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7 10:27: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

篇1

(一)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在战争中,他竭力反对用迷信的方法去预测胜负,主张“禁祥去疑”(《九地》),“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用间》),重视人的作用,认为军队出现任何失败和错误,都不能怨天尤人,要从人的因素中找原因,表现出鲜明的无神论思想。(二)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正确认识事物。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要正确认识自己和敌人,不能盲目的自信和自卑。要知道,在决对的实力之下,任何阴谋诡计都是苍白无力的。(三)透过现象看本质。孙子在《行军篇》中有云:“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者;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这里所说的“树动”、“草障”、“鸟起”、“兽骇”是现象,而“来”、“疑”、“伏”、“覆”才是本质,通过分析表面的现象来揭示敌人的处境和意图。用假象调动敌人,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反用。(四)实践出真知。《虚实篇》中说:“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孙子认为:通过战争实践,即试探性地进攻,可以获取敌人的真实情况。(五)充分利用客观物质条件。孙子在《火攻篇》中说:“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借助天气、气候等条件攻击敌人。孙子在《九地篇》、《地形篇》中专门对地形地势进行了分析,以及对行军作战的影响。强调物质的重要性,要求人们要做好物质的储备。(六)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孙子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虚实篇》),也是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作战中取得主动,避免被动。他认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清形势、科学决策、正确指挥,运用战争规律指导作战,是能够取得战争主动权的。孙武把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这就可以避免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中渗透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可以说,辩证法是《孙子兵法》的灵魂。书中提出了几十对相互对立的的范畴,如死生、存亡、奇正、虚实、险易、广狭、胜负、钝锐、利害、速久、阴阳、智愚、攻守、动静、众寡、饱饥、得失、短长、朝暮、轻重等。孙子对事物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观察,贯穿着对立与统一的思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一)事物对立与统一的规律。“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这句话是孙子认识和解决战争的关键。《孙子兵法》对于虚实的分析深刻而精辟。他指出,无论攻守、强弱、虚实、远近等战争中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是对立与统一的。(二)永恒发展的观点。孙子指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中。孙武把这些变化比作“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势篇》)。他在《虚实篇》中形容说:“夫兵形象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象流动的水,时刻处于动势之中,水没有固定的形态,战争也没有固定的格局,都在永恒地变化着。军队的士气是“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军争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战争需要的物资和进行的时间也在不断变化着,“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总之,战争及与战争相关联的事物,一切皆变。他强调一切都在变化,要根据形势调整好自己,使形势有利于自己,充分利用变化。(三)普遍联系的观点。孙武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又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作战篇》)可见一场战争,对于国家财力的消耗是何等之巨!如何能够在战争时期避免国力过度消耗,使得百姓免受贫困之苦,这是需要着意解决的问题。孙子认为世界万物存在普遍联系。分析事物要全面,要从各个不同的地方观察、思考,了解彼此之间的影响与联系。

篇2

1、《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2008年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春秋)孙武。该书一计一集,计计相扣,在展现中国古代兵法和东方智试想文化的同时,浓彩重墨描绘出一幅二千年前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军事与各阶层不同的人物情感相交融的历史画卷。

2、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3、《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孙子兵法是中华文化的智慧宝库,被誉为世界兵家奇书被众多全球军事学院作为必修课学习;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产生于古代的军事对抗中,但它阐述的谋略智慧和哲学思想被广泛运用于除军事外政治、经济、商业等竞争领域,并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孙子兵法在商务谈判中的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剧,商务谈判成为商战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协调彼此利益关系,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方式,其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而孙子兵法作为一门竞争哲学,在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得到了更为密切的关注,尤其在商务谈判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商务谈判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谈判时,双方人员代表各自的利益和目的在谈判桌上展开较量,谈判的结果关乎企业兴衰存亡。正如孙子兵法开篇所言: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谈判正是企业运作中的一件大事,不可不察。谈判是实力的较量和谋略的对抗,如何营造有利于自身的形势,削弱对方的斗志,充分了解对方的信息和自身的优势、劣势,沉着冷静地应付将要发生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孙子兵法在虚实、奇正,迂直、己彼之计中有深刻的论述,这对于我们取得谈判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孙子兵法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的智慧在商务谈判中有着非常广泛应用,在此笔者仅借鉴孙子兵法中的几个重要思想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这样一句话: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段话的意思是:既要了解敌人,也要了解自己,便能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有时会胜利,有时会失败;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的,那就每战必败。这句在用在商务谈判中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谈判开始之前要充分准备,做到知己知彼,为在谈判中处于主动和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虽然知己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不然。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被问及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时,他说:“认识你自己。”世界著名谈判高手霍伯?科恩也曾说过了解自己并不比了解对手轻松,人们常常会错误估计自己而犯错误,因此在认识自己时也一定要谨慎仔细。

知彼是指了解对方的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方谈判的目标,二是对方的相关情况。对于了解对方的谈判目标,我们不仅要清楚对方的谈判底线,更要深入看透谈判底线背后的真实目的和利益所在,以便为寻求双方共同利益所在和预设谈判方案提供依据,如能抓准关键提出双方满意的方案,谈判很快就能获得成功。了解对方的相关情况包括性格特征、教育背景、个人喜好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工作,充分知己知彼,利用对方弱点,将在谈判中占据主动。

(二) 兵者,诡道也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其意指行兵作战,要领在于诡诈。孙子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设立了十二种战术,包括: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最终实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效果。这种思想是启示我们在谈判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弄清敌我双方的态势,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这十二种战术在谈判中有着非常实用的效果,但需要依据实际灵活运用。能而示之不能运用于不清楚对方实力时,可以在谈判时隐藏自己的实力,让对方对自己形成错误的判断,在摸清对方实力后再出击。当对方准备充分时实力强大时可以采取暂停谈判的方式,待准备充足后再与对方谈判。在很多经典的谈判中用到此计谋,当感觉自己处于明显劣势时,巧妙的暂停谈判为自己争取时间。如果知道对方是心浮气躁的人,可以采用怒而挠之的计谋,利用激将法,刺激对方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使其失去理智从而达到谈判成功的目的。

(三) 顾善战者,求之于势

孙子兵法势篇中说:顾善战者,求之于势。孙子认为战争指挥者应善于利用形势以及形势的变化。这句话启示我们在谈判中应善于造势,营造出压倒对手的强大优势和气势可以帮助谈判者在谈判中取胜。

对于势的理解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在谈判中可以从人员阵容的组建、谈判场景的布置等方面来营造有利于我方谈判的优势。如团队中引入强势的谈判手可以在谈判中打击对方气势,增长我方优势,待对方气势薄弱时可一举攻破。除了营造势,还应懂得巧妙的运用势,孙子曰: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这句对势的运用精确的概括,把握势需要敏锐的眼光和良好的素质,顺势而上取得成功。

(四) 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

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是说在带兵作战时,都是以正兵当敌,奇兵取胜。这句启示我们在谈判过程中,可以以奇正结合,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出奇制胜一直是商界谈判最常运用的技巧之一,在商界谈判中屡试不爽。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常常因双方观点相差太大、共同利益不清晰等原因,导致谈判陷入僵局。可能这时双方态度都不友好,固执己见不愿意让步。如果其中一方出奇不意改变态度,主动做出,转而关注与对方建立友谊与好感上,寻找一个出乎意料的感情投资点,形成一个方便谈判的氛围,可以对谈判的进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一般情况这种感情投资耗费不多,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孙子兵法在商务谈判运用中的概述

孙子兵法谋略在商务谈判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灵活的运用孙子兵法的智慧可以使谈判者在谈判开始就牢牢把握主动权。在谈判过程中灵活运用孙子兵法,当处于优势时,可以使谈判者顺势而下,主动出击,取得最大利益;处于劣势时,可以使谈判者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利用奇正之变,逆转形势;当谈判陷入困境时,可以使谈判者灵活变通,可以打破僵局,出奇制胜。孙子兵法作为谈判的谋略,可以帮助我们取得预期的谈判目标,但是它也不是随心所欲,随便什么情况下都能运用并获得成功的。因而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以便更好地将孙子兵法谋略运用于商务谈判中。(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常磊.三十六计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J]经管空间,2011

[2] 肖剑.孙子兵法和商务谈判策略及技巧[J]湖南大学学报,2000

[3] 余胜利,左欣瑜.商务谈判技巧之兵法[J]人力资源管理,2009

[4] 刘园.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春秋战国时,齐国打败了魏国,覆军杀将,尸横千里,齐国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魏国国王羞辱万分,决定倾全国人力拼死一搏。有一谋臣说:“万万不可,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要除掉齐国,就得先卑躬屈漆,割地称臣,这样齐国必然欢喜万分,傲视群雄,这样必然引起列国的不满,这就会招来诸侯联军讨伐,齐国必然倾覆”。果然不久,秦、楚、韩联军把齐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一例证更证实了老子一句名言“以其强而强之也”。我们仔细研究孙子兵法几乎整篇都有老子的哲学思想。例如孙子兵法所云:“富,未为安也。贫,未为危也。寡,未为败也。众,未为胜也。决定安危胜负者,道也。”这里的“道”,就是事物转换的内在规律,孙子把它看得高于一切,只有掌握“道”,一切胜败安危都在掌握之中。“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然而确实存在。要掌握“道”不容易,需要千思万虑仔细观察,知彼知己,冷静分析。譬如三国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东晋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至弱胜至强的最好例证,也正是掌握了“道”的具体表现。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做人要如流水,永远向下,低下低调。他认为水至弱也至强,水性柔弱,并不威武刚烈,譬如盆中杯中的水,然而海啸来袭,水的威力却凶猛无比。一个人的行为“无为”指的是什么?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干,无为是指不要人为地做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只要顺从自然发展,一定会事业兴旺蓬勃,所以无为实际的结果是“无不为”。

篇5

作者:刘石钰

文学名著的译介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典籍在西方广泛传播,文学典籍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史记》、《资治通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是中国文化的宝库,建构并传承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本文拟以文化为主线,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体会中国文化传播到英语世界的过程中体现的古代政治、思想、军事和民俗文化等,同时分析其英译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失落和变形等译介现象。

一、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译介

《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文学典籍中包含深奥的政治文化,但是典籍英译中存在一些失落和变形。

首先,反映思想政治文化词汇涵义的失落。比如,《道德经》中的“道”字是道家的哲学核心,其内涵博大精深。但在“道可道,非常道”、“天之道”与“大道”等词语中,道字被韦利一律译成“Way”(道路),这种翻译和理解不仅使这个字所承载的深刻的哲学思想消失殆尽,还造成了语义的失真和读者理解的误差。

其次,只在表面含义上翻译形象比喻词。《道德经》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韦利把这句话译成“HeavenandEarthareruthless,TothemtheTenThousandThingsarebutasstrawdogs.Thesagetooisruthless,Tohimthepeoplearebutasstrawdogs.”。这里的“刍狗”本是指用草扎成狗,供祭祀时用。但是译本中,老子通过“刍狗"所表达的哲学思想荡然无存,“天地”和“圣人”也变成了残酷的形象,会让西方读者误以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多么的怪异和残忍。

二、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译介研究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倡导的“仁”极富中国思想内涵,它是《论语》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理雅各把“仁”翻译为“truevirtue,benevolentactions,virtuousmanners,beneficence,perfectvirtue”等,韦利通篇把“仁”译为“Goodness”或“Good”,辜鸿铭则选择“beingmoral”、“moralcharacter”或“morallife”。各种翻译方式各有利弊,但是,由于“仁”的诠释意义丰富,单一的译语词很难真正传达它的本意,削弱了原语的内涵。这些翻译中精确的阐释使“仁”字的不同含义得以呈现,但整体上却给人一种散落的感觉。

三、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译介研究

《三国演义》是一部和军事有关的巨著,里面的很多战役和军事文化我们都耳熟能详。第五回“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大家都很熟悉,里面有个“英”字,字面意义是“英雄”,指刘、关、张三人,英文中与“英雄”字面意义相对应的词是"hero",英语"hero"这个词汇的内涵意义是不包括中国文化中“兄弟”这一层的。因此,罗慕士把“英雄”改译成了“兄弟”,“三英”译作“thethreebrothers”,突出表现了原文的内涵意义。

四、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的中国古代民俗译介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英译本中的民俗很多,其中包括物质、社会、精神和语言民俗等。

1.物质民俗。诗经的《七月》中有这样的句子:“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此处的“三之日,四之日”等是指夏历的正月和二月,如果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则不能表达原文要表达的含义,杨宪益,戴乃迭等将其意译为thefirstmonth和thesecondmonth就比较贴切。

2.社会民俗。《红楼梦》里元宵节有吃元宵的民俗,如直译,读者可能体会不出其深层意蕴。所以,杨氏译本将“元宵”、“合欢汤”、“如意糕”分别译为“NewYeardumplings”,而英国的大卫霍克斯将其译为firstmoondumplings。两者都兼顾了元宵节在中过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3.精神民俗。《诗经》中对于爱情、相思等精神民俗很多,比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窈窕淑女”指的是内心寂静而善良的女子,杨宪益,戴乃迭等译者用gentle和graceful比较恰当地表述了其端庄文雅又漂亮的意思。

篇6

C 哪一代人不是伴着游戏长大?积极疏导一味抵制只能使代沟更深

游戏不仅仅是游戏

电脑是以一个现代文明的符号被中国人普遍接受的。然而,电脑在出现的同时还带来了电脑游戏。

中国人爱在“游戏”这个词的前边加一个“玩”字。某个儿童在倾心于这项活动中时,便有长大没出息的嫌疑。对于成人,“游戏”更是不严肃的代称——“丧志”。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游戏不过是些雕虫小技,古典名著《水浒》好不容易描写了一种类似足球的游戏,却让高俅这等人精于此道,可见其态度鲜明。其

实,中国人不是不喜欢游戏,而是不喜欢你胜我负的小游戏。从易经到八卦,从春秋战国到三国演义,从孙子兵法到三十六计,无不以大智慧、大谋略表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游戏精神,蕴涵着中国人注重策略的游戏法则。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游戏观。

中国人制作的游戏有着鲜明的东方历史文化风格。在台湾等地数十次地出版过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游戏软件之后,国内的颇有实力的前导软件公司毅然连续推出了三国系列游戏“官渡”和“赤壁”,其最让人惊叹的特色之一就是忠实原著。据说该公司将要推出的根据文学名著《水游》开发的游戏软件还将保持这一特色。游戏的意义本来就不仅在娱乐,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最近推出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游戏软件“”“”“八一战鹰”“兵圣·孙子”。其中,游戏“”甚至可以通过玩家自己取得抗战胜利来避免《》的签订。在此,我们无法也没有权力对这类游戏妄加评论。但是,由于游戏是属于主动参与式的娱乐形式,其传播的效率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的文化传媒。这种以电子游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给国内的电子游戏业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篇7

2、多阐释后世医家对经文的活用

经典是指导临床的有力武器。例如,在讲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这句经文的时候,可引用清•尤怡《金匮翼•泄泻门》谓:“飧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而食物完出。经所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是也。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谓阳气虚则下陷也。”“胀,胸膈胀满也。经云:浊气在上,则生胀是也,宜升清降浊。盖清不升则浊不降也。又七情郁结,气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腹大而四肢瘦削,即气胀也。”“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肝脉循于两胁,肝实胁胀;脾虚腹满,木乘土位;食少运迟,营卫不和。补中益气,是其法程,更兼以涩固胃关之品,冀效。洋参、茯苓、冬术、炙草、川连、升麻、柴胡、归身、木香、陈皮、山药、补骨脂、肉豆蔻。”(《王九峰医案•泄泻》)通过举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临床离不开经典的指导,后世的医学大家甚至许多学科都是对经典的发挥。

3、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文献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者,“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在相关经文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典籍,告诉他们如何搜集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路径,以促进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比如,在讲到“阴阳”与“道”时,可推荐老子的《道德经》,讲到用药原则之时,可以推荐《孙子兵法》,《内经》中多涉及天文历法,可推荐学生阅读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灵宪》等,其他如《论语》、《易经》,以及经史子集中的医药内容等亦可推荐给学生去阅读。此外,可介绍给学生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杂志、报刊等,以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同时,更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资源,推荐浏览如“国学网”、“铁杆中医”等等之类的网页,开拓学生的视野。

篇8

根据这个原则,《周易》认为,事物处于不断变化中,对立矛盾的交互感应推进了事物发展,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周易》中包含了大量朴素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易”最主要的意思是变化。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而这种变化又体现为对立双方矛盾的相互转化,由阳到阴,由阴到阳,无论是自然还是生命直到人生的变化,都是矛盾互相转化的结果。而事物发展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一旦超过最高发展阶段,必定会向着相反方向发展。这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道理。

以乾卦为例,它的卦辞是这样写的:

初九(第一爻):潜龙勿用。

九二(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第六爻):亢龙有悔。

古人喜欢龙,崇拜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用龙来代表一个人在社会的发展历程。初九象征一个人的开始阶段,他的力量很微弱,处于潜伏蓄势待发的阶段。九二,经过积蓄力量,龙摆脱了潜伏的状态,从水下开始进入地面,事业有了小的起色。九三,随着事业和地位的发展,人难免会志得意满骄傲自

大起来,这时候,《周易》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努力奋斗,最重要的是保持谦虚谨慎,这样才可以免于灾祸。在九四阶段,龙进入了深渊之中,可谓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事业和人生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九五阶段,龙开始获得极大的成功,达到了人生巅峰……

人生的历程就像是抛物线,在到达顶点之后,开始下降。《周易》很早就认识到这个人生道理。在上九阶段,狂暴亢进的龙开始走向停滞和下降阶段,事物不再发展,开始走向它的反面。这一卦,《周易》用龙来比喻事业和人生。它告诉我们。人生有进就有退.有得必有失。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喝凉水塞牙的时候。就像宋代诗人陆游所说的那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叉一村”。当你“潮平两岸阔”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乎所以,要知道‘乐极生悲。的道理;当你陷入人生的苦难之中,也不要灰心势,须知。风物长宜放眼量”,总有“否极泰来”的―天。

在乾卦中,《周易》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君子都应该“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方面,我们应该昼夜勤勉不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另一方面,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的内心,做到居上位而不骄不躁,居下位而无忧无虑,如此才能无灾无难。

《周易》还告诉我们,持之以恒地保持自己美好的道德和理想,是获福免祸的关键。《恒卦》中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意思是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美好的道德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最终就会失败。它给我们开出了人生成功的两副。药方”――“恒其德”和恒其志。

事实上,《周易》就是用大自然的象数来代表宇宙万物发展的规律。但它哲学思考的重心从一开始就没有放在对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的探索上面,而是通过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探究人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如何面对自己波涛汹涌的内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易》是中国人生哲学的起源。

如果说,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是探索宇宙起源的问题,而以《周易》为源头的中国哲学,则是教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是关怀人类、关怀社会,如何完善人性的问题,这也是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分野。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虽然它一开始以占卜之书的面目出现。它蕴含的事物发展变化、矛盾对立的哲学思想,是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为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它的人如何完善道德的思想,则为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完善,起到

篇9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文化承传的规律告诉我们,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抛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国家。只有珍惜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企业文化,从属于一种文化,必然离不开其产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影响。自世界走向工业化以来,人们把西方化视为现代化的同义语。凡不符合西化的,便被视为落后,尤其对儒学备加指责,被视为现代化的羁绊和障碍。然而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亚洲各国逐渐赶上了西方,有的方面甚至超过了欧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寻找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它们同属于“汉学文化”或“儒学文化”,其共同的文化背景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许多材料证明,儒家思想及儒学价值观对于东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发展经济的企业理念识别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当然,作为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而言,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特色的决非儒学一家,例如《孙子兵法》等也程度不同地发生过作用。运用《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思想,加以现代化改造,使之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在企业决策、生产、开发、营销、管理、发展等关键环节上,都可借鉴其创新精神、科学思想,获得成功。再如道家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理念,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关于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寻找事物的规律等都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而法家的重制度建设,主张从严治国的理念,则对企业文化的组织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直接起到指导作用。

西方的一些管理学者认为,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经济的腾飞,在于他们有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源头,或者说东方文化的源头,正是中国的儒家传统理论。中华儒家文化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大量吸取了兵家、法家、道家、佛家等其他文化的内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以法辅儒实际上也是中国历史上儒法并用思想的现代反映。儒法并用,在中国历史上表现为“形儒内法”,及所谓的“外圆内方”,也就是说外表要圆滑,内在有方寸。但是在现代社会必须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不违背法律,人与人之间讲究和,讲究儒雅。同时,儒家思想也深刻影响了道、佛等文化,渗透到其他文化之中,从而使中国文化成为以儒、佛、道三教融合为特色的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

儒家文化中精华占主导地位。历史上,儒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孔子提倡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易传》加以发展,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孔孟儒家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义务,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提倡“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在修己的同时,注重入世,讲求修齐治平,经世致用,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学说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从而以对社会、国家贡献的大小,来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高低。两千多年来,儒家的这种人生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实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服及其传统,使得中华民族从未被外国侵略者所征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使中国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具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少淡泊明志、克除私欲的自律精神,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敬老尊贤、抚幼长善、孝亲敬友的人伦道德观念。经过千百年岁月的陶冶,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对企业文化有积极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对企业理念识别的提炼与塑,也产生很多的影响。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主义的哲学是我国先哲孔子最先发现,他从殷商以来的天命神学中解放了“人”,从而发现了“人”,创立了人本主义的仁学。以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人为万物之灵。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儒家深信价值之源在于人心,人人具有价值自学和实践的能力,他们在个人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社会秩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价值系统被看作是个人价值体系的扩大。这样,人便成为社会化的人。

人为贵的思想运用到企业文化中,日本和美国都创造了很多的经验。以泰勒为代表的西方科学基础,见物不见人,继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阶段之后,企业管理并没有进入所谓以决策理论、系统科学和定量分析为中心的现代阶段,而是更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企业的主体是人,只有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的惠普公司提出“你就是公司”的理念,使员工和公司心心相印,个人与企业一体。结果是每个员工都把自己的才干和智慧施展出来,使每一件新的设计产品凝聚了每一位员工的才智和汗水,因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麦格雷戈说:“企业这一组织系统,是因为鼓励人的行为才存在的。这一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由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都靠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行为来决定。”“企业即人”,指的就是人作为企业真正的资源,人是企业的主体和根本,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篇10

一、中国古代名家管理思想及管理基本特征

我国古代有很多的思想家,他们都有丰富的管理思想,比如,老子,他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思想中蕴含了多方面的管理思想,有深邃的哲学思想,有“无为而治”思想及“道法自然”思想,其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影响了古今中外;比如,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遵循的是“以和为贵、以德治国”的管理思想,他的管理思想一直被当作我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比如,孟子,他是孔子思想的嫡派传人,被后人成为“亚圣”,为儒家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发扬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孟子提倡的是“性善论”与“仁政”管理思想,提出的“修其身而平天下”思想也被后人多次提起;比如,孙武,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学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就是体现了他的管理思想和军事思想,迄今为止,他的《孙子兵法》还被后人奉为伟大的作品,很多师生与企业家都会进行研读,运用在学习、工作、经营等,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比如,管仲,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他的帮助下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他的一些管理思想放到现代管理中也非常实用,如“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时变”的思想等,这些理念与管理思想被很多企业应用。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体现出来的管理思想都透射出他们的智慧,我们应该不断地挖掘和利用,让这些古代管理思想可以在当代运用。

对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进行基本特征总结和归纳,可以提炼出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特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我国古代各方面的管理中都能发现,这也是古代管理思想的一个中心,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只有当管理者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够用好人,才能够在管理中取得成效。第二,管理强调的是组织和分工。管理需要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体系,如儒家管理思想中的“富国强民”思想就是以家庭为一个组织单位,通过家庭单位的农作来实现社会生产,所以管理要有明显的组织和分工。第三,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固国思想。在我国古代,当时管理思想都是对农业比较看重,对从商比较看轻,管仲认为要想富国强民就必须重视农业,而其他思想家如韩非、荀子、商鞅等都提倡过“以农固国”的思想,只有农业兴起了,国家才能安稳。第四,体现了情义思想在管理中的价值。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充满了浓重的情义色彩,提倡了重情重义的管理思想,如“以德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第五,管理思想中体现了重视谋划的特征,善于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在我国古代主张的是“以谋取胜”的思想,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善于变化,用一定的谋略来达到目标,不会死守清规戒律。第六,管理行为标准以“中庸”为基准,把“中庸”当作道德标准与决策准则。第七,在管理中体现求同价值。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求同”,我国的经济特色体制导致管理体制和思维方式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从古至今一直稳定地延续,这也让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出现求同性,比如,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就是求同的体现。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没有健全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实行管理。目前高校层面的管理主要由学校来规定相关制度,但还是会存在很多学校没有在任何法规制度下搜查学生宿舍、曝光学生隐私、以各种名义对学生进行罚款处理等行为。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或者学校的制度不符合国家法规;另一方面是国家法规也存在不明确之处,导致学校很难制订规则,这对于管理部门来说也会造成管理困难。第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还需提升。很少有高校专门设立专业的管理部门,高校更多的是关注教学和研究,所以高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要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且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管理队伍,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实际效果。第三,高校管理方式过于硬性。很多高校,总觉得管理就是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听话,采用集中统一的按章办事,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人的因素,学生被动接受管理,无法实践以人为本的原则,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产生矛盾。

三、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应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不管是哪个学派思想家都认为要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提倡“爱人贵民”。现代社会的就业形势、社会组织形势以及利益分配形势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变得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变得更有个性,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不能有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当前环境变化要求,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当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

2.提升学生管理团队素质,建立有谋划能力的管理队伍

高校要可持续发展人才非常关键,特别是管理型人才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因为受到经济文化全球化影响,各种新奇思潮、先进观念、不良信息都充斥在学生周围,让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同时给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更多地挑战,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也要顺应时代变化潮流,不断创新。有谋划能力,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能会研判,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能够对已经发现的问题快速反应,建立应对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除此之外,对学生管理者还要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教育本领、激励手段、管理信念等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采取刚柔并济的管理手段

韩非子认为,管理者就算才能一般,只要有法治依靠,就可以把管理工作做好,而放弃法治,则很难做好管理,所以刚柔并济的管理手段才是一个好的管理方法。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法治,其他方面如不重视,也会导致形而上学错误。当法治运用到高校就是依法治校,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加大法治力度,但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所以各校在进行这方面管理的时候都不一样,有些高校甚至产生误会,以为对学生严格管理就是法治的体现。在高校中要运用法治,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可以提炼我国古代一些优秀的管理思想,不断地深入挖掘和研究利用,让高校学生管理更有效果,让高校学生有效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顾 红.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价值[J].教育探索,2013(12).

[2]董建华.借鉴古代管理理念管理现在的班级[J].青年教师,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