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9 15:02:58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

篇1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思路

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即对所有的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都应审计,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可以在工作中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重点企业进行审计。全面审计就是要对所有属于审计范围的企业都列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如国家审计就以国有企业为重点,将全国多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列入审计范围。突出重点,就是每年围绕当年国家经济工作中心,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选择重点行业或重点地区、重点资金进行重点审计。鉴于审计对象多,审计人员少的现实情况,当前可以按照抓重点、分层次的原则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署在组织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按人事管理权限和财务隶属关系原则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将企业领导人由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作为一个层次,由审计署直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将由中央企业工委管理的国有重要企业作为一个层次,由审计署组织实施定期审计和审计调查,或由审计署商中央企业工委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除上述企业以外的一般大型企业,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层次,由审计署安排进行经常性审计或授权地方审计机关组织审计,其中对有的企业,可以交由企业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根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情况,利用内部审计的资料对企业经营业绩作出评价。对有的企业,审计机关可以聘请社会审计组织参加审计,在审计机关组织下按照审计机关的统一要求和方案进行审计。在对大型企业的审计中,也可采取由审计机关组织对企业总部财务实施审计,将其二级三级单位交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按照审计机关统一要求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实行抽查;或由审计机关组织社会审计组织按照审计机关统一要求实施审计,最后,由审计机关负责汇总,在向企业提出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的同时,向组织部门提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地方国有企业的审计组织思路,也同样根据人事管理权限和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分层次进行。

二、具体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

在具体审计项目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要坚持以集团本部为核心,以总部财务收支为总揽,以重大经济决策和资金流向为主线,以企业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为重点,通过审计,查清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和企业盈亏情况,落实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评价企业领导人员工作业绩,揭示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问题,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确定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具体讲:

(一)以集团本部为核心。

对集团公司来说,所有的企业经营活动都应以集团整体利益为最高利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与集团本部有关联,对外的财务报表和各项经济指标都以集团本部为核心。审计时,要时刻以集团本部为核心,围绕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与总部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企业领导人员对集团整体利益的关注程度和效果,揭示企业内部损害集团利益的行为,为评价集团企业整体业绩提供依据。

(二)以总部财务报表为总揽。

凡是合并入总部财务报表的单位和对总部财务报表有影响的活动都属于重大事项,审计过程中,要以总部财务报表为总揽,凡报表上反映的项目要查证清楚,重要项目还要认真分析其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原因。

(三)以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为重点。

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对有关部门和利益关系人了解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有很大影响。而有关部门最关心的是企业报表反映的情况是否可信,进一步说就是企业的净资产是否真实,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审计,摸清企业家底,对报表上反映的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和正确计价、正确反映进行评价,审计的过程就是剔除不良资产或对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对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进行检查评价的过程,通过对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记账错误等问题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只有企业会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有关利益关系人才能据此作出正确的决策。

(四)揭示企业领导人员个人重大违纪违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检查企业账目,分析企业财务收支活动,揭示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规定的行为,揭露企业弄虚作假、偷逃税款、贪污盗窃、挪用挤占等违纪问题,同时通过审计,可以发现企业领导人员、挪用私分公款、贪污贿赂、损公肥私等个人违法问题,为有关部门任用干部提供参考,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严肃性,促进企业依法经营。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显。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监督管理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正确评判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篇2

一、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1.社会经济发展责任审计

这一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统计地方经济总量(简称“GDP”)增长情况、人均总量、年均增长速度;

(2)统计财政收入总量、收入结构、人均财政收入、本级可用财力和财政风险情况;

(3)审查财政预算收支目说氖迪智榭觯统计增加值能耗及其年均降低率情况;

(4)统计当地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5)计算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构成及增长率;

(6)统计地方工业化率以及城镇化率;

(7)核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2.重要经济事项决策责任审计

这一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审查领导干部在任期内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决策程序的合规性、民主性与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2)审查政府在投资、国有资源处置、国有企业改制、土地征管、环境保护、产业政策、民生领域等方面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决策制度规范和实施程序;

(3)检查国有企业股权变动、产权交易和资源性国有资产处置是否合规,全面了解领导任期内国有企业股权变动、产权交易和资源性国有资产处置的规模和资金总量,重点把控其中资产处置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3.重要经济事项管理责任审计

这一工作主要围绕下述几点展开:

(1)在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收支、预算管理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以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为重点,同时关注政府各部门财政收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效益性,以及相关部门管理的规范性;

(2)收集中央和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规划、各年度用地计划、用地批复等文件,审阅上级政府签订的耕地保护等目标责任书和相关会议记录、纪要、批示等,检查决策是否符合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本级规划,是否按照规定履行报批义务等问题。

二、提高地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工作思路

1.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各项目标,确保审计效益。具体地说,审计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政策执行情况、投资决策情况、廉政建设情况等,重点审计效益性。即要求地方审计部门要对重点审计对象,至少任期内审计一次,同时,明确建立地区各部门、单位关键岗位领导干部轮审制度。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地方国有企业中即便不担任法定代表人但实际行使相应职权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企业主要领导人,也应履行相同审计义务。其次,要求领导干部将履行经济责任的决策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任期内举借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一并纳入审计目标,突出重点,细化领导干部直接责任制度,确保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2.优化审计开展环境,严格把控任中审计关口。严格把控任中审计工作力度,不仅能够客观评价地方领导干部在任政绩,为领导干部升职调任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出现“技术处理”过的假账现象,正确地考察干部队伍,实现“防患于未然”的审计目的。对此,地方审计部门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应格外重视下述几点:首先,要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础设施为观察基础,结合实地考察、分析来确定审计重点。其次,要重视执行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决策的相关人员的陈述,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询问,以客观了解具体施政情况。再者,要结合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和施政行为,组织其任职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员召开座谈会,全面收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情况。此外,还要创设良好、和谐的审计环境,以提高参与审计相关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促其规范审计行为,以进一步提高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真实可靠、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3.切实发挥审计结果运用作用,监督防范权力寻租。据中央政府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指示表明,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将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国务院“约法三章”和廉洁从政相关要求作为重要审计内容,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纪行为,重大失职渎职行为,重大决策失当和损失浪费行为,重大管理漏洞以及不作为、假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即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合理、有效运用。这不仅是切实发挥审计作用,实现审计目标的根本,也是彰显地方经济审计威慑力的有效途径。对此,地方审计部门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和督促审计整改工作、问责工作,建立健全地方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一体化的审计结果运用制度,确保审计职能作用得以切实发挥,严防和严惩权利“寻租”行为。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各级次、各类别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程度日趋加大。综上所述,地方审计部门应汲取工作经验,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审计任务,形成并完善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逐步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藉此带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

篇3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

1.审计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对审计事项的评价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随着当今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一个信息顺畅的环境,一个细致的分析,加上一个明智的决定,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而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至关重要。审计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对审计事项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收集审计的相关信息是为了准确获取相关的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归集、整理、分析,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单位和经济责任人的业绩,分清单位经济责任人和相应人员应负的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可以通过分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执行财经法规信息、各种经济悬案资料及有经济的资料,落实悬案发生的时间,曾作过的努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单位财产物资的清查、盘点情况来获取所需的审计信息。

2.经济责任审计程序需要进行再造与重构。1983年以来,审计已经历了2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的“三段式”审计程序为基础的稳定审计模式。事实证明,这种20年如一日,一成不变“三段式”审计程序,面对纷繁复杂、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审计对象,显得十分僵化,特别是在面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课题时,更是显得缺乏实用性。因此,重新塑造审计程序不仅能为现行审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提高审计程序对审计主体的约束力度,进一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的要求。审计基本程序是指审计机关对审计业务的管理程序。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程序应由计划、准备、实施、报告、终结五个阶段构成。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程序是审计小组组织项目审计的业务程序,也是审计小组进行取证的现场工作程序。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程序包括编制经济责任审计方案、测试内部控制系统、测试查证审计对象、分析、汇总、整理审计证据、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编制审计报告书几个阶段。

3.审计对象级别逐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普遍对象是县级以下领导干部,显然层次太低,对象过窄,作用不大,而且使审计机关及有关部门给人造成“不敢碰硬”的印象,认为他们只有打“小鬼”的能耐,而没有打“大王”的魄力。

事实上,级别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其作用或危害越显著,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越为必要,也越是老百姓期望的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够健全等原因,违纪违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造假使资料严重失真,特别是随着择优、竞争、凭实绩选用干部机制的逐步建立,一些领导干部在经济工作中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追求所谓的“实绩”;同时,由于领导干部享有对本单位人、财、物的支配权,有些干部被腐蚀了,滋生了腐败现象。个人权力不受约束,便会产生腐败。作为领导干部,不论权力多大,地位多高,都要被置于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越是职务高、权力大,越要对其进行审计监督。所以,经济责任审计有必要向高层次延伸,拓宽到负有经济责任的所有政府官员,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才能在干部管理和考核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责任审计的若干创新思路

1.经济责任审计要突出重点。,不少报表没有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资产评估处置极不规范。要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加大对多、反映比较大的单位的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加大对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特别是由行政机关转制为集团公司的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加大对掌握资金调拨权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根据两个《暂行规定》,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的,应以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基础,通过对其任期内经济的指标完成情况、做出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纪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审查考核,分清本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要紧紧围绕被审计人所负经济责任展开审计,而不能将审计范围扩大到所有责任。

2.要注意经济责任审计的界定和确认。一般来说,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相对比较好界定,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界定就比较难。党政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经济责任界定越难。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中的党委书记经济责任的界定就更难。经济责任,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理应包括宏观、中观经济责任及微观经济责任。宏观或中观经济责任主要考核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财政收入、投资决策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保值增值情况、物价与消费指数、商品零售额、劳动就业等经济指标;微观经济责任则指对本地、本部门或本单位能通过会计核算反映的全部国有资产及其经济活动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在目前的审计队伍中,能够站在宏观经济的高度认识问题的人才很少,从整体结构看,审计人员多为会计、审计专业人员,懂机、懂、懂综合经济和其他高新专业知识的人员不多,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在界定领导干部宏观或中观经济责任的责任上,尚有一定的难度。有的经济责任属于集体行为,具体到由某个领导承担,就很难划分。这是因为审计查出的许多违规行为都是所谓“集体讨论决定”的,难以分清是直接个人责任不是集体责任,也就无法确认承担者。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审计工作者认为,经济责任的界定是在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审计结果的进一步,从而确认责任者应负的经济责任。确认责任时,要注意“可控性”、“不可控性”和会计信息的局限性对经济责任确认的。所谓“可控性”是指特定的责任主体有能力且必须独立承担的责任;所谓“不可控性”,是指特定的责任主体无能力且无须独立承担的责任。具体讲,要注意区分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在界定审计责任时,可以“顺藤摸瓜”向责任关联方延伸,同时确定关联方在重大或主要问题上的责任,这样会使被审计人的责任更加客观公正。如在界定和确认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时,注意区别董事长作为法人代表和总经理作为法人代表的责任;区别法人违纪和法人代表本人违纪的责任;区别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区别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不能不分情况都罗列在企业法人代表一个人身上。

3.要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切实处理好几个关系。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围绕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依法审计,认真履行审计的披露、监督、鉴证、服务职能。同时还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审计和被审计的关系。审计部门在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时,应主动讲明审计是为了监督和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审计部门有依法实施审计的权力;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有依法接受监督的义务。同时应指明审计人员会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八不准”,企业领导和职工也有权监督审计部门的工作。还要指出实施审计和经营管理都是对国有资产所有者负责,双方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以此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顺利开展审计工作。二是自身审计力量与其他监督力量的关系。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涉及的年限长,延伸审计任务重,审计部门自身的力量明显不足,这就要求处理好与其他监督力量的关系,工作中注重发挥企业监事会、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利用其监督成果。三是财务收支审计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在审计实施中,要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紧密结合,并将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人格化。不仅要查出会计信息不实和单位或个人违纪、违规问题,还要关注企业的重大决策、资产质量,搜集有关问题发生的背景、决策程序等审计证据,以落实和界定相关的经济责任。

1.胡梦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审计,2003(8)

2.马海英。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思路。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3)

篇4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4-0113-03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的开展已有20余年,而高等院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起步相对较晚,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审计评价等。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理解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依然以合规性、合法性审计为主,具体审计内容中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内部控制是否健全、重大经济决策程序是否合规、经济资源是否存在闲置或浪费,而很少关注其效益性,也就是所谓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同时由于高校不是以盈利为目的,高校产出是人才和科研成果等,其效益性的评价不同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而对社会效益的审计和评价难度则更大。

(二)审计范围差别较大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对象的范围也有所不同,部分高校只将内部职能部门及院系的正职领导纳入审计范围,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包括所有内部中层领导(包含副职领导),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包含后勤实体负责人和高校投资企业负责人。审计对象涉及学院、职能部门及后勤产业等不同性质的单位,不同性质的被审计单位其领导承担的经济责任也不同,审计的重点也不同,要根据不同审计对象提出有侧重点的审计评价难度较大。

(三)经济责任目标不明确

现行事业单位干部管理体系下,大部分高校的中层领导干部在任职时没有明确的任期经济责任,部分高校对领导干部从干部管理的角度提出任期任务,但没有对应的经济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价。而领导干部对自身受托经济责任认识也不够,大部分领导干部对其承担经济责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法律层面,关注经济决策和管理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而很少关注效益性以及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这都使得审计人员很难界定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也没有可以依据的参照标准,审计评价很难获得被审计人的认可。

(四)评价规范和标准不健全

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结果的“人格化”,最终的审计评价要落实到被审计人身上,审计评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被审计人,这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要大于其他审计。而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虽然明确了经济责任的内容,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债务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等,但对上述审计内容的评价没有相对应的实施细则,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导致审计结果依旧是合规性、合法性评价,无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五)信息来源不全面

目前,各高等院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资料来源主要是来自会计信息,此外对于单位内部控制、经济决策、环境效益等方面都没有相应的报告。而依据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高校财务报表提供的收支信息主要是预决算执行情况,并不进行成本核算,只是将支出简单归集到相应的科目或项目,而这些科目和项目相对笼统,无法得到高校最终产品――教育服务产出的成本,也就无法对其投入―产出的效益进行评价;同时,其资产负债表也只反映历史成本,无法提供资产目前的真实价值,无法对被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资产或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评价;此外,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无法在相应的会计期间进行配比,也给区分前后任领导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增加了难度。因此,在不能获取全面审计信息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很难对领导干部作出恰当的审计评价结论。

二、受托经济责任研究及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定位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就应当分析高校内部受托责任的内涵,定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进而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受托经济责任内涵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对经济责任的解释:本规定所称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上述对经济责任的解释不能概括经济责任的全部内容。受托经济责任中:“经济”可以理解为受托人管理、支配和使用一定数量的资金和资源;而“责任”是指受托人应该办好的事情,并达到预定的目标。受托经济责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责任,即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这些要求或原则包括资产保全性、经营活动的合法(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廉洁自律性和社会性等;二是报告责任,受托方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因此,责任人不仅要提供财务报告,还应该提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廉洁自律报告,环境保护报告等。

一个完整的受托经济责任循环应当包括:责任的确立―责任的履行―责任的解除。责任的确立常见的方法有:法律制度形式、聘任合同形式、组织部门任命书形式和特定责任人的就职声明书形式;而责任解除的唯一途径就是经济责任审计。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

受托经济责任按内容来分,包括外部受托经济责任和内部受托经济责任。外部受托责任进一步分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公司受托经济责任,相对应的经济责任审计主体为社会审计、国家审计;而内部受托经济责任主体为内部审计。高校经济责任属于公共受托责任,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纳税人或社会公众将资源委托给高校负责人,形成外部受托责任关系;其次,高校负责人将一部分资源的管理权委托给内部的部门或机构负责人,形成内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最后,内部部门或机构负责人可能会将部分资源管理权进一步分配给内部副职领导,形成二级的内部受托责任。通常外部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由外部审计进行审计,而内部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由内部审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如图1所示。

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明确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中规定的审计对象可以概括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正职、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国有企业法人代表。部分高校参照上述规定,将内部职能部门、院系及下属企业的正职及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作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笔者认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基础上,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是可行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副职纳入审计范围。因为现实工作中由于内部工作分工,分管工作的副职领导掌握相应的资源,使得其拥有管理和使用这部分资源的权力,根据权责对等原则,由此产生的经济责任也应由该副职承担,如果将所在单位的全部经济责任都由正职个人承担,显然是不合适,也很难得到被审计人的认同。

(二)确立内部经济责任目标责任制

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首先要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即上文所述经济责任的确立问题,具体形式包括:法律制度形式、聘任合同形式、组织部门任命书形式和特定责任人的就职声明书等。

目前一些高等学校在相关负责人上任时签订内部“任期经济责任书”、“任期任务书”或者在“聘任书”中明确其任期任务。以这种方法确定的目标经济责任,可以根据学校总体的发展规划,将任务细分到各个责任人,同时给予相应的资源,将受托经济责任具体化。以目前干部管理的现状来说,这几种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形式都是可行的,能作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仍然不能完全反映其经济责任,必须在此基础上从其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两方面加以完善,其受托责任的内容应包含资产保全性责任、经营责任、廉洁自律责任、社会责任及相应的责任履行情况报告。

(三)充实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是绩效审计的人格化,因此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停留在合规性、合法性审计层面,应增加效益性的审计内容,而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应有所侧重,如:院系等单位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单纯审核其预决算情况,不能简单地评价其经费使用是否超支,经费的使用是否合规,而应更多地考虑其教育服务产出及社会效益,并对投入产出进行效益分析;职能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是预决算执行情况,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是否存在损失浪费以及经济决策是否合规;后勤实体、校办产业等企业性质的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则相对简单,可以以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重点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营成果、重大经济决策及效益、内部控制等。

(四)规范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笔者认为,短期内很难制定出统一的高等院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高校内部经济责任较复杂,既涉及企业性质单位又涉及事业单位性质的单位,其评价内容完全不同,企业绩效评价相对简单但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而涉及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评价难度则更大;其次,缺少制定高等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主体,财政部、审计署在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之前,为高等院校制定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是不可能的,而教育部及内审协会等要制定完善的指标体系难度也非常大。

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对外部审计而言,是其遇到的最大难题。但是,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影响并没有外部审计大,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可以知道其审计报告主要作用是解除责任人的内部受托经济责任,不具有外部鉴证作用。另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只需要关注重要的指标,不需要面面俱到,建立一个复杂的评价体系是没有必要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笔者认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制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重要性。所谓的重要性是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相关性,相关程度越高则越重要。因此指标选择应有所侧重,重点反映与学校整体发展相关的指标,如收入增长率、收支结余率、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师生比率等。(2)客观性。客观性是指审计评价应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因此评价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对于经营情况评价,应考虑量化指标,增加审计的可信性,降低审计风险;对于内部控制情况、廉洁自律情况则可以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3)相关性。评价指标应与被审计领导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相对应,应根据被审计领导所在单位的性质确定审计评价指标,如:企业性单位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重点评价其盈利能力、资产状况、债务风险、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等;而院系、职能部门等事业单位的领导,其审计评价指标更应关注其服务产出及社会效益。(4)可比性。内部相同性质的单位负责人其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可比性;内部与外部相同性质单位指标应有可比性;同一单位前后任领导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比性。

(五)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来源

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是被审计人对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报告,经济责任履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经营活动报告、经营目标报告、环境保护报告、廉洁自律报告等。其中财务报告是审计最重要信息来源,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首次引入受托责任观,相应的新高等院校财务制度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动,比如:提出了绩效评价的要求;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增加了成本费用管理,要求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等。这些改进都可以反映出受托责任对高校财务信息的要求,如顺利执行,将丰富高校财务报表的内容,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12-16.

[2] 李晓广.论当代中国权力监督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41-44.

篇5

一、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法律依据与审计目标

2012年1月刘家义审计长在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针对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时,强调提出了“要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式,逐步扩大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要求。

(一)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法律依据。2010年10月12日,中办、国办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保障。

1.必要性方面的法定条款:两办《规定》,不仅明确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同时在审计组织方式上规定“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审计”。以法定条款把审计对象和审计时机给予了明确。

2.可行性方面的法定条款:解读两办《规定》第十八条,在审计内容上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法定条款中要求对决策和决策执行实施审计和审计评价。根据《中国共产党》,凡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党委在地区、单位、部门的重大经济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党委书记,就是要发挥党委在经济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规定,行政首长在党委领导下工作。我国行政体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并承担相应责任。

3.可操作性方面的法定条款:两办《规定》对领导干部履行职务中存在问题应当承担的责任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指出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应当承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区别不同情况进行界定。两办《规定》还进一步明确了三种责任划分的标准和依据。在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中,审计机关只要对决策和决策执行进行判断,就能做出审计评价,确认被审计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审计人员只要围绕决策和决策执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并以此为工作指南开展审计取证活动,就能实施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二)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审计目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是一项政策强、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这就对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审计实践证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应坚持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紧扣决策、执行、效果、廉政等重大事项开展。总体审计目标的确定可归结为:依法行政、尽职尽责、科学发展、保障民生。重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

一是决策责任。通过对党政主要领导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重大经济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情况的审计,查政主要领导是否因违背民主科学决策程序和有关政策法规、盲目决策给国家的经济造成重大失误,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

二是管理责任。决策做出之后,在决策执行环节出现的与重大经济决策出现偏差和背离所产生的问题,党委和行政首长负有领导责任。围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的真实、合法、效益,反映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的经济发展真实状况,保障国有资金使用的效益性。

三是廉政责任。通过对党政领导所在地区、单位、部门和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的审计,揭示党政领导任期履行经济职责过程中是否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纪和廉政规定的问题,促进党政领导依法行政,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全面履行职责。

二、经济责任同步审计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中,不仅面临着任职时间不同步、经济责任划分难等问题,更面临着对一个地区、单位或部门决策和效能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不明确导致评价难等问题。一是需协调审计计划。审计中经常出现书记与行政首长任职时间不同,离任时间不一致的问题。需要审计部门在年初制定计划时根据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需要和审计力量等因素,与组织部等委托部门共同沟通,出具审计委托书,安排同步审计计划。二是责任划分难、评价难。首先,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尚没有相关文件对党委和政府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很多情况下,行政首长兼任党委副书记,造成两者职责权限的界限不好划分,导致归责到位较难,全面、客观评价到位也很难。其次,书记与行政首长经济责任有重叠之处。党委书记和行政首长虽然在权责中存在差异,但作为一个地区、单位或部门的最高管理层,担负着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的重任,因此一个地区、单位或部门的各项经济指标、经济业绩和上级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党委书记员和行政首长都负有责任。再次,被审计对象的主体特征存在差别。党委书记对经济事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因个人的施政风格不同而多种多样,党委书记与行政首长个人能力与性格差别也会影响职责权限的履行等等。

三、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对同一单位不同身份的主要领导干部同时进行审计的一种审计方式。在具体工作中,不仅要遵循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原则和《国家审计准则》中指导性条款外,还要体现同步审计的特点,把“同”与不“同”有效结合起来,在立项、方案、内容、评价、定责、报告等每个环节形成一个清晰的审计路径。

(一)审计计划管理体现同步性。经过相关程序批准后被纳入审计机关年度工作计划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作为一个审计项目立项,也可以作为两个项目进行立项。不论其中一位领导离任另一位在任,还是同时离任,只要用“任中”和“离任”区分,就可以采取“同步审”的方式。对任期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两人共同担任本职务的年度进行审计。在组成审计组、召开进点会、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安排审计工作时间、民主测评及座谈会、审计档案归集等程序性的事项,可以同时履行,不需要在程序上重叠复制。审计通知书,根据立项的情况确立,以一个项目立项的,可以出一份通知书。以两个项目立项的出两份通知书,在内容上以明确“任中”还是“离任”。内容中要明确被审计人各自实际的任职时间。

(二)审前调查与审计方案理清职责。审前调查时,除了解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相关情况、内部控制及其执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情况外。同时要了解两位被审计人的相关职责范围,重点关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与执行过程;政策的贯彻、制定与落实过程;任期内党政工作目标与考核评价的要求,党政领导干部以往分别接受审计监督及整改情况;单位管理制度建立和监管等方面是否存在党政分工、相互制约、相互区别的情况等等。

(三)审计内容区分共性与个性。党委和行政工作重点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都是促进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的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党委书记与行政首长在重大经济、重大投资项目和重要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济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重大策略,重大举措,都必须经过党政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形成统一意见,做出最后决定。书记与行政首长各自代表党委和行政行施职权,其责任既各负其责,又相互联系。笔者认为,在审计内容上既要关注两者共同职责,也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各有侧重;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的放矢。

1.共性审计内容。主要有:一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工作部署情况;二是促进促进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的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情况,重点关注经济发展规模,资产积累水平、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三是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情况;四是民生改善及其他重要事项。

2.个性审计内容。

①党委书记重点审计内容,侧重于宏观经济战略与决策责任。一是经济事项决策情况。关注党委书记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情况,党委书记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党委书记在贯彻落实国家经济政策过程中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二是执行督察监管情况。关注党委书记对行政工作是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督查考评机制,对政策执行结果适时进行追踪反馈,是否建立针对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制度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包括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建立执行和监督情况。在一个时期之内,党委书记对经济政策的实施有效性是否通过党委来督办;对实施结果是否通过党委进行评价,是否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修正执行结果与目标之间出现的偏差等。三是决策结果与产生绩效情况。通过查验决策实施的结果,确认决策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四是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政情况。

②行政首长重点审计内容,侧重于经济社会与事业发展过程中执行与管理责任。一党委重大经济决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二是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情况;三是任期内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四是政府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使用情况;五是职权内各项具体经济工作的决策及执行情况;六是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政情况等等。

(四)审计评价坚持权责对等性。总体原则:坚持权责一致,以责定评。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评价,不仅要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设立的一般原则,即以经济责任为主,突出重点,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等,还要结合同步审计的特点,以职责权限为范围,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在科学地梳理双方的经济责任后,围绕经济责任的主线,对权力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正确界定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并始终坚持四个评价原则界定责任。

篇6

一、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由计划经济时期以来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和责任审计而来,到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模式,其产生的根源是我国传统监督体系的不完善进而导致的行政和经营问题。经济责任审计在树立党的威信、保护国家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错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和依法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离任审计,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增强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尤其在促进廉政建设方面起到了显著成效,是国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因此要深入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并在加深认识基础上依法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尽管开展的时间不长,行政事业单位的离任审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与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密切相关。经济责任审计为事业单位干部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提高财政和财务收支的效益型、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审计范围广、要求高、环境复杂等,加之缺乏统一的操作模式和评价体系,尺度难以把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操作中的审计风险不可避免。由于审计关系到领导干部的政治前途和切身利益,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审计应当更加引起重视与加强。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出发,考察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提供借鉴。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产物,对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完善了干部监督管理机制,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监督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情况和新变化,尤其是国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也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国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强化监督管理、克服短期行为的重要要求,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侵占挪用国有资产的问题。同时,干部管理部门对干部的考核使用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责任,通过审计,可以掌握真实情况,避免失察失误问题。目前,不少地方的干部管理部门已经积极开始运用审计手段对干部进行离任经济审计,并将结果作为评价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另外,审计实际上是一个量化手段,能够更加科学评价干部业绩,完善了干部监督管理体制。综上,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还是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二是有利于促进干部自律和责任感、履职的自觉性。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经济责任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等事项前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以往则几乎缺乏经济责任考核,领导干部缺乏责任感,前后期的经济责任划分也不清晰。有鉴于此,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客观公正,对某一干部在一定任期内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严格规范,既形成奖惩依据,又为继任干部明确经济责任提供了条件,并起到预警作用。同时进行的履职情况考核还能使政绩突出干部得到肯定,促进了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自觉遵守财经法纪。

三是有利于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查清干部任职期间收支情况及财经法规执行情况等、发现线索并及时揭露和查处经济问题。责任审计以收支审计为基础,目的在于分清干部财务收支中的真实性和效益性问题以及是否违反财经法规问题,这会促进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较长,内容较全面,能够发现一些大要案线索、查出隐匿较深的问题。总体来看,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十分有必要,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政治经济良性运行,有助于加强干部监督,成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起步较晚。事业单位错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离任审计,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增强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有重要意义。尽管开展的时间不长,行政事业单位的离任审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与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密切相关。经济责任审计为事业单位干部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提高财政和财务收支的效益型、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审计范围广、要求高、环境复杂等,加之缺乏统一的操作模式和评价体系,尺度难以把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操作中的审计风险不可避免。由于审计关系到领导干部的政治前途和切身利益,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审计应当更加引起重视与加强。事业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促进组织实现管理目标,增加组织价值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人事晋升制度的完善,也帮助组织整体经济效益水平提升。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为事业单位干部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但目前在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审用脱离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领导干部任期内办理调任、转岗等事项前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但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都是先离后审,审计报告提交给委托部门的时效性不强,基本上对被审计领导没有多大影响,这造成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只是停留在接受审计报告,而对审计结论的有用性及有用程度关注少,审用脱离问题普遍。

其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匾乏。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借鉴审计机关法律法规,独特性却没有兼顾。实际上国家审计和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差异较大,工作环境、思路、审计方式都不尽相同。但截至目前我国没有建立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缺少统一评价体制和标准,随意性较大,有些单位甚至没有经济目标,这对被审计领导完成审计评价是难上加难。

再次,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成本高。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基本内审机构人员少,而经济责任任务过于繁重,人员配备与审计任务不匹配,审计项目批量且对象特殊,时间性强,内部审计部门短时间内完成审计十分困难。同时,由于国家方针政策不断调整,很多问题实际上难以界定,加大了审计难度。而组织人事部门则没有审计成本意识,随意性较强,审计资源浪费的问题存在。另外,由于经济审计需要按审计程序进行,并降低审计风险,这也就会造成时间和人力成本的浪费。事业单位审计项目的时间过长,限制了组织人事部门对结果的运用,审计效果和审计作用未发挥。

第四,方式方法单一落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只限于账面审计,即审计真实合法情况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没有实现审计的综合性和政策性。同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掌握多种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不多,这也导致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陈旧,深度光度不够。

第五,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重视度不够,业务知识和理论基础较弱,主观上认识不强,这也导致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较强,另外,审计人员的指示水平各异,职业判断审计中存在诸多问题。

四、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部门或人员在审计中存在判断失误的问题,并发表了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结论,从而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一般而言,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更大,这是因为审计关系到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因此要特别重视,并正确评估和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有几个特点:一是复杂性。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对象人格化,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而审计时间又紧,对评价事项敏感,从而促生审计风险。二是客观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客观存在,存在于审计工作各个环节,任一环节失误都会导致审计风险。三是不确定性。经济责任计风险不能确定发生环节,这是审计前难以准确预测的,审计风险增加。四是潜在性。审计风险有潜在性,即损失的可能性,潜在风险随时转化为现实风险,带来名誉及经济损失。五是可控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和工作程序完善规避,并将其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但不能完全消除。

五、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事业单位审计风险控制以达到理想的经济责任审计效果而采用的全面系统的管理方法。在审计中要采取分类识别方法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审计人员识别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十分重要,一是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当前个别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审慎态度,取证不严谨、证据不充分的问题存在,从而造成评价失真,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二是有效避免复议发生。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报可以申请复议,如果工作疏忽导致的审计评价失真,复议会使审计部门声誉受到影响,因此要严格依法审计,避免或减少审计复议的发生。事业单位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措施有几点:

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治理审计环境。要制定切合工作需要可操作的细则,克服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困难,要提高审计结果运用,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需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保证工作质量,控制审计风险。

二是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要使各界对审计工作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得到被审计单位及领导的全力配合,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发现更多问题,从而效的控制审计风险。

三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薄弱,要完善领导干部内部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真正建立起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

四是加强审计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对执行具体审计业务的范围作出限制,在审计时评价要保持相应的独立性,以制约现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控制好审计风险。

五是要进行准确定性与客观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查明被审计领导应承担的责任,对问题的定性和责任人的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不但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解释,还要听取群众的意见,真正做到准确定性与客观评价。

六是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围绕应承担主管责任,侧重事业单位的特性,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要改进审计手段和方法,注意收集线索,坚持内查与外调相结合,查账与查实相结合,减少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卫建国,李洪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及其应用[J].财会研究,2009,(8)

[2]赵润杰.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及防范[J].管理观察,2009,(2)

[3]黄永林.浅谈政府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升[J].财务管理,2009,(10):21

篇7

近年来,绩效审计受到各级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的重视。国家审计署在《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随后,教育部办公厅提出结合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的指标。高等教育的内部审计监管部门提供上述要求的目的在于从管理、决策等方面入手查找缺乏有关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推动高校及高等教育监管部门逐步形成绩效管理机制。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已成为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新尝试和新趋势。

一、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的必要性

1.运用绩效审计思路提高审计质量

高校审计人员在惯性的审计思路中容易把审计的重点放在财务信息分析和财政资金使用有无违法上,重点评价会计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却忽略了考查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绩效和效果。运用绩效审计思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使审计人员在夯实对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经济事项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审查的同时,又密切关注被审计人员在重大决策、内部控制、专项投资、预决算编制和执行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经济责任,从而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片面性,也使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绩效责任履行情况得到更为完整和全面的评价。

2.运用绩效审计思路优化审计结果

高校审计评价普遍存在缺乏统一评价标准、责任界定难度大等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易量化,难以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将绩效审计思路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中,高校审计人员可逐步科学合理量化审计证据,提供更加客观、合理的审计评价;同时,高校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进行人事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等决策时,也可以适当参考绩经过量化的审计结果。

3.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强化干部履职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就是要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目标与绩效审计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相呼应。运用绩效审计思路,一方面有利于强化高校领导干部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重视,增强领导干部成本效益意识,从思想上促进领导干部积极履行绩效责任,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减少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避免有国资产的流失。

4.运用绩效审计思路提高治校水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通行惯例,于2012年对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评价,发现投入与产出的绝对评价得分与绩效评价得分不存在关联性,表明单纯依据传统的绝对评价方法难以对高校的投入与产出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有助于从客观实际角度剖析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运行情况,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同时,绩效审计中对效益及效率的考量有利于促进学校和部门合理配置资源,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二、高校经济责任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的难点

我国高校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大部分的高校审计工作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只有在基建专项资金中尝试以绩效审计方式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评价。近年来,各高校逐步尝试将绩效审计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当中,但在实践中绩效审计并未发挥其最大的效果,制约绩效审计实施的原因以及高校绩效审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缺乏运用绩效审计思路评价经济责任的意识

一方面,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的教育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高校管理层业绩时,并未将绩效情况作为评价内容之一,对高校各部门各单位运行中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的重视程度不够,给绩效审计思路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推行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更强调的是对财务信息以外的其他综合信息的分析,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财会相关专业理论,而且还需要对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非财会专业学科知识也有所涉猎,但由于审计人员多为财会专业出身,对非财会专业学科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导致审计人员在运用绩效审计思路进行审计判断时,因缺乏相关知识无法进行准确判断。

2.缺乏符合高校实际的经济责任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篇8

2、突破效益审计难开展,满足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思想认识,在审计目标上,实行由注重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注重效益性审计转变。在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目标的规定还是粗线条、且各地不一和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问题的情况下,效益审计确实难开展,这是审计干部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审计机关要组织审计干部深入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就要讲效益的精神,突破效益性审计难搞,满足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思想认识,确立注重效益性审计新观念,使其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确定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中心来展开,不仅查清被审对象及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管理、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弄清其是否廉政勤政,而且要查清其效益性,查清其领导工作效能,弄清其是否政绩突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被审计对象廉洁勤政并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才能为党委管理干部提供更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审计机关在审计目标的确定和实施上,应集中力量,突出四个重点,务求实效。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地区政府下达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二是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包括决策形成程序是否规范,是否经过集体讨论,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等;三是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四是执行财经法规、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做到查清“六个有无”和“一个是否突出”,即有无做假账的现象,有无重大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有无搞“形象工程”造成严重负债,有无违纪违规行为,有无不廉洁行为,有无管理上的漏洞;财政收入、税收、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否超额完成,成效是否突出。

3、突破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到被审对象所在单位查查账的思想认识,在审计途径和方法上,实行由到被审对象单位单一查账向多途径多方法综合运用转变。当“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到被审单位查查账”的思想认识在一些审计干部中刚露头,审计机关就应通过案例教育,使审计干部充分认识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事项极其问题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破除这一旧认识,确立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才能查明真相,强化对领导干部审计监督的新观念,在审计方法上实行由单一型向多类型综合运用转变,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查账与座谈、调查相结合。除采取审阅、核对、复算、盘点等查看被审单位账、款、物是否相符,债权是否真实,搞清被审单位家底外,还通过与被审单位干部职工个别谈话、召开座谈等方式,了解被审对象任职期间在财政财务管理、经济活动的表现情况,以利于在审计中发现疑点,查证核实,弄清真伪。二是审查所在单位与延伸审查所属下级单位相结合。由于主管单位和所属下级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主管单位的有些问题只有通过审查所属下级单位才能查明真相,弄清事项的来龙去脉。三是查看被审单位经济指标实际完成情况资料与查看地区经济管理部门统计资料相结合。就是既到被审单位审阅有关财务账册、报表、年度工作总结,看其税收、财政收入和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否确实完成,又到地区经济管理部门看其上报的经济指标完成数与实际是否相符。四是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在保持腿勤、眼勤、脑勤、手勤“四勤”,做好手工审计的同时,为适应地区财政体制改革,成立地区会计结算中心的需要,审计机关应量力而行,添置必要的计算机、手提电脑,引进新软件,可根据审计工作需求,直接从会计结算中心网站下载资料,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4、突破对经济责任评价停留于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在评价方法上,实行由笼统定性向按照科学的依据和原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转变。经济责任审计评中审计干部往往有畏难情绪,容易产生将就点、做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审计机关应要求每个审计干部都要对组织和被审领导干部本人负责,在审计评价上摒弃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确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观念,实行由笼统定性向按照科学的依据和原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转变。审计机关在对每一名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时,都认真把好评价的四要素,以对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评价。一是评价的依据。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责任人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责任人任职主要经济指标,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等。二是评价内容。按照《意见》列出8项具体内容进行评价,重点围绕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财政财务收支,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执行财经法规,遵守廉政规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三是评价方法。运用写实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用事实和数字说话,寓评价于其中。对被审对象工作业绩评价,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及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以前的对比来评述;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的责任,通过叙述问题形成、产生的过程来分清。如,当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对象反馈审计结果,对责任人作出履职责不充分的抽象定性评价时,对方常常难以接受,而当用国民生产总值、税收等经济指标均低于计划指标的事实,以数据来来评价其业绩时,他便感到评价切合实际。四是评价原则。在评价中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做到划清三个界限。其一划清主要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界限。凡属社会环境或不可抗拒力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问题不应由领导干部来负责,属领导干部个人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则由其本人负责,追究其责任。其二划清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决定造成的损失由集体负责,一把手应负领导责任。由领导个人决定造成的损失由领导个人负责。其三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由领导干部直接或亲自指挥别人做的,负直接责任;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干部只负主管责任。

5、突破仅向一方面报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思想认识,在审计成果运用上,实行由向一方反馈,向多方反馈转变。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促使被审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被审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更是地区党委、政府强化干部监督和加强对地区经济监督的有效手段。因此,审计机关应要求审计干部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上,突破仅向党委组织部门报送,仅让独家享用成果的思想认识,确立向多方面反馈,成果共享,充分发挥审计成果效用的新观念,实行由向一方反馈,向多方反馈的转变。在审计成果运用上,应做到“三反馈三服务”:一是及时将审计情况及发现问题向被审领导干部反馈,为促使其自我反思,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提高领导工作效能和水平服务。如,为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前不久区审计局先后向被审区某街道、某企业领导干部反馈了现金支付工程款、对外担保数额过高、对外投资效益低和少缴个人所得税等苗头性问题,促使其查原因找措施,明确了健全重大事项需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与专家论证相结合的复合决策机制,严格遵守有关财经法规的整改方向。二是及时将审计情况及发现问题向被审计单位反馈,为其完善财务收支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如,区审计局2003年先后向11个被审单位反馈了审计中发现的预算外资金未入财政专户管理、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登入明细账、政府采购项目未按规定办理申请报批手续等问题,并向其提出现任主要领导应加强对本单位执行预算外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加强对政府采购等有关规定的检查,发现违规问题,督促纠正的建议。三是及时将审计情况及发现问题向地区党委、政府反馈,为其摸清家底,了解问题,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经济发展、干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决策服务。如,区审计局除了每年定期向区委、区五部委联席会议报告、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外,去年还采用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摸清了南湖、南苑、兴隆和沙洲、双闸、江心洲共6个被调查街道的资产负债、净资产、创税情况及存在问题。11月向区长办公会作了专题汇报,并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少数街道财务支出打“白条”、招待费居高不下等问题,提出了由区财政部门制定完善支出管理有关规定,杜绝“白条”支出,有效控制招待费支出的建议,为区政府抓好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税源建设,督促区管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保证经济工作的健康运行提供了重要依据。

6、突破采用应急型保证措施主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思想认识,在审计保证措施上,实行由应急型措施向长效型措施转变。“打铁先要自身硬”审计机关不能满足以往只要党委组织部门一批需审的领导干部名单一下来,就采用集中骨干力量和手提电脑先进设备扑上去的应急措施的想法,应要求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确立注重运用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等长效型措施,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率提供有力支撑的新观念,在审计保证措施上,由采用集中人力、物力等应急型保证措施,向注重运用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等长效型措施转变。目前应着力抓好审计队伍三项建设,使审计干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有敏锐的头脑、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作风。一是强化思想建设。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审计机关干部理论学习的重中之中。做到计划上有安排,年度学习计划排出全年学习内容;时间上有保证,每月集中学习两次;效果上结合审计工作、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谈心得体会,破除旧思想,确立新观念,新观念,特别是牢固树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实现地区党委、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指导思想,紧紧扭住经济发展中心不放,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较大作用。二是强化业务建设。组织审计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定、新出台的财经法规,以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认真学习和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三是强化行风建设。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行风建设责任制,按照行风建设规划的要求,着重抓好领导班子表率作用的发挥,依法审计和实行审务公开,坚持“两卡一查”制度(审前发放公示卡,审后发放征求意见卡,对有违纪违规、不廉洁审计干部进行查处。)的三项行风目标的实施,并实行责任风险抵押,按照分级负责制,层层签定责任状,以确保行风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应该说,笔者在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方面的探索还属于一种粗浅的尝试,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包括指导思想、目标、重点、方法、措施等方面,特别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法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机审计软件和“五部门”协同配合的保证措施等方面,还有待于审计干部不断去作出新的探索。并且,从本源上来说,审计机关领导干部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地突破旧认识,确立新观念,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还必须做到四要四破:

一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破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特殊”论,以科学的理论作为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问题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只有掌握和应用科学的理论,才能把握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牢固确立经济责任审计为经济发展中心任务服务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篇9

2、突破效益审计难开展,满足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思想认识,在审计目标上,实行由注重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注重效益性审计转变。在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目标的规定还是粗线条、且各地不一和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问题的情况下,效益审计确实难开展,这是审计干部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审计机关要组织审计干部深入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就要讲效益的精神,突破效益性审计难搞,满足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思想认识,确立注重效益性审计新观念,使其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确定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中心来展开,不仅查清被审对象及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管理、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弄清其是否廉政勤政,而且要查清其效益性,查清其领导工作效能,弄清其是否政绩突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被审计对象廉洁勤政并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才能为党委管理干部提供更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审计机关在审计目标的确定和实施上,应集中力量,突出四个重点,务求实效。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地区政府下达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二是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包括决策形成程序是否规范,是否经过集体讨论,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等;三是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四是执行财经法规、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做到查清“六个有无”和“一个是否突出”,即有无做假账的现象,有无重大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有无搞“形象工程”造成严重负债,有无违纪违规行为,有无不廉洁行为,有无管理上的漏洞;财政收入、税收、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否超额完成,成效是否突出。

3、突破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到被审对象所在单位查查账的思想认识,在审计途径和方法上,实行由到被审对象单位单一查账向多途径多方法综合运用转变。当“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到被审单位查查账”的思想认识在一些审计干部中刚露头,审计机关就应通过案例教育,使审计干部充分认识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事项极其问题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破除这一旧认识,确立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才能查明真相,强化对领导干部审计监督的新观念,在审计方法上实行由单一型向多类型综合运用转变,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查账与座谈、调查相结合。除采取审阅、核对、复算、盘点等查看被审单位账、款、物是否相符,债权是否真实,搞清被审单位家底外,还通过与被审单位干部职工个别谈话、召开座谈等方式,了解被审对象任职期间在财政财务管理、经济活动的表现情况,以利于在审计中发现疑点,查证核实,弄清真伪。二是审查所在单位与延伸审查所属下级单位相结合。由于主管单位和所属下级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主管单位的有些问题只有通过审查所属下级单位才能查明真相,弄清事项的来龙去脉。三是查看被审单位经济指标实际完成情况资料与查看地区经济管理部门统计资料相结合。就是既到被审单位审阅有关财务账册、报表、年度工作总结,看其税收、财政收入和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否确实完成,又到地区经济管理部门看其上报的经济指标完成数与实际是否相符。四是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在保持腿勤、眼勤、脑勤、手勤“四勤”,做好手工审计的同时,为适应地区财政体制改革,成立地区会计结算中心的需要,审计机关应量力而行,添置必要的计算机、手提电脑,引进新软件,可根据审计工作需求,直接从会计结算中心网站下载资料,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4、突破对经济责任评价停留于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在评价方法上,实行由笼统定性向按照科学的依据和原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转变。经济责任审计评中审计干部往往有畏难情绪,容易产生将就点、做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审计机关应要求每个审计干部都要对组织和被审领导干部本人负责,在审计评价上摒弃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确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观念,实行由笼统定性向按照科学的依据和原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转变。审计机关在对每一名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时,都认真把好评价的四要素,以对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评价。一是评价的依据。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责任人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责任人任职主要经济指标,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等。二是评价内容。按照《意见》列出8项具体内容进行评价,重点围绕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财政财务收支,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执行财经法规,遵守廉政规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三是评价方法。运用写实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用事实和数字说话,寓评价于其中。对被审对象工作业绩评价,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及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以前的对比来评述;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的责任,通过叙述问题形成、产生的过程来分清。如,当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对象反馈审计结果,对责任人作出履职责不充分的抽象定性评价时,对方常常难以接受,而当用国民生产总值、税收等经济指标均低于计划指标的事实,以数据来来评价其业绩时,他便感到评价切合实际。四是评价原则。在评价中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做到划清三个界限。其一划清主要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界限。凡属社会环境或不可抗拒力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问题不应由领导干部来负责,属领导干部个人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则由其本人负责,追究其责任。其二划清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决定造成的损失由集体负责,一把手应负领导责任。由领导个人决定造成的损失由领导个人负责。其三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由领导干部直接或亲自指挥别人做的,负直接责任;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干部只负主管责任。

5、突破仅向一方面报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思想认识,在审计成果运用上,实行由向一方反馈,向多方反馈转变。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促使被审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被审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更是地区党委、政府强化干部监督和加强对地区经济监督的有效手段。因此,审计机关应要求审计干部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上,突破仅向党委组织部门报送,仅让独家享用成果的思想认识,确立向多方面反馈,成果共享,充分发挥审计成果效用的新观念,实行由向一方反馈,向多方反馈的转变。在审计成果运用上,应做到“三反馈三服务”:一是及时将审计情况及发现问题向被审领导干部反馈,为促使其自我反思,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提高领导工作效能和水平服务。如,为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前不久区审计局先后向被审区某街道、某企业领导干部反馈了现金支付工程款、对外担保数额过高、对外投资效益低和少缴个人所得税等苗头性问题,促使其查原因找措施,明确了健全重大事项需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与专家论证相结合的复合决策机制,严格遵守有关财经法规的整改方向。二是及时将审计情况及发现问题向被审计单位反馈,为其完善财务收支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如,区审计局2003年先后向11个被审单位反馈了审计中发现的预算外资金未入财政专户管理、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登入明细账、政府采购项目未按规定办理申请报批手续等问题,并向其提出现任主要领导应加强对本单位执行预算外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加强对政府采购等有关规定的检查,发现违规问题,督促纠正的建议。三是及时将审计情况及发现问题向地区党委、政府反馈,为其摸清家底,了解问题,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经济发展、干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决策服务。如,区审计局除了每年定期向区委、区五部委联席会议报告、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外,去年还采用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摸清了南湖、南苑、兴隆和沙洲、双闸、江心洲共6个被调查街道的资产负债、净资产、创税情况及存在问题。11月向区长办公会作了专题汇报,并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少数街道财务支出打“白条”、招待费居高不下等问题,提出了由区财政部门制定完善支出管理有关规定,杜绝“白条”支出,有效控制招待费支出的建议,为区政府抓好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税源建设,督促区管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保证经济工作的健康运行提供了重要依据。

6、突破采用应急型保证措施主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思想认识,在审计保证措施上,实行由应急型措施向长效型措施转变。“打铁先要自身硬”审计机关不能满足以往只要党委组织部门一批需审的领导干部名单一下来,就采用集中骨干力量和手提电脑先进设备扑上去的应急措施的想法,应要求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确立注重运用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等长效型措施,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率提供有力支撑的新观念,在审计保证措施上,由采用集中人力、物力等应急型保证措施,向注重运用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等长效型措施转变。目前应着力抓好审计队伍三项建设,使审计干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有敏锐的头脑、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作风。一是强化思想建设。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审计机关干部理论学习的重中之中。做到计划上有安排,年度学习计划排出全年学习内容;时间上有保证,每月集中学习两次;效果上结合审计工作、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谈心得体会,破除旧思想,确立新观念,新观念,特别是牢固树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实现地区党委、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指导思想,紧紧扭住经济发展中心不放,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较大作用。二是强化业务建设。组织审计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定、新出台的财经法规,以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认真学习和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三是强化行风建设。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行风建设责任制,按照行风建设规划的要求,着重抓好领导班子表率作用的发挥,依法审计和实行审务公开,坚持“两卡一查”制度(审前发放公示卡,审后发放征求意见卡,对有违纪违规、不廉洁审计干部进行查处。)的三项行风目标的实施,并实行责任风险抵押,按照分级负责制,层层签定责任状,以确保行风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应该说,笔者在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方面的探索还属于一种粗浅的尝试,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包括指导思想、目标、重点、方法、措施等方面,特别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法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机审计软件和“五部门”协同配合的保证措施等方面,还有待于审计干部不断去作出新的探索。并且,从本源上来说,审计机关领导干部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地突破旧认识,确立新观念,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还必须做到四要四破:

一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破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特殊”论,以科学的理论作为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问题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只有掌握和应用科学的理论,才能把握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牢固确立经济责任审计为经济发展中心任务服务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篇10

市审计局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市委常委扩大会暨经济形势分析会议精神时,深刻的认识到:审计机关作为经济运行的“卫士”,政府的组成部门,职责所系,责无旁贷,理应在我市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和为宏观决策服务的职能作用,真正地把思想统一到服务经济发展的战略中来,把精力集中到实现新阶段新发展这一目标上来,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精神认真搞好审计工作,在工作理念、作风、方法和效率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一是深入开展“抢抓振兴机遇,推动率先崛起大学讨论”、“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等系列主题活动,在机关掀起学习《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热潮,认真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审计服务赣南振兴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解放思想,着眼大局,加强队伍作风建设,查找并整顿与我市经济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的思想、作风等,整治庸懒散。三是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我局始终坚持长远谋事,以正确的思路引领审计事业发展。在审计业务上,摸家底、抓关键,逐步深化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抓重点、追主线,逐步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格局,强培训、敢创新,逐步普及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力度、促规范,逐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度,重服务、健机制,逐步强化各项审计调查成果转化。

二、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