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1 10:23: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服务业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坚持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生产业与生活业并举,着力于提速度、增总量、优质量、上水平。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在县域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5%,服务业从业员占县域就业总数的比重达到43%。
二、发展重点:
1、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综合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切实按照产业特色化,平台专业化,市场纵深化,应用全域化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驱动,放手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35亿元,网交零售总额占县域社消零总额比重达到10%。
2、现代物流业
(1)加强物流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项目支撑,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用新机制、新业态,高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物流业。推进、完善电子信息网络功能;构建交通、仓储、物流配送,信息交换等物流平台;主动融入成渝物流市场,对接及周边二级城市物流市场。打造成渝次区域生产性物流集聚区。
(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加快推进粮药物流园区建设。引进一批驰名物流企业入驻,盘活改造提升传统物流市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人才技术支持。重点建设生产性物流集聚区。
(3)全面优化物流体系。切实扶持发展壮大县域物流龙头企业,招商引进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引导工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核心业务逐步实现“主辅分离”,走“归核化”发展路子,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助力。
3、旅游业
(1)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不断丰富旅游产业内容和内涵。通过旅游产业规划,城乡环境改造和城市景观建设,人文底蕴挖掘塑造,优化组合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打造全域旅游环境。全面推动浪漫地中海、中华梦幻谷、中国慢谷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成达效,逐步形成生态田园景区,现代新村景区,现代工业景区,充满浓郁地域特色的城市景区“四位一体”的旅游产业组合体。做响品牌,做优产业,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2)大力拓展旅游渠道,围绕“游、购、娱、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做文章,以“中国死海”为平台构建川中旅游环线。
(3)大力发展餐饮酒店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文化为内核促进餐饮业,酒店业和文化娱乐业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吃住,健身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
4、商贸流通业
(1)围绕构建“成渝黄金节点上的区域性商贸流通产业新兴区”的目标定位,着力构建现代商业流通体系,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市场主导。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以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打造品牌,扩大美誉度和辐射范围为着力点,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大型商贸综合体,连锁专营直销,货仓式商场为重点,切实有效地推进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
(2)创新商贸流通方式。进一步完善县域城市商业综合体、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重点商贸集镇、商业街、特色街、星级农贸市场规划建设。以重点乡镇中心场镇为依托,建设辐射全县城乡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
5、农村服务业
(1)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2)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病防治,农业机械等生产项目。
(3)建设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平台,引进和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构建网络交易和实体店展示销售相结合的现代流通方式,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县域农产品畅销。
、产业发展集聚化,全面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和园区发展相衔接科学确定各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引导和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优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做大产业规模,带动产业升级,提高集聚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盘活存量,集约发展。结合城区扩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高新区、科技产业园、新区、新区扩容升级,在现有区域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尽量利用存量土地和现有废旧厂房,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过服务业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实现服务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打造特色,有序推进。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努力挖掘和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以先进完备的设施和全面快捷的服务,营造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纳入规划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建设和成熟程度,实行分类指导、分批实施、梯度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经过努力,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国家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5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10家。集聚区项目投入占全区服务业投入总量的7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80%以上,引领和辐射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四、发展重点
按照“重在培育、示范带动”的要求,重点推进七大类18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培育树立一批示范典型,促进竞相发展。
商务服务集聚区:以城区经济为核心,以金融、会展、咨询、广告、中介等活动为主体,以商务楼、展示中心为载体,与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配套,重点优化提升高新区中央活动区、建设路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中国家纺网销村,规划推进城东新区中央活动区、高新区金融港,形成城市经济繁荣、企总部集中、发展环境一流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充分发挥交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在沿江、沿海、空港、铁路、公路等交枢纽和道口节点以及专业、商贸市场附近,培育、构建物流园区,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现代物流集中区域。加快推进供销物流园、平潮汇晟建材物流园、空港产园,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和湾港口物流基地,形成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物流业集聚区。
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以高新区为依托,以技术研发、信息网络、软件研发为主体,推进桑夏软件园设,吸引研发设计和软件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入驻,形成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科技服务集聚区:以科技创业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器为载体,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技术研究与试验、技术成果转等功能于一体,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重点提升东大科创园,加快建设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推进高新区以内涵式发展和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二次创业”。
文化创意集聚区:以家纺创意设计、建筑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加快规划建设中国家纺创意村,打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创意集聚区。
生态旅游休闲集聚区:以我区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升级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规划开发余西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启动进鲜港生态园和城市生态林风景区规划与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具有观光、休闲、商务、会议、培训、疗养等综合功能的特色旅游区。
市场与商贸集聚区: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集中销售专业产品,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家纺城龙头带动型市场,优化提升东大商贸市场群,拉动我区商贸流、专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认定条件
(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省发改委《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意见》(发改服务发〔〕52号)、《关于印发〈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知》(发改服务发〔〕280号)文件精神,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经过1-2年培育期,由市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核后,上报省发改委认定。
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有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边界清晰,形态突出,目标明确;
2、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能够为入区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3、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
4、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对过中心城市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5、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批准或经省发改委批复园区发展规划,并已列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市发改委《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精神,申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经过1-2年培育期,由区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核后,上报市发改委认定。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有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边界清晰、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目标明确;
2、有公共管理服务体系,能够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3、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
4、有一定规模,建筑面积一般在1万平方米以上,入驻企业不少于20家,对过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5、经市发改委批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三)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我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参照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现明确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必须有明晰的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
2、利用旧城改造、“退二进三”等存量土地以及老建筑保护性开发形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直接认定;
3、集聚区入驻企业15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功能;
4、按照市场整合、运作先进、功能完善等基本要求,能形成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
5、已经省、市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可直接认定。
六、支持政策
1、对当年认定的区级、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对当年认定的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分别奖励20万元、30万元;在当年认定的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对于产业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业绩显著,在全区同类集聚区中名列前茅,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经区发改委组织论证,由区政府认定为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奖励10万元。
2、凡是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符合集聚区功能定位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房地产项目除外),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可优先列入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实行“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
3、新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符合产业指导目录的企业,建设完成后第一年度纳税额达到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当年给予企业10万元奖励;年度纳税额达到300万元(含300万元)-500万元的,当年给予企业20万元奖励;年度纳税额超过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的,当年给予企业30万元奖励。
4、对集聚区内符合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方向的项目,优先予以推荐申报;列入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计划的项目,区级引导资金按1:0.5的比例配套补助。
七、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区发改委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牵头部门,要会同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文广新局、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规划、指导集聚区的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各镇区园人民政府(管委会)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责任单位,要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注重即期、着眼长期,按照集聚区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项目,加强运行管理。区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合力。
2、注重规划引导。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分类指导。区发改委要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合理确定集聚区发展的布局形态和功能定位,抓紧制定规划建设类集聚区实施办法和建设方案,引导培育发展类集聚区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快优化提升类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在全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引言
徐州人口众多、环境优越、交通枢纽作用显要,具有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优厚条件。2011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0亿元,环比增长13.5%,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是1440.06亿元,环比增长14.5%,居江苏省第一,增速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自上个世纪90年代,徐州市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逐步发展,近年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功能格局逐步优化,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对其他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
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产业特色鲜明、资源整合能力强、空间相对集中、服务集成、高效连通等特点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较高效率地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加快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加强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的实现,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城市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较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机理与对策研究上,而对于类似徐州这样的省域边缘城市研究少之又少。如程大中(2005)研究强调了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魏巍、原毅军(2006)则以珠三角、长三角、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工业基地为对象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环境,将区域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分为了区域环境因素和产业特质环境;李娟(2010)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市场化程度、产业化、城市化、优秀人才和国际化水平几个方面;毕秀晶(2010)以上海为例,通过绘制三维图,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空间特征及机理;刘斌(2012)则在分析上海生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提出其“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以徐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特征的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问题,试图为徐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徐州现代服务业中大部分行业市场取向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较慢,如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很好地吸引外资及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现代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就不能像制造业那样迅速改善,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带来的城市规模偏小和居民对服务需求不旺等,都是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此外,土地和水、电供应的紧缺,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因素,也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1、市场化程度不足,缺乏动力
市场程度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聚集。徐州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如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行业,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市场准入范围狭窄,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有些领域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其结果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既得利益得到保护,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此外,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真实反映,加上2011年徐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20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35元,较低的收入水平限制了居民消费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与规模。
2、城市化滞后,缺乏需求基础
现代服务业集聚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即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应,即人口须达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全球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2011年年徐州城市化率为53%,未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可以说徐州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应达到的水平。此外,徐州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服务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缺乏统筹规划和促进其发展的体制、政策和法制环境,也影响着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水平。
3、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
徐州长期以重工业与机械制造业为主,但其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因此徐州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制造业刺激生产需求未能更好地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
4、人力资本缺乏,科技落后
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与科技的支撑,而徐州相对于苏南、苏中的城市水平、地理位置都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尽管徐州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多所大专以上院校,但是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去经济基础比较好,收入比较高的苏南城市,这些问题导致徐州人才严重缺乏,没有人才与技术的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显得举步维艰。
三、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原则与途径
结合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坚持与布局规划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严肃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其次,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徐州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再次,坚持与品牌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走特色之路,错位发展,力争形成相对优势,培育特色品牌。要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挥导向性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增设类。对已经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动漫、商务、设计、软件、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园区(基地、中心),增设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改造类。对中心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物保护开发,且已初步形成集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提升类。对通过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功能完善等提升服务功能的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四是培育类。通过制定规划,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根据以上原则与途径,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健康地发展,结合各个产业特色,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的空间耦合多样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四、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对策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要加强规划引导。徐州要安排一定的人力、财力,从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地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着重围绕徐州重点打造的六大现代服务业和七种集聚区基本形态,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楼宇经济的发展,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宽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城际列车和空港建设,形成立足本市、服务周边、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商务服务体系。徐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无论是发展数量上还是区内企业的规模层次上,与苏南苏中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徐州市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仅占全省总数的2.3%。各地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工业还有较大差距,亟需提高这方面的认识程度和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2、不断完善,扩大辐射
要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徐州要进一步加强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项服务配套功能,大力提升集聚区对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如徐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加大自己对周边省份的辐射能力,发展物流及服务外包业,目前徐州已经具有徐州软件园、淮海综合物流基地、香山物流园与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等四个物流业集聚地。
3、政策倾斜,优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提升集聚区建设和项目运作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徐州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建设问题,连续多次召开政府工作会议,并与2011年3月出台《徐州市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集聚区建设给予优惠条件与政策倾斜,为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4、吸引外资,科学发展
要强化招商引资。要紧紧抓住国内外资本加快向服务业领域转移的有利时机,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导向,按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关联性较强的企业入驻。例如,徐州已经形成了6个初具规模的生产型集聚区,具体是邳州大蒜批发交易市场、丰县木业市场、新沂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睢宁科技创业园区、江苏盛联科技创业中心等。
(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No.11YJC7
90189);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No.CXLX12_0972);徐州市社科基金项目(No.12XSC-2-6);2012年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程大中等: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3).
[2] 魏巍、原毅军:中国区域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1、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是当前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全国各地星罗棋布的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区无不把引进工业项目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招商引资的目光也盯住工业项目不放,促使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急剧膨胀,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而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近年来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相对来讲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相对较低,还不能发挥对于经济的拉动、引导作用。
2、占服务业比重偏低,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虽然服务业整体的发展速度较高,但总体来看,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以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从发展速度上来看,“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普遍发展较快,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而广大中西部地区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
3、体制改革的滞后约束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制度是经济增长与效率的重要因素。我国三大产业的体制改革,数服务业最为落后。当前现代服务业中的行业垄断现象十分普遍,市场准入机制、定价机制还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限制较多。这必然造成市场开放不足、市场机制发挥不够,使得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与活力,增长速度缓慢。
4、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政策的有效保障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当前虽然大环境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也具备服务业发展的各种条件,但仍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缺乏科学的现代服务业规划,导致过度竞争与供应不足并行;另一方面缺乏区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导致融资、对接等渠道不畅,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联动、网络化发展。
5、人才匮乏日益突出
目前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缺乏拔尖、创新和高级管理人才,金融业、航空运输业、教育、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还不能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具体来讲,发达城市主要缺少优秀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家、品牌经营专门人才、会展会务人才、高新技术专门人才、咨询专业人才等;而中西部地区则由于缺少国内一流的涉及现代服务业的学科和专业,无法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不足
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多因其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政府发展服务业的最重要抓手之一。然而,当前我国在大力建设集聚区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导致当前集聚区吸附、集聚效应无法有效发挥。
1、集聚区布局不合理,集聚功能难以发挥
一方面大多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配套不完善,难以称得上真正的集聚区;另一方面部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于土地紧缺、区域分割导致集聚区布局不合理。这些问题导致了集聚区的功能和优势得不到发挥,无法将金融、设计、科研等其他相关的配套产业融入到集聚区之中,呈现出资源整合困难的局面。
2、缺乏科学规划,联动作用不明显
目前大多数服务业集聚区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平面规划、轻产业规划的情况。由于缺乏产业规划的导向作用,许多集聚区在建设过程中产业规模往往无法预测。这就造成了集聚区产业方向不够明确,自然招商引资思路也无法清晰,进而不能对整个集聚区进行科学定位,造成集聚区内产业链条被割断,服务平台无法打造,影响现代服务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3、周边资源利用不足,缺乏区域间有效互动
目前,多数集聚区尚未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缺乏信息交流、互动、对接的有效平台,还不能形成区域间的资源有效对接,中西部城市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区域的合作发展还有待加强。以上海江桥镇为例,其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国道、高速、轨交、高铁”等交通纵横优势,是连接上海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枢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上海的资源优势,与中西部城市形成对接,必然会成为上海地区有资源输出点,进而为盘活区域经济、提高园区吸附集聚功能起到助推作用。然而在载体建设过程中,江桥镇目前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程度较高,相应的生产性配套服务则较为低端,加上无法切实利用上海优势经济资源,故而难以形成与中西部城市的有效对接,致使产业载体无法引导有效引领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打造总部型经济园区困难重重。
4、缺乏公共服务平台,载体功能亟待提升
现代服务业融合了包括金融、商业、旅游、咨询等众多行业,信息与商机的及时性是其发展的基础。而当前集聚区建设多缺乏专业的运营平台:一是咨询引导平台,由权威的专家团队为企业发展提供清晰的规划与思路;二是方案解决平台,依托专业的机构联合体,为企业发展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三是良好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的持续支撑。因此,当前集聚区建设的重点应从建设转移到打造运营平台、提升载体功能上,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真正的跨越式发展。
三、结语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十二五”规划等,都确立了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重点的战略目标,加上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城市化等外部条件,可以说,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
到2010年,培植2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力争6家服务区集聚区进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行列,确保1家以上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办法
*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负责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管理工作。
(一)认定条件。凡满足下列条件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可以申请为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规划;
2、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工作人员;
3、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能力;
4、符合商务(贸)区、产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旅游文化休闲区、信息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科教集聚区等形态特征,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要求:
⑴中央商务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区内注册企业1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5.6亿元。
⑵现代物流园:园内物流企业达到7家以上,营业面积7万平方米,年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
⑶产品交易市场:经营方式先进的专业类市场营业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
⑷科技创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区内企业14家以上,年营业收入7千万元以上。
⑸旅游文化休闲集聚区:区内配套服务企业(项目)达14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1.4亿元。
⑹软件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园内软件及相关企业7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
⑺创意产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进驻企业7家以上,年总营业收入3500万元。
⑻科教集聚区:区内学校4所以上,在校学生2万人以上,配套服务项目7个以上。
已获国家和省市批准的物流、软件、科技等以服务为主体的园区,可以凭相关批件,直接认定为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申报材料。申请认定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镇(区)单位,经所在镇(区)政府同意,向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下列材料:
⑴经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批准的园区发展规划;
⑵县级有权部门关于设立园区的批件;
⑶经有权部门批准的土地使用规划批件;
⑷集聚区发展现状(包括:园区具置、建设规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管理机构情况、主要经济指标、入驻企业目录和企业基本情况);
⑸其他需要出具的材料。
(三)认定程序。对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审查合格后,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组织相关部门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步认定意见,并提交县政府审批。通过县政府审批的园区,即为“*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管理力度
(一)加强政策扶持。县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有关部门要把集聚区的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作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发改委和服务业发展局要把进入集聚区的重点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服务业项目,优先申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以及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及时帮助较为成熟的县级服务业集聚区申报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局、规划局和工商局等部门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适合到集聚区发展的投资主体和现有服务业企业,到相应的集聚区投资创业;规划部门要把集聚区规划列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对集聚区建设项目用地给予重点支持。
(二)健全管理机构。各集聚区要分别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专职人员,对区内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按照优质、高效、共享的原则,根据不同形态集聚区的需求,建设集聚区内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投融资服务、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现代服务业是后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担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塑造城市功能和特色,彰显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形象,凸显城市的竞争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是全球化的产物,是城市经济参与全球竞争、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作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功能区域,浦东临港地区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加快临港地区城市化、国际化步伐。
一、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和特征
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是指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备以下四个特征:第一,统一规划,突出城市设计,新老建筑结合,保护历史风貌,打造城市名片。第二,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网络和交通枢纽,完善功能配套,形成产业高地。第三,形态新颖,开发地下空间,建造空中连廊,形成楼宇连通。第四,生态协调,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美和谐,注重环保节能,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与传统商业集中区相比,在区位上,传统商业区源于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沿城市生活通干道布局,且与城市居民生活区紧密相关;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只有一小部分是从传统商业区拓展而来,更多的则是基于城市用地条件、交通环境及城市产业发展战略与功能地位等多种因素进行叠加的综合选择。从功能上而言,传统商业区以商贸、仓储、运输、餐饮为重点;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金融、物流、商务办公、科研设计和各类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目前, 世界上许多大都市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作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向城市边缘地区扩散加快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由单一的大型CBD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的过程。这种演变模式为大都市边缘区域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可能,即大都市边缘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将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上海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虹桥开发区建设,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市逐渐形成了服务业“核心-边缘”的分布模式。探索临港地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符合国际和上海市服务业集聚区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的经验和趋势。
(二)临港自身产业发展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提供了条件
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空间。临港以“高端制造”、“极端制造”项目为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形成了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制造等五大装备产业集聚。先进制造业的集聚为临港生产业的集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二者将共同构成产品研发与制造、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法律服务和广告营销等互相配套的产业生态集群。以临港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为基础,发展生产业集聚区潜力巨大。
(三)临港新型城镇化呼唤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
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与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求,它与产业发展阶段和演化规律相对应;反过来也能促进城市服务业效益的提升和集聚效应的扩大。临港地区开发建设十年来,在经济总量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特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应运而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布局的同时,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人气,为临港的人口导入提供更完善的功能配套,改变临港长期以来“空城循环”的格局。
三、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
(一)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临港地区是按照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发展起来的,十年来,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在临港地区迅速崛起。但与此同时,临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制约了制造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和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临港现代服务业要致力于促进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深度拓展,扩大临港制造业在全国、全世界的品牌效应,推动“临港制造”向“临港智造”转变。
(二)有效集聚人气的强大“磁场”
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吸纳就业、集聚人口,对于当下人气不足的临港来说,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这种“磁场”效应显得尤为重要。临港要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和杭州湾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机遇,立足上海市关于把临港建设成为综合性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功能,有效提升人气,将临港打造成为配套完善、生活便捷、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积极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的“第一站”
临港是自贸区的直接腹地,也是自贸区功能扩区的首选之地,目前已批复的28平方公里中,有6平方公里落在临港地区。临港要积极对接自贸区,创新各类平台和载体,打造贸易功能板块、金融服务板块和文化产业板块,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创新临港“双特”政策与自贸区制度优势结合的方式,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加速形成叠加效应,加快服务经济空间载体建设,打造保税展示、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溢出载体。
四、未来3~5年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未来3~5年,临港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应初步形成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优质生活服务体系,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日益凸显,为临港制造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集聚人气发挥重要作用。
(一)主城区:生活业快速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临港主城区是以5.6平方公里的滴水湖为中心的城市综合生活服务区,作为为港、城、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功能的核心区,主城区要重点发展商业、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生活业,基本形成功能多元、方便快捷的生活业发展体系,为临港的人口导入提供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改善目前生活服务业的“短板”现状。按照临港2020年建成一座80万人口的新城目标,未来3~5年,临港主城区的生活业至少要达到满足50~60万人口需求的规模。
(二)主产业区:生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主产业区是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配合重点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以“主体多元化、产业融合化、服务专业化、业态新型化”为特征的生产业。未来3~5年,在主产业区初步建立3~4个以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为主的生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平台建设,初步形成2~3个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金融服务的专业服务平台。
(三)综合区:都市型现代服务业体系初见雏形
作为主城区城市服务功能的延伸区域,综合区着重发挥高品质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现代服务业,聚焦产业高端性、环境相容性、服务综合性、土地集约性等特点,积极培育旅游度假、健康养生、运动休闲、文化创意等都市型现代服务业。未来3~5年,临港要打造并打响1~2个国际大型赛事和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扩大临港在上海市、长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
五、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
临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围绕自贸区建设,选择产业关联性强、能够有效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发挥吸纳就业、提升人气的作用,同时凸显临港的空间优势、环境优势和海洋特色。
(一)大力发展与自贸区紧密互动的金融、航运、贸易服务业
临港要主动对接自贸区,充分发挥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打造金融、航运、贸易、文化、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板块。浦东开发开放的“主力部队”――四大开发公司在临港开发建设的项目中有不少与自贸区建设紧密相关的,如外高桥集团在临港规划的进口商品、进口汽车和进口食品三个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和自贸区文化贸易基地在临港的延伸,陆家嘴集团与港城集团合作开发的城市综合体――自由贸易广场等。依托这些项目和平台,临港与自贸区合作的密切程度将大大提升,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也将进一步向国际化、高端化和专业化方向延伸。
(二)大力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和集聚人气的服务业
就临港的城市化水平现状来看,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提升人气的产业是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的首要任务,如大健康产业、房地产业。大健康产业集医疗保健、疗养康复、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于一体,产业链集成度高,易形成产业和就业的集群效应。临港优越的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发展大健康产业,而自贸区关于外资医疗机构的开放政策也有助于临港大健康产业主体的培育。房地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性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就临港来说,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房地产业不仅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更是集聚人气、实现安居乐业和职住平衡的重要途径。
(三)大力发展体现临港空间优势与海洋特色的服务业
临港区域范围大、空间大,315平方公里的土地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大量的土地储备能够有效满足未来的城区开发和产业发展。作为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集聚带的核心区域,临港地区通江达海,海洋资源相对集中,海洋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有条件打造成为一座真正意义的海洋城,推动上海从“大江时代”逐步走向“大海时代”。临港应积极发挥空间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引进国际大型主题公园、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临港落户,同时打造集海洋文化创意、海洋会展、海洋工业旅游、海洋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地。
参考文献:
[1]段兆广,张伟,朱跃华.略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与建设[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2]周秀华.大都市边缘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93-01
1 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特征
1.1 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集聚经济特征
集聚经济是指由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从而使得这些活动变得更有效率和经济合算。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输移动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现代服务业集群把分散的企业聚集到某一空间内,从而扩大了交易的规模。
1.2 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衍生及吸聚效应特征
产业集群犹如生态学中的种群,规模越大也越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一是吸引外来者的加入。据一项对外国投资影响的估计,在对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区,集群存量每增加10%,该地区被未来投资者选中的可能性就增加5%-7%。二是催生衍生公司的诞生。衍生公司是由企业内的人员或者母体公司中的企业分离出来创办的新公司。
1.3 以资源共享、文化认同为基础的优势产业和区域竞争优势特征
现代服务业集群内部具有顺畅的信息流动和互动机制,为集群内部垂直或水平联系的服务企业创造合作与信任的空间。集群内部既有激烈的同业竞争,又有群内多种层面的互动与合作,有利于形成优势产业。地域的集中性使集群的外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弹性专精等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使产业和区域竞争的优势更加明显。 1.4 以分工与专业化合作为基础的集群网络特征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具有企业间网络组织的特征和优势,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柔性,较多的无形资产和较高的声誉,长期和约,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知识转移和共同学习,更高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定制化等等。这种合作网络包括服务企业网络、劳动力市场网络和区域创新网络。
1.5 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创新特征
现代服务业集群区域内的创新主体(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之间有强大和稳定的创新协同作用。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集群中的强势企业瞄准集群外部高新知识进行外向型学习,而弱势企业则从这些知识在集群内部的后续扩散中学习,从而形成“外部引进一内部扩散”的良性知识流动,推动集群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集群持续动态增长。
2 我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1)制定规划和目标,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国家和政府应将现代服务业集群纳入国民经济规划重点,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状况,以企业为主体,以体制创新为保证,系统地制定我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
(2)强化政府规制, 倡导和谐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文化氛围。
现代服务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理地规制。通过多途径奠定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立积极的发展引导机制与扶持政策,建立技术基础设施,奠定技术创新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帮助或协助组建服务业行会,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和渠道。
(3)多渠道加强投入,吸引外资进入现代服务行业。
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引导社会和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力引进国际上著名的跨国现代服务业企业;支持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原则下,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
(4)加强高层次复合人才的培养,促进人才储备。
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度高的产业,其价值根源在于知识,而价值来源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应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力度,一方面可以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依托省内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方面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建设,从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出发,加强岗前培训和低、中端实用技术型人才进行在职培训。另外,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大力引进国际智力资源,特别是海外华人专家和海外留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吸引他们回国创新创业。
(5)加快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应用科学管理模式、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我省应通过构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利用已有标准对服务企业的监督、检查、评测等市场规范机制的建立,形成以标准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标准深化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机遇和挑战 措施
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背景
(一)全球服务业总量保持较快增长
自2003年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以来,全球服务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到2005年12月,美国服务业已连续33个月实现增长,英国服务业已连续32个月实现增长。据世界银行统计,高收入国家2000-2004年服务业年均增长4.1%。虽然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全球服务型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今后服务业的发展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知识化、专业化趋势不断加强,服务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较高,新型服务模式和经营模式的现代服务产业不断涌现,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产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例如,日本的信息服务业创造了一个超过14万亿日元(约1260亿美元)的大市场,吸纳了57万多从业人员,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2005年美国信息、金融、教育培训、专业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总量已超过4万亿美元,接近服务业产值的一半,约占美国GDP的32%。
(三)现代服务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现代服务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能,它们提高了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其内容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
(四)现代服务业空间载体的集群化发展
在国际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呈现产业集群化态势,出现了一批典型的国家现代服务业集群体系,如英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服务体系,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集群,东京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业集群。
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内环境
(一)基本情况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20487亿元,是2000年的2.5倍和2005年的1.5倍;从2000年到2008年,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0.5%,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阵地,其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不断提高。
(二)重点行业分析
现今我国现代服务业代表行业运行情况稳定且涨幅较高,本文以2008年一些具体行业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
金融业: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金融业运行稳定,市场规模继续大幅度扩大,全年累计成交220.69万亿元(含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同比增长38%,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黄金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的增长速度最快,交易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4.38%和137.86%。
物流业:2008年我国物流业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全社会物流总额89.9万亿元,同比增长19.5%。2008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9965亿元,同比增长15.4%。
旅游业:2008年我国旅游业在遭遇冰雪灾害、“3•14”拉萨暴乱、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侵袭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下,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可达1.14万亿元,增长约4%。
房地产业:2008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580亿元,同比增长20.9%。
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一)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天津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表现出集聚和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特点。新区已初具商务商贸、金融、物流等集聚区发展模式,目前正加快推进空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响螺湾商务区、于家堡金融区、中心渔港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集聚发展的格局将进一步形成。而且,新区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一大批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滨海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正式运营,民生金融租赁、华侨基金、中船基金等也相继落户。同时,开发区国电海运、同方环球、丰田物流、重油货运等物流企业营业收入增长也超过70%。一些高标准的国际会展将举办,如国际航空航天贸易展洽会、第六届PECC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等。
(二)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天津中心城区的人口、生活和生产相对集中,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各区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呈现出金融、商务、文化旅游、科技研发贸易、现代物流等功能集聚的特点,形成了跨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为促进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着力打造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小白楼-金融城-南站为节点的中心商务区,南京路高端商务区,西站枢纽综合商务商贸区,以友谊路-佟楼为节点的金融商务区,新意街-海河东路商贸文化旅游区,环天南大科技研发贸易区,五大道花园商务区,奥体中心休闲商务区,天津站-新开路商务商贸区,津滨大道现代物流商贸区,这些商业核心区域的建成无疑为今后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发展环境。
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机遇。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其中金融、保险、咨询、管理和法律等专业服务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现代服务业占跨国直接投资的比重趋于上升。天津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的国际港口城市,凭借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具有承接世界服务业转移的条件。
首先,现代服务业新项目和滨海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惠政策,并不断推出重大项目,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批准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和东疆保税港区的建设,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机遇。
其次,京津冀区域合作步伐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之间协调发展呈现出新的机遇。2009年5月京津冀三地旅游局联合签署了《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旨在推动区域内旅游资源、产品、市场、信息、客源和利益共享。以此为基点,区域之间将会有更多的项目协作互补,这对天津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做强本地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非常有利。
天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拥有现代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国内许多地区和城市都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纷纷出台政策,抢占先机;天津发展现代服务业规模比较小,结构不合理,还存在着高端人才缺乏、土地资源约束和信息技术支撑等诸多薄弱环节,这些是必须要克服的障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促进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积极搭建政府服务平台,进行总体规划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政府在这一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政策和改革措施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条件。一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应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放宽对外贸易、公用事业、旅游、教育、文化、卫生、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逐步减少行政性审批事项;二是进一步加快制定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具体在现代服务业项目审批、用地、用水、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三是充实政府服务的力量,从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深化现代服务业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全面如实地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四是把现代服务业规划的实施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主导、组织、协调、检查作用,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针对主客观变化的情况,对规划做适当调整,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
天津现代服务业还要注重其发展环境的优化。例如重点项目周边的道路交通建设要结合项目需要,调整相关交通设施的设置,如规划轻轨站点设置问题,为带动项目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按照强化网络、完善功能、综合配套的要求,在进一步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力度,在提高基础设施的标准和质量的同时,优化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全市投资环境、执法环境、舆论环境的建设,简化办事环节,规范行政执法,倡导绿色、文明、公正、透明的服务流程,全力营造 “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发展氛围。
(三)拓宽融资渠道,推进重点项目的落成
天津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大项目是必不可少的,为促进大项目尽快建成,国家的经济支持是必要的。应设立现代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项目建设,加大对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切实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广开现代服务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
(四)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加快高端商务服务的发展
天津市应该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具体做到实施长远规划与实现当前发展目标相结合,在推进传统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加快引进培育高端商贸、商务服务业发展,要在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现代流通方式、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提升原有传统商业区功能的同时,完善现代商贸区的服务功能。
(五)加强人才培养,储备发展力量
当今社会发展要靠人才,要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吸纳现代服务业人才;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创意产业等管理和经营方面的人才;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通过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综合型、专业型的现代服务企业和项目的引进与投入,多渠道地吸引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综上所述,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天津经济在服务业大项目的带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保持快速增长。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和一些项目的陆续投产,天津的现代服务业必将出现新的发展局面,只要不断地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天津经济的发展也必将有一个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慧文.国内外关于服务经济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8(11)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和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其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对拓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综合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涵义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是具有多种类型和功能,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同类或相关服务业企业集聚互动,形成的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功能的集聚区域的总称。
2004年上海市率先引入集聚区的概念,并基于上海城市经济特色,把集聚区定义为微型cbd,主要指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及相关休闲、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集中,商务、生态和人文环境协调,具有较强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知名企业集聚能力的区域。当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逐步从单一概念,转变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完整体系。它具有统一规划,产业特色鲜明,核心业态优势突出,空间相对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的特点。
二、浦东南部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必要性
1、是上海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需要。
按照上海市政府2005年的《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提出的思路,上海要重点打造出集功能和形象为一体的“三带19区”现代服务业新亮点。
2、是新浦东加快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浦东新区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浦东要推进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目前浦东中南部由于历史的原因,服务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到目前为止,对外贸易占服务业的比重很小,更没有城市综合体和商务商业集聚区。在建中的五角世贸商城使浦东南部具备了开展进出口贸易和会展旅游的硬件条件。
3、是浦东南部重镇惠南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
惠南镇自1886年建制至2008年3月,一直是县府、区府所在地,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2009年5月以来,随着国家战略——南汇整体划入浦东,惠南镇融入了大浦东的二次创业中。惠南镇是在南汇旧县城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新市镇。当前,惠南镇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落后,运用高科技和高技术的智能化经营服务门类还屈指可数,传统服务业占据主要位置。
三、把浦东惠南镇五角世贸商城及周边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区位优势
在浦东新区惠南镇城区的东北部的城东路和下盐公路口,建有一个建筑体量达48万平方米商城,其规划设计受美国五角大楼外形启发为五角状,并分别区划为欧洲、美洲、亚洲、澳洲和非洲五大区,它就是上海五角世贸商城。它紧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仅相距8公里)和洋山深水港两大国际航运中心,离上海迪斯尼也仅8公里。
2、资源优势
五角世贸商城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市商务委、上海市海关的关心支持,上海海关于2007年授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仓库”、2008年授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监管仓库”。国家商务部于授牌2008年4月授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区域采购物流中心”、2008年9月授牌“上海进口产品展贸中心”(以下简称“进口中心”)和“联合国上海采购物流中心”等。
3、配套优势
上海五角世贸商城正式运营后,将形成12000家展位,3000个车位的特大型商贸中心。商城本身能解决适量的配套服务功能,但倘若运作成功,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就为周边区域发展商业设施,进行商业集聚提供了依据。
五角世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以科学严整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前沿现代的建筑设计,和谐完美的城市景观以及强大的经济蕴藏力,成为惠南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的形象标志。
四、推进建设浦东惠南镇五角世贸商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
要高水平、高起点地做好浦东南部以五角世贸商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专项规划设计。有关部门一方面要修编好集聚区发展规划,要按照专业集聚、梯次推进、增强辐射的原则,坚持长谋远算,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既要立足当前,又要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2.加大政策扶持
针对五角世贸商城要建成“上海进口产品展贸中心”和“联合国上海采购物流中心”的目标,要加大财政扶持。浦东新区政府在已确定拨付区服务业引导资金中,建议重点支持五角世贸商城的“进口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要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五角世贸商城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引进的服务业企业加大信贷支持。
3.构建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建设五角世贸商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土地、交通设施、人文景观等许多资源要素,要切实保证集聚区建设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完善市区镇三级推进“上海进口商品展示贸易中心”建设的机制,明确深化推进集聚区规划建设的责任主体,形成条块结合的工作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