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0 10:37: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预防医学专业知识

篇1

1.1一般资料 将2007~2008年分配至我院正式职工及2012~2013年来院实习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医学生来自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佳木斯医科大学、吉林大学、贵阳医学院、沈阳医学院等其所医学院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回顾性调查2007~2008年分配至我院正式职工2012~2013我院实习学生、见习医生在校、实习期间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暴发等)相关课程开设与相关知识的了解以及课程设置意见反馈。共发放调查问卷500张,回收问卷489张,回收率97.8%。

1.2.2实践教学方法 对重症病房临床医学生,主要实习、见习医生进行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规范[1,2]进行理论学习,在医疗工作中采用案例式、引导式、示范式教学法依照标准进行规范性操作,实时监测使用有创呼吸机病例,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进行监测统计。

2结果

2.1 临床医学生在校均未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只在相关章节中部分代之,未进行课程讲解。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开设知晓人数189人,占38.6%,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知晓人数112人,占22.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开设知晓人数135人,占27.6%,手卫生规范知晓人数215人,占43.4%。

2.2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实践教学效果 对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与实习生采用案例式与引导式实践教学,严格按照呼吸机相关肺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对重症医学科患者进行诊治与护理,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呼吸机相关肺炎2013年干预后发生率较2012年干预前减低25%,见表1。

3讨论

3.1加强和重视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与理论 本项目调查显示近年毕业或在读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了解甚少,对医院感染发生的不利影响意识淡薄,缺乏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等知识的学习。498名被调查人员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开设知晓率38.6%,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治疗率22.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开设知晓率27.6%,手卫生规范知晓率43.4%。SARS、山西血透患者丙肝医院感染暴发等均给予我们很好的警示,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医学生预防意识的重要性。医学生应当从进入医学院的第一天就树立起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思想,教师应当将预防为主的思想渗透到临床医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3.2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开设教材设置 医院感染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医院感染学的教学内容也应当适时调整。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范与技术指南纳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使他们认识到医院感染的严重性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丰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理论知识,掌握其防控技术,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课时分配30个学时左右, 较为适宜。理论内容同张京利等报道[3],包括医院感染学总论、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特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疾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监控、 职业防护等;到重症医学科开展实践式医院感染防控的临床技能学习。

3.3实施理论与案例式、PBL多样实践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院感染学涉及到的学科较多, 在医院感染学的教学中将医学生学过的基础学科、 临床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主线,达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知识点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临床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的衔接与渗透,使教学内容形成有序的体系,以综合化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巩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临床教学中,积极倡导以"案例式"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 " 的实践教学方法, 以案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学的最终点,教师通过案例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思考、讨论、解决及教师小结来展开和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学习。

3.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效 专职感控部门制定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定期根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本地流行病学进行更新,对重症医学科在职、实习、见习临床医学生进行了专项培训、专业指导,对计划的实施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制定呼吸机相关肺炎循证措施依从性核查表,核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管理(若无禁忌症,床头抬高30~45°、使用含有0.12%~2%氯已定每6~8h进行口腔卫生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等)、气道管理(常规进行气囊压力监测,气囊压力保持在25~30cmH2O、定时抽吸气道分泌物等)、清洁消毒管理,督促落实、实时监测。2012年干预前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67.8%,2013年干预后发生率37.6%,干预后较干预前降低25%。呼吸机相关肺炎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效显著。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现在不仅面临着潜在传染病的威胁,而且医院感染的发生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因此, 重视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已经刻不容缓,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 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4]、实现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三个方面的转变,加快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所进行的一项长效医学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呼吸机临床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部,WS392-2012.

篇2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观的精神实质。然而,在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依然是被动的,这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因此我认为,在职专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热情,增强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费了很大精力备课和讲课,但学生的吸收率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重教轻学”的结果。教学本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然而在很多时候,教师基本上还是注入式的教,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这大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品德、能力、智力,发展其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追求和探索知识。

一、要充分重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教育。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学生在知晓为人处世的道理后,需要可供模仿的榜样。而在学校、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最明显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榜样。听其言,观其行。要拨动人的心弦,教师必先自身心灵纯洁,品行端正,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人、感染人。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重于言教。“做”得好,说才有份量;“行”得正,“言”才有感召力。因此,教师的榜样不仅体现了教师个人品性中的言行一致的一面,也等于在行为方式上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

二、改变德育教学方法

1、德育实效,也即德育目标的达成度,德育目标的实现直接体现在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上,因此,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自我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德育方法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教育者要把育人的立足点转移到激发学生德育自主性上来,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围绕一个核心,树立两种观念,把握两种走势,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

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因此务必"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走向社会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主体实践、主体创造,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德育说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根本的宗旨,这是德育根本目的所在。德育的所有环节必须体现这个教育理念,并以此理念统帅自己的教育行为。

两种观念即:一要树立双主体德育观。德育工作同样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都是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到德育的双主体功能,使双方的主体作用配合协调,都得到充分发挥,德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得德育知识,并通过切身体验转化为内在的德育素质。二要树立整体德育观。学校德育工作要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结合,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大课堂之中;要把弘扬我国优良传统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宝库中未来学思想的精华相结合,寓德育于国情教育之中。德育要注入时代特色,体现创新精神。

把握两种走势,首先,从政治化走向生活化。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包括他们的学习、交往、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教育帮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二是从认知型走向实践型。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等实践中形成的,德育实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同时学生的品德素质又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实践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如果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仅自身品德素质难以提高,而且会出现"知行不一"的伪君子。

三、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机会

开拓第二课堂,要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要深入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学雷锋为民服务周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教给学生有效助人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社会,明白自己是和别人联系着的个体,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所在地区的发展。这种具有真实感的学习使得正义、集体意识等抽象的道德概念更富有直接性,学生也就有了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结合的需要性,进而养成真正能在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

四、树立积极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1-0044-02

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快速老龄化进程与劳动力总量减少并行,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总量大,家庭养老支持功能明显弱化等特征。老年人绝大多数罹患慢病,对医疗服务需求加大,从事老年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瓶颈[1]。为培养医养人才,满足医养事业发展需求,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自2017年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并利用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是部省共建养老康复中心的优势,合作开办了“医养订单班”,共同培养“医、养、护”三位一体的专业医养人才[2]。

一、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的现实意义

(一)医养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

医养行业从业人员大体可分为两类:(1)本科以上学历的专科医生,这部分医生已经过“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科医师其培养周期长,综合性医院需求大,且因医养机构相对而言福利待遇较低、劳动强度大、服务时间长、职称晋升难等原因,很多医师不愿就职于养老机构,尤其是民营养老机构,养老专门人才更是匮乏[3]。(2)全科医生。目前就职于医养机构的医务人员大多为全科医师,但相对而言护理、康复知识欠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及医养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健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在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开展多元化的医养护的“三位一体”的医学人才培养有现实意义,这部分人原就业方向为基层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能较好地适应医养需求,而且就业渠道可不局限于乡镇卫生院、社医服务中心,极有可能是一些医养工作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学生也愿意留下来,因而真正能够“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4]。

(二)开展医养人才培养的政策背景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医养人才培养。《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医养结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6〕353号)明确:“各地要将养老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19〕5号)明确:“鼓励各类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在普通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等相关专业。”《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各地要将养老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优先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

湘潭市是全国养老综合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在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方面,一直先行先试、改革创新。2015年7月出台《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潭政发〔2015〕10号)规定:“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学校通过在校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门人才。”2017年3月,湘潭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驻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高校与地方深度融合发展全新理念,支持高校与地方建立“共生共荣、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新型关系。在此基础上,湘潭市岳塘区出台《关于推进岳塘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施办法》,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组建湘潭医卫职业教育集团,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

(三)校院合作培养医养人才的优势与基础条件

湘潭医卫职院是一所有104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全日制医卫类高职院校,办学成果斐然。连续5年被湖南省卫健委授予“基层卫生本土化人才培养优秀学校”。湘潭市六医院是公立二级甲等医院,系“部省共建”养老示范项目,打造了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湘潭市六医院·六颐苑康养”品牌,多次获国家民政部、卫健委以及湖南省、湘潭市的推介。在“2018中国医养结合机构100强”排行榜中,位列全国公办医养结合机构第三位。双方正是凭着各自的優势,在2017年开始医养人才培养的合作。

二、临床医学专业医养方向的建设路径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校院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既为养老产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复合型医养人才,又拓宽高职临床医生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5]。

成建制组建“医养订单班”,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就业方向;实施“1+1+1”教学改革,第二年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进医院,既实现医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又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及人文精神养成;量身打制人才培养方案,置入养老服务课程,重组课程体系。

(二)建设内容

2017年12月,湘潭医卫职院在开设临床医学医养方向的同时,与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设了“医养订单班”。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在2017级临床医学学生中遴选了31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成建制组班。

为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湘潭医卫职院与湘潭市六医院共同制定了医养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医养班学生除掌握临床三基知识以外,还需掌握一定的护理、康复技术,具备“医、养、护”三位一体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医养班学生除开设公共课、医学基础课及内外妇儿等专业核心课程外,有针对性地植入了老年人心理学、安宁疗护、老年护理技术、老年康复技术、老年病学、老年营养与膳食指导等核心课程。就业面向为各大医养机构、社区日照中心、居家养老签约家庭医生等。

精准实施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下半年,31名“医养订单班”学生全部到湘潭市六医院,实现把“课堂搬到医院”,学生在六医院边理论学习边床旁实践;今年下半年已进入临床实习,医养学子在综合医院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后,增设3个月在湘潭市六医院各科室的实习。

(三)降低医养机构从业人员就业门槛

为解决人员匮乏的燃眉之急,使其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地方老龄事业,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为医养订单班学生开通“小处方权”。参照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目前为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专设的乡村医生资格证考试模式,为高职院校具备医养服务能力的毕业生打通“小处方权”医师资格考试渠道,降低执业资质的门槛,使其更好、更快服务于地方养老事业。

2.对高职高专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专学生,毕业后除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外,还可考取具备“小处方权”的医师资格证(拥有针对诊断已明确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治疗需定期开药或需开具相关医学检验单或一般检查的处方权),执业范围注明在医养机构。

3.对高职高专三年制护理专业或康复技术的三年制大专学生,通过系统培养,经主管部门考核合格,亦可获得“小处方权”,便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中健康评估与慢病管理。

4.建议建立独立的医养人才支撑评聘体系。在职称评聘上对在医养机构从业的执业医师予以倾斜。可根据《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实施意见》(湘人社发〔2016〕75号)文件,参照现行卫生健康委系列统一职称体系,结合医养机构实际,建立相对独立的医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评聘体系,鼓励医卫技术人才服务养老事业,为建设老百姓急需的养老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初期选择小范围试点评审,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开展。

三、专业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一)解决专业性医养人才培养问题

校院在“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共建“养老学院”和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打造医养护理人才的培训输出联合体。既破解了医养机构专业人员匮乏的难题,也提高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

(二)拓展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

篇4

一、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中的艺术专业的学生调查后可以看出,他们存在着不关心国家政治、思想政治薄弱、自我意识突出以及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等,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很大一部分的艺术专业学生严重缺乏理论的素养,甚至有50%的学生对我国的革命历史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也不是十分了解。总之,由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不高,导致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还不够完善,除了对政治性的问题缺乏了解外,对我国的社会现象的鉴别能力也处于中下等水平,经常将政治问题考虑的非常简单。

(二)自我意识突出

此外,高校中艺术类别的学生还存在自我意识突出的共性,严重的强调自己的个性。和我国高校中的普通专业相比较来看,艺术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很多情况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是艺术专业的学生认为艺术就是以追求个性为基础的,只有个性的思维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才可以激发创作灵感。

(三)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所以艺术专业的学生受到时间的限制以及家长的影响,就会忽略基础文化的学习。在平时生活的过程中也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到了专业的学习。此外,受到我国高考体制的影响,高考的成绩长生也是有优先录取和低分录取的权力,所以很多学生主抓专业课成绩而放弃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到了大学之后,由于各个艺术社团的组建,导致艺术专业的学生更无法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加上初中和高中的基础不是很好,最终放弃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

二、当前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针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本来学生主体的思想政治觉悟就不高,加上思想政治的教育主体数量和能力的不足,所以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提升。对于教育主体素质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高校内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编制人员不够,加上思想政治的人员大多数是兼职,种种因素导致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队伍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管理。特别是近几年的持续扩招,导致本来教师资源紧张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变得更加紧迫。其次,由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员工认为这项工作不但发展空间小,更重要的是会被分配很多的工作任务,所以很少有职工愿意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的管理工作。

(二)教育方法需要改善

随着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在此背景下特别是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的专业能力有限和竞争对手较多,就会出现一些就业问题和学习问题。意味着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艺术专业学生的状况。除了对学生给与生理性方面的教育外,更应该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很多班级的辅导员认为他们的本职任务是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属于他们的管理范畴之内,进而就会导致学生教育失衡的现象发生。此外还有部分辅导员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采用较单一的方式进行理论性的教育,所以就会使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

(三)教育内容单一

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的理论课程较单一,教师往往只会从理论方面进行教育,而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没有将目前高校学生的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到一起,并且在课程设计中还缺少实践教学的配套设施,导致学生缺少在外活动的机会。其次,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创新,现在的教学内容已经持续了近十年,课程中的内容已经陈旧,特别是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实时的信息来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能力。

三、高校艺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教育主体的素质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教育主体处于重要的位置。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而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扩大其涉及的范围,除了之前的思想教育外,还应该从艺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以及学业辅导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此外还需要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其培训的方式可以参考“案例教学”法,也就是通过典型的案例作为课堂的主要研究内容,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思想政治进行分析,进而制定最合理、最有效的教学方案。总之,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解决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二)增设新的教育方式

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可以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入手,首先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在此基础上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思想教育的“导师制”进行建立,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双向选择”的模式。从多方面来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管理来达到取得他们信任的目的。通过“双向互动”的模式将其内容进行综合和升华。其次是落实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通过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式将校外的延伸教育扩充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将思想政治的教育联系到社会、联系到家庭,形成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为一体的教育模式。此外高校还需要注意网络所带来的思想政治负面信息污染等状况,并及时通过网络来进行处理。

(三)完善教育内容

要想完善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需要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创新,也就是说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基础上来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做出相应的处理。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人类的本质和人类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同时这两种学说也是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同时也表明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从社会实践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就是以艺术类学生为本,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让艺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达到促进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同时艺术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做好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结

总之,我国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形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逐渐涌现出新的问题。通过对高校艺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后可以看出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就要管理教育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胸中有大局,寻找最有效的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于影,王猛.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J].沧桑.2011(02)

[2]童卫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篇5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95-01

人的生活中充满了爱:慈爱、恩爱、友爱、喜爱、恋爱等等,但任何一种爱都不能和教师的爱相比拟。师爱生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人们把它喻为“点燃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焰”,开启心扉的钥匙,开发学生心智的能源。爱学生,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学生也是所有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共同情感,爱学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做教师的天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 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即教育是感染、潜移默化,是心与心之间的渗透,我认为,这就是班主任的工作艺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富有朝气且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这就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班主任工作,单凭说服教育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研究出一些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新办法、新路子。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校里的“上帝”,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施展才华的沃土,把学生比作上帝,并不意味着宠学生、惯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或者说老师不敢管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若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在工作上的支持,你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捷尔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在工作中,我总是真心实意地去爱护他们。

一、老师,请给学生多一点爱。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会收到奇效。

我班学生张宇般,经常不写作业,上课在座位上说话,搞小动作,下课常欺侮人,上课做操故意捣乱,对老师的批评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还常与老师“讲理”,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学生如果靠训斥只能越训越皮,越训越没有自尊心。为了转化他,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对他很平等,很真诚,就对老师慢慢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诱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在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他,把他推选为本班的纪律委员,给他为集体做事的机会,使他把老师的关心变为自己的道德情感。现在,这匹“小马”懂事多了,做事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做到心中有他人了,在行为上能用《小学生守则》来约束自己。所以,班主任要搞好班级工作,就要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所带的班当作自己的家,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对他们的爱,学生会信任老师,这样才能互相理解,互相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唤起师生感情的共鸣,产生心理相融的效应,让学生觉得老师理解他们、爱他们了,他们才能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班主任才能顺利搞好班级工作。

二、老师,请给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

前些天,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犯人外出修路时拾到1000元钱,马上交给警察,警察却说:“你别来这一套,想贿赂我换取减刑的资本吗?”囚犯万念俱灭,当晚就越狱了,在逃亡的路上,他正好站在厕所旁,这时,一个漂亮姑娘要上厕所,发现门扣坏了,她轻声对这个逃犯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逃犯一愣,看着姑娘纯洁无暇的眼神,他点点头。姑娘红着脸进了厕所,他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守着门,一刹那间,他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一站,他下车来到站点派出所,投案自首了。

有人说这是信任的力量,警察对犯人的不信任,使得犯人自暴自弃,越狱逃跑,那位姑娘对犯人的信任,却让也顿然醒悟,决心认罪。其实,最大的区别在于:警察知道囚犯的历史,而姑娘不知,如果姑娘知道为她把门的是一位囚犯,很难说故事还会有这么美丽的结局。

我由此想到了教育中的一种情形。每到开学,接手的新班的老师总习惯去了解学生的过去,犯过什么错误没有?有什么坏毛病?对于学生的错误,一些老师可能在头脑 “回收站”里留下“案底”以便哪天再度犯错时拿来作“参考”,知道了学生的过去,往往就会用“有色眼睛去看人,原谅一个人的过错不难,忘记一个人的过错却很难”。

我认为,接手新班的老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关怀、信任和理解。老师不知学生的过去,用一样的眼光看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和良好的期待,可以使那些有过失的学生重新树立自信。

我班学生韩振生通过初步接触,我发现该生能说会道组织能力很强,很有魄力,可学习成绩却一般,我一直没有去了解他的过去,而是经常表扬他的一些优点。前一段时间,他被大家选为小队长,在当天的作业中他夹了一个纸条写道:“老师,你难道不知道,我以前经常不做作业吗?李老师不喜欢我,谢谢您给我的信任和鼓励!”这几天,他还帮我训练集体舞,并指出谁不守纪律,谁动作不到位”。

篇6

论文摘 要: 学生英语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全面综合的、客观有效的判断和评定。从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评价的现状分析,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十分必要。为此,从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与课程改革的关系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学生英语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全面综合的、客观有效的判断和评定。任何学校的英语教育都需要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和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因此,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评价是检测他们学习效果、语言能力掌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由于涉及的英语类学科在所学习的学科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这种评价对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掌握语言能力,就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评价方式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评价现状的分析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指标的规范和评价方法的选取,无不镂刻着特定历史阶段及其发展水平的烙印。

课程改革实施以前,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或较多地依赖于学生考试的成绩,或者考试成绩在评定学生学习评价中占有过高的比例,曾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评价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又在各类学科教育中形成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种现象在部分学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在评价比例中有了一定的位置。近三年来,笔者曾对部分就读于英语专业的几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过跟踪调查。汇总的情况表明,在某个学校或某一英语学科,评价方式得到了改进。然而,以一两次或者若干次考试来评价学生英语学习作为主要方式的现象,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改变,以终结性评价判定学生的评价方式仍有相当的市场。

(二)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十分必要

从以上对于评价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十分必要,又迫在眉睫。其主要原因在于:

1.这种主要以学习成绩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忽视了对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忽略了平时学生在语言能力上的养成、提高和发展。这种偏重于终结性的评价方法,没有客观地反映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也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英语能力掌握的真实水平。偏重于终结性评价带来的弊端还在于,一部分学生放松平时学习,忽视能力的锻炼,到考试的时候为获取较高的分数而采取各种方法来应对考试。

2.教师的教学也受到这种方法的影响,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证,同时也容易引起教师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的随意性现象 (学生曾反映,有教师暗示,如果某次考试及格了,那么以往的不及格就改为及格)。过度依据终结性评价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对教师教学真实有效的监控,也就完全谈不上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了。

二、评价方式改革创新是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并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课程改革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诸多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这类课程目标实施的重要保障。这样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之一,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课程改革必然引起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变化,同样对评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必然地和理所当然地成为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和课程目标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其作用不仅是对学生英语知识习得和语言能力获得的判定,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认可与肯定,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评价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还可以使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最终落脚在这样一个目标上:改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以便最优化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关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评价方式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

有关专家对于评价改革创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们认为,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这种评价体系 “应充分体现五年制高职专业的特色……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评价… …”这种评价 “应是全程性的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融为一体。”

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一般设置为旅游英语、商务/经贸英语两类,与英语相关的课程占有比例较大,开设的主要课程通常有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说(可能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听说课程)、专业英语(例如旅游英语或商务/经贸英语)、英语语法、英语翻译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因学习年限、课时安排、目标侧重、能力达成要求的不同,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实不可取。从上文调查结果得知,我们对于学生英语学习和语言能力掌握的评价方式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不论基础性还是实践性的英语课程,不论教学时数的长短,均要求按照3:7 (3:3:4)(平时30%、期中30%、期末40%,实际平时30%、考试70%),甚至2:8(2:3:5) (平时20%、期中30%、期末50%,实际平时20%、考试80%)这样的比例计算。此外,以一次考查作为学生的终结评价也不乏其人。我们可以看出,如此的评价体系显示过程性评价比例过低,难以包含较丰富的内容,客观、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这样的评价会导致怎样的教与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是否做到合理、真实、有效、公平、科学,结果可想而知。

(一)评价方式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建议的实施原则

我们建议实施的原则可以概括为:着眼整体、重视发展、强调实践、注重能力、承认差异。

1.科学性原则

教学评价具有多种功能,是一种各不相同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评价方法的集合,所以,必须从评价对象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中做出正确的评价、看到被评价者自身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如先天的与后天的,生理的与心理的,智力的与非智力的。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综合全面的评价。

2.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发展,要坚持事物是发展的观点为指导,适宜的教育,根据不同学习基础、不同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对象,进行适当和针对性的指导与诊断性的评价,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差距,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热情。

3.全面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体现在英语学习的评价,既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要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作全面的考查,包括知识基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策略形成以及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全面的信息,进行全面和科学的分析,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真实的和综合的判定。

4.统一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统一性原则要求评价体现客观和真实,同时又是有层次性的。英语专业各相关英语学科的要求、学生学习在学习的各个阶段会有不同的标准。但在标准确定后,必须坚持统一性,在同一层次的评价对象群中,在遵循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坚持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评价对象的水平,而不随意降低和改变标准。 转贴于

5.激励性原则

教学评价改革的一个主要内涵就是要促进学生英语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激励性原则就是要弱化评价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减轻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积极引导、鼓励性语言的使用,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二)英语类课程学习评价创新的参考性实施建议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一个内容广泛,层面多级的系统,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实现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评价的改革创新,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不断改进、不断完善,逐步做到更加科学与合理,构建适合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机制。具体的思路是:以目标达成度为中心,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习评价内容、方法及其标准,促进学生个人的不断发展,促进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的建设,促进英语学科的课程改革,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不断优化。以下为参考性实施建议(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基础性英语课程:按照4:6 (4:3:3或者4:2:4)(平时40%、期中30%或20%、期末30%或40%,即实际平时40%、考试60%) 。这类课程可以包括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英语阅读。

实践性英语课程:按照7:3 (平时70%、终结性考试30%)计算。这类课程可以是英语听说、英语翻译等,如果需要,也可以根据实际把专业英语列入实践性课程。

平时的考查,即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应该体现多元化,内容应该尽可能涵盖学生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形成性测试、听说能力表达、课上的发言、英语比赛参与或英语节目表演、课堂学习笔记、学习作业、工学交替或实训实习时语言应用能力等。

(三)克服一种现象,避免两个认识误区

既然是创新与探索,就会遇到疑问和困难,要允许失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同时要取得教务部门和其他有关各方面的支持与协助。这里需要克服一种现象,避免两个认识误区。

1.要克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例如取消终结性考核,或颠覆所有英语学科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的关系。改革评价方式,不是对过去的评价完全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这种改进应是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更多地掌握语言能力。例如,英语听说的教与学,理应是工夫花在平时,花在实践上,多听多说为主,创设语言情境、形成语言氛围,使学生通过经常的考核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2.要避免改革创新评价方式就是降低终结性考核或评价要求的认识误区。不论平时的形成性考核还是终结性检查,都要根据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实施。或许比例有了相应的变化,平时教学和适当时候应该进行的考核,仍然应该坚持相应的标准。当我们坚持平时教学的严谨,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和学习效果的检测,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终结性检测的效果来说,更应该是利大于弊。

3.要避免通过加大过程性或形成性评价比例就是多给学生平时成绩的认识误区。加大平时评价的比例,是对教师平时的教学增加了工作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平时的检测内容丰富,应该根据课程实际各有侧重,所占比例合理;第二,平时的检测要形成制度或常规,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有记载,师生互相监督;第三,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第四,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与提高。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十分愿意在平时展示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特长,如口头交际、解题等,学生勇于自我展示英语特长的良好愿望。这种难能可贵的积极性,难道不正是应该获得积极鼓励和提倡的吗?

参考文献

[1] 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马能和.五年制高职院校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生物安全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以及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控制的理论及技术措施的新兴边缘学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biosafety containment for laboratories)是指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毒素时, 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感染, 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1]。针对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现状, 为此,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探讨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现状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教育的现状是由于医学检验系列规划教材中存在着重“临床检验”和“质量管理”, 但对于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提及较少, 多只言片语, 直接导致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习时暴露出对检验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标准预防的概念、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等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缺乏, 体现在临床实习中存在不懂自我防护、不按检验科操作规程和制度办事, 例如:不戴防护口罩、帽子、手套, 发生标本洒漏、皮肤破损、锐器损伤、标本污染等意外事故, 穿工作服进入休息间等。有调查显示:学生在回答“标准预防”概念正确的只有10.6%[2]。医学检验专业人员工作性质特殊, 日常工作中要直接、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随着HBV、HCV、HIV、肺结核等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危害检验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也日益增加[3]。

2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的紧迫性

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在新加坡、台湾和北京相继发生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之后,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医护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已将增强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 国务院和卫生部分别颁布和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 如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卫生部制定了《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号)、《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审批办法》(卫生部令第50号), 湖南省卫生厅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通知》(湘卫科教发2010年8号), 这些都充分说明强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3 解决的办法及措施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申子瑜教授曾经撰文指出:目前, 实验室安全防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及软件建设, 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 是能否搞好生物安全防护的基础, 只有认识到位, 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并付诸实施[4]。针对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的紧迫性及现状,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强化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的认知,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是医学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职责。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加强了在专业课程中对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 强调了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着重讲解了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级、安全屏障及要求;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等。通过学习我们必须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

(二)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安全教育 带教老师在掌握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标本的来源、微生物致病力、传染途径、有效的预防措施等基础上, 制定相应的检验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实验室的废物处理、实验室微生物菌种及免疫学阳性标本的保存以及使用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学生进入临床检验实验室, 首先老师要讲解本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规章制度及学生应该注意什么, 并讲解本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尤其是接触未知标本或一些探索性试验项目时, 可能会出现难以解释的情况, 对此老师一定要告诫学生, 使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2)在实验的过程中带教老师注意巡视, 认真指导、监督, 要经常提醒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 规范操作。

(三)对实习前学生进行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安全防护知识的考试、考核 2002年12月, 经卫生部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 开创了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的新篇章。我国有关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我国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GB19781-2005/ISO15190: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GB50346-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环境管理办法》(第32号)等[5]。

本校对于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以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系统学习, 在此基础上进行医院感染的慨念、六步洗手法、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哪些操作应穿防护衣、临床实验室的废物正确处理、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检验科安全防护级别、哪些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预防的慨念、哪些操作可产生气溶胶、生物安全图标的识别、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等生物安全知识考试, 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实习单位的随访, 对本校医学检验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掌握很满意。

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开展在检验专业学生中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学, 对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生活乃至毕业后的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期间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增强其自我安全意识, 将促进检验专业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有效减少实验工作中生物危害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闫海润.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1.

[2] 贺志安,张晨光,赵庆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前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44.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69-02

“三明治”教学方式兴起于英国的20世纪初,其将“实践―理论―实践”进行结合,是一种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与三明治的制作相仿,所以被称为是“三明治”教学方式,其实质就是将工作与学习进行合理的穿插、有机的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新思维创新。采用“三明治”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新思维能力,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三明治”教学方式的特征与优势

(一)课程内涵

“三明治”教学方式就是“1+2+1”、“1+3+1”教学计划,简单的说就是将学生的学习课程与相关工作业进行结合,工作的时长安排为1年或者2年,学生的工作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分成两次。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学生都要在课程学制的最后一年返回校园,将所有的学业完成。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三明治”教学具有以下特征:①“三明治”教学模式在英国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无论是从政府、学校还是企业都赞同这种教学模式,三者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②学生在长时间的实习过程中会比较集中;在实习单位会签订明确的合同,受到严格规定的约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单位会发放工资,学生会有一定的经济收入。③“三明治”自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质量评估体系。

(二)“三明治”课程优势

“三明治”教学计划可以将教学、设计和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在哪种工业环境中学习,同时还会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等活动。“三明治”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好就业的准备,有效提高工作技能以及新思维创造力。“三明治”课程通常都是与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学生在实习时不仅可以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可以获得薪金的报酬,这样也大大地减轻了学费的负担。“三明治”教学方式是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实践经验非常有效、可行的方式。此外,最主要的是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一方面获得了学历,另一方面还获得了非常难得的知名企业的工作经验,也积累了工作经验,这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在实习阶段可以获得薪金报酬。

“三明治”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在课程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体会到学有所用。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从而更深一层次地提高教学质量。

1.“三明治”教学方式的阶段目标非常明确,而且专业训练分层十分具体,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施“三明治”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竞赛的成绩、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普及程度、增强学生的实习巩固率。

2.“三明治”教学方式加大了专业管理的科研力度。“三明治”教学方式逐渐地从浅至深、环节紧密相扣,摆脱了我国传统的最后一学期进入实习的模式。其建立在学科模块的基础上,将学科内在逻辑贯穿其中,以层次目标为教学的关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三明治”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人才竞争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与学校的自身特点来设计独特的教学方式,这样能够让学生稳定的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向社会的过渡,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新思维创造能力。在“三明治”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还推动了艺术设计的整体水平。

二、“三明治”教学方式的实施途径

“三明治”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培养目标为主,因此,应该具备我国的教学特色。其通过高校的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两方面来培养人才,可以采取以下可实施途径。

1.合理划分课程的任务模块。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艺术设计公司的设置与工作每份任务要求,深入了解完成工作任务时对工作技能与知识的需求,编排出艺术设计群工作与岗位的对应情况。本专业依照典型的工作任务,对整个工作过程以及行动领域进行总结,之后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总结了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及关键任务。之后艺术设计小组根据调查结果,确立出基础领域、专业领域、拓展领域以及实践领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

2.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根据企业岗位和对工作能力的需求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综合的整理、分解以及增加,建立起以专业课、拓展课为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体系。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不仅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能够较好地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3.有效监控课程教学过程。艺术设计专业“三明治”教学方式分四个阶段教学,为了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应该对每个阶段给予监控。比如,学习阶段在二级院系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此项工作可以通过学院教学督导组以及学生处来共同完成。为了能够有效监控,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在学生的实践阶段,应该由学校与企业联合管理,为学生的实习做出指导和做出实习报告。

4.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有效地实施艺术设计专业“三明治”教学方式,需要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首先,要建立学校与企业良好的合作教学体系,将学校艺术设计项目独立出来,实施专业管理。可以引进知名企业来承担学院的艺术设计项目,成为学校中的企业,并且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其次,在学生实习阶段,应该建立课程教师与工作教师的合作机制,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估;再者,应该定期做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实习情况进行了解,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5.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比如:对课程给予单元划分,使结构清晰完整;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准备工作给予指导。

6.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以职业能力作为核心考核部分,实行“双证”融通制度。在对学生实施考核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同时可以融入过程评价机制、企业参与评价机制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参照专业课程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制订出与之相符的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容继业.台湾三明治教学实施策略及挑战――以高雄餐旅学院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18-22.

篇9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秉承20世纪初欧美体系,又参考前苏联学制,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也一直参考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并没有形成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特色。教学体系的某些局部虽有不小的变革,但并非根本性的改变。近年来虽在广泛开展如何在教育中鼓励创新,发展个性的讨论,并进行有关课程改革,但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仍未改变。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开放式教育体系将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一、开放式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

实施开放式教学体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会引起教学实践中的许多环节,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完全学分制的实践中,追求的目标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然而,要真正做到开放式的“淡化专业,突出课程”,并非只是把原有各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都平行而直接地呈现在选课表上。开放式体现的教学规则,对课程建设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改革要求。它必须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在开放式管理的机制下对课程进行调整和实验。

课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开放式的核心。课程确定以后,课程本身的标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一方面,它既是教育者培养目标和教学意图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学生也是通过对不同课程的选择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范围。而且,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的绝大多数课程呈现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多是非线性的,这也就是说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呈跳跃式的。过去,我们一般都是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来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而现在所谓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已经失去了意义,课程由学生自己来选,培养的计划也就处于一种变化之中。开放式教学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就是比较量化,它包括课程名称、代码、学时数、学分数、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基本要求、教材与参考书目以及作业要求和考试方式等。通过一些数字来明确课程教学的要求,尽量避免过去一些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那种模糊性、随意性和无效性;同时这个标准也成为有关部门对教学进行检查和督促的依据。

二、开放式的课程选择与专业的确定

在专业课的平台上,所有的课程都是由学生任选的。也许有人会担心,虽然整个学习的过程始终体现了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但以后学生究竟以什么专业毕业,是不是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就不分专业了呢?其实不是。上文中我们提出的一个口号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那么就专业界定的问题,我们提出的第二个口号是“先选课程,后定专业”。也就是说在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提出毕业申请时,系部可根据学生在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所学的课程的性质或类别确定他的专业归属。可能出现的情形无非是以下三种:一是所学课程集中在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课程群中;二是所学的课程虽然广泛,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学科或专业倾向;三是所学课程繁杂,学科或专业特征不明确。从开放式教学体系来讲,对于上述三种情况,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学校都应该准许毕业。但后一种情况究竟以什么专业毕业还值得商榷。

三、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支撑

1.社会实践与产、学、研相结合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院系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实行工作室制的产、学、研教育模式,由设计师、专业教师共同负责专业教学、生产和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另外,改变仅在毕业设计时,才让学生到设计公司参加实际设计项目的做法,根据课程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结合设计公司的设计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由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指导,面向社会的实际设计实践,才能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熟悉了未来的工作环境,得到了综合性的多方面训练。

2.建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公共课、理论课,提倡开卷考试,充分利用课题设计、计算机绘图综合训练等多种形式来评定成绩。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考级考证,获奖或取得证书的学生给予奖励学分。实行完全学分制,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进程,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发挥和培养特长,这也符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规律。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开放式教学是动态发展的,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以上几方面是笔者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实行开放式教学的一些研究和实践,有待于进一步充实提高。笔者将在专业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寻找更加适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

篇10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将他们打造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心理特征

(一)重技能轻文化

艺术专业学生进入高校途径有所不同,他们在高考前需要加试,然后参加文化课考试才能够进入高校接受专业化艺术教育。相比较之下,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分数偏低,且高校招生仅关注其技能,对艺术专业学生产生了影响,使其更加关注专业技能,忽视了文化课学习。因此进入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功底较弱,且思想政治素养较为匮乏。

(二)缺乏理想信念

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念发源地,艺术专业学生经过艺术熏陶,对于新鲜事物的敏锐度更高。因此艺术学生多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艺术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定位较为模糊,极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非常薄弱。

(三)纪律性不强

在校艺术专业学生多为90后,他们成长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新时期,物质与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感丰富。一些术专业学生过于自信,活在自己营造的艺术世界,目中无人[1]。常常只顾及自身利益,过于表现自己,缺乏纪律性。可见,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构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

(一)明确教育目标

大学生接受教育最多的方式是课堂教学,因此思政教育中,课堂是重要阵地。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应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兼顾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双重需求。如在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德沃夏克写作背景,将捷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怀。而美术系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如《自由引导人民》,教师可以对作品内涵进行介绍,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使其能够认识到作为人民艺术家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服务的重要性,以此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渗透传统文化

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民族自信心。中华传统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博大精深。艺术建立在历史、文学等基础之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也应坚持该项原则,应适当延伸其深度和广度,改变单一学习模式,深化对艺术知识的学习,以此来提升自身鉴赏力[2]。除此之外,高校艺术专业还应将戏剧、戏曲及京剧等融合到一起,丰富艺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三)重视隐性教育

校园艺术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丰富学生生活,且能够达到隐性思政教育。首先,教师要从顶层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采用多样形式,以此来适应新时代艺术学生心理特点,为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利用节日等机会,举行与节日主题相一致的活动。如清明节时,可以举行祭奠民族英雄的朗诵会等;中秋节举行古典舞大赛等,将思政教育无形渗透至校园艺术活动当中,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现阶段,高校艺术文化活动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但出具雏形的校园文化已经在各所高校开展[3]。如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举办的各类活动等,既能够在活动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还能够体现大学精神。其他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举办相应的活动。如创作与校园生活、景观等相关的艺术作品,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学生爱国等情结,且能够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艺术专业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思想、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祖国未来发展。艺术专业学生与一般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个性鲜明、理想思想欠缺。因此高校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理想信念为基础,将爱国主义作为重点,重视隐性教育,并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在学习艺术内涵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艺术品质,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树立好榜样,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