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3 09:23: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物流工程的研究意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职学生的培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实际从事作业的能力,尤其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而言,更要重视和加大实践教学的环节。我们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物流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进行改革探索。
一、课程开发设计思路
1、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结合物流企业工作特点,以及高职学生就业的方向,将来从事的岗位要求,注重对学生毅力、学习能力、刻苦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职业生涯发展的通用能力结构。
2、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根据物流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技能需要的知识体系提炼专业能力,作为知识培育的切入点和考核点,重组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3、以工作结构为框架。整个的学习构架以工作结构为基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框架,构建学习机构,安排在学校三年要进行的课程结构,以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围绕工作流程而展开。让学生进入专业初始就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流程有清楚的认识,根据工作过程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5、以工作实践为起点。完成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工作者,变被动填鸭式教学为主动吸取,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去探索去追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采取物流专业课程开发角度是面向整个物流职业,而不是单纯面向职业岗位能力,见图1。
该构架模型中层面划分基于物流理念、物流活动、物流过程、物流流程、物流信息、物流决策、物流分析及物流优化。层面的递进针对学生认知规律而设定,能带上去的同学尽可能推送到比较高的层面,带不上去的则力争在较低层面有所收获。每一层面有相对应的出口(岗位层面和岗位类型)。不论哪一层面教学,均以现实物流活动及应用为导向,构建有内容(数据、案例、项目、任务等),有方法(调查、建模、演绎、归纳),有工具(project、excel、word、PowerPoint、flexsim),有成果(方案、模型、分析报告)的多维、但清晰的教学空间。
二、培养理念革新
让学生了解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企业背景,了解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时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些职业需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应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解惑者,必须要让学生贯穿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来。将“爱”、“懂”、“会”始终贯穿于学习中,让学生因为爱这个专业,这个行业而去不断探索,寻求发展这个行业的新的领域,为了发展就要求懂,这样自然就会不断的遇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再是老师提问,而变成学生提问,在这种反复提问,不断总结的过程中,许多的知识就消化和吸收了,从而达到会,自然就想去应用,整个培养过程从校内实习、实验室实训转向企业现场实习,自然而然从一个学生转为一个物流行业的从业者。
三、课程的设置
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学院1+4+1的培养模式设置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学生安排如下。
1、讲座和参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大延伸,一方面邀请企业界物流从业人员走进来,另一方面带领学生们走出去,现身说法,身临其境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物流企业、职业和行业,开阔视野,激励学生学好专业。
2、社团活动。由学生组建物流专业社团,由教师引导以项目小组形式开展物流市场调研、企业联络、培训考证等活动,推动学生更近的认识物流行业与企业;推动物流专业持续建设。
3、市场调研。一方面设计有关物流岗位分类与要求、物流业务类型、物流市场状况等有助于认识物流业的课题,促进学生自主的去认识物流;另一方面在物流专业社团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承接社会需求的市场调研课题,锻炼学生的做事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物流企业岗位,作业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按照工作过程开设课程实训,分别设置运输模块、仓储模块、配送模块的实训环节,利用校内实训室通过软件模拟操作,完成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设计及解决作业方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熟悉常见物流硬件,能应用物流信息系统模拟相关业务流程。
在二年级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到一起,三年级则以实际企业为背景进行应用与创新实习,完成毕业设计。
4、企业实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开展不同类型的实习。早期安排短期的企业认识实习,带领学生走访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不同的物流业务和岗位,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后期则安排较长期的顶岗实习,每个学生选择一家企业为宜,实际承担岗位职责。在整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努力尝试各类实习工作,以锻炼基本素质和能力。目标在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多了解社会,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多年教学实践中的反馈和经验总结,我们已在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重点。课前提问上节课内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注意知识点,每次课都设计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注重知识的一贯性,课后总结。不断的变换切入问题方式,使学生感觉新颖有好奇心,想要去探索答案。
2、“案例和实务操作”法。 根据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物流人才,在课程教学中引用大量物流作业的实例,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基本概念,通过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实训软件,将现场作业引入课堂,实现一对一的技能训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
3、互动教学法和激励机制法。课程教学按照学生的感知性、运动性、思维性、记忆性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主动发问,主动参与课堂内容的学生给予奖励,允许答案的发散性和非确定性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灌输知识,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0 引言
政务是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而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一般来讲,电子政务系统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具体来讲,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所广泛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属于电子政务第一部分的范畴。
力公自动化系统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但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多版本、异构、分布、松散耦合的特点。正是这些版本各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存在,使得政府部门难以协调工作,成为制约政务工作效率的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如文献[1]提出了一种一站式服务框架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够从理论上将电子政务服务集成一体,但其需要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标准与规范,这点制约着该方案的推广实施;文献[2,3]将工作流技术与Web服务技术引入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领域中,解决了某些部门的办公自动化问题。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同行关于电子政务和工作流技术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电子政务支撑系统(EGSS,E-Government Support System)框架,建立了一种支持多过程定义方法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并在文章最后介绍了基于XMLWeb Services技术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EGSS框架
依据电子政务的特点,本文提出工作流支撑下的EGSS由工作流管理系统、对外宣传平台、与其他机构接口、系统管理平台和各部门力公自动化系统几大部分组成,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底层操作核心,相当于一个业务级别的操作系统,负责工作流的管理,向周边的四个模块提供服务;对外宣传平台负责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对其他机构的系统接口负责实现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系统管理平台主要负责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与管理;各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负责各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
2 EGSS框架下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支持多过程定义方法的模型
EGSS系统框架中,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核心,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直接影响着ESSG系统的性能。工作流的管理系统是运行在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上用于定义、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系统,它与工作流执行者(应用程序)进行交互,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并监控工作流的运行状态。
关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模型,WfMC给出了一个参考模型。但电子政务受政策影响较大,WfMC给出的参考模型无法适应EGSS系统。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过程定义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可支持多种过程建模方法,从而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成长性与代谢性。EGSS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描述如下:
(1)过程建模:业务流程的形式化描述,包括流程的起始和终止条件、组成过程的活动、活动之间的关系、活动调度规则、活动的参与者、与流程相关的应用程序以及其他流程流转时需要用到的相关数据。
(2)任务描述:工作任务的形式化描述,主要负责向工作流管理系统提交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其调用的工作流实例。
(3)任务解析:对任务描述进行解析,得到对应的工作流实例和任务描述。
(4)工作流引擎管理:由解析后的任务描述和过程建模模型,调用相对应的工作流引擎。
(5)工作流引擎:是一个为工作流实例提供运行执行环境的软件服务。主要功能是:负责对过程定义进行解释;控制过程实例的生成、激活、挂起、终止等;控制过程活动间的转换(依据工作流相关数据);维护工作流相关数据;为监控各个活动的运行 情况提供查询数据;
(6)数据格式转换:将不同的工作流引擎所调用的数据格式,通过XML技术转换为统一的数据格式。
(7)工作流状态数据:用来控制流程流转的数据如活动实例当前状态、活动参与者、角色等;
(8)工作流应用数据:在活动实例被处理时产生的与具体应用相关的业务数据;
(9)权限控制数据:根据工作流的参与者和过程模型,来获取工作流参与者的权限。
与参考模型相比,EGSS下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提供了对多种过程建模方法的支持。这种支持从实现角度可以分析为数据支持和调度方法的支持。数据支持即为图2中所描述的“数据格式转换”模块,该模块通过XML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
为实现对调度方法的支持,做如下定义。
定义:关系R(A->B)为A到B的映射。其中集合A={a|a为过程定义方法的描述};集合B={b|b为工作流引擎的描述}。
关系R即为调度方法的实现:“工作流引擎管理”模块通过关系R而得知如何从多个工作流引擎中调用正确的工作流引擎。
3 应用实例
在此,以科技奖励网络评审平台为实例,介绍EGSS系统框架下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其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对多个单位的奖励网络评审业务进行分析调查,并收集当前已经投入运行的系统信息。
(2)综合奖励网络评审业务的流程特性,定制基于EGSS系统框架的统一数据模型。
(3)分析原有系统的数据格式,定制原有系统的数据与步骤2制订的数据模型之间的转换约定。
(4)分析奖励评审业务,建立评审业务流程过程模型。
(5)设计并实现工作流管理系统。
(6)规范工作流管理系统对外接口,提供对外接口文档。
上述步骤中,最核心的工作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其核心类设计如图3所示。应用程序类提出任务描述,经解析后将解析结果提交工作流管理类,工作流管理类获取其需要调用的引擎以及对当前工作流状态进行分析后调用工作流类,来实现具体的流程操作。工作流类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填写工作流日志并允许用户对工作流状态进行监控,工作流日志类与内部监控类实现了这些功能。
有关工作流管理系统放入具体实现,可采用.NET框架中的XML Web Services技术来向各应用级程序提供服务。其具体过程为:
(1)使用.net平台开发Web Services应用;
(2)为该服务创建服务描述文件WSDL;
(3)在应用服务器中布置Web Services;
(4)将Web Services到本地注册中心UDDI。
当前,我国医疗事业正处在改革阶段,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对现代医院的要求越来越高,日益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不仅使得公立医院之间的竞争加剧,还使得公立医院逐渐要受到民立医院、外资医院等其他资本形式医院的激烈竞争。如何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结合现代管理方式,有必要在医院引进现代企I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提高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并且有效优化医院的经济活动流程。而医院经济活动中财务工作流程是关键环节,对财务工作流程的内部控制是国际市场上对传统管理模式弊端的有益尝试,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内部控制体系在医院财务工作流程中的应用
1.明确目标,理清职责
首先由医院管理者与财务部门通过沟通交流,依靠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来达成医院财务工作短期、中期或长期的发展目标。其次,医院财务工作的职责分工比较复杂,各项岗位分工既独立但又有联系,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来理清医院财务工作流程中的各项职责,明确其岗位的责任控制,针对各个岗位的责任控制确定其工作内容和范围,准确制定各个岗位的工作标准以及协调机制,确保医院财务各岗位能够紧密配合并保证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同时使各个财务工作岗位都能清楚地明确职、权、责,做到专责,管理标准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将医院直接财务工作流程纳入控制体系
比如对医院财务收入支出的控制,医院的收入项目多且复杂,既有医疗业务活动相关的收入,又有国家财政的拨款和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种类非常多。财务内部管理所针对的收费项目,需要配合强化凭证、票据管理等措施,提高收入管理水平。医院的支出管理则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以确保各项经济业务开支的规范化和合理性,并且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和内部监督部门配合进行双重监督管理。另外,建立有效的预算控制体系更是至关重要,进行科学的财务预算,通过财务预算对医院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约束,并且在预算体制下明确考核依据,都需要对运行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
3.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医院其他部门工作流程与财务工作有机的联系,既保证全院工作的流畅,又能互相制约,规避风险
如对医院资产的控制,医院资产主要包括医疗设备、办公设备以及办公用房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由后勤资产部门和财务部门通过既有联系又有制约的控制流程对这些医院资产实施风险控制,确保医院资产管理中的账务情况与实物支出情况保持一致。还有医院合同管理,在合同流程中增加财务控制,既能保证合同的有效执行,又可以减少医院的经济风险,保障医院的经济利益。
4.通过风险控制体系,尽可能规避财务工作风险,保护财务人员
由于医院所有的经济活动基本都与财务工作有关,因此财务工作可能存在的风险就会很大,而内部控制体系就是要识别出医院工作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分析的结果,制订风险应对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从而提升医院整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财务工作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另外通过风险识别,明确责任主体,也能保护财务人员,避免其受到不合理对待。
二、改进前医院财务工作的现状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前的医院财务工作流程繁杂,一般按财务工作岗位来确定各自的工作流程,根据某医院相关制度查验财务工作流程至少有现金出纳工作流程、银行出纳工作流程、银行支付业务审核流程、会计凭证录入工作流程、往来账核销工作流程、记账凭证审核工作流程、工资奖金发放流程、科研财务工作流程、报表上报工作流程、基建财务工作流程、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等等,这些工作流程各自独立运作,条理性较差,也较容易产生财务风险。
而根据上述这么多工作流程又需要设置各式各样的财务工作岗位,比如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凭证录入、凭证审核、核销人员、工资人员,等等,在人员编制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一个财务人员要承担几份财务工作流程中的职责,这就使得有些财务人员职责不清晰,容易出现不相容岗位无法分离的情况,可能导致舞弊现象的发生。
另外,财务工作流程与医院其他部门工作流程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前还会发生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明确,实际应该由其他部门负责的事项因医院长期形成的习惯,变成了财务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而一旦财务部门承担了该项职责又可能会造成财务部门自身岗位的不相容,从而产生财务风险。比如由于长期工作习惯,某医院财务人员单独承担了人员工资奖金的计算、发放和记账工作,造成本应相互制约监督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监督。
三、改进后对医院实际财务工作流程的影响
(一)加强流程管控
加强财务工作流程的管控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使得财务工作流程尽可能的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具有合规性。在流程改造过程中,医院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事前控制与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从而使财务工作流程不再是针对某个单独的财务工作岗位来确定,而是为了控制不同的风险点来设置相应的流程,这样使得财务流程更具有条理性。另外,改进后的财务工作流程将不相容责任岗位明确表述出来,也就避免了财务人员的职责不清晰,并且权责分离也使岗位之间能够更好地相互制约和监督,从而减少财务风险。
(二)分清相互职责
医院组织结构一般按照职能部门设置和分布,医院职能部门包括院务办公室、医务处、护理部、科研教育处、人力资源处、采购处、后勤保障处、绩效处、财务处、信息处等。这些繁多的职能部门有着各自的业务流程,而各职能部门只要有经济业务就会与财务处的工作流程发生联系,因此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和业务流程,避免各职能部门和财务处之间的职责不清,防止出现一涉及到经济业务方面的问题就认为是财务处的责任这种情况,实现部门间的互相牵制,权责对等,不能由某个机构或个人单独进行重大决策。就拿前面提到的改进前某医院由财务人员单独承担人员工资奖金的计算、发放和记账工作的业务流程为例来说,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内控人员识别了这个风险缺陷,从而改进了相关业务流程,由人力资源处和绩效处分别设置控制岗位承担工资和奖金的计算汇总工作,计算后的工资和奖金通过系统直接委托银行,财务处则是根据银行回单进行记账工作,这一简单的业务流程改造,分清了人力资源处(绩效处)和财务处之间的职责,规避了原来财务处因职责不清可能产生的风险。
(三)提高运行效率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之前,通常会看到医院工作人员拿着单据找各级领导审批,财务人员需要不断为医院工作人员解释和提供咨询指导,由此产生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不利于单据审批和财务审核工作的开展。建立内控制度体系以后,有利于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流程,通过内部控制手册使得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能熟悉财务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使财务管理制度能生动全面地展现出来,也为财务转岗人员提供了帮助,大大缩减财务人员的转岗适应周期,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四)节约人力资源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仅提高了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而且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还能简化工作流程,大幅度降低医院内部的沟通成本以及信息封闭所造成的内部舞弊。财务信息化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流程再造,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财务流程,既明确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也减少了财务工作中的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并且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整理汇总各方信息分析医院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数据,并以此作为分析对象,实现对财务内控工作动态的实时了解,更便于加强控制监督工作。
四、结论
当前,医院正处于国家医疗改革的特殊时期,一方面面临着老百姓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医院面临的风险和竞争环境又使医院发展要迎接越来越多的挑战,而从内部的角度来看,医院的资源有局限,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全面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医院财务工作流程改进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z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1.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学科, 起源于美国, 是从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开始发展起来的, 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 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确定、预测和评价由该系统所得到的结果。”在本世纪初, 当工业工程刚兴起时, 其主要内容是以时间研究、动作研究为主的科学管理方法。20世纪20年代后, 出现了专门从事工业工程的职业, 在吸收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 产生了进度图、库存模型、人的激励、组织理论、工程经济、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等方法。70年代以来, 系统工程原理用于工业工程,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出现了全面质量管理、制造资源计划(MRPI)、准时制生产(JIT)等现代工业工程方法。可见, 工业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 被认为是现代工程学科中发展最快, 也是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工业工程在国外被划入工程学的范畴, 因为它和所有其他工程学科(如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 一样,包括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和其他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研究、设计等活动。同时, 工业工程也具有管理的特征, 是用于管理的技术, 从技术角度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手段。
2.设施规划与设计
设施规划与设计,一直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分支, 它发源于早期制造业的工厂设计。自从有了工业生产,就有了工厂设计,18世纪80年代产业革命后, 由于机械制造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和完善, 工厂逐步取代了小手工作坊。自泰勒时代起,管理工程师就开始关心制造厂的设计工作。在早期,工厂设计的活动主要是3项,即: 操作法工程,包括工作测定、动作研究等工人的活动;工厂布置,就是机器设备、运输通道和场地的合理配置;物料搬运,就是对从原料到制成产品的物流进行控制。
最近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业工程教材《设施规划与设计》,根据上述特征,把设施规划与设计定义为:设施规划与设计是为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 综合考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构思、规划、论证、设计,作出全面安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系统能够有效运行, 以达到预期目标。设施规划与设计的范围包括场址选择、布置设计、搬运系统设计、建筑设计、公用工程设计、信息通讯设计。其核心部分是布置设计和搬运系统设计,所以,工业工程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发展了很多方法和技术。布置设计,就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已确定的空间场所内,将人员、设备、物料所需的空间作最适当的分配和有效的组合。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物流、信息流、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以及生产安全。由于优良的平面布置可以使物料搬运费用至少减少10%-30%,因此,在美国, 工厂布置被认为是加速生产率提高的决定因素之一。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和布置设计被认为是一对伙伴。物流合理化是布置的前提,也是布置的结果。或者说, 有效的物流规划是合理配置工艺设施的基础,并促进工艺过程的有效运行。西方国家统计发现, 在工厂生产活动中,从原材料到成品出厂, 物料真正处于加工检验的时间只占生产周期的5%-10%, 而90%-95%的时间都处于停滞或搬运状态。在制造业中,总经营费用的20%-50%是物料搬运费用。所以,物流合理化被认为是企业利润的第二源泉(有的称为第三源泉)。
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就是要使各种生产设施配置合理,减少物流的迂回、交叉、往返等无效搬运;减少库存和在制品,缩短物料的停滞等待; 选用适当的装卸搬运方式和机具;厂内外运输方便、协调、有机衔接等, 这就要把物流全过程所涉及的装备、器具、设施、路线及其布置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优化。设施布置和搬运设计最著名的方法就是美国的设施规划权威R·缪瑟提出的系统布置设计(SLP)和系统搬运分析(SHA)。它们都是有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 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依次进行的阶段和程序,图表化的图例符号。SLP是将物流分析和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密切程度分析相结合,求得合理布置的技术。SHA是以分析所要搬运的物料、需要进行的移动、确定经济实用的物料搬运方法这3项为基本内容。SLP和SHA所采用的一套图表,如物料流程图、工艺过程图、从至表、作业单位相关图、搬运路线表等都是简便实用的分析工具,被广泛应用。
6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推广,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设施设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例如,场址选择问题、设计报价系统、计算机辅助设施布置等。在计算机辅助布置方面,发展了两类程序:一类是为新建设施做新的布置,主要有CORELAP,ALDEP,PLAN ET等;另一类是为现有设施的改建做布置,主要有CRAFT,COFAD 等。这些程序可以优化设施布置,达到手工布置难以达到的预期目标。
3.我国应用工业工程的意义
在我国,50 年代开始实行工业化建设以来,一些领域中不同程度地用到某些属于工业工程范畴的方法。但工业工程在我国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工业工程人才,其应用既不系统也不普遍。1990年后才成立了有关学术组织,一些高等院校开始设置工业工程专业,一些企业等组织在应用中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 U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物流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融合了现代化及系统化管理理念,还引入了各种先进的物流技术以及现代装备技术等,而且在先进理念以及先进技术的前提条件下,借助现代物流设备统一规划、运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流网络及系统。物流工程对于物流业发展,提高物流经济效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快物流业发展步伐,应该不断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来完善物流工程建设。这就要求能够充分了解物流工程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了解物流工程技术创新的要点。
1.分析物流工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1.1基础工程
物流工程中的基础工程属于基础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础信息、支撑以及运营工程。
1.1.1基础信息工程
具体划分成公用信息平台、专用信息平台以及连接信息平台。①公用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海量的物流信息,同时也支持物流信息分析、储存、检索等诸多功能,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物流企业的信息需求。②专用信息平台。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专用信息平台具有一定的独特功能,比较具有个性,主要功能是对物流信息进行监控和跟踪。③信息链接平台。主要是指比如像中心平台、EDI平台等相关的信息通讯平台以及信息交换平台等,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支持有线、无线交换服务,还支持远程信息交换服务。
1.1. 2基础支撑工程
这个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设计物流方案、规划具体的物流工作实施方法及步骤、收集相关的物流信息、深入研究创新物流科技、实施物流教育等。基础支撑工程的每一项内容都具有系统化、工程化的特点,该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物流信息,培养更多优秀的物流人才。
1.1.3基础运营工程
主要是指公路、水运、管道、铁路、空运等工程,也就是物流网络中可以运送商品的工程,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运营工程,可能很难顺利开展各项运营工作。
1.2设施工程
在整个物流工程发展过程中,设施工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物质基础,可想而知设施工程的重要地位。想要进一步完善、优化设施工程应该深入、全面的研究、分析物流设施设计及规划方案,比如,改进物流网络,选择更合理的物流中心位置等。物流效率设施工程建设的关键,搬运物资的工具以贮存设施的工具对于物流效率有极大影响,通常都需要结合运输物资、搬运物资以及存储物资等多方面要求选择合理的搬运工具以及贮存设施,尽可能将物流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提高物流效率。其次,对设施工程中的运输、搬运、包装等设施进行有效设计以及管理,还可以有效提高物流质量以及物流效益。
1.3管理工程
物流工程中的管理工程主要包括基础性管理工作以及工程构建管理工作。其中基础管理工作主要是负责工程管理体系的研究以及设计,提高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运营成本管理体系的工程化、系统化、标注化、规范化。而工程构建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1.4技术工程
针对技术工程主要包括设施设备技术以及物流技术支持两大方面内容,其中设施设备技术主要是指设计标准、工程材料技术以及装备技术等等;物流技术支持主要是指为物流中心的规划布局、物流运营的配套设施以及物流装备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1.5运营工程
运营工程主要功能是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并且为系统运行提供相关的服务。运营工程根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划分成低端和高端两种运营工程。其中低端运营工程的大众化以及产业化特点比较突出,面向一般的用户,因此对于运营并没有很大的要求,运营的覆盖面较广。高端运营工程必须依赖信息网络以及IT技术的支持,主要是为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的客户提供运营服务,精细运营以及增值运营往往是高端运营工程的运营条件。
2.分析物流工程的技术创新
2.1关于技术创新的几点要点
根据相关的实践研究表明,必须不断创新物流工程技术可以将物流工程各部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物流工程的技术创新。现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加快,现代化科技水平日益提高,这也为物流工程实现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笔者认为,物流工程创新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物流工程技术必须要求具有一体化以及高度集成化的特点,这是因为物流技术和军事、生产以及流通等领域有一些联系。②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目前在物流工程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到管理系统、集装系统、定位系统以及RFID系统等各种现代化科技技术,这样可有效提高物流工程的技术创新能力。③具备跨学科特征。因为物流工程涉及到多学科领域知识,在吸收这些不同学科知识后,再组合、创新、利用后所得,因此在创新工程技术的同时,也要保证其跨学科的特征。
2.2信息技术应用
为了真正落实物流工程技术创新,应该积极引入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比如,在物流工程中引入射频技术可有效减少物流管理的人力、物力投入,有利于促进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发展,从而提高整体物流管理的动态化、整体化程度。又比如,在物流工程中应用条码管理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扫描,因此常用于物流仓库以及管理物流供应链环节;应用GPS技术可以对运输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可有效监控运输管理过程。
总而言之,物流工程对于物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物流工程的技术管理水平,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进一步完善物流工程,进而有效提高物流的实际运营水平,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037
1引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的复合型、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发展环境、带动产业升级、降低流通成本、普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是指把电子商务应用和快递物流各环节相结合,既熟悉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的理论知识,又通晓现代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信息技术;既掌握电子商务网站构建、维护、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又具备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评价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新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亟须改革物流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设计,探索校企协同合作培养机制,强化电子商务物流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专业教学与实训操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未来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公司的人才需求。
2人才培养现状
我们对全国80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开设课程进行了调查分析。各高校培养目标情况如图1所示。
专业课程调查发现:课程设置重复、交叉多的占3775%;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同质化的占3179%,各高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基本相似,开设课程同质化严重。可见,我国现代工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虽已形成了一套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但也忽略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邮电大学(下简称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的总体建设思路。
3专业建设思路
本专业以满足电商物流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培养具有物流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物流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合作方式大多停留在研究项目和企业实习阶段,教育教学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合作成效参差不齐,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改变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机制,让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明确能力要求,满足企业需求,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因此,本专业提出了“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平台”的专业建设思路。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联合开发实训平台和教学内容并建立物流实践基地,紧紧围绕规划类和信息类两条课程群建设主线,开展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实现电商物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思路如图2所示。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结合CDIO理念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4CDIO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理念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它不仅注重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还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详细且合理的培养目标,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CDIO的教育理念是通过构建一个“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工程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技术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CDIO模式,提出了12条标准,直接参照工业界需求而定的这些标准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中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就是CDIO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标准之一。以往各门课程都是根据学科内容各自独立设置,课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后仍不知如何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
因此,本专业打破课程之间的独立性,以项目为依托,以能力为导向建立课程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并设置了一、二、三级项目,共同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其中一级项目是包括所有核心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二级项目是基于一组课程的核心能力培养;三级项目是单门核心课程的设计,基于CDIO理念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鱼骨图如图3所示。
5结论
基于CDIO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置标准,目标明确,结构合理,能力突出,使各知识模块更加紧凑且互为支撑,真正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有利支撑,本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基于CDIO理念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具体表现。通过此次改革,高校培养出了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高校促进了教学体系改革,明确了培养方向,创新并完善了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牛换霞CDIO工程教育模式解读:课程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