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0:06: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早在20世纪初,设计摇篮之地包豪斯学院,在其教学中已将构成艺术作为重要的理论进行教学,而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构成艺术依然占着主要地位,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也能对学生的思维养成提供较有利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能告知受众什么是受欢迎的设计,对设计的品评有个全新的审美高度。包豪斯理论教学中提出一个设计原则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构成艺术恰是集形态、结构、色彩等多方面组合的艺术,它可将我们所认知的各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美的形式创造出来。这个原则的提出不仅使学生设计素养和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放眼看世界,小到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大到城市的建设规划,无一不体现着
艺术符号语言,且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调味剂,并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这些艺术符号语言信息的传递依靠视觉,视觉是人类感受器官之一,我们认知世界80%靠视觉,但不是所有的物象应在人的眼睛里都会被大脑一一记录下来。面对琳琅满目的设计,只有特殊形态、色泽艳丽才能促使我主动或是被动接受艺术符号语言,并在脑海中留有较深刻的记忆。此时的艺术符号语言具有通用、人性、国际化的特征,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现下,艺术符号语言是无法取代,它不仅传递的是思想人文精神,更多也载承着社会责任。
一、构成艺术的视觉感知
(一)平面构成――基本型学习
万事万物都有其起始点,艺术符号语言当然也不例外,任何一个完整的符号都可以拆卸成简单的点、线、面,但我们千万不能小觑这些点、线、面自由组合的简单形体,正是因这些简单基本形慢慢的改变你我的生活。例如: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播放标识,水平向右的等边三角形,具有前进性;与之相反的暂停或停止标识为正方形;开关机为正圆符号,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这些符号即为线的简单形体组合,而且受众的识别度也非常高,易操作。当我们遇到一些不熟悉或是完全陌生的物象时,只要我们认识简单不同的艺术符号语言,基本上可以独立操作完成。设计师在创造设计这些符号,无疑是为受众提供便捷的方式,就连学识较少、认字不多的幼童来说,只要认识这些艺术语言符号,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操作也变得轻而易举。再如,现在已成为代步工具的汽车,驾驶员只有读懂相应的艺术符号语言,才能知晓哪些道路可行,哪些路段单行,哪些地方可以临时停车,哪些地方易多发交通事故,只有这些艺术符号语言牢记于心,行车才能安全,才能做到不违章、不违法,才能保证交通安全的有序性等等。除此之外,企业为了使受众更好的识别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也会运用简单的艺术语言符号加以区分,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项――标志设计。如图:“中国联通”标志,图形采用“八吉祥”之一“盘长”线造型,具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意味,使受众感受更多文化气息和亲情,而减少现代设计的商业气。“中国航空标志”运用了传说的吉祥物凤凰为原型,结合“VIP”,即very important person所设计的线图形,不仅易于识别,也有美好的语意,象征着每个乘坐中国航空飞机的受众都是最重要的人。还有我们较舒适的“M”标识,即为世界大型连锁快餐店的图形标识,受众一看到“M”标识立即会想到Coca-cola和hamburger。可见,设计师们出众的设计力,他们将点、线、面简单组合成艺术语言符号,不仅明了易懂、简单清晰,还能准确表达思想。
(二)色彩构成――灵魂展现
设计是一无国界语言,用基本型作为艺术符号语言,用色彩丰富其情感。它不仅为我们提供实际意义,还能美化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如四季来说,春季万物复苏,树木、花草露出了绿牙,夏季色彩斑斓的颜色在我们周围随时绽放,秋季黄亮亮的一片,满是丰收的景象,冬季白雪皑皑,清透纯净。正是由这些颜色与实物有机结合,让受众产生直观感受并激发联想。毫无疑问色彩的运用正是由具象的色彩而引发其象征性。如红色似火,热闹豪放;蓝色如海、天空,有种深远的意境;黄色象征着硕果累累。虽然世界各国背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等,但是对于色彩却几乎有着共同的体会。当然也不是完全达成共识,由于某种特殊性,同样的色彩却有着不同的象征。如黄色一般给受众之感为丰收之色,秋天美好的景象,或早在我国明清时期是帝王之色,但对基督教着来说,黄色却是嫉妒之色,因穿着黄袍的犹大出卖了耶稣。因此,设计者设计时就需要根据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并表达着不同的象征性。
色彩不仅具有象征性,还有标识性。街头巷尾遍布着红、黄、绿三色交通信号灯,行人、开车者乃至孩童都知晓绿灯行红灯停,行人要走斑马线。由此可知黄色具有提醒功能,红色具有危险性,而绿色则畅通无阻。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油罐车、化学品车辆、加油站、配电箱等地都会用醒目的黄色或红色,用以警戒。符号语言的设计,可通过色彩、材质等不同手法来表现图形,并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出来。受众通过视觉获得色彩并传入到大脑,所获信息并非是简单色彩表象,更多传递出色彩情感与精神。设计者往往用他们来表达自我,表达心境,表达时空。假使某一天色彩不复,人类的喜怒哀乐、人类的性格与感情等如何表达。因此只有将色彩构成学精,恰当的将色彩运用在设计作品中,视觉传达效果才是最佳的。
(三)立体构成――实、虚空间展现
现实生活中,受众目光不可能只停留在纸面二维世界的视觉感知,而是需要真实三维世界。毫无疑问立构这种“空间艺术”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存在能够营造空间层次感,能够产生众多的构架空间,能够给受众留下想象和实用的空间。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生活周围处处都充斥着立构,如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园林设计等等,它与平构色构互相依托、互相作用。就拿包装设计来说,现在商品的售价、,消费受众的喜好以及产品的定位往往会受制于包装。传统包装基本依靠纯手绘完成,一般只有高档奢华的礼品才会选用盒折包装;而今日新月异的科技使包装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无论是小的糖果还是高档奢华的礼品都有相应包装来衬托。设计往往捕获了受众的心理,会按照受众的喜好来包装,如造型、材质、色彩等等。小朋友喜欢卡通形象,因此厂家会将包装设计成卡通玩具型;为了便于受众携带,会将产品包装塑料化;便于受众储存,会选择铁罐、玻璃罐等绿色环保材质。尤其是到我国传统节日,市场中琳琅满目的包装让人眼花缭乱,可见受众对外包装的重视度远高于产品自身内涵。从中不难看出包装设计正是应用立构的表达方式,使形态不再是二维,而是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手法完成含有深度、带有特色,真真切切的三维空间。
二、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创新性思维
0 引言
当前,我国研究分组教学的成果已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部分研究还较为系统地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的领域也覆盖了学龄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其中不乏较为系统的方向性研究[1],也有针对具体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方式研究[2]。分组教学在中小学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开展的比较普遍,但是在艺术设计领域涉及到这方面的具体研究成果相对还很少。本文作者在研究中结合了所执教的高职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平面广告综合设计”课程,从分组教学的存在依据、分组方式、矛盾与问题、分组后的教师管理、学业评价原则等具体实施环节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启发了专业课程的教改设计。采取一对一的研究与教学指导的形式至今无疑还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但当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形成30:1甚至40:1的局面时,一对一的实践教学指导很难按时完成教学的全部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离开教材等固定结构束缚,对教学的实践活动进行整合与创新设计,并将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实施教学活动。分组教学可以使辅导的次数由原来的几十次变成集中而深入的5~6次指导,减少次数的同时保证了深度,分组教学是最适合当前师生比例的教学组织形式。本文结合平面广告综合设计这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分组条件、分组依据、个体独立性、教学内容教材的关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分组后的管理、教学评价七个方面对分组教学的相关特点和实施要点进行一一分析。
1 分组教学
(1)分组的基本条件。分组是了解学生整体情况的前提下,结合工作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学生的数量进行整合。分组不是目的,分组教学不一定贯穿在一门课程的始终。何时分组、如何分组都必需以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来做出判断。如在课程的初始阶段,教师的课程设计有可能是对课程相关的信息的介绍,在这个阶段并不要急于分组。在分组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有一个基本、客观的认识。(2)分组的依据与分类。具体分组要结合学习任务的性质来实施分组。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根据学号、宿舍编号、人际关系、性别比例、性格互补、使学生自主选择对象成组、随机分组等。应注意在分组过程中留有一定的弹性,并关注分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学生自主选择对象分组,有可能形成的由于性格等因素,个别学生不容易被小组成员接纳的情况,此时重要的是做好班级管理成员干部的工作,积极主动去接纳这类同学成为小组的成员。
2 独立、个体的实践内容
分组在本质上应该是人力与智力优化后的组合,通过优化人力(如男女组合)与组合智力(如专业能力强项的互补)实现提升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明确区分组中成员的具体实践内容,并明确要求成员对其工作的内容负有完全的责任。如在平面广告设计的市场调研实践活动中一个5人小组为例:5名学生共同对调研报告的生成形式进行研究和论证。其中指定1名学生负责调研的路线分析和计划制定并协助教师负责小组的整体行动管理;2名学生负责资料拍摄;1名学生负责调对采集后的资料进行基本的加工优化(如图像修饰);1名学生负责将优化后的资料制作成PPT或文本文件(排版)。这样经过明确的任务分工后,小组成员在项目的整体计划制定中都有所参与,并对各自的实践内容和承担责任有了明确的认识,分组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其合作的价值同时保留了个体在整体实践活动中的独立性。
3 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系
教科书的结构带有局限性,对学情的具体情况无法兼顾,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具体的教学条件和学情。专业实践课程本身应该是“有着新的设计”的课程。它突出地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它是对课程与学情等多个方面深入理解与消化后的新设计,是包含创新意识的带有课程设计性质的教学。
4 分组中的学习积极性
分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人和人的协作关系、协作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现在的分组协作正是为今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预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分组的形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性格与能力的互补为原则,避免将单项同质的条件过多重复地出现在一个组中。适量放宽组员数量,结合实际情况,允许人数增加或减少。
5 对分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及整体评价
学生的实践活动形式是具体而多样的,当小组在同一教学时间内,由于实践任务的对象差异而产生一个以上的活动空间时,对小组的有效管理便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管理内容。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实践环境应尽量控制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如限定在某一个有效时间可以到达的区域,这样,即使在教师不能同时出现在多个实践环境的情况下,也要通过预先较为充分的教学组织设计,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使学生在实践的进程中能够同时感受教师指导的有效存在。小组学习的整体评价应与个人评价联系起来,既要考察成员的整体协作水平也要考察成员的具体作业情况,并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给出个人的最终评分。以具体量化的形式反映出整体与个人的作业情况。
6 结语
分组教学的内涵可以从多角度去定义,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比较倾向于学习任务与学习者能力之间的关系[3],这对我国的分组教学中的按学生的能力分类的研究给予了一定的启发。笔者的观点是:面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任务和具体的问题,分组的依据就会存在差异,但分组教学在本质上是对具体的教学对象进行有基于具体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分组教学需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整合实践流程设计出有机的课程整体结构,并在合适的时机实施分组教学。分组不仅涉及学生、还涉及对学习任务的分类,分组需要充分认识和调查学生的学情,以性格差异、能力互补等为基本指导原则;分组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如何解决分组的问题,对分组后的持续而有效的管理、分组的评价技术等问题与分组的方式共同构成教学的有机整体;分组后的管理应以实践内容的细化和考核的量化为基础。
通过研究,我们分组教学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义:一是必须是基于具体学习情境的、有计划的分组,二是分组可以起到平衡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间的关系,三是促进某种具体学习任务的有效解决。
在形式获得深化后的分组技术能够促进课程教学的创新,单一的教材往往不再成为教学内容结构的主体;教师通过自觉的教学设计去解决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从教学的一般执行者转换为教学设计者兼教学执行者的双重角色。
参考文献:
[1] 张炜.威莉斯任务型教学模式探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1315.
创新的核心关键就是问题,问题的提出代表着求知欲望,这就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劲的生命力,在设计方面同样如此,人性化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绿色设计等设计理念的提出都强调以人为本,在设计理念的不断变化过程中,问题意识起到了关键作用,问题意识指引设计研究,推动设计研究,完善设计研究,并最终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是整个科学研究活动的主线。设计的改良和发展是对传统理念的挑战,设计本身即是一种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设计创造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因此重视问题意识,挖掘问题意识将成为设计研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而使问题意识成为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的常态形式,发挥问题意识在设计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
一、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能力要素
(1)创新设计理念。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传播理念的不断改变其根本是人的延伸,视觉传达设计的科学研究是视觉符号的研究,所以基于不同时期的传播方式人的接受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在信息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新的信息传播理念的形成,已对固有的传播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科学研究的创新方式是基于传统理念的提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能够把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方向,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以数字媒体时代为契机,使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从固定的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多维度的数字化载体模式。设计理念的创新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绿色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等理念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综合设计的不同需求,就要求更为广泛的学科内容,设计与艺术学、美学、传播学、材料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对于综合学科内容的把握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更好的迎合市场的要求,使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跨专业性得到加强,科研创新是对旧理念的突破,是对新理念的实施,视觉传达设计的科研创新同样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理念的创新能够带来结果的创新,同样也能使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创新技术表达。良好的技术表现形式能够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速度和效率,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需要良好的平台,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在技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能够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交互性更强,覆盖面积更广,传播效率更高,数字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在传播环境上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数字化技术的革新更好地表现了设计创意,同时使视觉传达设计的成果展示能够借助数字化技术呈现出虚拟现实的设计形象,数字化的形象展示融合了图形、色彩、音频等多种设计元素,使受众群体从视听觉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感受,这是数字技术表现相较于传统技术表现形式的巨大优势。创新技术表达不仅使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使内容的复制、应用、修改、传播更加便捷,综合了技术与艺术的表现,促进了媒介与传播的融合。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就要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在各方面做到不断推陈出新,所以,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研究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的创新也为设计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平台,从而使设计不再受到技术的约束,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问题意识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研究的重要影响
(1)问题意识突破传统思维方式。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达设计需要更为突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甚至批判性思维,打破传统思S的设计才能让人耳目一新,才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而实际中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人员忽视了在数字媒体时代所反馈出的问题,比如信息载体的变化,数字时代的特征变化,而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上一成不变,以传统的设计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终将被市场所淘汰。问题意识的提出基于现实设计中的真实问题,实际问题,是以合理的设计解决实际需求的过程,具有强烈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为设计创新提供不竭的思维动力。问题意识淡漠是制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缺乏逆向思维、联想性思维、发散式思维、缺乏敢于怀疑能力是学习和科研创新的绊脚石。设计的本质即创造型思维的表现,优秀的设计则是建立在创新的思维能力之上,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进行设计改良,才能更好地获得创新性的成果,西方的广告设计往往能够立意新颖,特点鲜明,其根本在于更重视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问题意识引导科研创新。在任何的科研活动中,问题贯穿整个科研整体,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同样如此,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受众的设计,无论包装设计、印刷设计、广告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如何快速、准确、富有吸引力的表现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设计的目标和任务,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设计的创新来源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犹如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仿生学设计的应用师承于自然,可充分应用于包装的外观设计和造型设计,无论是造型上的仿生亦或是功能上的仿生,创新性都是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发现,将有价值的设计元素提取并应用于实际的设计需求中,所以,问题意识的提出是关系到设计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引导科研创新的先决条件。
(3)问题意识促进创新成果。视觉传达设计问题意识的提出,恰当的设问,应围绕现实性、多元性、直接性来进行,解决方案的实施要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建设性。视觉传达设计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如广告设计注重创意内涵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包装设计注重视觉元素和造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标志设计注重图形内涵是为了满足品牌形象的记忆与传播等,都从单一化的传播作用转化为满足人们精神文明需求多元化的视觉设计,从传统媒介到数字媒介的转变,传统视觉语言到数字化形式的转变,无不是由问题意识带来的设计创新成果,只有在设计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以创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才能使视觉设计做到与时俱进,视觉设计是创造的过程,是将问题意识形态化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建设性越强,所呈现出的视觉设计成果也就越具有创新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视觉设计而言,问题意识将决定设计成败。
三、视觉传达设计与问题意识培养
(1)保持对设计动态的敏感性。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事视觉传达设计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综合性、多元化的知识储备使设计理念、设计思维更具有深度,通过对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并学会以设计的眼光加以分析,要能够形成良好的艺术通感,感受与设计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以形成敏锐的设计嗅觉,设计来源于生活,视觉设计前沿动态的时刻变化要求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敏锐的嗅觉有助于我们快速的发现问题,并且不会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如视觉元素(图形、图像、符号、文字、色彩)的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的更新,当然,设计的敏感性同样离不开艺术与审美情趣的修养,艺术鉴赏能力的修养,也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视觉设计的敏感性是直觉与阅历的统一,是对视觉设计持之以恒的高度专注,是知识经验和工作能力的积累,所以,问题意识与培养视觉设计敏感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2)数字技术带来新问题。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研究面临着新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技术的发展对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强迫性,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够符合数字技术的需求,数字时代的变化使得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法变得多样化,抽象性、具象性、动态的、静态的、虚拟化等视觉符号形式,设计作品也因此具有信息量丰富、传达形式多样、注重时效性、交互性的特征,技术的更新使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内容,而且也要注重其形式的变化,视觉媒介传播由单一性向多媒介组合方式过度,无论从事科研工作或是教学工作都应该将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紧密的与视觉传达按设计专业相结合,使视觉传达的O计观念、设计内容、表现手法,传播方式、反馈机制等方面都能够具有明确的时展技术的需求,适应数字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即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
随着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在高校中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新兴专业。比如即将开展的电竞专业就是当前商业社会发展的结果。而在商业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视觉传达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相关联并且相互协调作用的新型设计领域。既然是因为商业社会而产生,理所当然的,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为了服务现代的商业社会。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主要包括了标识、广告、包装、环境以及企业形象设计。通过将设计出来的形象传达给消费者,而起到沟通消费者、企业与商品,并且将这三者相连接的作用。而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当中,笔者认为,应当要建立相关的工作室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的活动积累更多的经验并且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中,学校不仅需要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器材,来帮助学生进行创作。同时,对于学生学习以及创作的时间要进行合理的分配。虽然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积累实践活动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也需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创作。
1 研究背景
1.1 当前河南省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所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高校目前普遍的情况来看,就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自律性都不高,并且极具有个性,自我意识较强,比较崇尚自由。因此,经常会出现教师或者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会遇到一些阻碍。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由于就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当中十分依赖于灵感的发挥,而灵感通常是需要在一个极度自由、放松、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激发出来。
1.2 高校学生的管理
从当前河南省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所做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对视觉传达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十分依赖于实践经验积累的专业课程。在该专业中,专业课程就包括了CI设计、广告设计、摄影以及各类专业软件的应用。然而,从目前河南省各大高校视觉传达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情况。同时,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也是按照一般专业来进行,而没有根据该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需要来进行管理工作,这样一来也会使得管理上出现许多的问题。
1.3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导师制工作室的建设
针对上文笔者所提到当前河南省高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在当前,各大高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导师制工作室的建设就成了首选。学生在就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时候,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专业中所设计到的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装饰画以及CorelDraw等。通过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而要想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使这些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真正的基础,那么对于这些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同时这些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导师制工作室建设的要求。而通过导师制工作室的建立,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更加深入、便捷的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作。
2 改革实践
2.1 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
针对前文笔者提到的当前高校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律性较差、自我意识较强以及过于自由散漫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这些艺术类专业学生绝对不能通过更加严格的管理来改变他们的现状。这是因为,就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其本身是十分具有特点的,并且艺术的要求也是希望每一个创作者将自己的特点和观念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形成各式不同的艺术,做到艺术领域中的百花齐放。而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商业社会也是希望他们能将自我的个性和特点全部释放出来,从而形成不同的视觉传达艺术,起到在商业社会中让消费者过目难忘的作用。因此,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绝对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严管”,而是要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考虑到每一个专业学生其本身、就读专业以及未来就业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
2.2 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对于当前河南省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导师制工作室的建立来说,除了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同时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由于我国的设计艺术起步较晚,因此与当前的国际市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依然还是处于一种模仿阶段,并且真正从事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并不多。然而,不仅是在商业市场中存在着这样恶劣的情况,在当前高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性教学等,这些都影响着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对于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以及教育方式进行优化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必须要转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一定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从而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商业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2.3 专业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在一般情况下,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都是通过辅导员来进行。而辅导员对于学生的管理,往往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流程管理层面,对一个人是这种管理方式,对一千个人依然是这种管理方式。这样一来,对于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并不会产生任何的帮助。而采用导师制工作室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个性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指导时,往往也能够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与此同时,通过课程教学,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能够充分的掌握,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量身制定学习方案,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让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进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上的创作。
3 模式成效
3.1 实现一体化的学生管理
在导师制工作室当中,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是三年一贯制的教学团队,并且团队中每一个教学成员的管理责任都十分的明确。因此,该教学团队不但可以有规律和计划的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3.2 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
在导师制工作室当中,教师团队会有较长(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时间与学生在一起,进行课程的教学并且辅助学生的学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长时间的接触,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具有的个性和特点,根据学生身上的个性与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并且对其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并且提高他们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自信心,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专业课程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这对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未来的工作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3.3 解放辅导员职责
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辅导员来进行学生的管理。然而,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是极为有限的,他们既需要安排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同时还需要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然而导师制工作室的建设,能够分担辅导员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得以转移。辅导员不再需要在高高在上的指导者与学生的朋友间左右为难,他们可以彻底的成为学生的朋友,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愿意也更容易接受辅导员的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4 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
导师制工作室的建设,可以让学生拥有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比如说,可以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课程与当地社会活动相结合,比如说在当前十分热门的墙体彩绘。学校可以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通过墙体彩绘为城市创作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积累大量的设计经验,同时也能够服务地方经济,一举两得。
4 结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导师制工作室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必由之路。然而,其发展与改革依然是一个极为漫长的道路,需要每一个教职人员为之努力。在当前这个商业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然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一定要对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模式进行合理的应用和改良,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到河南省的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当中。通过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培养出真正符合当代商业社会要求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高素质人才,使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中也更加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显科.基于“工作室导师制”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模式构建[J].新课程(下),2013(7).
[2] 方凤玲.完善专业导师制以促进专业实验室建设[J].科技视界,2013(12):115.
[3] 于晓萍,王斌.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工作室和企业工作站的构思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96-98.
[4] 童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品牌,2014(11):233-234.
视觉传达就是依靠视觉媒体来显示和传递相关信息给观众,从而进行设计。视觉传达展现了设计者所在时代的特点和对应的文化内涵,视觉传达不但是一门新兴艺术,它更多的功能是承载有设计者和观众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任务。因此视觉传达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艺术。当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学化时代的来临,视觉传达所涉及到的领域也正在逐渐的扩大,并且同其它行业之间所产生的交集也逐步增加。逐渐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为了一个同其它视觉媒体专业有着紧密联系并且相互协作的设计行业。视觉传达专业涵盖有“信息的传达”与“视觉符号”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中,视觉符号的意思是人类通过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全部可以进行表现的事物一定特征的符号;而“传达”指的是,该视觉信息的者使用相关符号给予观众进行信息传送的一个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拥有特殊信息的“视觉符号”在进行“传达”的过程当中,一定需要借助特殊的平台实现这一目标。在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人类开始大量使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手段来进行动态或者静态、抽象或者具象的声音、文字、图像等的视觉传达工作,而设计者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当中,也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使得作品自身拥有极大的信息量。并且在进行传达的过程当中,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影响,这些设计往往展现出极强的时效性和交互性,并且依靠互联网,在进行视觉传达的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极低。因此就可以更好的帮助设计者来开展视觉传达工作,并且依靠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用于视觉传达的媒介也从传统的纸媒发展到目前的电脑、手机等数字产品之中,这些都无形的增加了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总的来说,在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之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内容到形式上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2.中国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作者针对中国诸多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发现在整体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构架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设计”三个部分,在该体系之下所开展的专业课程依然是广告设计、CIS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为主的主要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所牵涉到的数字艺术设计教学所占用的课时过少,这让当下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如下问题:(1)部分学校对于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不够充分当下,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进行的教学依旧仍然沿用传统的二维平面化的书本设计方式并进行排版工作,新兴的电子书设计的相关技术理论还没有编入相关的教材当中,传统陈旧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方面人才的需求。(2)人才培养目的有待明确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脚步,计算机、互联网与数字通信行业正在进行高速的融合与发展,同时一项新兴的领域也随之产生,它便是数字媒体技术。它通过使用电脑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字化设备而开展相关艺术设计,属于计算机和艺术专业的结合体。目前该专业的侧重点在于视频的编辑制作、动画设计和游戏设计等,整体偏重于娱乐产业,虽然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二者之间存在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因为二者相互交叉使得高校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定点培养陷入了迷茫,怎样才可以充分发扬该专业现有的特点,并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并且符合社会对于该行业人才的需求,这是当前我国一些高校所共同面对的难题。
3.数字化时代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性教学研究
作者以某大学开展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性教学方式作为例子,总结归纳出当前我国高效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1)掌握时间点,将高效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进行完善针对目前的状况,作者认为需要重新针对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构架进行重建,并在此基础上,组建高质量课程群。另外,高校还需要按照社会上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不同需求,开设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选修课程。作者认为,高效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仍需要采用传统课程体系作为相关教学活动的基础,但是同时需要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例如,对现有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大量增加数字设计课程的课时安排。在传统课程是广告设计、CIS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为课程的前提下,增加部分具有时效性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求拓宽学生的能力范围。例如在广告策划环节,学生不但需要针对广告策划、广告文案以及平面广告设计进行学习,还需要在课程当中加入影视广告、网络广告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学习,因为在实际情况下,许多产品的销售者在广告方面的投入,大多数并不是平面广告,而是数字广告。因此,在该大学当中,开设影视广告课程具有实际的意义,并满足了在信息时代环境当中,人们对于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人士更高的要求。并且,在技术类型课程的安排上,增加了对于软件3DMAX的学习课程,以求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三维空间的设计。(2)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力求满足社会要求作者通过对现有高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材的观察,发现目前在我国进行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专业当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已经显得过于陈旧落后。因此,作者认为,在进行视觉传达的教学过程的当中,教学者需要对所传授的知识内容进行创新。例如:在某高校当中,率先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开创课程“UI的设计和创新”。因为自2004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数字产品开始走向人们的生活,截止到目前,中国针对网站、软件设计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开展该课程能够在满足时代要求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人才供需矛盾。
(一)视觉传达设计
在展开论述创新艺术理念的体现之前,首先需要清晰的了解视觉传达设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视觉传达设计从字面含义可以总括为两点:首先是视觉,意即人们可以用视觉来收集和掌握信息;其次是传达,是将前者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发送、传播给大众,简而言之就是“为传达而搜集并设计信息”。
(二)创新艺术理念
这是一个近年来新兴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设计艺术作品的目的和价值就是为了满足来自各个途径的多种需求,需求的与众不同决定了创新艺术理念要不断创新。简而言之就是要将影视、色彩、文字等多种元素与时尚符号紧密结合起来,创作出来的作品既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要展现时代的新颖性。
二、创新艺术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
广义上来讲,大众化和个性化是矛盾的双面体,似乎二者不可兼得,其实不然,创新艺术理念就是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大众的的普遍认知程度,又要突出新颖,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一)“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
艺术作品设计求新求变固然重要,毕竟创新才是视觉传达设计走向世界的灵魂给所在,但是,艺术作品也是要考虑普罗大众的审美能力和认知程度,过于求新求异、与众不同反而可能陷入怪诞,偏离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因此需要“和而不同”的创新艺术设计理念:既要合理从重,又要突出新颖。
(二)个性化、时代化设计理念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手已经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传播者要先对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在赋予自己的认知理念后设计出来,继而传播给普罗大众。因此突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格外重要,同时要跟进时代的步伐,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如重视环保的时候在作品中展示和谐,重视民族的时候在作品中体现特色,切实将作品赋予时代气息,满足社会需求。
三、视觉传达设计基础上的创新艺术理念教学模式
(一)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高校学子毕业后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要想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之一,只有如此才能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能力。
(二)提升创新艺术理念的教学模式
社会分工的具体明确及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如何在自己的设计中求新求变,已成为学子体现自我价值的载体和打开企业求职大门的敲门砖。因此, 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创新”的理念时刻融合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展示中,切实传达给学生,无论是平时的课业练习还是毕业作品,都要求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展示自己的个性,设计的作品生动鲜活,不断开拓新的设计领域。
四、强化创新艺术理念教学的主要途径
上文已经介绍了创新艺术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此处不再赘述。显而易见,如何将创新艺术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已经成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重要一环。下文从整个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简要介绍几种优化创新教学理念的途径,以供参考。
(一)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创新艺术理念最终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因此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拓展学生艺术鉴赏、史论等多方面的认知能力,夯实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学校应在课下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邀請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帮助学生提供更多提高自身创新艺术能力的机会。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因此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成为优化创新艺术理念教学的重要一环。高校应该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能担任教学工作又能肩负项目设计,将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以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丰富了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提升个人竞争力和学校就业率。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毫不夸张的说,视觉传达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得到极大发展,高校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重视程度也是与日俱增,要求相关专业教师要不断改良教学方法,采用创新性教学理念。另外,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合作,进而达到人才联育、资源共享,让专业人才能够在岗位上发挥作用,实现互补互利,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也不例外。社会的不断发展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设计者只有充分运用创新设计理念才能创作出时代需求的优秀作品。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将创新艺术理念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便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可.创新设计理念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实施[J].美术大观,2014(03).
[2]邢莉莉.浅谈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原则[J].设计,2014(09).
检 索:.cn
前言
21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视觉设计也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走向愈来愈广阔的领域。一个明显的信号是,中国从3G时代到即将进入的4G时代不过5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对这一变化的主要回应就是在生活中更多依赖于智能手机功能随时上网完成工作或娱乐需求;市场对这一需求的反应是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智能手机的生产,而与之相匹配的是大量的应用软件为智能手机的功能化和趣味化、娱乐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今各类智能手机,无论是苹果系统,Android系统还是windows系统,都会普遍地使用各种应用程序和软件。除去严密的计算机程序语言的使用,各类软件设计的趣味性,界面的友好性,视觉的美好性,操作体验的舒适性都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其他的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数码产品,如平板电脑、在线商务,游戏产品以及其他触屏移动技术产品的盛行,都离不开一种被称之为UI界面设计的新的视觉传达设计手段的广泛运用。
一、UI界面设计概述
(一)何为UI界面设计
UI是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的简称,是指人通过敲击键盘、滑动鼠标、碰触触摸屏等方式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而计算机通过画面、声音或震动等方式进行反馈信息,实现这样一个功能的系统即为UI。UI界面设计是主要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操作界面的整体设计,是专门研究、规划和设计让人与计算机充分协同工作,高效率发挥计算机功能,满足人们工作和娱乐需要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二)UI界面设计的组成
UI设计由用户需求调研、交互设计、界面设计三个部分组成:首先,要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通过调查了解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要求、过程、环境和习惯,为界面设计提供正确的方向。其次,是进行人机之间的交互程序设计。这个部分通常由软件程序员来承但软件设计,目的在于加强软件的易学、易用和易理解。最后,需要进行界面设计。这是屏幕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成千上万的、色彩纷呈的视觉信息,是一个复杂的由不同学科参与的工程,需要将认知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手段等融合,实现软件产品视觉效果的艺术化。
(三)UI界面设计的演化
UI最初是由软件程序员根据个人艺术功底和喜好来完成,通常只有比较专业的大型程序才有条件请专业设计师参与软件界面的美化。长期以来,UI界面设计在软件开发中都是附属地位。在今天这个资讯庞杂的时代,仅靠水平先进的硬件和功能繁复的软件并不能更有效地帮助人们便捷地提取和处理信息,高水平的UI界面设计才是有效手段。UI界面设计并非单纯的绘图美工,而是综合了用户需求、软件功能、硬件配置和使用环境等多种因素后的复合化艺术设计,是科技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成果。美观舒适的UI不仅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享受,更可以提高设备操作的友好度和便利度,最终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四)优秀UI界面设计产生的巨大作用
今天,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等电子科技产品,以及三星公司推出的银河系类手机与平板电脑,都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这些产品也被誉为革命性的科技产品。究其原因,除去软硬件的独具特色和水平领先,其优异的UI界面设计也是对消费者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原因。以苹果手机为例,多达50万个应用程序通过卓越的软硬件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无以伦比的快捷、方便、生动的操作体验,开启了广泛使用人机交互的新时代。而国产品牌诸如小米、联想、华为以及成千上万的应用软件设计公司同样也在移动互联时代尝到了交互设计的甜头。由此可以看出,优秀的UI界面设计对产品和企业产生的作用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五)UI界面设计的市场及就业前景
随着手机技术革新,全球3G热潮势不可挡,同时也引爆了各大企业对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专业人才的争夺战。全国数字及多媒体设计教育权威“火星时代”的互动媒体课程研发团队在调研了3000多家企业的3G人才需求时,了解到在设计人才招聘市场上,UI界面设计师处于很有竞争力的一种岗位。以北京地区为例,仅2011年8月8日一天之内在智联招聘上的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岗位就达到4000个以上,而现有的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这么多企业的需求。从薪酬上看,北京地区的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相关岗位薪资普遍在5000元到16000元之间。同样根据“火星时代”的行业调研,从全国来看,对既懂得UI界面设计又会运用到客户端的复合型人才,缺口高达65%,一些欠发达地区这个数字甚至更高,所以UI界面设计的就业前景是乐观的。
二、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视觉传达专业都是以二维设计为主,在广告业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的时代,曾是主要的传播推广手段。但是由于数字新媒介的产生和快速蔓延,今天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和相关的人才培养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一)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不能满足数字媒体时代信息传达的要求
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常常以“填鸭式”的方法来传递信息,但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这已经不适应市场的要求。传统信息主要更加关注形式,而新媒体艺术更注重的是设计的内涵和参与互动的体验。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也应该以交互式信息传递方式来传递设计信息,使受众愉悦地接受并体验信息。在新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下,交互方式和各式各样的新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对交互体验的感觉越来越重视,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应该满足受众需求适时适当地调整信息传递方式。
(二)新媒体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现状
现阶段,在国内只有少数专业院校针对这些新型的媒介开展视觉传达设计下的专门的UI界面设计教育,如广州美术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院校在其视觉传达专业下开设了针对网络和移动平台的广告、界面设计等课程;江南大学也在其工业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中,增设了UI界面设计等课程。在笔者所在的四川地区,除了四川美院和川音美院开设了界面设计的课程外,其他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基本都属于传统平面设计的培养模式。因此,UI界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新领域,专业院校可顺应时展的需求,改革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思路和课程设置,培养更多除了精通传统平面设计外还具有UI界面设计专长的创新型、复合型设计人才。
(三)招生的困境
今天,国内的各类设计院校都感觉到了一种困境,即学习平面设计的人数相较以前有了大幅下滑。虽然这几年“艺考热”温度不减,但学生报考专业却呈现冷热不均的情况。从2010年开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招生开始普遍萎缩,许多家长和考生更倾向于选择当前比较火热的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专业、动漫设计专业等。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人们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减少了,或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质量不高,而主要是因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思路的规划中规中矩,没有与时俱进,自然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反观其他专业,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因为具有房地产业和装饰、建筑等火爆的行业背景,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因此才会出现近年来环艺等专业火爆而视传专业招生萎缩的现象。动漫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后,动漫设计专业也从过去无人问津变得炙手可热。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急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可持续发展上的思考和探索。
(四)课程设计的传统化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
根据对多所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研究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以三段式为主:即艺术设计基础、专业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部分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现阶段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手绘、插画、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策划、版式设计、书籍装帧、海报设计和VI设计等课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类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规划,上述的核心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无可厚非,但是基于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呈现的普遍问题,为求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应抓住专业和行业的特点,结合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对其进行适当地调整,并进行具有特色化的专业课程设计。
三、数字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特色化”改革
(一)课程改革思想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有很多设计方向,如VI、包装、海报、书籍设计等,广而泛之地进行传统教育不可或缺,但是如果能将服务于网络、移动媒体等平台的视觉形象上的设计纳入到专业课程中,无疑可以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新的教学改革方向。在这个网络信息化无处不在的时代,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与网络化的视觉设计正在进行着飞速的融合。例如,标识设计既可以应用于VI设计中,也可以应用于UI界面设计中。更广泛来说,UI界面设计还可以应用于各类网站设计、手机交互和电子商务之中。所以,将这些新颖的设计形式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是有效的特色化教学改革尝试。但是,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和实施而固定下来的,必然有其学科特点、内在关系和连续性。所以,UI界面设计作为丰富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的尝试,必然要稳步推行,以便留出实验和改进空间。
(二)以UI界面设计模块课程作为改革创新突破口
具体的实施方案因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笔者所在的院系即尝试进行分阶段的课程设置改革:第一阶段的具体措施是在现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例如:
1.增设基础性的计算机课程,如在一系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加入FLASH课程以及电子杂志设计课程、Axure RP Pro(交互原型设计工具)原型设计基础以及Flex(用于构建具有表现力的 Web应用程序)等移动媒体交互方式设计课程,拓宽学生将来就业的适应面。
2.增加UI界面设计课程模块。较为简单的做法是,先在原网页设计课程基础上,加入网店设计、电子杂志设计等内容。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加入包括用户体验设计、移动产品界面设计等在内的UI界面设计基础性课程模块。最后再考虑增设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资源设计课程和图形、图标、动画等移动媒体用户界面风格与整体架构的规划设计等更接近于项目开发式的课程,将项目中设计端和开发端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用更贴近业界的实战和实例结合相关软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独立平台、移动媒体界面设计的高级技巧和技法,并正确认识业界中所谓的高保真原型的意义,从而较为完整地掌握UI界面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应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如学生的兴趣,教学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成果等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和调整。对某些院校来说,如果时机成熟则可以考虑开设视觉传达下面的数字艺术设计方向,增加学生的专业选择面和就业竞争力。
结语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UI界面设计这个新的领域,更需要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深度结合。所以,同时具有一定软件编程能力,艺术理论知识和良好艺术素养的设计师在未来必然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UI界面设计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科技产品的兴起有了大量的需求,UI界面设计属于创意创新产业,是有着高附加值特点的第三产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长期接受着美学教育,具有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创造创新意识,若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相关课程,便可较好地满足UI界面设计工作的相关需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像UI界面设计这种跨学科、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将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从加深新兴产业之间的紧密结合这一思路出发,对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刘文彦:《UI界面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的又一个发展方向》,《剑南文学》,2012(6)。
2 何洁:《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装饰》,2002(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全球最具市场价值与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英国政府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创意产业”概念: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主要涉及广告传媒、视觉艺术、影视表演等领域。面对新的时展诉求,作为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在其课程设置方面却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要。
1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概况
视觉传达设计要追溯到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的图形设计。1960年,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上正式提出“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首次在国内使用视觉传达设计这一专业名称,之后几乎遍及所有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全国高等院校。2013年,据教育部初步统计,国内已有逾千余所高校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校学生超十万余人。随着专业规模的扩大,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以形式主义美学占主导的教学传统与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之间矛盾突出。为适应创意经济时展需要,课程设置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意视觉能力的表达,成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2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设置原则
随着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对于旨在培养创意人才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本课题组对河北工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学生的摸底调查,发现源自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偏重知识传授,在实践操作方面较为欠缺。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制定。
(1)科学化原则。根据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在课程设置上统筹安排,既要考虑专业特点,又要兼顾市场需求。在课程安排上按照阶段划分、循序渐进,从强调手工技巧训练到注重创意思维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多元化原则。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实用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当今社会对设计人才多层次知识结构的需求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性化要求,使得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设置必须多元化。实践证明,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与市场意识。
(3)实践性原则。实践化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设置中实施实践化教学,将专业知识与市场实践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专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
3工科院校视觉传达课程设置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研究的调查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调研对象为河北工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2013级的在校学生,访谈对象是前几届毕业生。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本课题组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78份,回收率95.6%;有效问卷472份,有效率是94.9%。根据访谈问卷的梳理总结,我们发现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足方面。
首先,课程设置同质化问题突出。在课程设置方面,多照搬知名艺术院校课程结构,没有形成具有工科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过于偏重专业课程设置,但忽视艺术史、设计心理学、市场营销策划等理论课程。其次,师资力量薄弱。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来说,工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立时间较短,缺乏高职称、资深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多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结构多为讲师。青年教师大多没有企业从业经历,市场经验匮乏。此外,一些工科院校实践环节较少,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根据本次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在工作中最欠缺的是实践操作能力;60%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1)对视觉传达课程设置的要求。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本课题组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多集中反映现有课程设置与市场契合度不够、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工作后不能尽快投入公司承担的系统项目工作。面对视觉传达课程的独特性,学生们希望加强对设计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课程教学方法的选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在课堂上起辅助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教材的选择多样化,以鼓励学生负责自身学习、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作为准则。在本次调研活动中,课题组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提出希望改进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法,采取灵活机动的授课方法,可多开展主题讨论和案例教学。
关键词:
新媒介;视觉传达设计;创新
当今设计教育的方向是全方位、多交叉的,“跨界”与“融合”成为了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美术院校学科发展的显著特征,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到今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了,随着新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的手段和理念以及承载方式已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各种视觉媒介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情感。人们直接身临“数字化的生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能彰显其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市场经济多体系模式下,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单一的功能化服务,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做出快速精确的反应,具备主动设计意识以及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对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思变不仅仅来自于技术层面、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场源自思想和观念的深刻变革。
一、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变换着角色,从传统的装潢设计、到平面设计再到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目前国内设计院校开设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本包含三个大方向,以印刷物为媒介的平面设计,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品牌整合设计、海报设计;以电脑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体设计,包括:信息设计、影视广告、电子读物、媒介表达、交互设计、动态设计;以三维空间为基础的视觉环境设计,包括:环境导示设计、展示设计、展陈设计等。伴随着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视觉传达设计这些细分的专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例如平面设计传播信息的载体已从传统的纸质印刷和户外广告牌发展到今天以数字终端技术为媒介的触摸屏、数字电视、互动媒体等传播形式;传统的张贴广告可以通过滚动的显示屏或虚拟交互技术来呈现;以纸质为媒介的书籍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制作成电子书,可以随时在各种移动终端上阅读;大量公共空间的导示系统由电子触摸屏来取代,展示设计中出现了大量的仿真虚拟现实技术。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传达到多向交互,这些变化反映了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预示着新的传达方式将要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让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要促进新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突出设计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开辟新媒体艺术新的研究领域,为学科赋予新的内容,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前瞻性。视觉传达设计多元化、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定位,是设计艺术学科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创新途径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改革主要是思维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设计教育的灵魂。不论是传授者还是被传授者,其思维应适应当下数字时代的发展,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已有的视觉现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改革不但要有新的知识理论体系,还要有新的知识传授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创新性、实效性、传播性、功能性。
(一)技术创新—虚拟与交互科技的进步引起当代社会主流媒介形式的变化和传统艺术形态的更新。虚拟与交互已成为数字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应用的艺术特征。它是指在传播流程中借助电子媒介与受众之间发生反复的互动关系,其超越了传统静态媒介或简单的动态媒介,具体体现在虚拟现实上,表现形式多为互动广告或虚拟产品展示等。同时虚拟设计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已不再停留在虚拟阶段,而更多的走向“真实”化,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标准媒介、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虚拟与交互技术的出现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汇变化,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创新提供了可能。
(二)形式创新—跨界“跨界”的交流方式在近年来的视觉设计中得到了全面的爆发。以伦敦奥运会为例,在视觉设计的表达中兼具了艺术性、交互性、娱乐性及功能性的特点,以一种与传播信息相关的方式与其他艺术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并利用其他艺术领域的思路来寻求新的创作灵感:1、将视觉文化的表达渗透到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2、打破传统媒介形式的划分,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形式语言和材料媒介,将材料、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植入视觉传达设计当中;3、围绕网络、软件、游戏、影像、交互等新的视觉载体,探索视觉传达形式的创新,创造视觉传达的多种传播性和实验性。从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中走出来,在跨界思维的引领下去探寻更多的新表达。
(三)观念创新—引领在当下视觉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中,视觉文化创新已不仅局限于文化艺术创作领域,而是包括视觉整合规划、传播构成,营销管理、互动参与等行为方式的全面创新,创新的视觉传达代表了一种以视觉信息为编码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视觉文化广泛而深入地与科技、文化、经济、人文紧密关联,这一切将深刻地改变当代社会面貌,从而引领人们感知更为合理的生活状态。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创新实践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相关课程的创新上。抓住制约教育质量以及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成果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中。
(一)加强学科跨界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创意的应用型设计人才,与相关设计学科间理念的整合与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上与相关学科进行跨界思考。引导学生从单一学科思维走向多学科综合交叉思维。以笔者所在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为例:新生进校的第一年是不分专业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全部打通学习,第二年进入相关工作室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课程,学生在上下学期分别选修八门专业工作室的课程,相关工作室设置包括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方向的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装饰艺术品设计(玻璃、金工、织造、塑形、综合材料等),展示设计,广告及视觉信息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网印制像,商业摄影和陶瓷艺术。同时计算机教学作为选修课程贯穿上下学年的不同阶段(相关软件的熟练掌握是优秀作品呈现的有力保障),学生从各个课程阶段中充分了解不同专业方向所传达的专业信息和教学理念,使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只局限于单一的学科内容,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不同专业的深入了解,逐渐发掘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点。在学习和创作中构建了广泛的知识结构,开拓了思维想象力,为三年级进入专业工作室的学习奠定了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
(二)注重实践应用的综合实验室建设“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学科建设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是提升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应用的有效途径。以笔者所在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为例,学生在三年级进入专业工作室学习的同时,将有机会根据专业发展、自身条件的需要进入相关工作室的综合实验室,进行项目实践的实习。教学综合实验室是密切配合各专业工作室而建立的教学外延空间,是常态化教学组织的一部分,是在各专业教学工作室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建设需要成立的,教学综合实验室的建立不但可以储备紧缺的优秀教师资源,辅助日常的教学工作,还可以为校区师生提供研究、实习、创作、项目实践的平台,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的良性循环。综合实验室一方面要求教师通过科研去获得新的知识以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以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学生通过综合实验室的学习锻炼,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证与总结,学会了独立思考、建立多元的创作设计思路,更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毕业设计的思路创新毕业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自己大学阶段所学进行的总结性汇报,是对学生能否合格完成学业的一个终极考核目标。在毕业生即将面对工作、面对社会的时刻,如何通过毕业设计的锻炼,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检验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工作。当然,这项工作并不是浅尝辄止的,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更新。1选题方向的思考毕业设计的选题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平面设计某一单一范畴的思考,强调选题的综合性和传达方式的多样性,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达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们发掘身边的社会公共需求,提出富有创意、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毕业设计勇于付诸实践是我们一贯的教学追求。注重对人的关注,针对人的价值观、消费观的变化设计选题,始终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2媒介表达的思考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品位的不断提高,设计的形式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在传统平面设计的基础上,引入信息设计、交互设计、虚拟现实、动态媒体设计、用户体验、概念表达等。人们不再满足于信息面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要成为主动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从被动阅读到互动对话,从纸媒到屏幕,从翻阅到点击,从静态到动态,从精读到浏览,从唯一视觉到多媒体多感官统和等……这些综合媒介的表达正不断地丰富和影响着毕业设计的媒介表达方式,向更多元、多维度、多媒介转化,为作品的展现提供多角度的呈现。3跨界整合的思考随着专业的不断的细分,专业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科间的“跨界”越发明显。跨学科的教育方式体现了毕业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整合,是一个推进教学思维、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的创新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跨学科”、“跨专业”的尝试,不仅能刺激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还能增强了个人与团队合作意识,对设计中创新思维、整体把控、分工合作等都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考虑和要求,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笔者近几年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们看到了独特思考的魅力,看到了跨界整合之变在新一代设计师的新走向,跨界与整合的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四、结语
今天,视觉传达设计所具有的商业和文化功能已大大超出了它的生产和实用功能,主动迎接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创新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其独具的综合性、开放性、互动性与多学科展开多元化的交叉,在这种交叉与融合中必然会产生新的灵感与激情。数字信息化时代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会为任何人停下脚步,但会为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提供更多更富于创意的选择。
参考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中信息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领域的追求,视觉传达艺术通过视觉效果满足了人们在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视觉传达艺术创新设计将影视、光、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与时尚符号紧密几何,充分体现现代时尚主流文化,将时代特色通过更为细微的生活细节展现出来,如淘宝网电的店面设计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品牌电秋水伊人、韩都衣舍等在店面封面挂出颜色明艳、设计时尚的新款衣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利用品牌宣传凸显商品的特色,相比之下有些店面设计单一,设计过于注重形式,设计更新落后等现象比较普遍。视觉传达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还要为商业行业的物质需求服务,因此在创新设计理念时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1]
视觉传达艺术创新要有个性和新颖性,传达出的信息通过视觉语言将图形语言化、语言图形化,在两个过程的转换之间,将丰富的内涵表达出来。设计师根据设计经验和时代元素对传统设计观念进行改变,拓展设计思路和视野,丰富设计内容,当下一些商业网站的店铺设计都运用了视觉传达艺术的功效,将商品信息通过视觉语言传递出来,刺激消费者的设计感官,获得经济收益。
现代设计理念体现绿色环保和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深入,人们在追求高品质生活时忽略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随着环境保护和和谐生态建设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环保理念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下社会生活中,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融入绿色设计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建设相协调,如实际应用中茶相关的行业多会采用主色调突出现代绿色文化理念,家居店面设计也会突出绿色理念,体现出现代化的创新设计理念,其中全友家居的标志设计中融入绿色元素,宣传中结合生态栖息地的环保响应绿色和现代化的艺术设计。[2]
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分析
视觉传达艺术结合现代传媒和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念,将创新设计理念融入到艺术设计中,多元化、大众化、个性化、环保化、民族化的设计理念随着时展会更加丰富,在整合现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高校在艺术设计和传媒专业教学中将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及CI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展示设计几个领域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选择,对视觉传达艺术专业的重视在逐渐深化。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图形是由具体形象的图案与抽象的符号构成的,标志设计中雀巢公司的标志利用具象图案一只母鸟给两只雀巢中的小鸟喂食来展现的,创意巧妙且符合雀巢“依偎”、“舒适安顿下来”的英文意义,在商业化的标准下富有人情味,成为雀巢的代名词,这种形象而生动的视觉效果在人们心底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将企业和产品特征巧妙含蓄地表现出来,具有深邃的内涵,这种具体生动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在具象图案设计上创新往往从细节上打动人心。除了图案之外,标志设计中的文字设计也是一种设计形式之一,这种视觉语言上的设计理念利用文字的形态造型变化突出创意,表达标志的代表意义,将文字演化为图形、多个字母的组合设计等增强视觉冲击力,强化企业文化和产品的独特之处,在世界影响力较大的品牌中,可口可乐、索尼、柯达、麦当劳等都是以文字标志进行设计的,可口可乐的英文全称编排处理具有激情和活力,体现出可口可乐的文化导向,在直接表达企业产品特征的同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大众消费对企业标志的识别和印象更加深刻,这种视觉上的效果更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人们消费中的重要影响因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