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5:11: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总之,对年初我们确定的这十大绩效工程,全力去做、全力去为,没有拖拉扯皮,没有敷衍了事,没有打乱仗,尤其是面对诸多困难,各责任领导敢担当、敢碰硬,知责、承责、尽责,各责任单位真抓实干,攻坚克难,齐推快落。也正是由于将帅齐心,三军用命,合力共进,才保证了各项工程的快速有效推进,形成了昂扬向上、团结一心、奋发有为的工作态势和大干快上、争先创优、赶超跨越的良好氛围。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大家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展示出了我们的能力和水平。
二、切实深化实施政府绩效管理工程重大意义的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15-01
一、电子阅览室的主要服务功能
(一)文献信息检索服务
我国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国内外的数据和信息,信息量大而广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作为一个窗口,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各类刊物、文献和资料,其依赖检索方便快捷、实用性强等特点备受各大高校师生的喜爱。在电子阅览室的文献信息检索服务中,不但能够进行阅览和下载,对于高校师生在研究学习以及撰写论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多媒体的娱乐服务
在高校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中,有学习光盘和观看网上教学讲解视频等功能。在图画和声音的辅助下,学习内容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具有强烈的娱乐学习特色。实现了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多媒体的世界中培养学习兴趣。
(三)网上信息导航服务
为了让高校师生在教研和学习上得到更大的帮助,各大高校的图书馆直接在计算机创立了重点的学习研究网点。师生能够直接进入重点学习导航网点,进行网络信息的导航,更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和信息。
(四)远程教育服务
远程教育的进行是必须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前提下,而今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有不少的师生已经开始使用了远程教育服务。在维护人员和图书管理员的指导下,远程教育的利用率还将会大大提高。
(五)信息素质教育服务
高校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不仅在于资源检索和利用上,对信息素质教育的普及也发挥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电子阅览室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了图书管理员和维护人员的信息素质。另一方面,信息化、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也提高了使用人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质水平。
二、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服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服务方式与定位相违背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和信息化,高端的服务功能让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成为了绝大部分师生学习阅览场所的首要选择。而很多图书馆因此开始进行收费制度,对前来查阅和学习的师生进行缴费,图书馆的经营模式开始趋向于商业化。其中,不少图书馆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从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忽略维护人员和图书管理员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投放,从而严重导致了各大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方式与定位相违背的现状。
(二)电子阅览室“网吧化”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增设和信息化现代化的改革,让电子阅览室拥有了舒适的环境和大量的网络资源,尤其是网络信息化的电子计算机应用,让很多学生乐于其中。但是,不乏一些目的在于娱乐和游戏的同学在电子阅览室占用学习资源进行网络游戏,电子阅览室“网吧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三)电子阅览室的规章制度不完备
很多高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都没有对管理维护人员、服务人员甚至是资源使用者行为的明确规定。规章制度的不完备导致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无素质、不负责以及服务不周,同时,这也造成了很多电子阅览室的资源使用者对设备的不爱护,给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肩负着对设备维护、对电子阅览室环境的保持以及对规范学生在电子阅览室的学习行为的责任,管理人员的工作也意味着他们担当了“特殊教师”的职务。为了让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师生服务,让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从管理人员素质着手,全力提高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水平,才能让其在电子阅览室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科学的引导和更全面的管理。
(二)制定规章制度,规范上网行为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规章制度的制定不但能够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服务行为,也能建立监督体系,允许学生对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进行投诉。同时,在电子阅览室明确规定“上机行为准则”等,对电子阅览室的使用者上网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自觉爱护设备和机器。
(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17-01
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大量农业机具投入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升,使农民工作更积极,尽管这些年大量农机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但基层农机管理体制滞后,束缚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延迟了农业进度[1]。这就需要转变当前基层农机管理模式,以新的发展战略为引领。笔者结合对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了解,谈谈对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认识。
1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将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作为工作开展的骨干,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推动了农机化的进步。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以国家制定的农机发展方针与政策为准,担负着农机管理与安全监理的重要责任,同时还宣传普及新机具、新技术,组织农机人员,开展培训工作[2]。结合所在区域实际,考虑农作物成熟时间差,实施农机跨区作业,高效农机作业,节省使用成本。
2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政府资金支持
各部门构建及工作的开展均需要资金扶持,农机管理也是如此,且需要大量的资金,其中,样机采购、试验研发、示范推广等均离不开资金支持。结合当前情况不难发现,农机推广经费未受政府部门重视,缺失资金支持,缺少专门的农机技术人员配置,指导工作不到位,极大阻碍了农业机械设备新型技术的使用与推广,使得整体基层农业停滞不前。
2.2 缺少健全机构
机构不健全,根源在于,乡镇未充分重视农机管理工作,尽管大多数乡镇农机服务管理部门表面存在,而实际却缺少专业工作人员,一些乡镇不再保留服务管理机构,导致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无法有效开展基层工作,部门新型农业机械设备推广不到位[3]。一些农机服务管理缺少完善的部门管理机构,致使许多技术人员被迫离开,导致农机服务管理人员流失。
2.3 整体看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
从整体上看,基层农机服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年龄大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缺少良好的技术水平及推广经验,具有较差的服务意识等。基层服务人员年龄大,不能充分认识新机型,无法熟练掌握技术,欠缺应用推广经验,限制了新农机设备、技术的普,推广效果差,极大影响了农机设备水平的提升,降低了农机工作效率。此外,工作人员缺少强烈的农机管理服务意识。基层农机管理缺少健全的机构设置,工作人员的服务管理意识不强,导致农机设备维修与技术推广的工作不能切实执行,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3 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方法
3.1 强化政府对基层服务工作资金的支持
我国重视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建设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现实意义重大,要求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向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倾斜,提供资金支持,形成较高的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水平,严格整治不实的农机管理部门,此外,政府部门对大型农机具提供大量的资金补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型农机价格较贵,单独依靠农户购买相当困难,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补贴,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农户依靠劳力,使一些贫困地区的农业机械设备数量得到提升,无疑弥补了农业生产中机械设备短缺的问题,由政府部门提供支撑,促使基层农机管理工作高效进行,提升工作水平。
3.2 健全有关管理体系
当前基层农机保有量在不断增多,面临着繁重的管理任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很重要,要求较高的农机管理工作要求,后续农机管理工作应不断健全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农机管理工作水平,建立相应的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在管理工作中,维护农机设备,普及新技术的应用。
把握时代潮流,健全农机服务管理机构,为农机管理组织提供保障。基于农机管理机构的健全,按照计划,专属服务机构设置在乡镇一级,清楚岗位的具体要求,凸显服务机构在农机推广中的重要地位。服务机构的设置,将一定比例的安全管理人员排驻到农机,担负技术推广与维修指导等一些具体工作。
3.3 从整体上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担负农机服务管理工作,是工作的执行者,便于开展农机维护及推广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注重提升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使用新技术,促使农机管理工作较好开展。考虑到上述情况,定期将农机服务人员组织起来,进行业务培训,在推广农机设备方面掌握先进的技术,形成较高的农机机械化水平。此外,树立农机管理人员良好的服务意识,定期对员工开展组织培训,产生较强的“主人翁意识”,打造技术过硬、服务周到、品德兼优、通晓法律知识的基层服务团队,有效促使基层农机工作平稳发展。
结束语
基优管理和基层农业生产建设的有效开展有很大关系。当前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层农机管理面临着诸多矛盾,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基层农机服务保持良好的管理水平。事实上,“缺乏农机管理服务的资金支持、缺少完善的农机机构管理体系、整体上看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这是我国基层农机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我国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提出了“提供农机服务管理资金支持、健全农机管理机构体系、从整体上提高管理服务人员素质”等措施。希望借助此次研究,指导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农机管理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93-02
2015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场地达“120万个以上”、人均面积达“1.5平方米”的目标。《“十三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计划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健身圈,进一步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既是发展群众体育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中,我国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社会参与机制、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以及缺乏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公共体育场馆提高服务管理绩效的需求分析
第一,发展群众体育对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的需求分析。在群众体育对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能力的需求方面,群众体育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服务等硬件条件作为基础,特别是这种具有经济学范畴内公共物品属性特征的要素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投入的形式达到其市场配置的高效率。因此,大力拓展公共体育场馆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投入能力和设施优化能力,是有效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群众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群众体育本身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形态,是具有较低能耗和较高经济增加值的高级化产业形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能够为各个经济体形成新型市场需求、促进各经济体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发展经济对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的需求分析。在经济发展对群众体育的需求方面:首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日益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通过参与群众体育活动实现体质的提高和精神层次需求的满足成为一种自然的内在需求;其次,通过发展以群众体育为代表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最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必然要求更多的劳动投入,通过发展群众体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有效劳动者的数量是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发展对群众体育的影响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群众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进而决定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决定了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群众体育活动的投入强度。因此,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需要大力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管理能力提升,从而夯实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二、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中,我国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社会参与机制、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以及缺乏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
第一,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意识不强。目前,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的一种类型其产权关系隶属于相关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由于财政拨款等原因,导致其市场化意识不强,缺乏通过合理开发和实现公共体育场馆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意识。
第二,公共体育场馆缺乏社会参与机制。通常而言,共同体育场馆的初始投资较大,在后续运营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体育器材的更新完善等相关费用支出,现行的公共体育场馆投资和再投资机制建立在以财政支出为主的基础上,这种投资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和服务能力的需求。
第三,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缺乏创新。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的类型之一,应通过合理运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标。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方式主要有承包经营、目标管理、委托经营等。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部分场馆经营者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经营理念落后、营销手段简单陈旧、缺乏创新;在经营项目上,没有按照市场化的取向进行优化和重组,对市场反应迟缓。
第四,公共体育场馆缺乏绩效评价机制。通过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和运营主体进行绩效评价,是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事实上,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本身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以及与绩效评价相关的激励制度体系方面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的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为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服务绩效,有必要通过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群众体育均衡发展,形成区域性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自主投入机制;通过群众体育产业化促进经济高级化,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绩效评价和激励体系;通过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实现价值最大化,建立群众需求驱动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优化机制:
第一,通过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群众体育均衡发展。经济发展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区域间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差异性的重要解释变量。因此,为促进我国区域间群众体育的协调有序发展,应进一步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促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缩小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促进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第二,形成区域性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自主投入机制。群众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物品范畴,单纯意义上的市场自主配置具有低效率特征,通过政府积极实施主体的自主性投入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应通过制度安排形成群众体育事业设施投入的自主性,从而保证群众体育设施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有效匹配群众体育的社会需求。
第三,通过群众体育产业化促进经济高级化。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加速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深入挖掘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商业价值,能够极大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的模和效益,进而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二者协调发展、交互促进的螺旋式促进发展模式。
第四,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绩效评价和激励体系。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能力的有效措施。在评价准则方面,应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准则层面进行指标细化和分解;在评价主体方面,应将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主体、上级管理部门、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主体统一纳入评价主体体系。最后,应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配套制度体系。
第五,通过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实现价值最大化。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应通过合理运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在具体运营模式中,可以通过冠名权、赛事冠杯权、广告权和广播电视转播权等无形资产价值开发提高场馆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与体育俱乐部结合,积极开拓体育场馆与体育竞赛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开发公共体育场馆商业价值。
第六,建立群众需求驱动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优化机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公共体育场馆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因此,应建立群众需求驱动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优化机制:其一,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投资和建设环节,应充分考虑场馆辐射区域内的群众需求;其二,在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活动组织等方面也应结合群众需求进行确定;其三,可以建立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的网络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四、结语
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既是发展群众体育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中,我国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社会参与机制、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以及缺乏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为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服务绩效,有必要通过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群众体育均衡发展,形成区域性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自主投入机制;通过群众体育产业化促进经济高级化,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绩效评价和激励体系;通过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实现价值最大化,建立群众需求驱动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优化机制。
参考文献:
[1] 韦建明.地区经济与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相关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
[2] 徐士韦,谭小勇,傅企明,赵成.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演变研究――兼论后奥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必然[J].
伴随我国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以及在校生数量都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为顺应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后勤服务公司也面临了更高的运行保障要求,在后勤公司运行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问题被一一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提升后勤服务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后勤服务公司的核心环节是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分析目前高职院后勤服务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务分析滞后
现代财务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记录,最重要的目的是利用核算、记录反映的信息数据,通过现代分析法,对数据内涵进行深入透视,提供高校资金运用管理层科学、全面决策的依据和相关财务信息。高职院后勤服务公司存在财务分析滞后现状,更甚于缺乏合理的分析,这样必将会导致财务管理无法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二)财务成本核算不健全
后勤服务公司和学院之间是通过契约的形式将双方的责、权、利关系进行规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份合约难以将两者间的经济关系明确规范,因此成本核算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企业可能会使用到学院的固定资产,企业无需计提折旧,这样就难以将后勤服务公司运作成本准确地体现出来;而且后勤服务公司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有时也承担了学院的公益性活动,有支出却没有收入,另外还承担了超额工资和福利等,存在较大的人工成本,受其影响,后勤服务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很难准确地反映出来。
(三)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
后勤服务公司主要是为高职院校提供保障性作用服务的单位,是非盈利性的,主要以维持学校正常运作为目标,因此财务的全面预算管理十分重要,需要自下而上,与历史数据相结合,经过认真的测算后提出明确的预算草案,并上报给学院,因此在编制预算时,要把握细节,合理编制,力求精细化。目前的预算则过多注重眼前利益,不能实现与公司目标的高程度匹配,太过刻意强调指标大小,从而忽略了指标可行性、合理性,预算可以说留于形式,而且预算实施时的监督力度、重视程度等均不够,导致预算编制、执行较随意,出现了较大的预算结果偏差。
(四)财务资金运用、监控力度不足
高职院校的成本费用支出包括的范围较广,涉及了物业管理费用、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养老保险和其他折旧费用等多个方面,如不能实施有效、全方位、合理的监控措施,会造成资金运用管理不到位,出现浪费现象,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目前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在资金运用管理方面未能有效落实管理制度,导致资金投向不合理,而且未进行有效的约束、监控,造成资金运用出现浪费,没能发挥应有的资金效用,无法将高校财务管理资金易增值、流动性强等优点充分发挥出来。
二、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公司财务创新管理措施
(一)以加强成本费用核算为抓手
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应对成本费用核算制度进行完善,利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对学院的各部门利益进行科学合理分配,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机制。以后勤服务公司为利益中心,其他内部以下单位部门为成本中心,财务监督部门做监督中心。后勤服务公司具有全面经营决策权,依据财务管理本门所提供的利润预测情况,综合考虑以后确定成本控制额,然后分解落实到内部各单位实体,通过成本控制实现管理目标。
后勤服务公司运行成本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院的行政拨款,其他资金来源是通过生产经营、投资管理等取得的经营收入。成本核算是后勤服务公司经济工作核心内容,因此后勤服务公司需加强成本费用核算管理,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收益性和资本性支出划分开等原则,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计提,加强原材料成本核算以及人工费用核算等,在满足高校后勤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尽量追求成本最小化。例如学院可依据自身特点,对固定资产目录进行编制,采用分类方法,预计固定资产净残值、使用年限,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如后勤使用高校固定资产,则需依照一定的标准收取使用费。实施永续盘存的财产物质盘存制度,并将结存额随时反应在账户上;除此之外还应构建清查制度,便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二)科学预算,促进优化资源配置
从学院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参照资源配置原理,将长远与当前利益,主要与次要矛盾,关键与一般问题三方面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实施分阶段,有目的、计划的资金应用。明确预算涉及的部门、责任人等,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掌握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发生原因并及时处理;还要加强运算指标的分解落实力度,可定期不定期查看预算情况。实行财务刚性预算,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抓好宏观控制;设置合理的岗位,减少管理层,将服务成本进一步降低,把人力资源效益提升;采取节约经费支出的措施,向节约要效益。加强财务预算、决算力度,基于成本预测基础,编制综合预算,节约支出,降低资金浪费,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三)健全财务监督体制
后勤实体的会计核算需依据相关的行业会计制度要求,单独建账核算,管理校内、校外服务。校内服务部分施以优惠政策,校外服务依照规定依法纳税。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部门是高校的一级财务机构,需全面发挥其职能管理作用,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定期检查财务管理、会计审核状况,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水平监控力度。高校审计部门需加强审计监督力度,保障高校的财务管理办法能全面贯彻执行。采取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后勤服务公司高层管理加强和高校审计部门之间的沟通,接受高校对工作开展的指导及审计,加强全校师生的监督力度等。
(四)构建后勤有偿服务机制
高校应当明确后勤服务公司的服务项目、范围、质量及收费标准等,构建出合理、科学的财务结算体系,可以通过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方式,提升后勤服务公司的服务质量、态度等。依据“服务育人”原则,以满足师生需求作为一切工作开展的出发点,把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技术指示等公示于众,实现透明化后勤工作,积极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公示内容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体化,并采用对后勤服务评分反馈的制度。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独立会计实体,后勤服务的财务收支与高校财务收支分开管理,如果出现借贷关系,应在账户上明确反映出来;借用人员依照规定支付工资报酬,将会计主体利益进行明确区分,不能混为一谈。构建切实可能的财务管理、审计制度。后勤服务收费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收费制度实行,为校内师生提供后勤服务可采取不同的价格标准,对校内师生实施优惠政策。国家对校内师生采取了免税优惠政策,可依照不含税金及折旧的准成本价收费;对于社会服务则采用市场价收费,依法向国家纳税。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状况与高校的财务发展密切相关,应充分认识到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完善,确保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更加合理、科学,为高职院校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启彬.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研究[D].湖北省.华北电力大学.(2010)
[2]袁湘龙.湖工大后勤财务内控及其优化设计[D].湖南省.湘潭大学.(2010)
二、当前油田工伤保险医疗报销的现状
1996年胜利油田社保中心成立,工伤保险正式启动。随着油田工伤保险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工伤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进一步加强,油田本着人文社保的理念,把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伤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访千家暖万人”工程的实施,既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又是以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把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送到了广大工伤职工的心坎上。到位的工伤管理政策,在促进油田改革发展,创建和谐油田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工伤职工数量的不断增多,早期工伤职工旧伤复发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加上油田开展工伤保险的时间较短,经验缺乏,在实际的工伤医疗报销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问题,因此,如何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伤医疗费报销制度、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简单便捷的操作程序,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行油田工伤医疗费用的报销及服务程序:
1、工伤职工因伤情在规定的定点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门就医,结算时必须缴纳现金,开具相关的工伤报销单据及资料。工伤职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到辖区的工伤保险部门报销。
2、负责报销的医疗、工伤岗严格审核工伤职工提供的《工伤证》、收费票据、结算清单、用药明细,诊断证明等资料是否齐全。
3、根据《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受伤部位,扣除非工伤用药及不合理费用后,录入工伤报销系统,打印报销单据,转交财务复核票据的真实性,最后由所长签字,财务入帐,打入工伤职工药费存折。
4、费用2000元以上的医疗费,在经过所内初审后,打印费用审批单,经过中心医疗科、工伤科审批通过后,由财务入帐付款。
从上述报销运行过程不难看出,鉴于监管力度的缺乏,审核程序不严密,导致了部分工伤医疗费用的流失。为了最大可能的堵塞工伤药费流失的漏洞,维护工伤政策的严肃性,进一步强化工伤医疗保险的管理,必须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采取行之有效地管理措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根本上切断工伤医疗保险基金的不合理流失。
三、建议改进的具体内容和采取的措施
在工伤医疗费用的报销过程中,监控手段是否得当,管理措施是否合理,服务方式是否到位都是确保工伤医疗报销安全运行的关键,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工伤职工,防止保险资金的流失,必须对工伤医疗管理实行全过程监控、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工伤定点就医制度按照就近就诊的原则,工伤职工在油田定点医院内选取有专业水准的一个二级医院和一个三级医院,实行定点工伤门诊和定点住院就医,住院期间发生的门诊工伤医疗费用一律不予报销。
2、建立住院登记制度新发生工伤,须在二日内到辖区社保所办理事故申报;旧伤复发住院的,须凭《工伤证》、入院通知单三日内到保险所办理登记手续;急诊患者可就近治疗,三日内凭急诊证明到所内办理登记;局外转诊的,须持转诊单到辖区社保所办理转诊登记手续。
3、建立住院走访慰问制度根据住院登记,对住院治疗的工伤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将“访千家暖万人”进一步深化延伸。在走访慰问的同时,加强调查、监督、检查,杜绝冒名住院、挂床住院的发生。
4、建立工伤住院病历调取制度对于所有旧伤复发住院及新工伤住院的工伤职工,出院报销时,必需提供住院病历复印件、用药明细,旧伤复发诊断证明。
5、严格工伤报销医疗费审核制度要严格按规定控制用药范围,用药数量,确保审核完整,单据正规,处方合理真实。
6、建立聘请工伤住院义务监督员制度,在三级以上医院和人口居住密集的大型社区聘请义务监督员,发现情况及时举报。
7、建立套取工伤保险基金处罚制度 对于冒名工伤职工住院、挂床住院等违规现象,一经查出,绝不姑息、严厉处罚。
确保工伤医疗全过程管理与服务顺利实施的基本原则:1、充分认识工伤报销的重要性,树立高度的责任心,管好、用好工伤职工的保命钱。2、熟练的掌握报销、管理和服务流程,工作态度端正,一丝不苟。3、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本着一颗赤诚的心,视工伤职工为亲人,把工伤职工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四、实现建议的具体方法
1、提高业务素质,根据工伤类别的不同,熟练掌握《工伤保险药品报销目录》,对于不同类别的常规工伤用药的药理、剂量、使用做到烂熟于心,对于新增工伤报销药品,随时增加随时学习,高水平的业务素质是确保审核准确、规范的关键,非工伤用药不允许从工伤基金中支出。
2、管理水平较高的油田二级以上医院都已实现了计算机打印发票、处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使用工伤药品的随机性、替换性,约束了部分工伤职工借用工伤之名乱开药品,涂改处方的行径,因此工伤医疗报销中机打发票、处方的实行,不仅加强了审核中的监管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工伤基金的不合理流失。
3、实现局社保中心与各定点医院的发票及处方对接系统,杜绝假发票、假处方的出现。
4、为维护工伤职工的既得利益,对工伤职工住院治疗期间,由于其他发病,发生的非工伤范围用药,采取工伤和医疗分割单报销发法,对非工伤用药按医疗保险的比例进行报销。
5、建立辖区内伤情较重的职工的登记随访制度,对其病情的变化随时掌握,对其住院的情况及时了解,不定时的走访慰问,可以最大限度的杜绝冒名、挂床住院的发生。对于较大数额的工伤药费及补助,上门发放,拉进了与工伤职工的距离,温暖了工伤职工的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42-02
教学秘书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作能否正常运转、教务管理能否得以完善,都与其密切相关。教学秘书既是教学工作具体的组织者,又是具体的执行者,是连接学校教务工作与院系教务工作的桥梁和纽带[1]。教学秘书既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又是服务者,而良好的管理即人本管理,并体现在高效的服务中。可以说,教学秘书工作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高效服务和人本管理是教学秘书工作的本质所在。
一、教学秘书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对教学秘书的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轻视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教学秘书只是在做着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加之教学秘书平时的工作任务量重、责任大,付出的劳动又得不到重视和公正的评价,从而造成了教学秘书在工作中思想压力大、积极性不高,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以及自身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究其内部原因,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教学秘书,不仅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更应具备一个良好、积极的心态,作为学院的服务窗口要对工作有一种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工作方式上要重视人性化,实行人本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实现个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双重提升。
二、做好高效服务,实行人本管理
高等院校教学秘书的工作系统中主要有几大群体,这些群体成员构成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团队,包括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教务处)、二级学院主管领导、其他兄弟学院、全学院任课教师以及全学院学生。由此可见,教学秘书处于这个系统中“一对多”的地位,这个岗位具有更多地与人交际的特点,教学秘书必须协调好各成员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通过各方努力共同完成教学管理的工作任务。可以说是“多向服务,多方协调”。
(一)面向学校主要职能部门
教学秘书应服务于主管部门,发挥中枢与协调作用。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机构中的具体执行者,向上对应着上级教学管理机构,向下直接联系教研室、实验室和全体教师、学生。为了使各层次、各方面的活动协调于整体之中,一般都需要通过教学秘书这一中间媒介实现。一方面,教学秘书一定要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准确领会上级部门有关文件和通知要求,使主管教学部门教务处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信息、工作要求及时传达到每位老师,并负责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予以贯彻实施。另一方面,为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教学秘书还应尽量多地将教学管理工作最基层的第一手材料即教学环节中教师、学生遇到的困难、与实际不相适应的政策以及一些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到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使管理政策更适应一线教学,使理充分为教学服务,并在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面向学院主管领导
教学秘书为教学院长直接领导,应服务于主管院长,做好院长的参谋和助手。首先,要协助领导贯彻执行学校有关教学的规定,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完成领导所布置的各项教学任务;其次,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学秘书在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上都有了相应的变化,领导在作出决策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情况分析、预案设计和制定,以及决策后的查办总结等工作,这就要求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也要有相应的提高,既要从事教学事务性的工作,又要胜任智能,并力争创造性的工作,及时了解教学工作及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收集各种教学反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理、归类,为领导提供决策的依据,及时向领导反馈计划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出现的问题,使问题得到最优化的解决[2]。
(三)面向其他兄弟学院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各兄弟学院并不是“平行线”的工作模式,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有工作上的交集,其他兄弟学院是教学管理工作团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工作中要协调好与之的关系。于公来说,需要沟通和协调的事情涉及兄弟学院教师外聘工作、学生转专业相关事宜、学生校通修课程补考和重修等通知协调工作及成绩管理工作等等,各学院之间要做好工作的对接,做到不留“盲区”,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提供到位的服务,扩大服务范围;于私来说,资历尚浅的年轻教学秘书要善于同其他教学秘书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尤其是那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教学秘书更是有许多“不传之秘”,我们要善于学习他们的工作长处,为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并借此拓宽工作思路[3]。
(四)面向学院全体教师
高校毕业生档案是国家干部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当前,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方面,普遍存有“人事档案无用论”的观点和现象,表现在高校毕业生自身对档案不重视,政府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对档案管理和提供相关涉档服务不到位,给高校毕业生今后接受选拔、任用、考核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结构调配方面,带来了负面隐患和障碍。因此,在当前就业创业新常态下,无论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角度,还是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角度,都应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重要内容和工作职责。
1 人事档案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生活仍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事档案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它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高校毕业生档案是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大学生就业及其今后各单位选拔、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结构调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事的档案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诸如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方面,在个人办理报考公务员、工资提升、职称评定以及出国手续等,都起到最原始的依据作用,相关部门必须审查的材料之一。因此,加强对人事档案工作管理,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工作,不仅是组织人事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毕业生立足社会、谋求发展的基础。
自2002年以来,我国实行“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也由国家统包统分,相应调整为推荐就业、自谋职业和市场就业的就业政策。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是为那些敢于到民营企业创业、敢于自谋职业、敢于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配套服务,解决了他们的退路问题。所以,开展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践行“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必须抓紧抓实。
2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如下:。
一是个别地方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主要表现为,在原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原劳动保障部门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整合过程中,对社会化档案管理没有充分的重视,故意削弱档案管理机构力量,不单独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不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档案管理设施投入严重不足,“防火、防盗、防蛀、防霉、防油、防辐射”设施不全,有的甚至连档案库房所必须的温度计、干湿计、吸潮机等基本设备都没配备。档案管理制度缺乏,或者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完善,或者有制度不坚持、不执行,随意性极大,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等。档案管理指导思想僵化,计划经济年代的档案管理思想严重,严重制约的档案的利用和流动。
二是部分民营企业对人事档案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通过利用档案,可以清楚地了解员工过去的工作轨迹,总结经验教训,为领导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三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作用也缺乏应有重视。
某学院04年毕业生张先生大专毕业以后,决心自主创业。他认为自己不去找工作、不用买社保,人事档案没有什么用处,于是想当然的把自己的人事档案放在自己手中保管。一段时期的创业之后,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张学生又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企业要审查他的档案,了解他以往的学习、工作情况,并为他购买社保。没想到,由于毕业后未及时办理档案转接手续,档案却找不到了。没办法,张先生只好通过补办档案里的各种证明,来补一份人事档案了。但是,人事档案里那些珍贵的信息却再也不补回来了。向张先生抱有这种心态的高校毕业生大有人在。以某市近年接档、转档和发档为例,该市每年共接纳各类毕业生档案1.8万份,实际每年发档、转档约1万份,现存历年积存档案,即所谓的“弃档”有1.2万 份,这充分说明了部分高校毕业生对自己人事档案的淡漠心态。
以上情况的存在,导致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一是“死档弃档”加大管理成本。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管理保存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就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二是“人质档案”制约人事流动。随着人才流动的加快,一些单位为留住人才或逼迫跳槽人员办清相关手续而扣留人事档案。2015年5月,某企业医院因13名高校毕业生擅自离职而强制扣留了他们的人事档案,导致这13名毕业生联名状告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不作为,没有及时提供档案托管服务项目,使他们的人事档案成为了“人质档案”。三是“档案克隆”引发人事纠纷。有的单位为引进更多高层次、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或为了单位升格达标,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甚至作出重建档案的承诺。人事档案成了原单位和新单位人才“拉锯战”的焦点,引发人事纠纷。四是“注水档案”透支社会信用。人事档案关系到个人职位升迁、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有些人便在档案上打起了主意,涂改、伪造档案,假工龄、假年龄、假学历、假职称等材料被塞入档案,以致出现了“学历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小,工龄越来越长,奖项越来越多”的现象,这就使档案的信用功能大打折扣。近几年新闻媒体报道的学历造假、年龄造假、党龄造假的案例,实质就是反映了社会公共人事档案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3 公共就业服务对人事档案加强管理的措施建议
1、加强公共社档服务的立法建设。一是从国家层面出台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人事档档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转递制度、接收制度、归档制度、借阅制度和产权归属制度及相关的服务收费标准制度。二是从立法的角度,规范政府应提供的涉档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目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即将提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草案),将档案托管服务列为政府所属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成为我国目前唯一对社会公共档案管理服务进行立法规范的省份,为我国社会公共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迈出了可喜一步。
目前石油上游工业正处在由三维向四维油藏特征和模拟分析发展的第三次生产力大飞跃阶段,也就是在整个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处理、解释的一体化,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大幅度提高勘探开发的总效益。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无不认识到信息网络技术是提升公司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倍增作用、催化作用和加速作用。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通过科技研发,要应对四个方面的挑战,即降本增效,寻找替代储量,提高产能和采收率,以及保护环境。它们正以市场为导向,以短期实用性研究为主,并与油公司、研发机构二者之间构成多种合作形式,来推动石油科技的进步。
二、不断完善的战略管理促进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发展壮大
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哈里伯顿、BJ Services、Smith、Weatherford等国外大中型油田技术服务公司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不断完善的技术发展战略。
1. 在技术发展方向上注重科学部署,敏捷决策
油田技术服务公司虽然从油公司分离,但其研发仍紧密围绕油公司的生产来进行,油公司的勘探、开发及生产要求就是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也是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研发投入方向。与此同时,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更多地注重在自己核心技术上的的延伸发展,以期达到长期主导市场的目的。
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开发先进技术,并及时把新技术工程化、商业化,继而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提高投资回报率。因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特别重视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
2. 建立适应市场的高效的研发管理体系
有了明确的技术发展方向,还需要建立起公司内部有效的研发管理体系来不断激励技术创新,以维护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世界著名的大中型油田技术服务公司都有各自严格的研发管理体系。
贝克休斯公司为了确保其在石油工具、完井、泥浆、电缆测井、钻头等8个专业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明确了以主管各事业部的高级副总裁直接负责技术管理的构架,如图3所示。
同样,斯伦贝谢公司也有一套科研、设计、应用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其测井分部的研发中心负责研究新的测井方法,研制出原理样机后交给工程设计部,由工程设计部设计制造成工程样机交给测井队试用,由测井队把试用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反馈给工程设计部,工程设计部再把信息反馈给测井研发中心,如此反复,直至机型定型,最终进入批量生产。截至2004年底,斯伦贝谢在全球共拥有6年科研基地、8个制造中心、17个产品开发中心。
3. 高度重视研发投入
新技术的研发以及工程化和商业化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并存在很大的开发风险,因此,只有大中型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才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下面我们通过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四个主要指标专利数量、研发投入、研发强度(研发投入/销售额)和研发人员数量来比较几大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研发投入情况。
(1)拥有专利的数量(见图4)
通常每家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每年都有大批的科研成果在申请专利。斯伦贝谢在2004年的公司报告中这样描述:2004年全年公司共收到2000份新点子,选择其中700个进行考察,300个在当年可以进入研发阶段。油田服务公司在任何时间都有大批的项目分别处于概念研究、可行性研究、研发试验或商业化应用等不同阶段,获取专利正是这些技术成果商业化的最好途径。
(2)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斯伦贝谢公司,它为了保持公司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一贯坚持把提高技术水平作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并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斯伦贝谢公司的测井技术之所以能在几十年中始终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与其一贯高度重视技术的研发是分不开的。早在1948年,该公司就在美国里奇菲尔德建立了世界科研力量最强的测井研究基地,坚持开展基础研究,注重知识创新。多年来,它的技术投入强度一直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3)庞大的研发人员队伍
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汇聚了石油上游工业中绝大部分的技术人才。六大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从业人员均在万人以上,其中主要为技术人员。由于资料的缺乏,笔者不能提供这六大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研发人员的准确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些公司发展壮大的背后,有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作支撑。为了不断激励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每家公司都为技术人员设计了年金、退休金计划,以及股票期权计划等。此外,各公司的长期培训计划也为技术更新夯实了基础。
4. 灵活多样的技术引进方式
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不仅靠自主研发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来开拓市场,而且还借助外部的技术资源,或与他人合作投资开发新技术,或买下别人的专利技术使用权,并很快把这些技术成果物化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效益。它们的技术引进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并购
从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成长历程来看,其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不断地兼并重组。通过并购,一方面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先进技术和人才。
2005年,Weatherford完成收购大型陆地钻井公司Precision Energy Services and Precision Drilling International(PDI),总交易金额涉及现金9.4亿美元和5200万股的公司股票。Weatherford此次收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以2.8亿美元购买PDI的随钻随测技术(LWD/MWD)研发中心。
(2)以开放式的科研协作来进行重大技术开发
近年来,随着专项石油科学技术的精细化,以及勘探开发技术复杂程度的加深,科技攻关面临的对象更加复杂,投资需求大,涉及的专业和学科更加多样,要求科技成果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除自行开发外,还采用合作研究、联合攻关的方式来规避投资风险。其合作方式包括与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油公司的合作以及与独立实验室和大学的合作等。合作的内容更多地转向研究周期较长、耗资巨大、风险较高的项目,合作各方实行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原则。合作研究已经成为公司间战略联盟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哈里伯顿公司采用了组建多学科综合协作研究小组的方法,集中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把分散的力量和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组建多学科研究小组,解决了勘探开发工作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哈里伯顿公司的研究中心还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以及大学的合作研究。目前该公司与20多所大学以及美国能源部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大学进行的合作研究,既保证了该公司的科研机构可以及时、充分地了解前沿科技的发展动向,还使大学成为公司人才和技术思想的源头。
5. 严密的技术保护措施
作为以提供技术为主的油田服务商,拥有技术和知识资产优势在油田技术服务公司中占有压倒一切的地位,因此,对技术的保护也纳入了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日常管理。
三、我国油田技术服务企业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以上研究,本人粗浅地调研了目前国内油田技术服务现状,有下面一些认识。
1)我国尚不存在一个完整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油田技术服务行业。目前稍具规模的专业服务公司,如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油测井公司、东方物探公司、塔里木油田服务公司等,都隶属三大石油公司,主要服务对象大部分以各自的地域(油田)为限。由于现存的行政隶属关系,形成了自我发展,缺乏技术竞争及有效交流的格局。
2)行业的局限性,使得国内油田技术发展不均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副总经济师张位平在2006中国石油和石化装备产业发展论坛上这样描述:比起陆上石油开采设备高达90%的国产化率,目前我国还缺乏当家的海上石油开采设备,因此,绝大部分海上开采设备依赖进口。此外,虽然我国的石油科技领域50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上仍然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某些前沿技术领域的差距更大。在国外,油田技术服务已实现了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和实时化,微孔井开采技术、膨胀管钻完井技术、实时油藏经营管理、数字化油田等已成为主流技术,而国内仍停留在蒸气吞吐、水力活塞泵等人工举升技术阶段;开发地震技术在国外已经成熟应用十多年,而我们才刚开始进行小范围的采集试验;在高端测井设备等方面,我们还是空白,这造成了我国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3)从单个公司内部的技术开发来看多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外国公司使用专利圈地策略,既不断抬高我们引进技术的成本,又不断挤压我们自主开发的空间。同时,我国企业内部的研发管理体系也相对落后;技术开发缺乏规划,预见性不强;开发过程尚需规范;缺乏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研发投入不够,并缺乏配套的研发人才激励机制。这些都制约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4)对比与国外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巨大差距,我国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应把发展自主技术、追求技术突破作为技术发展的关键,把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管理体系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打破现存行政隶属关系造成的地域垄断,加强国内企业的技术竞争与交流,是国内油田技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2] 自主创新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动力访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地质 师、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贾承造[N].石油商报,2004-11-15.
[3] 康大臣.再论中国石油科技自主创新以石油关键技术突破为例[J]. 国际石油经济,2006(4).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
学科建设是高校基础建设,也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是高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学科建设的好坏直接体现了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学术水平的强弱,以及在同类院校中是否具有竞争力。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投入不断加大,我国高等教育行业飞速发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学科建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的有助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在国外高校中多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是普遍想象,而且发展迅速,有着非常成熟的管理模式。而在国内的高校中,越来越多的项目需要多个学科相互协作完成,虽然多学科交叉的项目逐渐增多,但是高校对于多学科的管理模式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高校多学科研究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管理问题,它是阻碍高校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根源。
二、高校多学科管理模式研究的意义
科学研究是极其复杂的的行为,在科学发展的初期只是被看做一门学科,随着人们对世界不断探索以及人类社会逐步发展,学科的分类被细化,越来越多的新兴学科不断出现,正因为对学科分类越来越复杂使得人们思维发生了变化,学科建设者开始尝试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在当今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程度直接影响科学的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的发展,同时多学科交叉融合也是解决重大技术和社会问题的唯一选择。高校的学科种类齐全,人才储备雄厚,实验设备完善等诸多有利条件,更加适合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高校多学科管理研究的发展以及健康运作,对整个高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高校多学科管理的困难分析
只要是多人参的群体性活动必须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并且组织管理的策略必须要紧扣活动的基本初衷和预期目标,多学科交叉项目同样适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由于学科交叉需要不同方向的专家或是不同的课题小组共同进行研究,如何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密切合作是管理组织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科学理论没有达到“标准化”,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意见往往不能完全一致;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间的“门户之争”会使不同学科的专家缺少交流互不服气。例如从事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对于管理科学的专家学者往往不是很看得上。这些问题都是多学科管理研究的难点也影响了跨学科项目研究的效果。
(二)另一个重要困难是资金资助的问题。资金筹措方面一般来说都是政府及基金按照现有学科的分布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格局一旦形成,就会慢慢产生一种惯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学科保护主义倾向使得传统学科对本学科以外的学科都希望其他的学科对其进行支持,从而形成了推来推去的局面。由于科研经费的不均衡以及各学科间研究的现状、研究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学科间不平等的地位。对于强势学科研究者而言,影响力会比较大,拥有较多话语权,会左右其他学科的研究工作。
(三)高校现行的学科一般都是建设在单一学科的基础上,同时主导着所属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和牢固的学科壁垒阻碍了多学科交叉项目的管理,学科制度化对多学科合作研究起了消极作用。
(四)当今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昂贵的设备占用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但是也不能满足每个团队的需求。由于高校实验设备有限必须进行设备共享,不能同时满足所有课题组的实验要求也是多学科交叉管理的困难之一。
以上困难都是跨学科项目研究的障碍,高校高度重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但是学科与跨学科之间已经形成了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的关系,高校必须要转变院系的组织协调职能,促进多学科间的合作与融合,提高高校学科建设水平。
四、创建服务多学科的管理模式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建设,也是各二级学院发展的源动力,高校二级学院是办学的实体单位必须要发展好跨学科项目的研究,二级学院办公室作为服务部门务必要做好各个学科间的协调工作,建立服务多学科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