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5:22: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的学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 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1.2 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2.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2 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2.3 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3.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3.1 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一)识记字音
2011年语文高考重庆卷:“劲”有两种读音,学生若按词性区分读音就好记了,它为形容词时念“jing”,为名词时念”jin”。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连何为形容词何为名词都不知,就只有死记硬背了。
(二)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2011年四川卷语文高考题第四题中A句:今年暑假,我市将举办第十二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的优秀选手组成。此句语病是“句式杂糅”。若是学生们能分析句子成分,就能很容易辨析出。最后一个分句主语是“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谓语是判断动词“是”,那么这个句子主干之意就应为: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是谁或者是什么人,所以此句的主干应该是“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是优秀选手”。而若要保留动词“组成”,那前面的主语就是应是“运动员队伍”。
(三)文言文阅读题
1.文言实词词意的判断主要靠平时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和具体语境的辨析,但有时也需用语法知识来判定加点词在句中所承担的成分任务,从而确定其词性,也由之可知所给答案的正误。
如2011年四川语文高考题第8题中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在此句中应承担谓语动词功能,所以为动词“置身”正确。C:惠之谷。同理,也应作谓语动词,所以为动词“赠送”正确。
2.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判定,也可借助语法知识来判定。
如2011年四川语文高考题第9题中C:试问微之先生何在。“何在”即“在何”,“在哪里”之意,“何”作“在”的宾语,是前置宾语。君何以知燕王。“何以”即“以何”,“凭什么”之意,“何”作“以”的宾语,是前置宾语。
通过语法知识仔细分析,这个“何”字用法相同,只是在具体语句中意义不同。
3.文言句子翻译题常考到词类活用知识以及文言特殊句式知识。
如2011年四川语文高考题第11题中(1)句: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其中“弗之顾”是宾语前置句式,我们在翻译时应将宾语还原,译为“没有人理睬他”。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句子成分知识。(2)句: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评? 其中“策”本为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意为“骑着”。
(四)语言运用题
2010年四川语文高考题18题:据下面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情况。(40字以内)
材料一: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评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材料二: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
材料三: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材料四: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此题需要学生能区分单句和复句,还要能恰当排列定语的语序。
由上述试题可见,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离了汉语语法知识是万万不行的。但是我们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汉语语(下转3—6版中缝)(上接3版《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学习的必要性》)法知识似懂非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那是因为初高中汉语语法知识教学出现了断层。在地方考试大纲里都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所以中考题中对语法知识的考查是很少的,即使有,都是很隐形地进行,如通过改简单病句和仿句来间接地考语法知识,随之初中语文老师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就有了以下现象:随意性很大,缺乏系统讲授;语法知识专项训练几乎没有。这样三年初中语文学习下来,学生们的汉语语法知识当然就似懂非懂了,而一到高中,高中语文学习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法知识,这时候学生们就只有叫苦的份了。
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在沉重的功课压力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轻松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并能在实践中,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
一、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双方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协同配合,从而掌握并能够对语言进行灵活运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学校就必须要把培养学生能力与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形式上,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现代技术为学生传递最新讯息。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
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训策略
1、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音乐导入。音乐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音乐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无疑会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更能带给学生身心愉悦之感,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一首优美的歌曲、一曲动听的音乐或是一段优美动听的配乐朗读, 以此来让学生放松身心,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悬念导入。巧妙布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主要手段。为此在导入阶段, 我们可以结合高中生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悬念, 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关注,进而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第三,形象导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图片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表现功能,将抽象而枯燥的知识寓于直观而形象的图片图像之中,这样更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冲击,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有效的认知活动。
2、创设民主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第一,师生平等对话。以往教学中学生处于被管制地位, 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会直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与精神负担,畏于教师的权威而不敢问、不会问。师生以平等身份展开学习, 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样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放下心中师道尊严, 不可挑战的思想。在教师的尊重、期待与鼓励下, 学生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才能实现师生互动,敢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
第二,给予必要启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建立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之下。学生的提问并不是空有激情就可以的,而是要找准思路,这样才能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这样学生才能于看似无疑处生疑,从理解肤浅处生疑,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真正地学会提问。
3、引导学生开展课前自主预习。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效果很重要。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提前明确每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和思考。语文课的课前预习由于没有老师参与,所以本质上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初步阅读和理解,获得对课程文章大致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会产生一些疑问,因此接下来疑问解决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活动。
4、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自主学习保驾护航。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以成绩论英雄,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但是成绩是不能完全客观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的,高分低能型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5、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前,教师可为学生展示高中语文学习目标体系,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的解读,清楚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和目标。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自主地确定他们的学习目标,并有能力从自身个性特点出发,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
6、改进学生的阅读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阅读。传统的语文阅读方式,是教师念,学生跟着念,然后教师对课本文章进行解释和讲授。而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是自己先阅读课文,自己在老师讲解之前就要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在学生无法明白文章含义或者找到难点的时候,才给予解答帮助。通过阅读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语感和自己的阅读能力。
1 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1.1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有效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
自主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它强调学生要创造性地学习,即对知识的整合和构建过程,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1.2自主学习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按照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学会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培养目标。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和知识激增速度也随之加快,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识和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可得信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近期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的“顶尖级”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强化自主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而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学会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2 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2.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2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J.S.Braner)依据认知心理学观点提出的。他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学生尽可能牢固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使其日后能独立地向前迈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
2.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的罗杰斯(C.R.Rogers)以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的。他认为,当代世界是一个加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教学目标是培养独立人格,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人。
2.4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它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组成,元认知知识是学习成功的前提,是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关键。元认知体验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化学生对认知活动和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使学生从意识到行为都主体化,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元认知监控是认知主体主动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灵活地选择学习策略。
3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实践及思考
3.1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实践
为了使自主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前期准备。首先,将全班学生按照成绩、性别平均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给每一个成员都安排一定的职责:小组长、解疑员、质询员、发言人、救援手等等,这些角色不是固定的,小组长可以随时调整。每节课前,小组长根据老师印发的导学案,组织本组同学自主学习。先由同学个人自主学习,再带着问题小组讨论。解疑员在个人自学过程中,要将可能的疑难问题通过查资料等形式弄懂弄通,以备小组讨论时接受咨询。大家一起讨论后,确定一个发言人,课堂上回答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另有二至三名同学作为救援手,随时准备补充、救场。发言人一般由疑难较多的同学担任。课堂上,老师一般不再讲解,而是引导各组学生进行讲解,其他小组学生纠错、补充。老师根据讲解、纠错、补充的情况,给各小组评分。小组长根据本组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给本组同学打分,并接受同学监督。
一学年过去了,师生普遍感觉语文教学不像过去那么死板了,教学时间也不像过去那么紧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高了,考试成绩提高了!
3.2几点思考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学生已经学习了将近10年,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鉴赏课文,应该没有太大、太多的障碍;
兴趣是每个人有所需求的心理表现,高中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有了基本的解读能力、理解能力与自学能力,现在社会的主流是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深入学习,远远比陈旧的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只顾听的传统教学要有效得多。语文是一门深邃的学科,它的涵盖面广,意义深,需要深刻的理解与分析,作为一门本国的根本学科,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里面蕴含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光背诵记忆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剖析语文的知识层面,那不仅学生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还不能取得语文学习的高效率,所以,探究性学习对高中语文来说是关键。
一、大胆得出结论,应用所学知识
高中是个过渡层面,高中语文所学习的是为以后语文的方面的深究打下基础,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能力与应用能力。语文课程的学习并不像英语、数学等学科,每一题有自己的准确答案,它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再加以大胆的推理得出结论,尤其是阅读题,语文的阅读题在试卷中占的比例很大,而这些题目都只有象征性的参考答案,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发挥,只要写得有道理,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与观点都可以算正确的,而这些不得不依靠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摸索,从中学生可以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也可获得一些技巧,这种探究性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受益最大,对语文的学习也可以把握得恰到好处。
二、积累语文知识,深入语文学习
高考是学生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而当今的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语文这门国民课程,语文的分数一升再升,难度也逐渐加大,对语文学习的培养越来越纯熟,在这种情况下,更体现出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作用。语文这门属于我们自己的学科,学生要注重起来,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是我们自己的语言,而我们就本土生长在这片土地,还会学不好语文吗?可事实证明,就算是这样,很多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好,语文并没有学生想法中的那么简单,它是门研究性很强的学科,而一些学生只看到了表层一些肤浅的东西。语文重在积累,对每句诗词的探究理解,对每个句子的探究理解,对每篇文章的探究理解,都是这样一层层的叠加铸就出了语文学习。
三、从根本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死记硬背是所有学科的硬伤,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要记住的知识那么多,仅靠死记硬背不仅浪费时间,还不能带入实际中。得到的知识就要学会应用,学生要去探究语文知识里深层的意义,从根本处理解它,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就能很容易地记住,而这种记住是记在脑子里,保持的时间则更久,光背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是什么,就算记下来了也不知道在实际的题目中进行应用,从而导致语文学习效率的低下,那么很快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厌烦情绪。人都有本能,长期得不到肯定,一直做无用功,肯定会对这门课失去信心,接着恶性循环,最后只会越变越糟糕。所以,要进行有计划的探究性学习,这样不停挖掘出新鲜的东西,才会对它产生兴趣,越学越好。
四、吸取课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说到探究性学习,那么不得不联系到的就是课外的只是发展,高中语文不再是一味地死读书,开放性的学习让学生有学习的自由性,而想要进行探究性的语文学习,就会牵扯到课外知识的了解,语文的知识是相互融会贯通的,简单来说,它是不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的,只是象征性的说法,因为语文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完全隔绝的范围,想要学好语文,深入探究这门学科,要不断地积累课外知识,学会结合并应用。这样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五、了解文化元素,查阅课外资料
探究性学习即是对知识的全面学习与理解,牵扯面大,结合了别的知识点,将所有汇聚到一起,越深层的探究学习就越能发现语文的奥秘所在,会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也是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当学生被这种气度折服后,学习语文就变成了一件有趣并且源源不断的事物,学生不仅会自觉学习语文,查阅课外相关资料,还会不断地探究深入下去,了解本国的文化元素,培养新一代的爱国知识分子,这种结果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这个阶段有无限的可能性,正是锻炼各项素质与能力的大好时机,而语文能磨砺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在高中养成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对未来学生的自我发展打下基础,更对未来的语文学习增色不少。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给予学生应有的肯定,带领学生探究语文,了解更多有意义的东西。学生的气氛可以带动整个课堂,当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知识与大家分享,在课堂上相互交流,那么整体就能自发地组成语文探究小组,每个学生也能了解到更多,有了兴趣也会去探究,这样不断循环,不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对高中的学习方式也有极大的改善,同样语文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语文这项课程的渗透点很多,如果只是片面地学习的话,很可能三年下来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而教师上课说的内容毕竟有限,要学生自觉地将它变成无限的东西,突破局限性,探究文学艺术的内涵和文笔形式的特色,在语文里,学生能学到的太多,探究语文,也是在探究中国的文化,探究人文主义,探究社会精神风貌等,这门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带来的是丰厚的“财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探究出自己的想法,随着越来越深入,学生的个人观念也会加强,会养成习惯,自主地完成一些任务以及学识的探究,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艳.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下, 2010(09).
[2]康小红.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式探究学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7).
2.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特征,有些“美”却蕴藏在隐性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有飘忽不定、不可捉摸之感。多媒体技术对此迎刃而解,能有效地扫除许多障碍现象,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如《林黛玉进大观园》,对各类景致的浓墨重彩,对人物外貌的精心描绘,对众多个性的独特刻画,令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尤其古色古香的词语如“雕梁画栋”“游廊厢房”“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文王鼎匙箸香盒”等,对古装穿戴描写如宝玉的“束发嵌宝紫金冠”“二龙抢珠金抹额”“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等,对人物个性刻画如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体格”“春威不露”,以及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些在传统教学中只是“锦衣夜行”“盲人摸象”现象。借助多媒体立体综合、声像和谐的直观再现,则能让学生在近乎身临其境中产生耳闻目睹的感受,在加深理解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这对培养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则大有裨益。
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阅读,要以阅读教学为中心。从高中语文教材来看,阅读教学是所占时间最长、所占比率最大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呈现了“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教学模式填鸭式,阅读教学受到教师的控制,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人文精神塑造。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对语文阅读教学反思,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
(一)自主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就是自主性,所谓的自主性就是在学习中自我设计学习计划、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等,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管理与自我选择。
(二)自我学习的主体性
自我学习注重的是注重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习目标的提出、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评价的设计,需要由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做出自己相应的调整。
(三)自主学习的发展性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注重自己的发展。自主学习情调的是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制定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成学生在学习中充分的自省与反思。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字数学习的发展西,关系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权利是否得到充分的尊重,关系到教师的工作价值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创建和谐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需要和谐的阅读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教育的成功需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创设和谐的环境,营造积极的民主的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安全感,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亲其师,才能够重其道。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他们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实施自主学习的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营造一个关爱的、平等的、自主的、河西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空间,教师在课外的时间里,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他们交朋友,放下教师的权威,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内心的心声,多多的给与学生肯定与鼓励。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用良好的态度与积极地眼光来看待学生,挖掘学生内心的潜能,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二)明确阅读学习的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目标是出发点与落脚点,学习目标的明确性、科学性、具体性,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求知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要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探究、自我评价,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始终是一致的。从严格意义上来数,学习目标的建立,需要由学生进行确定,在阅读教学中遇到什么具体的难题,这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而目标。但是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必须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的机会少之又少,在多数情况下,学习目标还说由教师来制定。教师所指定的目标需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要具体明确,便于学生理解。自主学习的目标,必须与单元训练的目标结合。例如,在学习当代诗歌的单元的时候,笔者结合单元的目标提示,介绍了当代诗歌的主要的状况,介绍怎样鉴赏诗歌,诗歌学习的重点就是抓住意象等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阅读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所谓的兴趣,就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的某种心理倾向,兴趣决定了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态度。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深入的、兴致勃勃的学习知识,因此,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的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累愉快的阅读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坚持用几分钟接受美文介绍文化名人,使得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一定的学习状态下,在导入的环节可以使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利用音像、图片O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的《雷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讲述法进行导入,介绍的生平,从他的大学生生活、文学生活等等展现出来,然后介绍其处女作《雷雨》,激发学生惊奇的、疑问的情绪,使得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引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采取有效的手段与策略,提升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要想展开启发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只能是空想。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生活感受的积累,熟练运用多样的启发方式,使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形成。
(二)灵活启发思维,诱发学生探究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灵活设计导入形式。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器材多方面、多角度地诱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对生活的感悟,使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生情感与人物的喜欢悲离,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与人生情感的探究欲望。
(三)把握启发时机,引导学生探究
启发时机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能抓住启发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时机,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问题不仅是教师对问题提出顺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教师要注重“留白”在探究启发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范围与深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最稳定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认识到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一)调动学生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情节描述了不同于常人的壮举。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的人物事迹与现实生活相比较,从而探究其差异性。进一步加深对主人翁思想的理解,也调动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体验的教学情境。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利的,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对象。而这种由学生自身进行的探究目标筛选,可以让学生切身参与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体验。
(二)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思维发育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依据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提炼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与思想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答案让学生选择,从而间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学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以物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出示被选答案,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其问题答案。
高中教育阶段的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但是,也存在着一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但是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是困扰我们语文教师的难题。而合作学习模式的采用,使得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被充分、有效地带动起来,从而增强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并进一步提高了其的学习成效。例如,对于《雷雨》的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课文朗读,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不仅通过自身表演加深了对课文中各个人物的理解,同时,我们师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这样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师单方面讲述更有意义与效果。
2.采用合作学习能够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现在我们所教育的学生,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传统的语文知识教学,大都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们发言畅谈的机会是很少的。而现今,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氛围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学生快速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氛围,还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其对学生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利的因素。而合作学习就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合作。因此,其对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有着一定的融洽作用,从而使得学生能与教师处于平等的状态,进行有效地交流、合作,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际的课堂学习中,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与质量。
二、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应用方法
1.减法教学,整合知识重点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对于语文的课堂合作学习,我们要遵循三项原则,即学习内容的减少与学习成果的增多;课程体系的简化与知识体系的完善;规模精细化。这三项原则都对语文的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要求,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取舍以及优化。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才能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比如说,在教材必修三的第二个专题中,杨绛的《老王》与高尔斯华绥的《品质》,这两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老王与格斯拉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展现出底层社会中小人物的人性光辉。因此,我们就可以将这两篇文章放在同等位置上进行同步教学,即将两者的共同点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一来,教材内容就被我们有效地整合简化了,但是教学效果与质量却提高了。
2.指导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学生们的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表达、辩论等模式进行的。而要使得学生们的课堂合作学习发挥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效果,我们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模式指导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倾听以及组织评价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问题的所在,并通过有效的交流、讨论来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与答案。课堂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学生在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后,才能有效开展小组讨论,避免陷入盲目地争论中,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对自己观点的清晰陈述,才能让讨论继续进行;而小组内部的分工、角色定位等对于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3.交流展示,挖掘学生潜力
课堂教学中,采用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譬如说,对于课堂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们自主答题的模式,即学生自我主动地回答教师问题,不再是教师硬性点名回答。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不也存在着对部分学生惰性的放纵吗?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教学不是陷入尴尬的沉默场景,就是固定优秀学生的轮番“表演”场景。而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让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得到提高。有次我讲《史记》的某段节选,这篇课文不仅篇幅长,涉及的内容也很多。每次教授这篇节选,教学质量与效果都不佳。但是,通过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发给各个小组,由小组内成员进行探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翻译文段。其中一个小组就以表演的方式将文段内容进行演绎,清楚、明白地展现给同学们,让全班的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本知识。
三、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具体优化措施
1.强化教师职能
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的有效合作,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领与指导。因此,要优化语文合作学习,就必须强化教师的教学职能。教师首先要做到是对当前合作学习概念以及意义的真正理解,并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实践作用。高中学生的思维与心理都已经发展成熟,因此,他们对于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有着自身的理性思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性,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发挥。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还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教师是当今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引导者,主要的职责就是对身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引领与指导,使得能够让学生通过自身以及相互协作,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从而完成自身学习任务以及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从而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
2.优化小组结构模式
合作学习效果有效发挥的关键是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合理划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性格特点等进行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从而使得小组的结构模式更加具有科学性。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小组内部和谐团队关系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以四人为一组较佳,并且,组内要优秀学生与后进生搭配。同时,教师通过布置各种各样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步建立稳固的团队关系。再者,教师还要通过对学生的逐步了解,来对学生的小组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
3.准备充分的课堂学习材料
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其自主地对课本内容及其延伸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自身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如果没有充分的学习材料,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材料是同学们进行知识补充、扩展的基础,仅是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发展仍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的。就以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引领学生们注重文章的开头,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背景进行探索。如果学生或是教师没有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学生们就不能通过合作学习来进行知识内容的探索,从而使得学生们在此篇文章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困难。而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对背景内容的探析,了解当时段祺瑞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残害,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一、关于语文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认真、谨慎、踏实的学习态度是必不可少的。端正的语文学习态度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在调查的20道问题中,共有7题涉及此方面或与之相关。
调查数据显示,有73%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与其他科目相比是非常重要的,只有6%的学生认为不考试的话就没有学的必要。对待语文作业的问题,60%的学生对作业感兴趣,认为赋有挑战性,30%的学生认为枯燥,不检查就不做,而这30%的学生中,重点班的学生所占比重高达21%。调查中,31%的学生每天都主动学习语文,16%的学生仅仅做作业而已。在面对“不做要求的早读、自习,你会选择学习哪科题目”这样的问题时,65%的学生会选择读英语或做理科题目,30%的学生会读语文或看语文书、文学类的书。对待预习工作,23%的学生认为预习非常重要,每次都认真完成,59%的学生认为看看参考书即可。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发现这样一些问题:1、高中学生普遍重视语文学科,认为学习语文非常重要,对待语文作业的态度也很认真。这是因为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门重要学科,可以增强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2、尽管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实践的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理科作业量大,又属硬性任务,而语文是一门要靠积累的学科,要循序渐进,许多作业都是软任务。迫于压力,学生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理化的学习中去,不自觉的就放松了语文学习,早读、自习、预习工作完成的都不尽如人意。3、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普通班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高于重点班,这是因为重点班的学生各科成绩相对平均,理科成绩尤其优秀,他们认为只要理科分数高,语文成绩不拖后腿就可以了,因此都没有费太多的精力。而普通班的多半学生理科是薄弱环节,并且提高的又慢,于是他们将更大的兴趣给予了语文,精力自然投入的会更多。
由上述分析,我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要坚定,语文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管理。一方面以自身的语文素养吸引学生对语文的注意力,一方面要将一些弹性的任务转变为硬性任务,不断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纠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让其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做法,相信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一定会取得成效。
二、关于语文学习方法
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好任何一门功课的必要条件。关于“你认为怎样学习语文才能提高成绩?”这一问题,在问卷调查中有60%的学生选择“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文学素养”,有27%的学生选择“多练笔,提高作文水平”,有13%的学生则选择“学好基础知识,多学字词”。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考好语文的关键,而只有小一部分的学生肯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在“你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65%的学生认为“用处是有,但不大”,有34%的学生认为“很有用”,还有1%的学生认为“没有用处”。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学生认为提高阅读能力可以提高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又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的用处不大。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高中生课业压力很大,他们大部分时间用来做理科题目,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属于“熟能生巧”,多做题目必然会提高成绩;语文则不同,它重在长期的积累并形成一种内在素养。因此,学生在面临繁重的课业压力时,往往抓住能通过努力,立竿见影的科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上面,而语文素养的长期培养则被忽视。
对于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这一问题上,有59%的学生认为“一般看看学案、参考书即可”,甚至有14%学生认为“不用预习”,只有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每次都认真完成”。看来,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其实语文的预习是很重要的。文章的鉴赏是见仁见智的,在鉴赏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让学生找出不懂的地方,或对要学的课文能谈出自己的看法,能将语文学习由老师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向老师要知识的局面。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对于语文的教学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遗余力的探讨。希望这个调查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也希望可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注意。
三、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新建议
语文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涉及到很多方面,并且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对于学生关于语文学习的建议的调查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对座谈会、访谈的记录分析,可以归纳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建议集中体现于三个方面:语文课,教师形象,语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