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6 09:06: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产品的质量成本是指在建筑产品(工程项目)的设计、实现及使用阶段为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及因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造成的损失,是建筑质量管理的

经济表现。根据质量成本的定义,一般将其分为四个组成部分:预防成本(Preventioncost)、鉴定成本(AppraisaI cost)、内部损失(InternaI faiIure cost)、外部损失(ExternaI faiIure cost),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俗称为PAF法。质量成本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质量成本的分析、预测、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决策方案、统计核算,最终达到从质量中要效益的目的。

1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及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

据统计资料表明[1],近几年来,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已卓有成效,具体反映在房屋竣工面积的优良品率大幅上升。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2012年房屋竣工面积优良品率已达到43.04%,较上一年增长了14.9%。然而,量大面广的建筑工程质量的现状仍然不理想,一般房屋工程质量形势仍很严峻。2012年9月,建设部、监察部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联合检查组对除外的30个省市区工程质量状况进行了检查,共抽查了275个工程,其中一些工程因勘察、设计、施工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而存在结构安全或防火隐患。如控制性钻孔数量不足、结构计算书不全、抗震构造柱设置不符合规定、混凝土强度不足、楼板厚度不均匀、钢筋严重偏位等。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发生的一些房屋倒塌、桥梁坍塌等重大工程质量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财产乃至生命的损失,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建筑业质量管理现状的反思。各部门、各企业都逐渐意识到了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开展TOM等正逐步向纵深方向推进,但效果并不明显,有些企业甚至失败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绝大多数人并未真正领悟到质量不仅是免费的而且是增值的,但前提条件是要将质量管理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即要考虑质量的经济性。离开成本谈质量是没有意义的。例如目前房地产业的中低档房尤受青睐,就是因为对目前大多数消费群体来说高档房的建设标准存在质量过剩,其滞销一方面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资金周转问题,另一方面使国家资源造成巨大浪费。这个例子也说明产品的质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及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一个最适宜的质量水平。这个适宜的质量水平如何确定及如何评价质量管理的效果正是建筑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的范畴。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建筑企业质量成本的完整统计数据,美国建筑业协会(CII)统计结果表明,建筑产品的返工成本约占项目总成本的12.4%。英国AbduI-rahman调查报告中的结果为5%~6%。虽然所占的比例降低了,可是对于工程产品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成本来说,5%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据我国的统计结果表明,每年因建筑物倒塌造成损失高达1 000亿元人民币。因此对社会各界关于提高工程质量的呼吁,必须重新审视,研究建筑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正是当务之急。

2 建筑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目前我国仅少数企业开展了质量成本管理,而且这些企业大多只停留在做事后的部分成本(如损失成本)的统计工作。真正能提供四个部分完整数据的很少,建筑企业开展这项工作的就更少了,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

2.1 认识观念的问题

(1) 由于长期以来建筑产品大多数都是国有资产,其建设责任主体长期得不到落实,使人们对“建筑产品”是商品的认识不足,导致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将工程项目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结合起来,偏离了商品的根本属性。在这种情况下,讲质量成本管理是缺乏认识前提的。

(2) 对建筑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的关系缺乏认识。首先,很多人的认识仍停留在“高质量就要高成本”上,将质量与成本完全对立起来[2]。其次,人们虽然了解到劣质产品的一些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究竟有多大,却并不能肯定。朱兰博士的质量成本理论中“矿中黄金”的概念经典地揭示了企业通过对不良品的开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2 建筑市场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1) 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需求的迅猛增加,加之建筑业的低门槛,导致建筑企业无限制地扩张,造成了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严重不平衡,供远大于求;而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及

法规未能跟上或没有落实执行,使建筑市场竞争过度而无序。

(2) 由于建筑行业属于高地方保护的产业(中国国内地方保护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业地方保护程度排在各行业的第四位),整个市场缺乏真正的完全竞争环境,不利于各地区技术、管理经验的交流与渗透。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了一些强制性法律、法规不能彻底执行,也扰乱了建筑市场的公开、公平竞争,使某些并不优秀的建筑企业在招揽工程项目时却能拿到工程任务,降低了其他企业认真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及质量成本管理的积极性,甚至怀疑起其必要性,从而阻碍了该项工作的推行。

2.3 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内部条件不成熟

质量成本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质量成本的分析、预测、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决策方案、统计核算,最终达到从质量中要效益的目的。可见,质量成本管理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而目前我国企业中运用管理会计的还较少,使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所需的一些数据资料无法从现有的会计体系中得到,加重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任务,影响了企业在做决策时对其效应/ 费用比的认同程度。现代化的质量管理也要求建筑企业建立起基于计算机的质量管理信息

系统,以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效率。再在此基础上开发质量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降低质量成本管理的成本。然而,当前大多数企业只实现了低水平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使质量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失去了可快速准确共享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了其成本。

2.4 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硬件短缺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技术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计算机、网络等一些硬件设备不齐全,阻碍了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建筑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探讨

针对本文阐述的我国建筑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当前促进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改善质量管理的绩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宣传教育,加深对质量成本的认识要意识到质量成本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降低的空间也很大,因此应进行全员的宣传教育。首先是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开展质量成本管理重要意义的教育,其次是对企业的统计和财会人员进行教育,以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质量成本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3.2 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秩序管制

首先,立法和执法部门要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拒不服从者给予严惩;其次要逐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使之更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制定相关条款,打破地区间正常竞争的障碍,逐步消除地方保护和垄断,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做好准备。

3.3 改善企业内部的软、硬件,为质量成本管理的开展提供良好环境首先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如计算机的普及、办公条件的改善,减轻全体员工的工作负担,使他们愿意参与到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来。按部门进行统计核算,对工作效果明显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将质量成本管理的绩效直接与员工利益挂钩,鼓励各部门争相参与质量成本管理。其次,要建立起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并逐步采纳管理会计体系,不断提高会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为质量成本管理提供充分的基础数据,减轻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任务。

篇2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1)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要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移到对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即从管“结果”转移到管“原因”。(2)树立“以下道工序为用户,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观念,以期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3)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数据把握质量波动情况,为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有的放矢地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控,改进产品质量。(4)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标准化。确保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统一系统内协调运作,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使产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面临着质量管理的新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大为提高,从注重一般性能发展到讲求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消费者组织纷纷成立,消费者向企业提出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迫使厂商重视产品质量。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人们亟需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质量管理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管理理论的开展,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被管理者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在实践中,开始推行“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强调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质量管理中,出现了要求工人实行“自我控制”的“无缺点运动”,建立了“质量提案制度”。这一切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同时,系统概念与技术的产生,使人们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分析研究质量问题成为可能。于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

如果把追求“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管理思想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虽然早在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s)公司质量经理A.V.Feigenbaum(费根堡姆)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但这一理念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却是近10年的事。他指出:现代的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只有统一计划和组织,才能适当解决,因而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共同倡导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点在于:(1)要生产优质产品,除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加强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2)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的过程,管好质量就要管好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检验、试验、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使之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产生后,迅速地从美国推广到西方各国,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日本引进这一理论、方法后,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日本式的质量管理,称为“全公司性质量管理”。1969年,质量管理国际大会总结了日本式质量管理的经验,归纳出六大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质量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4)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组织全国范围的质量管理推进活动。

篇3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1)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要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移到对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即从管“结果”转移到管“原因”。(2)树立“以下道工序为用户,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观念,以期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3)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数据把握质量波动情况,为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有的放矢地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控,改进产品质量。(4)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标准化。确保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统一系统内协调运作,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使产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面临着质量管理的新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大为提高,从注重一般性能发展到讲求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消费者组织纷纷成立,消费者向企业提出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迫使厂商重视产品质量。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人们亟需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质量管理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管理理论的开展,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被管理者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在实践中,开始推行“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强调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质量管理中,出现了要求工人实行“自我控制”的“无缺点运动”,建立了“质量提案制度”。这一切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同时,系统概念与技术的产生,使人们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分析研究质量问题成为可能。于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

如果把追求“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管理思想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虽然早在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s)公司质量经理A.V.Feigenbaum(费根堡姆)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但这一理念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却是近10年的事。他指出:现代的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只有统一计划和组织,才能适当解决,因而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共同倡导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点在于:(1)要生产优质产品,除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加强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2)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的过程,管好质量就要管好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检验、试验、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使之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产生后,迅速地从美国推广到西方各国,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日本引进这一理论、方法后,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日本式的质量管理,称为“全公司性质量管理”。1969年,质量管理国际大会总结了日本式质量管理的经验,归纳出六大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质量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4)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组织全国范围的质量管理推进活动。

篇4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046-02

[作者简介] 王艳梅,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广西 桂林 541004)

一、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从总体上来看不高。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产品质量抽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全国产品抽查合格率一直徘徊在75%-80%之间,较发达国家的95%相距甚远。具体表现在:

1.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还处在质量管理水平的初、中期阶段。具体来看,各类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实用和先进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与他们多年来一直重视质量管理有关。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先进企业在全国企业中所占的百分比相当少,绝大部分企业还处在企业管理水平的初中期阶段。另外,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基础十分薄弱,表现在对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不足,有的检验把关不严,致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甚至有极少数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还处于无标生产状态。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潘岳指出,从近几年国家监督抽查反映的数据看,始终有20%-30%的抽查样品不合格,企业生产程序中的次品、废品、返修品等不良商品问题十分严重,造成的浪费也相当惊人。

2.与国际上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只有13%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65%的产品质量比国际水平落后二、三十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的MARC J. SCHNIEDERJANS等人对中国制造产品和外国制造产品进行了对比调查与分析,根据对500位美国消费者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国产品平均质量得分2.77(满分为10分),非中国产品平均质量得分7.22。这一结果显示中国产品在美国消费者心目中的质量形象不佳,也显示了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

二、企业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企业质量管理问题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不仅有企业内部原因,还有外在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一)企业内在原因分析

1.企业领导质量观念不强,导致企业对质量投入不够。具体表现在产品标准不高、技术装备陈旧、工艺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强、检测手段缺乏等上面。这些在中小企业中较为明显,许多中小企业使用的是大型企业淘汰的陈旧设备。例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机械行业中,机床出厂年限属于20世纪70年代甚至以前的占全部机床的比重高达38.1%?鸦又如,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看,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只有2.48万元,仅为大企业人均资金装备水平的1/4。

2.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1)管理层盲目以利润为中心,缺乏对员工的质量教育培训,导致整体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淡薄。

(2)员工对科学的、现代的质量管理方法缺乏了解,应用水平较低。

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使用的许多质量管理方法,在我国企业中却很少应用,如质量功能展开(QFD)、水平对比、六西格玛管理、过程方法,等等。即使是已经听说多年的新老7种工具、5S活动、TPM管理等,真正能够自如应用的企业也很少见。以统计技术为主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在企业里显得十分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多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

(二)企业外在原因分析

1.大学教育对质量管理相关知识的传授相当有限。由于质量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各级学校基本上不设质量管理专业,仅仅开设一些质量管理课程,普及率也不高。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对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这一基本国情没有足够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我国产品质量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盲目乐观,缺乏基本的质量忧患意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紧迫感。基于这种情况,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在岗人员的质量意识不高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薄弱的原因。

2.我国全民教育水平偏低,给质量管理造成消极影响。一是社会全员的质量观念落后和质量意识淡薄。这导致企业管理上的不到位和执行中的不认真。事实证明,制约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技术,而是落后的质量观念。对于我国许多企业来说,对产品质量不是精益求精,而是凑凑合合,从内心对追求完美持抵制心态,这是制约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二是企业职工的业务素质差、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技术。这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缺乏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以事实为基础的决策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但目前我国企业真正做到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决策还有许多困难,其中缺少公共数据来源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缺少全国企业质量管理总体状况的信息、各类行业和专业的宏观市场分析、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信息等。这些公共数据来源不是企业自身可以做到的,而具备真实、准确、全面、方便的公共信息平台,是我国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

三、对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效能的建议

1.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教育,培养先进质量观念,提高质量意识。日本质量管理专家认为:以质取胜,是经济振兴的密诀,认真地推行和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是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保证,而重视质量教育是全面质量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一是我们可以发挥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地作用,加强对学生质量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可以在大学普遍开设质量管理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质量忧患意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紧迫感,只有这样,将来才有可能为企业输送拥有先进质量观念和较高质量意识的员工。其二是加强领导的质量管理观念。企业领导对企业的质量负完全责任,质量决策和质量管理是企业领导的重要职责。因此,首先要转变各级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只有当企业的领导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质量管理原则,才能在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加大企业对质量的投入力度,严格产品标准,有力地促进组织的员工参与实现组织目标,营造一个持续改进质量的良好氛围。其三是在企业中面向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教育,如开展质量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质量体系基本知识、现场改进基本知识等的普及。只有通过质量教育,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员素质,才会有成效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达到以质取胜的目的。

2.分层分级培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素质及基本操作技能。日本企业界有一个格言:质量管理始于培训终于培训。关于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培训,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做法。其一,采用全员培训,针对的培训对象是企业全体员工,包括经营者、总经理到工人。由于各级各类人员的要求和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制订的课程方案也不同,即实施分层教育。其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法。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以统计技术为主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应用相对比较薄弱,应加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一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方面的培训,包括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国际标准、质量改进、统计技术方法、质量经济性、可靠性、水平对比法等,这些培训应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分层次进行。

3.发挥政府信息导向作用,建立可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在质量信息收集分析方面存在的困难,政府主管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可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其一是将全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作为周期性的固定项目,为企业定期提供全国企业质量管理总体报告,以为企业掌握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明确自身质量管理工作所处的水平和位置,发现改进的领域和方向提供参考。其二是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公共数据收集、加工服务产业的形成,为企业提供各类行业、专业的宏观市场分析,帮助企业准确识别顾客需求。其三是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由于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许多过去不熟悉、不了解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法律法规,许多现行技术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迫切需要有方便的渠道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以便迅速应用于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马林.日本企业的质量经营[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

[2]曾凤章,崔丽.论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J].东北大学学报,2003,(3).

篇5

1. 工程项目质量概念及其特点: 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征综合。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的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为项目的用户(顾客、项目的相关者等)提供高质量的工程和服务。令顾客满意,关键是项目的质量都必须满足项目指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和目标适用于所用工程项目管理职能和过程,包括工程项目立项决策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计划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实施的质量管理等。

建筑工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除具有一般产品的质量特征,如性能、寿命、可靠安全性、经济性等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及其属性外,还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如立项决策、设计、施工、机械、环境、工艺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

(2)质量波动大。工程建设因其复杂性、单件性,不像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那样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完善的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稳定的生产环境以及相同系列规格和相同功能的产品,所以其质量波动大。

(3)质量变异大。由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较多,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均会影响工程建设系统的质量变异。

(4)质量隐蔽性大,终检局限大。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工序交接多,若不及时检查和发现其存在的质量问题,事后表面上质量尽管很好,就很可能内部质量就存在质量隐患。

2.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6个方面,即人、材料、方法、机械、测量和环境。

3.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以质量检验为主的传统式质量管理方法,以严格把关为手段,以被动管理的少数专业人员为主要控制力量,因此,施工单位长期存在着抢进度、抓工作量,忽视质量及其相应的管理,从而导致质量事故多、质量通病多、工期拖延、施工成本高、为用户服务差等许多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事实证明,传统式质量管理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已落后的管理方法,它远不适应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以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取代它。这个新的管理方法即是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三全”管理;所谓“三全”管理,主要是指全过程、全员、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篇6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质量作为企业的战略竞争武器,是确保企业长期成功的关键所在。

美国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过:追求质量和发挥员工优势是我们的业务不断取得成功的法宝,质量是我们获得忠实顾客最有力的保证,也是获得成长和利润的唯一途径。

人是企业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企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质量,任何质量问题都会涉及到质量管理,职工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业务技能的提高、进而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就全面质量管理与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如下探析。

一、深刻领会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充分彰显了当今时代对质量和质量管理的要求。

1、质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运用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循环从过去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预防”,从以往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即提出影响质 量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各部门人员参加,运用科学的方法程序,使生产活动的诸多过程均处于受控状态,在工作中将过去的以分工为主转变为以协调为主,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

2、质量管理的要求

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满足“三全一多样”的基本要求,即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的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多种多样的。全企业的质量管理突出表现在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体系完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重在体现“预防为主不断改进”和“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两个思想;全员的质量管理明确要求在抓好质量教育和培训的基础上,把质量责任和质量活动纳入各个部门和每个岗位;多方法的质量管理就是综合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提高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三全一多样”的基本要求诠释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是我们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质量管理的原则

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首先要解决立场问题,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质量管理的首要原则,“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以及“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持续改进”这六项原则充分彰显了质量管理的严谨与务实,最后一项“与供方互利”的原则是确保上下环节、系统内外工作质量的基础所在。

二、正确认识质量与培训的关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在于其管理的思想,强调管理效率的提高,旨在提高企业各项工作质量的管理活动。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人员在工作中都有前、后或上、下的关系,都具有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双重属性。企业培训部门至上而下每个环节都可以看作是下道工序,树立下一个环节是顾客、为顾客服务、让顾客满意的培训理念,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服务思想体现在更好地为下道培训工序服务的行动上。

全面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质量活动离不开教育培训,而提高培训工作质量更离不开质量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质量管理与职工培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指导职工教育培训,强调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倡导在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职工培训质量、效率的有机统一。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特别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做指导,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科学合理地采用管理的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坚持基于事实的决策和持续改进的原则,通过对职工的培训教育最终达到企业和职工双受益的教学目的。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看服务应具备功能性、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六个方面的质量特性。服务是伴随着供方与顾客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无形产品,从服务全过程所组成的质量环来看,服务具有对象的多样、服务过程的不可储存、服务结果的不可预测等特点。职工教育培训本质就是服务,其培训的功能性目标、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培训过程的安全性、培训质量的投入产出效应和培训学习氛围的文明与舒适突出体现了培训服务的质量特性。

目前职工培训大多采用直线职能型的培训结构,在培训机构内部常常缺乏部门之间、专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导致培训过程的冲突和僵化。职工培训如果长期沿用单一“教育取向”的培训观念和模式,其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全面质量管理是全过程、全员、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现了一种系统的视野,职工培训质量不再仅仅是职教部门追求的目标,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实现培训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能够将企业各部门的质量职能联系起来形成完善的质量培训管理体系,以实现满足学员学习需求和企业培训的期望。

三、运用质量管理搞好职工培训

为高质量的完成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在深刻领会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和本质要求的基础上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服务职工为焦点

搞好职工培训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解决好培训需求点的问题,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职工在胜任本职岗位工作时又缺少那些技能?我们常说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培训需求点的工作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培训者在明确企业培训目标的基础上必须牢固把握以服务职工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充分了解职工对本岗位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能接受培训的程度和以往培训后职工的感受程度以及培训前后职工素质的对比程度。

职工培训是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服务对象对于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需求迥异,成人学习往往会自觉不自觉的将个人经验、情绪、意见带入培训情境中,常常习惯于实践和应用并以自我引导的方式去学习,培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培训者的参与程度。创设培训学习的良好氛围、传输职工岗位所需、激发职工学习兴趣等等重在突出以服务职工为关注点、让职工满意为落脚点。

2、严格遵循PDCA循环

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不同的阶段赋予不同的内容,承担不同的功能。职工教育培训从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开班讲练、培训考核评估方方面面渗透着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往复,其循环的特点是四个阶段一个也不能少,大环套小环成阶梯上升,其循环的过程贯穿着“预防为主不断改进”和“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思想。

PDCA循环自始至终处于运动状态,要求培训者必须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要保证各种培训效能的充分发挥。比如:P阶段通过调查发现培训计划的制定有欠缺,重新修改完善培训计划或制定更详细的培训计划就是在 P阶段中的小PDCA循环。

3、注重培训过程控制

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每个过程都有三个重要的角色:顾客、操作者、供方,衡量过程质量的三个主要尺度是效果、效率和适应性。

培训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培训的效果、效率和培训内容的时效性是衡量培训质量的重要指标,注重对培训过程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把控、每一个培训角色的成功转换是确保培训过程能够增值、确保培训优质高效的关口项点。

比如: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和被培训者都存在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培训教师在接受培训任务时是任务提供者的顾客,执行培训任务进行备课、讲课时就是操作者,当培训工作完成将输出交付给顾客(被培训者)时,培训教师又成了供方;被培训者在听课时就是顾客,培训结束回到工作岗位用学到的技能指导工作实践时又变为操作者,在完成工作将输出交付下一个环节时被培训者又由操作者转为供方。显然培训活动的每个过程、每个角色的成功过渡意味着培训质量在阶梯上升、企业生产在稳步前行。

4、系统评价培训效果

系统本身是由诸多过程构成的过程网络,职工培训管理系统的整体效能决定了培训输出的质量。用系统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培训过程、每一项培训活动,某一点的缺失、某一处的不协调都可能导致培训质量链条的断裂,局部的最优可能让培训过程投入很高的代价而对培训的整体效果贡献不大。

比如:某培训班高价外聘教授讲课,由于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浪费了培训时间、培训效果很不理想。

总之,全面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基础所在,没有质量管理的理念做指导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实践与应用,培训有助于质量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篇7

1交通运输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体上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推广到运输工作中,、对提高运输企业的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素质,加强基础工作,搞好安全运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通运输全面思量管理的核心是搞好运输服务,形成完善的运输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和提高运输质量,全面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基本点是以旅客、货主不同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依据,以旅客、货主满意为标准,以交通运输的专业技术和各种适用的科学方法为手段,以全体人员参加为保证,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运输的实际效果为最终评价。总之,要千方百计地为旅客、货主提供满意的运输服务。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体系。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对狭义质量的管理变为对广义质量的管理,从对直接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变为对全部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从少数专职人员进行的质量管理变为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从单一的质量检验方法变为综合性的、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

2.1是全面质量的管理。什么是“全面质量”?全面是相对片面而言的。过去,人们把工业产品质量理解为产品性能的高低;把运输质量仅理解为旅客安全或货差、货损的多少,这是比较片面的质量理念。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即广义的质量观念。如运输全面质量管理,就不仅要对旅客、货主的需求质量即运输质量进行管理,而且要对保证运输质量的工作质量进行管理;不仅要对运输的安全质量特性进行管理,而且要对及时性、经济性、方便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方面的质量特性进行管理;不仅要对物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发动全体职工做好对人的管理,总之,交通运输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面质量的管理。就质量管理的全面性而言,应当努力达到下述要求:一是要构成运输质量的所有特性即安全、及时、经济、方便、舒适、文明一项不缺地管起来使之都达到用户满意的水平。二是要把每一个质量特性都与其它特性联系起来,以安全为首要特性进行综合治理。同时,要能适应多层次、多形态的运输需求。拥有多层次、多项目的运输服务。

2.2是全过程的管理。运输生产全过程是指整个运输企业的全部运输服务过程,包括企业运输生产的组织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简言之,就是运输前、运输中、运输后三个阶段。这些阶段相辅相成,互相联系,都应进行质量管理。运输过程具有许多生产设备如组织市场调查,提供技术状况完好灼运输工具,组织燃料、材料供应,报单、组货理论组织售票、落实货物装卸及车、船运行,营收运算等等,这些生产环节按照一定的流程既组成了运输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又是运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

2.3是全员的管理。所谓全员管理,就是全体职工参加的管理。其依据是企业中任何—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运输质量。要做到对运输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有效管理,要做到对安全性、及时性、经济性、方便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各方面质量特性和各种影响因素的管理,要做好对运输前.运输中和运施后三个阶段的管理,首先要求对直接为旅客、货主服务的驾驶员、乘务员、船员、港站等现场作业人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提高质量意识,自觉搞好运的服务工作。因为他们是运输生产的“前方”,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是如果没有“后方”,没有其它方面的工作做保障运输生产和服务工作也不可能搞好。因此必须按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上至经理、书记,下至驾驶员、船员、乘务员、炊事员、勤杂工,人人做好本职工作,个个关心运输质量,全体参加质量管理。只有领导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和企业其他各方面人员都为实现质量目标共同努力,才能为旅客、货主提供满意的运输服务;同时每个职工都要遵守和执行一切有关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把质量管理由企业领导和专职人员做的为由全体职工共同做的事,这是搞好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保证。

2.4是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方法的管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运输质量提出了越来超高的要求,影响运输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其复杂性表现在:既有钱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技术的因素,又有管理组织的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要把这一系列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全面管理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甄别不同的影响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加以综合治理。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使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数理统计方法,还要使用适合综合管理的许多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先进的投测手段、计算机和其它的科学方法等。总之,只要是对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用,对提高运输质量有利,无论是统计方法还是调查研究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各种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方法,甚至我们自己创造的经验,都可以综合运用,使之为运输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服务。

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与传统的交通管理比较,它具有不同的指导思想或基本观点。

3.1为用户服务的观点。把用户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树立为用户服务、对用户负责的思想,是运输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为用户服务是企业生产目的所决定的。而企业的生产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用户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交通运输企业为用户服务,就是为旅客和货主服务。要树立这个观点,就要摆正企业与用户的关系,端正企业的经营方向,使运输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切为用户服务的思想,还应当贯彻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各个环节以及各个作业流程之间去,从而保证各项工作和各项作业都经得起下一工作和下一作业的检查,做到上下满意,互相促进。一切为用户服务的思想。

3.2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的观点。任何质量问题,都表现了一定的数量关系。要搞好质量,离开了数据,就不能说明运输质量的优劣,也不能说明某项影响质量的因素是处于控制状况还是失控状态。当然也就无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数据说话,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尽可能把质量要求数据化;二是尽可能把一切质量事实数据化,质量管理是依据事实的管理,依据数据的管理。

3.3预防损为主不断进取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点是全面质量管理区别了传统质量管理的标志之一。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质量检查”“、事后把关”“、事后处理”转到“顶防”“、管控”,从“管结果”转到“管因素”上来。预防为主的观点,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第—,好的运输质量不是事后检查出来的,而是运输职工在各个环节、各种作业中干出来的,因此质量工作应当坚持以预防、预控为主;第二,对于影响质量的异常因素,人们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因此,质量管理要对异常因素进行预测预控,避免“放马后炮”;第三,单纯依靠检查手段,不能保证质量稳定可靠,因此要坚持“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的方针,把影响质量的因素有效地控制起来,以确保质量,提高效益。

作者:刘磊 单位:黑龙江省尾山农场交通科

篇8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以质量检验为主的传统式质量管理方法,以严格把关为手段,以被动管理的少数专业人员为主要控制力量,因此,施工单位长期存在着抢进度、抓工作量,忽视质量及其相应的管理,从而导致质量事故多、质量通病多、工期拖延、施工成本高、为用户服务差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往往只依赖一年若干次的大检查或上级的行政命令。甚至是从严格处罚等手段,来使这些问题得到暂时决。但不久之后,这种问题又重复出现。大量的事实证明,传统式质量管理方法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方法,它远不适应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以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取代它,这个新的管理方法即是全面质量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改进为主;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即提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各部门全员参加,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程序,使生产经营所有活动均处于受控状态之中;在工作中将过去的以分工为主转变为以协调为主,使企业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有机的整体。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很大一部分集中到“全”字身上,也就是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管理采取的方法是科学的,多种多样的。

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质量管理建立适用和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对每个生产环节加以管理,做到全面运行和控制。通过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对产品的形成和使用全过程管理,全面保证产品质量。

二、“三全”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三全”管理,所谓三全管理,主要是指全过程、全员、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1、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这是指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直到回访保修的全过程。全过程管理就是对每一道工序都要有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2、全员的质量管理

指要让每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质量标准,必然涉及每一位职工是否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优秀的工作质量。因此,全员质量管理要强调企业的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每一道工序质量。

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主要是从组织管理来解释。在企业管理中,每一个管理层次都有相应的质量管理活动,不同层次的质量管理活动的不同。上层侧重于决策与协调,中层侧重于执行其质量职能;基层(施工班组)侧重于严格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全面质量管理其基本理论及指导思想就是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看待质,不仅看产品采用技术标准的水平,还要看产品适合用户需要的程度;同时从社会需要出发,树立一个明确而又可行的质量奋斗目标,形成一个有利于对产品质量实施系统管理的质量体系,把一切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都能参与质量管理的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总的来说,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条:

1、全面质量的观点

指除了要重视产品本身的质量特征外,还要特别重视数量(工程量),交货期(工期),成本(造价)和服务(回访保修)的质量以及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把产品质量建立在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的基础上,用科学技术和高效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因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有全面质量的观点,才能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2、为用户服务的观点

要满足用户的期望,让用户得到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把用户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不仅要使产品质量达到用户要求,而且要价廉物美,供货及时,服务周到,要根据用户的需要,不断地提有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标准。为用户服务还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中,明确提出“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口号,使每一道工序都为下一道工序着想,真正地提高本工序的工作质量,保证不为下道工序留下质量隐患。

3、预防为主的观点

工程质量(产品质量)是在施工(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为此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就是强调各道工序,各个环节都要采取预防性控制。重点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把各种可能产生质量隐患的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

4、用数据说话的观点

数据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科学管理的依据。一切用数据说话,就是用数据来判别质量标准,用数据来寻找质最波动的原因,揭示质量波动的规律;用数据来反映客观事实,分析质量问题,把管理工作定量化,以便于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对质量进行动态控制。这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

5、持续改进的观点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就一个组织而言,为了改进组织的整体业绩,组织应不断产品质量,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坚持持续改进,组织才能不断进步。就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只有坚持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改进工程质量,以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为PDCA循环法。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把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即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进行质量管理,这四个阶段不断循环下去,故称PDCA循环。它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科学管理工作方法。PDCA循环,事实上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四个阶段包括:

第一阶段: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并根据本企业生产技术条件的实际可能,进行工程施工计划安排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第一阶段制定的计划组织施工生产,并且要全面保证施工的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第三阶段:检查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己施工的工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

第四阶段:处理阶段。主要是按照使用单位的意见和检查阶段中评定意见进行总结处理,凡属合理部分编成标准,以备将来再次执行。

八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用数据加以说明。

第二步: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步: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抓主要因素解决质量问题。

第四步:针对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活动计划和措施。计划和措施中要体现为什么订计划,达到的目标,采用何种手段,谁来执行等具体内容。

第五步: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实施。

第六步:根据计划的内容和要求,检查实施结果,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七步: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纳为标准、制度,防止重复发生。

第八步:处理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有方针、目标,又要有人员的落实执行。就像是十个手指弹钢琴一样,只有互相协调好,才能奏出美妙动听的歌曲。建筑施工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只有企业上下齐心协力科学、有序、按章办事,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卜武华.全面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水利.2008(06).

[2]郭彦松,王玮.基于权变理论的建筑企业全面质量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

[3]吴航飞,潘晓飞.论建筑施工项目中的全面质量管理[J].价值工程.2010(30).

篇9

质量管理的其它定义:

1、朱兰对质量管理的基本定义:质量就是适用性的管理,市场化的管理。

篇10

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实际上指的就是民办髙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其食括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学校毕业的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其中.教学过程是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而课堂教学则是贯彻落实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因此.要促进基干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成效的提高,就必须要作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体育教学效果的检验以及师德建设等多个环节设置质量管理点。

基干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歎管理体系包括了实施民办高校全面质ft管理所需要的组织结构.程序以及过程和资源,在充分了解和掌握r基干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R管理的相关理念之后,将这些相关的理念转化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就可以得到基于TQM的民办髙校教学全面质ft管理的基本流程。

2.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管理模式

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主要有全员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以及全因素质量管理3种基本的管理模式,以下就对这3种基本的管理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2.1全员质量管理

在基于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人不但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课题,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从人的角度来看,基于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实际上就是一条以人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教学质量管理链。在这个管理链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直观的呈现,B被管理,同时义管理C,或者说是B是A的客体,同时B又是C的主体。民办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员管理模式,就是根据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律,以“消费者”满意为导向,将学校各级各类人员,作为教学管理链中的一环,进行管理和控制,并通过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完善来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消费者服务模式。

2.2全程质量管理

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一个上升的、阶梯式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因此,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全程质*管理 也是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管理模式。由上文所分析的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可知,髙校教学的全程质量管理,需要囊括从学生入学之前的社会需求调查、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设计、教学质量标准的确定以及招生准备、学生入学等具体的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的学习、学生毕业、就业指导、工作单位走访等整个的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因此,从一定的角度来说,高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经营性的管理。

要分析基于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全程质量管理模式,可以采用学年、学期为标准将教学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划分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量跟踪3个主要的阶段,从这3个阶段入手构建教学质量全程管理的一般模型。

学生是高校的最终产品,要确保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全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民办高校首先要对自己的“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因此,全程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来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对自己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水平和毕业生的质量进行追踪调查。在完成了上述工作的基础之上,就可以根据调研的情况来确定合适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体育教学质量创造标准,并据此来开展后续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在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主要包括了课程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活动的质量评价等工作。在对教学成果进行了内外部评价之后,就可以根据评价的情况来开展体育教学质量的分析工作,制定后续的改进措施,促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由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全面教学质量观可知,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统一,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又会受到民办高校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际上来说,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形成是学校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开展民办髙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分析和控制这些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虽然说,对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都一一?进行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可行的,但是如果能够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素,并对这些关键要素进行控制,通常就能够控制事物的发展方向,相应地也就实现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因此,全因素质量管理也是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