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0:10: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艺术素养心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15-03
【作者简介】章飞,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0013)教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副主编。
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综合提出了九个核心素养。显然,这对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学科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但是,我们还需要从学科层面具体研究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对数学教学而言,需要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数学学科素养的架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有研究者将这十个核心概念认同为数学学科需要发展的十个核心素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老师则提出如图1所示的模型,这个模型基本符合数学学科的实际。当然,数学学习是基于问题或任务的,学习内容的展开基于有问题的情境,学习的目标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自然需要数学的抽象、数学的推理与交流、数学的模型思想、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等,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是落实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多个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将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包括数学学科发展本身的问题;这里的问题解决也不仅仅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并基于这三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更为上位的、内隐的能力,进而综合运用这些能力解决问题。
因此,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务必注重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以“数”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一、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数”及其运算都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自然数是基于现实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产生的;小数是各种测量活动中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产物,也是自然数除法运算结果的自然推广;分数是基于表示非整数的个数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又可以用来刻画整数除法的结果、比值等。数的运算更是现实需要的产物,现实情境中产生了数量的比较、归并、分配等问题,自然需要研究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因此,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苏教版教科书中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问题?
(2)你能根据小数位数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3)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哪些已经学习过?你能具体算一算吗?
(4)下面我们会研究哪些算式?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5)回顾一下,今天提出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下面还有哪些问题?整个课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情境入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适当地梳理问题,先行解决简单问题,借助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思考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后梳理问题解决的经验这样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样的学习经验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用。
二、在“数”的认识学习中感受抽象
抽象就是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抽象则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出有关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因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正因如此,数学成为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很好载体,抽象成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现实问题中抽取数学概念、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的好机会。下面以“自然数的认识”为例加以解释。
“数”的认识始于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多与少、等与不等的概念,基于“等”的共性形成了抽象的自然数,而认识多与少、等与不等最核心的思想是对应。由于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丰富的认数经验,教材一般直接呈现一个大的情境,要求学生从中分别看出各种物体的数量,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抽象这个环节,但教师最好能够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适度感受其中蕴含的抽象过程。例如:在图形背景中,学生已经发现一些动物一样多,这时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的”,学生可能大多是从数量上比较的,如说“它们都是3个”。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如图3所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感受长颈鹿和梅花鹿之间的对应,进而继续引导学生从背景图形中找出和长颈鹿一样多的动物,并将长颈鹿和与它一样多的动物用线一对一地连起来,从而感受相等的本质是能够一一对应。最后可以从背景图形中拖出其他数量是3个的物体的图片覆盖到梅花鹿图片上,让学生思考它们和长颈鹿是不是一样多。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物品的其他特征无关紧要,这里我们关注的就是它们能不能一一对应,关注的就是它们的个数,在此基础上引出表示这个个数的“3”。
总之,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直观、现实背景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或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抽象的初步经验,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但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小,抽象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抽象的度,更不要强调“抽象”这个抽象的词。
三、在“数”的运算学习中重视推理能力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既包括严密的演绎推理,也包括未必那么可靠的合情推理(如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断等)。演绎推理多用于数学知识的整理,合情推理则有助于数学发现,两者往往协同作用、不可偏废。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数学教育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指出:一个认真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学科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或者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一般的或者对数学有业余爱好的学生也应该体验一下论证推理,虽然他可能不会有机会去直接应用它,但是他应该获得一种标准,依此他能把现代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所谓证据进行比较。很多人认为,几何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载体,实际上,“数”的学习也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很好载体,特别是在运算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建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教师一般会首先呈现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到相应的算式。如呈现下面的问题:一袋妙脆角4.8元,一瓶尖叫2.8元,买1袋妙脆角和1瓶尖叫一共花去多少元?学生不难列出算式4.8+2.8。这是一个新问题,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大约花去7元,这个猜测过程中已经蕴含了推理,如“妙脆角靠近5元,加上尖叫2元8角,肯定得7元多了”。当然,我们需要准确的值,因此,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给出结果7元6角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4.8元+2.8元,4元与2元合起来是6元,2个8角合起来是16角,也就是1元6角;4.8元、2.8元都转化成角就是48角和28角,48角加28角是76角,化成元就是7.6元……这些解释本身就是很好的推理过程。在这些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探究一位小数加法的竖式运算,并说明其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显然,算理的探求过程是很重要的推理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务必紧紧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更好地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随着现代化设备和网络的普及,信息素养已经开始影响国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并成为了衡量人们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中学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信息素养涵义的分析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指出:信息素养是指“个体(人)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1]从信息素养的内涵上分析,信息素养应该包涵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2] 通俗的来说,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二、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意义
1.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中学教育亦是人生最基本和重要的教育,在这一阶段不仅要为更高学府培养科技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高综合素质的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型实用人才。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如何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成为中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中学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对象主要是13-18岁的青少年,他们正是对信息技术充满好奇的时期,部分学生存在着对信息技术的错误认识,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玩电脑”、“上网”,针对这样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信息技术,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规范道德行为,防止他们在“信息技术”=“娱乐”的误区上走下去。同样还存在着一些只看重考试课而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为了避免“高分低能”,要引导他们体验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体验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高效,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学习和生活问题,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3.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中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在当前信息时代,随着网络设备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否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能否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1.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在中学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教学生使用word、flash、Photoshop等常用软件,看重了“技术”忽略了“信息”,这些观念完全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本意,而且影响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全面和有效开展。我们要明确信息技术课是要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是将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工具之一去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信息。因此,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首要问题是引导学校、学生和社会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目的和内容,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的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习和生活变的更便捷和高效。
2.课堂教学中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现在普遍采用的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完成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任务的设计环节中,(1)教师要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情境为依据,任务要真实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唤起学生完成任务的潜意识和积极性;(2)在任务的设计时要注意任务的明确性,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3)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设计中可以将任务分为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和拓展任务,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3]。
3.加强其他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加强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育过程中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去,使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科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4]。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我们则是要将其他学科整合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将其他学科为信息技术课所用。
目前课程整合主要运用在借助信息技术的特点,将各学科中比较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动态的过程,或者借助多媒体模拟在现实中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或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各种场景,使教学感观更丰富,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述应用是借助信息技术提高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那信息技术课如何借助其他学科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开始走进其他学科,了解其他学科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信息技术课所用。
通过和其他学科的整合,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不只是解决信息技术课本上的问题,也能与学生的学习有效结合,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并有意识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总结
信息技术课不单纯是网络和软件的教学,它是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变化的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意识,课堂教学中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其他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信息技术课不只是一门课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和素养。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通过一节课、一个教学任务就能达成,它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贯彻,并且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000年12月。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目的是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是实现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想象能力的基础。小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正处于思维发展与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各科教师均肩负着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重任。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发挥个人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还有利于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一、营造实践教学情境,调动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生活实践提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规律,还可为他们发挥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提供契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主动营造部分特殊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化抽象为具体,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如此,小学生就能够善于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教授“元、角、分”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张超市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买东西吗?买东西时要用到什么?接着在课堂上分别出示1元、1角的纸币和硬币,帮助他们认识元和角。之后,在实践环节,教师可联系购买文具的情境,设计问题:一本练习本1元钱,但是你的口袋里只有一些1角的纸币,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得出答案:付10张1角的纸币。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其初步理解简单购物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在驱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够提升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样会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时间和思考空间,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学习态度极为被动,不仅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时,针对“三角形”知识的学习,教师可组织学生一起画三角形,或者使用剪刀剪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卡片,让他们区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做归类整理。接着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诸如船帆、晾衣架、路标、彩旗和信号塔等,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在探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教师可准备一些长度不一的小木棒,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计算观察,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和大于第三边,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此,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在操作中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和探究,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解决疑难数学问题,锻炼创新思维
数学学科知识面广泛,在小数数学教学实践中,对于部分基础性的简单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很难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目的。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度相对较大、层次较深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分析与研究,通过解决疑难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应熟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断丰富教学思路,正确引导学生解决疑难数学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教师可列出计算式:18×32、21×45,结合计算式要求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由于他们已经学习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关知识,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尝试运用竖式来计算两位乘两位数。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猜测和计算,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大胆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锻炼其创新思维,不被教师的观点和教材中的法则所限制。接着教师可运用生活中的购物情形设计问题:王老师在商场购买23副乒乓球拍,每副3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让学生继续探究如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提出个人想法c见解,寻找运算规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针对核心素养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须给予格外关注,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思路,从营造实践情境、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和解决疑难问题等多个方面切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我们现在提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即要求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学生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就不能停留在只是为了做题的考试层面上.笔者结合多年的教W经验试图从高中生学习函数概念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了解函数的出现是时展的要求
早期的数学不是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到了16世纪由于实践的需要[2],各种变化和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成为数学家注意的对象,函数思想便随着数学开始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出现.伽利略是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多处使用比例的语言表达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例如,从静止状态自由下落的物体所经过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等等,这正是函数概念所表达的思想意义.16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研究曲线问题时,注意到量的变化及之间的依赖关系,在数学中引进了变量思想成为数学发展的里程碑,也为函数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通过以上函数产生的历史背景的阐述让学生了解到函数其实不是什么很抽象很缥缈的东西,而是来源于生活实践,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二、函数的概念的演变历程
函数产生后其实还不是一下子就有了很完善的定义,而是经过不少数学家的努力,才不断完善.
(一)“函数”这个词首先见于莱布尼茨1673年的手稿中[3],不过当时给出的概念相当模糊,这期间他在同约翰.伯努利的通信中多次谈函数的概念及表示符号(莱布尼茨称之为文字).
(二)真正现在意义下的函数的语汇及内容应该说是由约翰.伯努利在1718年正式发表的.他的定义是:“一个变量的函数这里定义为由这个变量和一些常量以任何方式构成的量.”这个三位一体的东西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才最终确定下来,无疑它的表示也给许多人带来困惑.
(三)后来函数的概念形成又经过了笛卡尔、费尔马、牛顿、欧拉等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其中欧拉的函数概念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他把函数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函数,另一类是不连续函数.
(四)欧拉以后又有非常多的数学家对函数进行了研究,并不断推动函数的发展.直到1939年数学家布尔巴基出版的《集合论》中给出:“设E及F为集合,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E中一个变元x和F中一个变元y之间的一个关系称为一个函数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E,在所考虑的与x有关系之下,都存在唯一y∈F.在这关系之下,对每一x∈E对应y∈F的操作称为函数.”这是现在抽象数学中,大家所接受的函数定义.
(五)到这里,我们来看一下高中教材里的函数的概念描述,一般地,我们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作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作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以上通过追溯函数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方面,是给学生还原了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我们在教材中简单的一个数学概念,原来是经过了非常多人的努力,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里面还有很丰富的故事,从而熏陶了学生的数学情操,很自然地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函数有什么应用呢?
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归到高中教材里在讲函数概念前所举的例子[4],来让学生了解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普遍的.
四、对于函数概念的考题一般又考什么呢?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例题进行讲解.总结下来,主要考以下几方面题型:
五、结语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知道知识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产生来源,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如何应用,只有做到这些,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目前,钢琴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一些内涵还不够完善。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乐感、情感以及心灵净化的培养和帮助,忽视了这些内涵,使得钢琴艺术教育,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一、钢琴艺术教育特点分析
艺术教育是提升个人修养与艺术品鉴能力的重要途径,钢琴艺术作为外来艺术教育科目,其教育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钢琴艺术教育注重培养想象力和表现力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缺乏了想象力和表现力,只注重简单的技巧练习,虽然能够很熟练的将曲目弹出来,却缺少感情和灵动性,让人们很难提升到一种很高的境界。想象力是指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悟,以及通过音乐曲目来想象出他所表达的情感和方式。例如,钢琴曲《湖》,不仅要通过乐曲感受到音符的跳动,而且还要通过音乐来体会到湖面的波动以及湖面上所发生的故事,这需要很强的音乐想象力,才能够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和内容。另一方面,需要表现力。能够体会和感悟到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情景。如果没有很好的表现力,就不能够将感悟到的事物、精神以及内涵,通过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音乐缺乏了表现力,那么将失去对别人的感染,也就不能够提升。
(二)钢琴艺术教育对于个人素养的提升首先,帮助学生陶冶情操。钢琴艺术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学习钢琴的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明显的变得更加的纯洁和高尚。个人的气质也会变得非常的出众。另一方面提高艺术修养,通过钢琴的学习,学生通过感悟乐曲的魅力以及乐曲的旋律和节奏,逐步提高了对美的感知以及对美的感悟,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达到了一种艺术水平。其次,有助于青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通过钢琴的教育学生动用了自己的眼、脑、手,通过这些器官和五官的协调运作,发展了自己的智力。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能够有助提高注意力。在乐谱乐章的学习的过程中,就提高了自己的注意力。钢琴弹奏的过程中,要求脱谱演奏,如果没有强大的记忆力,就不能够记住一些乐曲的旋律和音乐的律动。这样就必须要求学生逐步提高记忆力。最后,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接受钢琴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感受到音乐律动和思维的跳动,也逐步提升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灵活的思维反应能力。
二、心理素质的特点以及培养意义分析
心理素质是人类全部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主要是由人类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环境以及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素质。这些心理素质对于人的生活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强大的作用,心理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能力,主要是认识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情感表现力、意志力等等。这些心理表现都是心理素质在人身上的综合表现,能够通过这些感受到人心理素质的强大与否。
(一)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心理适应能力则是在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人的心理是否能够跟得上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积极的适应作用。例如,一个人处在一个寒冷、压力压迫的环境之中,能不能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自己不至于崩溃,甚至保持更加积极良好乐观的态度。例如,在一些特殊的时期,德国对犹太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迫害和伤害,但是有一些犹太囚犯就能够在艰苦的生活以及压迫中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直至战争胜利他们也能够积极乐观的生活。在进行钢琴艺术教育中,我们也能够通过教育提升学生在心理方面的能力。
(二)心理素质的良好表现通过我们对心理素质衡量标准的认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心理素质良好的表现有哪些,从而能够认识到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首先是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个性包含很多方面,例如学生的自信、自强、自律、乐观、开朗、善良、热情、敬业、勤奋等等都属于良好个性的方面。这些良好的个性能够帮助学生更积极乐观的生活,能够在遇到困难时选择怎么样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去逃避问题,消极的进行生活。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在日后的生活工作当中也会有很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一个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或者是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自信心,很难完成演奏。在钢琴艺术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逐渐的培养自信心,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升自强意识。
三、钢琴艺术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心理素质是以先天为基础,但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能够帮助增强心理素质。那么,钢琴艺术教育正是提升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另一方面,要想做好钢琴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钢琴艺术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首先,我们通过提高自我认识和了解内心的方式来进行心理素质的提高。自我认识是提高心理素质的第一要点。例如,通过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提升自强力和自律能力,能够有针对性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及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在进行钢琴艺术教育的同时,我们通过让学生学习钢琴以及音乐曲目,让学生能够增强感受力和感悟力。同时能够更清晰自己的需求,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对自己的认知,了解了自己的内心需求。这样就更加完善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自律能力以及自强心态。其次,把握自己的情绪。情绪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反应之一。把握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我们要认识到思维决定情绪,那么在把握情绪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思维。能够有效的通过钢琴艺术教育,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同时认识到钢琴教育也是一种情绪和思维的教育,那么通过学习钢琴,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对于提升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通过调节情绪也能够更好的学习钢琴。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53-01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因此,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如今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所强调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时刻掌握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基本要求,在美术课程中更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及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美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受到所处环境、文化的影响。高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人文环境中去学习,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新课标下中学美术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实现人文追求,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人文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学校教育就应该以德为治,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等人文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高中美术课中,欣赏课占有重要地位,而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所以,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今教学、教育的现实要求。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若干建议
首先,在以往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说多是以美术知识为侧重点,人文知识、素养为辅,所以,教师应该要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发展的全面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其次,人文文化素养包含在广泛的现实环境及其文化中,美术欣赏也不能孤立,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例如,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教学。把音乐引进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体验艺术的真谛,如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这样可以创造美术鉴赏课文化情境,以图文并茂、图声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再有,通过欣赏的作品的背景文化故事讲解,向学生渗透作品中所表达的积极思想,以美知丑。如,解读大师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讲述有关于梵高坎坷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走进梵高的所在情境,以体会到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很自然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以及了解更为重要的梵高的爱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并记下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最后,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无论是中国水墨画的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的抒情诗学,写意画学;还是表达了生活勇气和生活热情的民间艺术品,都将学生的思想升华到对民族艺术以及民族文化的赞美和热爱上,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是情感的宣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发掘人文因素,使学生能具备一个特别的眼,一颗多感的心,一份丰富的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更好地净化心灵,感悟人生,才是真正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真正的素质教育。
歌唱艺术是由生理学、心理学、声乐技巧学及物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组成的艺术学科。心理学提到人的各种行为,从简单到个别动作到较复杂的行为,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即都是人体对外界的身体内部各部刺激产生的反应,通常我们把这种心理反应分为:常态反应、偏离常态反应是、变态反应三种,偏离常态反应、变态反应呈现的心理状态为不良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表明:不良的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以至影响嗓音,甚至失音,在我国医学中,所讲的“七情致病”、“暴怒失音”、“怯泣失音”,就是心理因素致病而言,歌唱心理不正常会导致整个发声器官功能不同程序的紊乱。因此,在歌唱艺术中,良好的心理对获得最佳歌唱状态起关键作用。
一、歌唱与歌唱心理的关系
歌唱与心理是紧密相连的整体,歌唱总是在一定的心理作用下进行,心理作用又总是对歌唱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歌唱在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的调控,心理活动始终伴随着声乐演唱,并不断倡导或影响着生理机能,一方面,歌唱的生理受心理支配,歌唱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歌唱者意识的外化:另一方面。歌唱者正是运用了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对歌唱实践起指导作用,充分理解歌唱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不断运用心理控制的有效手段,最终提高演唱水平,实现歌唱艺术中的艺术美。
(一)歌唱审美心理
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是以音乐艺术客观存在为前提,通过各种音乐审美实践来实现,声乐艺术是人类长期劳动实践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表达喜、怒、哀、乐等感受,哈格里夫斯在《音乐发展心理学》中指出,音乐反应的个体差异变量研究因年龄、性别、智能、个性及职业和社会背景不同,会在音乐接受中存在接受类型、听觉习惯、评价标准和音乐趣味等差异,存在审美理想,判断能力与效果的区别,正是这种审美标准的差异导致演唱者在把握演唱形式与感受作品音乐形象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审美效应。在歌唱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演唱审美力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和最基本的问题,演唱审美的生成、体现和再创作活动,完全领先审美能力的实施与实现,歌唱审美功能的生理机制是大脑及感觉神经系统,是人的高级精神活动,这个系统能接收、感受、贮存各种感性演唱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改造、加工成新的演唱信息,并进行输出,以供欣赏者的演唱审美享受。因此,歌唱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以感性为基础,以理性活动为诱导的多种心理因素的互相交叉渗透,互相促进的思维运动过程。
(二)歌唱的情绪心理
达尔文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情绪患有概括化的驱动性质,它可以调动机体内的生物化学能量,使机体处于唤醒和激活状态,以备各种行动之需。情绪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歌唱中情绪心理会影响到歌唱者演唱效果,卓越的声乐理论和声乐教学法研究者、巴黎音乐学院教授玛・加尔西亚在《歌唱艺术论文大全》书中写道“几乎所有歌唱者在刚见到听众都会感到紧张,为了使自己在舞台上平静下来,歌唱者应当在过门临近最后上小节时,吸几口比较深的气,使心神安定下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他在《怎样歌唱》书中把“艺术家的神经紧张”作为专门一节进行论述,所有艺术家都会有舞台紧张的情况,这就是说紧张是人的一种情绪,当歌唱者在当众表演时,嗓音和演唱风格的好坏都决定于“情绪”。一个人的心情不可能总是一样的,他有时活泼愉快,有时沉闷忧郁,歌唱者要克制住忧郁情绪,努力做到愉快而有精神,不然的话,情绪的变化无常。单调呆板会使演唱变得沉闷枯燥。引不起观众的兴趣。
(三)歌唱的想象心理
想象是人的大脑所具有的思维能力,是人在知觉材料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歌唱是一门非常复杂和特殊的艺术门类,它以人体为发声器,歌唱者本人就是自己“乐器”,而这件“乐器”在操纵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通过积极的想象与联想、生动形象地概括出歌唱发声特点,建立正确声音概念。
在歌唱艺术中,歌唱者要有充沛的激情,强烈的创作意识,充分启动思维,把握领悟歌词内容,才能用歌声表现出语义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才能被欣赏者所接受产生审美共鸣,因而歌唱中的想象思维是每一个歌唱者所必须经历和完成的心理过程。在歌唱实践中,歌唱者想象越丰富,对音乐、发声技巧、作品的理解就愈加敏锐,愈加强烈,对抽象的声音技巧概括重组就愈快。
二、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八十年代我国声乐教育家喻宣萱教授认为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基础训练,她说: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进行声乐训练前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精神不集中、不充沛就不能出很好的声音,就不会唱好歌曲。PM马腊费奥迪指出:“学歌唱的学生必须注意,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决不能忽略了教育他们的思想,这思想又是每种艺术需最先表达出来的东西。只要重视对心理素质的了解和锻炼,许多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从以上不同时期的声乐代表人物论述中,不难看到歌唱心理对歌唱者影响之重要,要把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声乐技术训练同步进行,心理训练从广义来讲,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为演唱取得优异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从狭义上讲,是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能力,以便在演唱时达到最佳歌唱状态。
人类的神经系统通常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因神经系统两大部分,脑属于中枢神经素质,人体中任何一个器官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大脑半球皮层是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分,是进行高级神经活动的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兴奋和抵制的过程中是互相平衡的,歌唱者在进行演出时,会遇到许多平时不存在情况,这些情况从内部和外部对歌唱者形成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如果此时歌唱者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是相互平衡,则是常态反应,如果此时歌唱者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则是偏离常态反应。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兴奋过程占优势,歌唱者表现为情绪高度兴奋,呼吸急促,四肢发抖,喉头发干,嗓音发颤与歌唱时往往速度加快,吐词不清,向较高的调性跑调,二是抑制过程占优势,歌唱者表现为态度冷漠,反应迟纯,四肢发软,手脚发凉,全身处于拘束状态,基本丧失演唱信心:歌唱时往往速度变 慢,忘词、错音,向较低的调性跑调,所以对歌唱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克服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歌唱艺术中对歌唱者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心理素质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情绪,情感的自我控制,保持良好歌唱状态
从古到今。大多数科学家和艺术家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高层次的情感,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这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是相当重要的,只有爱上这门学科,你才会执著地追求其中的真谛。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等方面,直接间接地影响其发声演唱,虽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并且与歌曲本身或表达的意境产生冲突时,会严重影响到演唱水平,比如。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是表现岳飞对精忠报国的“壮志激情”和救亡兴国的“悲苍”,如果歌唱者的情绪不能稳定融入这一意境中,便产生情绪与意境的冲突,就不能很好表现歌曲的风格和精神。歌唱者应沉着、自制,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去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
(二)加强舞台实践,保持自信心
许多人演唱时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舞台演出的锻炼,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各种刺激,歌唱者要熟悉舞台,适合观众的刺激,强光的刺激和各种声音的刺激。因此,歌唱者要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向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调控”心理,应多加强舞台上的“演习”,特别是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驰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在演出前。歌唱者要稳定自己的心情。体会自己练唱时的感觉,心里默唱一下演唱的歌曲,这样的松驰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而不因为心理紧张造成僵化,吊滞的状态,以致破坏声音的自然流畅。在舞台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放在表演上,不要把听众当作检查者,好像专门挑毛病的。要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把听众当作朋友,用歌声倾述情感,传达一种艺术境界,这样心情就会放松自如,演唱时始终可处于自控状态,要经得起意外事故或失败的考验,如果舞台上或伴奏上出现了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在最快时间做到冷静的和放松,不能影响情绪,另外台风要落落大方,面带微笑,给人一种自信、自然、大方的感觉。
(三)注意保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人的身体状态是受生理周期的影响,会给自己的自信心带来影响,一个人身体状态良好,其精神状态也饱满,自信心也强,反之如果进行演出时身体出了毛病,其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一些科学实验表明:人的情绪、智力和体力等因素对人的身心状态有很大影响,当人的生物周期处于低潮时,体力、精神也处于低潮,做事成功性较少,尤其处于临界时,则更容易出现差错。因此,作为歌唱者不仅要有歌唱的天赋,还应加强身体锻炼,有良好的体魄。
一、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素质现状分析
(一)缺乏生活体验,缺乏艺术感知力
当前,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娇生惯养,对生活缺乏体验和感知,无法正确定义自己面临的社会关系和地位,无法较好地体会和实践艺术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欠缺社会责任感。而在艺术教学中,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假如无法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及艺术感知和体验,不能细致地观察生活,照搬书本,不加分析地去接受课本知识,那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将是呆板的,难以加以灵活利用,难以清晰地感知到艺术对自身创作的影响,自身的艺术素质也无法提高。
(二)欠缺自主创新意识,思想滞后
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教师会注重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创新的再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受到了束缚。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注重艺术创新,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过于懈怠,难以对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与观察,因而无法有效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艺术创新最终沦为空想。同时,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不善于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钻研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指人们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也就是人们通过发挥已有知识或科技的作用,不断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催生一种新的事物。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创新能力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教师的课堂讲解局限于知识的直接传授和灌输,所以学生要实现艺术创新就必须发挥自身想象,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严重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总是忽视身边的事物,难以从更深层次研究和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思想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滞后性。有些学生自身产生过创新意识,但是由于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因而实践操作困难重重。长此以往,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培养,思想上便愈加不重视。
二、高校美术与设计学生艺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艺术素质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艺术素质源于人们对美的原始的冲动和追求,它并非抽象的美学概念,而是集整体性、稳定性和综合性于一身,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能达到什么样的艺术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艺术素质有关。艺术素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它是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的统一体。艺术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植根于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来源于艺术实践、艺术欣赏和审美认知中。要从整体上提升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能力,就必须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其它的素质相比,艺术素质涵盖了更高层次的素质修养,它不仅是对美和客观规律的自发性的追求,更是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的必经阶段。
(二)创新能力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助推器。对于个人而言,创新能力是其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推动力。因此,培养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三、提高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实现各类学术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文艺术教育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不断丰富大学艺术教学内容,切实增强学科的实用性和内涵性。在设置艺术教学内容时,要实现心理艺术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鉴赏以及艺术美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利用,强化学术交流和指导,将晦涩的艺术美学转变为通俗的白话,方便他们理解和掌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和重视,现代教育要求切实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资源的实时共享。由此可见,要让美术与艺术设计生更好地掌握和领悟知识,高校就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各类学术资源的交流,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升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顺利实现就业。
(二)定期组织文化艺术沙龙活动,鼓励艺术生外出采风,开阔视野
学校要定期组织专门的文化艺术沙龙活动,不断提高美术与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修养,积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也可以组织高水平的文化讲座,因为讲座教师对艺术和美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所以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积极开发自己的思维,形成自身独到的艺术见解。同时,学校要为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外出采风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在采风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课堂以外的风土和人情,从而转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激发创作欲望和热情,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高校在发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创新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素质,从而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条件。当前,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需不断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艺术素质是艺术生文化内涵和自身修养的集中体现,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内涵、素质情操和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改革,高校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方便艺术生就业,为艺术生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熊伟.浅析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华章,2013(17).
[2]李浩.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12(3).
[3]韩枫.新时期高校计算机动画美术教学体系初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6).
[4]曲琳.浅析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在新形势的不和谐现象[J].美术大观,2008(11).
[5]邹定家.浅谈高校美术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0(7).
[6]崔毅.当今高校美术教育的选择与走向[J].美术观察,2009(11).
[7]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4).
[8]左明.试论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变革[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3).
作者简介:
所谓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新的数学教学要求上形成的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旨在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方面要体现出整体性、基础性以及前瞻性。在教育部出台的深化教育改革文件中,对核心素养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数学,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培养意义,要打造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加强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的体现。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如何,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怎样具体落实,以上便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体现教育本质诉求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学阶段重要的发展性科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科目和拓展性科目。在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的当代教育中,将核心素养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个性发展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更是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当适应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比如数学的相关概念、解题技巧、计算公式等,更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数学核心思想的培养重视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多层次要求。因此而言,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现代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以联系的观点整体把握数学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我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曹培英对此有明确的解释。他将此分为两个方面的层次,即数学整体视角以及关联数学内容,和六个具体的核心,分别是推理能力、抽象观念、模型构建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以及基本的运算能力。
(一)立足数学整体视角
从数学这门学科的整体角度去把握数学的核心素养,首先要了解数学的本质和数学学科在教育人这一块的意义。能够满足数学本质及价值的基本核心素养使数学当中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以及模型的构建能力。数学的推理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在两个命题判断中进行进阶性的转化,推理过程需要应用到数学知识中的诸多定理、命题以及运算公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的抽象能力,主要是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在数学学科中,能够将数学某些具体联系转化为抽象的概念,以概念形式把握数学方面的知识;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力,在问题的解决方面主要是针对一些与图形和数字有关的问题,通过构建基本数学模型,使问题变得更为清晰和明确,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以上数学中的三大能力是基本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能够体现数学科学的严谨性、抽象性以及应用性。在数学整体学科视角上,这三个基本核心素养在数学中又继续表现为数学交流、数学思维以及问题解决。
(二)关联数学内容
这是数学核心内容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中,主要体现出来的核心素养比上一层次更为复杂,如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以及数据分析、运算能力等等。而这些数学核心素养,其实与数学是分不开联系的。在小学数学中,以上核心素养明确表现课本内容中的认识图形、概率问题、数学基本运算问题。小学生阶段,需要注重掌握的核心素养是运算能力,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小学学生能够逐渐试着将数和形进行结合,树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核心思想。除此之外,小学数学学科中所体现出来的核心思想还有创新思想,创新思想也可以说是所有学科皆有的核心思想。所以说,数学核心思想与数学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的关系,掌握数学核心思想,要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刻的研读。
三、注重教学实践的具体落实
数学核心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将此不断进行实践应用。要以小学的理解能力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的路径探索。
(一)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养
以解决问题为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材是离不开的。教材当中的问题和知识是数学教学的精华部分。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公式、每一个概念、每一道例题,都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把握。于此同时,对于教材的解读还应该不断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根据教学内容实质,明确教材中的核心素养,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比如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时。首先要对其面积计算公司有一个熟悉的了解,能够准确地应用计算公式,并且相应地,能够将该问题当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模板。在解决这个问题当中,存在诸多的数学核心素养,如推理、空间观念以及数学模型构建能力等等。不管怎样,多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实践,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数学思想意识能力的提升。
(二)在知识和技能形成过程中融入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解决,重在形成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促进小学数学的发展应用。这个过程中,也要进行数学核心思想的融入。通过数学核心思想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思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举一反三。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讲到乘法这一章,出现许多乘法运算方面的问题,那么课堂上可以不单单限制于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运算,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的抽象问题具体化意识,增强学生的符号化思想,促进学生模型构建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感。
(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在解决一般数学问题时,都需要运用数学核心素养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体体现数学核心思想。比如在学习小数的乘除时,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题目,如自来水的收费问题等等。
(四)核心素养的培养重在坚持
任何一种素养的培养都要形成习惯才能体现其真正的意义。要想形成习惯,坚持应用是极为必要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不断积累历练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中,强调数学核心思想的应用,并在数学问题具体解决过程中,融入数学核心思想。除此之外,在课堂以外,也不能放松数学核心思想的培养,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念和概念应用于现实,积累实践经验,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坚持不懈,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培养。
结束语:总而言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首先要掌握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在解决问题实际中不断体现和融入数学核心思想,并坚持不懈,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最终养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景观设计;专业素质;能力培养
序言
近年来,景观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实践工程项目及大批量的毕业生相比,其学科发展与教育理论的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景观设计专业的教与学一直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方法。这种模式使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也不符合当今学生数量剧增的现实。如何培养景观设计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与技能?本课题结合景观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对该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及其方法进行探讨。
一、景观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特点
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是塑造人类宜居性环境的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了艺术、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学科,属于交叉性的新型学科,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性与技术性。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景观艺术设计,顾名思义,侧重于艺术,是一门关于人类生活环境艺术化了的学科,它可以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另一方面,景观设计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其终极目标并非仅仅停留在图纸上供人们欣赏,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物质与技术手段将其施工完成才具最终意义。因此,景观艺术设计又属于工程技术的范畴,具有技术属性。
2.学科体系的综合性。景观艺术设计是以艺术为主,同时涵盖工程技术、社会人文、艺术历史与理论、经济金融和计算机技术等广泛的知识领域。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及再创造,其学科体系涉及了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3.广泛性与系统性。景观艺术设计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学科基础。这说明景观艺术设计在学科体系上属于交叉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有较强的系统性。
二、景观艺术设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1.人文历史知识的积淀。人文历史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创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人文历史是地球表面区域与区域之间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供人使用的,除了物质层面,即使用功能的要求以外,更多的应体现在精神层面。通过培养学生对人文历史知识的积淀,可以唤起人们更多对美好生活的回忆, 使设计更具深层意义与哲理性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以及网络来获得。
2.对美的感悟与洞察力。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环境空间方面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学科。因此,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生应具有对美的敏锐的感悟力与洞察力与学科直接相关的包括图形、形体、光影等方面,另外还间接地包括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
3.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在直觉把握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策略性的设计解决,以整合的“系统设计”优势获得市场的认可,将设计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4.手绘表现技能。手绘表现草图技能是形成构思、表达和记录构思的主要途径, 也是景观设计师表达设计构思的重要“语言”,徒手草图其有快速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表达时可以在线条的基础上适当的加入色彩与明暗关系,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而景观设计的成果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将三维的空间与形体转换成二维,以图纸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无沦是识图还是设计、都离不开空间与形体的想像力。而手绘表现恰恰是辅助于设计师的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法宝”。
三、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
针对景观艺术设计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在创造能力的培养方式上,提出以下四点培养方式:
1.夯实基础 “厚基础、薄专业”。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增加设计基础课程。首先是与学生绘画基础相关的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学、色彩写生等,其次是设计基础课程,比如设计构成、设计启蒙、空间设计、模型制作于设计等课程,设计启蒙有利于新生了解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学科范围以及学习方法等,模型设计与制作则在系统的学习空间的构成与组合方式的基础上,开始设计与制作,抛开任何功能的纯空间的模型,加深对空间的进一步理解。加上传统的设计制图、设计初步、设计表达、模型制作等表达与表现课程,构成了完善的专业基础。
2.拓宽学生视野。宽阔的视野是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必备素质。景观设计师要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景观设计是个综合性很强的边缘行业,它包含历史文化、建筑规划、地理气候、植被绿化、美术绘画、民俗风情。所以景观设计学生应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对于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宽广的视野可以通过跨专业的选修课、各类讲座、以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以及教学交流等来获得,同时利用学院的资源加强与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与学习以拓宽学生视野。
3.重视徒手绘图的作用。景观设计构思阶段的成果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景观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景观设计的构思阶段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包括方案的创意部分和施工设计及效果展示部分,构思草图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边勾画边思考,用形象的线条去辅助、去刺激大脑构思的形成。徒手画进行方案形体的推敲是形成设计构思的重要的辅助手段,同时还可以快速完成方案的整体造型透视图, 缩短构思形成的时间周期。
4.加强实践,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个景观项目常常是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没有好的协作是很难出一个好的景观工程,景观是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必须深入到施工中去才能最终完成好的景观作品。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应重视和践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考查课的环节中锻炼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校园里进行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缩短学生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到具有全面主持项目设计的能力的过渡期。锻炼学生的具备随时学习新知识,以新思路解决新矛盾的能力。
结语
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在更广泛的学科体系下,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何种专业素质和知识范畴以及能力?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探索过程。通过文章的探讨,希冀在今后的工程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系统的指导作用,文中所提及的专业培养模式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充实,需要通过更多的设计教育工作者不断践行而使之日趋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茂川. 环艺设计构思草图【M】.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