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6 14:50: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业互联网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工业互联网分析

篇1

另外,现在的工业公司其实也是一个软件公司,我们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在软件和分析方面。我想世界上每一个工业公司都必须关注和投入在软件和分析方面的发展,以使我们将来能够更好地在这个市场上进行竞争。

工业+互联网=未来

有了互联网,几乎一切消费者可能想要的东西用一次点击就可以得到,但是全球经济依旧面临挑战。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但是教育界现在才刚刚开始利用这一资源。互联网能够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数据,但是围绕真正的见解依旧充满争论。

变更的真正机遇依旧在道路前面,超越了发展的数量级和消费类互联网的适应期。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工业互联网”,一个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工业互联网的目标是升级那些关键的工业领域。

如今在全世界有数百万种机器设备,从简单的电动摩托到高尖端的MRI(核磁共振成像)机器。有数万种复杂机械的集群,从发电的电厂到运输的飞机。有上千种复杂的机器网络,从供电网到铁路系统,这些网络把机器和它们的集群联系起来。

这是一个庞大的物理世界,由机器、设备、集群和网络组成,能够在更深的层面和连接能力、大数据、数字分析相结合。这就是工业互联网革命。

工业互联网放大了云的作用,将带有内置感应器的机器和复杂的软件与其他机器(也包括我们)连接起来,这样我们就能从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背后的意义。机器——从喷气引擎到燃气涡轮再到CT(断层扫描)扫描仪——将会带有自我诊断和自我修正的分析智能。它们将能够在实时情况下为恰当的人提供恰当的信息。当机器感应到触发条件和通信信号的时候,它们就成为有理解能力的工具。它们能够生成知识信息,人类将借助这一点更快做出行动、节省资金、达到更好的效果。

举个例子,我们用最先进的物理和材料科学技术让飞机引擎比以往更加强劲、更有效率。我们将会继续在物理方面改进它们,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使用软件进行监控,分析大数据,来解决每年航空领域总值高达2840亿美元的浪费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燃料使用低效、飞机维护没有安排好,以及航班延误。而飞机引擎养护效率每年提高1%就能降低2.5亿美元的相应成本。类似情况还有每年从发电中节省1%的燃油就能帮助世界经济增长超过40亿美元。

无论是在运营、性能或者维护性方面,每个产业都在寻找下一个大的生产力增长点。医保正在被目前的系统拖累,医生和护理人员不得不去寻找对病人来说性命攸关的信息;这是一种低效率和生命威胁两者均为最大化的糟糕状态。我们需要让数据更加智能更加整合,更有预测性,更主动积极,这样一来信息能够找到医生,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背道而驰。

智能的数据流能够加快医护服务的速度,能够在最开始进行正确的处理来防止长期病症的发生。与之类似,在医疗管理成本方面,“智能”医院部署的系统像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的“航空管制系统”一样,提供医院完整的医疗资源细节图。更好的利用率能够减少货币开支,更好的地点配置让护士有更多时间去关注病人,更好的管理将改善病人的流量情况,减少运营成本,为医院节省数百万美元。

在其他主要行业也可以有同样的进步,潜在的经济利益规模巨大。假设发展情况和互联网大潮时期类似,截至2030年,工业互联网革命将为全球GDP带来15万亿美元,相当于在计算全球经济总量时把美国的经济多加了一次。

最令人惊讶的地方在于这一切来源于那些看起来很小的生产力提升。在通用电气,我们有5000名软件工程师,外加9000名IT工程师。我们的目标就是那1%的生产效率提升,背后潜藏的上升空间没有人可以抵挡。变革路线图

在不远的未来,我预计会有一个开放的、全球的网络组织,高度智能的机器通过这个组织和人类连接、通信、协作。工业互联网并不代表一个要由机器来运作的世界,而是要把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整合起来,解决我们的最大挑战,使用经济绿色可持续的能源,治愈曾经的不治之症,让我们的基础设施和城市为未来一百年做好准备。

为了实现这一点,工业界和政府部门需要在两个关键领域进行合作:标准化和安全因素。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这样创新人才可以为遍布全球的机器开发最好的解决方案。就好像移动设备和操作系统的进步带来了繁荣的“应用”经济一样,一款机器标准的语言将会掀起创新大潮,真正改变这个世界运作的方式。这是关键的一个步骤,需要鼓励这种发展的政府政策。

达成工业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的这个愿景同样需要有效率的互联网安全机制。数字安全应该在网络安全(针对云攻击的防务战略)和(与网络连接的)设备安全两方面加以重视。我们需要工业界能够有效地确保设备和网络的安全,政府要执行监管机制,推进创新方案和国际标准的制定。

篇2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设计行业功能的体现

设计广泛存在于社会、技术、政治、交通、环境以及经济背景中。从设计的概念来看,设计是一个以人为本,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就是做计划,是一种创造发明,是过程、实践、思维方式。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可以让生活变得更轻松,也是一种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设计的学科划分:图形设计、包装设计、工业设计、室内/环艺设计、服务设计等。设计功能在客户端的体现有:设计、新产品或服务的研发、品牌交流、营销沟通、研究和开发、科技或IT。

工业产品设计师的概况

这里的工业产品设计指的是传统工业设计。具体来说就是设计产品外观和内部结构的设计师。他们更多接触到的是真实的,有触感的产品,这个是区别于互联网产品设计师的最大特征。

从工业产品设计师的教育背景来看,他们所学的学科是很丰富的:设计学、心理学、人因工程学、社会学、设计美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依靠在这些学科的背景上,工业设计师给了产品生命,让人们使用这些产品,并且生活的更美好。最近苹果公司了最新的产品iPhone 5S/5c,以及最新的操作系统iOS7。iPhone5S和iOS7都被称做产品。我们先对苹果公司的实体产品进行研究。

艾维是苹果公司负责工业设计的高级副总裁,从iMac到iPod、iTouch、iPhone再到iPad,这些被“果粉”大力追捧的产品,都是出自艾维的团队之手。每次苹果官方的产品宣传品艾维都是第一个出镜的。这足以看出,产品设计在整个公司的地位。作为一个工业产品设计师,必须要考虑产品的外观、材料、成本、结构以及产品退役之后的去处。必须把整个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看做一个流程中的不同环节。每个环节中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设计机会点以及用户的潜在需求。发现问题之后,设计师就必须全神贯注的搜集关于问题的资料,甚至会冲到用户的家里进行访谈,新发现的问题有可能是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相当棘手的。

因此,工业产品设计师应该要注意的几点:

第一,了解男性和女性会以不同的方式评估产品,所以必须能使产品更适合所有消费者。

第二,不同年龄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生理反应和认知能力,所以设计应该不论老少,这样才有设计的普遍性。

第三,轻松、自然、本能的产品功能,让用户不用看说明书就会使用;与消费者的深层次沟通是产品成功的关键,也是品牌建设的后续力量。

在一个新想法产生之后,设计师需要做的是把想法付诸实践。这时候还要不断的更新产品的外观和使用方式,然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基于实体或模型的交流,再从实体的产品中体会细节有哪些还不够精致。经过反复迭代这个过程,最终进入研发阶段,与模具设计师合作,接着设计师就可以在生产线的下游看到自己设计的产品一个接一个的“诞生”。

互联网产品设计师的概况

以数字时代为背景,我们开始思考互联网产品的输出和我们那些作为普通用户的客户。在这里所说的“产品”也许是某一个网站,或者是电脑中的一款软件,移动终端的一款APP或是一个社区,这些“产品”可能是创业公司,机构或者是聚在一起的开发者们创造的。除了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家具、家电,现在更多陪伴我们的是互联网。我们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从前,我们会对一个用了很久的手表或者背包情有独钟,但是现在也许我们会对一款APP特别有感情,甚至在内存不足的情况下都不会考虑卸载,因为这个产品很可能是维系朋友与家人的一款产品。

在当今现代信息社会,人们可以依靠互联网取得衣、食、住、行、社交、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这种从传统的实体产品到虚拟互联网产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我们遇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怎样更好的为用户服务。“怎样能更好的为用户服务”反映出当今设计师的设计技能会随着产品形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设计师仍然会用他们一直在使用的的方法和工具,不过他们现在负责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外观和界面了。设计师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考虑可用性测试和用户研究以及规划设计战略从而促进交流和沟通。所以由此看来一位设计师说她是不是设计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掌握这些新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和相关流程,尤其是互联网产品的设计。

互联网产品的职位分为:用户调研员、交互设计师(UED)、视觉设计师(UI)、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产品经理等。这些人员的一个总体的配合才可以得出我们使用的APP。在这里重点讲交互设计师,很多时候交互设计师都是具有工业设计背景的。因为交互设计涉及到与人体器官有关的所有体验,包括触觉、听觉、视觉甚至还会涉及到嗅觉。互联网的产品设计更多的关注用户的操作方式、用户停留在页面的时间以及用户是否会在网页或者APP中迷路这些信息。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有一部分工业设计师就转型成为了互联网公司的一名设计师,也许是视觉设计师亦或者是交互设计师,这种转型是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必经之路。

互联网产品设计师设计产品的方法其实和设计实体产品的方法在大体上保持一致:首先是产品的定位,这款APP的用户是哪部分人群,以及这些用户的生活习惯和使用习惯是什么;然后要设计这款产品的具体功能有什么,就像设计一款实体产品需要有什么功能是一样的道理;接下来要具体到功能的交互体验和视觉部分,和实体产品的细节修饰与视觉包装的设计类似;最后就是产品的试用,也就是可用性测试阶段。产品的设计过程都是大致相同的,甚至可以说实体产品比互联网产品还要复杂,所以工业设计师之所以会转型做互联网产品设计师就是这个原因。

互联网设计行业未来的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逐步发展,互联网行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并且得到设计界以及企业的重视。在过去,设计师是通过职位名称区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比如产品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等等,但是现有的职位名称已经变得不准确,不能准确的描述,各个职业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越来越需要有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独的任务了,也就是说现在对职位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诸如用户体验设计师、用户界面设计师、交互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等也许描述的是这个人的兴趣所在,但是大多数情况是每个人都需要做这所有职位的一点事,有点类似于“杂交”,每方面都要涉及一些。

这反映出一种很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职位开始成为开放式的。假如你去应聘交互设计师,那么你需要了解用户研究、可用性测试、并且需要懂一些开发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配合产品经理,完成产品规范文档;熟练掌握基本的软件:Photoshop、Axure、Dreamwaver等等。

因此,我们能够很明显的看出,设计不仅仅是单一方向的工作,设计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工业设计已经不再仅仅指实体产品设计,已经向互联网设计、交互设计、设计管理、服务设计等多方面发展。这种文化中的转变是通过我们对设计价值的转变中体现出来的,设计师将使用任何资源来建立和销售他们好的想法,并且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工业设计在发展方式转型中的意义与价值[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篇3

(讯)信息化的建设,最早的应该算是电算化的模式,后来随着全面信息化的推进,人类步入了互联网时代,有专家介绍互联网前十年是消费互联网时代,也称个人互联网时代,我们会发现2C的这些产品和2C的在迅猛的发展。而根据相关的研究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后十年可能是企业互联网的时代,第三方角度也叫产业互联网的时代。这个时代企业管理和客户经营成为一个主线。用到的技术方面增多,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等都将是基础的技术和手段。

两会之后“互联网+”的概念开始火爆传统和新兴产业圈,传统企业希望运用“互联网+”来完成转型升级,而新兴产业希望坐上“互联网+”的大船,顺势而为。各行各业都表现出了对互联网的拥抱接纳姿态。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工业4.0是信息化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核心,也是未来制造业互联网思维的重要体现。因此,工业4.0与互联网+的碰撞,将明确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更好的帮助传统制造业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优化生产环节和供应链、增加企业间的协同合作,降低工厂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未来工业4.0和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业的思维模式,主推私人定制和智能制造、生产、销售等,同时,工业企业也将借助互联网,实现企业内外部的设计、研发、管理等的协同,实现商业模式的颠覆和重构,工业4.0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传统制造业的未来写照。

“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普及。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个过程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第二个阶段是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收获。显然,“互联网+”和“工业4.0”正在这两个阶段的变革中期,(来源:物联中国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篇4

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就是对供应链整体战略及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关键信息、物流配送、资本资金、相关商流要素所进行的重构优化管理。

本质是提高核心竞争价值而进行的相互交互和彼此协调的组织行为,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有效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组织界限,建立了跨组织双赢的业务流程结构,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什么是协同管理与供应链协同体系?

协同管理是一种开源、创新、敏捷、融合的管理体系,就是对系统工程中各个分、子系统进行空间、时间、功能、结构、流程等重组重构,实现“同步-关联-合作-竞争-协同”的溢价增值作用。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本质就是针对供应链整体战略及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关键信息、物流配送、资本资金、相关商流等要素所进行的重构优化管理,是为提高核心竞争价值而进行的相互交互和彼此协调的组织行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目的为了应对竞争加剧和环境动态性强化在于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供应链资源。

供应链协同的主要价值是创新供应链商业模式,调整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流程,共享供应链信息,标准供应链物流,最终实现供应链价值传递并增值,构造竞争优势群和保持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协同管理有效的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组织界限,建立了跨组织双赢的业务流程结构,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供应链协同通过将供应链各个不同环节的组织结构、增值环节(如研究开发、资源整合、模式创新、集中采购、离散制造、流程制造、市场营销、渠道网络、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具有特定优势的相关交互企业组织起来,以整体协同管理为目标,以专业协同技术为基础,以业务信息共享为手段,以物流运营标准为支撑,从系统工程的战略高度出发,有效促进供应链的内部、外部协调一致,在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价值的同时实现各参与企业“局部效益”,开创“多赢”的局面。

那么,构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意义在哪?

首先,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供应链协同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供应链企业协同合作可以明确的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而客户需求是供应链驱动的首要要素,更是供应链协同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方向,确保了供应链协作的方向性。

其次,供应链协同有效提升行业整体价值。供应链协同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资源优势互补,通过协同各参与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其它相关资源的整体性,增加行业客户的融合性和参与性,创造行业价值最大化。

再次,供应链协同构科学建企业生态平台。供应链成员在业务交互中,与上下游企业进行良好的业务关联,供应链协同所创造的平台价值,是个体企业无法体现的,需要借助供应链整体协同才能实现。

最后,供应链协同可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一个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在供应链企业不断的协同过程中,供应链的结构、流程及盈利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带来了商业模式的改变和创新。

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还面临四个问题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只是业务流程的集成,供应链通过流程串联,这种结构的供应链注线性关联,缺少灵活性,只限于流程性关联,从而影响了整体供应链的价值传递和相关增值,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商业模式陈旧造成盈利能力下降

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方法,成为引领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因素。

目前,我国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利润率下降,各行各业发展面临的市场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均面临经营模式雷同、产品及市场同质化等问题,行业需求结构明显分化,仅仅依靠降低成本已经已经无法取得竞争的需要,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业务拓展向供应链高端延伸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商业模式通过不断试错和实践逐渐从模糊的概念到清晰的业务模型及具体的实际应用完整呈现。

组织结构层级复杂管理协同难度加大

供应链的各个成员是处于供应链不同价值环节的实体,上下游的业务关系注定要存在利益分配冲突,商业行为会导致各企业间对抗行为,而且不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战略目标来不同带来对对方企业的行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

供应链成员在协同合作中,牵扯到较多的商业信息和商业秘密,所以采取相关保护和防范措施,合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供应链信任与亲密程度很低,供应链整体协同效率大大降低。

业务流程不畅带来整体运营成本增加

部分供应链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不能区分,导致业务流程不清晰,核心业务流程受到职能管理的制约,导致流程顺畅出现制约。

同时,核心业务流程不是以客户、市场为驱动,整个流程不顺畅,导致研发、生产和营销不匹配,整体效率低下,流程人为分割,各自为政,造成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信息孤岛不对称带来市场反应的降低

传统供应链管理仅仅关注单一节点最优,而未思量对整条供应链的协同,导致供应链效能失调从而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共享同步性较差,仅仅根据单一内部预测和不完整的需求确定管理方法目标,从而产生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同时,传统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较低,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失衡,使整个供应链无法实现敏捷反应,不确定性增加和预测准确度降低造成管理频频失误。

供应链协同体系怎么建设?

为了解决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相关不足和管理缺陷,通过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协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协同能力。

供应链协同体系的建设是生态型圈层建设,从企业战略层面、执行层面到企业的组织层面、技术层面等需要全面的协同才能实现有效合作,通过在跨职能、跨维度、去结构、去中心上实现了供应链协同,整条供应链才能实现高效率、高可视、低成本、低风险的提供相关产品和相关服务。

供应链协同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法如下:

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

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是指供应链协同体系运营的战略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既有整体战略的统一目标,也有个体企业的协同目标。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建设,本质上是界定整个供应链的战略方向、业务聚焦和各参与企业的利益平衡关系。

协同的重点内容包括:供应链战略的职能集成化、响应敏捷化、服务柔性化、渠道网络化、价值知识化、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益平衡化等。确立供应链战略协同目标,还应建立战略的沟通协商、平衡制约、合理退出、管控监督、综合评价等机制,让参与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权责利,确保供应链协同战略目标的实现。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体系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体系主要通过组织结构优化有传统“竞争-博弈”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整合”模式。

供应链组织结构是供应链组织在职、责、权、利方面的动态结构构成,其本质是供应链成员为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在业务范围、个体责任、相对权利方面所形成的分工协作结构体系。供应链组织结构必须随着供应链战略调整而进行相关协同,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主要包括组织协同和结构协同。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强调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结构,通过结构优化实现结构层次清晰、科学分层管理,明确供应链结构协同的要求、责任、权力、利益,因此组织结构协同体系可以提升参与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溢价增值和竞争优势。

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体系

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体系是从供应链企业内部到供应链各参与企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由于各种供应链生产要素的需求变化导致供应链业务流程需要进行调整和迭代,因此,业务流程协同成为供应链协同的重要组成。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重构成为供应链价值增值重要手段和方法。

供应链企业在产品研发、集中采购、生产制造、渠道网络、物流配送以及售后管理等方面重构业务流程,对协同流程进行全面优化,突破供应链流程管理的瓶颈,采取符合供应链实际情况的最佳做法,把整个供应链建成一个动态、规范、平滑、高效的流程管理体系,并通过对供应链现有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以流程带动信息、物流和资金在供应链内无障碍地流转,使协同业务流程管理发挥真正的效果。

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体系

供应链信息协同体系是指通过信息数据驱动传递为基础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递、实时共享同步的协同体系。

数据驱动的信息共享协同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重要支撑条件,供应链各环节的正常运营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介业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没有信息传递和共享的供应链,各个企业成为彼此孤立的信息孤岛,只有高精确度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保证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不离散,才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信任问题和迭代问题,供应链参与企业通过以信息共享为工具,以优化供应链绩效为目标,进行协同决策,不仅摆脱了各节点企业单一目标分散决策所造成的供成链整体效益协调问题,也解决了传统集成式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制定主导决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体系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是指为了供应链能协同运作而制定信用准则、规范及契约交易的基本制度,是供应链有效协同的前提和制度保证。

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合作前提是以商业信任和企业精神为基础的,要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就必须加强征信体系和信任机制建设,这样供应链的运作安全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信任机制的建立有效降低了企业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耗费,并减少摩擦与矛盾、谈判与协商,从而大大调高了效益,降低了成本。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规则主要有企业愿景、诚信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价值准则、程序原则、办事原则以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配规则等,因此,各企业应积极参与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修改的制定、选择、执行和奖惩机制,确保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体系的有效监督和执行落实。

供应链财务结算协同体系

供应链财务资金结算协同体系就是要以现金流精益化协同管控为核心,密切衔接供应链相关业务流程,把有限的资金资源在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最优配置的过程。

资金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正逐步成为贯通供应链各业务领域的重要管理手段,供应链资金管理能力的高低也成为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资金结算和现金流的动态状况统筹安排资金,形成引导供应链业务流程提升的倒逼机制。

在财务结算资金协同化管理总框架下,以供应链资金预算管理协同为核心,以现金流量动态管控为重点,以财务、业务流程融合为支撑,以资金筹集和帐期管理交互为基础,掌控供应链企业的融资、营运资金管理、资金结算等关键性环节,实现财务结算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协调统一和财务资金结算全过程的可视性、可控性。

随着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应用资金管理协同平台,利用资金池,对全供应链的资金协同统筹管理,资金统一筹集调配,统一运营管理,统一风险控制,信息共享对称,利益高度协配,构建高效的供应链财务资金结算协同体系,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健持续发展。

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体系

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是围绕产业供应链和金融经营协同的融合,它的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和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金成本节约。

高效的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是供应链企业创造增值溢价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债务资本结构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开展资本技术化、科学化运作实现资本溢价增值,拓展企业金融工具和手段迭代,推进金融资本盈利模式创新,寻找供应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升供应链整体资金使用效率和整体效益,把金融资本占总体资产、营业收入的比例控制在合理区间,通过资本管理计划优化,在保证企业资金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资金的低效沉淀,以资金运作产业化为目标,确保企业资本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动态平衡优化关系,制订存量资本运营原则和资金运作措施方案,争取金融资本在供应链的整体运作的协同效益最大化。

供应链物流支撑协同体系

供应链物流支撑体系系统是指在供应链互动协同管理范围,相关企业在协同条件下物流体系运营的相关管理。供应链协同采购整合、制造整合、渠道整合、信息整合都需要物流支撑体系的重构优化支撑才能实现,供应链参与企业要考虑整体物流成本的有效归集和合理分配,不仅仅要降低某项业务的单一成本,还要有效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

传统渠道的物流服务体系大多是产品导向按照干线运输、区域仓储、区域调拨、末端分仓配送的物流路径,随着供应链协同整体需求,协同物流支撑体系通过优化整个物流运作,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配合流动实现高效优化,并实现整体性、系统性的创新管理,通过对仓储库存和运输配送过程的协调,发挥物流资源的组织协同效应,大大降低供应链的整体物流成本。

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体系

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与物流配送网络的支撑实现全渠道的需求订单、便捷支付、物流配送之间的有效融合交互衔接,使整个供应链的采购、计划、生产、流通、服务等业务过程更加协同高效。

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主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数据和线下业务流程数据共享集成共享实现数据结构化,通过数据协同业务实现供应链生产要素高效匹配,以需求数据为基准,通过数据协同产生新的增值方式,可以及时、准确的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打造以线上、线下资源融合控制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体系,通过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共同培育和合作、向上游延伸与品牌商合作、与同业战略合作联合采购,向下游联合线下实体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差异化有协同的多渠道体系。

供应链需求预测协同体系

需求预测协同体系是驱动整个供应链业务的源动源头和核心要素,需求预测协同体系是预测目标、预测工具等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服务体系。

是根据供应链企业现有的基本状况、运营特点以及影响发展变化的众多因素,通过运用理论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来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需求预测可以科学高效优化库存管理,降低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显著提高运作效率,对于供应链战略的总体设计和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需求预测协同是柔性制造和按需生产的基础、是连接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的桥梁,供应链的各环节运营都需要需求预测的相关数据配合支持,如供应链的销售计划、制造排产计划、财务资金筹集管理等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需求预测协同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供应链需求预测协同体系可以有效保障供应链的成败。

供应链产品研发协同体系

供应链产品研发协同体系是供应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研发与供应链协同构建了产品与供应链同步化设计的框架和流程,从而确保产品和供应链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客户个性定制化需求导致产品研发的需求模式发生了变化,产品研发的需求由传统的产品功能驱动向客户驱动转变,产品开发也从内部驱动转变为客户驱动,产品开发的由内部被动设计转变为供应链协同设计,供应商协同参与产品设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构建分布式、多组织、分布式异地设计中心、供应商联合设计的协同平台体系架构,从而达到快速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研发效率,提高协同研发的战略价值。

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体系

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体系是基于供应链管理协同的需要从传统的采购模式向现代采购模式转变,即采购战略从传统交易向战略合作转变、采购需求从库存需求向订单驱动转变、采购范围从定向内部向协同外部转变。

在供应链协同条件下,采购管理是以客户或者订单驱动进行的,从用户需求驱动开始直到延伸到整个供应链,这种驱动模式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降低采购整体成本,形成供应链协同下的采购管理理念。

传统采购模式下,供应商只关注价格等主要因素,并且与采购方是交易关系,而基于供应链的采购关注采购综合总成本,并注重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因此,在供应链协同采购的影响之下,企业中的采购管理模式不断得到优化创新。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体系将库存管理嵌入整个供应链之中从点到链、从链到面的分布式协同库存管理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的目标是基于供应链的总体战略,以降低库存整体成本和提高响应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流程上各个库存节点管控协调, 将各环节库存合理分布,保持供应链整体库存管理成本最优。供应链库存管理与传统库存管理相比,不仅是维持生产销售的措施, 而且是供应链的重要平衡机制,消除供应链管理的不规则需求波动,保持供应链总体供需平衡。

传统库存管理只考虑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各环节库存的动态平衡,及时准确地预测供应链各项异常变化带来的需求,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协同使供应链上各企业间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动态库存的科学分配。

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体系

制造管理协同体系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将线性流程工作变为并行离散工程,实现供应链内部、跨供应链体系的各个工序、工位、环节、流程的生产模式,最终实现资源优化利用的目标。

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是以产品为对象,通过服务型制造、敏捷制造、智能化制造、云制造等模式,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涉及的数据集成到进行数据应用,将各类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使制造环节各个流程可以高效协同,同时,制造管理协同将间断式、孤岛式流程管理转变为集成化管理,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

协同制造管理是提升制造环节的需求敏捷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制造效率、实现协同协作开发的重要手段。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模式,简化传统制造模式,通过制造协同的优化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形成完整的管理控制闭环。

供应链销售服务协同体系

销售服务协同体系,是以满足终端客户消费需求为核心,以销售渠道战略协同为前提,以销售服务资源共享为主导,以销售信息充分共享为基础,对主要供应链销售渠道和终端用户实施的销售服务运作方法。

篇5

2015年来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动荡加剧。社会资金运转速度下滑,传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效果日益减弱,中国经济在低迷中充满着矛盾与分化,社会资金的供给充裕但流向实体经济效率却不高,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提高供给质量,恰好与互联网去中介化、精准配对相适应,此时融资难的小微企业能否乘着风口起飞,是经济发展的重点。

在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互补问题上,余丰慧(2014)、吴俊英(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无需抵押担保物,融资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能够缓解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王馨(2014)、徐洁等(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所能够提供的资金有限,小微企业就将成为其盈利的最佳选择;在供给侧改革与互联网金融的彼此关系上,贾康,徐林等(2013)认为从供给端出发可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供需平衡和结构优化;刘霞辉(2013)指出,供给侧改革能够有效重组生产和市场,提高产出效率,提高要素效率与质量,邵素军(2015)认为“互联网+”是供给侧改革实现的保证,互联网金融在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黄震(2016)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且目前互联网金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解决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

我国小微企业目前发展状况及原因

近年来福建省生产总值增长迅速,2015年人均GDP跃升至第七。福建实体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风口时期,福建省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有90%以上的数量,对工业生产总值贡献率超过50%。融资成本的增加、资金断裂导致且利润下降,使一部分有潜力的小微企业无法顺利的成长壮大。从社会资金总量上看,市场上的资金流量并不紧缺,但受金融体制制约,资金融通体系建设相对不完善,未能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小微企业享受便捷信贷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 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有很多:

银行贷款门槛高,贷款体制不相适应。我国银行对贷款普遍实行抵押或担保制度,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资金数额小,需求期限急,但贷款发放的过程对借款人一视同仁,风控指标基本相同,因此,对银行来说小微企业的贷款单位成本高收益低、手续复杂,贷款收益率低。

融资体系存在制度缺陷、福建企业业结构加工业,具有资金高流动性、存货周转率高等特点,受宏观经济景气影响程度也十分明显。贷款审核、发放时间周期长,与小微企业高流动性、高资本周转率需求不相适应。

融资渠道少。福建省小微企业的融资多以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为主,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股权市场并未针对小微企业开放的,小微企业融资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融资信息获取的渠道少,信息严重不对称。

小微企业自身因素导致融资受限。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够透明。又由于个体经营规模较小,投资风险较大,同时资产构成单一,信贷风险高,难以满足抵押贷款条件,银行也不愿意轻易贷款给小微企业。

福建省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行性分析

正是由于小微企业传统融资模式存在多种弊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互联网金融在风口上孕育而生。才能解决我国目前产业存在的结构矛盾,脱虚向实走向经济新台阶。

福建省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福建省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步较沿海其他沿海省份晚,但发展速度迅猛。在福建省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15年底成立了福建省互联网金融协会,是福建省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性组织,推动福建省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服务福建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

金融技术创新待加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进入了新纪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蓝海。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其大数据云计算精确配对、去中间环节与供给侧改革问题中提效率降成本的核心相吻合,解决了传统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服务效率。就目前来看,福建省互联网金融发展还待金融创新技术的支持。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福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融资渠道差异大。在一些西部、北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基础条件欠发达的偏僻区域,福建民营企业多存在规模小、基础弱、急需资金支持。虽然福建的互联网金融仍在摸索中前行,却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抓住机遇,完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供给侧发展中的不足,完善监管机制,进一步助动福建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

福建省互联网金融成功案例

2011年福建省政府批准设立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与建设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相适应,为福建中小微企业和台资企业创建一个高效、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和台资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两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95-02

药物分析是本院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专业制药模块的一门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使学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具有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1]。“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2]。目前,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从2017年开始高考生的报考高校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消一本线保留本科线。今后国家对专业认证与评估将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发展,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可与选择。当前本院工科专业正在进行专业认证评估工作,鉴于对专业的高要求、对人才培养的高需求以及智能课堂的新改革,药物分析课程利用“互联网+”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和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具备药品质量所需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互联网+”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利用“互联网+”更新药物分析理论教学内容

笔者从教以来《药物分析》教材版本更新很快,从2006年的刘文英主编的《药物分析》第四版到2011年杭太俊主编的《药物分析》第七版,基本是3年左右更新一次。由于药品品种和检查方法的不断的更新,以及《中国药典》不断的修订,目前的第七版里面也有很多内容需要更新了,如第一章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中的很多内容和目前的国内外现行药典的版本都不匹配,后面各章节中的具体药品的分析方法也有很多需要更新。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建立“互联网+”的理论教学模块,通过这个平台让同学们在上理论课前提前上网查阅现行的2015年《中国药典》来更新相关的内容,并将更新的内容上网共享,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互联网+”的理论教学模块,药物分析的理论教学就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可以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二、利用“互联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其课堂教学沉闷死板,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现代的高校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的冲击,怎样利用这些新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将是高校教学模式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将会给药物分析的教学注入新的血液,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如建立药物分析公众微信号,里面可以内设课堂作业、课堂小测验,及时检测同学们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习任务模式来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以问题讨论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课堂即时评测和线下成果分享综合测评,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团结合作能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获得教学质量的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三、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仿真实验室在药物分析实践的作用

药物分析为本院工科专业的模块课程之一,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这门课之后的应用能力,提高药物分析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药物分析的实验课16学时非常有限,要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并能应用药物分析的检测技术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同时药物分析实验课涉及到大型仪器HPLC等定性或定量分析,往往出现实验台套数少,选课学生人数多的情况,很难满足每个同学进行现场操作。而且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学手段单调,实验操作过程的演示也不够全面,有的学生甚至看不到教师的演示,对其理解整个实验过程及掌握规范的分析操作技术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3]。结合本院仿真实验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预约仿真实验室,让同学们在线下完成相关虚拟实验内容,另一方面,药物分析实验课可以制成具本专业特色的图片或视频供仿真实验室建设内容补充,以便今后学生有针对性学习。这样既可节约实验耗材成本,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学们的实验技能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老师也可以根据每个同学自我检测结果进行评分考核,绑定“互网+”线下学习模式。这样利用“互联网+”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们的实验实践能力。

四、利用“互联网+”达成药物分析课程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

2005年本院生物工程专业顺利通过第一批全国专业认证,该次认证建议对该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今年本院工科专业均启动了2017年的第二次专业认证工作。结合认证工作,课程体系是整个专业认证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块,药物分析的课程理论实践教学体系要求符合专业认证的要求,即符合药物分析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达成度[4]。依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专业认证对药物分析这门课的毕业要求为“具有综合运用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工作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基于认证要求和之前的药物分析的网络课程的建设,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搭建药物分析网络课程和专业达成度模块,将专业认证的各项指标要求融入到“互联网+”平台里面,让学生们在药物分析“互联网+”微信公共平台里获得药物分析的相关知识体系、实验操作技能和使用现代工具进行科研研究,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利用“互联网+”开拓药物分析教师队伍的教学视野

“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将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5]。从教师之间的合作来看,利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可以方便教师建立起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教学经验、教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互联网+”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适应各种新技术并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沟通和测评,这样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将新媒体、在线工具和资源整合融入到自身的可持续药物分析教学发展中,满足目前的教学新模式和人才培养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业务能力。

“互联网+”时代,以手机、电脑为平台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给高校理论实践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药物分析本科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现行的药物分析本科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求借助“互联网+”新力量,实现药物分析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本文基于“互联网+”新形式,分析了药物分析课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各种要求,提出了利用“互联网+”来解决各种问题,利用“互联网+”来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达到毕业要求,开拓教师教学视野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M].7版.北京:人民卫士出版社,2011:10.

[2]黄晓农.“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探究[J].教育评论,2015,(12):68-71.

篇7

在通常意义上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自今年年初以来,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逐渐加码。目前,“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已居全球首位,新经济业态、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当餐饮、家政、租车、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叠加时,往往会产生神奇甚至是颠覆性的效果。那么,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曾经无比艰辛和高风险的创业,能否摆脱“九死一生”的宿命呢?

正在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星光熠熠”,阿里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等互联网巨头齐聚乌镇。不过,少数成功人士的光芒,无法掩盖大多数创业者难逃失败的事实。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创业成功的概率从全世界来看低于5%,而企业最终成功上市或被收购者不到1%。现有统计数据也显示出同样的残酷性,我国创新创业主体正从工人、农民向大学生转变,目前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4%,这个成功率甚至远低于5%的成功率“魔咒”。

篇8

一、“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的变化

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长由高速回落至中高速,实体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同时,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和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这使得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市场面临着收紧趋势,也将受到来自企业债、资产管理、直接融资等替代性渠道的竞争,经营环境会出现一定的变动和不确定性。并且伴随着我国金融融资形式多样化进程,多元化的融资形式和金融创新市场的快速发展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一)金融脱媒加速形成,传统业务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互联网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脱媒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客户不再通过银行中介,直接实现了资金需求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交易行为。这使银行的存款和贷款规模受到了限制,从而冲击了银行的整体业务,影响了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盈利的持续性。

如图1所示,自2010年以来银行业存款与贷款的增幅均大幅下降。存款方面上,因银行的利率远低于市场的利率水平,并且居民的理财观念增强,其更愿意将剩余的财富转移到资本市场,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贷款方面,直接融资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大量企业开始通过直接融资而避开商业银行获取资金,这些企业会直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手段筹得资金,而不再仅仅是依靠商业银行的贷款,因此对银行业金融中介机构的依赖性不断减弱。

此外,银行业在贷款期限结构上业产生了巨大变化。如图2所示,2005年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占比相同,但此后短期贷款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中长期贷款占比则整体上升。2014年短期与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38.5%与56.3%。这表明在金融脱媒的形势下,短期贷款资金脱离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速度和规模远远高于中长期贷款资金,这是因为短期资金操作起来比较方便,风险相对较小,更容易从银行机构流出。

(二)互联网金融及其他金融创新冲击日渐明显

互联网金融是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精神实现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的新兴金融模式,其本质上是一种更民主、更普惠的大众化金融形式。以P2P、众筹为代表的融资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集聚大量的信息,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风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其参与门槛低、渠道成本低的特点也拓展了社会的融资渠道。这极大的冲击了银行的信贷业务。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契机,互联网企业积累了相应的客户和金融产品开发销售的经验,使得电子商务平台销售金融产品成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又一重要的销售渠道。以余额宝、理财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凭借其较高的收益率,吸引了大量客户。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使商业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业务的收入锐减,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分流商业银行存款业务。

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将不可避免在结算费率及电子货币领域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带来挑战。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走向支付流程的前端,并逐步涉及基金、保险等个人理财等金融业务,银行的中间业务正在被其不断蚕食。另外,第三方支付公司利用其系统中积累的客户的采购、支付、结算等完整信息,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联合相关金融机构为其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信贷等金融服务。同时,支付公司也开始渗透到信用卡和消费信贷领域。随着移动交易支付方式的不断普及,未来移动类第三方支付也将与商业银行全方位竞争中间业务。

二、 公司客户需求变化分析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作为银行服务对象的客户在金融行为与服务需求上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尽管目前银行客户的粘性较大、忠诚度高,但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方便、快捷、差异化、全面体验是客户的基本诉求,但同时客户在选择金融服务时对于安全性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反而对与资金安全、交易安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存款业务

存款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基础性业务,既为银行贷款提供资金来源,也是商业银行盈利增加及规模扩张的最终决定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客户需求转变为非标准化的综合性需求和一揽子金融服务,即根据不同客户或者客户群的经营服务需求,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化、个性化的理财服务,并且在了解客户财务资源的基础上,从帮助客户做好现金管理入手,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管理、营运资金管理、财务价值管理和风险防控等服务。

商业银行要突破“为存款而存款”的线性思路,把存款业务纳入整体业务转型的范畴,通过各项业务、产品的创新,如通过推进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信托理财等信贷产品结构的优化,大力推动托管、第三方支付、养老金业务等新型产品发展,来提升银行整体竞争力和对客户的吸引力,进而促进存款业务的发展。要注意处理好规模与成本的关系,不断完善存款定价机制,优化存款的期限结构,在扩大存款规模的同时,努力控制好付息成本。要探索主动负债发展模式,利用基金、保险、代客理财等业务转化高成本负债,适应资本、保险、基金等市场的快速发展,重视链接各要素市场相关金融产品的开发,把银行打造成各类金融产品的交易平台,实现客户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的循环流转。

(二)贷款业务

无论从资产负债规模和从业人数来看,银行业都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虽然我国银行业发展迅速,积极拓宽融资平台,但仍然不能充分满足国内的融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

小微企业的经营或投资往往面临临时性、短期性、急迫性资金需求,受限于融资渠道的局限性和议价能力的不足,以及对资金到位时间的强烈要求,小微企业对资金价格的选择和谈判空间较小,其利率明显高于大企业信贷业务。商业银行虽然设有小企业金融部,但出于支持国有经济和资金成本核算考虑,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十分欠缺。而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填补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空白,其凭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针对小微企业在融资需求上“短、小、频、快”等特点设计流程和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从而抢占了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货领域的市场份额。

目前,供应链融资成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有效解决方案。供应链融资依托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货物监管,实现下游经销商在库商品的资金融通,同时通过应收账款的封闭式回款,实现上游供应商的资金盘活。供应链融资有效利用了中小企业的信誉与资产,借助供应链管理使得中小企业具有融资的规模优势。对于银行而言,供应链融资降低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把握能力和控制能力。

(三)中间业务

长期以来,客户需求主要集中在一般结算、汇兑、代收付等业务,且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同质性较严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虚拟的网络银行给客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成为公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用户对于便捷性、个性化的业务需求引导着银行加快中间业务的创新服务。现代中间业务已经超出了柜台服务的局限,综合的中间业务服务取代了原有的单一服务。客中间业务的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的基础是在细分客户群体的前提下,计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差别化的服务。

差别化的金融产品是银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围绕客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制定中间业务产品开发的规划,是中间业务取得成功的方向。中间业务产品的种类较多,实施产品组合开发有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实现中间业务的优化。中间业务产品的组合设计一方面能够完善中间业务功能,满足市场细分的要求,另一方面,选择发展潜力大、成本低的中间业务产品进行组合,既能发挥中间业务的优势,也填补了市场的空缺,抢占了市场。

2007年以来,各家银行开始致力于开发风险各异、品种多样、期限灵活的理财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银行产品开始越来越多的与证券、基金、期货、利率、汇率甚至自身的信贷资产挂钩。并且各家银行开始在理财期限上大做文章,针对不同理财需求的客户推出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中间业务品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与此同时,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也将客户金融避险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三、结论

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市场准入放松等诸多挑战,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银行业高速发展和高盈利的时代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同时,银行客户在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方便、快捷、差异化、全面体验成为客户的基本诉求。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需要坚持创新转型发展策略,加快构建信息化银行,抓住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业务机遇,并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了解客户喜好,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客户的信赖,这样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下求得生存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0.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商业银行的公司业务类型和业务处理模式也受到了冲击,快速做出反应调整转型,才可以使商业银行传统公司业务在时代变迁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1.互联网环境下网络金融的特点

1.1互联网金融特点

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是即时性,平板电脑、手机使用越来越便捷,其随时上网、携带方便、易于操作的特点,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用转账、交易、支付等互联网提供的金融服务。其次是移动化,互联网的移动化趋势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加速主导未来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化趋势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体现更加明显,在手机上炒股、购买理财产品等网络金融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最后是低成本,移动互联网使金融产品随时随地交易,降低交易成本。

1.2网络贷款的特点

网络贷款相对于常规贷款而言,其操作更加简便,流程更少,效率更高,能够提供给用户多样化贷款需求以及更全面、实效的服务,至少能够获得当代网络用户的青睐。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灵动性优势,在网络上建设可以申请贷款的平台,并将申请设计为多个环节进行,在保障信息安全性、有效性的前提之下,这样的网络融资贷款业务必然会极大程度的降低用户办理手续的时间。特别是P2P网贷是近些年新起的一种金融业务,能够极大程度提升借贷双方的资金对接效率,受到客户的青睐。

2.互联网环境对银行传统公司业务的影响

2.1加速了传统信贷业务的脱媒步伐

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充当资金中介的职能。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充当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从融资角度看,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寻找交易对象,之后的融资交易过程由双方自己完成。从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为客户的优先选择。未来可能冲击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抢夺银行客户资源、替代银行物理渠道,颠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

2.2抢占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

面对互联网金融迅猛的进攻态势,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份额缩减。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平台及跨界金融方面,对银行造成冲击,银行可能基本上抵不过互联网企业的进攻,被抢去市场份额。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有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效率高,加之无传统中介,挤掉了中间成本,而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2.3助推了银行传统公司业务的转型

网络金融的发展对银行传统业务影响深远,也助推了银行公司业务的转型。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物,网络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金融媒介的转变及模式的创新,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双方的价格偏好,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方式,使得金融活动的途径多样化,拓展了银行的客户和渠道,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金融市场更加活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技术可以使银行全面了解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建立良好的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

3.对互联网环境下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的建议

3.1完善互联网营销模式

依托信息化手段,与大型特色电商平台、核心企业进行数据对接,运用“大数据”,建立以交易数据、资金流向、物流监管为核心,高度电子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线上发展模式,完善自动化线上营销模式,补充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同步加快线下客户向线上迁移,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集约化营销服务能力,并利用立体数据进行差异化服务,了解客户消费习惯,预测客户行为,进行管理交易、信贷风险和合规方面的风险控制。通过电话银行开展客户对公产品售后回访,提升客户体验,为改进产品服务提供依据。

3.2发展专项化垂直型电商平台

发展专项化垂直型电商平台这一策略能够促使整合国内外供应链与优质商品更好地实现。相对于常规电商模式,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垂直型的电商平台,这里所指的垂直型电商平台主要是指细分市场深化运营或某个行业的电子商务模式,这类电商平台普遍是以B2B业务或B2C业务为主。以建设银行为例,建设银行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运营时间,在历史的发展中拥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和众多的优质客户,在民众心中有相应的诚信、权威性,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打造一个专门销售投资产品、奢侈品或商品专卖等类型的电商平台。

3.3整合国内外供应链与优质商品

银行的公司业务往往包含一个产业内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上游与下游企业之间本身就有商业往来,通过电商平台的建立,银行可以充当金融和产品的双重中介,以金融渠道去拓展电商,打通上游和下游企业的金融和货物双重渠道,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通过在这个渠道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获得优势。

4.总结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之下,银行可以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让客户在任何地方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业务服务,为公司类客户提供与常规投资方式不同的技术支持,极大程度的提升公司客户的服务效率,间接的提升建设银行的竞争力。从现状而言,建设银行已经具备大数据的处理和应用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手机银行办理多种业务,说明建设银行转型早已在路上,转型有着绝对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陆岷峰,陆顺,汪祖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跨界”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38(3):1-5

[2] 陆岷峰,虞鹏飞.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大数据”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经济与管理,2015,29(3):31-38

[3] 王婷婷.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升级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思维在交易银行业务发展中的运用[J].华北金融,2015(5):42-47

篇10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技术成为一个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要素,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在互联网企业管理中,其管理方式也不能和传统的企业完全相同,必然在员工的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变化。但是目前互联网企业管理中在员工激励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导致互联网企业中高端人才的流失。因此,研究互联网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策略的问题以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策略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不健全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大多数是没能够达到上市能力的中小型企业,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在技术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样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企业的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没有把精力放在员工的长期激励机制的完善上。正是由于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使得互联网企业的员工在企业找不到稳定感和安全感,就会导致员工的跳槽,从而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缺乏健全的员工培训机制

在互联网企业中,追求的是高投资收益率和短投资回报期,因此,与传统的企业相比,更加的注重绩效,看重绩效水平。这就会导致员工培训机制的缺失,其主要的表现就是:第一,互联网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无疑会使得企业的成本增加,减少对员工的培训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费用支出;第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抱着“员工能力的提升会致使他们跳槽”这样的观念,认为他们付出成本后培养的可能就是自己的竞争对手;第三,对于员工的培训范围仅仅局限在中高层的管理者上,对于基层人员的培训非常的少。在中小规模的互联网企业中存在着的这些问题就导致出现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够高端的结果。

(三)互联网企业企业文化缺失

正如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一样,一个企业也应该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归结为了虚无缥缈的不切合实际的没有作用的东西,这样的观念是互联网企业管理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不能够把追求企业的最高利益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该从多个方面对企业进行管理,让每一个员工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

二、互联网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策略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互联网企业对员工的长期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互联网企业对员工的长期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实施互联网企业内部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第二,对企业的发展、管理或者是决策有重大贡献或者是在企业通过绩效考评等方式评选为优秀的员工,可以把企业的股份给予他们,使他们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紧紧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第三,为每一个员工确立完整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在企业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动力,从而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运行。

(二)建立健全互联网企业的员工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互联网企业员工的培训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对员工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转变错误观念,有所规划的在员工培训上投入资金;第二,结合企业员工的需求进行培训,有所目的的培训也会受到良好的效果,资金的投入才会有所回报;第三,对员工的培训期以及培训周期应该有所规划,同时带领一批优秀员工到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学习参观,积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

(三)加强互联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内部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企业外部而言,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志,是企业进行竞争的一个软实力。因此,互联网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并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企业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发挥出一定的功效。

此外,互联网企业管理中,加强企业员工的物质奖励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当今这样一个精神和物质都高度发达的社会,员工在物质上也必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所以,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薪资、养老以及住房等其他物质层面的奖励也是非常必要的,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企业会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所代替,同时互联网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的。互联网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加强企业员工管理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站稳脚跟的一大法宝,互联网企业应该及时的发现自己在员工激励策略中的问题,并积极的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促进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