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0 11:42: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精神医学发展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1世纪初,将完成精神疾病群体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精神疾病遗传学研究将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从分子生物学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将得到全面的发展,重点在Alzheimer病、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候选基因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基因组-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精神科各种疾病和致病基因将被陆续克隆,在此基础上,21世纪的后期将可能开展对精神疾病有效的基因治疗,从而完成精神医学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的各种神经生化假说(主要指经典神经递质假说和神经肽假说等),将在新世纪陆续得到验证;随着神经生物学对各种与精神疾病有关的功能蛋白(包括受体、代谢酶等)性质的了解,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也将得到阐明。在20世纪80年代后,CT、MRI、SPECT等现代先进检测仪器开始用于精神医学,使神经影像学在精神医学领域有了初步的发展。21世纪我国各大城市将逐步装备PET仪在临床科研中应用,精神医学的脑功能影像学将出现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活体脑部受体的研究将彻底取代20世纪在精神病患者尸体脑组织上的研究,这对克服许多实验不稳定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热衷于寻找直接服务于精神疾病临床诊断的某些精神生理学标志,虽然探索的结果往往自相矛盾、莫衷一是,但这方面的工作在新世纪会得到加强,除了在脑电生理、眼球运动等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入、推广之外,新的、更多的精神生理学标志将被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等多种学科与精神医学的结合发展也势所难免,精神医学将出现相当多个互相联系但又独立性极强的分支学科,是21世纪精神医学发展的体现。
2 联络精神医学的发展
在步入21世纪后,心理卫生知识将得到普及,内外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将大幅提高,市级综合性医院将建立精神科联络-会诊机构,并且有专门的心理工作者和精神科医师参加临床各科的防治工作。
3 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
康复精神医学在新世纪中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造就一批从事精神康复的专业工作者,以及社区服务工作者,广泛地推行各种技能训练、社区病例管理及某些职业康复方案等,以促进精神病人的心理社会性康复。这使精神卫生服务社会化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4 精神卫生机构领导和医护工作者应作的努力
21世纪精神卫生机构领导和医护工作者应作的努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队伍的建设 精神医学的发展主要靠科研、临床、社区服务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新世纪精神医学分支学科的大发展主要靠科研队伍,我们需要通过自我建设、同国际先进国家合作交流,尽量同国际接轨,进行大量的跟踪性科研,缩短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便在新世纪中进行更多的创新性研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其次,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强大的临床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使疾病病因学理论、药理学理论付诸实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壮大是21世纪精神医学发展的特色,这支队伍使精神医学走向广阔的社会,使精神医学充满生命力,也是精神医学在21世纪发展的标志。
(2)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 21世纪人人关心精神卫生、人人了解精神卫生的普通知识、人人接受精神卫生教育,对在社区开展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工作得到社会普遍支持的主要途径。
(3)提高临床服务质量 随着临床诊断从症状描述性的表层向分子水平深层的转化,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我们对临床分类与诊断标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1世纪生物学的高度发展可能使目前的精神疾病分类标准发生根本性的变迁,比如,“精神分裂症”可能依据某些生物学指标而分成多个不同的较为合理且有说服力的新疾病类别,而“神经症”属下的8种疾病类别也可能依据某些生物学指标而重新组合分类;另外,新的诊断标准中必定会增加许多可靠的生物性指标,并且会出现许多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准。转贴于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1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Xinjiang region of teaching psychiatric status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issues, to explore the best practices in distance education. Methods ethnic minorities in Xinjiang region to carry out distance education learning outcomes for analysis. Results Psychiatric Xinjiang minority areas of distance education can change the network to learn read, full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sharing,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to enhance the overall image of the psychiatric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do work of great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distance learning economical, convenient, flexible, and medical personnel help, to have a more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Keywords】ethnic minority areas psychiatry distance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民族的多个少数民族共同聚居的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多民族大聚居、小群居以及生活环境,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医疗机构在人员学历层次、民族比例构成、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医疗服务的功能和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自我需求及主动意识上都有较大差异。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和Internet网络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和传播媒体,运用图像、文字、动画、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互式网络教育方式。开展远程教育特别是精神医学远程教育,充分利用和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对于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高人类综合素质,加快精神医学发展步伐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新疆继续医学教育的概况
1.1 新疆有40多个民族组成,各人口聚居区有包括维、汉、哈萨克、回、蒙古、乌孜别克、克尔克孜、塔吉克、锡伯等13个主要民族,这些民族在城市往往是大杂居,而在农村、牧区往往是单一或几个民族小聚居.因此语言种类多,文化程度和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城市各医疗机构中虽然医务人员民族成分混杂,但大多数使用汉语开展各种医疗活动和继续医学教育,所以此项工作开展方便,容易产生效果。
1.2 地广人稀的环境制约了一部分农牧区医疗机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由于新疆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所以乡村医疗机构大多数较小,离城镇远,缺乏经常性独立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自身能力,又难以经常参加在城镇举办的各类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1.3 经济欠发达、观念陈旧滞后,制约着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新疆大多数县财政不能自给,医疗卫生工作也受其影响,业务量小,经济指标不高,许多业务工作只能是维持低水平,很难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从卫生机构领导到卫生技术人员,在思想观念上也都适应了这种长期以来低水平的简单循环.新技术、新项目在大多数医疗机构中长期难以开展,所以没有受到知识经济的冲击和洗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卫生技术人员有较大的比例。
1.4 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不重视,措施不到位。各县市都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但由于许多卫生行政部门领导或医疗机构领导认为继续医学教育是软指标,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效益,因此不够重视,甚至放任自流。其主要表现,一是对此项工作没有专门进行计划安排,比较随意。二是考核制度不健全。三是学分管理不够严格,晋升职称时虽然作为必备条件。但人为因素较多。四是缺乏专门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才,有些机构有专门的人员但不被重视,对管理队伍缺乏适当支持。五是还有许多基层乡村医疗机构,缺乏有关制度。或有制度而不能很好执行。
1.5 对继续医学教育投入不足,设施、手段和方法落后,形式单一。由于观念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许多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都不愿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加大投入,不愿购置各种先进教学设施,大多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单位仍然采用单一课堂讲授形式,缺乏利用音像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但教学效果差,而且也造成了时间、人力的浪费。
2 对精神卫生认识不足
近年来,有关资料显示,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约占1/5。精神障碍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也造成了大量的意外事故,甚至危及了社会的稳定。一方面公众对精神卫生认识的不足和社会的偏见造成了患者的病耻感,不敢就医和求治率极低,导致精神疾病的慢性化和精神残疾。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限制了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中精神病患者与神经症患者之比为1:10―1:15,大部分的神经症患者首先到综合医院就医,而综合医院和基层诊所的非精神科医生对神经症的诊断并不熟悉,甚至连基本知识和概念也相当模糊。
3 精神卫生服务不足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以提供所需的精神卫生服务。许多人不能获得及时的精神卫生服务,尤其是贫穷和偏远落后的山村。中国的普通卫生保健人员并不提供基本的精神卫生服务,在综合医院也没有精神科病房或门诊。国内所提供的精神卫生服务90%来自专科精神病院。据调查,目前我国有中西医精神科医师1.5万名,占全部医师构成比的1.3%,平均每10万人口中有1名精神科医师,其中,接受过大学本科或以上的正规医学教育而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只有4000人。目前,大专和中专的医师在新疆大多数区县级甚至一些省市级精神病院仍是主力军。至今没有精神卫生设施和精神科医生。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精神科医务人员的数量和医疗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增加精神科医务人员的数量、提高精神科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综上两点可见,对精神卫生认识不足和精神卫生服务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面授教学虽然直观,效果较好,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限制了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就是想把现有的精神科医务人员在几年内培训一次也是非常困难的。新疆地广人稀,路途遥远,因此通过远程教育会更好的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精神卫生与精神疾病知识教育;还可以提高综合医院各科医生和心理咨询机构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做到及时识别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做到能够及时转诊;并进一步提高精神科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减少误诊率。
4 精神科网络远程教育的优点
4.1 自由学习的随意性和广泛性
网上学习可以使学员自由选择学习课程,安排学习计划,掌握学习进度,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习,学习时间由自己随意安排,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效益.使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全社会不同群体.不再受教育环境、受教育者年龄等方面的限制,人人有机会上网学习,了解精神科知识。加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减少了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因此,远程教育具有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随意性和广泛性。
4.2 经济方便
面授教学虽然直观.大众比较习惯,但是学习者必须离开工作岗位。在远离驻地的地方去听课。费时、费力,还需花费一定的差旅费。而上网学习突破了学习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学员可以在家里、网吧、车上等自由的空间享受教育的便利;它灵活地将学习时间分成细小的碎片,一个小时、半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那些平时不经意被浪费掉的时间,让现代的教育手段重新拾起:而且使学员不再受旅途奔波之苦,并减少了误工费和差旅费。
4.3 教育资源共享
开展网上教育往往是具有教育资源实力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人才荟萃。师资、知识资源丰富。可以把最优秀教师集中到一起上课,可以让更多的人在千里之外同时享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高等院校资源优势的作用。
4.4 寓教于乐的趣味性
采用远程教育这种形式。使用多媒体技术编写各种教学课件,利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交互网.这些方法画面活泼、色彩鲜艳、重点突出,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记忆。提升了教学质量。
4.5 教育资源更新速度快
精神医学教育内容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及时更新,而网上的教育内容可以随时更新和补充,可以及时反映出最新的科研成果。
5 远程教育的效果
一种教育方式不管有多少优点,若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没有开展的必要性。远程教育是否收到理想的效果,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据统计,2008年―2010年三年,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远程教育已经覆盖全疆,参训人数5000多人次,培训率达到90%。可见远程教育是有成效的,教育质量是可以肯定的,具有可行性。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发展我国的远程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殷大奎.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全面推进新世纪精神卫生丁作In.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I):7.
[2]张剑平.现代远程教育及其发展[刀.现代信息技术。2000,19(5):46.
[3]李平.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再上新台阶rJ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3―7.
[4]吴汉耿.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探微[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92.
近年来,有关资料显示,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约占1/5。精神障碍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也造成了大量的意外事故,甚至危及了社会的稳定。一方面公众对精神卫生认识的不足和社会的偏见造成了患者的病耻感,不敢就医和求治率极低,导致精神疾病的慢性化和精神残疾。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限制了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中精神病患者与神经症患者之比为1∶10~1∶15,大部分的神经症患者首先到综合医院就医,而综合医院和基层诊所的非精神科医生对神经症的诊断并不熟悉,甚至连基本知识和概念也相当模糊[1]。
2精神卫生服务不足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以提供所需的精神卫生服务。许多人不能获得及时的精神卫生服务,尤其是贫穷和偏远落后的山村。中国的普通卫生保健人员并不提供基本的精神卫生服务,在综合医院也没有精神科病房或门诊,国内所提供的精神卫生服务90%来自专科精神病院。据调查,目前我国有中西医精神科医师1.5万名,占全部医师构成比的1.3%[2],平均每10万人口中有1名精神科医师,其中,接受过大学本科或以上的正规医学教育而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只有4000人[3]。大专和中专的医师在大多数区县级甚至一些省市级精神病院仍是主力军,至今没有精神卫生设施和精神科医生。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精神科医务人员的数量和医疗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增加精神科医务人员的数量、提高精神科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综上两点可见,对精神卫生认识不足和精神卫生服务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面授教学虽然直观,效果较好,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限制了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就是想把现有的精神科医务人员在几年内培训一次也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远程教育才能对全民进行精神卫生与精神疾病知识教育,使广大群众能够及早发现和识别精神卫生问题,及时寻求咨询与治疗;提高综合医院各科医生和心理咨询机构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做到及时识别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做到能够及时转诊;并进一步提高精神科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减少误诊率。
3精神科网络远程教育的优点
3.1自由学习的随意性和广泛性
网上学习可以使学员自由选择学习课程,安排学习计划,掌握学习进度,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习,学习时间由自己随意安排,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效益,使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全社会不同群体,不再受教育环境、受教育者年龄等方面的限制,人人有机会上网学习,了解精神科知识,加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减少了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因此,远程教育具有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随意性和广泛性。
3.2经济方便
面授教学虽然直观,大众比较习惯,但是学习者必须离开工作岗位,在远离驻地的地方去听课,费时、费力,还需花费一定的差旅费。而上网学习突破了学习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学员可以在家里、网吧、车上等自由的空间享受教育的便利;它灵活地将学习时间分成细小的碎片,一个小时、半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那些平时不经意被浪费掉的时间,让现代的教育手段重新拾起;而且使学员不再受旅途奔波之苦,并减少了误工费和差旅费。
3.3教育资源共享
开展网上教育往往是具有教育资源实力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人才荟萃,师资、知识资源丰富,可以把最优秀教师集中到一起上课,可以让更多的人在千里之外同时享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高等院校资源优势的作用。
3.4寓教于乐的趣味性
采用远程教育这种形式,使用多媒体技术编写各种教学课件,利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交互[4],这些方法画面活泼、色彩鲜艳、重点突出,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记忆,提升了教学质量。
3.5教育资源更新速度快
精神医学教育内容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及时更新,而网上的教育内容可以随时更新和补充,可以及时反映出最新的科研成果。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0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244-246.)
1 精神科医生的炼狱:中美医生天壤别,岂可平坐论短长
曾教授系列文章的第2篇是关于精神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第3篇则是重点讲对精神科医生的心理治疗培训。读了他介绍的培训制度后,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千锤百炼”这个成语。当个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真是太难了。紧接着的问题是:“有必要这样折腾吗?”
曾教授像其他美国精神科医生一样,受到过全面的精神病学培训,其中包括心理治疗培训。这个现象在西方国家是理所当然的事。不像在我国,有些精神科医生盲目地鄙视心理治疗,而一些热衷心理治疗的人(包括一些精神科医生、非精神科医生及非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又竭力避免让别人以为自己与精神科医生有染,喜欢称自己是“心理医生”。
我本不喜欢“心理医生”这个不规范的词,但是看到美国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需要经过那么复杂、严格的培训,觉得这样熬出来的人应该是比较配这个称呼的,所以在标题里用了这个词,期望让有上述两种倾向的人能在“心理”和“医生”这两个词上各有新的理解:不喜欢心理的精神科医生要多学点心理治疗;耻于被称为精神科医生的人应该理直气壮地认可这个光荣的头衔;不喜欢与精神科医生为伍的人应该向精神科医生的高标准致敬,而没有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再也不要随随便便称自己是医生。
对照美国同道的职业生涯,我们虽然也戴着“psychiatrist”的帽,却好像都是“草根”或是“草莽”出身。这倒不是自惭形秽,而是因我们道路不同,成长非常不易,难免百感交集。毕竟培训的事一定要涉及自我体验的,于是,尽管自己还不是可以写回忆录的人物,还是想联系自己30年来的“非规范”成长经历,引大家来讨论为什么要规范化的问题。
2 广阔天地里的稀有动物:磨难尴尬各自知,无师自通终有期
我们这代人走上精神科医生的道路,有些是出于偶然,有些是出于无奈。我1980年读大三时,哲学课上两小时的医学心理学介绍,让我马上决定一辈子做这门学问。后来登门求教老师得知,心理学被压制几十年了,才刚刚恢复;学医的人要做心理学家就得当精神科医生。这让我心里一阵忐忑――当精神科医生还会像当心理学家那样好玩吗?那时,精神科医生没有几个是自愿选择而当上的,大家对精神科医生的态度用“谈虎色变”形容并不为过。
1981年,终于在上精神病学课时见到了万文鹏教授。问他如何能当上精神科医生。他首先问我英文好不好,让我很诧异。他说,中国没有像样的精神病学,什么都得从头向人家学,所以外语很重要。当时以为向西方学,就是能读人家的书刊,能说话交流,不可能想到诸如住院医师培训这档子制度性的事情。
1983年毕业那年,填报了去精神病院的志愿,却因故留校在附属医院神经科做了神经科住院医师。在门诊3个月,许多病人是精神科的病人,但每天来这个著名专科看病的人太多,一天要看50~60个号,只顾得上关心躯体问题,说话的时间仅仅几分钟,不可能做心理治疗。2年后去华西医科大学复试,火车上遇到加拿大人,他们对我23岁就声称是神经科医师大为不解:好像专科医师应该35岁左右才能当上吧?面对这些洋人,我当时很自豪――我已经干了2年了!这就是中国特色!
接下来的3年硕士生学习,是另一个中国特色――以学代训,读研究生、搞科研成为当上专科医生的一条康庄大道。华西医科大学给了我最重要的住院医师训练。刘协和、袁德基等教授的查房、病例讨论现在还历历在目。因我会的是科研型硕士生,有大量时间博览群书,恶补了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空缺的社会人文养料,但可惜只安排了一年病房工作时间。还记得导师何慕陶教授曾试着像美国人那样组织几次行为医学的专题研讨课(Seminar),要学生查找资料、准备好小论文轮流报告,很新鲜,却很不习惯。后来去遥远的大凉山彝族地区调查,完成了跨文化方向的硕士论文。毕业时觉得出师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回到原医院与几位年轻同道一起,没有什么督导就开办了开放式的精神科病房。就这样,在大学毕业5年后终于当上了自立自主的精神科医生。
干了2年精神科以后,1990年到现代精神病学的发祥地德国海德堡,花3年时间学习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但大部分时间是一头钻进系统家庭治疗,顾不上深入学其他东西。在那里,感觉与同事及来所里轮转、进修的人(不管是医学还是心理学、社会工作、哲学背景的人)都缺乏共同语言,可是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人之间好像在培训经历方面却非常相近。他们常好奇地问我专业成长方面的问题。连我的导师也不解,为什么我对读学位那么重视。他觉得“培训”与“研究”有很大的差别。
在告别晚会上,研究所所长致辞,说我是“中国的稀有动物”,回到中国后相当于一个人要为整个海德堡市的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他算了一下,1993年时大约13万个中国人里才有一个精神科医生,那时海德堡正好约有13万人口,但这个文化名城居然有400多位精神科、心身医学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
这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西方国家医学生学习心理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精神病学课程的总时间超过其他学科如内、外、妇、儿科;毕业时自愿要当精神科医生的人的比例比我们高,专科医师培养门槛高、培养程序严格、内容丰富,社会和受训者支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很高,但执业后能够得到补偿。而在中国,目前年纪在三、四十岁及以上的精神科医生,多属于成长于特殊环境与时代中的“放养的稀有动物”。但他们却并未因“物以稀为贵”而养尊处优,而是有点自生自灭的味道,出奇地廉价。他们还有点像小说里的云游武侠,各人依门派不同而有独特功夫。结果,其能耐就像国宝武术,好看、实用,但难进奥运会成为竞技项目。
在国内,所在学校、医院,跟随的导师及选择做的学位论文课题等客观方面的偶然性,以及动机、兴趣、个性等主观方面的多样性,决定了医生们不同的学术取向、素养与水平。千差万别之中,较相同的就是艰苦奋斗出身,都没有经过西方国家那样的严格培训,齐刷刷成才的概率很小。
相比之下,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成长条件稍好。尤其是几个大城市的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研究中心、研究所,独秀于其他地域和等级的医院,形成明显的两级分化。然而就是在这些精英机构之间,也是风格、特长各异。更多的同道们,条件至今还很艰苦,一次分工到专科医院便定了终身,勤奋好学的人只得靠“无师自通”。有的前辈,年纪轻轻时就被“放单飞”,但在边远、荒僻之地也不忘钻研进取,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还是有许多人缺乏条件,动机也不足,变得知识贫乏,技能单薄,成了于清汉教授所称的“氯丙嗪医生”,什么病人来了都只知道按“精神分裂症”处理。这样看来,缺乏良好职业生涯条件的人生,代价、机会成本实在太高,本来要对社会释放出来的潜能常常被浪费掉了。
3 迈向规范之路:中外江湖汇共识,游侠孤魂修大同
2011年新年前夕拜访许又新教授,采访他20多年前为“中德心理治疗培训项目”做翻译的感想。他送给我一本小书《如何学习心理治疗》[1],并提到“译者序”里一句话:“我从来也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的训练,甚至没有任何一位上级医生指导过我如何进行心理治疗。” 许教授回忆道,1997年发表的有关心理治疗现况问题的文章[2],曾写入了“中国心理治疗师不得不‘无师自通’”这样的内容。他笑着说:“严格地说,无师是自通不了的啊。”
目前,由于成长经历方面的差异,我们这个职业群体离散性较大;有时看法不同,交流也有不顺畅的时候。但这常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分歧,而是因为缺乏正规训练,少了许多本来应该有的共识。例如,许多同道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训练,但以为自己与患者、家属谈话谈得很好,这不就是心理治疗么?已经会了,就不用多花功夫了。更有甚者,用几十年前对某种流派的批评来全盘否定现代的心理治疗,同时沉迷于生物医学方法,懒得与人说话,渐渐地不会治疗神经症之类需要心理治疗的病。有的专家居然武断地说抑郁症、焦虑症就是生物性疾病,根本不用做心理学研究。相反地,另一些因为机缘、兴趣而多学了心理、社会、文化这类偏软科学东西的同道,也许对生物精神病学没有兴趣,渐渐地无视这方面的进展,重型精神病、器质性精神障碍也不会治、不敢治了,同样有脱离医学主流之虞。
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生直接就做专科医生的做法,目前还是多数中国精神专科医院的现实制度;读研究生之后进条件好一点的机构,本质上也类似,因为还是没有系统的临床训练。这是为了解决临床一线劳动力短缺问题而造成医生“长缺”的恶性循环制度。因为这样的制度难以吸引大量优秀的医学生投身于精神医学事业,不利于培养优秀医生,难以提升服务水平,进而提高精神科的行业地位与社会形象。
其实,世界各国对精神科培训的很多核心内容还是比较容易形成共识的,只是受制于条件而有实施上的困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同道,常常只能望洋兴叹。发达国家的同道们对我们国内精神科医师队伍素质的看法,值得我们深思。但我们也不用妄自菲薄。大家若是对于规范化培训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加上有更好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行业发展前景,会很乐意接受长程、严格的培训。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医学界已经有了规范化培训的良好势头。越来越多既有国际视野、理论素养,又有扎实的实践功底的同道,利用各种学术技术及行业组织的平台,奉献各自专长,汇聚起可以供广大同道分享的丰富的知识-技术资源和经验,为推行规范化培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彻底改变了以前单打独斗的局面。例如,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几年来,积极开展了提升素质和改善形象的活动。其中,在加强、扩充临床精神医学培训的进程中,显著增加了心理治疗、法律、伦理、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最近在我国卫生部的积极推动下,已经基于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部分地区和机构的经验,组织编写了适合国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3],即将于近期开始在有条件的机构实施。
在心理治疗培训方面,以“中德班”为代表的一些国际合作项目,20多年来不但培养了一批批接近国际标准的心理治疗人员,也为增进精神科医师与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近年来,很多可供参考的文章[4-6]讨论这个问题,表明了大家的重视。
总之,以我国近30年来各项建设突飞猛进的成就来看,以我们在艰苦条件下还能取得许多骄人的成就来看,中国的精神科医生赶上世界标准已经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Bruch H.Learning Psychotherapy,Rationale and Ground Rules[M]. 许又新,译.如何学习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内部资料,1974.
[2]许又新,赵旭东.我国心理治疗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9-10.
[3]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专科医师培训标准(试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1-121 .
[4]杨蕴萍.中国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培训教育模式的讨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357-358
治未病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它是我国几千年来祖先留下的宝贵的医学经验。是我们现代中医学说的基本法则和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这医学理念是在我国古代一直受医生们和广大百姓推崇。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就最早提出了“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里的“治未病”就是指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以此为源,历代中医名家对“治未病”屡有发挥,据《史记》记载,神医扁鹊曾三次为齐桓公诊治,观其面容,发现他有病情,并告诫他需要马上治疗,以防病情加重。然而齐桓公不相信他的话,最后扁鹊也无力救治,齐桓公病至膏肓死去。这个病案反映了扁鹊关于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体现出他“治未病”的思想。而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名著《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成为指导“治未病”的一大法则。唐代孙思邈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医学的功能区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元代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专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治未病”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清代叶天士更是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学观点,强调采取主动措施防变于先的重要意义。
那么,治未病从古到今遵循的方法是什么呢?四川省名中医、硕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教授介绍说,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首先是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其次是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最后是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采取综合措施,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养生新导向
我国以养生学为基础的“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古往今来的中医药防治疾病实践中,始终焕发着活力和光辉。治未病在古今以来的养生方面体现了它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是杰出的养生大师。他曾提出过许多宝贵的养生“治未病”思想:要根据不同生理时期的体质与心理特点,陶冶情操,养护体魄。如人到中年,精力充沛,仍须劳逸结合,修身养性,不可过度疲累,因为体质将由盛转衰;到了老年时,体质已虚,更要淡泊名利,超脱俗念。在中医里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未病理念发展到现代,在当今人们都重视养生保健的大趋势下,治未病理念更受到推崇和学习,重焕生机。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上个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治未病已成为新时代人的身体保健的福音。这一重大转变,至少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的医学,二是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三是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关怀。随着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治未病”理念与实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新优势体现在五个与大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保健方面。
一、心理保健: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养心,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心理保健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心身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之大敌。所以,中医治未病心理保健工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
二、饮食保健: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健的关键。中国保健食品的特点和优势是传统的中医药学、养生学与现代食品科学、营养学密切结合,既有几千年的丰富经验、系统理论,又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及研制方法的优势互补,使保健食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安全有效,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运动保健:运动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养生保健体系是关于人体运动保健思想、理论及方法的体系,认为运动保健应讲求性命双修、形神俱养和心身并育。未来理想的运动保健模式将以个人分散的运动健身活动为主,根据自我身心的特点,自觉自由地进行运动锻炼。
四、药物保健:历代医家对药物养生保健有很多记载。传统保健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逍遥丸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保健佳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欢迎。如今人们可以凭借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在古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研究,开发出能够改善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疲劳及抗衰老的保健药品。
五、住宅保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居住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居住者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住宅规划设计的不健康因素,导致居住环境受到污染、人际关系冷漠,装修病、空调病蔓延。我们应当顺应住宅保健的发展趋势,防止由于住宅而引发健康问题的情况。
新时代的实践
治未病在养生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它还是落实国家“人口与健康”战略,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重要举措,使慢性病得到有效管理,进一步降低就医支出,改善了群众的健康状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在2007年我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卫生部以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着眼点,立足于高起点,从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了“治未病”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
经过我国历代医家两千多年来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治未病”发展到今天已形成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预防保健的三种境界。据悉,我国专家们经过数年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KY3H模式(指由昆仑健康保险、炎黄健康科技、炎黄文化传媒三家公司,提出了以人未病/已病为中心,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模式。)逐步实现以疾病诊疗为中心到以维持、促进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2008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先在上海、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的中医医院试点稳步推进,上海、广东还在总结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治未病”试点、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0年全国已先后确定三批共103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涵盖了除以外的30个省(区、市)和部队系统,涉及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机构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介绍,根据对接受“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满6个月的人群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不适表现比半年前“好多了”和“好一些”的比例超过73%。
四川省的治未病工作也蓬勃发展。2009年3月27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医院正式成立治未病中心。该中心由体检中心和传统疗法中心两部分组成,由经验丰富的名老专家带头坐诊。该部门构建了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及调摄、二十四节气养生及三伏、三九养生在内的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并确立了亚健康状态防治方案和常见慢性疾病防治方案。
2010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医院为了推广“治未病”工作,帮助指导基层设立了治未病分中心。成都青羊区治未病分中心充分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色,全方位开展和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在门诊的健康人群体检项目中开设体质辨识、体质评估,慢性病及老年人的持续管理加入体质辨识、传统康复等服务项目等,全面提升了社区中医服务能力,为百姓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服务。截止2011年2月底,青羊区“治未病”中心累计完成体检1800余人,健康干预1010人,累计开展中医传统康复治疗28260人次。成都市青羊区在新华、草堂、苏坡、文家、草市御河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了全省首家集多项自助检测功能为一体的“健康小屋”,社区居民可免费自助检测血压、血糖等。随着该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开展,百姓重预防、重保健、“治未病”的健康意识和观念正日益形成。
开创新局面
“治未病”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在政策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国家严格把关指导下,逐步扩大试点单位,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治未病”运行机制,以及“治未病”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播等机制。
2010年12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上海召开全国“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第六次会议,部署今后“治未病”工作的开展:一是不断扩大试点范围,特别是增加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增强基层平台建设,增强服务可及性。二是进一步推进并扩大区级区域性试点。三是开发针对人体健康状态动态辨识、评估、干预及其效果动态再评估的技术、产品,形成体系。四是要针对“治未病”服务的报销政策或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治未病”预防保健机构定性以及社会机构的监管准入等管理问题,开展政策研究。五是加大宣传,促进社会各界进一步认识和认同“治未病”理念、理论和服务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126―03
引言
面对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无法独善其身,为了拉动内需,很多省市推出了刺激旅游的一系列措施。旅游业在广西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北部湾建设规划中,广西明确提出将旅游业作为广西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旅游业的发展为广西旅游高等教育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基础,但是,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也成为旅游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广西目前设置了旅游学院(系)的高校主要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民族大学以及广西师范学院,下设方向主要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应用外语等。结合旅游学科应用性强的特征,各高校均对实践教学给予了一定重视。各高校的实践教学目前具有以下特征:
1 实践教学构成以毕业实习为主
旅游学科的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实践、学期实践和毕业实践三大部分组成。(见表1)
2 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有待完善
学生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专业的思维方式,较高的基本素质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学校在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实践活动安排中的主动性才会更有效地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赢。
广西的高校相对于许多内地的学校而言,在生源素质方面原本略逊一筹,学生入学时在外语、数学、文字表述等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此外,特长、视野方面也比较欠缺。同时,广西各高校目前在理论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较早涉及专业化学习的问题。按照国家较为学科设置的要求,旅游管理隶属于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专业,首先要将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主干课程的基础打扎实之后才能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否则会由于基础不牢固、知识面过窄而无法具备一名“普教”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因此,在知识结构、基本知识技能两方面,广西高校旅游学院系的学生还需要不断完善。
3 实践教学组织活力不够
实践教学活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从主体上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没有有效调动起来;从内容上看,课程实践和学期实践的内容还应该进一步规范与强化;从管理上看,校企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指导欠缺;从基地上看,基地类型不够丰富,未能覆盖旅游行业的传统六大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从目的地上看,未能将技能锻炼与资历积累有效结合起来。
4 实践教学组织的政府支持欠缺
广西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界的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和人才的有效利用息息相关。广西旅游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为广西旅游业的人才建设奠定较好的基础。政府在为旅游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提供更合理的制度,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给广西高校旅游实践教学创造两还的外部环境。但目前,政府对于旅游实践教学的关注还非常少,给予的支持也相对欠缺。
二 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
1 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创新环境分析(见表2)
2 广西旅游高等教学实践教学战略分析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旅游业界对高等院校旅游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要求可以用“进的来、下得去、留得住”来概括[1],对于从基层做起的重要性是充分强调的,特别强调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很多广西高校旅游院系的学生对旅游学科的专业知识非常感兴趣,但对于自身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却比较悲观,多数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认为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空泛,对于从基层做起的发展前景极不乐观[2]。这样的矛盾导致很多学生期望跨专业就业,对旅游实践投入不足,各企业对通过实践挑选和储备人才的期望值也不断降低,这从根本上制约着旅游实践教学参与各方创新潜力的发挥,最终影响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
针对以上分析,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应该以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此来促进实践教学的创新。
(1) 以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不能仅仅关注专业技能
专业思维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应该和专业技能并列成为实践中三大主要能力培养目标。旅游业属于服务业,旅游管理工作也是对服务工作的管理,因而,学生应该在实践中领悟服务业的本质,培养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敬业精神是任何工作必须的,从基层做起对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普通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锻炼一种敬业精神[3]。学生只有从接触旅游实践就开始培养自身的敬业精神才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基层工作,克服害怕从基层做起的畏难情绪,树立自身对于从基层做起的发展信心。
(2) 以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强调对于实践的利用,而不是实践工作本身
在旅游实践教学中,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是对专业思维、敬业精神、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只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手段,而不是实践的目的。在实践中,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相关经营管理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强调实际技能的娴熟。这样,即使学生被安排到洗衣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也应该有助于他对于饭店经营管理的了解与思考,而不会导致学生感觉无所事事,价值无法体现。
3 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战术探讨
在以培养专业素质为核心的战略指导下,如何行之有效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这既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也是广西旅游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做好学科体系的科学设置,将实践教学合理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同时也要加强师资教育,加强教师与企业、与业界的联系,为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深入实践的激励机制和平台[4],在师资结构中,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应该有不同的背景要求,这样将充分发挥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专业指导作用,使实践教学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也是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了解毕业后所从事行业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此,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是目前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目前,广西设有旅游学科的高校并不缺乏与业界的合作,但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以广西大学旅游系为例,该校酒店管理专业已与广西大多数五星级酒店建立了实习基地,南宁的红林大酒店、沃顿国际大酒店,桂林的漓江大瀑布饭店等,虽然挂牌的实习基地多且广,但是,学生却没有输送,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企业求名气,校方闲麻烦,学生爱面子。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紧密连接,实现校企合作从形式到实质的统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转变思想
首先,学校不能将实践教学简单理解成毕业实践,而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学科体系中,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真正重视实践教学,并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学生,从思想上加强学生对实践的重视,不流于形式。其次,要避免企业将学生以廉价劳动力对待,要让企业意识到,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不仅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的过程,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 有选择的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在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时,应该认真的进行筛选,不仅关注企业是否有培养学生实践水平的能力,其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也相当重要,另外,还要尽可能地与将来学生就业挂钩,与学生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3) 改革现有的合作模式
目前广西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基本上以毕业实习为主,即使毕业实习,也大多以学生自己联系为主,这使学校辛辛苦苦建立的实习基地形同虚设。因此,改革现有校企间的合作方式很重要。首先,在理论授课中,可以安排实践教学穿插其中,学生可以以参观、见习等方式了解企业运作,感知企业文化。其次,组织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交流与互动,开展相关的竞赛,一方面培养学生与企业的感情;另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实践能力的匮乏。例如可以在《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与酒店服务员的进行技能竞赛。再次,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管理,尽可能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实习,企业在学生实习时对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与学生的实习工资或岗位相结合,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看到发展机会,留住学生。最后,由于旅游业的实践教学大多数在一线岗位,这使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如何使学生端正一线岗位的工作态度也决定实践教学的效果。由于在学生眼里,企业的高层管理身上闪耀着成功的光环,而旅游行业的高管几乎无一例外地从基层干起,因此,他们曾经的经历更能使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对基层工作的态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演讲,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观念。
总之,在旅游专业中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相当重要,要做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尤其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广西政府应为广西高等旅游教育的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广西高等旅游教育的良性竞争,并对成功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与推广,引导广西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总体品牌的创建。
参考文献
[1] 张建宏.怎样用好实习生[J].饭店现代化,2005,(8):48-52.
Mr.Shi Huaitang clinical experiences and academic tho ught on “new nine
needles”
Yi Zhide (Yuncheng City Shengyitang Osteohyperliferatio n Special Hospital, Shanxi 044000,China)
ABSTRACT Shi Huaitangs clinical experiences and academic thought on “new
nine needles” were summariz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1) Develops the nine
needles, filling in a gap in modern needling tool reform history in our country;
(2) Tre 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and applied
flexibly the nine needles, manifesting as that needles of different forms have
different actions; a same disease i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needles and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same needle; diseases with deficiency, excess, cold and
heat can be regulated with nine needles;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needles, and
unique needling methods are us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iseases; (3) A rigorous
style of medical treatment, excellent moral character and technique; (4) Writes
books and educates student’s, carrying forward the nine needles.
KEY WORDS Nine Needles; Acupuncture Therapy;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师怀堂先生原系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创始人、所长,中医主任医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学部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山西省针灸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理事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客座教授、中国山西国际针灸按摩培训中心主任委员、美国加州中医研究院顾问、美国波士顿东方文化学院名誉院长等职。先生幼承家传,通晓岐黄,精于针术,悬壶济世50余载,学验俱丰,更善于使用九针配伍,愈疾无数,享誉海内外。笔者自1979~1984年在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针灸经络研究室工作期间,曾侍诊先生5年有余,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兹将其“新九针”学术思想概述如下。
1 禀承岐黄,研制九针
“九针”首见于“内经”中,在《灵枢・官针》和《灵枢・九针十二原》等篇中都详细记载了九针的大小形状及用途。如《灵枢・官针》云:“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但由于历史原因,九针渐渐地被后世医家所遗弃,因此极大地影响了针灸医学的发展和在祖国医学中的作用地位。先生自幼研习岐黄,对九针产生浓厚兴趣,深感今日针灸之不足,他认为“病有百种,药有千种,而今针具仅一种,岂能以一针而治百病乎?要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病范围,首先必须进行针具的改革。”为此,先生立志要继承发掘古之九针,研制“新九针”。先生在《内经》所载古代九针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历经30余年艰辛,数10次的反复改革、实践,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一套美观、精巧、实用的“新九针”,即针、铍针、锋钩针、三棱针、火针、梅花针、磁圆梅针、针、圆利针、毫针。“新九针”在材料、质量、形状、性能、作用等方面,较古之“九针”都有很大的改 进与提高,具有安全、经济、有效、适应症广、使用方便、易于掌握等特点。
“新九针”的问世,填补了我国针具改革史上的一项空白,它不仅扩大了针灸的治病范围,而且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现经临床试验验证,“新九针”对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科160种病症均有疗效,对30余种疑难病症有明显效果。此成果在1979年全国针灸大会上获“针具改革奖”。先生还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部和山西省授予的多项奖励 。
在先生的不懈努力下,“新九针”已逐渐走向世界,使我国古老的针灸医学,受到了海内外同仁的关注。
笔者在援外期间,就是运用“新九针”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受到了多哥人民的欢迎。
2 辨证施治,活用九针
先生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经验,而提出了临证在运用“新九针”时要因证、因人、因地、因时,选用不同针具、不同手法、不同配针、不同配穴的“四不同”辨证观点而施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地发挥出“新九针”的作用,取得好的疗效。先生的“新九针”辨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针不同形,作用有别
先生认为不同的针具有不同的作用和主治,这就是“新九针”的特异性,临证前必须熟练掌握各种针具的用法与主治,才能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针具进行治疗。如针具有泄热解毒、祛瘀活血、调整肠胃作用,先生多用此针划割口腔粘膜、耳穴及耳背静脉,治疗外感表热证、胃肠病(如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和某些皮肤病(如脓疱疮、黄褐斑、皮肤瘙痒等)等。
磁圆梅针综合圆针、梅花针与磁疗作用于一体,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整气机、强身健体等作用,主治范围极其广泛。先生多用此针叩打相应经脉、腧穴及病变局部,治疗内科病症(如胃下垂、急慢性胃肠炎、脱肛、神经衰弱、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皮外科病症(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颈椎病,蚊虫叮咬,动、静脉炎,静脉曲张,鹅掌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内、外髁炎,神经性皮炎等),妇科病症(如子宫脱垂、不孕症等),儿科病症(如小儿腹泄、小儿遗尿等)及五官科病症(如眩晕、耳鸣、耳聋等),还可保健美容乌发。
针具有疏通气血、导引正气、祛邪外出的作用,共有4种型号,先生临证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使用,既可用于按压人体的一定腧穴、刺激点,主治小儿疳积、腹泄、急性扭伤等,也可加热烙烫病变局部,主治肌肤表面的小血管瘤、疣赘、浅表色素痣、老年斑、内痔、白癜风、久不愈合的疮面、瘘管、肛裂、宫颈糜烂、阴道炎、咽炎伴有滤泡、扁桃体炎等。
锋钩针具有泻热、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作用。先生用此针做穴位点刺放血,或在病变局部皮下肌肉、筋脉中勾割,主治一些急慢性、痉挛性、顽固性疼痛和功能障碍性病症,如神经血管性头痛、肩周炎、腱鞘炎、腰背肌劳损、中风后遗症、胃痉挛、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音哑、颈椎病等。
铍针主要用于皮外科的一些病症。先生将其改制成火铍针,经加热后烙割皮肤上的一些赘生物和切开排脓,主治较大的赘疣、肌肤痈疡脓肿、肛肠息肉、外痔、皮脂腺囊肿、陈旧性肛裂等。
火针是先生临床使用最广的一种针具,共有6种型号,适用于内、外、妇、儿、皮肤等科约近百种病症。他打破传统的寒热虚实之禁忌,只要病情需要,均可用之,此亦为“有是证用是药”之意。特别是对一些疑难顽症、急症,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格林―巴利氏综合征、三叉神经痛、头痛、头晕、胃脘痛、慢性结肠炎、肩周炎、瘰疬、脊柱结核、腰痛、滑膜炎、骨质增生症、痛经、乳痈、鸡眼等都有较好的疗效。火针美容、火针治疗肛肠疾患是先生独创的一个新领域,很有发展前景。
梅花针是以叩击方式浅刺皮肤、经脉、腧穴、病变局部而治疗疾病的一个方法,具有疏泄风热、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作用,主治范围也十分广泛,凡气滞血瘀,风、火、热邪所致临床各科病症,无论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都有良好效果,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患,以及血循环障碍、新陈代谢低下和皮肤疾患等,都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棱针是通过点刺人体某些部位(如静脉、腧穴等)使其少量出血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具有疏泄风热、化瘀解毒、接续经气、醒神开窍作用。主治急性热病、头痛、咽喉肿痛、中暑、昏迷、小儿惊风、疳积、急性淋巴管炎、结膜炎、痤疮、急性扭伤、无名肿毒等临床各科30余种病症。
圆利针较毫针稍粗而长,用于深刺人体一定部位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具有除顽痹作用,主治一些顽固性腰腿痛(如骨痹、筋痹等)。
2.2 同病异针,异病同针
同病异针和异病同针是指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或不同病机时,可选用不同针具进行治疗,而不同疾病又可用同一种针具进行治疗,这是先生辨证用针的一大特点。如肩周炎初期若为风寒痹阻,经络不通,以疼痛为主症,可用毫针、磁圆梅针、火针为主治疗,温经散寒,通痹止痛;而后期由于筋脉挛缩,屈伸不利出现肩凝症时,则以锋钩针为主,配合功能锻炼舒筋通络,恢复关节功能。又如治疗头痛症时,若为实证热证、瘀血头痛则以锋钩针为主,配合梅花针、毫针疏泄风热、化瘀通络。若为虚寒证时,则以火针为主,配合磁圆梅针、毫针温经散寒。反之,异病则可同治,如由痰饮流注引起的眩晕、痹证、外阴白色病、瘰疬、脉管炎等不同病症,因其病机相同,则均可用火针治疗。在此需特别指出,先生辨证施治,善用火针,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凡寒湿痰瘀所致病症均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临床运用火针的经验也十分丰富,他认为火针虽然温度极高,但新型火针非古之“九针”中粗笨之大针可比,对正常组织一般无损伤,也无伤阴化燥之弊。因为所选穴位均与病变有关,而且有的病症,仅在病变局部施术。如先生临床治疗淋巴结核、脊柱结核等病症时,虽然患者一般临床多表现有发热、盗汗等阴虚之象,但本症属于痰核流注,阴寒凝结于局部所致之阴疽,仍可大胆用火针治疗,实无可虑之处。此外,先生还用粗火针或火铍针加热点刺排脓,治疗热毒蕴结于肌肤所致之乳痈、痈疖等脓已成而未溃者,不仅无伤津耗液之弊,而且通过排脓解毒,还有促进愈合保护体液作用,此有“火郁发之”之义。笔者也曾用先生此法治疗臀部肌注感染所致深部脓肿,经用火针切开排脓,并加拔火罐吸出脓血后,留置油纱条,经此处理的病人其愈合期明显比传统的手术切开排脓引流时间短。
2.3 虚实寒热,九针调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先生认为“新九针”的形状不同,其作用也各异,临证时要根据患者的寒热虚实,分别选用不同的针具而调之。先生在运用“新九针”调理寒热虚实证方面有自己的独特经验。
如梅花针与磁圆梅针,虽同为作用于肌肤而治病,但二者功效却大相径庭。梅花针具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作用,主治表实热证,凡因风、热、瘀、火实邪所致之病症均可用之,是以泻邪为主。如先生治中风、偏瘫用梅花针叩刺头部及四肢诸经,配合毫针刺肩、曲池、外关、合谷、秩边、阳陵泉、足三里等穴,祛风通络,其效果非常显着。笔者也曾用梅花针局部叩刺并加拔火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活血通络,共治疗13例,痊愈11例,好转2例。而磁圆梅针则具有调理气机、升提下陷、疏通经络作用,主治里虚寒证,一般用以治疗中气下陷和下焦固摄无权的病症,效果较好,是以补虚为主。笔者在援外期间曾以磁圆梅针叩打百会、气海、关元、八、肾俞、命门、三阴交等穴治疗小儿遗尿症75例,有效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先生还善用锋钩针与火针治疗不同性质的痛症,如锋钩针具有活血止痛、舒筋通络、疏泄风热作用,一般常用于治疗实证、热证、痉挛性疼痛。先生曾治一例40岁男性患者主因头痛3年,以两侧头痛为主,发作时疼痛剧烈难忍,常以拳击打头部,以锋钩针勾割大椎、双侧风池穴、双侧太阳穴使出血少许,针后头痛即消,一次治愈,未再复发。而火针具有温经散寒、行痹止痛作用,先生多用于治疗虚寒性、劳损性的疑难顽痛病症。笔者治一男性患者,主因右肘患肱骨外上髁炎疼痛5年,经多次局部封闭,时轻时重,用火针局部点刺3次而告愈。总之,先生临证多以锋钩针、梅花针、三棱针、铍针、针治疗表实热证,以火针、磁圆梅针、针治疗里虚寒证。毫针则虚实病症皆可调之,但须依据病 情之需要,来选择针具分别施治,以期达到寒热除、虚实调、阴平阳秘之目的。
2.4 多针配合,以求实效
先生临证善于多针配合以求取得速效、实效。他认为用针如用兵,不同的针有各自的特异性,同时又有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的整体性特点,因此首先要熟悉各种针具的性能与用途,然后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取不同针具,使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以此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经先生50余年的实践验证,多针配合使用确实较原来单一针具治病范围广、治疗效果快,明显提高了疗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特别是对一些急症患者,具有力挽狂澜、立杆见影之效,对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如先生在治疗癔病、一氧化碳中毒、脑震荡(颅内血肿除外)所致的昏迷、昏厥等急症时,先用梅花针叩打头部诸经及四肢井穴,并配合毫针刺水沟、内关,调理气血、醒神开窍,可使患者立即复苏。又如治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之外感风热证,首先以锋钩针或三棱针点刺少商、商阳、大椎、太阳、率谷等穴放血,配以毫针分别针刺合谷、曲池、风池等穴,再以梅花针叩刺足太阳膀胱经大杼、风门、肺俞等背俞穴,并加拔火罐后,患者当即汗出热退,疼痛顿消,身轻体爽,确有如汤泼雪之效。先生还曾治一急性格林巴利氏综合征患者,在某院住院1周病情未得到控制,已出现呼吸肌麻痹征象,特邀先生会诊后,即用梅花针叩刺督脉、夹脊、四肢井穴、原穴、络穴,再配以火针点刺上述各穴,患者即刻恢复自主呼吸,2小时后双手可以握拳,3日后能下地行走。当时笔者曾跟随先生在病房收治过数例格林巴利氏综合征,经用梅花针、火针、毫针治疗后均告痊愈。
总之,“新九针”在临床运用时,大多数病症都需要多针配合,但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配针也不同,临证须认真审视,灵活选用,不可拘泥,或单一使用,或多针配合,但也并非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要适可而止,切忌盲从,以防伤及正气,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2.5 刺法独特,因病而施
师老先生认为,不同疾病应选用不同针具,不同针具有不同刺法,临证需胸中有数,灵活选用,因病而施。手法熟练与否是取得理想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梅花针、磁圆梅针在叩打时,需用腕力,轻重缓急,迎随补泻,叩之有序,得心应手。火针点刺要求将针烧至通红发亮,快速刺入,如蜻蜒点水,毫无阻力,或留或去游刃有余。
先生在毫针运用方面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治面肌痉挛,常采用轻浅刺,一穴多针的吊针法。治疗面瘫时则多以透穴法,如颊车透地仓、阳白透鱼腰、攒竹、丝竹空、迎香透四白等。治疗神经性皮炎、丹毒等可运用围刺法。此外为了加强针感,提高疗效,先生还把滞针作为一种手法,应用于临床。滞针既根据疾病虚实补泻有意识地将针朝一定方向捻转,直至针下产生一种沉紧感后,将针留住,以达到补虚泻实之目的。如治疗胃下垂时,取中脘、足三里用滞针手法,以补为主,针后配合磁圆梅针重点叩打脾胃经和任脉,补益中气,升举下陷。治疗术后肠粘连,腹痛腹胀时先生则取天枢或阿是穴,配上巨虚,用滞针手法以泻之,活血通腑,松解粘连,每能收效。而治疗急性腕踝关节扭伤等症时先生采用对应穴刺法。治疗急性淋巴管炎时则用截刺法。 笔者曾用三棱针截刺治疗急性淋巴管炎均一次治愈。方法为沿红线最顶端每隔1~2 cm至其根部分别点刺使出少量血即可。在治疗面瘫、肌肤赘疣、痔疮时采用铍针割治法。而治疗肛漏、肛周湿疹、肛裂时则用针熨烫法。治疗浅表性静脉炎时,用梅花针叩刺。而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时则用磁圆梅针叩打。
此外,先生在针刺秩边穴方面也有自己特殊刺法,不同的针刺方向,会使针感传导到不同部位:如治疗尿闭、尿失禁,要求针感传至前面小腹会;治疗肛肠疾患时,要求针感传至肛周部;而治疗坐骨神经痛时,要求针感向下肢传导。笔者近年来把这些特殊刺法用之临床确有效验。如笔者曾治一女性患者,因与家人生气而投井自杀,被救后出现小便不通10余天,经治无效,每天需导尿,笔者当即针刺秩边穴,使针感传至会,留针30分钟,起针后小便即通,但却又不能自控,继续针刺秩边、三阴交、关元、气海,3日后小便恢复正常。
3 治医严谨,德技双馨
历代名医都很重视医术与医德之关系,如先秦扁鹊,虽医术高超,但能入乡随俗,不分高下,一视同仁而有“神医”之美称。唐代孙思邈有“大医精诚”之名言。先生尊崇古训,时以自勉,在医术方面,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在医德方面,更是有口皆碑,誉满三晋。先生认为作为一名针灸医师应做到精研岐黄,胆大心细,心存仁术,行方智圆,技法熟练,非此者,不是一个好的针灸医师。先生首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每次出门诊时,不分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来者不拒,热情接待,认真审病,精心治疗,不以名医而自居,视患者如亲人,来就诊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一般都要连续工作5个小时以上,直到认真处理完所有患者,使每位病人都能痛苦而来,满意而归。在工作之余,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若有人登门求医,先生都欣然应诺,不辞辛劳,前去诊治。他常说:“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能来求诊者一定是患者病情重,行动不便,我们应该尽力而为,没有理由将其拒之门外。”
4 着书育人,弘扬九针
先生研制的“新九针”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同行的好评,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为了毫无保留地把这一成果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虽年事已高,但仍孜孜不倦,呕心沥血,着书育人,勤奋耕耘在杏林之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生多次举办省内、国内、国际学习班,为国内外培养了大批的“新九针”人才。他还应邀多次赴美国、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举行“新九针”讲座及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并做现场演示,受到了针灸人士及患者的欢迎。据统计,先生的“新九针”已推广至世界的五大洲许多国家,经正式培训出来的学生已遍布海内外。在先生的不懈努力下,“新九针”已成功地走向世界,为人类医疗保健事业正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先生还将自己多年来临床经验,认真总结,撰述成文,至今约有百余篇在国内外的有关杂志及学术会议上。《针灸学》六版教材已将“新九针”有关内容收入其中。先生的专着《中医临床新九针疗法》亦已出版,这是一本“新九针”学派的奠基性学术著作,对进一步学习推广“新九针”,将起到重要的指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