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4 15:26: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思政课程资源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

篇1

当前,很多教师对教材过度依赖,更多扮演的是执行者,很少是开发者或建设者。这不是能力问题,更多的还是思维习惯问题。我们可以将当前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合理计划、有机组合、有效施,进行基于教材整合的课堂教学资源建设。

以“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通过对各版本教材的比对我们发现:北师大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先通过“数据统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西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则是直接从生活的具体实例入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意义。前者突出了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后者突出了百分数存在的必要性。四个版本的教材都着重呈现“部分与整体”的百分比的素材,帮助学生从最容易理解的角度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只不过西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在学科素材中增加了“部分与部分”的百分比,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完整的百分数概念。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本课的学习资源做了如下思考与调整。

1. 改变数据凸显百分数学习的必要性。生活中,百分数更多出现在统计领域。北师大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是“踢球总数和种子总数都是100”,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易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并且学生容易简单地将百分数与分母是100的分数等同起来。因此,可以将数据改成更为一般化的数据,增加思考的难度,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引入百分数比较的优越性。

2. 增加“部分与部分”的百分比素材。百分数概念的内涵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外延是两个数量可以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可以是“两个独立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北师大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如出勤率、绿化率、食物蛋白质的含量等)中百分数所表示的两个数量都局限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呈现“部分与部分”的百分比,帮助学生完整地建构百分数的内涵。

二、基于主题学习的课程资源建设

人具有整体性,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是全方位、整体性地认识和思考新知识与事物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却人为地把知识割裂开来。其实,人的整体性的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及自我的结果。知识和技能只有镶嵌在具体的、综合性的情境中,才能更容易理解,更任意地迁移,知识也只有在联系中才能显示出意义。所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依据儿童需求,把握时代特征,搜集各种资源,进行基于主题的课程资源整合。

【教学案例】换个角度思考(适用于六年级)

教材原型:苏教版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1. 整合课外生活素材,体验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物体对象也有不同。

(1)美术作品中的“鲁宾杯”(图1)。以黑色为背景看到的是杯子,以白色为背景看到的是两张人的脸。学生体验到以不同的背景来观察,看到的就会有所不同。

(2)美容产品广告图片(图2):正向看上去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倒过来则看到了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孩。

(3)阅读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的文义及意境。学生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可能不同。

2. 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关知识(选择三个学习材料)。

(1)计算:1/2+1/4+1/8+1/16。

(2)16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进行。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3)用分数表示图3的涂色部分。

3. 阅读古代经典益智故事。

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开雨伞店的;二女儿嫁给一个开洗衣作坊的。这样,老太太晴天怕大女儿家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心二女儿家衣服晒不干,整天忧心忡忡。同学们,该怎样劝劝这位老太太呢?

4. 换个角度思考,消除生活中的“烦恼”。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你遇到过烦恼吗?说出来,让我们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帮你消除烦恼,好吗?

以“换个角度思考”为核心主题,将美术作品中的“鲁宾杯”、商业领域的美容产品广告图片、语文中的诗词作品、数学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生活中蕴含哲理的小故事,以及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烦心事等进行主题整合,促进了学生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与挑战!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烦恼事”,其他同学用换个角度思考的方式进行帮助或劝解。可以想象多年之后学生要是真的遇上了什么烦心事,再想想今天的这节课,带给他们的收获远远不止数学知识的获取。

三、基于学科统整的课程资源建设

教育是一种生活过程,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杜威认为:学校科目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可以通过活动性课程将这些科目联系起来。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当下,更关乎未来,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科内容与儿童生活联系起来,与儿童经验联系起来,从儿童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中确定“组织中心”,围绕“组织中心”,整合教育目标和儿童需要,通过学生、家长、教师等人员的合作,实现多个学科领域的课程资源整合。例如,图4就是一个以“朋友”为“组织中心”构建的一个学科大单元统整课程(适用于四年级)。

这个课程单元融合了语言和文化、数学与科学、人与社会、健康与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个单元课程的教学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中心”,涉及小学各学科课程资源的统整,期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期望在学习中让学生懂得珍惜朋友间的真情,发展学生交往的能力,使得构成学生身心的各种因素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当然,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时要注意几个要点。

1. 要基于《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建设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全面体现和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篇2

一、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时代背景——MOOC来袭

MOOC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由很多愿意分享与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组成。虽然目前对MOOC的争论仍在不同层面展开,但无可否认的是,MOOC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MOOC倡导的“关联主义”理念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带来不小的启示。

(一)MOOC的核心——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形成网络,就是在相关的节点(node)间建立有效的连接(connection)。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这种连接可使学习者学到比现有认知状态或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使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统合起来,通过“个人--网络--组织”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使学习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实现与时俱进。在MOOC课程中,教师提供的原始资源成为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学习者产生的内容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学习者提供的资源,扩展和放大了知识的界限。学习者在作为资源的消费者的同时,也成为资源的生产者,他们在消化、吸收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从而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

(二)关联主义给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客观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建共享仍处于较为粗放的初级阶段,高校共建的动力不足,妨碍了资源共建的深化,高校间的壁垒又使资源的共享障碍重重;而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上的缺失,是导致无法真正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局面的重要因素。例如,受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时习惯于“单向上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什么都是由教师事先指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也难以掌控。

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思政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观念的引导,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分析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思政课追求教学时效性的具体体现。而面对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从中辨别、筛选出有用资源用于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在这方面,被称为“虚拟的一代”“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显然更有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对网络上流行的某件事件或某段视频的看法,却因教师的“无知”而尴尬收场。

因此,在高校思政课资源共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共建的积极性。通过搭建能实现双向互动功能的平台,让学生也成为学习资源的收集者,在提供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分享着对资源的学习心得;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整理”“二次加工”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形成动态发展、良性循环、师生共享互赢的局面,有利于解决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更新率低、受益面窄、关注度低、互动性差等问题,也契合了关联主义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开放、互动、共享。

二、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基础——精品课程

尽管在大数据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原先的精品课程面临着巨大挑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但精品课程建设为共享课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避免重复建设,新一轮共享课建设应在前期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转型升级,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

(一)思政课共享课建设推动了优质资源共享升级

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作为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初步形成各门类、专业的国家、省级、校级思政课精品课程体系,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精品课程的本质是教育资源库,是静态的,课程建设者和提供者不组织教学,只是展示各项课程资源。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充分整合原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基础上,根据时展的需要,在教学理念、共享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强调适合网络传播的资源共享。简单来说,精品课程的网络展示只是把教师的教搬到网上,而共享课程则包含着教学相长的各环节,呈现出教学主客体间的互动。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除了继续做好教师团队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工作,还应着力解决原先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资源关注度低、共享应用差的问题。

在共享课程建设中,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此外,还应对资源的内容做细化与规范。

(二)思政课共享课建设拓展了原精品课程的服务功能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从原精品课程以服务教师为主,转向服务教师与学生,扩大了课程的受益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服务面向的转变是真正落实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精神,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与此同 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服务对象从高校师生扩展至社会学习者,它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精神食粮,回馈了社会,有助于改变大学形象,并促进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这是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内在需要,也体现了高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此外,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已经突破了原有范畴,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和“角逐”的重要平台,各种参与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和运用的主体都把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理论和政治倾向等“物化”于网络上。目前在网络上大规模传播的国外高校视频公开课,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法学等近百个人文社会学科,直接、间接地传递着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等意识形态。如何能够在国际文化话语权竞争中赢得主动,占领一席之地?对此我们应当主动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整合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全面展示,促进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有其特定意识形态功能,担当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应当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运用互联网彰显和强化自身功能,以精品资源共建共享的形式,在新一轮的社会意识形态“角逐”中争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排头兵”。

三、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创新实践——以上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为例

为了积极应对MOOC带来的挑战,上海市教委于2012年率先布局,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整合上海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创建了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首先开展了线下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继首批成功推出7门课程供全市30多所高校学生选修后,进一步把高校共享课程范围扩大到量大面广的基础课,又推出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模式下的思政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

(一)“思修共享课”依托了全新的平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复旦大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国希领衔负责,来自复旦、人大、交大、同济、华师大、上理工等9所学校的21位教师,共同打造推出全新教学模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共享课。

作为全国首个依托中国式MOOC平台建设的思政类共享课程,在整合各方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已正式上线,首轮开课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五千余名学生选课。

在教学设计环节,“思修共享课”分在线进阶式学习(36学时)、见面课(12学时)、考核三大块。在线课程采用微视频的方式,以15分钟左右的“短、快、精”的视频阐述一二个核心问题,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利用电脑或移动智能终端自主学习,以满足其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思修共享课”将课程大纲内容精炼为若干部分,由20多位教学名师分别讲授各自最擅长的内容,浓缩成36学时的在线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为了让追求个性化的“95后”大学生有更好的应用体验,在线学习还植入了“进阶闯关”的游戏元素。例如,微视频中穿插了相关的小问题,学生只有回答对了才能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就像游戏中的通关;学生在学完指定课程内容、做完相关测试后,系统会给予诸如“学习勋章”“在线达人”等奖励,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收获了另一种成就感。见面课则包括了两次大课堂直播互动与四次小课堂小组讨论。大课堂通过“沉浸式远程互动教室”的技术保障,实现跨校区直播和收视教室间课堂共享,使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够在跨校区收视教室看到教师的真实授课场景,同时实现收视教室远程收视、电脑上远程在线收视、移动终端实时在线收视多种听课模式,也支持多种教学互动过程,包括本教室互动、教室间互动、投票表决互动等。小组讨论由教师与助教分工合作,事先通过网络平台布置若干讨论话题由学生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则由授课教师和助教组织学生互动讨论。此外,选课学生还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共享课程平台上布置的个人阅读资料、练习、小论文等学习任务。考核则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见面课的表现以及期末考试的成绩予以综合评定。

(二)“思修共享课”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

传统“思修课”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单向传输多,学生学习体验不佳,教师大量重复授课难以获得成就感;课后学习则以学生作业为主,重在知识传递,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思修共享课”则“翻转”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在课堂内,教师主动组织学生讨论、答疑互动,在课堂外,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互助讨论;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者,教师则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正如上海市课程中心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教授指出,资源共享课程平台不仅仅解决教学资源的问题,借助网络在线课程风暴席卷全球的契机,探索及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真正受益,这才是这个平台真正存在的意义。依托中国式MOOC平台,“思修共享课”采用网络视频课程学习与线下小组研讨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由在线视频完成知识性、概念性的基础内容传授,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反复播放学习,教师能够从大量重复性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解疑释惑上。

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数字化教学的优点,实现了二者的优势互补。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系统知识的传授,在线教学则凭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种多媒体手段的有力支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混合式教学体现了不同学习理论、学习者、教师 、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等多重要素的结合,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运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但同时也对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思修共享课”的完善与展望

“思修共享课”嵌入了MOOC的元素,采用了全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经推出即吸引了众多关注,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与传统教学相比,“思修共享课”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如无法有效防止学习者作弊;在线视频课程设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个性化授课与教学内容规范之间的矛盾;进阶式学习模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平台设计的互动性不强、用户的应用体验不足等等。

我们认为,就“思修共享课”的定位而言,它虽有诸多不足,也替代不了传统教学,但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的局面,“思修共享课”的实践尝试无疑给处于困境中的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冷静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对于这一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包容对待、热情支持、积极参与,为其完善与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George Siemens.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distance learning.2005,2(1).

[2]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

篇3

2015年8月21日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学生真正喜爱的、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拓宽了职业教育未来的改革空间。当下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了十分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产业转型升级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是我省高职教育发展的亮点和特色,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但新形势下广东高职教育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何推动广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对高职教育的“双刃剑”效应日益凸显,伴随而来的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愈演愈烈。互联网时代的连接特征、大数据的预测与反馈功能都将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带来极大影响。如何适应当前教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把握当前高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和教学的力量去改革思想政治课程,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推进高职教育“立德树人”工作,培养适合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有效接班人,已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那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软件(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网络化教学资源(包括泛在网上教学资源、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学科网站、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库等三大类型[2]。当前主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过往各级各类精品课、时下在建的资源共享课、视频开放课和当下流行的微课、慕课等。其中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资源库项目为代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例,其目的是为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目前互联网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国外有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台,英国的FutureLearn,德国的iversity,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国内有官方的中国大学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开放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都建设起来了各自的在线教育平台和资源。可见,目前已经建设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鉴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唯有爱课程网上有若干完整、开放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翻转课堂,也称反转课堂,于2012年兴起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经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而闻名全球。它是一种对传统课堂教学流程再造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提供教学微视频等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在线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答疑讨论探究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文献研究发现,从教师教学角度实施翻转课堂,其翻转教学特点为: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信息传递、吸收内化)、复习检测方便快捷;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参与翻转课堂,其翻转学习支持要素为:灵活的教学环境、学习文化、精心编辑的课程内容、专业的教师。综上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之于翻转课堂教学交互双主体中的定位,我们得出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传递、教学方法展示、教学流程改造的重要载体存在。其数量的多少、涉及知识点内容的大小,直接关联于翻转课堂的程度。因此,如微课类,基于个别知识点的微型教学资源,则可以实现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的翻转,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由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也可以是整门课程的翻转,如MOOC化的涵盖整门课程知识点的微型教学内容,可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交流或教师指导的形式开展教学;其内容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因此,结合教学交互双主体的需求特征,遵循“应用为主的原则”,我们在开展基于翻转课堂教学需要的思想政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采用了“自建为主,引入为辅”、“辅教辅学”的建设和使用思路。在数字化教学内容建设上,从理论、实践两个内容维度入手,课上课下两个时间维度布局,教师教授和学生自学两个主体维度分类的路径进行内容建设。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践案例

(一)建设内容

相比于传统课程,思政课承担的教学使命高于一般课程,它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同时,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政治性、时事性上要求更高。因此,如何开发适合当前教学需要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便成为课程资源建设之前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和对比研究,在结合爱课程网上本科、高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如表1)的基础上,课程组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学服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重于实践的知行合一、活泼立体的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理念,并明确了三门核心建设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同时,结合资源的运用实际,确定了相关资源应用的六大教学方法:专题讲授法、案例讨论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按照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要素,建立了课程资源类型,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授课计划表、实训指导书、单元设计、电子课件、资料库、习题库、教学录像、在线答疑等。为此,通过立足于应用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我校以校园网络平台为依托,对三门高职开设的思政课程进行了资源建设,网站定期维护、信息资料实时更新。

(二)实践路径

如何让思政课堂活跃,摆脱理论性强、枯燥、洗脑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积极主动融入课堂学习,这是所有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因此我校在充分了解和把握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找到翻转课堂与思政课程相通的契合点,制定思政课堂翻转方案和管理制度,精益求精地完善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吸引学生在“宜居”的学习生态中持续投入、取得进步。

1.课前在线学习实践设计

课下在线学习设计包括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按知识点制作优质的微视频、布置作业和项目、学生学习情况监测五个环节。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学习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表,组织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合作,搜集资料,明确教学信息,重构学习流程,制作短小精悍清晰的教学微视频,上传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制定任务项目,复习检测等。要考虑思政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不同专业班级的差异,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微视频,浏览学习资源。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平台并做好维护工作。教研室组织教师共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和课程学习网站,及时监测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在线答疑等。建议可先制作一门课程做试点,通过效果验证后再推广到其他课程。

2.课上合作交流设计

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主要是帮助学生知识内化,这是翻转课堂的突出价值和关键所在。课上合作交流模块包括互动交流和评价反思两个环节。把翻转课堂与任务学习结合起来。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行动引导、探究学习,课堂上更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新闻播报、问题评论、小型辩论、时事课堂主题演讲,模拟法庭、讲座会议、角色扮演、个别辅导等,学生根据在线教学中老师布置的任务主题,课下完成除了参观学习、社会调研、暑期实践等传统的实践教学项目外,还给学生提供参与网络调研、网络交流评价等虚拟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反腐倡廉、十八届五中全会等社会热点话题制作海报、网页、微视频等在课堂展示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真正地实现课堂翻转。学生也可以建立学习团队,自己设计交流内容和互动话题,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把控能力,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翻转学习能力、行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提高学生政治敏锐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构建有成效的课堂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三、高职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翻转课堂的学科适应性和学生发展规律

思政课翻转课堂应慎重对待,要抓住翻转课堂的关键点,不能为了翻转而翻转,不可能任何学科都可以实现翻转。要在充分理解、研究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是否适应思政课堂后再进行实践操作,翻转课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适应性和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政课改革真正难啃的硬骨头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和能力,当然也涉及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的教学能力、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较强的责任意识提升,更关系到国家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或方法,都要先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

2.转变观念,做好师生角色转换

除了课堂结构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要树立思政教育变革的坚定信念。做好师生角色转换。翻转课堂的模式是否真正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问题还有待观察,不能搞一刀切。翻转课堂虽然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但应针对我国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效调整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执教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会制作微课程、开发精品课程,还要站得稳讲台、hold得住学生。为更好地进行课堂翻转,教师要重新安排学习空间,创造灵活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教师还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课的时间致力于更深层次地探究问题和创造丰富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对知识积极建构。教师要决定翻转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问题,利用设定的内容,将课堂时间最大化。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精心设计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思考、主动寻求答案,不断提升课堂把控能力,增强教育信息化素养。

3.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评价体系带动翻转课堂建设

翻转课堂的建设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是在线课堂采用微课教学视频制作,仅靠个别教师难以完成,效率不高,其次是教师要提高对课堂的把控能力。翻转课堂建设要充分发挥团队力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共建精品课网站,开发网络课程、微课资源、试题库资源,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等。其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集体培训和指导,做好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参加各项比赛以提高制作微课程的水平和课堂掌控能力,建立教师长效激励机制。

4.适合自己的才是做好,注重中国特色,不照搬照抄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网络信息化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还面临很多挑战,目前尚存在局限性,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实践。我们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的重构也需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改善。我们要以新思维应对网络信息化时代。翻转课堂源于国外,在国外被广泛推广和发展,自然有适合它的土壤。翻转课堂能否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相契合,实现翻转课堂中国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但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建立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最重要的是学习国外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基础上,不断思考深化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为全面提升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为国家培养可靠人才,成就学生出彩人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文网,2015年8月26日.

[2]马贵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以网络课程《发动机原理》的开发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国内高度普及。当前,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电子商务行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很多新的特征。诸如新媒体营销、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等模式的产生,使得电子商务行业的整体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电子商务行业也具有了更强的挑战性与风险性,上述新的变化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学生有必要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同步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因此在高职电商实践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简单总结来说,这些意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他们普遍具有知识掌握不健全、能力结构薄弱、思想政治意识弱化、自我意识较强等特征。而对于高职院校中开设的电商实践课程来讲,普遍存在有关注技能养成轻视思想培养的特征。上述因素的客观存在将会让学生在该专业课程学习中弱化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让他们在进入社会正式工作后,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不足、社会责任意识差、价值观念错误等情况。而通过在电商实践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让任课教师、学生以及辅导员联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教师充分挖掘专业技能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让学生从思想意识方面来接受相关的专业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电商实践的接受程度变得更高,整体学习质量变得更优,可以更好地完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电商实践课程教育。

(二)课程思政建设能在电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在高职院校中,针对电商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该专业中各课程、各细节进行融合,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机会,由此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教育目标。针对高职院校电商专业来讲,教师通过精心开展教学设计,合理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实践进行融合,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达到价值引领和技能传输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并在今后工作中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一名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建设在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中的有效应用路径

(一)依靠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进行大胆创新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为了能够在学校电商实践课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本校针对电商专业学生,采取了“一平台+三模块”的人才培养策略。“一平台”指的就是电子商务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中可从事不同的职业岗位(一般三大块:电商运营、电商美工、电商客服)所需的共同的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可通过学校这个平台习得。在这个平台里面大一学生统一学习电商基础知识。这个电商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认知》。在大一上学期开设《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两门专业课,让学生理性地认识电子商务专业,大一下学期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认知》两门专业课。《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先于《专业认知》开设,第一阶段集中上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技巧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然后第二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走访(或通过VR技术实现)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电子商务企业。也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岗位分工以及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最后让学生撰写一份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市场调查报告作为期末测试成绩。同时这也为学生大二选择主攻专业实践方向做准备。“三模块”是本校在充分的社会调查,了解和掌握产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电子商务行业三大核心板块,即电商运营、电商美工、电商客服三大块。再以这三大模块为线索,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块包。在该模式下,为了让思政建设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组建了以专业技能教师、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以及学生会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建设委员会,为“一平台+三模块”的电商实践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组织保障。以立德树人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掌握作为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策略的各细节进行优化,将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进行融合,基于当前电商专业的实际特点,有效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例如:在《电子商务概论》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分析中国电子商务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重点向学生讲解电子商务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变革,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祖国的逐渐发展强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让学生将今后工作和祖国建设进行串联,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每一个行业的共同努力。通过对《电子商务概论》的学习,学生也在思想层面上具备了良好的爱国情怀,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面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二)对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升华

重视思想引导。基于电商实践课程“一平台+三模块”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充分分析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合理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和思政资源,致力于强化学生在电商实践课程学习中所接受到的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并且在电商实践课程中彰显思政教育的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合理使用线上线下各类资源、先进教学技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篇5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仅仅要从大学抓起,初中教育也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和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我国未来接班人的文化传承、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建立具有基础和规范的作用。

一、初中教育阶段需要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只有语文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才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数学、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与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树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不需要思政教育。甚至于有人认为初中生思想不成熟,没有必要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初中阶段正是孩子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养成,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一个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身都会起作用。

二、初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堂教学和思想品德养成融合,实现价值观引领、价值观渗透,从不同角度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间接隐性的教育方法,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传授了正确的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进行教育。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中学生面临各种利益的诱导很容易迷失方向,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发挥全部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既能够传播知识,又能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功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其次,融合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够赋予课程更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鲜活的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所传授知识的价值观。文以载道,任何的知识都蕴含由一定的价值观。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学教师知道和掌握知识的来源和背景,深入思考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为教师传播知识提供了判断标准,为专业研究和指明了方向。

篇6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现阶段,我国在线教学的设计大多以知识、技能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在交互性、活动性教学等方面比较薄弱,不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2]。因此,如何在线上教学中做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出新时代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成为教学工作者新的关注点。“新零售概论”是本科、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数字营销背景下的前沿课程。本文通过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构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1“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1“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零售概论”课程是在我国新零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具有时代感和实践性。目前,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应用学生身处新零售的环境,已接触过许多新零售品牌企业,少部分学生在课外已经开始进行新零售方面的实习或兼职,例如开店、直播带货、微商等。但是课程教学还停留在理论讲解上,缺少实际操作的指导和改进。(2)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新零售的发展速度较快,课程知识、案例常处于更新的状态,而纸版教材等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3)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多采用讲授法,比较枯燥、沉闷,学生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走神、玩手机的现象。此时,教师如果继续按照教材体系逐一讲解课程内容,会导致课堂缺乏个性化和深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4)思政教育缺少系统的设计“新零售概论”课程除了传授与时俱进的知识外,也应传递时代使命和价值观,其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思政元素还有待挖掘和融入。

1.2“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针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在线教学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二者的协同优势。(1)在线教学: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变革,尤其是自肺炎疫情暴发后,在线教学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教育手段的升级也给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课程通过在线教学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拓展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师生的互动性。(2)课程思政:新零售是传统零售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覆盖线上线下融合经营、社交电商、短视频与直播带货、无人零售、零售科技等领域,它的诞生与发展必然蕴含着培育新型人才的思政内容。新零售的出现,带动了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也对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群体是新零售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也正逐步成为我国消费市场上的主力军。我们期待这些年轻的从业者们不仅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获得自己合理合法的收益,更要能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本课程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加深学生对新零售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其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合格的数字公民,激励其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在“新零售概论”课程的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探索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

2.1“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

无论是在线教学还是传统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综合素质与能力[3]。依据上海杉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版培养计划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制定了“新零售概论”课程的思政目标: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企业家潜质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零售业管理人才,能适应数字中国建设的需要。

2.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元素

为适应在线教学,经过教学内容的提炼,课程切分为64个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本课程的思政教育主要从政治教育(如爱国主义、道路自信、乡村振兴)、思想教育(如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创新教育(如创新精神)、职业教育(如经世济民、奋斗精神)、法治教育(如遵纪守法)五个层面出发,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期望实现相应的思政目标(见表1)。(1)政治教育从西方零售业变革到新零售崛起,中国零售业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迅速、举世瞩目,但也举步维艰。通过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介绍数字化门店和物流业最后一公里难题时,自然地引入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的需要,期望他们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发展规划,热爱并服务自己的国家。(2)思想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公共生活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移动电商、实体商场、无人超市、自动售货机等),对道德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列举无人商店、自助收银超市中少数消费者不文明购物行为,给学生个人的诚信、自律敲响警钟。在学习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零售时,引导学生关注不熟悉智能化设备或操作的老年群体,提高老年人在全渠道中的购物满意度,促使学生关心,关爱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增强仁爱之心。(3)创新教育新零售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创新转型的内容、形态,在新零售行业中也诞生了一大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创业企业,例如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在介绍新零售的内涵、特征等基本知识时,让学生首先理解新零售“新”在何处。在实践环节,让学生自行分析并深入思考某个新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绘制该企业的商业模式画布,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4)职业教育新零售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为核心、以技术为驱动,推动消费升级。作为行业未来的年轻从业者,应当具有经世济民、胸怀天下的担当,具备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以消费者画像、消费者体验和零售科技的应用为切入点,分享欧莱雅、雅诗兰黛等优秀新零售品牌的人本营销理念和中国零售科技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激励其掌握专业前沿和先进技术,保持不懈的奋进精神,勇于担当,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5)法治教育近年来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零售商业模式成为主流,但在发展中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采取虚假宣传、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不正当行为,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此,国家颁布了社区团购“九不得”、《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等条例来治理网络零售中的乱象。在“新零售概论”课堂上,要以企业实际发生的不法行为为例,给学生以警示,并将网络零售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思政内容融入课堂,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3“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设计

在线教学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传统教学”,而是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重塑传统教学内容、重构传统教学结构、再造传统教学流程、创新传统教学方法、重整教学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3]。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呢?依据思政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课程梳理了以下在线教学设计的思路:

3.1优化教学过程

在线教学不拘泥于特定的教学时间,学生可以灵活地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组织、监督以及个性化辅导。“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主要划分为先导任务、观看在线课程、学生活动三个环节:首先,教师在线本讲学习任务,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或以思考题的方式导入课程。其次,再含有思政内容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自主观看。最后,在课后布置学生完成知识与素养相结合的在线测验、实践作业、学生问答等活动,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3.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微课教学法、案例式、项目驱动式、自主探究式、在线讨论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中国新零售模式典型企业”这一内容时,采用案例式教学,引入张近东创立苏宁和苏宁构建智慧零售模式的案例,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了以消费者为中心和构建全渠道零售这两部分内容后,开展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对老年群体进行调查,了解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老年人全渠道购物的满意度和便利度提出对策。3.2.2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本课程除了运用在线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学习资源上传与下载、小测验、投票、在线讨论等手段,教师还创新性地使用例如线上新零售法律知识竞赛、云参观和云讲解无人零售实验室、新零售商业模式画布作品线上展览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在线课堂的主体,让思政教育深入学生的课余生活。

3.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在提供基本的在线教学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开放资源、时事热点,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时,引入《上海零售百年》纪录片,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对于线上短视频与直播带货这一知识点,网络实时直播或者录播视频更是内容丰富、方便获取,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典型作为正面或反面案例,辅助知识点进行讲解。

3.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手段综合运用在线测试、资源查看、小组或个人作业、互动等形式,使在线课堂活跃起来。期末考试的形式以撰写论文、报告为主。在评价时,不仅要评价知识点理解的正误,还需要分别针对知识、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明晰相应的考核内容,分配分值权重。

4结语

“新零售概论”课程利用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式,初步探索出课程教学设计,使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成为新零售时代需要的人才。现阶段,本课程已完成融入思政元素的在线课程视频录制,建设了相应的电子讲义、课件、试题库、案例集、实践材料等资料库,未来将对应用的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做好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1).t20200603_462437.html.

篇7

(一)网络新媒体的广泛性与大学生思想学习的无限制性

因为新媒体的架构结构具有特殊性,其在传输基本架构机制具备“去中心化”的独特之处。由于我国的互联网产业不断发展,互联网架构基本设施不断得到升级改造,我国的互联网不再有关于时空方面的制约,简单的来讲,就是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在进行网页浏览的过程中,可以无限制的进行正常的网页浏览,可以搜索到任何种类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只要不违法,可以随便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手机、平板电脑终端的不断发展,手机性能的不断升级,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使用手机或者是平板电脑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搜寻,同时对信息进行传播。

(二)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学生日益增加的参与感

在对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用户不但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知道更多的世界各地的时讯,还可以转变用户的角色。让他们从信息的接收者变为信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让他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再加工,接着对其进行广发的传播,从而使得互联网用户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不再单单是接收者,更多的是促进了互联网信息的双向传播。互联网新媒体已经变成了社会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的新兴平台,更好的推动了网民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传播,让网络上有自己的声音,推动了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网络新媒体的高校思政改革策略

虽然当前的大学思政课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实用性不高,不利于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但是作为高校改革背景之下的全新的思想政治教学平台,网络教学仍然不断推动着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进程。

(一)鼓励大学老师在网络平台上思政课上发挥的作用。

鼓?罡?多的大学思政课老师更多的参与到网络教学这个平台上,为平台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网络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和传统的大学思政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网络教学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角色与教学能力与过去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与增加,最主要的是老师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过程和对相关应用的灵活使用水平。此外,在进行大学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让自己在进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相关的网络设备,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远程学习,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的相关课程学习。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不断对网络教学进行必要的改进,让其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更加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想要攻克这一难题,教育部门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相关部门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对相关的大学思政老师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让现阶段的大学思政课的网络教学可以得到不断地发展,在老师的能力的提升过程中也得到相应的改进。另一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修订相关的奖励制度,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规划,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校的状况,给予对应的大学思政老师一定的资金奖励,让每个老师在进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拥有充足的动力,从而忽略繁重的教学任务,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应付上级部门划定的教学目标的现象。

(二)加快优秀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在现阶段,即便国家教育部门制订了相关的政策并且启动了二十一世纪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然而由于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在建设的过程中,并未实现资源在各大高校之间的共享功能,突破传统的学校之间门户之见,突破各个地区之间的空间障碍,导致资源不能共享,教学资源的建设工程不能够各个高校之间相互合作,从而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从现实教学过程中来讲。每个学校之间相互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进行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合作,不但让每个学校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和老师从这项工程中获益良多,进一步的对思政网络教学进行完善。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因为学校之间的资源实现了共享,各个学校的优秀资源实现了整合,所以,本校的一些薄弱学科就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深入性的自主学习。

篇8

[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原则

[作者简介]聂沉香(19 67-),女,湖南娄底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伦理;杨维(1983-),女,湖南常德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佛山 528330)

[课题项目]本文系2 014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设计体系与开发策略”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 014-SZJGXM3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97-0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以及颠倒课堂理念的提出,都促使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走向多元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向着交互性方向发展的同时,学习也正在走向微型化、碎片化、信息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资源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的课程资源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此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资源的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微课”应运而生,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迅速升温,它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方式。

微课,又称微课程或微型课程,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提出,他认为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微课既可以作为一种挖掘知识的工具,也可以作为知识脉冲。

在我国,“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提出的,他发现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资源,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资源,与传统学习资源相比,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易传播、易操作、适合个性化学习等特点。它可以很好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需求,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研、教学反思,它还对颠倒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现状

微课的出现无疑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福音。然而,笔者在参与我省教育厅思政课微课大赛的过程中,发现现在微课教学的质量良莠不齐,许多思政课教师对微课的设计理念、建设标准、开发途径、方法等重要问题了解不够,在开发制作过程中非常迷茫,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盲目模仿他人的作品,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微课的鲜明特征。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组织了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参加教育厅微课大赛的思政课教师,对微课的设计与开况进行调查,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思政课教师微课开发的现状,以及在微课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的基本认识。通过调查得知,高校思政课教师接触微课的时间比较短,微课需要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调查显示,接触微课时间比较长(一年以上)的教师占13.15%,接触微课在一年以内的教师占86.85%。这表明,对于高校思政课一线教师来说,微课仍然是新事物,微课的推广力度还需要加强,要让更多的中小学一线老师接触微课,了解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2.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微课开发的情况。调查显示,教师开发一节微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5小时以内能制作一节微课的老师只占10.81%,5~10小时的占到 30.83%,11小时以上的占58.36%,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微课开发制作的技术与经验还非常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模式,亟待加强学习和培训。这也导致教师开发微课的平均数量比较少,调查显示,70.65%的老师开发微课的数量为l~3节,只有10.49%的老师开发了5节以上的微课。

3.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现有微课资源的认识。对现有微课资源的开发建设现状,85.8%的老师认为“微课太分散,没有形成专题化的体系”,这与微课自身“短小精悍、只针对一个小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有一定的关系,也说明专题化微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80.29%的老师认为“微课的质量不高”,81.88%的老师认为“微课的总体数量不够丰富”,还有少数老师认为“现有的微课实用性和实效性不是很强,相当一部分都是简单问题的讲解”。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微课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起步较晚,广大思政课教师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微课资源开发还处在摸索阶段。但值得肯定的是,微课从无到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思政课微课资源的开发也在一步步地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4.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大部分教师认为需要分析微课受众的特征,微课可以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需要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学习起点、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风格、新教学方式的接受能力与态度等,这是众多老师的共识。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点,一节微课不可能同时达到多个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普遍认为不同的微课从不同的角度依然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体验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等。

5.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视频时长的认识。大部分教师(75.94%)认为,微课视频最合适的时间长度应该是5—10分钟,这符合微视频短小精练的理念,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时间长度能够让学习者保持比较好的注意力,以聚精会神地观看微课视频,并理解课程内容。 6.微课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微课作品感觉“一般”的老师占到59.86%,有13.19%的教师对自己的微课作品感觉不满意。笔者对这部分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他们认为自己的微课作品质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镜头单一,缺少变化( 66.78%);声音不够清楚(56.61%);课件制作不是很好(44.92%);微课的配套资源不齐全( 74.07%);微课教学水平有待提高(45.68%);微课教学趣味性不强( 50.83%);微教学视频画面不够清晰( 59.66%);主要教学环节缺少字幕提示( 39.97%)等。

7.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开发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微课设计与开发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有可能影响整个微课的质量,这与教师对微课的整体认识有密切关系。调查显示,“编制微习题”的重要性均值是1.79,这一点足以说明教师们对微课的定位正在逐步清晰,微课不仅可以“传道”“授业”,还可以“解惑”,教师们的教学思想也从完全的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实现“双主教学”思想是大家的一个共识。“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的重要性均值是1.75,44.3 5%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39.42%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这与事实相符,如果没有撰写视频脚本,录制的微课必定不会条理清晰,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同之处,也是众多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所以很有必要加强视频拍摄和脚本撰写的培训与辅导。“拍摄/录制前的准备工作(如环境布置、工具调节)”重要性的均值是1.64,如果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微课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的原则

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不同于传统的公开课的视频拍摄,也不同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节完整微课的开发,既包括微课设计,也包含微课的实际应用,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合理地结合起来,开发的微课才具有真正的使用价值。微课的设计开发有其自身的规范化流程,胡铁生老师曾提出了微课开发流程,笔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发微课的过程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政课微课开发提出以下几点原则:

1.碎片化处理原则。传统的课堂实录式的视频一般都以45分钟为单位,甚至一个小时,这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一些“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用于课堂教学中环境的创设、新课的导人或德育情感教育等,长时间的视频教学显然就不适用。但是传统的精品课程、农远工程等课程都是名师、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录制,教学质量非常高,这就形成了“用之不便,弃之可惜”的局面,如果将其进行系统、批量化的再加工、再编辑,进行微课碎片化处理,使其符合“微课”的理念和特点,就既可以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

2.创新性原则。微课的原点是“教学”,而非“技术”。微课制作的关键技术环节有两个,即课件的制作及微教学视频的拍摄或录制。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智能手机功能的提高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普及,课件制作已经不是难点,常规的视频拍摄工具进入寻常百姓家,录屏软件在操作性上也非常简单,而且功能强大。总体来说,制作微课的技术门槛已经跨过去了,我们现在急需关注微课的创新设计和教师在微课中展现的教学水平,这些才是微课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微课最吸引学习者的地方。教师在平时要留心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和方法,注意借鉴、模仿与再创造,例如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意;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课程设计要创设情境、引入有趣、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在这个方面可以重点借鉴知名微课平台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和策略。

3.开放性原则。微课资源的建设要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要吸引不同角色的人群参与,而且已经建设好的微课资源应该开放资源权限,允许不同的学习者和教师对其进行编辑、再生和更新,这就能丰富微课资源,突出微课特色,增加微课类型。当然,为了不造成微课资源的混乱,每次编辑之后均需要管理者或者是资源的所有者对其进行确认。百度百科采用的就是这种资源更新模式,效果良好,得到了使用者和资源建设者的一致认同。

篇9

关键词: 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课资源共享;网络;共享平台

Key words: Haihe Education Park;education course resource sharing;network;sharing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95-02

0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其发展一直都受到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的重视,如何在现有的高职教育资源现状下最大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功能是社会各界一直研究的热点。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转变,通过网络可以实现高职院校之间具有不同优势专业的资源整合,做好高职教育机构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功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作为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的一个示范园区,是高职教育资源整合成效的真实反映,对此作者通过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的资源共享课程开展情况分析如何才能进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发展海河教育园区的建设。

1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简介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定位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市高端科技研发创新示范区、海河南岸生态宜居示范社区,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教育高水平聚集发展的高地。首批进驻海河职教园区的院校包括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海运职业学院5所高职院校,还有整合后的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天津市机电工业学校这2所中职学校。

在空间设计上,海河教育园区总体规划呈现出“一廊两翼”的布局结构。同时,海河教育园区内的一批公共建筑资源将由园区院校共享。“一廊”指结合城市生态走廊规划的中央生态绿廊。“两翼”是指东西两侧的学校、居住区及配套建设区,规划总面积29km2。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带动下,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11年,园区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2012年新学期开始之际,海河教育园开始调整步伐,在去年完成一期建设的基础上,提升内涵、资源共享成为园区工作的关键词。在2012年,园区围绕资源集约利用、学生集成培养的思路,启动3个共建专业、4门优质网络共享课程和1门公共基础课程作为资源共享工作试点,逐步走向“教师互聘、课程互选以及学分互认”。目前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经过三年多的运营,园区的管理体制和教学实训功能趋于完善,已经具备实施职教资源共享共用的有利条件。要按照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集成各学校重点学科、优秀教师、精品课程、实训设备等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办学,形成天津职业教育的品牌效应。

2 海河教育园区资源共享课程开设的优点

2.1 有利于高职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动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以及学校办学规模等影响,我国教育资源普遍存在着分配不均的现象,这种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资源健康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为学生接受高职教育首要的一点就是调查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查看其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生报考其学校的关键因素,如果长期下去势必会造成核心校学生人数过多,而其它高职院校生源少的畸形现象,而通过教育园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固定身份,有利于优秀教师的流动,平衡各个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可以解放优秀教师的授课地点以及对其的制度约束,教师之间可以在园区内的高职院校中自由的流动。

2.2 学生可以到其它学校听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就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开化,海河教育园区内的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随意到其它学校接受优秀教育资源,比如某个高职专业可能在某个学习属于重点学科,并且其教育资源非常的雄厚,而其它一些院校的此专业可能不如该学校的教育资源,对此学生就可以到具有重点学科的院校接受此专业的教育资源,这样的学生到其它学校听课的过程可以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功能化,保证教育园区学生的教育质量,同时学生到其它学校听课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社会交际能力,扩大教育结构能力以及提高自我学习的过程,通过到其它学校听课学生可以认识到许多与自己相同爱好的学生,他们之间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相互交流,而且到其它学校听课也不再受专业课程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知识,以此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结构。

2.3 整合园区高职教育资源,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就是将园区内的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借助网络的形式实现课程的共享,经过园区内的资源共享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高职院校在发展规划的时候可以通过与园区内高职院校的商讨,制定提高高职院校的自我发展定位以及发挥自己的优势专业的措施,避免出现高职院校之间重复构建专业课程,造成高职院校的资源浪费,同时教育园区内的资源共享过程也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高职院校通过合作可以将不同学校间的教育资源进行强强整合,扩大园区内的教育实力,扩大园区内的高职教育资源的社会影响力,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3 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课资源共享课程开设存在的

问题

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经过近几年的运营发展,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并且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也己经初见成效,其对园区内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由于受到高职院校自身原因以及网络技术发展的限制,思政课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在实际运行的过程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3.1 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课资源共享课无法保证学生全部到位 虽然思政课资源共享课程课能够增强校际交流,但是由于各高职院校班级不尽相同,资源不均,学生在各校之间流动存在路途上的安全隐患,授课时间及空间均受限制,结果导致学校参加思政共享课的积极性不高,在初步进行的试验中,各个学校只能选出四个班级,分成两个合班来参加思政课资源共享,五个高职院校中,每个学校挑选出一名优秀教师参与任教,教师在各学校之间流动教学,将教学内容分成五个模块,每个老师承担一个模块,在每个学校授课两周的时间,最终五位教师合力完成教学,学生一个学期可以见到五个学校的思政课教师,感受到不同的授课风格,虽然学生感觉比较新鲜,但无法保证全员参与,另外,老师在各个学校只担任两周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而且参加听课的人数比较多,所以,一些互动环节不是很容易开展,刚对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就要离开该学校,到另一所学校去教学,所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失去了一定的基础。

3.2 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以及培养目标上具有差异性 虽然海河教育园区的建立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以及管理制度提供了相互合作与整合的契机,但是由于要面对生源日益紧张的局面,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它们之间的资源整合存在一定的“私利性”,它们不愿意将本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育资源对外开放,也不愿意本校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到其他学校开展教学;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在教育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各个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有的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课程仅仅看做一种形式化课程,因此思政教育资源共享要想取得实质性发展还需要高职院校统一对思政课程的认识。

3.3 支持思政教育共享课开展的技术条件还有待提高 目前海河教育园区思政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已经推行了两年多,其已经具有了成熟的经验以及具备了一定的实施基础,但是仔细分析思政教育资源共享课开展的现状,不难发现支持思政教育资源共享的技术条件还有许多不足,首先网络资源共享实施的条件就是高校之间要建立统一的网络技术平台,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学校之间在软件、硬件上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导致资源共享课在推行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信息播放不支持的现象;其次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思政教育老师还比较少。

4 以网络为基础构建思政课资源共享平台的措施

4.1 转变传统办学观念,明确思政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 构建以网络为基础的思政课资源共享平台首先就是要强化海河教育园区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观念,打破他们传统的私利发展意识,本着开放办学的理念实现园区内的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其次高职院校之间要清晰的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通过合作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通过竞争提高思政教育资源的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内部也要对学校内的思政教育进行资源优化整合,树立“共知、共建、共享”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专业的优势,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2 建立以网络为基础思政资源共享课考核制度 网络思政教育共享课开展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共享平台在各项硬件设施都到位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此约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授课成效等。首先针对思政网络共享课中学生很可能到位不足的现象,要建立一定的上课考核制度,将学生的网上签到率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相挂钩;其次考核方式要积极借助网络技术,保证考核制度的长期推行。

4.3 设立教育园区思政课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 教育园区校际间层次、类别等存在差异,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就要在校际间设立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及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案,保障思政课资源共享有效合理的运行。成立海河园区思政课资源共享委员会,设立园区内主管思政教学工作的政府负责人,联席指导组、教务、信息部门和思政课部门负责人联席协作组、思政专家指导协作组,各部门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规划,共同管理;共同制定资源共享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建立规范制度和激励机制,使开放工作规范化,并保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4.4 拓展思政课教育内容,提高思政共享网络平台技术 首先思政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自主学习性,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学习技能的,思政课可学可不学,由于受到错误的观念影响,他们对思政课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需要外部的制度给予约束,对此思政资源共享课在设计的时候要针对此问题,丰富其内容,比如思政教育可以借助网络最新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事件,提高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讨论平台,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其次积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调动教师积极性,注重开展社会调查,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开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平台,提高教学实效,再次要加强院校之间的网络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是教学资源共享的最佳模式,将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校园网有机链接起来,建立区域内的信息资源网络,从而实现网络平台基础上的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10

高校思政课堂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政素质的主要途径。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和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思考和交流,课堂活力不够。而在新形势下,想要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课堂氛围的活跃性,教师就要积极构建活力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思政课活力课堂建设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研究思政课活力课堂建设路径不仅能推进思政课活力课堂的构建,而且对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思政课活力课堂建设的必要性

1.新时代的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新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建设思政课活力课堂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2.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要求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政教育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建设思政活力课堂能够加强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思考和探讨,使其对生活中的思政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实现自身思政素养的提升。

3.学生发展的要求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建设思政课活力课堂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学生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思考探索能力。

二、思政课活力课堂设计理念

思政课活力课堂要求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思政课活力课堂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政课教学应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互动,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其次,思政课教学应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探索思政知识,并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知识探究后获得成就感;最后,思政课活力课堂的构建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改变传统单一的纸质测试形式,进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模式,优化评价效果。

三、思政课活力课堂建设路径

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通过翻转课堂和设计思维训练模式,对思政课活力课堂进行了构建。其中,在几个章节中运用翻转课堂设计,在项目驱动环节中运用设计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盘活课堂。具体方式如下。

1.课前准备阶段

因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采用大班教学,为使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要对班级进行分组,每组6~8人,以便学生更好地以团队形式参与教学。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源,包括参考书、电子课件、教案、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等素材。资源准备完成后,教师将课前学习任务明确告知学生,并提前通知学生本节课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自主学习结束后,统计学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自主学习结束后学生要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汇总存在的疑惑,并将问题反馈给小组长,再由小组长将问题反馈给教师。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资源,确定学习时间。

2.课中活动设计

(1)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由教师安排任务或提出相关问题,小组成T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与其他学生讨论自主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或根据教师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和合作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协商、讨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完成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还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2)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点评。每一个小组在合作探究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根据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因材施教。(3)小组作品展示。学生在讲台上向其他小组介绍本组的作品、特色以及设计思路,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掌控能力。同时,在观看其他小组的作品展示时,学生也会开拓自己的思路,取长补短。

3.设计思维训练

教师运用项目驱动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需要完成的项目,项目选题分为三大模块,课内讨论并展示成果,课外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1)关注社会进步,文明立国。如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互联网+”如何改变世界。大学生通过运用设计思维理念和方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知识优势,培养自身的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2)关注校园和谐,文化立校。如校园安全月活动、绿色校园环保主题活动、宿舍管理问题调查活动。运用设计思维方法,在校内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展开思考与探讨,为和谐校园建设出谋划策,进一步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关注个人发展,文雅立己。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大学生诚信问题调查、大学生就业创业。开展与大学生活、个人价值相关的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进一步深化对天华学院“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的理解,使大学生明事理,知荣辱,学会做事做人。

4.教学评价

本门课程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由以往注重结果评价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逐步实现课程的公平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其中,平时成绩占60%,包括小组展示30%,课上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出勤、对小组的贡献等)20%,课前材料的预习情况1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小组展示部分由教师、学生双方进行评价,取综合得分。教师评价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公平,通过学生提交作业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多方面对学生做出客观、综合的评价。

四、思政课活力课堂模型

思政课活力课堂的模型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自主翻转、课堂内化、学习评价、提炼升华几个方面。其中,课程开发主要指教学资源的整合。思政教师应积极整合网络公开课、文档、影音、阅读资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自主翻转主要指学生的课下预习。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资料、阅读材料、准备课堂讨论题目,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课程内化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讲授、讨论、学习成果展示、深化理解等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进行知识交流和探讨,并展示交流,讨论成果。评价反馈主要指作业、评价、考试等方面,要求教师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加强学生的课后复习。提炼升华主要指教学总结与反思。另外,学校应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具体如图1。

参考文献:

[1]王晓丹.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7,19(1).

[2]王晓燕.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打造活力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