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5:16: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节能服务行业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越来越被认可和重视的经济发展方向,随着国家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取得了相应的成效,节能服务市场需求旺盛,促使了大批节能服务企业和机构的产生。面对良好的发展现状,积极推进我国节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现状
随着国家将节能减排作为硬性指标和政府的引导,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具有较大规模的专业化节能服务企业相继出现。从2006到2010年这五年间,节能服务产业的总产值由47.3亿元增加到836.29亿元,产业规模增长了16倍之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13.1亿元增加到287.51亿元,增加近22倍。此外,节能服务企业、从业人员和节能减排量都实现了极大地增长,节能服务产业规模扩大呈增长趋势。节能服务企业和机构迅速增多,节能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节能服务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合同能源管理成为越来越多节能服务企业业务开展方式。总体的来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迅猛,有着蓬勃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上述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是其进步方面,虽然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迅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虽然产业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展,但节能服务产业的总体规模与实际需求相比相对偏小。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人们对节能服务产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制约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也造成了当前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困境的出现。
1.企业水平参差不齐。我国大部分节能服务企业的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甚至有的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再加上管理水平的落后,使得节能服务质量较低,不但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还为节能服务行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加之社会对节能服务行业的认识本身不足,很容易使用能单位对节能服务行业失去信心。同时,节能服务企业的业务模式缺乏创新,甚至简单复制,造成业务模式的雷同,限制了节能服务业务领域的拓展。
2.融资困难。中小节能服务企业融资困难是其发展的制约瓶颈。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对先期资金投入要求高,资金压力较大,有限的自有资金不利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问题,但中小型节能服务企业固定资产少,缺乏金融信誉,且银行融资产品与节能服务公司匹配度较低,中小型节能服务企业贷款困难,节能服务业务因此而难以开展和拓宽。
3.诚信体系不健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节能服务企业中的普及度较低,原因就在于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用能单位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和节能效果有所怀疑;而节能服务企业因为合同能源管理自身的特点决定,合同履行周期较长,节能服务企业的收益是节能收益,节能服务企业对自身实际利益有所顾虑。
4.行业制度不完善。国家对节能服务行业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有详细的安排和推进,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节能服务产业缺乏专项法律法规。而节能服务产业内部也缺乏成熟的行业规范和自律制度。
5.市场混乱。节能服务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利益。但节能服务行业的作为新兴产业,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认可度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难度增加,同时不利于用能单位对节能服务企业的选择,造成市场混乱和恶性竞争的出现。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策略
推进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必须继续依靠行政力量的推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相结合。
1.加强节能服务产业政策宣传。政府对节能服务产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既要有实际投入又要做好宣传工作。政府借用网络平台及时节能服务产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政府要制定适合本地的政策实施细则,明确各项政策的适用范围,使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及时发现政策落实中的困难并向上级反映,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树立行业规范。节能服务企业要按照技术标准,规范各项操作,采用公认的方法合理分配利益。加强节能服务行业自律,成立权威行业协会机构,负责行业内部协调、监督和维权,加强节能服务企业自我约束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政府制定节能服务产业准入标准和清除制度,实现节能服务产业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3.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结合现有的指导方案和意见,组建节能服务企业诚信专家评定小组,建立统一的评价信息平台,对节能服务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科学评定其诚信等级,为与之合作的企业和机构提供参考。
4.改善融资环境。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力度,定做节能减排相关金融产品,建立适合节能服务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为节能服务企业和银行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提高金融制度与节能减排事业的融合度。政府还应建立节能服务产业风险基金,促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融资业务的开展和节能服务新技术孵化。
5.企业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节能服务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人才质量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各工作岗位人才技能的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员工积极性,提升企业节能服务质量,拓宽企业节能服务业务范围。加强与外界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促进我国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必须首先看清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认真分析节能服务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合理应对措施。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解决方案却是多样的,具体策略的选择既要因地制宜,又往往见仁见智,以上论述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近几年节能服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EMCo)数量大幅增长,从05年的8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800多家,产业规模也从47亿增加到840亿。然而,据统计,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有92%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如果能够顺畅融资的话,至少有50%以上的节能服务公司发展速度会比现在提高一倍。融资困难直接导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能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节能服务公司信用状况不好又会让银行、担保公司等对其没有信心,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整个节能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1]
目前我国对于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下基于对节能服务产业融资难的现状分析,将对整个产业信用信息的管理过程进行详细阐述,并对信用信息管理的体系进行构建与完善,旨在为银行、担保公司、潜在客户等相关利益方在选择是否与这些公司合作时提供参考,从而推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1.节能服务公司信用信息管理过程
1.1 信用信息收集
节能服务产业的信用信息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以及公司内部。[2]
(1)政府部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记录有EMCo的注册信息,它能反映公司的基本组织形式及经济实力,是信用信息的基础;其次,工商管理部门获取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年检报告书、审计报告等材料能反映公司的资金运转情况、经营盈亏程度。从税务部门可以获得公司法人纳税记录、有无拖欠税款记录等信息。
(2)社会机构
对EMCo信用有发言权的社会机构涉及到银行、担保公司、设备供应商、保险公司、业主等[3]。例如,对于目前大部分都还是中小型公司的节能服务行业来讲,银行信贷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公司在银行的账户、资金周转、有无恶意贷款、有无拖欠债务等记录,都是EMCo信用信息的一部分。担保公司为节能服务公司做信用担保,能提供贷款是否按用途使用、有无挪用等信息。业主,即用能单位,能够提供EMCo是否按合同规定提供高质量的节能设备、是否达到承诺过的节能量、是否在项目完成后按规定指导节能设备的后期运营从而增加设备的寿命等信息。
(3)公司内部
从公司内部可以得到很多反映公司真实状况的信息。从管理部门我们可以知道公司的经营成果、获得的各项荣誉等;在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得到公司员工资质方面的信息;在财务部门可以了解公司资金运转情况等。
1.2 信用信息整合
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信用信息经过收集之后仍然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必须经过统一参数、数据转换等操作之后,将异构的信息进行整合。
为了统一系统参数,首先可以由政府出面,实现参与的所有公司都能拥有一个永久性的由工商局编制统一的编码,其次将分散在各个环节的信用数据进行详细的划分、设计与合并,转化成受评节能服务公司信用等级的明确标识。
1.3 信用信息服务
节能服务行业的信用信息服务是以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信息数据为基础,对信用信息进行处理、输送、传播、、使用以及提供信息的服务。通过信用信息服务,用户可以获取公司的注册资本、主要经营者情况、CBCI信用等级、银行信用、公司在行业中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等信用信息。
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服务系统利用已有的数据信息,按照规则进行数据抽取,并按照一定的运算规则产生统计和分析报告,为用户提供查询、做出决策提供实质性的参考。下图1-1为信用信息管理框架。
图1-1 信用信息管理框架
2.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数据库的建立
建立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数据库的建设,它是保证信息统一化管理的必要条件。[4]在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中,存在三种主要的数据库: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公司内部前置数据库,信用中心前置数据库,信用中心数据库。
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公司内部前置数据库用于信用数据的采集,业务库的增量数据定时导入该数据库。紧接着信用信息数据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经过整合后将首先进入信用中心的前置数据库进行数据汇总、查询以及错误修正,以此减轻信用中心数据库的负载。
信用中心数据库是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它是管理平台对外提供查询、分析等服务的基础。系统可以设置时间,在某一时刻将信用中心前置数据库的处理过的增量数据批量导入到信用中心数据库,供外部用户进行查询。下图2-1为各数据库之间的联系:
图2-1 各数据库之间的联系
3.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与节能服务产业相比,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信用信息管理体系要成熟许多,这对我们建立节能服务产业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现有的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主导支持下,将信息的收集工作委任给可靠的第三方征信公司,同时建立专门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出台信用认证规范,创建动态监管模式,根据节能服务公司在运营期间的信用状况及时调整它们的信用等级。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开展信用信息管理的工作,能保护诚信经营的节能服务公司,信用等级提升了,融资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得到解决。
4.结论
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很多政策、制度、体系还不够成熟。对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信息进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刺激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让公众、企业对该产业产生更多信心。本研究目前还不够成熟,关于具体模型的建立以及方法的选择,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探索,建立完善的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雷波.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问题及建议[J].中国科技投资.2010,8:25-26.
[2]刘祎敏.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研究[D].山西,中北大学,2009.
一、引言
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节能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即由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ESCO,在国内简称EMCO)通过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企业提供能源诊断、方案设计、技术选择、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检测、节能量跟踪等一整套的系统化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按合同约定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和商业运作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低,是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初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正式引入我国。当时,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的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就在我国示范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达成了共识,并决定共同实施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以推动我国广泛开展节能工作。中国节能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然而,面对国内庞大的节能市场需求和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外的成功实施,节能服务公司却远没有像预期那样的快速发展,相反,这些节能服务公司目前的处境相当被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原国家经贸委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和全球环境保护基金的增款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并于1997年成立了3家示范性的能源服务公司,包括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节能技术发展公司和山东省节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1997年到2006年底,北京、辽宁、山东3家示范企业的能效投资逐年稳步增加,累计为405家客户实施了475个节能项目,投资总额达13.31亿元人民币,通过实施这些项目,能源服务公司获得净收益4.2亿元人民币,而客户的净收益是能源服务公司的8~10倍。这些项目产生的节能能力每年达151亿吨标准煤,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每年达145万吨。这充分说明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是可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已经启动项目二期,并将继续得到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其目标是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推动我国新兴节能服务公司产业化发展,以此帮助我国扩大能效项目的国内投资,提高我国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预计在项目二期实施期间,累计节能量约为3,533万吨标准煤,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342万吨。
虽然项目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技术力量薄弱、项目融资困难、社会认知度不够等。
1、政策方面。(1)企业缺乏实施节能项目的动力。现行节能法律约束力较弱,缺乏强制性的规定以及经济激励手段促使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或行为没有明显的惩罚措施。对节能行为缺乏明显的激励政策,特别是没有与节能的环保效益挂钩。除部分高耗能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对节能有一定认识外,大多数企业因为能源占产品成本不是太高,没有节能的积极性;(2)节能服务产业的市场不规范,缺乏评价标准。能源服务公司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没有成熟的行业规范,诸如服务标准、节能量检测和认定办法、合同规范及其履约道德准则等。同时也缺乏评价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质量好坏的标准,节能服务市场比较混乱。
2、融资方面。(1)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困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服务公司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多数运营的节能服务公司经济实力较弱,无力提供保证其贷款安全性的担保或抵押。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投入产出周期长,大项目一般在投入几年以后才会有回报,企业要进行后续投入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而作为中小企业,又是新生的企业,商业资信度相对较低,很难从银行获得商业贷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资金不足,大量好的节能技改项目无法实施;(2)缺乏信用评价机制,银行授予信用额度低。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节能服务公司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常常无力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和足额的抵押。因此,银行对这些公司的信用度水平存在质疑,授信额度很低。此外,目前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前景不是很明朗,银行缺少对合同能源管理运作机制的深入了解,这更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
3、能源服务公司方面。(1)能源服务公司专业化不强,缺乏运营能力。节能服务公司的运营机制是全新的,又比较复杂,潜在的节能服务公司基本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大多数缺乏综合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计划制定能力、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后期管理能力等,降低了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水平;(2)缺乏权威的节能量核准手段。节能效果的评测问题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核心问题,节能服务公司的所有收益实质上都来自于节能收益。但目前,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上,经常难以与企业达成一致,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
三、促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建议
基于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对推进能源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信息传播方面。以能源服务清单为载体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终端消费者在资金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对节能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为此,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能源服务清单,清单具体包括项目描述、功能描述以及示范性案例研究。通过对服务清单的传播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扫清信息障碍和认识障碍。
(二)政策方面。规范能源服务市场。为了保护顾客,提升能源服务公司的公众形象,避免不规范的能源服务公司混乱市场,必须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严格审查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在欧洲,欧盟各国正在努力为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建立一个征信系统,以避免有些公司为了牟取暴利进入节能服务行业,对整个行业的信誉和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申请加入节能服务行业的公司要从技术水平、融资能力、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提高节能服务行业的门槛;对于运作中的节能服务公司要建立起信用档案,对这些公司已承担节能项目的实施水平与效果、盈利能力和还贷能力等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对于节能项目实施效果不佳、技术水平落后、盈利能力差、按期还款水平低的企业进行通报整改,多次整改仍没有改善的,吊销其营运资格。
(三)融资方面。在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担保计划取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面对我国目前巨大的节能服务市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应设立专业化的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和相应的运作机构,建立并完善以担保基金启动银行贷款的节能融资中介机制。要对EMC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做到资金的专款专用。这种模式类似于世行、全球环境基金的运作模式,唯一的不同点是资金提供主体的差异,这里的节能专项担保基金主要由财政支出负责。财政支出突出了政府对节能事业的重视,同时财政支出的金额大,作为担保基金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提供保证。
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应该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国家财政出资,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出资,并由相关部门负责管理。这两级节能项目担保基金有不同的职责,国家一级的主要负责国家大型EMC节能项目的担保,同时可以作为地方一级节能担保基金的后援支持;而地方节能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本地区EMC项目的支持,负责培育地方节能服务市场。这样的分工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各个地区的EMC发展水平,避免发展不均的现象出现。
四、结论
本文阐述了我国现阶段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继续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国际上新兴的节能新机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EMC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有助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节约型服务业 后工业时期 新工业时期 第三产业
节约型服务业的概念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全球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多数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中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前全球服务业产值比重平均已超过60%,发达国家超过70%。可以说,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成为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我国非常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对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如果不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大量消耗资源的状况,就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徘徊。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体落后,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有些服务行业,存在着资源消耗过大、节约意识淡薄、生产效率低下、恶化生态环境等问题,这是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格格不入的。因此,在我国发展节约型服务业势在必行。
所谓节约型服务业,一般就是指的资源节约型服务产业,发展节约型服务产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型服务业是指以建立节约型经济系统为目标,以节约资源为要旨,在实现最小成本最大收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同步健康发展,最终建立一个自成一体的良性循环产业链的产业。服务的每一种经济功能都需要一定的载体,这种载体就是服务的产业。
节约型服务业是在遵循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按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及生态规律的要求提供各种服务而形成的产业。节约型服务业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发挥效益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产品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在满足需求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节约资源和能源方面,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在获益方面,以最合理的投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高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节约型服务业理论发展脉络分析
(一)工业时期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Fisher在《进步和安全的冲突》(1935)一书中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首次从产业历史演进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视角进行了三次产业划分,并第一次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认为第三产业是一系列提供服务活动的产业。
Clark在《经济进步的条件》(1940)一书中进一步研究了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并正式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认为第三产业包括了建筑、公共设施、交通、贸易和更一般的各种各样的服务。显然,与Fisher相比,Clark对第三产业范畴的认识已逐渐摆脱古典学派的束缚更趋一般化。与此同时,Clark运用三次产业的概念,研究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使三次产业分类法得以普及和应用。但世界范围内仍将Fisher和Clark共同视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刘重,2005)。
(二)后工业时期服务业增长理论
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1973)中首次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认为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服务社会,且这一特征不是外生的,是由服务需求的上升趋势与服务业生产率相对低下所导致的供给不足的矛盾所决定。
Fuchs在《服务经济学》(1968)中,以实证方法对以美国为“模特”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上升的原因、各服务行业之间生产率变化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形象地称之为迈进“服务经济时代”,由此而创立了服务经济学。
为了解析服务业生产率较低的生成机理及影响,1967年,Baumol以当时美国城市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为背景来考察服务增长,构造了一个两部门非均衡增长的宏观经济模型,提出了服务业部门的“成本病”问题。“成本病”理论适合大部分服务业,因而成为服务理论研究中唯一较为成功的形式化模型(陈凯,2005)。
(三)新工业时期服务增长理论
新工业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Galbraith等人。Galbraith等人一直关注现代企业业务、企业组织的技术进步及其对服务需求的影响等所产生的服务增长态势,竭力强调生产组织中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尤其是信息技术,该认识对当今社会的服务增长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增强说服力,经济学家还在实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Porat(1977)重点研究了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所带来的服务增长,并认为与信息生产、传播和应用相关的实物产品生产和服务产品生产的产业群已经形成,其中包括了服务部门。Jorgenson(2002)等人从宏观角度,通过跟踪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布鲁金斯研究所于2002年对27个国家的信息化与服务增长、服务劳动生产率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进一步证实了美国的服务增长,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信息技术最密集的行业。
Cogoy从人力资本、存量知识服务部门的发展引起人们服务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的角度论证了服务增长态势。认为,随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以及知识服务部门的壮大,新型服务产品以及为实物产品制造、消费所配的服务产品将越来越多,这必将对人们的消费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张卿,2005)。
除了上述西方国家经济学家的研究外,日本经济学家饭盛信南也出版了多部关于第三产业的著作,比如:《生产性劳动的理论》(1977)、《生产性劳动与第三产业》(1978)、《经济政策与第三产业》(1978)、《服务经济学导论》(1985)等。这些著作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以及日本第三产业的动向特别是就业动向作了详细分析。饭盛信南把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归因于大工业的发展,认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变化,带来了消费过程的社会化,因而第三产业的扩大和发展是大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活和消费的高度社会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纵观国外服务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从工业时期对三次产业划分理论的形成和普及应用,到后工业时期关于服务业产值增长和就业增长的相关研究,再到新工业时期对服务业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的拓展,这些研究本身都带有很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体现了研究者出发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但基本都是从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地区专业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国内外节约型服务业研究现状及评述
作为衍生于“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概念的“节约型服务业”,由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出的时间较短,国外目前还没有这一提法,而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尚不是很多,这导致国内外对于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才初现端倪,直接研究节约型服务业的成果非常少,更多地是从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角度来探讨服务业如何节能降耗、保护生态、持续发展。
(一)国外关于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
美国学者K.Hockerts(1999)提出生态型服务的概念,认为生态型服务包括三类:产品服务、使用服务和结果服务;美国学者D.Rondinelli和M. Berry(2000)认为需要强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促进交通物流业的良性发展;瑞典学者Sanjay K. Nepal(2000)指出,要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投入、关系建设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学者Vinod Sasidharan等人(2002)指出,在发达国家的旅游业中,利用生态标识提高环境标准来保护自然资源已成为一种共识;美国学者Evan Mills(2003)研究发现,采用能源效率标识和能源循环技术,可以提高保险与风险管理行业的利润;美国学者Charles A. Goldman等人(2005)认为节能服务公司所开展的服务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美国学者Paolo Bertoldi等人(2006)通过调查发现,欧盟及其成员国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国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同;希腊学者T. Markis和J.A. Paravantis(2007)对希腊一些比较典型的小型服务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那些能源消耗比较大的企业,主要在于没有采取能源保护措施。
(二)国内关于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
中国学者邱小华(2005)从社区(大厦)施工设计、节约人力资源、高度重视社区(大厦)内能源节约问题三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建设节约型物业管理服务;李伍荣和文启湘(2006)认为生态型服务消费是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的重要内容;杨旭东(2006)认为转变服务方式是搞好商业银行“节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王晓羽、谢朝武(2007)从循环经济思想的内涵入手,阐述节约型餐饮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剖析传统经营方式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从政府及行业、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等角度提出节约型餐饮的构建途径; 2007年4月21日在中国烹协主办的“节约型社会与餐饮业发展论坛”上,提出了构建节约型餐饮的新思路。
于淼(2007)指出发展节约型餐饮产业,一是要提高全行业的节约意识,二是餐饮业要合理利用资源,三是要引导客人节约、节能;杨华(2007)对如何建设节约型物流企业进行了探讨;祁雪瑞(2007)提出了发展节能服务业的原则与制度;叶楠、施卫东(2008)总结国外节约型交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我国节约型交通建设的措施;董鸿安(2008)提出了生态型饭店的概念,并对建设生态型饭店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三)国内外研究特点
本文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从宏观角度研究服务业发展对策的成果相对比较丰富,但具体研究节约型服务业发展对策的成果还相对比较稀缺;从旅游业、餐馆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来探讨如何节能增效的成果相对比较丰富,而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成果还相对比较稀缺;西方发达国家比我国更重视服务行业中的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提高和改善服务业节能绩效、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不大,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对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真正开始,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方法、模型与对策等。
结论
通过节约型服务业理论脉络的研究分析,以及国内外关于节约型服务业相关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对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包括系统的理论研究、服务业模式和模型研究、服务业对策研究等。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节约型服务业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重.论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内涵与发展环境[J].理论与现代化,2005(6)
2.陈凯.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外理论述评[J].经济学家,2005(4)
3.张卿.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服务增长理论评述[J].南方经济,2005(07)
4.王晓羽,谢朝武.循环经济与我国节约型餐饮企业的构建[J].能源与环境,2007(5)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06
一、前 言
目前我国酒店业主要产品服务系统仍属于“资源-产品-废物”这种传统的线性开放式经济运行模式,显示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成为当地环保部门重点监控的对象[1]。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随着节能理念的深入人心和节能实践的广泛推广,催生了一个顺应时代要求的节能产业。近几年国内兴起的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 国外简称ESCo,国内简称EMCo)就是节能服务产业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作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专业化公司,它根据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专业的能源审计、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施工、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改造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服务,并通过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而获得利润,滚动发展。节能服务公司在不断开拓节能市场的同时,客观上提高了全社会的节能降耗水平。
目前国内外关于星级酒店节能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局限于具体的节能设备及节能技术的介绍,重在介绍各酒店采取的节能技术及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研究仅限于酒店个体的微观层面,缺少从宏观高度将星级酒店同节能服务公司、政府整合到一个机制中所进行的系统分析。目前来看,从管理角度进行星级酒店节能机制研究的文章少之又少,定量研究的文章则更为稀少。
本文以天津市星级酒店为例,从管理层面和宏观层面,将星级酒店、节能服务公司与政府作为星级酒店节能机制的三个主体,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这三个维度对天津市星级酒店节能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找出星级酒店节能服务机制中各主体与星级酒店节能应用与推广间的内在联系,为星级酒店业节能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持,为节能减排的推广作出贡献。
二、星级酒店业节能服务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基础分析
(一)节能服务机制主体的行为及其特点
节能服务机制主体有三:星级酒店、节能服务公司、政府。
星级酒店作为节能的对象,也是节能机制作用的核心,从其自身属性来讲,它属于企业性质,所追求的是企业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只有当节能在星级酒店内的应用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酒店才会进行节能改造。当前星级酒店对节能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节能就是利润”的理念已经逐步融入到星级酒店的日常经营过程中,也被看作是星级酒店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节能服务公司是通过与客户签订的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作为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公司,EMCo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企业,其特殊性在于它销售的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产品或技术,而是一系列的节能“服务”,也就是为客户提供节能项目,这种项目的实质是EMCo向客户企业销售节能能量。
节能服务公司的运作机制是“合同能源管理(EPC)”,是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节能风险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它的实质是节能企业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降低企业目前的运行成本,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EMCo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在节能服务合同完成后,节能客户企业原先单纯用于支付的能源费用,在支付新的能源费用和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费用后,剩下的就是节能客户通过节能得到的节能效益。在节能合同期过后,节能客户企业就可以享有全部的节能效益,对其自身会产生正的现金流。
节能产业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尤其是节能,需要克服许多障碍。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各级节能服务机构和企业节能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能源管理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面向市场的转变,企业的自扩大,节能正由原来的国家投资逐渐向企业的自主行为过渡。与其他行业相比,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幼年期,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对节能市场未来的整体规划来规范节能行业的各个环节,来完善星级酒店业的节能服务机制。
(二)节能服务机制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由于星级酒店、节能服务公司及政府三个主体在星级酒店节能机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三个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节能机制构建中缺一不可,因此将“星级酒店”、“节能服务公司”、“政府”作为星级酒店业节能机制结构方程模型的三个潜变量,得到星级酒店业节能机制概念模型的框架。见图1。
三、星级酒店业节能机制的实证研究
(一)结构方程简介
结构方程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Karl Joreskog和Dag Sorbom等学者提出的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处理多个原因和多个结果的关系,以及含有潜变量的问题,结构方程分析能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并可以比较及评价不同的理论模型[2]。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数学模型,可用以分析一些涉及不能准确和直接测量的潜变量的复杂关系[3]。
(二)潜变量指标的选取
星级酒店业的节能应用与推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为了能够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出节能在星级酒店业的应用与推广中遇到的障碍,本论文测量指标的选取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实验性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参考国内外星级酒店节能相关的文献研究,从中提取出与天津市星级酒店业节能机制影响因素相关的指标。其次,与从事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的专家老师及星级酒店的管理人员,就提取的相关指标进行深入的交流访谈,对指标的完整性、可行性和表达的清晰性听取他们的意见,对相关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最终,根据专家及酒店管理者反馈的意见,确定16个具有代表性的测量指标。见表1。
(三)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及效果分析
1.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以天津市旅游局公布的《天津市星级饭店名录》中的星级酒店为主,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访谈、重点酒店实地考察三种方法。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86.36%。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七级量表法:“完全符合”为7分,“非常符合”为6分,“比较符合”为5分,“符合”为4分,“比较不符合”为3分,“非常不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各项均为正向记分。
2.数据分析。
本文选用结构方程模型作为建模的主要手段,并运用SPSS17.0和LISREL8.7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处理。
(1)信度检验。
就星级酒店业节能服务机制影响因素模型来讲,信度就是指该模型中各测量指标反应星级酒店业节能机制影响因素的可靠程度。本文采用目前最常用的同质性信度分析法――内部一致性系数分析问卷的信度,通过李克特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克朗巴哈信度(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Cronbach's α系数越大,表示该变量各个相关性越大,即内部一致性程度越高[4]。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数据,在95个有效样本的情况下,通过SPSS 17.0进行的信度分析,得出了3个潜变量因子的信度指标。见表2。
一般认为Cronbach's α大于0.7为信度较高[5]。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所有分量表中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以上,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达到了0.892,表明本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十分可靠,问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2)效度检验。
效度是指一个量表度量它所要度量的内容的能力。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SPSS17.0中的因子分析法对量表的效度来进行检验。通过运用KMO适当性参数检验以及Bartlett的球形检验来判断总量表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运用SPSS17.0对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各个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及观测变量和潜变量之间的因子负荷,其结果见图2,拟合结果见表4。
可见,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说明该模型的结构是合理的。
通过进一步的标准因子载荷情况来检验其效度,16个变量的标准因子载荷系数在0.57~0.75之间,t值在3.65~8.25之间,表明统计正确。见表5。
通过模型拟合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本文前面所设置的6个研究假设都被证实是成立的。见表6。
作为节能机制服务的核心对象,星级酒店中观测变量“酒店节能专项资金”的因子负荷最大,其次为“节能管理体系”。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星级酒店作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对于投向节能方面的资金更看重的是投入资金对其自身产生的回报率,投资回报周期的长短,以及节能新设备安装使用的便利程度等综合因素。特别是在对于投向节能方面的资金回报前景不是很乐观的情况下,星级酒店对于节能专项资金投入与应用的条件是很苛刻的,此刻酒店更倾向于将资金投资在能产生更多利润的项目上。此时,政府合理的优惠引导政策就显得十分必要,引导酒店管理者将资金投向有利于酒店可持续发展的节能之路,而不是投向只能带来一时利益的当前规模发展的项目。
另一方面,酒店节能专项资金的缺乏这一瓶颈问题,可以通过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解决,因为节能服务公司的运作模式就是用星级酒店将来节省下来的能源成本来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费用,不会增加酒店当前的财政负担,通过与节能服务公司的合作,星级酒店就将节能的资金危机转嫁给了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
节能观念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酒店自身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酒店内部对节能的认识还不足,致使一些星级酒店中员工对酒店的节能工作和计划都不太了解,同时由于节能发展起步较晚,星级酒店业所处的节能市场环境还不成熟,仍有相当的潜力可以挖掘。
在节能服务公司中,“节能风险”跟“节能融资”两个观测变量的因子负荷最大。
调研发现,由于节能服务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当前的节能服务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缺乏完善的行业节能标准认证制度,当节能服务公司对酒店进行节能改造后,当双方对于节能量意见不统一时,节能服务公司就会面临比较严峻的信任危机。由于节能服务公司前期投资在酒店的节能设备与技术垫付的是自己的资金,此时节能服务公司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财政危机,可能自己的投资会给自身企业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冲击。对于节能服务行业,借鉴国外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经验,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约束和激励的双重作用机制,按市场规律来运作,完善节能行业第三方标准认证,使节能双方的风险得以控制,从而实现节能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制约节能服务公司发展的第二个棘手问题便是融资问题。节能服务公司凭借自己的专业节能技术对酒店进行节能改造,得到的是酒店节能以后的收益和现金流,而商业银行看重的是节能服务公司能作为抵押的资产,这是造成节能服务公司贷款难的最根本原因。当前大多节能服务企业处于初创期,面临风险大,又缺乏担保,想获得银行贷款更是难上加难。为了缓解这一难题,目前国内已有三家商业银行与世行旗下的IFC(国际金融公司)签订了框架协议,为节能服务企业提供项目贷款,这三家银行是: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面对巨大的节能服务市场,这只是为缓解节能服务企业贷款难题迈出的第一步,节能服务公司还处于发育脆弱期,需要政府为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为节能服务行业现阶段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由于节能并不能给酒店带来当下直接的经济效益,节能的投入却相当大,星级酒店自身节能经验也不足,在承担高节能设备成本时面临很大困难,致使星级酒店在节能改造方面缺乏一定的自觉性,这时就需要政府主动承担起这一责任。根据国外节能行业的经验,政府促进星级酒店业节能发展的措施,主要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制定一些合理且切实可行的硬性指标来给予星级酒店压力,初期对于节能不积极的酒店,采取一定的惩罚性措施;另一方面,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来激发星级酒店节能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节能行动中来。结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的特点,我国已颁布了一些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节能优惠措施,但我们在众多星级酒店的走访访谈中了解到,优惠政策对于酒店管理者的吸引力有限,现阶段吸引酒店主动参与节能的积极性并不高,加上现阶段节能约束政策与政府监管政策的不完善,导致星级酒店缺乏节能的约束力,政府的机制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
[1] 高 兴,张殿光.我国酒店业餐饮服务全过程耗现状分析[J].建筑科学,2007(5):40-46.
[2] Sik-Yum Lee,Xin-Yuan Song.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to Quality of Life[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005(3):435-453.
[3]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17.
[4] Judith H.Washburn.Measuring Brand Equity.An Evaluation of a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Scale[J].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02(193):46-48
[5] 符正平,陈丽纯等.战略性供应管理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3(5):24-34.
Energy Saving Mechanism of Star-rated Hotels Based on SEM
――A Case Study of Star-rated Hotels in Tianjin City
LV Rong-sheng,GUO Xiao-hua, GONG Feng
服务业具有客我高接触的特性,员工除了付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需要付出情绪劳动,而管理者长期以来对员工情绪劳动的认知不足,忽视情绪劳动管理。为提高企业形象和组织绩效,管理者需要关注员工付出的情绪劳动,也有必要针对服务人员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 情绪劳动的内涵
1983年Hochschild在《情绪管理的探索》一书中正式提出情绪劳动一词,认为情绪劳动是指员工通过管理自己的情绪来建立公众可见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展示,从而获得报酬的一种劳动方式。Ashforth等人(1993)发展了Hochschild的定义,把情绪劳动定义成“表现出合适的情绪行为”。这个定义强调的是能够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情绪感受的管理。Morris和Feldman(1996)是从相互交往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情绪的产生,他们将情绪劳动定义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努力、计划和控制,个体使自己呈现出达到组织要求的情绪行为”。
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情绪劳动的定义有很多种,但学者们都一致认为:情绪劳动的本质是管理个体的情绪或情绪表达,使之符合组织规范和组织期望的一种需要。当然,在情绪劳动提供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是组织含蓄或明确地规定员工情绪表达的规则,使员工扮演的角色符合组织期望;另一方面是员工基于组织顾客的关注,需要展现出与组织规则相符合的情绪,但是在很多场合员工自身的真实感受并不是和组织期望的情绪相一致。
二. 服务行业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服务业员工情绪劳动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顾客方面、员工个体以及组织方面的因素。
(一)顾客方面
情绪劳动情境通常由顾客和员工双方构成,在我国的服务行业中,员工在服务过程中,接触的顾客在年龄、性别、职业、经历、文化背景方面都有差异,有时员工和顾客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这时员工需要对不同的顾客进行不同的情绪,需要根据服务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
(二)员工方面
服务业员工的性别、年龄、工作经验、情绪智力等个人特质因素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劳动。性别上一般女性员工情感更加细腻敏感,能够更好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年龄大的员工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都更加丰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员工的情绪智力对于情绪劳动效果的影响最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情绪智力是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的。情绪劳动中的员工必须能理解和运用情绪规则,而情绪智力是员工获知表现规则的基本能力。此外除了性别、年龄、情绪智力等方面因素,自尊、友谊需要、成就需要等都会影响服务人员的情绪劳动效果。
(三)组织方面
组织方面对员工情绪劳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工作氛围、情绪劳动管理的政策等因素。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文化氛围,就能依据企业文化的要求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可以减少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情绪问题。而一个和谐友好的工作氛围,员工能获得更多的来自组织和同事的支持,可以减少因情绪劳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 我国服务行业情绪劳动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服务行业对情绪劳动的认知尚且不足,所以忽略了员工情绪的调节,也不能有效补偿员工付出的心里成本,造成很多服务行业员工存在疲倦、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一)依赖员工自我调节情绪
一些服务行业的管理者将一线服务员工的需求简单等同于加薪,忽视员工的心理需求,也无视员工情绪劳动引发的心理成本上升。因此在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员工流失率高、满意度与敬业度低。甚至有些管理者认为在服务过程中受气是自然的事情,员工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就能适应。其实员工控制情绪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时间和自我调整,更需要管理者在培训和管理中给予指导和培养。
(二)对情绪劳动引发的后果关注不足
情绪劳动对员工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是持续的情绪劳动会使员工付出较多的身心能量,如果长时间的处于高强度的情绪劳动状态且身心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容易使员工表现出缺乏耐心和自控的破坏。管理者对于情绪劳动对员工影响的关注是很薄弱的,针对高流动率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调整薪酬福利,而没有考虑很多时候是员工心理厌倦的原因。
(三)忽视员工的情绪需求
在顾客和员工发生冲突时,管理者一般都关注的是顾客的情绪,处理时也是以顾客满意为前提忽视了员工的感受。管理者没有将员工和企业看成是利益共同体,有的管理者甚至没有把基层员工和管理层摆在平等地位。因此管理者应该改变这种管理风格,注重员工的情绪管理。
四. 服务行业情绪劳动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工作分析中明确情绪劳动职责
工作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职位的管理活动,是运用系统方法,收集、分析和确定组织中职位的定位、目标、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业绩标准、人员要求等的过程。对于服务人员的工作分析与设计,要注意考虑员工个人的意愿及价值,要考虑到服务人员的情绪问题。为了避免工作枯燥无味,要工作丰富化,给员工更多的尝试机会,来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现在有些企业为了使员工的工作更加灵活,采用“角色描述”代替“工作描述”。
(二)招聘适合情绪劳动的员工
服务人员不仅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同时要具备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基于情绪劳动的特点,甄选时应该多使用心理测试或者情境测评工具。运用心理测试考查候选人的个性或者性格,一般倾向于选择有乐群性、情绪稳定性等性格特征的人员。考查从事情绪劳动需要的知识技能时可以采用评价中心的测评方法。依据工作分析中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使用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法,面试官则观察应试人员的情绪变化、面部表情等来评估应聘人员的情绪劳动素质。
(三)培训开发时列入情绪劳动内容
企业要注重培训服务人员的情绪劳动态度、情绪劳动知识和情绪劳动技能。在情绪劳动技能培训时,可以根据平常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来设定情境,使服务人员在角色扮演的实践中理解情绪劳动规则和情绪行为。同时通过这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沟通交流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等。
(四)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中考虑情绪劳动因素
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一般更多关注的是财务数据,而很少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对于服务业员工的绩效评估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要看到情绪劳动在她们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将情绪劳动纳入到服务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中。
员工是情绪资本的所有者,在付出情绪劳动后理应获得相应的报酬。此外,针对情绪劳动带来的损耗问题,可以考虑改善服务人员福利、实施员工援助计划等方式,提高员工情绪调节能力、解决个人情绪问题,缓解工作压力。
五. 结语
情绪劳动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虽然近来学界也有很多情绪劳动方面的研究,但主要是综述类文章。本文在总结情绪劳动文献的基础上还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此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劳动及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机理也不同,这需要在今后进行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答: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具体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通过分享节能效益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用能单位不仅不需要投入和承担风险,而且在合同期内与节能服务公司分享节能收益,合同实施结束后,则独享全部节能收益。
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问: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障碍?
答:1998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实施了“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分别在北京、山东、辽宁成立了三个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我国。十年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推动节能的政策措施,节能服务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其投资、技术和节能效果等优势正逐步显现,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约502家,共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个,总投资280亿元,完成总产值580多亿,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由2008年底的6.5万人增加到11.3万人,增幅达74%。
虽然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较低,难以适应当前推进节能工作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融资困难。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需要先垫付资金,随着实施项目的增多,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如果没有融资支持,公司发展就会难以为继。同时,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初期通常规模较小,自有资产不足,往往因为缺乏抵押物、担保物而得不到银行贷款。
二是税收政策有待完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既涉及增值税应税货物又涉及营业税应税劳务,其中,应税劳务既有设计、咨询等适用服务产业5%税率的劳务,又有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适用3%税率的劳务。在实际执行中税务机关按照规定对不易划分的劳务一般采用从高适用税率的办法征收营业税,客观上造成企业营业税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期满后,将节能设备等资产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仍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这样不利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三是缺乏政策支持。现行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节能项目的引导资金,主要针对的是用能单位,对节能服务公司还没有明确的国家优惠政策。
四是预算支出科目不明确,会计实务处理不统一。由于合同能源管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在现行预算及财务管理制度下,公共机构支付的节能服务费用在现有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中还没有明确的支出科目;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转移给用能单位时会计处理不统一。
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的过程?
答: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我们就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会计处理办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初稿,于2008年12月召开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座谈会,就《意见》初稿听取了有关部门、专家和企业意见。
2009年6月17日,副总理在河南洛阳主持召开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并指示发展改革委会同财税、金融等部门,尽快制定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根据副总理的指示精神,我委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门对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了反复研究协商,达成了一致意见,形成了《意见》送审稿。2009年12月8日上报国务院审核。2010年3月17日《意见》经国务院常务会讨论后,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我们又进行了修改,最终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办转发各地贯彻执行。
问: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了哪些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扶持政策?
答:一是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
二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条件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符合条件的能源管理合同的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交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合同期满,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
三是完善会计处理制度,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如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合理区分单独计量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
四是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信贷产品,拓宽担保品范围,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等。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
问:《意见》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如何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前且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是: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经济发展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发展向效益质量式发展转变。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中的重要行业,通过拓展其新业务转变传统单一服务为多元化综合服务,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以服务经济转型是新时代赋予注册会计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是注册会计师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历史契机,通过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监督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积极发展,本身就是践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简单的说就是改变传统的浪费的、污染的、无秩序的发展,朝着节约、环保、有序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利国利民、可持续的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提升第三产业(服务行业)的比重,因为服务行业属轻污染、智力型行业。那么注册会计师行业其自身的发展,本身就是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践。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几十年的稳步健康的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间积累的监督体系建设、行业法律法规建设、专业标准建设、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执业人员技能培养及后备人才培养和专业精神培育等多方面的实践经验,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具备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为其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能够为其他服务类产业及非服务类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作用。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虽在不断改革中,不足和弊病在逐渐发现和减少,但是投入、消耗、污染还是高,效益提不上去,这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是急需、必须转变的。面对资源、环境、市场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我们只有靠尽快改变现状,那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条出路来解决当前问题。注册会计师行业其特有的专业技能如财务管理、战略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建设、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体系等,能够为企业提供传统产业发展更新、经营战略调整、管理流程重塑、低碳经济设计、技术可行性分析、成本管理方案设计等多方面措施及方案,帮助企业顺利度过转型期,更健康发展。
(三)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将积极推动和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府、二是企业,企业要转变需要政府来指导方向,另外政府自身也要不断顺应发展而转变。所以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势下,注册会计师行业将为政府和企业分别提供服务。
1.主动引导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特长,运用所熟知的政策法律法规、专业技能,帮助企业调整生产战略,将生产设备更新改造或升级换代,让项目和产品更加符合国家最新要求的产业政策;通过兼并重组或增资扩股等手段,让企业扩大规模提本文由收集整理升档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针对的是企业,所以企业如果有效实现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达到预期效果。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结构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并且逐步意识到管理需创新、生产需节能增效。那么率先实现低碳低能耗发展的企业,将能早实现产业升级;能尽快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就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致胜。注册会计师拥有其专业技能,可以帮助企业产业升级、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尽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在新一轮的企业竞争中取胜。无论上述哪个环节,均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来管理和维护。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方面需加大创新力度,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基础上,向着服务多元化方向加速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在以上环节帮助企业的摆脱传统模式,重获活力。
2.为企业跨国经营服务
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应该不仅拘泥于单纯的国内市场,而应该走出国门,这将使得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风险应对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也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而作为经济活动的必然参与者,会计行业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将带动中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企业“走出去”,需要了解当地文化、法律法规、当地财政状况、市场行情、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等有关企业发展与经济、消费有关的各类问题,注册会计师可以发挥引路作用,通过专业视角来了解和发掘相关问题,协助企业解决在陌生环境发展可能遇见的问题;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要接受国际市场的监管,注册会计师可以提供国际鉴证业务;企业跨国经营也需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及国际贸易的相关法规,需要注册会计师对法规进行识别确保企业没有违规操作;企业跨国经营,会面临比国内市场更多、情况更复杂的风险,如汇率风险就是最易出现的,注册会计师会帮助企业进行风险预测、识别、评估和规避。可见,在伴随着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辅助功能十分强大,是企业涉外发展不可缺少的强力支撑。
3.通过引导资源有效配置,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the guangd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energy utilization, construct comprehensive measures system,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support low carbon cities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strategies.
Keywords: low carbon cities; Guangdong province; Carbon emissions;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广东省低碳城市建设条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在传统产业发展和传统城市建设方面,已积累了长足的资本和经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优先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将具备较高的实效性。
在经济条件上,2009年广东服务业比重为49.1%,相对国内城市而言广东具有较为发达的服务行业,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和资源,调动各种有利条件为低碳转型服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此外,低碳城市建高还包括制定相应配套政策(管理体系、评价机制等)和资金扶持低碳转型服务行业的发展,广东政策的开放性也将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
2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建设
对于经济发展迅速及多元化发展的广东而言,需要客观、真实的数据来不断反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此评价标准将是衡量广东城市低碳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本研究结合生态城市指标和循环经济指标对各个预选指标进行反复筛选,构建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的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并根据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确定2015年和2020年的具体标准。
3 低碳城市建设实施策略
3.1 加强低碳实施平台建设
统筹各部门力量,构建与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相呼应的低碳规划和配套政策体系,包括:省、市、区(镇)分层次低碳发展规划、重点行业(产业)低碳发展规划,低碳城市建设及专项规划、低碳园区建设规划、低碳城区规划。加强低碳基础性研究,包括:碳交易、碳认证、碳审计、碳汇等方面工作探索,以及完善新增项目立项阶段节能管理和建成后的能效审计,挖掘社会存量(既有项目)的减排潜力,形成广东低碳发展特色。
3.2 “限制”和“引导”相结合
以“限制”实现减排是实施低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有可能会导致各单位低碳工作的积极性的降低,在政府的支持资金有限、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的情况下,低碳工作难以持续推进。因此,需要通过以“引导”为主的相对标准,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例如,在广州、深圳等中心大城市鼓励低碳经营,高效利用城市资源,如使用低碳技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通过低碳措施提高土地的开发强度,促使产业升级等,并根据相应的措施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正常的低碳经营收益可以实现持续发展。
3.3以低碳设计和节能为导向的技术创新
据统计,交通与建筑的碳排放约占城市总排放的约50%,有必要对现有的节能和低碳技术进行创新,减少碳排放。
在建筑材料上,将全部采用节能和绿色建材,比如尽量选取不用烧纸的材料。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调节室内温度。房屋建筑将全部采用隔热环保材料,达到冬暖夏凉,减少能耗,比如安装白色反射性屋顶、使用双层玻璃和防风装置、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泡。
在建筑标准方面,借鉴美国LEED 绿色建筑评分系统标准、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准和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 从设计、审图、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各环节的规划管理,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制定绿色建筑标准。
3.4促进低碳标准的统一性和标准化
从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看,在初级阶段应采用以“引导”为主的相对性指标,如单位GDP碳排放下降率,以便为广东低碳实施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发挥正确引导作用。其中,率先确定低碳城市评价指标是关键内容;另一方面,碳排放测算与监控是低碳城市评价的基础工作,要不断完善测算与监控的手段、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常态化的测算和监控机制。
3.5“以点带面”重点推进低碳城区建设
1、注重低碳建设的综合效益
低碳建设实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大面积覆盖、多方面地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政府难以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因此,要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选取城市土地价值较高、人口较为密集的街区开展低碳建筑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城区绿化、垃圾分类与回收、雨水回收与中水利用等低碳示范,以最少的资源利用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将低碳示范城区的实施成果推广至整个城市。
2、加强功能混合的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功能布局是低碳城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建设“城市综合体”是实现低碳城区的有效方式,通过以街道为主的公共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密度、小街坊以及公共空间混和使用的城市空间结构。
利用好城市核心商业区、公共设施集中区、交通枢纽区、地铁沿线的土地资源,在编制地面规划的同时,同步应编制地下空间规划、轨道站点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衔接设施规划, 整合城市地上与地下的空间资源, 形成立体化的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体系。
4 结论与建议
广东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进行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在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低碳园区、低碳城区、低碳建筑、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制定完善的实施策略;并且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综合而准确地突出广东低碳城市发展的优势和特点,配套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以循序渐进地实施低碳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 季昆森.协同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中国环境报.
[2] 马俊峰.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联系与区别.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5).
[3] 李顺宏,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升级构建节能
降耗型产业体系高能耗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在政策上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对资金的引导作用,改变体制、方便机制、加大投入,全力发展诸如法律、金融、信息等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突出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改变服务业长期滞后发展的现状。二是,从内部调整第二产业的行业结构,合理调配产品结构,使之向着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工业部统筹协调,对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进行有益化调整,优先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占有量。鼓励传统工业技术革新,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工艺,优化产能结构,实现产品升级,降低传统工业的能耗量和排放量。三是,政策干预,严格把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过快过量增长。要想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必须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规模及发展,对“三高”行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设立的各项标准严格把关,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问责机制。借助出口退税、关税、出口额分配等手段控制“三高”行业产品的出口。
(二)大力培育新兴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泛指能耗低、排放少、污染小的产业,包括新型能源、节能产品、环保设备、回收资源、工业节能减排等等。这些行业都是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不断的开发低排放的新能源,不断创新发展低能耗的新型产业,不断技术革新升级生产体系,才能从传统的产业模式逐渐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应大力培育低碳产业,从政府角度,应给予对应的税收、政策等优惠;从金融机构角度,应丰富融资产品,为低碳产业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从低碳产业自身角度,应充分利用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快自主研发和创新,提升低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是中国产业转型的目标也是占据未来产业链顶端的必经之路。
(三)提高能源效率,有效调整能源结构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发展之中,高污染,搞排放的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实现绿色可循环的低碳经济是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工业化发展提出的要求,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就只有通过技术革新,加大现有工业体系中能源的利用率,尽可能的降低现有重工业的能耗水平减少排放,逐步发展新型经济形式。能源结构的调整,既可以通过经济结构转型,也可以通过革新产业链实现。一方面,可以缩减由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能耗行业衍生出来的产业链,降低这些衍生产业的能耗和排放;另一方面,逐步减少重工业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份额,推动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向着利润曲线的两端拓展延伸:向前可以从生态设计着手,科技减排,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可以提升品牌竞争力,完善销售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向着低碳化的方向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