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8 20:05: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体育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公共体育教学论文

篇1

2、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多维思考

2.1、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特殊位置

定位总是针对某一对象在其所属的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的,在系统中不同的部件或位置各有其目标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而才有定位的必要,定位必须精细“测量”系统所赋予的特殊性要求来得出,而不是可以随意主观给定的。按照这三大核心内涵进行思考,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否则学校体育教育链就不完整。同时,学校体育教育链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要与社会体育有机衔接。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位置,才能清晰勾画出它的目标。

2.2、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赋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和任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大学三大任务之首的人才培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内化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内化在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中,通过定位与目标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使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既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中德智体美的关系,也能正确处理与社会体育和中学体育教育的层次关系,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实践性。

2.3、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定位与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系统及其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功能要求,确定一所或一类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合适位置。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的定位与目标,反映高等教育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它又要遵循体育的自身规律,不偏离体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功能。处理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体现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2.4、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应包括理念层和行为特征层两个方面。理念层是大学管理者基于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理性认识所持有的基本观念、价值判断,主要解决大学在公共体育教育方面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能做什么和能怎样做等基本问题上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等问题,这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行为特征层是处于结构的表层,是对理念的落实和到位,反映在创造性的执行力上。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进行定位,实际上就是要对它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上的“身份”进行确认。只有把“身份”弄清楚,目标才能清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才能显现。

3、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学校体育教育的共性,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完善做人品格,为社会培养人才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始终是一条主线。第二,个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大学教育的个性,即它是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点,又是青年大学生步入社会体育的起点,为社会体育发展培养中坚和骨干。第三,能力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即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后坚持不懈地从事体育锻炼,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奠定可持续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篇2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篇3

一、研究目的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公共课已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体育的主要课程,倍受学生的欢迎高校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和完善的时期.这期间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及其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如何,对未来乃至终生都有很大影响。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和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已成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公共课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受欢迎并使学生终生受益。在实践教学中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仍是高校体育工作者要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我校的公共体育教育也和其他院校一样.在教学内容、形式和考试方法等方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实践的结果来看,改革是成功的,效果是良好的。为使改革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针对鄂州职业大学公体课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动机、体育教学现状的态度、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参与锻炼积极性的影响等几个方而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完善公体课教学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鄂州职业大学2006级和2007级1050名体育公共课班的学生(2006级426人,2007级624人,包括问卷、座谈等),体育公共课选修班的学生,占开课学生21.3%。其中男生476人(2006级205人,2007级271人),占44.2%,女生574人(2006级273人,2007级301人),占55.8%。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法、数理统计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网查询、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就本研究有关问题走访部分体育教育专?管理人员;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将设计的调查问卷向鄂州职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发放,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96份,回收率为89.6%。其中有效问卷875份,有效率为87.5%。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

2.2.3访问座谈法

就本研究有关问题在2oo8—200年度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上了解学生对于公共体育课的情况反馈。

2.2.4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和座谈访问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对教学模式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3.1对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分析

学生上体育课的质量的提高。需要师生对公体课教学的良好动机和双方的密切配合。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偏差.势必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分析:表1显示目前大部分(64.3%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目的和动机比较明确。但还有近四成(35.7%)的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偏差究其原因:(1)目前鄂州职业大学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大一年级第一学期仍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分班教学,班级中学生的差距很悬殊,在教学中又采用相同的教学标准和考试要求,这样势必造成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心理上对上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继而对上体育课反感;(2)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教学内容是按规定的统一进度安排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虽然能根据教材可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融入教学中,但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要求;(3)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虽然采用选项课教学,但自主选择受到教学内容和课时的限制(开学初分项和雨天也影响部分课时),学生刚刚对体育课有了一点兴趣.一学期就结束了,致使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心理;(4)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对体育课认识的教育力度不够。

3.2学生对目前体育教学现状的态度的分析

3.2.1学生对现今体育课教学内容、形式的满意度情况

学校的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导思想,将提高身体素质、运动成绩作为主要要求,注重运动教育、技能教育、体能教育,力求教学的形式、结构、内容、方法、手段、要求、考核、评价等的统一性和标准化。我校目前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处于这一状态。虽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选项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考试方面也做了补充和修改。但从总体教学内容来看,仍摆脱不了中学体育的延续和重复。

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1)2006级学生的满意度明显好于2007级.这说明采取选项课教学更受学生欢迎;(2)有2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这就表明我们目前体育课教学内容与形式仍需进行深入改革。在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中。很多学生认为在大学全面开设基础体育是不适宜的.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类型供学生选择。如果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话。多数学生表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有教师指导的俱乐部教学形式最好。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是有选择性的。

3.2.2学生对目前体育课考试内容、形式的反映

现今的体育课考试,主要仍以考察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状况为主.考试方法仍然是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在每个学生面前都是“一刀切”,仅注意到体育教学的结果。而较少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考试方法缺少对学生主观努力因素和技能提高幅度的考虑,也挫伤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调查结果(表3)表明:目前我校公体课由于教学时数不足,加之天气原因和实习实训的影响,造成实际教学时数的减少.而考试内容相对学生来说有些偏多,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这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冲突。表3中显示针对考试内容和形式反映有近8O%的学生认为需要作出调整,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成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最为强烈、最深刻的因素之一。因此,了解和尽量消除影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因素.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表4结果分析来看,我校学生体育课成绩不能说很好。每学期有近一成的学生需要补考。优秀率也仅仅过一成。造成目前学生体育课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场地不缺,但器材不足。维护不及时。造成学生练习时间较少。就目前而言,我校运动场地的建设初具规模。已基本能满足学生课余的锻炼需要,不存在场地少的问题。但由于目前器材保管人员少,不能满足学生课余借用器材的需要.同时体育器材的维护不及时也是影响场地使用的问题之一。(2)学生基础差.上课或平时虽能尽力练习。但提高幅度不大。这与学生尚未真正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有关.也暴露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3)对体育课态度不佳,上课不认真,应付而已,不积极练习。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对体育课目的认识不够明确。(4)因考试过分紧张,害怕失败而影响了考试的成功率。(5)学生到大学后一时难于适应体育课.是由于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挤占学生体育课。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时难于适应高校体育课的规范教学。

3.3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对学生参与锻炼积极性的

影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终生受益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从学生的平时参加锻炼的目的、课余参与锻炼的情况以及体育教学中所采取的措施对其影响上得到反映。通过对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调查(结果见表5)反映,大部分学生平时锻炼的目的是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基本能实现,但对于少部分目的不明确的学生.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仍需要在这方面加强教育力度。

学生课余时间参加锻炼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只有27.1%的学生能养成天天锻炼的良好习惯,偶尔参加锻炼的学生过多(44.5%),为了考试需要和不锻炼的学生居然达~Jt28.4%.超过经常锻炼的学生比率,这跟教育部提倡的“每天健身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终身体育教育目标有很大的差距.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4.1明确学习目的

根据调查结果反映,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建议教师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并经常化适时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配合纪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增加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度。

4.2使用四段式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更愿意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这一现象和高校体育与中学体育教学需要衔接,建议: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实行班级授课制,这有利于与中学体育课相衔接,学生也可更好地融人大学生活。这期间需加强个别辅导和对科学锻炼方法的传授,使基础差的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大学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这样做能提高大学生上体育课及课外锻炼的积极性.端正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一项运动技术,并通过这项自己掌握较熟练的运动项目体会运动的乐趣和成功体验进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公共体育选修课,学生既可选修原来的运动项目,也可选择新项目,这样可满足学生学一门运动技术特长和终生健身的需要,也可满足部分学生原来选项不成功需要换项的需求。

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以后,以俱乐部形式开展“三自选择”教学模式上体育选修课。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时间、项目和指导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项目俱乐部进行锻炼和学习,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俱乐部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主体选择,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直接参与俱乐部辅导、组织、经营、管理,使学生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能力得到锻炼.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

四段式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将会使学校体育教学与管理更科学、规范,符合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4.3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制订一套更能适合新时期要求的、更科学的考试评价方法。扭转长期以来考试与考核一刀切.不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现状。比如:班级授课考核可采取出勤+运动基本素质+运动技能(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选)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外)按一定的比率综合计算的方法。选项课和俱乐部教学考核可以更加灵活。

4.4优化教学环境

篇4

2、大理学院健美操课的组织形式

在健美操的教学中,组织教法是重要的一部分。吴燕丹在《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发展趋势研究》中谈到:通过全国43所高校体育部主任问卷调查,了解现阶段影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因素,以课程相关指标很高,教学组织灵活性低占93%,教学组织上提出不少问题。从表3可看出,大理学院健美操课的组织形式主要以班级、男女分班授课制为主。结合沈兴珠“健美操教学是艺术,而且是一门特殊的艺术”,的观点健美操课程应多样化。

3、大理学院健美操场地设施的情况

场地和设施条件是实施教学内容的物质基础,大理学院目前只有两个室内体育馆(两校区),大部分公共体育课都在体育馆外完成。在公共健美操的教学器材方面,有录音机、CD机、VCD机、把杆、地毯、镜子等,还缺乏多媒体教学设施,要加强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使之与整个学校的发展相适应。

4、大理学院学生对健美操运动喜爱程度

从表3中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健美操课表示非常喜欢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9.7%,喜欢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6.4%,一般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2.9%,不喜欢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有66.1%的学生喜欢和非常喜欢。这反映了大学生有意愿和渴望参与健美操课,同时也体现了大理学院开设健美操课的潜力很大,有充足的生源。隋晓斌在《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中的独特作用》说:健美操运动动作舒展大方、轻快活波、姿态优美、富有表现力的特点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练习的情绪。

篇5

二、分层教学法教学设计和实践

(一)教学对象的动态分组

对某高校公共体育6个班的学生进行抽取,随机抽取3个班作为此次教学设计对象,剩余3个班的学生作为此次分层教学的对照对象。抽取的教学设计对象和对照对象均为90人,总人数180人。在教学组和对照组划分完成后,对每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的基本项目为学生身体的基本状况、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足球专项技能。身体素质的测试包括一千五百米跑、25米折返跑以及立定跳远,足球专项技能测试包括颠球、短距离射门准度、短距离饶杆射门。在测试结束后根据测试结果将教学组分成三个班进行动态分层教学。在进行动态分组时,可以按照足球的学习动机进行分组,其中把热爱足球喜欢足球课分成教学组和对照组,人数分别是62:63,人数占比分别为68.8%和70%,因为朋友选择足球课而选择足球的,教学组和对照组的人数比为20:19,人数占比为22.3%和21.1%,而最后为了拿学分而选择足球的教学组和对照组人数分别的8:8,人数占比为8.9%和8.9%。

(二)实验组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脱离具体的足球教学大纲,因为实验组已经分层完成,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加符合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实验组共有三个层次,所以教学目标也详细划分为三层。教学目标主要分三组,A组目标,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上的所有内容,并对教师拓展内容进行掌握,具有实际足球比赛和赛场分析的能力,并具备解决相关足球问题的能力;B组目标,掌握足球基本知识,可以熟练的运用各项足球技能,可以对足球赛场上的显著性问题进行分析。C组目标,对本期足球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熟悉和掌握,积极的提高足球学习兴趣,完成本学期足球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对A组学生进行教学时,要进行与足球相关的拓展训练,改进A组学生的动作错误,加深教学难度,培养学生足球战术分析能力,提高其在赛场上的适应能力,主要侧重与战术教学。B组学生在教学时,在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之后,对相关的足球动作进行规范,并积极的进行赛场实训,加强足球运行的临场经验。C组学生在教学时,主要注重对其身体素质的培养,主要目的以完成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为主,并努力提高该组学生的足球兴趣。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全部学员有统一的足球教学目标。

(三)教学组和对照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训练后具体的变化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足球教学之后,对照组学生的足球成绩基本变化不大,但是在颠球技术和短距离折返跑方面数据有所提高。对照组足球兴趣较高的学员,因为教学目标比较大众化,所以没有实质上的提升。教学组在经过一个学习的足球教学训练之后,足球基本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原本足球水平较高的学员在经过本学期的足球教学之后,足球实战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具备了赛场分析和赛场问题处理的能力,原本足球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有对足球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且在本学习教学完成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实验组有72名学生对于足球教学非常满意,占比达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但是对照组仅有18名学生对足球教学感到满意,仅占对照组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在经过教学组的足球教学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篇6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面对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应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具有更高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并具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体育专业应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口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社会型“复合式”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从过窄和过死的专业教育模式向综合素质模式转变。

“创新教育”是对以往的传统教育进行反思后提出来的,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永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只有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校体育教育是以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休质、养成良好生活、锻炼习惯、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进人高校的学生都经过了十多年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艰苦历程,使得极大多数学生的体育素质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远没形成。进人高校后,每周仅有90分钟的体育课程,教师必须要深思,怎样充分利用这90分钟的课堂时间,来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把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保障高校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使高校学生会学习,自觉主动地利用大学课外时间来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面对90分钟的体育课,依据高校学生的特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高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呢?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邓小来同志讲“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十分迫切。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教师应具备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备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要求教师知识宽广厚实,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深刻地把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各科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因此,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对其它学科的技术知识具有广泛的了解,教师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进行科学的创新教学;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目前,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以专项为主体的多,单一的教练型的多,而知识结构综合型的少,体育文化型学者少。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现代体育理论,接受现代体育理论的再教育,并不断充实、探索研究新知识新理论。其次,应积极探索研究其他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动态。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体育科学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树立全方位、多样化指导高校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技术锤炼的教育观,才能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向学生传授现代体育文化知识,真正为体育教学“素质化”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二、体育兴趣培养和激发

高校体育教师要从“手把手”的保姆式教学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当前,高校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上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还比较薄弱,兴趣也相对较低,需要体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培养。

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证实,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学生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在体育课“跳高”课堂上,成功过杆的学生,情绪饱满,积极上进,勤学好问,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失败的学生,情绪低落,上进心差,学习兴趣淡漠甚至厌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和取得成功的机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分组进行,使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获得学到知识、技术的满足感,体验学习知识技术的快乐,不再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从而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感官刺激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印象深刻。反之,留下的痕迹就是模糊的;同时,教师还可通过树立学生榜样、开展竞赛等形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环.其主要任务是在中学体育的基础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长期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思想。而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素质教育,忽视体育文化的教育,它强调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论,主张教师主宰,师道尊严,公式化和刻板化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竞技体育技术教学,这一切严重地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越来越显示出与社会发展趋势不协调的一面,如何使学校体育教育顺应社会发展,对其进行合理化改革,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因素

1.传统旧观念的影响

在“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的观念影响下,中国学校教育中体育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受到重视。从“秀才挟弓矢出,父兄以不才视之”、“一介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话语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是何等偏差,而如能静下来,读“圣贤书”,则被认为“当刮目相看”。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发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观念思想正在慢慢地改变,但仍具有强大的延续性。

2.原有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的影响

传统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竞技性项目在各级学校的教材中重复出现。以田径运动中的短跑为例,起跑及加速跑技术、途中跑技术从小学到大学再三学习,教学内容的低级重复造成高校体育教学没有起到延续和发展中学体育教学的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已经引起某种程度真正的教育改革,其发展态势改变着高校体育的面貌,这是令人欣慰的。但却出现了在教学内容上盲目效颦、不求实效,不求特色,相互攀比,简单模仿等现象,这些都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且长久以来竞技体育成分在学校体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大学体育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来达到所谓的“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目标定位下的大学体育造成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兴趣等的培养。

3.单一、滞后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教育思想的出现,高校体育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已经到来。但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模式单一现象严重,总体滞后于体育思想的发展,弊端日益突显。教学中过分注重技术教学忽略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活动原本是件快乐有趣的师生活动。然而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自执行全国统编教学大纲以来,以“三基”为教学目标,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技术传授为主要教学手段,形成了体育课程教学“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小结评价”的机械性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过多地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处于被动练习。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淡漠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枯燥、沉闷,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对学生长期运动能力的培养,使不少学生讨厌这种缺少主体乐趣、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活动。其次,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都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一基本部分一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再次,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却束缚着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人条框之中,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容易让人觉得体育课毫无科学知识,任何人都可以“以葫芦画瓢”教好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围人们对体育工作者的评价,进而潜在地影响着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

4.体育课成绩考核制度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体育课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且多采用班级授课制,只有少量的学校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采用了“俱乐部”形式的授课方法。他们在同一教材,同一老师教导下其学习结果必然有很大差异。在成绩评价方面我们却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及运动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努力程度和理解及运用能力这些因素,以统一的标准实行“一刀切”方式,在一定的范围里存在着科学量化的不足。

5.高校扩招的的负面影响

高校的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明显的负面作用,首当其冲的三大问题是:第一,扩招使得本来就不足的活动场地更为捉襟见肘,而这个问题在学校整体面积暂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难以在短期之内予以解决;第二,体育经费投人到体育器材上的力度跟不上学生增加的需求;第三,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高校体育教师、体育管理人员与递增的学生之间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二、改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传统观念

学校体育改革是创新过程,没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只有革除那些影响和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建立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念,才能使学校体育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人人都把健康与体育联系在一起,强化健康意识,体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核心的目标,从而使全社会树立健康体育意识,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用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和方法使他们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从而把体育作为娱乐健身手段而坚持终生,促进整个社会新体育观的形成,为高校体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意识环境。

2.教学内容应增加健康教育和健身娱乐体育。要与学生兴趣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更新扩展理论教学内容注重教法的创新

(1)教学内容改革。原有教学内容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并事先为体育教师预定了模式,从而限制了体育的娱乐性,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性,而现在高校体育之所以不受欢迎,其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缺乏娱乐性,因而它不能构成现代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从个性出发,强调健身性和娱乐性、修身性,淡化竞技性;要根据有限的教学时数,改进教法,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应体现大学生的兴趣特点,符合学生的需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项目设置要与实践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为适应终生体育的要求,理论教学必须更新其内容,加强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运动生理负荷与健身效益、健身与营养、常见运动损伤与简单处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突出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健康教育及有关体育知识教育;应注意把时尚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丰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素材。

(2)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了适宜的教学项目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结果,这里还存在着教法手段运用的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强调师道尊严的,教师的权威不可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板着面孔的,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或者是十分不快的,何谈快乐?我们要改变“教师讲一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做”这一缺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要根据学生不同身体条件、体质状况以及场地器材的制约,帮助学生系统地、有层次地制定锻炼计划,实施体育课的教与学。高校学生是一个具有较强自我意识和合作性的群体,在技术巩固过程中可尝试一下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培养其合作精神.还可以充分利用游戏、比赛的魅力来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在上竞技项目的体育课时,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手段的革新,应通过有趣味的组织形式使竞技体育更具娱乐性,即软化竞技性,如在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降低难度(如排球降网,篮球降低篮框高度,铅球推实心球,跳高横杆采取皮筋等方法,降低竞技体育项目的学习难度)以使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这些竞技项目的运动技能,使他们在上体育课时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体育的兴趣,把体育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进行练习。

(3)转化单一的教学模式,确立以终生体育为指导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主。研究体育教学模式,实质是对教学进程的整体性合理程度的探讨,可以基本反映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然而调查结果表明,面对如此复杂的体育教学体系,且又要体现体育的多目标、多功能特征,仅采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都是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的。实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就得转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依据本校特点与实际情况,构建一种多维、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彼此影响的互动过程。

篇8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已深入到广大体育教师的思想中。因此,公共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的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阻碍了学生的良好发展。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时,一般都是将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中心,都在围绕教师在进行教学,没有将学生作为体育课堂上的主人。而在教学形式上,也出现了比较单一的情况,进行体育教学时一般会使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两种方式,这样单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

1.2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目前公共体育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更新,没有根据我国时代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在体育技术方面的能力,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这是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的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不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将会严重的阻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

1.3学生积极性不高,体育设施缺乏

由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出现学生对体育教育存在着误解的情况,学生认为体育课程主要就是进行体育锻炼,没有真正了解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师上体育课时,学生不具备积极性,进而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由于我国高校近些年来不断扩招,学校把经费都投入到学生寝室与教学楼的建设上,进而没有多余的经费投入到体育设施的建设中,导致出现高校体育设施不足与落后的情况,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体育教学。首先,高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培训,促使教师可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脚步,并明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后,可以组织体育教师与其他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使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并在交流中对公共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最后,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会议,在会议中要求教师对我国体育教育的新形势进行了解,并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想出改变目前教学状况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体育学习的良好发展。

2.2对体育教学的体系与内容进行调整,改变教学评价方法

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时,应该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育情况、人文精神进行相互联系,保证体育教学的全面性。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因此,高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整体育教学的体系与内容。同时,在进行体育成绩评价时,不应该使用单一的考试测试的方式,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体育评价的每一个过程,保证可以多方面的测试学生的体育水平,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2.3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对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教师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发挥自身个性,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教师还应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将体育的学习作为一个长久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改善目前体育设施不足的情况,为学生建立健全体育互动需求,并积极聘任高素质与高学历的体育教师,另外,我国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关注,给予体育教学更多的支持,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努力,进而使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篇9

二、重视养成学生的个性意识

每个人之间都有不同的地方,这种自我精神代表着一个人特有的生命价值。在现代体育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当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帮助每一位学生借助于自己所受到的教育养成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独立自在的个性思想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例如,大多数技校学生都很喜欢球类的比赛项目。虽然球类比赛项目是一种集体性的运动,但是学生不能忽视自身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在集体相互配合的同时也要展示自己的主体性意识和高超的个人技能。又如田径比赛中的接力项目,任何一个成员失误都会为整个比赛队伍带来较大损失,需要每一位队员齐心协力。但是,如果队员的个人奔跑速度过慢,那么无论团队配合多么默契,也无法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因此,个人技能的提升和发挥也十分重要,需要教师通过主体性体育教学的实施帮助学生养成个性发展意识,重视提高个人技能。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05-01

一、关于罗尔斯正义原则的述评

在各种探究教育公平的理论中,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对教育公平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罗尔斯在“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两个假设前提下,构建了两个解决社会不同成员之间利益冲突的正义原则。第一个是“每个人对最广泛的基本自由均应拥有与其他人相应的均等权利(平等自由原则)”;第二个是社会和经济的不均等时,应使他们“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并“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平均等原则)” 。相对于第一个原则的理想化而言,第二个原则更尊重现实。这两个原则中的第一个原则优于第二个原则;第二个原则中的公平机会原则又优于差别原则;只有在充分满足了前一个原则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后一原则。

二、从“正义原则”看课堂教学公平的内容

(一)关于课堂教学公平的一般理解

许多涉及教育公平问题都以罗尔斯的理论为依据,不仅涉及到宏观的制度建设,也转向了微观领域――课堂教学公平的关注。对课堂教学公平的关注意味着将教育的目光着眼于一个个生动、个性化的学生身上,去关注每一个真实的生命单位,是实现总体教育公平的不容忽视的领域。陈智琼、赵正(2008)对课堂教学公平作出注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平等对待不同个性及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或方法,区别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教学中的两个教育公平原则

从宏观方面来说,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第一个原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分配基本的教育权利义务上,例如普及义务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达的是公平的基本精神或形式上的无差别公平原则。因此,平等性成为课堂教学公平最基本的特征 。它的基本涵义是学生之间存在共性,也存在特殊性。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对不同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性别、性格差异的学生一视同仁,即“有教无类”的传统教学理念。

但上述原则表达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罗尔斯的第二原则是为了达到一种事实上的平等,贯彻一种积极的歧视原则即教育公平的差异原则。更多地关注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通过利益机会的分配,给予他们补偿。例如我国高考入学中存在为少数民族和烈士子女加分的政策都体现了差别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家庭出身、社会条件、性别、性格、心理发展状况、智力发展都存在差异,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加公平,教师要以尊重与平等看待每个个体,认真研究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即“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理念。

(三)教学课堂中两个教育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

1.平等的教育公平原则

(1)平等地获取教师关注。教师关注是课堂上非常稀缺的资源。由于存在着性别、性格、成绩差异等不均等的因素,致使学生难以平等获取教师关注,例如课堂中存在着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大学,女学生平均受到的注意和指导比男学生大约少1800小时。

(2)平等地占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空间、教育设备、教学时间等方面。从罗尔斯的公平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教学资源。须占有平等的教室空间,选择合适的座位编排方式;须平等地使用课堂的教学设备;须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技术层面上,平等地占有资源容易做到,但由于学习风格的不同,每个学生所需要的资源往往也不相同,教学资源的平等分配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一种强压,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实现课堂教育公平的一个难点。

(3)平等地履行课堂要求。学生是享受教育权利的主体,也是履行教育义务的主体,为了达到结果上的公平,课堂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也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配合课堂教学。因此,课堂中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要尽可能地适用于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师生互动,这是达到教育结果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这种平等的享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主体对课堂义务、甚至道德义务的充分履行。

2.差异的教育公平原则

面对实际状况的不平等,当对课堂教学中的弱势群体进行补偿和平衡利益时才是正义的。在课堂教学公平问题上, 遵循差异的公平原则又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1)扩大课堂资源供给。扩大课堂资源的供给是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基础。在课堂的微观环境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师关注,国家在缩小班级规模和增加班级管理的老师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也通过多媒体设施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感官上获得平等的享受等。

(2)效率原则。罗尔斯认为, 为了建立最有效的“正义社会”,必须把正义和效率结合起来,效率原则又称能力本位原则。这种能力包括家庭提供的机会(如家庭经济状态、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等)、个人天赋提供的机会( 如智力水平、个性倾向、学习能力等) 等 。在课堂教学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将有限资源优先分配给能带来最大收益的学生,不仅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也能激发整个课堂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 效率原则是承认现实起点与现实环境的合理性,不寻求过于理想化的规则(如均等)而一概地否定课堂中具有先天优势的学生所面临的各种现实机会。当然,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公平和效率结合起来,而不是偏向某一方,造成某种非正义的现象。

(3)补偿原则。补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挑选出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the disadvantage),以他们的特殊地位、视角来看问题、分析问题。课堂中的“不利群体”通常是指贫困家庭学生、肢体障碍和智力障碍学生,以及处于与主流文化相对不利地位的少数民族学生等。许多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学校有一种天然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