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1:33: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影响,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口老龄化过度老龄化问题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现如今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在人们认识上却存在很大差异。部分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中年人转向老年人的过程;也有人认为,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的比重上升。现如今比较主流的观念是指,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比例偏移,即老年人口上升、中年人口下降。但如果辩证分析,这些观念都是成立的,但也都是不澜鞯摹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了“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指出,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在60周岁,现如今,国家、地区评判人口老龄化是:国家、地区中60周岁人口达到该地区总人口的10%或65周岁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即被称之为老龄化地区。老龄化会给社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带来很多风险,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出相应的措施,出台一系列的有效政策,进而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简述及所带来的问题
(一)适度老龄化与过度老龄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平均寿命大幅提升,现如今80周岁人口到处可见,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从客观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是自然现象,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当今人口老龄化定义分析,可以划分为适度老龄化和过度老龄化。以稳定人口理论可以推导出生育率更替水平,即如果人类平均寿命在60岁左右,那么发展下去人口老龄化将在21%左右,理论上可以称之为60岁条件下适度老龄化水平。同理,可以推导出70岁在22%左右、80岁在26%左右。根据此类方法推导,如果生育率小于1.5,那么发展下去的老龄化水平就已经达到过度老龄化。
(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问题正处于初期阶段,老龄化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彰显,但从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分析,老龄化无论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问题。总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并不是全是消极影响,但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是不争的事实,随着老龄化分口不断增多,其影响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具体来讲,人口老龄化会造成人口规模缩减,致使劳动力缺乏、有效劳动力下降、储蓄率下降,引起养老、医疗保障支付困难,加重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压力,削弱经济增长步伐,进而演变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以我国人口年龄布局来分析,我国正在酝酿过度老龄化风险。以理论推导分析,计划生育是导致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主要因素,两个完整的计划生育家庭结构中,中老年人占据半数以上,即双方父母4人、夫妻2人、孩子1人或2人,一旦生育率降低到1.5,那么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将极难逆转,计划生育期间我国一直处于低生育水平,假设我国生育率在1.5,那么未来我国稳定人口会每54年折一半,到21世纪中叶老龄化将高达38%;21世纪末达到40%以上。过度老龄化会造成我国人口极速缩减、公共财政危机、经济下滑、老年保障降低等问题。因此,现如今虽然我国开放二胎政策,但以当今人们生活情况分析,二胎家庭少之又少(城市)。
二、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一)原因复杂性
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非常多,例如经济宏观因素,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微观因素等。其中,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例如产业结构不适应、公共服务体系落后等。这一系列原因,有的属于内生性的,反之,也有一些是外部因素引起的。总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不可避免的。
(二)传导机制模糊性
随着人类社会愈加复杂,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变得更加系统、更加复杂,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虽然其实质关系非常复杂,但却非常模糊,即不相关现象。特别是一些内生联系,其产生环节极其难以察觉,看似不相关的两种现象,却有可能是一种共生关系,并非是因果关系。笔者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为例,看似老龄化与经济并无直接关系,但中间传导环节依然与国家人口、劳动力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国家传统、国家制度、国家发展阶段、国家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强调一点,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下滑的途径不是单一的(直接影响),而是诸多影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间接影响)。
(三)发展长期性
解决一个阶段的人口问题往往需要一个世纪,甚至是更多的时间。由此可见,在宏观人口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也是不可逆转的问题。以我国当今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例,当今40~60的人口比例最大,受计划生育影响,80后、90后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并且如今的80、90后大多数都是“一家三口”。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贯穿于21世纪之中,各个阶段老龄化问题不断积累、展现,甚至是爆发。以老龄化问题分析,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问题,这个问题将终身积累。
(四)风险累积性
如果老年人疾病增多、安全事故增多等问题突然爆发,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由于老龄化问题具备模糊性、隐蔽性、累积性等特点,一旦爆发老龄化危机,那么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力,并且也无法保障取得预期效果。同时,风险累积性也体现在不同年代,60、70后受计划生育影响,那么80、90后也会形成这种意识,也被称之为风险沉淀。以我国为例,如今我国是由适度老龄化向过度老龄化过渡阶段,虽然我国想要弥补计划生育带来的弊端,提出二胎政策,但其效果甚微,很多家庭为了减轻家庭压力而放弃二胎,或者人们没有二胎意识,我国生育水平仍然低迷,人口老龄化问题依旧没有缓解。总之,老龄化问题必须要做到一定的前提性,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社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调整人口结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年人口迅速增长,在世界人口中占的比重大。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增长速度相当惊人,老龄人口增速过快,增长率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地区及城乡差异较大。这主要是受到我国幅员广阔、地区间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不断上升,表现出一致性。劳动力对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并存。随着人口向高龄化迈进,劳动力年龄也将出现高龄化现象,随着高龄劳动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短缺问题。那时,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
2、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我国的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作为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多种因素:例如人口规模、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劳动者个人偏好以及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等,都会对劳动力的供给造成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发展,相关的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也会对劳动力供给带来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处于人口红利的后期阶段,随着这些人成为中年和年长劳动力时,期内人口老龄化还不会过度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技术结构转型,并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来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抑制,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生病产生的医疗费用会加大企业的经济负担,对于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比较困难,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受到人口老龄化的抑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任何事物和问题都是利弊相连的,老年型劳动力多从事经验型、熟练型劳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条件对体力的要求越来越低,而年轻劳动力多从事创新性劳动,只要合理分工均能说明老龄化不会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当今知识经济的爆发式发展,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合适的劳动力技术结构与之相匹配。但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所不同,老年人对商品市场中的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较大。政府是推动老龄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发展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产业和老龄服务产业。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经验包括各种各样的养老金制度,多种多样的退休制度,形形的老人服务机构和其他一些对策。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养老保障必须法制化,我国必须加快立法步伐的同时,靠完备的法制强制推行,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养老保险基金在来源上应多样化。建立长效稳固的社保资金筹措机制,在运营上应向商业化发展,政府制定某些重要项目的全国统一标准,在基金管理体制上尽可能避免过快地分散化。应充分重视家庭养老的作用,强调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使家庭内各成员间的社会保障相关联,努力在社会上形成家庭成员内“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现在已经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办的预测表明中国在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51亿。
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控制,造成了我国长期的生育率下降。而生育率下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并处于较低的水平,必然导致我国快速地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结构呈现出“八四二一”的特殊人口结构。所以,现在我国面临着人口控制和人口老龄化的进退维谷的两难局面。我国目前还处于“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这一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但是,这个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人口红利期”却是短暂的,当这个短暂的时期过去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 中国养老金的现状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2012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1.3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我国的养老金正面临严峻的“空账”局面。
我国的养老金“空账”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1991年国务院决定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经过探索试点,各地逐步建立起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前虽然没有个人账户,但国家已经通过企业税收及利润上交等方式拿走了养老保险所需的“必要扣除”,并已把这些资金用于其他事业,个人账户建立后不能再向这部分职工“追缴”养老金,从而形成个人账户“历史欠账”。
三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负担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金负担加重,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的供养比例和资金支付压力很大。这是由一个简单的事实造成的: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年为10?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锐减到3?1。随着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现收现付”的养老体系将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养老金的“空账”问题将愈发严重。我国必须在人口老龄化到达更严重的程度之前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统计,2008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2.79%,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7%,2050年将超过30%。有专家预计,如果不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在未来30年时间里,我国城市养老金“空账”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可有效避免养老金收不抵支风险。如果账户做实,便有资金进行投资以“保值增值”,账户空转不利于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
参考文献
[1]张习营.我国人口老龄化浅思.科技信息,2010
自2000年中国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2016年末,中国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达到150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0.8%,比2000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深化,其带来的影响将更加广泛、突出以及深远,不仅会加重全社会的养老负担,而且会通过影响生产格局对整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进入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深入探究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深化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呈现高度的线性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9。但从截面上看,2014年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并没有表现出这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呈现出的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只有0.24,也没有表现出某种非线性的规律性,经济增长快速的省份老龄化程度并不高,反而一些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省份老龄化程度更高。2014年,上海的实际人均GDP最高,达到93289.96元① ,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9.68%,全国排名第12名;重庆的老龄化率最高,达到14.12%,但其实际人均GDP只有33537.35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相对矛盾的现象?难道是因为经济增长与区域人口老龄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它们之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复杂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要理解这种整体与局部表现不一致的现象,就必须考虑中国各省份之间存在的大量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不仅直接影响各省份老年人口的比重,而且会对各省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4]。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末,中国流动人口数达2.21亿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数0.86亿人;在跨省流动人口中,0-14岁人口数达705.72万人,占总流动人口比重8.22%,65岁及以上人口数达113.34万人,占总流动人口比重1.32%。到2015年末,全国流动人口已高达2.47亿人。如此多的人口流动,特别是跨省流动,必然会对各省份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使得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因此,从人口流动的视角分析其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的影响,探究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省际人口流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根据近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格局发生显著的变化,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详见国家统计局。2000年,老龄化率高的省份主要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老龄化率紧随其后,西部地区的老龄化率最低,即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梯次分布。到2010年,西部地?^的老龄化率迅速提高,重庆(11.72%)、四川(10.95%)分别位于第一、第二,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率的增长放缓,上海(10.13%)甚至出现降低,中部地区的老龄化率平稳上升,即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西部崛起、东部回缓的分布。2014年,西部地区的老龄化率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率的增长进一步回落,中部地区的老龄化率进一步平稳提升,即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与2010年保持相近的分布。为什么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格局会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影响各省份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发生了变化――人口进行跨省流动。由于大量省际流动人口的存在,使得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不再按原来的趋势发展,改变了区域人口老龄化的分布特征。
从省际流动人口的规模上看,2000年跨省流动人口数为4241.86万人,占年末总人口数比重3.41%,2010年跨省流动人口数为8587.63万人,占年末总人口比重6.44%,十年间跨省流动人口的规模增长了约2倍,比重上升了3.03个百分点。分省份来看,除山西和云南外,各省份的净流入率2010年的绝对值均大于2000年的绝对值,其中两次人口普查净流入率的绝对值都是最大的上海2010年的净流入率达到37.91%。而山西与云南的净流入率绝对值没有增加,主要是因为它们由人口净流入省变成了净流出省。因此,省际流动人口的规模在逐年增大,各省份间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其影响程度也在逐步加大,省际流动人口的增长必然对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从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动区域上看,2000年到2010年大部分各省份净流入率的正负方向保持不变,只有山西和云南的净流入率由正号转变为负号。人口净流入的省份主要在东部地区,2010年净流入率①较大的依次是上海(37.91%)、北京(34.52%)、天津(21.01%)、广东(19.76%)、浙江(18.32%),这五省份的净流入率在2000年也是名列前茅。人口净流出的省份主要在中西部地区,2010年净流出率②较大的依次是安徽(14.97%)、江西(11.64%)、湖南(9.90%)、四川(9.67%)、贵州(9.45%)、重庆(8.88%),这些省份的净流出率在2000年也都较大。因此,省际流动人口主要从中西部地区流出,流入东部地区,大量的流入人口使得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率的增长放缓,而大量的流出人口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老龄化率的上升加快,改变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从省际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上看,2010年14-64岁人口数达7768.57万人,占总流动人口比重90.46%,其中超过1000万人的四组分别是20-24岁(19.43%)、25-29岁(15.04%)、30-34岁(12.56%)、35-39岁(12.82%)③,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只有1.32%。因此,省际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轻,跨省流动的绝大多数是劳动力人口,年轻人口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非常低,大量的劳动力人口跨省流入通过增加东部地区的常住人口数从而降低流入地的老龄化率增长,大量的劳动力跨省流出通过减少中西部地区的常住人口数从而加快流出地的老龄化率增长,使得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若没有省际人口流动,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也将呈现简单的线性相关,但实际上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不同步导致人口进行跨省流动,改变了各省份的人口结构,使得经济增长与区域人口老龄化的关系复杂化。参照宋健(2006)、张航空(2015)的分类方法,根据各省份2000、2010年的人口净流入率的数值,可以把31个省份分为三类地区:净流入区、净流出区和零流动区,如表1所示。净流入区是指人口净流入率为正的省份,包含14个省份;净流出区是指人口净流入率为负的省份,包含15个省份;零流动区是指人口相对流动较少的地区,只包含2个省份。接下来分别分析各类区域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
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只包括山西和云南两省,把它们归于零流动区主要是因为2010年其净流入率的绝对值最小,2000年的值也相对较小,其次是因为其净流入率由2000年正值转变为2010年负值。在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由于省际流动人口较少,可以近似忽略省际流动人口对零流动区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产生的影响,即认为省际流动人口对零流动区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不产生影响。由于不存在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可以作为其他两类区域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准,通过对比其他两类区域与零流动区的差别,考察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与流出分别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
首先收集山西、云南1990-2014年的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口老龄化率用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表示,经济增长用实际人均GDP表示(2000=100),其他省份的数据收集也同样如此。基于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估计,经豪斯曼检验发现F统计量为11.5530,P值为0.0007,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如下的估计方程:
在估计方程式(1)中,LnPGDP表示实际人均GDP的对数,OLD表示人口老龄化率。式(1)表明,老年人口比重与实际人均GDP对数的关系是显著的,且呈正相关关系。判定系数为0.8855,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程度是较高的。常数项的T值也较大,通过1%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在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对数线性关系。
(二)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
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包括东部大部分省份、中部的内蒙古和西部4省份,它们都是人口净流入率为正且2010年的值至少大于1%的省份。在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由于大量以劳动力为主的省外人口的流入,造成当地省份常住人口总数得到显著增加,而老年人口只增加了非常少的一部分,?亩?减缓该区域内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率的增长。人口净流入率越大,对当地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率产生的影响越大,有的省份甚至导致其人口老龄化率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那什么时候人口老龄化会出现下降呢?
在收集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14省份数据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估计,经豪斯曼检验发现F统计量为10.0337,P值为0.0015,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如下的估计方程:
估计方程式(2)表明,人口老龄化率对数与实际人均GDP对数的关系是显著的,且呈正相关关系。判定系数为0.6673,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程度是相对较高的。但比式(1)的判定系数要小,说明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拟合程度不及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的这两者的拟合程度。但是,由于本文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判定系数的大小并不是很重要。因此,在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双对数关系。
(三)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出区
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出区包含东部的河北与山东、中西部的大部分省份,它们都是人口净流入率为负且2010年的绝对值大于1%的省份。在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出区,由于大量以劳动力为主体的人口从该区域流出,不仅使得当地省份常住人口总数的增长缓慢,更重要的是造成该区域内各省份的人口结构呈现中老年人口比重偏高的倾向,从而加速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深化。人口净流出率越大,对该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率产生的影响越大,不少省份表现出人口老龄化率快速上升的现象。
在收集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出区15省份数据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估计,经豪斯曼检验发现F统计量为18.5706,P值为0.0000,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如下的估计方程:
估计方程式(3)表明,人口老龄化率与实际人均GDP对数的关系是显著的,且呈正相关关系。判定系数为0.8900,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程度是较高的。比式(1)的判定系数要大,常数项和人口老龄化率的系数的T值也都比式(1)较大,说明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出区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拟合程度要高于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的这两者的拟合程度。因此,在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也呈显著的对数线性关系。
四、结论
本文从人口流动的视角试图探究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两者的关系在中国总体上与在分省市上表现出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结论:
(一)由于大量省际流动人口的存在,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深化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省际流动人口不仅在规模上逐年增大,而且在年龄结构上也以劳动力为主体,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减缓东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长,加快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上升,改变了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2005年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09年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2009年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11月1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和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这样就导致了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对现代文明发展的体现。人口老龄化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有很多的老年人,这些群体可以促进消费,从而能够使经济得到增长。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兴起和发展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能够增加经济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老龄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也可以延缓经济的发展,这是两种对立的现象。人口年龄的变化,一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同时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口是社会功能下降时期的群体。老年人口本来就是出于弱势群体,假如,这一群体人口的增长非常迅速,就会对社会带来一些问题。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当儿童人口比例不变时,人口老龄化就会造成劳动人口的比例下降,也有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不足,这样就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一些问题,阻碍社会的发展。
(2)人口老龄化就会使劳动力结构的老化,从而影响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3)人口老龄化能够对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家庭养老的减弱。
(4)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的养老金不足,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给年轻人从事养老行业及养老产品开发提供了机会
对老龄化进行研究要从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进行分析,想办法提出老龄化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一些专家学者对老龄化这一问题进行了争论,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人口的老龄化给年轻人从事养老行业及养老产品开发提供了机会。
医疗照顾、社会关照、有关老年人的技术创新和老年人社区服务是老年人的主要需求。
一些专家指出:医学护理需求是老年人巨大的需求。当前一些国家没有做到这些,老年医护人员很少。老龄化带来的重要机遇主要表现在:老年医护的特殊培训和对老年人的教育。老年人同样需要社会的关照,老年人的社会关照主要由社会人员完成。当前,国家的社会工作者是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拥有高素质并且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会工作者是很大就业创造过程。国家要对老年人进行教育和培训来了解健康保健知识,所以,对老年人的教育和培训也是当前新兴的一门产业。给年轻人从事养老行业及养老产品开发提供了机会。
一些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企业的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要求降低了,有许多的工作岗位对适龄范围不断加长,企业给老龄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假如一个国家出现了老龄化,不会造成劳动力的减少,所以,经济增长不会从高处降到低处。一些专家学者还指出:老年人具有积极地生活态度,那么这个老年人积累的资本在经济市场上是宝贵的财富。
三、缓解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一)适当快速的增长
人口老龄化既是一个人口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在经济发展中,不同的人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同,所以,人口老龄化一定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产生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就要我们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平等地分配等等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调整对于我国来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选择调整的机会正确,那么这个国家付出的代价就很小。如果调整的时机不正确,那么这个国家付出的代价就会很大,目前,我国正处于这有利的种调整时期。
(二)积累、投资政策的导向
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的存蓄、投资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样会使我国的经济在很好地时期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是否有很好的积累和投资,因为积累和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所以,保持较高的投资和积累非常的重要。
(三)延长老年人口的劳动时间
老年人依照自身有不同的情况,比如:有刚刚退休的、有专业技术的和对家庭没有负担的等等,老老龄人要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挥老年人的余热,这既是对老年人生命价值的体现,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贡献。
(四)法律法规完善,加大对养老行业的优惠扶持力度,发展居家养老
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像过去那种多子女家庭来共同照顾老人是不可能的。所以,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无人照顾,这就体现了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意义所在。身边无子女或者子女照顾不过来,从这个角度,社区对老人、对家庭成员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居家养老是对这一现象所作出的一个正确选择。
四、结束语
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要充分保证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挥老年劳动力的潜在价值。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常态;人口老龄化;回归分析
我国经济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阶段,自2012年起,我国经济迎来了新常态,其实指的是经济增速放缓,主张经济结构转型,向更绿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发展。从2012年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分别为7.65%,7.67%,7.4%及7%。虽然增长速度放缓,但不管是人均生产总值还是总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仍然很可观。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特征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称之为人口老龄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文意识的不断变化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实施,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劳动人口为15-64岁,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00582万人,年均增加1464万人;劳动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3年73.9%,年均增加0.48%。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有显著增长,大于等于65岁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至2013年增加到13161万人,年均增加314万人;老龄人口比重从4.9%增加到9.7%,年均增加了0.18%。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特征
1.老年人口基数大
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总人口为136782万人,从年龄结构来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9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3%,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60岁以上人口占10%就已经达到老龄化而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国际水平5%左右。
2.老年人口增速快
我国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7%到10%所用的时间为16年,而法国同样的增长幅度却用了75年,我国远远小于法国所用的时间,首先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实施和人民生活观念的转变,少生优生成为主流思想。其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变得科学,医疗保健设施的提高均提高了人们的寿命。
3.高龄化趋势明显
截止到2013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口为166517万人,高领80岁以上的人口为19887万人,占老龄化人口11.94%,而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89%,以2000年为例,60岁以上人口为万人,高龄在80岁以上人口为万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老龄化人口比率为
4.地区之间老龄化差异较大
我国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天津等地已经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部城市如河北省、河南省人口老龄化比率分别为9.2%和8.8%,但西部一些偏远地区如、新疆的老龄化率分别为5.2%和6.4%,东西部的人口老龄化比率相差太大,几乎成了两倍关系。
二、中国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未来挑战
(一)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加大了子女赡养压力。在人口自然出生率和自然死亡率同时降低的情况下,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子女那会承担起赡养4位老人的义务,在当今社会这种多重压力并存的社会又给当代的年轻人多了层压力。其次,生产力的下降。生产力的行为主体是人,生产力的强弱结果和人的劳动有直接的关系,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劳动力受限,造成生产力的下降。再次,政府养老体系表现出不完善。要适应我国目前老龄化的速度,就要完善养老制度。
(二)对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如今老龄化的加快让中国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优良传统美德再次得到升华。我们生活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就要尊重老年人的需要,大力推荐老年人文化,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
(三)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增长,劳动供给能力的下降也会越来越显著,进而劳动成本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也会提高,连动着物价的提高,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会孕育而生。由于老龄化,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和物质享受与非老年人截然不同,引起消费结构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进而对经济的产业结构造成相应的影响。
(四)对科技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智慧,当一个社会处于老龄化阶段势必会影响科技的进步,所谓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当鲜花不再多,祖国的未来会缺乏改变现状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受阻。但也会应运而生适应老年人的智能产品,促使现在科技的成长。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征及时间序列数据形成的散点图,利用计量经济方法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进而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具体影响因素。为了没有“伪回归”的模型,在进行变量间Granger因果检验之前,应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法进行检验,用到的数据有65岁以上人口老龄化率(记为y)老年抚养比(记为x1)、死亡率(x2)、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x3)、医疗机构(x4)、出生率(x5)、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x6),其均为1994年至201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检)验结果均显示为平稳数据。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为:yi=b0+b1x1i+b2x2i+b3x3i+b4x4i+b5x5i+b6x6i+ui
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所以以人口老龄化为因变量其余因素为自变量,通过eviews7.2得出老年抚养比、死亡率、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与老龄化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医疗机构、出生率、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与人口老龄化无明显因果关系,将三个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得到的回归方程为:=-4.27+0.88x1+0.46x2-0.17x3
最终利用逐步回归法对人口老龄化有影响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得到的方程为:
=-3.70+0.84x1+0.35x2
(二)模型检验
1.模型的显著性和拟合优度检验
逐步回归得到的方程为:=0.84x1+0.35x2-3.70
t=(16.32)(1.79)(-4.18)
R2=0.98 F=535.43
此模型中F(2,17)=535.43,在a=0.1时,查F分布表得(2,17)=2.64,而535.43>2.64,所以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回归的方程总体上显著。
在a=0.1时,查表得t(17)=1.74,三个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1.74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R2=0.98表明拟合优度较高,对实际解释能力强。
2.异方差检验
由于经济现象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在实际经济现象中异方差性问题大量存在,在此要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由eviews7.2得出的结果,r2=0.33,nr2=6.12>x20.1(2)=4.61,所以此函数存在异方差性,由nr2对应的p值0.0367小于0.1,也可说明存在异方差性。
接下来要消除异方差性,采用模型的对数变换,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取对数后检验其异方差性,此时,取对数后的回归方程为了满足显著性,去掉取对数后的,定义取对数后的x1为x7,y为y1,y1=-1.03+1.29x7
t=(-10.15)(30.18)
R2=0.98 F=910
查表在a=0.05时,t(18)=2.101F(1,18)=4.41,满足显著性检验;r2=0.18,nr2=3.51
3.自相关检验
本文利用DW检验,当DW满足du≤DW≤4-du时,即非自相关。查表du=1.41,DW=1.6,所以不存在自相关性。
四、模型的分析
通过建立的模型可知,老年抚养因素相对于本文其他几个因素来讲相当重要,其他条件不变时,老年抚养比率增加1%,人口老龄化率增加1.29%,赡养老人不只是吃饱穿暖,在满足老人基本生活衣、食的条件还要考虑住、行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处于平稳增速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不断促使医疗和保险业的发展,老人对医疗的需求远超过成人,但由于需求大于供给,看病难的问题没有解决,由此,我们的医疗事业有很大的提高潜力,政府要加强医疗改革的监管,扩大医科大学招生人数,多在二线城市建立老年人高发病症医院,医疗设施配备齐全,城镇多设立社区医院,提高社区医院质量,养老保障普及全国;另一方面,首先为了减小政府和家庭负担,保险公司应适应老龄化社会多创新与老年人有关的险种,其次可以使得保险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进一步拓宽了保险业务。如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医疗业和保险业相互促进,利用医疗数据即可分析大病险种,通过投保数量又可获得哪些病例属于高发症,更加针对培养专业性人才。
老年人在退休后,最大的特点是时间充足,休闲旅游打发时间与此同时让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由于自身年老出于身体和安全方面再加上子女工作繁忙,大部分老人会选择在小区里、公园内锻炼身体。所以国家要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或者跟团旅游,首先站在国家的角度,开发建造适合老年人旅游观光的景区既可以刺激国内老人消费,赢得口碑,进一步得到国外游客观赏,让中国旅游文化走出去。其次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内部培养专业性人才积累老年人在户外特点,专门带老年团,旅游业的发展还可带动其上下游的交通业和餐饮业的发展。综上,在适应中国的老龄化发展的同时还可带动经济的进步。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徐长生,张泽栋.城镇化、老龄化及经济发展对我国医疗费用影响回归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6):54~55.
[2] 杜亚倩.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与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关系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4:17~18
[3] 陈卫民,施美程.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效应[J].人口研究,2014,38(5):3~16.
[4] 左莉.老年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特征探析―以成都市老年旅游者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0
[5] 林茜,魏薇.老年群体乡村旅游市场及产品经济的开发[J].东方企业文化,2014
[6]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学出版社,2006
[7] 杨杰,罗云.中国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5,28(165):20~25
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一,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企业生产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方面成为薄弱性环节,不能够进行更新换代,在工作方法上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会对现代化的企业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其二,在城市中,到了退休年纪的人部分可以享受退休待遇,生活能够得到保障[2]。但是在农村等偏远地区,村子里的老人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市里发展,使得农村人口急剧流失,留下来的都是老人或者儿童。村里的老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没有所依靠的对象,对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三,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的财政造成了严重的负担[3]。人口老龄化,随之带来的医学设施、生活必须品、社会公共设施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支出,我国的经济迎来了挑战,对于财政的分配和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二、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生产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的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在社会生产的技能方面,工作时间久的员工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通过自身的经验和阅历,掌握了娴熟的工作技能,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提高生产质量,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积极性的影响。其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人才在面临着更新换代,如今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专业技巧不熟悉,很难独自开展工作,这时企业可以通过老员工带领新员工的方法,让新人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学习老员工的经验和技巧,为培养新型的工作人才提供重要条件。其三,人口老龄化严重会使得员工为企业的工作时间延长,退休时间延后。在企业工作的时间长,能够保持高效的工作效率,熟练工作技巧,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13年有关部门对于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进行了评估,发现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也就意味着人们的平均工作时间也在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产生,能够让老员工的资历不断加深,工作技巧不断积累,有利于企业的运营。
2.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消费水平的影响
在积极方面,人口老龄化刺激了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间接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经济循环发展的作用。如今,我们在市场上经常会看见很多老年人的保健品,而且价格都很高,子女为了体现自己的孝顺,对于保健品的采购量逐年上升,刺激了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像我们经常从广告上看到的脑白金、黄金搭档、善存等都是知名的营养品,近几年,像这样的营养品消费市场越发的火爆。市面上凡是与老年人有关的商品价格不菲,宣传重在展现儿女的孝心,刺激了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由于老年人的年龄不断增长,在医学领域的支出会越来越大,刺激了医学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尤为重要,要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由于身体不适就医等方面都会花费不小的生活支出,促进了医学经济的发展。在消极方面,如今,我国的老年人的收入都不算很高,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是成正比的,除了儿女为老年人买的老年用品外,老年人自身可能会因收入水平而影响消费水平,遏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分配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人口老龄化是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和过程,即指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根据国际社会通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社会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我国1999年60岁以上人口总数为1. 26亿, 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 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发展迅速。我国用少于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首先会造成: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按照分析来看,由于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降低社会生产的经济总量,于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劳动力老化对总体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抑制作用较大,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成为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总之,人口老龄化导致了劳动生产率下降。
(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导致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增长,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向开发老年人生活用品、保健产品、医疗设备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大。人口老龄化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且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影响
“老有所养”主要包括: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照料(包括精神慰藉)。从经济层面看,我国城乡供养模式呈相反的态势。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人则以家庭养老为主;从生活照料面看,我国主要由家庭承担。与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养、照料老人,这也是我国老年人较认同的方式。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421的家庭模式对供养问题发起了严重的挑战;二是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加剧了家庭养老的难度;三是人口寿命的延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421的模式趋向于8421,加剧供养难度,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一)实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
处理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政府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填补其“年轻人赤字”,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
(三)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与子女同住,老年人心态普遍较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对子女要求也不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绝大多数老年人还都将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因此家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养老作用,家庭作为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理想的场所。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尽快建立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社养和家养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四)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收益低、政府相关政策缺位以及老龄市场需求不旺是限制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在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一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等财政优惠,激发企业涉足老龄产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减少老龄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老龄产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优惠,鼓励其实施规模经营,做大做强。二是,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政府要通过做实养老金帐户以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供给,努力使老年人的“腰包’’也鼓起来,进而切实将老年人的各类潜在需求转化为针对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形成养老需求有效拉动老龄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参考文献:
[1]田亦夫,郑紫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探讨述要[J].柴达木开发研究,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