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4:50: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单细胞生物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反思我区10年来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在实施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理念和精神的解读,初中生物学教师一直在研读着、实践着。但在细化分解课程标准、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上,研究得不够,达成度不高。在课堂观察和与教师的研讨中获知,教师们的困惑主要有两类:一类困惑源自没有正确理解“目标”的含义与意义。“目标”应是“看得见的靶心”,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对教师而言,许多目标是“看不见的靶心”,故需要教师像专家一样地思考,通过分解使之成为“看得见的靶心”,即成为清晰的、可检测的学习结果,这才是课程标准分解的目的。另一类困惑源自没有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分解”的含义与意义。课程标准分解旨在使后续的教学更有方向感,也便于一以贯之地教学,即课程标准、教材处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用最通俗的话说,身为教师应该清楚: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怎么知道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考虑如何作出评价)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通过怎样的教学准备和教学活动实施来达成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生物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切忌生硬照搬,防止教学目标的制订流于形式;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使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可见,分解课程标准为具体的学习目标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因而,在结合新版课程标准的颁布而开展的教师培训中,笔者把引导教师学会分解课程标准作为新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教师培训的首选内容。
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分解的技能。课程标准分解的技术,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① 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如“通过观察和阅读课本材料及其他材料,能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说明方式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等。在课程标准分解时就要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来呈现。② 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认知心理动词。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一些认知心理动词,像“了解、理解、应用”,这些词语不可观察、测量,没有具体的程度标准,这就需要分解或解析认知心理动词,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来呈现。例如:可以把“了解”分解为“说出、识别、列出、列举、举例说出、描述”等行为动词。③ 用与行为动词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教师应结合学情(学生状况、学校条件等)来确定行为条件。如“观察实验”“借助表格”“阅读课文”“观察多媒体演示”等。初中生物学课堂上认知条件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的讲解、指导、提供材料、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二是自主学习,主要指阅读课文,观察图片与实验、课外探究等;三是交互学习,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师生对话等。④ 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要让学生做到哪一步?准确无误吗?怎样评估检查?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课堂上学习目标的落实、达成度才会比较高。
通过培训,要让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分解的程序。课程标准分解的程序比较复杂,培训中通过“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这一课程标准内容的分解过程,引导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分解的具体步骤。这些步骤通常包括:① 寻找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如“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的动词是描述、说出,动词指向的核心概念是“(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它们都是这一标准的关键词。② 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如上述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剖析:种子的结构――植物种子基本一致的结构、植物种子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萌发过程中胚各部分的变化。描述――说出、叙述。③ 形成剖析图(图1)。④ 叙写学习目标。
在培训中再通过一个范例呈现,让教师巩固分解课程标准的技能和步骤。
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课程标准表述)。
① 寻找关键词。
其中行为动词为说明,行为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
② 扩展和剖析核心概念。
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的常见种类和分布,草履虫是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生命活动:运动、取食与消化、排泄、呼吸、生殖、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等。
③ 扩展和剖析行为动词。
说明:说出,识别,概述,探究(表1)。
④ 确定行为条件(表2)。
⑤ 确定行为程度(表3)。
⑥ 写出学习目标。
(1) 阅读课本能说出单细胞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单细胞生物生命结构的特点;
(2) 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识别草履虫的形态结构,重点是与运动、消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相关的结构名称;
利用精巧设问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思维,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如何提升问题设计的技巧性,并切准学生的学习思维认知点,是教师科学施教的重要研究问题。有一位教师在《生物圈到细胞》的教学中,采用设问链接学生思维的教法,逐步引导学生走近问题核心,课堂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利启动,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课堂实录]
师:通过SARS病毒模式图,我们了解了患者感染后的发病情况,病毒经过三天后开始在身体内蔓延。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知识,你认为SARS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生: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一般是借助活体生物生活和繁殖,寄生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SARS病毒也不例外,结构简单,具有寄生性。
师:回答很到位,看来你对病毒知识非常熟悉。根据已经掌握的病毒相关知识,你认为SARS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它又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呢?
生: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并没有细胞性结构,而且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开始大量繁殖。
师: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利用活胞物质制造新的病毒,其繁殖速度惊人,给人体机理造成毁灭性的侵蚀。SARS病毒主要侵蚀人体哪些部位呢?
生:SARS病毒主要针对人体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展开侵蚀,破坏肺部细胞组织,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功能性衰竭而死亡。
师:SARS病毒主要侵蚀人体呼吸系统,对其他部位也会有侵蚀。如果病毒离开了活细胞,它们还能生存和繁殖吗?
生:不能。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能继续生存。
师:(实例1,草履虫图片展示)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还有哪些生物体的结构与草履虫相似?
生: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属于单细胞生物,与草履虫非常相似。
师:(实例2,人的生殖和发育图片展示)根据图片展示,我们可以推演出胚胎发育过程吗?
生:母亲的卵细胞经过分裂进入子宫,遇到,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成胚胎,然后逐渐生长,进一步发育成为胎儿。胚胎发育是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实现的。
师:通过两个实例学习感知,我们对生物细胞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反思]
在这个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始终以设问作为引导媒介,根据学习思维展开跟进式发问,引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及时启动。学生依照学习思维启动惯性展开学习探索,不管教师引导如何转换,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都贴近教师设问展开。教师引导自然,学生学习顺畅,师生互动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收到较为突出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已经掌握细胞的相关知识,对SARS病毒、人体胚胎形成等内容都有一定关注),其认知基础决定师生互动处于高频度水平之上。这样教师问题投放之后,学生才能快速做出应对,使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其次,教师的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依次启动,使教与学在不断调整中达成新的平衡。教师先引入SARS病毒,引导学生对单细胞生物进行认知,然后介入草履虫形态结构,教学进入实例认知阶段。最后是人体胚胎形成探索,细胞认知层次逐渐提升,学习呈现渐进式。教师引导思路明晰,学生学习途径清楚,学习效果自然较佳。
提问是否有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有兴趣去思考和回答。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出现提问无人应答的现象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学生对问题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优化提问策略,利用趣味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感兴趣,会积极联系生活和认知,思考问题,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八年级生物“食物网”这一课时,教师以故事趣味情境引出问题,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故事情境: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的一个州。众所周知,狼是鹿的天敌,美国这个州为了保护鹿,决定捕杀狼。一开始,由于狼的数目急剧减少,因而鹿的繁殖速度急剧上升。可是,好景不长,森林中的树木草地遭到严重破坏,鹿的数量也开始大减。请思考:从故事中,你认为狼对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有何作用?你认为这个州保护鹿与捕杀狼的做法是否存在矛盾之处?如果你是州长,经历了这些,你接下来会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故事情境非常吸引人,因此,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非常感兴趣。学生开始结合之前所学习的“食物链”开始构思如何回答。
二、引导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提问
当前,在课堂提问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了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激发和引导学生提问。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自学中融入留白艺术,促进学生提问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八年级生物“单细胞的生物体”这一课时,教师以简单任务为牵引,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激发学生在自学时主动提问,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自学任务:了解单细胞生物体;观察草履虫,并展开深入学习。自学任务只明确了方向,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自学,并进行提问。经过10分钟的自学,大多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的学生问“单细胞生物除了草履虫,还有哪些”;有的学生问“草履虫到底是如何运动的”;有的学生问“单细胞生物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吗”,等等。学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自学时认真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回答,而是挑选合适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答案。
三、延长等候时间,构建精彩课堂
从目前来看,教师提问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普遍不足。在提问后,教师要延长等候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以构建起精彩的初中生物课堂。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这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并适当延长等候时间,构建精彩生物课堂。问题: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比较全面的作答,因而需要一定的思考和归纳总结时间。一开始,很多学生都只回答了“小肠长,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教师只是微笑着点点头,继续等待,等出更多精彩。此时,学生继续思考。突然,有一个响亮的声音说着:“小肠内还有多种消化液,使食物中营养成分充分消化和吸收。”“小肠绒毛壁很薄……”适当的延长等候时间,学生会迸发出更多观点。
四、采用恰当追问,引发思维深入
在利用提问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回答一个问题,然后继续转向下一个问题。在提问时,教师可以恰当采用追问策略,引发学生思维深入发展。恰到好处的追问还能生物课堂越来越精彩。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人体的呼吸》这一课时,教师在提问时采取追问策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感冒鼻塞时,我们经常都会张开嘴呼吸。可是,不一会儿,我们会感觉到喉咙非常干燥。但是,为什么用鼻子呼吸时,我们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认为这是因为鼻子能把吸入的空气变得潮湿。
师:你能给出详细的解释吗?
生:(陷入思考和讨论)
不一会,有学生举手作答。
生:鼻腔里有鼻粘膜。鼻粘膜的主要作用就是分泌粘液,使空气更湿润。
师:非常棒。还有更多的答案吗?
……
生物科目备考知识整理借鉴一
一、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代表动物:水母、水螅、海葵、珊瑚等;
水螅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无性)和有性生殖
2.扁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构成,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
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大多寄生生活;
涡虫的消化器官由口、咽、肠组成;
血吸虫生活史: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虫进入钉螺体内继续发育,最后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
猪肉绦虫生活史:受精卵在猪体内发育成幼体,感染猪肉,形成“米猪肉”,进而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
3.线性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细长,不分节,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
代表动物:蛔虫、蛲虫、钩虫、线虫等;大多寄生生活,消化结构简单,生殖能力强;
蛔虫的雌虫较大,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部弯曲;
4.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
(1)体形:长圆柱形,两端尖细,可减少土中钻动时的阻力,适于穴居钻行生活;
(2)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3)环带: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4)刚毛:协助运动;
(5)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
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等;少数寄生;
作用: 蚯蚓可入药,可以分解有机垃圾,提高土壤肥力;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5.软体动物
主要特征:体表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水生软体动物用鳃呼吸;运动器官是足;
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等;
乌贼的壳—海螵蛸;鲍鱼的壳—石决明;
6.节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和附肢分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代表动物:甲壳类(虾、蟹);多足类(蜈蚣);蛛形类(蜘蛛);昆虫类(蝗虫);
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个口器;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有气门,是呼吸器官;
二、鱼
水中生活的动物、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1.鱼的尾鳍可以控制前进方向,也可以产生前进动力;鱼的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②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③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④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⑤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
⑥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
⑦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3.观察鳃
形 态:鳃丝呈细丝状
颜 色: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结 构:有鳃弓、鳃丝、鳃耙组成
三、哺乳动物
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对家兔维持体温恒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②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③血液循环:心脏为完整的四个腔,两条完整的循环路线,体温恒定。
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⑤生殖:胎生(有胎盘)、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生物科目备考知识整理借鉴二
1、生物体由小长大,细胞的变化有:细胞的生长(体积由小长大)、分裂(一个分裂成两个,数目增多)和分化(形态功能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2、细胞分裂的步骤: ①细胞核一分为二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3、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经历:(1)复制加倍(2)平均分配。
4、细胞分裂染色体变化的意义:
①完成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
②使遗传物质能准确无误地从上一代细胞传给下一代细胞。
③保证了生物物种正常、稳定地延续。
5、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其特点:
①分裂速度快,
②容易转移。
②遗传物质改变。
6、起初新产生的细胞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在发育过程中,它们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
7、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功能: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结缔组织(有骨、软骨、血液、脂肪等,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8、不同的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9、人体内主要有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系统
10、植物体六大器官:
(1)营养器官:根、茎、叶
(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11、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分化形成其他组织。如果掐去植物一根枝条的顶端,那么这根枝条就不能继续往上生长了,因为在枝条的顶端有分生组织。
(2)保护组织: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3)输导组织: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
(4)机械组织 :分布在叶柄、花柄、果皮、种皮,功能是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5)营养组织: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12、单细胞生物的几个代表:眼虫、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衣藻(藻类植物)
1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对人类有益方面: A.为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 B. 净化污水
(2)对人类不好方面: A.侵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疾病。B.可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
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含氮、含磷的有机物排入海水中,而导致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14、草履虫结构及作用:纤毛:运动、表膜:呼吸、口沟:摄食、食物泡:消化吸收、胞肛:排出残渣、伸缩泡、收集管:收集排出废物、细胞核:生殖遗传食物进入草履虫体内消化及排出的途径是:口沟 食物泡 胞肛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反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呈现少数精选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批判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反例教学法是从教学实际中来的,所以此种教学方法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反例教学法使用得当,一定能收到比正面切入更好的效果。
1. 光合作用一定需要叶绿体吗?
举个简单的反例吧,蓝藻是原核生物,并没有叶绿体这种细胞器,但它依然能够凭借体内的藻蓝素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所以光合作用必须要有光合色素,但并不一定需要叶绿体。
2.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一定进行光合作用吗?
反例是硝化细菌只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因此包括:
①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③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例如光合细菌等。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是自养的方式。主要不同点是:直接能源不同,光合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光能,而硝化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化学能,硝化细菌将氨气氧化,形成硝酸:
2NH3+3O22HNO2+2H2O 2HNO2+O22HNO3在这两步反应中都释放出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3.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定是消费者吗?
不一定。动物绝大多数是消费者,有少部分是分解者,如屎克螂、蚯蚓,甚至大型动物如秃鹫等。
4. 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一定有线粒体吗?
不一定。好氧细菌,专性好氧菌,兼性厌氧菌等细菌只有核糖体而无其它细胞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原因是含有跟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它们散布在细胞质基质内,有的也在细胞膜内膜上。效率是比拥有线粒体的细胞低的,而线粒体是真核生物主要提供能量的“动力车间”。
5. 单细胞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吗?
不一定。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但是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都是真核生物,但也是单细胞的生物。例如:草履虫,变形虫。
6. 酶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吗?
不一定。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化学本质是RNA的酶指核酶。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它的发现打破了酶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核酶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7. 真核细胞中的DNA一定分布在细胞核中吗?
不一定。DNA主要在细胞核内,线粒体,叶绿体的基质也有。
8. 真核细胞中的RNA一定分布在细胞质中吗?
不一定。RNA主要在细胞质内,还有少数在细胞核和核糖体内。
9. 所有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是生产者吗?
不一定。 如: 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营寄生生活,所以不属于生产者。
10. 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吗?
不一定。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而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顾名思义,生本教育就是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教师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从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出指导。初中生物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机意识性,对生物教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且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充分适应日后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将生本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为培养综合能力较高的学生贡献力量。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原则
(一)主体性
每一个班级都是集体,集体是由每一个学生组成的。他们都是集体的一分子,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公平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并未认识到生本教育理念的原则,往往是喜欢好学生,对待学困生以及优等生的态度截然不同。除此之外,教师往往会将自身的地位放在很高的位置,不尊重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在升本教育的理念下,教师需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激发出来,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生物素养得到提升。
(二)全面性
我们了解到,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而世界上的两个人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充分的好奇心。因此,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学习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点以及具体学习情况等,从而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具有针对性。
(三)理论与生活相结合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最终将服务于生活。生物学科更是如此,大多数的生物知识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物的知识理论需要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得到,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那么,教师很难让学生消除对生物学科的恐惧心理,并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教学效率。因此,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生物学科必然的教学途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
二、生本教育理念的主旨
(一)更新教学观念
对于传统教学观念来说,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只关注眼前的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教学观念强调让学生关注自身的长久发展,让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从而可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生物的实际教学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从而使得培养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不断发展自身的教学理念。
(二)创新道德教育观念
对于现代化社会来说,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超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而很多教师在分数的影响下,很少有教师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这无疑会跟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相冲突。因此,对于当代的教师来说,要不断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不断为学生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条件,并不断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生本教育理念固然重要,但是若只强调生本教育理念,而忽视了教学评价机制是十分不理想的教学步骤。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使教学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虽然成绩很重要,但是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凭借一次分数就能得到,而是要综合成绩、学生表现以及参加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课堂来说,很多学生会认为生物是一门副科,不需要自己投入太多的精力,而是要将精力投入到语文、数学以及英语这几门主科上。殊不知,这种学习观念对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很多学生认为生物是一门文科类型的学科,只需要在课下利用一点时间来背诵主要知识点就可以了,而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自己完全可以利用课上的生物教学时间来学习主科,看似将时间安排得很好,但却忽视了自身生物素养的提升。当长期下去,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生物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
在传统的教学行为中,很多时候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热火朝天,学生在讲台下丝毫没有被感染,而是自己在记笔记,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如果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如果长期下去,就会使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厌学的心理,进而使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不断降低,这无疑会影响生物学科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四、在生本教育背景下实现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有效教学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生物是一门较为陌生的学科,若教师不加任何的修饰直接进行教学时,显然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降到最低。因此,需要教师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当教学方法合理科学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增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充满兴趣时,其探索的热情以及参与的激情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虽然初中生物知识较好理解,且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那么,教师在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时,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该课程充满兴趣时,这对于学生日后学习其他知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生物”时,世界上的生物丰富多彩,有水里游的、陆上跑的、天上飞的以及我们看不见的。为了展示生物的丰富性,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为学生展示丰富的生物世界。比如,植物园以及动物园等,那里有丰富的植物生物世界以及动物生物世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大大的博物馆来了解生物的变迁。当学生通过视频以及图片介绍了解了我们周围的生物时,就可以向学生展示抽象的生物的生命现象。教师通过现场演示草履虫,该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的典型,一个小小的细胞就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为了让学生全面观察草履虫,教师可以通过显微镜的帮助来了解单细胞生物的神奇面貌。多媒体与显微镜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对生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接下来的知识学习也会充满兴趣,并主动探究接下来的生物世界。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生物学科的根本教学目标。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学习理论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知识库,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当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得到综合提升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等,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可以设计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真实用途,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欢乐,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时,其中草履虫是让学生了解单细胞生物的直接方法。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草履虫,让学生了解草履虫的日常生命活动以及对其刺激之后的反应。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草履虫的存在以及单细胞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实验的方法来实现教学。首先,准备草履虫培养液、牛肉汁、食盐、玻璃片、吸管以及放大镜等,让学生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观察具体的实验现象。在玻璃片的右侧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在玻璃片的左侧滴一滴牛肉汁,用吸管连接玻璃片的左侧以及右侧,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在观察草履虫的运动轨迹之后,在左侧的牛肉汁上撒上少许食盐,再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轨迹。通过不断地添加实验条件,我们可以发现,草履虫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变化。草履虫在实际生活中,更喜欢生活在稻田、水沟等含有有机物的地方,它们的食物一般以细菌以及单细胞藻类为主。通过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容易理解单细胞的相关知识。
(三)制定多维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学习方向
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来说,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若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因此,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为了实现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多维度地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内容。对于初中生物学科来说,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该角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材知识;其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该角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具体过程;其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该角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且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制定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其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该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以及可以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内容;其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即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并可以不断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其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即让学生在结合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解我国多样性的生物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保护生物的意识。通过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的提出,让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课堂上渗透生本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不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来对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不断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当然,针对生本教育理念,需要教师明确生本教育的内涵以及基本原则,在分析当今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海.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新课程(中),2019(7)-:188-189.
前言
实验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的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内容,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初中生物这门学科的发展是离不开实验的,通过应用实验教学法能发展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让学生产生对于生物的探究兴趣。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生物教学中包括六十个各种类型的实验,其中四十多个都是学生可以亲手操作的。通过生物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生物知识的推导和产生过程,让学生更好的消化和吸收。比如,在讲解“单细胞生物体”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简单的理论讲解无法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种生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变形虫、酵母菌、衣藻以及眼虫,通过直接的观察学生会直观的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特点。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熟悉了单细胞生物的特点,并且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提升了动手能力以及认知水平。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积极沟通
想要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目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做好生物实验的准备工作,并且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以来,不仅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后续的实验中,还能够为实验知识的讲解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的能力。比如在使用显微镜之前,教师需要调节好显微镜并且检查动物标本,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初级的显微镜调节问题。通过实验准备,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安排相应的预习任务,并且提出和实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促进生物知识和生活内容的结合
许多生物实验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并且高于生活,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加强实验和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树立生物探究精神并且加深对于生物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来开展生活化的生物实验。比如,在讲解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保鲜水果”的情境,首先把学生进行分组,指导每个小组设计出水果的保鲜方式,并且评估每个小组方法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选取适合进行探究的方案进行实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保鲜方式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并且探究影响保鲜效果的具体因素。学生经过探究发现,气温、空气流通情况以及空气适度都会影响水果的保险效果。最后,教师汇集了每个小组的结果,并且和学生共同分析了保鲜的最合理条件。
除了教材中的生物实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操作一些课外小实验,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评估试验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实验价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来体会成功的喜悦。生活化实验的开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把生活里的常见素材作为生物实验对象。生物实验在选材方面比较宽松,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的素材,比如小苏打,水果,小鱼等,通过选用贴近生活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并且产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兴趣。第二,充分联系实际和理论。大多数情况下,生物实验的开展目的都是论证相关的生物理论,让学生能够产生这个理论的深层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许多脱离生活实际的生物实验无法发挥出原本的教学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善于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活知识的作用。
(三)做好实验示范,提升教学实效性
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说,教师需要利用示范来提升学生对实验内容的认识。通过对教师实验操作的模仿,学生能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认识并且掌握好实验的关键点。为了确保示范的效果,教师需要充分研究教材中关于实验的要求,并且结合教学内容,反复推敲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并且选用程序较为简单并且贴合教学主题的方式。比如,在讲解唾液消化淀粉的作用后,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原理,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突出“震荡”的作用,并且讲解震荡这个条件对于消化过程的影响。实验过后,需要关注对于实验的总结,全面的分析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实验最终失败的话,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且让学生明确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把握好实验中的关键内容。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法的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习观念,对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正面影响。初中生物教师需要持续的改进实验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呼吸方式有不同
例1 下列与各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 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C. 破伤风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 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产物不同
解析 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含有氧呼吸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呼吸作用是细菌生活的必须的生理过程,相关的酶是由拟核中基因编码。破伤风杆菌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被抑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答案 C
二、遗传物质有区别
例2 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 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 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解析 HIV是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大量繁殖,A错误;HIV不含有核糖体,B错误;HIV主要攻击T细胞,C错误;HIV通过体液传播,所以在患者的血液中能够检出HIV,D正确。
答案 D
点拨 病毒根据病毒寄生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牛痘、天花等)、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如大肠杆菌T2噬菌体);而根据根据病毒的核酸种类不同可以分为仅含有DNA的DNA病毒(如噬菌体)与仅含有RNA的RNA病毒(如TMV、HIV)。
例3 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 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 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解析 T2噬菌体是DNA病毒,含有DNA和蛋白质。其中蛋白质不含硫,A错误;T2噬菌体寄生于大肠杆菌中,B错误;其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答案 D
三、不同结构定功能
例4 关于细胞中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肠杆菌无线粒体,有核糖体
B. 水稻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也有液泡
C. 酵母菌有线粒体,也有叶绿体
D. 小鼠肝细胞有线粒体,也有内质网
解析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没有线粒体,A正确;水稻叶肉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液泡,B正确;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C错误;小鼠肝细胞为动物细胞,具有线粒体和内质网,D正确。
答案 C
点拨 单细胞生物是很多低等生物的总称,如原核生物、单细胞真菌酵母菌、单细胞植物绿藻、单细胞动物草履虫等。
例5 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自养生物
B. 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 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
D. 大肠杆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解析 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氨等物质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利用该过程释放的能量合成自身的有机物,为自养生物,A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有氧呼吸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同时在细胞质中进行,D不正确。
答案 D
四、代表生物应牢记
例6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①黏菌 ②酵母菌 ③蓝细菌 ④大肠杆菌 ⑤乳酸杆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解析 酵母菌为常见单细胞真菌,A和B错;C和D的区别在于①和③,蓝细菌也叫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故C正确。黏菌是真核生物,故D错误。
答案 C
例7 下列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解析 细菌和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AB错;中心体存在于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水稻是高等植物细胞,不存在中心体所以C错,D正确
答案 D
点拨 常见的蓝藻有发菜、蓝球藻、颤藻和念珠藻等。辨别某“菌”是否为细菌的常见方法,一是看命名,是否为XX“细菌”,如硝化细菌等;二是看命名中是否带有形状类,如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
例8 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
B. 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C. 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
D. 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
解析 噬菌体是DNA病毒,侵入寄主后,利用寄主菌的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所以A对;子代噬菌体是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来复制的,B错;噬菌体消耗细菌细胞内的物质,导致细菌死亡,C错误;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以二分裂方式增殖,而是在寄主菌体内合成各个部件后,组装,释放,使细菌裂解,D错。
答案 A
1. 下列哪种生物在结构上明显与其他几种生物不同( )
A. 颤藻 B. 绿藻
C. 衣藻 D. 黑藻
2. 下图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或不同点进行分类的,选项中不是此表分类依据的有( )
A. 叶绿体 B. 线粒体
C. 细胞壁 D. 高尔基体
3. 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34-03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1节的内容,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组成。本节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第一节生物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生物学习,又因教材内容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1 分析学情、培养兴趣
1.1设计调查问卷
精心设计调查内容,了解学生学业情况,设计的内容既要简洁明了又能达到学情分析的目的。如初中你看过哪些与生物学有关的书籍?初中生物学你学过吗?你在初中做过生物实验吗?你参加过生物学竞赛吗?是什么层次?获过什么奖励?根据你对生物学科的了解,你对生物学科有什么看法?你心目中的生物老师具有什么特点?……调查后将问卷收回,认真统计分析,掌握所任班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1.2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博士曾对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做过专门的研究分析,最后向广大一线教师大声疾呼:“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本人。”而开学第一课无疑是众多途径中比较关键的,也是容易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契机。教师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时,帮助学生找班级、找宿舍时,或利用军训期间去倾听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风格及学习需求。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学期、学年发展计划,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2 教材内容的处理
每一种教材不可能对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适应,因此教学时应因校、因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
2.1补充和拓展
在新课引入后,首先要补充“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因为学生在初中学习的这个知识点已经忘记了,补充的目的是重温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与繁殖、衰老死亡、遗传变异、细胞结构(除病毒外)、适应并改变环境。这样做能够引导学生回答并引出本课重点知识。其次是在学习“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拓展以下知识: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的生殖发育顺序:卵巢开始-卵细胞成熟-释放-受精-受精卵-卵裂-胚泡-三胚层-着床于子宫-胚胎(附胚胎的形态特点)-胎儿(细胞的凋亡起到的作用)-出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受精卵之前为生殖,之后为发育,在此过程中离不开细胞的融合、分裂、分化、凋亡。另外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拓展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等知识,同时与SARS病毒进行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比较病毒和细胞差异,并探究病毒增殖过程与细胞的关系,得出病毒增殖过程不能离开细胞。
2,2删改
教材中“问题探讨”素材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不利于“驱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灵活应用时事热点、最新科技进展和科研成果作素材。教师可以引用香港流感事件:2008年3月初,香港部分学校出现流感疫情,
并发生3宗因流感病症儿童死亡个案。为防止流感蔓延,港府曾一度宣布全港小学及幼稚园放假两周。这个案例比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素材更加鲜活。这样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的素材,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需要深入探讨SARS,应提前引导学生上网收集SARS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分析、去讨论。只有这样,讨论才有深度。这里要避免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因此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高效,必须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
3 利用表格、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学生对第一节生物课都会有某种新鲜感,部分学生还可能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因此,教师能否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希望和新鲜感,克服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帮助树立信心,就成了第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通过质疑讨论、反馈矫正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采取表格归纳、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本节教学目标的达成。
3.1表格归纳法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感知的方法。本节知识零散,学生普遍感到不容易记。教师不仿采取表格归纳教学法,因为表格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接受。例如,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明确告诉学生设计的表格要利于识记、理解,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也可以自己列举熟悉的例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先行让学生从观察、体验中认识到实例或特质,并能总结出规律(表1)。还可以让学生列表比较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病毒与细胞的区别;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区别等。
3.2概念图法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人们往往会从图形、图像中得到较为清晰的信息。在概念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极易混淆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上,用概念图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概念图是通过人脑的“加工整理”,把隐形的思维可视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学生的绘图能够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知识有不完全以及错误的理解,或者有创新的科学思维,就会反映在学生画的概念图中。教师在教学“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时,可采取先让学生通过表格归纳法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当学生已经获得并建立了概念后,再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P14的图示先行尝试画概念图,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的概念图(如图1,这仅是其中一种画法)。这样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罗列条款式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学生不容易产生疲劳,还能直观地发现知识内容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便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体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并形成系统论观点。
4 以生活案例渗透系统论的观点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利于渗透生物学观点。由于学生仅具有初中生物基础(调查发现还有的学生初中未学过),因此在第一节生物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接
受能力编写教案。
本节系统论观点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与系统论观点相应的案例资源丰富多样,有书面、音频、视频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课前的学情调查分析)选择相应的案例资源。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新课讲授
1.细菌的形态
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细菌不同形态进行描述,引出细菌的不同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教师讲授细菌多是单细胞生物,独立生活。
过渡:细菌具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为什么却都属于细菌?
2.细菌的结构
出示细菌结构模型,对照教材上的细菌的结构模式图,从内到外观察细菌的结构特点,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板画,请学生填写名称。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
通过多媒体播放细菌的运动的视频,提问:是否所有细菌都具有鞭毛和荚膜?鞭毛和荚膜具有怎样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帮助细菌进行运动,荚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随后引导学生将细菌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从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与植物细胞比较,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3)巩固提高
结合着细菌的结构,思考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