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的护理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0 10:37: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生儿惊厥的护理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生儿惊厥的护理措施

篇1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19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在新生儿围生期因为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 临床给予有效救治措施为其提供足够的氧供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同时尽早对其实施护理干预也是提高患儿疗效的关键[1]。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 观察早期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此类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入选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共60例(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病例), 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2], 上述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女比例17∶13;平均胎龄37.5周;患儿出生时平均体重3050 g;出生时Apgar评分情况:评分为0~3分患儿共19例, 评分为4~7分患儿共11例。对照组患儿男女比例18∶12;平均胎龄37.4周;患儿出生时平均体重3010 g;出生时Apgar评分情况:评分为0~3分患儿共18例, 评分为4~7分患儿共12例。两组患儿性别比例、胎龄、出生时体重、出生时Apgar评分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洁、温度和湿度适宜、定期进行室内消毒、昏迷患儿进行保护眼睛等措施, 对患儿进行口腔、臀部和脐部护理,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可置于暖箱中进行保温处理, 保持体温恒定在37℃左右, 定时为患儿测量体温。对患儿及时进行吸氧处理, 使患儿体内的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做好患儿血糖水平控制, 根据测定的血糖水平情况对输液速度进行调整, 在滴注过程中防止患儿出现低血糖反应。在护理过程中减少对患儿搬动次数, 尽可把多次操作综合为一次操作。护理过程中对患儿面色、呼吸等进行严密观察。实施护理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诱使患儿发生惊厥的操作。护理过程中严格注意液体的进入量, 对输液速度做好控制, 同时做好液体输入量的记录和控制[3]。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苏醒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及体征全部消失时间, 记录两组患儿存活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苏醒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和体征全部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时间为(20.4±3.9)h、惊厥消失时间为(8.5±1.6)h、体征全部消失时间为(4.6±1.2)d;对照组患儿的苏醒时间为(29.6±4.4)h、惊厥消失时间为(11.3±3.8)h、体征全部消失时间为(5.9±2.3)d。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体征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存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存活29例, 存活率为96.7%;对照组患儿存活21例, 存活率为70.0%, 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围生期缺氧而导致脑损伤的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死亡率较高, 患儿在日后发育过程中可出现脑瘫及智力发育障碍等, 此类患儿的康复效果较差[4, 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除了临床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改善其供氧外, 护理干预在此类患儿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早期综合性护理干预的实施对此类患儿治疗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能够提高其预后效果。本文中, 观察组除了对患儿进行基础护理干预外, 还对患儿体温、血氧饱和度、血糖水平控制、减少搬动次数、减少惊厥发生、控制液体输入量等方面进行早期综合性护理[6-8]。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体征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 存活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早期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康复起到促进作用, 利于患儿康复,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丽娟. 早期干预联合抚触按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智能发育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9):79.

[2] 钟金富. 早期护理干预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8):897-898.

[3] 刘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2):136-137.

[4] 项丽华, 胡文辉.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力和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17): 99-102.

[5] 赵俊文. 早期康复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19):95-97.

[6] 庄婵芝, 房晓t, 吴玲. 舒适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疗法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研究, 2014(11):1427-1430.

篇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常见于围产期的新生儿,是由于呼吸功能出现问题而导致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一部分新生儿会在发病后遗留下程度不一的后遗症,严重者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陷[1]。患有儿缺氧缺血性的新生儿如不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新生儿的残疾甚至死亡,因此对新生儿进行细致的护理对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恢复与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2]。我们对近期临床发生的2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资料进行讨论,分析临床观察与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源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28例,28例患儿均符合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诊断标准,其中男婴16例,女婴12例。足月产儿16例,孕期在41w~44w 3例,早产儿9例。本组病例中轻度患儿13例(46.43%)、中度的患儿12 例(42.86%),重度的患儿3例(10.71%) 。

1.2病因分析

1.2.1产妇因素 大部分产妇在妊娠期患有高压综合症、贫血症状、心肺区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产妇在分娩期出现急产、滞产、大出血等状况。

1.2.2胎儿因素 胎儿在子宫内发育缓慢、过熟儿、先天畸形产儿等。新生儿常伴有心律不齐、心动过缓、红细胞增多、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与护理

2.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

2.1.1基础生命体征的观察 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使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容易产生变化,测量体温1次/h并做好记录。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呼吸无规则,呼吸快时可达到120次/min,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或是呼吸暂停。

2.1.2面色的观察 根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患儿的面色也会发生改变,病情较轻的患儿面色变化较轻,而重度患儿面色则呈青紫色,并且会跟着病情发展的程度而进一步加深面色,与患儿的窒息时间相符,在患儿的面色转变为苍白及缺氧状况得到缓解,患儿的面色也会逐步转为正常。

2.1.3 意识的观察 医生可由患儿的意识状态来判断其病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其意识辨别最早表现为兴奋、易怒、难以入睡、安静后进入抑制状态,反应较为迟缓、进而陷入昏迷状态,一般重度患儿会进入深度昏迷状态,对外界刺激基本无反应、本组参考资料中有1例死亡患儿在出生时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经医生紧急抢救无效。

2.1.4前囟的观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颅内压呈增高趋势,表现在患儿的前囟,在病情的不断恶化下,部分患儿的前囟会呈现稍过饱满,逐渐转变为前囟明显饱满,触摸前囟有紧张感,患儿会出现惊厥,发生四肢抽搐、呼吸暂停等情况,此时应及时做好应急处理。

2.1.5其他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在出生后呕吐出浅褐色的羊水,不排除患儿消化道出血的可能,通过瞳孔对光反射来检查患儿病情的深浅程度,如出现反射消失、双侧瞳孔大小不一,则可判定患儿的病情已严重化。

2.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

2.2.1一般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病房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及湿度,病房的安静与清洁等,辅助患儿维持正确的身置,医护人员矫正患儿时动作要轻,减少对患儿的刺激,最大程度的降低患儿发生惊厥。刚出生的新生儿对周围的环境及温度很敏感,体温的变化会加重氧气的消耗,加重患儿的缺氧状况。因此,医护人员对患儿的保存工作应严格,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采取暖箱为患儿保温,暖箱温度根据患儿的体温来进行制订与调整,同时还需注意暖箱的清洁问题,避免患儿产生交叉感染。

2.2.2呼吸及给氧 新生儿的呼吸很窄,纤毛的运作能力较差,极易产生堵塞,应进行严密的观察,避免因分泌物堵塞而发生却请情况,及时对患儿进行吸痰。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给氧,以提升脑部血氧的浓度,缓解缺氧症。

2.2.3营养 新生儿的吸允能力低下,在疾病的影响下部分患儿无吸吮能力,此时患儿营养补给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以防止患儿产生低血糖,维持脑部正常的代谢,在患儿病情稳定后再惊醒母乳喂养,并记录患儿的进食状况。

2.2.4其他 严密监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体征状况,一经发现患儿的身体异常,立即采取对应措施,在患儿出现惊厥时应立即上报医生进行惊厥处理,采用镇静药物来治疗,比如苯巴比妥钠等。

3结果

通过医护人员悉心的观察与护理,本组2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16例患儿已痊愈(57.14%),好转者8 例(28.57%),病情未改善或转院者2例(7.14%),留有后遗症者1 例(3.57%),病情恶化死亡的新生儿1例(3.57%)。

4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氧气供给不足。其主要表现为兴奋、意识障碍、头围增大、前囟饱满、颅内压升高等症状。神经系统缺陷会在出生后逐渐加重,在72h候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能恶化。新生儿的惊厥是无规律可循的,发作时常伴有面部轻微抽动,表现为眨眼、吸吮、哭声异常等。因此,医护人员必须熟悉新生儿在发生惊厥前与发作时的表现,对新生儿进行密切的监控,在观察到新生儿呼吸呈抽泣或呼气浅表时极有可能有中枢性呼吸衰竭,此时应观察其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瞳孔大小等。密切的观察新生儿身体状况有利于医生了解患儿的病情发展为有效的诊断提供帮助,悉心的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为患儿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挽救新生儿的生命。因此,密切的观察与悉心的护理治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前提。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年内我院新生儿病区共有86例发生惊厥患儿,其中男58例,女28例。惊厥发生的日龄≤3天68例,4~7天13例,8~28天5例。胎龄

1.2 结果

1.2.1 惊厥病因 根据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患儿发生惊厥的主要诊断及惊厥发生日龄结果见表1。

1.2.2 惊厥发作类型 根据新生儿惊厥分类法,轻表1 新生儿惊厥病因及惊厥发生日龄微型41例(47.7%),多灶性阵挛17例(19.8%),局灶性阵挛20例(23.3%),强直性8例(9.3%),未见有全身性肌阵挛发作。

1.2.3 辅助检查 CT示低密度改变52例,其中10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脊液检查异常,血生化提示低血钙9例,低血糖1例,高胆红素血症1例。

1.2.4 治疗与转归 入院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同时给予止惊治疗。止惊选用苯巴比妥静脉注射,负荷量为20 mg/kg,一般分2次达饱和量,12 h后开始给予维持量,为5 mg/kg,必要时用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本组患儿中71例(82.6%)治愈出院,15例(17.4%)死亡或放弃治疗,均为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核黄疸。

2 讨论

新生儿惊厥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可以是良性的,也可是病情凶险的一种表现。惊厥对新生儿期后脑的发育有影响,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一旦发现惊厥,必须紧急寻找病因,并立即给予处理。

从发病日龄来看,本组患儿中于生后3天内出现惊厥者最多,为68例,占79%,明显高于其他日龄的新生儿,主要是由围产因素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其次发病日龄为4~7天,13例,占15.1%,主要为低血钙;1周以后最少,5例占5.8%,多为感染性疾病。由此可见,生后1周内惊厥发生率远高于生后1周后,这与早期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通过病因与日龄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判断病因,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从病因来看,主要病因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患儿多存在产前或产时缺氧病史,因此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胎儿监护,提高产科水平,避免产伤,及时处理胎儿宫内窘迫,防止产时窒息,降低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的发病率是减少新生儿惊厥发生的关键。此外,还应注意低血钙、低血糖、化脓性脑膜炎、核黄疸等疾病,应注意生后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做好皮肤、脐部等处护理,发现感染倾向时及时给予正确处理,及时发现黄疸,给予相应措施。

篇4

本组患者55例,均符合HIE诊断标准,均为窒息引起。其中男41例,女14例,均为足月儿;年龄20~40分钟,平均30分钟;合并硬肿症5例,颅内出血4例;Apgar评分0~3分7例,4~7分15例,8~10分33例。本组55例病例根据实用儿科学教材第7版关于HIE的临床分度标准分为轻度35例,中度13例,重度7例。

临床表现及转归:本组55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症侯,表现为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原始反射异常,如吸吮反射减弱。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其中表现为过度兴奋31例,嗜睡迟钝14例,惊厥16例,昏迷1例。入院后给予三维持,三对症处理及脑细胞代谢激合剂的使用。同时给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规范化优质的整体护理。本文重点阐述HIE的护理体会。

护理

护理问题:

⑴气体交换受损:与缺氧、二氧化碳排除障碍有关。

⑵有惊厥的危险:与生后缺氧有关。

⑶体温改变的危险: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⑷意识形态改变与生后窒息情况有关。

⑸潜在的并发症:①感染:与免疫功能不成熟有关;②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和蛋白质的结合减少,肝内酶的活力降低有关。

护理措施:一般护理:①适宜的环境:病室要清洁整齐、空气清新,室温22~24℃,相对湿度55%~65%。保持环境的中性温度(又称适中温度)是维持己带体温的重要条件。中性温度是指在这种温度下新生儿能维持正常体温,而能量消耗最少。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合理的给氧: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清出呼吸道黏液和羊水或用吸痰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经常检查清理鼻腔,避免随意将物品放在新生儿的口、鼻腔周围、切忌不能用棉被将新生儿头脸部全部盖住。保持新生儿舒适的,尽量减少搬动,尤其是头部,为减轻脑水肿及防止呕吐引起窒息,使患儿采用侧卧位并适当抬高头部,每2小时改变1次。HIE患儿因窒息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所以,及时合理的给氧是纠正HIE的重要措施,应根据病情变化调节氧流量和浓度。浓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新生儿肺泡破裂。我科均使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新生儿面罩给氧。该面罩带有FA-2型空气、氧气混合器,使氧气通过该混合器后变成了混合氧,减少了对新生儿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另外要防止给氧过度引起氧中毒的损害。如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形成等。③维持体温的稳定:HIE患儿由于神经系统损伤较重,生活能力更差。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亦不健全。易受环境影响。需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如母亲胸前怀抱、电热毯,婴儿培养箱等,如使用电热毯时要严防漏电。使新生儿身体处于耗氧量少,蒸发热量少,新陈代谢最低的适宜环境中,每2小时测量1次体温并做好记录。④预防交叉感染:对HIE患儿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应更换衣、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每天用紫外线循环消毒机空气消毒1次,1小时,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并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地面及床头柜、椅用1:1000的消毒灵溶液擦洗,1次/日。新生儿的用物要单独使用。⑤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洗澡1次/日,注意头颈、腋窝及其他皮肤皱褶处的清洗,尤其要注意加强脐部和臀部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天用75%的酒精涂擦,若有分泌物时,先用3%的过氧化氢清洗,然后再用2%的碘酊涂擦;可在臀部及皮肤皱褶处涂上紫草油膏,并勤换尿布,避免红臀的发生。⑥饮食护理:延迟开奶,待缺氧完全纠正后,从低浓度奶或开水开始喂养,喂奶量根据患儿耐受力而定,以不发生胃潴留和呕吐为原则。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喂养方法。轻型HIE患儿应小量试喂,15~20ml/次,每3小时喂1次,如无呕吐每天每次增加10~15ml。对中重度HIE患儿吸吮、吞咽能力较差的以胃管鼻饲方法喂养,每次鼻饲前应先抽吸残余奶,观察胃内排空情况决定喂奶量,同时避免残余奶的吸入。喂奶后患儿应右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时呕吐物吸入气管或反流引起窒息。另外要注意不能过早喂高浓度配方奶,避免引起出血性坏死性肠炎。⑦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对于并发症的预防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首先注意保暖,用维生素E胶囊挤破后将液体挤于四肢肌肉部位,并用拇指腹作环形按摩,力量要适中。达到预防硬肿症的目的。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出生后3天给予经皮测黄疸,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给予新生儿兰光仪治疗,达到退黄的目的。

特殊护理:

⑴严密观察病情及护理:新生儿在产科一旦窒息被纠正后,立即转入儿科进行治疗。因病情危重随时有发生生命危险的可能,所以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体温、心率、呼吸并及时给予新生儿心电、呼吸自救仪进行监护,患儿一旦出现呼吸暂停,该仪器并会自动启动进行呼吸自救,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保持呼吸道通畅。HIE患儿易引起抽搐,抽搐可增加脑细胞的耗氧量,增加脑缺氧及脑损伤。应密切观察有无抽搐的先兆,如眼球强直性偏斜或烦躁,尖叫、上下肢屈曲性一次或多次同步性抽动等。出现抽搐前兆时应及时给予镇静剂。严格观察意识的改变,若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大小不等,呼吸不规则,前囟隆起等,判明为颅内压增高,提示病情加重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减轻脑水肿,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减轻脑水肿,防止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尽可能减少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⑵惊厥的护理3:①患儿取侧卧位,解开衣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②无论有无缺氧,均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以减少缺氧对脑部造成损害。③备好抢救物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镇静剂。做好输液护理。静脉注射鲁米那时,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心率、血压及意识,神经反射及惊厥的程度,并记录惊厥的次数及持续时间。④若患儿出现惊厥持续状态,频繁抽搐不止时易发生猝死,应备好复苏器械。⑤保持病房安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注意安全,防止坠床及碰伤。

⑶输液的护理:遵医嘱准确,及时的静脉用药,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的关键。护士必须要具备有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同时要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将24小时的液体量根据病情有计划的滴入,滴速不宜过快,6~8滴/分,防止滴速过快,液体量过多而导致肺水肿、心衰或肾衰。我科对新生儿输液均采取微量泵,按需要调节好泵入。HIE为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症情变化急,常需延续多次,间歇的静脉给药,抢救时多个静脉通道给药,而且治疗时间较长。加之新生儿血管暴露不明显,造成静脉穿刺困难,成功率低,若反复穿刺容易损伤血管增加皮肉痛苦。因此我科对部分HIE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取代头皮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旦使用留置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头皮备皮范围要大于消毒范围,以免敷贴黏住头发,导致去敷贴时撕拉头发引起疼痛。如果留置在四肢,固定针头时,切忌敷贴环包肢体,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水肿,误认为液体渗漏。②要将写有穿刺日期、时间、责任者的标签贴于敷贴上,防止因记时不准确,导致留置时间过长(>5天),造成血管损伤发生静脉炎。③护士要加强责任心,随时巡视,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漏。④封管时用3~4ml肝素盐水封管,封管液剂量不宜过少,以免发生堵塞。⑤凝有颅内出血均不采用头皮静脉输液。

⑷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抚触干预4: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重度HIE发生永久性脑功能缺陷的发生率仍较高。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迅速,可塑性强,代偿力好,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抚触正好能激活脑细胞发育,对改善智力状况,挖掘智能潜力,降低伤残儿童的发生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抚触能加强婴儿的免疫力、应激力,并促进婴儿消化功能,减少哭闹,改善睡眠,增加新生儿的体重和进食量。本组53例患儿给予抚触干预。干预方法为2次/日,15分钟/次,按头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的顺序正规抚触标准。7天为1个疗程,重度者给予2个疗程。通过抚触,使HIE患儿临床表现尽快恢复,预后明显改善。

⑸健康教育:住院期间向患儿家长耐心解释有关患儿的病情及治疗护理有关问题,以取得理解;与患儿父母建立良好关系,让父母参与制定康复计划,以取得最佳配合。同时做育儿知识宣教。出院时向患儿家长讲解早期康复指导的意义,康复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并且贵在坚持。对凝有功能障碍者,将其肢体固定于功能位。提倡母乳喂养,根据婴儿情况给予合理喂养,宜少量多次,逐渐增加奶量,保证热能供给。

本组5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通过采取规范优质的整体护理,有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外,其53例均恢复正常出现。总之,做好小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技术,对病情的掌握和积极有效的抢救护理是确保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转危为安的重要前提。同时掌握早期干预的有关知识及做好家长的健康指导,对促进患儿的恢复并减轻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等.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篇5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因缺氧或产伤引起,早产儿发病率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要特征[1]。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不能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就诊治疗和护理,对患儿疾病的预后将会产生严重后果。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ICH 67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7例,男36例,女31例,均经头颅CT确诊为幕上出血。早产48例,足月产14例,过期产5例。出生后3 d内发病者占多数,呼吸衰竭5例。本组67例患儿均予吸氧、保暖、止血并防止再出血,纠正代谢紊乱,抗感染治疗,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愈60例,死亡7例。对治愈的60例随访3个月,57例(95.0%)精神、发育、运动、智力正常。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新生儿全身血容量少,颅内出血后丧失比例相对较成人大,同时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差,易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故应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和心率[2]。如患儿出现恶心、呕吐、拒乳、烦躁不安、觅食反射消失、拥抱反射消失、抽搐、嗜睡、刺激反应差,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发绀,有出血倾向者(皮肤有出血点、注射针眼出血不止),询问有无窒息病史、低体温、重度感染、低氧血症等,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早期做头颅CT检查,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2.2 保持呼吸通畅,合理给氧 对有呕吐者应及时清除口腔呕吐物或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动作要轻柔。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3]。应随时根据病情给以氧吸入,因新生儿鼻黏膜柔嫩,易激动,为避免鼻导管对鼻黏膜的刺激,最好使用头罩或面罩吸氧。给予氧气吸入1~2 L/min,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和血氧浓度。患儿抽搐或重度缺氧时给予头罩吸氧,氧流量为4~5 L/min。病情好转后改为低流量、间断吸氧直至停氧。

2.3 密切观察有无惊厥 惊厥说明ICH患儿颅内压增高。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立即处理。ICH的惊厥发作可呈多样性,表现为眼球水平位震颤或垂直位偏斜,眼睑反复抽动,某一肢体震颤或固定在某一姿势,出现吸吮、咀嚼动作,四肢呈游泳或踏车样运动,以及呼吸暂停等[4]。轻微的惊厥发作有时难与足月新生儿的正常动作相区别,应仔细观察。本组39例患儿出现惊厥,其中11例仅有轻微的惊厥症状,经CT检查证实为颅内出血。

2.3 镇静止惊 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立即处理。苯巴比妥为镇静、抗惊厥的首选药物,可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减少颅内出血、抗惊厥、保护脑组织,早期应用效果较好,常用剂量为8~15 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如未控制1 h后再用1次,以后每8~12 h给予2~2.5 mg/kg,直至神经症状消失[5]。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安定止惊。用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2.4 防治脑水肿 如患儿出现精神萎靡、脑性尖叫、肌张力减弱或增强、原始反射异常等则为急性脑水肿的主要表现,应用地塞米松和呋塞米,早期应用甘露醇有加重颅内出血的可能,应慎用。若患儿紫绀经治疗或吸痰后没有改善,前囟持续紧张,病情持续加重时,可改用20%甘露醇0.25~0.5 g/kg在15~30 min静脉滴注,1次/4~6 h,力争在48~72 h内将颅内压降下来。同时要限制液体摄入量,50~60 ml/(kg•d),防止加重脑水肿[5]。同时使用脑细胞营养剂,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出血停止后可配合高压氧治疗。

2.5 营养支持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因进乳量少,不能满足生理需要。对于出血轻者用滴管滴几点,出血较重而出现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应留置胃管,管饲奶液,以保证营养供给。由于新生儿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贲门括约肌松弛,应少量多次喂奶,给奶速度要慢,以防发生溢奶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2.6 恢复期的护理 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使其认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严重性,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让家长配合治疗和护理。患儿病情稳定后,进行皮肤接触,被动屈伸肢体,按摩、变换婴儿姿势;与患儿说话、唱歌,给患儿观看色彩鲜艳、移动的物体。新生儿期给予听、视、触觉、前庭运动等刺激,对小儿脑的发育至关重要。出院后要坚持随访,尽早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和智能开发,以减轻脑损伤后遗症。

3 体会

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病急,变化快,预后较差,是新生儿早期死亡和后期致残的主要原因。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分娩时,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加强临床护理,是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减少后遗症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王慕逖.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5129.

[2] 康桂芝,高常英.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6):463.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34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80-01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新生儿最常见一种危重疾病,由于长期持续性低血糖可导致脑细胞能量失调,造成不同程度的脑细胞损伤,如果不及早治疗,可造成智力严重低下或脑细胞坏死甚至死亡。如果早诊断早治疗加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现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就治52例新生儿低血糖症患儿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就治52例新生儿低血糖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血糖测定均符合低血糖,低血糖诊断标准:足月儿生后3天内的血糖低于

1.2临床表现大多数患儿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患儿有呼吸浅促、呼吸暂停、反应差、吸吮无力、阵发性发绀、震颤、惊厥、抽搐、嗜睡、肌张力低等。本组病例中无症状者38例,症状轻者14例;其中反应差6例,拒乳吃奶差3例,紫绀1例,嗜睡l例,口吐白沫1例,抽搐1例,呼吸困难l例。

1.3方法两组均输注葡萄糖液,足月儿给予25%葡萄糖溶液2-4ml/kg静脉注射;早产儿即给予10%葡萄糖溶液2ml/kg静脉注射,速度为1ml/min。随后继续滴入10%葡萄糖溶液,速度为3-5mL/(kg.h),在血糖>2.2mmol/L达1-2天后渐停治疗,并按需要给足够的热卡。2护理措施

2.1对照组常规护理保持室温保持在24-28℃,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每日通风2-4次,紫外线每日消毒30分钟,防止交叉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儿体温、心率、神志状态、嗜睡、惊厥、哭声、呼吸、肌张力等情况进行观察,特别对伴有早产、低体重儿、感染、窒息、硬肿症等低血糖症患儿儿应进行更严密的观察和监测,如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立即吸入氧气等急救措施,为了防止吸入高浓度氧中毒,吸高浓度氧的时间不易过长,应根据血氧饱和度随时调节氧气浓度和氧流量,保持吸入最佳的氧气。

2.2治疗组护理采用护理方法是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2.2.1严密监测血糖为了早诊断早治疗应对新生儿血糖的监测,特别对早产、感染、窒息、硬肿症等高危新生儿,应在出生后0h、6h、12h、24h及48h进行微量血糖测定,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2.2.2及时喂养预防新生儿低血糖有效措施是补充能量,一般情况新生儿出生后30分钟后开始母乳喂养,对于吸吮能力差或者拒乳新生儿,生后1小时应给予补充葡萄糖,补糖溶液不宜过高,以10%浓度葡萄糖液为最佳,并定时监测血糖,防止高血糖引起的颅内出血。

2.2.3复温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神精发育不完善,寒冷刺激可以造成葡萄糖消耗增加,导致新生儿低血糖[1]。因此加强保暖工作,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体温不升而且四肢发凉,一定要更加注意保温,室内的温度一般在25-28℃,一般采用热水袋进行保温,对于低于35.5℃低体温儿应采用保温箱进行保温,但是要注意避免烫伤。

篇7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63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常见。临床早期常表现为拒奶、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等,晚期可出现惊厥及昏迷。检查常可见面色苍白、前囟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大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缺氧和产伤是引起颅内出血最主要的两个因素[1],少数病例是因维生素K缺乏、颅内血管瘤破裂和快速静注碳酸氢钠或扩容剂等的医源性出血所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预后相对较差,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因此,规范精心的护理十分关键。我院儿科近年收治22例新儿生颅内出血患儿,经对症治疗及精心地护理,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12月收治的颅内出血患儿,男婴13例,女婴9例,日龄1~20 d,其中

2.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予保暖、安静、活动、给氧,避免加重出血。给予止血剂如维生素K1等,严重者还可输小量新鲜血或新鲜冷冻血浆10 ml/kg补充凝血基质和纠正贫血。对于烦躁不安、抽搐者给予苯巴比妥钠每次5~8 mg/kg静注,每6小时一次。如囟门饱满颅压明显增高者,需用脱水剂甘露醇,首剂0.5~0.75 g/kg静推,以后0.25 g/kg,一日4次。重者可加速尿每次1 mg/kg,待颅压降低,脑水肿控制,遂可减量至停药,疗程为2~3天。还应给予保护和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如神经节苷脂和脑蛋白水解物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持续10~14天,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脑细胞功能恢复,必要时可做高压氧治疗。

3.结果 经合理的对症治疗及精心的护理,22例患儿住院时间3~26 d,平均8.5 d。出院时治愈13例,好转6例,因病情严重家长主动放弃治疗1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9.1%。

护理措施

1.心理指导 因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加上对该病缺乏了解,担心疾病的预后,很多家长处于悲喜交加的双重心情,喜是由于仍处于初为父母的喜悦之中,悲是由于疾病对爱子(女)的突袭使他们感到十分悲伤、恐惧和焦虑。因此,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家长的信任并配合好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入院后,应像对待亲人一样安顿好患儿及家属,诊断明确后责任护士要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向家长详细介绍该病的病因、治疗方法、预后等,同时,介绍患儿目前的情况、采取的治疗措施、治疗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以取得家长的信任及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2.基础护理 病房内应保持清洁、安静,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保持在60%左右为宜,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新鲜,每天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同时用5%过氧乙酸擦净床、桌椅、地面。患儿应保持绝安静,避免哭闹,并尽量少搬动,各种操作集中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稳、准,静脉穿刺最好使用留置针,以减少反复穿刺,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新生儿颅内出血病情严重且变化快,护士应第一时间收集准确的病史资料,对患儿作出客观地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①生命体征:新生儿由于各系统发育不完善,生命体征容易出现波动,主要表现为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等。因此,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准确记录,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皮肤色泽、呼吸频率和节律的变化。如出现发热,应及时采取温水擦浴或头部置凉水袋等物理方法进行降温。如体温不升应积极采取保温措施,对于早产儿可置于适中温度的温箱内。出现呼吸节律改变或呼吸暂停者,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给氧气吸入,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缺氧状态,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②意识状态:意识状态与出血量、损伤部位、新生儿的成熟程度有关,无论安静或哭闹都应动态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出血量少表现为烦躁、尖叫哭闹、激惹[2]。出血量较多的患儿常伴有面色苍白或发绀、反应差、嗜睡,甚至昏迷。小脑幕上出血为主者也主要以兴奋为主,而小脑幕下出血者可压迫生命中枢,呼吸循环障碍,病情较重,多呈现抑制状态。如患儿从兴奋转入嗜睡、昏迷,面色苍白、前囟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大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则提示病情恶化[2],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③囟门:囟门可反映颅内压的情况,颅内压增高时,囟门紧张、饱满,说明病情较重,出血量较多;颅内压降低时,囟门平软,病情好转。④惊厥情况:惊厥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症状之一,应注意惊厥的持续时间、发生部位及发作次数等。轻者仅有面肌颤动或口角肌肉颤动、流涎、双眼凝视或斜视、眼球震颤或眨眼、指趾抽动或握拳等表现;重者则出现全身性痉挛,有时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惊厥者,采取必要的镇静、止惊治疗非常必要。

4.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 患儿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可适当抬高上半身15~30度,以防呕吐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必要时吸痰,吸痰动作应轻柔,一般持续5 s左右,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对于缺氧患儿,予鼻导管低流量吸氧2~3天,氧流量一般为轻度缺氧者0.5~1.0 L/min,中重度缺氧者则予1.5~3.0 L/min。保持血氧浓度(PO2)在50~70 mmHg。

5.加强营养支持 有呕吐的患儿,暂时停止直接哺乳,待情况好转后开始喂乳,出血轻者可用滴管滴喂,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鼻饲,尽量予以母乳以保证营养供给,采取少量多餐,每日4~7次,注奶速度要慢,每次注奶前抽胃内潴留物,以观察患儿胃的消化能力及排空情况。停乳期间应静脉补充足够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热量需要。应注意输液速度不可过快或过慢,最好能用微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为4~6 ml/(kg•h),入量一般为60~80 ml/(kg•d),输液过程应注意监测血糖及电解质,避免发生脑水肿[3]。

6.出院指导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部分中重型患者可遗留有后遗症,常见的有脑积水、脑穿通性囊变、运动和智力障碍、四肢瘫痪、癫痫、肌张力低下等。因此,对于出院时仍未完全康复的患儿,应指导家长如何对患儿进行皮肤接触、按摩肢体、被动屈伸肢体、变换患儿姿势、游泳等。同时,教会患儿家长康复训练方法及护理婴儿的一般知识。要求家长多与患儿说话、唱歌,给患儿观看色彩鲜艳、移动的物体。出院后定期每个月回院检查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如能坚持进行康复治疗3~6个月,可大大降低患儿的后遗症。

护理体会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脑损伤疾病,是引起新生儿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由缺氧和产伤引起,因此,做好围产期预防非常重要。出生前应防止早产及避免窒息,产程中对胎儿进行监护,如见宫内缺氧及出生时窒息,均及时抢救。分娩时尽量避免产伤,必要时作剖宫产。对可能早产的孕妇,应提前应用药物如地塞米松促进肺成熟及减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对于已经发生颅内出血的患儿,应及时治疗,针对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做好精心地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证呼吸道通畅,并保证营养供给,出院后,教会家长康复训练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后。

参考文献

[1]何红英.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当代医学,2007(9):122-124.

篇8

1临床资料

50例中男30例,女20例。早产儿29例,足月儿21例。全部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检查确诊。痊愈达91.4%。

2病情观察

2.1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

CH由于损伤的部位,出血量以及新生儿成熟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患儿出血量较少,早期以兴奋为主,表现为激惹、烦躁、尖叫性啼哭。出血量较多的患儿常伴有面色苍白或发绀、反应差、嗜睡,甚至昏迷。无论患儿躁动或安静,嗜睡都应做到动态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2.2观察囟门及有无惊厥

惊厥是ICH常见的症状,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可出现前囟饱满、呕吐,摸之囟门紧张;病情好转,颅内高压降低或消失时,这种体征消失。因此应引起重视,以防脑疝发生。还应注意新生儿有无惊厥表现为无定形的发作,可通过观察瞳孔对光反射和刺激足心后患儿反应和四肢的活动情况来判断。如眼球水平位或垂直位偏斜,眼睑反复抽动,患儿肢体肌张力增高,某一动作反复出现,应考虑为惊厥。

2.3生命体征的观察

新生儿血容量少,且神经功能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敏感,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应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和呼吸,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以了解出血量。而呼吸暂停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一旦有呼吸不规则或呼吸困难应马上报告,积极协助抢救。

2.4消化系统功能的观察

患儿如有摄入减少、呕吐、拒食,甚至吸吮困难,吞咽反射消失,提示颅内压增高。如有消化道畸形,多伴有腹胀及大便形态的改变。

3护理

3.1护理要点

3.1.1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囱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仔细耐心观察惊厥发生时间、部位,避免漏诊。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3.1.2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声,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3.1.3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病情好转及时停用。

3.1.4合理喂养根据病情选择鼻饲或吮奶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3.1.5准时用药确保疗效。

3.1.6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包被松开。

3.1.7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3.1.8健康教育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3.2护理措施

3.2.1遵医嘱用药

根据医嘱使用镇静、止惊、抗感染、降低颅内压药用,防止再出血,脑水肿。同时使用脑细胞营养药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出血停止后配合高压氧治疗。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立即处理。首选鲁米那,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安定止痉,直至神经症状消失。用药后严密观察,防止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并保持室内安静,患儿绝对静卧,尽量减少头部搬动,要抬高头肩部15°~30°,防止加重颅内出血。严密监测血糖,输注葡萄糖时要注意速度及浓度,以防高血糖导致的高渗血症,致颅内血管扩张,甚至颅内出血。及时应用止血药物,监测生命体征及末梢血运情况,决定是否输血。

3.2.2维持正常体温

新生儿最佳体温为36.5%~37%,体温过冷或过热都会增加氧的消耗量。新生儿监护室注意温度适宜,温度24%~26%,湿度55%~65%。对低体温患儿,放置于温箱保暖,箱温根据患儿体质量而定,防止体温过度波动而影响抢救效果。对于发热的患儿,给予松开包被或药物降温。并做好皮肤及脐部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2.3营养支持

出血早期禁止早期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对于出血轻者,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者易出现拒乳,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经口留置胃管管饲奶液,以保证营养供给。禁乳期,给予静脉补液以保持酸碱及水盐代谢平衡,供给足够的能量,使患儿血糖维持在5.4mmol/L左右。由于新生儿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喷门括约肌松弛,应少量多次喂奶,给奶速度要慢,以防发生溢奶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给奶量按热卡计算。

3.2.4病发症的护理

新生儿由于各器官功能不成熟,颅出血患儿容易发生多种病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新生儿硬肿症、肺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把每一项治疗及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做到积极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3.2.5恢复期的护理

篇9

新生儿败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期,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脐部、皮肤、呼吸道和肠道,是细菌入侵的重要途径。产前、产时及产后均可发生,多与早破水、生后挑“螳螂嘴”或擦“马牙”、脐部或臀部感染有关。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该病发病急、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治疗与护理会造成死亡。我科在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4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通过及时有效治疗、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防止感染源侵入,尤其是新生儿脐部感染侵入。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新生儿败血症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12例;足月儿29例,早产儿11例,入院时低体重儿4例;入院时年龄为1天-1月,平均年龄(10.6±1.2)天;住院天数7天-24天,平均住院天数(15.6±1.2)天;宫内感染3例,产时感染6例,产后感染31例(其中挑“螳螂嘴”感染5例,擦“马牙”感染3例,臀部感染5例,脐部感染10例,呼吸道感染3例,胃肠炎感染2例,其它感染2例)。40例患儿行抽血培养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20次,表皮葡萄球菌9次,其它葡萄球菌3次,大肠杆菌5次,肺炎克雷伯氏3次。本组病例,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发热或体温不升28例,拒乳或少吃30例,少哭15例,少动19例,黄疸21例,精神反应差24例,便血2例,面色发灰10例,硬肿9例,肝脾肿大4例,腹胀31例,惊厥6例,肺部音3例,呼吸困难9例。

2护理措施

2.1保温与高热防惊厥护理由于患儿早产儿、低体重儿、体温不升而且四肢发凉,因此,要注意保温。保持室内温度,一般在25-28℃,注意保温,一般采用热水袋进行保温,对于低于35.5℃低温体儿,应采用保温箱进行保温,护理中,注意避免烫伤,对于高烧的患儿,用各种方法降温,在患儿前额、手心、大腿根处放置冷毛巾,用25%-50%酒精擦浴及温水浴,如同时伴有惊厥,可给予镇剂及退热药。如果治疗5-8天后,患儿体温应得不到控制,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2喂养的护理采用母乳喂养,因母乳营养丰富、易消化吸,含有婴儿所需的营养和抗体,可供给热量,增强免疫力,减轻感染。母亲患有感染者,应避免直接哺乳;对吸吮力弱患儿,要采用胃管鼻饲喂养;对于病情危重需禁食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待病情好转后再行母乳喂养;早产儿吞咽、咳嗽反射差,喂奶时注意防止呕吐、呛奶,引起窒息。

2.3预防交叉感染及继发感染首先做好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病室经常通风换气,尽量减少接触患儿人员,禁止患感染性疾病人员与患儿接触。每日用0.5%过氧乙酸喷雾消毒病室,避免继发感染和交叉感染。一定要重视患儿口腔、脐部、臀部及皮肤等清洁护理。要正确处理脐部护理,防止患脐炎,平时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天先用3%的双氧水,冲洗脐部,然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最后使用抗生素药治疗。口腔护理,对新生儿“螳螂嘴”或“马牙”不要用针挑或布蘸,易导致感染,引发败血症。对鹅口疮患儿,不要硬性剥脱粘着物,应先用3%双氧水棉签洗后再涂2.5%制霉菌素。对有口腔糜烂,溃疡面,涂1%龙胆茶,3-5d可治愈。为避免皮肤感染应给患儿洗澡,常换衣裤和尿布,擦爽身粉。溃烂处涂龙胆紫,红臀者,用植物油护理后再擦爽身粉。

2.4并发症护理新生儿败血症,易导致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肺脓肿、骨髓炎和肾盂肾炎等。要密切观察病变,准确判断并发症。患儿出现面色青紫、剧烈头痛、呕吐、哭闹不安、意识障、高热、惊厥、前囟门饱满,提示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立即做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若呼吸困难,摒气,口吐沫,咳嗽、口唇青紫提示可能并发肺炎,给抗生素药治疗。若患儿高热39-40℃、咳嗽、脓痰味道异味中或咳血,提示并发肺脓肿,应立即做痰细菌学检查,进行明确诊断给予对症治疗。患儿嗜睡、意识模糊、皮肤湿冷、体温低、面色苍白或发绀、脉搏细弱、呼吸衰竭等提示休克的发生,立给予吸氧,注意保暖,快速补充血容量。若呼吸表浅,心率超过160-180次/min,且心音低钝,肝下界扩大,则说明伴有心力衰竭,应迅速通知医生快速抢救。

2.5对症护理出现败血症性黄疸患儿,应及时给予降黄疸处理,可给予白蛋白、或血浆等静脉输入,以降低血中间接胆红素,同时采用蓝光照射法来降胆红素。注意观察出血及皮肤改变情况,感染严重者可见皮肤粘膜出血,观察瘀点大小及增减情况;重症出血时,呕吐液物带有血色,应及时处理呕吐物,防止吸入肺部,造成窒息现象,同时给予吸氧及止血药处理,对于便血患儿,应立即禁食。

2.6预防措施提倡母乳喂养,可增加小儿抗病能力;做好新生儿脐部、皮肤粘膜护理,忌挑“螳螂嘴”或擦“马牙”;禁止患感染者接触新生儿;孕妇注意个人卫生,防止孕妇感染;接生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细菌感染途径,由宫内及接产时感染患儿,多发生在生后2天,以革兰氏阴性菌多见,而生后感染皮肤、口腔粘膜、脐部及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病原菌多为革兰氏阳性菌,发病率比产时感染高。所以要做好脐带脱落、口腔、皮肤护理,同时要做好孕妇保健,是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关键。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由于围生期窒息等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导致的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HIE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及小儿智力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1]。其是围生期神经系统重要的疾病之一,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而且是导致儿童脑瘫、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和癫痫的最常见原因[2]。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HIE患儿的护理,对于促进患儿早日康复,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尤为重要。

1 临床症状

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共收住HIE患者106例,其中,男姓58例,女姓48例,年龄: 2 h~10 d,平均(3. 82±1. 26) d,病例筛选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3, 4]。临床表现:在106例患者中,均有意识改变(兴奋或抑制),肌张力降低38例,膝跳反射活跃或降低26例,拥抱反射减弱45例,吸吮反射减弱38例,瞳孔变大或大小不等6例,抽搐3例,呼吸节律不整32例,头颅B超不正常15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肌张力改变和原始反射改变。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护理工作可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观察[5]。

1.1 轻度 出生24 h内症状最明显,常呈现过度觉醒状态、易激惹、兴奋和高度激动性(抖动、震颤),拥抱反射活跃,有自发或刺激引起的肌阵挛,颅神经检查正常,肌张力正常或增加,Moro反射增强,其他反射正常,瞳孔扩大,心率增快,无惊厥,脑电图正常, 3~5 d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很少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1.2 中度 24~72 h症状最明显,意识淡漠,嗜睡,出现惊厥、肌阵挛、下颌抖动、肌张力减退、瞳孔缩小、周期性呼吸伴心动过缓,脑电图呈低电压、惊厥活动, 1~2周后可逐渐恢复,但意识模糊进入浅昏迷并持续5 d以上者预后差。

1.3 重度 初生至72 h症状最明显,昏迷,深浅反射及新生儿反射均消失,肌张力低下,瞳孔固定无反应,有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常呈现去大脑状态,脑电图呈现爆发抑制波形,死亡率高,幸存者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2 护理对策

2.1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首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用吸管吸净鼻、口腔及咽喉中黏液和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分泌物反流气道加重窒息。也可用肩枕使气道伸直防止呼吸道受阻,观察中若出现呼吸暂停,监护仪报警,应加大氧流量,并拍背、吸痰或给予强刺激,应通知医生。

2.2 供氧治疗:对HIE患儿应根据病情给予氧疗。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一般足月儿氧流量0.5~1.0 L/min,氧浓度30% ~40%;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氧流量0.3~0.5 L/min,氧浓度25% ~30%为宜。严密观察氧疗的效果,一旦缺氧症状改善,停止吸氧,一般不超过3 d。吸入氧必须经湿化,加温至32~34℃可增加氧分子的弥散能力,提高氧疗效果[6]。

2.3 输液护理: HIE患儿病情重、变化快、静脉用药频繁,大部分患儿常规静脉注射20%甘露醇,加之该病患儿住院时间较长,因此,我科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留置、微量输液泵进行调节,既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血管损伤,又便于抢救和治疗,且合理安排药物的输入顺序及速度,为抢救患儿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 注意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由于缺氧、窒息、循环差易出现体温不升、硬肿,本组病例中有15例患儿有硬肿。将患儿置于辐射保暖床保暖,根据胎龄及体重调节辐射台温度,复温时应遵循逐步复温的原则,一般台温不超过34℃,并通过肤温传感器检测辐射热以维持体温在36.5℃~37℃,一切治疗护理操作均在辐射台上进行[7]。经过正确复温,15例患儿硬肿逐渐消退。

2.5 合理喂养: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在出生12 h内,危重患儿时间更长有轻度不同的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在这段时间内应禁食,症状好转有吸吮反射后,先给5%葡萄糖水试喂。如无呛咳,则逐渐喂奶,最好是母乳,以增加机体热量和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疾病发生。

2.6基础护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周围环境应保持安静。患儿肩部应抬高15°~30°左右,尽量少搬动患儿及刺激患儿,护理操作时应集中进行,操作时应轻柔,技术娴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预防交叉感染。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定时紫外线消毒,消毒液擦拭保温箱内外,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严禁探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脐部、臀部等皮肤的清洁干燥,这些措施均有利于HIE患儿的恢复。

2.7 心理护理: 因患儿生命处于危急状态,高危新生儿家属常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情绪变化。患儿父母的负性情绪不仅会影响患儿的照顾质量,而且会影响其对患儿疾病和治疗的态度,进而影响患儿的康复和生存质量[8]。因此,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相当重要。树立患儿家长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教会家长新生儿抚触的方法和技能,提高患儿生命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3 治疗措施

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改善已经受损害神经元的代谢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应予以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流和脑细胞代谢等特殊治疗。

3.1 一般治疗:①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器②纠正低血压:保证充分的脑血流灌注常用多巴胺每分钟5-10μg/kg静脉滴注③供给足够的葡萄糖以满足脑组织能量代谢需要:可按每分钟6-8mg/kg给予④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碳酸氢钠2-3mEg/kg10%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滴⑤血钙低于1.9mmol/L时可静脉葡萄糖酸钙⑥适当限制液体入量:每日量50-60ml/kg输液速度在4ml/kg/h以内。

3.2药物治疗: 惊厥应先用鲁米那止痉,脑水肿用速尿或20%甘露醇脱水。可同时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如脑苷肌肽。当患儿眨眼、斜视、眼球震颤、四肢强直性伸展、抽动等,遵医嘱立即静脉缓慢推注地西泮, 0.3~0.5 mg/(kg.次),必要时15 min后可重复推注,或苯巴比妥钠5 mg/kg肌内注射,或10%水合氯醛0.5 mg/(kg.次)灌肠,必要时30~60 min后可重复使用。

3.3 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首次剂量给15-20mg/kg如未止惊可按每次5mg/kg追加1-2次间隔5-10分钟总负荷重为25-30mg/kg第2日开始维持量每日4-5mg/kg(一次或分两次静脉注射)最好能监测血药浓度惊厥停止后一周停用如惊厥频繁发作可加用安定或水化氯醛。

3.4控制颅压增高:选用地塞米松0.5mg/kg速尿1mg/kg静注4-6小时后重复应用连用2-3次后若颅压仍高改用甘露醇0.25-0.5g/kg静注间歇4-6小时力争在48-72小时内使颅压明显下降。

3.5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是在高于1个大气压的条件下吸纯氧,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提供了特殊的供氧手段[9]。新生儿脑组织对缺氧损害最为敏感,通过高压氧治疗能提高脑组织的血氧含量,扩大血氧弥散范围,改善脑组织的缺氧,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阻断缺氧所致的脑组织损伤,促使受损脑细胞尽快恢复和再生。

总之,对HIE的救护体现了“早防、早治、早期干预”。采取有效的脑保护,建立系统完善的HIE康复护理,取得家属信任与合作,使患儿治愈率提高,并发症减少,对提高患儿生命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19,136

[2] 张青堂,张健,李安民.川芎嗪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7): 610~611.

[3] 沈晓明,王卫平主编.儿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02~105.

[4] 韩玉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 1990, 28(2): 31.

[5] 李小毛.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复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26~244.

[6] 石敏,刘琼.氧气吸入疗法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3):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