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3 09:23: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

篇1

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审计环境加快向会计信息电子化、业务运行网络化、内部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成为审计业务制定的重要前提因素。在有关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以审计风险为视角来开展,对企业信息化环境层面的审计风险因素与审计定价的关系探讨却很少。本文将结合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审计费用实际上是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审计委托人支付给审计人员的费用。审计费用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价值,审计费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还反映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2001年12月24日公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并详细具体地规定了支付报酬的内容和形式,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审计费用的实证研究。王振林(2002)首次探讨了国内审计费用的因素,之后国内学者从盈余管理(伍利娜,2003)、客户规模(吴应宇等,2008)、内部审计质量(王守海和杨亚军,2009)、审计风险(宋衍蘅,2011)、关联方交易(马建威和李伟,2013)等各个角度探讨了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面对日益复杂化的企业信息系统环境,如何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取得审计证据,是当今CPA十分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企业信息化后的取证策略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因素。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企业既可以通过应用IQC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加大分析性复核的应用,也可以利用并行审计技术、CAATS技术进行审计取证(许永斌、俞淑仙,2005)。另一些学者从行业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央行数据信息化存储对于审计调查取证的影响(刘立军,2008)。企业信息化在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实现了审计的增值作用、提高了审计办公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信息化审计不能与审计实务有效结合;二是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三是审计人员收集的有效信息不足;四是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改善(刘伟,2012)。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转型过渡期,在外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形下,企业信息化成为内部资本市场的一种决策环境。从审计人员的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化被视作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审计人员的这种认知是否体现在审计费用上?审计人员对企业审计成本的计价是否考虑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本文以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国家审计署制定的“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推进审计事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在企业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随着审计证据形式的变化、审计证据方法的转变以及审计取证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化企业对于审计取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审计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而在审计定价时,审计风险大小会直接影响审计费用的高低。理论上审计风险越大,审计费用越高。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也很多,无法准确直观地用变量来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目前,对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自身的信息设备水平、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水平等方面。因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出发,提出企业信息化对审计费用影响的研究假设。

(一)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借鉴了目前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经济效益法。该方法适用于信息技术水平发达、员工素质普遍较高的企业。本文引入了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三个指标来描述上市公司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并假设企业信息化水平三个指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

假设1: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是指会计期间,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包含各种软件、硬件的基础设施)的总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了企业对于自身财务业务的处理能力。因此,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对于提高企业行业竞争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本文中,将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考察企业信息化水平因素对审计费用产生的影响。

假设2: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能基本反映上市公司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人员越多,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财务业务数据处理能力也越强。这也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审计详查成为可能,从而使审计成本相应减少。因此,我们假设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

假设3: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代表了公司信息化水平,而公司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又标志着公司业务处理能力的强弱。一般而言,公司业务处理能力越强,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越低。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越高,审计成本越低。因此,我们假设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

假设4: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正比例关系。信息化环境下,资产总额的大小,代表着公司规模的大小。公司规模大小又标志着公司业务的复杂程度。一般而言,公司业务越复杂,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越高。总资产规模越大,公司信息化复杂程度越高,审计成本越高。因此,我们假设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正比。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选取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211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经过如下筛选:剔除2011年未披露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以及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剔除ST、PT类上市公司;剔除具有极端值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156家上市公司,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附注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1.模型选择。借鉴Smunic(1980)的经典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构建以下多元因素回归分析模型:

ln(fee)=δ+β1ln(Investment)+β2ITstaff+β3Yield+β4ln(assets)+ε

In(fee):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In(Investment):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的自然对数;ITstaff:上市公司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Yield:上市公司信息化投入产出比率;In(assets):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2.变量定义。本文选取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In(fee)作为被解释变量,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In(Investment)、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比率ITstaff、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Yield和上市公司总资产In(assets)作为解释变量。研究主要借鉴肖素梅等(2005)的做法,从企业信息设备水平、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三个方面变量作为企业信息化水平衡量指标。模型中fee表示公司2011年的审计费用,用审计费用总额衡量。ITstaff表示公司2011年的信息技术人员比率,用研发与技术人员之和与总员工的比率衡量。Yield表示公司2011年的投入产出比率,结合信息技术行业的行业性质,本文用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来衡量。assets表示公司2011年的总资产,用总资产金额来衡量企业信息化资产规模。

Investment表示公司2011年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在上市公司披露的固定资产数据中,大部分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数据并不明确。但结合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与行业性质,我们经过分析,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固定资产装修改良、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等。其中,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属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范围。因此,本文采用期末固定资产总额减房屋及建筑物减固定资产装修改良来衡量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

三、实证分析与结论

(一)实证结果及分析。本文利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处理结果见表1-表5。

表1是信息技术行业公司的基本情况描述。用于分析研究的数据有211个,有效的数据为156个(剔除了系统缺失值)。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就审计费用自然对数In(fee)而言,总样本的最小值为11.51,最大值为15.68,平均数为13.1635,标准差为0.52487,说明公司审计费用的差距较大。信息技术基础设备总资产自然对数In(Investment)最小值为14.68,最大值为21.87,平均数为17.4487,说明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备总资产差异幅度较大。而就信息技术人员比率ITstaff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和标准差为0.0397、0.9397、0.4578和0.23437,说明该行业上市公司对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程度的不同,相对其他变量变动幅度较小。Yield最小值为1.03,最大值为31.39,平均数为2.0922,这也说明企业从信息技术取得收益有着明显的差别。In(assets)最小值为18.81,最大值为25.38,平均数为21.1114,这说明该行业的企业总资产规模存在差异。

表2是变量输入输出表,本文采用全回归(ENTER)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表3反映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回归模型的可决定系数R为0.415,调整后的R为0.400,即该模型对行业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的解释能力为40.0%,说明此回归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从表4也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回归模型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显著性(F=26.821;P=0.000)。

表5说明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成反比例关系,即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审计费用越低。而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呈正比例关系,即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同时,笔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上市公司总资产进行了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差扩大因子(VIF)值均小于2.7,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结论。本文以实例探讨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对可能影响我国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相关企业信息化水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呈正比关系。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对审计费用成反比关系,与本文假设一致。模型回归后的F值和调整后的R2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变量的VIF均小于2.7,说明各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在计算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审计成本时,需要考虑上市公司总资产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希望本文探讨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可以为审计定价的因素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S

参考文献:

1.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3,(12):39-44.

2.吴应宇,毛俊,路云.客户规模与审计费用溢价的研究:来自2001-2004年沪市的初步证据[J].会计研究,2008,(05):83-89.

3.王守海,杨亚军.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9,(5):65-73.

4.唐志荣,谌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51-54.

5.宋衍蘅.审计风险、审计定价与相对谈判能力――以受监管部门处罚或调查的公司为例[J].会计研究,2011,(2):79-84.

6.马建威,李伟.关联方交易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基于2007-201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3,(1):79-86.

7.许永斌,俞淑仙.企业信息化对审计取证的影响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64-67.

篇2

一、引言

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再到《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基本形成。内部控制建设从无法可依到有规可循,从自愿披露到强制披露,从简单披露到全面披露,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试点企业向全部主板控股公司推广,我国上市公司全面内部控制的已然到来。

不可否认,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2012年强制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大军。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是否提升了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质量?这些都成为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和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无疑是必要的。本文对2012年新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新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改进提供借鉴。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新疆作为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省份,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共有上市公司39家,本文以此为样本数量。

本文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及其他公开资料。披露情况以能否在深、沪交易所或巨潮咨讯网上查找到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准。数据截止日期为2012年4月30日。

三、新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披露情况

(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情况

1.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总体披露情况。根据统计,39家上市公司中,有36家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比例为92.31%;3家未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比7.69%。其中沪市21家企业中有19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中告,占比为90.48%,深市18家企业中有17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比为94.44%,仅有1家企业未披露。在36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评价结论均为有效,占比为100%。

2.按是否强制实施分类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情况。2012年,新疆上市公司纳入强制实施分类的上市公司为26家,其中国有控股25家,境内外同时上市1家。经统计,26家上市公司中,有24家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比为92.31%。非强制实施的公司13家中有12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比为92.31%。

(二)内部控制评价缺陷的披露情况

1.内部控制评价缺陷标准的披露情况。在36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1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占比36.11%,23家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占比63.89%。其中纳入强制实施范围同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24家上市公司中,9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占比37.5%,未纳入强制实施范围的12家上市公司有4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占比33.33%。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内容的披露情况。36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有2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自身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占比为77.78%。其中,1家企业披露了存在内部控制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2家公司披露了存在内部控制一般缺陷,全部公司均无重大缺陷。共披露内部控制缺陷54个,其中重要缺陷3个,占比5.56%;一般缺陷51个,占比94.44%。

四、新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披露情况

(一)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整体情况

2012年新疆上市公司中有26家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为66.67%;13家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33.33%。其中沪市21家企业18家中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为85.71%,深市18家企业中有8家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为44.44%,10家企业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二)按是否强制实施分类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情况

2012年,强制实施分类的上市公司为26家,据统计,有22家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为80.77%,4家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为19.23%。非强制实施的公司13家中5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为38.46%。8家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为61.54%。

(三)按板块分类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情况

根据上市板块对上市公司分类,统计发现,27家主板上市公司中有20家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比为74.07%;9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有6家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比为66.67%;创业板上市公司3家均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四)按审计结论分类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情况

在26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审计结论均为标准无保留有效审计意见,审计结论100%为有效。未见保留意见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五、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依据和格式各不相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名称和内部控制评价依据复杂多样。首先,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名称五花八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及自我评价报告、关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等。其次,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依据也各不相同,有:《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公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股票上市规则》、《主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关于做好2012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等。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依据不同内容也不相同,致使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可比性也大大降低。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问题。2012年新疆上市公司纳入强制实施范围的上市公司为26家,其中2家公司只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2家公司既未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也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这些公司未履行向投资者披露内部控制披露信息的责任和义务。

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报告中,2012年新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状况在全国32个省区中排名23位,整体水平不高。但统计分析发现,新疆上市公司大多数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设计、执行、监督等进行了披露并得出有效的结论,这与指数研究报告的结论有较大差异,说明新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准确性还有待提升。

3.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比例和披露质量不高。2012年新疆36家上市公司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公司仅13家,占比为36.11%。且在这些公司中,对缺陷披露时避重就轻,仅披露“还存在一般缺陷”,但具体有几项,表现在哪些方面,基本未披露。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所有的公司均不存在“重要”缺陷。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模糊不清使得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准确性不高。

(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问题。统计发现,新疆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方面普遍存在“流于形式”现象。对上市公司在控股股东、关联交易、分、子公司管控、担保、对外投资等易出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问题方面,几乎未进行披露。在对内部控制建设实施范围描述时泛泛而谈“内部控制范围涉及公司本部,各事业部,分、子公司等,实施范围做到全覆盖”,但对分、子公司如何管控并未进行信息披露。

2.风险评估工作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模板》明确要求,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涵盖公司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并列示确定的“十大”风险。然而,2012年新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未列示风险项目,也未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可见,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工作未得到重视,仍处于起步阶段。

3.内部控制信息化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发现,新疆上市公司在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评价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产品的采纳和应用水平依然很低。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控制评价中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对内部控制的效率将产生不利影响。

六、对策建议

2012年,新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数量及比例都在增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体系建设依然面临挑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质量。

(一)加强制度建设,梳理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统一信息披露格式

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过程中遵循的标准多样化,是导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格式混乱的主要原因。为减少由此引发的负面影响,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的可比性,监管机构应梳理内部控制规范,对内部控制披露内容和形式做出统一要求,避免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信息披露中的选择性和随意性,为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立标准统一的制度奠定基础。

(二)强化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机制,提高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质量

内部控制缺陷数量是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从上市公司缺陷披露情况看,内部控制缺陷标准不明确、内部控制缺陷等级含糊、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措施不到位依然是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机制,明确内部控制缺陷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制定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措施,是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三)扩大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范围,保证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对易出现内部控制重大和重要缺陷的业务,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评价时应更加重视和强调。另外,上市公司在重视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同时,对分、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也不能忽视。甚至分、子公司有时还是发生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重灾区,对此上市公司应监督指导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全面实现。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上市公司信息化建设水平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涉及到企业的每项业务、每个部门和岗位。要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地,加大信息化产品的采纳和应用程度,通过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后形成的信息管理平台,是降低内部控制实施成本,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9,(6).

2.卢锐,柳建华,许宁.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J].会计研究,2011,(10).

3.周守华,胡为民,林斌,刘春丽.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7).

篇3

一、引言

目前,国内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契机。会计信息化主要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传递,并实现自动化的账目管理,分析判断会计信息数据,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会计信息化为企业财务管理一体化带来新的发展课题。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比价严峻的考验。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中,我国的财务管理模式基本上还处于低级发展阶段,而国内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水平仍然低于信息化发展速度。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一体化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一体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不但要注重自身的发展,而且还需要建议财务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去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西方发达国家对会计信息化的研究相对较早,而且取得了一些具有一定实用意义的理论成果。美国Gamter Group Inc公司指出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数学方法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提取、判别、加工以及处理,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合理的财务管理决策的主体和依据。国外学者Hammer(1963)教授将通过研究企业再造的相关理论指出会计信息化带动企业财务管理手段的发展,对企业再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Alchian (1969)和Williamson(1975)提出会计信息化能够帮助企业财务资金内部优化配置。管理学家戴维奥利(David Otley)认为信息化预算管理能把企业财务管理中所有关键问题融合在一个统一体系之中。

(二)国内文献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国内学者也纷纷开始了会计信息化与企业财务管理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王淑兰(2010)对企业会计信息化进行了概述,指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郭玉洁(2012)论述了会计信息化对财务管理一体化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财务管理措施。宋建琦(2012)指出会计信息化影响到企业会计核算以及企业财务管理[6]。

通过国内外对会计信息化与财务管理关系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学者研究会计信息化与企业财务管理关系的研究比国内的相关研究要早,且具有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在继承国外理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宽,国内学者的研究不仅仅只是探讨会计信息化对财务管理一体化的促进作用,还涉及到财务管理需要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具体措施。从整体上来看国内外相关研究中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国外的理论研究针对会计信息化与财务管理的研究比较少,理论成果的系统性较差,适用范围较窄;国内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主要是对理论方面的研究,很少进行实证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去探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随着会计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发展,企业也在开始提升对财务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的情境下,企业财务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会计行业中,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开始从单一的桌面化模式转向信息网络化的一体模式,电子商务与财务管理相互结合统一发展,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去适应财务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依据相关的理论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一体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依据以往的理论研究可以将会计信息化可以归纳为财务资金核算信息化、财务预算调控信息化、财务成本管理信息化以及财务绩效管理信息化四个维度。基于此,可以进行如下假设:

假设: 会计信息化对财务管理一体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财务资金核算信息化对财务管理一体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2:财务预算调控信息化对财务管理一体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3:财务成本管理信息化对财务管理一体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4:财务绩效管理信息化对财务管理一体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篇4

(一)XBRL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早在2002年,中国证监会就将XBRL选定为上市公司电子化披露的格式标准,并研究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金融行业标准,于2004年12月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在2004年成功地进行了50家上市公司XBRL报送试点工作。[3]自2005年起,上交所和深交所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按照XBRL格式报送年报和季报。但是,两大交易所使用的是各自的分类标准。在两大交易所成功实施XBRL信息披露的基础上,中国证监会于2008年1月启动基金信息披露XBRL项目,并组织了7家试点基金管理公司完成全类基金2008年第一季度报告XBRL实例文档的试报工作。目前,所有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都已实现了从净值日报到季报、半年报和年报报送的XBRL化。在2008年我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中国地区组织的成立,这是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里程碑。2009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中确定了以XBRL为先导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目标。经过多方努力,财政部在2010年XBRL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及技术规范,并于2011年组织了通用分类标准首批实施工作,参与实施的企业采用XBRL编制并向财政部报送年度财务报告。[4]至2013年底,实施范围涵盖18家所有上市银行、13家中央国有大型企业、5家保险公司以及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169家地方大型企业①。同时,其他监管部门通用分类标准的应用工作逐步展开。2011年12月,银监会制定并了银行监管报表扩展分类标准。从2014年起,国资委也启动了央企财务监管报表扩展分类标准制定工作。首批试点实施国资委财务监管报表XBRL扩展分类标准的中央企业共13家,其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宝钢集团等著名央企。总之,XBRL技术掀起我国会计信息化改革的新浪潮。

(二)XBRL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应用从2009年开始,美国证监会开始分阶段实施XBRL强制报送工作,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公布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美国在XBRL的应用方面已取得显著的进展。通过从外挂实施方式(bolt-onapproach)逐步过渡到内嵌式报送(built-inapproach),XBRL数据质量明显提升。[5]在联邦政府推进方面,美国国会已开始强制要求相关政府机构使用XBRL,旨在跟踪联邦支出情况并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在未来,美国将不断扩大XBRL报送范围,推进网页内嵌式XBRL(iXBRL)和XBRL全球账簿(XBRLGL)的研发和应用,并不断提高XBRL数据的质量。2010年开始,澳大利亚财政部运行了“标准化企业报告”系统(SBR,StandardBusinessReporting),目的在于通过XBRL方式简化企业向政府监管部门的信息报送过程。SBR系统实施后,澳大利亚企业只需要登录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系统,就可以同时向税务局、证监会、统计局等多家监管部门报送监管要求的数据,而不用向这几家机构分别报送。SBR项目的优势是减少了企业向政府报送中所要求的特定数据元素减少70%,将数据元素数量从9648个减少到2838个,预计为澳大利亚全社会每年节省8亿澳元②。英国方面,英国皇家税务与海关总署(HMRC)已经实施XBRL强制令,要求所有注册公司从2011年4月1日起采用网页内嵌式XBRL(InlineXBRL)格式进行纳税申报。此外,XBRL技术在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性进展。例如,加拿大的电子文件分析与检索系统(SEDAR),日本的“投资者网络电子披露系统”(EDINET),印度的公司报送和系统(CFDS),西班牙的财务数据交换与分享平台等等。

二、XBRL在我国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一)XBRL分类标准不完善XBRL分类标准是对财务报告内容的标准描述,是由不同机构依据XBRL技术规范创建的能够让程序软件识别的“词汇表”或“字典”。由于每个行业的企业在会计科目设置,税收确认计量存在不同情况,所以行业扩展分类标准对XBRL的推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目前虽然制定了XBRL企业通用分类标准,但是XBRL分类标准尚未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只制定了银行、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扩展分类标准,并没有针对制造,建筑,交通运输保险,保险,软件等其他行业制定相应的扩展分类标准;(2)通用分类标准中的所包含的元素不能全面覆盖企业对于在财务信息披露的所有需求。根据苏海丹(2013)年的研究,企业因实际需要未能在通用分类标准中找到相对应元素而进行元素扩展,93家样本公司共扩展标准未定义元素1145个,扩展的元素占总元素48.7%。[6]这说明了我国XBRL通用分类标准中的元素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XBRL分类标准不一致在我国XBRL推广应用过程中,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都形成了自有的分类标准。虽然两所的分类标准都是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为依据,但是这两个标准在许多技术层面并不一致,例如架构、元素命名等都不一同。并且中国证监会为建立以XBRL为基础的电子化信息披露平台,又建立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分类标准。此外,财政部在2010年XBRL国家通用分类标准及技术规范,开始在大中型国企业和地方国企进行实施。因此上市公司在编制生成年度财务报告的XBRL实例文档时,可能需要面临多个分类标准的要求:国内交易所、证监会和财政部的。如果企业是美国的上市公司,还有符合美国证监会的分类标准。因此,多重XBRL分类标准将给企业带来更多信息披露的负担,不符合成本和效益原则。

(三)XBRL报表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不高从目前我国XBRL财务报告生成模式来看,主要是将审计过的传统格式财务报表通过XBRL格式转换器自动转换为XBRL格式文档,生成后的XBRL财务报告并没有再经过审计。XBRL数据并不能保证100%的正确。虽然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在上市公司对外公布财务报告时已经实现了PDF文件和XBRL实例文档的同步披露,但是都会标明以PDF版本为正式报表,并且企业XBRL报表信息时,都会附上相应的免责声明,使得XBRL信息的可靠性令人担忧。根据2013年财政部在37家大型上市公司和169家地方国有企业实施XBRL通用分类标准的结果显示,37家大型企业平均每份报告的错误为5个,而169家地方企业XBRL财务报告错误率远远高于大企业。XBRL财务报告的错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报表使用者和投资者使用XBRL数据的积极性。①

(四)XBRL应用软件开发相对落后在使用XBRL进行财务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有应用软件的支持。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XBRL软件开发有较长的历史,目前国际上提供XBRL应用软件的公司主要是美国的EDGARonline,日本富士通FUJIT-SU,甲骨文等ORACLE等公司。国外软件主要应用于分类标准编辑,实例文件编辑,数据获取和格式转化,数据分析和验证等多方面功能。然而我国在XBRL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起步比较晚,软件开发技术相对落后,仅有用友,新利多,中科金财等几家软件公司,国内的软件主要是涉及文件格式转换和实例文件编辑,较少涉及XBRL财务分析和数据验证等应用软件。目前我国深圳和上海交易所分别推出了XBRL上市公司信息服务平台和上市公司XBRLOnline专栏。这些平台已经提供了XBRL数据分析比较功能,说明我国XBRL应用软件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要提高XBRL数据的质量,必须推广内嵌式XBRL。[7]我国软件企业要努力开发支持XBRL的财务软件或ERP软件,实现XBRL格式财务报告的自动化编制,从根本解决XBRL数据错误的问题。

三、推进XBRL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和统一XBRL相关标准体系为了降低XBRL实施企业的扩展工作量,提供同行业企业间的数据可比性,我国需要完善XBRL通用分类标准中的元素,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信息披露的需求。并且财务部和行业监管部门应该制定制造,建筑,交通运输保险,保险,软件等行业扩展分类标准,从而形成各行业遵循的扩展分类标准,作为通用分类标准的补充。同时,为了避免多重分类标增加企业信息披露的工作量,需要政府部门、证监会和交易所三方沟通协商,吸取其他国家成功经验,从而制定出国家统一的分类标准。因为只有具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才能极大地减少我国企业在应用XBRL上的成本。财政部应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修订进展情况,择机启动通用分类标准修订工作,持续推进通用分类标准与国际标准趋同。

(二)推广内嵌式XBRL,减少报送错误2011和2012年的XBRL实施工作中,大部分企业都是使用外购XBRL实施软件,将企业已经编制好的财务报告翻译为XBRL格式财务报告,这种方法实施成本低,易于企业快速熟悉XBRL技术,在实施初期效果较好,但这种方法效率低,不能充分发挥XBRL技术的潜力。借鉴国际XBRL技术的应用经验,在2013年的实施工作中,财政部鼓励实施企业将XBRL技术内嵌到财务报告编制流程中,实现XBRL格式财务报告的自动化编制,同时探索XBRL技术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三)提高XBRL报表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我国目前的XBRL财务报告并没有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因而不能保证信息准确和完整。针对大部分上市企业的XBRL报表普遍存在错误的情况,财政部或者证监会应当启动对XBRL财务报告的验证,确保XBRL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建议财政部对外可下载的校验工具,能让企业在报送前先自行对完成的报告进行校验,以提高XBRL数据的正确率。此外,财政局和证监会面对数量庞大的XBRL财务报告进行全面的审核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需要像传统的财务报告一样,需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的XBRL财务报告进行审核,并提供审核报告。同时,为了提高投资者和分析师对XBRL数据的信心,在相关部门开展大规模的XBRL应用前,证监会等部门应确认XBRL财务报告为法定披露文件格式,确定其法律地位。

(四)积极培养XBRL人才目前我国人才现状从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XBRL推广的要求。XBRL的有效实施,会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XBRL实施需要企业培养懂外语、精财会、通管理、掌握XBRL的复合型财务人才。第一个是针对企业员工,现实情况中很多企业会计人员对XBRL知之甚少。首先要增强企业高层XBRL的意识,让他们了解到XBRL可以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加入XBRL培训计划,从而自上而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第二个是针对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的桥头堡,国内高校应该加紧开设XBRL课程,并及时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此外高校应该针对社会和企业需求,着重培养在校学生XBRL实际应用能力,采取与校企共建实习试验基地或者建立模拟试验室或等多种形式,为我国XBRL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篇5

 

为深入实施金融赋能行动,聚力打造区域性科创产业金融高地,充分运用资本市场为全市转型跨越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现就资本市场突破行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目标

推动孵化、培育、发展、聚集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符合产业导向的上市公司和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标杆,推动形成竞争力和带动力强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全力打造质能提升、富有活力的资本市场“淄博板块”。

——上市公司数量实现新突破。力争3年实现全市境内外新增上市公司20家左右,国有资本新增控股和参股上市公司分别达到2家和10家,到2023年末,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5家。

——后备资源培育实现新突破。“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20家以上,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新增150家以上,深挖新赛道、新动能、新经济领域后备资源,建立200-300家分层次上市后备资源企业梯队。

——资本市场服务实现新突破。资本市场服务机构入驻100家以上,全市基金认缴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对我市企业投入比例50%以上,资本市场资源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对接效率显著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生态持续完善。

——上市公司引领实现新突破。上市公司累计直接融资超过1000亿元,累计并购重组金额200亿元以上,总市值突破5000亿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资本市场与新经济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通过链接资本市场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新空间,新经济、新动能、新赛道等重点领域上市工作实现集中突破,推动我市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培育区。

——政府服务效能实现新突破。部门联动机制畅通,协调解决企业上市阻碍的效率增强,企业募投项目本土落地率显著提高,利用资本市场意识和能力跃上新能级。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上市公司数量倍增计划

1.拓宽企业上市渠道。支持我市主业突出、发展成熟的企业到主板上市,高成长性的创新创业企业到创业板上市,核心竞争力和科创属性强的企业到科创板上市,符合条件的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进入精选层并力争实现转板上市。支持优质企业到境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在境内外上市。〔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标黑体的为牵头单位,下同),各区县政府(含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下同)〕

2.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优质国有企业在境内外相应板块上市、再融资。推动全市国有资本控股平台前瞻布局一批产业契合度高、聚合效应强的上市公司或关键领域企业,加大市外上市公司招引力度,推动国资控股的市外上市公司将注册地、纳税主体迁移市内,促进市内外优质资源整合嫁接。具备条件的区县级国有平台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

3.提升资本运作水平。推动建设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鼓励上市公司开展科技创新孵化、市场化并购重组、收购优质资产、分拆上市等资本运作行为,围绕产业链孵化、培育、聚集上市后备资源企业。对于主要经营地不在我市的上市公司,积极出台政策、创造条件,引导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将项目和资源投向我市。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优质资产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上市融资。(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二)加大后备资源培育力度

1.优化后备资源行业布局。强化部门横向联动,市、区县上下配合,瞄准传统优势产业、“四强”产业和新经济产业、新赛道领域的上市后备资源企业,开展“扫街式”挖掘和“地毯式”考察,重点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隐形冠军”、重大项目企业、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和独角兽类、哪吒类、瞪羚类企业培育力度。每年遴选50家以上符合分层培育条件的企业申报上市后备企业库,推动形成层次完备、板块健全、梯队合理、产业先进的企业上市梯队。(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

2.完善入库企业管理服务。抓实上市后备企业库管理,经申报、审核、征求意见等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上市后备企业给予最高130万元培育补助。对入库企业实施动态跟踪和持续服务,入库企业提出排除上市阻碍申请的,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予以解决或提供具体建议。引导企业依法合规运作,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切实提升拟上市企业和后备企业规范化水平,把好入口关。〔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资本市场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3.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功能。推动中小企业到新三板挂牌,规范公司治理,实现融资发展,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晋层提升进入创新层、精选层。支持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以资源培育、挂牌规范、市场服务、融资支持等专业服务方式吸引企业挂牌,每年推动50家以上企业挂牌,力争2023年全市累计挂牌企业突破900家。支持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建设“上市培育板”,先行培育辅导上市后备资源企业,争取各类创新试点,更好地发挥资本要素集聚、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功能。(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

4.提升资本市场信息数据服务。联合证券交易所建立资本市场培育信息系统,提供监管动态、政策资讯、上市进展等多层面数据分析和服务。鼓励企业接入系统,享受上市培育、路演展示、数据分析等线上综合服务。及时通报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上市后备企业相关信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开展资本市场工作提供数据支持。(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三)着力优化上市服务生态

1.建设资本市场服务载体。深化与证券交易所战略合作,用好深圳证券交易所淄博基地,联动强化上市融资服务。持续深化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在上市挂牌培育方面合作深度,提升“在地化”服务能力。依托专业机构建设开放式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搭建“一站式”对接平台,提供本地化、持续性、定制式高质量资本市场服务,为我市链接汇聚资本、人才、机构等各类金融资源,打造资本市场服务“金融生态岛”。(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

2.加大股权投融资力度。建设股权融资服务平台,拓展、优化平台功能,推动股权投资及担保增信机构入驻平台,强化对基金及其管理机构的招引和落地服务效能。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撬动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参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参与“四强”产业、新经济赛道和未来产业中的初创企业、成长企业的股改、规范和培育。推动政府出资的基金逐步提高我市企业投入比例,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开展投贷联动服务。(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局、人民银行淄博市中心支行、淄博银保监分局)

3.推进上市精准培训平台化建设。与中国证监会举办的资本市场学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完善优化企业上市精准培训内容和方式,全面提升上市后备资源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各级各部门把握资本市场形势能力和资本市场实操技能,拓展培训合作领域,丰富培训形式,定制特色主题培训宣讲活动。推动培育资源集聚辐射,链接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等各类资源。(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

(四)提升企业上市后续服务

1.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再融资。引导上市公司结合发展需要,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开展再融资。引导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在我市落地见效。鼓励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强化资本运作,增强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企业形象。(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发挥上市公司区域经济转型带动作用。加强资源统筹,创新“飞地”应用,引导优质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投入,支持上市公司打造集开发创新、智能制造等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支持上市公司控股参股市内优质企业,建立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推动上市公司产业链、技术链延伸,加速高素质人才和团队引育,打造以上市公司为龙头引领的优势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

3.促进上市公司开展市场化并购重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加大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鼓励上市公司围绕主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实施并购重组。鼓励上市公司设立并购重组基金,支持政府性引导基金、并购基金、银团贷款等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打造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带动区域产业、科技、金融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各区县政府)

4.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上市公司主体责任,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及时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加强上市公司风险防范化解,引导上市公司合理规划、合规开展资本运作。加强与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沟通协作,开展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债务融资、退市等风险监测排查,对控制权外移、迁址等情况及时妥善处置,引导区域内上市公司坚守淄博底色。对面临资金链断裂、退市等风险的上市公司,分类推进风险化解和重组整合。支持市内国资平台以市场化方式合法合规参与上市公司重组。(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

(五)完善提升上市协调服务

1.推进服务流程再造。实行“一函通办”制度,企业上市挂牌再融资过程中需相关职能部门及协调解决的事项,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形成《协调事项函》,报市领导小组同意后转交各职能部门依法依规办理,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回复。有关部门对在审、辅导企业非重大违法经营行为要及时指导、纠正并帮助整改。对涉及在审、辅导等拟上市企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如无重大或紧急必要事项,可减少对企业检查、调研。(责任单位: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依职责分别负责)

2.推动募投项目落地。探索建立首发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各区县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协调我市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和上市后备库企业募投项目土地、能耗指标等关键要素市内流转。在市领导小组牵头协调下,企业注册区县和项目落地区县按“成本共担、成果共享”原则商定经济指标和考核指标成果分配比例。募投项目确实难以在市内整体落地的,全力争取将研发总部、销售总部留在我市。(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

3.加强专项政策扶持。对首发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参照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管理。对上市后备库中企业新建、扩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规划编制、项目供地、行政审批、不动产登记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和技术支持。支持拟上市和上市后备企业参与各类涉企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项目、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认定。进一步加大企业上市挂牌前奖补力度,降低企业上市负担,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按照上市签约、辅导备案、受理首发申请、成功上市四个阶段,以1:3:4:2的比例,市财政分阶段给予奖励。企业按照上市挂牌要求进行财务调整规范、股权架构规范而形成的地方贡献,对公司按90%给予奖励,自然人股东按80%给予奖励。企业上市后前两年地方财政净增部分,第一年按全额,第二年按50%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投资促进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县政府)

三、组织保障

篇6

新准则着眼于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新准则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显著改进,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对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的全面系统规定,将大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效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推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

2.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我国搞经济体制改革,搞对外开放,一靠诚信,二靠法制。会计既与诚信有关,也与法制有关,是一个基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同时,新准则作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趋同标准和可比互通的统一信息平台,可以降低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我们的企业“请进来”和“走出去”。欧盟各国原本采用各自的会计准则,后来欧盟要求在其境内资本市场上市的成员国企业,从2005年1月1日起统一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目前,香港也已经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本也准备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韩国也有了趋同计划。

我们原来有一些会计准则,但不够全面,而且从整体制度层面来分析基本上是国内制度,与国际准则尚有一定差距。从世界范围看,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对其上市公司执行的会计准则有不同要求。比如,我国企业在国内上市,需要执行我国会计准则;到美国上市,需要执行美国会计准则;到欧盟上市,需要执行欧盟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到香港上市,需要执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如果同时在几地上市,需要按照不同的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如果各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差异较大,无形之中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准则转换成本,实质上是增加了企业的上市成本,也增加了投资者的成本,这对谁都是不利的。因此,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目前正在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方向靠拢,希望在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并逐渐达到国际趋同,形成一个大趋势。此时,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制定我们的会计准则,架起了密切中外经贸合作的会计桥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促进我国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贯彻“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3.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力军,因此,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的和谐稳定,而这离不开制定一套新的更有效、更全面的会计标准。当前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也要通过制定规范的会计标准来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以资产减值准则为例,从正面来看,科学合理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挤掉资产中的水分,清醒地认识我们的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有利于企业轻装上阵更好地开展竞争;从反面来看,企业发生投资减值或损失,往往能够反映出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加强投资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我们举一反三,防微杜渐。可以说,实施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际上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会计成为企业预测经济前景、做出科学决策、盘点经营效果、分配经济利益的有效保障助手。

二、企业如何落实新会计准则

1.强化新准则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方面,应培养职工自学能力,鼓励会计人员多参加业务知识学习,为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各单位对自学成材的会计人员,应当积极任用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充分调动广大财会人员自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平时通过增加一些与新会计准则有关的业务知识竞赛活动,巩固会计人员固有的知识,增加会计从业人员的包括新会计准则在内的新知识;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和精神,按系统、按行业组织财会人员学习,学习其他企业、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及时掌握新会计准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同时,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人员工作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培养会计人员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使其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从事和做好本职工作。

2.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是根据企业财会工作的特点,在全面、系统、协调的原则下,划分职责范围,明确工作任务,优化工作流程,确定工作标准,在财会工作的一切活动中,以自控、他控、互控相结合的手段,使每个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及时、正确、全面地记录、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服务、监督、参谋作用。

3.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化管理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提高会计信息处理速度、保证信息准确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化,保证会计工作质量,要加强会计信息化管理软件知识的学习。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会计信息化内部管理制度,即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使会计信息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篇7

本世纪爆发的世通安然等重大财务舞弊事件让全球资本市场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一系列指引和规范的出台充分显示出我国监管部门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本文通过对内控缺陷分布以及相关驱动因素的研究,为中国上市公司整改内控提供理论支持。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划分

在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决定因素时,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采集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分类和评价。由于目前还没有现成的关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数据库,如何进行合理的分类和评价,也存在较大的挑战。笔者从三个方面划分和评价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一是按其严重性划分为账户或交易层面和公司层面的重大缺陷。账户层面重大缺陷与具体账户余额或交易层面流程控制相关,这些重大缺陷可通过实质性测试被审计师识别,因此,不会成为影响财务报表可靠性的关键因素;而公司层面的重大缺陷与控制环境或总体财务报告流程等更宏观层面的控制相关,审计师难以审计完全。二是按其产生根源划分为人事、复杂性和一般等三类缺陷。其中每类缺陷又包括若干指标。三是按其性质划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其中每类缺陷又可划分为内部环境类、控制活动类、控制手段类三类重大缺陷。

本文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18项指引,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又细分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这18项内部控制缺陷。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证研究

(一)实证模型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截距项+Σβi×驱动因素i+ε

在以上模型中,因变量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解释变量为内控缺陷的驱动因素,包括企业发生并购、企业内部重组、企业上市年份、企业CEO是否兼任董事长、董事长任职年限、企业当年是否亏损、企业子公司数量、企业分部数量、企业境外收入的比重、企业成长性、企业权益市值、企业规模、企业审计师特征、企业与审计师在同一城市、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交叉上市、控股股东特征、控股股东比例。最终根据回归分析后所得的β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程度,来判断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驱动因素。

(二)内部控制缺陷分布

首先利用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违规公司数据库》和《审计意见数据库》寻找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然后通过检索上市公司2010年的年报、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相关财经类网站报道,运用各变量名称的关键字在年报中查找,构建内部控制缺陷数据库,采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根据笔者采集的内部控制缺陷数据库,可以制作出我国2010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分布情况(图1)。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缺陷超过100个的缺陷类型主要是组织架构缺陷、人力资源缺陷、资金活动缺陷、财务报告缺陷,缺陷样本分别为152、138、115、123,分别占总体样本的22%、20%、17%、18%。因此下面主要研究四类内部控制缺陷的驱动因素。

(三)实证模型的回归分析

18类缺陷的定义有缺陷则标记为1,无缺陷标记为0,而解释变量的定义如下。企业发生并购、企业内部重组:近3年发生并购或重组行为设为1,否则为0;企业上市年份:企业上市年份的自然对数;企业CEO是否兼任董事长:兼任为1,否则为0;董事长任职年限:年限的自然对数;企业是否发生亏损:当年营业利润负则设为1,否则为0;企业权益市值、企业规模:分别取各自自然对数;交叉上市:同时在大陆、美国和香港等3地上市设为零,同时在美国和大陆上市设为1,同时在香港和大陆上市设为2,其他为3;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实施ERP或管理信息系统或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或风险管理系统设为0,否则为1;控股股东特征:控股股东为政府设为0,为境内自然人设为1,为境外自然人设为2;其余的解释变量都取其真实值。

因变量均为0或1,即存在缺陷为1,否则为0,故回归模型采取的是Logistic回归,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进行以组织架构缺陷、人力资源缺陷、资金活动缺陷、财务报告缺陷作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最终得到的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

三、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素分析结论

一是企业内部重组与组织架构缺陷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近3年企业经历过内部重大重组的企业,其组织架构越容易出现重大缺陷。

二是企业上市年份与组织架构缺陷、人力资源缺陷、资金活动缺陷以及财务报告缺陷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上市年份时间越长,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资金活动以及财务报告也越容易存在重大缺陷。

三是企业规模与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及资金活动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营业规模越大的企业,其组织架构缺陷、人力资源缺陷及资金活动缺陷越少。

四是企业分部数量与组织架构缺陷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企业披露的分部个数越多,其组织架构缺陷越少,这可能是因为披露分部报告的企业通常都是大企业,并且有很多企业均在境外上市,故其组织架构相对较完善,缺陷较少。

五是总经理兼任董事长与组织架构缺陷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的企业,其组织架构缺陷越少。

篇8

二、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Z值模型的简介

Z值模型是财务风险分析评价的主要模型之一,其风险评价的符合度较高,因而被广泛使用。其在研究财务风险危机预测上,将企业的22个财务指标划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周转能力与发展能力。通过分别赋予这五大类能力指标权重,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加权出财务风险的Z值指标,综合进行财务风险预测分析。Z模型为:Z=1.2X1+1.4X2+3.3X3+0.6X4+0.999X5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利息费用)/资产总额;X4=股东权益市值/负债总额=(流通股数+非流通股数)*每股市价/负债总额;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Z模型中的各项财务指标数值越小,则Z值越小,说明企业的状况较差,财务风险越大,趋向破产区域

(二)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Z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通过运用Z值模型,对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Z值进行计算。由表3的Z值数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18年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中Z值最大的是百傲化学为4.56,大于2.99。仅有这一家处于安全区域;介于灰色区域的有四家公司分别是:兴齐眼药、奥克股份、华锦股份、航锦科技,风险相对较小。剩余五家公司的Z值小于1.8,处于破产区域,财务风险较大。从2016—2018年Z值计算结果上看,除了兴齐眼药、百傲化学与航锦科技三家公司的Z值在安全区域2.99之上,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Z值整体偏低,而且变动没有明显趋势。东北制药、沈阳化工、ST大化B、恒力股份与科隆股份的Z值均处于破产区域1.8之下,更有ST大化B的Z值近三年均为负数,表明其财务风险极大。剩余的奥克股份与华锦股份,除了2018年的Z值在灰色区域外,其他两年也均处于破产区域。综上可见,不论是从近一年还是近三年的Z值结果分析来看,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整体较大,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三、辽宁省化工行业财务风险来源

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下,化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受具体的市场环境影响。一是市场上大多数产品由化工技术生产合成。当经济波动时,化工企业的财务风险随之受到影响。二是化工企业需要的石油、矿物制品等天然能源具有有限性的特点,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控制下,化工企业生产技术落后,有较强的环境污染性,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较强的财务风险。三是大多化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不足,财务制度建立不完善,且财务共享信息化薄弱。

四、加强辽宁省化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化工行业具有高危险性特点,企业管理层应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充分考虑风险问题,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管理层应充分评估与控制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建设,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要求企业做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当企业提前做好充足准备时,有利于充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这时,企业需要先大量收集行业内外部相关信息,将信息汇总整理后,通过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分析、得出结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财务风险。

(三)加大化工技术研发

篇9

关键词:新准则 上市公司 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执行,然后再推广到其他企业。综观新准则,很多理念和做法与中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把握其特点,明晰其影响,顺利渡过适应期是极为重要的。

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1.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原制度下,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不够合理和透明,造成了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而且,信息披露的透明又会进一步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和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达成。

(2)有利于国外筹资上市。新企业会计准则给企业的国外筹资活动带来了机会。过去,不少国内企业在海外融资时遇到很大障碍——其财务报表不被认可,因而要成功融资就必须根据国外会计准则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编制不同的报表,而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企业不用担心报表的“翻译”问题了,这也是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最大好处,各企业应抓住时机,积极准备在国外上市,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运作,进一步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使企业走向世界。

(3)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原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自行开发新项目的支出全额计入当期费用,这样必然造成企业开发当期利润大幅减少,经营者迫于利润指标的压力,只能顾及眼前利益放弃企业的长远规划。新准则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然后根据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在以后的使用年限内摊销,将大大降低创新投入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减轻管理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促使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价值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2.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挑战

(1)会计计量方面存在的难题—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受投资者和CFO们的关注,但其目前在上市公司的应用并没有在启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前所想像的那样广泛和深入。从客观环境上看,是因为我国无论是证券市场、产品或要素市场还是人力资本市场都很难达到完善的程度,因此,我国企业如何确认公允价值确实是一个难题;而从主观上看,从早已习惯的、事事确定的成本模式走向充满市场风险、事事不确定的公允价值模式,除了一些绩差公司外,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并不十分愿意这么做。

(2)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明显加剧。首先,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对汇率、利率和交易价格变动比较敏感,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导致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因此, 实施新准则后, 由于经营业绩的波动, 就造成风险的提高,如何通过风险管理来减少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 将成为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不得不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应对新准则的措施

1.加强现有会计人员培训,提高其执业水平

各单位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会计人员不仅要丰富和更新专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贸易、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

2.积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篇10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理论

(一)我国上司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概念

根据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对会计政策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的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指的是企业在会计准则等有关法规的范围之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最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会计政策。对于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与企业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1、委托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

关系是指委托人授权人以委托人的名义为委托人的利益从事的活动的一种合同关系。在当今的企业制度下由于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导致了关系产生。在关系下,委托人和人都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意味着人并非总会按照委托人的最佳利益行事。由于委托双方对掌握的信息程度存在着差异,关系成立后,委托人不能直接监视人的行动,往往会通过签订一些合同来约束和激励人,希望人能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要求。

2、产权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

产权理论是合同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不完整时,未包括在契约或合同中的那部分权利应该归属于资产的所有者,即股东享有剩余索取权。企业产权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权,该权利归属于企业,是所有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所有者拥有使用的权利。但是由于股份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因而发生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的转移。在当今的上市公司中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它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制度保障。

二、我国上司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存在单一性

在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时候,都是比较单一的。根据统计数据表明,上市公司选择的会计政策几乎都是一致的。由于上市公司基本上都会选择一样的会计政策,从而给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途径来做企业的财务报表,其目的只是为了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迎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而不是为了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因此,就不能通过企业会计的核算来真正的体现企业自身资产、发债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情况。

(二)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过大

虽然《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基本规定,但是并没有对每项政策选择的具体使用条件及范围做出规定,也没有统一的选择流程,而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选择。因此,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时候,选择空间是很大的。例如,企业按其目标任意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延迟或提前确认收入等,会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在披露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时不能充分披露,不能满足信息透明的要求。

( 三)上市公司在披露会计政策选择的具体内容是过于形式化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对外的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虽然准则和企业法规要求披露,但是没有具体说明披露的程度,只要求企业披露重大的事项和做出的重大的会计政策的选择。这就给企业一定的选择空间,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存在不透明性。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因此,都是以自身利益出发从而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施加一定的影响 ,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始终成为各相关利益主体关注的焦点。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就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率,针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首先我们应该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其次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最后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发挥它们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

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为企业管理层、投资者、债权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

会计信息,还要为国家机构及社会公众服务。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因此,只有提高会计行业的整体专业素质,才能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在岗培训和对财务人员进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使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操作, 尽可能的避免财务造假现象。

(三)进一步加强证券部门监管力度

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有责任建立有效的监管措施,

并明确确定违规行为。同时加大对法规实施的力度,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必定要追究其责任,从而加强上市公司及证券市场参与者的法制意识。让上市公司通过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将公司经济效益、投资回报等信息传递给投资者,证券监管部门则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