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6 14:50: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篇1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 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 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2

作为当前世界发展劲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是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来说,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国民旅游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我国国内、国际旅游都在不断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团遍布世界各地。

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考验。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之下,发展生态旅游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重点抉择。我国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大多数省份都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辽宁省作为沿海省份,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对于生态的保护也较为到位,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目前,辽宁省生态旅游基本以海滨和山地为主,无论是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还是大连旅顺口游览区,都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环境较好的旅游胜地。在辽宁,山地与丘陵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无论是千山山脉还是半岛地区,都能够以生态旅游作为主打的旅游发展规划。在辽宁省的山地资源中,如松岭、黑山等地,其海拔主要集中于300米到500米左右,较为适合参观者进行游览,能够保证生态旅游在当地受到环境的支持。而辽宁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在当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此为生态旅游的开发资源,不仅能够促进辽宁省少数民族的发展,还能够令游客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文化。

总体来说,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发展较为迅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海边文化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但是,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之下,辽宁省依然不能被称为我国旅游大省,无论是当地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还是客源与市场发展不足,都导致在辽宁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令辽宁省基本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退化的趋势。这样的发展现状,令辽宁省的旅游发展难以与其丰富的资源相匹配,想要保证提高当前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从存在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合适的对策,全面改变当前辽宁旅游业发展弊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行旅游发展良性转化。

二、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来说,因为不同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阻碍着旅游资源的利用,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资源平衡,保证在遵守一定开发原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根据辽宁省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综合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一)可持续开发原则

辽宁省作为拥有丰富自然景观的一个省份,其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旅游业。但是,生态旅游开发却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在保证商业用途与保护用途不相抵触的情况下再进行发展,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可持续开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基本的资源保护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采取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减少人为建设对于环境的破坏,从最大限度上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实现旅游资源及市场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才会为今后辽宁省旅游业的繁荣打下坚定的基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从开发方式及开发观念入手,探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从而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实现更大的、更好地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使资源利用能够对当地的居民以及环境产生良好的影响,保证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为当地发展提供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够令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互相融合,共同促进。总体来说,自然生态资源旅游开发,就是从科学的角度保护和利用资源,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使辽宁省的旅游业发展能够可持续进行。

(二)适度开发原则

纵观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因为巨大经济利益和多方面影响力,导致了各地都在对于当地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从多个方面开发可能受到旅游市场欢迎的旅游景点,作为国内旅游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更应该以适度开发作为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的开发中,都能够给与传统的文化和环境留下适度的空间,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在进行资源发掘的同时,设置旅游。一般来说,一个旅游地并不能开放全部的地区作为游人参观的景区,一些较为敏感或者较为脆弱的地区需要设置为旅游,相关的管理者保证能够较好的控制旅游的游览范围,对于未开放的地区进行合理的保护。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适度开发不仅是对大自然和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一定意义上还是通过不同手段来保证旅游者的安全,能够以设置禁地的方式令普通游客远离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在保证了旅游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有效的人身保护。对于辽宁省来说,因为其自然生态资源大部分是森林或者海洋,所以可能出现危险的因素,保证适度开发,开放能够正常游览的区域作为游客的探索之旅,是其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双赢原则

在当前资本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各个行业的经济收益,保证能够在社会上更好的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当前各个领域经营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以双赢作为开发的基本原则。旅游业是通过接待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进行本地区的游览来赚取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取收益不仅需要令当地的居民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还需要保证能够将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在这项庞大的额外支出之下,辽宁省各个旅游公司都在寻求不同的游客接待方案。在双赢原则中,要尽量的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探究发展的路径,将开发过程中的各方利益进行很好地整合,建立辽宁省旅游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在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中,双赢策略是基本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如何以最小的开发利用来完成最为舒适的旅游体验,其实施过程较为艰难。但是,各个旅游单位并不能忽略这一基本原则,一旦忽视了对于当地居民收入的保证,减少了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生态旅游与普通大众旅游难以进行区分,令旅游者难以享受到生态旅游中大自然的美景和乐趣,这样的行为可能令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走入困局。

三、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得到重视,给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契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生态旅游并不同于其他基本的旅游方式,其中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管理者进行平衡,保证其能够以最为合理的方案达到最为合适的效果。以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自然环境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不同的原则,如何在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态旅游发展,对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浅析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依法管理生态旅游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中,长期以来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在改革开发之后,旅游也迅速腾飞,突然爆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法律还存在一定漏洞,相关法律对于经营者的管理力度不强,令各种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同时,也使得生态资源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

从辽宁省的生态资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因为其开发力度过度而导致的周围环境受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未来的生态旅游经营策略中,管理者需要按照相关法律对于环境进行保护和维修,令其能够适应在当前旅游环境下景区的需求。一旦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了相关法律以及管理措施的维护,那么过度开发问题将会是困扰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难题。纵观不同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历史,因为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约束以及国家的法律维护而导致的资源破坏问题,还是难以解决的弊端。在这样生态旅游发展历史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策略,加强管理与法律维护,能够极大促进当前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除了旅游开发者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以辽宁省当地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方案的制定,以长远的目光来制定相关的开发规划方案,对于旅游景点的建设和规划体系采取完善且详细的方案,保证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来发展生态旅游,从根本上改善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的弊端,保证生态旅游能够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

(二)突出生态特点与产品特色

对于辽宁省来说,其生态旅游发展不能够完全照搬其他省份或者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从自身拥有的生态环境类型出发,保证生态旅游能够突出属于辽宁省不同的环境与产品特色,借此在我国的生态旅游景点脱颖而出。例如辽宁省有许多风景人文独特的山地资源,就是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很好的生态环境,在辽宁鞍山附近,其药山就属于有着辽宁本地特色的一大旅游景点。该景点因为在古时盛产药材而出名,有着自身不同的特色,不仅植物资源费丰富,其生态美感所受破坏较小。在这样的环境资源影响之下,天然植物园是其生态旅游重要的一个宣传和发展特色。因其有着环境生态美和历史上以药材出名的产品特色,无疑能够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从这样的发展实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突出环境与产品特点,尽力打造不同于国内其他生态旅游景点的生态风景,以特殊的产品特色来吸引游客,是辽宁省当前发展的重要措施。

除了山地资源之外,辽宁滨临黄、渤海,有许多海滨生态资源。例如大连作为辽宁一个较为特色的海边城市,有着自然的海上资源,不仅气候怡人,还能够欣赏山地与海洋相互交错的美景,是辽宁重要的海滨旅游胜地。在这样的景点特色背景之下,发展旅游度假村,能够保证将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度假进行完美结合,将各个风景集中到一起,使旅客能够得到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行程,得到更好的生态旅游体验。在突出特色的同时,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减少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旅游资源的重复性开发,避免旅游资源“同质化”的问题,真正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三)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在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中,其旅游开发还不甚完善,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停滞。目前,辽宁省境内的多数生态旅游景点无论是在交通条件方面还是在基础服务水平上,相对我国当前热门生态旅游省市都有着一定差距,这样的问题令顾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满意的服务,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其生态旅游口碑在业内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旅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享受较为体贴完善的服务,是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对策。在交通方面,辽宁省需要保证将国道、省道质量进行改善,减少因为交通堵塞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到各大生态旅游区的交通方便。在辽宁省主要的四个山地之中,建设和完善主干道的开发,在保证旅客安全的前提下令各个主干道能够适合高峰人群流量。

在辽宁省生态旅游服务接待方面,应该以不同生态旅游景点作为重点开发的对象,在各个景点周围建设具有地方生态特色的接待宾馆,保证外观和内部服务管理都能够达到良好水平。增加目前辽宁省各生态旅游景区所拥有的床位数量,保证旅客能够享受到良好的住宿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引进相关的生态旅游开发、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保证能够以科学管理来提升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基本服务质量,保证全面提高当前环境下辽宁生态旅游的服务水平。生态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回头率”,我们应该从细节入手,从游客的消费心理入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篇3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4-0003-03

近年来,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迅速,逐渐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营销的格局,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然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历史人文旅游掩盖自然生态旅游,旅游环境恶化等问题日渐突显。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成为突破陕西旅游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商洛作为陕西省生态旅游发展的先驱,从1984年至今,依靠生态优势,逐渐将自身旅游业的发展推上正轨,已建成丹江文化旅游长廊和山镇柞原生态旅游环线两条精品旅游路线,截至2010年,旅客人数达127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8.3亿元,旅游依存度提升到16.88%,充分显现出生态旅游业龙头产业的特质,对陕西乃至中西部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因此,对商洛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洛旅游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商洛市地处秦岭腹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处秦头楚尾, 因商山、洛水而得名。受自然、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但因此保护了生态资源,孕育出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随着西合、西康铁路和西柞高速公路的建成,西合、包北、银武三条高速公路的通车,交通条件的改善,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渐打开。同时,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一小时经济圈、西安“后花园”、秦岭“绿肺”等政策规划逐步落实,商洛市迎来了旅游业及经济发展的春天。

从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山区,到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的秦岭最美城市,商洛市抓住了历史契机,紧跟着时代步伐,在政府审时度势下,将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过生态旅游城市的定位进行宣传和推进,为实现旅游扶贫带动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商洛市旅游总收入为89亿元,旅客人数总计2834.4万人次。自2003年以来,旅游产业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逐步成为推动商洛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下面,运用SWOT分析法对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商洛生态旅游业开发优势、劣势,把握商洛生态旅游业建设中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威胁,更好地探讨商洛生态旅游业建设的战略选择及实施措施。

1.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trength)

(1)距中心城市西安较近,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商洛又加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中,众多来西安游玩的旅客极大可能到商洛感受原生态景观,这正是区位优势给商洛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可观前景。(2)秦风楚韵荟萃,人文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商洛位于楚头秦尾,是巴楚文化与秦陇文化的交汇地段,具有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也是西北通向东南、华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对秦、楚、豫文化生态旅游等多个新兴项目的建设有极大促进作用。(3)政府主导,生态立市,保护峡谷生态资源。商洛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建设丹江文化长廊,发展以金丝峡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业”的生态旅游战略,立足于做强生态旅游业、建成西安后花园,将商洛生态旅游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4)居民旅游经济意识增强,景区生态旅游乘数效应扩大。

2.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eakness)

(1)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区位、生态、人文优势利用不足。由于商洛没有飞机场、景区栈道、缆车等更为便利的交通,限制了客源的访问。同时,由于资金短缺,一些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难以得到开发利用,对应的基础设施也不配套,使其生态旅游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发挥。(2)规范化旅游大环境尚未成熟,旅游市场协调、服务意识欠缺。商洛旅游的大环境仍然不成熟,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不足,未形成旅游产业链;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服务质量较差,未对其形成规范化、体系化的管理。

3.商洛旅游业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

(1)西部大开发政策注重旅游业龙头效应,促进旅游业投融资。在西部大开发中,旅游业是大开发的先导产业,加快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拉动效应是政府的重要战略目标,为商洛生态旅游景区带来准确的政策指引,将大大促进商洛旅游业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资以及对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逐步建设和完善。(2)城市居民新型生态化旅游消费需求提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低碳环保,康体健身的生态旅游已是大势所趋。

4.商洛旅游业发展的威胁(Threat)

周边相似生态景区的替代威胁和来自成熟人文景区的竞争压力。商洛处于“西安―商洛―南阳(河南)”的旅游黄金线路上,北有西岳华山、华清池、秦兵马俑,东南有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内乡县衙”,西南有道教圣地武当山,这些都会对商洛旅游的发展构成很大的竞争和替代,对其发展信心造成一定的冲击。

二、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评价分析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商洛市从曾经“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到如今“西安市的后花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来访游客都对商洛的变化有着认可的感触,因此,我们结合从政府机关收集的数据资料,发展规划,对商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展开评价。

此部分,我们通过调研的形式展开研究。首先,对政府机关进行访谈调研,了解政府发展规划并收集数据信息;其次,对商洛市民及旅游景区游客展开问卷调查,其信度检验(Cronbaeh,又称克朗巴哈系数)为0.76,达到了社会调查对问卷的信度要求。此次调研(商洛旅游业发展评价部分)的具体分析如下:

1.对宣传方面的评价

“秦岭最美是商洛”是商洛市旅游业的主打宣传语,近年来,商洛市生态旅游的宣传取得了一定成效,使人们认识商洛,了解商洛,来到商洛。由此可见,加大宣传力度对商洛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收集了被调研者对商洛市旅游业深入宣传的建议。

首先,被调研者对现阶段商洛市旅游业的宣传做出了评价,具体如图所示:

由上图我们看出:就目前商洛市旅游业宣传现状而言,被调研者对车体广告、站牌广告、活动宣传普遍较为满意;网络宣传及旅游形象大使的宣传方式略显不足;口头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

活动宣传方面,以商洛市旅游节为例,第一届旅游节于2010年4月28日开幕,反响非常好;第二届生态旅游节于2011年2月4日-10月30日在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商洛市举办,主题为“秦岭最美是商洛市”。通过活动来宣传商洛旅游影响力大,效果好,因此建议商洛可以将一年一度的旅游节办下去,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创新的活动宣传商洛市旅游。

同时,在宣传途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巨大多数被调研者都认为电视宣传对其有较大吸引力;对于游客,宣传册的宣传力度较为突出;对于居民,车体广告,站牌广告宣传效应较为明显;而广播、报纸、杂志的宣传力度较弱。因此,我们建议政府一方面巩固电视宣传的途径,另一方面加大街头实体宣传,如车体广告,站牌广告等,并逐步放弃旧的宣传媒介,启用新兴宣传媒介,如网络等。

2.对交通方面的评价

近年来,商洛市政府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6474.3公里,有等级路里程11480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85公里。交通运输事业的大进展为商洛市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和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从而成就了商洛市旅游业乃至整个商洛市经济的繁荣,因此我们收集了被调研者对商洛市交通深入发展的评价。

在被调查的游客中有28.9%是乘坐火车到商洛市的,71.1%是乘坐汽车到商洛市的。乘坐汽车的被调研者对到达商洛市途经的高速公路做出了评价,具体如下: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游客对途经商洛市的公路整体较为满意,因此在以后的旅游业发展中,商洛市政府要在保证已有公路高速运转的同时,大力开发新公路,为商洛市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3.对政策方面的评价

商洛市是秦岭南麓唯一有被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的城市,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已经被列入国家层面并必将得到重点扶持。近年来,商洛市坚决贯彻西部大开发政策,在政府的带领下抢抓大秦岭旅游开发机遇,抢占秦岭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商洛市旅游,打造秦岭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因此,政府在商洛市旅游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就被调研者希望政府在商洛市旅游业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进行调研。

由上图我们看出,被调研者对政府政策方面较为满意:他们最希望政府发挥政策引导及投融资作用。同时,政府的前期规划及重点扶持也很重要。但是,被调研者并不十分赞同商洛市生态旅游业的开发由政府全权负责。因此,我们建议在深入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商洛市政府深入贯彻西部大开发政策,积极履行各项职能,同时加大与群众的互动,通力协作,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对投资方面的评价

随着商洛市生态旅游业的逐步发展壮大,资金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被调研者也对开发资金的来源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具体如下图:

由上图我们看出,被调研者希望多种资金融入商洛市生态旅游的开发中,而非只有政府投资及国家拨款,因此我们建议政府推介投资回报率高的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业的运转效率,使资金投向该地区能够取得更高的收益,从而加强该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投资资金多样化、多元化。

三、对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在生态旅游业的带动下,商洛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相对于省内较发达的地市,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发展水平情况,商洛市经济的发展仍存在着一定差距,为促进商洛市经济的深入发展,顺应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对商洛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打造龙头产品,实现以点带面

目前陕西省各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竞争激烈,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商洛市周围的安康、汉中以及秦岭以北的长安、周至、眉县等地的旅游资源、产品与商洛市有相似之处,替代性、竞争性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压力,商洛市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宣传,通过提升景区的知名度来提高游客对景区的认知度。同时,选择具有潜质的景区打造龙头产品,实现龙头带动的经济价值,即首先打造龙头景区,通过景区的辐射效应,然后带动整个商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

交通运输业是服务性行业,对其他各行业均有支撑作用。在“十二五”规划中,为促进商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建设应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公路网的衔接,加强和周边城市,尤其是西安这个巨大客源地的联系,二是乡到村、村到组之间道路的完善,使景区交通更加便捷。通过改善交通状况,增加景区的可达性,从而不断增加到达景区旅游的人数,进而通过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3.跨区域整合资源,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商洛市生态资源繁多却相对分散,金丝峡虽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和发展为龙头产品的潜质,但各区县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没有形成集中的“一线式”游览线路。因此,我们借助以上SWOT分析,在重点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出打造龙头产品实现以点带面和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两点,发挥生态旅游业龙头效应的经验借鉴,进而结合商洛市整体旅游资源状况,在跨区域整合资源的前提下,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按照商洛市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脉和资源分布特点,可整合形成两条沿江分布的旅游资源集中带,丹江旅游资源带和乾佑河旅游资源带。这两条资源分布带不仅在地理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且都是古代重要的文化走廊,具有各自独立的历史文脉,能够有效地打破资源分布的地域限制,将各地之间有关联的生态与人文资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突出区域结合的优势,打造出各自的旅游品牌,实现资源的跨区域合作开发。

对于各自资源分布集中,但缺乏与商洛市其它地区的关联性的区县,可以将其内部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开发优势资源,打造地域旅游品牌。比如,山阳和洛南两县各自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但在文脉上与周边区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山阳县原生态环境突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可以以商南金丝峡的发展为例,集中发展原生态旅游。洛南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遗址遗迹类和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可以开发人文观光类与科研科普类旅游。

总之,商洛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将各区县优势资源分点整合、集体规划,综合利用各区县旅游资源、客源、交通和声誉区位,依据铁路公路干线等发达的交通网络,以点连线,连成范围广但景区体系鲜明的“一线式”旅游线路。从而达到以金丝峡原生态带动商南生态旅游,再以商南金丝峡为例进行区域资源整合,从而带动商洛市生态旅游、商洛市旅游,最后以旅游产业带动整个商洛市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妍,陈瑛,张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陕西商洛市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0,56(4):148-151.

篇4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 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 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 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篇5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

一、关于国际旅游岛与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国际旅游岛。“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海南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是为了使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度假休闲胜地。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

(二)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旅游形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产物。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全过程及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均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突出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主要是指采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生态体验的服务和要素组合;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指到具有生态价值的地区,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体验生态之美的行为。

二、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资源是海南最宝贵的旅游资源,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

自然生态资源方面,海南拥有海岸带景、山岳、热带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大河、瀑布、水库风光、火山、溶洞、温泉、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等;人文生态资源方面,海南拥有许多著名古迹名胜、民族风情,还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明生态村等。

截至2008年底,海南共有68个自然保护区,其

(三)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发展生态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建设、发展的关系,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者、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环保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环保意识,推行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

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具备生态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对旅游从业人员加强生态理论的培训教育,编写培训教材、修订导游词、制定服务规范、操作手册等,增加旅游生态内容成为必备课程,使从业者成为旅游生态化自觉的引导者和执行者。

对社区原住民在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引导改变不符合生态保护的陋习。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居民利益密切相关,只有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保证其获得适当的利益,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社区和原住民才会积极自觉参与本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把加强旅游者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工作,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做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倡导者和实践者。通过规章制度建设,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旅行手册、行前教育、行为规范等方式,引导旅游者树立生态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模式。

(四)加大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对海南生态旅游发展有指导作用。高等院校应成为生态旅游科研的主要基地,政府部门应加大科研的投入,设立专项研究基金,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于国际旅游岛研究及生态旅游研究,从数量到质量全面提高科研成果的研究和应用。

(五)加强综合协调,实现系统优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广泛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诸多领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只有综合考虑,妥善地处理旅游业发展的局部与总体、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游客、居民、投资者、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通过综合协调,实现系统优化,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四、建立国际旅游岛对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开创了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国际旅游岛的建立就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是具有海南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二)有利于强化居民的生态意识。海南生态旅游发展有利居民经济利益,有利于当地居民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海南农村开发新起点。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发展生态旅游是海南农村经济的重要起点,也是海南农村发展的新起点。

五、结论

海南省独特的行政与区位优势,使其有条件将旅游服务业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旅游业合作。同时,生态旅游今后将成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海南只有不断解决完善发展道路、创新机制等问题,才能在创新中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具有先天优势的省份,更应该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走“生态旅游”的道路,努力将海南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海岛。

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应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针对民族文化的这种脆弱性,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强调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金秀县的自然风光和民俗特色是其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本文从金秀县入手,希望通过金秀这一典型的案例来为其他的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一、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金秀大瑶山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大瑶山主体山脉上,属广西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秀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特点,具体情况如下:

(一)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在旅游资源类型的8大主类31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中,金秀县旅游资源8大主类齐全,31亚类中金秀县有28亚类,占到了90.3%,在155个基本类型中,金秀县有101个,占65.2%。其中,属于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的有莲花山景区、银杉公园和圣堂山风景名胜区;属于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的有下六甲水库景区、瑶族博物馆、孟村广西农业旅游示范村、美村民俗村和古占民俗村;属于水域风光的有二龙河漂流。

(二)瑶族风情无处不在

瑶族风情如镶嵌在大瑶山的明珠,无处不在。金秀瑶族5个支系在各地均有分布,瑶族风情与大瑶山有机地融为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朝相呼应,“无山不有瑶”。其中,金秀县的孟村、美村等几个民俗村就已特色的瑶族风情表演、民俗文化体验而出名。

(三)六大要素配套齐全

在游客就餐方面,金秀县现有餐饮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旅游景区内较少,经营的菜谱也较单一,经营规模偏小,旅游旺季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和品位要求。县城除了依托宾馆饭店外,社会餐厅主要集中在荣兴路。

在住宿方面,截止2012年底,金秀县开设旅游接待宾馆10家,其中二星级宾馆饭店3家,四星级酒店1家,总共1560个床位。

在交通方面,金秀县地处大瑶山腹地,交通主要依托公路,金秀县域内有7条干线公路,全县客运班车可达柳州及附近县,年客运量约9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496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5910万吨/公里。

二、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分析

虽然金秀县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类型使金秀县的旅游产业不断攀升,但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很多,不能一一及时提上议事日程;已开发的旅游资源由于各种原因仍处于初级至中级开发阶段。如土县平老岭旅游度假区,在几年前曾有客商意愿投资成配备高尔夫球场地的旅游度假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项合作未能成功,使得平老岭这一独特的“高山上的平原”流于议事日程之外。其次,在开发中,政府及投资商的保护意识不够强。

(二)旅游交通体系与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

首先,金秀县的交通设施相对落后。金秀县的对外交通主要有金秀―桐木二级公路、金秀―平南二级公路。景区与外界直接交通条件较差,乡与乡的交通以及金秀荔浦、金秀蒙山、金秀平南等县的交通状况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其次是金秀县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金秀县城旅馆数量逐年递增,但总体基数较小。近年来,旅馆数量虽不断增多,但这些旅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的需求。尤其在旅游旺季,金秀县的宾馆接待容量就会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

(三)宣传力不足导致品牌效应难以形成

金秀旅游资源品位高,但就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而言,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较弱,宣传促销不到位,没有打开国内、外市场,且没有加强与城市新闻媒体合作和各大旅行社联手进行旅游推介,致使金秀大瑶山的自然风光、避暑胜地和丰富的瑶族风情在大桂林旅游圈内知名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全县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客源市场的拓展。

(四)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无法带动游客积极性

目前金秀县已开发的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多为游览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也由于资金短缺等种种原因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且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产品的文化内涵不足,没有体现出金秀县多彩的瑶族风情。因此,无法带动游客的积极性,游客参与性不高,逗留时间较短,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较小。

三、金秀县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首先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足这一问题。对于金秀县而言,山间道路比较崎岖,汽车运行需要花费不少的成本。其次,对于开发中政府及投资商的保护意识不够强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政府的扶持度不够,没有有效地对开发商进行引导开发。

(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由于金秀县四面环山,地势相对较高。景色虽然神奇秀丽,但也加大了修公路的难度,因为路线所在的地区均由群山构成,项目先期几乎没有通讯线路,加上山势起伏剧烈,给路线的施工和建设带来了相当难度。其次,政府在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够,政企合作不足。在市场经济中,不难发现,政府的过多干预导致的服务行业发展滞后性存在。同时,由于近年来金秀县政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工业建设,而忽视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导致工业与旅游业发展不平衡,虽然工业化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旅游服务等方面还是相对较为薄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样金秀县旅游才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宣传力不足导致品牌效应难以形成的原因分析

1、形势判断有偏差。“重发展、轻宣传”的思想,影响了金秀县旅游品牌的形成。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宣传工作摆不上位子,挂不上号,上级抓一抓就动一动,完全处于应付状态,在组织领导上不够有力。

2、形式手段不多。虽然全县生态旅游宣传的形式在不断创新,途径在不断拓展,每年都有新的载体推出。但是,通过电视和广播媒体、报刊杂志等途径了解到金秀县的游客却相对很少。而具体到金秀县周边的各个县市以及省外旅游市场,缺乏着具体的针对上述旅游市场的宣传手段,如宣传手册、标语、宣传影视作品等。

(四)旅游产品无法带动游客积极性的原因分析

1、 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如今,一部分成熟游客追求品质旅游、深度旅游,在产品形态上,由传统的观光进入到度假、休闲旅游。出游形式上,更倾向于自助游、自由行。与之相适应,金秀县的旅游企业的商业模式与服务方式也应该不断创新,服务标准应该及时跟进

2、 政府缺乏引导。政府往往只注重宏观旅游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旅游所带来的附加值的影响力,而旅游产品行业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却常常缺乏相应引导,导致旅游产品市场无序不合理的发展,从而造成了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无法带动游客积极性。

四、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度开发建议

要加快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步伐,就要使其符合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产业经营与管理、优化金秀生态旅游产业布局的内在需求。

(一)优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和旅游圈理论,应在大瑶山生态旅游圈的发展基础上,综合考虑开发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过程中所关联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众多部门,构筑“一核、两轴、四区、一圈”的空间战略格局。其中,一核是指以金秀旅游服务中心(金秀县城)作为金秀县旅游接待中心、集散中心、娱乐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两轴是指东西发展轴和南北发展轴(东西发展轴:来宾――象州――金秀――蒙山,向东可延伸至贺州或梧州;南北发展轴:桂林、荔浦――金秀――平南、梧州);四区是指四大旅游景区:世界瑶都文化旅游景区、圣堂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天堂岭生态休闲旅游景区、龙腾古村田园观光旅游景区;一圈是指以金秀县为中心的整个大瑶山生态民俗旅游圈。

(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布局

根据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与组合状况、结构类型、地形地貌、空间分布、社区布局现状和土地利用情况,(金秀滴水河生态瑶族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分析)并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趋势,将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划分为瑶族风情体验区、峡谷漂流探险区、养生度假区、户外拓展运动区四个功能分区。各分区之间按照各自特有的资源整合、开发不同的项目,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优化旅游目标市场结构

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标市场定位应国内为主,入境为辅。国内市场主要是开发广西区内市场以及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为主,入境以港澳台地区和东盟国家为主;在旅游业发展的后期,逐步开拓国内外其他客源市场。

(四)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旅游资源,也需要大量的公共设施,为旅游者提供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首先对餐饮住宿方面,政府统一划定上下价位线,保证其服务质量。其次在游客出行方面:一是在对外旅游交通规划上,应该加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如加快建设金平二级公路,促进大瑶山与桂平的联系;改建金秀――修仁(荔浦)二级公路,缩短金秀与荔浦之间的距离,便于金秀与荔浦、桂林的联动;二是在对内的景区间旅游交通规划上,应注意维护通往主要景区的公路,如通往圣堂山、莲花山等景区的公路。

第三,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根据金秀县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以绿色生态产品、药用植物保健产品、瑶族手工艺品为特色,根据消费者购买心理及需求,加大品牌宣传,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及包装档次。如绿色食品的开发,正以其特有的食疗功能引起人们的日益重视,并逐步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因此,绿色食品的开发迎合了市场需求,必将促使旅游者的消费与购买。

(五)坚持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扭曲、枯竭甚至消失。因此,在进行全县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道路。一方面要定时邀请有关专家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地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民族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族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及媒体调动当地村民、各开发商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红艳.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2]良警宇.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满村的事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蒋丽芹.试论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j).

[4]赵丽丽,朱创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刍议――兼议“攀西大裂谷”格萨拉旅游区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2005(6).

篇7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个词汇。它最早被提出是在1983年,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柯瑞最早提出的。在1992年,生态旅游协会明确指出:所谓生态旅游是指为了了解当地的环境文化与自然地理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而进行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是在不改变当地生态完整的同时,来创造经济效益,并且在自然资源的保护上使当地居民受益。从这个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包括三部分内容。

1.生态旅游主要以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为主,从而满足旅游者对于回归自然的需求。

2.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要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提出,与我们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各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于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导致资源污染、破坏问题严重;而且部分游客缺乏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也影响了当地旅游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我国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状况

那么,我国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如何呢?就目前来看,生态旅游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

生态旅游的口号几乎在各地的旅游业中都频繁出现,但很多地方对于生态旅游的理解不全面,认识不足。很多地方都往往把生态旅游仅当成是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但却忽略了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从而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因为得不到保护和重视而恶化,进而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开发过程存在盲目性

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很多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就盲目地上马相关产业,缺乏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深入考察和论证,结果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缺乏专业人才的辅助和引导

生态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旅游开发者必须要细致、全面地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需要专业人才进行工作的,它既是涉及到了旅游业的开发,也与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必须有专业人才指导,这恰恰是很多地方都缺乏的。

(四)旅游景区环境破坏严重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地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是在发展粗放型经济,很多地区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发展目标,这就往往导致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受破坏严重的状况极为普遍。如大量宾馆、度假村的修建,各种娱乐设施的建造,大量污染性垃圾的存在。特别是在节假日,大量游客的涌入往往会造成景区的超负荷运转,而少数游客因为素质的问题,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这些问题就导致环境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当前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虽然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为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解决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出现的问题,一定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生态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那么,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

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重视旅游收益,也要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重视生态旅游的宣传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地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

最为旅游景区来说,在做好自己的旅游服务的同时,一定要把绿色旅游、环保旅游的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向游客进行引导和影响,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生态旅游,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提高游客的个人素质和水平。

(三)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篇8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在当地旅游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桥山黄帝陵区3000多株千年古柏群,堪称世界古柏的“活化石”,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景区的开发代表了我县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林业特色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明显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带动相关衍生行业的共同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以陕西省黄陵县的旅游业发展为例,通过建立黄陵桥山森林公园来进行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促进我县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化,从而切实促进县域经济的提高。

2黄陵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黄陵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朝圣地,位于陕西省中部、革命圣地延安市南端,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人口13万。黄陵生态环境良好,沮河、葫芦河径流地表,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桥山林区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号称萨陕西省的“一叶肺”。黄陵人文景观独特,境内既有武君柏、龙头柏、黄帝手植柏、掛甲柏,又有秦直道、子午岭、侯庄湫、桥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以及丰富的物种等,这些都提供了黄陵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契机。黄陵县的历史悠久,县内还有很多建设完整的黄帝庙、紫娥寺、万安禅院等历史文化遗址,这些赋予了黄陵县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黄陵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号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享誉海内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

2.1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黄陵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围绕“一核心四区域”的旅游发展思路,推出以黄帝陵为核心,黄帝文化园区和轩辕酒文化园区为载体的黄帝文化游览区;以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和秦直道为载体的森林休闲度假游览区;以侯庄湫、贾塬湫、万亩苹果观光园为载体的农业观光体验游览区;以店头镇和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工业游览区,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中部有黄帝陵景区,通过国家黄帝文化园区打造,设施更加完善。西部依桥山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为主,桥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首个以黄帝养生文化为主题有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由一谷(轩辕养生谷)、一岭(飞龙岭)、一寺(紫峨寺)、两小镇(潮塔小镇、双龙小镇)组成。区内群山环抱,植被茂密,湖泊众多,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地形地貌,物种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空气负氧离子指数高出城市30倍密,且有成熟的休闲、餐饮服务,是生态养生、运动养生、美食养生、健康养生、居住养生、文化养生的绝佳圣地,开园以来,倍受关注。东部有南沟门水库、武君柏、龙头柏、侯庄湫等现有的待开发旅游资源。

2.2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经营现状

从黄陵县的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可以得出当前黄陵县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向四周进行辐射。但是就当前黄陵县的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来看,还有很多东部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未被开发出来,即使建设已经相对成熟的黄帝陵、桥山国家森林公园,也依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对于黄陵县来说,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其厚重的黄帝文化底蕴,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可以通过建设相关的人文景观区,来丰富当地的旅游景点,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渐慕名而来,对当地经济带来很好的刺激,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启示和对策

3.1拓宽投入渠道,广泛开展招商引资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在进行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断的加大招商引资的活动力度,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我县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能够吸引相关的投资商来进行旅游资源的投资,筹集到开发基金从而更好的进行旅游景点的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将我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与林业重点项目和旅游开发项目等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定点定投、资金捆绑以及项目融合等多种方式来筹集开发的资金。

3.2创新发展思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应该与全县国土政治、开发及综合利用的规划相结合,为景区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从而可以完善景区的建设工作,同时对于正在建设的景点,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和城市的需求来进行,跟上时代的潮流以满足现代都市人们的需要。在景点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重点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并进行相关的主题园区建设工作,从而使园区的活动丰富多彩起来,吸引游客驻足,并保证游客的回头率。在园区的设计和建设时,不仅要根据当前人们的喜好来进行,设计人员还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要能够预见到未来景区发展的模式,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3完善机制创新,大力吸引专业人才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工程是一次性的投入,且成本巨大,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设计人员的水平,保证景区的质量。在园区建设之前,要对当地环境和特点进行充分的考察和了解,并根据相关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做出详细的计划,保证施工进行的顺利有效。在景区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来进行规划,因地制宜,尽量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鬼斧神工的建设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安排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工作的监督,确保工作严格按照图纸和计划来执行,保障施工的效率,从而保证景点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保证其经济效益。

3.4促进产业项目建设

篇9

我们通过对大圩镇乡村旅游资源实地调查,收集到了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丰富数据,并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开发条件等有了深刻了解。

(一)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大圩镇乡村旅游业是在2000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每年前往大圩镇旅游人数约有200万人,而这200万人中每人在大圩镇旅游消费约为80元,如此,大圩镇全年旅游收入约为16000万元,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1.9%。由此可看出,乡村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大圩镇的支柱产业。大圩镇政府近年来不断招商引资,在古镇保护开发建设和村村通公路建设中,分别招标1000万元和210万元,改善了景点质量和基础设施状况。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有:大圩古镇景观、大圩古东瀑布景区、毛洲岛生态园、大圩草莓农庄、大圩瑞金鸵鸟生态园、大圩提子生态园、天目湖景区、桂林东部凤凰城等等。

(二)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优势

在深入了解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总结出发展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区位优势:

1.经验优势由于大圩地处旅游产业发达的桂林市近郊,知识溢出效应明显。大圩镇内即有大量曾经在桂林市工作的熟练旅游从业者,这些从业者拥有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大量经验。另外,大圩镇从2000年即已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经营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营理念和独特的运营经验。巧借旅游"黄金道"-漓江,巧做假日经济。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不断用漓江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做起了文章。他们以漓江为由,借游览漓江为名来招揽游客,这使许多游客都参与到"游漓江,摘草莓"、"畅游毛洲岛"等活动行列中来,增加了大圩镇旅游景点的经营效益。此外,大圩镇有些乡村旅游景点还利用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机会,向高校的师生们进行宣传、优惠等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游客的青睐和好评。巧打季节牌、巧托桂林名城。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在不同季节对景点的服务实行不同价格优惠,以此吸引新老顾客光顾。比如,在草莓新上市时,农民们抓住消费者追求新鲜、新奇的消费心理,对草莓实行价高价格,而在草莓接近尾期的时候,对草莓实行较低价格,对多次购买的顾客实行7-8折的优惠。同时,借桂林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进行宣传,把大圩草莓宣传为"桂林土特产",营造"来桂林旅游,摘草莓、吃草莓是必须的!"效应,直接把大圩镇特色农产品与桂林挂钩,从而增加前往大圩旅游的游客量。

2.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圩镇有其独特资源优势。首先,大圩镇是历史文化古镇,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大圩古镇上的万寿桥、寺庙、古村落景观等都极具人文观赏价值。其次,大圩镇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大圩镇境内山林密集,奇峰异石耸立,桂林漓江流经此地,河水清澈见底,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受人为破坏和工业污染少,适宜居住和旅游。大圩古东瀑布景观就是大圩镇独特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第三,大圩镇农业资源较为集中,乡村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大圩镇境内农业资源分布比较合理,比如在大圩镇生产街和毛洲岛农民主要种植草莓,秦岸、大埠等村委主要以种植提子和葡萄,这样既形成产业特色,又方便游客旅游观光。第四,大圩镇交通较方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圩镇距离桂林市区约有19公里,路程较短,符合现代城市居民自驾车游旅游消费方式,且近年来,大圩政府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修了大圩镇境内的乡镇公路,规范了乡村旅游业经营环境。

(三)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桂林市大圩镇乡村旅游业虽然有了迅速发展,但这些乡村旅游景点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必须正确加以认识、分析:

1.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少、规模小且分散虽然大圩镇是文化古镇,历史悠久,但是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却是新兴事物,自从2000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晚,大圩镇乡村旅游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数量较之其他乡镇较少。其次,大圩镇早年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平衡,政府和经营者们旅游业投资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造成旅游业收入占全镇生产总值较小。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大圩镇自然地理因素是造成其乡村旅游业分散的主要原因。大圩镇现有乡村旅游景点都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状况而建立的,自然资源的分散程度影响了这些乡村旅游景点的集中程度。数量少、规模小且分散的问题将会制约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妨碍对其整体优化管理,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效应。

2.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村旅游目的地应向游客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包括沿线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观光、娱乐等各种设施和服务,而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通往大圩古东瀑布、金瑞鸵鸟生态园的道路较狭窄弯曲,交通不便利;草莓农庄和金瑞鸵鸟生态园的停车位、客房数量较少,供游客观光、娱乐的休闲项目较缺乏等等。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大圩镇旅游景点的分散使其形成不了规模经济,为单个景点修建成本过大;第二,大圩镇政府财力有限,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第三,景点经营者们的"搭便车"现象严重,导致单个经营者对基础设施投资动力不足。

3.大圩镇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大圩镇乡村旅游经营者们对景点促销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宣传的总体形象不明确,各种宣传口号未能突出激发旅游者来大圩镇旅游的理念和着力点,也未能塑造一个鲜明、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如大圩草莓农庄、金瑞鸵鸟生态园)大都是在公路旁设置广告牌,写明景点名字和地点,这种宣传方式虽然简单,成本较低,但这样的宣传方式不易引起广大游客注意,达不到宣传效果,不利于提升乡村旅游景点形象和知名度。如果把乡村旅游服务看作一件产品,那它就必须做好宣传促销工作,不做宣传或者宣传不到位,不抓市场,那么盘活乡村旅游业就会是一句空话。

4.大圩镇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职工大都为当地附近农民,他们没有经过专业旅游从业培训,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乡村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需要在餐饮、观光、娱乐、住宿、卫生等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这些优质服务无一例外需要大量熟练雇员才能完成。只有不断提高员工服务技能、培养员工科学合理的服务理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快人才引进和人员培养,满足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

二、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合理化建议

(一)加大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古镇,振兴古镇旅游业。

1、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比如道路,停车场等进行修改建设。招商引资,合理兴建酒店旅馆等供游客旅游住宿的地方。大圩镇政府与当地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应开展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完善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2、结合镇情和进入桂林城市体系的要求,大圩镇把城镇功能定位为旅游商贸型城镇,确定将其建设成为桂林市东郊"卫星城"和"后花园"的发展目标。镇党委邀请大专院校和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对古镇古街进行规划布局。同时,借鉴云南丽江、湖南凤凰等地的典型经验做法,通过市场运作,引进外资,进行合理开发,促使古镇原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古镇保护和经营效益的"双赢"。

(二)加大大圩镇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打造精品旅游线,提升大圩知名度。

大圩镇应组织全镇景点景区负责人到桂林芦笛岩、阳朔漓江等旅游区学习考察,提高打造旅游品牌的能力;邀请桂林市有关旅游公司和旅行社到该镇旅游景点进行考察,征求旅游线路合理布局的意见和建议。按照规划新建成的袁家漓水人家壮寨风情游景区、古镇风貌艺术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正在建设的集娱乐、休闲、购物多功能于一体的古东金山游乐园等项目,将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同时,倾力包装的国家4A级古东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毛洲岛、古镇古街、雄村古圩、秦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草莓岛等众多旅游景区景点,景点景区品位和知名度明显提升,独具魅力的"桂林-大圩-漓江-阳朔-桂林"大旅游环线初步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名镇的整体功能大幅度提升。

(三)打造精品农家乐,开发旅游新景点。

大圩镇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倾力打造农家乐,发展旅游观光型农业"十二五"期间,大圩镇进一步整合新农村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三条旅游带,构筑大圩旅游业发展新优势。用最短的时间打造"古东瀑布-天目湖-秦岸提子基地-漓水人家-大圩草莓基地"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带,成为桂林东线旅游核心区;依托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把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圩古镇-毛洲岛-鲤鱼岛-磨盘山"新型旅游带。充分利用流经李家、朱家、廖家的"牛河"和流经熊村、上桥、高桥的"马河",精心打造李家、朱家、熊村、上桥、高桥徒步漂流、自行车观光等休闲旅游带,并着力打造熊村、上桥、高桥一带油菜花摄影基地。

桂林市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性很强,正确认识本地区乡村旅游业及根据当地特色提出适当的发展模式是发展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关键问题。良好发展模式的探索及实施,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圩镇境内乡村旅游资源调研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更好地引领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海南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具有其独特性,旅游业已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但在旅游业繁荣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对旅游区及旅游景点的粗放式管理,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某些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等都损害了海南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威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着重研究海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和相应对策。

1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1]。

2海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海南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长夏无冬,再加上与大陆隔断,热带资源物种破坏极少,极为丰富,保存完好,被称为中国热带资源的宝库[1]。1999年,海南省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省,并通过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秉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的理念,找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点,将生态环境作为资源来管理经营,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成为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词,先后建设了一批以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开辟了一系列生态旅游线路,有以生态旅游、热带雨林探奇和河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神奇之旅”,有以各类温泉为内容的“风情温泉之旅”,有突出高尔夫休闲的“潇洒高尔夫之旅”,有康体保健为内容的“SPA度假”、“中医理疗按摩”,还有体现黎苗族风情的“民族文化之旅”等等,海南旅游业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生态旅游产业已成为海南省生态产业最耀眼的一张绿色名片和海南的特色经济。

3海南省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建省办特区这20多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人口的增加,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缺乏环保意识的不合理开发,资源和环境遭遇空前的挑战和压力,生态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毁坏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破坏植被,珊瑚礁等现象屡禁不止。受市场诱导,大量旅游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盲目抢占海滩开发旅游酒店,楼盘,景点等行为损害了沿海的自然资源,颠覆了当地人传统的生活、劳作方式。

3.1生态旅游内涵失真生态旅游经营方式、开发模式、开发思路的盲目化、追风化,不少项目的开发事与愿违,投入巨资却对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例如,近岸海域珊瑚礁仍然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坏。由于养殖业的发展和不规范管理以及沿岸无序采矿,已导致大面积的海防林和红树林遭受破坏。陆源污染物的不达标排放,使得近海海域水质下降;还有掠夺式的渔业捕捞。所有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将进一步减少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剧海岸侵蚀、减弱海防生态屏障。

3.2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程度低生态旅游由于其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居民,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而谋富当地社区居民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求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社区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有助于确保当地居民的合理权益,有助于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尊重,能使当地保护事业得到有力的支持,并使游客获得最大满足,从而使生态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海南生态旅游景区周边居民的自治程度高低和所获得的收益并不能成正比,甚至有的居民以冷谈或敌对的态度对待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因在于多数居民认为政府受益,居民受苦。

3.3生态旅游从业者专业性不强旅游行业具有“低壁垒”的特点,人力资源具有需求量大、季节性强的特点,造成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海南省生态旅游从业者大部分来自其它行业,直接影响旅游规划的合理性和管理的有序性。

4发展对策

4.1准确定位生态旅游海南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宝藏,但科学地将其开发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更为重要。海南的生态旅游应定位于绿色生态、蓝色海岸、红色遗址、特色民族,悠闲生活于一体的人文型生态旅游产品。

4.2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对外宣传和接待过程中应提高游客对海南生态旅游的认知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形成每一个在海南生活的人都能参与到爱护海南生态资源,保护海南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4.3提升社区参与程度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有助于激发生态旅游社区居民自发性,应贯穿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渗透到各个层面,通过参与而享受到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社区居民可以参与旅游发展规划决策,参与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分配,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具体而言,可以尽量安排熟悉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导游;尽量选用当地人经营的旅馆,并向旅游者建议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环境的土特产品;安排与当地人一起参加民族节事活动、制作手工艺品、捕鱼等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活动。建设生态旅游景区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区项目和周边村镇当地的发展,用自身发展带动周边环境的改善、周边经济的提高。以招工、培训、资助、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周边社区,建立起共同发展的稳定的、和谐的社区关系。而发展起来的周边社区也为景区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大环境,促进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篇10

旅游扶贫是最新提出来的一种概念,主要是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进程中,通过结合实际发展经验与实践而提出来的新概念。但是在实际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并没有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旅游开发方式。各地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各自为政,比较松散的形式。而在政府高度上也是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开发模式作为样本和标准。另外旅游扶贫相关理论的研究更是比较匮乏,所以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形式,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引导和利用,推动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现状

当前我国开展扶贫工作中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运作形式,能够就解决贫困问题。因为本身覆盖面较大,经济效益客观,更是解决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缩短贫富差距的新思路。所以旅游扶贫开发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带动贫困地区的旅游业,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开发的全新思路和规划。通过开展绿色生态旅游和开发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能够体现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特色,更是能够为贫困地区改变贫困现状提供了发展机会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健康和均衡发展。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资金和人才支持

扶贫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资金以及人才上的支持和投入,只有在人力和财力的双重保障下,才可以开展扶贫旅游业。当前贵州民族地区扶贫地区主要是政府投资的形式,开发的初始阶段政府就会加大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力度,但是生态旅游成型之后更需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资金维护。可是政府的投资一旦出现断层的情况下就会对资源保护以及旅游业发展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因此贫困地区要想发展旅游业就必须要确保自购的资金支持。但是贫困地区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资金的匮乏,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很多生态资源都得不到利用和开发,往往会出现开发力度跟进不上的情况,浪费大量的生态旅游资源。

除了对资金的需求外,贫困地区更是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即便是贫困地区资金足够,能够维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维护,但是如果旅游人才缺乏同样会对扶贫旅游发展产生影响和制约。

(二)急于求成,生态保护严重不足

贵州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因为长期出于经济落后的状态,发展扶贫旅游过于急切,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并没有科学和完整的规划。相关的旅游活动和项目更是会有同质化的情况,地方的特点和特色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贫困地区本地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旅游资源严重浪费。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贫困地区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加大旅游资源开发 的力度,期望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而往往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旅游开发的影响。原本贫困地区完全可以走可持续生态旅游道路,结果却坚持了过度开发甚至是破坏性开发的模式。这与旅游扶贫发展目标相左,也不利于扶贫地区旅游发展。

再加上,贵州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群众对旅游扶贫开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比较浅显,比如把国家保护湿地或沼泽加以开发,这样不但不能达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效果,还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旅游项目单一,效益差距大

因为地理位置偏远落后,在思想意识上更是不足,在开展旅游业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旅游项目更是单一且同质化,没有体现自身旅游发展特点,对外吸引力不足。而在开发过程中主要是面向定点的开发和利用,很多贫困地区都没有充分开发起来。因为地区旅游开发的不均匀,导致贫困和落后。

另外困地区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因为资金的缺乏,发展技能水平低。旅游景点的相关活动都是被外商掌控,自身收益少。虽然从整体来看,扶贫地区旅游发展水平比较高,但是因为是定点的开发,受益面较少。

(四)缺乏合理开发方案,资源浪费严重

贵州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大多都是自主开发,并没有旅游专业人员设计科学合理的旅游方案。而在开发过程中更是因为受到旅游业高效益的趋势影响,开发商随意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而且旅游项目较为单一,相关设施和设备落后,无法充分开发旅游资源,虽然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了大量浪费。

旅游的基础设施是当前扶贫地区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喝血合理的规划方案,过于看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设备设施的重要性,旅游业发展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就会对扶贫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三、加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有利措施

(一)政府加大旅游开发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政府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引导者和带头者,在促进旅游扶贫开发上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通过各种积极措施支持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当前限制旅游扶贫发展重要因素便是人才和资金的匮乏。所以需要从两方面支持扶贫旅游业发展:首先政府加大贫困地区旅游开发资金的前期投入,更应该在旅游资源建设和维护上的资金保障。积极引导贫困丢旅游管理部门开拓新思路,增强积累资金能力,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而后要保障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加大对贫困地区旅游业的人才支持,通过引进专业旅游人才的方式改变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呈现新发展状态。

(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未来旅游扶贫发展主要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作为发展方向。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不可以操之过急,应该要循序渐进。根据贫困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反感。保障经济效益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共同发展。主要是两方面实施:第一,相关旅游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和帮助扶贫旅游发展。从技术层面上支持贫困地区开发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和方向,开发过程中要体现地方旅游特色,拒绝同质化发展模式。第二,政府要加强贵州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旅游管理和开发人们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提高贫困地区受益者的自身素质和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够切实享受到旅游业带来的效益。在实现脱贫致富后更应该引导其他没有受益的群体走上旅游扶贫开发的新道路。这样先进带动落后,确保旅游业发展的均衡,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扩大受益范围,支持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

当前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过于单一,因为资金的匮乏,无法建立更多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造成旅游项目单一,受益面小。所以要从多角度加强旅游多元化进程: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根据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特色开发旅游项目和活动,严禁同质化发展现象。第二,改变以往旅游定点开发的现状,增加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受益面,将更多的贫困人去纳入到高收益的范围,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致富能力,保妥以往对于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过度依赖。第三,开展旅游扶贫项目多元化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在保持生态环境完整的前提下,发展和拓宽多元化旅游产业链,推动贫困地区经济长远和持续性发展。

(四)合理制定科学方案,提高资源利用率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是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因为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尽管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是收到交通、地理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影响,发展比较落后。另外因为贫困地区旅游业资金的严重缺乏,就需要合理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得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