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9 11:29: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慧交通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智慧交通现状

篇1

目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全球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十年,我国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增长量是2005年汽车数量的7.7倍,而城市道路每年仅增长3%~5%,车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造成运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又带来了中国城市大气质量持续恶化。在我国,交通的发展还无法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推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智慧交通系统概述

智慧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TS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指将先进的智能监控技术、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综合应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慧交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交通理念。智慧交通的发展模式更加着重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知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式决策信息和高效精准的管理信息。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是智慧交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基石,构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而造成错误决策。智慧交通系统利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提供各种综合通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改善交通状况,使得交通控制更及时、方便、高效和安全。

二、智慧交通的研究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围绕交通流理论、城市路口自动控制数学模型等工作展开;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车辆动态识别等;到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原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交通状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人们出行理念的变化,使得智慧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致力于智慧交通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认为,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下,智慧交通系统将会进入全新快速度发展时代,而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车联网的构思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行驶路线的优化,让交通更加畅捷。

三、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江市城市人口已达311万,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34万,交通流量以每年9%的幅度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造成的交通拥堵、运输困难等交通问题亟待解决。

从表1可以看出镇江交通流量年年增长,为缓解交通压力,镇江市政府大力发展智能公交项目。智能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将智慧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通过公交车及公交车站的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输到智能运行中心,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化、可视化,出行者也可根据公交车站的站牌信息,准确掌握公交车到站距离。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000多台公交车GPS设备和车内监控设施安装,完成100多条线路的地理信息采集和车辆、人员基础数据录入,完成200多座智能公交站台的改建任务,智能公交已覆盖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交线路。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镇江市智慧水运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水上ETL系统(不停航缴费系统)免去船员上岸来回奔波,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另外水上应急系统通过智慧海事电子动态监管中心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水上安全应急能力,减少水上交通事故。

虽然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初具成效,但根据调查显示镇江市目前建设的智慧交通系统并没有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增强交通管理智慧化,合理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建设。

(二)镇江市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各部门相互独立,互联互通程度低。我市交通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相关的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了交通运行效率,阻碍了交通信息准确及时的。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全面。镇江市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交专用道缺乏和站点设施未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随意停靠、挤占公交站点,扰乱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停靠,造成交通控制中心获得的相关交通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实时的交通形态,交通网络各个节点的接收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

3. 技术水平较低,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当前,由于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引进时间限制,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累积量少,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较弱。镇江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4. 数据源质量不高,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数据质量不高,导致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等需要实时准确交通流量数据的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智慧交通具有移动特性和无线通信两方面特点,但当前对于智慧交通的研究只偏重于其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容忍性等安全问题。

四、对于镇江发展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政府需要从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范,成立专门的智慧交通管理部门,建立适应镇江城市发展、“一城两翼”市区空间布局的交通管理体制,对影响交通信息资源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智慧交通系统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二)大力开发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

保障镇江交通协调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构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比如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数据得到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帮助交管部门更加宏观调控包括陆路、水路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

1. 公路建设。镇江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高架桥路面易结冰,可以利用智能化自动除冰系统,当桥面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启动加热系统,自动保温,避免结冰,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在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安装监控,与公路智慧交通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2. 公交建设。4G网络的发展让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集调度、视频监控、信息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公交车内,及时记录车辆信息传回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同时便于公众出行信息及时变更。利用车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抓拍、调用历史视频,为智能公交调度和公交车内纷争等案件提供有利的图像信息。

3. 水运建设。镇江位于长江之滨,水路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快构建船舶与航道运行环境的感知平台,在提高水运效率的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公众参与系统,作为公众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的平台,例如“实时路况”、“公交线路查询”、“出行导向”等信息。另一方面,“掌上公交”、“智慧镇江”等相关系统可以与QQ、微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扩大适用范围,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包括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其次需要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五、结语

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信息与交通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进智慧交通系统进步,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必要手段。镇江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镇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

[2]王维民.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2010(07).

[3]涂晓晖.未来城市交通的智能中枢[DB/OL].义乌新闻网,2014-06-21.

[4]张叶.浅谈我国智能交通及问题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5]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DB/OL]. 镇江市交通运输局网站,2012-10-31.

[6]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交通工程,2013(06).

篇2

[2]熊晓红.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7.

篇3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3-0078-03

The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ge Labor Union’ s Sports Activity

ZHANG Zhuolin1, YANG Hui1, CAO Jiancheng2,ZHANG Yuan3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China Cent ral Academy of Fine Arts,Beijing 100015,China;3.China University of Ge osciences,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llege labor union’s spor ts activity,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 naire in this article. The results reveal the single organizational and manage ment system, less management in Basic level unions (department, faculty sports a ssociations), inadequate knowledge of leaders 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n d research capability, less sources of funding and unreasonable disbursement. I tis suggested th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should reform sports organizationand management system to promote sports activities. 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p 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issue sports college f aculty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college; labor’s sports activity; reality of the management;countermeasure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组织职工开展体育活动是工会的权益和义务之一 ,也是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一个方面,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 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文体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地 进行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教师、科研人员是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中流 砥柱,其身体机能水平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衰和国计民生。在 高校教职工中落实全民健身的战略措施是积极促进知识分子参加体育健身,提高身体健康水 平,延长人生寿命及发展国家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措施。目前,关于普通高校教职工参加体育 活动研究的文献和资料并不多,特别是对普通高校教职工体育的管理部门――工会如何更好 的开展体育工作,很少有研究,因此,该方面的研究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我国183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对全国普通高校工会开 展的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向管理人员、普通教师两个层次的人员共发 放问卷688份,回收657份,回收率95.50%,并对调查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R=0. 907。

2 结果与讨论

2.1 普通高校工会开展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现状

2.1.1 组织管理机构目前,工会是普通高校教职工体育主管部门,其下设的工会体育部具体负责教职工体育 活动的开展和组织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学校二级部门工会体育小组、教职工体育社团的管理 和全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二级部门工会体育小组和教职工体育社团具体负责管理基层 的体育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高校基层体育组织对全校 教职工体育提供支持的渠道。

2.1.2 法规制度《工会法》、《体育法》、《教师法》和《全民健身纲要》都对教职工体育工作有具体 的规定。如《工会法》中明确提出,组织职工开展体育活动是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全民健 身纲要》提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 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各级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 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工会体育工作法规社会保障机制,是在更大范围上保障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 有效形式。通过调查访谈,

投稿日期:2009-01-15

基金项目: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张卓林,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多数高校工会都根据相关法规制定了本部门体育部工作职责,对 工会体育部的性质和工作内容都进行了界定。大多数院校工会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对本年度体 育活动也有计划。但针对基层(部门、教职工体育社团)工会的体育管理的制度就比较少, 应当引起重视。只有将制度深入到基层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才能有效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 开展,才能使高校职工体育健身活动得到全面推进。

2.1.3 工会体育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从被调查的高校工会体育工作人员的年龄构成看,年龄在40~49岁年龄段的工作人员最 多,50~60岁年龄段次之,39岁以下的年轻人员较少。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工会文体干部的 年龄结构比较偏大。高校工会文体工作是一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工作,体育是一项激发人的 情趣,给人以挑战的活动,需要年轻工作者的活力与激情,年龄偏大势必会影响工会体育工 作的开展。

2.1.4 工会体育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这就要求基层工会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要掌握 一些体育学、社会学、人才学、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全国高校工会体育 工作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主要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占90%左右,相 对来讲还是很高的。这主要与高校的整体环境有关系,高校与其他行业相比,从业人员的文 化素质比较高。

图1 工会体育工作人员的教育程度2.1.5 经费运作现状

2.1.5.1 经费来源单一高校工会体育经费来源途径比较少,其经费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工会经费、行政拨款 、赞助、自身创收。赞助和自身创收经费仅占3.5%,主要来源还是靠工会经费(占74.2% ) 和行政拨款(占22.3%),如图2所示。由此看来,高校工会经费无疑直接决定了高校工会 开 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在各类经费中,工会经费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工会经费是影响高校工 会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图2 工会体育经费来源示意图2.1.5.2 经费支出相对集中体育经费是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组织开展教职工活动、开展健身宣传、培训体育 干部等均需经费的直接支出。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体育经费,可以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 作用。

各高校在组织体育活动、下拨基层部门、职工体育社团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占很大比例 ,但在体育干部培训方面支出的比例仅为0.2%,体育干部是工会体育的管理者和计划制定 实 施者,他们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工会体育工作的开展,可以看出各高校工会在对经费的使用仍 有不足之处。

表1 高校工会体育经费支出比例一览

经费用 途比例/%教职工体育比赛经费

下拨基层部门

下拨职工体育社团活动费

宣传

体育干部培训

其他60.02

20.00

11.50

3.08

0.2

5.2 2.2 影响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因素

2.2.1 业务能力

2.2.1.1 指导能力偏低通过调查访谈,高校工会干部的指导能力比较欠缺。如图3所示,在被调查对象中23.6% 的人认为工会体育干部的指导能力都在“较好”和“很强”的水平上,表明高校教职工和工 会领导对工会体育干部的指导能力不是很满意,有48.6%的工会体育干部,教职工认为指导 能力一般,而且还有27.8%的工会体育干部的指导能力不能满足教职工锻炼的要求。高校工 会干部的指导能力在工会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工会干部工作能 力的重要表现。由此看来,高校工会干部的指导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3 工会体育干部指导能力评价2.2.1.2 组织管理能力欠缺现代体育发展离不开“三件”法宝:一是“硬件”,指科学技术、场地设施;二是“软件” ,指科学管理;三是“活件”,指人与人的积极性。可见科学管理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 高校工会体育的发展。

调查显示,78.6%的工会体育干部被教职工认为他们的管理能力“一般”,有21.4%的 被 认为管理能力较差,这表明高校工会体育干部的管理水平还存在不足;27.8%的教职工认为 工 会干部在组织竞赛方面“较差”。竞赛组织是工会干部的重要工作之一,体育活动的举办核 心就在于竞赛组织。竞赛组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必须是有一定体育专业知识和竞赛组织知 识的干部才能胜任,因此高校工会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活动组织干部的体育竞赛组织工作 能力。

2.2.1.3 科研能力和意识薄弱科研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工会体育工作的发展水平,只有不断对教职工体育进行新 的尝试和研究才能使工会体育工作上台阶,使教职工湾育工作开展的更好,更有效。调查结 果显示,不想写论文研究的工会体育干部占35.71%,有论文研究的体育干部只有21.43%, 而 且只有1~2篇。可见,高校工作的工作人员的研究自觉性和研究成果都很缺乏,应当引起重 视。只有在研究中才能不断提高工作干部的工作能力,才能为工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 图4 工会体育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组织竞赛能力情况2.2.2 体育社会指导员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及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 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的工作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 传播者,其作用的发挥对于社会体育的进一步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都将产生极 为深刻的影响。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国家级四个级别。体育指 导员除了要传授健身的知识、方法外,还要指导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协助制定锻炼计划, 对其进行检查评定。同时在实际锻炼过程中提供指导帮助人们不断增强科学健身的意识和知 识,提高健身活动的效果。根据指导类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组织管理型和锻炼指导型。

调查显示:全国高校工会体育干部为二级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占总数的67%,一级和三级 分别为13%和20%,由此可见,从指导水平来看工会体育干部是有能力完成他们的职责。但通 过对高校工会领导的访谈,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结构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组织管理型 的人数大大多于锻炼指导型的人数。高校工会体育工作人员体育社会指导员类型分布严重不 均,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图5 工会体育工作者体育社会指导员级别2.2.3 经费短缺和相对集中的支出高校工会经费比较固定,通过加大工会经费比例来增加体育经费不太可能,行政拨款受 多方面原因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有较大改观,同时有关赞助也很少,一般是捐赠体育器材设 施。自身创收才刚刚起步,创收渠道不多。教职工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趋 势,教职工体育管理系统缺乏自我造血,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同时高校工会很少对教职工 体育的经费进行专列,大部分采用文艺活动费或工会行政费合并开支,这样很不利于体育经 费的保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目前,普通高校工会体育工作管理的组织结构单一。调查表明,高校教职工体育 社团的普及程度较低,高校教职工体育社团成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不高。在活动的组织形 式上,有50.1%的活动是由校工会体育部组织的,部门工会和教职工社团所占比例仅为11. 5%和4.8%。2) 普通高校工会体育工作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特别是针对基层(部门、教职工体育 社团)工会的体育管理制度比较欠缺。

3) 普通高校工会体育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体育社会指导员的级别较高,但 结构不合理,他们获取体育相关知识的途径较窄,健身指导、组织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不是 很强,适应新社会环境的能力不强,使教职工体育活动开展缺乏活力。

4) 普通高校工会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来源还是靠工会经费(占74.2%)和行政拨 款(占22.3%),经费使用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3.2 建议

篇4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5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涉及交通、安防、政务管理、安全应急、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系统。其中智慧交通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城市交通治理和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梳理,归纳近五年智慧交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针对智慧交通研究的成果加以总结评价,指出其不足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智慧交通研究的发展和促进智慧交通建设的完善。

1 智慧交通的概念

智慧交通系统(Smatr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STS)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是整合能源、环境、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曹小曙、杨文跃等,2015)。目前,我国对STS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标准的定义。王庆滨提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信息监控数据导入地面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王庆滨、钟荣华,2015)。然而,陈琨提出,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智能交通是通过非常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以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而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更高阶段(陈琨、杨建国,2014)。智慧交通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与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蔡翠,2013)。智慧交通更强调如何将交通系统全面融合到城市总体发展和建设中,不局限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功能,而是将海量交通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强调系统的实时性、人机交互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张盈盈、陈燕凌等,2014),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化决策分析(李础⑼跗缴等,2014),促进交通向更先进和谐的方向发展(张轮、杨文臣等,2014)。

从上述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智慧交通的概念主要是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包含所应用的技术、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对象。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智慧交通所要运用的技术概念理解不清,将不同层次的技术归并在一起,理论知识体系较混乱;二是服务对象不全面,受益主体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智能化、智慧化无严格界定,客观上造成概念混淆。

2 智慧交通研究的重点领域

智慧交通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一是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执行层,如客货、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装备以及智能公路、车辆的运营管理等;二是政府的宏观决策层,如综合统计、规划与设计、建设、市场秩序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票务与支付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和安全应急等。

2.1 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业务

治理超限超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新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科技治理超限超载的6大系统:监督考评监测系统、源头末端监测系统、重点路面监测系统、检测站监测系统、行政执法及电子监察系统、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张新,2014)。

陈向东、杨斌分析了智慧轨道交通中“更透彻的感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从“敏锐”“快捷”“可靠”“高效”“全面”和“智能”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智慧轨道交通行业运作和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实现“更透彻的感知”(陈向东、杨斌,2012)。曾华觥⒅旎撤继岢隽恕爸腔酃斓澜煌ㄏ低臣芄埂保对智慧轨道交通系统理念、技术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探索和概括(曾华觥⒅旎撤迹2012)。王健通过分析公共交通现状,对智慧巴士系统的运用和推广进行了介绍(王健,2012)。石文先提出了智慧空管系统总体框架,该系统主要由感知层、基础设施网络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专业应用与决策支持层组成,并对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石文先、朱新平,2013)。杨静指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地铁,在发挥地铁载客、聚客功能的同时,让乘客在运动中与城市各类信息交流、互动,为乘客呈现运动中的城市全景图,另外实现轨道交通媒体价值增值、转型,是轨道交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杨静,2015)。史晓平、李华光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史晓平、李华光,2015)。

黄敏以深圳为例,提出要以大交通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大监管为主线,以大信息为核心,推动智慧型、效能型、服务型交通运输部门的建设(黄敏,2015)。陆荧洲等对道路监控系统在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陆荧洲等,2015)。

2.2 政府宏观决策层面的研究

智慧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智慧交通顶层规划上,我国主要是独立建设模式和数据大集中模式两种(李吹龋2015)。赵俊钰等提出了一种可落地的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思路(赵俊钰、刘芳玉等,2013)。

在智慧交通系统开发与设计上,徐蔓青、张滔、尹克坚、王雅琼等对智慧交通所依托的大数据平台的开发进行了研究,谭晓琳、顾慧、梁展凡等对智慧交通应用软件技术进行了研究,王峰、韩丽、徐波、马士玲等则从物联网角度对智慧交通系统设计进行了探究。

在公共信息服务上,信息安全应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前提(陈楠坪)。目前,我国智慧交通信息服务主要有四种模式:针对政府的交通管理系统平台,用户车联网(企业及个人),导航地图、打车软件等APP(企业及个人用户),智能汽车制造(个人及企业级用户)。但是,信息如何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信息服务核心价值(阮晓东)。因此,孙斌提出了利用三维业务模型来促进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刘源设计出“智慧出行”系统架构,并可实现GPS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信息推送与语音播报、动态信息融合实时处理以及车辆协同交互优化,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的水平。张志宇、阮永华提出利用号牌识别技术、RFID电子车牌技术相结合的交通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方案,对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点的布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在安全应急管理上,陈龙、樊博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和管理学中相关理念相结合,提出了智慧城市交通安全监控管理的构架。

3 其他领域的研究

在其他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广州、南宁、镇江、扬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实证研究,对二、三线城市如何推进智慧交通平台的搭建甚少,另外对国外智慧交通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也还不多。

另外,在对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方面,赵竹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就专业如何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高职课程理论体系和智慧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向。

4 评价和启示

综上所述,近五年,交通运输业界和学术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设计领域:一是交通信息网络平台,如地址匹配技术、车联网技术、交通传感网;二是动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车辆识别系统、行车引导系统、智能停车与诱导系统技术、智能公交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三是静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智能停车场、位置服务等。但对智慧交通建设的相关技术研究未形成鲜明的层次结构。总之,目前对智慧交通概念体系和应用价值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全面、标准的理论体系。

另外,从研究的领域来看,目前对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公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关注较多,而对航空、海运交通智慧化管理研究较少;对政府宏观规划与建设、信息服务、交通秩序管理关注较密切,而对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综合统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的管理、票务和支付服务、安全应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不多。从人本管理角度,目前对技术应用研究较多,对居民的出行需求、法律环境等的研究甚少。

因此,未来对智慧交通的研究还可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一是强化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对智慧交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更深入的探讨,为智慧交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二是加强对智慧交通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扩大智慧交通研究视角,关注居民出行需求;四是加强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研究,重视跨学科人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

[2] 王庆滨,钟荣华.智慧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道路与防洪,2015,(6).

[3] 陈琨,杨建国.智慧交通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4] 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

[5] 张盈盈,陈燕凌,关积珍,等.智慧交通的定义、内涵与外延[A].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4.

[6] 李矗王平莎,张春辉,等.国内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模式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4,(2).

[7] 张轮,杨文臣,张孟.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J].科学,2014,(66).

[8] 张新.基于智慧交通的治超模式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篇5

一、引言

当前许多城市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交通、能耗、安全等问题,成为了当局者只要思考的问题。而“智慧城市”的提出顺应了当前全球先进城市发展演进和技术变革的时代潮流,是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前沿理念和探索实践,是我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也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智慧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应用智慧化为主要特征,以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科学发展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一系列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城市化和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立足我市实际,分析了“十三五”期间“智慧嘉兴”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今后几年“智慧嘉兴”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重点对我市未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领域、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认真谋划,使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国内研究现状

“智慧城市”近两年显然在中国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这些城市的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进入了我国智慧城市的第一梯队。北京在城市信息化的建设上提出要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北京城市的发展战略,以更高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海市的基础网络建设已全面提速:上海至全球的互联网带宽提升到140G,成为国内首个T级别的城市;上海已率先建成公共物联网统一接入管理平台,为全市的物联网发展和在世博会中的应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宁波市政府将重点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到2015年,建成一批成熟的以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文化服务等为重点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形成网络数据基地、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等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在全市开展“三网融合”示范小区建设,并鼓励电信运营商与广电企业在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深圳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深圳还将大力推进光纤接入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通信网络IP化、宽带化、全光化。

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智慧城市”可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可以让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能够大大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使得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效率。智慧城市将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包括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商业、智慧的公共安全、智慧的居民健康和教育、智慧的环境等,这些城市系统构成了智慧城市的“神经元”。“智慧城市”延展和拓宽了城市信息化的新内涵,为城市管理和信息化专家、IT厂商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必定会促进智慧城市“神经元”的形成和有机发育,将会极大地推动建设新一代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将城市中各类设施有效联系在一起,使得城市管理、生产制造以及个人生活全面实现互联互通,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理念。它是建立在更先进、更全面、更综合、更高效、更便捷、更互通、更智能和更安全的现代技术之上,预示着城市文明新阶段的到来,同时催生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智慧城市发展应该从转变观念、物联网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物联网产业培育、重点领域应用示范、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

三、嘉兴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篇6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受城市建设初期布局影响,车位配建指标不到位、车库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现有停车设施无法满足停车需求,停车资源未被有效利用,停车矛盾日益凸显。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化、5G、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及应用,智慧停车技术日益成熟,已成为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有效措施。

1建设背景

(1)车位配建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受车位配建不足和土地利用性质影响,城市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区域主要分布于老旧小区、核心商圈、医院以及学校等,应合理配建刚需泊位,合理抑制非必要的停车需求。(2)余位信息闭塞,泊位利用不均。受限于停车诱导信息延误,用户无法实时准确获取余位信息,寻泊时间长、效率低、分布不均的泊位资源未能得到高效利用,如部分路段及停车场因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僵尸车”长期占用稀缺泊位资源。(3)停车多头管理,管理效率较低。城市各类停车场的权属、运营模式、设备品牌等涉及的部门呈现多元化特点。停车收费方式多为人工,人力成本投入较大,收费信息不透明,造成管理混乱。(4)停车不够便捷,出入周转不畅。国内大多数停车场普遍存在设计缺乏科学和人性化等现象,如半自动机械车库对驾驶人员的倒库要求严苛,必须配备专业操作人员,易造成人车损伤。较多停车场不支持自助缴费或未有效推广电子支付方式,高峰期出口收费拥堵。(5)公共意识淡薄,出行只图己便。停车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应有效管理和适当抑制,公众普遍缺乏对停车收费和绿色出行的认知。

2建设要点与发展前景

2.1建设要点

城市级的智慧停车平台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中心,五系统”:以城市停车运营管理中心为中心,兼顾道路停车管理系统、路外停车管理系统、城市停车诱导系统、停车大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城市停车管理服务软件五大系统。根据各城市的停车现状和管理需求,开展智慧停车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停车平台建设的技术方案和标准规范,同步研究和出台配套政策及管理办法。建设智慧停车示范工程,定制开发核心业务软件,统一数据标准,接入典型停车场信息数据,实现智慧停车平台核心功能并示范应用。新建、改造、升级全市停车设施或设备,逐步接入全市停车信息,与其他第三方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实现停车资源统筹调配,挖掘停车大数据的社会经济价值。城市智慧停车顶层设计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1)道路停车管理系统。道路停车资源整合较易,但难以高效管理,道路停车管理技术手段主要包括PDA、地磁、高位视频、低位视频、移动巡检、ETC、北斗定位等,应结合各个城市的现状特点及管理需求,从成本、逃费率、便捷性、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对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评估、组合应用。系统如图3所示。(2)路外停车管理系统。路外停车主要以封闭式管理为主,涉及车牌识别、车位引导、反向寻车、车位预约、电子支付以及智能机械车库等技术。其中,人工智能新技术在停车管理场景的应用以及“ETC进城”发展前景良好。(3)城市停车诱导系统。城市级的停车诱导系统通常采用三级停车诱导方案,即一级城区诱导、二级区域诱导、三级场库诱导。停车诱导系统的建设要点在于诱导屏的规划选址和研究评估,故必须充分做好前期踏勘考证工作,统筹考虑诱导屏信息覆盖区域、取电方案及周边绿化、标识标牌的遮挡等问题。项目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复用既有智能交通诱导屏,实现路况信息和停车场信息统一,节约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复用。(4)停车大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停车大数据的采集、管理、展示是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城市各停车场管理主体分散,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需要结合不同停车场智能化程度进行针对性技术方案分析。通过云平台对接、数据库采集或更换出入口管理设备等方式,逐步实现全市所有停车场(库)数据资源的整合接入。海量的城市级动态停车数据需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存储和处理,才能发掘更多数据价值。建立静态交通大数据中心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复用当地政务云进行资源弹性分配,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数据的互联共享,如图4所示。(5)城市智慧停车管理服务软件开发。停车大数据的应用和展示是面向多用户的软件体系,需要根据具体服务对象,开发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软件系统。主要依托城市智慧停车管理与服务软件,面向公众,开发具有停车导航、停车查询、泊位预约、电子支付、车位共享等功能的App或公众号;面向运营管理企业,开发具有停车运营收费管理、设备维护管理、报表统计分析等功能的后台管理或手持终端软件;面向政府主管部门,开发具有停车指数分析、公众满意度评价等功能的分析决策软件。城市级智慧停车管理服务软件应根据城市不同的停车现状、管理需求、技术手段、政策法规等内容进行定制开发和迭代升级。(6)城市静态交通指挥中心。城市智慧停车运营管理中心是用于支撑城市停车运营管理的静态交通指挥中心,中心应集大屏展示、视频监控、语音会议、综合布线等系统于一体,实现城市智慧停车的运营指挥、管理调度及决策展示等功能。静态交通指挥中心的建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与智慧城市或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实现联动管理和资源复用。注重智慧停车建设、运营一体化,平台的运营管理人员在项目前期建设时提前参与介入,实现平稳过渡,避免前后脱节。

2.2发展前景

(1)设计施工精细化。通过对停车场建筑风格、结构、交通组织、智能系统等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与实施,体现不同类型停车场的特色亮点,提升停车场的建设品质,注重建设效果,推广设计采购实施一体化的建设模式。(2)运营管理规范化。制定停车行业标准,通过专业的停车运营管理企业实现停车场统一、规范运营,提升停车场管理效率和服务品质。(3)停车服务便捷化。通过研发更人性化、智能化的停车服务软件,为公众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使公众出行停车体验更便捷。(4)分析决策科学化。通过挖掘停车大数据的社会经济价值,为相关部门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停车设施规划、停车收费标准、停车管理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城市停车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

3结语

城市静态交通治理作为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重视智慧停车顶层设计工作,立足各城市的停车管理现状,因地制宜选取技术手段并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保障体系,结合新兴技术实现停车资源高效整合与利用,以发挥停车大数据的社会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阳卫文.城市智慧停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10):114-115.

[2]刘玲,王同德,崔银秋.城市智慧停车云平台设计与实践[J].中国公路,2020(1):100-101.

[3]李峻宇.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J].物联网技术,2020,10(1):83-87.

篇7

③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Z],2013

④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2010

参考文献:

[1]李正风.关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6)

[2]方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2)

[3]何洁,邓心安.对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共性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4,(3)

[4]丁恒龙.我国科技创新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甘肃社会科学,2007,(6)

[5]韩霞.加快推进我国科技体制创新的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2)

[6]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

[7]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

[8]黄涛.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J].科技导报,2012,(2)

[9]毛光烈.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与制度创新--从相关案例分析探究[J].信息化建设,2012,(11)

[10]张叶.我国智能交通存在的问题[N],中国智能交通网,2012-08-23

[11]佚名.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智能交通发展受制约[N], 中国安防展览网,2013-04-11

篇8

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它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在撬动城市经济发展、统筹社会与经济、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2013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秦皇岛市和北戴河新区在名单之内。秦皇岛智慧城市建设由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云平台五部分组成。

二、秦皇岛与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是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是旅游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城市服务业的关键。智慧旅游这一概念来源于智慧城市。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智慧旅游成为各旅游城市争相申请建设的重点。秦皇岛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发展智慧旅游既是建设生态型旅游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城市发展快人一步的必然选择。秦皇岛市是“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也是目前河北省唯一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三、秦皇岛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秦皇岛智慧旅游建设

秦皇岛智慧旅游建设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已经在2014年暑期完成,二期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而智慧旅游的试点范围将在一期的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直至实现全景区得智能化服务。“智慧旅游”项目建成后,广大游客均可享受智慧旅游带来的便利。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智慧旅游门户网站及触摸大屏三种方式预定酒店、门票、餐饮,查询景点信息。在景区门口的标志牌上,游客扫描一下二维码就可以通过手机自动获得整个景区的全方位介绍。游客每到一个景点,手机就会根据景点的特色给游客介绍相关的历史典故等信息,如同身边带了免费导游。旅游管理部门通过重点景区、道路和城市重要节点的视频监控、信息处理网络系统,实现旅游客流、交通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旅游投诉及时处理等。

(二)体验秦皇岛智慧旅游建设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暑期,笔者到旅行社挂职锻炼,作为导游员带领游客游览了秦皇岛的大部分景点,了解秦皇岛智慧旅游建设的现状,并对部分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和亲身经历,笔者认为秦皇岛智慧旅游建设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景区停车场乱收费现象极其严重。以小车为例,北戴河地区20-50元;山海关地区各景点20元;黄金海岸地区基本50元。收费均超出政府定价,游客怨声载道,却投诉无门。

2.部分景区交通不便。圣蓝海洋公园、翡翠岛等景区无公交,603、605路间隔时间过长,乘客经常人满为患。

3.人民医院等站,原来设置的智慧交通设施已不能使用,突显管理和维护这一短板。

4.景区二维码标识设置不明显,有的景区甚至没有设置,导致游客无法第一时间了解景区情况。

5.智慧旅游门票系统不完善,门票价格不一,样式五花八门。有的景区智慧旅游窗口设置过少,导致换票时间过长,有的景区竟然排队换票需要一小时以上;有的景区网上售票和门口直销票相差过大,如某景区门口售票135元,而网络售票只有50元,导致倒票猖獗,存在价格欺诈之嫌。

6.周末部分景区超过自身接待能力,却不加以控制,导致游客游览质量严重下降。

7.无证导游随处可见,拿着旅行社的介绍信带团的现象依然普遍,坑团屡禁不绝。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大景区停车场监管力度,在停车场设置智慧旅游投诉平台,加大执法力度。

2.增加景区交通线路,做到景区公交交通全覆盖。周末时,通过智慧旅游平台掌握游客出行方向及数量,针对热门线路加开临时客车,缩短发车间隔。

3.做好智慧旅游交通的线路维护工作,不做面子工程。

4.景区需要合理设置智慧旅游设施,尽量多设置在显眼位置,使游客可以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享受景区提供的最大便利。

5.景区增加智慧旅游换票窗口,或者设置智慧旅游检票改札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客流数据实时统计分析,为景区客流指挥调度、分流决策提供基础信息。

6.景区须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

7.旅游局应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旅游法。通过智慧旅游平台,要求导游使用手机GPS定位系统、APP签到系统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管理。

篇9

1.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首择。目前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处于发展探索阶段,但是不同的城市在发展智慧城市的时候侧重点各有不同。新加坡主要侧重交通、教育和医疗系统的应用,意在建设一个市民、企业、政府三者合作的电子系统,让市民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韩国首都首尔建设智慧城市的侧重点为城市安全、设施管理、智能交通和环境四大方面;美国纽约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实施电子健康记录与服务,启动纽约市IT基础设施服务行动计划,升级政府的E-mail系统,建立智能停车系统等[1]。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试点建设阶段,科技部在2010年确定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试点城市为:深圳和武汉;工信部在2011年9月确定全国第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扬州、常州;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2012年12月启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平台建设试点,从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方面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研究[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也有所成效,近两年涌现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数字南昌”、“生态沈阳”等智慧城市建设优秀的城市[3]。

2.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

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程度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探讨和分析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寻找智慧城市发展合理、科学的建设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4]。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研究可以为各个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2.1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技术提供者

百度百科给出物联网的定义如下:“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应用无处不在。

2.1.1射频识别(RFID)技术

物联网技术发展中十大核心技术之一: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不需要人工的干预,RFID技术的特点有:防磁干扰、防水、耐高温、识别有效距离大、使用寿命长、数据加密、存储容量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5]。RFID技术主要应用于移动支付、门禁系统、物流包裹跟踪和识别、产品防伪、运动计时、票证管理、汽车防盗系统、停车场管理等[6]。

2.1.2传感网络

传感器网络是由分布不同位置上的自动装置组成的一种计算机网络,传感器和这些自动装置共同监控不同位置的环境状态,比如花圃湿度状态监控、楼宇噪音监控等。传感器网络主要应用于环境与生态监测、医疗健康监护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家庭电器自动化等[7]。

2.1.3智能技术与云计算

智能技术与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两种技术影响着物联网的整体性能,关系着物联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2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发展的能源节约机

物联网技术能够节约大量能源以及人力,降低了城市信息管理的成本。目前国内外很多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都是以“低碳”为核心,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都大大的节约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和财力成本。

2.2.1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运用建筑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能耗计量及设备能效分析,采用系统集成的手段,构建能耗计量和管理平台,通过建筑物能效综合管理,在热水供应、照明、家电等方面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8]。目前,基于物联网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建筑节能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热点,是未来物联网应用市场的主力军,对促进我国工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效益等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2.2交通节能

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还有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通信技术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城市交通管理,从而建立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应用于车辆控制系统、交通监控系统、旅行信息系统等[9]。

智能交通能大幅度的降低汽车能耗。通过智能交通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运行速度,车辆平均车速提高了,就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和废气的排出,这样每年可节约上亿吨汽油的消耗。另外,智能建筑的不断完善,也会有效缓解交通使堵塞,减少汽车在路上的停滞时间,从而减少尾气的排放,空气质量也相对有所改善,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能源节约。

2.3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物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专家认为,物联网除了可以节约成本以外,还可以大大的提高经济效益。

物联网主要是人与人间的信息交互,以手机数量(1000部数量级)计算其产业规模,其经济总量已接近万亿台,若全国的移动终端来计算,其经济规模是巨大的。所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无线传感器产业年产值达200亿。可见物联网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10]。

3.结束语

智慧型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物联网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利用物联网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政策法规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联网发展的法律和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强技术革新、加快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建设等。通过对物联网的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 廖智翔,卓伟.广西电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24).

[2] 胡佳艳.智慧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

[3] 杨心丽.基于生态文明的智慧城市建设刍议[J].住宅科技,2014(5).

[4] 浦江峰.物联网技术对于智慧城市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4).

[5] 颜杰.RFID标签防碰撞盲源分离算法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4.

[6] 翟惠林.带有防伪芯片的物理印章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3.

[7] 尹琦.基于智能传感器网络的校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模型设计[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8] 李华文.探讨现代智能化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9] 刘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流量估计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篇10

1引言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在全国各地有序展开,而部署建立如5G基站、高清摄像头、电子警察等集约智能的设施是构成智慧城市体系架构的基础。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多以路灯立杆为载体,根据需求搭载无线通信、环境监测、信息、智慧交通等基础设施,将“综合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工程进行推动[1]。综合杆具有高度集约化、共享化和智慧化的特点,涉及多个专业,并需与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对接,然而目前还未有针对综合杆的全国性标准和统一的建设管理法规,对传统的设计模式提出了新问题。

2综合杆的概念和建设现状

综合杆尚未有统一的名称,主要名称包括综合杆、智慧灯杆、智能综合杆等。广东省地方标准《智慧灯杆技术规范》(DBJ/T15-164-2019)将其命名为智慧灯杆,上海市地方标准《综合杆设施技术标准》(DG/TJ08-2362-2021)将其命名为综合杆,本文参照上海市标准,使用综合杆为本文名称。虽然综合杆的名称尚未统一,但其“多杆合一”的基本特征已然清晰:以城市路灯立杆为载体,根据需求选择搭载交通标牌、交通信号灯、电子警察、治安监控摄像机、无线通信基站、环境监测传感器、LED显示屏、公共广播、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设备。搭载的设备可完成城市信息的感知、监测和收集,及时获得城市运行数据,并传送至“城市数据大脑”[2-4]。目前除一线城市外,综合杆在多个城市仅为了改善道路杆件林立、线网杂乱的现象而建立。从其功能而言,仅实现了设备的多杆件合一,但各设备的供电、控制系统、数据传输、线缆敷设等因管理部门的独立运营需求,又分散独立设置。在“智慧城市”所需数据融合和共享的前提下,建设时如仅考虑外观形式上的多杆合一,是不足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需求的,还需考虑深层次的数据合一、供电合一、管理合一[5]。

3设计难点

3.1政策和标准缺失

虽然不少城市已制定“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但更侧重从数据处理、应用场景和实现“一网统管”等方面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具体到综合杆的设计,则尚未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如综合杆的设计范围、综合杆杆件设计标准、综合杆设施搭载的原则等,以上问题均为设计前置条件,若无政策支持,基本不可能统一市政、交通、电力等多方意见。即使通过与管理部门多次对接,逐步调研清晰设计需求,但因统一标准的缺失,同一道路的不同路段或者不同建设时期都会导致综合杆建设的差异,无法有效为“智慧大脑”提供跨层级、跨系统、跨地域的数据支持[6-7]。

3.2设计原则不明确

以往城市道路建设时,沿线机电设施一般仅涉及道路照明、智能交通和交通安全专业。各专业设计标准和设计目标明确单一,且互不制约。如道路照明专业只需参照路灯照明相关设计标准,并满足路灯管理部门要求的传输和控制等相关要求即可。当采用综合杆建设时,设计中面对的开放的、动态的、交织的因素异常增多,以道路照明专业为例,则存在一些设计难点。1)杆件点位布设原则是动态的传统道路照明专业只需参考《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的布设原则布设照明路灯。如采用综合杆,还需参考《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对电子警察、监控摄像机等的布设要求、《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16)对交通标志标牌的布设要求。同时,综合杆搭载的Wi-Fi、公共广播等设备也具有对应的布设间距要求,以上各种约束导致道路照明专业无统一确定的杆件间距布设原则可遵循。各重要杆件的布设位置只能依赖设计流程中各专业人员动态反复调整后确定。因此,杆件布设的原则是动态、滞后、片面和不可概括的,是统筹满足各专业要求和交警等管理部门意见后的最大公约数。2)电源点位布设原则是动态的传统道路照明专业只需考虑沿线路灯的供电需求,进行箱式变电站的布设,因目前道路照明多使用低功率的LED灯具,电源供电范围可达1500m,且无需24h供电。如采用综合杆,相比于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用电负荷的需求,道路照明负荷权重几乎可忽略。然而设计之初,因城市管理部门未参与工程,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设施是否设置以及如何设置等问题,大多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逐步确定。即电源的布设点位也是动态的,一旦在工程推进过程中确定要增设如汽车充电桩等设备,则会导致供配电系统方案的整体调整,影响工程进度。3)设备配电原则是动态的传统道路照明专业只需考虑路灯配电,并在电源箱处预留交通安全设施接入回路。如采用综合杆,由于综合杆搭载设备种类繁多,如果各设备依旧自设电缆引电,比如同一杆件上的功率非常小的车牌抓拍摄像头、公安监控摄像头分别从电源箱处各自沿道路敷设电缆引电,一是电缆和管线资源浪费严重;二是综合杆电源仓内也没足够的空间;三是道路沿线箱体林立,影响城市美观。如果考虑统一配电,则因设备权属单位不同,各单位均要求配电箱体以及控制系统、电能计量独立,导致多线合一或多箱合一只能是美好的设想。

3.3设计流程高频往复,成果文件空前交叉

在以往城市道路建设时,机电设施专业多线程齐头并进,成果文件各自成稿。在采用综合杆时,各专业需在一张路线底图中进行设计工作,设计流程是单线程的,比如,道路照明专业完成照明杆件布设后,传递给智能交通专业。智能交通专业进行设计时,不可避免要调整杆件布设位置或间距,待其调整完成后,还需传递给道路照明专业核实调整。待以上两个专业往复对接核对后,后续还有交通安全专业、通信专业、监控信号等专业的按序加入,每一个专业的调整都会影响整体的布设,同时也需其他专业的配合。可见,综合杆上每增加一类设备,其设计复杂性和工作量将呈指数级增长。另外,综合杆设备供电和数据传输的统一性决定了各专业设计文件的共生性,无法有效拆分。若各专业设计文件编成一册,在文件编排上又可能会影响工程概预算分项、设备招投标、标段划分等工作。

3.4设计管理体系不成熟、综合性人才不足

城市道路建设通常由市政设计院进行设计工作,各设计院内部已建立起模块化、规范化的设计管理流程,并按照专业形成班组化的人员组织架构。班组化的人员结构,可在满足设计质量的要求下,有效缩短设计周期,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但不同专业人员的班组架构也形成了天然的信息传递壁垒,必然导致信息传递的片面和低效。综合杆的设计需各专业的空前配合,信息需高频多次往复传递。班组化的组织架构已不能满足大量信息流畅传递的需求。在设计院内部,各专业都有对应的负责人、总工程师进行图纸的复核、审核等质量审查工作,签署名字并承担相应设计责任。由于综合杆需要将不同专业的设计成果编制成一册图纸,在设计界面、图纸编排、图纸审核签署等需要掌握各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员进行统筹和管控,在设计端也需要综合性的设计人员。

4解决措施

4.1制定政策保障

综合杆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一个城市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制定综合杆建设的相关保障政策。在工程设计前期,建设或设计单位即可依策与市政、交通、电力、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明确综合杆件设备搭载需求、数据传输等相关设计目标,可极大缩短工程设计周期,减少变更,并建成适应城市发展所需的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综合杆设施。各地方可成立综合杆建设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编制相关政策文件,制定综合杆建设需求和计划,协调各设施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综合杆的建设布局,科学、合理、有序、有效地推进综合杆的建设。

4.2制定统一标准

不少厂家为了蹭热度,大肆宣传设备共杆就是综合杆。为了追求美观或节约成本,一次性将杆件的功能和搭载设备框定,后续如需增加设备,只能新增设杆件或采用抱箍安装的方式。为消除这一现象,应结合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制定综合杆件标准,对综合杆件的部件、样式、规格、装配和安装进行统一要求,规范灯杆的硬件接口,充分考虑综合杆件的可扩展性。在缺少统一设计标准的前提下,不同设计院在面对同一个城市道路综合杆设施设计工作时,只能通过经验整合或技术提炼完成综合杆的设计。经验和技术鸿沟不可避免会导致综合杆设计成果的差别,进而影响城市综合杆设施的统一性。因而,国家层面需制定设计标准,对综合杆设施的供配电、数据传输、防雷和接地系统、设施搭载原则等做出统一的要求,才能全范围更高效推进综合杆件的建设。

4.3设计院整合人员架构,培养总体性人才

在“一杆一设计”的设计需求下,设计院内部应整合人员架构,按照综合杆工程设计所需专业进行人员重整,建立起综合杆的专属设计团队。该人员体系可有效打破信息传递间的壁垒,在保证设计周期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图纸中的缺、漏、碰等错误。另外,设计院内部应着重培养掌握道路照明、智能交通、交通安全、通信传输等不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可统筹设计界面、设计文件编制、成果汇报等内容。在设计软件上,可采用三维BIM协同作业模式,要求所有专业人员在同一个中心文件进行项目设计,提升整体设计效率,既解决各专业间设计冲突,亦不会造成图纸泄漏和信息丢失。

5结语

在“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下,综合杆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本文通过与传统城市道路机电设计流程对比,剖析了综合杆设计中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为城市综合杆大范围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国华.智慧灯杆的现状及应用场景探究[J].通讯世界,2021,28(5):2.

[2]陈晨.多功能灯杆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20(8):2.

[3]肖辉,李文超,朱应昶,等.多功能智慧灯杆系统应用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9,30(4):5.

[4]袁珍.基于5G的新一代智慧路灯设计方案[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4):2.

[5]陈希.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综合杆设计与应用思考[J].光源与照明,20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