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的影响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1 11:31: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重男轻女的影响,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重男轻女的影响

篇1

近年来,招录的中小学新教师中女教师比例极大,以南浔区为例,2016年公开招聘教师拟录用人员126人,其中男16人;2017年公开招聘教师拟录用人员120人,其中男9人;2018年公开招聘教师拟录用人员82人,其中男11人。因此,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愈加严重,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给学校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

一是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14岁以前是儿童性格基本定型的时期,如果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期间甚至初中阶段,一直都处在女性包围中,那么对他(她)的性格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育中男教师的缺失,使孩子成长中缺乏坚毅、勇敢、顽强、大度等男性气质影响,容易导致男生阳刚气不足、不够果断,从而容易导致男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形成阴柔的性格,对自己的性别认识模糊,由此产生自卑感、易敏感。在遇到挫折时,他们选择逃避而不是像个男子汉来解决问题,甚至自怨自艾、抱怨现实,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因此,在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补充小学生学龄前生活中男性的缺失尤为重要。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冶成福教授表示,校园里缺乏男教师,对处于性格形成阶段和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的培养不利,在对学生性别趋向、个性品质的培养上,尤其是在勇敢、进取、拼搏等优秀品质的示范方面易造成缺失。2017年4月15日《从师范院校男女比例看基础教育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一文谈到,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不利于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教师作为学生性别认同榜样和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媒介物。学生无形中会模仿老师的行为,如果长期接触女教师,将会使得男学生出现缺少阳刚之气等问题,对他们的角色认同带来极大阻碍。2018年9月14日《教师职业性别失衡持续加剧,男生为何不愿考教师?》一文谈到,如果男教师太少,就如同一个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人格容易出现缺陷。整个校园里缺少阳刚之气,男孩子举手投足间无意的女性化动作、言辞会越来越多,心理承受能力也会较差。

二是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表明,性别混合的工作效率高,不容易产生疲劳。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学校中,女性教师占大多数,容易造成团体内部矛盾,互相猜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由于一些新招录的教师年龄相近,结婚时间、生育时间、哺乳时间也会比较接近,女性教师集体休产假现象时有发生,这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不良影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肖军虎表示,男教师的稀缺,让学校诸如社会实践、校园安全类等需要体力的活动无法正常开展。2018年1月24日新华网《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不利于孩子成长》一文谈到,学校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还极大地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及难度,在二孩政策实施后,学校出现批量女教师怀孕请假的情况,已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这已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已成普遍存在的现象。浙江省湖州市浔溪中学,在编教师134人,其中女76人,40周岁以下教师48人,其中女39人。近3年招录了12位女教师。随着年轻教师的增加和二胎政策的实施,截止2018年10月底,学校有3人产假中,1人保胎请假,还有5人怀孕将休产假。这给学校的课程安排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三是不利于国家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在学校这样一个小型社会中,男女教师比例的失衡,目前看可能危害有限,但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必将会导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完善和缺失。中学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对学生以后的学业会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不利于学生打下坚固的基础知识,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不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长期如此,影响的已不仅仅是基础教育,而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一旦学校不能培育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在这个人才竞争和知识竞争的时代,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将令人堪忧。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刘海峰表示,“尽管男女教师比例达到多少才合理没有定论,但相差比例不能过于悬殊,达到适度平衡是各国教育界共同追求的目标。2018年6月26日《当今中国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调就真的就没有负面影响吗?》一文谈到,现在的女学生张牙舞爪者可谓比比皆是,而文静者却越来越少,而男学生反倒比以前文静的多了,有时候受女学生的欺负,也许就是由于当今中国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调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长此以往下去,中国人必将男不男,女不女,这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打个比方来说,水不柔,石不坚能是什么好事吗?该坚的不坚,该柔的不柔会是正常的现象吗?

因此,基层建议:一是政府应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法律地位。二是改革师范院校招生和新教师招聘制度。给予男生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一线教学岗位制定教师男女比例。

篇2

一、

调查目的:如今提倡男女平等,在前几年尚可看到此等标语,虽提倡,但无施行。仍处封建社会。

调查时间:2008.10.3

调查地点:晋江罗山镇苏内村

调查对象:本人及亲戚

二、

一份商业杂志的报道说,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中国基层公司的经理有42%是女性,但总经理级的高层,女性只占16.6%。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职业女性中,20-30%患有忧郁症,而男性只有8-12%。北京大学的妇女研究中心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女性负担过重,因此中国妇女早就发出了“做女人难”的感叹。

尽管男女平等的口号在中国是喊得最响的,但有媒体透露,中国妇女的工资和英国一样,在同等条件下比男性要低15%。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老一辈是特别严重。平时我的爷爷就是老观念的人,于是我就调查了我出生时的情况。我的外祖母说:“妈妈在生我的时候,我被抱出来时大家挤着看我。大家说生了女孩,在外面等着的爷爷一听连忙掉头离去,连向里面探一下头都没有,生怕被大家笑话:他的儿媳妇生了一个女孩似的。

据调查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刺激胃液分泌,胃酸过多容易感觉腹胀,降低食欲,而减少日常饮食摄食。若营养素摄取不足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学习效果、运动成绩、工作表现和身体健康。碳酸饮料含有砂糖,会使体重增加、同时也易养成嗜甜的不良饮食习惯,牙齿健康也有不良的影响。碳酸饮料有磷酸,磷酸会降低体内钙的吸收,影响骨骼生长及身高的正常发育,喝可乐的人易骨折。可乐中含有的咖啡因,咖啡因会刺激心脏肌肉收缩,加速心跳及呼吸;会刺激胃酸分泌,伤害肠胃。长期饮用会上瘾,一旦不喝,就觉得浑身不对劲,无精打采或头痛。若长期过量饮用,便会有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神经质、发抖、易怒、心跳加速等慢性中毒现象。

篇3

女孩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一道亮力的风景,需要更多关爱。

由于旧社会的影响,现在还有不少人歧视女孩。据我了解,在不少地方,现在还不让女孩上学读书,有的甚至不把女孩叫孩子,每当别人问:“你生了个男孩还是女孩。”生了个男孩就说:“生了个孩子。”生了个女孩就说:“生了个女孩。”难道女孩就不是孩子了吗?不是这样的,男孩和女孩是平等的!社会上有不少关爱女孩的人,但是这实在太少了。我们要彻底的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改变歧视女孩的人,让他们懂得女孩和男孩一样,女孩并非他们想的那样无能。

女孩也要自强不息,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我们要让所有的女孩和男孩一样可以上学,可以享受应得的待遇。社会正在进步,重男轻女的观念正在模糊,重男轻女的观念也渐渐不能作崇了。古有花木兰,今有张海迪……数不清的巾国英雄,让我们共同呼唤:“让全世界的人,都来树新风、破旧俗,营造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共建文明幸福的家庭!”

篇4

目前我国除外,其他省份都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女大往外跑,儿大娶妻难。”如今,在中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大龄未婚男青年屡见不鲜;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等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区,年轻女工严重短缺……

有人说,这折射出“男盈女亏时代”已经来临。

B超成为直接“杀手”

“女孩失踪”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从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到非法人工终止妊娠的“一条龙”黑市。

据介绍,在江西、湖北、安徽交界地区,从事非法鉴定性别的活动由隐藏变为半公开,由“坐等上门”变为“上门服务”,鉴定时的怀孕时间由16周以上缩短为12周左右,由本地小范围变为有组织的跨区域大范围作业。在一些农民工聚集的“城中村”,“B超”、“大月份引产”、“药物流产”等广告牌随处可见,从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到人工终止妊娠,提供“一条龙”服务。

这些“B超黑市”的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前店后厂。开在街面的妇科诊所乃至药店揽生意,后边居民楼的家中做B超,鉴定费200元左右。如果是女孩不想要,约医院的医生来做手术。

二是介绍去医院鉴定胎儿性别。为逃避政府有关部门的打击,避免几十万元的B超机器被没收,一些中介诊所利用关系,带顾客去大医院,打着检查胎位等幌子,从“关系户”医生的暗示里,得知实情,如需堕胎,回诊所做手术。

重男轻女是祸根

“根子在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许多中国人的眼里,生男生女,是继嗣问题,也是“面子”问题。一些家族、宗族观念严重的地区,生男孩意味着家族香火不断,意味着家族势力的强盛。

但是,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已经上千年了,为什么近30年才出现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性别比失衡问题突出反映在农村。过去20多年里,考虑城乡差异,国家对农村的生育政策,实际上是生男即止的规定:头胎生男孩的,不再生二胎;头胎生女孩的,可以再生一胎。头胎生了女孩的,二胎便要千方百计生男孩。

10年后将出现娶妻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经测算,届时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

性别比失衡需强力干预

篇5

这话还真把我问住了!男女平等,不见得就要抹杀男女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生育这件事上,男人从二十到六十,畅通无阻,不存在高危的问题。老来得子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可女人到底青春有限,过了三十五,就算能生得出来,自己也得仔细掂量一番,值不值得冒着大风险,去当一回高龄产妇?

生理上的差异,也必然影响到男人和女人对感情的不同态度。男人对待一段恋情,总显得比女人洒脱,分就分呗,天涯何处无芳草!可女人就小心谨慎得多,投入之前总要仔细掂量,再三斟酌。可不是,万一遇人不淑,谈个十年八年的再被人踹开,错过了结婚生育的黄金期,想找个好男人可就难了!可男人们就没这个顾虑,要不怎么说男女有别呢!

有些女人年轻时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之后对待感情难免就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味道。遇到一个看似合适的男人,免不了要再三思量,考虑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因为吃过亏,也更懂得青春易逝,挑男人时不再是外貌协会,也不当拜金女,不要最帅最贵,只要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原因无他,这样的男人风险低,性价比高。

这样的举动,看在豪放女的眼中,难免显得瞻前顾后,名副其实的胆小女。豪放女们的座右铭是,人不轻狂枉少年,爱就痛痛快快地爱一回。可全身心投入一段仅靠感觉维系而完全不考虑现实风险的感情中,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狠狠地摔一跤。越是盲目冲动,受的伤就越严重,很可能摔了这跤,就再也没有能力爬起来。

篇6

对于生育观念,早就有很全面和明确的界定,生育观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人们对于生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观念,即“为什么要生”的问题,第二,人们的性别偏好,即生什么的问题,第三,人们在生育子女数量上的观念,即生多少的问题,第四,人们对子女质量的期望,即成为什么人的问题。本文则侧重与生育性别偏好的变化,即第二点,进行着重探究。

一、传统观念变迁因素:

(一)劳动力需求的转变

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女性的劳动能力,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使得妇女在劳动中处于次要地位,在生产上更多的是依附于男性。区别于社会生产因素,由于女性与男性本身存在的身体差异,使得女性无法承担繁重的劳动,因而,男性成了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主力军,而女性则成了附庸品。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社会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劳动力不再被限制在土地和工厂之中。

(二)妇女地位的转变

沿袭至今的性别分工和家庭制度是制约妇女发展的主要障碍。“母权制的被,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母权制被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沿袭了几千年,妇女成了男性的和工具。极长的一段时间,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男性蹂躏和压迫的对象,这也就造就了长期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转变,妇女地位的日益提高,婚姻制度的逐渐完善,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程度使得人们开始逐渐改变传统的育儿思想。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付诸于自己的生育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据调查,人们觉得育儿与育女的成本不同,特比是在广大的农村,普遍存在着要为儿子盖房,娶妻的思想,房子车子票子似乎成了婚姻的必需品,离开了这些似乎婚姻就不再是婚姻,试问,在如此强烈的经济压力之下,又有几人还愿意生儿,买房,娶媳呢?当然,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生什么的问题上,在生多少的问题上的影响表现的更为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养儿放羊”的思想,现在人们更为注重后代的质量,教育环境等。

二、新兴因素的影响:

(一)教育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随着教育的普及,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也日益趋于合理。人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平等,人权等思想的影响,并在个体的生育中体现出来,就单个个体言,所受的教育越好,文化水平越高,生育观念就越为合理,当然由小见大,整个社会的生育观念也是日趋合理的,相较于愚昧,落后,腐朽,畸形的生育观,相较于“三纲五常”对女性的压迫,相较于溺女之风,不举女之实,现代人们生男生女一个样的想法,不仅仅是一个弱势群体的胜利,更是一个时代的胜利,而教育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引导社会,引领思想的独特作用。

(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于当前社会生育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70年代总和生育率从5.8下降到2.75的半减变化基本上是由于计划生育发挥政策的结果,即使是在80年代以来总和生育率由2.75降至1.5左右的半减变化,仍是计划生育发挥了重大作用。(王桂新,2012)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型家庭日益增多。而从性别比例方面来考虑,计划生育的实施是生育自然选择的政策保证,这一政策硬性的改变了中国当前的生育结构和人口发展趋势,包括人口数量和性别比例,使得我国的性别比例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养儿防老”的思想是造成传统生育观念的主要原因。然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医疗合作的发展,却日益冲击着这一传统思想,广大的城市,甚至在农村已经出现了老人自养的新型养老模式,而且,从法律角度而言,女儿在财产上是继承者,在义务上也是赡养者,在此中“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的观念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多的人认为,女儿要比儿子更贴心,更孝顺,在儿子和女儿都是继承者,都是赡养者的情况下,大众则倾向于生女儿,广大的农民重男轻女的思想也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正在渐渐弱化。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偏向于生儿子,思想上则表现为重男轻女,觉得儿子才是家族的继承人,要延续香火,这一观念也直接导致了当前社会男女比例的不协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正逐渐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觉得生男生女一个样,或者偏向于一儿一女的相对平衡的生育结构,这无疑是女性长期斗争的结果和女性地位逐渐提高的表现,但在这一转变之中,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的思想才逐渐有所改变。(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克敏 张义泉 影响生育观形成于转变的社会心理因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6

篇7

1.引言

“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家庭暴力都是一个严重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1】。我国有关法律文献将“家庭暴力”定义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它不利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

而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的东部。由于其独特的经济、历史和文化环境,该地区的家庭暴力情况会呈现自己的特点。但是,综观各种文献,研究家庭暴力资料很多。但是,它们大都把研究的对象放在全国上,很少涉及地方。研究潮汕地区家庭暴力情况的资料基本没有。而此次研究便是研究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这既有利于丰富家庭暴力的相关研究理论,也有利于为人们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2.研究方法

2.1问卷

根据刑法、婚姻法关于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条文,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自编家庭暴力调查问卷。

在潮汕地区发放问卷,问卷在市区发放300张,在农村发放300张,一共600张。回收问卷570张,回收率为95%。

2.2统计分析

收集调查数据,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运用因素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3.结果

3.1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形式是精神虐待。

根据各因子包含的信息,将因子1命名为“精神虐待”;将因子2命名为“躯体虐待”;将因子3命名为“经济侵犯”。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精神虐待”这个因子在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31.266%。可见,精神虐待是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3.2男女双方所承受暴力差异很大。

在表2中,精神虐待(P=0.000)、躯体虐待(P=0.001)和经济侵犯(P=0.018)这三个因子的P值均小于0.05。二者的差异性显著。可见,潮汕地区男女双方所承受的家庭暴力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3.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

在表3中,三个因子精神虐待(P=0.974)、躯体虐待(P=0.261)和经济侵犯(P=0.494)的P值都大于0.05。城市与农村二者的差异性不大。因此,城市与农村的家庭暴力现象的差别不大。

综述所述,潮汕地区的家庭暴力现状呈现一下几个特点:1.精神虐待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形式。2.男女双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异很大。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

4.讨论

笔者认为潮汕地区的家庭暴力之所以呈现以上几个特点,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

4.1对精神虐待的忽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暴力只是表现为对躯体的伤害。因此,人们会比较注意家庭中的躯体伤害事件,而对精神伤害的关注会表较少。这是因为“由于精神暴力很难被外人直接发现,当事人自己也难以表达所遭受的精神伤害,所以这种形式的家庭暴力对家人的伤害更加隐蔽。”【2】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潮汕地区有很好的保存。传统文化中爱护身体的观念也深深影响了潮汕人,使他们在侵犯时更多选择了精神,而不是躯体。这些导致了精神虐待缺乏足够的制约机制,成为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4.2重男轻女的观念

“潮汕地区自古封闭,三面环山,一面向海。”【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或者闯荡海外谋生,便是潮汕人的出路。而出海、上山这些高危性劳作自然难以由女人胜任,而只有由男人来承担。因此,自古以来男人便成为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他们深受传统观念,特别是三纲五常的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潮汕地区的男权主义极为严重。而女性在面对不公平时又选择了逆来顺受。所以,重男轻女的现在在潮汕地区较为普遍。这就造成了男女双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异很大。

4.3城乡联系紧密

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理位置,一方面造成了潮汕人与粤北的客家人和珠三角地区广府人联系较少,另一方面使得潮汕人之间联系较多。在潮汕地区,城市与农村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他们在家庭观念上也极为相近,差异性不大。因此,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

5.对策

5.1改变观念

为了保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利益,消除家庭暴力的现象,需要改变人们一些错误的观念。

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传统观念。在上文中,我们知道精神虐待之所以成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一般只是关注躯体虐待,而忽视精神虐待。因此,人们应该全面认识家庭暴力,全面的保护自己的权利。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人们重男轻女的观点,提倡男女平等。不仅男性要认识到这一点,女性更要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面对家庭暴力,女性不应该选择逆来顺受,而是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权益。

5.2完善相关法律

《刑法》、《婚姻法》等法律都对家庭暴力进行了定义和限制。但是,其中的条文大多只是与躯体虐待相关,对精神虐待和经济侵犯的限制较少。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对公民的合法权利进行全面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亚林.论家庭暴力[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385

【2】何蕾.家庭暴力的状况[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39

【3】马发腾.潮地婚姻庭观念剖析[Z].

篇8

我4岁那年,母亲正要带我出门,却被匆匆赶来的大伯截住,随他一起来到桥上的门诊部。母亲让我在门口看着自行车,我伏在自行车前往病房里瞧,看到母亲扑腾一下就跪倒在地上,大伯、大娘,还有几个叔婶都围跪在病床前哭喊着,奶奶更是痛不欲生。爷爷像睡着了似的,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后来,一个穿白大褂的人给爷爷缓缓的蒙上了一块白布。也就是那天,我永远的失去了爷爷。

上学后,我经常看到同学的爷爷奶奶来接他们放学,也时常听同学们说受到父母责骂时爷爷是如何庇护他们的。每每听到这些,我总是很羡慕。

篇9

关键词:计划生育;农民养老;养老保障

    早在我国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国家就对独生子女家庭实行奖励,就只有一个子女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可以申请领取奖励扶助金,从2006年起,我国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部分家庭给予奖励扶助。国务院决定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各负担50%),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扶助金最低发放标准为人均每年600元。从2008年起提高到人均每年960元。然而,对养老来讲,这些奖励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养老之根本问题。要解决根本问题,还必须从社会保障、保险的层面切人。

    一、养老保险解后顾之忧

    在许多城市居民已经接受了计生政策并自动遵守时,有人开始抱怨农村人的傻,分析原因时总要提到农村人“重男轻女”的传统旧观念。然而,农村人真的傻吗?“重男轻女”的旧观念为何能作怪?男女性别比例又为什么会失调呢?

    我们不要忘了,在大多数城市居民已经既有养老保险又有医疗保险的时候,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农民种个一亩三分地,既要养活全家人又要投资子女的教育,还得支付医疗费用等所有的生活开支,够用已经不错了,不大可能专门存下一笔钱来给自己养老。

    如果农民“老有所养”的根本问题不能解决,简单地“罚”,作用肯定是有限的;而即便能起到作用,也是无视了农民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奖代罚”是社会正义和公平的需要,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

    计划生育工作长期以来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群众的意见比较大,干群关系较紧张.直接影响到“国策”持续、健康的推行。笔者认为农村计生工作难就难在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没有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一旦农民的养老问题解决了,农村的计生工作就不难了。

    总之,只有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是解决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摒弃几千年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建立“生男生女一个样”的新型的生育文化。

    二、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说,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项目相比,大多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项目是十分匾乏的,形式也比较单调。虽然一些地方在建立计划生育政策推动机制的过程中,也探索了一些有效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有利于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深人开展。然而,这些地区的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工作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保障形式上,还是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远远不能适应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需求。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障项目和形式单一,除了由政府、集体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出资投保或发放养老金外,几乎没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项目,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市区和乡镇,甚至没有社会保障的概念或制度;二是保障范围狭窄,保障对象过少;三是大多数农民自己缴纳的保费很少,政府、集体补助的也不多,所以保障程度较低。

篇10

本研究为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4日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方法

从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我国在倡导两性协调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前进了20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独立意识和公平意识提升,性别公正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两性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性别公正是指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在尊重男女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两性个性自由、人格和机会平等、拥有公正的权利与义务,是践行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论实践。本文的调查对象涵盖了驻青高校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等教育接受者,他们对于性别公正的认识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对于性别公正的了解程度和态度。

本文研究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为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问卷调查安排在2015年3月至5月,采用实体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440份,其中纸质问卷300份,网络问卷141份,回收有效问卷433份,有效回收率达98%。纸质问卷的发放点是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学院等;网络问卷借助专业调查网站平台,主要通过同学圈传播问卷链接,通过电脑客户端和手机微信客户端进行填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信度。

二、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调查分析

此次对驻青高校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的发展状况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一)大学生群体对于“性别公正”概念的认知

1、对“性别公正”概念不甚了解。驻青高校大学生群体“十分清楚”的大学生,仅占受调查总数的12%,表示“清楚”这一概念的只有24.5%,共累计达36.5%,不到受调查总数的四成。这种结果的出现,不排除“性别公正”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与大众较为熟知的“男女平等”过于强调男女同等、均等,评判标准整齐划一相比,更加注重在尊重两性差异的基础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同时,这个结果显示对于“性别公正”观念的宣传力度亟待提升。

2、认为当下社会仍未实现性别公正。调查显示,仅有6.9%的大学生认为完全不存在性别歧视,50.3%的大学生认为性别歧视轻微存在。其中,性别与性别歧视感受程度对比分析显示:女性感受到的性别歧视略重于男性,有11.1%的男大学生认为不存在性别歧视,而只有4%的女大学生认为不存在性别歧视,认为性别歧视现象严重的女大学生也比男大学生高出11%。想要实现性别公正,首先要克服性别歧视的存在,在两性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性别特征公正地进行社会分工。

3、认为当下的性别不公正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在校大学生们认为当下的性别不公正现象由多重原因造成。其中,认为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具有相对较高的认同度,78.1%的同学均勾选了这一选项。此外,在大学生观点中,生理差异(51.3%)、男权社会现实背景(61.9%)、教育环境(48.7%)均占有一定比重,也都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4、对性别公正的未来发展秉持着美好愿望。性别公正关注的是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不考虑男女性本身的生理差异、将男女两性完全同等对待,甚至强求女性成为男性。基于性别差异,有时规定相同的权利反而构成对女性的歧视,规定不同的权利则是为了结果的公平。调查中,高达67.7%的大学生认为在未来,性别歧视的状况会得到改善,社会即将更加公平公正,两性关系也将益趋和谐。

总的来说,性别公正这一新概念,正在被大学生群体逐渐了解和接受。大学生群体能够认识到社会中性别不公正的存在和存在的原因,并对性别公正的未来秉持着良好的愿景。

(二)大学生群体对家庭、学校、职场中性别公正的认知

1、成长环境因素中,家长的“重男轻女”倾向降低。调查显示,当前认为家庭中家长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的仅占调查样本的4.16%,选择严重的占7.16%。其中,家长“重男轻女”倾向与受调查者性别对比分析显示:在认为“重男轻女”思想一点没有的38.8%的比重中,有占受调查总数25.9%、占受调查女生数44.3%的女生认为自己的家长没有重男轻女的观点,而同等选项中,仅有占受调查总数12.9%、占受调查男生数31.1%的男生认为自己的家长没有重男轻女的观点。相比而言,女生更能够感知到自己家庭的观念开放。这一现象对于女生的成长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性别意识公正、尊重女性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女性更容易形成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性格。

2、在专业学习中,女生相比于男生较有优势。出色程度与性别的对比调查显示,有50.3%的同学认为,在就读专业内,女生优于男生,且这一结果受到性别主观影响不大。但是,在文科受调查者中,高达59.4%的学生认为女生总体优于男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化;而只有37.9%的理科生认为男生优于女生。说明性别因素不是评判智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但性别因素仍然对不同领域有着相应影响。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让两性发挥各自优势,各尽其能,并能够取得相当的回报,是构造性别公正的要义之一。

3、在职场,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调查结果显示,有51.3%的人认为在职场男性比女性有优势。而在设计性别刻板印象观点的调查中,有61.89%的人认为“女性更适合做护士、秘书、公关、空乘等,男性更适合做市场、销售、工程师等”这样的说法不构成性别歧视。说明在职场上,男女性别不公正、职业地位被不同等对待的状况仍然比较严峻。在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多项基本权利,就业歧视明显违反以上权利规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另外,就业性别歧视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原则,挫伤了女性劳动者的积极性,并造成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失衡甚至是浪费。此外,就业性别差异冲击了妇女应有的社会地位,损及女性的尊严,容易造成家庭的不和谐。

4、女大学生追求性别公正的意识更强。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消除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属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承担社会角色,并且做出不凡的成就。这一观点和变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的观点,越来越多女生开始想要做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新女性。本次调查在针对女大学生的问题中,有54.1%的女性认为,自己期望拥有自己的事业,做一个独立自强的女人。在对待经济问题上,女大学生也开始表现出更加独立的态度,在占受调查女生总数的57.7%的女生认为在谈恋爱的时候AA制比较好。在经济独立问题上,有占女生总数40.3%和51.8%的女生认为女性想要与男性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必须要在经济上独立,仅有7.5%和4%的人选择了不赞同和不清楚。经济独立在倡导性别公正的道路上起着基础作用,女性只有经济独立,才能在生活上不受制于男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秉持着这一观点,女大学生能够以此为依据要求自己,为自己争取性别公正全面实现的未来。

总的来说,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经历中,家长对待子女的性别歧视比重下降,重男轻女的现象明显降低,这对于建立性别公正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和职场中,男女性没有因为性别而显现出明显的智力差异,但在职场上却受到不同的待遇。但值得高兴的是,女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追求性别公正的意识提高,有利于性别公正的实现。

(三)大学生群体对媒体舆论中“性别公正”的感知。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提高,媒体舆论越发对人们思想产生着深远影响。

1、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媒体有性别不公正的存在。李普曼曾经在《公众舆论》著作中进行过解释:“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在当代传媒中,原本丰富多彩、价值追求多元的女性角色被塑造成为家庭贤惠型、事业强势型、符号化强势型固化形象,进行单一化解读。调查显示,有78.7%的大学生认为媒体对于女性群体的报道存在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说明在大众媒体中,性别不公正现象严重。

2、对于媒体舆论中经常提到的性别不公正认识不足。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流行新词被大众广泛接受,其中不乏一些暗含性别不公正元素的词语。比如,“女汉子”本身就包含一定的价值隐喻,默认了女性不具备男性拥有的独立坚强的性格、正常体力和在当代社会存活下去的智力。相反,如果男生像女生,被称为“娘娘腔”就是贬义词,暗含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不少大龄未婚女性被戏谑成为“剩女”,而大龄未婚男性却被称为词性褒贬不一致的“王老五”。调查显示,仅有25.4%的大学生认为“剩女”、“女汉子”这类的称呼存在性别不公正的表现。

三、促进性别公正的对策

性别公正,是一种先进的性别文化,主要表现在性别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性别关系。提高大学生对于性别公正的认知和践行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作用。

(一)宏观政策制度角度。我国按照基本国策,积极推动两性平等的发展,通过法律、行政、宣传等手段,努力实现两性在“受教育权”、工作待遇、岗位竞争等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应该依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地制定保证性别公正得以实现的政策性措施,并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推广,至上而下地实现性别公正。

(二)中观社会层面。大众传媒也是推动性别公正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针对社会潮流,利用大众传媒推动了性别公正的发展;关注倡导性别公正的有志之士发声,提高其话语权;另一方面针对传媒传播过程中,一些性别刻板印象、美女经济等不利于性别公正实现的现象,大学生群体应该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前提下,努力为媒体发展建言献策,对媒体的不合理报道及时批评指正。对于即将从事媒体行业的大学生而言,应提高其对于性别不公正现象的辨识能力,提升媒体责任感,减少为了博取关注度而宣扬性别不公正意识的报道,报道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正能量事件。

(三)个人层面。针对女性由于生理原因,承担着生育义务而造成的性别不公正,女大学生群体不应因为社会趋势就自暴自弃,应该坚定信念,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努力。同时,男性也应该认识到性别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尊重和爱护女性,认同女性的社会价值。针对女性自身对于陈旧观念对于性别不公正现状的屈从,女性群体应该提高对自身群体的关注度,树立自我意识,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团结起来共同抵制性别不公正的存在。

主要参考文献:

[1]祁建建,张琳琳.从性别平等视角对刑事诉讼法的初步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2]丁启明.论性别差异与就业权平等[J].学术交流,2014.1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