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4:47: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机械工程的认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77-02
机械工程类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为湖南省机械工程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邵阳学院根据自身条件顺应湖南省科技和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提高+工程实践+创新应用”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宗旨,坚持专业知识、能力、创新协调发展的实践教育理念,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机械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国内部分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已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部分重点高校也实施了国家级机械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如浙江大学多层次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教学、科研、生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等,而现有对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主要侧重于通过实验教学或竞赛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在机械工程领域内的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即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而非科研型人才。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除了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对机械工程行业前沿的实时把握。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变化,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机械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相互融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机械工程专业按照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在调整改革原有独立于各门课程的实验项目的基础上,构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多层次的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
1.机械基础性实验。机械基础性实验面向低年级机械类专业学生,主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正确使用仪器、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首先,在开展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之前,通过机械机构设计综合展示与分析、机械拆装及结构分析、机械结构分析及运动简图等实验活动,对学生进行机械设计与创新的“启蒙教育”;其次,通过工程图学课程实训,培养学生二、三维表达与初步的构形设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手工与计算机图样绘制能力,为机械创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对机械设计理论和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初步剖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拟定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进行基本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和初步具有拟定机构系统运动方案的能力。
2.机械综合设计性实验。机械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面向中、高年级机械类学生,主要分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是运用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设计性实验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一般是在学生常规或综合性实验训练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之后开设的。更进一步的设计性实验则是在指导教师出题后,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实验,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校开设的机械综合设计性实验包括微型发动机综合性能实验、组合夹具拼装方案设计及组装、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机械运动学、动力学参数测试、滚动轴承组合设计及性能分析实验、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性能实验、静态与动态螺栓联接综合实验、减速箱结构分析及装拆实验、平面机构设计及运动仿真分析实验等。
3.机械研究创新性实验。面向机械类高年级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学生自我训练为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及初步科研能力。主要由开放式实验、科技制作、学科竞赛、学生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部分组成,以机械产品CAD/CAM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创新型实验课。采用“集中指导、分散设计”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机械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1.构建机械认知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专业认知能力,启发创新思维。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前,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机械制造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装备,了解常用生产设备的功能、工作原理及组成。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讲解,着重介绍机械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机械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组织观看生产录像,加强计算机仿真教学,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机械工程领域的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更新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设计时,不能照本宣科,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金工实习课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后续金工实习。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出各种有创意的作品并把它加工出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成就感,还促进了作品的个性化。在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在设计时应注重其综合性、互动性、启发性和完整性,尽可能地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实验装置和仪器的安装调试,使学生通过实验,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课程内容注重大型的工程系统设计,使学生能运用理论教学环节中所学到的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自主学习与思考,加强培养团队合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基础性实验根据实验项目和内容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正确记录试验数据,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及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独立学习、思考,以小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创新性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查阅资料,分析各种信息来源,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进行实验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4.引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了挂图、模型、视频、多媒体、实物装备等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使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训练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将虚拟现实、计算机仿真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引进和研发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实现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下模拟传统和现代制造的加工工艺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实践学习的效果。自制和引进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教学视频,研制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了工程技术训练素材库及大量案例。通过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课堂实物模型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相得益彰,既增加了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感性认识,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了更多的知识。
5.改革考试制度和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了切实保证实践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实现对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根据不同实践教学模块采用不同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必须要考虑到实践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尽量做到全方位考核,避免以偏概全。例如,金工实习成绩,要综合衡量学生的平时成绩、实际操作技能与质量、创新能力、实习报告等情况,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际操作技能与质量占50%,创新能力占10%,实习报告占20%,考核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劳动技能、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高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始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建立了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更好的满足了经济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毛聪,王向红,尹来容,张健,刘志强.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
[2]钟功祥,刘竞伟,吕志忠,彭彩珍.提高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综合措施[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0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33-0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建立同现实工程师制度相匹配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教育与工程界的接轨,确保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素质要求。通过对该理念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以教师传播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转变,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的研究热点。
有限元法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和工程分析中获得广泛应用的数值方法之一[2-4]。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性能分析、预测与精确计算,缩短了产品研发及生产周期。对于复杂机械结构静态、动态与热态线性与非线性或稳定性计算分析,采用有限元借助计算机运算,均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近年来,有限元法已经发展成为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5,6]。国内高校从90年代后期开始,就逐步展开有关有限元分析及应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以满足机械类专业教学需求。我校综合大部分企业对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发现机械专业对有限元法专业技能要求掌握得不够理想。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理念,对有限元法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形成性教学改革与实践,这对提升学生独立运用有限元法从事机械设计的能力、课程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优化情况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教学内容选择的适合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现在的大多数教材内容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二次开发,即依葫芦画瓢,这就让学生的学习成了“傻瓜型”,对于学生的创新不利。其内容应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授人以“鱼”,更着重授人以“渔”[7,8]。同时,要求有限元课程侧重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应用,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少、精、宽、新”,实行课程模块化和小型化。因此,应本着教材的先进性、学术性和适用性出发,合理选取教材。
丰富教学内容,将多媒体、网络、幻灯片和实物展示台等教学仪器引入课堂。对于有限元分析课程,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的交互式教学更凸显其优势。处理好基础性和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保证传授知识的先进性、实用性,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融合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经过组织、加工,最终有效地转化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
二、教学指导与考核管理情况
1.教学指导方式先进。在经过大量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大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经验,结合机械专业特点,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项目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营造研究型课程教学环境,以着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针对有限元分析及应用课程逻辑性强,要求数学力学基础较高的特点,研究如何有效结合计算结果与恰当的物理解释,以增强学生对深奥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互动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设计为主体,在教师给出特定情境下,研究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针对具体工程实例充分认识掌握各知识要点的本质,自主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项目式”教学方法研究:一种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法尝试通过实施一系列完整的教学项目,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它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采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靠拢,实现从“一言堂”到“启发式、互动式、项目式”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等,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从课前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提出,到课上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讨论和小组讨论;从教师课题项目问题的提出,到学生对项目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决,始终以各种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思考,并将科学研究的众多要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和科研小组在教学环节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自身的问题分析能力、理论分析能力、编程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2.知识点模块化、合理实施考核。为了改变应试教育给学生学习带来的消极作用,我们也相应地改变了考核形式。以往都是单纯以卷面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会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弊端[9,10]。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使考试成绩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制度,即:阶段性考试实验设计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模式。(1)阶段性实验设计。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并灵活运用的检测。我们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结合知识要点分为几个考核项目,从实际问题中出发,挑选出能反映所学知识且难度适中的习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上机建模与模拟分析,并依据有限元规范格式书写分析求解过程的报告。实验设计分数的给出依据以创新性、实用性为主要标准,并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分。这种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考核重点的成绩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平时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的培养。通过实验设计的考核,相对单纯的卷面考试,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期末考试考核。还是以卷面的形式考核,但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做了改变。在考试内容方面,提倡以解决复杂问题分析和设计为主的题型,合理布局试卷的难易度、深广度、区分度。
通过以阶段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上机实践和作业以及教研讨论和专题等有机结合,实施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激发了学生平时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改革实践成果
针对设定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之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建立了“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持续改进机制。以下是以成果为导向《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课程教学实践。
通过对2014年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情况分析,发现学生应用结构有限元方法分析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针对这些问题,2015年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增加了更多贴近工程实际的案例分析;在课程章节性总结中进行相似案例的归纳比^,加强贯穿性的对比分析认识;并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效地增强了学生运用有限元方法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2015年,发现学生对软件上机课程不够重视,上机操作不熟练,随即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上机操作实践环节的管理,加大上机操作考核评分的比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表1为2016年上半年课程目标各项能力达成度评价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近3年机械结构有限元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的各项能力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同时,通过对所设定的各个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学习结果分析,可以评价本课程的实际学习成果。通过持续改进机制,保证持续改进培养目标,始终符合社会需求;持续改进毕业要求,始终符合培养目标;持续改进教学活动,始终符合毕业要求,为该课程在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机械结构ANSYS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教学内容、教材及参考书选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作为校重点课程的《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提高了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互动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立了“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王小荣,林顺洪,丁剑平,陈小亮.有限元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78-179.
[3]王军,王海花,祖炳洁,张建超.“工程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89-90.
[4]李树森,曾剑锋,张恩惠.“有限元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2):1-2.
[5]柏兴旺,潘风清,欧阳八生.有限元法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刍议[J].高教学刊,2016,(07):76-77.
[6]徐杰,樊宇,王延庆.有限元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1,(2):67-69.
[7]沈晓明,钟卫平.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课程教学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229+231.
[8]张婷,陈明,韩冰峰.机械专业有限元课程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4,(8):82.
[9]林萍.培养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10]鲍四元.本科生有限元法的教学现状与若干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echanical Structure ANSYS Course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LI Shu-sen,REN Yi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China)
关键词:协同创新、激光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激光技术被誉为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激光作为新型的加工制造工具,具有精准高效、节能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可以实现柔性化、低成本化、高效化制造。激光加工卓越的优势已经吸引了光通讯、半导体、汽车、电子、机械重工等产业的关注,并纷纷引进激光加工技术,在各种工序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光加工技术包括: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激光焊接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激光打孔技术、激光标记技术、激光热处理技术等。先进激光技术研发与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先进制造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志之一,亦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中国的激光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激光应用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可喜发展,激光产业化的发展也已形成规模。随着中国制造业升级,大量传统加工生产设备面临升级换代的迫切任务将加速中国激光加工市场的发展。国家产业政策在未来五年内将对激光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11年6月,国家科技部决定在温州建设国家级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1]。地方政府同样重视激光产业的发展,辽宁省提出 “倾全省之力,建辽宁鞍山激光产业园” [2],武汉“光谷”将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激光产业基地[3]。激光产业迅速崛起,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众多企业求贤若渴,尤其对业内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企业更是纷纷争抢,或委以重任,或许以高薪。经过调研得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对激光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技术门槛高等有关系。激光工程领域人才应有较宽的学科覆盖面和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具备具备设计、动手操作、维护控制等多种能力。(2)设置激光相关专业的院校太少,全国各类院校之和不超过50所,每年毕业人数无法满足国内激光企业的需求。同时相关院校在现有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方面不尽合理,特别是在工程实践方面的锻炼和培养较为缺乏,导致学生在解决激光器件与装备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
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13年,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发展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于一身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4]。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理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4月教育部正式推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5]。推进协同创新,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协同创新旨在转变高校科技生产方式,打破高校传统的封闭、孤立的创新模式,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机制,激发高校的创新潜能。
如何将协同创新的思维和模式运用于激光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和思考。
(一)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本,以协同创新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准的重要标志。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必须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本的理念。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具体表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等,致使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而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高校必须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努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对社会适应能力。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指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那就是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其中知识探究是基础,能力建设是核心,而人格养成是根本。” [6]
(二)基于协同创新思维和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实践教学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是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二是要通过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沟通,实现行业内协调、协同。具体办法包通过同其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或者国外科研机构签订正式的实验室或者平台建设协议,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学分和课程上。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将极大的改变高等教育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现状,同时为高校毕业生学以致用、了解社会、顺利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可以在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学生、本科生工作站及专业实践基地,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校企专家深度交流合作、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对接互动平台为一体,采取两段式双导师制学生培养的新方法,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
美国在激光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7]。美国近期计划在印第安河州立学院(IRSC)建设一个激光器与光纤光学项目中心,以满足国内激光器及光纤光学(LFO)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提供的290万美元资金的支持下,IRSC将协同十个学术机构、超过253家企业为东南地区开发和提供培训服务。IRSC在培训LFO技术人员上拥有丰富的经验,自2005年以来已有126名合格学员从这里毕业。其光子学研究所(Photonics Institute)可提供面向生物医学、生命科学、遥感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培训。
(三)鼓励学科专业交叉,提倡导师组协同培养模式,制订突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激光技术的研究涉及光学工程、材料科学、物理学、机械工程等,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性。“2011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相结合的导师组制度,实行联合培养,联合授予学位,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这些纲领性文件都为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高校要着力建设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将打破原有的由于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技术进步缓慢,人才培养落后的不良状况。
应该充分发挥交叉学科导师组的作用,为学生的高层次发展提供条件。这就需要增强导师队伍的团队精神,定期地进行集体指导,发挥导师各自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知识积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学生培养模式应发挥交叉学科专业教师、学生的多学科专业分布的特点与优势,提倡跨学科协同培养模式,按一定的研究方向或依托一定的研究课题建立导师培养小组,学生合作组等方式,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强化工程实践,注重企业实践环节,吸收学生做科研助手,通过开放实验室、课余科研活动及国内外校际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注重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从课程设置上来说,传统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新型实用人才的培养,而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为了学历无奈地被动学习。钱学森先生1989年2月为纪念大学毕业55年而写给交大的一段话。他说:“理工科的数学课必须改革,数学课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求解,而是为了学生学会让电子计算机去求解,学会理解电子计算机给出的答案,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工科教学改革的部分内容。” [6] 实践证明,学生越早感受社会的创新需求,越快参与协同创新实践,看到创新成果获得和转化带来的巨大效益,其创新思维越容易被激活。
(四)促进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教育主体―教师则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由于科研成果较易量化,显性效果突出;相比而言,教学效果难以量化和衡量,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科研评价严重失衡,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有所偏废。对教师的评价至少应当增加对教师培养的学生质量的考核,不应局限于学生在读期间有多少,更应当考察社会对该教师培养的、已毕业的学生的认可程度。
结束语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应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做到协同创新必须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激光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浙江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通过科技部认定”, 2013年7月15日,中国工业新闻网
[2]. “挺起激光科技产业的中国脊梁”, 辽宁日报,2012年08月14日,第A03版
[3].“武汉光谷将建全国最大激光产业基地”,2012年11月4日,楚天都市报,第A02版
[4]. “在辽宁考察时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09月01日,新华网
[中图分类号] TU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42-03
我国工程界、教育界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已达成广泛的共识: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是实现我国工程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能促进我国工程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显著提升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 [2] [3]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对培养的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毕业要求:“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等。”[4]结合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对其改革已刻不容缓。就目前来说,如何将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标准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5]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作为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工程图学、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互换性测量技术等)教学中的主要实践环节,机械基础实验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大学生提高工程素质与能力,实现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重要平台。[6] [7]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学习与实践能给学生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研究、开发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产品创新设计意识等都有重要的意义。[8] [9] [10]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历来重视“实践育人”,尤其是近几年来,其对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如实验教学课程独立设课,不再完全附属于理论课程;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内容逐年更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总体看来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实践教学的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实训技能为主,对学生责任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没有多方面的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依然较低,且实验项目单一,缺乏对多学科、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新型实验项目内容;另外实验项目设置偏重于理论课程中知识点的演示与验证,缺乏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课程的过程管理和监督缺位,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未形成准确、客观的实验教学考核考评办法。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约束力和吸引力,从而无法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很难得到发挥。可见,对实验课程中的相关环节进行改革刻不容缓。[11] [12]
二、改革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以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实验教师为主导,通过充实实验内容、创新实验项目、转变教学模式、构建考核体系等方法,结合现阶段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努力改变现有实验教学中的弊端,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工程产品设计中能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以考核促学习,考核与激励并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充实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内容的革新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培养
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内容、方法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首先,尽量在每项实验内容的讲授中引入与课程实验相关的典型工程实例,增强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知识点的工程实践应用背景的了解。另外,通过开发改进仪器装置,整合实验内容,使常规实验项目内容与工程实践更为贴近。例如将动平衡实验中通用待平衡转子用高度仿真按比例缩小的汽车车轮、轮毂、车轮整体,风扇、泵的叶轮、普通电机转子代替,采用现有实验系统对这些传动部件的平衡问题进行测试并矫正,增加实验内容的工程真实性等,这些贴近工程实际的实验项目改进更能激发并调动学生参与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理论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
(二)开发新实验,提高主动实验和创新实验的比重,转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是工程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克服传统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的弱点,开设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提高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专业视野,锻炼其专业能力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建立“点面结合”的主动教学模式,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自主设计的“点”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或撰写设计报告,实现“面”上创新。其次,建立“课内课外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内实验创意在课外延伸。例如在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轴系结构设计等试验中将方案设计放在课下完成,增加课后实验问题分析并提出机构或结构的创新性方案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解,培养其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机械工程的相关工作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注意现代工程需要学科交叉和集成。这就要求工程师按照项目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开展工作,需要工程师团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协同解决问题;要求工程师既具有所在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又具有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因此,实验课程内容尝试采用“实验小组结合”的探究性实验模式,实验评分增加组内评分环节,以考查学生在组内实验中的领导力、参与度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制作“慕课”微课程视频,借助网络、微信等现代交流方式,拓宽学习空间
2012年起,慕课(MOOC)的先进理念开始席卷全球,其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在线开放课程。[14] [15]在课程改革中制作“慕课”微课程视频,并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计算机多媒体等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的全面开放。通过线上学习,线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进程。线上学习主要包含课程视频制作、教学资料及习题内容整理上传以及课前课后的互动讨论,通过现有的教育在线系统及微信群通讯交流方式即能实现相关的功能。“慕课”背景下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学生诚信、自主素质的提高。必须使学生重视每一次登录、点击、作业、答疑,同时可以采用同伴互评、教师课前提问的方法来主动约束规范学生的“慕课”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线下操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内容。实验教师主要作为实验教学中问题的解答者和推进者而存在,作为一个聆听者、引导者、帮助者,他们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
(四)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实验教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在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实验报告的水平来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很显然,实验报告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验课程的真实完成情况,并且存在抄袭现象。这不仅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投入程度及实验收获,而且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因此必须改变现有机械基础实验的教学成绩评定模式,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机械基础实验的考核评价方法。图1为机械基础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框图。
新型考核评价方法首先必须考虑对规定完成的实验项目内容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通常来说,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与数据处理。因此,评价方法除应对实验报告进行量化评价外,还要对实验操作、分析、表达、实验习惯、科学态度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同时还应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方法来对实验方案的贡献情况,组员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来进行考量。另外,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评价体系中增加了实验思考与附加项。最后在学期末实验课程结束后增加考试环节以强化学习效果。所考实验内容可分为基础性和提高性两类基础性题目,以课程中常规实验题目为主,有既定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学生容易上手,难度低,但起评分也较低;提高性实验题目内容为教师根据工程实际设计拟定,其有一定深度及难度,但起评分也较高。考试前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分档,分档完成后题目由抽签决定。实验考试通过笔试、实际操作及实验数据处理分析三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实验考试成绩等于学生实验考试分数乘以实验题目起评分。而学生课程成绩综合所有实验项目评定成绩与实验考试成绩来确定。这样一方面可督促学生认真独立完成每次实验,对每次实验内容有更为清晰、准确的了解,并有效杜绝实验报告组内抄袭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为准确的判断,给出客观的评价,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更主动、更热情、更独立,同时,更自觉地思考。
三、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大势所趋,并且认证标准中已经明确了学生在工程教育的主体地位。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应面向机械类各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以培养行业内认可的具有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及应用现代技术解决工程实验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应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方法与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目标来持续改进各教学环节。
通过机械基础实验课程的改革实践也证明,相关措施紧密结合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工程产品设计中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这对二类本科院校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2] 王娜.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高等理科教育,2011(1):64-67.
[3] 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51-53,77.
[4] 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5] 蒋宗礼.工程教育认证的特征、指标体系及与评估的比较[J].中国大学教学,2009(1):36-38.
[6] 蔡晓君,傅水根,窦艳涛.依托教学实验基地构建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9):125-127.
[7] 蔡晓君,刘湘晨,窦艳涛,等.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10-214.
[8] 王庆九,钟瑞明,顾大强.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125-127,187.
[9] 郑蓓蓉,周晨,谢晓文,等.构建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137-139.
[10] 宋立权,何玉林,李成武,等.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88-91.
[11] 蒋宏春.机械基础实验成绩评价方法的探讨[J].机械基础教育,2012(1):56-59.
[12] 奚鹰,浦海英,熊学训,等.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72-7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84-02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构建机械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需要。[1]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对专业工程师进行资格认证是国际惯例。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开展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项目。在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环节增设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技术基础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并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既能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能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科研实践活动提供助力。
一、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本课程设置的思考
掌握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受工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大都还是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创建,强调论文的发表,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而工程领域涉及面广并且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在工程类研究生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该紧跟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动态, 而不应该只拘泥于现成教材的讲授。[2][3][4]本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顺应了工程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为教学目标。通过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以及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满足行业需求,又达到专业学会对人才工程技术能力要求的标准。
本课程以机械工程学会冯敬之编写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指导书》为主要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涵盖7大部分:一是工程制图、极限与配合,机械工程相关标准;二是工程材料;三是机械产品设计;四是机械制造工艺;五是企业管理、工程经济;六是机械产品质量控制;七是数字控制技术及机械制造自动化。
本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其中的企业管理,工程经济,产品质量控制及制造工艺中的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车间平面设计及装配等教学内容对于传统的工科在校生来说是陌生的,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课程设置中基本见不到这样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工科学生对于上述知识基本都是在工作实践中片面地了解一点,既不系统又不全面。但工程类研究生教育不是脱离实际的高雅教育,而是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务实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紧密相关的教育。[2]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既对其已有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升,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其知识范围,提升了其实践能力。
三、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的考试内容及考查方式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一年一次,属于全国范围的国考。这个考试在1天之内完成,上午下午各3个小时,教学内容的7大部分在考题中均有涉及,基本做到了考试内容的均衡性。上午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120分,考试题型分为80分的选择题和40分的简答题,其中简答题每小题5分,所有题目均为必答题。下午考试为开卷考试,满分80分,考试题型分10分的综合题和20分的综合题2种,每种均为6道考题,其中10分题6选4必答,20分题6选2必答。开卷考试题目综合实践性非常强,重点考核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及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实施
本课程自设立之初各位教学相关人员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以全面丰富学生工程理论,打造工程领域专业人才为己任,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动力,以机械工程师技能要求为标尺,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研讨,并制定了下述相关措施。
(一)专家组团授课
由于本课程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参照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教学内容丰富,考核范围广,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采取开展专家专题讲座及各专业教师组团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邀请的专家有的来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有的来自科研院所,他们既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授课过程中他们引用的各种实践案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很好的点拨和引导作用。接受授课任务的专业教师都是相关专业的教学骨干,他们知识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精准全面,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在校研究生,这些学生在读研之前来自不同的院校或企业,他们的认知能力千差万别,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学时又短,如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内容,丰富实践经验,成为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本课程结合课程组的优势,最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相关理论授课过程中,相关实验室全面对学生开放,并有专业教师负责答疑讲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到对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
(三)开展专题训练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目的也是考查考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课程组研读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以及历年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试卷,结合一些典型题目给学生讲解,并组织一些项目研讨来对学生进行工程思维训练。
(四)开设学生研讨课
由于学生的实践经历互不相同,即使接受的是相同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总会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整体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教师专门针对学生开设了研讨课,并在课程中期和末期分两次进行,这样做克服了时间跨度长、知识遗忘多的弊病。为了增强研讨课的针对性及效果,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陆续收集学生问题,对问题进行记录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找出学生学习的疑惑点,形成研讨课的研讨内容。同时把要研讨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层进式的小问题交给学生课下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写出讨论结果并在上课前交给老师。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并反馈给学生,同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并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工程背景及相关案例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题目继续在课上讨论,要求学生辨别讨论题目的共性及差异性,形成思维要点。
五、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课程自开课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参与选修的学生都在用对待必修课的劲头在用心学。2014年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学生有34%多顺利通过考试,与全国平均30%左右的通过率相比,这样的成绩是喜人的。2015年参加考试的人员与2014年持平,通过率也差不多。
大部分考生都感觉到,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对以前学的机械基础课程做了一次大的知识梳理,而且所了解到的很多工程案例为解决综合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在以前的课程中根本学不到的知识,诸如设计中要有人本思想,设计的产品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安全便捷等因素。
在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的同时,课程组也询问了各位硕士生导师对本课程设置的看法,大家也都表示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之后,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知识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碰到实际问题时思路更广,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总之,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士兵,包志华,徐晨,等.“卓越计划”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21-23.
中图分类号:R852.8文章编码:
1、引言
人防工程是根据国防的需要,动员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是战时防空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人防工程结构主要由主体和口部两部分构成,口部是从主体到室外的通道,由于口部是人防工程唯一暴露在地面的部分,因此,口部在战时更容易遭受攻击或者被倒塌建筑物掩埋,同时它是地面与地下的连接通道,也极容易遭受洪水的威胁。因此,人防工程的口部设计是整个人防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人防工程口部设计要综合战时功能对其的不同需求,以及平时实用美观要求来统筹设计和协调。
人防工程的口部设计
人防工程口部是是防空段与地表段的连接处,主要包括人员口、物质口和通风口三个部分。人防工程的设计一般都有相关的规范,例如防护单元的面积与建筑地上层数及战时用途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将人防主体划分为若干防护单元,每个防护单元设置至少两个单独的出入口,并应该包含一个坡道式或者阶梯式出入口,人防工程通常将次出入口作为主要的出入口进行物质、人员的流通。在相邻的两个防护单元外部,设置一个共用的室外出入口,共用的室外出入口的设计应该遵循相邻防护单元中抗力等级较高的防护单元。在人防工程的物质库占用较大面积时,为保持物质传输的便利,可以分别设计两个室外出入口对应两个防护单元,此时的室外出入口应保持最大化的距离并安排在不同的方向上。
人防工程口部应该布置在周边地面建筑物的倒塌范围之外,周边建筑的倒塌范围一般可以按照建筑物高度的0.5倍进行确定。室外出入口是整个人防工程口部最主要的出入口,其设计根据口部的具置和周边的建筑情况,若室外出入口在地面建筑的倒塌范围之外,可以采用轻质薄壁材料进行单层建造;若出入口的选择无法摆脱建筑物倒塌的范围,口部设计必须根据实际经验或者地形特点采用防倒塌棚架建造。
口部通风口最好是在室外进行单独设置,并且其合理位置应该在建筑物的投影区之外,并与投影区保持一段距离以保证通风顺畅。当口部的周边环境不满足设置独立通风口的条件时,可以将通风口布置在人防工程外侧,采用附壁式室外通风口的形式,或者设置在外墙的内侧,但这种设计的上端封口应该朝向室外的
附壁式通风口。同时,通风口的设计也应该采用防堵塞、防倒塌的模式。口部的人员掩蔽所等工程都应该设置口部消波措施,人防物质库的通风口和排风口也应该有消波措施,防止建筑物或者其他声波对人防工程的人员造成伤害。
人防工程的口部无论其设计条件采用何种形式,都应该满足平时战时的人员、物质以及空气的畅通,同时也应该根据人防工程的总体布局确定好口部出入口的位置、形式和规模。
3、人防工程口部设计的协调性和实用性
建筑美学中很关键的一项就是建筑的协调性,人防工程的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了工程口部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而实用性则具体表现为人防工程的实用价值,主要是人防工程防护能力的保证。因此,针对关于工程口部的协调性与实用性应当从最根本出发,即在充分保证人防工程的防护能力和安全性的同时兼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在设计人防工程口部的时候,设计者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观察,并结合周边建筑物的情况,确定口部的设计风格,达到美学要求。口部的设计需要设计者们根据可能的战时情况和平时情况,综合罗列当前环境,其中最重要的保证人防工程的口部与周边的建筑物融为一体。既要做到口部的作为建筑的“普通性”,又要保证其防护标志的“独特性”,这就要求设计者们掌握足够的美学知识。
口部的美学在满足与周边建筑的融合协调时,也要突出口部自有的建筑特点,可以在口部的外形上展现出其特色,使其成为一个建筑亮点。这就要求设计者了解工程口部的设计意义和口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并遵照一定的层次把工程口部需要的元素融合进去,展现出良好的层次关,把握好口部与周边建筑的主从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建造出具有一定战略意义的人防工程。
在口部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展现出其独特气质,在外形色彩的选择上应该做到精致,在保证环境协调的前提下,色彩的运用将更好的实现工程口部与周边建筑的协调,掌控好口部色彩才能发挥出口部的美学气质。
在进行人防工程口部设计时应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应该做到多方配合、共同管理。各个方面协调统筹,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高度重视人防工程的建设,通过出台合理有力的措施,保证人防工程建设的外部坏境,多方配合、合理统筹管理监督,确保人防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提高人防工程的防护能力。
其次,进行统筹规划。人防工程的建设需要统筹规划,而口部的建设作为人防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更应当在协调性与实用性方面达到兼顾和平衡。统筹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防工程规划时应当注重工程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结合,从而达到科学、合理的目的。人防工程具有与其自身想配套的体系,因而在规划中对于出入口的设置数量、防堵塞、同向、距离过近、布局过于集中等凸显问题,提高人防工程的战略安全性,保证人防工程的防护能力,也给人防工程增加了美感。
2、对于工程选址,应当在考虑地形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上做出合理布局。确保建成工程能够在安全性、隐蔽性和平时使用的便捷度上都能够顺利体现工程的作用。例如,从防洪的角度考虑,不应选址在低洼临水区域,保证口部在水平线之上。要确保人防工程口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保证人防工程的战时和平时的作用,同时为周围生活带来便捷而不是牵制。
3、对于人防工程的工程设计要保证设计单位的专业性和保密性。通过专业人员的丰富理论实践经验,确保工程质量和布局规划上达到各方面的最优配置,例如设计出入口的数量、采用建造的材料用量和种类等保障人防工程防护作用的顺利实施。
4、做好出入口隐蔽设计。人防工程最脆弱的部位就是口部,因而通过必要的地表建筑来保证人防工程的出入口安全性很有必要。利用高科技等多种手段来保证人防出入口隐蔽能力是人防设计的重要部分。要再保证人防工程正常发挥功能的同时保证口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融入,保证战时防护能力和平时美观便捷度,不仅发挥其独特作用,还隐藏了突兀的感觉,使人们的视线开阔辽远。
最后,保证科学管理和严格监督。科学的管理应当始终贯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和后期的维护工作中。对工程的设计前后、施工的过程、竣工后的维护等工作的科学管理都是保证建设合格人防工程的前提、另外,对于人防工程的施工细节和竣工验收都要做大严格把关和监督。人防工程是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程,保证工程质量,确保人防工程的防护能力是根本出发点。只有做到科学管理监督才能有效遏制类似口部问题的现象发生。
4、结语
面对城市日益紧缺的土地空间资源,人防工程的战平结合是最普遍的方式,优秀的人防工程在战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掩蔽作用,在和平时期应当能够实现其他效用,从而达到土地空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此人防工程中口部作为唯一在地表的部分,更是应当在设计时充分的考虑协调性以及实用性,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兼顾协调性。
人防工程是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重要工程,无论战时的防护作用还是平时的经济效益都决定了人防工程的合理规划建造的必要性。而口部作为整个人防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防工程中唯一地面的部分,在设计建造时在充分考虑口部的安全性和防护性的同时兼顾协调周围环境,充分实现战时防护作用和平时的经济效益,合理统筹、规划、布局,做好人防工程口部建设对于发展人防建筑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4
随着城市面貌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在日益满足的物质生活中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城市家具”作为连接人与城市环境的纽带,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而且在城市空间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景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之一,“城市家具”定义了室外空间环境的功能特征,丰富了城市景观环境的内涵。
现代城市街道中的设施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人设计的,它们是具体化的、富有人性的个体。人们对这些城市设施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除了要美观,更注重设施的体贴化与舒适性,更强调以人为中心,满足人的基本使用要求和高品位生活情调的追求。因此,基于和谐公共空间的“城市家具”设计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家具”,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街头的各种地景设施,包括城市中的景观小品、公共场所的配套设施等。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家园,那么街上的公交候车亭、路名牌、路灯、电话亭、垃圾箱、雕塑物等就像是一件件“城市家具”,它们的功能有时就像居室中的家具一样,不仅实用,还能装饰环境。“城市家具”是城市环境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城市街道富有生气和活力的元素。
1.“城市家具”在和谐公共空间内的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场所,而“城市家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和谐公共空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并不只是 “室内家具外移”或“户外公共设施”的意义而已。城市家具会在视觉上形成许多节点与记忆,使得“街道”或“广场”不仅仅以物理形式存存,更成为人们心理、情感的“价值凹地”,公共空间的意义与功能得以拓展,价值得以提升。所以说,“城市家具”是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连接城市公共
2.“城市家具”设计的人文尺度
城市公共空间只有容纳人群和活动,才会生机勃勃,也才能体现和谐。“城市家具”则在其中承担着休憩、信息引导、美化环境和服务等功能,时时处处与人发生互动,不但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也要满足人的其他各种需要,所以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各方面需求,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是设计的尺度。“人的尺度”就不再是冰冷的技术或科技的尺度,而应该是理性基础上感性的人文尺度,而城市公共空间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人化的空间”,满足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的需要的空间,城市家具则是其中与人关系最密切的设计品,更应当以人文尺度作为设计与评价的尺度。
2.1 基本维度——人是万物的尺度
对于“城市家具”而言,基本维度——人的尺度可以从两方面去考量。一方面是个体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特别是人机工程学方面的设计尺度,如公共座椅的高度应以人的平均坐高为尺度,信息设备也应当考虑人的身高等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区别于室内家具的公共家具特有的人与人交流的需要,比如公共空间中座椅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小坐休憩或交谈的需要,不能仅从图纸上看为了满足空间所谓美学的需要而将座椅作为装饰或点缀附加在空白处,这样很有可能提供的是并不满意的座位。公共座椅的设计应当研究人在小坐时视线走向(比如对于阳光的需求)、会选择的坐姿形式(是否会有别扭的坐姿)、期望的座位朝向(对于良好景观的需要)等,才能真正从人的尺度出发进行设计。
2.2 审美之维
城市家具之美应当是一种与环境相融合的美,每一个城市经过时间的积淀都会形成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风格,不但如此,不同的具体环境也会影响人们对于城市家具的审美,比如城市广场、风景区、商业街区的城市家具就应当有不同的设计处理,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与当地人文环境相适宜的美的创造,也不是在城市家具中加入文化元素,而应当是真正属于当时当地,并且属于在此公共空间活动的人们,切不可以符号化来简单地堆砌在城市家具上。所以对城市家具的设计来说,不是先完成功能的设计,再进行所谓“美”的装饰,而应当贯彻设计始终,从一开始就以美与艺术的角度去完成功能的实现。
2.3 伦理之维
城市家具应面对城市中所有的人表现其友好性,当然也包括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或残障人士,特别是不能引起这些特殊人群的心理窘迫感,或由于认知不当造成危险性。考虑弱势群体的需求正是体现了城市家具伦理性的一面,“善”的一面。所以在设计时不能因为形态上的所谓“文化性”装饰符号,而牺牲城市家具的功能性,舍本逐末。比如一些影响残障人士认知或细节上的复杂高差等可以尽量避免,而一些为各个人群需求考虑的功能区域划分、色彩材质上的提示等应该加强,辅助残障人士的认知。另外就城市家具本身而言,其舒适性也是伦理性的体现之一,比如公共座椅增设扶手、增宽座面、舒适的椅背椅面倾角等都能增加公共座椅的宜人性,让人们愿意在此休憩逗留,也使公共空间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活动空间,凝聚人气、展现活力的区域。
城市家具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构成元素,赋予了城市独特的个性。为了整合城市的机能,满足都市中各种各样人,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以及不同国籍的多样性生活方式和行动,甚至不同交通工具的使用,是“城市家具”的出发点。为了满足多样性的要求,必须在各种层面和水平上加以应对,在不同的环境和场所中可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然而又必须和都市的整体相协调。因此,对于建立在和谐公共空间理念下的“城市家具”设计的评价尺度应当是一种内在的尺度,不仅是技术上、功能上的尺度,更应该是一种集审美、伦理为一体的人文尺度,才能赢得人们的驻足、休憩、逗留,也才能算是和谐的“城市家具”设计。
基金支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12026)
参考文献:
[1]杨琳、仲德岜.城市环境中的街具设计[J].新建筑,2002(3)
[2]邓莉文、陈杰.城市公共家具审美体验的影响要素解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5:70-71
[3]张秋梅、袁傲冰、李薇.城市街道家具的无障碍设计[J].城市问题,2011.4:42-44
[摘 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保证工程教育专业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教育过程中,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照最新
>> 关于高职院校印刷包装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利益相关群体理论的高尔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对汽车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讨论 基于校企合作的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刍议 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研究 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试论当前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和对策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浅谈 谈山区高职校制造类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的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对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模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地方转型发展高校数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吴爱华,郑秀英.稳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14-15+21.
[4]郎婷婷,张艳,沈为民.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光电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07-108.
一、CDIO模式的发展现状
二零零一年由美国各大高校联合提出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概念,这是首次确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体系与实施方案,CDIO模式包括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这四个阶段。构思是指根据实际需求与发展来制定一系列的目标或战略计划等,设计是指工程计划、图纸与实施方案等设计,实施是指根据设计的内容与方案将其制造出来,是一个将预想转变为实际的过程。上述三个阶段完成之后,将制造出的产品投入到市场中,通过更新与改善的方式不断提高产品价值,这个过程就叫做运行。
CDIO工程教育模式具有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特点,将其运用在机械电子工程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开展工程项目的设计、规划、制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便于学生今后更好的走入社会。最早期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只注重实践与生产,教师多为一线工程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过于关注学生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科技的变革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理论知识对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将理论与生产联系起来,才能实现科技的进步。直到今天,工程理论体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给原有的教学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程教育内容由实践生产转变为教授理论知识,教学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包括教室、工程生产等活动场地,教育者群体也逐渐转变为具有丰富工程理论知识的人员。
二、CDIO 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为满足工业生产与人才的供需,不断提高了对机械电子工程课堂教学的要求,现代化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培养学生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为首要原则,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直至成为社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基于机械电子工程行业CDIO模式,即要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联系起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教授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如技术知识、基础知识、高级工程知识等,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项目进行构思、设计、实施与运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工程专业也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便于学生在今后学习工程专业走得更远。
CDIO教育模式就是将教学活动与工程项目实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项目实施活动中,以团队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项目,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与项目组织,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职业精神、责任感。本文以石油石化行业中机电一体化设备作为此次项目研究实例,将机器人设备与机械电子工程教学项目活动联系在一起,学生参与机器人设备CDIO的全过程。根据任务要求与目标,将全班学生分为多个合作小组,对机器人进行调查与分析,制定出初步的设计图,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断调整和创新设计图,使其变得更加完整和系统,对完成的机器人样品进行检验与调试,组内分工设计与制造机器人系统各部件,并保证其运行情况,最后对各小组比赛结果做出评价。学生通过与同学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使自身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将所学过的工程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转变为熟知并能够灵活应用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了更新知识与人际交流的能力,学会对系统的运行与调控,对机械系统也有新的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各大高校为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根据工程企业实际要求提供各大企业所需的工程师,通过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出高技术、实用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黄民(1965-),男,江苏徐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静如(1946-),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高校教改项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系列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2007-205)、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教学创新人才项目(项目编号:PHR201106227)、北京市教委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PHR2010073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89-0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成的北京市属普通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是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具有长期的办学历史和经验,为北京市和机械工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传统机械行业向现代化制造的跨越式发展,人才市场对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量需要的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新形势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根据自身条件顺应北京市科技和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更新办学理念,找准自身定位,突出人才的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大工程理念的多层次、全方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思路,实施了素质、实践、创新的三要素教育教学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确立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工程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定位
在国家科技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形势变化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模式进行了定位,培养面向北京地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视野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一线工程技术人才。先后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三次专业改革转向,从专业内涵上实行了传统机械向机电结合的转变、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从人才定位上,实行了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向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转变;从知识结构上,加强现代先进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更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解决现代生产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强化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教学及实践训练。
2.提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工程理念
为了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转变,必须拓宽思路,在内涵和外延建设上有所发展,为此提出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工程理念,即:充分开发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科学延伸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专业人才内涵,培养实践创新的行为理念,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训练。教学资源的拓展包括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平台、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科研合作企业等社会化的教学环境;延伸时空是指开放性实验、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等工程实践环境;拓展内涵是指理工与人文知识的融合,机、电、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的融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树立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二、建设了面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系统
1.构建优资资源共享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了以北京市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主体、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工程实训、机械基础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科技创新实践、校外实习实训共5个平台、40多个模块,如工程实训平台包括了车、铣、刨、磨、钳、铸、焊等机加工基本技能训练、电工电子技术训练、数控基本技能训练等;创新实践训练平台包括了基础普及型创新训练(机构创新设计、机加工创新设计等)、重点提高型创新训练(结合第二课堂和科研项目的单项创新训练等)以及综合创新实践(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器人大奖赛等)。该体系在不断完善校内教学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不仅可满足学生教学培养计划的需要,还给学生创造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时空。
2.科学实施渐进式实践教学
系统沿着思维的成长轨迹,遵循在理论基础和深入感知上引发闪光点的科学逻辑,形成5个层面的金字塔攀升式教育,分别为:普通劳动实践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实验实践工业训练实践研究创新实践(参见图1),该系统贯穿学生在校4个年级,实施了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应用的4个结合。
三、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强调课程设计等实践性强的环节,以综合性培养方案为核心、实用为目标,在设置实验项目及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形式时强调工程与实践导向,追求贴近工程实际的培养环境,培养方法体现实用性和目的性。打破原来单一课程体系的限制,将毕业设计与校内外科研相结合,将机械设计、机械电子等课程设计与创新训练相结合,将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仿真与机构结构设计相结合,开设了融合多门课程知识与内容的综合课程设计,力求教学内容的工程实用性、系统连贯性以及可拓展性。
积极开展工程技术培训和取证工作。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合起来,目前拥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见习工程师北京地区培训考试点、中国机械工程联合会指定数控工艺员培训点、全国三维软件原厂正版软件联考考试点和CAD技术培训点,已经连续3年举办了培训考试。
四、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
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对现代工程问题进行求解和系统设计,培养和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了使毕业设计切实起到应用的作用,我们不断探索,开展的毕业设计改革包括选题与设计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及过程管理等几个方面。
1.合理选题,注重实效,鼓励实物型毕业设计
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强调选题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倡导四个结合,即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力争绝大多数选题均来源工程实践。在内容及要求方面,力求内容具体、贴近工程实际,提倡小而精、不追求大而全,鼓励自主设计、大胆创新。鼓励实物形式的毕业设计,这两年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在学校“实物型毕业设计”专项资金的资助下开展了实物型毕业设计,这一改革措施和相关配套政策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好评,部分学生的实物作品在全校范围进行了专题展览,收到了较好的实效,另外,还有些作品被选送参加了北京市和全国的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奖。
2.革新毕业设计组织形式,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组织形式上,尝试跨专业或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活动竞赛相结合形式的毕业设计。
跨专业综合性、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营造了更为开放的设计环境和氛围。毕业设计选题时,首先由学院经研讨确定部分综合性毕业设计选题,然后根据题目内容和要求由学院内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小组,如地震救助机器人设计、多足救援机器人设计均分别由机械设计专业方向和机械电子专业方向的四名学生合作完成,智能办公座椅则是由机械电子工程与工业设计的两位同学搭档。同组学生既有明确分工又需要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完成共同的设计目标,小组由相应专业的教师联合指导。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既锻炼了毕业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专业知识,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促进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不同专业师生的交流合作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活动竞赛相结合形式的毕业设计形成了设计过程的长效性,同时具有激励作用。比如学校常设有两个校级重点科技创新竞赛,一个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另一个是机器人应用技术创新设计大赛。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都有一些来自于大赛主题相关的题目,这些选题实际是提前到大二或大三开始启动,同学们自愿报名组队,分工协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设计及实物制作,参加学校的创新大赛,优胜选手可通过进一步修改完善继续推荐参加北京市、全国乃至国际比赛,参赛毕业生完成的相关设计内容则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毕业设计的标准、要求和形式来完成。
五、积极引导并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创新活动
应用与创新能力蕴含于人的自觉意识和属性,是经过长期培养、体验、积累而形成、固化于个体的潜质,可使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进入融会贯通、创造性发挥的自由王国。要使学生真正具备该属性和素质,就须拓展对其进行培养、熏陶、养成的时间与空间,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环境。
1.通过制度化营造鼓励学生创新的氛围,使创新活动成为学生的日常理念和思维习惯
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学生的创新活动,组成院、系两级组织机构,推动学生科技活动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鼓励教师的科研课题吸收本科生,鼓励学生自发命题邀请教师指导。定期组织校内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创业杯赛等多项比赛,使各种竞赛活动贯穿学年,学生参赛人数多、比例大,有力地营造了创新学习的氛围。同时,也为学校参加全国、北京市组织的赛事并取得较好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2005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研制的多功能康复治疗床获北京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08年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研发代表队在第十届中国足球机器人大赛“中型组机器人足球赛”中荣获亚军。
2.扩大创新活动的专业交叉和受众范围,将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
组织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的专题小组,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活动,如机器人研发组成员是机械设计、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结合;卡丁车组成员有机械设计制造、车辆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该过程中,学员扩展了知识面,增加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
3.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创新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近3年,学院成立科技创新团队15个,500余人次学生参加国家级、北京市级及校级各种创新竞赛活动,成绩逐年提高,共获得奖励20余项,包括:国家级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北京市级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成功入围奖3项;校级创新竞赛奖6项。
六、构建在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和国际交流基础上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把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相结合,拓展了专业建设内涵,丰富了人才培养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融合
依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及学科建设基地,将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的学科建设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三个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将学科基地建设与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紧密结合,为本科生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及竞赛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良实验条件和设备资源。
2.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丰富培养模式
同长春一汽、北汽福田、北京光学仪器厂等十多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教学实践、科研协作,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了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升级、新品研制等实际工作。绝大部分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结合工程实践、科研课题或源于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真实的工程与科研锻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而且有效地缩短了就业适应期,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3.加强国际交流及合作办学,扩大影响