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汉语言文学常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0 10:37: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汉语言文学常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汉语言文学常识

篇1

二、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

(一)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

在原有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但是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生在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时,不能接受那么多的知识,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消化和吸收,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老师与学生在课下也没有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沟通,老师下课就不会与学生沟通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记忆,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也不能畅所欲言,时间长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倦怠,不会在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而是盲目地接受。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在课堂上发现,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维能够得到发散性的发展。

(二)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应该形成良性的自主探究模式,增强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会将大量的文学常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记忆,在考试中也重点考查这些文学常识,这些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占用了很多时间,学生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没有以具体的课文为依托,导致了他们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在考试中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可是考试一过,学生就把所学的知识都遗忘了。有的学生甚至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产生了逆反心理,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作负担,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文学常识可以不做为课堂的重点来讲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学常识,而在课堂上,主要是以课本的探究为主,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听取他人的发言后,也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将被动地传输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使课堂更加有活力。

篇2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篇3

1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2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 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4 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

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 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 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 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5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 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 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篇4

学生以学习为主无可厚非,但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却令人担忧。一是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如今的学生个个都希望不劳而获,都梦想着拼爹、富二代,追求安逸的生活。缺少了基本的进取心。二是缺少健全的人格。不少学生对于是非黑白、美善丑恶没有基本的定位标准,拿着“自由”、“个性”当借口,拿无知当有趣,拿恶搞当笑话,对于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三是人文素养普遍缺乏。除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的所学面狭窄,对于人文教育和学习更是普遍不感冒,也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文学常识和艺术欣赏能力极度缺乏。

二.汉语言文学在学校中的地位剖析

汉语言文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促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一些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除了顶尖的研究成果、博学的教授等因素,一流的人文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北京大学,正是当时的校长博采众长,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才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北大成为莘莘学习的最高目标。当前,各种思潮交织,人们对于传统文学的兴趣正在减弱。尤其是在学校中,从小学到高中,汉语言只占语文教学中很小的一部分,无非就是一些古诗和文言文,加之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对此大多数处于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根本谈不上欣赏和运用。到了大学,由于专业的分工,很多大学生也没有再进行学习,选修课也是大多数一些学生处于混学分的目的而选择的。这也就导致汉语言文学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甚至边缘化,这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三.提高汉语言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当前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文促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选好师资力量。

老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央视的《百家讲坛》之所以受到了巨大的欢迎,除了对历史和人文的兴趣,教授们的精彩讲授也是重要因素。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改变其在学生中枯燥无味的印象,就要选择一批具有良好教学方法的老师。老师本身要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对汉语言有较深的造诣,文学素养较高,对语言和文字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在课堂上能够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要做到这些,除了老师自己平时要多学习、多陶冶外,学校也要加强老师的培训教育。同时,可以定期请一些国学大师、作家、一级教师等来学校上公开课,既让老师受到学习,又提升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2.要选择好教学内容。

在大学而言,汉语言文学大多数是一门选修课。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有讲究。为此,应该做好教学的取舍。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苦涩难懂的文章,可以进行取舍,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探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比如,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古诗,文天祥、辛弃疾等,对文章可以进行充分渲染,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其他的诗词,进行对比学习,同时,对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对涉及的年代政治生活等,都可以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充满好奇,从而激起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

篇5

实践中,随着高校大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社会人才需求计划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基础上创新就业教育方式与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为出发点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讨论。

一、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高校扩招人数也不断的增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文秘类、师范类、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更多的需求应用型、技术性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从而给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1]

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2]

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的职业生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能力的目标,从而可以将长期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动力。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引导、鼓励其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与目标,在学业上努力实现优秀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而努力。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而言,有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可以在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沟通能力;参加辩论赛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只有明确的奋斗的目标,才能有目的的努力与锻炼自己。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范与教育体系,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迷惘的状态中,从高中走进轻松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3]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不能准确定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为主,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和市场就业需要相联系,导致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4]

2、教学方式滞后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与体系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评价标准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2、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教育是提升其就业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的学生尽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在日常的学习中就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而言,汉语言文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员发展过程中就要鼓励、引导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明确大学期间奋斗的目标与计划。同时,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返校进行就业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将自己工作、就业过程中的体会与刚入学的新生们分享,使其尽早的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实践。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QQ群与微信群,辅导员技术提供最新、高质量的就业信息,为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进行积极、有实效性的引导与教育。

【参考文献】

篇6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与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高雅情操、优质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更替与兴衰,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死而后已,在灿烂的文化里永垂不朽。还有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高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人们用爱、用心、用热情去生活与工作。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应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往往偏重于技术性与专业性,具有容易枯燥、难度大等特点。除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时间,课外很少去了解、阅读文学作品。导致了部分理工院校学生的情商较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能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心情与想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攀比、奢华的心理。还有些同学由于自律意识较弱,自制力不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商城等各种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迷失了自己进入大学校园的远大理想与信念。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触犯了法律,从而误入了人生歧途,这些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重要体现。

2、重理论知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路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也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主要体现, 教学内容的合理筛选,将能够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汉语言文学是大学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范围较广,涵盖内容较为全面,为保证实际教学效果,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和增添。首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学生兴趣和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目前大学生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起到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制定,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词比赛以及场景教学等等,让学生主动去开展相关交流活动, 在学习和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去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7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81―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相互影响及促进关系。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的理论型人才而言的,是指能将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传统的高校教育由于注重学科性和学术性,人才的培养必然偏重于理论知识及其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求的合理结合。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使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窘况,因此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是文科中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着多方向的培养目标,不仅要为中学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为科研院所输送研究人才,还要为企事业单位培养行政管理、公关文秘等人才。这些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不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知识激增的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时代摆在我们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崭新的课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求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上,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加强人文修养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尺度,以“读”、“写”、“说”为表征,强化应用性课程。

一、以加强人文修养为根本,坚守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汉语言文学在高校教育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加强学生人文修养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逻辑学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提高人文修养,夯实专业基础,这些基础课程是实行专业拓展,开发新知识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等课程在该学科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有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地在该领域中探索新知识。

二、以社会需求为尺度,构建学生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随着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难题。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是残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要想能够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不仅要靠我们的智慧和运气,更要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照应,按照社会需求安排课程结构和内容,增加实践课程环节,让毕业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熟悉本专业的技能掌握要求,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体制,帮助学生制订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一年级是就业指导的萌芽期,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职业规划的思想,引入就业的相关理念和基本常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二年级为储备期,就业教育可进行第二步的深化,帮助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详细的分析,制订并完善四年的总体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打好基础。大三是就业意向的分化期,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意向选择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等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别指导。大四,是考研与就业的分流阶段,对于考研的学生重点放在对其进行学科的纵深教育上,对准备就业的学生重点是学习就业相关知识及参加社会技能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学有所成。

三、以“读”、“写”、“说”为表征,强化应用性课程,促使学生形成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现代“读”、“写”、“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要对专业技能课程进行系统的设置与强化。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对于应用性课程的设置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围绕“读”、“写”、“说”这三个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对于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对于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我们要通过设置合理的、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来保证学生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写作能力是最能表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优势的素质之一,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讲授写作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应该注重适当安排写作实践训练环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学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限制,教学过程中写作训练的部分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只是空喊口号,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和提高。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必须调整写作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已有课程为基础,增加一些写作类的实践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写作实践训练,力求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首先,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其中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是重要的基本素质,因此,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各院校广泛开展,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养,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晓梦.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研究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1(08).

[2]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篇9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的一个专业,被人们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工矿企业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实用性。所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汉语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人才上。应用型人才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

二、调整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

1.基础课程。可开设教师职业综合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2.提升课程。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3.应用行文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设置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影摄像基础知识、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之我见

1.全程辅助职业规划。大学一年级,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大学二年级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学三年级帮助学生分析职业去向,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分类指导。大学四年级让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2.理论联系实际。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听、说、读、写、摄、录”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社会上各种工作。

篇10

中职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素质,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初中生,通过系统正规的思想文化和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是我们传统文化表达和继承的载体,我国的中职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为国家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型人才。尽管如此,我们的中职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职院校学生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大多数中职院校为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管理,将课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学校领导随机听课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汉语言文学教育。多样化教学,选修文学常识教育、文学作品鉴赏、写作等课程,现场模拟谈判、辩论等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修养

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艺术和美的熏陶,提高鉴赏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操

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开拓眼界,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明辨是非曲直,净化心灵,拥有健康的思想品质,培养各种兴趣爱好。

三、中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多数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思想和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一些课程,把与学生综合素质息息相关的可能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汉语言文学的能力的培养放在一旁,现今社会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能把技术与综合素质融合起来,做到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的人才。部分中职院校逐步注重汉语言教学,开设汉语言教学相关课程,但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存在问题,只重传统方式和照搬高初中或高中甚至本科的学校模式,只是简单地在认知层面开设公选课,而未对其进行深入贯彻的讲解和指导通读,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只是注重与现实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没考虑深层次的提高自身语言文学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门类的基础。在中职学校里,很多教师还遵循着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以备课,照本宣科为主,学生主要以背诵,听写为主,如对课本上的字。词。句的讲解很详细,但学生却对此毫无兴致,不能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缺乏吸引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将重点放在课本的固有知识体系上,但在新时期,教师在教学讲授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适当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各种社交平台、公众号等多种网络资源,对知识进行补充和丰富,查找相关的人文故事,生活趣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关的任课教师可以适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古迹,将其与教材上的知识衔接起来,在教学上避免“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汉语言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方式授课,如制作精美的PPT,播放人物传记资料、图片等,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未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具有专业的素养,良好的口才,过硬的文笔和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能独立思考,结合社会环境与理论知识,形成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和见解。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与灌输文化知识并重。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社会新闻要事,近期社会上问世的作品等这些新鲜事来吸引学生,使其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感觉到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还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对某一新颖的主题以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展开,不仅帮助学生锻炼口才,更能体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提取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

四、中职教学管理中汉语言教学改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

中职院校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忽视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开设,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基本上靠中小学的知识积累,因此造成了文学素养缺乏,综合素质较低的现象。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学校的领导也需要转变观念,吸纳具有高水平的文学素养的教师进入自己的师资队伍,开设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

首先,相关教学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开放,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颖生动的课程实践来吸引学生,如可以开展文学作品鉴赏,面试技巧交流,与人相处之道,文章写作实践,诗歌创作大赛,演讲比赛等实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学习语言,在课外同样可以学习汉语言文学。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能停留在书本上,需要多读多看,并付诸实践。

(三)提倡案例讲学,增加师生互动

新鲜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分析与讨论总结如何运用相关的理论去解决当代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同时部分案例可以让学生以演讲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从刻板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教师积极引导,开拓学生思维。

(四)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利于督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考核制度应该多样化,打破传统的写论文或者考试的形式。考核的内容应综合平时的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演讲或者表演的积极程度、出勤率等,对待考核的制度要严谨,要严格对待,不能放任学生的抄袭等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