身的情况,学习一些理财知识,通过借鉴他人的理财知识经验,制定适合自身的理财计划、理财产品,更好的优化自身的理财能力。高中生理财要切忌求财,我们是为了获取理财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通过接触理财教育,以便积累理财的丰硕智慧,管理好财富,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
五、结语
高中生通过互联网信息的一定了解,关注理财知识、通过纸质书籍学习理财知识,并加以询问和实践,我们在学习之余定能掌握基本的理财资讯。合理的支配、使用金钱,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与理财习惯,不耻下问,与有经验的理财者交流,相信我们高中学生定能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学习,掌握理财的相关知识与技巧。
参考文献:
[1]胡广宇.高中生消费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06).
在银行不断调高存贷款利率、股市起伏不定、房价节节攀升、车价步步下跌的背景下,老百姓手上的钱,怎么打理,才能生出更多的利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收入就像一条河流,财富好比是一座水库,花出去的钱就如流出去的水,所谓理财就是管好自家的水库,开源节流。要想让水库中的水量不断增多,开源固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节流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合理避税是家庭节流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在法律框架内,家庭如何通过税收筹划进行合理避税的具体方法。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合理避税在家庭理财中的意义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陷入艰难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国政府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出台,各国经济发展逐步回升,金融危机最危急的时期基本过去,由此进入相对平衡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但另一方面,后金融危机时代,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或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消除,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这种大环境下,家庭犹如经济浪潮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面临各种风险,轻则对家庭财产造成冲击,重则有覆舟之虞。因此,注重家庭理财、善于合理避税,对于每个家庭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近,广州的一家报纸请税务专家按照虚拟的案例估算出:作为城市里的工薪阶层,我们每个人这一辈子都可能要交100万元的税。
该案例假设一个人年薪15万,从25岁工作到60岁,这35年间缴纳个人所得税52万元左右(已扣除社会保险等)。根据中国的习惯,这一生通常至少会买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假设是150万,至少需要缴纳2万多元契税和其他一些税。在建造这套房子时,按10%的税率保守计算,开发商要向国家交税15万。如果买一辆国产的20万元左右的车,其中含税至少七八万元。倘若是进口车,还要交得更多。如果给孩子买奶粉,购护肤品,有时在外请客吃饭,偶尔还买个iPad3什么的,平均每个月花费3 000元左右,则要缴纳的税为600元以上,到60岁时,为此交纳的税为25万元以上。以上各项税收加起来一共是102万元,其中个人所得税约为52万元。这还不算在25岁之前和60岁之后的所有花费。
该例中,每个月约1 200元的个人所得税,经过几十年的累积,居然得出如此惊人的数字,看来我们有必要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二、合理避税的含义和原则
(一)合理避税的含义
合理避税也称为节税或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结构和交易活动的安排,对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以减轻纳税负担,取得正当的税收利益。合理避税更多的是一种财务收支安排,是一种在税收最小条件约束下的金钱组合游戏,也可以看作是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二)家庭税收筹划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家庭税收筹划要在税收法规、税收政策、税收征收程序上来选择实施的途径,在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降低税负,获取最大化的税后价值。
2.价值原则
家庭税收筹划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其获得最大化税后价值或税后收益。因此,价值取向是实施家庭税务筹划的首选因素,价值越高,筹划的意义就越大。反之,也就失去了筹划的意义。
3.效益原则
家庭纳税筹划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实施筹划来节约税收成本,实现减轻家庭税负和谋求家庭的税后最大效益。因此,当存在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要充分考虑,选择总体税后收益最大的方案。
4.风险原则
家庭税收筹划尽管可以为家庭提高税后收益,但也面临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进行家庭税收筹划时,要尽力管理风险和控制风险,尽最大可能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以减少损失。
三、家庭税收筹划的误区
(一)误认为避税和理财是有钱人的事
很多人说,“我手里没啥钱,何须避税?”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财富积累,没有条件也无从谈起避税和理财。但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人这一生中有两件事无法避免:一个是死亡,一个是纳税。”税收是生活中每天都要发生的事,取得工资薪金时可能要纳税,投资获得收益时也要纳税。如果现在的收入并不多,每个月的个税也就百十块钱,似乎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影响。但是,我们必须重视所缴纳的这百十块钱的个税,如果忽视了它,损失的不仅仅是这百十块钱,更失去了理财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依法理财要趁早,合理避税要抓紧,这是每个家庭的理财箴言。
(二)误把税收筹划等同于偷税、逃税避税
家庭税收筹划与逃税避税具有根本的不同。家庭税收筹划是在合理的方式下减少税务支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税收筹划是一种合法和超前的涉税行为;偷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是违法和滞后的涉税行为;而逃税避税则是纳税人利用法律的相对漏洞或含糊不清的方式,以减少他本应承担的纳税额,是不符合法律规定、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三)误以为税收筹划会减少国家税收,损害国家利益
虽然从短期来看,家庭通过税收筹划会减少纳税,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家庭通过税收筹划可以更好地推进国家税收制度与法律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利于优化家庭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有利于家庭整体盈利能力的不断增长;推行税收筹划,不仅不会减少国家税收收入,损害国家利益,相反,从长远来看,将会增加国家税收的整体收入,推动我国税务和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家庭避税策略
常言道“野蛮者抗税,愚蠢者偷税,聪明者避税,智慧者去做纳税筹划”。事实上,由于国家政策——如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劳动政策等政策导向的影响,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中有不少优惠政策。作为纳税人,如果充分掌握这些政策,就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事先安排和筹划,进行合理避税,提高自己的实际收入。在此,笔者主要梳理了家庭理财常用的五大合理避税策略:
(一)收入巧安排,节税也光荣
李凯是一名导游,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我们都知道导游业务分淡旺季,所以李凯的工资在一年中波动不稳。李凯2011年9月份工资加奖金拿到3 500元、10月份3 500元、11月份9 500元、12月份9 500元。如何进行筹划才能降低税负呢?
纳税分析:如果不进行税务筹划,李凯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9、10月分别应纳个人所得税为0元;11、12月分别应纳个人所得税:(9 500-3 500)×20%-555=645(元);李凯合计纳税=645+645=1 290(元)。
纳税筹划策略:如果将李凯这几个月的工资改为每月发放6 500元,即总收入不变,只是将工资在四个月内平均发放,那么李凯在9—12月份应扣缴个人所得税为: [(6 500-3 500)×10%-105]×4=360(元)。
可见筹划后,李凯可少负担个人所得税1 290-360
=930(元)。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行业的职工会出现一年内收入不均衡的情况,收入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不均衡,且总体上会加重纳税人的负担。这时,企业可根据对个人年内收入情况的预计做出收入分期的适当安排,在企业旺季少发一些工资、奖金,然后在业务淡季再适当补充发放。这样使各月工资收入相对均衡,相应减少应缴税额。
(二)年终奖细分析,巧发放个税减
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女士2011年12月份取得工资、薪金5 500元,当月一次性获得公司的年终奖金24 000元。
纳税分析:按照相关规定,王女士12月应纳个人所得税款为:工资部分应纳税额=(5 500-3 500)×10%-105=95(元);奖金部分应纳税额=24 000×10%-105 =2 295(元);12月该纳税人共应纳税=95+2 295=2 390(元)。2011年9、10、11月份假设工资还是5 500元,该纳税人还应缴纳95×3=285(元)的个人所得税,这样王女士9—12四个月共应纳税:2 390+285=2 675(元)。
如果该公司财务人员将王女士的年终奖金分四次发放,即9—12月每月平均发放6 000元,12月的6 000元可以作为奖金发放,9、10、11月份的奖金可以作为工资一块发放,这样,该纳税人四个月的纳税情况计算如下:12月的工资应纳税额为95元,12月的奖金应纳税额为6 000×20%-555=645(元);9、10、11月每月应纳税额为:(5 500
+6 000-3 500)×20%-555=1 045(元),则四个月共应纳税95+645+1 045×3=3 875(元)。
通过对年终奖金税务筹划前后的比较可以知道,第二种发放奖金的方法使纳税人多缴纳税款1 200(3 875 -2 675)元。
许多人对年终奖金的发放有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年终奖金不应一次性发放,而应该分解到几个月中去发放,以期达到避税的效果,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知道,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年终奖金发放方法,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三)巧用个税优惠政策避税
《个人所得税法》对几十种情况作出免税或减税优惠,如: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军以上单位等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抚恤金、救济金,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保险赔款;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等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企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等。
例如,王先生是天津一家公司的中层经理,每月的工资薪金所得扣除养老保险及公积金后为1万元,则王先生每月要缴纳745元的个人所得税,这对王先生来说,是每月一笔固定且不小的“流失”。而公积金免征个人所得税,根据天津市的相关规定,补充公积金额度最多可交至职工公积金缴存基数的30%。如果王先生通过单位,按缴存基数1万元交纳补充公积金3 000元,则王先生每月交纳个人所得税变为245元,节省了500元。该部分资金不但避开了个人所得税,同时享受了无利息税的存款利息。利用公积金进行贷款购置房产,还可盘活公积金账户中的资金,享受公积金贷款的优惠利率。
(四)妙用福利支出避税
公司员工的一些个人收入可以采用非货币的办法支付,采取由公司提供一定服务费用开支等方式,例如免费为职工提供宿舍,免费提供交通便利,提供职工免费用餐等,这样公司替员工个人支付这些支出,公司总开支没有增加,且公司可以把这些支出作为费用减少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员工个人在实际工资水平未下降的情况下,减少了应由个人负担的税款,可谓一举两得。
那些为他人提供劳务以取得报酬的个人,也可以考虑由对方提供一定的福利,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费用改由对方提供,以达到规避个人所得税的目的。如由对方提供餐饮服务,报销交通开销,提供住宿,提供办公用具,安排实验设备等。这样就等于扩大了费用开支,相应地降低了自己的劳务报酬总额,从而使得该项劳务报酬所得适用较低的税率,或扣除超过20%的费用(一次劳务报酬少于4 000元时)。这些日常开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由个人负担就不能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而由对方提供则能够扣除,虽减少了名义报酬额,但实际收益却有所增加。
(五)劳务报酬的纳税策划
张女士是西部某城市知名的设计师,每月收入不菲。2011年10月张女士的收入如下:给某设计院设计了一套工程图纸,获得设计费20 000元;给某外资企业当了10天兼职翻译,获得15 000元的翻译报酬;给某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帮助,获得该公司的30 000元报酬。
纳税分析:如果张女士将各项所得加总缴纳个人所得税款,则其应纳税所得额为(20 000+15 000+30 000)× (1-20%)=52 000(元),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52 000×40%-7 000=13 800(元)。
纳税筹划策略:如果张女士分项缴纳个人所得税,则可节省大量税款:设计费应纳税额为:20 000×(1-20%)×20%=3 200(元);翻译费应纳税额为:15 000×(1-20%)×20%=2 400(元);技术服务费应纳税额为:30 000×(1-20%)×30%-2 000=5 200(元);总计应纳税:3 200+2 400+5 200 =10 800(元)。
可见,稍加筹划即可少缴3 000元税款。
所以说,虽然劳务报酬适用的是20%的比例税率,但由于对于一次性收入畸高的实行加成征收,实际相当于适用3级超额累进税率。因此一次收入数额越大,其适用的税率就越高,所以劳务报酬所得筹划方法的一般思路就是,通过增加费用开支尽量减少应纳税所得额,或者通过延迟收入、平分收入等方法,将每一次的劳务报酬所得安排在较低税率的范围内。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理财的避税策略远远不止这五种,而且在具体操作中,这五种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结合使用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对我们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税收筹划的地位也必将越来越重要。每个家庭在税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出税收筹划的误区,寻求合理避税途径,不仅有利于减轻家庭税收负担,也有利于促进单位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完善,而且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说,合法纳税光荣!合理避税也光荣!
【参考文献】
[1] 张颖.个人理财基础[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 苏陌.图解经济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3] 刘伟.个人理财[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 曾志尧.35岁前要上的33堂理财课[M].中信出版社,2009.
[5] 孙飞,赵文锴.金融风暴启示录[M].新世界出版社,2009.
关键词: 人才管理;KM模式;技术守门人;新进路
Key words: talent management;KM;gatekeeper;the new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11-04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 consultants)杜撰了“人才争夺战”,自此,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简称TM)成为重要的管理活动。[1]人才管理关注于发展战略,确定人才缺口;继任计划;招聘、选拔、教育、激励以及人才挽留。特别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并将其视为用人单位特有的竞争优势。鉴于此,用人单位往往将能力与无形资产视为具有竞争力的资源。从战略意义上讲,知识是最为重要的组织资产,所以用人单位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并在系统内传授知识,才能研发技术前沿的新产品。据此,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被视为人才管理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国内有关KM的系统介绍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站在国际的研究高度,虽然很多文献考察了TM和KM,但却不够系统。由于绝大多数知识是默会的,且嵌入到个人的经验和行为中,加之知识保留等因素,所以造成了知识分享的局限性,并为人才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鉴于此,KM的介入和融合也许是解决此问题的突破口。可喜的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国外学者已经思考了TM和KM之间融合。不过,KM的介入对TM有怎样的意义?在知识密集型组织机构中,如何确定知识型人才?在知识流动网络中形成了怎样新理论?TM和KM的融合对人才管理研究有怎样的贡献?这些无疑是人才管理领域学者迫切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另辟蹊径,尝试探究KM模式介入在人才管理上的方法论意义。
1 人才管理之传统进路及其局限
20世纪90年代末的 “人才争夺战”使得“人才管理”首次进入到了学界的视野。近年来人才管理已成为管理学术语,在组织资源中举足轻重,从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的评价便可窥见端倪,“在欧洲范围内,人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五大严峻的挑战之一。”[2]
此外,人才管理在确保人才资源最大化利用上发挥巨大的优势,尽管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带来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是根据人力资源理论,其占有资源不足以产生竞争优势,使得用人单位必须要适当地利用资源实现竞争优势。
2009年爱尔兰国立大学著名学者Collings等认为,人才管理的传统进路确定了人才管理的三大阶段:“①确认关键职位的活动和过程,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②发展资质高和潜力高的人才库。③发展不同的人力资源结构,使职位与能力相符,确保组织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 [3]
遗憾的是,虽然人才管理的三大阶段强调了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但由此造成人才管理概念与知识之间的界限不清,如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人才管理,或仅仅关注人才资源的实践操作上,如招聘、领导力发展、续任计划等。此外,人才管理的传统进路要么强调人才库的发展,关注项目需求和员工需求,协调员工职位的进展;要么关注人才的管理,确认能够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关键职位,使得研究相对比较分散,很难集中,缺乏统一的理论架构,也许KM的介入和融合是走出传统进路困境的一条出路。
2 人才管理之新进路之理论源流
2.1 在TM架构中KM介入的理论基元:“技术守门人”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大量研究验证了前沿的科技知识对研发团队的重要意义,如麻省理工学院Thomas Allen在1977年出版的《技术流动管理(Managing the Flow of Technology)》中发现,前沿的科技需要通过“两步战略”融入研发团队中,并不是所有的研发专家能够直接获悉外部知识。相反,只有少部分人能广泛接触系统外部,成为其他同事获取知识的来源,被称之为“技术守门人(technological gatekeepers)”。[4]
技术守门人的职责仿佛一扇大门,使外部技术知识“汇入”研发团队,其具体涉及两个步骤:一是,技术守门人能够从外部获取技术知识;二是,将知识传授给同事。守门人并非仅仅传播系统外部知识,还要将从杂志以及其他渠道汲取的知识翻译成研发人员所能解读的术语,这主要由于研发团队与外部系统的语言、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所致。守门人通过知识流动网络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将企业的触角延伸到系统外部,还利用对企业内部系统的知识网络的熟悉度,内化新兴技术,因此技术守门人理论在知识密集型环境下作用锐不可当。
2.2 KM范式之三大解释因子:中枢连接者、跨越边界者及知识中介者 KM架构下除了守门人理论外,还出现了一些新解释因子,即中枢连接者(Central connectors)、跨越边界者(Boundary spanner)及知识中介者(Knowledge brokers)。
一是,中枢连接者,即将同事联系起来的职员。这类职员与同事关系紧密,为同事提供最有价值信息的渠道,如为客户提供背景信息或提供新技术思想,并应用于既定项目中。[5]
二是,跨越边界者(Boundary spanner),即鼓励与系统外的人员加强联系,开拓团队视野,往往与创新和创业研究有关,因为他们更容易接触系统外部资源及信息。 [6]
三是,知识中介者(Knowledge brokers),即以间接的关系为特征,跟一些单位内部共同体之间的联系不密切。[7]从战略上,他们推动知识在不同层级的共同体之间流动。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中介者,那么整个关系网络便不复存在。知识中介者与跨越边界者作用相似,只是要在各自的社会网络中运作。
可以说,中枢连接者、跨越边界者以及知识中介者是独特的个体,是工作环境中知识流动的关键。只是个体是否能够同时成为中枢连接者和跨越边界者却并不详,而守门人概念则不同,因为守门人职责只能由个体履行。除此之外,守门人理论在知识密集型环境下作用更为显著。
3 人才管理之新进路:KM与TM的融汇
为了弥合传统进路不足,人才管理需要KM模式的介入。虽然组织机构关注的焦点不同,如工作效率、知识共享、团队合作、员工培训等,但对于知识密集型机构来说,要维系组织高绩效,必须要虑及知识型人才的默会知识、保留知识、发挥员工技术专长等。2008年Vance和 Vaiman提出了“睿智的人才管理(smart talent management)”模式,从而将KM和TM交融起来,弥合早先进路的不足。[8]可以说,两者结合能够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现了知识资本和获取、存储、转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实现用人单位的发展目标。
3.1 甄别知识型人才:强化考核管理机制 从战略意义上讲,用人单位需对人才流动加强管理。职工在岗位上需各尽其能,用人单位鼓励不同员工之间的对话,以此填补知识缺漏。由于人才是一种默言的资源,所以需要虑及其中带来的潜在绩效,而非现实的绩效。这样看来,人才决策有赖于KM的方法。对此,Lengnick-Hall等学者的回应是,“用人单位需要甄别能发现问题的人才,且将该问题植入知识数据库中,借助信息加以解决。”[9]此外,从人格化战略看,需要关注员工的批判能力和分析能力,借助社会网络分享知识。
为了确保最适合人才的有效调配,用人单位应特别关注能带来竞争优势的人才,通过招聘方式吸纳人才,尽可能发挥人才优势。鉴于此,首先,要强化人才或绩效管理考核机制,这是因为绩效管理有助于确定高绩效的知识型人才,并提供员工职务及其预期绩效标准的反馈。第二,强化人才招聘,只是招聘过程需复杂化,即从受传统沟通渠道限制的耗时过程演变为受网络技术影响的新过程。可以说,在线筛选和分析工具,如简历分析程序和在线就业前评估等,对筛选企业所需的人才有所裨益。
3.2 知识创造的理论源流:组织知识创造动态理论及其应用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组织知识创造动态理论,即知识的创造需借助于明言知识和默会知识之间的持续对话。从创造力上,员工之间存在着差异,这需要将员工积累的默会知识扩散和嵌入到工作中。[10]不过,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何强化知识的创造呢?
对此,学者Pei, N.S.的回应是,“用人单位需要为知识型人才提供知识创造的平台。加强知识创造的战略主要涉及领导行为实践,如为创新提供支持;培养组织的学习文化。[11]”不过,对用人单位来说,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创意的知识型人才工作积极性?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笔者试图从知识创造者及知识活动家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培养知识创造者需要虑及多维因素。许多理论试图解释组织机构如何进行创新,且这些理论往往强调用人单位劳动力,但只有少部分的劳动力被视为真正的创造性人才。作为知识创造者,应是无拘束的、个性化的。所以,对于知识创造者来说,他们应该偏好所实现的资源:一是,时间资源。知识创造者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产生想法。二是,空间资源。无论他们通过与内部和外部专家之间互动验证他们的想法或是撰写工作文件,他们需要有编著自身默会知识的空间。第二,培养知识活动家。知识活动家并不是主要的知识创造者,但其技能有助于激发其他员工创造力的发挥,比如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并没有提出iPod,iPhone或iPad的想法,只是激励他人进行创新。因此,用人单位需从知识创造者以及知识活动家角度极力发挥创意型知识人才的积极能动性,以此强化知识的创造力。
3.3 知识分享与定位:ONA分析模型及应用 有关KM文献证实了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和个性化策略的重要性。不过,少数的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知识流动的协调,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12]但问题是,不能够仅仅找到这类人才,更要明白如何面对这类人才。从TM角度看,其往往指涉“人才定位(talent positioning)”,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所遇到合适的人才。[13]在开放式创新的时代,了解这些人才尤为重要,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内外网络,开拓新知识领域。
对此,克洛斯(Rob Cross)及同事研究了组织机构中重要人才的网络活动,揭示了有强大关系网的个体(经纪和外设专家等)更能够确保工作任务的有效执行。他们提出了一种组织网络分析(ONA)模型,研究了人类关系和社会结构相结合的社会科学方法,揭示出人与对象之间的亲和力,吸引和排斥。[14]可以说,ONA认为社会关系是通过视觉和数学加以说明的节点和纽带;很多组织机构倾向利用ONA来定位人才。
从ONA分析模型的应用及其意义看,ONA为员工提供流动契机。员工可以横向地调转到其他组织单位,以此减少合作障碍,如外派人员从海外母公司带来弥足珍贵的专业知识。此外,从网络关系指导意义看,一旦确定了资质高的知识型人才,那么用人单位会指派一名导师,协调与其他重要知识型人才之间的关系。如此以来,拓宽了用人单位的人际网络,学习到他人的技术专长。
3.4 发展知识能力:启动培训与继任计划 团队绩效与员工的能力有关,这些能力包括基础知识、技能和机构所需的员工能力。通常来说,与KM相关的能力涉及与协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信息技能和关系管理。[15]
不过,在能力发展上,用人单位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的是,个人目标和机构束缚之间存在着张力。从能力发展的现有方法看,能力和工作绩效相分离,从而导致评估结果不清,无法与工作情境联系起来。此外,通过学习确定和弥合能力差距需要很长的时间。鉴于此,如何消解个人目标与机构束缚之间的张力呢?
解决困境的出路在于:加强能力培训以及强调继任计划。一是,基于能力,加强培训。在员工自身能力基础上,培训方案要不断适应不同层级的竞争要求。高质量的培训计划有助于评估员工的技能;明确所需的能力;发展技能、知识和态度以及提高工作绩效。该培训的有效施行需要结合员工的积极参与,并且在培训讲习过程中,强调问题解决方法和操作方法。二是,继任计划涉及运筹组织机构的后续高层团队,所以根据员工的不同技能,发展内部招聘的人才库,确保组织机构在未来具备可利用的技能人才。从KM的角度看,继任计划需要关注用人单位如何保留重要的知识型人才以及如何确保后续人才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3.5 知识的保留:完善表彰与知识转移机制 无论通过竞争对手挖墙角、裁员、还是退休,对用人单位来说,员工离职风险是巨大的。Parise等学者指出,“这种关系资本在知识密集的环境中至关重要。特别是,高端技术离职员工的知识是难以模仿和学习的,所以他们的离职对用人单位来说损失巨大。”[16]员工离职大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心理契约的变化是不言自明的,如新一代员工通常表现出较低的忠诚度和工作变更频繁;二是,员工经常利用工作能力的优势跳槽。为了防止知识流失,一方面需加强奖励和表彰机制。对重要的知识型人才,如缺乏奖惩机制往往会带来离职、缺勤、办公秩序混乱、参与但不作为以及生产力低下等不利局面,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案是,将物质和非物质激励纳入到组织规章中来,提高用人单位的知识累积以及发挥人才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强调知识转移的指导。这种指导有助于将默会知识从一个经验丰富的员工转移到新手,并借助老员工的社会关系网增加新手的社会资本。在此基础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的达成大大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忠诚度,所以这些机制有助于确保知识通过转移得以保留,并将重要知识型人才因离职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4 结语
近年来,KM唤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特别体现在人才策略管理领域上。从战略意义上,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因为其代表了难以模仿的无形的资产、运行程序以及创造过程。知识资产成为用人单位的竞争优势,使知识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个人的认知、行动以及集体的经验和专长。这种战略价值表明,对于提升组织绩效和竞争力来说,有效地管理知识型人才势在必行。因此,需要深入探讨TM如何解决来自KM的挑战问题。不过,必须要注意的是,将TM整合至知识密集型工作环境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一些员工没有得到赏识会觉得自己在组织机构的作用不大,由此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组织机构的发展,所以在人才管理过程中需要将KM与TM结合,以此甄别重要的知识工作者,协调管理知识型人才,提升知识分享的可能。从未来的研究看,可以扩展守门人理论及其相关理论,把握知识双向流动规律,着眼于从实证角度探索在较大组织机构中TM活动和KM实践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Scullion, H., Collings, D.G. and Caligiuri, P. (2010), "Global talent management", Journal of WorldBusiness, Vol. 45 No. 2, pp. 105-8.
[2]Boston Consulting Group (2007), The Future of HR. Key Challenges Through 2015,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Dusseldorf, pp. 1-7.
[3]Collings, D. and Mellahi, K. (2009), "Strategic talent management: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Vol. 19, pp. 304-13.
[4]Macdonald, S. and Williams, C. (1994),"The survival of the gatekeeper", Research Policy, Vol. 23, pp. 123-32.
[5]Cross, R. and Prusak, L. (2002), "The people that make organizations stop or go",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80, pp. 104-12.
[6]Dodgson, M. (1994),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Dodgson, M. and Rothwell, R. (Eds), 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heltenham.
[7]Pawlowski, S.D. and Robey, D. (2004), "Bridging user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brokering and the wor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MIS Quarterly, Vol. 28 No. 4, pp. 645-72.
[8]Vance, C.M. and Vaiman, V. (2008), "Smart talent management: on the powerful amalgamation of talent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Vaiman, V. and Vance, C.M. (Eds), Smart Talent Management-Building Knowledge Asset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Elgar Publishing, Aldershot, pp. 1-18.
[9]Lengnick-Hall, M.L. and Andrade, L.S. (2008), "Talent staffing systems for 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Vaiman, V. and Vance, C.M. (Eds), Smart Talent Management-Building Knowledge Asset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Elgar Publishing, Aldershot, pp. 33-65.
[10]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5, pp. 14-37.
[11]Pei, N.S. (2008), "Enhancing knowledge creation in organisations", Communications of the IBIMA, Vol. 3, pp. 1-6.
[12]Whelan, E., Collings, D.G. and Donnellan, B.(2010), "Talent management in knowledge intensive setting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14, pp. 486-504.
[13]Tarique, I. and Schuler, R.S. (2010), "Global talent management: literature review,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 45 No. 2, pp. 122-33.
一、高中生理财的必要性
近年来,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压岁钱管理相比从前会更宽松一些,相对有独立能力的高中生就更是如此了。由于人们普遍的认为成年后就应该自己生活并自己理财,而法律上界定成年与否的标准是年龄,大部分高中生的年龄在16周岁到18周岁之间,这个阶段的未成年人一般被认为心理年龄成熟度较高,就得到了比较普遍的、程度比较大的理财自由。
可惜的是,课本中的理财知识非常少,仅仅有一句“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和一些关于股票债券的笼统概括,这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高中生阶段的未成年人自以为对金钱有所了解,实际上他们中的大部分对金钱的概念更多的限于数额。不知读者是否听过身边的大学生们说起“钱原来这样值钱,以前父母给付钱的时候都没什么感觉”之类的言语,笔者曾多次听到学生这样抱怨,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部分学生高中时期都跟父母同居,生活起居由父母供给,平时的支出由父母控制,到了大学后,财务完全由自己来进行打理的时候,他们才渐渐的开始有了明确的金钱概念。因此,高中生非常容易因为金钱概念的模糊而花钱大手大脚。
根据一份权威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约20%左右的高中生拥有超过5000元的年存储额,而年存储额超过1000元的高中生则大约有62%,该调查报告在最后根据调查人数和全国高中生总人数(不含港澳台)大致预计,全国高中生一年的总存储额大约为一百五十亿元。笔者私以为,这样可观的数额不论是被没有金钱概念的拥有者随意挥霍掉、或是躺在银行中等待每年的微薄利息,都是很可惜的;因此,倘若高中生多多接触金融理财知识,这样资源浪费的情况就能大大改善。
二、合理利用金融方向的书籍、报纸与新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高尔基的名言。此言不假,想在要对金融理财有更多的了解,读书看报是最直接的了解理论知识的方式。而新闻,可以通过了解国家的政策,帮助高中生从侧面的了解经济背景。
(一)通过书籍接触金融理财知识
国内外金融方向的书籍大约分为入门、中级、高级等。一般来说,针对高中生的年龄段,能够涉猎一些入门书籍,对一些经济学原理有所了解,并拥有对经济体系的运转有所看法也就足够。在所有的此类书籍中,内容最为严谨的大都是教材,故而下文笔者将介绍几本适合高中生作为读物的经济学教材。首先,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学习金融方向内容的人大多知道曼昆,他绝对称得上该领域的大家。而这本教材大多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使用,内容基础、行文优美有趣,很适合高中生略作赏读。其次,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该作者研究的内容横跨多个相关的领域,因此他的书行文竟是难得的结构宏大,糅合甚多元素。此书对于高中生这样的初学者而言,可以快速的帮助他们在思想中构建一个对经济学的认知框架。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上述的两本书虽然出自大家之手又各有优势,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公允性,很好的补充了前两者的不足。最后,由我国知名学者梁小民、宁承先、尹伯成等人编纂的相关书籍大都行文严谨,均适合高中生选读。
(二)通过报纸接触金融理财知识
受益于证券市场近年的繁荣,金融类报纸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其实,理财包括的不只是支出,更多的是怎么样投资。近年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股市,然而高收入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因此笔者虽推荐高中生可以阅读一些财经报,却并不建议受高中生此类报纸的影响而轻率的将手头尚算微薄的资金投入股市。最值得一看的金融类报纸有:《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第一财经日报》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新闻联播。虽然大部分的内容似乎是民生、我国与各国的互相访问,却会从侧面看出当下值得投资的产业和项目。
三、理财类应用
目前应用市场上有大量的理财应用,通过下载其中比较合适的应用,关注它们的推送消息,可以对金融理财知识有所了解。这一类应用在设计时由于面向的人群较广,会考虑到使用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而将使用方式设计的比较简单,不会有太专业的理财模块直接划分。
虽然针对高中生群体的理财应用较少,但也不是没有,此处推荐几个较为合适的应用:压岁宝、快乐宝、未来宝和财富宝等。这几个应用针对高存储性的高中生群体设计,比较适合高中生使用。
理财夏令营这个模式最早在美国出现,别名“省钱夏令营”。是的,就是通过夏令营教导孩子怎样适度消费。不过,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也称它为“赚钱夏令营”,通过参加这样的夏令营,可以帮助高中生进行理财实践。在美国早期,此类夏令营通过教导孩子们对入门的经济规则和财富观念帮助其培养较好的投资理财素养,最直接的是帮助他们防止因大手大脚过度消费成为“卡奴”甚至陷入更深的债务危机;众所周知,这是美国人的消费常态。当这种模式运营的夏令营进入中国时,考虑到中国家长一手包办家庭财政的模式,更多的会帮助理财知识还为零的中国孩子了解金融理财知识,并通过让他们尝试建立自己的账户并进行管理的过程优化他们的理财思维和模式,这能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金钱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渐渐的对投资有涉猎,进而有一些自己的见解;这会使得他们在金钱管理上拥有比同龄人更超前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总体来说,对于理财基础薄弱的高中生群体这样的夏令营其实值得一试。
高中生可以直接与长辈交流,一般来说,长辈的理财经验多是比较丰富的。而平辈中已步入社会的兄长姊姊,甚至同学朋友中理财比较成功者都是可以交流的对象。同时社区、银行和学校举办的理财讲座应积极参加,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与讲师进行交流,相信可以有所进益。
四、结论
在高中生阶段,孩子就应该自己接触金融理财知识,避免日后因突然的理财自由而产生无法负担的债务,或者是月初大手大脚月末啃泡面的中国大学生常态。大致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纸、收看新闻、尝试使用理财类应用、参加理财夏令营以及与经验丰富者的交流等方法丰富自己的金融理财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晨.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途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3).
一、引言
2014年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等11个部门联合向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标志着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获国家批复,青岛市成为我国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财富管理试验区的带动下,青岛金融业迎来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15年末,青岛市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数量、上市企业数量等主要金融指标较“十一五”末均实现了翻番增长: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58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6.3%,为“十一五”末的2.5倍,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达到221家,是“十一五”末的1.5倍。基金等各类金融类企业近500家,为“十一五”末的2.5倍。全市外资金融机构总数增加到34家,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地方准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19家,同时,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海尔财务公司、青岛港财务公司、中路财产保险公司等的出现也逐渐填补了青岛市金融业态的空白。
二、青岛财富管理城市建设背景下对高职金融人才的要求
青岛市金融业的飞速发展为青岛高职金融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才需求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瞄准青岛财富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大量涌现,青岛金融业态和金融格局正逐步完善。特别是非银行类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大量出现为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这类岗位的基本要求为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具备金融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营销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此外,随着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增加,对柜员、客户经理、经纪人、操盘手、保险人等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这些岗位,主要要求具备熟练和精通业务,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执行力。
(二)职业素质要求
1.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由于金融行业高风险的特殊性,要维护金融业良好信誉,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具体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谨慎,廉洁自律,言行谦恭,长于协作。将良好的职业素养记于心,融于实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远离违法犯罪,维护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同时,遵守职业道德,自觉提高素养,更是每位金融从业人员的基本义务和事业成功的保障。
2.具备复合金融知识。随着财富管理的专业化、多元化成为我国财富管理的主流,要求金融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具备综合的金融知识,熟知各项金融产品,熟悉、了解金融市场的总体情况,能够综合运用不同行业的金融知识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
3.具备熟练业务操作技能。金融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追求更高效的为客户服务,更准确的满足客户需求,这要求金融从人员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具体包括基础的业务处理。比如,柜员等一线员工应当掌握点钞、传票算等基本技能,客户经理等基层人员应当具备开发客户、产品营销技能等等。熟练掌握金融行业相关业务的操作技能,进入工作岗位后才能够快速上手,从而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4.创新能力。金融业的灵魂是创新,创新能力是金融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需要从业人员能够快速分析市场环境,把握客户需求,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创新产品。因此培养“适应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金融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三、基于青岛财富管理城市建设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紧跟青岛财富城市建设步伐,以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金融混业化为背景,明确高职类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将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服务银行、保险、证券、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中介机构的金融营销人员和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为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二)深化“课证融合”,深入推进“双证书”制度
金融行业一般要求持证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往往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并能准确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能力,具备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金融行业的门槛,根据这一现实情况,要求学生毕业时取得一门职业资格证书,即实行双证书制度。同时,在日常教学设计上,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理财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科目融入教学内容,同时采取“以证代考”的方式。取得证券、银行、保险、理财资格证书后可免修相关科目考试。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一本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取得毕业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三)深化“课赛结合”,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如在校内组织金融技能大赛、证券投资大赛、金融产品知识和营销大赛等比赛,邀请金融行业机构和专家来做评委并做专业点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大赛、投资理财技能大赛等活动,一方面带动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扩大了专业影响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升专业素养
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由于金融行业对安全性往往要求较高,所以较难实现经常性带学生在校外金融机构实习实践,因此实践教学的重点就放到了校内。通过在校内设立投资理财咨询公司,为全校师生提供投资理财咨询服务,一方面解决了金融专业学生实践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在校内开展的咨询业务实践,分析解决真实案例,学生可以充分锻炼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操作占比,比如在《金融营销》课程中,分小组完成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市场调研,最终由每个小组推选1~2名同学到台前来用PPT演示其调研内容,同时聘请行业专家进行评价打分。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
参考文献
[1]青岛市金融工作办2015年终述职报告.
xx年工作中营销理念的改变:日常工作中不是坐等领导下达命令而是主动积极配合网点领导做好各项营销工作,及时把握好上级领导下达的工作营销方向和任务指标。利用下班晚上和公休时间,勤于学习与工作有关的业务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给网点领导提供好的参谋建议,与网点领导配合默契,按照上级风向标做好本网点营销理财工作。
个人在营销中的理念:我不是推销卖给客户银行产品直销人员;而是我帮助客户买好银行理财产品做好后续跟踪服务的银行理财师。简单说:我不是卖产品,而是帮助客户买产品。只是这一买一卖一字之差意思就截然不同,工作心态的不同;工作效果必然不同。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寻找目标客户之后帮助客户找到适合的理财产品,我的理财工作即为桥梁,让银行与客户双方皆大欢喜的工作。
xx年做好本网点优质客户数量的提升:在管理网点300名客户中有理财金卡客户数量并不多,就把这项工作改变,做为上任理财经理首要解决问题。工作中通过耐心解答宣传引导我行星级客户标准,对开欲办理财金卡客户,的确起到很好的吸引力作用。经过辛勤努力xx年网点开立理财金卡总数量410张,自己营销的业绩占70%以上。个人业绩从接手时,全行网点排名由194名提升到60名以内。三季度评为先进网点受到嘉奖。
xx年工作中营销理念的改变:日常工作中不是坐等领导下达命令而是主动积极配合网点领导做好各项营销工作,及时把握好上级领导下达的工作营销方向和任务指标。利用下班晚上和公休时间,勤于学习与工作有关的业务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给网点领导提供好的参谋建议,与网点领导配合默契,按照上级风向标做好本网点营销理财工作。
个人在营销中的理念:我不是推销卖给客户银行产品直销人员;而是我帮助客户买好银行理财产品做好后续跟踪服务的银行理财师。简单说:我不是卖产品,而是帮助客户买产品。只是这一买一卖一字之差意思就截然不同,工作心态的不同;工作效果必然不同。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寻找目标客户之后帮助客户找到适合的理财产品,我的理财工作即为桥梁,让银行与客户双方皆大欢喜的工作。
一、金融机构的人才概述及其在金融机构中发挥的作用
(一)金融机构人才的概述
在2012年9月国际金融报上发表的就中信银行上海分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邱晓彤先生的专访报告中指出:由于近几年银行的扩张速度非常快,而人才的培养工作与机构扩张速度不同步,使得产品设计、营销与管理人才等关键人员紧缺,人才市场竞争激烈。这类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背景,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勇于突破和变革的勇气,以及将个人发展与企业使命有效结合的职业规划。具体来说,管理人才最需要的就是卓越的领导力,营销人才需要有很强的市场拓展能力,而产品设计人员需要有创新、组合、整合的能力。
从人才特质看,应具备以下要素:首先是专业。必须具有相当优秀的专业基础,能够体现更好的培养前景。再者是综合素质高,一专而多面的复合型人才。优秀的管理人员需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为基础;而产品设计、销售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型,也需要拓宽本专业以外的规划和管控能力。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人群类型的金融产业,从业人员更需要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融会贯通、甚至转型的能力。
(二)分类人才在金融机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管理型人才:切斯特·巴纳德曾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中指出:经理人员的真正职能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促进对立的各种力量的综合,调节互相冲突的各种力量。
2、营销型人才:营销技能作为一种终身资产伴随着他的主人,在金融领域起着衣食父母的作用。因此,金融机构作为服务性机构,营销人才不可或缺。营销人才的流失会导致金融机构短时间内有比较明显的业绩下降。
3、产品创新型人才:在监管政策日趋严格的大环境下,金融机构需要不断的寻找新的创利空间,于是,各家金融机构对产品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产品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是伴随人才共同存与无的。
4、风险管理类的人才:风险管理员工进入的门槛通常比较高,需要经过金融机构基层工作的沉淀与发展,对机构的业务相对比较熟悉后才能步入管理岗,从初级的管理者到中级管理者再到高级管理者都需要经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的实战经验才能成就。
所以说各类人才都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长时间的实践积累而成的。因此人才的流失,在短时内难以培养新的人才。更多的只能通过花更高的代价从外部引进。
二、金融机构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一)、人才流失的原因
1、新兴金融机构的设立,提供了更多的高就业机会。近些年金融机构外资机构,中小型股份制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的合法设立等为这个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人才流失提供了更多高就的机会。
2、金融机构人才紧缺,金融机构争取的重点对象。金融机构的迅猛增加,与特殊人才的缓慢增长严重不协调,造成金融机构人才的紧缺,各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设立的金融机构为了吸引人才开出比其他单位高的待遇条件(包括职务的提升和经济待遇的提高),不可否认,薪酬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求职者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3、金融机构人才的管理制度不合理。金融机构人才管理制度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金融机构考核制度建立不合理或者未能严格执行,造成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在绩效考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凭主观判断的居多,过于看重个人评价而没有科学的方法体系,考核结果往往不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不合理的做法势必影响到人才的去留;更有甚者,一些金融机构更多的是看到这些人才给本机构带来的直接的经济效益,往往造成优惠政策向营销人才和产品创新人才倾斜,对风险管理类的人才等关心不够,甚至风险管理类的人才往往需要配合业务的开展做出让步,在营销、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类等方面的人才间形成不平衡或者不公平。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不能以科学的理论来认识员工的不同需求,更无法设计出针对不同需求的员工的激励措施,将薪酬与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硬分离,结果使得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受到影响。在管理过程中,有些金融机构对人才往往只重引进不重培养。而且在招聘过程中没有坚持能岗匹配原则,往往喜欢高学历人才,而不论其是否适合本岗位的工作需要。其二、金融机构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人才的人文关怀。压力山大的业务量,需要员工无休止地加班,经常到深夜。一些金融机构提倡加班,有些金融机构甚至以员工加班时间多少作为判定该员工的敬业度及作为提拔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造成未婚青年没时间谈恋爱,成家人士没时间照顾家庭,一些人才为了照顾家庭而选择更为轻松点的机构服务,因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其三、金融机构的人文环境较落后,没有团队凝聚力,导致各人都处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何顾他人瓦上霜这种心态之中。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尚未形成一种关爱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氛围。又或者是工作安排不合理,同一项工作有多个部门的人员涉及,形成重复工作,工作效率低下,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所有部门都只管做,不管是否做好了,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人才流失的后果
金融机构的人才通常会带来以下几类后果:
1、客户的流失。人才频繁的流失,会带走对企业很重要的客户,这一点在营销人才流失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而这些客户通常是需要金融机构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后才营销进来的客户,然而就是因为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这些客户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也很可能随之破裂,甚至可能随流失的员工一起流入竞争对手的机构。企业必须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才能招来新的顾客。
2、人力成本增加。人才流失必然给企业带来空岗的困扰,企业必须招聘新员工,而新员工适应工作岗位的过程往往不是一个短期过程,该过程需要同事、上级提供协助与监督,从而导致组织内部其他员工工作负荷和压力增加,绩效降低。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银行会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帮助新员工尽快熟悉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岗位,但是每一个新员工的培训成本都是非常高昂的。而且过高的员工流失率会严重影响组织的士气,促使其他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
3、人才流失影响工作的连续性。金融机构的各项工作就好比一台机器里面的各个组成零件,是相互关联的。因而当人才流出时,金融机构工作的衔接性必然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人员的更替,老员工需要适应新引进人才的工作风格,新引进的人才对工作必然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也会影响到工作的连续性。
三、如何建立减少金融机构人才流失的长效机制
人才的离职与跳槽虽然看上去是个人行为,实际上更多时候却是金融机构问题行为的折射。如同环境的恶化会造成水土流失一样,金融机构人才环境的恶化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当金融机构发生人才流失时,管理者要做的不仅是对某个人的挽留,更要反省的是“是否本机构的人才环境恶化”,反省之余,还要对人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便采取富有成效的对策。在此,笔者就建立减少金融机构人才流失的长效机制提几点看法:
(一)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其一、明确员工职责[3]。把“人治”转变为“法治”,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权责对等。企业的高层领导应适当放权,不应越权管理,以便为相应的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其二、完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标准。用客观的评判标准取代主观的评判,让人才甚至员工内心舒坦。其三、坚持正确的选才原则。应坚持能岗匹配[4]原则以招聘到最适合岗位的人才,树立起人才效益的观念,而不应一味招聘具有高学历的人才,应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趋于同步。正确的人才观还应包括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完全阻止人才流动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科学的评估、合理地配置人才,使优秀的人才不致因工作过于简单而感到乏味,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产生流动的愿望。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的人员,也应给予一定的培养或将其调换到与之相适应的岗位。同时,适当淘汰一定的庸才也有利于减少真正的人才流失。其四、加强人文关怀的制度建设。改变提倡加班的观念,提倡员工提高效率,不搞形式主义,不加不必要加的班。让员工工作与家庭兼顾,稳定员工的后方阵地。
(二)建立清晰的员工职业的发展路径。企业金融机构应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工作关系。同时,金融机构应为员工的成功制订一套核心价值理念,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使机构内的人才觉得自己有发展前途,从而乐意长久地为企业做出贡献。企业在制订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前还应对企业员工的需求状况和个人价值观进行调查,尊重员工的意见,注重感情的投入,从而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意识,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明确员工离职的违约责任。明确员工离职的违约责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其一、加大违约赔偿力度,让人才为跳槽行为承担责任。当人才要离开机构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也是对目前人才随意跳槽的一种有效的约束。金融机构应与人才签订明确的合同,以增强法律效力,防止人才的随意流失。尤其是银行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培养时要与潜在的人才签订协议,约定培训后的服务年限,违约所需支付的培训费和违约金等。其二,对于高级人才尤其是人才实施一定期限的脱密期,增加人才离职或跳槽的时间成本,违约者还要支付更高的违约成本。
人才流失最终都会归结为一个关键问题,即雇用和保留你最宝贵的人才,该问题的解决涉及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我们只有从机构的整体目标出发,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才能更好解决金融机构人才流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晓《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