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1 11:31: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际贸易的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国际贸易发展动因知识化
按照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一国与另一国发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主要是各国拥有的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不同,按照生产成本的不同和资源要素丰缺盈余的程度进行国际分工,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能获得拥有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相对优势的贸易利益。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特别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为主要标志的知识革命迅猛发展,我们正在迈向一个以智力资源和知识要素占有、分配、生产和消费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将代替资本成为竞争的根本要素,智力资源的丰缺盈余程度将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禀赋状况的重要性日益被削弱,以自然资源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逐渐被以知识和技术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所代替,科学技术知识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在20世纪上半叶不到50%,但到90年代却达到80%-8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也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获得的。据美国商务部和美国电子协会统计,美国“新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功于信息科学技术,今天对美国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是高技术信息产业,微软、英特尔等已经取代了当年的三大汽车公司。此外,又据美国商务部和国家制造业协会的研究表明,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关的工作岗位比制造业的平均工资高15%,高新技校产品的出口不仅利润较高,而且使美国对经济紧缩或经济周期的抵抗力更强,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2.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
在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逐渐高级化。首先,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的构成中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1993年以来,主要工业化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均高于全部出口的增长速度,1975-1985年10年间,美、德、英、法、日五国高新技术出口额平均增长了73.1%,而1985-1995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了353%,是前10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的5倍,可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其次,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日益高级化。1985-1993年,世界高科技产业年增长率为14.3%,高科技产业产品在制造产业产品出口贸易的份额也日益上升,估计到2002年将占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的1/4。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都普遍重视科技的开发研究,实行科技发展战略,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制高点;第二,世界技术发明创造与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也是加快国际技术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蒸汽机从研制到产品用了100年的时间,而平面型晶体管从研制到产品只用了5年的时间;产品技术更新的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是5-6年,在80年代是4-5年,在90年代则是1.5-2年;第三,与技术贸易有关的社会条件日益完善,尤其是各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努力,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法律环境;最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使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依赖进一步加深,国际技术交流更加频繁。
3.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日益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实物产品交易则是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1](p34-35)。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1996年网上交易额只有23亿美元,1997年网上交易额就为1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刊》预计,到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将达2051亿美元,2002年可达3490亿美元。正是由于网络贸易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才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纷纷制订各种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和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如1997年7月8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由40多个国家参加的部长会议上,一致同意在网络贸易中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各国不得自设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意网络贸易不得征收新的税种,其中29个国家在通过的文件上签字;此外,wto和apec等国际或区域经济组织对网络贸易也十分重视。显然,网络贸易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领域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4.国际贸易交易市场垄断化
由于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技术创新的70%-8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90%,因此,在国际交易市场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目前,跨国公司是新技术的主要开发者,也是技术贸易的主要交易者,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拉动的火车头。据《商业周刊》200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疯狂暴涨时的一次统计,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全球500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总产值已占全球总产值的45%,全球5.3万家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在迈向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和高效运输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的跨国经营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飞跃。因此,跨国公司现在都纷纷调整其发展战略,对内进行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大规模更新,对外竭力维护其市场份额,并努力开拓新市场。可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5.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
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两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显,即所谓“中心-外围化”趋势。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中心-外围”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发达国家占80%,其中美、英、德、法、日占发达国家技术贸易总额的90%以上,仅美国就占了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1/3,而且全球技术贸易的85%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在知识经济的代表性产业国际信息技术贸易中,发达国家同样占领重要地位,1995年国际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达6000亿美元,市场份额基本被美、日、欧盟所瓜分,在全球电信市场上美、日、欧也占了3/4;在网络贸易中发达国家也占尽先机,1998年全球网络贸易总额500亿美元中仅美国就占了170亿美元。在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21世纪,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发达国家“中心化”和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外围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这是因为: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中处于不对称地位,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世界科技发明与创造。据统计,诺贝尔科学奖95%以上的是被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所获得,战后世界应用的主要技术新成果也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所垄断,仅美国就占其中的40%,日本、欧盟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则垄断了其余部分;其次,在国际贸易分工和产业升级换代中,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
6.国际经济协调贸易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子通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贸易的兴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日益侧重贸易领域。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所关注的问题也从自然资源转向了知识资源,从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向了知识密集型产品,国际贸易协调的范围和重点也转移到以服务业、电信业、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知识经济领域,1997年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和《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议》[2](p24-25)的签订就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对于网络贸易,1998年2月20日,美国商务部就向wto提交了一份提案,旨在规范全球电子商务,建立网络贸易的法律框架,对网络贸易实行零关税;1998年5月17日至20日召开的wto第二次部长会议上,就网络贸易关税豁免问题达成一项单独协议,即通过国际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从现在开始至少一年内免征关税,还同意下次特别会议就此问题将制订全面计划,以便检查所有与电子商务有关的问题,然后交给wto第三次部长会议进行讨论。在即将发动的世界贸易组织“千年回合”谈判中,高技术领域谈判更是发达国家首先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的重要分歧之一。目前,美国在转基因作物上已经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有比较优势,因此,美国主张在“千年回合”谈判中提出建立有关管理转基因作物和其他生物技术进展的规则。显然,高技术领域的协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协调的重点。
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将不可避免,因此,应及时把握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
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占其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4%,而发达国家为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我国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它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第三,要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自筹资金占56%,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而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国家科技风险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要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培养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第五,要建立明晰的科技产权及其转让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维护科学技术发明、发现、创新者的利益。
2.促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的商业运用,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的转化,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而且我国目前基本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共享性、可学性、易传播性、变动性和经济效应外溢性特征,在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政府政策有意识地干预和市场配置的作用,使国家可以获得超越现有资源禀赋约束的知识资源优势。现实性主要是指有两大发展机遇可以充分利用,一是国内科研机构和国家科技投入体系正在面向市场经济改革,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势在必然,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快科技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步伐,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二是国外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以知识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即加大第三产业和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比重,把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继续发挥其“剩余的价值”,这对我国企业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总之,面对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我国一定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行产业技术改造,调整科技投资方向,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发展、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3.适时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网络贸易具有传统贸易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网络贸易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据美国《商业周刊》当时预测,2000年网络贸易将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0亿到2000亿美元(注:这个预测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虽然,2000年以科技、网络股票为主体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遭到重创,但它仅仅是挤干了资本市场里的一些泡沫,并不意味着知识经济的破灭。),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推动作用;其次,生产厂商也从中受益,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开辟新市场,增加了贸易机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如波音公司自1997年建立网址后的头七个月就有10亿美元的交易是在网上进行的;此外,生产厂商通过网络贸易可以简化交易程序,降低贸易单证处理成本,节约了生产费用,据美国《福布斯》的统计,网上交易可以节省企业成本的5%到10%,仅此一项可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亿到200亿美元,厂商的存货平均下降35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地点随时销售商品,获得了无限的商机,这种长期的利益是难以想象的;第三,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好处,网上虚拟的世界市场,价值规律发挥更充分,激烈的竞争使产品质优价廉,一些特殊商品成本下降的好处可完全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消费福利得以提高。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从以下几点来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首先,要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与宣传,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树立网络贸易意识;其次,要加强网络贸易方面的各种立法,特别是电子认证、保密、网上交易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最后,国家应制定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争取跟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
4.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随着国际市场垄断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也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因此,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强弱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外进行跨国经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经营规模、国际地位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据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公布的全球企业500强中,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只有6家,分别是中石化(73位)、中国工商银行(160位)、中国银行(171位)、中化(304位)、中粮(362位)和香港怡和(402位),且大多是商业或金融服务性公司,这对我国参与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十分不利。因此,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努力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同时,应鼓励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培育我国大型的生产性、综合性跨国公司,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并且国家应给予这些企业在财政、金融、外贸、行业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应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我国在境外企业的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总之,积极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使我国企业更多地走进世界跨国经营的行列,这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浪潮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
5.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企业因技术的世界和创新所导致的无形风险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矛盾与纠纷。因此,我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大趋势的同时,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国际贸易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证。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在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中应紧密联合起来,协调彼此的立场和观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势和经济利益;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亚太国家,亚太地区是我国进行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重要地区,搞好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协调,是发挥我国政治经济大国作用的重要表现,也能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政府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援助贷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此外,要创造条件尽可能早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更加关注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高科技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经济领域的问题时就更为重要。因此,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参与知识领域一些问题的协调,这对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lee.mcnight and joseph p.bailey,internet economics[m].london:the mti press,1997.
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把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归纳为六个方面:
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6、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一)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伴随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2004年,全球货物贸易名义增长21%,创下25年来的历史新高。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对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贬值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既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的共同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世界生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导致世界各国的外贸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既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
中国是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中显眼的“亮点”,表现为中国不仅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和排名不断攀升,而且对全球贸易增量的贡献也更为显著。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和增量的比重分别达6.4%和20%。
(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2004年8月1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框架达成了协议,但协议的内容较为原则和笼统,各成员在农业、非农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谈判的关键一年,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将在12月香港部长会议上就主要议题的实质内容进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多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这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以区域贸易安排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发展,并呈现出不少新的趋势:一是区域贸易安排迅猛发展。二是主要贸易大国都在追求区域贸易安排的主导权。三是区域贸易安排成员间的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2004年,区域内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已超过50%。四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正在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转变。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手段。
(四)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其变化趋势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2.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6.2万家,它们不仅掌握着全球13的生产和70%的技术转让,更掌握着全球23的国际贸易和90%的外国直接投资。二是国际贸易竞争从以比较优势为主,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三是国际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主。主要表现为,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点。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思路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 世纪的英国,完成于20 世纪30 年代。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这些理论为古典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对一种商品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对另外一种产品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则这两个国家可以利用本国的优势,分别开展这两种产品的生产,并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满足各自的需求,并都能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收益。绝对优势理论要求从事某种商品生产的国家对此商品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否则不能从事此项商品的生产,也就不能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收益,而很多国家并不具备这一绝对优势。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完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且这些国家生产商品也不一定非要具备绝对优势,这些国家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相对利益较大或相对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满足自身的需要,并能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完善,共同构成了古典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商品的生产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要素,而且假定其他生产要素的成本是固定不变的。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是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使各国生产商品时投入的成本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商品的价格差异,进而各国进行商品交换,产生了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二、新现象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以及国际分工的纵深发展,国际贸易进入了空前发展的趋势。但是战后的贸易模式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并不相符合。这与经典贸易模型所预测的结果并不一致。美籍学者瓦西里·里昂惕夫对模型进行验证后,发现美国的贸易与H-O理论不符合,这一结果的产生推动了战后一系列贸易理论的诞生。战后的贸易新现象也得以诠释。战后的贸易理论也在不断解释新现象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当代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下列新现象,对贸易理论构成了挑战。
1.发达国家间“水平贸易”的发展
遵循传统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应该以垂直贸易为主,并且应该在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开展国际贸易。但是,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核心地位。而且,这种地位始终保持不变,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这一贸易现象。
2.制造业的内部贸易形成与发展
具备规模经济特征的制造业,在战后其内部的国际分工变得愈加精细化。而且出现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因此,其内部贸易的发展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因此,传统的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贸易理论面对这同一产业内部贸易的增长也束手无策。
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已经逐渐从垂直分工的层面转向水平分工的方向。甚至出现了网络分工的新形势。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具备产业链细分的特征,在跨国公司的主导地位影响下,制造业国际转移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公司内部的贸易开展迅速上升。而这一增长对于传统贸易理论来讲也是具有一定的挑战,其宏观研究的传统理论难以解释这一内部贸易增长的现象。
4.区域集团内部贸易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源于20世纪50年代与70年代之间,形成了第一次发展的浪潮。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再次掀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几乎一半以上的全球贸易都产生在各个区域集团的内部。因此,面对这一区域范围内部贸易量的提升,仅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诠释其原因。
三、国际贸易新现象的诠释
针对上述的国际贸易新现象提出的挑战,基辛、凯南、格鲁伯、费农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展开深入地研究,进而提出了新要素贸易理论,将原有的生产要素定义范围加以扩大,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加入考虑的范畴内,并且充分分析资本和劳动以外要素的功能,从而构建各自的假说条件,进而形成相应的理论。其中,林德首次从需求方面探讨贸易的原因,得出了偏好相似理论。并且提出影响需求结构的首要原因就是收入水平。这些理论对发达国家的水平贸易做出了详细的诠释。此外保罗·克鲁格曼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不变的假设,进而提出了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大量发生在同类产业内部的现象。他的研究结果成功地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而进入到20世纪90年,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再次出现促进了跨国公司内贸易理论以及产品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50.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1-036-05
根据被称为银行业“基本法”的《巴塞尔协议》的第244条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如原油、金属、谷物等)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因此,与一般的贷款不同,贸易融资是自偿性很强的业务,有清晰的贸易背景和还款来源,并具备短期性、重复性、周转快、流动性强等鲜明的业务特点。贸易融资向来被银行业认为是高收益、低风险的一项业务,原因就是它对资本的占用少,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渗入到企业的贸易环节中,为银行带来许多沉淀于其他业务中间的丰厚利润。
在国际市场上,贸易融资业务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合作关系的变化,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市场和技术的力量在共同重塑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
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为主打产品,主要包括进口开证、进出口信用证押汇、打包贷款、提货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等业务。近年来,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如福费廷、应收账款融资、进出口保理等开始出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产品目录上。但分析这些业务的开展情况,我们会发现以下值得关注的地方: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然采用传统的授信方法
尽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鲜明的自偿性特点,并在额度确定、融资期限等方面与一般贷款具有显著区别,国内绝大部分中资银行仍然主要应用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理念和运作模式,即主要按照授信主体是否符合贷款准入标准来评估业务风险。融资对象的财务及资信状况仍然是决定国际贸易融资能否发放的主要因素。例如,对于出口信用证押汇这个最常见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少银行对未提供全套可转让海运提单(物权单据)的中小企业出口押汇申请仍不予考虑。打包贷款在操作程序上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出口应收款融资是一种国内新兴的融资产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量化的工具.绝大部分银行设置了较高的融资准入门槛,在对贸易真实性及贸易连续性进行调查之后,还要求融资者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或担保作为还款的第二保证。部分银行还要求融资者额外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投保证明。因此,中资银行在产品理念上和授信方法上都把国际贸易融资等同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进行运作。
国内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上的保守做法主要根源在于国内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方法实现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充分控制,银行对融资业务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弱。在无法充分把握第一还款来源的前提下,往往把第二还款来源的充足程度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此外,长期形成的存贷主流业务观念亦驱使中资银行的业务人员习惯性地运用传统的贷款思维去经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从而忽略了对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的分析及对贸易周期动态数据的跟踪。
2.业务创新速度较慢,未能顺应企业结算方式转变而产生的新的融资需求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中国推出已有几十年历史,但相对于其他日日翻新的银行业务如零售银行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等,中资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创新速度很慢。新产品少有推出,业务操作模式基本维持原样,融资产品仍然集中于以银行信用作为担保的信用证业务,在以汇款方式结算的领域产品创新幅度不大。由于传统产品的时效性差,企业的操作成本及融资成本均很高。
据资料统计,目前国际贸易的结算方式70%采用的是赊销方式,15%采用的是信用证方式,7%采用的是跟单托收的方式,其余的结算方式占8%(Dener,2005)。因此,汇款方式已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结算方式。但对于汇款结算,目前国内银行基本上只担当了付款操作者(Payment Processor)的角色,在贸易融资方面的服务非常有限。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达到了1.4万亿美元,而中资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余额只有170亿美元,仅占12%。由此可以想见,有相当数量进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是市场上现有融资产品及服务所不能覆盖的。
3.支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技术落后,业务发展后劲弱
国内商业银行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业务系统和运作流程来支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银企之间缺乏贸易信息共享,亦未能建立一个能够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流动实现实时数据传递和动态分析的信息技术平台。不充分的信息交流使融资业务的触发点始终滞后于实体货物的流动,导致融资期限与贸易周期无法匹配。同时,由于缺乏对贸易周期(TradeCycle)的整体认识,银行仅针对整条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单个环节提供融资业务,而不能提出有效满足客户需求的整合方案。同时,国内的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技术的引进和运用方面一直比较滞后,核心业务处理系统无法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变化。
二、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趋势
然而,放眼国际市场,我们可以观察到,顺应国际贸易合作方式和结算方式的演变,并受到电子商务技术迅速成熟及广泛应用的影响,国际上的领先银行正在大踏步地改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
在2006年6月出版的《贸易融资》(Trade Finance)杂志上,花旗银行、汇丰银行、荷兰银行等长期致力于贸易融资服务及产品创新的大银行因其在融资领域的杰出表现分别被授予最佳贸易银行、亚洲最佳贸易银行、最佳网上贸易融资服务者等称号。比较这些先进银行采用的产品模型和技术,我们不难发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正在这些优秀银行的引导下,向一个崭新的领域前进。
1.观念更新
银行的利润来源是客户愿意购买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来自客户的需求变化往往是推动银行创新的一大动力。所以,我们在谈银行观念更新之前,应该先来观察一下我们的客户正在如何演变。
当前的绝大部分国际贸易已经不再是简单直白的双边贸易。超过40%的公司同时与八个甚至更多的地区及国家同时交易,很多大公司同时拥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供应商。与此同步的是国际贸易双方合作方式的深刻变化。在国际市场上,买方的议价能力日益增强,尤其在低附加值、无差异化商品的贸易中,买方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更利于买方转移合作风险、减少流动资金占用的赊销方式比例稳固上升。一些较大的买家利用
其强势地位压榨供应商的利润,将费用及资金占用成本推向供应商。但为了避免供应链因资金流动性不足而断裂并进而影响到国际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买家需要银行为自己的供应商提供足够的运作资金以保证存货能够顺畅地流动。
而在部分国际贸易领域,供应链的形成和深化使买卖双方结成了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许多运用了JIT管理技术的行业,供应商甚至直接到下游客户的生产场所工作,并参与制定生产时间表及产品设计等关键生产步骤。在这种新型的、唇齿相依的合作关系中,传统意义上的卖方和买方不复存在,从而导致贸易融资需求的颠覆性改变。买卖双方形成的紧密合作关系决定了结算方式的必然改变:费用高、时效性差、以管理不付款(Non-Payment)风险为主要目的的融资工具如信用证等份额逐年下降,而赊销的付款方式日益增长。
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成熟,银行业的先行者们开始推出供应链融资的产品战略。银行不再游离在国际贸易供应链之外,而参与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他们的融资战略不再局限于对存货等实体物质进行融资,而是致力于协助客户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帮助供应链各成员实现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在分析整个贸易周期中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他们运用全局化的观念,实时追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通过灵活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为客户降低跨境交易的风险,实现服务和产品的价值增值。
2.技术创新
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帮助客户减少后台操作的压力是银行贸易融资服务最重要的增值部分。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网上银行,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企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荷兰银行2006年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能获此殊荣得益于它们的MaxTrad技术。MaxTrad通过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技术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tti,2005):
(1)提供了“订单管理员”(POM.Purchase Order Manager)功能。使用者可以根据其贸易量灵活设定信息管理功能和自动化程度。同时,POM为买方改进了事件通知功能,卖方亦可实现供应链与网上银行之间的连接,并可通过ERP系统与POM的整合加速执行进程。
(2)在系统中融入供应链融资模型.为客户提供了缩短变现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获取实时信息及降低纸质文件传递的网络工具。使用者亦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实时将其应收账款货币化(Monetarize)。
(3)运用影像技术实现纸制文件与数字化环境的便利切换.因此,卖方的纸质单据如合同、发票、提单等的内容可以方便地被抓取并制成数字影像,倒入M axTrad,从而买方可以在线读取单据内容。
(4)提供一个在线的知识库(称为“虚拟人VirtualAgent”),可以为顾客提供迅捷有效的在线支持。用户可以采取对话、关键字或FAQ等形式向虚拟人咨询,亦可用邮件方式,并在当地营业时间内获得即时讯息支持。
3.传统融资产品服务模式创新
提高传统贸易融资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服务模式的创新来密切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也是许多银行努力的方向。英国的劳合银行为它的客户提供了一个在线交易服务(uoyds Online Trans-action Services(LOTS))系统,将信用证服务、进出口单据处理、保函等业务整合在一个平台上,顾客可以实时跟踪贸易单据的处理状态,管理外汇头寸,并交流各项业务的进展状况。
传统融资产品易被客户视为同质化的商品(Commodity)。如何创造新意,劳合银行在服务细节上做足了功夫。LOTS系统中为客户提供了以下便利:客户可以对重复交易使用模板编写L/C申请书;为客户的贸易交易设置自动检验功能,确保所有必需要素已填写完备;银行每处理一个申请之后系统会自动发送邮件通知给客户;为客户提供贸易信息日历.提醒客户关注贸易中重要的信息。同时,通过SWIFT接收的与贸易服务产品相关的电文,包括对不符点单据的沟通信息都可以让客户在线查询。劳合银行还在LOTS中加入了一个业务需求系统。一般的查询问题客户可以在LOTS上直接输入即可找到答案,而不用再打电话到银行后台去咨询。运用这些服务方式的创新,劳合银行的业务操作效率迅速获得提高,业务的精确度也进一步提升。信用证整个开立流程从原来手工操作时的几天缩短为现在的几个小时(Trade Finance,2006)。这种创新方式虽然没有对产品的结构及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但产品服务方式的改变同样为提升产品价值及提高客户满意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4 战略兼并和战略集中一业务发展的战略创新
近年在贸易融资领域出现的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就是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Vastera,并在亚洲组建了一支新的物流团队专门为供应链及商销售业务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专事行业分析的Aberdeen公司将此举誉为“实体供应链和金融供应链的联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现金管理服务商,摩根大通银行的资金清算部门在全球的美元清算业务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金管理与贸易融资业务是两项相辅相成的银行业务。新成立的这家JPMorgan Chase Vastera公司提出的价值宣言就是为进出口商提供一站式服务,妥善解决跨境货物运输中日益增加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包括由于不充分的进出口信息和文件传递延迟引起的运输耽搁,违反国际贸易法规遭受的政府罚款,以及由于供应链中的缺陷导致的现金流问题等等。在为全球供应链中主要的支付交易包括收付货款、支付运费、支付保险费、支付关税等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摩根大通银行可以自动获得各类金融贸易数据。而利用运输单据制作和管理的自动化,Vastera固有的流程和技术有力地支持了“实体货物”的跨境流动(Hart,2005)。摩根大通银行全球贸易服务部产品管理副总裁麦克奎因对购并Vastera创造的战略合力非常乐观。他说:“通过提高货物运输信息的可视度,我们将为整条供应链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工具和更多的融资机会(Hart,2005)。”这个跨行业的购并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通过互不关联的系统及流程分别独自参与供应链中货物或资金流动的局面。通过整合不同的平台实现互补、创造合力,摩根大通银行有望在国际供应链融资领域获得重大突破。这次购并对于银行业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创新启示是不容忽视的。
与战略购并相对应,亦有不少银行选择将贸易融资的后台操作外包,以集中更多的资源强化贸易融资业务中的核心部分。如英国巴克莱银行与荷兰银行签定了特殊协议,将其贸易服务操作业务外包给荷兰银行处理,自己则保留了与客户联络、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数据分析等功能(Jonathan,2005)。与摩根大
通银行相同,巴克莱银行也看到了在贸易融资方面的巨大业务机会,但是它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通过后台操作外包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操作差错,增加操作风险的可控性,从而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开展贸易融资技术平台的构造,提高在服务及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三、对国内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提示
国际上先进银行在贸易融资领域的创新方向、产品理念和战略尝试对我们国内银行发展这些业务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结合我们国内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成为我们特别关注的业务创新要点
1.改变业务发展观念
国际上先进银行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有一个重要理念,即:贸易融资业务是一种交易性银行业务(Transactlon Banking),银行应该从整个贸易周期――即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到买方最后销售货物为止(从起点到终点)――来关注客户的需求,而不是从分立的角度仅为一两个贸易环节提供资金支持或者贸易单证服务。这对国内银行的启示就是,银行应该从整条供应链的角度重点关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合作关系的连续性。如果继续运用传统的授信方法来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国内银行会继续弱化在产品及服务方面的竞争力,并游离在价值增值机会的边缘之外。
对于这种供应链融资中的“端到端(end to end)”观念,我们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昭示其原理(见图一)
一个专营农产品出口的农场向银行申请出口贸易融资。这时银行应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农场可以每年产生多少效益,它还要考虑投入原料的供应情况,如种子、除虫剂、化肥、除草剂等的进口等。因此,溯及供应链上游,银行应考虑为农场进口这些原料提供融资服务(开立信用证、进口汇出汇款的融资等),以确保农作物生产顺利进行。
如果农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那么银行还要考虑为运输公司提供车辆融资租赁,这样运输公司可以添置含有保鲜设备的运输工具,及时将农场的产成品运往机场。
如果农场的货物仓储设备不尽人意,银行可以考虑将货物出口与仓库改造的融资一体化,提供组合融资产品,并以未来的农产品出口现金流作为还款的来源。
如果农场的国外进口商是一些大型的连锁超市,他们需要用赊销的方式结算与农场的货款,那么银行可以提供出口应收款贴现业务,根据进口商的信用建立额度,为经进口商确认过的农场的出口发票提供融资。在这种风险控制方法中,出口商的履约风险已接近于零,银行需要承担的是进口国国家风险和进口商的信用风险。银行可以通过寻找风险合作共担伙伴、在国际市场上投保或者转售未收回的贸易融资业务等方式来降低或转嫁这一部分风险。
在连锁超市向终端顾客销售的环节,更多的是国内贸易的概念。银行可以通过为超市提供应付账款融资或者向私人客户发放信用卡的方式支持供应链最后一个环节的延展。
因此,在“端到端”供应链融资概念中,银行的贸易融资行为跟随着资金和货物在供应链环节中的流转,从起点开始(出口前的融资),逐步向终点延伸(应付账款融资)。客户的需求不同、触发融资需求的时点不同、融资的目的不同,银行提供的融资组合方案也不尽相同。其实,全球供应链的运作是复杂的。在战略外包和全球化生产日益普遍时,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引起整条供应链的崩溃。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运用“供应链全局观念”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加大技术革新
当然,要成为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强者,技术上的支持必须充分、有力。一种可行的方案就是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尝试为供应商、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船运公司等供应链上相关的参与者搭建一个共同的信息技术平台。银行在通过这个平台为单证无纸化传输及贸易信息传递提供便利的同时,可以用最直接、实时的方式获得供应链信息流的数据,并可以应客户的要求触发实时的贸易融资服务。因此,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金融与实物的供应链同步化。电子单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这种技术平台的构建。目前SWIFT组织和近20家银行已开始共同进行一些类似的努力。他们正在通过发展贸易服务功能(Trade Se rvicesUtility)技术尝试在买家、卖家、银行之间进行有效的贸易数据传递。基本理念就是要提高贸易数据的可视度、可信度,从而为银行将后台操作融合到TSU核心功能中,全面提升现有的贸易服务能力提供支持(Trade Finance,2006)。鉴于SWIFT组织强大的网络优势,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三五年内这个技术革新对国际贸易融资领域将带来的巨大影响。
然而,在这种共同平台能够完善建立,各参与者能够真正实现无缝的信息共享及实时的单证传递之前,银行如何向成功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者努力呢?由于全球网络的限制,很少有一个银行能够独自作为供应链银行为供应链中各参与者的融资需求服务。在这一点上,银行应该向他们的客户学习。如果公司可以通过战略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提高运作效率和产品质量,银行为什么不可以呢?银行可以通过行关系与供应链另一端的国外银行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在信息共享、模式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双赢。这种战略合作已在信用证及托收业务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现在的关键是要把这种战略合作关系再进一步扩大到以汇款方式结算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去,并在各自的那一端把融资业务延伸到供应链的起点或终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获利机会。另一方面,银行可以与优秀的物流公司、运输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以掌控供应链中实体货物运输的实时信息,在改进货物监控手段的基础上开发新型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这些都将成为国内银行克服当前技术局限的一大突破口。
3、挖掘传统产品的发展潜力
尽管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同质化的趋势,并不代表这些业务没有创新机会。中国中小企业的进口业务有很大一部分仍然依赖信用证这种模式。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信用证业务的绝对额仍然每年在向上攀升,因此,传统的信用证、托收等业务仍然具有市场潜力。但是,市场及产品的成熟容易导致银行服务的同质化,从而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因此,突破口在于对传统产品的业务创新,它可以包括:
新的运作方式的策划
新的组织结构
新的关系形式
新的具有突破性的商业战略
新的思维方式(丹尼斯舍伍德,2002)
借鉴创新管理方法,银行可以尝试通过运营流程改造、产品组合营销、客户分析工具改进等方式提高传统产品的价值内涵。例如:
1)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包括增加网银渠道受理客户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申请;在网上银行中增加与银行外汇业务处理系统的数据接口,让客户可以实时查询进出口款项的去向,追踪单证处理情况;在系统中增加邮件通知、短信通知等增值服务,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
2)改进业务处理流程。包括运用工作流、影像等技术.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降低操作风险和操作成本。
3)进行产品组合营销。例如将贸易融资业务、贸易单证服务和各类资金业务(远期结售汇、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外汇掉期、人民币及外汇理财产品等)、现金管理业务有机组合在一起。根据客户的需求特点提供适宜的组合产品方案。交叉销售是提高银行获利能力的重要手段。(见图二)
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发展在保持其20世纪80年代所出现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增强,国际贸易支持世界经济增长以及服务贸易异军突起等特点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近期又有新的发展趋势出现。
一、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时展的新动向
(一)知识化的国际贸易发展动因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经济就展现了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知识革命飞速发展,它的主要标志是知识产业和信息技术,我们正在全面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将由智力资源的丰缺盈余程度来决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由原先的自然禀赋起重要作用转为被科学技术知识所代替,技术知识才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心,自然禀赋状况的地位已被逐渐削弱,因此,这是一个以智力资源、知识要素的生产、占有、消费与分配的时代,资本竞争退下经济竞争的舞台,科技实力、人才素质、知识总量才是竞争中最为重要的根本要素。
(二)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所以各国都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制高点,将科技的研究开发作为战略手段,与知识经济有关的社会环境条件也越来越完善,各国都在努力维护知识产权,这样就为实现全球化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只有良好的法律经济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自由化浪潮,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经济合作和依赖也会进一步发展加深。在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也越向高级化迈进,这些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所谓网络贸易,就是指通过因特网、万维网等计算机网络,以现代化电子方式所开展的商务或者贸易活动,所有交易过程绝大部分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比如和普通交易一样的磋商环节、货款收付、货物交付和签约等。显而易见,国际贸易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传统贸易已不是唯一的交易方式,网络贸易必将成为这个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四)垄断化的国际贸易交易市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跨国公司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高效运输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跨国经营也成为了企业更加有效容易的方式。因此,跨国公司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开辟新的市场,必须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策略,可分两种情况:对外要保持市场份额,对内则应提高技术水平并进行经济架构的升级。
(五)两极化分配的国际贸易利益
当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仍然遵循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中心”的从属关系不变。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国际信息技术贸易是知识经济的代表性产业,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分配国际贸易利益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心”这种矛盾将会越演越烈。
(六)国际经济协调贸易化
目前,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它的因素包括有网络贸易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电子通讯产业的飞跃,贸易领域成为了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国际贸易协调的重点与范围也转移到了知识经济领域,其中,知识产权、电信业、服务业是他们的代表。因此,高技术领域才是当前协调的重点。自然而然地,国际贸易关注的重点也就从自然资源过渡到了知识资源,产品也由资本和自然资源密集型过渡到了知识密集型。
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
第一,我国存在经济与科技发展脱节的矛盾,因此必须改革科技体制,创建新机制,以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第二,加大力度投入到科技上;第三,要改善科技投资结构不均和投入渠道单一的处境;第四,技术创新意识为主导,对高技术人才应着重保护培养好,善于发掘,注重产研结合,扶持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转为企业或与企业结合,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五,要保护好创新者的利益,维护科学技术发明的知识产权,建立转让制度。
(二)促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要参与国际贸易,知识的商业运用至关重要,必须把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目前具有这种转化的实力和可能性。具体来说,可以按以下的战略取向实施:传统产业的技术一定要调整改进,科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支撑,因而要积极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适时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将传统贸易和网络贸易作比较我们可发现它的优势:第一,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第二,最大的受益者是生产厂商,他们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贸易的机会多了,能开发新市场;第三,网上的虚拟市场竞争激烈,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造成产品质优价廉,消费者受益匪浅。
但是,我国现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网络贸易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企业界充分认识到,国内的网络贸易市场还没有形成,网络基础设施滞后,缺乏网络和计算机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所以,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首先,国家要鼓励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努力开辟国际市场,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其次,要制定有关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最后,大力开展网络技术计算机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家树立网络贸易意识,培养专门从事网络贸易的人才。
(四)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主体,国际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垄断化的趋势,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就是国际化的竞争,跨国公司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因此,我们应重点培养我国大型的综合性跨国公司,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尽量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的策略,跨境开发资源和进行贸易,不断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方式、途径和领域,加强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与此同时,还要协调好境外的投资业务,建立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
(五)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科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企业由此承担的无形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也越演越烈,所以贸易纠纷和矛盾也应运而生。所以,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遵守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融入到国际经贸中去,顺应全球化的经济大环境,协调好知识领域的若干问题,努力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和立场应协调好,保持一致的利益,紧密联合起来维护自身的贸易优势,我国也是发展中的国家,在这一点上,更应协调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特别要关注知识经济领域的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业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好我国的外贸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就是对外贸易。国际贸易有利于世界上不同产品的交换,丰富我国国内市场消费产品的多样性,满足国民不同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提升国民的生活品质。同时国际贸易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在中国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我国就业率的提高。国际贸易也会使全球不同的文化及价值进行沟通交流,使人民可以学习到多元化的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
(二)国际贸易对企业的重要影响
国际贸易的最重要主体就是企业,企业是沟通国际贸易的桥梁和载体。通过国际贸易,企?I可以在全球寻找最佳的公司地址、最佳的原料产地、最佳的产品市场,这样可以使企业的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让生产要素在全球更好地自由流通和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国际贸易中,每一个企业不仅要跟国内的企业竞争、还要跟国外的企业进行竞争,这样的话迫使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有利于企业的自我完善,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也从整体上提升整个国家的企业竞争力、优化整个国家企业的结构。
(三)国际贸易对国家的重要影响
国际贸易是一国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贸易往来。国际贸易有利于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国际贸易使全球成为一个市场,可以使贸易自由的往来,可以自由地交换所需生产要素和产品,可以优势互补、资源配置,可以加速国内过剩物资的外销,同时可以进口国内缺乏的产品。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全球各国生产要素自由地流向更有价值的地方,可以促使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更合理地配置,提升生产要素的利用价值,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国际贸易,国家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比如海关的进口关税等税收。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加强各国之间的国际联系,有利于国家间关系更加密切,有利于促进经济地发展。同时,通过国际贸易还可以传播不同的文化及价值,有利于文化多元化,有利于拓宽国民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可以进行中华民族的文化输出,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二、国际贸易的新形势背景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经济贸易在全球各国进行发展,生产要素也通过全球市场进行自由流通和配置,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是全球所有的企业,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也是全球化的市场。而全球经济也从原来的单一模式变为多元模式,经济区域化发展趋势明显,比如欧盟经济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说明了全球化经济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贸易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这些都是国际贸易的新形势,这也给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国际贸易新形势,我国对外贸易既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在新形势背景下,国家制定更好的国际贸易发展政策方针,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
三、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自由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各国的生产要素流通更加自由,生产要素会自由地流向最需要它、最有价值的地方,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全球资源的配置效率及使用率。国际贸易的对象和主体范围越来越大,国际贸易不仅局限于实物产品,而是同时拓展到服务、技术、投资等方面,而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也越来越多,跨国企业也越来越多,从而促使国际贸易更加自由化。
(二)全球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也通过不断地交流学习借鉴,引进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化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通过全球化市场,寻找最佳的生产产地、原料产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分享全球的市场,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占领最有优势的市场,扩大自己的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通过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地优化内部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有利于优化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国际贸易全球化地发展。
(三)信息化
1.国际贸易的产生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各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又由于人口规模、工业化进程等社会因素的差异导致各国生产的优势产品不同。各国都会选择出口本国要素相对丰裕的产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都会选择进口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为了满足对他国产品的需求,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商品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易产品类型增多,并逐渐演变成国际范围内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即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2.1贸易对象的高级化、智能化、无形化
2.1.1商品贸易结构的高级化
21世纪以来,大宗商品贸易内部的结构呈现出高级化特点。根据表2数据可得,2005年-2013年,农业产品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3.5%,燃料和矿产品的年均发展速度只有1.5%,而工业制造品的年均发展速度为4%。作为初级原材料的农产品和燃料与矿产品的发展速度远低于工业制成品的年均发展速度,充分说明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1.2国际贸易商品的智能化
国际贸易商品智能化是指在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中技术密集型商品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们的贸易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商品的增长速度。与传统商品相比,高科技产品具有类型多样、实用性强、操作方便等许多传统商品不可比拟的优点,将占据国际贸易发展的巨大市场。
2.1.3国际贸易商品的无形化
国际贸易商品的无形化是指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其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有形商品的出口,尤其是各类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息服务;二是提供知识及包括专利、专有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知识产品的服务;三是金融服务;四是投资服务。根据表3数据,2013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43800亿美元和46450亿美元,新兴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2.2 贸易方式网络化和信息化
近年来,一种新兴贸易方式――网络贸易应运而生。它是指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在线交易,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连接起来,实现从浏览、治谈、签约交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处理。
网络贸易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具有全天候交易、商品交易虚拟化、透明化、快捷化、成本低、竞争激烈等优点。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2015年信息经济报告》,发展中国家正在以很快的速度迎头赶上。目前全球“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的总额每年在12000亿美元左右,“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每年交易额高达15万亿美元,并且“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市场。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预计到2018年将占全球“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的40%左右,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份额将从70%降至60%。
2.3 贸易格局全球化与区域化同发展
贸易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之一,全球化使人类经济活动的流动性大大加快,21世纪以来,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积极参加多边贸易组织,签订多边或双边贸易协定的方式不断对世界市场开放。世界贸易区域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贸易协定(RTA)是贸易区域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特别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RTA)具有签署快,方式灵活等特点,据WTO统计,到2013年末,全球的RTA已达到300个,其中180个是2000年以后成立的;区域贸易协定的签订说明了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明显。截至 2015 年 4 月 7 日,由关贸总协定或世贸组织收到了区域贸易协定 (单独货物领域、单独服务领域,货物与服务共同领域)一共612 个申请通知。
3.国际贸易中的中国
3.1 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额持续增加,成为带动亚洲国际贸易额增长的主力。2013年中国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4159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贸易国。表4所示: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仅883.44亿美元,截止到2013年底已经达到3294.24亿美元,增长了近3倍,占到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7.5%。充分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成为21世纪亚洲乃至世界国际贸易额增长的主要动力。
3.2我国发展国际贸易采取的措施
3.2.1减少贸易摩擦,支持自由贸易
一是善于运用WTO规定的多边规则处理国际贸易争端。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协调配合,争取更多支持,互利共惠。二是要减少双边贸易摩擦。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预警监控机制,密切跟踪贸易摩擦最新动向,增强应对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参加并遵守区域贸易协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努力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利益共同体,减少关税壁垒,积极建立和完善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抓好产业安全数据库扩容,深入开展产业竞争力调查与评估。
3.2.2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和国际物流的作用
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消除了商务伙伴之间的时空差距,将各个企业独工存在的信息以最便捷的方式连结在一起,从而真正建立起一种贯穿于企业之间的协作,以此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电商平台的交易额已经达到16万亿美元。现代物流行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被社会视为“第三利润源”,其发展规模由国内逐步向国外延伸。当下,国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各国国际贸易提供更多可能性。
3.2.3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
各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将层出不穷,目前发达国家利用某些技术壁垒、知识产权、劳工条款等抵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而随着新技术的深入发展,争端问题将更严峻。与此同时,各个区域合作组织内部的协调机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体现了各国希望通过协调来解决贸易争端的一种趋势。面对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我国应适时调整国际贸易发展战略定位,并且善于利用多边贸易体制进行谈判协调,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良好发展。
4.结语
在当前国际贸易所呈现出的发展迅速、规模扩大、结构升级、方式多样、竞争激烈等特点下,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应当在积极参与多边和双边贸易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贸易商品结构,提升高科技产品和优质服务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还应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和国际物流的优势,在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浪潮中抢占先机,确立并巩固中国在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R].WTO,2013年
[3]赵金柱.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J].北方经贸.2009(01)
[4]黄茜.新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2(22)
[5]吕永庆.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发展贸易应采取的措施[J].现代商业.2010(02)
[6]吴淑芳,孔令刚.关于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2(33)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与信息技术发起了一场网络革命,使得企业经营活动网络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将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种贸易的网络化趋势,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推动了贸易的信息化发展,推进了贸易方式的不断创新,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这种网络化的贸易方式具有很多优势,如成本低、快速、无纸化交易、便捷等。
在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国际界限越来越不鲜明,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把握网络与信息技术特性与发展趋势,加速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为我国经济和贸易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拓展新的增长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已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对国内经济贸易发展方式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本文首先对国际贸易网络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分析了网络对比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网络化趋势的建议措施。
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原因
国际贸易网络化是指在互联网络上进行的国际贸易行为(刘江兵,2010),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贸易形态,实质上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中,一般需要通过外部宣传或者是提升自身知名度来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在双方洽谈、签订合同后,然后进行现金和货物的交易,即完成整体交易过程。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加,这就克服了以往国际贸易中信息获取难的约束。对于知名度较小的企业而言,可以让更多的客户更快地了解产品的信息;同时也相对削弱了国际知名企业的垄断地位。
在新产品的国际贸易中,企业一般都会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效应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是不可忽略的。对于当今这样的国际贸易新体系下,大国的贸易条件正在日益恶化,导致大国会不断地压低商品的国际贸易价格,降低产出价值,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损耗,同时通过网络寻找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增大其国际贸易利益。对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可以在新技术中获得更大经济增长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获得的利益不断向全世界扩散,同时其产业结构也会逐步地向人力资本密集度更高或者资本密集度更高的方向迁移。由此可见各国之间贸易条件在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此时发达国家又不遗余力给予有效支持,这样就必然促进网络贸易的形成。
如今各国不断地实施大型科技发展计划,这些研究开发不仅会刺激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而且都会带来许多科技副产品,带动诸多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突出,生产管理、跨国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市场经营运作急需更高效率的通信系统来支持完成。随着电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洽,计算机联网、电子商务、数字业务网和通信网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需求,这不仅改变了经济发展的外部技术环境,而且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了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
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呈现出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贸易自由化、地区一体化,科技研发与生产过程的整合,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与市场的整合,信息与结算的全球化,产品与服务的全球化。对于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而言,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演变成世界经济结构的主体。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跨国公司不断呈现出经营多元化、决策全球化、生产国际化、交易内部化的特征。为了能满足世界范围内的签单与备货、研发与生产、配送与结算、总部与分部等高效率高准确性的异地操作需求,网络与信息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更加强化功能、高度智能化。
以当今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应用水平也相当地高,在相关的服务贸易领域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美国,与信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部门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达80%,在新增就业岗位中,90%来自与信息相关的行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其信息化水平都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然而,今后国际贸易的必然发展趋势是电子商务,这主要是电子商务具有信息量大、储存时间长、价格低廉、客户众多、传递速度快、大大减少了商业环节的优势,这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我们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网络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诸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内部与外部结合、直接与间接并存、方法与手段协调、内容与方式互动的综合影响方式。另外,也产生新贸易方式和新的概念,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商务洽谈与签约、交易与结算效率与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物流调度的效率也更高了,市场信息收集渠道更广更全面、寻找合作伙伴更便捷。本文作者认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更具体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供更为便捷实用的国际贸易手段
首先,以互联网为基础所建立的网络化国际贸易电子平台,消除了时空差距,突破了国家和地区界限,使传统的地球概念变成了“地球村”理念,把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信息在互联网上畅通无阻。在整个网络上,实现了不分国家、民族、种族、职业和社会地位之间的自由交流,沟通信息,大大减小了人们对空间的依附性。其次,网络超越了时间的约束,使得贸易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为信息传输、经济往来缩短了时间跨度,减少了时间因素的制约。最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为贸易公司提供了对市场变化发展高度灵敏的实时观察手段,对信息进行实时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大大加快了贸易节奏。因此,买卖双方在这样一个高速快捷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易时,买卖双方可以不用当面进行洽谈,就能实现和完成供货与结算等国际贸易活动,有效促进国际贸易流程的变革,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二)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在这个没有界限的信息网络上,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减少了采购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从顾客输入定单到拿到销售商店出据的电子收据为止,全过程只需要大约5-20秒钟,十分省事、省时。企业管理者可以获取跨层次、跨地区的多方位信息,能较早地发现问题,进而有效地避免发生重大经济损失,同时还可以减少内部管理环节,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网络可以使企业实时掌握国际市场价格动态,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有利于更快地找到理想的合作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通过互联网还可以认识到国际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完善产品质量。
由于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免费资源,在复杂的建筑设计和工艺流程等工作中,通过利用这些资源来辅助设计,然后再通过计算机网上模拟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不仅可以缩短生产设计的周期,减少工作量,而且还通过模拟来发现问题,进一步优化生产设计,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某一个产品技术开发,生产流程、设备装置等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传达给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多个专业专家,联合攻关,不仅减少了专家们亲临现场的相关费用,更有利于快速解决疑难问题,节约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高速高效的网络平台上,国际贸易进程被大大加快,且销售渠道也多样化,营销活动更加频繁有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电子商业系统使现有的商业文件传递速度提高了81%,这意味着直接消除了贸易活动的空间距离和时间约束。一方面,信息收集的互动性(黄蕾,2010),让买卖双方的交易环节更加明晰,带来了沟通上的便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式双向交流,充分体现了网络的“空间变平面”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的信息共享性,可以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客户,同时它的平铺性又体现了其对一传递特色,可以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产品的关注者,进行更加畅通的对一网络沟通。随着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竞争性,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和创新
如上所述,国际贸易网络化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并且在这趋势下给贸易带来诸多益处和变化,然而如何积极发展利用以网络为媒介的贸易是我国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根据近年来我国网络贸易的现状来看,要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务之急是要在我国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从目前看,我国外贸全面实现电子商务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网络贸易法律法规的制订,为网络经济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江恩志,2010)。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并没有将个人的信用行为进行终生记录,这使得在进行网络交易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欺诈行为,对整体的网络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法律法规上,现行的许多贸易法规并不适于网络贸易方式,因此需有针对性地依据网络管理、金融结算、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予以严格、有力的社会监督,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全新的硬件环境(张涛等,2010)。网络经济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会严重制约网络贸易发展。尽管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严重不足。在许多边远贫困地区尚未正式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盲点”。此外,国内信息网络运行速度慢,费用过高等现象都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体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为网络贸易发展做好准备。在网络信息时代,很多网络贸易过程都省略了中间过程,使得网络两端的企业直接进行互动交易,这就需要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为网络贸易的发展做好主体上的准备。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电子商务意识淡薄,需要吸引和培养网络、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或者加强宣传力度,普及网络知识,让企业管理者对电子商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管理上,加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便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化部门之间的合作,积极参加电子商务的国际对话。就国际贸易本身而言,整个交易过程中会涉及到银行、保险、海关、运输、商检等部门,在其网络化过程中,还需其他相关部门都具备电子化的基础才能实现密切配合,因此这急需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目前,国际电子商务谈判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缺少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往往会使得谈判的结果有失偏颇,不利于建立起一个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公平、合理的电子商务国际框架。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分之一世界人口的大国,应积极参与、组织有关电子商务的国际谈判,这对我国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网络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刘江兵.网络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28)
2.苏妮娜,马晓平.网络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
在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国际界限越来越不鲜明,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把握网络与信息技术特性与发展趋势,加速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为我国经济和贸易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拓展新的增长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已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对国内经济贸易发展方式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本文首先对国际贸易网络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分析了网络对比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网络化趋势的建议措施。
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原因
国际贸易网络化是指在互联网络上进行的国际贸易行为(刘江兵,2010),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贸易形态,实质上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中,一般需要通过外部宣传或者是提升自身知名度来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在双方洽谈、签订合同后,然后进行现金和货物的交易,即完成整体交易过程。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加,这就克服了以往国际贸易中信息获取难的约束。对于知名度较小的企业而言,可以让更多的客户更快地了解产品的信息;同时也相对削弱了国际知名企业的垄断地位。
在新产品的国际贸易中,企业一般都会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效应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是不可忽略的。对于当今这样的国际贸易新体系下,大国的贸易条件正在日益恶化,导致大国会不断地压低商品的国际贸易价格,降低产出价值,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损耗,同时通过网络寻找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增大其国际贸易利益。对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可以在新技术中获得更大经济增长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获得的利益不断向全世界扩散,同时其产业结构也会逐步地向人力资本密集度更高或者资本密集度更高的方向迁移。由此可见各国之间贸易条件在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此时发达国家又不遗余力给予有效支持,这样就必然促进网络贸易的形成。
如今各国不断地实施大型科技发展计划,这些研究开发不仅会刺激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而且都会带来许多科技副产品,带动诸多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突出,生产管理、跨国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市场经营运作急需更高效率的通信系统来支持完成。随着电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洽,计算机联网、电子商务、数字业务网和通信网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需求,这不仅改变了经济发展的外部技术环境,而且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了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
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呈现出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贸易自由化、地区一体化,科技研发与生产过程的整合,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与市场的整合,信息与结算的全球化,产品与服务的全球化。对于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而言,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演变成世界经济结构的主体。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跨国公司不断呈现出经营多元化、决策全球化、生产国际化、交易内部化的特征。为了能满足世界范围内的签单与备货、研发与生产、配送与结算、总部与分部等高效率高准确性的异地操作需求,网络与信息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更加强化功能、高度智能化。
以当今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应用水平也相当地高,在相关的服务贸易领域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美国,与信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部门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达80%,在新增就业岗位中,90%来自与信息相关的行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其信息化水平都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然而,今后国际贸易的必然发展趋势是电子商务,这主要是电子商务具有信息量大、储存时间长、价格低廉、客户众多、传递速度快、大大减少了商业环节的优势,这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我们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网络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诸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内部与外部结合、直接与间接并存、方法与手段协调、内容与方式互动的综合影响方式。另外,也产生新贸易方式和新的概念,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商务洽谈与签约、交易与结算效率与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物流调度的效率也更高了,市场信息收集渠道更广更全面、寻找合作伙伴更便捷。本文作者认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更具体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供更为便捷实用的国际贸易手段
首先,以互联网为基础所建立的网络化国际贸易电子平台,消除了时空差距,突破了国家和地区界限,使传统的地球概念变成了“地球村”理念,把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信息在互联网上畅通无阻。在整个网络上,实现了不分国家、民族、种族、职业和社会地位之间的自由交流,沟通信息,大大减小了人们对空间的依附性。其次,网络超越了时间的约束,使得贸易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为信息传输、经济往来缩短了时间跨度,减少了时间因素的制约。最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为贸易公司提供了对市场变化发展高度灵敏的实时观察手段,对信息进行实时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大大加快了贸易节奏。因此,买卖双方在这样一个高速快捷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易时,买卖双方可以不用当面进行洽谈,就能实现和完成供货与结算等国际贸易活动,有效促进国际贸易流程的变革,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二)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在这个没有界限的信息网络上,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显着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减少了采购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从顾客输入定单到拿到销售商店出据的电子收据为止,全过程只需要大约5-20秒钟,十分省事、省时。企业管理者可以获取跨层次、跨地区的多方位信息,能较早地发现问题,进而有效地避免发生重大经济损失,同时还可以减少内部管理环节,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网络可以使企业实时掌握国际市场价格动态,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有利于更快地找到理想的合作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通过互联网还可以认识到国际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完善产品质量。
由于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免费资源,在复杂的建筑设计和工艺流程等工作中,通过利用这些资源来辅助设计,然后再通过计算机网上模拟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不仅可以缩短生产设计的周期,减少工作量,而且还通过模拟来发现问题,进一步优化生产设计,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某一个产品技术开发,生产流程、设备装置等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传达给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多个专业专家,联合攻关,不仅减少了专家们亲临现场的相关费用,更有利于快速解决疑难问题,节约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高速高效的网络平台上,国际贸易进程被大大加快,且销售渠道也多样化,营销活动更加频繁有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电子商业系统使现有的商业文件传递速度提高了81%,这意味着直接消除了贸易活动的空间距离和时间约束。一方面,信息收集的互动性(黄蕾,2010),让买卖双方的交易环节更加明晰,带来了沟通上的便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式双向交流,充分体现了网络的“空间变平面”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的信息共享性,可以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客户,同时它的平铺性又体现了其对一传递特色,可以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产品的关注者,进行更加畅通的对一网络沟通。随着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竞争性,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和创新
如上所述,国际贸易网络化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并且在这趋势下给贸易带来诸多益处和变化,然而如何积极发展利用以网络为媒介的贸易是我国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根据近年来我国网络贸易的现状来看,要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务之急是要在我国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从目前看,我国外贸全面实现电子商务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092-02
现代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促使国际贸易学科的内涵日渐丰富。当前国际贸易学科理论与实践都有了新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高等教育适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民办高校主要向地方输送人才,国际贸易学科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重点为外企、外贸及国际交流等涉外领域提供人才支持。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1.国际贸易逐渐恢复繁荣
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将全面恢复并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多数国家贸易政策的主流。从国际贸易总量角度分析,发达国家占比逐步下降,新兴市场国家的所占比例开始上升,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服务外包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随着进入后危机时代,国际服务贸易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2.商品结构发生转型
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主要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在国际贸易领域表现为知识、高新技术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随着科技进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将不断涌现,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一些国家的主导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将成为贸易的主干商品。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中,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会越发激烈,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可能将大幅度上扬。
3.跨国投资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全球化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及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经济及贸易的发展,强化了国际贸易的垄断程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也影响着国际贸易的结构。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为78817家,其分支机构794894家,在国际贸易总量中所占份额超过70%。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出口比重的40%,技术贸易的70%,国际直接投资的90%。
4.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热点
目前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迅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战略选择,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此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成员国相互开放市场,是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成员国相互给予高于成员以外国家的贸易、投资优惠,这就给成员国带来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能够极大地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50%以上。
5.国际贸易方式发生转变
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出现为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电子商务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传统产业渗透,改变着世界市场的经济格局。网络贸易的特点是交易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简便易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自然条件的约束等,目前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网络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超过20%。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全面收缩的情况下,网络贸易却呈现逆势上扬的趋势,预计未来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的比重将继续增加。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国际贸易理论方面
为了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业务素质,传统的国际贸易教材亟须增加新内容。目前国际贸易学科教材中的理论内容主要是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理论与观点,教材本身需要与时俱进,应当加强对国际贸易新问题的理论分析,如贸易与环境问题、贸易与跨国公司问题、贸易与标准化问题、贸易与知识产权问题等新贸易理论领域。
2.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规划方面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贸行业内分工趋向细化,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方向需要作相应调整,需要补充教学大纲内容,增加新的知识点,强化重点课程内容。针对细化的业务岗位,如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外贸报检员、国际快递员、商务翻译、外贸经理、外贸营销员等,建立与业务需求相适应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在培养各类外贸专业人才上下功夫。
3.对人才的需求趋势方面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加入WTO给我国外贸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更多的贸易壁垒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贸易摩擦。外贸企业需要更多熟悉WTO及国际经贸规则的外贸人才,民办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竞争性商业情报搜集分析能力,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的法律和规则,能够对企业之间针对维权问题进行合作等。
4.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要求方面
我国外贸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外贸企业正处在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化升级的过程中。为了突破国外企业设置的障碍,我国外贸企业要具有自主品牌创建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从事国际贸易的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国际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国际市场传播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交流能力。
5.面临职业院校的竞争
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对外贸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目前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约380所,而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约49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则达到了510所,这给民办院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强,深受外贸企业的欢迎。而目前民办高校延续了地方普通高校的教育方式,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差,从就业率上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要好于一般本科院校。
三、对民办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建议
1.拓展国际贸易研究对象
国外高等院校设有国际贸易学科的很少,大都是国际商务学科。民办院校应当考虑用“国际商务学科”替代“国际贸易学科”。国际商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国际商务准备和国际市场的进入;国际商务环境和组织;国际商务战略及国际经营管理等。国家应鼓励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设置包括商贸、经济、法律、外语、金融和管理等课程在内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具有商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新要求。应当编辑出版反映国际贸易新发展的教材和系列丛书,建立一支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三方面组成的国际贸易专家学者队伍,编写出一套反映国际贸易新内容、新理论、新实务的权威性教材和系列丛书。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教师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主要载体。应当聘请有实务经验的企业经理参与教学工作,提倡并鼓励从事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到外经贸企业进行业务实习,通过与外贸企业的合作让专业教师参与国际经贸、商务活动,以此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既有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又有对外贸易实践能力的人才,要通过增设实务类课程、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在相对真实的外贸工作环境中提升实践能力。
3.探索校企联合模式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成绩比较显著。北美地区的CBE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借鉴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
4.加强国际交流
发挥民办高校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的优势,加强同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国际商务学科之间的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加快提高民办院校国际贸易学科的教育水平。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就先后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LSBU)、英国贝德福德郡大学、英国斯坦福郡大学、马来西亚双威学院、日本广岛国际学院,韩国大田大学等结成合作院校,并且成为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群体证书考试(LCCIEB)、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国际考试中心(CIE)和剑桥英语主题系列考试中心(MSE)等多个国际考试的考试(培训)中心,为学生在校内获取权威的国际通用的职业证书提供了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