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5 15:37: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

篇1

1.1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

“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点在于以现实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以现实职业需要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将现实职业中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医学影像技术的职业模块,并按此模块组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必然需要。

1.2.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当今系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职业的日益分化,科技发展的趋势亦高度综合,综合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们认识到,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作出理性的“应变”,即使受教育者得到尽可能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拓宽专业口径,充实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克服其局限性和片面性。高校模块课程正是适应这种趋势的一种有力尝试。可以说,在人类知识大综合的时代,课程也正在辩证综合的道路上发展,模块课程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3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人的发展,其根本标志就是人的创造性发展。一般而言,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但是,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是后天教育的一个最为主要的任务。职业院校的模块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模块课程改革实质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单一而提出的。它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整体观念,接近现实生活,易于达成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统一。正因为高校模块课程所形成的结构性的知识体系是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和学科与学习者之间的整合的产物,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体系时,有利于增强思维的独创性、整合性、变通性及流畅性,有利于思维广度、深度与灵活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内涵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要求。

1.4课程改革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现行课程体系是以学科划分设置的,而知识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人为地将知识分解为不同的学科,首先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离,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化直接导致了高校课程科目的增多。其次形成课程与社会要求的分离,当今社会的复杂化使得诸多社会问题都具有综合性。同时,职业转换速度的加快也要求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的综合性。最后是课程与学习者的分离。认知与情感的发展被一度冲突的教育课程割裂,人的发展走向片面化。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知识的深度,而且要求知识的综合,以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和转型。

1.5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需要

因为原有高职课程结构在培养学生增强人生规划能力、发展个性与形成健全人格上存在很大的矛盾,其课程结构按照知识线性结构组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片面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间内容缺乏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整体,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几乎难以根据学生个性而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简单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使教学目标难以全面得到落实,所以职业教育呼唤模块化教学设计。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由于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而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改革课程首先必须从确定培养目标开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临床实用型的医学影像医技人员。由于该目标是医学影像人才的总体目标,比较宏观,为使其具体化,我校开展了培养目标的调研。

2.1调查方法与对象

根据总体目标,围绕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相关学科知识、身心素质、政治素质、一般知识、现代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与能力等12个因素,设计80个子因素测验题,对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学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仙桃职业技术学院、北京301医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中大医院等9所院校与单位的教师、学生、临床医生、医学教育专家、病人及其家属问卷,发放调查表2256份,有效问卷2158份,有效率95.66%。经SPSS13.0软件包处理,结果见表1。

2.2结论

由表1可见,被试者对培养目标的期望,按重视程度排列,依次是: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临床技能、自我提高能力、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心理素质、身心素质、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

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是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知识是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医学教育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影像技术学生掌握坚实的影像技术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

第二,要加强影像学科间及影像学科与人文社科等课程的交叉渗透,强化人文教育、拓展实践教学,改革训练方法与内容,注重学生素质养成、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目标的要求。

第三,影像技能目标包括影像检查的基本技能、基本的影像操作和处置技能、诊疗结果的解释、良好的临床思维品质等,可通过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融通、早期接触病人、强化实践训练等得以实现。

第四,医学课程设置在体现主要目标的同时,应照顾到一般目标,如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等,这些目标可通过开设选修课来实现。

篇2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以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高职教育背景下,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场所,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提升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1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发展的意义

实践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实践教学环境下,基于自身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技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高职会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校企合作机会,其它专业的校企合作能够为合作企业带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缓解当前企业用工紧张的矛盾,而会计专业由于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会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情况,而财务信息向来被企业看作是商业机密,因此企业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的会计岗位实习,这样一来会计专业的实践锻炼机会就相对比较少,因此为缩短学生实际能力与岗位的差距,需要教师增强实践教学的能力,以此弥补学生实践锻炼不足的问题。

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师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拓展了教师来源渠道,但是分析高职院校教师结构,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一是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企业实践操作的技能。会计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其没有企业实际岗位操作的经验,缺乏必须的实践技能锻炼;二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工作任务大,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高职院校教师匮乏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瓶颈,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而且还要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同时他们还要应对各种科研项目,为此他们很难腾出相应的时间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2.2 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重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教师实践中,教师很难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追其原因: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偏重理论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思想,他们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建立在牢固的理论知识之上,因此教师比较侧重理论教学;二是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的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必须要依托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但是高职院校因为种种原因,会计实训训练体系还不完善,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很难顺利的开展工作。

2.3 教师缺乏教学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

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学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实践教学设计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经历科学设计,但是由于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匮乏,导致教师设计的实践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教师设计的实践训练与真实工作岗位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有待提高。教师不能及时针对实践教学中的突发事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3 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对策

3.1 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首先学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师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高职院校要立足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加强实训设施的投入力度,优化高职实训教学的环境,为教师实训教学提供重要的工具。

其次高职院校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例如高职院校要将科研项目与教师的实践锻炼相结合,将教师参加实践锻炼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实践技能资格考试,并且创新学校教师的薪酬待遇改革制度,加速会计专业教师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速度。

3.2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为教师搭建实践锻炼平台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建设相比其他专业不理想,但是高职院校也要积极深入的开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比如允许教师担任企业的科研项目,并且为企业提供有偿或者无偿的财务管理咨询服务活动。同时高职院校也要聘请企业优秀的会计人才到企业担任兼职教师,鼓励在校教师学习兼职教师的实践技能,以此促进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要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选派教师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

3.3 建立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要改变过去的以对教师理论教学水平的单一考核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考核标准:一是完善绩效考核标准,将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职业教育能力等标准纳入到绩效考核中,优化绩效考核的效果;二是建立完善的培养效果评价方式。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效果评价,主要采取企业、学生、高校以及同行共同组成的评价小组进行评价,以此实现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公正评价;三是高职院校要建立测评考核机制。通过测评使教师找出差距,以形成专业教师主动“回炉”参加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的外在推动力。

4 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实施教师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培训是一项涉及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只有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培养培训的方法、内容、措施和保障体系,针对会计专业的实践特点,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培养培训评价体系,才能确保高职教师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3-03

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审视会计教育改革3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实施与其他类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着力解决扩招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会计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涉农特色”

多年来,我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研究实践上,体现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一套颇具“涉农特色”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具体来说,我校会计学专业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特色及时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村基层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乡镇企业会计”、“畜牧业财务专题”、“农村社会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专题”共计6门涉农课程。二是在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旺盛,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学”和“管理会计双语”等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课程。三是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以“会计学原理实验”为基础、“财务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操作分析”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个学年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涉农企业案例。

二、教改和科学研究瞄准“涉农方向”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其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3篇、科研论文200余篇,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课程项目设计等视角探讨了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另外,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广泛调查,在剖析本专业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观点有:(1)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农村经济的特点、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是利用“涉农企业家进课堂”授课方式,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再次是积极拓展涉农企业和农村实习基地,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着重完善以涉农企业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会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加强会计创新性实验软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学上,从教师、学生和案例视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寻找涉农企业有针对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素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4)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论文瞄准“涉农方向”,紧紧围绕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和金融展开研究。

三、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拓宽“涉农视野”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使老师们更好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开阔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间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形成交叉综合,才能使老师们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交流心得和体会,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从而推进本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院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每位教师每年1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实践锻炼,教研室主任还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参加相应的教学改革会议。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彰显“涉农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进行接受、消化和储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我校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靠农学、园林园艺、茶学和生态学等“涉农学科”优势,构建出“科研课题+学科交叉+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1)以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与涉农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学院每年将教师新增的各类科研项目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涉农学科学生征集调查和科研小团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科研项目,然后,课题主持人组织学生科研小团队召开研究思路座谈会、布置研究任务和明确相关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联合其他涉农学科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和省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重点,通过与涉农专业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校会计专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商学院先后主办了六届湖南农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本专业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共同组建了诸如“风格尔花卉有限公司”等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院还积极承办了营销沙盘模拟大赛和鼓励学生参加“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总之,我校通过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五、教材内容紧扣“涉农主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促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们去思索如下问题:(1)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哪些内容?(2)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4)教材应该怎样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5)教材怎样才能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较大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积极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并一致认为:在教材建设中,要坚持培养适应涉农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标,要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各类教材9部,其中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等。尤其是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和《审计学》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涉农行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传统理论体系,精选涉农企业案例,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16-118.

[2]杨亦民,屈静晓.关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24.

[3]张春颖,冯建军.谈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篇4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提高,学校作为培养专业会计人才的场所,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利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一、案例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满足会计专业创新性人才需求。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应该将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应用案例展现到学生眼前,让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教学案例中所体现出的专业知识,了解会计专业知识的应用。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鼓励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有效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效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根本性目的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促进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灵活地应用,提高学生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工作能力。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技能,案例教学法能够直观和具体地将会计工作内容和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展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三)有助于学校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在面对会计工作时,教师遇到问题的处理办法并不熟练,所以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中提升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同时学校也可以到企业中聘请专业的会计行业工作人员,到学校讲述会计专业工作技巧,利用案例分析法,教师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实际会计工作问题,通过科研和探讨,能够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所以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能够快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会计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努力转变教学思想,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增加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快速提高会计专业教学的质量。(一)增加教学科研资金的投入。在会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在教案的设计上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学校应该增加教学科研资金的投入,并且创建专项的教学奖金,刺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加教师编写教学方案的动力,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学校还要保障案例教学法所需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创建专业的案例教学法研究队伍,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制定出完善的案例教学方案。学校还要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教学专项资金,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将案例教学列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项目中,提高教师的会计专业教学水平。同时,创办专业的案例教学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二)组建专业的教学案例资源数据库。在会计专业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大量的案例信息,以提高会计专业教学的精准性,提升教学内容的充实感,但是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支撑,并且案例编写的环节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由于在案例教案编写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很难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案例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片面性,不利于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发展。学校应该提高教学案例的整理工作,并且建立专业共享的教学案例数据库,方便教师的应用,提高教学案例的整理速度,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教师放弃教学研究和探索,应该针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独立完成的教学课题,来确定教师对案例数据库的使用权限。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增加学校案例数据库的资源更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三)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规划出会计教学的详细步骤,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该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并且制定合理的教学步骤,预先制定好案例教学的实践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依据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顺序规划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独立案例要依据章节中的独立内容进行设计,独立案例教学内容通常是短小的案例,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掌握财务票据、凭证等使用方法。对于教学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总结的综合性案例,这类案例往往内容较为复杂,教师通过综合性案例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基础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开发学生面对财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四)选择正确的教学案例。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发挥了重大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选择会计专业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以下四点:1.真实性。教师在编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实际经济生活中的会计案例,对教学案例描述时要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财务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会计工作中的复杂性、矛盾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全新的会计思维。2.启发性。在会计教学时,教师应该选择经典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实现会计专业教学的效果。3.针对性。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使学生通过教学案例掌握教学内容。4.参与性。在执行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教学案例将学生引导至会计教学情境中,并且通过会计专业教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办法,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建出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在会计教学工作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学校通过创建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创办专业的会计案例数据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化,有效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成果。

作者:曹利华 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运鸿.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俪人:教师,2015,(23).

[2]杨晓林,杨宁霞,刘维忠.案例教学法在中外会计比较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师,2016,(4).

[3]黄鑫.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6).

篇5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大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如同人的左膀右臂,共同支撑着人的发展,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为例,分析实训教学内容上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探究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之路。

一、高校会计实训各课程教学内容现状

(一)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特点

会计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2012年会计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开设的课程由基础会计等简单的课程到中级财务会计等内容复杂的课程,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同时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建立了现代化的会计实训中心,拥有20个校内仿真实验室,包括现代商务实战中心、会计综合实训室、ERP实验室等,安装了用友ERP软件、金蝶K3财务软件、厦门网中网会计实训平台等,每门专业骨干课程都安排一定比例的集中实训,聘请企业会计专家到校指导学生实训,会计系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约8000余人,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我省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银行、审计、财政、税务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业务骨干。从对历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情况来看,会计系多数毕业生谦虚好学、踏实肯干、专业基础功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内容的缺陷

1.在实训条件有较大改善的条件下,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创新有许多需要研究与探索的课题,在此与示范性院校有较大差距。

不管是科研项目、课题还是教材和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与示范性院校相比还是有差距,因此要加大学校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投身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

2.实践性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队伍的力量需要充实。

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包括账务手工操作能力、运用电算化软件的能力。然而,目前的会计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会计实践能力匮乏;一部分老教师对手工操作虽然很熟练,但对计算机的操作特别是网络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却相当陌生,离会计信息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这种现状,使学生的校内模拟实训得不到规范的指导,实践技能根本无法提高,因此实践性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质量有待改善,还存在一些不完全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

随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手段等方面需要随着方案的变化进行进一步的改进。目前很多人认为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将原有的资料如课件、习题、教案等传到网上去,并不注重资源开发的质量,以致于资源建设后要实现对学生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有没有促进,有没有对教师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等问题存在很模糊的概念,导致建设完后,基本是为了完成任务,并不注重它的使用效率,使用效果与预期脱节。

另外,会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校内模拟实习,实训中一般会将账务处理作为实践的重点,主要培养学生对一般经济业务的核算能力,能够根据原始凭证做出记账凭证并编制报表,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实训的内容是事先给定的,实训步骤也是固定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按部就班就可以得到最终结果,学生做完实训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外部条件变化时,学生就不能随机应变给出解决方案。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总体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岗位职责也划分不清,学生即使很好地完成了模拟实习,也仍然不知道具体的人员负责什么,人员的职责混淆不清,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其实际能力远远没有达到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更没有达到会计实践教学所设定的目标。

4.会计实践教材不够全面。

实训教材主要集中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核心课程上,而涉及财务管理、纳税实务、审计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教材很少,而且,不同科目的实践教材之间各自独立,相互衔接较少,内容整体上缺乏联系性,使得学生对单项基本技能掌握得较好,而对会计的综合运用技能无法全面训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改M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投身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为课程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积极申请、承揽和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积极申请、承揽和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努力争取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加大教师撰写著作、教材和学术论文的支持力度。资助教师经常参加有影响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及时“充电”,并争取宣读论文,提高知名度。

2.提高师资质量、继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现代人才的关键。因此,学校加大财力支持,统筹安排教师进修、接受短期培训,支持现有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对外交流,努力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尤其是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应用的学习,支持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和各种业务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将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等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样既保证了实践指导的效果,又可以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3.树立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会计是一门动手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凭证、账簿、报表的登记和手工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中心,更加着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锻炼他们能运用会计知识来处理各种经济业务,更要注重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4.加强实践教材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相关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等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会计实践教材要跟随政策的规定不断进行修订,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已成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实务工作者参与编写,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避免教材的滞后性。不同科目的实践教材之间要整体上进行相互衔 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本文系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院级教改课题“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优化与整合-基于会计信息化过程”编号2015JY11阶段性成果

篇6

关键词: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职业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升也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实践教学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教学地位已经确立,但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职业能力导向的内涵,提出了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探讨了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

1.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目前,会计市场呈现国际一体化趋势,会计服务对象也越来越多样化,大形势的变化促使高职会计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各项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处理工作常规问题的能力。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构建起一个科学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将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者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具备真正的职业能力。

2.职业能力的内涵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构成要素:会计基础技能,即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处理基本程序等从事会计职业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会计岗位技能,即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专业技能;会计综合技能,即会计实际处理能力及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拓展性技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实现培养过程。

二、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1.培养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赋予学生从业之本的根本基础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以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会计职业活动整合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会计制度为标准,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根据教学规律和技能层次来安排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层次,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就表现为专业设置的职业性、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这种教育理念灌溉下的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自主创新、积极投入实践,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专业认知实践、课程渗透实练、角色模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等多个层面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全面锻炼专业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系统全面地掌握从业之本。

2.培养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会计教育理念革新的必然产物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将教育理念定为:宽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善创新。近年来,国内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和推崇,促使了我国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及定位,从而带来了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按照学历教育层次划分,高职会计教育属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我国高职会计教育阶段已经逐步明确了注重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发挥高职的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向企业输送职业能力过硬的实用型人才。

3.培养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确保知识学以致用的有力保障运用是高职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正是使学生所学技能知识学以致用的保障。实践教学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在于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从而牢固和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达到学以致用、学而能用的终极目标。实践教学设置的环节、内容和要求,有利于增添学习情趣,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不良学习现状,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检验,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工作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满足会计职业的岗位需求。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何帮助会计专业学生将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变成真正的会计职业能力,这就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定位准确、有效指导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打造出具有过硬技能的实用型会计人才。但是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存在着重知识灌输、轻操作实践的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准不高,与用工企业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1.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目标不相适应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强,适合中小型及以上企业的用工需求,但是当前现状来看,我国高职院会计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发展不成体系,本科教育影响比较大,实践教学仍然属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课程设置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两者之间存在错位,应试教育的痕迹非常明显,不能为大规模的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2]。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成了本科教学的复制品,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例不均匀,实践课时偏少,有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如点钞、钢笔书法、税务实务等都没有开设,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性,不能符合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2.教材不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当前使用的高职会计实训教材,大多数没有随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变化而改版,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教材教授的业务类型模式化,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经济问题,难易程度缺少层次化,不能高效务实地提高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解决经济业务时,教师通常会在丁字结构中进行模拟教学,但是实际工作中,业务记录是在各种复杂的账簿中完成的,单一结构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这种教材会使学生因缺乏职业能力而难以适应真正的工作岗位。

3.缺乏校内外实训基地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是造成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因为会计专业和其他专业不同,餐饮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去各大餐饮酒店实习,师范类学生可以去中小学校实习,但是会计专业因其特殊性在这方面就会受到很多限制。因为企业的账目涉及很多企业隐私,内容不可能轻易地让未毕业的实习学生知道,而且实习学生一般不具备综合处理复杂业务的能力,多数也不会留在实习企业,所以大部分校外企业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高职院校大多为会计专业设置会计模拟实训室,但这种实训只能侧重会计核算,无法模拟会计综合知识在实际情况中的运用。

4.双师素质师资匮乏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基本上都没有基层实践的经历,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会计业务和内部控制都不甚了解。而高职院校因为资金有限、师资不足等因素,也无法实现下派教师实践学习,在经费上和时间上都无法给予专业教师相应的保证,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也没有关于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和办法。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教师实践能力无法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给予有效指导,必然影响到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发展对策

解决以上几点问题,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就应该以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为理念,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

1.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会计实践课程体系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该以最新的会计业务准则为依据,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为核心,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互相支撑、互相渗透,使文化基础课、会计专业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协调统一。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拟定、教学计划的设置,都要根据该课程需学生获得的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养,以实际工作流程来组织实施。具体的实践课程内容应该囊括: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各个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运动技能训练、校外企业实习等,以精心统筹的多维度教学体系,改变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低质低效的现状[3]。

2.建立适应会计实训模式的教材体系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材是实现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材建设上应该以任务驱动为体例编写,围绕企业会计业务的现实案例来设置操作项目,并且能够把近年来法律法规、业务准则的更新内容纳入到实践内容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简易与提升、单项与综合、模块与案例等方面的关系,选用最与时俱进、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实践教材,把提升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落到实处。

3.建设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模拟、仿真、全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再现职业的真实情境,另一方面要挑选适合的企业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建立稳定的、足够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统筹安排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校外实践环节,做到学校院系和实训基地双向管理的模式。一是完善学校实训条件,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模拟分岗综合实验室,让学生扮演企业的会计人员,按企业中的真实财务职能分工进行分配岗位,如主管会计、记账员、出纳员等,对每一个岗位布置一项经济业务,让学生严格按照业务步骤,模拟演练处理业务的整个过程。通过这种实验室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项目、会计岗位职能,提升他们尽快适应会计岗位的能力。二是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广泛动员重视财会管理工作、善于革新的优秀企业,与其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熟悉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可以承担企业在经济领域的相关课题,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目的。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会计专业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效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一是和企业建立联系,分期分批将高职院校教师输送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积极承担企业相关的技术攻关科研项目,长期驻企调研,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战略,聘用会计行业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兼职任教,提升会计实践教学的整体教师素质。三是组织会计专业教师积极考取相关的会计实践技能资格证书,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考取实践技能资格证书,形成师生共进的学习氛围。四是在职称评定环节中增加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评模块,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形成激励氛围,促进教师从理论科研型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五、结语

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起点,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和桥梁。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新时期要求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实用技术型会计人才的目标有着一致的初衷和契合点。因此,要积极正确认识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实践教学的不断创新探索,构建科学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的实施必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有力地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不断促进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0(2):59-60.

篇7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当前财会专业的从原本单一的设置发展成为当前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保险等多个专业,专业的建设也越发成熟。专业教育以培养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等多样化发展,但是其始终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这体现了综合实训基地的教育重要性。

一、按照行业发展适当调整实训内容

伴随着财会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财会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职业学校的教育状况并不一致,这也导致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快速适应岗位,不具备岗位的能力需求,以至于学校与社会脱轨。

在建设综合实训基地时,学校应当将实训项目尽量安排得与社会行业发展同步。例如企业财务报表制作、账目比对等。此外,综合实训基地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能力培训为主导,强化学生的财会操作能力,所以应当在条件允许时在社会企业中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老财会人员到实训基地中进行教学。例如,借助当地某企业中工作经验较多的会计作为培训导师,并给与学生培训会计软件的应用技巧、会计报表编制容易出错的地方、销售成本与利润的计算技巧等内容。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综合实训基地后,既了解培训内容中的技巧,还能够有效培养相关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满足学校办学要求。

二、在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设立多岗位轮流培训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在专业中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实训基地当中安排学生参与多个岗位的实训位置。学生在学校中的培养不应当是单方面的,学生在校期间某一方面即使是非常强,出校以后仍然不可能从事这一方面。对此,就需要学校在培养学生财会管理能力时从多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力求学生能够在该行业中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将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培训时间控制为6个月左右,并按照学生的实际适应现象,将学生安排在多个岗位中,对于适应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按照其每两个月换一个岗位,对于适应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安排每三个月换一次岗位,例如让学生分别在出纳、会计、会计主管、总会计师等。通过这样的轮岗培训模式,能够显著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为毕业即就业打下殷实基础。

三、分层次、分阶段实行生产性实训培训

为了更加充分的体现综合实训基地的作用,可以按照学生的年级差异安排实训岗位。让低年级学生在高年级同学以及实践引导教师的帮助下,更加全面的参与综合实训基地的不同种类、不同岗位等级的生产服务岗位。对于财会管理专业中,新生可以自愿到综合实训基地参与培训,并由高年级学生带着新生进行实训培训,对于快要毕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校期间参与综合实训基地培训项目,并安排相应的管理岗位,提升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

除了在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能够给学生安排校内实训岗位以外,还可以在小学外部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岗位实训培训。让财会管理专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当中进行功能能力培养,学校财会管理专业的学生有许多在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定岗培训之后,就能够直接上升至管理层岗位,从而体现学校的办学意义。借助校内的综合实训基地以及校外的企业实训空间实现分层次、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从而不断的提升学校的实训培训质量,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提供更加优秀的培训空间。

四、不断完善创新实训基地的生产、科研、培训等多种作用

财会管理专业在学校内的综合实训基地中除了能够提供一定的会服务以外,还能够承担学生的培训、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教师的教育以及科研等多方面功能。对此,综合实训基地不仅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多社会可用性人才服务,还能够展现一定的创新的作用,在学校中,教师能够借助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申请上报一些厅级、省级科研项目的研发,并发表相应的论文,从而实现教育科研型目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训基地应当重视校企合作,开展校企、校际之间的合作办学、职业技能资格培训等。实训基地除了需要面向本院校学生以及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以外,还应当着眼于社会,为社会提供一定量的技能培训、鉴定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充分体现实训基地的社会功能,将综合实训基地社会化作为基地建设的核心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篇8

综合性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会计通用人才为目标,旨在向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技术人才。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合格与否,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能否完成、社会经济部门效益能否提高。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调查研究,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江苏省具有会计专业学位点的综合性高校培养方案中,都有独立设置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且时间安排都在最后一个学年,持续时间都在10周左右。各高校都有较规范的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均规定了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答辩的要求、程序及论文评分标准等,明确了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初稿、定稿等各阶段的截止时间,并且全部工作都要求在毕业设计系统中完成。各会计专业学位点都有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和写作规范,对相关附件也都有相对应的写作指引或参考模板。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经管类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各会计专业学位点每年都会根据形势发展设计出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基本在第7学期末商议确定选题,学生根据选题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然后按照时间进度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调查报告和论文初稿,再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初稿进行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定稿。

 

然而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期间,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选题难定。由于会计学以公认会计准则为基础,对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既有规定的账目也有规范的核算方法,只有涉及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事项时有一定的选择权。这样一来,如果对于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研究,难免落入教科书的窠臼;而对特殊经济业务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也只能对规定的几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缺乏实际意义。

 

对目前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准则展开理论研究,探讨其不足和如何改进,以及对经济中出现的新事物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都是不错的研究方向,但对缺乏研究工作基础的本科生来讲却是不小的挑战,对综合性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就更难,因为其教育模式并不偏重于理论分析,而是融入一定数理分析和计算技术的应用创新模式。

 

上述原因造成会计方向的选题范围过小,而会计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其学生人数又众多,因而只有将相关或相近研究论题都纳入选题范围才能满足选题需求。相关论题包括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审计方向,财务危机、财务绩效等财务方向;相近论题包括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方向,公司战略、公司治理等企业管理方向,高管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对于相近方向的选题往往要求必须结合财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以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为主,导致题目设计的难度增大。

 

2.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难执行。确定选题后,一般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设计出研究框架,再由指导教师审核把关。一般来讲,选题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做案例研究,而定量分析则主要做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主线,而实证研究强调归纳和演绎,从样本推知整体,从宏观分析微观。

 

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实证研究的选题,但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却发现并不简单,如数据难找、模型难懂难建、数据处理和分析困难等。那些不愿跟数据和模型打交道的学生,后来发现案例分析也不那么容易,最常见的问题是: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区分“现状和问题”及“问题和原因”,提出的建议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对于写作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多数学生会自行改变开题时设计的方案,任意删减,造成框架不合理,逻辑不严谨。

 

3.写作不规范。教育部门要求本科论文重复率一般在25%~30%之间。对于定性分析论文来讲,由于规范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的运用,导致文字叙述占大量篇幅,且多数是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为了降低重复率,学生往往将原本科学规范的学术语言替换成大白话,甚至出现语句不通、前后矛盾的情况。而对于定量分析论文来讲,由于其包含一定量的数据、模型和处理分析,相比定性分析论文而言,修改任务较少,但仍有降低重复率的压力,因此学生常常会在字数达标的前提下,大量删减理论部分,造成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对实证分析的支撑不够。

 

二、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问题的成因

 

1.专业特点的原因。与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相关论题往往比较敏感,会计数据也会涉及到商业机密(主要涉及非上市企业或敏感信息)。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或案例的,只能针对公开数据(如财务报告、公告等)进行分析,未公开的数据则因无法获取而无从分析;以非上市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即使通过一定渠道拿到部分资料,也往往因数据不全而无法分析。上述情况导致有些好的选题被迫放弃,造成会计选题范围小、选题难。

 

2.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不当。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文献检索、图书情报学等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要么设置为选修,要么根本未出现在培养方案中;二是常用统计软件、财经论文写作、专业英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阅读等课程设置为选修。由于有些高校对于选修课程规定选课人数的上限,没有选修过相关课程的学生,对文献检索工具不熟悉、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论文写作第一个环节——查阅文献时就遭遇了困难,继而会产生撰写论文的自信心不足,严重制约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毕业论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是学生考研复试、找工作面试的高峰时期,很难保证论文写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3.指导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由于社会需求增大,非财经类院校也普遍开设会计学本科专业并大量招生,而师资力量却并未成比例增加。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加大,与学生沟通交流次数减少,导师对学生论文质量跟踪不到位。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吃苦耐劳的品质相对匮乏,加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认为学校不会在最后关卡亮红灯,从思想上放松了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

 

三、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建议

 

1.开展科研技能训练。综合性高校应积极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些高校要求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并通过开设多项技能培训项目,如数学建模竞赛、模拟股市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既帮助学生修完了创新学分,也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最后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除了开展上述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外,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还应在二、三年级开设相关课程,如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抽样调查、数学建模、社会统计分析等,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数字文献资料检索的工具、建模、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科研工作所必须的知识;此外,应鼓励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科研项目,训练学生对数据、文献等研究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适当调整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本文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师生认为选题应在大三下学期确定,毕业论文工作应放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但这一时期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较多的专业课程,给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建议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适当降低对总学分的要求或适当压缩非核心课程或其他实践环节的授课学时,减轻学生最后一学年的上课压力,既给学生考研、就业留出空间,又能保证学生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投入。

 

3.严把论文质量关。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适当提高指导教师指导经费,并增大核算工作量,以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指导教师应按照各个阶段的规定时间节点,督促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对于科研能力欠缺或专业基础不牢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照,告之外文文献的常用数据库、上市公司数据获取的主要网站、案例分析资料的获得途径,并且对数据的真实性、模型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度严格把关。经常召集学生开会研讨,及时了解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意见。

 

篇9

(一)产学研联盟下人才培养研究概述 我国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起步较晚,但速度较快,各省市都相继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基地,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学者对产学研联盟进行了一些研究。何玉英(2009)提出高职要进一步加强同企业的联合,借鉴国内外的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以适应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需要。并从完善高职会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模拟实训基地,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编制特色教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五大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索。王锁荣(2010)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研究上存在浮躁现象、实施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不够等,并建议采取各级政府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等措施加以解决。段峻(2011)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内涵出发,探讨了对接产业基地、校企深度融合、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措施。秦军(2011)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完善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措施。洪霄(2011)在分析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各主体联系分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开辟多样化创新模式来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贾俊梅 (2011)认为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工作能力、职称(或技术证书)、学历、外语、电算化操作、协调沟通及从业时间等方面进行提高和创新,并指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基础和保证。

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下对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国内学者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则较少,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因此,三本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产学研战略联盟下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呈现以下问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不够具体;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相对滞后;“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教材选用脱离三本实情。对此,三本高校应紧扣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产学研联盟各方的不断推动下,纠正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并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师资队伍、三本教材等方面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准确定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首先,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绝大多数三本高校在培养计划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描述过于空泛,没有对“应用型人才”做出详尽的解析,对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以武昌工学院为例,笔者认为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以下方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合理(系统掌握会计、审计、管理、经济、投资、法规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事务所和政府机关的会计、审计、管理等工作);综合素质高(灵活处理社会中各类人际关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次,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规格。《会计人才规划》明确提出的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着力统筹开发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具有人员多、分布广的特点,是我国会计队伍的主体力量。到2015年,实现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才比例为5:35:60;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为10:40:50。据此,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规格应定位为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即90%初、中级会计人才。

(二)完善三本高校现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虽然,目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都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部分高校也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内实习基地,但绝大多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体现三本高校特色。笔者以武昌工学院为例解析如何对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设计富有鲜明特色的会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实现知识结构合理的目标,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直接反映各门课程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种性质进行设计,即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其中通识课、必修课和素质教育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共性”问题,即学生能够领会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税法等方面法律法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处理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等基本能力。专业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问题,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专业应用型人才。

(2)开设体现未来发展方向的会计专业双模块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中个性发展问题,体现会计专业特色,针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而设置的,它由专业“技能应用模块”和专业“复合应用模块”构成。专业技能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就业设置的,专业复合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考研设置的。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就采用了这种双模块的形式,针对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中均设置了技能应用模块和复合应用模板。以学科基础课开设的选修课为例,如图3所示,若是学生准备在大三考研,就选择“复合应用模块”,那么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就在此模块开设,以增强考研学生的数学功底。若是学生打算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就选择“技能应用模块”,那么就在此模块开设证券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提升就业学生的应用技能。

(3)设置逐层提升的“梯次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为实现实践能力强的目标, 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开设实践课程的比例,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量的25%,相应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设置打破了原先采用“7+1”教学学期模式,即七学期的课程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加一学期社会综合实践,实行每学期对核心专业课和技能课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形成“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核心内容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践、计算机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具体由会计学原理模拟、财务会计模拟、成本会计模拟、审计学模拟、ERP沙盘模拟等组成。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构成。建议三本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联盟校外优质的资源,积极搭建以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长期、稳定、有效的产学研联盟实践基地,并将产学研联盟的合作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等实务专家)请进学校,讲授校内各类模拟实习课程,联合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很好地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4)构建贯穿学生全程学习的素质教育体系。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教育体系由课内素质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组成。课外素质学分由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文体艺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作品,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学分。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能够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三本高校一方面要努力创办形式多样的校内自主竞赛活动,以期实现比赛内容与培训内容的良好对接,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会计知识与技能竞赛,如大学生社会实践、会计知识大赛、会计能手选拔赛等,鼓励学生奋力拼搏、脱颖而出,努力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的优秀人才。

(三)深化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后,深化教学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三本高校会计专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多渠道进行教学改革。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本高校应积极倡导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有趣的教学环境。四是要不断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侧重对学生知识运用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建议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可采用开卷、上机操作、课题设计、撰写论文、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想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必然离不开一批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实施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学校一方面可以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如,以提供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优厚条件吸引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等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双师型”会计教师培养力度,依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等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后续教育、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尤其是从经费上支持和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基地进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五)开发三本特色教材 要想实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必须要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本特色教材作为保证。目前,很多三本高校在选用会计专业教材时,盲目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却忽视其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三本高校在会计教材选用上,不能跟“一本”和“二本”攀比,需结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摒弃一些难度大、内容深的教材。另外,三本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资历、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编写与学生水平相当会计专业教材。以武昌工学院自编的《会计学原理》教材为例,该教材内容主要面向三本高校学生,充分体现三本的特色:“基础性”,将基本理论和方法贯穿主线;“生动性”,将丰富的案例融于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会计专业产学研联盟机制构建配套措施

(一)提高对三本高校产学研联盟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会计工作又具有很强实践性。会计专业产学研联盟能够将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既培养锻炼了会计人才,又指导推动了会计实务的发展。因此,产学研联盟将会成为今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涉及到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必然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只有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产学研联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主动与企业、科研所、政府加强联络,主动寻求合作机会。

(二)充分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加强经济支持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提供的合作资金都非常有限。而政府作为连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在产学研联盟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研经费和搭建联盟平台。重大的科研项目只有在政策引导下、政府部门的带动下,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配置。目前,财政部已经提出了“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学校、企业、政府积极合作。三本高校只有在重大项目中积极参与,才能挖掘出有启发性的会计、审计教学案例、才能开发出有现实意义的会计特色教材,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会计学科建设、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产学研机制相关的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松散、短期的现象比较严重。要想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构建合理的保障制度。鼓励合作主体积极参与,共建产学研机制,并以此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和活动。从各合作主体需求出发,探索内外兼顾、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契约明晰合作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建立投入、风险、利益、产权归属等一系列制度,保障项目正常运作。在此提三点建议:一是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关系,管理产学研基地的生产经营和实践教学等工作。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制定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可操作性强的详细办法,以规范产学研机制的良性运行。各主体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落实产学研合作计划,以实现合作主体共赢的目的。三是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由于产学研合作成果在分配上会涉及到学校内部多家企业、甚至政府、科研所等人员,所以,有必要在联合之前就制定好预期成果的分配方案,以尽可能避免产学研联合过程中出现利益纠纷。

[本文系2012年度武昌工学院教师教研项目《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锁荣:《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7期。

[2]段峻、黎炜:《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0期。

[3]秦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现状及制度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1期。

[4]洪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江苏高教》2011年第6期。

[5]贾俊梅:《基于黑龙江市场需求下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篇10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同时,教育部以2007年的“2号文件”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特色专业建设是“质量工程”一项主要内容。

一、专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已有30余年历史。本专业依托“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河北省政府确立的首批50个重点学科之一“会计学科”、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和一系列省级精品课程共4个优秀教学平台。在“会计学”和“会计硕士”2个硕士点等学位点建设,以及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的支撑下,努力打造教学改革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资源的无缝对接,积极钻研专业建设特色模式,并逐渐形成“国际化”的会计学特色专业。

最近几年,“会计学”专业在国际化学术交流、重点学科、师资团队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学生学习效果良好,考研学生人数及上线率进一步提高,就业情况优秀。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成绩优秀,评估组对会计学专业给予教高评价。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我们把“专业以师为本,师以生为本”作为发展理念,以强化师资团队建设为基础,以完善教学体系建设为中心,以高标准教学与高层次科研相结合,以加强开放、交流与团队合作为手段,紧紧把握国家需求,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创新开发性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上述专业建设理念,建设目标是:建成国内知名专业,进一步夯实基础,扩大本专业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为河北省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创新性人才,为国内财经类院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作用。

三、专业建设措施与成效

1.开展会计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

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是形成“国际化”特色专业的不可或缺一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会计学院杨淑君院长应韩国国际会计学会会长林在熙教授邀请,于2010年10月14日至17日参加了由韩国国际会计学会在韩国庆南大学举办的2010年国际学术发表大会。会上,杨淑君院长发表了题为《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应用动态》的学术论文,并与参会的韩、日、中国台湾等学者讨论了有关学术问题。韩国国际会计学会对会计学专业给予高度评价。

杨淑君教授在2006年11月13-16日参加了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举办的第十七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大会主题是“会计师: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与稳定”,杨淑君院长和与会的各国会计师进行了充分交流,并对会计学专业进行了推介。

会计学专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6日召开“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此次国际会议将继续提高会计学(国际化)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

2.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学科建设水平最终决定大学办学实力和综合水准,是大学之间竞争的核心,更是提升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点所在。专业是高校为完成人才培养职能设置,学科体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交叉而诞生的。学科作为培育高水平人才的母体有其更广泛的建设范围,实际上履行的是专业建设的根本和外在约束环境。会计学科是1999年河北省政府确立的首批50个重点学科之一。2004年和2009年“会计学”重点学科验收良好,评估组专家给予首肯。我们依托省级重点学科提供的学术水平,会计学专业建设起点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力争在5到10年的时间里建成优秀省级重点学科。同时,把重点学科建设的优秀成果和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为建设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国家特色专业夯实基础。

3.积极培养国际化师资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和关键。为了扩大教师的国际化视野,熟悉国外会计教学和实践模式,研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会计学院通过多种渠道选送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和交流。提升了开放办学的管理理念,增强了国际化意识和责任意识。

我院一名青年教师于2008年在韩国又松大学授课一年,杨国莉教师取得2010年国家留学基金赴美国访学一年的资格,一名青年教师2011年在美国访学一年。

4.树立“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师资团队建设新模式

教学团队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有高层次的教师队伍。在学院会计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纲要基础上,实施自己培养与外来引进并举方式,通过制定优惠措施吸引优秀师资,提供良好内外部环境留住优秀师资,大力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和留住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的专业师资团队。

2005年以来,会计学专业以杨淑君院长为核心,以“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为建设单元,依托《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等省级精品课程,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系列省部级科研项目为载体的科研创新平台上,实施教学团队建设。陆续从国内知名高校陪养了1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目前,专业现有专职教师85名。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授21人,副教授43人,讲师21人。初步形成了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科首席带头人(教学副校长)、教学名师、教学科研骨干和国内著名大学知名学者组成的学科梯队。

5.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

2010年会计学院实现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大类下设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本专业课程分为两大系列: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全校通修课、学科通修课和开放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社会实践课。学生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52学分方能毕业,其中理论教学课程130学分,其中大类通识教育91学分,专业基础课12学分,专业14学分,专业选修课13学分;实践教学课程22学分。所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均配备“优、通、重”教材(其中自编教材20%)。6门课程中采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在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会计学院积极推进优秀教材建设,力求理论性教材和实验性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理论基础、实验内容技术与方法的有机性、地域性、操作性和创新性,并体现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前沿结合。会计学院自编系列实验性教材,充分体现了教材建设的先进理念。到2011年9月,会计学院主编教材22部,其中包括《会计学》、《会计模拟实验》和《会计信息系统》等实验性教材4部。

6.举办网络课堂培训交流系列活动

为了适应性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的新特点,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水平,2011年3月14日至28日,会计学院举行了三期网络课堂培训与交流活动。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王云鹏就网络课堂的使用方法、主要功能模块的使用和开发为老师们做了详尽的介绍和演示;在2010年河北省网络课堂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的祁钧业老师介绍了自己网络课堂设计的基本思路、基本理念,以及网络课堂建设的基本经验。培训采取实际动手操作、交流互动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在2011年河北省网络课堂大赛中会计学院教师荣获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对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7.注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会计学专业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初步搭建了较为完善的本科-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并建立“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传统手工实验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传统实验和创新实验相结合”、“本科生与研究生互动相结合”、“校内外合作交流相结合”,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四级逐步提高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组织会计学应用、开发竞赛的各类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聘请高水平的业内专家做报告,为学生将来就业搭建起人脉网络。学生科研立项和毕业论文依托科研、社会应用实践等项目的比重逐年提高。近年来,部分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得到了沉淀。本科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参与创新、训练、竞赛活动的学生达60%,获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共25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一等奖、“中华会计网校杯”第三届全国校园财会大赛等国家、省部级和校级各种奖励40项。学生的学习质量稳步提高,带来的社会声誉逐步上升。近三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6.88%以上。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会计管理、适应我国企业国际化需要的高层次的国际化会计人才,会计学院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路,2011届本科毕业生有近十名学生出国留学继续深造,唐冲同学进入美国休斯顿大学清湖分校(University of Houston Clear Lake)攻读会计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accounting degree,李璐同学以雅思6.5分的成绩进入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攻读会计学硕士学位-特许会计师方向(Master of Accounting-CPA Extension)。

参考文献

[1]宫辉力等.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2]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Z].教高函[2007]31号.200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