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4 15:26: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收稿日期:20130531
作者简介:孔秋硕(1991—),男,山东济宁人,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大学生。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4804
1 引言
为了解掌握山东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最近,主要通过前期调查和后期统计分析两个阶段,采用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样本采集方法,对该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首先走访调查了济南市发改委及包括科研、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和后期物业管理在内的建筑全寿命周期单位,具体为: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城建设计院、山东祥泰实业、济南二建集团公司。之后,深入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济南同圆设计集团(原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城建设计院、山东省能源建筑设计院、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济南设计院、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济南市区综合甲级设计院开展调查,发出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0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98.41%,有效率92.25%。调查的建筑设计院覆盖面近70%,其承担的工业民用建筑设计业务量达85%。
2 调查分析
2.1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具体包括:对绿色建筑概念把握、不同层次有关绿色建筑文件的了解程度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认识程度,以及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实践经历及其影响,进而评估该地区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素养的基本情况。
2.2 调查样本
在确定重点调查单位后,为使所抽取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总体按受教育程度、主要设计专业、从业时间及是否取得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等4个标志分别区分为不同层次,而后在各层次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得到各个子样本,由其组成总样本。调查样本总量为286人,4个子样本分别为如下所述。
(1)受教育程度分布。本科学历180人,占6293%;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学历103人,占3601%;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学历3人,占106%。
(2)主要设计专业分布。建筑设计师98人,占3427%;结构设计师61人,占2133%;电气设计师40人,占1399%;水暖设计师53人,占1853%;园林设计师13人,占455%;城市规划设计师21人,占734%。
(3)从业时间分布。从业时间0~5年109人,占3811%;6~10年94人,占3286%;11~15年56人,占1958%;16~20年15人,占524%;20年以上12人,占420%。
(4)是否取得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分布。已取得资格63人,占2203%;未取得资格223人,占7797%。
2.3 分析方法
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自编统计程序,运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对绿色建筑理念的基本认知及自我评价
3.1.1 对绿色建筑概念的了解
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按不同学历,不同从业时间,是否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3个标准分别分层分析。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接受调查的286名设计师中,159名表示不了解绿色建筑的准确概念,127名表示了解其准确概念,分别占5559%、4441%。由此可推知,在调查覆盖区域的设计师队伍中,有半数左右甚至超过半数的人员对绿色建筑存在模糊认识,无法明确其准确概念或区别其与其他环境友好型建筑概念的不同。
(2)基于不同学历的分析。在学历为本科、硕士、博士的设计人员中,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7人,占本科学历人数的4278%;48人,占硕士学历人数的4660%;2人,占博士学历人数的6667%,由此可见,对绿色建筑概念的了解程度呈现随学历升高而加深的趋势,且在博士设计人员中超过了半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过程中的广泛涉猎以及参与相关学术活动的经历是造成这种内部差别的主要原因。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在以上5个从业时间依次增加的分组中,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6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3303%;41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4362%;31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5536%;9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6000%;10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8333%。同样呈现出明显的梯度上升趋势,可见,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工作经历和项目设计阅历同样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途径。
(4)基于是否取得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取得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设计人员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为40人,占本层次人数的6349%,未取得资格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为87人,占本层次人数的3901%,前者比例明显超过后者。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的工程师是设计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注册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还是较广的设计阅历和较高的业务素养都为其绿色建筑素质奠定了基础。
3.1.2 对绿色建筑理念具备程度的自我评价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214人认为自己尚不具备绿色建筑理念,占7483%;65人认为自己具备绿色建筑理念,占2273%,而认为自己已充分具备此理念的仅7人,占244%。如此悬殊的比例表明,设计师队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薄弱。
(2)基于不同学历的分析。在不同学历维度上将充分具备与具备整合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历为本科、硕士、博士的设计人员自我评价为充分具备或具备的人数与比例依次为44人,占本科学历人数的2444%;25人,占硕士学历人数的2427%;3人,占博士学历人数的10000%,可见在这一方面本科学历与硕士学历的设计人员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度,而博士学历人员存在极大的比例跳跃,考虑到博士学历的设计人员样本较少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性,故暂忽略此分组,认为绿色建筑理念的具备程度在不同学历的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区分度。将此部分的结论与部分的结论对比可见,学历的提高增加了绿色建筑的有关知识,但在培养全面的绿色建筑素养方面并无显著推进作用。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在从业时间以5年一个跨度递增的五个分组中,表示具备及充分具备的人数与比例依次为15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1376%;15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1596%;25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4464%;9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6000%;8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6667%,呈现明显且平稳的上升趋势。由此推知,相比于学习经历,工作经验和阅历对设计人员具备绿色设计理念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4)基于不同设计专业的分析。调查了解到,现今济南区域实现较多的绿色建筑往往是低水平的绿色建筑,而且在不同设计专业上发展不均衡,较普遍的绿色节能设计主要集中于水暖、电气方面。接受调查的建筑、结构、电气、水暖、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师中自我评价具备或充分具备绿色建筑理念的比例分别为28%、28%、33%、19%、8%、19%,这样的比例分布与对比,与绿色建筑在各专业上的发展程度并不完全相符,但值得注意的是,回答充分具备的设计师在各组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2%、2%、5%、4%、0%、0%,其中电气和水暖设计专业的比例最高。
(5)基于是否取得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调查表明,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的工程师中表示具备或充分具备绿色建筑理念的为28人,占本层次人数的4444%,非注册工程师中为44人、占本层次人数的1973%。说明注册工程师绿色建筑理念的具备程度远高于其他设计群体,但单就注册工程师看,不到半数的比例并不理想,在发挥领军作用方面尚有所欠缺。
3.1.3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在绿色建筑基本概念了解程度和绿色建筑理念具备程度自我评价两方面的现状并不理想。现今该地区建筑设计队伍中,从业时间较短、学历为本科和硕士、未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是其主要构成部分,但他们的回答往往是较消极的方面,只有从业时间长、学历为博士或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所反映的情况较为乐观,但在单独分析下并未达到理想水平。
3.2 对绿色建筑有关政策规范条文的了解程度
深化绿色建筑理念,提高绿色设计技能,了解当今不同层级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设计规范是首要工作。我们在从济南市发改委得到的项目节能审批报告上摘取了不同层级的几个主要条文,以总体分析为主,对于一些重要的政策法规辅以是否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维度的分析,对于一些常用设计规范、设计标准辅以不同设计专业维度的分析。
3.2.1 对国家层面有关条文了解程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接受调查的设计人员中,表示了解该法律内容的为36人、占1259%,表示不了解的为250人,占8741%。可见,该部宏观说明建筑绿色节能有关内容的法律并不为设计人员所熟知。因为在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中会涉及到有关专业法律,所以我们进行了下一部分的分析。调查显示,已取得和尚未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表示了解该部法律内容的分别为16人,占已取得资格人数的2540%和20人,占未取得资格人数的897%。虽然注册工程师与未注册的相比了解程度更深,但注册工程师中了解人数的比例偏低,远达不到绿色建筑时代对建筑设计主要力量提出的素质要求。
(2)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相比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这一文件与建筑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建筑绿色节能技术的说明更为具体,但在接受调查的设计人员中,仅有35人、占1224%表示了解其内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较薄弱的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那么,设计从业人员对于更为细致、与日常设计工作息息相关的绿色设计规范是否了解?我们选取《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进行了调查。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调查显示,表示对该《规范》了解的为110人,占3846%,说明此区域内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于细节性的绿色设计规范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作为国家层级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性、强制性规范,这一未过半数的比例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准。不同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如何,我们进行了以下进一步统计分析。调查表明,反映了解此《规范》的分别为:建筑4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898%;结构16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623%;电气1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500%;水暖24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528%,园林0人,城市规划4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1905%,其中建筑、电气和水暖三个设计专业的比例已接近50%,这一比例符合绿色节能设计技术在不同设计专业上普及程度的差别,但园林和城市规划设计专业中较低比例与国家倡导大力推行更高水平的绿色建筑并不协调。
3.2.2 对山东省层面有关条文了解程度
(1)《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调查显示,44人表示了解该《条例》,占1538%。由此可见,此区域内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并没有表现出随地域细化而了解程度加深的趋势。为了反映在细节性的设计规范标准方面的情况,我们选择《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了以下调查分析。
(2)《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统计结果为,对该《标准》表示熟悉的为170人、占5944%。与上一部分国家层级的实物性文件《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相比,比例明显增加。但这一文件仅涉及居住建筑,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获知,济南市的绿色建筑推行主要集中于民用居住建筑方面,可以推知,表示了解的比例在其他类型建筑设计规范上将会降低。调查显示,在不同设计专业中熟悉该《标准》内容的依次为建筑6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041%;结构2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754%;电气23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5750%;水暖4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736%;园林3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08%;城市规划5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81%,比例大小分布同于国家层面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但各项比例明显增大,若为其他类型建筑的设计规范,各比例将出现一定幅度减小。
3.2.3 小结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独立及比照分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于国家及山东省关于绿色建筑的宏观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的了解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而对于有关实务性规范标准,了解的程度相对较高,对山东省有关条文的了解程度高于国家有关条文,建筑、水暖、电气3个设计专业的设计人员了解程度高于其他设计专业。由此反映出,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只有特定专业对特定区域特定设计方向的条文的了解程度基本令人满意。
3.3 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
我们选择国家、山东省和国际3个层次的现行标准分别开展调查,并在总体、已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
3.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该《标准》于2006年开始推行,是以国标形式出台的唯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调查显示,熟悉该《标准》的为134人、占46.85%,比例不足50%的现状成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2)已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的分析。仅有31名、占注册工程师人数49.21%的设计人员表示熟悉,这一比例基本和总体比例相同,没有体现出推行绿色建筑带头人应具备的素养。
3.3.2 《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表示熟悉这一《标准》的为83人、占2902%,并未同22部分不同层次的条文一样表现出随地区细化而了解程度加深的现象,也反映出绿色建筑在该地区未能得到广泛推行的现状。
(2)已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的分析。调查表明,熟悉该内容的为25人、占注册工程师人数的3968%,但仍小于该子样本对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表示熟悉的比例。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3.3.3 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在调查中,我们列出现今国际上使用较广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有美国LEED、英国BREEAM、加拿大GBTool和澳大利亚NABERS。结果显示,对LEED了解的为86人、占3007%,对BREEAM了解的为30人、占1049%,对GBTool了解的为18人、占629%,对NABERS了解的为13人、占455%,表明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一定程度认知。
3.3.4 小结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较低,反映出对绿色建筑理念认识不足。但对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与对山东省相关标准的了解程度基本持平,反映出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既有一定基础又需要继续加深。
3.4 绿色建筑设计实践
3.4.1 绿色建筑设计经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参与过绿色建筑设计的为120人、占4196%,未参与过相关设计的为166人、占5804%。其中参与过有关设计的设计师中,参与过20项以上的为4人、占140%,16~20项的为4人、占140%,11~15项的为8人、占280%,6~10项的为18人、占629%,1~5项的为86人、占3007%。总体分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相对不足。
(2)基于不同设计专业的分析。在建筑、结构、电气、水暖、园林和城市规划等设计专业中,有过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的依次为46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694%,2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3443%,1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750%,2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5283%,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69%,5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81%,显示绿色建筑设计经历较丰富的专业分别为水暖、电气和建筑,但其比例也仅为半数左右,以微小的比例超过总体水平。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从业时间5年一个跨度的分组中,参与过绿色建筑项目设计的设计师人数及比例依次为26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2385%,45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4787%,30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5357%,11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7333%,8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6667%。以上数据表明,随着从业年限增加,参与过绿色建筑设计的比率总体上在增加。
(4)基于是否取得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调查显示,国家级注册与非注册工程师拥有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4人、占注册工程师人数的5397%,86人、占未注册工程师人数的3857%,表明注册工程师的此类经历更为丰富。可以推知,该地区近半数的注册工程师未参与过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
3.4.2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缺乏参与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经历,注册工程师中尚有半数未曾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相关设计经历在不同设计专业及不同从业年限的子样本中分布不均,主要的设计经历拥有者存在于建筑、水暖、电气三个设计专业和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上的分组中。
3.5 分析总结
综合分析全部调查结果可看到,目前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和实践程度处于较低水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没有准确把握绿色建筑的概念等有关基本问题;对国家、山东省有关绿色建筑的文件不熟悉;对国家、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认识不足;总体欠缺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实践经历。同时,这种情况在该地区建筑设计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区分度,学历为本科和硕士、从业时间较短、未取得注册资格的设计人员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学历为博士、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上、已取得注册资格的从业人员则高于平均水平。应注意的是,前者是构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后者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并未达到理想水平,这使得其在推进绿色建筑建设中无法发挥有力的引领指导作用。但是,该地区建筑设计人员对于此方面的自我认识较为客观,拥有一定的提升基础和发展空间。这些现状反映出,加深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已成为今后的紧迫任务。
4 建议与对策
(1)大学和科研院所应重视绿色建筑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在建筑相关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学历教育层次上普及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开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教学。
(2)大力推进大学本科绿色建筑教育进程。将有关教学工作融入建筑相关专业教育之中,一方面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绿色建筑素养,使得绿色建筑知识在与教学人员所教授课程的融汇中走入课堂;另一方面,适当缩短教学计划调整的时间跨度,紧跟建筑业的发展步伐,主动将先进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引入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同时,利用多种方式宣传绿色建筑理念,开办有关公共选修课等,积极营造良好的绿色建筑学习氛围。
(3)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绿色建筑短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和落实措施,并努力推进和监督其落实工作。做好绿色建筑有关项目的节能审批工作,积极引导基本具备条件的在建或拟建项目申报绿色建筑评价评级,为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工作,及时普及和解读各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设计标准规范,为设计人员提供诸如报刊杂志、网络、观摩交流等学习平台。
(4)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计单位与大学、科研院所应紧密配合,开展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有关培训工作。
(5)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应加强在岗学习和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主动了解绿色建筑文件规定和国际国内先进建筑设计理念及技术,积极参加绿色建筑培训,并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多参于绿色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在允许范围内主动发挥绿色设计理念,通过实践逐步提升绿色建筑素养。
参考文献: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实施策略
建筑行业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重视“绿色建筑设计”,并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融人到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以及评价全周期,这就需要围绕“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策略研究:
l、国家的宏观把握是根本
对绿色建筑来说,实现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守绿色节能制度、环境政策等法规。“按标准、规范设计”是我国设计师经常秉承的法则,也是我国建筑管理审核的重要依据。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加强建筑节能检测技术研究,总体性的限制建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绿色建筑的推广,从标准到实施、检测、认证到监测,由于专业性强而导致各相关方在方法思路上的冲突、进而导致了标准执行过程中相互推诱,逃避责任的问题。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许多项目在建设初期投人增加、工期延长,从而使许多业主对绿色建筑根本不感兴趣甚至持反对态度。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从宏观角度去把握,将相关各方召集起来,讨论研究,理顺这些关系,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然后加以解决。
2、规范行业标准是重心
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使得整个行业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不规范的恶意竞争,小作坊的企业大量存在。如果不规范市场管理,不规范企业的设计、施工、检测、评价以及后期维护等一系列环节,就很难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因此,要加强建筑行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制定行业运行管理的条例和规范,使得建筑行业发展有法可依。采取动态管理,大力整顿资质不佳的企业,末位淘汰制,必要时取消其公司执业资格,实行优胜劣汰,实现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3、行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绿色建筑属于环保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需要从事其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设计人员除了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在技术上、思想上、品质上的绿色设计,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绿色建筑设计”是全面的系统设计,设计人员要从全方位去掌握建筑,需要能够将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转换成系统科学的数据。“绿色建筑设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设计人员全面把握和平衡,协调各方关系。只有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的建筑人才,才能保障绿色建筑发展壮大。只有完备了上述策略,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才能得以大力发展和前行,才能通过对建筑的转变来维护并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l、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大力提倡建筑节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人。到目前为止,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l)第一阶段(2004年以前):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弓}人中国,以学术研究为主。在此阶段,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为推进建筑节能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建设部于2003年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2)第二阶段(2004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推动和技术科研机构的研究为主。建设部于2005年与科技部联合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于2006年颁布了我国的绿色建筑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fr50378一2006)。同时各地相继出台了适合当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北京在提出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理念后,专门出台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编制了《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市节约型居住区指标》,上海也编制了《上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3)第三阶段(2008年以后):绿色建筑的推动力量拓展到了部分开发商和业主。2008年4月,住建部组织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管理制度,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已评出114个获得星级标识的绿色建筑。2010年,我国颁布了针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229一2010),规范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国家级别的绿色建筑的标准只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fr50378一2006)和《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229一2010),而由于我国的气候条件复杂,建筑类型多种多样,现行绿色建筑标准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指标上都不能完全适应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所有,巫需研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和需要,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相关专业标准化成果,尽快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l)“绿色建筑设计”深人人心。建筑行业会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融人到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的全部过程,建筑中的每一个环节将围绕“绿色建筑”的理念进行研究、实践。(2)发展新型“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是指建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和物质的投人以及废物、污染物的排放,在制造的过程中,回收副产物,重新利用,降低环境的污染。这将加快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及推广速度,也将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3)实施行业的“绿色过程”。即强调“绿色施工”,实施“绿色竣工验收”,制定“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实施细则”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环保、节能。才能充分尽到节能节地、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不断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不仅为我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也实现高效率地能源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它是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世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和方向。
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容量逐渐饱和,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建设的主流。在高层建筑的建设中,建材的消耗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给生态结构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当前城市建筑用地非常紧缺的情况下,高层建筑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然而,高层建筑存在占用能源较多等诸多弊端。因此,在高层建筑中使用绿色设计策略,已成为高层建筑的主流。
1 高层建筑的发展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不断增加。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高层建筑的发展是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城市都在快速的发展高层建筑。一些小城市也兴起了建设高层建筑的热潮。高层建筑闲置率较高的话,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如果对高层建筑不进行合理的设计,其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是相当严重的。虽然现在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已经建立起了相关的标准。然而,在高层建筑中,如何确保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能源的浪费最低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层建筑中如果引入绿色技术,进行绿色设计,会使得能源浪费现象得到很大的改观。绿色设计应该贯穿于高层建筑建设的全过程。对于高层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总结为能源有效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2 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的构成特点
依据《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可以作如下的概括:绿色设计强调对全过程的控制。传统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建筑要求,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要满足建筑对绿色的要求。绿色设计需要规划、设备、建筑环保等多个环节的人员参与,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各个部门要保证协调与合作。
根据《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设计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场地和室外环境的设计,它主要强调在利用场地的同时要保护周围的环境;其次,是场地和室内环境的协调,它主要强调在节约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室内环境的舒适度;第三,是建筑料的选用;第四,是机电排水设施的配备。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要依据以上《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进行施工,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的能源消耗最低,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3 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应用的必要性探讨
城市化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建设的主流。为了在建筑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高层建筑的设计应该秉持低碳环保的理念,加快绿色设计,使得在建筑物的使用期内,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绿色设计的应用,使得高层建筑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在实际的使用中也可以非常有效的实现低碳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对比以往的经验,绿色的高层建筑从施工到运营,各个方面与普通建筑相比,均实现了节能降耗。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绿色设计,可以真正的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4 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分析
4.1 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的主要特点
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是将生态策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采取相应的技术,使得建筑的形态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高层建筑的绿色特设计应该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和环境与建筑地的环境相协调。除此之外,建筑物的外形上要灵活,不能死板。最后,建筑的设计应该依据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而进行,这个挑战就是各种资源日益趋紧。
4.2 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的策略分析
4.2.1 高层建筑的位置选择和朝向设计
高层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如果建筑的容积率过高,就很难满足人们对光照的需求。因为阳光不仅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益处,而且对于建筑物的节能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选址以及朝向设计时,要选择在日照充足的地方,朝向应该使得每户都能接收到太阳的辐射热量。朝向不同、季节不同,都会使得建筑物接受阳光的程度不同。特别是在冬至前后,房间接收到的阳光辐射面与夏天相比,要大的多,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要按照太阳的高度角进行设计,以保证保证在冬季的时候,南向的窗户可以接收到面积较大的阳光照射,这样可以增加室内的温度,减少照明的使用。与此同时,在满足采光的条件下,要使得北向的窗户小一些,从而获得更多的阳光光线,冬季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保持室内温暖舒适的环境。
合理利用太阳光是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策略。太阳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又能产生热能。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加强对太阳光的利用,这符合《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中建筑设计和室内环境的协调原则。
4.2.2 建筑顶部的设计
高层建筑的顶部是形成城市天际线的重要因素,它的顶部设计对高层建筑的整体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成为城市中与其它建筑区别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进行顶部设计时要特别的突出绿色设计的理念。高层建筑的顶部可以增加一些功能用房,使用比较隐蔽的手法,修建女儿墙,来增加视觉效果,使顶部体和主体立面形成的退台不容易发现。顶部可以设置一些会所、休闲咖啡厅等场所,这样不但实现了遮阳、降温和节约资源的要求,而且高层建筑通过对顶部精心设计,可以让人感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
4.2.3 高层建筑物的空间组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建筑建筑设计中绿色理念的植入。因此,在空间组织上,要充分的考虑到节能降耗的要求。可以采用透光性较好的玻璃,使得室内温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尤其是冬季可以保持室内的温度。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高层建筑要与周围形成合理的布局,形成美观大方的效果。地上的空间布局要与周围环境协调,而地下,则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修建停车场等,可以大大缓解地上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这样的设计符合《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中的建筑设计和室外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4.2.4 技术设计要求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要充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降低能源的消耗。例如太阳能电池板、中水循环利用等。在高层建筑安装上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在晴朗的天气里,实现太阳能照明,减少了对电能的利用,节省了能源。中水回收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循环的利用,居民生活用水可以通过技术处理,进行园林的绿化。除此之外,可以使用的新型材料还有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无机环保装修材料等。这些新技术符合绿色设计的理念,能够降低能耗,对人们的健康也有裨益。
5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绿色设计的要求越来高。建筑绿色设计不仅能够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而且还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建筑绿色设计必将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住房市场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住宅所承载的功能也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老规范中的部分条文已不适应当前情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1版《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以下简称《2011住规》),得以颁布。新规范扩充了部分内容,对部分术语、经济指标等内容也做了重新定义。
一、研究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意义
住宅市场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相关规范。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城镇住宅已经基本实现商品化,住宅套型的成型和变化逐渐由市场需求决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单纯由国家的政策、法规或规范硬性规定;但后者确实影响着住宅工程项目的规划指标的操作余地以及住宅户内平面设计的细节,包括阳台的配置等;另外,住宅已日益成为建筑存量的主体,住宅消防安全的迫切需求也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相关规范条目,避免在贯彻执行中产生歧义。
二、新旧规范的对比
1、增减并明确术语
《2011住规》在第2章术语部分做了调整。增加了凸窗、架空层、联系廊的概念,取消了《99住规》中单元式高层住宅、塔式高层住宅及通廊式高层住宅的概念,明确了附建公共用房的主要功能。上述术语定义准确且符合近年来我国住宅建设的实际情况,对住宅设计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99住规》中对住宅的术语分类按平面形式,由此产生了单元式高层住宅、塔式高层住宅及通廊式高层住宅的概念,防火规范也据此区分设计要求。设计实践中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有些住宅仅一个疏散核心筒,按平面可定义为塔式住宅,但其一层达到8户甚至10户,一层面积接近甚至超过650平米,从楼梯到户门通道长且曲折,按照塔式高层住宅要求布置一组垂直交通和消防疏散核心即可,但从使用功能和消防疏散角度看极为不合理。诸如此类问题核心在于住宅的定性分类,新规范取消这一分类术语后代之以单元面积、疏散路线距离等定量指标来规范住宅功能与疏散,更加科学也更严谨。
2、调整技术经济指标
《2011住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不再以住宅标准层为依据,而是以整栋楼为计算单元。住宅设计实践中,按《99住规》计算的套型建筑面积仅包含了标准层的公摊面积,屋顶电梯机房、楼栋出入口门厅等并未计入。住宅楼的楼梯、电梯、机房、门厅等属于整栋楼所有业主,业主对其拥有的使用权是平等的,所以应该共同分摊其面积,应该说新规范更加公平合理。《2011住规》还引入了套型总建筑面积的概念,即套内使用面积、相应的建筑面积和套型阳台面积之和。套型总建筑面积计入了阳台面积后,对住宅套型面积大小反应的更加客观准确。
3、对建筑面积进行规范
停用“住宅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是本次修编的一大重点。新规范中停用了与标准层面积相关的各种计算和指标,不再以标准层为计算参数,改为统一以住宅整栋楼建筑面积为计算参数。这样一来,避免了面积按标准层计算出的结果与房管局数据相差大等问题。新《规范》还规定,所有的阳台都计一半的建筑面积,明确了阳台的使用功能,并指出,开发商对阳台面积不得任意扩大化,杜绝了开发商所谓封闭阳台按全面积收费的约定俗成做法,杜绝偷容积率的行为。另外还新增了凸窗概念:“凸窗既作为窗,在设计和使用时就应有别于地板(楼板)的延伸,也就是说不能把地板延伸出去而仍称之为凸窗。凸窗的窗台应只是墙面的一部分且距地面应有一定高度。”
4、安全措施更加齐全
本次修编的另一大特点是明确了许多安全防范方面的规定。其中,相比2003年版的规范,此次新规范中对住宅楼盘设计影响最大的一个变动是:新规要求总层数在12层及以上的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且其中一台要可以容纳担架。新规同时明确,如果一栋12层以上的住宅楼由2个及以上的住宅单元组成,且其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住宅单元未设置可容纳担架的电梯时,应从第12层起设置与可容纳担架的电梯联通的联系廊;联系廊可隔层设置,但上下联系廊之间的间隔不应超过5层。这对开发商来说在设计上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是一件麻烦事,但对购房者则是好事,今后再购新房就可以有所关注了。
5、绿地面积要达标
儿童活动场和老人活动区实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人们的室外活动舒心、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住宅的经营与管理:注重培养业务人员。经营需要诚信,绿色住宅的绿色经营更要诚信。管理需要制度,绿色住宅的绿色管理更需要制度。绿色住宅的工程质量:经过国家规定部门的审核通过,严把质量关。严格质量、安全、造价、进度、环境和健康全过程控制,加强行政效能监察,防止行政资源滥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行政监督工作规定,坚决惩治滥用行政资源的部门与人员,提高自我监督能力与监督效果。时刻坚持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高质量、高品位的住宅。
6、更注重住宅的长效管理
在以往的设计中,一些退台式、复式或顶层变化的户型,很难避免将卫生间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厨房和餐厅的上层,一旦出现卫生间漏水,将给下层住户带来不便,甚至引发邻里纠纷。新规范规定“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厨房和餐厅的上层”,为这类问题在源头止水。新规范规定“新建住宅应每套配套设置信报箱”,保障了居民的权利。又如,在开发商的各种增加利润的策略中,增加隐形面积是常用手法,有时一套住宅的卧室加起居室面积为30平方米,而阳台面积竟达到50平方米。新规范明确规定“阳台面积不超过套内面积的15%”。以往有的开发商把住宅户型层高设计为6米,实际把一层潜伏修建为两层,使产权面积只有实际面积的一半左右,钻国家管理的空子,而新规范明确规定“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米时,应对这些超过3米的楼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米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米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米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这使得开发商“偷”面积的手段难以实施。
三、关于完善住宅设计相关规范的建议
要完善住宅设计的相关规范,首先应对《住宅建筑规范》中建筑的主体地位加以明确,我国对于建筑设计的规范当下多为技术性规范,较为系统的建筑法规尚未能够建立。《规范》让的颁布为建筑法规的建立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让完善建筑设计相关规章呼之欲出。故此,当前的第一要著,便是在住宅设计领域明确《规范》,将住宅先关设计规范当中的总分关系或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为下一步建立与时俱进的住宅设计标准奠定良好的基础。拟定以加强性能规定为基本方针,以技术规定为保障体系的新型住宅建筑规范条例。
对于加强术语标准的建设也同样必不可少,在我国目前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当中,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标准综合了术语、图形、模数、分类等等几点标准,术语在当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重要席位。要完善住宅设计相关规范,则对建筑设计术语规范也要得到建立健全。对建筑设计相关术语的定义原则、使用要求做出全面、科学的规定,这对规范住宅设计及开发市场有着重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2011住规》综合考虑了我国当前住宅设计中的实际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相一致,以居住舒适、安全为本,对住宅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公寓式住宅等建筑形式,期望规范再作调整时能加以界定。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案例
xxx世纪大厦上程的建筑总面积大约有23696m2.该建筑的总体分配格局是:地下设计一层,地上分配16层,局部总共17层该大厦的楼的总高度约在54m左右。具体每一楼层的层高是:地下室的楼层层高是3.30m.局部有3.50m;第一层有5.30m,_层和第三层都是4.30m.4-14层以及第16层每一层都是是2.90m,第15层是3.10m该建筑还设计了机房层机房层的高度是2.90m;该建筑等级是一类,VI度抗震设防烈,四级框架的抗震,三级剪力墙的抗震。上程所采用的结构型式主要是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二、高层建筑中建筑设计原则
(一)综合性和整体性设计原则
在当代高层建筑设计中,整体性设计原则是将建筑物从细小部分进行整理规划,通过明确发展规律和构成,在部分和整体中形成相互结合、依赖以及制约的关系,从而正确展示建筑工程设讦运动规律以及系统特征。高层建筑设计综合性原则,从建筑设计要素、功能、结构组成、发展历史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整体考察,在建筑设计综合考虑的过程中,进行基础性综合分析; 将每个层次的分析结果具体的反映到整体以及综合考虑过程中; 通过严格对照比较结果,从新进行建筑工程设计分析修改、整合完善,从根本上保障建筑设计整体和部分的高度统一。
(二)严格按照国家的设计规范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等,并且设计的要求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遵守设计规范和制做图纸的相关标准,严格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设计工作。
(三)有序性以及结构性设计原则
在高层建筑工程设计中,根据系统的层次性、有序性,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的系统关系。因此,在设计中必须正确区分环节使用功能,以及各个环节的关系特点,通过合理组织建筑工程设计空间序列、流线,保障设计合理性。另外,结构作为建筑工程设计的结合万式,不仅广泛存在于建筑事物中,同时也是建筑性能的核心载体,系统形成过程直接关系建筑设计整合差异。
三、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解决方法
(一)优化高层建筑的消防结构设计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应用越发普遍。除去自然灾害引发的地震以外,还要充分考虑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比如火灾。高层建筑结构越复杂越高,那么一旦引起了火灾,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注意防火是很关键的。首先,防火间距要合理,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精确地测出建筑物之间的实际距离。然后,对于设计要因地制宜,防火结构一定要符合实际的地形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安全疏散通道的设计也很重要。一般而言,安全疏散通道应该进行垂直结构设计,而且尽量多设计几条,利于慌乱人群的疏散。安全疏散通道中一定要设计防烟区,避免烟雾将疏散的人群呛晕。设计人员可以使用分隔式的设计,可以更好地控制火势和烟雾的蔓延。另外,防火门、防火墙以及其他防火设备等也需要设计人员注意。
(二)结合建筑形体空间的处理,可以在建筑物中设通风口,加强气流组织,改善小区内部的通风条件。从建筑外观形态上来谈,影响能耗大小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建筑绝对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量,另一个就是平面是否紧凑。强调因地制宜,地理条件、气候、文化传统不同,所做出的设计也应该不同。
(三)选择恰当的基拙方案
要根据上部结构的类型、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相邻建筑物影响、载荷分布等因素来选择恰当的基础方案。在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发挥地基潜力,在必要的时候要做好地基变形的验算。并配合详细的地质报告来做基础设计,以及进行现场的查看或者对临近的建筑资料进行参考。
(四)避雷性能的设计
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绝对高度越高的物体就越容易遭受雷击,高层住宅小区的楼层较高,因此其避雷问题必须要在建筑与设计的过程中加以落实,一般常见的避雷方法是安装避雷针,将避雷导线一直连接到地面。然而因为高层住宅小区本身具备着很大的特殊性,因此要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进行避雷性能的设计。外部避雷设计与常规的避雷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在最高点安装避雷针,引拉避雷导线; 而内部的避雷设计比较复杂,通常情况下,高层住宅小区的内部避雷措施,都是采用法拉第笼方式,法拉第笼的基本避雷原理是将高层住宅小区结构内的竖向钢筋与横向钢筋进行虚拟的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笼式避雷网,当雷电击中高层住宅小区的时候,笼式避雷网可以将雷电快速地进行分流与疏导,将雷电对高层住宅小区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人性化设计,注重居住质量
据调查,愿意居住在较高层数的人们占参与调查人数的73%,在大多数人的心目当中,楼层的层数越高,意味着居住质量也就越高,居住环境也就越舒适。事实上,楼层的高低与居住的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高层住宅小区由于层数比较高,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首先要注意住宅的采光问题,根据现场的现实情况,合理安排窗口以及门口的朝向,保证日常的采光能够满足住户的要求; 最后,要注意高层住宅小区的隔热问题,楼层数高,尤其是在阳光猛烈的天气里,楼层会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导致室内温度急剧升高,影响住户的居住质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应考虑比如安装隔热板等方法,落实高层住宅小区的隔热问题。
(六)消防电源及配电线路敷设防火蔓延设计方法
建筑中消防设备的配电线路很容易受到火灾的损坏,为了降低线路出现短路、接地等故障的概率,就要充分提高配电线路的耐热性和耐火性,确保建筑消防工作的安全。线路采用暗敷设时,使用普通电缆需经过金属管套保护层或者阻燃塑料保护层,最后还要敷设在不燃烧的建筑结构体中,对穿管暗敷保护层的厚度要控制在3cm以上,采用该种方式,可以充分实现耐火性的要求,并且可以提高线路的安全与可靠性。若使用明敷方式,为最大限度增强线路的耐火性,则要选择涂有防火涂料的金属管套和金属线槽进行线路的敷设,从而增强明敷的防火效果。发生火灾后,建筑中的电气竖井将出现烟囱效应,为了提高其防火性能,对于强电和弱电竖井楼面,要每隔特定的距离采用耐火性能强的材料进行缝隙的封堵,防止火灾时烟气的蔓延,影响了救援的效率。消防电源和配电线路的施工主要考虑线路本身的耐火性与耐热性,从而为提高建筑的消防水平奠定基础。
(七)优化高层建筑自身的缺陷
高层建筑自身所带有的缺陷也是很多的,比如高层建筑的温度收缩问题、沉降问题等,除此之外,高层建筑因为其体型很庞大宏伟,内外部结构千变万化,十分复杂,所以极其容易对建筑物本身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工作人员想要加强高层建筑物的安全工作,就不能忽略以上其自身的弱点,并且还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设计,妥善处理。现今,建筑行业的结构分析技术和其计算方法得到了更好的提高,在高层建筑的平面设计方面也出现了设计不规范、不对称以及曲线形设计等现象,在高层建筑实际中也应用到了耗能减震技术。
四、高层民用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近些年来我们周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节能环保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而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可以大大的节约能源,而且还能够对于减少污染以及保护环境方面提供建设性的成果。鉴于此,绿色建筑设计必定会成为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为了做好这一工作,相关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当地的经济、气候、环境等条件,然后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正确指导下,最终起到节能、节水、减排及提高居民住宅舒适度的目的。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最大限度的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尽可能的选用低挥发、放射少、低活性的地板砖。(2)减少电器设备,设计外墙时达到采光和通风的双重效果。(3)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层建筑不断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热而然建筑工程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不断的研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人为本,并不断探讨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与高层建筑设计风格的变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建筑行业的绿色环保观念也开始推行。2004年,随着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绿色建筑在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着手,来探析近年来生态环保意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在保障房屋居住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环境资源,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绿色建筑要达到的效果是为人们提供绿色环保、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因此,绿色建筑又叫节能环保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等。
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特点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根据这些特点,在绿色建筑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性
建筑物占用了很大的自然空间,怎样处理好建筑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的植被、水源分布、土质情况等资源不受破坏,也可通过对建筑中环保材料的设计使用,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另外,设计时要考虑到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达到和谐一致、动静互补的原则。
和谐发展是新世纪我国,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主题,应充分将和谐的观念应用到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中去。
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除了水、电、暖、门窗等配套设施齐全之外,还应考虑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的环保无毒害、无刺激性异味,室内的采光,湿度,窗户的密封性能和当地主导风向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在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及其作用,才能为建筑在今后的使用功能上减少不必要的修补工作。
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约能源
建筑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耗。
例如根据对该地区土层的承力情况进行探测,来有效设计建筑物的基础大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对地区阳光直射时间、风向、风力等情况的掌握,选择建筑窗户的安装角度和大小,降低建筑今后空调供暖和通风设备上的使用成本。通过对该地区地下水位分布情况进行事先探测,解决诸如小区、工厂等大型建筑群体将来的绿化用水问题。绿色建筑设计还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设置太阳能热水、采暖及风力发电装置,对自然风能、热能加以利用。
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不过度采掘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
4. 对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考虑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是指建筑从设计开始施工,到交付使用,再到最后的拆除和再利用,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绿色建筑的概念问题。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应注重建筑的全过程考虑,尤其是对建筑物拆除后的考虑,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建筑的绿色环保问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
三、绿色建筑设计中应注重的要点问题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施工的理论依据,需要设计师有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下是笔者对于绿色建筑设计时要注意要点的看法。
1. 注重实际现场考察
设计师不能只是根据甲方要求,坐在办公室远程控制设计。而是要在建筑确定选址后,亲临现场,对建筑场地的土质、地理环境、周围植被环境和当地降雨量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包括保护好建筑范围内的水土不会流失,植物链不受影响,绿化面积得到满足等问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也应该定期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技术质量验收,发现与原设计不符或者设计不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时,及时进行更正,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 资源的重复利用
建筑配套设施的资源重复利用,减少浪费,也是绿色建筑设计所提倡的。
资源重复利用,典型的例子是中水回用系统。通过对建筑污水的回收、处理,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植物灌溉、厕所冲洗、道路冲洗等水质要求宽松的项目中,可以有效的节约水资源紧缺问题。另外,还有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或回收利用,也是节约资源的有效方法。
3. 绿色材料的选择
绿色材料是指在建筑加工、循环利用、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中不会产生环境污染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绿色材料包括循环材料、净化材料和绿色建材等,它们具有净化吸收和促进健康的功能。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在保证材料质量、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可以通过对原材料的设计指定,加强建筑中对绿色建材的使用。如近几年建筑设计规范中,加强了对粘土砖使用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空心砖、空心砌块等。相对于传统的粘土砖,空心砖、空心砌块节能环保,而且隔音降噪功用好,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4. 重视土地的节约设计
土地作为国家珍贵而有限的资源,在建筑开发使用时,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使自然绿化面积少损失或不损失,从而实现在有限的资源内进行高效的开发。土地节约设计的主要策略有:建筑规划以多层、高层为主,以提高建筑容积率,同时降低建筑密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做停车场、仓库等,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居住区,提高住宅用地的集约度,为今后的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增加绿地面积,改善住区的生态环境。
结语:建筑设计是建筑的平面缩影,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外形美观、使用功能以及生态环保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要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人们提供环保、生态的建筑环境,需要建筑设计者加强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深化学习与探索,对其设计理念进行不断的创新、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彩萍,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24期。
Abstract:Today, we have a wide assortment of design schools and different value-orientation whereas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merely meeting design standards and codes, so it becomes necessary to reaffirm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architects. It is even more necessary to improve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ndards and encourage innovatio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rchitectural codes.
Keywords: architectural;principles;design standards;codes
中图分类号:TU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05-01
两千年多前维特鲁威就将建筑三要素归为“实用、经济、美观”,尽管不断变化的流派风格不断地挑战这一命题,但是它仍然坚固地站在建筑类教科书的原理一行,这个原则指导我们大规模高速度地复制完成一个又一个建筑工程。然而建筑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所包含的目标和内容也随时代而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几乎没有条件去谈论建筑的精神属性,更没有人去实践理想城市问题以及文化、生态等问题。今天,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技术,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的确应该认真思考建筑设计的标准和规范了。
1 “实用”和“经济”依然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过去讲“在可能情况下的美观”,现在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社会财富的悬殊,资本和权利的力量正在瓦解建筑的基本原则。然而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建筑设计必须有所制约,就是在考虑资源、人口、土地、能源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前提下,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如果脱离国情,仅仅是表现资本和权利的设计欲望,而不关心具体的国力、普通大众的生活,那么就脱离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标准,就不能称为好的建筑。
同时,“实用”、“经济”是一个社会的综合结果,而不是技术上制订一个不变的体系。维特鲁威的三个基本原则延续至今如果仍然有意义,是因为它具有社会发展的动态内质。不同社会形态同一个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对实用经济的不同理解要求。因此实用和经济原则是对应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是任何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2市场是建筑设计的评判标准
所谓建筑设计标准,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是国家投资,需要控制规模,在建筑面积、用地、设备、装修等方面规定上限,便于解决既满足基本使用要求,又不铺涨浪费。进入市场经济年代后,除政府投资项目外,一般就不必制定建设标准性质的建筑设计标准。如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可以制定经济实用住宅设计标准或廉租住宅设计标准,而商品住宅应根据市场上需求来确定项目的标准。比如,《住宅设计规范》中统一制定套型及其使用面积已不适用。舒适程度是和造价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是规范的要素之一,但是不能因此就过份地强调经济,比如大连的一个开发区正在拆迁近60万平方米寿命不足二十年的建筑群,当初就是过于强调经济,从而造成现在更大的浪费。因此,经济的原则应该从长远发展的全寿命角度综合看。
因此建筑标准应该交由市场来检验,这些年来,好的建筑和好的建筑师是通过市场的考验产生的,而不是依靠专家的或建筑的标准来评判的。市场会促进整个建筑的繁荣,激发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好建筑的标准也就不断地丰富。
3减少强制性内容对建筑创作的限制
国外技术标准大多是产品标准和基础标准,而且是推荐性的标准,建筑设计标准规范较少。一般建筑设计除必须遵守建筑技术法规外,就应用设计资料、指南、手册等。标准体系应在技术法规的基础上制订,除少数为建筑法规指定的技术标准是强制性以外,大多数技术标准是推荐性的。我国当前状况是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开发商讲求经济利益,设计师力求标新立异,形式主义盛行,不讲求建筑的实用,而且有的是浪费资源和能源,破坏环境。还有是设计人员水平有限,年轻一代功力不够。因此,强制性标准规范还不能取消,但应逐步减少,将强制性的内容逐步提升到技术法规中去,并向推荐性标准转移,要建立推荐性标准的权威性,成为标准体系的主体。要真正区别强制性与推荐性内容,不要设过多强制性的内容来限制建筑创作。
4职业道德是建筑设计的衡量标准
当代建筑有三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保护传统的保留性建筑。第二个趋势是保护环境,提倡绿色建筑。第三个趋势是数字建筑。关于绿色建筑,并不是把绿色放在建筑上就叫绿色建筑了,而是要有很多的标准,有绿色建筑的一套系统。仅就能源的问题来说,太阳能、风能都可以在设计中应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应标准和规范。好的建筑要尊重环境、体现节能、环保,凝聚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就是依靠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
建筑创作是不能用标准来衡量的,有标准就会有限制,有了束缚则无法创作。但是建筑设计应该有原则,应该提倡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以正义、诚实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以建筑创作的理念引领未来生活。也就是说建筑设计的创作原则,是依靠建筑师的良知和知识能力营建未来社会,把握社会发展和经济命脉才能创造好的作品。
5在建筑规范中创新
规范是带有法律性的东西,一方面永远是滞后的,另一方面永远有通融的空间。规范永远不是为了建筑的多元化而制定的,然而并不就是说有了规范就不会有多元化的设计。最主要的是建筑师要理解规范建立的意义在哪儿,变通方式同样能达到创新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多层办公楼建筑设计
多层办公建筑的设计则既注重世界上先进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采用,又在合理适当的程度下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办公建筑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多层办公建筑具有水平横向间公共空间组织灵活的优势,它在我国城市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开始有相当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有关专家的统计预测到2015年我国各城市的人均办公楼面积指标需求将达到0.7m2[1],则近年内需要进行建设和设计的办公建筑量仍然很大。
人们由物质的需求转向对信息的需求,交流的需求。因而办公建筑,往往集办公、娱乐、餐饮、休闲、购物、居住等于一体,这样不但节约城市用地,节省城市市政设施投资,缩短交通联系路程,而且让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交流和沟通。办公楼一经建成,其结构及布局就很难改变。因此,充分考虑设计的适应性、灵活性就成为现代办公楼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兴建的相当部分多层办公楼都采用了大空间灵活平面布局形式,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现代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便捷性、不确定性促使现有办公楼朝着大空间小隔断的布局方式、综合化、透明化方向发展。现有办公楼功能形式上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建筑内部能源消耗方式的变化,决定着现有办公楼的能耗特征的变化。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2]规定总平面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3]的有关规定。与《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89)[4]规范相比,此规定为新增条文,目的是满足老年人、伤残人的特殊使用要求,方便他们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和进行业务联系,并体现社会文明和社会对伤残人的关心,故总平面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必须执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在建筑设计方面要综合考虑,以满足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近年来国内考虑宜人化办公空间设计的一些多层办公建筑案例主要有:清华大学的设计研究院办公楼(生态节能的绿色中庭为特点)、北京南天大厦(多功能的合理化的特点)、深圳华工科技办公楼的设计(多空间变化的特点)、南京圆通广场(高层综合体)等案例。
2、钢筋混凝土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弹塑性分析
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所采用的抗震规范中,结构抗震设计是以承载力为基础的设计。为了解结构的弹塑性性能,就必须进行弹塑性分析。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10)[5]提出了两阶段设计方法来验算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要求。
目前,结构抗震的弹性分析己经由简化的平面结构发展到空间协同、由空间协同再发展到空间分析,逐步接近实际,而且有些程序还可以将楼板变形引入计算。但对于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性能,则还处在初步使用阶段。发现结构中某些薄弱环节并进行加强,进而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薄弱环节及可能的破坏类型,是结构弹塑性分析最可靠的方法。对于一些由位移及构件延性控制的高层建筑,十分需要应用这种方法,但是由于地震波的不确定性,房屋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计算工作量大,结果处理繁杂等原因,这种方法目前还不能在设计中普遍采用。
近年来,介于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动力分析之间的弹塑性静力分析Pushover方法是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的对结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的方法,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于对现有结构或设计方案进行抗侧力能力的计算,从而估计其抗震能力。它将设计反应谱引入了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的解释。弹塑性静力Pushover分析是在结构上施加竖向荷载并保持不变,同时施加某种分布形式的水平荷载或位移,随着水平荷载或位移的不断增加,构件逐渐屈服进入塑性状态,从而得到构件在横向静力作用下的弹塑性性能。
近年来,在地震工程领域,弹塑性静力分析作为对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工具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使工程人员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产生的破坏情况做出较为详细的预测,这一点是目前所用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所欠缺的。我国学者对此方法开展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6]。它比静力分析的结果要准确又比动力分析更简便。
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以及破坏状态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方面,采用可靠度理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和基于可靠度理论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来处理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指出,要增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和耗能能力,降低因结构破坏而带来的损失,必须要求结构做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夏倩等人提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概率分析方法,建立了准确反映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工程意义的功能函数,通过概率运算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概率分布和统计参数,建议以可靠指标度量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保证概率。马宏旺[15][16]等人用可靠度理论分析钢筋混凝土梁柱“强剪弱弯”设计的可靠性。
4、结语
作为一所综合办公楼设计,在设计之前作为设计者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其所属位置地理经济条件。综合考虑建筑及结构设计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框架结构可通过合理的设计,重视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使之具有良好的延性,成为“延性框架”,在地震作用下,这种延性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许安之.高层办公综合建筑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中国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社,2006
[3].中国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社,2001
2坚持设计原则
2.1经济本质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就是设计建筑最经济,以经济作为绿色建筑设计的本质原则。不仅要做到节约能源,还要做到建筑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化,尽量利用诸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并投入经济技术,实现绿色建筑设计智能化。
2.2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创造优越的通风环境,提高建筑的采光系数,以及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标、噪音、辐射等对人们的健康威胁系数最佳,从而确保建筑的使用性能优越以及用户的健康。
3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3.1环境绿化设计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环境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注重环境绿化工作,绿化不仅能创造空间,还能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基于此,在环境绿化设计时,必须注重绿化环境的设计,营建良好的微气候,并把绿化量化标准引入环境绿化设计规范,就周围环境绿化而言,尽量避免硬质铺地,拓宽草坪面积,尽量多种一些高大的乔木,并尽可能的采取渗透性强的生态型铺地,比如在方格中种草,利用格状铺地砖铺地等。就立体绿化而言,就应进行墙面绿化、阳台绿化以及屋顶绿化,并在阳光直射强烈的一面栽种藤状植物,从而避免阳光的直射,降低外墙温度,确保室温平衡。
3.2自然通风设计策略
建筑物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住宅区气候的好坏。自然通风是调节环境最有效和经济的手段。而影响自然通风效果的因素主要就在于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体设计及三维空间布局。因此,在自然通风设计时,必须全面了解住宅区的空气流动情况,是确保住宅区气候良好、通风情况合理的根本前提,有效提升建筑物内部的空气质量和热舒适度,住户无需增加任何投资,就能实现居室环境的健康舒适。
3.3采光设计策略
夏日影响居室热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由于阳光直射与热辐射,更是影响住户心里感受的因素之一。因此,应结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进行采光设计,经过认真计算,明确住宅区的建筑布局与单一住宅的关系,分析建筑群的遮阳及日照能否满足建筑物采光与遮阳的需要。建筑体型系数是由建筑物的表面积与建筑间的体积比值,且与建筑的热工性能有着紧密的联系。直面建筑的热耗要大雨曲面建筑,当体积相同时,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要小于分散布局的建筑热耗,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应控制建筑物的层高,减少建筑外墙的面积,降低体形的凹凸变化,尽可能采取规则的平面形式。
3.4围护结构布局设计
围护结构布局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外窗、外墙等的布局设置,而体型系数又不能全面反映建筑物热环境受到护结构影响的复杂性。这是由于外墙和外窗的朝向角与倾角的不同,所在地的主导风向不同导致渗透情况不同,外表面对流系数的差距也相对较大,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千变万化,且夜间背景的辐射状况也有所不同。
4不断追求高效的绿色建筑设计
4.1合理利用材料
高效的绿色建筑设计必须合理利用建筑材料,做到就地取材,尽可能的选用木质材料,尽量选用低挥发、无放射、低活性的建筑材料,选择地板砖、地毯、粘合剂、胶水、油漆、绝缘物和木板等物质时,不仅要考虑气性能优良与否,还应注意不能释放毒性物质,尽可能的做到合理利用材料。
4.2尽量减少电器设备的使用
一、医疗建筑研究概述
(一)医疗建筑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超负荷工作、亚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现代人特有的标签和常态。人们长期处于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倍增的精神状态下,身心俱疲、体力透支,各种职业病和心理健康疾病办被大众忽视。由于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隐患事件和各大疾病肆虐,为人们的健康状况敲响警钟。国民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过劳死和慢性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引起了社会大众对于健康问题的深刻沉思。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绿色、养引呆健的疗养方式。随着我国医疗机制的改革,疗养院的发展和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观念的转变。医疗建筑研究关注的不仅是医疗设施设计研究,还包括建筑环境对人们健康影响关系的更广泛研究,其意义在于设计者通过建筑环境影响泞人及全民健康,创造能够促进人类健康的建筑环境。
(二)疗养院建筑研究的目的及要求。医疗建筑是区别于其他建筑形式的,具有特殊功能结构和空间构成的建筑类型。疗养院属于12个医疗机构的第4类,因此疗养院与医院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与医院虽不尽相同。但两者都是为患者提供治疗以恢复健康为目的而产生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疗养院更加注重“以养为王,以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包含了治疗和调养等综合服务。疗养院充分利用天然疗养因子(日光、温泉、海洋、森林)为基础,强调通过自然环境的熏陶,调节心理状态,改善生活习惯的保健方式来防病治病。疗养院建筑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形式,与普通的居住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不管是建筑形式或者空间布局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规章内容涵盖广泛,从选址到基地,从建筑平面到各疗养用房及后勤保障等都有着系统的规划和精准的数据。以此规章为准则,对疗养院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安排,整体建筑设计则更具有功能性和可行性。
二、疗养院功能构成及空间组合模式
(一)疗养院的功能构成。疗养院根据其职能有所不同,分类多样,其中包括综合性疗养院,特殊机构疗养院、自然景区疗养院和针对某种专业疾病的疗养院。根据疗养为治疙养护的含义,从而界定了疗养院的两大职能范围。其中包括疗养、理疙医技用房、行政办公附属用房以及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空间相互构成,其功能性比较复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疗养院由疗养区和生活区两大分区构成(如图1),疗养区王要承担着治疚医护的王要功能,具体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室、诊疗室、治疗室、复健室等医疗用房。生活区王要承担疗养者的生活起居等职能,包含疗养卧室、餐厅洗衣房、行政后勤等生活用房。《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对各个功能分区的布局及职能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制度,应以此为依据,对疗养院的功能进行细化和总结。
(二)疗养院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疗养院设计以营造适应于疗养者康复的环境氛围为重点,通过整体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建立起高效、融洽的医疗环境。常见的疗养院总体布局模式有:分散式、连廊式、院落式、集中式、拼联式。根据功能构成的划分,疗养院空间可被划分为疗养居住空间、医疗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三大类。疗养院的空间组合和划分应完全满足疗养员、医疗引乍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使用需求。不仅要提供舒适的疗养环境,还有轻松的引乍氛围和精简的管理模式。用直观的空间系统引导、有序的空间单元的排列、明晰的层次空间设计方法,合理划分流线走向,满足州门对不同空间功能的使用需求,创造便捷、宜人的建筑空间。
总结
本课题是对医疗机构中的疗养院建筑设计的研究,从患者的心理、生理、行为模式、情感需求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