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6 15:11: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篇1

大学生“双创”教育相关概念及特征

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创新,人们对“双创”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谓“双创”教育,指的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双创”教育中,创新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将学生的能力变为生产力,引导学生将自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付诸于实践行动。简单来说,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创新教育则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的有效合作能够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多数高校的“双创”教育体系以引进、模仿为主,与自身情况、发展目标等方面难以有效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大学生难以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双创”教育的研究,并不断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完善。

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双创”教育逐步发展,大部分高校越来越重视“双创”教育,在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可以明确“双创”教育的教学理念与特色。“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原则,其主张“知行合一”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其主要具备了以下特征:①“双创”教育实`创业教育中,学生角色、身份的转变,与社会、同学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②由于我国大力倡导“双创”教育,各项政策非常宽泛,各行业的开放程度未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实践、积累的机会;③“双创”教育始终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④由于国家、社会以及高校的全面支持,“双创”教育的良好发展能够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化,激发市场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

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

“双创”教育专业课程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双创”教育缺乏准确认知,对其定位不明确,多数情况下主要将其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并未设置单独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双创”教育的教学上,课时较少且课程较为分散,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完善,整体教学缺少系统性、专业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较好的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知识,且缺少创业教育实践机会,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双创”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专业的师资团队十分欠缺,许多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师资力量极度欠缺,大部分教师在短期培训后便上岗,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等较弱,甚至存在其他教师代为授课的现象。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导致授课内容缺乏新意,大多偏向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实践创业经验,教学内容匮乏,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部分高校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进行授课,但由于创业者缺乏教学经验,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公共必修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大学生开展具有引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思想全面健康发展、政治素质和能力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篇2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与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除了需求大量的英语语言文科的教学人员与研究人员外,还需要大量的外语应用型人才,可见当前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新课改要求高校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因此“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从而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双创型”的英语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求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我们培养英语人才的观念与模式,尤其是高校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模式。大学生是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担,由此看来在高校中培养“双创型”人才已势在必行。

2.“双创型”英语人才体现了外语的工具性

英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它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体现在它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人文性,另一面是工具性。也正是因为它的两面性,使得英语既可看作人文性的学科,也可看作应用性的学科。当前,一部分高校对英语专业这一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在具体施教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倾向,一部分高校倾向于就业,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导,而另外一部分高校注重外语人文教学,在突出语言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运用的能力。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任何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以上所指的不同倾向,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泾渭分明,而是专业上的有所侧重。无论倾向于哪一方,“双创型”的英语人才都是社会所需求的。

3.“双创型”英语人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着大众化的趋势迈进,对于广大的高校生而言,直接就业往往成为不错的选择。与精英类的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要求办学主体、办学形式以及办学内容的多样化。不同层次与不同类型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培养规格都有一定的差异,“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便为高校学生之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要求,还对相关英语专业做了一定的要求,要求英语专业朝着专业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迈进,加大“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奠定基础。事实证明,当今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既是有教养的,同时也是有用的。

二、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措施

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改革就是教育创新。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规模。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的改革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因此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显得至关重要。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掌握社会需求,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因此高校应以社会第一线的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英语课程,制定英语教学目标,安排英语内容,这无疑意味着英语老师在培养人才时应侧重培养学生运用职业英语的能力,包括熟练地应用英语来获取日常生活信息以及熟练应用英语表达自身内心的感受。第二,需要广大英语老师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双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积极性。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技能驾驭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自身的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无形中也会提升。

2.构建“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现“双创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改革不合理的英语课程结构,优化英语课程体系。相关的研究学者指出,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传承我国英语专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高校培养的人才应面向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考虑好这两方面的内容,高校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目标才能够很好地实现。

对于广大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要想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以及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学好英语基本功,英语老师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应多为学生安排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功的能力。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本功后,英语老师应为学生安排一些体现英语专业内涵的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文学、历史以及一些跨文化交流的课程。

篇3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49万,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导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查阅近三年数据,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创业一方面考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及地方高校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大学生“双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然而,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的现状: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由于各种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仅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补充和改善,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形成不了实质的作用。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在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创”教育最早由百森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环境规划整个创业流程。1983年开始,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创业大赛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大学。美国的“双创”教育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率先发掘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第二次学院革命之后,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双创”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的“双创”教育,成为包括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向,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双创”教育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三类具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类提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强调“双创”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此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提倡“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的同时,进行商业化运作,校园加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第三类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双创”基本素质。综上所述,“双创”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创”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在培养机制上也不够完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等。

选择国内外拥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方面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利弊,界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和时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借鉴成功经验应用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高服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又属于应用型专业,服装设计艺术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于摸索阶段,而服装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装专业毕业生“双创”需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亟待重视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通过“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1.服装行业特色与高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知识交叉为手段,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和增强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改善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的就业、创业形势不能有效衔接的现状,建立一个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1)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2)不同社会形态的“双创”状况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3)探索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

3.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服装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利用高校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倡分层次教育,即培养对象的层次化,主要是从多元化培养目标上衡量培养,对象的类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4.多种渠道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加强通识教育、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服装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等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

由学生动机水平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行为,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空间。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行业内人士或已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6.“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环节的必要性

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在校生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重视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组织专家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生产等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这涉及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可确保“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服装设计作为一个与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其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双创型”人才培养适应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全球化进程所带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设计艺术院校正走向转型之路,引导设计艺术院校追求卓越,也将成为国际设计艺术院校的一种趋势。通过改革“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一旦研究成熟,不仅为服装产业界了燃眉之急,而且能促使服装产业尽快升级。“双创型”人才培养开辟我国高端服装人才教育的新途径,为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分层教育做出示范。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学生层面

1.1.1认识、兴趣及认可度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字显示,有61.2%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个人将创意转化为行动力”,有30.73%的学生认为是“开创一份事业”,另有6.77%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开店做老板”,可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比较全面,从统计数字来看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更多的认为是依照个人兴趣意愿去做, 而不是单纯的创办企业或者开创性工作,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趋势。

问卷调查的另一相关内容是“你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未来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职业选择中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3个学科类型的学生都较多地选择了“较有效”,还有20%左右的同学选择“非常有效”,而认为“没有作用”的学生寥寥无几,说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是非常认可的,在大学开展好双创活动十分有必要,也是有学生基础的。

1.1.2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在所有参加调查问卷的学生中仅有38.5%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61.5%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比值接近2:3,说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比例有一定差异,3、4年级同学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略高于1、2年级。另外经济管理类学生有48.6%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比文学艺术和法学类及工科技术类学生参加人数比例高13.3~14.1%,说明经济管理类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1.2高校层面

1.2.1课程开设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除1所准备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外,其余9所均在不同学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管理”等有关双创教育的选修或必修课,学分在2学分左右。

1.2.2设施及活动

所有被调查的高校均拥有至少1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创客空间”,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学校团委主要负责“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各高校一般由教务处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一定的双创专项资金,从2万元到200万元不等。有的学校设有教务处主管的虚拟创新创业学院,有的学校正在筹建创业导师团队,还有的学校选取优秀学生组建了“真知班”或“创新精英班”和“创业精英班”,采用学生、老师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2.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

从学校领导、就业主管部门到普通教师思想观念上还有不少误区,有些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己学校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也有些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没有积极性。很多高校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两种教育方式,赋予了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是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深入和形而上学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而双创教育不是与专业教育平行发展,或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

2.2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属于“学院派”,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教师不熟悉企业的运营,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十分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体系,加之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2.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结构不合理

目前,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大纲不够完备,没有专门的指导教材。因此,学生很难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作用。教学内容更是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联系,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模式,缺乏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模式。

3对策及建议

3.1统一思想,科学定位

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过程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业个性品质的教育。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效办法和机制,而且通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教师,组建一支包括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官员、成功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创业导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大力_展创业实训师资培训等工作有利于改变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现状。

3.3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要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业知识。

3.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篇5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理念接受度不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没有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尚未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不少本科高校虽将“双创”教育纳入到就业指导中,但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未能真正融入学校和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中,而是简单的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组织各种创新创业竞赛等,使得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专业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仅传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忽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双创”型师资源严重缺乏

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采用传统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即使有实践教学环节,也大都以实训的方式进行。这种课程开设方式和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快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旅游市场需求。目前高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是一毕业就上岗,没有任何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自身虽然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和创业意识也是极度匮乏的。因此,民办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在职业实践经验及“双创”教育能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

(三)“双创”教育实践环节不够深入

对于“双创”教育实践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也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将“双创”教育简单的理解为理论教育和竞赛辅导,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缺乏实践环节的创业教育是片面的、是刻板的,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若学生毕业后步入实际工作岗位将学无所用。也有部分学校,在软硬件设施的配置上无法达到“双创”人才培养的条件,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因而所提供的实践教学环境也无法满足“双创”教育需求。因此,缺乏实践环节的“双创”教育只是空谈。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课程体系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具有决定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和影响特色创建进程的重要作用。因而,课程体系应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在创新创业方面能力不够突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也没有真正意义的构建起来。且大多是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讲座和参加各种国内的创业大赛来实现,有的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选课课程体系,而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够重视,一定上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尚且没有真正意义的把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旅游专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教育“两张皮”的想象是十分普遍的。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双创”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教育全方位的、有机的融合的问题,彻底改变“两张皮”的现实状况。

(五)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政策和措施的完善也处于摸索期,因而,社会、政府对旅游高校在创新创业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上也是有限的,即使有些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了一定的接纳程度,但因为各种原因,在政策支持上还是有所欠缺,进而导致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环境难以满足旅游业实际发展需要。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二、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根据市场变化,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因而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中要特别突出其实践性,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不同以往的新体验和新感受,因而对新的旅游方式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高品质和个性化服务。正因为这种市场的变化,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旅游市场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不少旅游专业的人才无法胜任新形势下的岗位需求。因此,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敢于突破学科界限,尤其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准确把握旅游市场的行情,以及旅游者不断变化和日益更新的消费需求,针对不同人群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为旅游市场增添活力。

(二)打造具有“双创”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双创”背景下,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如何胜任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教学能力与科学研究平,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这对现有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要想在办学水平和专业建设上有所突破,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强的、业务素养全面的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只有素质全面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学生。一方面学校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为师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如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邀请企业家到学校交流和送教师出去进修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制订一些创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们结合自身专业情况,积极创业,在实践中去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积极拓展企业资源,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需要积极的对接当地旅游企业,并密切关注行业的实际需求,合理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平台,促进学校和企业融合。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高校应积极拓展企业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训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并不定期得组织学生到旅游景点、酒店、休闲度假区、旅行社等开展实践教学和创业培训,将课堂由室内转移到室外,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创业园孵化中,以校企资源融合的方式促进“双创”平台建设,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施展才华、服务社会。

(四)构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首先,在修订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摈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将学生获得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次,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改变教师在旅游管理教学实施环节只注重传授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做法,而是将启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五)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社会资源协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融合上,需要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一方面,政府应联合高校构建相关创新创业法律体系,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旅游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与行业协会联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贷款门槛,建立旅游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塑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勇,杨洋,周霄.基于双轮驱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67-70.

篇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早是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并写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频频出现的这一关键词,旨在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1 引言

一直以来,高等院校一直都是我国创新的主要阵地,并在国家的科技、文化等领域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不管是基于教师的科研创新、教学创新和社会活动创新,还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创新、个人成长创新,大创新环境下的小创新,组织创新环境下的个体创新等都需知识乃至大数据的支撑,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双创教育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为学生搭建知识与信息的平台,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开展双创教育的有力保障

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开展双创教育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树立创业理想,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业技能,还可以促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1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还有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加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使用,使得高职院校图书馆具备了为双创教育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基础。同时,为了不断满足双创教育的需求,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的建设中,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双创教育相关文献的采购力度,根据R到ㄉ韬脱生的动态需求,弹性补充文献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双创教育文献资源。

2.2专业的服务队伍

高职院校图书馆配有专业的文献咨询和服务岗位,这些工作人员既可以服务于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又可以为双创教育提供专业的服务,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网络信息优势,让学生在图书馆就可以获取完整的双创教育信息,这样可以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实现知识和信息共享。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可以为大学生双创教育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转化与应用能力。

2.3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目前各高校图书馆陆续都修建了布局合理、功能全面、设施完善的新馆,这为图书馆向大学生提供双创教育服务奠定了环境基础。首先,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开展双创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人文环境。其次,图书馆能提供开展双创教育的各种场所,为大学生提供双创教育基地。再次,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的阅读推广服务,建设双创教育专题数据库服务平台。

3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双创教育中的举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已经被赋予了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文化”和“大学精神”两种文化正在融合成一种新的大学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

3.1建设双创教育专题服务平台

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双创教育服务平台需要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相关信息和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优化和整合。一是打造双创教育资源平服务台。图书馆通过自身的优势,结合双创教育师生需求,有针对性地采购双创教育所需的纸质文献资源和多媒体信息资源,搜集双创相关的精品项目、图片资源、视频资源,建设为双创教育服务的特色资源库。二是建设双创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图书馆除了收集整理科技和学术研究信息,还要扩展和延伸信息内容,如政策信息、经济指数、市场行情、管理信息等,为学生提供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创业申报程序和具体流程等。建设好这些平台,再通过多媒体、自媒体,如邮箱、QQ、微信、微博、数字图书馆等移动互联网载体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有体验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便捷、个性化、人性化的创业信息服务。

3.2提供双创教育阅读推广服务

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双创教育阅读服务主要以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为载体,如入馆教育,在新生进校之初就可以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业意识;文献检索课,教会学生快捷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双创教育讲座,通过与老师、同学的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可以提高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读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与系部和职能部门合作开展SYB培训,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培训、创业计划培训、后续支持服务等,向读者传授创业所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邀请创业成功的学生回校做案例分享,通过身边人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业热情,和学生一起分析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一起找解决办法,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让学生获取最直观的创业实例,弥补理论学习的不足。

3.3提供双创教育空间

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他们善于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这种探索精神为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了基础。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双创实践基地,利用图书馆的空间优势和设备优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3D打印服务,以及购买相关的电子设备和实验实训器材,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突破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最大可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培育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叶洪信.万众创新创业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图书与情报,2015(1)

[2]兰孝慈.高校图书馆在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图书馆学刊,2005(4)

[3]褚芹芹.面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情报探索,2014(7)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25-02

随着我国经济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之后,更使得创新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席卷全国。在“双创”背景下,高校作为学生培育的主要平台,如何激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成为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1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当前“双创”背景下,高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和我国未来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 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能力

双创教育模式与我国大学生就业密不可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由以前国家统一分配已转向自主择业自主就业,大学生也改变了以往死沉的就业理念,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进行就业。在当今巨大就业压力下,在国家“双创”号召下,高校一方面需要积极培养优秀的大学生,让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大学生心中,使大学里更多的大学生可以选择创业的道路进行就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树立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心理态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双向发展。

1.2 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热情不断提升,但是我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在“双创”影响下,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并不理想。故而大学生的双创教育理念,应当结合当前时事适当转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创教育理论。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央政府提出双创理念,各级政府都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了鼓励政策,培养大学生的“双创”能力。但是,从现在的实际状况上看,我国大学生的双创进展相对缓慢,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发展起步晚,许多大学生没有创新的理念,更缺乏创新的专业知识,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都相对薄弱。虽然众多高校都创办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是没有专业的指导,大学生自信心非常匮乏,往往存在畏难情绪。一些申请双创的大学生,由于没有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在创业过程中感到非常迷茫,最终走向失败的道路。虽然在学校中举办了很多创新杯活动,但是很多大学生都带有功利的目的去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创新喜好而进行比赛,这也是创新弱化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在2015年,我国应届毕业生达到749万,而这一数字在2016年会达到770万,创历史新高。面对庞大的就业人群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只有少数大学生会选取自主创业的模式进行就业,这也证明了大学生创业意识较为淡薄。

2.2 高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环节忽视,整个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在课程设置上,创新创业教学主要以讲座的模式进行,教育的内容突出就业形势的严峻,并没有针对大学生开展专门性的创新创业教学,同时创作模式采取灌输式的方式,缺少与大学生的互动,同时也缺少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的创业主要停留在想象上。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创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但是,很少有大学生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出现这种状况有许多原因,主要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高校并没有在大学中培养创业的氛围、极少数大学生知道创业孵化园的存在等。在大学生加入创业孵化园之后,学校又没有给予专业的指导,使得大学生毫无目的地盲目创业,创业极容易失败。在大学生进行创业后,高校也未能为其搭建与社会沟通的平台,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2.3 政府指导帮扶政策支持不足

在大学生创业中,政府的指导帮扶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资讯和经验不足问题,政府应当给予及时的帮扶解决。在中央政府提出双创之后,各地政府都e极响应中央的号召,针对大学生群体制定专门的创业政策,提供专门的创业平台,但是这些创业平台并没有发挥理想效果,很多创业平台无果而终。在政府帮扶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政府在制定文件之后,往往没有给予配套的设施帮助,致使很多政策都停留在文件上,并没有得到落地实施;第二,在文件出台之后,政府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跟进,对于文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解决。由于存在以上两个问题,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困难,往往只能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最终胎死腹中。

3 “双创”背景下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3.1 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要想更好地进行创业教育,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势在必行,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意识,才能有效地指导行动,使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有序地展开。针对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在大学生创业中,应当对大学生的创业内容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讲授专业知识,使其可以少走误区,促使其成长。除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壮大自己;第二,培养大学生关注时事,转变传统的创业观念。目前,我国政府推出了“互联网+”概念,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得大学生的创业可以起航。

3.2 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校是举足轻重的一环。第一,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到现在教育方案中,并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时,可以采取必修与选修两种方式,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理论。在大学生的群体中,积极培养创新创业氛围,使得大学生可以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之中;第二,构建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技术和经验的指导,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推荐大学生到知名企业短期实习,使大学生感受知名企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3.3 政府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及资金支持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主要面临资金与技术两大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两大难题,政府应当提供充足的指导。在资金上,政府可以从财政中设立专款,寻找出具有潜质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专款帮助,促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经验上,政府可以让财政部门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进驻大学生创业企业,并给予及时的帮助指导,为大学生提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杨倩.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与培养路径研究[D].湖北大学,2013.

篇8

一、双创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分析

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这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该“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5年6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调动高校深化改革的积极性,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教育部与谷歌、百度、微软、英特尔、西T子、IBM、元计算、北京触控科技等企业共同启动了“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得到了众多高校的响应,很多项目经过论证后获得立项,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12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提出了“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规定“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须体现在高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

二、双创教育理念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要求

(一)重视创意性思维和创造性潜能开发。双创教育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创意性思维训练和创造潜能开发。创意性思维是以感知、联想、思考、理解、记忆等为基础,以求新性、探索性、综合性等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其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创造性潜能是指个体具备的开创性的先天特质和潜在能力,在《辞海》中将创造解释为“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行为创造学》认为创造的本质具有“新颖性”,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将“创造”和“创新”等同对待。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而言,在开展创新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加强创意性思维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激发学生善于“奇思妙想”。不能因循守旧,不要僵化死板,循规蹈矩和墨守成规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挖掘,充分发挥年轻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较强、探索精神突出等诸多优点,将智力智能开发、知识吸收转化、创新素质培养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自主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培养。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高校学生到新兴产业领域创业”。因此,创业教育是双创教育中另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培养,通过自主创业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二是提高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拓宽个人成长空间,增强后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发展型就业。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把“自主创业”与“就业择业”有机结合起来,将其视为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强调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又重视就业择业能力的提高。自主创业意识培养主要指通过创业教育,在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等方面加以引导,将创业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就业择业能力提高就是通过就业择业指导,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正确理解“先就业再择业”的基本道理,从而在就业择业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注重综合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锤炼。。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通过双创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重视综合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锤炼。综合职业技能一般指针对特定职业的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和复合技能。操作技能指对工作岗位上各种工具、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心智技能指对各种技术手段、操作规程的理解领悟能力,复合技能指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素质既指个体在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修养程度,又指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意志品质,包括思想意识、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责任担当等。酒店管理是由前厅、客房、餐饮、酒吧、茶艺、康乐、商务、会展等多种工作组成的岗位群,因而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胜任酒店工作岗位群的综合职业技能。同时,在酒店管理服务过程中,需要与各种各样的客人打交道,只有不断提高酒店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给予客人更多更好的人文关怀。因此,注重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从而通过“问题导向”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拓展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大量进驻中国,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世界各地客人的风俗习惯和消费特点,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酒店消费服务,为酒店赢得更多消费者,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另一方面,拓展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国际品牌酒店集团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从而在酒店产品设计、酒店市场开拓、酒店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因此,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实现与国际化全面接轨。从创新创业角度看,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同时对创业有极大帮助。试想一下,如果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真正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肯定能够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提供新服务、创造新价值。如果打算创业,就要充分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客户资源,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市场价值,获取商业利益。

三、基于双创教育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是关键。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推广初期,如何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就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创新创业课程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启迪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选择性开设《创造力开发》、《创意思维训练》、《创业管理》、《企业家精神》、《投资企划》、《市场策划》等创新创业课程。另外,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还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可以考虑成立“创新创业管理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机构,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和帮助。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一座酒店,一方面利用饭店平台对外营业,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二)加强校企校政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校企校政合作、多方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一是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实习场所、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建立校企合作的u价体系,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促进酒店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二是积极寻求校政合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有效利用各类资金,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指导。逐步构建起“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三)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重视人文素质培养。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将职业核心能力开发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着力拓宽成长上升空间,不断提高后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够成功实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归纳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八项内容。人文素质既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内在动力,又是不断完善、提升自我的基本内容,因而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重视人文素质培养,能够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极其重要。

(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提高双创教育水平。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国外许多高校已经非常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百森商学院等高校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与国外其他高校的有效合作,深入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充分参考国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方法,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帮助。同时,全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不同高校的各自特点,将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我国高校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四、结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要求。同时,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更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对酒店管理人才而言,必须特别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继.以“双创”教育理念引领本科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6(8):7-11.

[2]曾红颖.“双创”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21-23.

[3]张军扩,张永伟.双创如何成为发展新动能[J].新经济导刊,2016(4):81-85.

篇9

这种创新生态环境,在美国硅谷、MIT与128公路、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创新发达地区已基本实现,这些地方的创新体系极为完备,已经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与氛围,创新完全是自发的,只要你有创新想法,无论你在创新的哪个阶段,都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创新伙伴,都容易得到家庭、社会的支持,能得到对应的政策配套、场地,只要创意足够吸引人,都能找到与该阶段对应的资本。在这里,撒下一把创新的种子,种子都能自由生长,并长成自己该有的样子。而在中国,要形成这种生态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要促成这种生态加快形成,需要政府发挥更积极的“引导作用”,引导创新文化的生成,引导企业、高校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双创人才、引导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源踊跃加入双创,提供要素齐备、运行完善的创新生态,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局面。

结合我们的企业实践,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生态型双创平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教育革新,重在培养创新文化

要保持创新的长期可持续性,根本上还是需要从人才着手,从教育体系着手,通过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双创文化。在双创五要素中,创新型的人才是基础,而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是决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创新精神重视人的想象力、发散思维、探索、新奇、冒险、试错等特征,需要包容、宽松与平等的文化。反思我们当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试主导、标准化,对孩子们想象力、发散思维、冒险、试错的培养是严重缺失的。因此,我国需要进行“创新精神”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双创文化与氛围。

二、政策扶持,重在提高安全边界

双创是一种失败率很高的活动,即使在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这样的创新“圣地”,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也不高,因此,要提高双创的成功数量,关键是提高基数,也就是需要一大批创新创业者前仆后继加入双创热潮。这些双创参与者,一部分来自新增,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二次创业或者多次创业者,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提高双创的安全边界。

对于大多数双创者来说,他们年轻,有梦想、有创意、有专长,有热情,愿意全身心投入双创事业,但通常他们最缺的是财务积累,对很多人来说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投入,也让他们捉襟见肘,即使想方设法筹到部分资金,项目失败带来的财务损失也会让他们难以承受,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家庭,甚至带来社会问题。这种效应还会进一步放大,一方面,会给其他有志创新创业的年轻人带来负面效果,增加创新创业的阻力和压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失败者的“二次创业”,让他们很难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而研究表明,创新创业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二次或多次创业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初次创业。

因此,就政府而言,要让更多的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人加入双创热潮,很重要的措施是提高双创的安全边界。政府提高安全边界的措施通常包括:减少或免除双创空间的租金、物业、宽带费用等,免费或低价提供基本的设备、仪器、仪表及软件,减免税,降低或免除工商税务知识产权等方面费用,科研补贴,通过财政资金劣后引导天使、VC投入等。当然,提高安全边界并不意味着让政府兜底,让双创没有财务风险,而是在创新创业早期提供一些满足创新创业基本条件的公共服务和风险资本,政府的这些措施目的是降低创新创业者的投入,提高他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让那些勇于吃螃蟹的创新创业者,即使跌倒了,也能爬起来。

三、社会资本引导,重在早期和劣后

对于创新创业,资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创新创业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本与其对接,每个阶段的资本对接都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进行引导,通常,项目越早期,需要政府引导发挥的作用越大,越早期,在引导的方式上,政府采取劣后Y金的比例越高、力度越大。

众所周知,项目越早期,风险越大,企业的发展是金字塔型,底层是大量的小微企业和创客,往上企业规模越大、数量越少,大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死亡,一部分企业在原有规模维持,极少数企业到达顶端。越早期的项目,其业务、盈利模式越不清晰、人员越不稳定,不确定性越大,投资判断的难度及成本越大。而资本的天性是逐利的,因此,社会资本投资早中期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但是,没有庞大的早中期项目作为基数,创新创业是很难取得好的成效的。因此,越是早中期的项目,资本投入越需要政府引导,这种引导通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第一,通过减免税、财政补贴等鼓励天使、VC基金的设立。

第二,在基金的募集时,加大政府作为LP出资的比例,即使在以色列创新这样发达的地方,政府也是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对天使、VC出资的比例高的达到60%以上。

第三,加大劣后的力度,对于风险优先承担,对于收益予以让渡,即在基金亏损时,在政府出资中允许一定比例的资金先于出资方承担风险,在基金盈利时,只享有较低的收益率甚至只要求收回本金,将超额收益让渡给其它出资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天使、VC,才能形成庞大的早中期项目基数,形成金字塔型的生态企业群结构。

四、企业引导,重在龙头创新主导

前面提的三个政策建议着重在构建双创的良好文化和氛围以及形成庞大的双创人才和项目基数,而引导龙头企业创新主导,则会显著提高双创的成功率。双创的成功需要多种要素的集聚,龙头企业自身已经具备双创的大多数要素,龙头企业在双创中主导和牵引,一定程度上开放品牌、市场、技术、生产、管理、人才等资源,会让双创事半功倍。这种开放是多赢的,会让整个双创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对于政府、企业、双创者、资本等双创生态的各参与方都是有利的。对于政府,可以保证双创的长期持续发展;对于企业则可以增加活力、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转型升级;对于双创者和资本,可以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退出和成果的转化,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只有极少数部分的双创项目能通过IPO实现退出,绝大部分需要通过大企业收购或战略合作来实现。

龙头企业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开放内部资源,即通过资源开放,“激活存量,带动增量”,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引领双创。要让龙头企业发挥这些作用,一是必须明确国企在双创中的责任义务。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在双创工作中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也是其应履行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二是要通过绩效考核牵引国企双创工作的落地。即在国企年度和任期考核体系中纳入双创工作业绩指标,通过绩效考核牵引双创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三是要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负面清单”。国企在双创中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有大量存量资源,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资源,但这会涉及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即“国有资产流失”,如果没有划定一个清晰界线,明确哪些事情不能做,会让国企在双创工作中畏手畏脚,影响参与双创的积极性及其效果。因此,政府除了积极鼓励国企应该做那些事的同时,也要建立“负面清单”,划定明确的底线,让国企在清晰的规则下,尽情地释放创新创业的能量和热情。

五、高校引导,重在智力支撑保障

高校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双创人才和技术、创意,是双创成功的重要保障,政府引导高校发挥智力支撑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培养体系中引入更多的创新创业理念。借助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应该让学生的实习实践更多地放在双创平台,鼓励学生创意、试错、再创意、再试错,以改善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环节薄弱、创新冒险精神不足、害怕犯错等问题。

第二,对高校教师进行分类考核,增加社会服务型的教师比重。除了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也是高校教师的职责。目前,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基础创新非常缺乏,这影响重大技术创新的突破。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的院系及个人的支持和奖励力度,以激励教师利用自己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提高基础创新水平。

第三,采取措施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其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借助国务院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通过学校设立专门的技术许可转让办公机构等,帮助师生更好地申请专利转让专利;鼓励师生对接企业、对接双创平台、对接市场,实现产、学、研融合。

六、未来发展,重在“高端化”

自总理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国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解决了创新创业的广度问题,提升了从政府到普通民众的创新意识,对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双创具有明显的“草根化”的特征,缺乏深度,双创的方向绝大部分以简单的集成、模仿、增减功能、改变外观、形状为主,很小涉及工艺创新,更少涉及核心关键技术方面。而从长远看,双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大力提倡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这种结果的达成只可能建立在创新创业的“高端化”上,即解决目前核心关键技术数量少、质量低的现状。但这种“高端化”的实现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长期持续的努力,既要借助全球化的力量,也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具体而言:

篇10

QIN Bo KANG Hong-bo

(School of Automation,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ouble") is now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actively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many schools have set up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ffected by the market, 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 goal and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not clear, no long-term planning, poor effect, and out of touch, and educ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other isolated; put forwar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guidance, take the market a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education, the two mutual promo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After a preliminary attempt, a certain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oal and orient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 model

0 前言

大?W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工具,在各大学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经济进步与社会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1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以教育部2010年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标志,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据统计,全国约八成以上的高校都开展了双创必修或选修课程。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产业孵化器基地,许多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了双创活动当中,但实际的效果良莠不济,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形式与内容不一致。许多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只注重形式,无实际效果。很多都由学校领导亲自主管,选拔优秀教员担任导师,分配了专用办公场所,还成立了各种相关的协会,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老师也只挂名,最终并无实际的创业思路,更谈不上什么项目。

其次是学校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往往与市场需求不统一。双创小组在项目立项的时候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或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并未做充分的调研。学生的研究成果很难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有成果但无市场,尽管有创新,算不上创业。

第三个问题是学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理解僵化。在国家层面及教育部门的倡导和引领下,很多学校都在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基本都是1个学分课时量。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过于死板,以为双创教育是不同于学校其他课程的单独的一门课程,我认为这种理解并不正确。实际上双创教育与其他课程内容是有相关性的,而且是可以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2 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探索

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贯穿大学实践教育始终[3],尤其对工科院校来说,实践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计划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都是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了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阶段。而既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当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的教学内容,因此应在这两者间找到契合点,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以实践教育为引导,同步穿插开展双创教育;同时以和社会需求为方向,将双创教育实际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流于形式。

大胆尝试教学改革,调整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现有的培养方案都是根据各学校专业特色设计,每过几年都会做一些调整,但基本调整幅度不大,甚至有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很多年没变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但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一成不变的东西最终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在坚持专业特色不变的基本原则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双创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在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开展创新成业活动,二者相互促进,而不是将双创教育单独孤立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大学教学活动之中。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反过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

另外,学校的学科竞赛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契机,学科竞赛使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4]。现在学科竞赛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每年都?M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相比其他实践教学活动,学科竞赛更容易与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共鸣。学科竞赛不受学生专业的限制,参加的往往是动手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的同学,如果再辅以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这部分学生的角色更有机会转变成创新创业者。

3 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