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校园文化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4 15:26: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校园文化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校园文化研究

篇1

关键词:

校园文化;校园建筑;建筑文化;鲁班精神

1999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的社会职能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教育教学模式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不同;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通常明确对应行业和就业岗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与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关联度高。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和精神必然具有其独特性,与之交融的校园建筑在形式、风格、文化表现上也必定特色鲜明。建设类的高职学院因与建筑行业的天然联系,它的校园文化、校园建筑文化表现更值得深入研究

1.高职建设类学校的校园文化

1.1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它的建设内容对应为三个方面:一是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二是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等精神总和;三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在内的制度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表现为塑造大学精神,不同的学校因个性特征和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1.2建设类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之魂鲁班精神高职建设类院校以培养高质量的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校园文化明显具有建筑行业特性和高职特点,全国各地的同类院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鲁班大师作为学校的代表人物,自觉以“弘扬鲁班精神、培养鲁班传人、争创鲁班奖”作为办学的核心价值观。春秋战国时代的鲁班,本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工匠,但其刻苦钻研技术,实干创新,把工匠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创造发明,聪明才智,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木、泥、石、画、油、绳、竹、扎等行业尊其为祖师。1987年,国家设立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经行业人士反复研究最终定名为“鲁班奖”,反映当代建筑人对大师的敬意和推崇。鲁班奖不仅代表我国建筑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行业精神,而且涵盖了科技、绿色和人文理念体现了当代特色,为激励上进、崇尚竞争、奉献精品提供了展示舞台。鲁班集工匠、大匠师、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是建筑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典型代表,与高职建设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大师刻苦钻研技术、勤于观察和思考、善于实践、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当代建筑人认真效仿,他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质量至上、勤奋好学的品质更需要后世建筑人发扬光大。

2.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古今中外,建筑与文化息息相关,建筑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优秀的建筑总能反映建造时代和所处地域的气质文化;不同的建筑根据其特征总会蕴含着不同的隐性文化功能。

2.1校园建筑的文化特质校园建筑组成学校的物质空间是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载体,对使用它的人们的行为给予支持和限制;同时校园建筑又是在学校文化氛围影响下的建筑,暗含了特定的思想和理论,优秀的校园建筑是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高度协调统一。学校类型、层次、建设时期、地域等因素的差异必然造就不同的校园建筑风格,校园建筑不仅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生活在其中还能清晰地体会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取向。

2.2高职建设类校园建筑的文化特质高职建设类院校是培养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校园建筑必然具有教育、引导、激励学生向鲁班传人前行的功能。因此,校园建筑首先要自觉弘扬鲁班精神和鲁班奖的精髓,表达质量至上的精品意识。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落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以身边的案例和切身体会教育和引导年轻一代,为建筑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提供人才储备。其次校园建筑群、景观、环境布局和内在联系要充分考量大众教育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学校选址、功能分区、主体建筑应重点思考交通便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要,突出学校办学的开放性。第三校园建筑要充分体现教学功能,校园大门、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等单体建筑应立求建筑风格、材料、结构、技术等元素的多元化,突出地域气质和时代特色;打造设计、施工、管理等多维度的建筑教科书的概念。学生置身校园之中,通过观察、触摸、聆听具体形象的建筑物语,不仅能清晰了解木、砖、石、钢结构的不同,体会结构的力量和精巧之美,还可以深入探究标志性建筑的故事性、历史性,领悟它的独特之美,感悟历史、科技、绿色和人文理念。

3.高职建设类校园建筑文化功能的表现

3.1鲁班文化和建筑载体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萧山高教园区,占地525亩,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全日制高职在校生8000余人。办学50余年,学校以鲁班精神为依托,通过举办鲁班技能节、鲁班讲坛、鲁班创业节、鲁班创新节等系列活动来培育学生吃苦耐劳和敬业创新的品德,形成了以求实和求新为特征的鲁班文化;2007年鲁班文化入选了首批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园中由玉琼柱、半拱柱、陶立克柱、爱奥尼亚柱、科林斯柱等18根宏伟的经典柱组成的柱廊,静静地讲述着中外建筑的历史,“安得广厦千万间碑石”则提醒莘莘学子肩上的责任。出自美术大师朱仁民之手的“鲁班像”、蕴含“鲁班精神”的雕塑小品,以鲁班、茅以升、詹天佑、梁思成等大师命名的校园主干道,激发着年轻学子的进取之心。鲁班文化馆内的一景一物、一墙一角处处可见“鲁班的身影”,潜移默化地启迪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鲁班的传人。

3.2标志建筑和办学特色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高职院,坐落于徐州市泉山风景区,占地108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人。校园标志建筑之一的建筑技术馆是江苏省共享型实训基地和科普基地,除满足校内学生实训、承担企业职工培训、开发推广建筑技术外,还接受中小学生、技术人员、普通群众参观了解建筑技术,普及建筑科学知识。该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集材料展示、功能表现、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文化熏陶为一体的建筑技术开放性训练空间。建筑技术馆由古建筑彩画实训室、建筑设备及材料展示室、模型制作工作室、建筑设计工作室、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测量实训室、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建筑施工现场直播室、建筑技术实训场等65个实训场所组成,能同时满足20多个专业、46个班级学生的实训教学任务;彰显了高职学校技术教育的特色。

3.3绿色校园和历史传承江苏省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常州市武进殷村职业教育园,占地813亩,总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学校与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以“绿色校园”为目标,建成了江苏省第一个以校园为单位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示范区。校园单体建筑均达到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其中图书馆、教育中心、宿舍楼等6栋建筑达到国家两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行政楼、科技研发楼等2栋建筑达到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校园内应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中水处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能耗监测系统等50多项绿色新技术。通过校园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示范,推动学校的绿色技术和人文教育,培养绿色的建筑人才。江苏省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国家级重点中专校“江苏省城镇建设学校”,2003年更名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增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建设分院”校牌。2013年6月15日,与常州市职工大学合并成立“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了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让老校友找到归属感,在新校区专门建设了学校各时期校名纪念墙,表达了历史传承和人文关怀。

3.4顺应自然和地域气质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区,占地600亩,建筑面积31.97万平米,全日制在校学生6000余人。该地块位于南山之麓、长江之滨,山城特色显著,校区竖向高差达90米。校园建设依山就势,运用纵横交错的两条主要景观轴线打造立体景观,彰显了巴渝山水文化和建筑学园文化。东西向体现山水与建筑相结合的景观通廊;南北向表现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景观步道,凸显“融山水之境,显人文之意”的设计理念。“两轴三心多节点”的景观结构,对应不同的景观功能分区,突出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空间设计通过局部架空和屋顶花园等手段把自然引入建筑,建筑群整体轮廓线错落适度,建筑体块相互穿插组合,建筑架构与建筑实体虚实对比,空间形态丰富多彩。

篇2

品牌作为一个商业领域的常见术语在营销、管理、广告等专业出现频率极高,美国营销专家PhilipKotler给品牌的名词定义为名字、称谓、符号或以上的集合,指具有相当独特性与排他性的代表性标志,用以区别群体中的个体。广告学家LarryLight甚至以“营销就是品牌之争”来说明品牌培育的重要性,“比拥有工厂重要的是占有市场,而要占有市场就需要具有足够优势地位的品牌”。

1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对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性

1.1对外形象展示与生存空间争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早在教育部于2004年联手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有了充分说明。正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离不开优势品牌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需要依靠足够响亮的品牌扩大自身的辨识度,而这惟有通过文化育人的途径来实现,也就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在全社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客观现实中,不断有各种专业化职业教育机构出现以争夺越来越有限的行业空间。而在这种日益残酷的竞争中,最具优势的竞争力莫过于一个响当当的教育文化品牌。借由高识别度的校园文化品牌,民办高职院校才更有机会和条件在众多同类或相似的教育同行中脱颖而出,让包括学生、家庭、业界内外直至全社会在内的各环节都认识和关注到群体殊的个体。校园文化品牌在帮助院校实现更为卓越的形象展示的同时,也是在吸引更多资金、资源、技术等汇集自身内外。这无疑显著提升了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夯实了教育和管理基础,也帮助院校在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中争夺宝贵的占有率。1.2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优势品牌往往不止于实现创业后的极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长时期的守业和兴旺。同样的道理,新时期中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院校的数量持续增长,市场接近饱和、生源争夺残酷早已成为常态。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职院校并不具有显著优势。创业难,守业更难。不利环境下只有凭借具有优势的品牌打响知名度,成为同行中的标竿,才能在强手环伺的现实压力中崭露头角,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1.3育人属性和社会责任的需要。虽同样归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然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核心任务较普通高校更多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部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依托特定行业企业的背景更决定了其兼顾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双重育人目标,故这类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往往更多侧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独特性甚至专属性。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强化自身相对独特的育人属性,并使校园内外、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这一以就业为重点导向的职业教育组成。同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侧重还会进一步凸显院校为全社会培养合格职业人的重要职能与责任,尤其是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更高层面的提炼与升华更可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促成文化认同的强大助力。

2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取得的成绩

2.1在思想关注度和手段丰富性等方面不断提升。相较于过去只重专业教学而忽略校园文化建设,如今的民办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都已经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培育。这既是院校自身经营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出的结果,也是与院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企业在大力建设企业文化进程中的影响所致。民办高职院校往往离不开特定行业企业的投入与支撑,其中不少院校正是通过与企业联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拓着教书育人的新局面。当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日渐成为潮流趋势时,相关院校不可能无动于衷。更何况企业文化品牌培育在市场上引领风潮、决胜千里之际,院校必然有所触动甚至感同身受,随之而来的既有参考、模仿,更有学习和借鉴。因此,新时期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在思想关注度和手段丰富性各方面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2突出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性。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教学相长、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多的民办高职院校在办校之初就已制定了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并重的战略规划和工作原则,这不仅成为院校生存发展的核心指南,也是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主要背景。不仅如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完全抄袭对方的方式方法,而是要提炼自身的文化特色元素,再结合职业教育性质有所开创。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无法提高自己院校文化品牌的识别度,更有被迅速湮灭和忽略的风险。因此,当下众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过程中都会突出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性。尤其是学生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方面优势和成就更成为不少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时最为重视的环节。

3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的问题

3.1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对国内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创立时间晚、发展历程短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而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是一项非经足够时间积淀而难成体系的长期工程,这便成为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主要短板。由于时间累积不足,文化品牌培育容易出现缺乏厚重感、浮于表面甚至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时,有限的生存时间也容易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经验、规章制度、教育体系各方面出现不尽完备、不够成熟的问题。而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往往不及普通高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学习习惯差、院校教育成效低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此外,这些院校的师资力量也较普通高校更加参差不齐,且教师流动性相对更大。以上各类问题不仅常常导致教学品质与效率难如人意,也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不容忽略的负面因素[1]。3.2文化自觉有所欠缺。很长时间以来,用人单位的客观要求、市场竞争的现实压力都迫使众多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将最多资源、最大精力投向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育。这虽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更为显著。但也使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逐渐形成了功利化的教学思想,对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重视不足。这极易造成学生专业技巧底子厚、文化素养基础薄的问题。同时,越来越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渗透持续深入,年轻学子的价值观非主流现象严重。一些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低,可学生学习动力弱、精神状态差,甚至在道德、信仰层面显现危机[2]。以上种种文化自觉层面的缺失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进程与力度,是格外需要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4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

4.1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个性化道路。在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方面的工作属于相对“形而上”的部分,这就需要在具体措施实施前做好战略规划,有一张相对系统、完整的蓝图设置会更好实现文化品牌培育的落实。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需要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个性化道路,也就是规划一条具有相当专业性、独特性的战略发展轨迹。比如若是经济类高职院校,就可以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突出职业教育和经济全球化的融合。例如可以在校徽Logo设计上选择深浅不一的蓝色组合,深蓝如同海洋,有全球化的寓意;浅蓝则如同天空般深远、辽阔。且蓝色代表理性、冷静、客观,正是经济、金融专业人士应当具有的良好素养。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和参考其他同类或公办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设计思路与形式,但切忌模仿甚至抄袭。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牌,也惟有最个性、特殊的专业或职业教育文化特色元素才有支撑校园文化品牌生存发展的力量[3]。4.2在形式上完善、丰富、创新。品牌作为文化内在的外显标志符号需要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在形式上完善、丰富、创新是重要的支撑平台,包括校徽、校歌、校训等在内的外在形式是构建文化品牌内核的骨架,必须给予重视并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事实上,一些普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形式上有所忽略。曾有一项针对国内近三百所大学校训的调查显示,其中有近两百所高校的校训一律采用“八字、四词”的口号式设计,甚至出现若干所高校校训内容并无二致的现象。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必须对校园文化品牌形式给予高度关注。需知对文化这一培育对象而言,外在形式本就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惟有基础牢靠才有可能实现高层建筑的构建。民办高职院校既可以从哈佛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中汲取灵感,也可以从“至善至美,自立自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歌)中总结经验。但至关重要的一点则是独创性,是与他校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创造。4.3突出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背景。找到本院校区别于其他同行最显著的职业教育特点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园文化并培育文化品牌是提高品牌辨识度最有效的策略。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教育、专业化背景不仅是教学和管理的着眼点,也是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立足点。比如对一个有军事专业元素背景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就可基于“军魂育人”一点。一方面校园文化品牌可以强调对国家六类支柱产业、十大新兴产业的策应能力,以及军民两用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等特色。另一方面则可以突出半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的教育环境与形式。比如在校园内专设军训社团或教官队,在课堂教学之外,教育、管理、训练学生更多的军事知识、军事技能。又如这些社团或团队不仅能够承担本校所有军训任务,还能帮助周边院校乃至省外更多院校完成军训工作等。此外,校园内外的升旗仪式、军事礼仪表演、军事技能演练等活动也是校园文化极为夺目的亮点,可以作为品牌培育的一大助力。4.4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文化品牌培育不是一个临时的短期工作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不懈,且有关部门、机构等齐抓共管方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务必要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才能自上而下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规范操作。比如建立院校领导负责制与党委监督管理制。院校各级领导均需承担相应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责任,且院校党政双方共同监管,参与部门则应包括学生处、宣传部、工会、团委各层面。每个部门应当视情况签定有针对性的任务协议,实行专人负责、各司其职。且应当根据院校教学、管理等实际需要结合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行管理人绩效挂钩机制,根据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任务完成情况在薪酬待遇绩效层面体现出来[4]。其次,建立活动基金或激励资源机制。即划拨专项基金或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相关的各项任务、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创意产品设计。设置有差异的奖励或激励等级,对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做出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对积极分子进行激励等。

5结语

校园文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几十年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基于文化战略高度而被业界内外日益重视和关注的文化核心之一。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企业投入和文化构建为支撑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也正在成为民办职业院校在新时期拓展生存空间、扩大影响力的不二举措。然民办高职院校因自身建设发展既有的短板,即文化自觉尚有不足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也就导致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与客观现实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民办高职院校做好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工作除了在意识、思想上持续给予关注和重视外,还需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落实各种具体手段。特别重要的是找到一条极具个性的品牌培育途径以明显区别于同类或其他高校。这既是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优质而高效的途径,更是民办高职院校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通过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桂林.文化自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6(6):90-96.

[2]胡显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觉[J].清华大学学报,2007(3):140-144.

篇3

关键词:

校园文化;高素质;人才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作为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砀山县金山实验小学是民办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学生为目标,女生占学生总数的40%,男生占学生总数的60%。笔者以此校为例,探究学校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

一、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之初,笔者做了一些必要的前期调查和分析,认为从学生群体视角看,不少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成才意识不强、自立自强意识较弱,集体观念淡化等问题;从学校施教层面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条隐性途径,它对人才培养往往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来,砀山县金山实验小学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娱乐学生身心,让他们从玩中学习并得到能力的培养,如:学校组织排练的大型舞蹈《打水的姑娘》《我的家在东北》《彩虹的约定》及《明天更辉煌》;全校歌咏比赛;全校作文比赛……有效增加了学生的自我认可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这对于引导其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引导力量

信息化时代使学校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各种思想、观念在这里冲突交融,并不断融入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各方面发展势必发挥导向作用;而一些不健康的校园文化,也随时会影响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学生的成长。近年来,砀山县金山实验小学一直都注重建设安全、健康的校园文化,连续被评为“文明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国家工作先进单位”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强有力的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和吸纳正确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精神力量。

3.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激励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通过与校园环境和人活动的融合,营造出积极、健康的和谐氛围,激发了广大学生对祖国、对社会、对学习和对生活的热爱,有利于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校通过发动全校上下申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开展了一次深入持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革命先辈的精神不断激励广大学生在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建设校园文化,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和谐校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以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抓手,积极创建“书香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实践。(1)突出学生特色结合学校实际,以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品格为目标,积极邀请专家做开展“最美孝心少年”的专题系列讲座,开展学生教育课题研究,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突出教师特色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师生培养的内涵和目标要求;还可以扩大与砀山县各个小学的“校园合作”,联合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演讲比赛、举办师德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倡导良好的师德师风。

2.创新思政课教学,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坚持“发展为先,人本为纲;内涵为实,质量为上”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教改力度,调整课程设置,构建适应学生实际、适应新设备一体机、适应教师特点的新教学模式,注重实践,突出提升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同时,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和教育中,建设“观”“学生地位与发展”“学生形象与礼仪”“学生自我认知”等系列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教育,结合主题社会实践,如:开展反面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创新学校文化育人模式和实现人才健康成长奠定基石。

3.营造书香文化氛围,传诵国学经典佳句

学校是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不仅仅是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一个幽雅健康的环境,无不影响学生个性培养、心理素质锻炼、道德习惯形成、知识才能增长,法律意识强化。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传播场地,又是文化创造的诞生地。营造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它所产生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既有隐蔽性和延续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育人的功能。因此,努力创造适应学生和谐环境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自己的一些工作实践,真正融入金山实小这个大家庭

为实现国富民安的生活,我们的先辈进行了漫长而不懈的追求,积累了内涵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文化。“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准则……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文化思想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得到了全面而集中的体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七岁左右的学生竟然能将《三字经》倒背如流。或许,他们并不理解意思,只因读起来朗朗上口,只因好玩。学校统一规定:一、二年级背诵《三字经》,三、四年级背诵《百家姓》,五、六年级背诵《千字文》。教师让学生从小就适当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不仅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牢做人的根基,而且也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让学生不感觉到枯燥乏味,于是,我开展了“国学早知道”知识竞赛,通过同桌比赛、小组比赛、男女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为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奖状、礼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学校师生和家长们的欢迎。

5.坚持“人本为纲”理念,强化人才培养

砀山县金山实验小学教育的主体是人。人既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必然的归宿。对于金山实验小学学校来说,其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就是学生。因此,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遵循“人本为纲”的原则,以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积极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围绕满足其学习及生活的各种需求。在组织文化活动时,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本,从而突出其主体地位,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从三大方面分析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思琦 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金山实验小学

篇4

对中美校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文化根源,有助于增进中美两国学生的互相理解与沟通。同时,美国是一个发达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其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为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建设和教育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折射和反映。因此它必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同时,又对社会的主流文化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第一,物质文化形态,即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群布局,艺术文化设施等。第二,制度文化形态,即以社会关系反映出来的文化。如学校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第三,观念文化,即以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形态。如办学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校风,学风等。第四,心态文化,即内隐于师生中的无形的深层文化形态,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①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广义校园文化的外显形式,如校园思潮,校园教育,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制度,校园文化设施,校风学风等。按其功能还可以简略划分为思想修养型、学术智能型、艺术美育型三个系列,或三个系列的综合。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校园建筑的差异。中国的大学校园通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高高的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在封闭的围墙内进行。而美国大学一般没有围墙,是所谓的“无边际大学”、“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学校与其他领地的分界似乎根本不存在,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心中存在着无形的分界线。

这种差异和中西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院墙文化自古就有而且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于用围墙来保护群体或家庭的领地及利益。围墙是中国民族文化趋于封闭、向心、内敛与含蓄的文化心理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又与中国人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出世哲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分不开。②另外,院墙文化实际上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维护,中国人一般遵循内部开放,对外封闭的原则,对外界采取封闭防范的态度。而美国人的房子,包括学校、政府机构等,都是以房屋为中心,四周向外敞开,有的虽然修建篱笆,但也是一些低矮的栅栏,给人以对外开放的感觉。美国人性格外向、直率,崇尚自由和竞争、爱冒险。这种敞开的建筑布局与中国的院墙文化相反,体现了美国人对外开放、内部封闭的居住文化心理。

“教”与“学”的差异。中国大学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教师只是把提前备好的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全盘而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依然以提问、背诵、作业为主,学生成为机械的记忆工具,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差。另外,大学生学术能力也比较差。可以说中国大学教育培养出了一群考试的“高手”,而非是具备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

美国高等教育非常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极具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学校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空间,如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等等。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平等,上课气氛自由轻松,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而且学生的任何发言都会受到鼓励。教学方式多样化,如个案讨论、小型辩论赛、论文中期发表报告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课余生活的差异。中国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很单调,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社团组织的由学生选择参加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参加这些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是首要任务。因此很多学生只顾埋头苦读,对其他社会生活知识与社会实践漠不关心,一心只读“圣贤书”。

美国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非常活跃,学校鼓励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这些团体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讨论决定。他们的活动花样繁多,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或设计方案行事,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获得技能,求得个性发展,其活动氛围也是充满了自由和民主。

独立与依赖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大多都是由父母来承担的。很多人认为花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自食其力。而父母也认为赚钱供给孩子读大学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地依赖父母。

美国的大学生非常独立,崇尚个人奋斗,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打工来挣取学费和日常开支。有的学生业余时间有好几份工作,即使再辛苦,也不会向父母伸手,因为他们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名字而已,而不是财产,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拼搏才能获得。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校园文化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导致不同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性本善与性本恶论。“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人原本都是善良的,人生只要固守住善良的本性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安于现状”,“安分守己”,“知足者常乐”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美国文化恰恰相反,受基督教的影响,尊崇“原罪说”,即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源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了原罪,被赶出伊甸园,到凡间受罪。因此为了改变原罪,人们就要不断地辛苦劳作。

集体主义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中国人提倡集体、社会、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在处理各类关系时,必须做到“克己守道”、“循规蹈矩”、“自我压抑”、“与集体和领导保持一致”。这种取向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好静、谦虚忍让,并力求使自己与环境相适应。而美国文化极端推崇个人主义取向。美国是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传统的国家,崇尚自由平等、个人奋斗、英雄主义、实用主义的“美国精神”。美国人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满足,还包括个人意志和自我的实现。

求稳与求变。中国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不管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追求一个字“稳”。人们习惯于“相安无事”,“知足常乐”,“安居乐业”的行事准则,因此做任何事都是以“稳”为前提。而美国文化的真谛在于“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不停顿。他们认为没有创新、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和未来。因此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他们始终相信靠自己的双手就能改变命运。

对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不难理解,美国校园文化既有先进、积极的方面,亦有落后、消极之处。因此,我们应该在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精华部分。

首先,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借鉴美国校园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尽量提供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冷静分析、自主决策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注重学术,阐释思想,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办学理念。我国的大学教育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但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刚进入校园时,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科研。另外,可以多举行各类学术报告,使学生亲身感受学术和思想的魅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学术的兴趣。

最后,制定开放的课程体系,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与需要、学校传统、课程基础以及教师专长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允许在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其次,课程开设具有多样性。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注意同一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开出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的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③

总之,中美两国由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及教育体制的不同,校园文化从建筑、教学、课余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合理、进步、精华的部分,促进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新型的综合性人才。(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注释

篇5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在两个方面有所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教学和研究成果,学科等)衡量的状态可以被称为硬实力,一些不能直接由客观事物状态表示的便是软实力。软实力通过文化和观念因素来取得。而学校软实力的其中一个代表元素便是校史。校史作为一个传承校园文化的纽带和桥梁,给人们提供了解历史的凭据,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校园文化,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校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在校史文化工作建设中,相关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壮大,研究手法也日趋丰富多元。但是校史编写的片面性、主观性及平淡化等方面的问题仍是阻碍校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很多学校将研究和编纂校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分割出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采取了比如建设专门独立的机构和设施、聘用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与学校其他各部门和普通人员的分离,使得官方纂写的校史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他个人纂写的校史。再加上官方与个人在各方面资源投入的悬殊,使得校史逐渐演变为一家之言,而个人校史则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最终导致其没落。

二、校史文化研究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一)组建立体层次,丰富编撰内容。校史作为学校历史的记录者,其稳定性和真实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我们应倡导实施内外编辑,学校领导和普通学生的结合,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杰出的校友和普通的校友组合等,来形成丰富的“立体式”形式。校友参与研究和准备学校历史可以有多种形式,主题不受限制。如:写文章和写历史事实(特别是不被记录,很少有人知道的历史事实);对现有的学校历史信息进行评论,使之更完善,历史作用更加清晰;通过相关部门向他的母校提交有价值的纪念品和参考资料面向社会公开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方式将校友有效地联系起来,鼓励校友积极参与校史编纂,从而全面推进校史的研究和发展,并形成流畅完整的校友沟通体系。

(二)明确学科定位,形成专业校史。加强对各类专业课题及项目的研究,灵活掌握各类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校史文化和建设,端正校史研究的态度,积极开展各类与校史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以此促使学校的各个部门和群众了解到校史研究相关的专业性,意识到校史文化的重要性,加深对校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人们积极投入到校史文化研究相关的领域及活动。促进校史研究的专业精神;改变目前学校历史编制机构的职能,大力发展学校文学和文学资源的建设;加强研究图书馆历史,出版历史,杂志历史,教师历史,学生历史等,以扩大和丰富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视野;大力开展各项相关活动,深化学校变革意识历史的相关群众;促进“上层历史”和“下层历史”反映高等院校的历史演变。平淡无奇的记载对反映其完整真实性必有欠缺,应同时伴有各种旁证、解释,方能更好地还原历史。另外许多事件的经验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视觉差异,以及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感受,这种多层次的收集将有助于恢复整个历史。只有这样,校史才不会被狭隘化及空洞化。

(三)推动物质建设,构建精神文化。在一些校史书籍中,会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规模,制度设置,专业结构,课题布局资金增长和学校建筑,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建设历史有较为丰富和详细的叙述,但相对的学校内部成员的活动基本没有进行记录。校史记载的事件和人物应当是实际发生并存在的,并在校园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中留下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和成果。在学校历史上的事件(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有他们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参与者。通过学校历史研究的结果,促进校园材料文化的建设,即学校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和学校历史景观的建设。如学校周围建立相关的学校历史介绍文化中心,或恢复著名人物的历史或建筑。用学校历史研究成果推动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建设学校精神;二是建设优秀的学校精神,教学风格和学风。在提升校园体系文化建设和校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美地将校史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全面向师生搜集相关意见和想法,将这类条款、制度、法规等进一步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方能推行出最适于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政策,达到完美促进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三、校史文化的展望和小结

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史活动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传承下去,我们必须将校史文化研究积极融入到当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不停提高校史相关活动的可参与性和互动性,比如可选特定的日子作为校史文化节或征集各类相关文章、美术作品并加以表彰,使人们积极投入到校史文化的活动里,并以此加深对校史的印象。校史同历史一样,应具有真实性,它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校史应对历史事件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这样才能达到尊重历史,完整记录历史的作用,才能起到启迪未来,传承过去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校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在两个方面有所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教学和研究成果,学科等)衡量的状态可以被称为硬实力,一些不能直接由客观事物状态表示的便是软实力。软实力通过文化和观念因素来取得。而学校软实力的其中一个代表元素便是校史。校史作为一个传承校园文化的纽带和桥梁,给人们提供了解历史的凭据,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校园文化,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校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在校史文化工作建设中,相关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壮大,研究手法也日趋丰富多元。但是校史编写的片面性、主观性及平淡化等方面的问题仍是阻碍校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很多学校将研究和编纂校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分割出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采取了比如建设专门独立的机构和设施、聘用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与学校其他各部门和普通人员的分离,使得官方纂写的校史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他个人纂写的校史。再加上官方与个人在各方面资源投入的悬殊,使得校史逐渐演变为一家之言,而个人校史则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最终导致其没落。

二、校史文化研究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一)组建立体层次,丰富编撰内容。校史作为学校历史的记录者,其稳定性和真实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我们应倡导实施内外编辑,学校领导和普通学生的结合,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杰出的校友和普通的校友组合等,来形成丰富的“立体式”形式。校友参与研究和准备学校历史可以有多种形式,主题不受限制。如:写文章和写历史事实(特别是不被记录,很少有人知道的历史事实);对现有的学校历史信息进行评论,使之更完善,历史作用更加清晰;通过相关部门向他的母校提交有价值的纪念品和参考资料面向社会公开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方式将校友有效地联系起来,鼓励校友积极参与校史编纂,从而全面推进校史的研究和发展,并形成流畅完整的校友沟通体系。

(二)明确学科定位,形成专业校史。加强对各类专业课题及项目的研究,灵活掌握各类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校史文化和建设,端正校史研究的态度,积极开展各类与校史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以此促使学校的各个部门和群众了解到校史研究相关的专业性,意识到校史文化的重要性,加深对校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人们积极投入到校史文化研究相关的领域及活动。促进校史研究的专业精神;改变目前学校历史编制机构的职能,大力发展学校文学和文学资源的建设;加强研究图书馆历史,出版历史,杂志历史,教师历史,学生历史等,以扩大和丰富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视野;大力开展各项相关活动,深化学校变革意识历史的相关群众;促进“上层历史”和“下层历史”反映高等院校的历史演变。平淡无奇的记载对反映其完整真实性必有欠缺,应同时伴有各种旁证、解释,方能更好地还原历史。另外许多事件的经验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视觉差异,以及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感受,这种多层次的收集将有助于恢复整个历史。只有这样,校史才不会被狭隘化及空洞化。

(三)推动物质建设,构建精神文化。在一些校史书籍中,会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规模,制度设置,专业结构,课题布局资金增长和学校建筑,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建设历史有较为丰富和详细的叙述,但相对的学校内部成员的活动基本没有进行记录。校史记载的事件和人物应当是实际发生并存在的,并在校园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中留下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和成果。在学校历史上的事件(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有他们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参与者。通过学校历史研究的结果,促进校园材料文化的建设,即学校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和学校历史景观的建设。如学校周围建立相关的学校历史介绍文化中心,或恢复著名人物的历史或建筑。用学校历史研究成果推动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建设学校精神;二是建设优秀的学校精神,教学风格和学风。在提升校园体系文化建设和校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美地将校史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全面向师生搜集相关意见和想法,将这类条款、制度、法规等进一步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方能推行出最适于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政策,达到完美促进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三、校史文化的展望和小结

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史活动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传承下去,我们必须将校史文化研究积极融入到当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不停提高校史相关活动的可参与性和互动性,比如可选特定的日子作为校史文化节或征集各类相关文章、美术作品并加以表彰,使人们积极投入到校史文化的活动里,并以此加深对校史的印象。校史同历史一样,应具有真实性,它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校史应对历史事件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这样才能达到尊重历史,完整记录历史的作用,才能起到启迪未来,传承过去的纽带作用。

作者:许红婷 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7

二、我院培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情况及发挥的作用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自2005年筹建以来,顺应“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时代旋律,面向湖南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产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为宗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等教育教学活动。而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就是围绕如何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的高素质、高技能设计类人才开展的,为实现学生能想、敢想、能说、会做的教学改革目标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一)我院培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情况我院每年上半年的社团文化艺术节和下半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经过几年积累和沉淀,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1.“艺术设计”专业类品牌活动目前,我院已连续开展了六届社团文化艺术节和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其活动有视觉传达系以“美丽校园”、“最美笑脸”等为题的摄影比赛活动、以“绘新绘色”百米画卷、世界大学城空间刊头设计等为题的平面设计类活动、有环境艺术设计系的“红旗手绘”等立体建筑设计类比赛活动、有服装艺术设计系的“穿针引线”、装饰艺术设计系的“COSPLAY”等动漫类活动。这些“艺术设计”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我院的专业特色,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技能锻炼的内容,每项活动学生参与人数在开展范围内都达到50%以上。2.人文教育类品牌活动以人文教育、传统文化的熏陶、党团员教育等为基础,积极整合,我院形成了涵盖面较广较深的人文类品牌活动。如目前我院根据已有的雷锋活动月、读书活动月,“5.25”心理健康活动月、感恩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丰富和提升形成品牌。一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意识等的养成。具体活动表现为“3.15维权活动,为你、为我、为大家”系列活动(如3.15权益知识抢答赛、权益竞猜小游戏等)、“设计之我见”征文比赛、“我的就业之本”主题班会等。二是通过学习工美史、设计史、湘绣史等课程,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具体活动表现为“谈古论今、我是一名设计师”校园文化艺术节辩论赛(研讨会)、“我心目中的设计名人”主题班会等。三是积极开辟实践服务基地,加强实践服务能力的锻炼,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和“文明交通劝导员”、“四点半学校”义务支教、暑期“三下乡”等党团员先锋队志愿服务、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等。四是举办优秀毕业生成长成才励志报告会和成功校友创业报告会。

(二)我院培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所发挥的作用近年来,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育人效果。很多同学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使得自身素质在各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同时带动学院的校风、学风进一步改变提高。1.学生思想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明显:学习上由以往的被动学习甚至不学习到现在的主动学习、喜欢学习,课堂到课率也由以前的80%—90%上升到现在的98%以上。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组织靠拢的同学也由以往的寥寥无几到现在学院党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都要举办几期才能满足需要。学生普遍热心公益事业,充当“文明交通劝导员”、参加敬老院服务活动的学生争先恐后。学生自强自立、奋勇拼搏,如我院学生蒋桐万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项各类比赛捷报频传,如我院学生参加“真维斯”服装设计大赛以优异成绩获得免费去加拿大学习深造的机会。3.毕业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较高。近年来,我院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其中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熏陶、影响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品牌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评价普遍好。

三、高职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培育路径

(一)以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为魂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引导系列活动,即以一般文化素质、精神品格、职业素养教育为指导开展的系列活动是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培育的精髓所在。目前90后作为大学生的主体,出现很多挑战传统道德观念的观点和行为,并且为社会所关注,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审视和改进现有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就是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培育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对传统的校园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将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有机的结合,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篇8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接轨,是激活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如何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缝对接,进而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我们探索研究有效的对接途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创造的反映着高职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高职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是生长发展在高职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它的表象往往给人们对一个学校以直觉的判断。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校园的物质文化融入了企业物质文化的特色;2.制度文化。建章立制,保证学校各种活动正常运行,并以此约束师生的行为规范,对学校全局工作的开展,包括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起到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层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从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体现。对于高职校园,其精神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一所学校的校训、校风和办学宗旨之中。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企业文化中最富感染力的部分,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企业精神决定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因而也就决定着企业的行业和业绩。

二、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途径

高职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特别表现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方面,因此,高职院校要拓展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深入研究和学习企业文化。

1.请进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的管理、技术、营销等上层管理人员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见解。每年在毕业生就业推介会和开学或毕业典礼的大型场合,组织毕业学生宣讲团回校献身说法,激励在校生树立目标,奋发图强,磨练意志;2.走出去。一是把企业文化纳入教育体系,选择有代表的大型骨干企业进行企业文化调研,定期选派相关人员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编制手册,增强学生对企业岗位群的文化适应能力;二是教育教学部门要研究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课程;三是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期间,全程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

(二)引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1.重视员工。以人为本,关心教职员工生活和个人进步,倡导学校与员工共同发展,实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投入资金,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实行激励机制,为每一名教职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促进员工发展,促进学校办学上新的层次;2.客户至上。顾客至上已是大多数企业奉行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需求,实现可持续增长,高职院校也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企业和行业,树立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3.团队意识。现代企业大部分的工作都已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发挥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文明创建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4.发展与创新。优秀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优秀的高职院校更应有很浓的创新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学校应投入资金鼓励教师钻研科研新课题。

(三)实行学生工学交替和“订单式”培养模式。

在专业老师带领下,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实习锻炼,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从企业提供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中,能及早地了解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中对社会和行业的分析有了一定的依据,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无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多少企业文化内容,如果不能把两者有效地融为一体,引入企业文化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引进之后融通是关键。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会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会使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其它高校校园文化,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篇9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校园文化是一种理念文化,是含蓄又内敛的,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是将我们从校园中学到的知识加以实践与运用的文化。学校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资历与人际关系,但在企业中,往往更加关注业绩,业绩与晋升、收入挂钩,反而对学历和职称并不是很看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将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领域中。因此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当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后,工学结合与交替的形式,能够为所学知识提供理论与实际的依据。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也是学校自身发展内在的需要。如今的社会,对企业的员工要求更高,传统的书呆子类型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企业文化的融合,将有助于校园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空缺。评判一个学校的好坏,往往是看这个学校所培养的人员在以后社会上的影响力与发展力。为了营造自己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之相结合是增加校园文化、校园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办学理念、专业设备等方面进行改革,让企业的人员作培训,直接或间接的促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后的发展

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也能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学会团队合作意识。企业文化管理员工的模式,与我们在学校中自由散漫的学习方式也不一样,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我们接受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制度的过程。只有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一个企业才会更加的成功。企业文化走进校园,也有利于突显出高校的教学特色,可以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利于拓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如今不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企业的管理者,校企的合作,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针对性的培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平台。最主要的一点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学生将来融入社会,自我定位,有着良好的认知,可以实现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切实建立起独有的校园文化。

4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在校园文化中,我们应该广泛的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日常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的改变。引导学生利用实习、实训期间认真学习与理解企业文化。学生在企业中实习。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员,如果是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企业文化的同学,那么在这个实习过程中,就会如坐针毡,他缺少的正是磨合的这个过程,但企业不会给你磨合的时间,如果实习期间表现不好,就没有机会了。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企业到学校做专业讲座,全方面的引入企业文化,形成企业文化的校园氛围。深入拓展企业工作和校园学习的交替模式,在实际中体会。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在学校内部学习专业知识,然后再去企业实习,分时间段进行。但是往往这样踏上工作后,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因此提倡参加学习与工作交替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会企业文化。通过学习与工作交替的方式,让学生时时刻刻处在职场的氛围中。对口的专业与企业联系,有助于企业能够找到适合这个岗位的技术人才。与企业进行合作,专业与企业职位对接,还可以采用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

当然学校内部也要向企业的管理模式靠拢,以学生作为主体,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战中历练。总而言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校园提升自我竞争力的必要选择。但融合不是说向校园文化中增加企业文化内容,如果不能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就没有意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中,需要互相借鉴,互相包容。长期的坚持下去,会大大的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体现校园文化特色。

篇10

关键词:钱伟长教育思想;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方式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7202

高校的发展不仅应当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要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把握不准,过多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缺少与社会的对接交流,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自娱自乐等现象。随着大学生毕业迈入社会,曾经接受过的校园文化影响的局限性也充分体现。尽管目前高校毕业生就知识和技能而言,基本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但还有部分毕业生因为不了解企业文化或从学校学习到进入企业工作状态的不适应,时常会与企业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部分毕业生缺少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从而缺乏对于企业的忠诚度,这也反映出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因此,以钱伟长校长“拆墙”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拉近学校、社会、企业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和无缝对接已是大势所趋。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依据

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办校治学方面,钱伟长校长提出拆墙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实行开放办学,加强校企文化对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人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1.1 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鼓励走出去,欢迎引进来

在教育实践中,钱伟长校长不是把教育作为孤立的事物来看待,他认为“学校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不然办不好学”,并积极倡导教师“不能躲在学校里,要把墙冲开,不要泡在教科书里,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他始终坚持开门办学的理念,其中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接受者,所学习掌握的知识只有在与社会实践中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知识的内涵价值;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授者,更需要迈出校门,将社会中的问题拿来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将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引入学校,将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新经验与新知识融入课堂,创造新的教育成果,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

1.2 拆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鼓励全方位,提升高素质

在学科建设中,钱伟长校长认为“不同的学科之间不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各学科相互取长补短,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行业的集成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也应当全方位发展,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并要术业有专攻。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加强专业的沟通交叉和融合,使学生适应一专多能和职业迁移能力;通过企业文化的进入来加强不同专业人才之间的相互协作,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参与展示平台,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帮助,打破所学专业就是就业方向的思维模式,塑造全方位多方向发展人才。

1.3 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鼓励主动学习,避免被动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教是被动外在的,学是主动内在的;教为学创造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钱伟长校长提出:高等教育应该把老师教后才能学懂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培养成为有自学能力能无师自通的人。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引入企业文化,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讲求形式、按部就班。而市场变化较快,企业则更强调速度与灵活,讲究绩效与效率。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还是一个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的循环前进过程,因此企业文化更是实际运用中的学习文化,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获取更多课外实际操作常识。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重要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营造一种能陶冶学生情操、树立健康人格、全面提升素质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系统,但并不是封闭的系统,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输入来源,校园文化也应当主动吸收和选择企业文化中对其有用的东西。

2.1 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灵活性的知识。同时,它要求学生能够加强自我能动性,通过自觉主动的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陶冶自己的人格内涵。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学校在与企业的交流中,通过校风学风、文化交流、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等方式表现出来的高度观念体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价值取向。

2.2 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社会对接功能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成受教育者社会化,而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有赖于教学,还有赖于校园文化所提供的文化氛围。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之间的融合,学校会增加与企业之间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全方位的校企文化融合,帮助学生早日适应企业需求。

2.3 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

课堂内外的教与学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学生在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校企文化对接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由于其活动主题范围广泛、角度新颖、形式生动而满足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接还能够缩短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尽早的学习优秀企业的理念,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方式研究――以上海大学机自学院为例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都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高校根据自身定位,需要结合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能的需求,从而共同商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学生。在校企文化对接的过程中,要以社会化、企业化、开放性的方式引入企业文化,把企业所具有的创新意识、诚信观念、服务理念以及敬业精神等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从而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较而言,企业对社会的变化更敏感。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两者各自的精髓相融合。机自学院作为上海大学工科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在充分重视就业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就业质量,即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通过与毕业生所在企业的沟通联系,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企业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通过分析各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特点,即大二年级――以专业启蒙为主,加强励志教育;大三年级――以专业提升为主,加强能力培养;大四年级――以专业实践为主,加强就业指导。结合学生特点,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对接,促成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共同培养,在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改进固有教学方式、拓展社会教学资源的同时,力争实现三个零距离――实现职业发展与社会零距离配合、专业科研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并积蓄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3.1 提升理论知识,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理论联系

在现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结合,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具体表现可以通过课程方式实现,如举办企业知识讲座,从而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企业知识讲座通过邀请企业工程师、企业HR等多样身份的人参与学生交流互动,可按照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讲授内容,如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讲座,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合理规划大学生活;针对大三年级学生开展“技能提升”讲座,通过软件学习、科研项目介绍等,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针对大四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通过礼仪培训、面试技巧培训等,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素质。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培养职业生涯发展的观念,将企业文化通过课程的形式进行渗入,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发展观与就业观。

3.2 开展专业竞赛,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专业对接

校园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还包括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增加筹码,主要通过举办专业竞赛的形式实现。现有的专业技能大赛要打破仅仅在校园内独立展开的限制,应当立足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要,邀请相关企业进入,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专业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实践自我、提高专业技能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把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形成统一规范,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针对大二年级学生,通过挑选科技竞赛志愿者,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启蒙,培养科研热情;针对大三、四年级学生组织竞赛队参与科研竞赛,促进专业提升;针对大四学生举办学生年度科研项目展,为企业提供挑选优秀人才的机会。

3.3 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

在知识传授、专业竞赛等对接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通过与企业共同搭建大学生实践中心,挑选优秀学生参与,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使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顺利对接。结合企业的不同特点与要求,可进行以下方面的尝试:

(1)课程开发+实训基地:侧重专业学习。以学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践等方式为主,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前往企业参与实习,完成生产实习等学习任务,公司则选派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教学活动。

(2)企业奖学金+实训基地:侧重精神鼓励。设立企业奖学金,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专业知识,争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宣传企业文化,吸纳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参与专业实训,表现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3)企业参观+实训基地:常规性活动。通过组织二年级学生参观、三年级学生实习、四年级学生就业,从提升专业兴趣-进行专业实践-促进成功就业的渠道,帮助学生能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成功迈向职场。

参考文献

[1]史华楠,胡敏.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2]田高.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3,(9).

[3]韦华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6).

[4]陶倩、龙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钱伟长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启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